教师角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4:01:39

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范文篇1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的社会性表示一个人在社会中担任的角色,以及在社会环境中对角色的扮演。在社会学中,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1]人的社会角色客观存在着,每个人总是在庞大的社会网络中演绎着不同角色的自我。同时,人们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与要求也客观存在着。尤其是对教师这个角色,人们更是寄予厚望,甚至达到理想化的境界。

教师不仅代表着一种角色和身份象征,更是一种职业。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角色,教师的地位、作用与专业特点,最终都是通过其职业角色来反映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充当的角色行为来表征和实现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教师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从对教师职业角色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名教师,其职业角色具有多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不仅如此,教师的职业角色更是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是一种高于现实而又不能脱离现实的期待,这便注定了人们对教师角色乌托邦式的梦想与教育现实之间的冲突与悖论,以及教师角色失真现象的出现。

二教育现实中教师角色的失真分析

也许很多老师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在公共场所与人发生争执时不敢说自己是教师,因为教师已被定格为知识理性的典范、道德准则的楷模、文化科学的权威以及社会价值的维护者,他们从心底深处认为与人争执辱没了教师形象,但这些“桂冠”却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而周围的人,如果知道你是教师,那将是一边倒地投来责备的目光,不管你是否有过错。有人考察了美国小说中的教师形象,为教师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他们渐渐变老,但是并不幸福。他们富有爱心但是自身却得不到爱,他们有需要但却得不到满足。他们在课堂上是‘独裁者’,而在社区则是隐士。他们默默地为自己所遭受的无法言表也无法理解的痛苦和挫折寻求着答案。”这就是人们看待的教师角色:他们在成功地作为一个教师的同时,可能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男人或女人。于是,教书不过是获得生存的一种手段,上课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一种工具。由于缺少了精神支柱,缺少了人生信念,所有的工作便都降低为机械的习惯,降低为虚伪的、半心半意的例行公事。这样一种半异己的经验以及从外部强加给他的角色,势必使教师对职业要求漠不关心,他们在职业中找不到自己、失落了自己,在令人气馁的矛盾中挣扎。虽然说并不是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如此印象,但这蕴含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极大的差距和矛盾。教师角色在现实教育中呈现出失真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的混乱化

当今社会对教师角色提出了许多要求,如美国教师教育协会提出教师应该具备的10种角色:组织者角色、交流者角色、激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革新者角色、咨询者角色、伦理者角色、职业角色,政治角色和法律角色。在中国,教师的角色似乎更加复杂多样:“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养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2]。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父母的老师,还应是学生的朋友并经常担当学生父母的角色;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问题的辅导者;就社会而言,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变革者,还是社会准则的良好实践者和示范者,同时教师还得承担家庭的各种角色职能。诸多严格的角色功能极易造成教师的角色混乱。事实上,一个演员不可能同时演好多个角色,一个人不可能很好地担当起多重社会身份。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越多,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越多,人们对其满意度就越低。教师角色的理想性、严格性与现实中教师的自然人和社会人角色产生冲突。社会、家长和学生都赋予教师较强烈的理想色彩,但往往忽略了教师的七情六欲。一旦理想形象不如意或者受损,社会普遍难以接受,纷纷谴责,教师本人也愧疚难当,压力巨大。

教师角色的多重性使教师角色失真,更使教师在认同和履行职业角色时充满困惑与冲突。作为教育者的强制性和作为学生心理问题辅导者的助人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者的权威性与作为益友的平等尊重性就时不时处于冲突之中,让教师无所适从,压力倍增。教师职业的神圣光环与其极不相称的社会地位形成巨大反差;理论和政治宣传的高大全形象与现实中的卑微渺小让人不可思议;上层社会的空头政策和典型的做秀表演与底层官员的急功近利形成鲜明对比。

(二)教师角色的神圣化

一直以来,教师被当作社会道德规范的代言人、政治理想的传播者、真理的忠诚拥护者。所有社会形态对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都强调教师在品行各方面的示范性。教师不仅是教育专业人士,还必须在政治、伦理、道德、法律、职责等方面以身示范,担当育人的职责。教师已被社会赋予了理想化的圣贤和“非人”的角色倾向,这种“神化”或“圣化”教师角色的倾向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3]然而,教师在履行这些“神圣”角色时却是困难的,“神圣”的光环把教师的自然人性照射得无处安身。在神圣角色的枷锁下,教师失去了自然状态中的真实性,变得虚无化和精神化。神圣化成为教师外在的表现形式,教师不得不以无差异的神圣化的存在为出发点,以某些抽象的外在需求为归宿,以虚幻的理想人格或人的理想的发展状态为出发点,真实的教师被这一神圣化的角色奴化。教师被抽象化地、崇尚化地高束起来。教师的自然人性则被置于被贬斥的地位。教师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位教师,我们不可用理想化、神圣化的理念来规束教师,不可用人之为师的特殊性来代替师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教师既是一种角色,也是一种个性”[4];“审视教师的生命意义,就是要承认教师也是一个‘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人。”[5]教师的发展作为“人”的发展,就要尊重教师的真实性,以及教师这个“人”多方面发展的结果。倾听教师的声音,是教师“自我”与“真实性”的展现,是对人存在价值和感觉的关怀。神圣化的个人,意味着其“观点”与“目的”容易被外在所附加,自我意识受剥夺,不容易直觉到真实自我的存在,是“沉默的奴隶”。

(三)教师角色的工具化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工业生产中盛行的“工具化”思想被应用到教育活动中,甚至成为日常教育活动的原则。这种“工具化”使教育工作失去了灵活性、多样性,同时也使教师的角色在逐步工具化。本来,教师面对着生动活泼的学生,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促进学生重视个性发展。然而,在教育工作中,受社会对人才评价普遍性、标准化要求的束缚与规范,很难按自己的个性特征开展教育工作,突出个性化教育,相反,教师工作被一些既定的要求规范着,教师的教学、评价甚至生活都充满了工具化、程序化、规范化的东西,这个和现代工业很相似。虽然教师任职的学校不一样,任教的学科、班级不一样,但是角色要求却出现了相似性的要求。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变成是应付考试的僵化机构,现代教师的目标主要定位于要想尽办法提升学生考试能力,师生交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提高学生应考能力,考出好成绩,或者是帮助学生就业谋生,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与优秀人才的公共意识淡出,这样就工具化了教师角色。在追求考试分数,帮助学生考上名牌大学的目标驱使下,教师的重要角色是监督学生不断地做作业与试题,学生的日常生活时间都被教师所安排,教师来安排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学生为了考上理想大学,也不敢怠慢、松散,也不想去做与高考无关的事情。教师在这种情形中扮演的角色,打一个并不十分确切但也算形象的比喻,教师是在扮演“考试警察”的角色,教师成为了为社会制造机器的工具。在追求学生理想的考试和升学成绩的目标下,教师关注的兴奋点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逐渐缺少了教育活动的自主性。[6]在这样的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单一,越来越工具化,被“千篇一律了”,缺乏鲜明的个性色彩。现在教师有自己特色、有个性的东西越来越少,经过各种外在强加的“工具化”培训,教师像被洗脑一样,最后变得都一样,失去了个性和个人风格,失去了主体性,变成一个个工具化的教育“模板”。

(四)教师角色的外在权威化

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使学生对教师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依赖和服从。美国学者R·克利弗顿和L·罗伯特对教师权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权威主要取决于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两个方面。即教师权威的形成既取决于教师个体身后强大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支撑,也取决于教师个体内部所蕴涵的深厚的学术素养、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超凡的人格感召力。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传统很早就为中国教师的权威地位奠定了基础,“天地君亲师”之序列正是教师权威地位的明显写照。教师因拥有深奥丰富的知识资源而跻身于特权之列,教师成为知识的垄断者,教师的知识权威是不容怀疑的,学生更多地成为教师的“信徒”而非平等的“知识追求者”。近代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更是加固了教师的权威角色。这样的传统文化基调倾向于教师角色的知识化权威、制度化权威,略去了教师角色的个人权威。在家长和学生看来,教师是拥有知识和真理的一方,学生是无知的一方。于是,教师导演着整个教学过程,掌握着每一个细节,围绕着教学目标、法定的正统的知识教学,不论学生喜欢与否,不论其发展状况,都不得不机械地接受这些既定知识。在这样的知识背景和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自身意愿和喜好则遭到轻视甚至排挤,而拥有知识发言权的教师自然就成了权威。[7]但教育者的权威是学生给予的,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我们应该努力让教师的权威充满人性,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教师的尊重都是出于一种双方共同拥有的真诚情感。淡化教师的“外在权威”,注重教师“内在权威”的塑造,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言“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的至高境界。

如果说教育是一种必要的乌托邦,对教师角色的应然要求也可以看作是必要的乌托邦,但如果离开了现实的关照,乌托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8]若教师角色与这个世界只是实用主义的关系,教师角色对教师而言始终是“身处他乡”,教师个人则因“虚无定根”而无法沉浸其中,也就无从领略其中的意义;若教师角色失去了本真的存在状态,教师个人便不得不头顶神圣的孤寂光环,身负多重的任务角色或在喧闹的应试教育工具物欲中寻求生计。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3~124.

[3][8]李学淑,庄绪静.试论教师角色的合理期待[J].师资宽频教育科学论坛,2008(1):61~62.

[4]刘次林.教师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0(5).

[5]覃兵.论教师主体生命意义的消解与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05(3).

[6]沈骑.困惑·理解·误构———基于后现代知识观的教师角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2):

45~47.

[7]张华.教师角色的校正与开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8(3):53~57.

教师角色范文篇2

关键词:幼儿培养;角色游戏;指导

通过角色游戏扮演不但可以给幼儿带来诸多欢乐,同时还可以推动幼儿的综合素养的发展。角色游戏属于幼儿时期比较典型的游戏类型,是一种适合幼儿的自然性游戏。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和实际生活有着明显的区分,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游戏活动方式。在开展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引导工作至关重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让每一个幼儿在游戏活动当中都可以受益良多。通过有趣的角色游戏扮演,可以充分激发出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1-3]。

一、角色游戏中教师组织与指导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针对在幼儿时期的培养工作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年轻的幼儿教师就好比幼儿园当中的一面镜子,需要具有更高的激情、热情以及朝气,同时也需要保证一丝稚气。在实践工作过程中,不管是自身的专业水平还是教育工作方式,经常会出现缺乏接地气的理论支撑,以及有效的实践工作经验,造成了幼儿的培养工作质量相对较低。在长期的教育培养活动中,教师开始慢慢重视幼儿的发展性作用,开始更多的关注幼儿园当中的各种游戏培养模式,其中角色游戏是非常重要的游戏活动方法,但是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扮演过程中经常面临着诸多实践难题。同时影响幼儿园教师角色游戏指导能力的因素也相对比较复杂。因此,教师在开展角色游戏扮演过程中,需要具备哪些个人能力,如何有效提高对幼儿的指导工作效果,是幼儿园教师所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中指导策略分析

所谓的角色游戏是幼儿依照自身思想意识,通过模仿和想象有效借助真实的器材,以自身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一系列肢体语言动作以及表情等来扮演某种人物角色,这种游戏方法又称之为象征性游戏。比如教师在举行“如何当医生”的角色扮演游戏过程中,幼儿被教师分为两组。一组扮演医生角色。一组扮演病人角色。因为,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因此很多幼儿并不知道如何去扮演医生的角色,如何给病人进行诊断,此时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引导,可以向小朋友进行提问:小朋友你们生过病吗?幼儿回答:生过,此时教师向幼儿继续进行提问,生病的时候该去何处看病,此时幼儿回答需要到医院来看医生。此时教师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开放式提问,医生是如何给病人进行看病,此时幼儿会迅速回想起自身在生病时的医生看病经验,给出多种不同类型的回答。比如,给病人开药打针或者是使用体温计量体温等方式。通过这一系列问答之后,幼儿充分了解到医生角色扮演的相关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幼儿相互之间进行轮番角色扮演,让每一个幼儿都充分融入到整个角色扮演游戏当中,提高了幼儿的游戏参与程度,实现了角色扮演游戏的良好活动效果。在上述角色游戏扮演活动当中,对于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前几个问题的引导需要尽可能设计成一个比较单一和简单的问题,让幼儿可以直接了解到去医院看病以及医院给自己看病角色的具体形象,让自身充分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该如何加以进行。此时教师在使用开放性的问题问答方法,有效激发出幼儿到思维创造性,让他们不断回想自身在看病过程中的各种经历,以实际生活经历为基础,开始一系列角色扮演,有效提高了幼儿的角色融入程度,同时也实现了整个角色扮演游戏的高质量开展。

三、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中指导能力的分析

角色扮演的游戏属于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方式,但是作为幼儿的引导者教师来讲,并不是完全放松不管,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教师给幼儿施加各种教育理念的重要过程,也是幼儿游戏的重要意义所在。教师需要对幼儿游戏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判断,比如,游戏是否是幼儿自发的活动项目,是否存在一定的不可预知性,游戏的具体内容是否符合幼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是否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有效提高游戏活动的开展质量。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该阶段教师的角色已经从组织者转化成幼儿的帮助者,教师在游戏活动中仍然处于一种主导性的作用,但是不能过多的干预幼儿的个人行为,也不能轻易的打断游戏进程,防止对幼儿的思维想象空间形成不良的影响。在针对这一问题条件下有两种方式,教师需要及时地介入幼儿的游戏当中。首先,是幼儿的角色扮演无法顺利继续开展;其次,幼儿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消极的活动行为,此时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幼儿充分融入角色游戏扮演当中。教师在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扮演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各种游戏行为,比如判断幼儿的游戏主动性和专注程度如何,幼儿自身是否具有更加强烈的角色认知意识,幼儿对材料的使用状况如何,是否以物代物又而处于何种交往和合作的水平,以及幼儿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情节表现是否丰富等各方面问题进行有效的观察。通过细节观察之后要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教师需要从游戏主题出发,对各种游戏材料进行有效的使用,对幼儿的角色游戏扮演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同时对游戏活动的最终成果进行有效的反思和总结,以此来更加有效的指导幼儿进行各种角色游戏扮演。

四、结束语

角色游戏是幼儿时期比较典型的游戏方式,在该项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幼儿制定出一个特定的游戏情境,有效提高幼儿对角色游戏扮演的参与兴趣,以此来保证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出角色游戏的真正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春燕.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刍探[J].成才之路,2019(30):67-68.

[2]刘婧雯.论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参与策略[J].才智,2019(14):184-185.

教师角色范文篇3

豆豆

一、前言

作为社会的成员,任何一名教师在社会生活中都拥有多种社会身份与地位,同时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但是,在学校生活与教育情景中,教师的主导与基本的角色是教育者。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明确而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角色意识,担负教育、指导、管理等角色职责,表现出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形成与角色作用相适应的角色技能。由于社会对教师期望的多变性,学校教育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师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如果教师不能在教育活动中很好地适应角色,或难以在不同的教育情景中顺利进行角色转换,教师就会在心理上体验到角色冲突。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只有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应答其挑战,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才能成为现代社会中合格的新型教师。

二、教师的社会表现角色: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1934年米德首先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每种社会身份都伴随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当个体产生为自己的社会身份所规定的行为时便充当了角色。

1、教书育人的角色教学角色──是人类知识的传授者,教育角色──是言传身教的教育者。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讲,教育教学过程是通过文化的传承来培养新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社会有计划地使其新成员社会化的过程。教师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拥有多种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行使着不同的行为。这其中主要有两种角色,即教师和学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社会文化的代言人,是作为社会的代表而被“派”到课堂上来的。教师与学生的这种社会文化规定性,决定了教师和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就是知识的授受关系。所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是比较单一的。教师处于中心地位,直接以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教师的基本职责主要限于阐明事理,监督学生;而学生的主要职责当然就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东西。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言传身教在于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言行影响,有学习、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人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有知识有教养的人,是宣传伦理道德、社会政治原则的人,教师时常是以一个榜样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是为人师表的楷模,由此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更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身教来激励学生健康地成长。

2、管理的角色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是教育教学管理的代言人,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接受一定社会的委托,以知识信息传播为中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全面影响,把他们培养、塑造成社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

学生在学校里通过相互交往,形成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班级集体是学校里最主要的正式群体。由于教师的地位、知识、年龄等原因,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就是学生班级集体的领导者。在学生集体中,教师的领导职能具体表现在:从集体中选拔学生干部,培养积极分子,正确地分配集体的职务,形成以积极分子为核心的班级集体;造成良好的集体气氛和集体舆论,形成良好的班风;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面貌和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和教育活动(包括社会活动和劳动),形成优秀的班集体。当班集体形成后,学生追随教师,对教师的要求言听计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指导的教育。此外,要看到学生中还存在许多文艺的、体育的、学习的非正式小群体,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常常自觉地充当这些小群体的领导和顾问。即使班内有一些落后的非正式群体,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引导职责。二是纪律的执行者。

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并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还要充当课堂纪律管理者的角色。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学习情境,制定必要的规则和程序,判断学生行为的正确与否,并施以奖励或惩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使每一个学生都遵守学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最终能在班级里形成自觉的纪律。如果教师对课堂纪律问题处理不当,学生的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去。要成为一个最佳的课堂纪律的管理者,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自觉地控制和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和习惯,而不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对纪律的控制上。不要为学生的纪律问题唠叨不完,或者无情地训斥学生,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样,教师似乎成了无情的教育警察。教师扮演的纪律执行者的角色超过了学习指导者的角色,这无疑是无成效教学的前兆。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自信心,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是维持好课堂纪律的重要因素。

3、心理辅导的角色

在促进学生的一般身心发展方面,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管理者,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人等传统角色仍然会起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情境的改变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这些角色的内涵会发生巨大变化,而最大的变化是教师将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朋友和学习的伙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作、学习的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益紧张,各种压力不断增加,心理问题的流行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趋向低龄化,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能,以担当起这方面的责任。当然,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者,师生关系也不应当变成医患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不是要求教师要掌握具体的知识、技能进行咨询和治疗,而是要求教师应该具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氛围:为学生提供理解和宽容,维护其自尊心;减少学生对学习和考试的过度紧张;满足其心理需要,予以情感支持等等。

4、学者与学习者的角色

教师应是某一学科的行家或专家,是文人应该具有学者的风度和气质。学者是要不断学习的,所以教师又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孔子曾要求教师是“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的人。教师的知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的,要教好知识,就得不断的学习,只有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一个称职的教师,首先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其次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这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关键。再次要学习相关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渊博,知识面宽广,这是增强教学效果,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学习,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科学中吸收更多的营养,充实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者。

教师角色的另一个重要转变是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教师角色而言,这里的研究主要指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而非专业性的学术研究。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位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为教育教学问题具有极大的实践性和情境性,教师如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不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照搬理论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无数事实已经证明,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最佳途径。传统的“教书匠”已不能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未来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有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具备研究能力,能够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不断的观察、反思、研究、实践,作出各种教学决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励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动机等等。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则会更愿意去思考教育教学理论,对新问题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学效果也必将随之提高。

5、学生家长的者

教师在一定意义上是家长的人,尤其对于年幼学生来讲。但是家长和教师的角色毕竟不一样,教师应像家长一样关爱和呵护学生的成长,而不应像保姆般包揽一切,或给予娇纵或失之严厉。与管理者这一传统角色比较,未来教育更加强调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伙伴。一是由于朋友之间心理上的接受度更大,更容易达到心理的融合,体现真正的平等。二是未来的教学在形式上也将更倾向于师生间的交互作用和合作。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做中学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发现导向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等,教师将更多地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作为学习的同伴共同进行意义的建构。教师“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他的心灵。”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作为朋友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私人朋友,私人朋友完全受个人情感支配,而教师的这种朋友的身份,是有社会规定性的,即是以达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的,“是以公务情感为基础的朋友”,不能为追求情感的和谐而放弃原则,忘记自己的教育职责,以致对错误过于宽容,甚至纵容。

6、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的唯一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心理倾向和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学习者自身的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讲,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学”。诚如学生的角色要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向主动建构、参与者一样,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在于怎样促使学生的学习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指导者。这些传统角色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传统的以完成“教”为核心而展开,而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进行,教师在教学的实际进程中要给学生以帮助,促进其真正的学习的发生,即能力的持久变化,而不是教以死的信息,让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授人以鱼,可解一餐之饥,授之以渔,则可终身享用”。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的传统教学活动,即一支粉笔,一张嘴,独自一个人在讲台上坐而论道式的单向讲授将大大减少,而学生的自主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大大增加甚或成为主导,比如“做中学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发现导向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等很有可能成为未来课堂教学的主流。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只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精心设计和整体控制,而具体的教学活动,则会有极大的灵活性、可变性和情境性,学生的各种不确定的随机的反应会被及时地、艺术地融入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产生和创造性的培养上。形式上,教师甚至可以“退居二线”,充当配角,完全让学生来唱主角,而只是在整个活动进程中产生方向性错误或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才出现在活动的中心。比如,在未来教学中,就某一具体知识或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而言,学生教老师很可能会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教师就完全是一个配角。未来教学对教师的挑战不仅在于如何阐述知识,更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控制。

三、教师社会角色的可能冲突

4、教学内容的价值标准、学生价值观与教师个人价值观的不一致

面向主体即关注普及,强调把每一个学生首先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课堂教学必须首先实现这一基本的价值趋向。课堂教学应该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潜能,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要求;课堂教学要创设环境,要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尊重学生这其中蕴含了三层含义:尊重个性,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包括意识、思维、精神和能力;尊重兴趣,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尤其是相对稳定的、具有发展潜能的兴趣,善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兴趣,逐步形成其优秀的品质和健康的个性;尊重情感,以感情赢得感情,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

保障权利即把尝试成功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实现创新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发现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情感体验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会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尝试失败的权利还给学生。

转换角色教师角色转换,这是成功构建学生主体的基本保障,而角色转换的核心是要变“主宰”为“主导”,以实现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

四、教师的社会角色学习

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只有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应答其挑战,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才能成为现代社会中合格的新型教师。新时代的教师应具备以下业务素质:

1.完善教师的知能结构,成为职业型的专家教师。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日益融合,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能力结构的教师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内教育界的研究表明,一个专家型的教师须具有四方面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一是自我知识,即具有较高层次的自我意识,善于自知、自我评论的知识;二是普通知识,即基本的科学人文知识,这样才能开阔视野;三是专业知识,精通自己所从事学科领域的知识,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一个较深的了解与掌握;四是教育科学知识,把其运用于教学实践,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随着计算机媒体和网络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掌握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培养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软件开发设计的能力,成为现代教育中真正的行为主体。同时,教师应具有有效把握教学情境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不仅能预期自己的教学行为,还能根据学生的行为及时调整并最终导致教学目标的完成;能从多个角度创造性地陈述问题,引起学生各种思考,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获知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推论学生知识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的建构。

2.完善教师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代教育学对教育本质的深入研究,揭示出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对学生最具教育意义的,不是客观的知识,而是教师自身,是教师的人格,只有具有和谐人格的教师才能造就一代人才。教师经由宁静的沉恩,潜心的创造,爱心的奉献,执著的追求,从容的表达,启迪智慧,张扬道义和公正,创获一种触及心灵的影响,使认知、交往和审美真正地培养人的精神,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生活准则的象征。信息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主体创造性的勃发使创新教育成为时代主旋律。现代教师极为重要的品质,是将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学生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小心呵护学生即使很幼稚的想法,撤除人为设置的禁区限制,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一个能唤醒学生创新潜能的教师,必然自身也具有超越意识和创造能力。他能够自我判断,自我发展,自我觉察新事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出创造性教育智慧。

3.注重人文关怀,回归教师教育的本质教育面对人也关怀人,教师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照,目的在于培育出“真正的人”。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一方面又加重了人的精神困惑,对生存意义的理解无法取代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教师应成为传递情感关怀的使者,用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等文明成果武装学生,浸润学生,以期使之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从而使其人性在深度与广度上真正展现。人不仅要生存,还要发展。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现有的生存状态,从中寻找发展趋势,促进可持续发展。教师在塑造别人的灵魂中净化自己的灵魂,教师在为每个学生铺垫人生大厦的基石时,学生的人生价值中包含着教师的价值!

4.驾驭网络技术进行导学的能力。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普遍应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结构已经重新置换,课堂和教室已经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只要有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学习在时时处处皆可进行。因此,作为教师,主动迎接挑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是最起码的素质。在现代教学模式中,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多媒体运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只有通晓和掌握现代教学要素的全部并做到科学组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掌握电话答疑、电子信箱、参加网上教师联盟、网上讨论、CAI课件等网络技术,并能够运用这些手段来进行交互式的导学,使自己成为教育资源传输专家和教学过程组织专家。

参考文献:

2、《教育心理学》,章永生著,河北出版社

3、《中国教育报》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项目研究》有关文件

5、郝克明《我的教育观》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23).

教师角色范文篇4

在强调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的今天,教师只会传道授业解惑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等。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有一些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首先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音乐课有其自身的特点,每首歌曲都有其自身的音乐情境,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创设情境,通过语言描述、图画再现、音响渲染,有时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等形式,使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喜欢音乐课。2.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其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自信心的培养对一个人的成才至关重要,小学音乐课应成为自信心培养的舞台。在音乐课堂中,有很多学生不敢当众唱歌,极其紧张、害怕;还有一部分学生唱歌时面无表情、声音无力,像在背书;有的甚至不喜欢唱歌。针对这些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教师应设计不同的培养目标,让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二、从教学强制者向教学督导者转变

1.营造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跳动的音符,比如教学生识别音符,教师可以先开展“小猴摘桃子”的游戏,让学生主动扮演小猴子,并结合游戏教音符,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就学会了抽象的音符。2.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教师能备好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好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游戏形式,探究好游戏规则和注意事项,进而在课堂上组织好、监督好。学生的主体性重点体现在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以《蜗牛与黄鹂》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可以单独扮演,也可以团队协作,这种样式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3.认真研究教材,敢于突破常规,适当加一些新元素。有一位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等方式听到最新的流行乐曲,而音乐教材选用的很多歌曲都是优秀甚至经典的,但遗憾的是,今天的音乐教学很难融入新鲜元素,何况音乐课并非“主课”,很多学生不重视,认为这门课可上可不上,他建议在新的教材中引入一些流行音乐的元素,提高学生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突破常规,在不违背教学宗旨的前提下,适当给音乐课注入新鲜血液,加一些流行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的歌曲,增强课堂的时代性。

三、从专业追随者向专业领跑者转变

教师应该用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用研究的方式开展工作,科学规划研究内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盲目追随别人的脚步,要敢于探索和钻研,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教学之路。1.研读教材,提升教师学科技能。研读教材是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技能,也是最重要的专业技能。教师研究教材的效果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打破教材结构体系重新进行组合,使教材呈现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从更合理、更适合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2.研究课堂,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学生是教师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开辟自己的专业特色教学方法,研究好课堂,找到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之处,并加以改正,课堂上着力解决学生不会的问题,课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做才能找准教学的着力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师角色范文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师;角色转换

一、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对学校教育来说,教师教学角色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应该而且这些必须永远继承角色的本质。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条件下,转变教师角色不是教师一人的事,而是整个教育系统甚至是整个社会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高职教师怎样才能适应新的技术环境,掌握新的技术方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发展,促进教学手段更新,改变教师角色的观念才是最重要的。

二、树立新的培养目标观念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应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作为21世纪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现代教育中,教师应适应一种全新的角色,即“学生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一是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自主能动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向学生灌输完善的知识,而是协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二是在学生进行建构式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协助者”,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帮助学生。

三、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得新发明与新发现层出不穷,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占得一席之地,就要求高职教师及时更新知识,吸收和存储前沿学科的知识和科研成果,并通过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第一,创建一个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体培训计划和服务体系:①举办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术讲座,丰富教师知识及技术信息,重新整合自身信息素养。②鼓励教师自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③举办并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相关竞赛,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共同进步。④引进先进的教学软件,提供给广大教师使用。第二,加强高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如今,各大院校里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等都已经比较普遍,学生宿舍也开通了网络服务,有数据表明“,在高等教育的各项财政支出中学校用于构置设备的费用约占8%,如,2009年为7.9%,2011年为8.57%”。但是设备的投入不等于高效的产出,很多高职院校出现了购买的先进设备利用不充分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为了设计专业教学专门购买了价格更加昂贵的苹果电脑,一个机房里边几十台,价格非常可观,然而苹果电脑的操作系统是区别与其他windows系统电脑的,软件快捷键的运用也不一样,大多数学生自己使用的电脑是windows系统,这样就导致上课所学与课后练习衔接不上,从而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实用价值。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上完课以后就走人,学生有疑问想请教时很难找到任课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后,学生可以通过论坛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教师请教,但是又时常发生教师在这方面知识匮乏而作罢的事情。以上出现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受到过专门的培训。由此可见,对教师进行充分的教育技术培训非常重要,但在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大多数院校在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更加注重教师的计算机以及网络等硬件设备的培训,忽视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使得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时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教学时偏向硬件技术的运用,容易造成形式上的技术化,而由原来的“书本灌输”走向“电子灌输”。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教育环境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教师角色己不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也不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应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角色再定位时,要从主观上充分认识到每种角色的实质,深入了解各种角色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行为表现,而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转换的探讨,也就能够揭示出教师在尝试着认同、接纳、模仿新角色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观念、技能、心理等各方面的适应问题,帮助教师解决有可能会影响到其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角色冲突。

作者:张艳民 殷华 单位: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教师角色范文篇6

教育社会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权威包括“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和“制度权威”,当教师缺乏从事教学职业起码的知识技能时,便不能称之为“知识权威”。在古代中国,教师在社会上拥有较崇高的地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尊”等便是佐证。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以呈几何数递增的速度增长,知识的拥有者不再是少数人或单一的阶层,学校教育在知识教育中的统治地位被打破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被奉为教师真实写照的话也受到教师的自我怀疑,知识的增长速度让教师对自我定位产生了困惑。从学习论观点来看,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定位不再是知识的专家,教师不仅拥有“知识权威”,更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同伴”。教师成为“同伴”是从专业学习的角度而言,是知识急剧增长的必然结果。如何使“专家”教师变为“同伴”教师呢?这就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实现心理上的转变。教师应该抛弃“知识专家”的帽子,从单一地灌输知识给学生,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第二,实现课堂行为的转变。参与式教学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把学生的参与作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

二、行为型教师的转型:由“操作者”转变为“协助者”

在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上,教师的知识权威更为突出地显示在对课堂主体地位的掌握权上。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教师操纵着课堂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授课环节,所以,教师被视为课堂的“操作者”。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力求打破以往教师对课堂话语权的垄断地位。在参与式的课堂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主体参与是学生自主性活动的前提,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没有学生活动的产生,主体参与决定着活动的始发、活动的过程、活动的质量。因此,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至关重要。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操作者”,而是“协助者”。所谓“协助者”,就是指教师成为课堂中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的“帮助者”,确保学生学习顺利进行的“促进者”。协助既强调教师在知识领域的权威,又重视学生的主体权利。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协助者,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权。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权与教师的主体权是一对较难调和的矛盾,如果教师故步自封,不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权,那么参与式教学就无法开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对政治理论知识的认知并不在于简单的“知道”或是“明白”,而在于促使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认识,并在实践中有所体现。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权无疑是唯一的方法,教师越俎代庖地灌输、传授往往会适得其反。第二,有适当的课堂协助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协助,协助应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参与式的政治教学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普遍性的疑难问题致使学习无法顺利开展,此时便是教师充当“协助者”角色的最佳时机。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协助,保证参与式教学的正常开展。

三、评价型教师的转型:由“批评者”转变为“协调者”

在历史上,对学生评价的认识曾经是极为错误的,对学生的评价行为也是极不科学的甚至是极其残忍的,如我国书院文化中的戒尺、体罚、言语侮辱等。在这种评价风气下,教师变成了学生眼中的残忍恶魔。参与式的初中政治课堂需要的不是“批评者”,而是“协调者”。评价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课堂提问评价、作业评价、试卷评价等。在参与式课堂中的教师评价有别于上述几种评价形式和手段,这是一种课堂过程中的评价。因此,教师评价具有及时性和有效性,即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起到协调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上和行为上得到改进和提升。教师从“批评者”转变为“协调者”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以鼓励学生为基本原则。教师用鼓励的态度进行评价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和勇气。第二,注意运用有效的方法。教师评价的目的并不是区分对与错,更多的是作为协调者把问题指出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型教师的转型:由“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

教师角色范文篇7

新课改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导航,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开放的国际化特点,其“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注重人格和智力的协调发展,同时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和科学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知识不再是终极目标,而是过程目标。

2.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新课程还强调基础学科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加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的综合化,努力克服传统教育重智轻德,重知识传输轻人文关怀的弊病。“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这已经成为国民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新课改加强了对学生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与文化修养,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4.灵活协调了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把日常社会生活知识引入教学,使课程更加生活化、社会化。“世界具有整体性,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具有整体性的,文化的不同构成也是彼此交融的。”而过去的教学却界限分明,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把原本内在统一的各个学科割裂开来,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5.加强了课程的选择性,确立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新课改尊重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贯彻了“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先前已有的学习经验,而学生这些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的思想。

6.重视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以网络与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正在影响着整个世界,它以无法预测的速度改变着整个世界,也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新课改倡导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目前,高中、初中、小学各层次的信息技术教材已有200多个版本。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正式成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二、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扮演的新要求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促进者,指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并提高他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把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当然,知识传输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这种角色本身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有所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或常规的角色。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输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改要求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的人生引路。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教师不是要控制学生、强制学生,更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多方面的合作者

教师作为合作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从表面上,教师整日和学生在一起,是不可能孤独的。但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中,由于教师在课堂里的位置和身份,使得他们与学生之间有隔膜,产生孤独感。教师之间也相对隔离,这种现象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彼此身上汲取和获得。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摆脱彼此孤立的感觉,而且可以满足新课程所提出的课程综合化的要求。只有不同学科的教师互相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

(2)与家长合作。新旧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的差异或缺乏足够的信息造成家长对新课程可能不理解,这时教师应注意与家长密切合作,同时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向他们解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自己的改革意图,以便学生在一个新的氛围中学习时,家长不至于感到困惑和生疏。教师必须与学生的家长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和他们共商教育问题。教师需要向他们说明,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工作,要求教师具有大多数家长不具备的资格。它又是一项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事业,家长在其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

(3)与教育管理者合作。改革的进程在一所学校里也不是整齐划一的。新旧观念、评价标准都会同时存在,必然有一个冲突与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讨论和合作中完成,需要教师有耐力和抗干扰的能力。在新课程实施中学校教育管理者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常会处于两难的境地。但是他们对新课程的执行至关重要,他们应该走在改革的前面,对新课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是武断的下结论,而是要进行协商。为了使管理者支持改革,教师要勇于向管理者阐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计划。

3.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也是相对脱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而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收者,而是要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了解和掌握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等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及课堂实施中不断完善;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4.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渐渐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新课程改革肯定了这种趋势对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也应相应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单纯的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三、新课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全方位重塑自我。仅从师德的角度看,这次改革必将引起教育职业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从而要求教师在发扬传统师德的基础上,更新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培养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的新型师德品质。

1.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

传递知识是教师的使命,但不能把教师的使命仅仅定位于此,关键还是教学生。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使教育在学习材料和教育教学方法两个层面首先出现变革。这将使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生活的顾问。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指标,也是教师的责任。教会学生学习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内在要求。终身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观,提出人的一生都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动态的今天和把握不定的未来。面对知识爆炸的现实,教师单纯地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是不明智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学校学的知识不大可能让学生受用一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其次,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有关情商研究表明,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21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技能:信息处理技能、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与协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给学生以价值引导,引导学生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追求。

再次,不仅教会学生学会基本理论,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教师应改变当前教学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从其生活的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2.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让他们了解有关知识,接纳自己。由于受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承认并尊重现实,接受和善待现实中的自己,帮助学生体验内心的情感,培养坚强的意志等。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统一性,形成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要做到这些,教师一方面要重视班级交际的功能,另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技能,掌握学生内化的规律,重视学生体验的过程。

3.教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准定位

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是非标准,使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懂得基本的做人、做事道理,并落实在他们的实际行为之中,成为一种自觉自愿。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学生的心中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也就是把大教育观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让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互相渗透。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来看待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感。

4.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

首先,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教师要认识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提供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体现教育的公平。其次,重视和尊重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见解。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会拥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见解,而这些生活经验和文化见解往往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对学校教育的接受。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而且应该尊重这些经验和见解,这是教育民主化的体现。第三,要使我们的教育为学生的自我表现和自我证明提供机会,并为此去创造条件。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公正的形象。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力求一视同仁,使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公正的代表。

参考文献:

[1]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1992,(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134.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5.

教师角色范文篇8

1、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两者有着共同的办学方向,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模式一般也都是“工学结合”,在教学模式中,都在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作为同一类型的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适合某岗位需要的、具有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从培养目标的描述来看,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都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技能作为重点。2、中等职业教育属于技能型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特定岗位的熟练操作能力,对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仅有粗略的了解;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技术型职业教育,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培养学生除具有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要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低,岗位针对性强,转岗适应能力比较差;而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理论知识要求相对较高,因而转岗适应性就比较强。从某一具体岗位到整个职业生涯,学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均强调实践性,但两者的内涵不同。中等职业教育受理论基础的局限,只能使学生掌握常规的技能,侧重于再生性技能的培养;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专业理论和技术原理的知识深厚,对前沿性技术了解掌握程度高,专业复合性强,培养的学生不仅懂技术,而且能进行技术开发,能将工程设计转变为工艺流程,将原理理念转化为管理规划。4、中等职业教育是经验型技术教育,侧重于使学生掌握常规工艺、常规业务和常规管理,培养学生的再造性技能;而高等职业教育是转化型技术教育,侧重于使学生能将理论的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实践规划,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

二、教师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1、审视自我,寻找差距。教师应从高职角度来审视自己,正视差距,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接受挑战。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角色的内涵,教师观念的转变这一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断学习,不断地尝试,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观念转变过程中,教师应按高校教师的职责、高校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检视自身,使自己能更好地担当起高职教师的角色。2、主动学习,积极转变。教师从中职到高职的转变中,容易造成心理的暂时不适应。面对诸多的问题,教师应敢于面对困难,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观念讨论、参观学习,并主动学习高职培养要求,树立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另外,教育观念的更新,要求教师要从传统教学型角色向复合型、技能型、多能型的教师角色转换。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深入用人单位调查研究,并采用岗位培训、下基地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生产一线了解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通过“课题合作”、“项目开发”等方式,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另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有关科学、人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两门以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同时,教师必须参加不同程度的进修培训,不断掌握教育、科技、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并内化为多种能力,使教师由单一学科型向人文、科学、技术融合的多能型人才转变。

三、高职院校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技术素质

教师要解决教学、科研、实践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必须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教师自身的提高和发展同样也依赖于专业理念基础。当代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有的是长期有效的,它对教师的工作及进修的影响是长期的。专业理论基础深厚、专业知识面较宽的教师,蕴藏着较大的创新潜力,有利于其学术思想的开拓,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产生质的飞跃。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技能人才。从这个目标出发,高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它包含了使教师对所教专业科目内的高新技术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掌握。

2、必要的教学科学理论知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作为教师,高职教师与其他类型教师一样应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熟悉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之更加适应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探索的精神,才能更好更快地培养出高素质充满生机和创造力的高技能创新型、开放型人才。

3、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更以加速度向前飞进,知识老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作为积累知识的一个载体,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大责任,因此,教师的知识的积累和更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尤其作为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的高职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其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发教师更新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教学之余或假期中能去更新知识,克服经费、人员、时间等方面的困难,支持鼓励教师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形式,参加不同程度的进修培训。包括鼓励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学位,对于未达到教育部规定学历的教师应在短时间内取得合格学历。学历的提高,是教师对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

4、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现有的教学体系,改变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完成从传统教育教学观到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观的转变,从重视专业理论课教学到注重实践教学的转变,让实践性、职业性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等方式,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的原则,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把最新科学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条件将计算机引入课堂,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声音展示较为全面的感性信息,扭转现有教学手段和方法明显落后的局面,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不断增添新技术的信息。

教师角色范文篇9

关键词:教师多媒体角色

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当中。那么如何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呢?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其次,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单一的。他们应充分扮演好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启发者、因材施教者、评论者等多重角色。

1.多媒体的涵义。

多媒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传播媒体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的一个复合术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多媒体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

早些时候,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主要是指传统教学媒体和电子类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电视、计算机等;多媒体系统通常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优化组合。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的普及使得多媒体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今天的多媒体主要指处理和应用多媒体信息的一套综合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实现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媒体信息的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己经发展成为了多媒体网络技术。

多媒体可以利用二维、三维动画及图形、图像变换的功能,使教材中的静态图形动态化,以揭示图形、图像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将教学导向深入。多媒体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多种感官并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它还可以帮助完成其他教学设备所无法完成的教学管理、师生交流的任务。

2.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的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因此,作为教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本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例如,教师在课件设计和安排上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而计算机的机械性、客观性和标准化决定了它的非机动性,作为教师他们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之处。因为教师是具有主观性的人,他可以在课堂上随时随地、灵活自主地调整教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多种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组织“协作学习”,把学习者的学习引向深入,监控其学习活动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3.教师所扮演的角色。

3.I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者。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那么需要有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作指导。如果用原来的一套,即使设备再先进,教师准备得再好,也不能算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习是让学生弄懂和掌握教师所教内容,媒体的应用目的自然是促进“教”。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过程。多媒体计算机能很好地创设情景,人机间的交互和教师的参与组织,让学生根据现有问题主动联系己有的认知结构,并对这种联系认真思考,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C.E.Ecksley)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中国现阶段教育积极提倡“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新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应该突破传统思想束缚,做一个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者。

3.2组织者、引导者。当一位教师准备上一节多媒体课之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找各种信息资源和相关的声音、图像或文字,教师再作适当的编辑整理工作,使之结合自己的教学思想,成为一个完整的课件。同时,在制作课件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恰如布鲁诺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时,要善于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其被动地跟着老师走。此外,还应让学生在不断的利用课件进行语言训练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教材,达到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境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是组织者、引导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很自然地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语言输出,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法而言,取得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是不言而喻的。

3.3帮助者、启发者。在多媒体教学中,英语教师应甘心并放心当一个帮助者,勇于放弃扮演教书先生的角色,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与启发,充分彰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人将多媒体教学比作一个游泳池,给游泳池注水,鼓励学生下到水里去游泳都要靠教师来完成。教师在这个时候同时又扮演着启发者的角色。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不懂的地方,教师应当去帮助学生,提一些起提示作用的问题去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自己弄懂不明白的地方。

3.4因材施教者。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重视性和受控性强的特点,实现个别化教学,充当一位因材施教者。众所周知,现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具体操作上却以个体为对象,它强调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承认学生个体差别,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素质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性化教学。根据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认知速度上的差异,有针对性设计教学内容、过程及具体方法,使教学和学习的过程、进度及方法都变得相当个性化。如对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可采用发现法结构的认知程序;对不具备独立思维的学生,可采用讲解式教学法设计程序等等,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因材施教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利用CAI课件开发系统,设计出相应的课件。

3.5评论者。如果在一堂英语网络课中,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学生自主搜索、寻找相关信息,教师给予一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最后给予评价,这时教师是评论者。

教师角色范文篇10

关键词:远程教育模式;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

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基于网络环境条件下的教学基础平台,它是典型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微观教学模式的实现形式。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深化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和研究,科学地规范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点还存在着误区,不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需要,一些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也制约着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内涵以及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教师角色指的是在与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变现的一种身份并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称,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殊角色。它是具有社会规定性、规范性和示范性的行为特征,教师扮演着的社会角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命运,而且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研究教师角色问题既可以帮助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正确的评估教师,提高他们做教师思想工作的水平,也可以帮助教师增强角色意识,帮助教师认清自己的地位、任务,顺利实现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研究式教学模式下角色的新定位是刻不容缓的问题。1.教师角色代表的是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地位也就是教师权力和责任的集合。这里的教师权力指的主要是作为专职教育者所拥有的自由权,教师责任指作为专职教育者所必须履行的特殊社会责任。2.教师角色蕴含着对教师的期望,某种社会地位一旦被承认,与它联系的角色就会出现,同时逐渐产生了社会或者群体对角色行为的期望即角色期望,作为具有特殊地位的教师,社会对其期望值较高,甚至过于苛求。3.教师角色行为的产生。教师角色行为是指教师按照教师角色规范所实施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时刻担当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对他相应的角色期望时,便会产生角色意识,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这一角色。4.教师角色是一种心理需要,当教师产生了相应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认同并亲身实践后,大部分的教师都能够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将社会的角色期望要求化为自己的心理需要,形成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外化为符合社会期望的角色行为。5.由于不同的时代里面,教育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在变化发展,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展。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变迁,基础课程改革从根本上变革着教育这种特殊社会活动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导致教师的角色正在产生根本的变化,要求教师角色实现转化。语文教师角色从属于教师角色的范畴,语文教师的角色期望以及角色行为不仅要符合教师角色期望和角色行为的规定,更要作为远程开放教育课程的子概念,有着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必须服从语文学科的特征,掌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了解学生对语文的情感、态度等。

二、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举措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班级内实行民主性策略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民主的教学方式能够有益的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学生在充满信任、宽松以及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扬个性。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如果不细细的体察,是无法感受到这种情感的,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中间,走进他们的内心,成为他们最可靠的朋友。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以及活动的产生、班干部的决定要以民主的胸怀,充分尊重学生的集体决定。

2.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行自主性策略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以及参与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应该自己去动脑来获取知识,才能发展聪明才智,发挥自主性。

3.关注学生发展,实行激励性策略

赞赏是一种接纳、认同以及肯定,要求教师看到学生人性的美好,看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平常的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长处,肯定他们的进步。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向上的健康心境。要及时表扬由创新意识的学生,来激励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