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1:00:33

建筑部

建筑部范文篇1

节约建筑用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减轻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地球变暖的趋势,是发展我国建筑业和节能事业的重要工作,也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为使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在“十五”期间取得跨越式发展,根据建设部《建设事业“十五”计划纲要》、国家计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能源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结合国家经贸委《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五”规划》、《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的要求及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计划纲要。

本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节能;太阳能,河水、湖水、海水、地下水与地下能源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以及新型建筑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工作。

一、建筑节能“九五”计划执行情况

(一)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

“九五”期间,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1.加强了建筑节能的组织管理,制订了建筑节能的专项规划和政策。

建设部成立了节能工作协调组和建筑节能办公室,开始了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标志着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从节能技术研究开发、技术标准制定、技术推广与工程试点转向全行业行政推动阶段;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建筑节能的组织管理工作得别了加强。

第一次编制了我国《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明确了在我国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策略;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的通知》,对各地实施节能50%的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建设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章)”》编制及评估的规定》,要求固定资产投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节能篇(章)”,并进行节能专题论证;国家计委,电力部、建设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大力发展热电联产的通知》;国家经贸委、建设部、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绿色照明工程”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理规定》的部长令,对建设项目有关建筑节能的审批、设计、施工、工程质量监督以及运营管理各个环节做出了规定。许多地方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编制了当地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并出台了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九五”期间,建设部还召开了第一次、第二次全国建筑节能工作会议,总结验,部署工作。

2.建成的节能建筑逐年增加,太阳能和新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工作进展迅速。建筑节能工程从点到面逐步扩展。已从少数北方城市建造单栋节能试点住宅发展为几十个北南方城市成批建设建筑节能示范小区;建成的示范工程已超过100万平方米。全国每年建成的节能建筑,从“九五”初期刚超过1千万平方米发展到“九五”末期的5千万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8亿平方米;建成太阳房一千多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拥有量2600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并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地热和地下能源也开始得到推广应用。

3.节能工作领域和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展。我国建筑节能是从采暖地区居住建筑开始的。“九五”期间,在一些城市开展了建筑供热计量收费体制改革的试验,还扩大到建造了一些公共建筑节能试点,和既有住宅进行了示范节能改造。4.建筑节能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取得明显进展。通过实施国家“九五”建筑节

能科技攻关项目、城市供热采暖温度控制与计量技术国家技术创新项目等一大批科攻关、技术开发项目,外墙外保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型高效节能窗的水平大大提高;供热采暖温度控制与计量技术取得明显进展;太阳能在建筑中应用的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5.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得到加强。“九五”期间,修订颁布并组织积极实施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组织制订和颁布了《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以及《热量表等一大批产品标准;组织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外墙外保温技术规程》等建筑节能相关标准的编制,以及《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修改工作,为下一阶段建筑节能工作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

6.建筑节能产业化有长足进步。建筑绝热材料生产发展迅速,年折合工程量约1500万立方米;新型墙体材料产量不断增加,年生产量达2100千亿块标准砖;塑料门窗市场逐步扩展,年生产能力达149万吨;从事外墙外保温技术开发的专门企业已有30余家,具备热量表生产能力的企业有10多家;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达610万平方米,年产值上亿元的近10家。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先进适用的建筑节能产品体系。

7.全方位地开展了建筑节能的国际合作,提高了我国建筑节能的政策、技术

与管理水平。继续扩大与法国、丹麦、德国与欧盟、加拿大、美国以及世界银行等

开展了双边的、多边的建筑节能合作,学习和了解发达国家开展建筑节能的政策、

技术与管理经验。

(二)“九五”建筑节能的工作经验

1.制定统一工作的规划,锁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坚持分阶段、分

层次、分步骤有序展开的工作策略,从技术、标准、政策、产品、工程试点示范等

方面协调全面推进。

2.健全各级建筑节能管理或协调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建筑节能行动

3.坚持开放的工作方法,积极广泛地开展国内外、部内外、部内各行业主管

部门密切合作与协调,同时谋求在政府建筑节能行政主管、建筑节能科研与技术开

发机构、有关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与建筑节能相关产业的生产企业之间建立并形成

灵活有效的平等合作关系。

4.在加强建筑节能行政管理的同时,注意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积极探

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建立促进建筑用能消费者积极、主动、自觉执行节能标

准,推动建筑节能发展的激励机制。

(三)建筑节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1.对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2.建筑节能管理工作体制不顺、监管体系不健全,执法不严,监督不力。

3.建筑节能的投入过少。由于资金短缺,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以及许多研究

开发项目难以进行。

4.建筑节能技术水平较低,一些成熟的技术与产品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与

发达国家建筑节能迅速发展相比,我国的总体水平差距有所扩大。建筑节能法规、

标准不完善、不配套。建筑能耗数据缺乏调查统计。

二、“十五”期间和未来10年建筑节能面临的形势

(一)我国的能源发展和建筑节能工作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到下世纪中叶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水平”

的战略目标,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必须围绕这个总体目标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能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基本上适应了当前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需要。2000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0.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节能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九五”时期,按1990年不变价格万元国内生

产总值能耗下降了30%,年节能率达到7.2%,节能率居世界前列,节约和少用能

源4.1亿吨标准煤左右。

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

将稳定上升。能源结构会进行调整,煤炭用量所占比例将逐步减少,天然气、电力

等清洁能源将增加较快。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将有更快发展。西电东输、西气东送

,将为建筑用能结构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加入WTO,将给我

国能源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建筑用能占全社

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也将进一步上升。因而,必须进一步贯彻国家“节约与开源并

重”的能源方针,切实加强建筑节能工作,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

,加速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用能在我国能源消耗中占有较大比重。我国2000年建筑用商品能源消耗共

计3.56亿吨标准煤,占当年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27.8%。接近发达国

家建筑用能占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1/3左右的水平。近几年全国每年建成的房屋建

筑面积达16—19亿平方米。至2000年底,全国既有房屋建筑面积,城市已至76.6

亿平方米(其中住宅44.1亿平方米),农村为299.4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约占

80%)。其中能够达到采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只有1.8亿平方米,仅占全部城乡

建筑面积的0.5%,占城市既有采暖居住建筑面积的9%。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

展和城乡建设的加快,我国建筑用能占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也将逐步上升。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深入发展,供热体制改革力

度逐步加大,建筑业将持续高速发展,毁田烧砖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

2000年底,中国城市人口达4.58亿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6.2%。预计到2005

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0%左右,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5%左右。预计“十五”期

间,全国城乡住宅累计竣工面积57亿平方米,其中城镇住宅竣工面积27亿平方米,

农村住宅竣工面积30亿平方米。由于房屋建筑具有投资大、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如

果这些新建房屋不按节能标准进行设计,则必将造成更大的浪费,并成为以后节能

改造的重大负担。

目前,我国实心粘土砖的年产量还有5400多亿块,绝大部分由工艺技术落后、

浪费能源和污染环境的小型企业生产,每年因此毁坏和占用耕地达95万亩。新型墙

体材料的推广应用工作亟需加强。

(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建筑用能大幅度增加。

采暖区城镇住宅冬季室内热舒适性要求不断提高,对温湿度指标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全国建筑用空调大幅度上升,每百户家庭的空调器拥有率每年约以20%的速度

增长,宾馆、商场、办公楼等公共建筑普遍安设空调。空调负荷偏大,浪费电能。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居民普遍要求有家用生活热水设备,对空气质量的要求

也越来越高,机械通风的应用逐渐增加。随着各类家用电器的普及,生活用电量将

持续上升。

广大农村地区住宅越来越多地安装采暖与空调设施。

(四)随着建筑用能的增加,建筑用能排放的污染物随之逐年增加。

世界各国房屋能源使用中所排放的CO2,大约占到全球CO2排放总量的1/3,其

中住宅大体占2/3,公共建筑占1/3。从我国总体来看,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

和氮氧化物几项大气主要污染物指标,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采暖期重于非采暖

期。如北京市1998年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值采暖期平均为非采暖期的6倍。建筑采

暖已成为城市大气的一个主要污染源。随着建筑耗能总量及其所占比例的增加,由

此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必然会随之增长。因此,只有从源头上减少建筑采暖能耗,才

能使北方城市采暖期大气污染的严重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三、“十五”期间建筑节能工作安排

(一)“十五”期间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

高资源利用率”的方针,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改善建筑功能与质量为目标,以

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不断提高用能效率,跨越式推进建筑节能事业,

促进城乡建设、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十五”期间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工作原则

坚持节约建筑用能与改善建筑热环境相结合。要在改善建筑热舒适条件下节约

能源,并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建筑热舒适程度。对于冬季室温过低或夏

季室温过高的建筑,着重在改善建筑热环境,也要注意节约能源。努力实现室内热

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建筑夏季室温低于30℃,冬季室温达到18℃左右的基本要求。

坚持节约建筑用能与改善大气环境相结合。采暖空调用能造成城市严重大气污

染和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必须从源头上节约建筑用能,有利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并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坚持节约建筑用能与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与

可再生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的一项战略措施,尤其是对解决边疆、海

岛、偏远地区的用能问题,更为重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才能使用能得到切实保

障。

坚持节约建筑用能与墙体改革相结合。要发展建筑节能,采用保温隔热性能良

好的墙体材料,就必须积极开展墙体革新;而要搞好墙体材料革新,就必须发展建

筑节能。二者应当紧密结合,综合推进。

坚持加强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与改善采暖空调系统相结合。在加强建筑围护

结构保温隔热的同时,重视提高采暖空调系统的用能效率,使建筑节能收到实效。

坚持政府对节能的宏观调控引导与市场机制对节能的促进作用相结合。要充分

发挥政府对节能的宏观调控作用,用政策法规标准推动建筑节能市场和节能产业化

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又要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行为必然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居民的节能行为也自然会与其经济利益相联系,因此,要使节

能政策和法规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重视企业与居民的实际经济利益。

(三)“十五”期间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工作部署和重点

在全国范围内有秩序地推进建筑节能,由易到难,从点到面,坚持不懈,稳步

前进。

在建筑地域上逐步扩展:巩固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节能成果,积极开展中

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工作,并尽快向南方夏热冬暖地区扩展;巩固大城市建筑

节能成果,积极向中小城市、县镇,以及广大农村地区扩展。

按建筑类型逐步推开:先从居住建筑开始,再在公共建筑中开展;从新建建筑

开始,到室内热环境不良和有利于改造的既有建筑,然后是其他高耗能建筑的节能

改造。

在重视改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的同时,积极推进供热采暖体制改革,加强

供热采暖和空调制冷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管理节能工作,积极提高用能设备的整体效

率。

节约能源与改善建筑热环境要求逐步提高。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地区、不同类

型的建筑,第一步要求节能30%—50%。随着节能条件的改善与技术的发展,进一

步提高节能要求,并逐步改善热舒适条件,使我国整个建筑节能工作逐步向发达国

家目前水平接近。

在加紧建设节能建筑的同时,促使建筑节能产业健康有序地同步发展。

“十五”期间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是:

全面执行《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北方严寒与寒冷地区城市新建采暖居住

建筑全面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

积极开展城市供热体制与建筑采暖按热量计量改革;

加快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工作步伐;

大力推进太阳能、河水、湖水、海水与地下能源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利

用的工作;

大力加强新型建筑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

研究研讨并努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公共建筑节能工作。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和经济环境差别很大,资源和技术条件也有所不同,

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计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地的实

际情况,编制出本地区的计划,做出进一步的落实安排。

(四)发展目标

对于新建采暖居住建筑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JGJ26—95),严寒和寒冷地区2001年前大中城市全面执行,2003年底前小城市

普遍执行,2005年底各县城均予推行。

对设置集中采暖的新建居住建筑2001年起应采用双管系统,室温可调控,并预

留安设户用热表的位置。同时,在城市新建小区建设中逐步扩大供热采暖系统分室

调控室温和热量按户计量收费的技术和管理试点,2002年起取得成效后,成片推行

,2005年在各大中城市全面推行。

对设置集中采暖的既有居住建筑安设热表并计量收费技术的工作,2001年起在

大中城市中开始组织技术和管理试点,2003年起取得成效并有步骤地推广,在2010

年底前全面推行。

继续发展和完善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对

既有供热厂、热力站、锅炉房和供热管网系统进行以节能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

2001年起组织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方案,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改造,至2005年达到满

足供热采暖系统经济安全运行的要求。2001年起新建供热厂、热力站、锅炉房和供

热管网系统要按室温可调控和计量的要求进行设计。

城市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建设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

建材局《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淘汰落后产品的通知》,全面禁止使用毁田生产的实心

或空心粘土制品。积极发展钢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结构、钢筋混凝土板墙结构及其他各种新型复合结构,减少普通砖混结构,为推广

应用新型轻质高强墙体材料提供条件。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到2005年达到3000亿块

,占墙体材料总量的40%。采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竣工面积占城镇建筑竣工面积

的50%。其中大中城市市区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达到80%以上。严寒和寒冷地区

城镇新建、扩建的居住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全部采用新型墙体材料。

研究开发采用不同能源的多种供热采暖和空调降温方式。2001年起有组织地进

行研究和试点。2003年提出技术经济总结报告,以在不同气候地区、不同应用条件

下加以推广。

夏热冬冷地区大中城市2001年10月1日起执行《夏热冬冷地区新建居住建筑节

能设计标准》,2003年小城市普遍执行,2005年各县城均予推行。夏热冬暖地区各

省和自治区2002年制定当地的建筑节能规划和政策,组织建筑节能试点工程,2003

年大中城市开始执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5年小城市普遍执行

,2007年各县城均予推行。

2002年起组织新建公共建筑的节能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及工程试点,编制公共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2004年起开始执行。

村镇建筑也要根据当地条件,及时开展建筑节能工作,通过示范倡导,力争达

到或接近所在地区城镇的节能和热环境目标。

研究开发采用太阳能、地热能、地下水、河水、湖水、海水等可再生能源的建

筑应用关键技术与设备,继续研究推广太阳能建筑,到2005年累计建成太阳能建筑

5000万平方米。通过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技术与建筑一体化的试验研究,在太阳能资

源较丰富的地区,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到2005年太阳热水器集热板使用面

积要达到6000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率占城市家庭的10%—12%。利用太阳

能发电、采暖与空调的建筑以及利用地下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建筑面积达到2000万

平方米。

保温材料、节能门窗、温控设备、热计量表、暖通空调和系统控制,以及太阳

能利用等建筑节能产业,到2005年基本做到品种齐全、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发展

有序、科技含量高、并具有前瞻性,与建筑节能工程规模同步协调发展。

在建筑面积持续增长的同时,通过采取多方面的建筑节能措施,到2002年使由

采暖产生的大气污染得到控制,采暖期大气质量恶化的趋势得到扭转,到2005年,

主要城市采暖期大气环境初步接近国家环境质量指标要求。

采取上述措施,在“十五”期间,共计可节能2854万吨标准煤,减少向大气排

放污染物数量:总悬浮颗粒物10.0万吨,SO271.9万吨,NOX36.0万吨,CO26992

万吨。

四、支撑条件与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理顺各方关系

全国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由建设部负责。建设部建筑节能工作协调组,归口管

理、统一协调全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建设部有关各司按照规定的职责,将建筑节能

纳入经常工作范围,落实责任,在部节能工作协调组的指导下各负其责。部节能工

作协调组日常业务由办公室负责(办公室设在科学技术司)。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和健全建筑节能管理机构,配备精干有力的队伍

,理顺与各方面的关系。要健全建筑节能的执法机构,建立以政府监督考核为主,

与企事业单位自我考核相结合的建筑节能检查监测体系,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管理

在政府机构精简的条件下,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委托有关建筑节能社会

团体与中介机构,从事与建筑节能有关的政策规划研究、数据统计分析、信息收集

整理、技术开发推广、实施国际合作、管理试点示范工程、进行节能检测、组织宣

传培训等。同时各级管理部门应积极与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广泛联系,

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把建筑节能工作做好。

(二)加强相关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1.研究制定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建筑节能法规。

2.要尽快研究制定供热采暖按热量计量收费政策及实施方案。要使职工供暖

货币化,改暗补为明补;要制订合理的热价管理和收费办法,使产热、供热和用热

各方面都从节能中获得经济效益;要积极地从点到面逐步推进此项改革,以保持社

会稳定。

3.抓紧制定城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政策和实施方案,扩大试点并组织推广

。我国既有建筑数量巨大,使用中能源浪费严重。各地要积极制定专项计划,争取

像抗震加固那样得到资金支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节能改造。

4.要加速制订并各种建筑节能管理办法,除陆续颁发的不同地区的节能

设计标准均应纳入《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和《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

定》的管理范围外,还应逐步制订建筑空调运行管理办法、建筑供暖计量收费实施

办法、既有建筑用能效率检查办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办法等。

5.建立建筑能耗统计报告制度并认真实施。

(三)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监察力度

《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第76号部长令)已于2000年10月1日起正

式实施。该规定对建设项目有关建筑节能的审批、设计、施工、工程质量监督及运

营管理各个环节,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对不按节能标准设计建造,达不到节能要求

或违反规定的,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必要时还需停业整顿、降低其设计施工资质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必须强制推行。

搞好建筑节能,设计是关键。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须加强对节能设计的管理

,落实对节能设计的审查,要把是否符合节能设计标准作为设计审查通过的必要条

件。

各地建设行政管理部门须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法。要组织力量进行检查,对

于节能建筑中采用的伪劣产品、不合格品,标准图、产品手册中虚报高估节能保温

效果,节能产品介绍中的虚假欺骗宣传,以及节能设计、施工和检验中的弄虚作假

行为,都要加强查禁处罚力度。

(四)促进技术进步,推行科技创新

要抓紧建筑能耗统计、产业普查等基础工作,研究制订相关的政策,完成一批

建筑节能科技攻关、技术创新、成套技术开发推广和产业化项目,研究开发一批科

技含量高、满足建筑节能标准要求的先进产品,建立节能建筑标识认定体系,编制

技术与产品推广、限制、淘汰目录。做好技术和产品的转化工作,促进节能技术市

场化、产业化,为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拟重点开展以下方面的科技项目工作:

1.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的研究。

2.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的研究。

3.建筑供热改革及配套政策的研究。

4.建筑节能产业化现状及发展政策的分析与研究。

5.建筑能耗的调查分析。

6.建筑节能热工检测成套技术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

7.采暖地区建筑节能成套技术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

8.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成套技术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

9.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成套技术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

10.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成套技术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

11.新型墙体材料在建筑中应用的成套技术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12.太阳热水器与建筑结合的研究与工程应用。

13.地源热泵及水源热泵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

14.采用不同能源、不同采暖与制冷方式、系统调控及计量系统的开发和技术

经济分析。

15.公共建筑节能成套技术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

16.建筑围护结构体系成套技术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及技术经济分析。

17.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政策、标准及管理的研究。

18.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发展动态及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发展战略的研究。

(五)加快标准制订步伐,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

编制出配套的建筑节能标准,是推进建筑节能事业的基础工作。目前仅有少量

建筑节能标准,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应尽快建立完整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其中包

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程标准、管理标准以及各类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运行标准、检测标准、能耗标准、新能源利用标准等。

“十五”期间急需编制的标准包括: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太

阳能、地热等新能源的应用标准;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小城镇及农村建筑节能设

计标准;供热计量技术标准和采暖收费标准;供热采暖运行技术标准;空调制冷运

行技术标准;民用建筑采暖能耗检测方法;民用建筑空调能耗检测方法;建筑能耗

定额;外墙外保温技术规程等。还需编制常用建筑材料基本热工参数、常用建筑用

能设备基本参数。常用建筑气象数据等标准手册,及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通用

设计与标准图集等。

配合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应编制全国的和地方性的标准图、通用图等配套图

集。应加强对国外节能标准的调查、收集和分析研究工作。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

(六)做好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作,加大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力度

技术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以点带面,是市场经济条

件下政府推动建筑节能的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都要开展节

能的试点示范工作,认真组织,抓出经验。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有重点地

建设一批提高居住质量、改善居室热环境的节能建筑和示范小区。各地要通过示范

建筑、示范小区的建设,研究适应当地条件的新的节能材料、设备和技术。要以试

点工程为载体,综合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新技术,展示节能成果,扩大宣传和推广。

示范建筑和示范小区应认真总结,严格验收,把好质量关。示范项目应成熟一批推

广一批,可采取媒体、新闻会、现场会、推广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七)提高节能意识,加强信息传播

要经常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宣传媒体,开展广泛持久的群众性的建筑节能

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建筑节能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提高开发商和广大居

民的认识程度;加强对各级领导的宣传,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组织学习《建筑节

能管理规定》,举办建筑节能培训班、研讨会;加强建筑节能科技书刊和通俗读物

的出版工作;建立建筑节能信息网站,搜集整理国内外信息;扩大与国外交流渠道

(八)加强引导调控,积极培育市场

建筑节能跨越式发展提供的巨大市场机遇,必将带动建筑节能产业化的迅速发

展。针对当前建筑节能产业存在盲目上马、重复建设、小型分散、技术落后、质量

低下、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等妨碍建筑节能产业和市场的健康发展,甚至对工程

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的诸多问题,应该充分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

调控作用,推动规范性建筑节能市场的形成,促进节能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达到

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保证节能效果的目的。

根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引导市场和调控经济的原则和手段,组织有关社会

团体在各方面专家和企业界代表的积极参与下,通过提出节能目标、制订节能规划

、考察资源状况、研究技术条件、完善产品标准、规范产品认证、组织产品标识、

分析市场动态、评估节能潜力、鼓励开发创新、引进先进技术等途径,向社会

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建筑节能产品需求预测、节能技术发展方向、节能市场

信息、推荐限制和淘汰产品目录,并通过监督检查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处罚违规

企业、禁用不合格产品等手段,引导建筑节能产业通过正常竞争,做到结构优化、

产业升级、产品配套、规模合理、质量提高,以开辟广阔的建筑节能市场,满足建

筑节能工作发展的需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九)积极筹措资金,增加对建筑节能工作的投入。

各地应结合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积极作好有关项目的申报,力争列入国家计划

,取得资金支持;各地可利用财政预算编制改革的机会,根据需要与可能,集中开

展建筑节能项目,通过项目列入地方预算,筹集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所需的资金。

用好已有的墙改专项费用,争取在保持已有墙改专项费用基数和标准不增加的

情况下,明确墙改专项费用的使用范围,确保专项费用的35%用于支持新型墙体材

料应用及有关的建筑节能工作。

利用各种可能的方式,争取国际资金的支持。

各地还可通过建筑节能研究开发项目培养、扶持若干企业,并使新产品开发与

示范工程相结合,鼓励节能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实现产品更新换代。

(十)加强国际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水平

发达国家建筑节能工作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我国建筑用能所排

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巨大,并正在持续快速增加,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

同时由于我国建筑节能产业市场潜力十分巨大,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很想打入中国

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应抓住机遇积极开展与国际机构、外国政府、民间团体和企

业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国际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资源,为我国建筑节能事业服

务。

继续扩大与加拿大、美国、欧盟、法国、荷兰等国家,以及与世界银行、联合

国计划开发署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全面开展新的合作项目。通过考察访问、学术交

流、展览参观、合作研究、出国进修、举办研讨会、建设示范工程、兴办合资企业

建筑部范文篇2

大家好!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新闻会。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一直以来关注和支持建设部有关建筑市场管理工作。下面,我就建筑市场管理工作的有关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建筑市场监管对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对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促进建筑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强劲,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从2002年到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从43500亿增加至109870亿,年均增长26%;同期,建筑业总产值由18527亿元增加到40975亿元,年均增长22%,建筑业增加值由7005亿元增加到11653亿元,年均增长13.6%。2004-2006年,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定在5—7%,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为建筑市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建筑市场整顿和制度建设,建筑市场管理正在进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下面,我介绍一下建筑市场管理近期完成的几项主要工作

(一)法规制度建设

按照《建筑法》和《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完善了对从事建筑活动的企业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制度。自2005年以来,起草和修订完成了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设监理、招标机构,以及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企业及个人执业资质(资格)管理规定,下放了一部分企业资质审批权限,规范了审批行为,提高了审批效率;适应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完成了相关企业资质标准的修订;按照我国加入WTO承诺,完善有关法规,建立了统一的内外资企业资质管理体系;同时根据全国人大在《建筑法》执法检查中反映出的问题,启动了《建筑法》的修订工作。

(二)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通过对建筑市场招投标环节中的违规问题,工程承包中的转包、违法分包、资质挂靠、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问题,以及拖欠工程款等问题的专项治理,建筑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好转。招标投标制度得到普遍执行。据统计,2002年至2006年,房屋建筑投标承包面积占房屋建筑施工总面积比例从76.7%上升至82%,可以说除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不招标的外,应招标的房屋建筑工程基本实行了招标。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招标投标监管队伍,97%的地级城市建立了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变分散招标为集中招标,增加了招标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成建制的劳务队伍正在发展壮大,逐步代替“包工头”的挂靠;全国建设领域2003年底以前拖欠的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已基本解决,基本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清欠工作目标,防新欠长效机制正在建立;长期困扰建筑业发展的行业保护和地方封锁得到突破,各专业市场和地方市场逐步放开。

(三)市场运行机制建设

市场主体的信用缺失,是导致建筑市场混乱的根源,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是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2004年以来,我们确定了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目标,印发了指导意见,启动了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2007年初印发了《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公布了175条《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80%的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失信单位名录”,将失信企业信息向社会公开,实现了“一地受罚,处处受制”的市场监控环境;建设工程担保、保险手段应用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至2006年,建设部先后出台了有关推行工程担保的若干规定、示范文本和指导意见,全国18个省市相继出台了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的规定或配套措施。

(四)建筑业“走出去”及对外开放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年来,全面履行了入世议定书中承诺的建筑市场开放的各项义务,出台了一系列建筑业对外开放的法律规定,创造了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据建设部初步统计,截至2006年10月底,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中国境内设立了1400多家从事设计或施工活动的企业;企业“走出去”成效显著,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截至2006年底,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累计完成营业额1658亿美元,签定合同额2519亿美元。200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300亿美元,同比增长37.9%。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一)完善行政审批工作机制

继续完善企业和个人资质管理制度,按照已经出台的企业和个人资质管理规定,尽快出台相应实施办法和配套标准。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实现各类企业资质网上申报,计算机辅助资质审查。对已明确的审批权限,分解审核指标,完善审核标准、落实审核责任,加强层级监督,加大对资质申报中弄虚作假行为查处。严格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责任,会同有关部门对当前某些专业部分个人执业资格考试与执业结合不紧密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

(二)加快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总结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试点工作,督促各地建设主管部门按照《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和《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要求,抓紧不良信息的报送,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建立起全国建筑市场统一信用信息平台,整合现有资质、质量、安全、招投标违规处罚、拖欠工程款等系统,及时采集并向社会披露市场主体诚信情况,尽快形成失信惩戒和社会监督机制。

(三)完善招投标制度,规范招标行为

继续完善招标投标制度,研究出台《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资格审查办法》,抑制招标人通过资格审查排斥潜在竞标人现象,探索研究经评审的合理低价中标的评标办法,以解决当前最低价中标带来的某些弊端;加强招标投标过程的监督管理,突出监管重点,加强政府投资工程的监督,明确招标投标中建设单位和评标专家的责任,严肃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

(四)推进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发展

从工程建设自身规律和市场运行机制出发,改革工程建设实施组织方式。大力推行国际通行的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模式,修订出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制定《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合同范本》和《工程总承包合同范本》。近期召开工程项目管理研讨会,组织经验交流,加强指导,推进工作进一步发展。

建筑部范文篇3

关键词: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探索研究

建筑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就是指对整个建筑的外部空间中各个感知物体色彩总和的一个设计,这是一个比较广泛以及综合的概念,建筑外部环境色彩的艺术设计对于整个建筑外部环境的艺术设计来说意义重大,下文主要从色彩在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意义、建筑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可以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以及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色彩选择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色彩在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意义

色彩的设计对于整个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来说意义重大,下文主要从修饰建筑造型、满足建筑的热工需求以及发挥标志区分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了色彩在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意义。

1、修饰建筑造型

色彩可以美化建筑物,通常来说,其美化作用集中体现在对建筑造型的修饰上,建筑物的造型与色彩之间可以做到相辅相成,这样就可以使建筑物在视觉感受上变得更加优秀。如果把造型看作是一座建筑物的身躯,那么色彩便是这座建筑物的外表,当一座建筑的造型以及色彩都可以得到完整的表达,与此同时,两者可以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境界时,这座建筑物才能称得上为好的建筑物。由于人们对色彩的敏感程度比较高,因此,在建筑外部环境的艺术设计中,色彩所发挥的作用比造型所发挥的作用大得多,如果能够将色彩在建筑物的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优化利用,就可以将建筑物的实际比例进行优化调整,对于一些存在缺陷的建筑物造型,色彩的优化利用还可以对这些缺陷进行掩饰以及弥补。如果想要在视觉上改变建筑物的体积以及各个功能的布局,就可以在色彩设计上将色彩的明暗度进行调整。

2、满足建筑的热工需求

一般来讲,色彩的主要来源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光是一种蕴含雄厚能量的物质,由此可见,色彩与能量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的:浅色比深色吸收的能量多得多,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浅颜色可以把阳光更好的反射,而深颜色对阳光的反射能力就比较弱。因此,当建筑物所处的环境比较炎热以及干燥时,设计师在进行建筑物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时,就应该采用白色或者其他浅颜色的外墙材料对建筑物的外墙进行装饰,这样可以有效的实现节约能源的目标。现如今,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不断倡导节约能源以及保护环境的思想,因此在建筑外部环境的艺术设计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思想。

3、发挥标志区分功能

色彩可以传达某种信息,因此,在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不同的色彩来区分不同的建筑,运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某一建筑物或者某一建筑群的特点以及实际用途,这样可以把建筑物在空间的层次上进行划分,对于建筑的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运用色彩将建筑物进行标识区分功能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一般来说,建筑物的使用者是根据建筑物的外部形态来区分建筑物的实际功能,如果在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中,建筑物的外部形态都比较相似,这时就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外部色彩,对建筑物的实际功能进行区分,当两座建筑物的色彩以及色调存在较大的反差时,就说明这两座建筑物一定是有着不同功能的两座建筑物;第二个方面,在建筑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中,把色彩进行优化利用可以有效的将建筑物的风格进行改进,例如在我国传统的建筑物外部环境色彩设计中,一般都带有强烈的民族特征以及地域特征,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建筑物的外部环境色彩设计主要运用红墙黄瓦,而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则采用白墙灰瓦的设计风格等等。第三个方面,在建筑物的外部环境色彩设计过程中,灵活的运用色彩还可以使建筑物自身的功能得以凸显,例如在我国的医疗机构建筑的外部环境色彩设计中,设计师主要运用白色,因为白色可以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而在我国餐饮业的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中,设计师则采用比较暖的一系列色彩。

二、建筑外部环境设计中色彩的应用效果

不同的色彩在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过程中所表达的效果也不同,下文主要从建筑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可以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建筑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可以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以及建筑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可以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主要论述了建筑外部环境设计中色彩的应用效果。

1、建筑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可以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

在建筑外部环境的色彩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根据建筑物的实际功能进行颜色的选择,所选择的颜色应该尽量表达建筑物本身的使用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座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时人们所关注的内容就不仅仅局限在对建筑物内部的装饰上,建筑物外部环境的装饰也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内容,例如:对于政府所使用的办公楼,在进行外部环境的色彩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采用稳重、大方、庄严以及亲和的色彩,所选用的材料应该具有规则以及有秩序的纹理,与此同时,在进行构图设计时应该设计出大面积的单色色彩,并且应该保证色彩的纯度较低;对于进行娱乐的建筑物,在进行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时应该采用热情、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憧憬的色彩,并且要保证色彩的纯度比较高,所采用的纹理应该更加自然、更加粗犷、更加前卫、更加具有时代的特征。又如下图1所示的城市综合体建设设计。该设计中,建筑外观以美式风格进行创意联想,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现代感,建筑周边的环境布置上结合了雕塑、园林绿化、喷泉叠水等景观布置手法,在空间布局上进行科学设计。同时,建筑结构以游戏场景为原型设计,从而进行艺术加工,尝试空间与场景的融合,刚硬的线条和自然的景观色彩有机结合,演绎现代城市综合体,现代而又自然和谐。

2、建筑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可以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人类为了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的空间,建造了用以使用的建筑物,建筑物是服务于人的,建筑物的所有内容都是根据人的活动,由人类来设计的。建造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的关键一点就是使人类建造的城市建筑的色彩达到一个和谐统一的境界。在早很久以前,我国就倡导建设和谐城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许多城市在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等等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城市的交通物流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城市整体却失去了其应有的地理文化,城市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建筑所使用的色彩也都产生了不同,对于城市本身的特点以及风采的展示还不够明显。

3、建筑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可以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

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不仅要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在建筑物的外部环境色彩设计上也要给人美的感觉,例如在一片金灿灿的小麦田里,一座具有红瓦、白墙以及绿色门窗的小屋耸立在此,小屋因为周围环境的色彩衬托显得更加美丽,周围环境也因为小屋的存在显得更加和谐、更加具有诗意。虽然我们居住的城市不可能出现这样诗意的场景,但是在进行城市建筑物的外部环境色彩设计过程中,仍然需要考虑周围环境与建筑物本身的关系,力求建筑物的色彩能够与周围环境达到相互映衬的效果。对于处于自然界的建筑物来说,在进行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建筑物与大自然的协调性,建筑物的色彩不能够损坏大自然的景观,损坏大自然景观的色彩对建筑物本身也会引起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常把建筑物设计成与大自然景观相似的情况,这种效果被称之为调和。使建筑物的设计与大自然的情境达到相似的效果可以实现调和的效果,运用的对比的手法也可以使建筑物与大自然的环境达到调和的效果。

三、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色彩选择的影响因素

在建筑外部环境的色彩艺术设计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影响因素,下文主要从文化内涵对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艺术的影响、地域气候对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艺术的影响以及建筑材料对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艺术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具体的阐述了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色彩选择的影响因素。

1、文化内涵对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艺术的影响

建筑外部环境的色彩不仅能够引起人们的视觉冲击,其中还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建筑外部环境色彩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这一文化内涵表现在不同的民俗上;其次,这一文化内涵还表现在地域性的审美哲学上。对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象征意义的影响主要有国家文化方面、地理环境方面、社会传统方面以及人文理念方面等等,这些不同的影响因素还通过建筑物的色彩来表示,运用不同的色彩就可以表示不同的精神意义以及事物的象征意义,例如:在东方,人们就习惯于使用红色来表示喜气、幸福以及热闹。

2、地域气候对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艺术的影响

由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环境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我国的南北方,建筑外部环境的色彩艺术设计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在我国的南方,人们就喜欢采用中性色彩或者比较冷的色彩,与此同时还要保证这些色彩的明亮度比较高,我国深圳等城市的建筑物所采用的色彩就是灰色系,灰色系会使建筑物显得淡雅又大方,这种色彩就比较适合我国南方的气候;对于我国的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因此北方的建筑物大部分所采用的色彩是暖色系,例如红色、黄色等等。

3、建筑材料对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艺术的影响

构成建筑外部环境艺术形象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就是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被铺设在建筑物的表面,用以构成建筑物的外部环境的表面色彩,这一层建筑材料不仅能够保护建筑物本身,还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与此同时,建筑材料还可以通过其本身的色质以及光感达到美化建筑物的效果。因此,在进行建筑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选购具有质地好、色彩纯度高的建筑材料,设计人员还应该把不同质地以及色彩的建筑材料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使建筑材料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四、总结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越来越重视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在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中,建筑外部环境的色彩艺术设计又是设计师们关注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色彩的巧妙运用在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中越来越重要,因此设计师必须对建筑外部环境的色彩艺术设计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出更加巧妙的色彩运用。

作者:佟天阁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博靖.城市小区外部环境色彩设计的应用研究——以武汉市后湖兴业小区为例[J].流行色,2015,(12):94-100.

[2]陈宇翔.浅谈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应用研究[J].河南建材,2014,(5):102-103,105.

[3]张杰.建筑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建材•装饰,2013,(6):108-109.

[4]黄文婷.医院建筑室内光环境与色彩设计浅析——以重庆市和平医院、西南医院为例[J].室内设计,2008,02:12-20+25-27.

[5]刘珊.环境、类型、精神——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核心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01:123-129.

[6]柏秋实,陈忠涛.多层住宅建筑立面色彩设计因素的整合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5,11:1+3.

建筑部范文篇4

当前,我国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特为目标,每栋高层都想表现自己,突出自我,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整个城市显得纷繁无序、生硬,建筑个体外部体量失衡,缺乏亲近感,拒人于千里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认真仔细推敲,因此,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定义一下尺度,所谓的尺度就是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及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是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包括建筑形体的长度、宽度、整体与城市、整体与整体、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对行为主体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讲到尺度时应注意它与尺寸之间的区别,尺度一般不是指建筑物或要素的真实尺寸,而是表达一种关系及其给人的感觉,尺寸是用度量单位,如:公里、米、尺、厘米等对建筑物或要素的度量,是在量上反映建筑及各构成要素的大小。不同的尺度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尺度使高层建筑显得挺拔或厚重,有的则使高层建筑显得庞大或轻飘,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由此可见,尺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高层建筑设计中尺度的确难以把握,因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很容易根据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高层建筑物的体量巨大,远远超出人的尺度。二是高层建筑物不同于日常用品,在建筑中有许多要素不是单纯根据功能这一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它们的大小和尺寸的,例如门,本来可以略高于人的尺度就可以了,但有的门出于别的考虑设计得很高,这些都会给辨认尺度带来困难。

高层建筑设计时,不能只单单重视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创造,而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充分考虑人观察视点、视距、视角,和高层建筑使用亲近度,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材料质感的设计都要创造良好的尺度感,把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分为五种主要尺度: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

1、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外部尺度

1.1城市尺度

高层建筑是一座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因其体量巨大,高度很大,是城市的重要景点,对城市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对城市整体影响的角度来看,表现在高层建筑对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影响,城市的天际轮廓线有实、虚之分,实的天际线即是建筑物的轮廓,虚的天际线是建筑物顶部之间连接的光滑曲线,高层建筑在城市天际线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从一个城市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也是一座城市给一个进入它的人第一印象。因此,高层建筑尺度的确定应与整个城市的尺度相一致,而不能脱离城市,自我夸耀,唯我独尊,不利于优美、良好天际线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高层建筑对城市局部或部分产生的影响,是指从市内比较开阔的地方,如:广场、干道、开放的水系和绿地所看到的天际线,也直接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城市天际轮廓线不仅影响人从城市所看的景观,也直接影响到市内居民的生活与视觉观赏。

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确定,也应充分地考虑该城市尺度、传统文化,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也改变了原来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协调的比例关系,如:上海市,黄浦江可谓是城市一条重要水系,原先具有宽大、雄壮的气势。但由于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过于靠近黄浦江,其他高层建筑也跟着靠近黄浦江建设,使黄浦江的尺度感变小了,失去了原有的雄壮,而改变了老上海的历史与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是一件憾事。

1.2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给人的感觉。整体尺度是设计师十分注重的,关于建筑的整体尺度的均衡理论有许多种,但都强调整体尺度均衡的重要性。面对一栋建筑物时,人的本能渴望是能把握该栋建筑物的秩序或规律,如果得到这一点,就会认为这一建筑物容易理解和掌握,若不能得到这一点,人对该建筑物的感知就会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混乱和不安。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2.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高层建筑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裙房、主体和顶部,也有些建筑在设计中加入了活跃元,以使整栋建筑造型生动活跃起来。一个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处理了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尺度关系,而这三个部分尺度的确定,应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参考系(如把建筑的一层或几层的高度作为参考系),不能每一部分的尺度参考系都不同,这样易使整个建筑含糊、难以把握。

1.2.2高层建筑中各部分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尺度具有等级性,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尺度等级最高部分为高层建筑的某一整个部分(裙房、主体和顶部),最低部分通常采用层高、开间的尺寸、窗户、阳台等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尺寸,使人们观察该建筑时很容易把握该部分的尺度大小。一般在最高和最低等级之间还有1~2个尺度等级,也不易过多,太多易使建筑造型复杂而难以把握。

1.3街尺度

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影响。这是人对高层建筑近距离的感知,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例如:上海南京路两边的高层建筑置于后面,裙房置于前使两侧的建筑高度与街道的宽度的比例为1∶12,形成良好的购物环境。

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应。如:在新加坡老区和改建后的一条干道的两侧,为了不致造成新区高层和老区低层截然分开,沿新区一侧作了和老区房屋高度相同中相似的裙房,高层稍后退,形态效果良好的对话关系。

1.4近人尺度

近人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给人的感觉。这部分经常为使用者所接触,也易被人们仔细观察,也是人们对建筑直接感触的重要部分。其尺度设计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易使建筑缺少亲近性,过小则减小了建筑的尺度感,使建筑犹如玩具。

在近人尺度处理中,应特别注意建筑底层及入口的柱子、墙面的尺度划分,檐口、门、窗及装饰的处理,使其尺度感比以上几个部分更细。对入口部分及建筑周边空间加以限定,创造一个由街道到建筑的过渡缓冲的空间,使人的心理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如:上海图书馆门前采用柱廊的形式,使出入馆的人有一个过渡区,这样使建筑更具有近人及亲人性。

1.5细部尺度

细部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更细的尺度,它主要是指材料的质感。在生活中,有的事物我们喜欢触摸,有的事物我们不喜欢触摸--我们通过说“美妙”或“可怕”来对这些事物做出反应,形成人的视觉质感,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不同材料的质感,来塑造建筑物,吸引人们亲手去触摸或至少取得同我们的眼睛亲近感,或者换言之,通过质感产生一种视觉上优美的感觉。勒·柯布西埃在拉托尔提建造的修道院是运用或者确切地说是留下大自然“印下”的质感的优秀典范,这里的质感,也就是用斜撑制作在混凝土上留的木纹。

2、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2.1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

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1)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为避免其相互干扰,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虽采用相仿高度,但彼此间距适当,组成有关的构图。也可以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以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2)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随处随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3)高层建筑的顶部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因为这会极大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感。

2.2同一高层建筑形象中,尺度要有序

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2.3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须有可识别性

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表示建筑物的体量。任意放大或缩小这些习惯的认知尺度部件就会造成错觉,效果就不好。但有时往往要利用这种错觉来求得特殊的效果。

建筑部范文篇5

自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绿色建筑概念以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逐渐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设计方法和评估体系,尽管如此,绿色建筑在发展中仍然遇到很多阻碍,其中经济问题是最主要的瓶颈。本文从经济外部性的角度指出其根本原因,并对其解决方法进行了探索。

1.1绿色建筑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利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士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1]。

其主要内涵包括建筑选址、设计、施工、使用运营、管理及废弃的过程中,在维护环境基本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源,满足人类安全、健康、高效、舒适地居住和使用,达到建筑与人的和谐共生。这种建筑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生活质量,其绿色的本质是无污染,无废物,开放式的综合的良性循环。绿色建筑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环境资源进行影响。在空间上就是绿色建筑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居住者的生活环境,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就是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加工、建造、使用、运营、管理、拆除、回收,等各个环节。

总的说来绿色建筑主要是3个理念,第一、节能;第二、环保;第三、与自然和谐。

1.2经济外部性概念

外部性理论是在1910年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提出的,并由他的学生庇古(A.C.Pigon)丰富和发展了外部性理论。所谓外部性是指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对其它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把它具体化即A对B提供劳务时,使其他人获得利益或受到损害,但A未从收益人处获得报酬,也不必向受损者支付任何补偿。传统的福利经济学观点认为: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2]。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外部性表示不在决策者考虑范围之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低效率现象。经济外部性可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其活动过程中对他人带来了不利影响,且他人又得不到相应的补偿称为外部不经济性。庇古与马歇尔之后,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治理外部性的对策。罗纳德·科斯从“产权界定”入手,探讨了外部性的治理,从事博奕论研究的经济学家则从“囚徒困境”式的博弈问题入手研究外部性,在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研究中,许多人用外部性理论来解释环境问题,并据此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途径,形成了外部性理论的发展:用不可分割性来解释环境外部性;用非竞争性来解释环境外部性,认为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主要特征是非竞争性[3]。

1.3研究内容

绿色建筑的生产也是一种经济活动,也会产生外部性,绿色建筑产生的节能和环保就是典型的外部经济性的例证。由于建筑业是高耗能的行业,据有关统计:大约有一半的温室效应气体来自与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建筑物的建造以及运行管理有关的能源消耗。建设活动还加剧了其他问题,如酸雨增加、臭氧层破坏等。根据欧洲的有关数据,建设活动引起的环境负担占总环境负担的15%~45%。在英国制造和运输建筑材料所消耗的能源占全国总耗的10%,而建筑照明就占总能耗的20%-40%。整个欧洲所消耗的能源大约有1/2用于建筑的运行,另外25%用于交通[4]。这些能源大部分来源于日益减少的不可再生的原油,而且这样的能源消耗模式已不太可能持续很多代。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一个重要主题,由此可见非绿色建筑具有外部不经济性而绿色建筑具备外部经济性,由于许多绿色建筑的生产者内部收益小于社会收益,这时就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这也是绿色建筑发展受到阻碍的根本原因。

本文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绿色建筑的经济性,指出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如何将社会成本内部化的措施,这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绿色建筑外部性分析

生产者采用了绿色建筑的方案,增加初始成本的投资,开发商按照新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造节能建筑必然要增加成本。据测算,大约每平方米建筑面积要增加100元左右,这部分增量成本只能通过提高住宅的销售价格,最终由购买者来承担。目前,提高房价必将增加开发商的风险.在我国城市房价日益上涨,总趋势又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开发商都持观望态度,不轻易增加任何建筑成本。消费者作为住宅销售的最终需求方,由于缺乏节能意识,又没有购买比一般建筑价格高10%以上的节能住宅的迫切需求,因此建造节能住宅很难成为开发商的自觉行为。

虽然采用绿色建筑带给了生产者一定的收益,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了环境,为后代和同代人了节约了能源,但是后代人或者同代人不会因此向他支付报酬,按目前的能源价格水平,至少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收回,如此长的投资回收期,基本上没有吸引力。在建筑节能这个领域,存在用户对建筑节能改造或投入的投资收益预期小于节能所增加的投入,而节能增加的投入必然小于社会获得的综合效益,如建筑能耗的节约、环境质量的改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而较长的投资回收期和资金的时间价值使人们对于长期以后发生的能源消耗费用不会重视。对于个人而言,他承担了绿色建筑的社会成本,其他人得到了绿色建筑的外部效益,但是其个人没有得到全部的收益。这就是绿色建筑的外部性问题,这是绿色建筑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是绿色建筑仅仅靠市场机制难于推动的原因。

下面进一步来说明绿色建筑的外部性:

如图1所示:P是成本价格,供给曲线MC与社会收益MSR相交于点A,与内部成本曲线MPR相交于B,Q1是市场均衡产量,这个产量不是市场最优产量,供给曲线和边际社会收益曲线相交点,Q2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是最优的。

在市场自由运作的条件下,生产者为了攫取最大利润,会尽量降低生产成本,生产非绿色建筑,这对个人而言是有利的,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绿色建筑的数量不是最优的。

3解决绿色建筑外部性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分析,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具有外部经济性,而非绿色建筑具有外部不经济性,绿色建筑发展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发挥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消除非绿色建筑的外部不经济性。而非绿色建筑外部不经济性本质就是私人成本社会化。要从根本上解决绿色建筑发展中的经济问题,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就必须尽可能的消除非绿色建筑的外部不经济性,那么外部不经济性如何消除呢?一般两种途径:一种是财政补贴,另外一种是税收,前者是主要针对绿色建筑,目的是发挥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后者则是主要针对非绿色建筑,目的是消除其外部不经济性。

(1)财政补贴

由于生产绿色建筑产品存在外部经济性,可以对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者进行补贴,如图1所示,边际社会收益曲线(MSR)位于边际生产者的内部收益曲线(MPR)之上,市场产量小于社会最优产量即Q1小于Q2,为了鼓励企业多生产,就需要给予补贴,单位产量的补贴大小为图1中的线段AC所表示的数量。通过绿色建筑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财政补贴,影响绿色建筑的价格,吸引和引导用户购买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往往在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上比较"铺张",可以对其建筑密度和高度进行补贴。

(2)税收政策

通过政策性课税,对生产非绿色建筑的单位或个人征税,用这部分抵消外部不经济性的部分,对这部分损失进行补偿,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征税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或后代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例如对非绿色建筑要征收能源税,其税额等于比绿色建筑多消耗能源的费用。用图2说明。

如图2所示,设生产非绿色建筑会产生外部不经济影响。图中横轴为非绿色建筑产量,纵轴为产品成本价格,MPC为不考虑外部不经济影响的边际私人成本。MSC为考虑外部不经济的边际社会成本,D1D2为需求曲线。如果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时,MPC与D1D2交于A点,相应产量为Q1,价格P1,此时显然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因为成本曲线中并不反映社会成本真实值。如果对消费者征税收t,则D1D2下降至D3位置,与MPS交于C点,相应产量为Q2,价格P3,由图5可知P3=P2-t,即P2=P3+t,那么产品以P2价格出售,其中t为税收,从图可看出这部分即由于非绿色建筑外部不经济而增加的部分成本,用来进行补偿。图中,如果对生产者征以t的税收,那么其成本曲线也由MPC位置上升至MSC位置,与D1D2交于B点,产量Q2,价格P2,P2=P3+t,其中t为税收用来补偿环境外部不经济性。

4结语

外部性理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依据之一,外部性问题不但引发了经济理论的创新,而且在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等诸多实践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非绿色建筑物的外部不经济性导致建筑高耗能的现状得不到改善,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能源,因此需要充分运用财税政策将其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将社会成本内部化,同时对生产绿色建筑的生产者进行补贴,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以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秀华,杨春虹,刘鹰岚.绿色建筑与建筑设计[J]建筑生态,2004,16:76-77.

[2]厉以宁等.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3]姚建.环境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赵升琼.必须倡导绿色建筑[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6,88:63-65.

建筑部范文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应用策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也越来越大,既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特别是企业的风险管理。建筑企业作为我国主要的国民生产业之一,其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此,建筑企业一定要加强企业的会计风险管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本文将对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的作用进行阐述,并提出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策略,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障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的作用

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就是将企业内部财务和风险管理进行相结合的管理措施。这对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同时还要对企业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避免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现象,有效的提高企业预防财务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应用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一)监督作用策。内部审计可以有效的对企业活动进行监督,通过监督可以确保建筑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按照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事,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出现违规、违法的行为,同时对项目施工的过程进行监督,可以有效的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冲好的现象出现。通过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使建筑企业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及时的进行纠正和解决,有效的减少了企业的损失。(二)顾问咨询作用策。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企业内部审计活动的监督,对企业内部的组织、构架、程序和企业的战略风险都比较了解,因此,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在建筑企业中起到顾问咨询的作用,可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相应的意见和决策。例如,在建筑企业中对项目进行预估时,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觉得项目风险过大可以给予否定的意见,如果决策部门拒绝内部审计部门的意见而一意孤行,内部审计部门有权向最高董事会进行汇报,让董事会来最终对项目进行决策。这样做可以有效的保障企业的利益,避免企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三)风险预警作用策。内部设计部门要在企业中实现监督作用,就必须对企业各方面的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内部审计部门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和风险管理进行预测和评估,通过预测和评估及时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风险问题,并对管理者提出的决策进行客观的分析,及时的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因此,建筑企业要重视并加强内部审计的风险预警作用,让审计部门参与到企业的发展和规划中,提前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挽回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二、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策。建筑企业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从采购、入库、管理、出库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一旦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的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并迅速的解决,这样可以避免造成浪费的情况出现。建筑企业要建立责任制度,完善每个部门的职责,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充分带动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真正的把企业的风险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另外,内部审计部门也要明确好自己的职责所在,不能利用自身的权利去干涉别的部门的工作,对其他部门要积极的辅助,这样才能让企业的管理更加健康和企业内部更加团结。(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策。在建筑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要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是离不开准确的企业会计信息。因此,建筑企业要重视会计的核算,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水平,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对于一些考核不通过的会计人员要进行下岗培训,甚至是解聘,充分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质量。另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今建筑企业的需求,建筑企业要不断加强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建筑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三)加强项目施工前的风险评估策。根据内部设计部门的风险预警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应参与建筑企业的项目规划和评估等项目前的评估工作中。在建筑企业高层进行招投标时,内部设计部门要积极的参与对项目的规划和风险进行分析,对项目的风险成本、施工管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从而分析出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并提出有效降低企业风险的措施,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三、小结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建筑企业会计风险中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企业要充分利用好内部审计在会计风险管理的作用,及时解决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得到有效的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的预防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梅芳.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

[2]姜丽芹.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工作创新方向[J].财经界(学术版).2012(12)

建筑部范文篇7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内部控制

建筑业是我国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行业具有生产经营活动繁杂、工程规模大、精细程度高、施工周期长等特点,经济体制对其影响较大。所以,做好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一定的统筹协作能力。由于一直以来都受到传统经济发展条件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一直处于粗放型模式,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松散,项目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这要求建筑企业充分重视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加强建筑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转变发展模式,积极应对企业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构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遵循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系统化设计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集合性。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体系是由多方面要素组成的,财务的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将各要素综合分析并考察。二是关联性。财务控制体系的各要素都是财务控制不可忽视的部分,财务制度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三是整体性。各个子系统必须遵循总系统的整体性要求进行设计,满足总系统的总体需要。总之,建筑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需要树立全局观念,全面深入分析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安排。

(二)集分权适度原则

建筑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必须做到集权与分权的平衡安排。企业在致力于提高市场竞争力,重视增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内在凝聚力的同时,应确保集分权程度与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相适应。此外,在授予相应职位权力的同时,也必须明确其对应的责任,实现岗位的责任与利益一体化,企业的所有部门或个人都不能越位管理。

(三)灵活性原则

由于建筑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性,财务环境对其财务内部控制具有重大的影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应该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组织结构的转变及时进行调整,灵活应对新的财务环境。

二、建筑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制

我国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建筑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要求企业全面评估新的财务风险,更新财务内部控制体制,加强内部管理。但是,企业往往难以形成科学的新型内部控制制度,甚至只能在原有基础上做出小范围修改,降低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此外,企业制定的相关控制程序不够科学,内部控制人员职责模糊,制度得不到具体落实。一些建筑企业甚至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严重忽视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二)财务预算管理不够全面

全面有效的预算管理对于建筑企业极为重要。虽然目前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其预算制度设计存在脱离企业实际的问题,难以成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实质性依据。首先,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局限于生产经营环节,注重对生产成本的控制,缺乏合理的财务预算指标体系和全面预算管理观念;其次,建筑企业缺乏对预算执行的动态监督,使得企业预算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最后,在预算执行中的激励方式过于单一,难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三)缺乏完善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

信息平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逐渐成为居民和企业的关注要点。而有效的财务控制可以帮助企业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施工成本,所以,完善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平台对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目前,我国建筑企业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企业财务控制信息平台,管理层次不清晰,分工不具体。从而使得企业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增加了企业的不必要成本。

(四)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

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控制方法,还应具备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不断改进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以此适应建筑企业不断变化的财务环境。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只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的方法建设,对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约束机制不够重视,甚至有些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五)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强

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是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前提。目前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的一些高层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管理意识不强,财务管理处于粗放型状态,由此造成财产统计过于片面,统计方法简单,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财务的内部控制工作对建筑业改善市场投资状况的重要性,甚至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排斥内控管理制度的执行,认为是不信任的做法,从而阻碍财务内控制度的实施,导致各部门之间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较低,内控制度执行难度加大。

三、改进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建筑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的授权审批、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合同管理、项目管理、预算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严禁出现铺张浪费、贪污腐败现象。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正确把握控制环节,做到分阶段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方法。其次,内控制度的覆盖面要广,让财务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其作用。最后,建筑企业应配置相应能力的财务管理人员,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提高企业员工参与内部控制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部门转变经济结构。

(二)重视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在资金的管理上存在过于分散、缺乏完善的授权与审批制度等问题。建筑企业资金的管理上存在漏洞,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易出现资金挪用、大额现金采购等不合理现象。所以,建筑企业应该重视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健全的内部制约机制。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具体包括:凡是与资金和财务收取与支付、登记以及结算等环节相关的工作,都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分工负责的审核岗位。同时防止出现舞弊行为,岗位设置应符合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以便于企业控制资金管理上的风险,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三)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平台

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平台,建立财务内部报告机制。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平台和报告机制有利于建筑企业把握实际经营中财务信息的变化,进而及时调整相应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企业决策的科学合理性。

(四)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建筑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管理的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将检查结果形成报告,以便贯彻落实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实现财务的预期目标。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地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意见,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五)强化内部控制人员的管理意识

企业的内部控制人员尤其是领导阶层要把财务管理作为今后建筑企业发展的关键,转变企业发展理念。首先,企业管理人员要深入学习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财务管理方案。同时,建筑企业应大力引进国外的财务管理方法,并结合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不断优化财务管理体系,将财务管理有效融入到企业法人治理和层级管理工作中来。最后,建筑企业应该意识到,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不断的学习创新,更需要领导广泛收集企业员工的基层意见,促使财务管理体系惠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充分发挥财务内部控制的作用。为此企业全体员工应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树立信心、决心和恒心,同时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树立敬畏感。

四、结语

随着建筑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职能结构和组织层次也越来越复杂,这些变化对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建筑企业应该不断完善财务的内部控制体系,努力推进建筑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亚琴 单位:重庆青年园林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郑雪勤.企业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6).

建筑部范文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外部空间设计

一:简述

传统的建筑是封闭式的,是一种筑高墙,围大院的建筑,它的外部空间是冷漠的,对建筑的外部空间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在美国,最初是由一位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在1858年提出了“风景建筑学”的概念,他使浪漫的英国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活相结合,对建筑的外部环境质量的提高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把园林扩大到了城市环境。近年来我国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

二:功能与分区

建筑外部空间作为开放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功能要求。

1:功能分区

建筑外部空间按功能分为人的领域,及除人之外包括工具的领域。而要获得舒适的人的逗留空间,就需要以限定空间的手法创造一定的封闭感,如芦原义信所谓的积极空间。利用标高的变化及墙的运用均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封闭感。同时,作为外部空间,它不同于内部空间,它应该具有开敞,流动的特点,意念空间的设计也是限定区域的重要手段。例如美国的福特希乐学院的外部空间设计,建筑师采取了独特的空间布局,强调了不同的功能分区:

①边界区:即与邻近土地相连的界区

②停车场道路系统区

③步行区

④建筑群中的开敞空间

⑤小区庭院

三:规模与尺度

建筑外部空间的规模与尺度受城市规划,日照及不同的生活习惯所。其尺度的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建筑师应该利用这种尺度的差异来创造不同的建筑外部空间形态。也可以弥补原有空间的先天不足。

四:空间分类

建筑外部空间按使用性质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活动型

这种类型的外部空间一般规模较大,能容纳多人活动,其形式以下沉式广场与抬起式台地居多。如合肥市的明珠广场,其为下沉式广场。而北京天坛的园丘却是抬起式的园台。不同的围合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2:休憩型

这种类型的外部空间以小区内住宅群中的外部空间为多,一般规模较小,尺度也较小。

3:穿越型

城市干道边的建筑及一些大型的观演、建筑常有穿越型的外部空间,或者是城市里的步行通道或步行商业街。如合肥市的淮河路步行商业街和花园街,其间点缀绿化、小品等,即可穿越,也可休息,也可活动,可以说是多功能的外部空间了。

五: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手法的运用

为了获得宜人、丰富的外部空间,仅仅一种手法是不够的,需要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建筑以及不同的环境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手法。

1:空间的延伸和渗透

内外空间及外部空间的相互延伸及渗透是空间的连续和相互作用造成的时空的连续。如古典园林中的借景与对景都是空间的延伸和渗透手法的运用。

2:层次与序列

要创造有秩序而丰富的外部空间,就要考虑空间的层次。而对于运用空间就要有空间导向,就要有序列,有高潮和过渡。外部空间的序列通常表现为“开门见山”和“曲径通幽”两种。

3:建筑尺度的处理

建筑作为外部环境的主体其本身的尺度必须有适应人体尺度的过渡。正如芦原义信所提的第二次质感一样。建筑本身需要以一个较大的尺度去适应其所处的大环境,又要以一个较小的尺度去满足其本身的外部环境。建筑物应该具有多层次的尺度关系。

4:其他

在建筑外部环境运用中,小品及雕塑的运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门前的雕塑。有时,雕塑或小品往往就是环境的主题。如合肥市和平广场上的主题雕塑。等等。

建筑部范文篇9

关键词:集团化建筑;内部审计;问题分析

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可以将建筑项目的成本和整体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问题,通过推动内部审计工作进步,可有效推动企业发展。

1.集团化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1审计独立性不强。在集团化建筑企业内部包含多个不同职能类型的部门,更多时候,这些部门处在相对松散的状态下,彼此间的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更多是由管理者决定的,管理者的自律程度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其个人主观意志的影响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关权利并不能得到保证。虽然内部审计机构是依法行使的自身权利,但是并不能得到认可,导致其后续工作出现问题。在企业管理者的影响下,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部门的阻碍,相关工作并不能及时开展,审计部门整体发挥的作用较小。更有部分建筑企业并没有形成对内部审计部门存在重要性的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由建筑企业内的财务以及综合部门协作完成,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独立性并不能得到保证。1.2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导致相应的审计团队配置等也不够完善,管理者并没有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导致审计工作人员开展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多方的阻力。另一方面,公司在审计人员录用等方面的标准也不够完善,被录用的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不足,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审计人员并没有及时提高自己的能力,导致审计团队整体质量较低。公司章程等在制定过程中并没有给予审计人员以充分的重视,审计人员的合理权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在该大背景的影响下,审计人员容易对自身工作丧失信心,工作投入度等也明显下降。在多类因素的影响下,审计人员会逐渐出现消极怠工等现象,严重者甚至选择离职,在该类因素的影响下,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团队的流动性比较大。1.3审计技术及方法落后。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企业各部门工作开展中的好帮手,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今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时并没有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信息处理以及分析等工作仍依靠人工完成,在建设信息化处理平台等方面投入的力度不足,审计的价值在工作中比较难实现。随着建筑企业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若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仍不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审计工作的价值将进一步被削弱。同时,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并没有形成对风险防控等工作内容的重视,随着企业建设发展和人员流动改革等,建筑企业的整体运行也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企业在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难度。建筑企业以及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数据覆盖以及其他类型监督工作的重视,导致企业风险逐渐扩大化。

2.建筑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优化措施

2.1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集团化建筑企业要想通过改善内部审计工作促进自身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视。建筑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参考相关的国家审计准则,使用明确章程规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工作权利与工作范围,推动其各项工作在公司章程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其具体工作规范化的要求,通过合理制度对审计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规范,结合新形势和建筑发展的要求,及时对内部审计制度进行完善和修订,促进审计工作不断改进。2.2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风险管理是建筑企业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风险管理在审计工作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摆脱传统的单纯重视制度和经营的错误观念,不断完善自身各项能力,向企业提出促进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帮助企业有效规避风险。同时,由于企业在内外环境方面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人员分配不均、经营信息不完善等都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管理者也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尽快打造全面、系统、管理和治理结合的高效系统。2.3完善内部审计系统和团队。为解决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数据庞大且数量多的问题,集团化建筑企业可有计划引入外界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的帮助下妥善处理审计的各项数据,将重点以及工作节点等内容摆在突出位置,促进审核等工作的开展。加强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联系,促进彼此的信息流通以方便后续相关工作的继续开展。同时,借助信息系统将建筑生产等过程中的建筑材料等登记入库,使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出现资源积压浪费等问题。另一方面,信息系统也可帮助记录员工的各项数据,及时跟踪记录员工的各项状态,在员工出现离职等现象时可以及时调整内部审计员工数据,得出合理的新审计员工录用标准,可帮助快速完善内部审计团队,推动审计工作合理开展。

随着社会发展,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集团化的建筑企业规模相对较大,问题相对较多,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采用合理手段调整建筑企业存在的问题,推动其实现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敏.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7(23):146.

[2]李晓震,张伟华.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6):18-19.

建筑部范文篇10

关键词: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作用

一、当前建筑企业存在的会计风险

(一)融资方面面临很大风险

在建筑行业中,资金来源的一项主要渠道就是企业融资。因为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致使一些建筑企业需要提前预支一些工程款来得到合约的签订。为了得到更多资金支持,一些实力较弱的建筑企业会通过融资的方式来垫付工程资金。这种融资一般是通过借贷和内部借款的方式来实现。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融资会使企业资金周转风险相应加大,如果资金出现不良情况,就会出现债务偿还困难情况,对企业内部也会出现严重的会计管理问题。

(二)具有较高的成本风险

在项目竞标时,会涉及到项目的成本。如果中标的项目真正的成本低于中标价格时,就会出现成本差,从而产生成本风险。鉴于此,很多建筑企业会利用降低员工工资,减少企业项目管理费用或者合理的降低工程造价来应对成本风险。当财务管理会计人员对财务管理缺乏准确的判断时,会出现一定的会计风险,也会使项目管理风险中出现相应的困难。

(三)存在严重的工程款拖欠现象

有些建筑企业由于没有达到预期效益,或者受到其他外界因素影响时,不能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导致项目合同责任不清,使得验收决策出现延迟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不能准确的计算欠款金额,影响了施工单位权利实施。施工单位必须通过延长付款期或者使用款项抵扣的方式进行工程决算,大大增加了建筑企业的会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的管理与协调功能

内部审计可以从全方位出发,对企业管理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了解企业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风险,从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同时,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企业规划的风险管理内容和过程,对审计部门的管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二)内部审计可以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检查

风险识别是企业管理和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正确的风险识别可以帮助企业领导层进行决策,更快的采取措施进行风险抵御,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对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检查,是否进行最新更新,是否能够控制风险。同时需要对风险结果进行再次的评估并适当的加以整改,从而保证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三)内部审计具有顾问和咨询功能

在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中,相关审计人员必须对企业内部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对企业内部情况和风险加以分析,了解工程项目风险企业是否能够承担,并向企业管理领导层提出相应的咨询符合和应对风险的有效建议。如果在审计部门因为外界因素不能发挥作用时,可以向相关部门提交风险评估报告,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利依据,加大了企业决策的准确性。

三、强化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措施

(一)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和财务管理风险评估机制

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实现内部审计功能,必须有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制定健全的工作行为规范,让审计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才能保证设计工作科学,合理,有序的开展,防止违规行为出现,给企业管理带来风险隐患。另外,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财务风险预测的能力和准确度,为领导层进行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参考。

(二)加大企业风险控制力度由于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企业在发展

中会面临一定的风险。企业审计部门必须对相关风险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并可以提出有效的建议以供参考,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稳健发展,必须加大企业风险控制力度,将企业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企业能够长期发展。

(三)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建立健全的企业材料物资管理制度,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料管理体系,从材料的采购,入库,管理到出库的整个过程必须有详细的账目。如果其中出现问题,必须及时的发展问题所在,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实现采购合理计划,材料科学管理,减少材料的损耗和浪费,加强成本管理,降低企业成本。另外,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利,各自独立并互相合作,互相监督,防止出现由于责任划分不清而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

四、内部审计对企业战略实施的影响

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贯穿始终。首先,企业通过对内部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审查,考察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健全和有效,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风险,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办法,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改善战略实施环境。其次,企业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相关人员在任职期间的职务,财务收支状况等经济活动进行审查,监理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负责人进行客观的审查,贯彻战略指标,促进企业战略的稳健实施。最后,通过财务收支审计,了解企业财务活动执行的真实状况,保证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实现集团战略资金的组织效果,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防止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

作者:石琦 单位:河北省水利工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