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格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5:58:47

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范文篇1

关键词:建筑元素;人物造型;运用

一、灵感来源

灵感来源于米兰大教堂给人恢弘雄伟的感觉。不仅是对整体的恢弘的感觉,更是对细节处理的敬佩,也被古人的智慧和技术深深地折服。通过观察教堂的塔顶镀金的圣母玛利亚的雕像,以及支柱顶上其他圣者的形象矗立高空,我们深深地被震撼,也被这美好的画面影响。

二、制作细节及步骤

设计就是此将建筑元素和建筑物外形感觉融合到整体造型的设计当中。先从建筑物本身的体型的均衡、体量的比例和尺度、空间的质感与色彩入手,通过手绘稿的形式将自己想象中的一个大概的整体造型画出来,对称或者是不对称、高高低低的错落都符合建筑的形式美的法则。整个色调以金色为主,配合一些邻近色的搭配去体现层次感,展现服装细节,如图1所示。(一)作品中建筑风格外观呈现。1.在妆发设计上的运用。在妆面的设计上借鉴了教堂内部壁画的颜色,以金棕色为主的眼妆,弱化眉毛在脸部的呈现效果,更好地展示作为一个圣母的光辉形象,而不是以人的五官的概念去展示作品。银蓝色是教堂绘画中天空的常用色,唇妆通过采用以蓝银的天空色,辅以金色的边框,去点缀整体的庄严感,也和眼妆相呼应,在额头上也进行了处理,打造出金色的水滴感的立体轨迹。发型采用了干净利落的高马尾的设计,配合头饰一起使用,去点缀整个造型,呼应服装,体现整体的辉煌感。2.在服饰设计上的运用。将建筑的廓形挪到了手臂上,结合教堂顶式的一个金色的肩饰与头饰去支撑整个建筑的感觉,高高低低的铺展、虚实的对比、不同形状的微差、直曲线的变化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空间效果,给人以均衡、稳定的美感。结合教堂内部的一些雕塑从内在和外在体现教堂的感觉。在腰部的位置,透过教堂空间的透视感,塑造了一个展翅的天使的形象。从服装的可行性来说,袖子去掉了笨重的袖子的处理方式,换了金属布面料,将局部从一开始整体建筑的廓形缩小到一个局部的廓形,肩部构件的直观建筑物与建筑本身的庞大形成对比,体现女性曲线拖地的连体衣的一套礼服造型可以中和建筑直线条带给我们硬气的感觉。将建筑的块感和面感的结构更加合理地增加在服装设计上,让整体看起来更加具有建筑的感觉。通过米兰大教堂的空间感,在色彩与质感的结合上分别用从古铜色渐变到金色,去体现整个造型的层次感;在质感上的体现采用了大面积不同的金属片拼接而成,去营造教堂的庄严沉重感如。在胸口的位置,采用铆钉的拼接和钻的结合,去体现教堂内部的富丽堂皇。动态的服装表演配合化妆造型,在我们打造的一个合适的环境中进行整体展示,达到整体风格的统一和最佳效果的呈现,如图2所示。(二)作品中的建筑风格内在含义。米兰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下的产物,作为哥特式教堂的代表,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作为世界著名的基督教堂之一,是许多基督教徒与神明交流的地方,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控制着他们精神情感。整个教堂以圣经为灵感,向世人宣传教义,规劝世人服从神权和容忍上帝的安排。这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也能反映出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整个教堂处处充满了向上的活力,显示了城市的蓬勃生机和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现代的大教堂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更多的是承载着时代赋予它的任务———城市的文化标志,向世人传播更深的文化,传播自由,这就让建筑物拥有了深深的时代性。从米兰大教堂的时代性出发,将建筑物的感觉拆分在服装的不同位置。在初期的时候结合了教堂形体向上的动势去支撑坚挺的感觉,将轻灵的垂直线条通过不同的面料呈现出来,配合模特的动势展现教堂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合适地改造将教堂以不同的物质状态呈现出来,具有了更多的造型感和艺术感,但也能传达出来自天国的灵光,神秘、美妙而又圣洁,让浮躁的灵魂安静下来,用爱让心变得柔软,敬天爱人、普爱众生。

参考文献:

[1]崔恺.创作环境与中国当代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14,(01).

[2]曹阳.服装与建筑风格浅析[J].纺织科技进展,1999,(2):22-32.

[3]刘静,李正.论化妆造型在服装表演中的作用[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3):282-282.

建筑风格范文篇2

关键词:建筑风格城市风貌渭塘镇风格控制

建筑风格是指建筑物通过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空间组织,结构方式形体、装饰、色彩以及建筑群体组织等多方面的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样式。对城市建筑风格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有助于理清城市的发展脉络塑造城市整体的景观形象进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收益。

一、建筑风格的古今之情

哲学家赫勒认为:“这个世界来自于两种想象资源:历史想象和技术想象这样的两种想象是建筑创作的主要源泉也是建筑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历史想象赋予建筑以意义技术想象则能够丰富建筑的语言城市建筑风格的引导在注重现在与面向未来的同时也应当适当地“怀旧”,在时代的连续中求变化。

1.1建筑风格的历史情结

建筑风格孕育着城市的记忆,历史的想象则是使建筑得以产生意义及审美文化的蓄水池,是创作的源泉。在这里,“历史的”并不仅仅是时间意味上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解释思维的痕迹它包括民族的、地方的生活、行为、城市发展的事件以及信仰、习俗与真理等等。从许多的要素当中选择那些特别的事件构建设计的切入点并给予相关的解释,这是建筑设计“回应”历史的重要方式。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从而形成了多样的建筑风格。历史想象能够使我们的城市在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个性,恢复特色。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开拓我们的视域,将现代社会的想象渗透到历史想象中去。

1.2建筑风格的现代情愫

每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与其它时代相比都有着不同的生存样式、品质和文化情境。“技术想象”是建筑风格得以创新的主要源泉。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革新带来了建筑艺术的多变风格及动态性的特征,但是很多建筑风格表现出了短暂性、暂时性以及主体的个性,并不能够成为永恒的经典。面对当今建筑形式的趋同现象,在技术的应用上可以结合生态的、人又的地区的历史的、经济的观点,进行特色处理从而推动建筑艺术的发展,真正做到“殊途同归”。

二、渭塘建筑风格的定位

苏州,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二千余年的历史积淀和江南水乡的濡染,赋予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它特有的城市风貌。渭塘,作为苏州北部相城区的副中心之一,在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制上,融入了渭塘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体现出渭塘传统文化的古典风格建筑之藤,必将在渭塘未来的建筑生长中蔓延壮大。

2.1渭塘建筑风格的形成

一个城市的风貌,反映出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它的自然风光,而更重要的是它与环境结合的人工创造的建筑物的形态和布局。人人都说苏州美、美在它的青山绿水,美在它的江南水乡的风采,美在它亲水环境的创造,是吴文化在建筑上具体的反映。

渭塘,秉承了苏州在建筑风格上的特征。而营建出渭塘特有的街市、院宅、水巷、石桥、园林等各种建筑和环境,它们所拥有的样式、比例、尺度、材质、色彩、空间关系、虚实对比等建筑语和手法。进入近现代以来,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结构,如何来表现“渭塘味”,规划师和建筑师们承受着巨大的来自继承传统和现代需要的双重压力。

2.2渭塘建筑风格的定位

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渭塘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事业。在设计中不断的思索着如何创造渭塘风格的建筑,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是既对立又统一,既矛盾又和谐的难题,是既平凡又伟大的工作。这些年来纵观渭塘乃至苏州的城市建筑,出现了许多很优秀的作品。有的很有性格,有的很有气氛,有的很有情调。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结构,新的理念交融,现代建筑气息也是我们所着重强调的。因此,我们将渭塘的建筑风格定位为“苏州风格,现代气息”。具体的做法如下:

1.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要着力凸现渭塘建筑特色。在很好的把握苏州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结合渭塘的地方特色,延续传统文脉形成当地标志性建筑。(如中国珍珠城)在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上可以采用仿造、贴加、摘用、萃取、转化、再生、升华的多重手法。在某些重点地段的设计上,可以适当加高建筑高度,来实现标志建筑的全局控制性。

2.一般公共建筑

一般公共建筑要各具特色,但风格统一。既保持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又在全局上力求做到统一的风格。在建筑设计上,可以考虑样式、比例、尺度、材质、色彩、空间关系、虚实对比等建筑语和手法的运用统一;而具体功能和细部处理上,可以各具特色。在材料选取上,建议公共建筑采用石材贴面,体现建筑的稳重和厚实感。

3.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的设计上,要以苏州传统建筑风格为基础,添加现代建筑符号、语言,形成有渭塘现代气息的建筑风格。住宅建筑是一个城市建筑的主体部分,它的建筑风格关系到城市建筑风格的整体印象。在住宅建筑的色彩方面,主要控制为黑白两种基调,以体现苏州城市粉墙黛瓦的传统特色。

4.内部商业建筑

内部商业建筑的设计上,不但要考虑建筑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建筑空间的塑造也是一个考虑的重点。在建筑处理上,可以考虑“化大为小”的做法,使建筑显得灵巧而不拥塞,统一而又有变化,丰富而又不繁复,照顾到任何道路转角处的几个方向的造型景观。

5.沿河水巷建筑

在沿河水巷建筑的处理上,要着重考虑滨水建筑界面的统一性和变化性。小桥、流水、河渠纵横的水乡环境,朴素、淡雅的粉墙黛瓦的渭塘民居,为沿河水巷建筑的建筑风格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本底素材。

在传统与创新,在民族化、地方性和现代化的争论与彷徨中的建筑界里,吹起了一缕清新的和风,我们要为之欢呼、鼓舞。塑造苏州风格,现代气息的新渭塘建筑风格,使渭塘这片美丽的土地永葆青春。

三、渭塘建筑风格的控制规划构想

建筑风格范文篇3

第一条为继承和弘扬徽派建筑风格,建设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的城乡风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安徽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市城市总体规划》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建筑风格管理都应遵守本暂行规定。

第三条建筑风格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和属地管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市建筑风格管理工作。区、县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建筑风格管理工作。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本行政区域建筑风格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各级规划、建设、国土、文物、房管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建筑风格管理工作。

各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村内各村庄的徽派建筑风格管理工作。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的徽派建筑风格是指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主要外在形式,并与山水环境相和谐的建筑风格特征。其基色调为灰、白、黑,基本符号为马头墙、坡屋顶(或披檐)。

第五条徽派建筑风格实行分区控制、分类管理。根据历史性、重要性、可视性的差异,按照城市、乡村、景区(点),旅游通道等区位情况划分为以下三类区域:

一类区域:世界、部级文化遗产地;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城市(含区、县城)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古村落;

二类区域:城市(含区、县城)中历史文化街区以外的老城区、城市主要出入口、景区(点)和主要交通干线(公路、铁路、航道)两侧300米可视范围的村镇;

三类区域:城市新区、各类经济园区及其他城镇、乡村。

徽派建筑风格的分类区域的划定与调整,由各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经市政府批准。

建筑分类管理原则:一是对现存传统建筑,要按照相关规定严格保护;二是对新建建筑,要按保持徽派建筑风貌的要求进行控制和建设;三是对非徽建筑,要按照不同区域相应的控制要求,对现有非徽派建筑逐步组织改造。

第六条规划和建筑设计研究单位要加强对徽派建筑创新的探索和研究,在承传徽派建筑风格的同时要注重功能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

第七条各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备有徽派民居推广型图纸,供个人建房和单位建设时选用,引导农民建设徽派风格的建筑。

第八条各区县、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分区控制、分类管理的要求,通过成片开发、统建居民小区(农民新村)的方式,加强徽派建筑风貌控制。

第九条各级政府应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用于徽派建筑风格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本规定的义务,维护徽派建筑风格与风貌,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控制要求

第十一条各级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管理区域的城镇建设规划和风貌保护整治规划,把继承和弘扬徽派建筑风格纳入规划强制性内容,制定建筑空间环境和景观的保护要求及相应的风貌管理控制措施。

第十二条一类管理区域建筑风格一律按照该地区保护规划中确定的范围、内容和要求,严格控制本区域内各类建设。

第十三条二类管理区域建筑风格按照体现徽派建筑特征的要求进行控制。建筑外观形式为徽派建筑风格,外墙色彩以灰白色为主色调。多层和高层建筑应合理运用徽派建筑特征符号,多层建筑(不包括大型公共建筑)屋面宜采用坡屋顶形式。

第十四条三类管理区域建筑风格要按照适当体现徽派建筑特征的要求进行管理。外墙色彩以灰白色为主色调。

第十五条风景名胜区内各类建设应符合风景区总体规划中所规定的建筑风貌要求。

第十六条各区域的各类房屋建设应体现徽派建筑的综合品质要求,坚持适用、安全、耐久、和谐、经济的原则。建筑空间布局应注意周围地形、地貌、水体、名木古树、田园风光等周边环境的保护,做到显山露水,高低错落,进退有序;建筑物装饰体现徽文化特色,合理运用徽派三雕等传统工艺,鼓励建筑物外装饰采用地方材料。

第十七条各类区域建筑风格严禁采用具有其它外来建筑风格(特定区域另行规定),严禁使用大面积的红、黄、蓝等艳丽色彩;严禁使用葫芦栏杆、罗马柱等具有典型地域性特征的外来建筑构件和马赛克等外装饰材料;严禁在一类管理区域和城市规划区内采用封闭式卷闸门,已有的封闭式卷闸门应在建筑改徽中一并改造。

第三章建设管理

第十八条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在按法定程序办理规划、国土、建设、文物等各项行政许可手续时,应按建筑物所在区域的徽派建筑风格管理的控制要求,从严把握审批关。其中:城市规划区外的农民零星建房,由建房户出具书面承诺,国土部门在审批宅基地的行政许可过程中予以明确;城市规划区以内的各类建设和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其它建设,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发放《规划选址意见书》时予以明确。

第十九条按区域要求建设徽派建筑风格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设计意见书》的强制性条款,各规划、建筑设计单位应严格执行。经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的设计图纸,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不得擅自更改。

第二十条城镇规划区内建设监督管理由规划、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建设项目完工后,建筑风格的复核将作为规划验收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一条城镇规划区外的其它建筑的建设监督管理由审批单位负责,农民零星建房的建设监督管理由乡镇政府负责。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在建筑风格管理上违反审批规定的各类建设,由各级政府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法规进行处罚。

第二十三条当事人对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四条各级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其直接责任人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各地应依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建筑风格范文篇4

关键字:建筑特点建筑形式建筑风格文化

前言

使用和造景,观赏和被观赏的双重性,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但园林建筑给人精神上的感受更多。因此,艺术性要求更高,除要求具有观赏价值外,还要求富有诗情画意。

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

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东西方园林之中,建筑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他是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和观赏风景所必须的。西方园林中,如法国的古典主意园林,意大利的庄园、府邸和宫殿往往集中式布置,层数一般两到三层,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全国景色。在中国园林中为满足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要求,需配置相应的廊、亭、堂、榭、阁等建筑。从我国发展史来看,园林中建筑密度越来越高,生活居住气息越来越浓。当然建筑也不纯粹作为居游的生活需要来设置,它本身也是供人欣赏的景物之组成部分,融合在园林的自然景色中。自然景色若有人工建筑做适当的点缀,可现出神采而富有魅力,为景观添色。

一、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

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园林建筑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比如江南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最好的离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

廊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的特点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狭长而通畅能促人生发某种期待与寻求的情绪,可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弯曲而空透可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景色,因为由可以步移景异。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

亭子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息观景,兼做景点。无论山岭际,路边桥头都可建亭。亭子的形式千变万化,若按平面的形状分,常见的有三角亭、方亭、圆亭、矩形亭和八角亭;按屋顶的形式有掂尖亭、歇山亭;按所处位置有桥亭、路亭、井亭、廊亭。总之它可以任凭造园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丰富它的造型,同时为园林增添美景。

堂往往成封闭院落布局,只是正面开设门窗,它是园主人起居之所。一般来说,不同的堂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用作会客之用,有用作宴请、观戏之用,有的则是书房。因此各堂的功能按具体情况而定,相互间不尽相同。

厅堂是私家园林中最主要的建筑物。常为全园的布局中心,是全园精华之地,众景汇聚之所。厅堂依惯例总是坐南朝北。从堂向北望,是全山最主要的景观面,通常是水池和池北叠山所组成的山水景观。观赏面朝南,使主景处在阳光之下,光影多变,景色明朗。厅堂与叠山分居水池之南北,摇摇相对,一边人工,一边天然,既是绝妙的对比。厅的功能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其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因此厅的特点:造型高大、空间宽敞、装修精美、陈设富丽,一般前后或四周都开设门窗,可以在厅中静观园外美景。厅又有四面厅、鸳鸯厅之分,主要厅堂多采用四面厅,为了便于观景,四周往往不作封闭的墙体,而设大面积隔扇、落地长窗,并四周绕以回廊。鸳鸯厅是用屏风或罩将内部一分为二,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后的装修、陈设也各具特色。鸳鸯厅的优点是一厅同时可作两用,如前作庆典后作待客之用,或随季节变化,选择恰当位置待客、起坐。另外,赏荷的花厅和观鱼的厅堂多临水而建,一般前有平台,供观赏者在平台上自由选择目标,尽情游赏。

榭常在水面和花畔建造,藉以成景。榭都是小巧玲珑、精致开敞的建筑,室内装饰简洁雅致,近可观鱼或品评花木,远可极目眺望,是游览线中最佳的景点,也是构成景点最动人的建筑形式之一。

阁是私家园林中最高的建筑物,供游人休息品茗,登高观景。阁一般有两层以上的屋顶,形体比楼更空透,可以四面观景。

舫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前后分作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前端有平?与岸相连,模仿登船之跳板。由于防不能动又称不系舟。防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但是舫这种建筑,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但自庄子说了“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着不系之舟”之后,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表示园主隐逸江湖,再不问政治。所以它常是园主人寄托情思的建筑,合适世隐居之意。因为古代有相当部分的士人仕途失意,对现实生活不满,常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而他们的逍遥伏游,多半是买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间,岂不乐哉。所以防在园林中往往含有隐居之意,但是舫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如苏州狮子林,本是佛寺的后花园,所以其中之舫含有普度众生之意。而颐和园之石舫,按唐魏征之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

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

1、表现含蓄

含蓄效果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北京颐和园既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江南园林中,漏窗往往成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如苏州留园东区以建筑庭园为主,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横生。而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

2、强调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主一般来说,园中应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是人作,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在园林中,即使有密集的建筑,也必须要有自然的趣味。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筑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这中间建筑对意境的表现手法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计成《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钟、晓月、樵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

“比”与“兴”。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

3、突出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汉代是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体现,皇家建筑的雕塑装饰物上才能看到的吻兽。吻兽既是人们对龙的崇拜,创造的多种神兽的总称。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仍可见到“龙文化”在新建的仿古建筑上展示,如今的龙文化(装饰)不仅仅是为了“避邪”;而且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海内外,凡饰有“龙避邪”的,一定是华人宅府),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北京故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金銮殿是“庑殿”式建筑,有1条正脊,8条垂脊,4条围脊,总共有13条殿脊。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从前到后,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8条垂脊就有80只。此外,在每条围脊的两端还各有合角吻兽2只,4条围脊共8只。这样加起来,就有大小吻兽106只了。如果再把每个殿角角梁上面的套兽算进去,那就共有114只吻兽了。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因此吻兽是中国古典建筑中一种特有的雕塑装饰物。因为吻兽是皇家特有的,所以也是一种区分私家和皇家园林及建筑的一种方法。

4、平面布局简明有规律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这是封建礼教在园林建筑布局上的体现。

5、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风格有异

洛阳自古以牡丹闻名,园林中多种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药为盛,对比之下,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设计疏散。甚至有些园林只在花期是搭建临时的建筑,称“幕屋”、“市肆”。花期一过,幕屋、市肆皆被拆除,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建筑。

而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精美,表现细腻。这是因为,扬州园林的建造时期多以清朝乾隆年间为主,建造者许多都是当时巨商和当地官员所建。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财富、粉饰太平,因此带有鲜明的功利性。扬州园林在审美情趣上,更重视形式美的表现。这也与一般的江南私家园林风格不同,江南园林自唐宋以来追求的都是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圆风格。

四.结论

建筑风格范文篇5

1898年新艺术传入哈尔滨直至20世纪30年代,在这长达30年的建筑设计实践中,哈尔滨新艺术风格建筑创新出了符合本土文化的建筑风格类型,包括俄罗斯风格倾向,折衷主义风格倾向以及装饰艺术风格倾向的新艺术建筑风格。较长的散布时间和复杂的风格类型都是哈尔滨新艺术显著的创新特点,下面将从这个角度对新艺术风格的哈尔滨中东铁路职工住宅进行分类、解析。1.1俄罗斯风格倾向的新艺术建筑。以哈尔滨中东铁路高级官员独立式别墅为代表,俄罗斯风格倾向的新艺术建筑主要体现在新艺术风格传入的初期。这种俄罗斯风格倾向的新艺术建筑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俄罗斯风格和新艺术风格的简单模仿,而是采用借鉴的方式,通过对俄罗斯风格和新艺术风格的精神与手法的理解,并融合哈尔滨的自然环境特点和本土文化追求来进行哈尔滨新艺术风格的艺术创新探索[1]。在中东铁路高级官员独立式别墅中的新艺术木构件造型甚至已经超越了俄罗斯的新艺术风格的木构件成就。位于南岗区红军街38号和联发街64号,中东铁路高级官员住宅有着相同的建筑平面与建筑功能,却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表达,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倾向的新艺术风格建筑,无论是从建筑的入口、阳台还是建筑内部,其精致的木构件都在彰显着新艺术建筑风格的魅力。在俄罗斯本土建筑师善于效仿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和莫斯科的已建成的新艺术风格建筑中的建筑装饰,并通过创新将建筑材料由石材改造成木材。木材在俄罗斯更为廉价且像铸铁一样异域弯曲,更具装饰性。因此,新艺术建筑风格的哈尔滨中东铁路职工住宅中大量的木质装饰构件具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化倾向。但考虑到哈尔滨并不像俄罗斯一样拥有丰富的木材资源,所以设计师在建筑设计时并没有完全借鉴俄罗斯新艺术建筑中全木质的艺术表达手法,而是有针对性地对建筑重点局部的采用,局部重点装饰的新艺术风格表达手法。同时,对比俄罗斯风格倾向的新艺术建筑中含蓄的木构件表达,红军街38号住宅的木构件表达更加夸张和不拘小节。起源于欧洲新艺术建筑风格装饰的基本手法是模仿自然生物的形态,从植物、花卉、动物提取出复杂的曲线图形并应用于建筑细部中起到装饰的功能[2]。俄罗斯风格倾向的新艺术建筑继承了欧洲新艺术风格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改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金属材料的装饰构件改成整体木质材料的装饰构件;另一方面是对欧洲新艺术仿自然的具象形态的提炼和抽取,形成独特的抽象装饰符号,比如竖向直线形态的窗棂。1.2折衷主义风格倾向的新艺术建筑。折衷主义风格倾向的新艺术建筑既有鲜明的新艺术风格特点又有清晰的折衷主义风格元素,并且新艺术风格的要素要更加引人注目:当人们驻足观赏建筑时候首先选择注视就是新艺术风格的建筑细部,然后是建筑的其他部分。这一类型的建筑与新艺术较长的散布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出现在新艺术散布的中期与末期。哈尔滨中东铁路职工住宅中折衷风格倾向的新艺术建筑数量不多,位于国民街84号的住宅(现为哈尔滨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是典型的代表。这是一栋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的建筑,采用自由式的建筑平面布局,不对称的手法并且局部耸起,大面积的浅米黄色建筑墙面点缀上局部白色的线脚,绿色的铁皮尖顶,仿自然形态的窗户纹饰、檐部装饰和阳台铁艺护栏以及室内楼梯扶手。在整体新艺术风格基调上,建筑的局部饰以科林斯柱式的装饰,古典样式的窗贴脸以及精致的建筑装饰细部。

2新艺术风格之建筑细部

2.1建筑屋顶。新艺术风格的中东铁路职工住宅有着轻巧多变且清新淡雅的艺术追求,表现出浓郁的田园情趣。在统一协调的风格基调下,在建筑局部加入了俄罗斯民族传统样式的帐篷屋顶,刷融于整体色调的绿色涂料,给人自由清新的视觉享受。位于联发街1号的中东铁路副局长官邸(现为南岗展览馆)的建筑屋顶有多个形态特殊的烟囱,其形态看上去犹如一个个勇敢的战士,又好似教堂中钟楼。2.2建筑入口。哈尔滨中东铁路职工住宅中新艺术风格的建筑入口设计极具艺术个性且风格特点突出。建筑突出入口空间的手法主要有三种:重点突出建筑的门廊,如图1-a所示;强化二层出挑的阳台,如图1-b所示;样式精美的雨棚,如图2-c所示。从感官上分析突出门廊的手法比较朴实,出挑阳台的手法则轻灵飘逸,雨棚的设置则更加精巧别致且艺术特色更加的突出。其建筑的大门形态多样,包括半圆形、椭圆形、扁圆形、梯形甚至是梨形等形态,柔美的线条、精巧的曲线以及生机盎然的动感形态无不在彰显新艺术风格的艺术魅力。2.3建筑阳台和窗饰。建筑的阳台和窗饰是新艺术风格在哈尔滨中东铁路职工住宅设计的重点之一,它们体现着新艺术风格的识别特征。但由于哈尔滨气候等自然因素的限制,阳台和窗户的尺度都比较小,主要在阳台的装饰构件与窗饰的形态上做文章。阳台的装饰包括两类:极富装饰性且形态自由夸张的铸铁护栏;仿铁艺与石材形态的装饰木构件。窗户的形式从单窗、二联、三联到符合形式的子母窗,窗户洞口的形式多以曲线、直线、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的方式出现,再装饰上变化多样的窗上楣等窗饰,其窗饰的形式随着窗的形状而展开,自由奔放而生动精致。2.4建筑立面装饰。建筑的立面同样作为新艺术风格表现的重点部分,其表现的手法一般以统一的装饰线脚为主,通过线脚的变化来丰富建筑外立面的光影效果。具体的形式有纵向或横向的装饰线条、檐口下方的腰线装饰、飘带形状的线条与同心圆环的组合。

3新艺术风格之建筑艺术特征

新艺术风格的哈尔滨中东铁路职工住宅作为新艺术运动在哈尔滨流行的历史见证,对哈尔滨建筑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多样的装饰形态,多变的建筑形式组合,演绎出无数风格创新个体,使哈尔滨迅速成为当时的时尚魅力之都。哈尔滨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新艺术风格建筑具有丰富且多元化的创新特征,分别在建筑的类型、细部的装饰、建筑的材料、建筑的色彩以及装饰的母体都有鲜明的体现。仿动植物形态的装饰纹样系统,纵向和横向交错的三条直线与两个同心圆的组合样式的装饰符号系统,自由多变的窗户阳台装饰构件极具的风格独创性与艺术性。同时也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抽象装饰符号系统,例如住宅阳台、门廊处设置的两个同心圆与横向和纵向三条直线的组合装饰,是对俄罗斯新艺术风格的建筑装饰形态的提取与创新。其独特的建筑个性分别体现在建筑柔美的木制托檐板、线条圆润的木质窗棂、弧线优美的马车雨棚等其他支撑构件。

参考文献:

[1]梁玮男,唐恢一.哈尔滨新艺术建筑及其启示[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32(5):88-92.

[2]林学伟,邓亚娟,吴阳.哈尔滨中东铁路职工住宅建筑风格的保护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7):304.

建筑风格范文篇6

[关键词]徽派建筑;民居特点;现代建筑;影响

徽州民居建筑深深的受到当时徽州地域环境和人文风情的影响,是我国较为成熟的古代建筑流派。徽州建筑工艺精湛,造型多样,色彩鲜明,充分体现了从古至今徽州人民辛勤劳动的智慧才干。但是现今我国的建筑设计师往往追寻西方式的建筑风格,偏向模仿别国的建筑设计,忽视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建筑文化,使得传统建筑风格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因此,在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中,我们要格外重视传统建筑风格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将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风格相结合,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建筑作品。

1徽派建筑的民居特点

1.1统一规划的整体美

徽州建筑拥有统一规划的整体美。徽州民居的整体平面局面对称,四周均用黑瓦高墙围起,中间为厅堂,用于日常的礼节性使用,如迎接宾客,举办酒席等,是整座住宅中的主体部分。两侧则为厢房,用于生活起居使用,在入口处形成天井,作为民居通风采光使用。这种规整一致的建筑风格与当时徽州的社会背景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在程朱理学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影响下所产生的时代产物,它代表了当时的时代风格。

1.2青山绿水的自然美

徽州建筑拥有着青山绿水的自然美。徽州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使得境内的山林树木繁茂,依山傍水。在徽州建筑中极大的使用到了这些青山绿水的自然特色,在总体布局上重视对周遭环境的规划,村落一般依山傍水,将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幽静典雅的家居环境,如诗如画,保持了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大多住宅在山水美景的映衬下,散落在丛林之间,宛如一幅幽雅的水墨画,就像质朴的空气般,渗透着东方的美景。

1.3舒适适用的智慧美

徽州建筑拥有着舒适适用的智慧美。中国南部地区住宅建筑大多存在隔热通风问题,但是徽州建筑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这个问题,并改进了建筑的方式,形成了以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四合院形式,并加以开放大厅、深檐、屋檐和杆式等建筑结构。这一建筑风格是非常符合当时徽州商人的重要地位,徽州四合院是由庭院所组合而成的,这种四方形的运用避免了外逃的财源,同时这种结构满足了中国古代大家族的基本需要,和谐地统一了家庭、家族和社会,对促进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稳定有一定的贡献。

2徽派建筑对于现代建筑的影响

2.1建筑颜色上的呼应

现代建筑大多重视个人风格展示,所以在色彩上的表达会更多丰富,主要由明快,鲜艳的色彩而构成,在建筑表面主要会使用到绿色、白色、浅蓝色居多。而徽州建筑相比于现代建筑更为神秘,半掩半盖,半遮半露,黑白分明,在蔚蓝的天空中,能够明确的勾画出民居的轮廓,增强了民居的空间性和层次性,是非常具有个性特色的现代艺术,微派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完美的将各种色彩进行搭配,建筑之间形成碰撞感,使建筑更加大气迷人。

2.2建筑材质上的交融

建筑材质上的使用对于建筑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材料是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中广泛的采用砖、木、石雕、青石板为材料,建筑材料上的使用可以反映出徽派建筑的重要布局,使得徽派建筑亦雅亦俗,几种材料上的使用能够很好的拼接起宅屋,映衬出自然的建筑风格而现代建筑设计中也会经常使用到这些材料,在装饰、装修中会大量木制家具、饰物,同时在现代建筑中,砖、水泥、瓷砖都是建筑的原材料,与徽派建筑中追求的强烈、流畅、朴素的美感是相一致的。

2.3景观意境上的相通

在新儒学的影响下,徽派建筑认为天人合一是建筑与自然最和谐的状态,因此在徽派建筑中很容易找到和谐的景观现象,在住宅、民居、村落、街道、街道、内部空间和外层空间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情况。徽派建筑的特色是山水、园林、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完美结合。而现代建筑设计也是将景观与环境相互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景观与环境之间的完美融合,体现现代人的生活态度,但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在建筑建成后再添加景观,当然,也有一些现代大师在自然环境中建造新建筑。

2.4思想理念上的启发

建筑的发展不仅在技术和建筑材料的发展,而且在建筑思维的发展。目前,建筑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导致建筑空间的组织变化越来越适应人们的需求,力求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徽州建筑受到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极大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不仅符合自然规律,而且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范,对现代建筑有着深刻的思想启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形成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格,不排斥外来文化,努力将自身特色与其他优势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

3结语

徽派建筑的文化体系和建筑形式影响着现代地域建筑和特色建筑的发展。将徽州建筑的特色元素与现代建筑相结合,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徽州建筑”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一项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建筑风格范文篇7

[关键词]湘西;古祠堂;建筑装饰

纵观湘西地区凤凰古城内的宗祠建筑,无论是杨家祠堂、田氏宗祠还是陈氏宗祠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无论从建筑艺术风格还是建筑装饰工艺之上,他们都可以代表湘西地区祠堂建筑的最高技艺水平,十分值得我们从事建筑行业之人保护与研究。下面就这几座祠堂建筑的建筑风格与建筑装饰,作如下总结。

1湘西地区宗祠建筑的建筑风格

湘西地区宗祠建筑风格相对民居来说更加复杂精致,一般来说,宗祠建筑是由几组单独的建筑组合而成,一般都由山门(大门)、戏台、正殿、与廊房组成,大一点的宗祠还设有敞坪或天井坪,建筑中最为精彩的要数戏台与正殿了,许多戏台建筑都采用了复杂的中国古代重檐庑顶形式,檐下则有层层抬高的如意斗拱,远远看过去风姿卓越,形态优美。正殿也是在建筑组群中属于重要的部分,一般是用于祭祖婚丧嫁娶等大事操办的场所。湘西地区宗祠建筑很多山墙为民居中少见的猫拱背式山墙,这种山墙由于像观音菩萨的头饰,所以民间俗称“观音兜”,这种山墙由曲线构成,与一般常见的马头山墙的风貌截然不同,线条更加柔美,更加偏女性化。湘西宗祠建筑的建筑风格朴素而又大气,他们是湘西地区民间建筑中突出的代表,是一种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建筑类型。

2经过实地调研考察,湘西地区宗祠建筑装饰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2.1湘西宗祠建筑装饰材料的地域性特征湘西地区宗祠建筑不管建筑的规模、体量、大小,还是等级的高低,或是装饰材料选择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就地取材、就材而用就是这一特点的具体体现。就地取材是民间造物最大的一个原则,民间建筑也不例外,湘西宗祠建筑选用本地所产的一些材料对建筑进行装饰,最多的是本地原产的青砖、麻石、砂岩、杉木、樟木等材料。地处山区的湘西岩石种类丰富,但最多的就是麻石与砂岩这两种,宗祠建筑中许多构件如地砖、门框、石鼓、石狮等都采用了本地所产的这两种石材进行打制;山区所产的杉木、樟木则是木材中最常见也是最好的选择,特别是樟木,用于木构木雕都十分合适;而青砖是湘西宗祠建筑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因为建筑基本采用清水砌筑,所以青砖也成了最主要的装饰材料;除了这些,湘西宗祠建筑还会使用石灰、青瓦、生漆、矿物质颜料等用于其他的装饰。就材而用是湘西地区宗祠建筑装饰材料的另外一个特征。民间建造房屋不像皇室贵族,他们为了建造一座自己想要的建筑,会不惜代价,想方设法从全国各地收集各种大量的材料,而且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材料,有时就不惜浪费了,大材变小材。而民间,特别是民间建筑则不会这样,他们会根据材料的大小、规模来具体使用,不刻意改变材料的大小。湘西宗祠建筑即是这样建造而成,所以我们看到的许多建筑、装饰构件大小不是绝对的统一,会有细小的差别,这种方式更加节约材料,节约成本,是一种经济的造物方式,在民间是一种普遍的现象。2.2湘西宗祠建筑装饰内容的象征性特征在世间,人们都会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特别是普罗大众,在平淡清苦的平凡生活中会格外突出。地处湘西地区的人们也不例外,他们生活在山区,偏僻的地域环境导致他们的生活非常不易,所以人们在建筑装饰内容的选择上,会大量采用谐音、寓意等手法,以此来象征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盼望与期待。选用“福”、“寿”、“囍”等“字花”来装饰。“字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装饰纹样,他是利用中国文字的形象,在其周围添加花草鸟兽等其他一些装饰性的花纹而形成的以文字为主,其他纹饰为辅的花纹样式,为中国独有。文字的含义直白明了,人们一看到就会了解其意,使用文字“字花”的装饰手法直接了当,在民间很常见,普遍受到民众喜爱和欢迎。除此之外,人们还选用蝙蝠、寿桃、葫芦、佛手等物象寓意福、寿、禄等吉祥如意的词汇,如图1。谐音指词语、文字的发音相同或相近,人们经常利用中国汉字同音或近似发音的条件,来使用谐音代替原本的文字,构成一种修辞格式,增强表达效果,寓意美好吉祥。比如说图案内容为莲花与鹭鸶,这就谐音“一路连科”,“一路连科”原意是古代对科举时代应试考生的祝颂语,在现代已经变成了对学子的一种鞭策与鼓励;图案内容为金鱼数条,这就谐音为“金玉满堂”,这是人们对于大富大贵生活的一种向往;又如图案内容为猫咪与蝴蝶,这就谐音“耄耋之年”,是人们对长寿的一种渴望。这种类似的手法在湘西宗祠建筑的装饰上比比皆是。采用许多民间象征保佑平安吉祥的题材作为装饰内容。比如说选择象征祥瑞的龙凤、麒麟、狮子,龙凤麒麟都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动物,但它们威武精神,积极向上,让人们一看见就会格外喜欢;中国也不原产狮子,但狮子的形象却常常出现在我们的建筑装饰之上,它们最多的是出现在大门两旁,是护卫庭院的最佳选择;人们还会选择保佑平安的八仙人物、暗八仙等图案。八仙是民间最为喜爱的一组神仙,他们八人一起携手在人间除恶扬善,所以人们把他们看作保佑平安的象征,由于八仙人物形象的制作有难度,所以有些民间匠人只把八仙手上所持的法器表现出来,这样的做法我们叫做“暗八仙”,以物喻人,也可保佑平安。2.3装饰工艺多样性特征。湘西地区宗祠建筑的装饰工艺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图2门前石鼓,堆塑狮子滚绣球凿石工艺之美。岩石制作的物件是一种最为原始的物的状态,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会使用石头加工成各种工具,而湘西的匠人们仍然像老祖先一样,将坚硬的岩石加工成各种物件装饰他们的宗祠建筑,他们用凿、挫、雕、刻等工艺将麻石、砂岩制作成石块、石板、石鼓、石狮、石象等,如(图2),有的外表粗糙,有的光滑精细,物品在粗犷中散发着一种原始之美,让我们仿佛能够看见石匠的黝黑皮肤上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汗珠。木作工艺之美。湘西盛产各种木材,像杉木最适合建造房屋,而樟木等其它杂木则适合制作木雕,所以湘西多木匠,这些能工巧匠们利用各种木作工艺,采用浮雕、圆雕、透雕的手法,将人物动物、奇花异草、风景建筑等各色木雕图案装饰于建筑之上,生动而又自然地体现了木作工艺之美。彩绘工艺之美。彩绘具有绘画艺术的特征,也是所有装饰工艺中要求最为严格的一种工艺手法,他不仅要求匠人们有良好的造型基础、配色基础、绘制技艺,也要求将人们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像戏台藻井天顶画、壁画都采用偏工细的笔法来进行绘制,要求十分见功底。

3结束语

湘西地区宗祠建筑装饰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体创造出来的一种建筑艺术,它与我们熟悉的徽派建筑宗祠、潮汕建筑宗祠和客家建筑宗祠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异不仅是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产生的,也是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不同而产生出来的,我们了解湘西地区宗祠建筑风格及装饰,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这种特殊环境造就出来的建筑样式,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居住在这些地方,使用这些建筑的人们的人文历史与生活方式,湘西地区宗祠建筑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是值得我们保护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一份子。

参考文献

[1]苏乃洪.浅谈建筑装饰设计[J].中华民居,2011(8):258.

[2]刘强.浅谈建筑装饰设计的误区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15):688+705

[3]周明辉.建筑装饰设计的心得[J].科技致富向导,2010(8):204+37.

[4]邹海鹏,吕松娥.现代建筑设计的新趋势[J].工程科技,2008(6):263.

[5]福煦.建筑设计手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6]陈晓舟.论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传统人性回归[J].工程技术研究,2016(6):243.

[7]刘翘楚.浅谈新中式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居业,2016(5)∶30-32.

建筑风格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特征

1前言

房屋的建造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建造房屋的目的更加复杂,其类型更加丰富,建筑技术、建筑形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我国建筑理论中,一般认为建筑由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建筑形象等要素确定。同时建筑具有物质与精神双层特性,涉及的学科很多,诸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绘画、雕塑、音乐、电影和文学等各种艺术领域。此外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建筑不断发展;社会思想意识民族文化特征对建筑产生影响;地区自然条件对建筑产生影响等。

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建筑风格,从近现代建筑的风格来看,后现代主义建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建筑风格。因为建筑与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针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况,了解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史,对于我国的建筑行业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我们首先有必要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及消落的原因。

2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及消落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的房屋毁于战火,大战结束以后,各国都面临着严重的住房缺乏问题,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并出现某些高涨,现代社会的经济、人口大变化,建筑技术、建筑材料有很大的发展并得以推广,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是:①功能主义特征;②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六面结构);③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考虑;④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标准化、批量化、拼装式的低造价)。

现代主义建筑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成功地利用了新的建筑技术和新的建筑材料,并且对建筑服务的对象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现代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其以简单中性的方式来应付复杂的设计要求,有的建筑形式上简单到了极点而无以复加,因而忽略了个人的要求和审美价值,忽略了传统的影响,过分强调设计专家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复杂化,已无法满足新的需求。

3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背景

20世纪的70年代,西方社会普遍进入“丰裕社会”阶段,享受着长期的和平、繁荣。艺术、文学,建筑都逐步转向娱乐性、享受性,国际主义设计千篇一律的风格已成为新生代厌烦的目标,他们希望设计风格更富于变化,后现代主义以色彩绚丽、装饰华贵、材料奢华的方式引起广泛的注意。

4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发展

现代建筑讲究材料和结构的单纯性、准确性、功能性,而到70年代以后,为多元的、无统一目标的建筑理论取代,建筑的意义被各种不同的建筑家、理论家从政治角度、美学一角度、语言学角度、伦理学角度、现象学角度等来讨论。建筑仅仅受到功能、形式、经济这三个主要方面的约束时代已经结束了,建筑—理论的多学科时代到来了。

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在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改变对主体、对象的研究,而重视建筑的规范、过程,不再就建筑论建筑,认为建筑应该是与社会环境、与各种复杂的因素密切相关的。

4.1与历史文化的联系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ConetyouJohnson)认为:建筑设计应与城市、人民联系起来,并且具有更多的文脉性,即和旧建筑具有联系。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奠基人罗伯特·斯特恩(Robe~Stern)认为:建筑代表时代精神,建筑只是放在特定的时代中才具有意义,脱离时代和文脉的建筑是毫无意义的。哲学家佩雷兹一戈麦兹(Perez-Gomez)认为:建筑的居住性、建筑赋予的文化象征性、历史感具有更高的意义。建筑只有通过与文化、社会关系的接触而表现出意义来。

4.2与现象学的联系

居住是人类思想中需要和平、清静的需求的结果。挪威哲学家克里斯提安·诺伯格一舒尔兹(ChristianNorberg—SchuIz)指出:居住是决定性的,建筑是支持性的。现象学要求注意事物是如何形成的,建筑原来仅仅关切空间、体积、墙面处理、顶棚、布局等,现象学要求建筑还应该高度重视与人的感觉相关的内容,从而造成的感觉意义。

4.3与建筑理论的研究方法的联系

部分理论家提出在建筑上利用异化的方式,通过重新审视在社会主义时期被压抑的因素:建筑的历史特征因素、装饰因素、不可思议、莫名其妙、荒诞的手法以及世俗的、民俗的、幽默的因素,来达到新的审美体系的建立,这些因素构成了丰富未来发展的因素。后现代主义建筑基于与以上学科的联系以及其理论的研究,得到了发展。

5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表现方式、类型及特征

5.1方式

后现代主义在使用历史因素的时候采用两个方式①单调使用某个特别的西方历史阶段的建筑特征。②采用折衷的方式处理,混合使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建筑因素。两者均无视建筑与所在场所的周围的文脉、地点等大环境因素的关系。

5.2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类型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类型有:(1)戏噱的古典主义:使用部分的古典主义建筑的形式或符号,而表现手法具有折衷的、戏噱的、嘲讽的特点。(2)比喻性的古典主义:采用传统风格作为构思,一半现代,一半传统,无戏噱、嘲讽的特点。(3)基本古典主义:强调用古典主义的城市布局为中心,采用古典的比例达到现代与传统的和谐统一。(4)复古主义:基本上是简单的复古作品,在形式上、功能上甚至结构上都没有突破传统的模式。(5)现代传统主义:一方面更加讲究细节的装饰主义,设计内容更丰富、奢华、艳俗;另一方面集中于现代建筑项目上,为现代主义基本构造加传统的装饰点缀。

5.3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为:(1)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2)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立场(3)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6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

建筑有三个基本因素:类型(风格style)、功能(function)、构造(Tectionics)。三个因素应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认为风格通过使用与功能结合,通过结构和构造结合。它讲究装饰、含糊、折衷复杂,不交代结构、有立面装饰主义嫌疑,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在意义传达的问题上,最大的出入在于现代主义认为形式至关重要,构造和功能本身具有形式的能力,会形成一种综合的现代主义文化;而后现代主义认为意义必须通过刻意设计的形式来传达,形式本身是建筑最本质的东西,它其实是新形式主义,讲究形式的象征性和形象的“美观”,追求形式的历史内涵。

后现代主义表面上全面否定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内容和形式,采用装饰主义、和豪华材料,但从建筑构造的本身来看,它在很大的程度上继承和借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构造功能,仅仅在形式上进行了刻意强调,甚至夸张运用而已。两者依然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是发展性的,不是对抗性的。

7衰落的原因

建筑风格范文篇9

关键词:精美主义建筑;建筑设计;传承;表达

Abstract:Thearticlepassesthelayout,flatsurfaceofthefunctiontoshowthedesignintheYiXiuparktobenefitadesignandsignanoodlesdesignetc.thevariousminutepartdesignofelaborate,inquiriedintoindetailintheestheticsstyleofitsbuildingdesign,eleganttomoderndoctrinebuildingstyleofaccuratecomprehension,spreadtoacceptandexpress.

Keywords:Elegantdoctrinebuilding;architecturedesign;Spreadtoaccept;Express

1引言

讲究技术精美是精美主义建筑的显著特点,其在设计的手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风格,精美主义建筑在构造上非常精确,建筑物内部柱小空间大,纯净透明恬静这一格调特点贯穿了建筑物的结构、形体和内部空间,20世纪60年代精美主义建筑曾风靡全球,涌现出了一大批建筑经典。基于这一建筑风格特点,益秀园住宅小区在建筑设计上揉合国内传统设计手法,大胆地传承取舍和借鉴应用。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益阳市秀峰路与龙洲路交叉的西北角,南边临近奥林匹克公园,新一佳超市,朝阳国际实验学校;地块周围中学,医院,邮电,超市,酒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周边亦无工业污染,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该项目用地呈多边形,临秀峰路长341m,临龙洲路长94m,总用地约16107.8m2,小区有3栋多层,2栋高层,总建筑面积62616.93m2。

3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

为充分利用项目资源,并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益秀园小区在设计理念上首先坚持人本主义思想原则,并结合现代人生活需求与未来发展趋势,力求在建筑物的功能性、艺术性、健康性、前瞻性等方面做到最优化。在这一总的设计原则下,人居品质成为设计师首先考虑的因素。为达到现代都市人越来越高居住需求,在项目布局上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和文化意蕴来设计居住的空间;建筑风格上凸显现代精美主义建筑格调,与传统院落景观交相辉映;在建筑细部设计上,不追求建筑的曲线、折线,而在用材、色彩上追求社区时尚的语言;在细节设计上寻求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纯净、雅致的美学风格。

4追求简约宁静的功能布局

4.1空间布局

建筑空间在形式上打破早期街坊式的概念,强调小区的整体性和动态感,空间上可以渗透,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空间的基本特点。由于用地的性质,临街部分底部均为商铺,内院为住宅,临龙洲路的5#楼高层建筑利用地形设地下停车场,并综合考虑人防设计;小区内部设计相应规模的庭院景观,用花、草、水、石表达不可触及的视觉想象,注重生态性,让人在有限的空间内感受到小区的绿意盎然。绿化空间呈带状绿化、节点绿化等形态,住宅布局则基本成行列式组合的关系。在满足红线退让的前提下,建筑之间均满足防火、日照间距的要求。

4.2平面设计方案

根据设计文件的总体要求,在平面设计上采用了多套设计方案,并进行优选,多层和高层部分在平面设计上其户型都不尽相同,但都应做到实用性、安全性、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4.2.1多层部分平面设计

1#、2#、3#楼的一、二层为商业门面层,其余为住宅,门面采用大空间的形式,可以灵活分隔方便使用,上部住宅共有基本套型6种,三室二厅3种,四室二厅2种,二室二厅1种,变化后共有11种,其中跃层式套型5种。内部空间由于柱少无梁或少梁设计完全满足了现代人追求实用的心理;在内部功能分区上采用动静分区,客厅大、主卧大,户型方正,私密性好,在房间内部追求线条的生动性和建筑空间的可流动性;在设计用材上十分考究,舍弃繁琐的装饰构件,寻求纯净透明的空间效果;双阳台和多阳台设计使小区清风、阳光自由摄入;两厅之间内部不设置隔断墙,仅设置高档铝合金玻璃推拉门,内景与外景能自由相互渗透,让客厅也成为休闲的场所。从而在住宅平面内部形成使用面积紧凑,尺度应用合理,南北通透,结构层次感分明的设计特点,呈现出精美主义建筑外部追求“精”、“美”,内部寻求实用的风格特色。各套型特征见表1。

4.2.2高层部分平面设计

在基地的北部和东部设4#、5#两栋高层,总建筑面积41780.39m2,4#楼为16+1层的住宅,建筑面积19662.03m2,5#楼为17层的商住楼建筑面积22118.36m2,均为二类高层。

4#楼为一梯二户的住宅,底部架空做绿化停车用,顶层为复式楼,基本户型为三室二厅。5#楼为商住楼,一、二、三层为商铺,4~17层为住宅,基本户型有6种,三室二厅4种,四室二厅1种,二室二厅1种。地下室采用平战结合布置了设备用房,停车位,同时兼做人防。

在高层建筑内部功能设计与多层最大的不同是客厅和主卧采用了凸窗和大平面窗等设计,每户都设有观景阳台和露台;并引入生态建筑的设计手法,在细部的处理上强调生态性,诸如设计入户花园等。多次采用互借的设计手法,使高层建筑尽可能多地获得采光通风面和观景面,充分满足现代人时尚、绿色、健康的居住需求。各套型特征见表2。4.3竖向设计

4.3.1小区内道路的坡度、坡长、路宽均充分考虑消防需要,在高层登高面,多层消防车作业面等路段,路面纵向坡度均小于1%,以利于消防车作业。在高差变化大的路段纵坡均小于7%,以利于消防车行驶,道路转弯半径不小于9.0m。

4.3.2小区内自然地面标高相差大的区域均设有地下室,通过地下室的设置减小填挖土方量。

4.3.3小区内组团场地标高的确定可以使场地内地表水有组织排放。

5时尚流畅的立面设计

益秀园小区户型多样,立面形式力求简洁、现代、大方。在设计上巧妙地利用空调搁板,阳台栏杆,弧型窗等建筑符号元素,通过精心设计布置成一种时尚流畅写意的建筑美学。屋面采用平坡错合,同时在屋顶和裙楼的适当位置设置一定的构架来强调建筑立面风格的和谐统一,并在立面设计上揉合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经典的欧式符号,运用色彩与立面造型变化上的视觉落差,从整体上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现代与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从而给心灵上带来一种震憾、贴切与自然……

此外,为追求外型的协调,建筑物外墙以暖色调为主,线角、空调机位采用白色,色彩明快,并在临街适当位置预留广告位,使商业氛围更显浓厚,又不影响建筑物本身外部形象。从而从型色上与建筑物和谐搭配浑然一体,且不会给人留下杂乱无章的印象。

6营造自然舒适的小区景观

小区在整体布局上强调建筑物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充分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居住要求,在小区景观设计上也着力体现其生态性和合理性。由于用地限制,小区内的绿化主要是宅前带状绿化与节点绿化相结合;为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特在小区引种一些如桂花树、东青绿等常绿树种,以保持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景观的层次感;用碎石和人造铺地材料营建清幽小径,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景观石和休憩椅凳,满足小区居住者休憩和休闲的需要;在内院住宅底部架空层结合停车位布置局部绿化,使整个小区的绿化带能相互渗透,同时在整体上使建筑物融于小区景观,小区景观同时融于建筑物,且与周围的活动场所完美契合。益秀园小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3。

7结语

益秀园小区在设计上按照总规划的要求,从建筑物功能布局、造型、景观等各方面运用现代精美主义建

筑设计手法,并糅合我国传统建筑美学的设计精髓。尽管小区受用地限制的影响,在小区景观设计上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少,但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景观之间尽可能做到了和谐搭配;在细节设计的考量上,诸如材料和建筑物本身尽可能使用绿色环保节能材料,以满足对小区建筑的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求。总的说来,益秀园小区在建筑设计上冷静诠释了整个住宅小区自然和谐、简约写意、纯净透明、时尚健康的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的美学新概念。

参考文献:

[1][英]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思想的演变1750-

1950[M].英若聪译.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7.11.

建筑风格范文篇10

一、道口古镇火神庙会

提起道口,不得不说起历经数百年沧桑的“火神庙会”(以下简称庙会),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七至二十九三天是道口镇传统“火神庙会”的举办时间,民间有传说正月廿九是火神爷的生日,人们为了避免火灾,同时也为了表达除灾辟邪、迎接祥瑞征兆的美好愿望,以庙会的方式祭祀火神爷,据有关记载“火神庙会”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庙会演出者都是由当地居民自发组成,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数百年过去了,人们虽然已经不需要再用娱神祈福的方式祭祀火神爷,但“火神庙会”却被神奇地传承下来。庙会传统节目有踩高跷、背阁、抬阁、吹糖人、舞狮、秧歌、武术表演、莲花灯等项目。每逢庙会演员们都盛装上阵,从脸谱的色彩搭配到服装的样式,无不体现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整个庙会演出者加起来得有千人以上。由于道口“火神庙会”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且具有宝贵的艺术传承价值,于2007年被评为“河南民俗经典”,并于2009年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2018年3月14—16日亲临道口古镇感受庙会的盛世现场,古会第一天上午10时左右,街上已是人山人海,各路表演队伍纷纷走来。这场面,顿时令人置身于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之中,堪称中国特色的狂欢节。迎面而来的是器乐队伍,前面是扛着各自演出队伍的旗帜组,紧跟其后的就是器乐演奏组,使用器乐以唢呐、铜锣、小鼓、小铙等,相互簇拥,甚是热闹。对面走来的庞大的演出队伍:(一)踩高跷。《列子•说符》篇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2500多年以前,高跷就已经成为当时最具有技艺性活动的项目。表演者将木棒中部做一个支撑点,将脚放在支撑点上用绷带将腿和木棒绑在一起,进行走路、跳跃,甚至舞剑。表演者可以在进行表演踩高跷的同时,还可以完成跳桌子、过凳、耍剑、劈叉、扭秧歌等动作。在古镇庙会上不仅仅踩高跷的技艺让人惊叹,且演出者的妆容和服饰更是让人羡煞不已,每逢庙会村落里不会踩高跷表演的居民都是以能画上一副彩妆为荣。但是演员的脸谱又不像京剧里的脸谱妆容,一般来说,表演者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即可,这种化妆形式被称“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角色的面部妆容形式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着妆来看都是一张脸,而人物个性的表达则主要靠表演及服装搭配等方面表现。而演出者的服饰涵盖了裙、兜、褂、鞋、手帕、披风、帽等等,服装样式多样,颜色以艳丽为主,也体现出了人们对火神爷的敬仰和人们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道德相融合的特点,后期高跷发展为三层,全部有人物叠起,在庙会上十分引人注目。(二)背搁、抬阁。纵观庙会表演的队伍,背搁和抬阁表演人数占到整个队伍的五分之二还要多。相传人们在新春或者元宵观看灯会的时候,将孩子都顶在肩上观看,由此而得到背搁的创意。“搁”的意思就是高木架,一般都有2—2.5米,由一根十公分的铁棍和几块木板连接。让10岁左右的小孩站在一个外形类似阁楼的盒子上,盒子里就是整个支撑孩子重量的机关所在,通过盒子直达孩子胸前,有一块约二十公分长的弧形钢板,正好与小孩前胸的弧度相吻合,再用一条粗布带将孩子的上身和腿固定在架子上,捆在一起,然后化妆、穿上类似戏曲演出服的衣服作为演出服,衣服的长度要遮盖住脚和脚下的踏板,所以从外面看孩子仿佛是凌空站在大人的头顶。演出时大人不说也不唱,但是要随着音乐的节奏做舞蹈动作,小孩也要随着大人进行扭动、表演,其乐融融,场面非常壮观。每年背阁、抬阁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表演形式,都是火神庙会最吸引游客的亮点。不管多么累多么乏,人们还是愿意跟着表演队伍去看演出,感受现代社会里别样的文化氛围。(三)舞狮。舞狮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各地每逢年过节或举行商业庆典都会请来舞狮队伍前来助兴,古镇庙会自然也少不了舞狮队伍。舞狮队伍排在庙会表演的第三个,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而成,一个人舞狮头,一个人舞狮尾,狮子形态惟妙惟肖,配上音乐,加上表演者的动作,把凶猛的狮子表演的或是温婉可人,或是高大威猛,尤其是在桌子上高空翻滚的狮子表演,常常能引来众多观众眼球。配乐方面,以钹、锣、鼓、唢呐为主。(四)划旱船。划旱船的习俗最早源于唐朝时期,由于连续多年的大旱,老百姓用来祭祀求雨的一种方式,庙会上旱船有单船、双船和多船等表演形式,以舞为主,形象地塑造行船时的动作。因其动作诙谐,表演形式滑稽,场面热闹,表演人数众多而倍受老百姓喜爱。众多表演形式让笔者感受了一场视觉盛宴,整个演出队伍将近二十种表演形式,除了演出队伍里的表演以外,笔者又注意到街边簇拥很多大人和小孩子的摊位,走进一看,原来是吹糖人、做面塑等,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吹糖人。(五)吹糖人。吹糖人是源于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在庙会上沿街两旁常见有艺人们携带一个带架子的长方工作案,另外还有一个可以进行加热的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勺子里盛满了糖稀(即溶化后的麦芽糖)。放置糖人的架子一般分为两层,每层都为放置糖人专门设有很多小插孔。制作的糖人形象有人物、有动物、玩具等,活灵活现的糖人不仅好看、好玩,最主要玩完以后还可以吃,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这样的玩物,庙会上只要见着有吹糖人的艺人,孩子们就会缠着大人要买糖人,大人实在不给买的也不轻易离开。卖的糖人有现成做好的,也有的根据客户需要现场制作。整个制做过程也相当的快,用小勺取一点热糖稀,倒入沾满滑石粉的手上快速揉搓塑型,迅速拉出一条吹气管,然后用嘴衔起一端向糖人里吹气,待起泡后,通过艺人们一边吹气,一边捏、剪、拽等娴熟的手艺,制作出各种人物、动物、玩具形象,最后有的需要染上颜色,有的就原始颜色成型,用竹签的一头沾一点点糖稀粘在糖人上,活灵活现的糖人就大功告成了!庙会上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表演内容丰富,加之各种各样的传统民间工艺,让笔者大开眼界,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据有关记载,每年道口镇古庙会能吸引来自河南、河北、天津、山东、山西等省份每天数以十万计的客流量,堪称是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

二、古镇建筑与装饰特点

对于因河而成的道口古镇选址中防洪、宜居、码头是首要考虑因素,在区域选址时为了减小洪水冲刷,建筑群大多成型于河流的凸岸处,同时,古镇城墙高筑,既可以作为防御又具备防洪的功能。明清时期卫河在国家漕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而明清时期道口古镇建筑达到鼎盛时期。建筑风貌以古朴、典雅的石雕、砖雕、木雕工艺为主,渗入了徽派建筑与晋派建筑的特点,同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也是古镇建筑的另一大特色,在我国北方地区确实不多见。古镇现存传统建筑107栋,包含29处商铺、6处建筑遗址、77处宅院、2处庙宇。留存下来的建筑80%以上为清末、民国时间建筑,建筑风格延续了豫北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建造技艺。明清时期的建筑群遗址主要集中在顺河街、大集街、牌坊街、水胡同等传统街巷两侧。古镇遗存除有传统建筑以外,还有运河、码头、桥、城墙、街道、胡同、碑刻等遗迹,内容多样,对了解古镇文化起到重要作用,本次考察笔者主要以临街商铺和民居为主。(一)现存建筑技术与装饰特点。古镇建筑大多以传统木制结构为主,屋顶室内构架采用抬梁式,屋顶外面以硬山式为主展示,墙体则由粘土烧制的青砖堆砌,室内地面多为夯土和青砖砌成。屋顶采用传统的清水脊样式和仰瓦灰梗屋面,前檐一般采用铺板门和棋盘门为主。古镇建筑群装饰风格主要分为传统装饰和中西折衷主义两种形式,传统装饰多体现于较为精细的砖雕和石雕上,以繁琐、固定的花纹式样为主,室内陈设古朴淡雅。折衷主义装饰风格受巴洛克风格影响比较大,装饰材质也运用了现代的材料如水泥、玻璃等。(二)现存传统建筑的类型。道口古镇居住建筑分为:临街商业型、临街居住型。临街商业型建筑指沿街商铺,商铺有三间的,有五间的,大小不等;宽2.8米,深4米左右,二楼临街开方格窗,商铺后面为住宅,过道开在门面房左边。整个院落一般是有二到三进院组成,也符合了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说法,这些商铺多位于比较繁华的街巷中,如顺河街沿街商铺。临街居住型建筑位置一般比较偏僻,是传统的四合院格局,一般正房为带廊的瓦房,厢房则多为木制的二层小楼,风格古朴,布局严谨,这种独特的建筑院落空间布局形式,在豫北地区建筑群中尚不多见。(三)如何更好地保护现存建筑。1.对于室外的公共空间应加强基础设施的配置古镇作为道口的一张文化名片,尤其是2018年2月7日央视《记住乡愁》纪录片30分钟的霸屏播放,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道口、了解了道口,也为道口下一步走出河南、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好的铺垫。但是作为古镇推广者,古镇的基础设施如休息座椅、公共卫生间、垃圾桶等基础设施,也要做好接纳越来越多的参观者的准备。2.给排水进行分类处理,减少因暴雨对古镇建筑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生活用水和污水的排污系统没有分开,导致生活用水直接排入运河,致使运河水系受到污染;另一方面因城镇化进程的改造,围绕古镇边缘的地势一再上升,而古镇却处在地势的最低洼处,在雨季容易产生积水,对于砖木混合的古镇建筑来说,破坏性是无法估量的。

三、结语

道口古镇作为豫北地区典型的集镇案例,因其厚重的文化背景、自身的存在价值及朴质的人文气息令人称颂,但又因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让古镇在发展过程中,过于盲目的自信。在本篇报告的调研过程中由于关于古镇的研究文献资料较少,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因笔者自身的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局限,不能对古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后期能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对古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笔者仅试图通过本篇调研能够对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更新过程中起到绵薄作用。

参考文献: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河南省滑县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滑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3]汪利君.建筑类型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4]胡宁.中原火神信仰与地方社会——对道口、商丘两地火神信仰的田野调查[D].开封:河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