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9:06:24

建筑企业

建筑企业范文篇1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建筑业企业,是指从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装修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等活动的企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请建筑业企业资质,实施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建筑业企业应当按照其拥有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的建筑工程业绩等条件申请资质,经审查合格,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施工活动。

第四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铁路、交通、水利、信息产业、民航等有关部门配合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实施相关资质类别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统一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交通、水利、信息产业等有关部门配合同级建设主管部门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相关资质类别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资质序列、类别和等级

第五条取得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以下简称专业承包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分包的专业工程和建设单位依法发包的专业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可以对所承接的专业工程全部自行施工,也可以将劳务作业依法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

取得劳务分包资质的企业(以下简称劳务分包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或专业承包企业分包的劳务作业。

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

第六条取得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以下简称施工总承包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可以对所承接的施工总承包工程内各专业工程全部自行施工,也可以将专业工程或劳务作业依法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承包企业或劳务分包企业。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七条施工总承包资质、专业承包资质、劳务分包资质序列按照工程性质和技术特点分别划分为若干资质类别。各资质类别按照规定的条件划分为若干资质等级。

第八条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和各类别等级资质企业承担工程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章资质许可

第九条下列建筑业企业资质的许可,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实施:

(一)施工总承包序列特级资质、一级资质;

(二)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监管的企业及其下属一层级的企业的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三级资质;

(三)水利、交通、信息产业方面的专业承包序列一级资质;

(四)铁路、民航方面的专业承包序列一级、二级资质;

(五)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不分等级资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承包不分等级资质。

申请前款所列资质的,应当向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其中,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监管的企业及其下属一层级的企业,应当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监管的企业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初审完毕并将初审意见和申请材料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应当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受理申请材料之日起60日内完成审查,公示审查意见,公示时间为10日。其中,涉及铁路、交通、水利、信息产业、民航等方面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核,国务院有关部门在20日内审核完毕,并将审核意见送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

第十条下列建筑业企业资质许可,由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实施:

(一)施工总承包序列二级资质(不含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监管的企业及其下属一层级的企业的施工总承包序列二级资质);

(二)专业承包序列一级资质(不含铁路、交通、水利、信息产业、民航方面的专业承包序列一级资质);

(三)专业承包序列二级资质(不含民航、铁路方面的专业承包序列二级资质);

(四)专业承包序列不分等级资质(不含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序列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承包序列的不分等级资质)。

前款规定的建筑业企业资质许可的实施程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依法确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30日内,将准予资质许可的决定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下列建筑业企业资质许可,由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实施:

(一)施工总承包序列三级资质(不含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监管的企业及其下属一层级的企业的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

(二)专业承包序列三级资质;

(三)劳务分包序列资质;

(四)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企业资质。

前款规定的建筑业企业资质许可的实施程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依法确定。

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30日内,将准予资质许可的决定通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一份,副本若干份,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统一印制,正、副本具备同等法律效力。资质证书有效期为5年。

第十三条建筑业企业可以申请一项或多项建筑业企业资质;申请多项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应当选择等级最高的一项资质为企业主项资质。

第十四条首次申请或者增项申请建筑业企业资质,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建筑业企业资质申请表及相应的电子文档;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

(三)企业章程;

(四)企业负责人和技术、财务负责人的身份证明、职称证书、任职文件及相关资质标准要求提供的材料;

(五)建筑业企业资质申请表中所列注册执业人员的身份证明、注册执业证书;

(六)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要求的非注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证书、身份证明及养老保险凭证;

(七)部分资质标准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的特殊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证书、身份证明及养老保险凭证;

(八)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要求的企业设备、厂房的相应证明;

(九)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有关材料;

(十)资质标准要求的其他有关材料。

第十五条建筑业企业申请资质升级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一)、(二)、(四)、(五)、(六)、(八)、(十)项所列资料;

(二)企业原资质证书副本复印件;

(三)企业年度财务、统计报表;

(四)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副本;

(五)满足资质标准要求的企业工程业绩的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六条资质有效期届满,企业需要延续资质证书有效期的,应当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60日前,申请办理资质延续手续。

对在资质有效期内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信用档案中无不良行为记录,且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满足资质标准要求的企业,经资质许可机关同意,有效期延续5年。

第十七条建筑业企业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内名称、地址、注册资本、法定代表人等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工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后30日内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

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涉及企业名称变更的,应当向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提出变更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日内将有关变更证明材料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在2日内办理变更手续。

前款规定以外的资质证书变更手续,由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办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日内办理变更手续,并在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后15日内将变更结果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涉及铁路、交通、水利、信息产业、民航等方面的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的变更,办理变更手续的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企业资质变更情况告知同级有关部门。

第十八条申请资质证书变更,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资质证书变更申请;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正、副本原件;

(四)与资质变更事项有关的证明材料。

企业改制的,除提供前款规定资料外,还应当提供改制重组方案、上级资产管理部门或者股东大会的批准决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同意改制重组的决议。

第十九条企业首次申请、增项申请建筑业企业资质,不考核企业工程业绩,其资质等级按照最低资质等级核定。

已取得工程设计资质的企业首次申请同类别或相近类别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可以将相应规模的工程总承包业绩作为工程业绩予以申报,但申请资质等级最高不超过其现有工程设计资质等级。

第二十条企业合并的,合并后存续或者新设立的建筑业企业可以承继合并前各方中较高的资质等级,但应当符合相应的资质等级条件。

企业分立的,分立后企业的资质等级,根据实际达到的资质条件,按照本规定的审批程序核定。

企业改制的,改制后不再符合资质标准的,应按其实际达到的资质标准及本规定申请重新核定;资质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按本规定第十八条办理。

第二十一条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的企业,申请资质升级、资质增项,在申请之日起前一年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质许可机关不予批准企业的资质升级申请和增项申请:

(一)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或以其他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或允许其他企业或个人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的;

(二)与建设单位或企业之间相互串通投标,或以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谋取中标的;

(三)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的;

(四)将承包的工程转包或违法分包的;

(五)违反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

(六)发生过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或者发生过两起以上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的;

(七)恶意拖欠分包企业工程款或者农民工工资的;

(八)隐瞒或谎报、拖延报告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破坏事故现场、阻碍对事故调查的;

(九)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需要持证上岗的技术工种的作业人员未取得证书上岗,情节严重的;

(十)未依法履行工程质量保修义务或拖延履行保修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一)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

(十二)其它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企业领取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时,应当将原资质证书交回原发证机关予以注销。

企业需增补(含增加、更换、遗失补办)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的,应当持资质证书增补申请等材料向资质许可机关申请办理。遗失资质证书的,在申请补办前应当在公众媒体上刊登遗失声明。资质许可机关应当在2日内办理完毕。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加强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监督管理。

上级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建设主管部门资质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资质管理中的违法行为。

第二十四条建设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注册执业人员的注册执业证书,有关施工业务的文档,有关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文件;

(二)进入被检查单位进行检查,查阅相关资料;

(三)纠正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及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行为。

建设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对企业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

第二十五条建设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在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有两名以上监督检查人员参加,并出示执法证件,不得妨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企业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应当协助与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挠。

监督检查机关应当将监督检查的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六条建筑业企业违法从事建筑活动的,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并将违法事实、处理结果或处理建议及时告知该建筑业企业的资质许可机关。

第二十七条企业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后不再符合相应资质条件的,建设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资质许可机关可以撤回其资质。被撤回建筑业企业资质的企业,可以申请资质许可机关按照其实际达到的资质标准,重新核定资质。

第二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质许可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建筑业企业资质:

(一)资质许可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建筑业企业资质许可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建筑业企业资质许可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建筑业企业资质许可的;

(四)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作出准予建筑业企业资质许可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资质证书的其他情形。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的,应当予以撤销。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质许可机关应当依法注销建筑业企业资质,并公告其资质证书作废,建筑业企业应当及时将资质证书交回资质许可机关:

(一)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未依法申请延续的;

(二)建筑业企业依法终止的;

(三)建筑业企业资质依法被撤销、撤回或吊销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资质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条有关部门应当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意见及时告知资质许可机关。资质许可机关应当将涉及有关铁路、交通、水利、信息产业、民航等方面的建筑业企业资质被撤回、撤销和注销的情况告知同级有关部门。

第三十一条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资质许可机关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企业信用档案信息。

企业的信用档案应当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业绩、工程质量和安全、合同履约等情况。被投诉举报和处理、行政处罚等情况应当作为不良行为记入其信用档案。

企业的信用档案信息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示。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建筑业企业资质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建筑业企业资质。

第三十三条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警告,并依法处以罚款,申请人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建筑业企业资质。

第三十四条建筑业企业有本规定第二十一条行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建筑业企业未按照本规定及时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可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建筑业企业未按照本规定要求提供建筑业企业信用档案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建筑业企业行政处罚的,应当将行政处罚决定以及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八条建设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准予建筑业企业资质许可的;

(二)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不予建筑业企业资质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三)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或者未在法定期限内初审完毕的;

(四)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

(五)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六章附则

建筑企业范文篇2

关键词:建筑企业;成本管控;问题;解决方案

一、建筑企业成本管控概述

(一)建筑企业成本管控的概念。建筑企业成本管控,是指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建筑企业成本管控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全体人员,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对经营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管控,通过企业成本管理科学合理控制达到企业理想目标成本。(二)建筑企业成本管控的重要性。建筑企业成本管控贯穿整个企业,只有做好成本管理控制工作,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才能使得建筑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只有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完善,才能达到企业预期发展;只有通过企业成本管控,才可以发现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缺点和薄弱环节,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在预算造价已定的条件下,成本越低,企业的利润就越多,加强成本管理,降低工程成本,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

二、建筑企业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控制意识不强。我国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企业仍处于只注重业绩忽略成本状态。由于管理人员的不重视,成本预算流于形式,项目没有成本分析,没有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计划成本的比较。甚至不少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负责工程的计划成本、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情况,只会跟进度,未起到施工过程中的控制作用,项目成本一直处在失控状态,直到项目完工结算时才知道该项目已无利润少利润甚至亏损。(二)成本管控体系及控制模式不完整。首先,由于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多企业没有深入市场调查,更没有对材料、人工及措施等成本费用进行预测、分析和比对。计划成本与管理方法不科学,没有可参考数据进行实际成本比对分析,成本数据不准确。其次,大多企业没有完整的成本预测、成本预算、成本控制体系,企业无法做到事前和事中控制,等到成本已经发生后或结算时才知道出现偏差已无法补救。再次,由于建筑企业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没有针对市场变动的预测,当市场原因价格大幅度变动时,未做到及时预测及调整,计划成本、成本预算数据出现偏差,成本控制发挥不了作用。此外,由于建筑企业没有建立健全一整套控制体系,成本管理和控制全部集中在财务部门,而财务部门对项目成本内容及标准又不了解。有些成本费用交到财务部门时已发生,即使不合规也没有办法。因为项目及各部门没有做到相应的把控,成本管理得不到相应的控制,成本费用报销不实或超支等原因使成本费用增大。(三)项目资金占用或未做到专款专用。资金流对一个项目乃至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资金流的断裂对企业是致命的,只有保持良好的资金流,企业才可持续发展,项目才可持续施工。而在我国建筑企业中因为项目过多,流动资金需求量很大,很多项目回款不及时或其他事项占用资金,未做到专款专用,造成项目因资金不到位而拖延停滞,增加二次成本。(四)未建立健全权责利相结合的奖罚制度。我国很多建筑企业仍采取旧的管理办法,企业内部没有制定相关人员权责利相结合奖罚制度,懒惰推卸成了各部门人员的通病,多数人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即使项目成本出现偏差也无人过问,项目成本费用报销随意无人管控。项目管理人员只要求完成合同约定的质量和工期进度,没有结合成本费用支出的高低进行效益考核,忽视工程实施过程中成本控制。由于没有权利、责任和利益的相结合,项目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废料和二次搬运过多,浪费现象严重。

三、建筑企业成本管控的改善对策

(一)加强管理人员成本管控的意识。要加强企业成本管控意识,只有做到上至老总下至员工全员参与,企业所有人员认识到成本重要性,严格执行成本管理控制实现企业目标成本。首先要做到事先控制,也就是对市场调研、预测分析和制定成本预算,使项目有参考依据。其次要进行事中控制,项目施工过程中针对预计发生成本费用进行管控,对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分析比对,如发生问题及时补救。最后还要事后控制,通过财务部门对项目成本费用控制,定期出具财务报表进行数据分析,调整成本预算或计划成本,是以使总成本费用在控制范围内。(二)建立完整的成本管控体系及模式。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成本管控体系及模式,每一个部门必须配合,才能真正发挥成本控制的作用。其次,建筑施工人员应根据施工图预算和材料工料价格进行调查分析,编制项目计划成本,在满足项目业主和企业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低效益好的最佳成本方案。第三,通过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比较,检查项目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找出成本升降的主要因素,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一步降低项目的成本,为编制或调整下期的项目成本计划提供依据。第四,在成本核算基础上对成本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升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偏差进行纠正。第五,要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费用的结算支付进行审核、审批使其成为施工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后,制定项目人员岗位要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加强材料管理,做好材料、设备进场数量和质量检查验收和保管,领料和使用过程中管理,控制废料减少二次搬运,缩小成本。(三)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并禁止占用。项目的资金流可以说是一个项目的命脉,资金流的健康运转才能保证项目施工的持续性,如果项目因为资金问题造成的二次成本,那金额无疑是巨大的。项目乃至企业要严格把控资金的管理,对于项目资金流的控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项目资金报表,进行报表分析,时刻关注资金走向。第二,工程项目开票后,跟踪项目回款情况,针对甲方提出问题积极配合及时修改及调整,保证项目回款不扣押不拖延。第三,把控付款金额及日期,根据项目完工情况及回款比例确定项目付款日期及比例,使付款金额控制在收款额之内;第四,禁止其他项目或事由占用项目资金,做到资金专款专用。(四)建立健全权责利相结合的责任制度。建立规范、统一、标准的权责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效益评价体系,奖罚分明,强化企业人员主人翁意识。各环节做到严格把控,定期进行评价及考核,通过奖罚制度加强成本管控意识,从而节约成本。对于项目人员加强施工成本核算监督力度,在保证预定质量和工期的同时,少于计划成本给予奖励;对于项目成本费用超支的项目要查明原因,找出问题,确认责任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自我完善;对于部门管理人员要做到市场调研比对分析,完善成本管理,抓好成本预测和控制给予奖励,使项目及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建筑企业成本目标。成本管控对建筑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加强管理人员意识,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项目人员素质,调动全员积极性,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在成本管控体系中不断自我完善,才能实现企业目标管理推动企业发展。当然,在实现成本管理目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项目质量管理,严格把控项目工程质量,避免二次返工增加成本,使企业项目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史洪邦.建筑企业成本管控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26(01):25-28.

[2]马凤兰.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控研究[J].经贸实践,2018(02):117-118.

建筑企业范文篇3

煤炭建筑企业发展效益的评价体系

企业的最终效益是改革发展的目标的检验,有一套合理并且行之有效的“煤炭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该评价体系,首先应该能明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要可以控制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并且掌握企业的实时状况,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所以,该体系应该具备3个基本功能,分别是评价功能、监督功能以及导向功能。在构建该体系的时候,应该遵循“四大相统一原则”(科学性和简洁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动态性与静态性)。具体分析如表3所示。总之,要通过该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煤炭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掌握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现实情况,发现影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后采取具体措施,最终提升煤炭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例分析———以宁夏煤炭基本建设公司为例

建筑企业范文篇4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是以产业化为目的的。施工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项目,就是“加工”某类建筑物的服务能力,服务品种多少、服务质量高低、服务能力大小就是其竞争制胜的决定因素,资质门类和等级、质量认证都是对综合服务能力的认定,相当于工业企业的产品许可证。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服务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建好某一个特定的建筑物。比如说攻克超高层房屋建筑技术就是意味着具备干这一类工程的服务能力,并不是说干好某一个特定的超高层建筑后这种能力就消失了,技术创新(即提高这种服务能力的工作)就中止了,相反应当在承建一个个有差异的同类工程的实践中得到加强。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业绩越多,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施工经验就越多,施工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承揽到更多的同类工程,实现规模化“生产”即产业化的目的。

建筑企业同样存在技术创新与市场、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孤立地看,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是先有市场后有创新,但如果把投标过程和施工过程贯穿起来看,还是先有新技术成果后应用于生产和开辟新市场,这一点和工业企业完全一样。因为投标时技术难题在招标文件中已经反映出来,企业提交的施工方案必须能够满足项目成功建成的需要,技术难题必须先解决好并得到评委的认可才能中标,这本身就是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过程和鉴定过程,中标后的施工过程就是把技术开发成果结合实际运用于生产,保证进度、安全、质量,实现利润的过程。

建筑企业也需要专门的研发机构。它的职能包括两个方:第一是领导和组织在建项目技术攻关,提高常规作业的技术含量,改进现有的服务产品;第二是选择有商业价值和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研究,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为承揽任务进行技术储备。一方面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在建项目施工需要,另一方面引进或开发具有国际水平或国内领先优势的技术成果,推出新的服务产品,形成超出对手的服务能力、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独占性的核心技术,依靠技术上的跨越实现服务产品的升级换代,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垄断或独占优,创造出高额的利润。

建筑企业范文篇5

一、企业基本情况

(一)已纳入统计名录库企业

1.建筑企业。截至2014年9月(下同),我县纳入统计名录库的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1家、建筑劳务企业1家,其中,二级资质的7家,三级资质的4家,2013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4亿元,2014年前三季度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0.98亿元。(见附表1)

2.房产开发企业。我县纳入统计名录库的资质以上房产开发企业19家(2014年新入库4家),其中,二级资质的3家,三级资质的12家,暂定级4家,2013年完成投资25.7亿元,2014年前三季度完成投资15.7亿元。(见附表2)

(二)未纳入统计名录库企业

1.建筑企业。在我县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未纳入我县统计名录库的建筑企业有16家,其中本地4家,外地12家,据推算全年可实现产值约20亿元。(见附表3)2.房产开发企业。在我县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未纳入我县统计名录库的房产开发企业有12家,其中本地2家,外地12家,据统计已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约45亿元。(见附表4)(三)退出统计名录库企业

因我县2家建筑企业、1家房产开发企业资质未年审,被省住建厅注销资质等级证书先后退出统计名录库。(见附表5)

二、外来企业入库制约因素

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单位划分及具体处理办法的通知》中第十条规定,外来法人单位下属跨省的分支机构,并具备一定条件的,经与分支机构上级法人单位协商一致,并经国家统计局认可,可视同法人单位处理,纳入生产经营地统计。为摸清我县外来企业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今年4月,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表明若要具体实施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一)坚持本地注册对外来企业没有强制约束力。外来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只受业务范围和项目规模约束,不受地理区域限制。住建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92号)规定: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规范备案管理,不得排斥、限制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区的准入条件,不得强制外地企业参加培训或在当地成立子公司等。这对坚持本地注册带来了政策制约。

(二)坚持本地注册导致企业资质受限。外来企业在注册、入库,需更名申报,这将与该企业在参与我县招商、投标活动中使用的原名称不符,且企业资质亦与项目招标要件不符,自动失去竞标资格。

(三)坚持本地注册影响后期监督管理。外来注册企业具有流动性,工程竣工后若再无项目,则会转向异地发展。若该企业破产或资质被注销,其开发建设的项目一旦出现建设质量或配套设施问题,追责难以找到责任主体,可能会带来诸多信访矛盾和遗留问题。

(四)坚持本地注册带给外来企业管理成本增加。在建筑房产开发市场竞争中,三级及以下资质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薄弱,外来企业因工程量少、不持续而不愿注册。即使走资质升级增项途径,至少需要2至4年时间,且在注册资本、经营业绩、专业人才等方面要求更高,制约企业发展壮大。

(五)坚持本地注册易受原注册地干扰。按照统计制度,建筑业产值和房产投资纳入注册地统计。在我县的外地企业除建筑业国税、房产开发企业所得税上缴注册地外,其余税费均上缴我县。若外来企业在申请注册,原注册地出于地方保护角度,既会在承办相关手续中设置障碍,也会通过约谈当地企业等方式干扰企业在异地注册。

三、企业发展现状

(一)生机旺盛型。此类企业抓住了机遇,盘活了资源,通过升级增项不断发展壮大,制定了明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如新南国房产计划3年内组建集团公司,5年内进入市五强,二十年内实现产值200亿元,进入省20强;发响建司计划在今年12月将资质升为总承包一级,力争年产值2.5亿元以上,上交税费900万元以上。

(二)维持现状型。此类企业受困于自身现状,资质迟迟未能升级,占有市场份额不多,实施项目规模不大,且依赖挂靠项目,缺乏发展后劲,业绩近几年无大的提升。;三建司承建项目大多集中在区乡,规模小,种类杂。

(三)转向发展型。此类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主营业务活动的收入和利润大幅下降,生产经营受到影响和制约。市场前景不明朗,不乐观,生产经营活动已开始向其他领域转移。如明悦房产建龙熙国际酒店,经营活动开始向酒店服务业和社区物业管理转移,以解决公司员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四)萎缩低迷型。此类企业一般是先有项目再相机成立,在经营完项目后便陷入困顿,无强力经费支撑,无人才技术保障,无后续项目实施,有日趋名存实亡的危险。如江州房产资质三级,工程技术人员仅3人,2014年无工程项目,市场生存力弱;高品房产在开发完伴山风景项目后,目前没有新项目开发。

四、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压力大,本地企业运转困难。一是垫资情况普遍。建筑市场急剧膨胀,使一些项目单位在工程发包时,将能否垫资作为考察企业实力和签订合同的重要条件,有些工程项目垫资高达90%,而政府BT项目多是全垫资;二是工程款项拖欠。项目在建时,企业难按工程进度收到相应资金,竣工后也被长期拖欠,使预期效益受损,即使再有项目也无力承接;三是企业融资困难。在国家对建筑、房产开发业紧缩银根的大环境下,企业贷款难、贷款贵,走民间融资途径则利率更高;四是税费收取较高。除基本税费外,另有残保金、工会经费、资源费等,大约占到了资金总额的十分之一;五是销售有价无市。房产开发项目竣工后,很长时间内供过于求,形成住房高空置率,造成资金回笼缓慢。这些问题缠绕交织,影响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和企业发展壮大。

(二)资质升级难,本地企业发展受限。一是缺乏人才支撑。企业资质等级越高,人才要求越严格,高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基本技术人员等有明确的数量限制和资历限制,现实中符合条件的人才严重不足;二是缺乏业绩支撑。企业以前碍于实力,做的业绩较难符合要求,比如申报建筑企业一级资质,必须提供近5年工作业绩,且工程规模至少满足“修建25层以上的房屋建筑工程”等4项必备条件;三是缺乏资金支撑。不同等级有不同的注册资金约束,比如申报房产开发一级资质,企业注册注册资本不低于5000万元,实际情况让人望而却步;四是缺乏设备支撑。企业升级必须要具有与资质等级相适应的施工机械和质量检测设备,原先的设备设施已然不够,补充购置无形中会加大资金压力。企业长期不能升级,发展停滞便不可避免。

(三)市场竞争烈,本地企业利润薄弱。一是项目招标僧多粥少。随着城乡建设高速发展,外来企业越来越多,有的建立了项目部和分公司,同一个项目十数家企业竞争已屡见不鲜,“抢食”现象不仅比拼实力,更比拼忍耐,继而引发残酷的价格战;二是承揽工程有心无力。我县无一家一级、特级资质企业,承揽范围受到限制,在重大项目的招投标中,与外来企业实力悬殊,几乎没什么机会,只能被迫向乡镇发展,寻找剩余机会,甚至有时依赖挂靠项目支撑。一些外来企业中标后,将项目分解卖给本地企业做,既转嫁了风险,又坐收差价之利;三是“三违”冲击雪上加霜。集中表现在一些中小规模的项目,为追求“短平快”,常被发包给无承揽资质的个体施工队、服务队。在暴利的诱惑驱使下,房产开发领域“三违”(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销售)现象突出,乡镇小产权房屡禁不止,严重冲击着县域房产市场;四是成本抬高无可奈何。一些建材业主垄断建材市场,以种种理由恶意哄抬砂石、水利、钢材等价格,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极大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

(四)预测预警弱,本地企业风险难料。一是宏观政策预警弱。国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必然会影响到建筑房产的经营发展,而研究国家政策及投向一直是本地企业软肋;二是安全评估预警弱。在竞标选择项目上,企业往往注重的是规模和效益,而忽略从项目与企业实际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项目到手后勉为其难,以致安全风险难控、合同履行艰难,企业形象受损;三是融资投资预警弱。行业特点决定了建筑、房产开发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运转,投入规模增速快,而企业承接项目更多依靠银行贷款和民间融资,资产负债率始终处于高位,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难以想象;四是市场前景预警弱。基于房价上涨预期,一些投机性购房营造繁荣假象,助推房产开发企业急功近利,不把握市场环境变化,不遵循经济规律盲目上马开发,导致销售市场疲软。

五、工作建议

(一)造血帮扶,破解企业资金瓶颈。一是减少垫资比例。充分考虑企业的资本实力,政府性项目资金安排及渠道在原则范围内适当减少企业垫资部分,为企业运转留有余地;二是及时支付工程款。财政拨款的工程项目支付进度款时,应多从企业的角度考虑,简化手续和拨款审批环节,按施工合同约定及时支付,减轻施工单位的压力;三是解决融资难题。支持以建筑材料、工程设备、在建工程和应收账款等作为抵质押的反担保形式,鼓励金融机构从资金投入、信贷规模、贷款利率、担保费率等方面扶持企业发展;四是适当降低费税。清理规范企业上缴费税种类,在营业税、项目建设保证金、安全生产保证金、工会经费、资源费等方面能减则减,尽可能减少企业上缴费税总额。

(二)转型升级,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一是夯实人才队伍。构建多渠道、多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充实紧缺岗位专业人才。对业绩突出的优秀人员,破格评定技术资格;二是培育旗舰企业。有效整合本地资源,通过兼并或重组方式,培育一两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品牌企业,延伸产业上下两端链条,稳妥推行咨询、设计、采购、施工、管理、服务一体化;三是引导多元发展。鼓励企业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坚持“主业突出、多元经营”的思路,承揽范围向交通、水利、市政、安装、环保、防水、绿化、消防等领域拓展,向“高、精、专”发展;四是实施优惠政策。对晋升资质、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承揽县外工程项目或提供县外建筑劳务、优质工程获奖、取得科技创新专利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企业购置设备设施,给予贷款贴息政策。

(三)依法整治,规范企业经营秩序。一是严格市场准入清出。坚决执行建筑房产业有关规定,严格审查外来企业的资质等级及信用信誉情况,对不符合条件的禁止进入。同时,强化已进入企业的监督管理,对有违规违法行为且造成恶劣影响的坚决清出市场;二是加强招投标管理。严明招投标纪律,规范招投标程序,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完善综合评标和合理低价评标办法,提倡优质优价、优质优先,坚决遏制和打击围标串标、转包、挂靠和低于成本价报价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实施项目兼顾平衡。当前建设固然离不开外来企业,但在吸引外来企业来平投资的同时,也要关注本地企业的经营发展,一些工程项目鼓励可以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参与,使之既能通过适当的市场竞争从外来企业那里汲取经验,又不至于在划分蛋糕时面对过于直接残酷的竞争而饿死;四是强力整顿市场秩序。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建筑、房产开发领域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销售、无资质承包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严格整治建材市场,对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串通涨价等人、事,发现一起曝光一起,从严从快从重处理。

建筑企业范文篇6

1.1成本控制的内涵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满足成本要求主要是指满足顾客、最高管理者、相关方以及法律法规等对组织的成本要求。成本控制的对象是成本发生的过程,包括:设计过程、采购过程、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销售过程、物流过程、售后服务过程、管理过程、后勤保障过程等所发生的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的结果应能使被控制的成本达到规定的要求。

1.2建筑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第一,建筑企业加强成本控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公平竞争,而我国传统的企业成本控制理念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限制了企业自主权的发挥。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国际上允许采用加速折旧法,我国大多实行的是直线折旧法。市场经济要求保护投资者利益,我国传统财务制度没有体现资本保全原则。资本保全是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而我国传统财务制度中并没有体现这一原则。

第二,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战略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我国,许多建筑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没有系统开展,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短期行为造成的。通过成本核算,取得的是进行项目管理需要的信息。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同劳动力、材料、施工机械一样,其获得是需要成本的。在经济发展初期,有大量的工程等待建设,建筑企业为了快速扩张,普遍采用了粗放型经营战略。这时,企业预期成本核算工作的费用支出要大于预期收益,企业不愿意分配管理资源于成本核算工作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现在行业发展到了成熟期,建筑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内部管理,向管理要企业竞争力。许多学者提出了成本战略管理的概念。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的目的。而成本核算就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建筑企业不重视信息价值,忽视成本核算工作,将在长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企业只有推行成本战略,逐步建立信息资源优势,才能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

2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认识上的片面性。成本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但目前不少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所需的大量信息流不能有效流转,导致技术与经济的脱节,整个成本管理缺乏系统观念。如技术人员提出的施工方案虽然能够完成设计要求,但从经济方面考量却不是最优化的,大大缩小了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

(2)项目成本预测上的滞后性。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在投标报价阶段完成前,先完成投标项目的成本测算。但许多建筑企业在投标阶段仍是按照政府规定的预算定额跳过项目成本预测,直接计算项目投标价格。对完成投标项目所需成本只是一种平均的、粗略的估计,若项目中标,再重新对这个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详细的测算或直接简单地按照中标价确定一个降低比率,以此作为目标成本。

(3)考核机制上的不完善。相当部分企业考核机制落后,责、权、利并不真正对称。由于制度不健全,考核不力,或只奖不罚,或奖罚不到位,给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加强与完善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

(1)投标阶段的成本管理。投标阶段是建筑施工企业一个项目的开始,主要是进行成本测算,以确定投标报价。成本测算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勘察,结合工程的目标特点,确定工艺流程、选用合适的施工技术措施、制定合理的施工组织措施、进行工具的配置、人员的选配;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确定材料的实际价格;根据工程所在地与现住地的远近,计算人员、机械调遣和现场管理费用;根据项目工期要求计算工程总体施工费用;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类税金、计算投标费用、预计保修服务费,从而测出工程的直接支出,并以此作为投标的最低报价。

(2)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管理。项目中标后,应及时组织工作人员对项目成本进行细化测算,以确定目标成本,作为施工过程控制的依据。测算每道工序(单元)应消耗的时间、投入的劳力、材料、机械等生产要素,进行成本倒逼,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依据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客观、公正、合理地确定工序单价和该项目的目标成本,以便指导施工和进行成本的有效控制。

(3)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第一,人工费用控制方面,对作业层人工费的控制,应根据定额、施工组织设计和分解的目标责任成本,以班组为基本考核单位,推行工料单价承包并签订承包合同,明确班组的责、权、利。在班组之间进行竞标,调动积极性达到控制和降低成本的目的。第二,材料费控制方面,主要包括控制价格和数量。首先要通过货比三家降低材料价格,采购量较大的材料可以采取招标方式进行采购或尽量从厂家直接进货,减少中间环节;零星材料可实行代储代销,减少现场库存积存;班组领料和配比发料,严格控制材料浪费。第三,机械费控制方面,应合理选用机械,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要合理地安排施工段落,以期提高现场机械的利用率,减少机械费成本;定期保养机械,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对于必须外租的机械设备,要搞好市场调查摸底。第四,非生产型行政费用控制方面,要精简管理机构,尽可能一人多岗;各项费用采取费用包干、指标控制等方法,最大限度节约非生产性开支。

(4)根据成本计划确立成本核算指标。项目经理组织成本核算工作的第一步是确立成本核算指标。为了便于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指标的设置应尽可能与成本计划相对应。将核算结果与成本计划对照比较,使其及时反映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利用成本核算指标反映项目成本实施情况,可以避免以往成本核算中过多的核算报表,简化核算过程,提高核算的可操作性。

(5)工程结算阶段的成本管理。包括工程验收后的结算和工程款的回收工作。要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归档,及时办理竣工结算,以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同时应制定专人负责与业主方联系,力争尽快回笼资金。

建筑企业范文篇7

第一,有助于建筑施工企业依法经营。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法治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竞争环境变得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往往采用非正常竞争手段,通过不规范的经营方式来实现经营目标。国家审计署审计发现丁书苗案,就是从建筑施工企业不法经营方式审计出了内控漏洞。而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和控制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关键环节,可以有效地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建筑施工企业依法经营。第二,有助于建筑施工企业节约提效。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周期长,涉及多个会计期间,原材料的投入和消耗大,占用较多的自有资金,这种特点决定了建筑企业必须建立完整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才能尽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将企业的众多部门联系在一起,通过严密的监督与考核,充分发挥企业整体的作用,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第三,有助于保障建筑施工企业资产安全。在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各种设备繁杂,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建筑企业没有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对项目管理缺乏控制,往往会导致原材料及设备管理混乱,极易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安全事故。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会对企业财产物资的购买、计量及验收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和监管,能够确保资产安全。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对会计控制制度应做出书面文字规定。一是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二是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规定管钱、管物、管账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三是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四是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五是明确规定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操作权限和控制方法。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第一,合法性原则,就是指企业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制定本企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第二,整体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充分涉及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控制。第三,针对性原则,是指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中薄弱环节,针对企业容易出现错误的细节,制定企业切实有效的内控制度。第四,一贯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不能朝令夕致,随时变动。第五,适应性原则,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制度应根据企业变化了的情况及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及社会发雇状况及时补充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第六,经济性原则,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第七,适用性原则,是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应便于各部门、各职工实际运用,可操作性要强。第八,发展性原则,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要充分考虑宏观政策和企业的发展。

三、解决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难点

(一)如何把握授权的度。当今社会大凡出现重大舞弊经济案件的企业,基本是授权不当引起的。对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的授权要有“度”,对不同的控制环节要有不同权力授予,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

(二)如何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一般而言,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企业的权力操纵者,是对权力操纵者的权力约束,也是对权力操纵者之问的权力制衡。这种独特的控制对象决定了提高受控度的艰巨性。

(三)如何提升规范控制程度。对于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的控制,不能靠人治,也不能靠单一的财务管理来实现目的。而是靠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管理的行为,让管理者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完成工作任务、接受规定的控制管理。

(四)如何提高内控人员的全面管理能力。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大大突破了财务会计的工作范畴,大大超越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到位。同时内部控制主要是做人的工作,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能力,培养大批这样的“全才”,显然需要很长的过程。

四、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执行,避免内部控制制度成为摆设。首先,要改革董事会选举制度,防止大股东操纵董事会,增加中小股东席位,并聘请独立董事,从而约束企业大股东行为。其次,确立董事会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核心作用,真正发挥董事会在内控框架构建中的关键作用,可以在董事会下直接设置施工项目管理委员会等职能机构,避免和制约管理层的造假行为。最后,按照公司章程,设置和完善监事会,真正发挥其监督职能,平衡董事会与管理层的关系,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二)健全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要明确管理目标和职责,注重关键节点的控制。在企业会计核算控制中,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完善授权批准的控制,并且对关键岗位实行轮换制,最大限度防止舞弊的发生。另一方面,加强对工程项目的控制和管理,重点加强对材料和设备的管理。对材料的采购、入库、领用以及处置都要设置控制环节;对设备的使用和保管也要有严格的规定。

(三)建立良好的内部信息系统。建筑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首先要建立全面的预算体系,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并完善反馈机制,从而实现对财务资金的集中管理,有效控制企业的投入和产出,控制项目施工成本。与此同时,应注意开发与引进先进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整合各部门资源,建立项目管理的集成应用平台,缩短信息传递环节,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效果。

(四)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内部财务审计对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监督。为了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其作用,首先应该保持其自身独立性,确定其在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制度中的独立地位。一般而言,内部审计部门在评审企业内控系统时,应该直接向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直接报告,避免企业管理部门的干扰和影响。而管理层要真正重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发现的问题,积极采纳内审部门提出的意见,及时解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五)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只有适应外部环境,符合自身的行业特点,才能使企业永葆生机和活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体系,但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需不断完善的体系。因此,企业在加强现代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时,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以实现企业目标。

五、结束语

建筑企业范文篇8

1.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等多个要素,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1]科技创新能促使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技术进步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必须采取产品的形式。[2]因此,建筑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建筑产品的附加价值,进一步促进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1.2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相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和制度创新的新形态,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循环流转,增强了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对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关于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则主要基于高新技术发展方面展开,忽视了经济中传统产业以及服务业的研究。[3]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范式的转变,建筑产业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统产业,有必要站在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2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

在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结构和运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科技创新体系也具有一些新特征。

2.1系统复杂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发生在技术领域、经济领域或管理领域,而是一个涉及科技、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过程。构建科学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就要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用系统的思想和观点,通过企业内外诸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成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人力、财力与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价值和效用。

2.2网络组织性

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研发部门,而应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运营环节当中。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涉及的活动主要有研发、技术管理、组织、设计、施工等。这些活动并不是按照线性方式序列进行,往往存在着多重循环、往复的交叉活动。所以,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应是由多个部门和人员组成并共同发挥作用的群集型网络化组织。

2.3动态开放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制度、组织、管理、资金、信息等诸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在当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里,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纷纷跨越边界,有选择地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结成长期、稳定、互惠的关系,建筑企业的跨越区域边界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强化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交流,淡化企业、部门等边界,使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子体系具有明显的开放特征。

3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建筑知识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是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在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中应该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并借助现代科技的支撑,通过科学技术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实现知识的集成与创新,使知识的创新源动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托专家等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科技研究、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教育与培训。首先,建筑企业应建立开放的、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开展知识创新活动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研究人才是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而开放并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可以引入知识创新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企业知识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促使原有人才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才结构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知识创新激励机制,逐步淘汰不适应企业知识创新要求的人员,形成动态激励机制,从而使知识创新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4]其次,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还需要与外部进行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企业可以从外部环境不断获取信息,如相关行业最新的研究动态、最新的科技成果等,以增加和丰富企业的知识供给;也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本企业工作或开展讲座,通过交流合作来开阔知识创新人员的视野和思路;还可以经常性地对知识创新人员进行科技教育与培训,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实验方法。通过开放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使企业知识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再次,在建立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研究体系为指导,加强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系统工程、集成管理、信息技术等各领域专家的智慧,面向建筑市场的需求,科学认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及其作用机理,促使建筑企业的科研工作、技术研发、标准化、信息化等工作围绕市场需求展开。

3.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配置相关的、与利用创新资源相关的各种机构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运作机制构成的系统,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筑企业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调控手段,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中介服务等参与者紧密结合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如图2所示)。一是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速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向企业转移。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研发系统。加强产学研的联合研发,形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工艺研发优势和高校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优势。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成果的技术推广应用系统。利用勘察设计企业的深化设计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优势,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扶优扶强,提高企业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四是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技术教育、培训、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中介服务系统。通过大力促进建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筑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五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支持协调系统,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化是建筑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在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标准化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标准化的动态演进过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演进,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结合带动建筑企业的自主创新,标准化与试验、检验相结合有助于推动建筑企业的开放创新。因此,建筑企业构建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标准化的实施,可以整合和引导企业资源配置,激活科技要素,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加速企业的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产业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建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体系,进行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

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创新过程中各层次、各环节以及各要素之间复杂交互作用中,不仅有技术性要素,更有大量的非技术要素,并且非技术要素带动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有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业务整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由其引领的管理创新成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有助于及时获取信息,依托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完善建筑企业的数据标准、信息规范、技术交底以及方案优化等,通过制度与管理的重塑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科学管理和高效的良性互动。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是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面向市场需求,整合信息资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组织、运行一体,决策、执行、监督协力,政府、企业、高校互动,最终实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与智能化。一是建立市场导向和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界定独特定位、做出明确取舍、加强各项活动之间配称性的谋略。卓越的技术及持续创新是建筑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建筑企业只有通过提供高质量、技术先进、全面和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依靠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职责,为企业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提供充分的施展舞台。建筑企业需要强化科技创新意识,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使科技创新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都致力于维护企业的创新精神,不断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二是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心的职能。建筑企业要形成以企业负责人为主要领导、企业总工程师为直接责任人的科技进步决策层和领导层,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为科技进步实施的组织和管理层,以工程项目为科技课题实施的操作层的三级科技创新组织体系。[6]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管理决策层,主要针对能长期影响企业发展的事项。在这一层面中,企业科技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预测创新项目及其经济效益,最后由创新委员会审查决定需启动的创新项目。第二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层。建筑企业应设立研发计划部和研发管理部,全面负责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设计任务。在这一层面中,科技中心需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和实施计划,提出完善的科技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总结和完善企业科技标准体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第三个层面是与项目相关的科技创新实施的操作层。建筑企业的研发成果必须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凸显价值。许多情况下,复杂的大型项目都会面临科技创新的挑战,因此,科技中心必须为客户量身定制设计、技术、材料等创新方案。三是强化研发资源体系的管理,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对科技创新进行持久性的投入。对于新型结构和技术难度大的工程项目,应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在稳定的研发经费投入基础上,建筑企业要拥有充足的科技研发人才,形成由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才组成的科研人才梯队。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创新氛围;加大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加强培训,改善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新型创新人才;注重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科技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四是建立畅通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合作。建筑企业要重视相关科技及产品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根据科技研发工作的性质和客观环境,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形式。在企业内部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实现各项目信息在企业内部网络的共享、远程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同时注重与外部机构的创新合作。开发创新网络,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产业链的各环节之间以及与外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第三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五是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建筑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体系,在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和知识产权负责人的引导与管理下,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并不断推动标准的演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3.4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由建筑知识创新、建筑技术创新、建筑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如图4所示)。其中,知识创新体系依托不同领域专家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强调开放与自主创新,强化科学研究、知识管理、教育培训与科学传播的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由技术进步与推广应用来驱动,以标准化为核心,强化产学研一体、政策和服务支撑的需求与价值的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则以信息化为载体,强化管理与制度的重塑。在现代科技发展催生知识社会的背景下,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互融合,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三个体系也是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的,推动着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新形态。

4结语

建筑企业范文篇9

一、矩阵分析法概述

矩阵分析法就是以矩阵的形式列举出企业所面临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与自身内部条件,然后进行知己知彼的分析,制定出若干个可行性的财务战略方案,最后通过定量化的方法选择出一个切合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最优方案。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是对企业的生存环境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找出关键外部因素,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求出企业的总得分,以此评价企业的应变能力。内部因素评价矩阵按照同样的步骤对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弱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根据得分情况判断企业的竞争实力。SWOT矩阵是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与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列举出关键外部内素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分别将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内部弱点与外部机会、内部优势与外部威胁、内部弱点与外部威胁相结合,得出SO战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WO战略(利用机会,克服弱点)、ST战略(利用优势,回避威胁)和WT战略(克服弱点,回避威胁)。SWOT分析的目的在于产生可行的备选战略,而不是选择或确定最佳战略,并不是所有在SWOT矩阵中得出的战略都要实施。

二、建筑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外部因素。1.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正处于全面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投资这架“马车”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全社会每年超过50%的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建筑业转化成为新的生产能力和使用价值。因此,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10多个区域经济规划推出与实施的情况下,建筑业的行业规模仍将不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改造、能源建设市场等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2.行业分割、地方保护阻碍了全国性建筑市场的形成。我国建筑业长期沿袭旧的管理机制,国家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均有相应的建设管理部门、建筑企业,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盛行,统一的大市场管理模式和体制远未形成。3.行业集中度低,建筑业产业运行低效。据统计,2013年我国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79528家,大量规模和实力相近的企业,其业务领域趋同,企业之间更多的是越来越激烈的价格竞争,建筑业市场带资、压价、拖欠工程款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恶性竞争造成了建筑企业的“优不胜、劣不败”局面。(二)内部因素。1.在经营理念上,重发展规模轻发展质量。很多大型企业管理层把企业收益的快速增长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目标,把争夺承揽数量视为头等大事,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如何使企业营销收入不断增加、业务领域不断拓展,为了扩大企业规模不惜采取超低报价等手段,其后果是企业经营生产规模上去了,但效益水平没有得到同步提升。这种粗放性的经营方式导致财务战略制订偏重投资规模、忽视投资质量,多以自有资金和举借外债方式来维持企业运营,资金结构不甚合理、现金流动不畅,财务资源配置没有得到优化。2.在管理模式上,企业规模较大但商业模式单一。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大型建筑企业的规模也迅速扩大,总体上,由于我国建筑业产业链被割裂为设计、施工、管理等不同层面上,不同产业链相互渗透存在诸多壁垒。而建筑企业基本集中在施工层面上,具有完整价值链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导致商业模式单一。大部分建筑企业仍然挣扎在业主招标、企业投标、砍价杀价、企业中标、项目实施,最终项目微利、甚至亏损的商业模式中。3.在人力资源上,人才总量大但高端人才不足。大型建筑企业人力资源较为丰富,工程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较高,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但是高层次人才相对较乏,围绕企业自身专业优势的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还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4.在内控建设上,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许多建筑企业内部结构松散,缺乏凝聚力,企业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未达到系统化、一体化的高度,不少建筑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未构建整体的企业财务战略和财务监督体系,难以有效编制全面预算和进行财务分析,难以从企业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统一开展筹资和投资活动。5.在资金融通上,自有资金短缺、筹资渠道单一。拖欠工程款或支付比例偏低,是建筑行业普遍问题。工程款拖欠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持续增加,企业经常性现金流短缺。除部分上市公司外,我国建筑企业筹资渠道单一,基本集中在银行贷款上,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三)矩阵分析法在财务战略制定中的应用。为配合企业总体战略,建筑企业财务战略的重点应分为两部分:一是以发展为中心,主要帮助达成战略发展计划;二是以利润为中心,主要支持实施战略运营计划。制订内容是要将企业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相结合,对企业的资金筹措、投放目标、渠道、结构、方式等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谋划,从资金上确保企业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在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上,有了SWOT矩阵分析的结果,就可应用定量化矩阵进行筛选,确定最佳财务战略方案。应用定量化矩阵时,需对投资战略、融资战略和股利分配战略分别进行分析。

作者:严春燕 单位:山东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毕玮.财务战略矩阵模型在公司中的应用探讨———以某机械装备制造公司为例[J].中国总会计师,2014(6).

建筑企业范文篇10

关键词:建筑企业名牌战略探讨

1建筑企业实施名牌效应的意义

建筑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逐步转变观念,越来越看重品牌战略的实施,使得企业竞争力逐步加强。许多建筑业企业正通过努力提高名牌战略水平来增强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我国建筑业名牌战略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市场竞争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激励机制;建筑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机制尚不完善;企业技术研发资金和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普遍缺少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勘察、设计、施工阶段的名牌战略活动相互分离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建筑业名牌战略工作,提高建筑科技含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升建筑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对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建筑业名牌战略机制;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促进建筑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建筑工业化进程,大幅度提升建筑品质,有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保安全生产,推进工程建设与建筑业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2实施品牌效应领导是关键

建筑企业的品牌效应,领导者的因素占绝大部分。这受到了我们建筑企业的体制和本身民族文化的约束。企业的任何一项动作、一项措施、或实施的某一项工程、都必须通过领导的决策。领导的个人因素对于整个企业的运作存在深厚的影响,领导的个人作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下面的员工。我们的企业掌舵人要把握好市场的脉搏。转变观念,加大企业对于名牌战略的研究与投入,在经营理念和方法上实现与国际接轨,去寻求一块国际化的竞争之地。首先,企业必须长期坚持企业对于名牌战略的开发和研究,投重兵于此,成立专项部门。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领导者自身的企业规划及理念,转化为企业文化的理念,作为最高监督人,严肃的长期的从事执行与监督。作为领导者需始终保持竞争的意识,但同时要善于控制不正当竞争,那些以次充好,瞒天过海的豆腐渣工程,是不利与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作为领导者必须树立牢固的效率观念,没有效率便无谈发展,没有效率则何言竞争。所以说领导者的观念是实现名牌战略管理的平台,是一个出发点,也是一个保证点。

3建筑业品牌战略对策

3.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建筑业名牌战略工作应当根据建筑业生产特性,坚持以构建合理机制为目标,以制定技术经济政策为手段,全面推进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名牌战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动力,产学研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3.1.1鼓励个人贡献,建立多样化、差别化的物质奖励系统。能力出众的创新人才通常认为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贡献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要对他们的个人能力予以充分的肯定,针对他们的个人贡献实行差别化的物质奖励措施。物质奖励永远是激励的基本因素。采用的措施通常有发表奖金、股票和股票期权等。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建一套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风险激励体系。

3.1.2给予创新活动足够的空间,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创新活动通常和企业现有的经营活动不完全一致,因此应给予创新人员一定的自主权,使他们能够相对独立地开展创新活动。创新人员的个性也较为突出,应包容他们的一些反常行为。只有具有了宽松的创新空间,创新活动才能开展,创新人员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聪明才智。

3.1.3可以失败,但不可以不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每一个成功创新的背后,都有着千百次的失败。在每一次创新活动中,要尊重客观规律,可以失败,但不可以不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创新人员的智慧和热情,推动企业的长久发展,创造更多的品牌。

3.2建立适合品牌战略的企业文化氛围。没有适合的环境,新思想、新意识未必能有良好的环境进行试验和实践,品牌战略也就无法代替传统观念。所以企业必须创建新文化,营造品牌战略文化氛围。品牌战略文化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品牌战略管理中创造并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品牌战略精神财富及物质财富的总和。具体包括品牌战略价值观、品牌战略准则、品牌战略的制度、品牌战略的物质文化环境等内容。品牌战略文化缔造企业的品牌战略能力,品牌战略能力支撑企业的持续品牌战略。一个企业的文化价值通常是难以度量的,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它却很困难。通常来说,品牌战略制度对品牌战略文化具有引导作用,可以通过创建制度来改革企业文化,虽然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对品牌战略文化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