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领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1:46:45

建筑领域

建筑领域范文篇1

关键词:建筑节能领域;相变建筑材料;应用

1引言

现阶段建筑节能领域存在较为繁复的管理程序,并且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必须在整个项目中管理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等内容。建设建筑节能工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建筑节能领域中相变建筑材料的应用,并且只有通过相关技术措施才能保证稳定有效开展项目的施工。建筑节能领域中相变建筑材料的应用必须更新技术,提高技术管理的水平,以便有效开展土建工程项目建设,并且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引进最新的先进技术。笔者针对建筑节能领域中相变建筑材料的应用,从相变储能墙板、相变储能砂浆、其他相变材料等方面的应用要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旨在为今后建筑节能领域中相变建筑材料的应用管理提供经验和指导。

2建筑节能领域相变建筑材料的应用

为了减少建筑工程中的材料消耗,降低空调以及供暖系统的投入成本,相变材料在建筑节能工程上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1相变储能墙板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相变储能墙板产生了,其作为一类围护结构类材料,由相变材料组成。结合其建材基体实际,有如下几类:第一类是基材为石膏板的建材,其在外墙内壁中应用较多,有着稳定室内温度和房屋舒适度的优点;第二种是基材为混凝土的建材,其大都应用于外墙体;第三种是基材为保温隔热材料的建材,大都应用于节能高效的建筑当中。总结而言,此类墙板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应用较多,如果屋内温度高于此材料时,材料就会因为相变的产生而吸收屋内多余热量,反之,屋内温度低于此材料时,材料就会因为相变的产生而释放屋内多余热量,最终使得房间舒适度得以保障。因而,相变储能墙板有着调整围护结构热量、保证房间舒适度的功能。

2.2相变储能砂浆

如果在砂浆等基质中混入相变材料,就可以使得其具有一定的备蓄能力。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微胶囊技术下,如果在能量微球中封装一定的石蜡,并且混合于一定的灰泥,就能形成石蜡砂浆,此种砂浆若用于房屋的内墙,就能起到冬天保存热量夏天排除热量进而使得屋内温度得以稳定的效果。如果房屋中的温度高于22摄氏度的时候,石蜡就会因为融化而吸收大量的热量进而使得房屋中的温度得以降低;反之,如果房屋中的温度低于22摄氏度的时候,石蜡就会因为凝固而吸收大量的热量进而使得房屋中的温度得以升高。还有国外研究表明,如果将一定浓度的丁基硬脂酸盐融合于丁基棕榈酸盐,就能形成一类相变材料,若采用直接混合的方式混合于灰泥砂浆,采用一定工艺就能将相变储能墙板制造出来。此类墙板有着更好的储热性能,在相变材料的作用下,可以更为精确的控制储热量。

2.3相变材料的其他应用

在其他方面,包括相变储能混凝土、建筑保温隔热材料、相变材料涂料、相变蓄热地板等。和一般的混凝土相比,相变储能混凝土的热熔相对较大,因而若将其应用于外墙体,就能稳定房屋温度,使得房屋中的舒适度得以保障;建筑节能的地基力量就是保温隔热材料,也是当前节能设计中的重点研究内容。而就相变材料涂料而言,若在建筑当中进行应用,就能使得储热能力得以升高,进而更好的普及材料。就相变蓄热地板而言,大都和电加热融合而用,在地板采暖下,可以平衡屋内温度,能够保证居住者的头凉和脚暖,有着相对较低成本,可以广泛应用。

3结束语

总之,上述种种因素都会对建筑节能领域中相变建筑材料的应用管理产生影响,并且地质状况、气候条件、运输情况、资金情况、政策处理和施工难易程度等外部因素也会影响建筑节能工程,由此可见,该项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并且有极大的难度,一方面要将各种外部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另一方面要保证管理者的工作稳定有序开展,抓好各个环节,要将各项事宜落实到位。对建筑节能领域中相变建筑材料的应用严格把关,并重视和有效控制技术问题,将控制管理整个工程项目实施落实到位。我国现如今普遍开展了控制和管理建筑节能领域中相变建筑材料的应用工作,因此,进一步科学有效控制建筑工程中节能应用管理问题是现如今相变建筑材料管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者:牛萍萍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巨松,金亮,吴晓丹.相变材料发展及在建筑节能工程中的应用[J].辽宁建材,2010(02).

[2]谢芳.相变建筑材料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3]郭智伟.相变材料发展在建筑节能工程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6(03).

建筑领域范文篇2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中心工作,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项目特别是扩大内需项目为重点,按照中央的部署,用2年左右的时间,着重对年以来规模以上的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排查。坚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统筹协调、系统治理,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突出问题,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推进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建立规范有序的工程建设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和行政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有形市场。互联互通的诚信体系基本建立,法规制度更加完善,相关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党员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的行为受到严肃查处,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确保权力行使安全、资金运用安全、项目建设安全、干部成长安全。

二、任务分解、主要措施和责任单位

结合我市实际,根据中央、省和咸宁市的要求。专项治理工作任务分解为9个方面38项。目标要求、主要措施和责任单位如下:

(一)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行为方面

目标要求:

促进项目规划和审批公开透明、依法实施。着重解决未批先建、违规审批以及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等突出问题。

主要措施:

1加强项目建设程序的监管。严格执行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管理程序。科学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工程造价和标准。认真落实施工许可证制度、开工报告制度。

2加强节能评估审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制度。

3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制度。推行专家评议和论证制度、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

4向社会公示建设项目信息。及时公布审批结果。

牵头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

配合单位: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房管局、市经贸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教育局、市文体局、市卫生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政府法制办、市林业局、市供电公司

(二)规范招标投标活动方面

目标要求:

建立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有形市场,着重解决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评标不公等突出问题。促进招标投标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

主要措施:

1以政府投资项目为重点。确保依法应当公开招标的项目实行公开招标。认真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管工作的意见》发改法规〔〕1361号)

2按照《省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306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招投标活动中防治围标串标的通知》政办发〔〕64号)规定和要求。进一步推进综合招投标中心建设,完善综合监管机构和行政主管部门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管。

3加强对招标投标从业机构和人员的规范管理。对招标机构进行一次全面清理。

4加强评标专家库管理。

5发挥招标投标综合监管机构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严格落实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制度。加强行业自律工作。

牵头单位:市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市发展和改革局

配合单位:市建设局、市经贸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卫生局、市房管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监察局、市国资局、市工商局、市政府法制办

(三)规范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审批和出让行为方面

目标要求:

违规征地拆迁以及违法违规审批和出让探矿权、采矿权等问题,着重解决非法批地、低价出让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规范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审批和出让行为。

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3号)严格限定协议出让范围。积极推进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严肃查处工程建设领域涉及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2科学编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按照《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关于开展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清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62号)和《省国土资源厅、省监察厅关于印发<省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清理工作实施方案>通知》省国土资发〔〕97号)要求。

4健全土地、矿产等要素市场。

5加强对征地拆迁行为的监管。

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

配合单位:市建设局、市房管局、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环保局、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市城投公司

(四)规范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方面

目标要求:

擅自改变城乡规划、改变土地用途以及在房地产开发中违规调整容积率等突出问题,着重解决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维护群众权益。

主要措施:

1严格实施城乡规划法。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修改、审批、实施的监督检查。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2制定、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修改管理办法。

3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监察部《关于对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的通知》建规〔〕53号)要求。严格容积率指标调整程序。

4推进规划编制、修改、审批公开和征求公众意见等工作。

5加强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和规划实施管理的监督检查。

牵头单位:市建设局

配合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监察局

(五)加强工程建设实施和工程质量的管理方面

目标要求:

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着重解决工程建设项目标后监管薄弱、转包和违法分包、不认真履行施工监理责任、建设质量低劣、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等突出问题。使工程质量事故和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明显减少。

主要措施:

1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的管理。

2严格合同订立和履约。

3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的过程监管。积极推进项目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和扁平化管理。试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推行管理骨干基本固定、职责明确、规范运作的劳务管理模式。

4加强对工程监理机构的管理。促使监理机构发挥独立专业监督作用。

5完善和落实工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落实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

6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牵头单位:市建设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贸局、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国资局、市供电公司

7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细化安全措施,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查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深挖工程质量安全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牵头单位:市安监局

配合单位:市建设局、市监察局、市公安局、市检察院

(六)加强物资采购和资金安排使用的管理方面

目标要求:

规范物资采购活动,着重解决工程建设项目物资采购监管薄弱、资金管理使用混乱以及工程严重超概算等突出问题。促进工程建设资金规范、高效、安全、廉洁使用。

主要措施:

1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

2加强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监管。严格概算管理,控制建设成本,确保财政性投资建设资金的安全。

3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

牵头单位:市财政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国资局、市人行、市审计局

(七)推进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方面

目标要求:

保证工程项目建设公开透明,着重解决工程建设信息公开不规范不透明、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以及工程建设领域信用缺失等突出问题。逐步建立互联互通的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

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时公布工程建设项目信息。

2完善工程建设领域信誉评价、项目考核、合同履约、黑名单等市场信用记录。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

3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强化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工商局、市建设局、市委宣传部、市人行、市检察院、市监察局、市政府法制办、市发展和改革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房管局、市招投标管理办公室

(八)加大查办案件力度方面

目标要求:

坚决遏制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势头。着重解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干预招标投标、城乡规划审批、土地和矿业权审批出让以谋取私利等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突出问题。

主要措施:

1拓宽案源渠道。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和投诉;注重在项目稽察、财政监督、项目审计、执法监察和媒体报道中发现案件线索。公布专项治理举报电话和举报网站。

2集中查处和通报一批工程建设领域典型案件。对发现的重大典型案件快查快结。又要严厉惩处行贿行为。

3健全协调机制。纪检监察、检察、公安、审计等执法执纪机关要完善情况通报、案件线索移送、案件协查、信息共享机制。

4认真执行《省防治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行为暂行办法》(省政府令第308号)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剖析大案要案。提出和落实管理措施。

责任单位:市纪委、市检察院、市监察局、市公安局、市审计局、市委宣传部和市直其他有关部门

(九)认真做好工程建设领域法规制度清理工作方面

目标要求:

重点解决法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质量不高、操作性不强甚至相互“打架”等问题。对工程建设领域法规制度进行清理。

主要措施:

1对各乡镇、市直有关部门制定的工程建设方面的法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进行认真清理。不健全的尽快修订完善。

2针对项目决策、规划审批、土地审批和出让、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和资金管理使用、工程建设实施等方面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做好法规制度的衔接配套。

牵头单位:市政府法制办

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贸局、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房管局、市审计局、市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和市直其他有关部门

三、专项治理的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

1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成立市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纪委、监察局,从市直有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集中办公,承担日常工作。市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组建工作专班。各乡镇要相应成立领导工作机构,负责本乡镇专项治理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及专班人员名单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2制定工作方案。及时传达中央、省和咸宁市有关会议精神,部署相关工作。市直有关部门按照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研究提出具体的业务指导性意见,明确专项治理工作措施、目标和相关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进度和时间要求,抓好宣传发动。

(二)排查问题

1开展自查。各乡镇、市直有关部门重点对年以来政府投资项目和使用国有资金项目特别是扩大内需项目进行自查。查找腐败风险点,分析原因,提出治理对策。自查情况于年月中旬前书面报告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2重点督查。选择重点项目、重点乡镇和市直单位进行督查。市领导小组适时组织抽查。

(三)认真整改

1及时纠正问题。各乡镇、市直有关部门要针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落实整改责任,限期进行纠正,确保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项目特别是扩大内需项目优质、高效、安全、廉洁。

2落实监管责任。各级政府对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工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包括因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3完善法规制度。全面清理工程建设领域的法规制度。不适应的予以废止,不够完善的及时修订,需要新出台的抓紧研究制定。加强对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坚持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并重,注重制度之间的配套衔接,增强制度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问题发生。

(四)巩固成果

1及时组织回头看。适时对专项治理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达不到目标要求的要责令“补课”做到不留死角、不打折扣。

2推广典型经验。要注意发现各乡镇、市直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推动专项治理深入开展。

3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及时把专项治理工作中的有效措施和经验转化为法规制度成果。加强日常监管措施,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专项治理工作结束后,各乡镇、市直有关部门要形成专题总结报告,报市领导小组,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并报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后,报送咸宁市专项治理领导小组。

四、组织领导和工作方法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专项治理责任机制,落实任务分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有关职能部门特别是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抓好职责范围内的专项治理工作,要明确1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要将具体名单随同领导小组名单一并上报)纪检监察机关要搞好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增强工作合力。

(二)把握重点。强化措施,着力解决本乡镇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把查办案件贯穿于专项治理全过程,促进预防等工作。要把排查问题、进行整改、加强监管、查办案件和完善法规制度有机衔接起来,协调推进。把专项治理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扩内需促增长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结合起来,与治理商业贿赂结合起来,与深化政务公开、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加强日常监管结合起来,实现政治、经济、法纪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建筑领域范文篇3

3D打印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打印技术,在该技术中往往以数字模型文件作为它的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喷嘴将材料挤出,经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之所以称其为3D打印,是因为其参照了打印机的技术原理,加工过程与传统的喷墨打印十分相似。与传统打印不同的是,传统打印机用打印油墨实现打印,而3D打印用的是真正的各种原材料。3D打印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但由于技术和成本的影响,这一技术并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时代变迁和发展,边缘技术的完善,3D技术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从新世纪伊始,我国3D打印的专利数量快速增长,表明我国的3D打印技术正处于极具前景的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的3D打印技术虽然学术水平较高,但存在应用较少的问题,原材料的制约是限制3D打印产业化发展的一重要原因。

2适用于3D打印的建筑材料

建筑业发展至今,所应用到的建筑材料有成千上万种,但是适用于3D打印技术的建筑材料却屈指可数。目前3D打印建筑所采用的材料还不成熟,结合国内外现状,荷兰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塑料和树脂类材料可以应用于3D打印机上;美国则在选用3D打印材料上,将目光投向了树脂砂浆类,粘土类和混凝土类等材料,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也成功的应用在了3D打印机上。我国最典型的应用是在上海,选择建筑废料作为材料,通过一系列技术加工,粉碎磨细,加纤维、水泥及有机粘合剂等,做成“油墨”,从而应用于3D打印机上。

2.1GRG材料

所谓GRG材料,这里指的是通过采用GRG专用石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超细结晶石膏为基料,将具有专用连续刚性的增强玻璃纤维和它混合制成的产品材料,这种材料目前主要专注于制作异形产品。具有不变形、质量轻、强度高、会呼吸、防火、环保、声学效果好、加工周期短等特点。一般应用于剧院、报告厅、会展中心、体育场等工程项目,上海世博中心2600人大会堂就是通过这种GRG产品建造的。

2.2混凝土类材料

通过将国内外现状作对比,发现混凝土类材料无论是在传统建筑生产还是新型3D技术领域里,都是主要使用材料之一。由于混凝土类材料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在打印过程中无需支模,其工作过程是在电脑控制下将配置好的混凝土通过喷头挤出进行打印得到混凝土构件。目前,混凝土类材料结合“轮廓工艺”,在3D打印建筑领域得到较多的应用。此外,随着材料科学和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3D打印建筑材料的智能化开发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这种材料融入了信息科学的内容,把感知、寻优和控制驱动等技术进行融合渗透,使得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做到材料结构与智能一体化,同时具备多种完善的仿生功能,从而使打印建筑物达到适应环境、调节环境、材料和结构健康状况的自诊断和自修复等智能化。

3实例应用

3D打印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已在各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在建筑领域,结合相关的建筑材料,国内外也出现了很多比较典型的实例。在国外,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比赫洛克•霍什内维斯提出的“轮廓工艺”可以在不到20小时的时间内建造一栋面积2500平方英尺的建筑。轮廓工艺的特点在于它不需要使用模具,打印机打印出来的建筑物轮廓将成为建筑物的一部分,研发者认为这样将会大大提升建筑效率。美国明尼苏达洲一个名叫AndreyRudenko的承包商用3D打印机打印出了一座城堡。由于建筑面积比较大,设计人员在打印时对建筑进行分割,分成各个部分逐一进行打印,然后组装成型。意大利发明家恩里克•迪尼发明了D型工艺打印机,其底部有数百个喷嘴,可喷射出镁质黏合物,在黏合物上喷撒砂子可逐渐铸成石质固体,通过一层层黏合物和砂子的结合,最终形成石质建筑物。目前,已成功建造出内曲线、分割体、导管和中空柱等建筑结构。在国内,上海盈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3D打印设备、打印油墨和连续打印技术,利用建筑物废料加上水泥、纤维、有机黏合剂等制作的“油墨”进行逐层喷射、循环打印、快速凝固成型,从而打印房屋。盈创公司开发使用的这台3D打印机,打印出坚固的预制件结构可以用作搭建小型建筑。用于打印结构件的材料将工业废料、建筑残渣以及高标号的水泥进行了混合,并用玻璃纤维进行了加固。之前打印出的房屋结构件,运到现场后,由工人现场安装,对于窗户和管路等部分,软件会预留相应位置,建筑安装到位后可以加装这些部分。2014年3月盈创公司运用该技术在上海青浦打印出了10栋200平的实体房屋,该批建筑所用材料来自于建筑废料,全过程由计算机操作,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2015年1月苏州工业园区亮相了一栋由3D打印机打印完成的1100平米的别墅和一栋由3D打印机打印完成的6层居民楼,其墙体均由大型3D打印机层层叠加喷绘而成。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打印出的6层居住楼采用了3D打印配筋砌体剪力墙结构这种创新的结构体系,是3D打印建筑领域的一次突破。

4存在问题

4.1材料结构性能仍待加强

打印过程中打印材料需要通过输送管道并经打印头的打印才能成型,因此打印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在打印过程中上层材料的堆积会对下层材料形成压力,如果下层材料在短时间内没有形成足够的强度,就会在压力作用下变形,所以打印材料还应具有较快的初凝时间和较高的初凝强度。

4.2材料的凝固硬化

材料的凝固硬化速度是打印建筑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材料的凝固硬化速度一般受温度的影响。在春夏秋季,如果温度在14~28℃的范围内,那么不需要特殊处理就能正常固化。若温度较低,介于5~14℃,则需要采用加速固化配比的方式保证材料的凝固硬化;若温度较高,介于28~38℃的范围内,则需要延缓材料的凝固硬化时间以达到正常工艺的要求;若在北方严寒天气,或冬季施工,在零下的温度下时,材料的使用则需要配备严谨的凝固硬化方案以达到施工的质量要求。

4.3建筑的表面粗糙

3D打印技术类似于挤牙膏,采用的是逐层堆叠。第一层打印完成后,必须等第一层打印材料凝固硬化后再进行上一层打印,通过层与层之间的紧密粘结来保持墙体的整体性。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打印技术,导致层与层之间不够光滑,表面粗糙,并且条纹样式也很简单乏味,不够美观。

4.4行业内缺少相关规范

3D打印技术理念的提出在上个世纪,并在本世纪得以实现加速发展。虽然时间上看,从技术的理念提出到发展经历了很长时间,但应用于建筑领域的时间还很短,目前的建筑行业并没有任何相关的规范,使用年限和房屋产权是否会和普通建筑产品一样,这还待有关权威部门的进一步认可。

5结论与展望

建筑领域范文篇4

关键词:化学防腐材料;建筑领域;应用

目前,在建筑领域引入了工业设计思想,通过运用其中的产业链思维,建筑企业已经构建了内容完整的建筑产品生产制造产业链条。一方面,可以根据建筑产品研发设计、物料采购运输、施工生产建设、订单多元处理、市场渠道销售、售后运维管理等标准环节,开展专业化设计与施工。另一方面,建筑企业能够在整个研发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的建筑产品防腐需求与风险管理要求,选择一些有效的化学防腐材料,提升整个建筑产品的生产品质。

1化学防腐材料概述

化学防腐材料主要是指对防腐对象的化学(或电化学)腐蚀现象进行有效抑制的材料。其中,包括了琉璃钢、涂料、橡胶制品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化学防腐材料应用过程中,除了材料本身的防腐性能获得应用之外,通常伴随有对化学防腐技术的运用[1]。例如在古建筑的腐蚀保护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化学防腐剂(如:季铵铜硼化物ACQ、铜铬砷CCA-C等),进行防腐处理。同时,也可以根据古建筑木质材料的腐蚀情况,针对木腐菌进行氧气、含率、温度、食物方面的条件更新,保障木质材料获得防腐功能,抑制木腐菌繁殖。再如,采用刷防腐漆、加压浸注、浸泡处理等,实现对古建筑的防腐保护目标等。

2化学防腐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2.1在古建筑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也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发生文明存续中断的国家,因而遗留了不计其数的古代建筑文物。由于新时代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古建筑文物保护,较好的促进了建筑领域化学防腐材料的应用。具体而言,古建筑文物暴露于公共空间之中,木质构架、传统工艺,容易在天气、蛀虫、腐烂等多重因素下遭受破坏。因此,为了有效化解此类问题,通常会采用一些科学的处置方案。以天气因素导致的受潮、发霉、腐蚀、糟朽为例,造成此类腐蚀的直接原因是天气,深层原因是菌类孢子,所以,一般情况下要求对其中的气生菌丝、营养菌丝、直立菌丝等进行有效处理,防止它们被吸收进入木材组织后引发腐烂现象。当前的处理中以化学防腐剂的使用为主,以化学防腐技术为辅,可实现防腐目标[2]。例如通常应用CCA木材防腐剂可以预防白蚁、延长寿命、短时间内杀灭虫害、化解霉菌性腐烂问题。该材料毒性低、抗流失性好、渗透力高,可以在不影响木材料原有性能的情况下,增强其强度、绝缘性、硬度、阻燃性能等。目前对此类材料的使用过程,一般将浓度控制在65%左右。具体应用时,要求根据不同的方法,选择适宜的稀释深度:(1)如果用水将CCA防腐剂稀释到2.0%~3.0%,再通过加压法进行有效处理时,通常情况下压力宜控制在1MPa、时间宜控制在8h以上、吸收量宜控制在50kg/m3。(2)如果采用常压浸泡法,或者喷涂法时,则宜对其稀释浓度进行相应的调整。若选择前一种方法,宜选择7%的稀释后浓度,并在常压之下,将古建筑木材置于盛满防腐剂的设施之中,按照48h以上的时间进行浸泡处理。现阶段的经验值表明,将吸收量控制在100~150kg/m3范围以内,效果相对较好。若选择后一种方法,则宜将稀释后的浓度控制在8%~10%范围以内。这样在涂刷三遍之后可以使其吸收量达到0.5kg/m3,并保障涂刷的有效性。对古建筑的琉璃砖瓦结构,可以使用有机硅树脂涂料进行修复或防腐处理。有机硅树脂无色透明,具有耐日照、耐雨水冲洗及耐老化的特性,经对琉璃砖瓦基部进行简单除创和清理,即可采用喷涂或刷涂的施工方式进行防护处理,涂料固化后在被保护建筑表面形成微薄的有机硅树脂层,涂层与基部结合牢固,质地坚硬不透气,可以减弱或隔绝空气、雨水及日照对建筑物的损伤。

2.2在钢结构建筑防腐中的应用

自装配式建筑工艺应用之后,钢结构建筑产品受到了市场青睐,获得了较好发展。但是,在钢结构建筑中因钢材料本身性能的限制,遇到空气中的水分子与氧后,容易导致锈蚀现象,并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产生腐蚀作用。同时,钢结构建筑材料一般都经过了电化学处理,可是当建筑产品本身暴露于公共空间环境后,部分金属因阴极、阳极的存在,容易形成一种“微电池”现象,从而在其他腐蚀性介质条件下,通过生成的电解溶液达到微电池阴阳两极的连通,进而产生铁锈。具体而言,假定存在阳极:Fe/O2,阴极:H2O/C。那么,在电极反应条件下便可以生成铁锈主要成份脱水化合物Fe2O3。腐蚀电池的总反应议程如下:2Fe+O2+2H2O=2Fe(OH)24Fe(OH)2+2H2O+O2=4Fe(OH)3(1)2Fe(OH)3=Fe2O3+3H2O由于在钢结构中的腐蚀存在应力、电偶、缝隙,以及腐蚀疲劳现象,因而,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为了减少腐蚀现象,通常会选择适用的化学防腐材料,并配合使用匹配的化学防腐方法。从当前的实践经验看,首先,要求先进行防腐保护方案设计,确保钢结构建筑产品本身在构造形式、布局方面趋于合理化、简单化。这样可以减少表现积、提高防腐效率、增强耐蚀性。其次,需要对磨损腐蚀现象进行严格控制,包括流体流速、方向、截面积、管道液体等方面的控制。在确保钢结构设计佳、耐磨损性能好的情况下,需要按照腐蚀的原因,选择相应的化学防腐材料,并通过实验室试验,最终确定化学防腐材料的类型。例如,在镀层保护方面,通常可以选择电镀材料进行电镀处理,或者选择热镀锌方法进行有效的抗腐蚀处理。目前使用此类方法时,可以选择综合方案,如在使用热镀锌方法时,可以配套的应用喷铝方法,进而在钢结构表现上生成复合涂层,延长防腐时间、提高防腐涂料的使用效果等。除以上方法之外,当前一些建筑企业使用的“有机漆料配套体系”也能够产生较好的防腐效果。如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钢结构金属部位的腐蚀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湿度、温度、含盐度、含水率等密切相关,为了达到有效的防腐目标,建筑企业通常会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有机漆料,并按照其防腐性能进行合理的配置,确保多种漆料、处理方法联合应用条件下,达到综合防腐目标[3]。

2.3在建筑幕墙金属方面的应用

随着建筑行业、产业、企业经营业务方面的全面转型升级,建筑幕墙的应用频率、应用面积正在快速扩大。可是,现代建筑幕墙之中的常见金属均具有活泼性能,会在饱和空气、中性海水中具备电位序。当金属、合金电位序之间的差值较大、距离较远时,容易发生极化腐蚀现象。例如在金属锰、锌、铝(99.5%)、铅(99.9%)的实际电位序均为负值,而Cu70-Ni30铜镍合金、铬和铬镍钢(钝态的)的实际电位序为正值。并且差异较大、离得较远,此时容易发生极化腐蚀现象。具体而言,建筑幕墙会与土壤、大气接触,大气中也会产生电解质溶液。此时,三种因素下建筑幕墙工程中的金属结构可发生相应的腐蚀现象。目前对这种腐蚀现象的处理过程中,以化学保护层防护法居多,具体应用中多选择化学材料,通过镀的方法、化合的方法、喷涂与刷的方法等,形成化学、金属、非金属保护层[4]。以化学保护层为例,在建筑幕墙金属防腐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设置化合物薄膜的方法,使金属与外界环境之间形成一个隔离腐蚀介质,能够起到隔离接触、防止腐蚀的目的。比如,常用的方法中对于建筑幕墙金属铝材的电化学氧化处理、对于金属钢材料的氧化处理等。以金属保护层为例,主要是根据金属性能,采用多元化的镀方法,在金属表面镀一层保护膜,使其起到隔离介质的作用。通常使用的方法中包括了热镀、喷镀、化学镀、渗镀等。比如在建筑幕墙金属铝合金型材的金属保护层设置方面,会应用电泳涂漆、粉沫涂漆的方式达到防腐目标。而在建筑幕墙钢型材方面通常会采用热浸镀锌的方法等。与化学保护层、金属保护层相比,非金属保护层的设置则会选择一些塑料类型的化学防腐材料,包括硬质塑料、软质塑料、搪瓷、涂料等,除常规的涂与刷两种办法之外,也会使用到塑料衬里法等起到内部防腐作用。如对建筑幕墙金属管道类型材的防腐处理中,可以选择松套法衬里施工、黏结法衬里施工、螺栓固定法衬里施工等,使硬质塑料、软件塑料应用到一些金属管道之中,保障建筑幕墙金属管材内部获得有效的防腐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建筑幕墙中通常会用到双金属,此时腐蚀现象相对复杂。因此,在具体的防腐防护过程中,建议在选材方面尽量规避异种材料的选择,以此避免双金属因性能差异、实际电位序差异而产生接触后的腐蚀现象。同时,应该控制好小阳极、大阴极的面积比,并开展适度的保护层处理。目前的实践经验表明,在金属镀层过程中做好电位差的控制,有利于减小对金属的危害。

3结语

总之,在现代建筑领域中应用的化学防腐材料及防腐技术相对较多,为了保障应用的有效性,一方面应该增强加大对应用数据的采集及整理,从中提炼一些应用效用较高的化学防腐材料;另一方面应该加大对化学防腐材料的应用研究,使其能够在方面层面,通过防腐处理的精细化发展,提升防腐效果。通过以上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古建筑文物保护、钢结构建筑、建筑幕墙金属中,对化学防腐材料的应用,不仅具有多元化特征,而且有利于化学防腐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多样化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狄凯莹,吕佳帅男,冯裕智,等.含环氧基氟树脂防腐涂层的制备及性能[J].精细化工,2020,37(3):629-634.

[2]丁小富,李长成,赵顺增,等.混凝土抗侵蚀防腐剂性能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20,42(7):59-61.

[3]刘靖银.建筑防腐材料在化工工程设计领域中的应用[J].当代化工研究,2021,14(14):26-27.

建筑领域范文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建筑安全;发展前景

1.改革开放40周年的经济体制下建筑安全领域的弊端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建筑安全领域依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相关企业及单位必须加大对建筑安全的重视。依据2018年11月份住建部的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通报数据显示,当月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40起、死亡43人,比上年同期事故起数减少5起、死亡人数减少7人,分别降低11.11%和14.00%(见图1)。而2018年1-11月,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698起、死亡800人,比上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55起、死亡人数增加47人,分别上升8.55%和6.24%(见图2、图3)。以小观大,在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建筑工程规模及数量的增加,全国建筑安全领域安全事故发生率虽然短期有所降低,但是总体依然呈增长趋势。导致建筑安全领域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1企业领导重生产而轻安全。作为企业的最高领导人在建筑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很多建筑企业负责安全的管理者都是安排其他职位的负责人兼任。只重生产利润效益,而忽视国家不安全不生产的明文要求。利用关系权利集团的形式把利润逐层分配,这就造成安全被逐层分化的局面,甚至最后完全忘记安全的存在。当最终项目分配给多个承包商时,安全也就被“分离肢解”。1.2安全及施工方面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负责安全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需具备很高的经过认证的专业能力才可以上岗,但实际情况往往出人意料。在现场可以看到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安全员。他们中有的未经培训,有的素质低,甚至有些值班的安全员都达不到安全的实际要求。同时由于建筑行业依然是以农民工为主要从业者,再加上缺乏安全领域知识,所以其安全意识非常淡薄。只有通过专业安全员的督促和监督才能有效提高他们对安全的认识。1.3建筑市场管理缺乏规范性。正是由于建筑市场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及不规范,也给了很多建筑企业钻空子的机会,也导致建筑质量和安全工程无法保证。再则因为建筑市场存在的竞争缺乏公平性、权利具有隐蔽性及利益网具有复杂性,更加剧了建筑市场的不规范性。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2.1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基于此原则,建筑工程施工场所就要根据当地具体施工条件来提出相应的安全风险防范策略,以减少或消除工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必须要强化人和物的安全管理,依据相关规范要求严格管理施工人员行为、设备及材料等各方面,从而保障建筑工程在真正安全的状态下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建设。2.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应遵循的根本性原则,因为只有真正确保人的安全,才能有效推动建筑施工的顺利实施,从而降低不必要损失出现的几率。所以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以“以人文本”为主导思想,编制一套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另外,也须注重贯彻落实安全责任到人,提高全体施工人员对安全重要性的认知。并构建健全的安全考核体制,保障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3.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因素

3.1人为因素。部分施工人员专业能力差。由于建筑施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建筑项目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即便施工内容有相同的地方,也会由于施工条件差异而产生不一样的安全风险。但是个别施工人员因不具备全面的安全知识体系,而依据个人经验盲目施工作业,或指挥工作不合理,而引发安全事故。安全管理者专业能力差、无责任心。安全管理者是真正落实有关安全规范标准的人员,决定着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但是,个别安全管理者因不注重自身安全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单凭经验实施安全管理工作,导致安全管理无效或不规范,进而增大了建筑项目的安全风险。3.2施工设备因素。在市场经济企业人力资源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建筑企业为降低成本而摒弃了传统专人负责专机的用工制度,同时加大了合同工及临时工的使用,这就造成个别设备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差的情况出现,甚至在施工时,不按安全规范进行设备操作,对设备的安全附件随意破坏及拆卸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势必会增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另外,某些生产施工设备的厂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私自降低设备生产中的技术标准及安全性能,导致施工设备存在根本性质量问题,再加上施工设备进场的质量检测检查工作不严格或后期施工设备维护不到位而高负荷运转,这都是因施工设备质量问题而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3.3环境因素。因低价中标而增大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由于低价中标具有很多的优势,因此,在国际上和国内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其实际应用时,有些建筑企业不充分考虑其自身及市场的具体情况,而盲目追求最低价,与市场规律背道而驰。这就造成低价中标的承包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而利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及降低安全成本投入等方式降低总体成本,从而严重影响了建筑项目的安全性。再加上当前我国安全行政监管单位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使得大量的安全监管工作无法落实到位,这也增大了建筑项目的安全风险。

4.建筑安全管理措施

4.1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推动建筑市场规范性发展。目前,我国已颁布了有关建筑安全领域的《安全生产法》及《建筑法》等法律法规。但是,在建筑行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还必需加大修订建筑安全领域法律法规(比如在明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职责定位、制定合理的处罚办法、明确建筑事故经济赔付标准等方面)工作的力度,以确保建筑行业安全稳定发展。同时,国家也必须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对施工安全的监督及执法检查工作,降低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并对有关责任企业的安全责任施以有效落实,增强建筑安全领域安全生产诚信体系的完善性,保障建筑行业实现真正的安全生产。4.2以施工单位为主、其他参建单位为辅,共同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建筑项目相关各单位及企业都必须对自身的安全管理职责有清楚认识,从而促使建设单位有效发挥其在建筑项目安全生产方面的领导及协调作用,促使设计单位发挥在保证建筑项目本质安全水平方面的影响,促使监理单位发挥在安全施工过程中的监督作用,促使施工单位强化安全管理工作,共同建设出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比如建设健全的资金控制、人员管理、培训教育、设备管理、数字管理及监督管理等各个系统。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因素繁多,因此,建筑企业一定要依据自身及项目施工的实际状况,严格把控要点因素,认清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优化安全管理资源配置,增强安全管理工作的针对性、适用性及有效性。层次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及故障树分析法等都是常用于建筑企业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的方法,一定要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自身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4.3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建筑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的运行特点有效地落实安全责任制度,组织员工积极学习和掌握安全知识及技能。同时建筑企业也要积极完善各层级员工的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各层级员工的安全责任,确保落实到人。另外,也要实施安全管理的定期检查及用工制度,加强员工资质证书的检查及审核工作,只有达到岗位要求才能聘用或提拔。

5.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安全领域的发展前景

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各企业都在追求最大化的利益,这极易对安全投资产生不利影响。建筑企业作为项目施工最大的安全责任方,该如何承担起这样大的安全责任,该如何推动自身安全事业发展呢?这是值得建筑企业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建筑企业只有在适应安全系统变化的前提下,才能确保自身实现有效的发展,但是也不可完全遵循规则。在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或许能在利益及安全之间付出更大的努力。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许多建筑企业都会出现没有以道德等行为规范来规范自身运作行为的问题。因此,要想保障建筑安全领域实现良性发展,国家就必须构建完善的安全体系,否则,虽然会给企业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但是十分不利于安全领域的发展。同时,也不能将建筑安全领域的发展前景完全寄托于建筑企业的自主能力上。因为各个建筑企业不会因为自身经济实力足够雄厚,而减弱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热情,所以那种建筑企业经济足够发达后就会提升安全管理的思想都是空洞的。鉴于此,国家必须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发展特点,从安全和经济两方面同时着手,在制定优惠经济政策刺激建筑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制定安全管理方面的监督和管理政策,对建筑安全领域加强宏观调控,提高建筑企业对安全领域的认知水平,鼓励建筑企业加大安全成本投入,让建筑企业充分的认识到安全投资不是在浪费资金,而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资本投入,而且这个资本投入不仅可以推动安全领域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建筑企业自身的长久稳定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从而在获得良好社会口碑的同时,建筑企业也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双赢。

6.结束语

综上可知,建筑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也是保证建筑项目施工质量及建筑企业长久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作为建筑安全责任最大的建筑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安全领域各项工作的投入,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并真正贯彻落实到企业的每个员工,集合全员力量促使自身实现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从而为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晓波.建筑技术视角下居住建筑安全质量保障措施[J].江苏建材,2017(06).

[2]伍培,陈龙,赵子莉,等.浅议建筑工程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及实现途径[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6,42(04).

[3]王玉林.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思考及落实策略[J].建材与装饰,2018(16).

[4]郑谋军.浅谈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7(30).

建筑领域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建筑工地的安全检查为重点,加强对各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进行检查监督,促进各施工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防止和杜绝施工领域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检查内容

1、宣传贯彻《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情况,企业安全机构、人员、责任制,工作制度落实情况,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实施情况。

2、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手续办理情况,施工现场用火、用电、消防的落实情况。

3、企业安全员安全教育培训情况,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及企业相关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安全管理资格持证情况,《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培训学习情况。

4、施工现场重大事故危险源的监控情况。

5、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及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各项制度执行情况。

6、督促企业认真排查施工工地安全防护设施和工程机械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7、落实好项目法人、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禁施工现场货车拉人、客货混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防坍塌、坠落、机械伤害等事故的发生。

8、对降低安全生产标准,事故隐患整改不力或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企业,不论是什么企业、什么单位,主动协调市上相关执法监管部门采取措施,吊销其安全生产许可证。

三、实施步骤

(一)自查自纠阶段(年11月20日——11月27日):各街道对本辖区建筑工地安全进行检查,全面排查各类不安全隐患,消除事故隐患。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文明施工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结合本街道实际加强对施工单位进行监控,同时做好自查情况报送工作。

(二)督促检查阶段(年11月28日——12月4日):建设局将组成三个调查组对各街道辖区内的建筑工地开展安全检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二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三是各施工工地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和工程机械等方面存在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三)整改提高阶段(年12月5日——12月11日):各街道督促本辖区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工地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的回头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防出现各类责任事故。同时各街道对本次安全专项整治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并于年12月15日前将总结报送区建设局办公室。

四、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此次建筑工程领域安全专项检查活动,决定成立安全检查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公室,建筑工地的安全生产大检查。

五、具体要求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街道要充分认识开展建筑工程领域安全检查活动的重要性,切实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把开展建筑工程领域安全检查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抓紧抓实抓好。

建筑领域范文篇7

[关键词]建筑节能;自下而上模型;能耗;碳排放;低碳发展

中国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费与排放是全社会能源消费与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节能减排以及能源消费变革工作的重点。过去二十年,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建筑规模的迅速增长也带动了我国建筑领域用能与排放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大规模的建设活动消耗大量建材,这些建材的生产、运输等过程产生了大量的能耗与排放,在我国全社会占有相当的比例[1]。另一方面,不断增长的建筑面积也导致了更多的建筑运行用能,加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使得采暖、空调、生活热水、家用电器等终端用能需求和产生的碳排放也不断上升[2]。中国建筑运行用能约占全社会总用能的20%,由建筑建造所导致的原材料开采、建材生产、运输以及现场施工的能耗也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20%以上。目前,中国仍处于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阶段,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从物质生产领域向建筑和交通领域转移[3]。建筑用能作为类消费领域用能的主要部分,其重要性也将不断增加。同时,国内国际正处于能源供需格局变化的关键节点,在能源供给结构变革的大背景下,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费的发展也应与之相适应。在上述背景下,对中国建筑用能与排放的现状进行全面认识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目前对于建筑能耗与排放的核算边界还缺乏统一的定义。对于建筑领域用能,部分研究仅核算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而一些研究同时考虑了建筑建造与建筑运行两个阶段的能耗,这就导致不同研究最终给出的建筑领域总能耗有较大差异。对于建筑运行用能的分类,在各研究者中存在一定分歧。许多国际能源研究机构在研究全球各国建筑用能时,通常将建筑运行阶段能耗划分为居住建筑用能和非居住建筑用能两大部分[4][5,6],也将这种分类应到对中国建筑用能的分类中。但是由于中国建筑用能存在非常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导致这种统计口径下的建筑能耗总量、建筑能耗强度无法反映中国建筑用能的真实特点。而对于建筑建造用能,由于上游涉及多个环节,是否计入建材的生产运输等能耗会也对结果造成很大影响。例如在我国能源平衡表中建筑业用能就特指建筑业企业用能[7],主要包含建筑现场施工用能,而这也无法反映建筑建造对我国全社会能源消耗的真实影响。对于建筑领域相关的碳排放,不同机构也有不同的核算边界,例如IPCC就基于生产者责任法,仅核算建筑内由于化石燃料直接燃烧造成的直接碳排放[8],而由于电力、热力、建材等使用所造成的间接碳排放就不在核算范围内,这也无法全面地反映建筑部门的运行、建造等活动对于气候变化的真实影响。为此,本研究对中国建筑领域的能耗与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界定,并建立了中国建筑能耗和排放模型(ChinaBuildingEnergyandEmissionModel),基于统计数据及实测调研数据对中国建筑部门的建筑规模、建造及运行阶段的用能和排放进行了计算,并结合对我国建筑部门的用能及排放特点,提出建筑部门节能与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1研究边界及定义

建筑领域的用能和排放涉及到建筑的不同阶段,包括建筑建造、运行、拆除等,建筑领域相关的绝大部分用能和温室气体排放都是发生在建筑的建造和运行这两个阶段,因此本研究关注的是建筑的建造和建筑运行使用两大阶段,如图1。从能源消耗的角度来讲,建筑领域能源消耗包含建筑建造能耗和建筑运行能耗两大部分,下面分别对建筑建造能耗和排放、建造运行能耗和排放进行界定。1.1建筑建造能耗的定义。建筑建造阶段的能源消耗指的是由于建筑建造所导致的由建材生产和现场施工等过程所产生的能源消耗[2]。在一般的统计口径中,民用建筑建造与生产用建筑(非民用建筑)建造、基础设施建造一起,归到建筑业中[9],如图2所示。本研究所涉及的建筑建造阶段的能耗与排放特指民用建筑建造。新建建筑建造活动涉及诸多用能环节,本研究主要考虑建材生产,建材运输以及现场施工过程所涉及的能源消耗。其中建材生产阶段是指从原材料进入工厂到建材成品出厂之间的过程,其能源消耗主要包括直接或间接的生产系统用能;建材运输过程指的是从建材出厂到建材到达施工工地之间的过程,主要包括建材运输车辆用能;现场施工阶段用能主要包括现场施工设备的能源消耗。对于建材种类,研究中参考《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9]口径主要考虑了钢铁、水泥、铝材以及平板玻璃四类,其他建材的用量以及生产能耗占比较小在此忽略不计。1.2建筑运行能耗的定义与分类。建筑运行用能,参见《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2016》[10]中“建筑能耗”的定义,指的是“建筑使用过程中由外部输入的能源,包括维持建筑环境的用能(如供暖、制冷、通风、空调和照明等)和各类建筑内活动(如办公、家电、电梯、生活热水等)的用能。在本研究中,涉及的建筑类型仅指民用建筑,包括:住宅、办公建筑、学校、商场、宾馆、交通枢纽、文体娱乐设施等建筑,而不包括工业建筑。考虑到我国南北地区冬季采暖方式的差别、城乡建筑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别,以及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人员活动及用能设备的差别,将我国的建筑用能分为四大类[11],分别是:北方城镇供暖用能、城镇住宅用能(不包括北方地区的供暖)、公共建筑用能(不包括北方地区的供暖),以及农村住宅用能,详细定义如下:(1)北方城镇供暖用能:指的是采取集中供暖方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冬季供暖能耗,包括各种形式的集中供暖和分散采暖。本研究考察各类供暖系统的一次能耗,也就是由于采暖导致的热源处一次能源或电力的消耗,以及服务于供热系统的各类设备(风机、水泵)的电力消耗。对于热电联产方式的集中供热热源,本书根据《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2016》的标准,根据输出的电力和热量的火用分摊输入的燃料。(2)城镇住宅用能(不包括北方城镇供暖用能):指的是除了北方地区的供暖能耗外,城镇住宅所消耗的能源。在终端用能途径上,包括家用电器、空调、照明、炊事、生活热水,以及夏热冬冷地区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冬季供暖能耗。城镇住宅使用的主要商品能源种类是电力、燃煤、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城市煤气等。(3)商业及公共建筑用能(不包括北方地区供暖用能):这里的商业及公共建筑指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包含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类建筑,既包括城镇地区的公共建筑,也包含农村地区的公共建筑。除了北方地区的供暖能耗外,建筑内由于各种活动而产生的能耗,包括空调、照明、插座、电梯、炊事、各种服务设施,以及夏热冬冷地区城镇公共建筑的冬季供暖能耗。公共建筑使用的商品能源种类是电力、燃气、燃油和燃煤等。(4)农村住宅用能:指农村家庭生活所消耗的能源。包括炊事、供暖、降温、照明、热水、家电等。农村住宅使用的主要能源种类是电力、燃煤、液化石油气、燃气和生物质能(秸秆、薪柴)等。其中的生物质能部分能耗没有纳入国家能源宏观统计,但是农村住宅用能的重要部分,本研究将其单独列出考虑。1.3建筑领域碳排放的定义从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来看,建筑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分为建筑建造和运行相关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建筑运行相关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本研究主要关注其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建筑建造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包含建材生产过程中的直接CO2排放和建造使用能源相关的间接CO2排放。类似的,建筑运行阶段,也会导致能源使用带来的直接CO2排放,例如采暖锅炉燃煤、燃气导致的直接排放,以及建筑用电所对应的间接CO2排放。

2核算模型与检验方法

2.1核算模型。基于上述的研究边界定义,以及积累的大量实测建筑用能数据,本研究对建筑领域用能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建立了中国建筑能耗和排放模型(CBEEmodel)。模型主要由中国建筑规模模块、中国建筑建造能耗及排放核算模块,中国建筑运行能耗及排放核算模块组成。中国建筑规模模块基于现有的统计数据及相关研究[9,12-14],核算中国各类民用建筑逐年的新建、拆除以及实有面积情况。中国建筑建造能耗及排放模块基于实际调研和各类文献中所获得的建筑建造用能强度数据以及中国建筑规模模型所输出的建筑建造规模数据,得到中国建造领域的用能以及碳排放情况。中国建筑运行能耗及排放模块基于实际调研中得到的大量建筑运行用能信息数据以及各类建筑实有规模数据,得到中国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与排放情况。2.2结果校核。在模型中利用外部宏观统计数据以及多途径核算相结合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校核。对于建筑规模以及建造能耗,在利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进行核算的基础上,模型广泛综述相关的宏观统计数据[9,14,15]对建材用量等模型中间结果进行校核。对于建筑运行用能,模型基于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建筑运行用能强度进行核算并相互检验。一是基于实测调研的大量建筑用能强度数据,在对中国建筑运行用能进行合理分类的基础上给出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建筑,不同用能终端以及不同家庭类型等维度下的建筑用能与排放强度,并进一步自下而上地得到中国建筑运行的宏观能耗与排放情况,这一途径基于实测用能强度数据,能够准确反映中国建筑运行部门的用能情况。二是以技术以及用能行为为出发点,在更加深入细致的层面上描述中国建筑运行用能情况,这种途径可以更加深入地反映技术以及行为模式的变化对于建筑运行能耗的影响。两种途径相互校核,在宏观层面上实现对中国建筑运行能耗的准确描述,在微观层面上阐述技术与行为等各类影响因素对中国建筑运行能耗的影响。

3模型核算结果

3.1建筑面积。快速城镇化带动建筑业持续发展,使得我国建筑业规模不断扩大。从2006年到2018年,我国建筑营造速度增长迅速,城乡建筑面积大幅增加。分阶段来看(图3),2006年至2013年,我国的民用建筑竣工面积快速增长,从每年14亿m2左右稳定增长至2014年的超过25亿m2;自2014年至今,我国民用建筑每年的竣工面积基本稳定在25亿m2左右;自2015年起已经连续多年小幅下降。伴随着大量开工和施工,全国拆除面积从2006年的3亿m2快速增长,最终稳定在每年15亿m2左右。2018年我国的民用建筑竣工面积约为25亿m2,竣工面积中住宅建筑约占67%,非住宅建筑约占33%。根据建筑功能的差别,可以将公共建筑分为办公、酒店、商场、医院、学校以及其他等类型,这其中各类型公共建筑在2001到2017年期间的竣工面积比例变化不大,以办公、商场及学校为主,2017年三者竣工面积合计在公共建筑中的占比超过75%,其中商场占比31%,办公建筑占比27%,学校占比17%。在其余类型中,医院和酒店的占比较小,分别占5%和3%(图4)。每年大量建筑的竣工使得我国建筑面积的存量不断高速增长,2018年我国建筑面积总量约601亿m2,其中:城镇住宅建筑面积为244亿m2,农村住宅建筑面积229亿m2,公共建筑面积128亿m2,北方城镇采暖面积147亿m2。3.2建筑建造能耗与排放。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民用建筑建造能耗也迅速增长。大规模建设活动的开展使用大量建材,建材的生产进而导致了大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产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核算结果,中国民用建筑建造能耗从2004年的2亿tce增长到2018年的5.2亿tce,如图6所示。在2018年民用建筑建造能耗中,城镇住宅、农村住宅、公共建筑分别占比为42%,14%和44%。实际上,建筑业不仅包括民用建筑建造,还包括生产性建筑建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公路、铁路、大坝等的建设。民用建筑的建造能耗约占建筑业能耗的40%。建筑与基础设施的建造不仅消耗大量能源,还会导致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其中,除能源消耗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之外,水泥的生产过程排放也是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我国建筑业消耗水泥约22亿t,生产过程导致了约11亿tCO2的生产过程碳排放。2018年我国民用建筑建造相关的碳排放总量约为18亿tCO2。在这之中,建材生产运输阶段用能相关的碳排放以及水泥生产工艺过程碳排放是主要部分,分别占比65%和30%(图7)。3.3建筑运行能耗及其分项。从2001年到2018年,建筑能耗总量及其中电力消耗量均大幅增长,见图8。2018年建筑运行的总商品能耗约10亿tce,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2%,建筑商品能耗和生物质能约11亿tce(其中生物质能耗约0.9亿tce),具体如表1所示。将四部分建筑能耗的规模、强度和总量表示在图9中的四个方块中,横向表示建筑面积,纵向表示单位平米建筑能耗强度,四个方块的面积即是建筑能耗的总量。从建筑面积上来看,城镇住宅和农村住宅的面积最大,北方城镇供暖面积约占建筑面积总量的四分之一弱,公建面积仅占建筑面积总量的五分之一弱,但从能耗强度来看,公共建筑和北方城镇供暖能耗强度又是四个分项中较高的。因此,从用能总量来看,基本呈四分天下的局势,四类用能各占建筑能耗的1/4左右。近年来,随着公共建筑规模的增长及平均能耗强度的增长,公共建筑的能耗已经成为中国建筑能耗中比例最大的一部分。3.4建筑运行碳排放及其分项建筑能耗总量的增长、能源结构的调整都会影响建筑运行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建筑运行阶段消耗的能源种类主要以电、煤、天然气为主,其中:城镇住宅和公共建筑这两类建筑中70%的能源均为电,以间接二氧化碳排放为主,北方城镇中消耗的热电联产热力也会带来一定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而北方供暖和农村住宅这两类建筑中,能源消耗中使用煤的比例高于电,在北方供暖分项中用煤的比例超过了80%,农村住宅中用煤的比例约为60%,这会导致大量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随着我国电力结构中零碳电力比例的提升,我国电力的平均排放因子从2001年的771gCO2/kWh下降到2018年的553gCO2/kWh[16];而电力在建筑运行能源消耗中比例也不断提升,这两方面都显著地促进了建筑运行用能的低碳化发展。2018年中国建筑运行的化石能源消耗相关的碳排放为21亿tCO2,如图10,其中直接碳排放占50%,电力相关的间接碳排放占42%,热电联产热力相关的间接碳排放占8%。2018年我国建筑运行相关二氧化碳排放折合人均建筑运行碳排放指标为1.5t/cap,折合单位面积平均建筑运行碳排放指标为35kg/m2。按照四个建筑用能分项的碳排放占比分别为:农村住宅23%,公共建筑30%,北方采暖26%,城镇住宅21%。将四部分建筑碳排放的规模、强度和总量表示在图11中的方块图中,横向表示建筑面积,纵向表示四单位平米碳排放强度,四个方块的面积即是碳排放总量。可以发现四个分项的碳排放呈现与能耗不尽相同的特点:公共建筑由于建筑能耗强度最高,所以单位建筑面积的碳排放强度也最高;而北方供暖分项由于大量燃煤,碳排放强度次之;农村住宅和城镇住宅单位平米的一次能耗强度相关不大,但农村住宅由于电气化水平低,燃煤比例高,所以单位平米的碳排放强度高于城镇住宅。

4讨论及政策建议

4.1合理规划建筑规模,避免“大拆大建”。基于对建筑建造阶段能耗和排放的分析可以发现,建筑规模总量是影响建筑领域能耗与排放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规划和控制未来建筑规模总量,是实现全社会和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的必要条件[17,18]。从目前我国既有建筑的存量来看,人均建筑面积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甚至已经超过部分欧洲和亚洲的发达国家。即使考虑未来城镇化率的继续增长,按照现有人均建筑面积水平,需要新增的房屋规模也有限。因此,应该对未来我国建筑规模总量进行总量规划、逐年开工建设量进行合理控制。目前全社会已有建成民用建筑约600亿平米,人均约40平米。按照日本、韩国等亚洲其它发达国家的状况,人均50平米民用建筑(包括住宅、商建和公建)已完全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对应我国未来14亿人口,未来建筑总规模达到720亿平米应完全满足现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抑制房屋的“大拆大建”,发展建筑维修和延寿技术,增加建筑维修与功能提升的比例,也是控制建筑部门能耗与排放的重要方法。近10年间,中国建筑年竣工面积都在25亿m2左右,但同时每年的建筑拆除面积也在15亿m2左右,并且呈增长的趋势。在下一阶段,我国将由大规模建设逐渐转为大规模维修、改造和功能提升,因此如何实现城镇化任务由“大拆大建”转为“延寿升质”,是下一阶段的重要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相关的政策机制,也要加速科学研究,探讨低碳的建筑延寿和功能提升途径。为此,大力发展精细修缮模式所需要的技术,例如构筑物寿命监测、诊断与评估、全寿命期演变与控制、提升改造技术将是促进建筑建造领域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4.2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与适宜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运行的能耗与排放强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19]。大量的实测对比分析表明,生活方式和使用模式上的差异是造成建筑运行能耗差异的最关键因素。以中美两国典型居民家庭用电为例,中国绝大部分家庭的年总用电量小于3000kW•h,而在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年用电量通常要达到约10000kW•h。这其中的差距来源于家庭用电设备类型以及使用方式的不同。中国绝大多数居民家庭采用分体空调+“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空调使用模式,也即仅在人在的时间和空间开启空调设备,因而用能强度较低,年空调用电量仅为300kW•h左右。而美国居民家庭常见的空调形式是户式中央空调,其使用方式往往是“全时间全空间”的模式,空调开启时长以及制冷面积要远大于中国家庭[20],也此造成美国家庭空调能耗是中国家庭空调能耗的3-10倍。因此,维持我国现有的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实现中国住宅建筑节能低碳的重要途径,在建筑中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坚持节约传统和“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空调使用模式,追求适度的建筑服务水平和与生活方式相适宜的节能技术,才可以在提升居民服务水平的同时,使得建筑能耗不出现大幅增长[21]。4.3引导适宜的建筑形式和系统设计。对于公共建筑,是选择完全依靠机械系统营造和维持要求的人工环境,还是选择依靠外界自然环境相通来营造室内环境,只有在极端条件下才依靠机械系统的人工环境,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设计路径,其具体差异体现在对建筑的要求、室内环境参数控制、谁是室内环境状态的维持和调节者、提供服务的模式等方面,并最终导致不同的建筑运行能耗[22]。在营造人工环境的理念下,建筑尽可能与外环境隔绝,避免外环境的干扰,采用高气密性、高保温隔热,挡住直射自然光。室内环境参数都维持在要求的设定值周围,由运行管理人员或自动控制系统调节室内环境状态,尽可能避免建筑使用者的参与;机械系统全时间全空间的运行,24小时提供服务,进而建筑能耗也较高,单位面积照明、通风、空调用电量可达100kW•h/m2。而在营造与室外和谐的环境理念下,室内外之间的通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既可自然通风又可以实现良好的气密性;既可以通过围护结构散热又可以使围护结构良好保温;既可以避免阳光直射又可以获得良好的天然采光。室内环境参数根据室外状况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由使用者控制室内环境状态,管理人员和自控系统起辅助作用,“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维持室内环境。这种模式下,建筑能耗远低于前者,大多数情况下单位面积照明、通风、空调能耗不超过30kW•h/m2。对于公共建筑,应当以合理的理念去引导建筑形式和系统形式的设计,对于新建建筑要尽量营造与室外和谐的室内环境,并应当注意特殊类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与运行。对于既有建筑应当以《民用建筑能耗标准》[10]为基础开展全过程能耗定额管理,在升级改造过程中不能盲目提高服务水平,加大系统供应。

5结论

建筑领域范文篇8

关键词: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新技术

0引言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自然界的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与能源问题日益尖锐,如果不采取措施,那么能源将是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中,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40%左右,而我国尽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是建筑能耗已占总能耗的近30%,且还有上升的趋势。因此,不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建筑能耗状况都是牵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而在建筑能耗里,用于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又占到建筑能耗的30%-50%,随着暖通空调的广泛应用,用于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将进一步增大。再加上暖通空调系统往往以高品质的电能为能源,而我国的电力在某些地区又相对紧张、匮乏,这势必会引起能源供求矛盾进一步激化。因此,对暖通专业提出更高的节能要求是必然的,也是大势所趋。

1.应采取的节能设计措施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暖通空调领域不断涌现出新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

1.1从设计入手,合理选择、设计暖通空调系统,使其在高效、经济的状况下运行。

设计是工程的龙头,系统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其使用性能。而建筑负荷计算是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设计工期短,许多设计人员为了节省时间,错误地利用设计手册中供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时估算冷、热负荷用的单位建筑面积冷、热负荷指标,直接作为施工图设计阶段确定冷热负荷的依据,往往使得总负荷偏大,从而导致空调采暖设备偏大,初投资增高,运行费用增加,能量消耗增加。

1.2采用新型节能舒适健康的空调及采暖方式

影响人体热舒适性的环境参数众多,不同的环境参数组合可以得到相同的热舒适性效果,但对于不同热湿参数组合的环境其空调系统的能耗是不相同的。

1.3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空调冷热源,力求实现冷热源的多元化

随着暖通空调系统的广泛应用,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也大幅度上升,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环也日趋加剧。如何合理的选择冷热源,已经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

1.4加强冷热回收利用的研究运用工作,实现能源利用的最大化

提高暖通空调系统的能源利用率也是实现空调节能的途径之一。热回收主要是通过系统中安装的能量回收装置,用排风中的能量来处理新风,就可以减少处理新风所需的能量,降低机组负荷,达到节能的目的。在选择热回收装置时,应当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经济状况、工程的实际情况、排风中有害气体的情况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以确定选用合适的热回收装置,从而达到花较少的投资,回收较多的热(冷)量的目的。

1.5着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新能源

由于空调系统中所使用的高品位、不可再生能源所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必须开发一些合理有效的可再生能源以缓解目前的紧张局面。地热(冷)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应用于空调制冷,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清洁无污染。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和深层的大地能量,包括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海水、污水等作为冬季热源和夏季冷源,是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新型中央空调系统。

2.节能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实现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目前已经具备很多成熟的条件,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1公众对节能的认识问题

过去公众对节能的了解不够,并且对暖通空调的观点也非常片面。对于一个舒适性的空调系统或者是采暖系统,应当使人体有非常好的舒适性。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是:空调越冷越好,暖气越热越好。这显然与我们所追求的舒适性空调的观点是相违背的。事实上,这样不仅大大增加了空调采暖的能耗,同时由于室内外温差的增大,也使人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下降,身体免疫力降低。因此,我们要提高宣传力度,改变公众对于传统的空调及采暖的理解,大力宣传和提倡按节能建筑标准和冷热量计量装置收费,提高民众节能意识。

2.2设计的理念问题

合理的设计是节能的前提。目前一些设计人员重视不够,设计时盲目套用经验值,从而造成初投资的增大,运行能耗惊人,因此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及有关的节能审查机构,加大对暖通空调节能的监察力度,增强设计人员的节能意识,使节能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3新技术的推广问题

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为节能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例如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制冷供热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并且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但是同任何新技术一样,这些新技术在造价上往往偏高,而且使用的地域条件有一定的限制,并且从技术上讲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因此,对于新的节能技术,我们应当因地制宜,总结经验,积极推广。

3.结语

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在整个建筑节能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应该引起设计人员足够的重视。设计人员应当从设计的高角度出发全面考虑,严格遵守节能规范,将节能的思想贯穿于建筑领域的各个方面。节能技术的开发及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应当得到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并大力推广。并且设计、施工、监理、质监、市政管理等部门应密切配合,抓紧实施按冷、热计量装置收费,使老百姓真正从节能建筑中得到实惠,节能建筑和非节能建筑不能实行同样的采暖收费标准。同时要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大力开发推广新的节能技术,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4-037-2006.

建筑领域范文篇9

一、排查整治范围及重点 

对全镇范围内的房屋建筑进行拉网式排查、重点排查整治以下七类: 

1、旅社、养老机构、商业综合体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房屋; 

2、大型集会、集市、庙会、庆典、比赛、展销、娱乐,景点景区等人员聚集活动场所的建筑房屋、场地搭建物; 

3、建设年限长、建设标准低,失修失养,经鉴定的危房; 

4、未按规定审批、无专业设计、无专业施工、无竣工验收的; 

5、擅自加层,改扩建的房屋,擅自改变功能作为居住使用的; 

6、生产、经营、居住功能混杂的“三合一”自建房,用于经营的建筑物(构筑物); 

7、各类园区及重点区域,未经审批、未经专业设计施工、用于经营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排查整治时间 

2020年8月31日-12月31日。 

三、排查整治目标 

按照实事求是、严格标准、全面排查、合理处置的原则,通过4个月全覆盖的专项排查整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集中解决城乡“违建、危建”问题,消除房屋建筑各类安全隐患。 

(二)切实做到排查到位、整改到位、处理到位,坚持消除违法违规建设和安全隐患存量、遏制增量。 

(三)健全相关长效机制,防止新的违法违规建设问题和安全事故发生。 

四、排查整治方式及要求 

排查整治采取村自查、镇排查和集中整治的方式,村自查和镇排查同步进行,互促共进。 

(一)村自查。各村要结合工作实际,迅速成立领导机构、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开展拉网式、地毯式隐患大排查,建立详细的隐患台账,确保本村范围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排查摸底表(附件)及时上报镇建筑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组办公室(镇建设办)。 

(二)镇排查。由镇党委镇政府统一部署,成立四个专项排查整治工作组,负责与各村对接,同步开展全面排查,根据排查出的隐患制定责任清单,并及时将责任清单反馈至镇建筑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和各村。 

(三)集中整治。各村要根据责任清单立即全面开展集中整治工作,消除安全隐患;各相关部门要严格履行业部门监管职责,会同四个工作组和各村共同做好集中整治工作,各村整改完成后要按要求将整改清单报镇建筑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进行销号处理。 

整治要求: 

1、对于排查出的手续齐全,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能整改的要立即整改加固,不能整改的要立即停用,直至消除隐患为止。 

2、对于排查出的违法建筑,严重影响城乡规划与建设、侵占消防安全通道、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要坚决拆除;对既是违建又是危房的要坚决拆除;对城乡容貌影响不大、质量较好、尚能发挥一定社会作用的个别建筑,经县住建设局、县自然资源局等部门联合评估后,提出意见并确定处置办法。 

3、对于将危险房屋作为经营场所或无证无照从事经营的,要依法严肃查处、坚决予以取缔。 

4、对于屡次告知、催办,拒不配合工作、未按要求整改的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司法和市场手段,采取强制措施,进行集中攻坚。 

三、实施步骤 

(一)部署启动阶段(2020年8月31日-2020年9月6日)。 

各村、各相关部门制定城乡建筑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实施方案,进行安排部署。 

(二)全面排查阶段(2020年9月7日-10月7日)。各村、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全镇统一部署,全面排查上报安全隐患。结合排查情况建立责任清单,逐一提出处理意见,确定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整改责任单位、整改责任人,镇建筑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对各村上报情况进行审核、汇总。 

(三)集中整治阶段(2020年10月8日-11月30日)。各村要对照排查问题清单,明确专人,坚持边查边改、立行立改,整改一个销号一个。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配合各村做好集中整治。整改完成后,各村统一汇总后,向镇建筑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提交整改报告,提出销号申请。镇建筑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对销号申请进行现场审查核准。 

(四)巩固总结阶段(2020年12月1日-12月31日)。对情况复杂、时间较长的违法建设项目和老旧房屋,要纳入重点监控对象,直到问题整改完成.对已完成整改的问题,加强督导检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回头看”,严防反弹和死灰复燃。各村要对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建章立制,形成长效防控体系。 

六、组织领导 

为确保我镇建筑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取得实效,镇党委、镇政府决定成立镇建筑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组,领导组名单如下: 

七、工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村、各单位要始终牢记“生命重于泰山”的重要指示,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迅速行动、举一反三,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拆违拆危,不留盲区,不留死角。要认真履行专项整治责任,支书主任、部门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做好整治,务求实效。 

(二)加强协调配合。镇建设办、土地办要积极与上级对口部门搞好对接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加强协调配合和联系沟通,督促各村开展好建筑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工作,并定期将督察情况进行通报。 

建筑领域范文篇10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建设工程各方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以打击建筑施工过程中非法违规行为为重点,突出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效防范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促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稳定好转。

二、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以及省、市安全生产会议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企业法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集中精力、严厉打击非法违规施工行为,有效防范和遏制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保障人民生产和财产安全,创造良好的建筑安全生产环境。

三、组织领导

成立县集中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四、重点内容和工作分工

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未办理施工许可、未经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未办理质量安全监督等法定建设手续而擅自施工的行为。由建管股负责。

2、施工企业无相关资质或超越资质范围承揽工程的行为。由建管股负责。

3、施工单位承接后工程项目转包、违法分包的行为。由建管股负责。

4、施工企业无安全生产许可证或安全生产许可证过期承接工程的行为。由质监站负责。

5、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无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或者证书过期的行为。由质监站负责。

6、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或岗位证书无效而从事特种作业岗位的行为。由质监站负责。

7、建设单位招标工作中随意压缩合理工期的行为。由招标办负责。

8、建设单位不及时支付或扣减安全生产措施费行为。由质监站负责。

9、建设单位非法干涉施工单位正常施工的行为。由质监站负责。

10、安全生产制度不健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不到岗到位、责任不明确、整改不到位的行为。由质监站负责。

11、瞒报谎报事故,以及重大安全隐患隐瞒不报或不按规定期限整改的行为。由质监站负责。

12、其它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由各股、站、办按工作职能分别负责。

五、时间安排

1、安排部署阶段:7月15日至7月30日。学习领会开展“打非治违”精神,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打非治违”活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二楼意见箱),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2、自查自纠阶段:8月1日至8月30日。建筑工程项目各方责任主体,根据各自的安全生产责任,针对各自存在的问题,对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的标准认真进行整改。

3、集中打击阶段:9月1日至9月15日。我局对本辖区范围内的各类非法违规建筑施工行为进行集中打击,对涉及非法违规施工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查处并上报有关部门。

4、总结提高阶段:9月16日至9月30日。认真总结经验,建章立制,针对抽查、督查发现问题,根据建筑施工的行业特点,制定防范措施,推动“打非治违”工作常态化,并按照上级要求做好“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总结材料的报送工作。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为贯彻落实全县开展“打非治违”重要部署,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依法打击建设领域各类非法违法生产活动行为,要求各施工单位成立相应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2、认真落实责任。各施工单位要根据本地及本项目实际情况,结合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和建筑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各建设、监理单位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职责,使“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