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20:01:05

鉴赏

鉴赏范文篇1

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举。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杜甫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示儿》、《破阵子》。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⑧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⑨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⑩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的《定风波》。

二、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写景诗歌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

2.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鉴赏范文篇2

特别是近几年来商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平时的体会,我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要学会读准一首诗

当我们面对一首自己未曾见过的诗,对其意思不甚明了时,除了反复吟诵,还须借助和运用已有的信息,我们常说理解诗歌要知人论世,诗的标题往往会透露历史年代、地点、人物、情感倾向,揭示诗的思想内容,甚至属哪类诗。诗的作者往往会调动我们已储备的文学知识,知道诗歌的背景,作者的风格和倾向。对于注释也莫要轻易放过,它会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还可能暗含答题的信息。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l、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馒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涛、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边塞诗、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息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眺、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烷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目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鉴赏范文篇3

1、分析主要内容

在【滚绣球】一曲中,窦娥因蒙冤赴刑而发出对天地的怨恨。她悲愤地质问:“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她痛陈现实,指斥天地的不公、命运的不平,使“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不公平的事实,摧毁了她对天地的敬畏和幻想,使她得出结论:“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她大声呼告,对天地加以否定:“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在绝望中愤而抗议,揭露人间普遍的不合理,否定掌握人间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天地鬼神的公正性。这里的天地是现实的象征,鬼神是人间统治者的象征。对天地鬼神的指斥,实际上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抗议,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

2、分析人物感情

这段曲词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

3、分析写作手法

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以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不仅使主人公的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4、讨论: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于,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尸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二、研究阅读,分析课文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3[快活三][鲍老儿]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4、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表明窦娥的冤屈的深重、反抗的强烈,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5.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6.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7.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三、写作特点:

1、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本色的戏曲语言。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人.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浯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人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课文中的说白,如窦京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而感人。关汉卿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鉴赏范文篇4

一、了解诗歌发展史,确定诗歌大方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一个朝代大的背景,决定那个朝代诗歌创作大的方向,因此,适时联想到诗人所处的时代,对宏观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主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滥觞,其所录之诗大多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朴素的生活,最真挚的情感,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这是由那个时代的生产力状况和淳朴的民风决定的。唐代君主和人民群众爱好诗歌成为普遍风气,整个时代的创作主流是表现昂扬的精神,李白的乐观,杜甫的壮志自不必说。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在唐代,我们听到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豁达。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北方少数名族的入侵,多出现渴望建功立业但报国无门的豪放大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苏轼无奈的感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热切的呼喊;连婉约派的李清照也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沉重叹息。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握各个时代诗歌创作的主流,据此,掌握鉴赏诗歌情感主旨的路子。

二、了解个体差异,确切地解读诗歌

时代是诗歌创作的大背景,创作主体因个人的身世际遇,所处环境等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也就是说诗歌还有其小背景。如出身官僚地主家庭的王维,早年曾具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但由于政局变化让他觉得仕途生活只会违背自己性情,成为累赘,于是就开始了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因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他前后期诗风的不同,前期多写一些关于游侠、边塞的诗篇,表现那个时代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而他后期的诗主要是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联想写作背景,关键是要能够设置一种可以进行想象的具体情境,使自己身处其中,能够仔细品味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作到细致入微,透彻深刻。

鉴赏范文篇5

在这个过程中,常伴随着读者的审美判断。这种判断,通常不是逻辑推论,而往往是读者对作品的共鸣,全部身心都沉浸在作品意境状态中作出情感判断。清人乐钧在《耳食录》中曾记载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女子从其兄处借得《红楼梦》一书,废寝忘食以读之,读至佳处,往往辍卷冥想,继之以泪,卒未尝终卷,乃病矣。父母觉之,急取书付火。女子乃呼曰:“奈何焚宝玉、黛玉”?自是啼笑失常,言论无伦次,梦寐之间未尝不呼宝玉也。延巫医治之,百弗效。一夕瞪视床头灯,连语曰:“宝玉宝玉在此耶”!遂饮泣而瞑”。

读罢故事,我们既为《红楼梦》那勾魂摄魄的魅力而倾倒,又为故事中那女子因不懂鉴赏文学之道而死于书下所叹惜。须知,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总是作家通过对生活的加工、改造出来的,因而程度不同地具有某种典型性。典型人物则是其中典型程度最高,写得最为鲜明、生动、最有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红楼梦》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五百多个,绝大多数人物富有典型性,其中称得上典型人物的却只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十多个。典型人物是人物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物塑造的极致。

古人有言:“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这很好地说明了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既要“入乎其内”,专心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又要“出乎其外”,对作品结合其本身的背景作出正确的评价,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鉴赏文学作品首先要“入乎其内”。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因此,文学作品鉴赏者先要置身于作品中去,努力撤除有碍于欣赏的与作品间的一切距离,使鉴赏者与文学作品融为一体。鉴赏者的情感活动通过作品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作品信息的诱导下,设身处地去接受作品中的情感,使作品中的情感信息变成自己的真实情感活动时,读者就进入了角色,步入鉴赏的境地了。上面所引故事中的那女子读《红楼梦》时出现的那种现象就是“入乎其内”的形象写照。鉴赏作品要做到“入乎其内”,我认为方法有二:一是“入”作品,步步进入创作者所写的境地,使心潮与作品的波澜同起伏,感情与作品中的人物共悲欢,随着创作者的思路,让自身进入主人公的体验,以致和主人公共同体验,于是读者就为之愤怒、流泪、激动、欢笑;二是“入”作家内心,通过文辞揣摩作家的用心,充分领会匠心所在,每一位创作者笔下的作品形象,都融入了作者一定的思想观念,善恶美丑的情感体现是非常鲜明的。

鉴赏范文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育;影视鉴赏;工科学生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美育传统源远流长。《论语•泰伯》中就记载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思想。进入新时代,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美育”置于重要地位。美育的实施离不开艺术教育的开展,“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1]49。除去旨在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专业艺术教育外,广义上的艺术教育更加注重“普及艺术基本知识,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鉴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1]53近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艺术鉴赏类公共选修课,更加广泛地运用艺术教育的途径实施美育。影视鉴赏公选课属于艺术鉴赏类公选课的一种。对比普通本科学生与高职文科学生,高职工科学生更注重技术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艺术、美学素养相对较弱。因此,艺术鉴赏类公选课成为高职工科学生美育的重要手段。影视鉴赏公选课也成为了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之一。

1意义:美育的传统及其功能

我国自古就重视美育之于“人”的重要意义,有着悠久的美育传统。早在先秦时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教育内容,孔子倡导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提出的“美善相乐”等都包含着中华传统的美育因素。此后,随着历史变迁,美育的形式也不断更迭,可谓一代有一代之美育。“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于非正式教育中行其美育之作用。”[2]174美育即审美教育,这一概念由18世纪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首次明确提出,美育也由此逐渐成为近现代教育的主体内容之一。席勒认为人有三种冲动即“理性冲动”“感性冲动”和“游戏冲动”,而且必须通过“游戏冲动”将“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两者有效地调节,人性才能变得完整。这里的“游戏”就是指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它们和人们实际的物质需求不同,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超功利性的。20世纪初,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大家先哲将西方美育的概念引入中国。蔡元培曾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下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美育可以基于人的情感,激发人的美感,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抚慰与精神上的超越,引导人从“现象世界”抵达“实体世界”,“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2]4王国维也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了美育对人们情感发展和身心修养的意义,“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3]。从功能的层面来看,美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美育能够培育人的审美态度,让人在面对生活对象时在心里产生“审美距离”。这种“审美距离”即布洛所说的“心理距离”,它并不是指人和生活对象的疏离,而是强调用审美的态度去亲近生活对象,感受感性世界的鲜活与诗意。美育能够培育人的审美能力,即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的感兴能力。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能够情景交融、涵泳其间,生成物我同一的审美意象,进而体验到审美愉悦。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美育能够培育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决定着一个人审美行为的指向,影响着一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有高下之分、好坏之别,健康、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能够促进人生的发展、境界的升华,病态、恶劣、低俗的审美趣味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影响人的审美趣味的因素有很多,譬如文化艺术素养、从事职业、家庭出身、生活方式等等。美育的目的在于培育人健康、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使其发展完满的人性。可见,美育的功能重在培养人的“审美态度”“审美能力”与“审美趣味”,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完满的人性”[4]。

2困境: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的形成

从目前各学科高职学生美学素养的形成来看,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的形成既有时展带来的普遍性,也有学科划分造就的特殊性。从普遍性来看,目前高职学生以“00后”为主,他们成长的2000年之后,影视行业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方兴未艾,媒介文化日益丰富。信息技术的迭代加之媒介内容的丰富,使得动态或凝固的影像不断延伸、充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视觉化的元素变得无所不在。随之而来的便是视觉文化的不断崛起,人们逐渐熟悉由种种影像构成的“景观”,开始习惯被视觉化的生活,面对这种境遇有学者提出了“视觉文化的转向”。一方面是视觉需求和视觉欲望的不断攀升,想看的欲望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另一方面,当代文化的高度视觉化和媒介化,又为我们观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高质量、更具诱惑力的图像[5]。目前在校高职学生的成长过程适逢“视觉文化的转向”,他们大多从小就耳濡目染于各种影视作品,伴随着影像的闪烁而逐渐长大,谙熟各类屏幕上的影像奇观,并在屏幕前“看与被看”的“凝视”中生成意义。这些成为影响其自身美学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大量不假辨别的影像消费,也可能使得高职学生陷入柏拉图“洞穴之喻”中囚徒们的困境,面临无法识别真实与虚构之间边界、混淆真假的危险。从学科划分造成的特殊性来看,由于学科知识的分野,高职工科学生一般更注重对自身技术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而对艺术、美学方面的学习相对较弱。加之,高等职业教育相比普通本科教育,其职业性、技术性更加明显。这些情况都不利于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的培育和提高。如果生活的视野只是局限于对现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高职工科学生蜕变为马尔库塞概括的“单向度的人”的风险相较于其它学科的高职学生而言可能会更高。“现代社会所强调的科学技术压制了人内心的否定性、超越性和批判性向度,使人的思想变为‘单向度的思想’,生活在其中的人则变成了‘单向度的人’”。[6]艺术教育能够培育高职工科学生的美学素养,成为帮助他们对抗向“单向度的人”蜕化的有效路径。许多科学家都重视艺术对科技人才培养的作用,比如钱学森就强调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而且还亲自研究过艺术和美学方面的问题,“……艺术课程得不到足够重视,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就会被压抑,人的同情心、道德感、审美感难以得到启迪。这样的教育很难培养杰出人才、拔尖人才。”[7]综上所述,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的形成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从普遍性来看,高职工科学生与其它学科学生一样经历着“视觉文化的转向”,个体记忆中的影像成为影响其美学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从特殊性来看,高职工科学生相较于其它学科学生更容易为现代技术所压制,蜕化成“单向度的人”的可能性更大,其自身美学素养培育的困境凸显。

3契合:艺术特性与美育需求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在课程设置上更多得向艺术教育方面发力,相继开设了各种艺术门类对应的艺术鉴赏类公选课。影视艺术的一些特性,使得影视鉴赏课程与高职工科学生普遍的审美需求相契合,成为诸多的艺术鉴赏类公选课中培养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影视艺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影视艺术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它综合了戏剧、文学、美术、音乐、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广泛吸收了其他各门艺术的长处和特点,化为自己的有机的艺术语言,借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8]一般而言,相较于高职人文社科类学生,高职工科学生有效接触的艺术门类相对较少。影视艺术的综合性恰好为高职工科学生提供了有效接触多种艺术门类的机会。在影视鉴赏中,高职工科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影视艺术特有的视听语言,而且能欣赏构图、色彩的绘画之美,配乐、音响的声音之美,台词、叙事的文学之美等等诸多种类的艺术美。进而,影视鉴赏能够开启高职工科学生了解艺术的兴趣,帮助其找到自己喜欢的艺术门类,为其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影视作品中有一种用以塑造人物形象的光线叫做“伦勃朗光”。这种光线的用光方式正是与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人物肖像绘画中的光线相似。假设有学生对这种用光方式感兴趣,那么他就可以进一步去了解伦勃朗的绘画,了解17世纪的欧洲绘画史。他的艺术欣赏领域也从影视艺术贯穿到绘画艺术,如此对其艺术视野的开阔和美学素养的培育都大有裨益。影视艺术具有大众性的特点。除去一些追求实验性、先锋性的作品之外,影视作品普遍还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属于宗白华先生所言的“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常人要求的文学艺术是写实的,是反映生活的体验与憧憬的。然而这个‘现实’却须笼罩在一幻想的诡奇的神光中”[9]。影视作品常常被比作社会生活的镜像。它们映射着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这些现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想象的、浪漫的、艺术化的处理和加工。于是,影视作品符合“常人”对文艺作品的要求,成为适合其欣赏的对象。作为普遍接触文艺作品可能相对较少的高职工科学生,大多都属于“常人”,影视作品应该是其比较熟悉的文艺作品样式。加之,前文中叙述过的,当下高职工科学生,其成长过程中经历着“视觉文化的转向”。他们对影视作品的长期观看经验,形成了自身对影像有一定的敏锐度和感知力。因此,可以说高职工科学生普遍都拥有学习影视鉴赏课程的基础。影视鉴赏课程的内容对高职工科学生而言,是相对比较容易入门的。当下,各种各类的影像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各处,大到影院银幕上营造的奇观化图景,小到手机屏幕中播放的短视频故事,类型繁多、良莠不齐,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不同作品之间也可能存在着云泥之别。高职工科学生通过影视鉴赏的课程,学习鉴别和欣赏影视作品,符合他们自身的审美需求,也是面对时展个人需要提高艺术鉴赏力、美学素养的要求使然。可见,影视艺术的综合性与大众性,使得影视鉴赏课程在高职工科学生的美学素养培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4培育:实践中的审美再创造

鉴赏并非简单地了解、认识、信息接收,“所谓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1]380那么,影视鉴赏课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凭借影视作品而展开审美再创造活动的过程。这一活动过程,必然会对学生自身的审美修养提升、美学素养培育产生诸多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明白教学实践中的着力点所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审美再创造活动,并引导学生提升自身适应时展的综合素质。4.1审美再创造蕴含人文性。影视鉴赏的教学实践中首先应该注重课程的知识性,即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思维。影视鉴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影视方面的知识,还可能开启学生对于其它艺术门类知识的兴趣。同时,许多经典的影视作品中往往包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比如《罗生门》中对真相的言说、《辛德勒的名单》中关于战争的反思、《霸王别姬》中文化的流转、《饮食男女》中家庭的寓言等等。这些对于学生综合人文修养的提高大有裨益,特别是对平时接触人文社科类知识普遍相对较少的高职工科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媒介时代,自身艺术素养、人文修养之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4.2审美再创造开拓想象力。影视鉴赏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课程的启发性,即着力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作品中有许多用影像营造出来的奇观。这些影像奇观的直观呈现所带来的震撼体验,有助于学生开拓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盗梦空间》中,“多重梦境”的影像呈现、世界被翻折的视觉场景都充满着精妙想象的设计,这对于刺激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必然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还有一些电影场景巧妙地“寓言”了科技的发展,比如在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9000”电脑,它拥有与人类对话的能力。这个设计在当时看来可能科幻感十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当下“Siri”等一系列语言识别助手早已登陆了我们的生活。因此,影视作品可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一种想象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或许会成为高职工科学生未来创作、设计的灵感源泉。4.3审美再创造与美感产生。从综合的美感层面来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课程让学生自身产生美感、获得审美愉悦方面的特殊作用。由于影视鉴赏是审美再创造活动,因此其过程带有很大的主体性。教师常常能够看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部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结局等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在课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彼此的想法,教授学生运用更加专业的方式进行作品分析。每一次对影视作品的解读和讨论都是学生自我审美再创造的活动,都是将自我的生活经历、情感思想、文化知识、审美理想投射到作品中的过程,是一种享受艺术再创造时的审美愉悦的过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学生通过对影视作品的鉴赏,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影像中,进而产生美感。在由教师引导的多次鉴赏实践中,学生自身美感的反复产生能够促进其健全审美心理、提高美学素养、陶冶情感、完善人格,进而有助于学生“发展完满的人性”,防止其蜕化为“单向度的人”。如前文所言,这一点对于高职工科学生而言显得更为紧迫。

5结语

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从现实功能来看,美育对人才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发展完满的人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的高职工科学生,其成长过程适逢“视觉文化的转向”,各种良莠不齐的影像充斥在他们的个体记忆与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容易使人迷失其间;其学习经历的学科分野又使得他们更易受到现代技术的压制,进而陷入向“单向度的人”蜕化的困境。于是,高职工科生美学素养的培育就显得尤为紧迫。影视艺术的综合性与大众性和高职工科学生普遍的审美需求相契合。这为影视鉴赏课程成为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开辟了可能。影视艺术的综合性为高职工科学生在影视鉴赏中有效接触不同艺术门类、发展个人艺术兴趣提供了机会;其大众性使得高职工科学生在鉴赏课程的学习中易于入门,而且学习到的知识与方法在生活中多有“用武之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清影视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的本质。教师在课堂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影视知识的普及、人文思维的培养,也要注重对他们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开发,进而还要关注其美感的产生,让学生能够在影视鉴赏中切实提升美学素养,真正做到育美于“影”。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王国维.王国维文集(下部)[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33.

[4]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02-412.

[5]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

[6]彭述娟.影视艺术对当代大学生的美育意义及实践路径探析[J].当代电影,2017(8):138-141.

[7]叶朗.以美育人:以美育培养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18-09-18(23).

鉴赏范文篇7

【关键词】戏剧文学;鉴赏技巧;分析

一、戏剧概述

戏剧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的重要艺术形式。戏剧艺术家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表演过程中,戏剧演员通过美术、音乐、文学、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和模拟性动作,还原人物所处的环境,表达故事角色的情感,演绎故事角色的人生,反映人物的生活状态,展现人物的思想内涵与主观心态,引发观众对道德、情感与人生的理性思考。戏剧由多种元素构成,包括观众、舞台、演员与剧本,其中,演员与观众是最为基本的两大条件。戏剧对舞台没有正式的要求,只要是演员可以进行艺术活动的场所都能被称作舞台。部分演员会通过即兴表演的方式完成戏剧表演,因此,在特殊情况下戏剧也可以没有剧本。戏剧的创作一般经历剧本创作与舞台创作两个阶段。剧本创作也被称作一度创作,舞台创作也被称作二度创作。通常,剧本创作只由编剧负责,而舞台创作则需要考虑大量影响因素,包括导演与演员的配合,舞台音乐、灯光、音响以及舞美的设计。舞台创作中,导演要按照自己的构思对演员进行协调,确保演员在设计好的舞台中展现剧本,为观众呈现精彩而完整的戏剧。

二、戏剧的特点

(一)综合性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它突破了传统舞蹈、美术、文学、音乐、表演等艺术类型的独立性,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将多种不同的艺术类型综合成了一种全新且独立的艺术样式。一部完整的戏剧演出需要耗费大量心血,不仅需要导演与演员的付出,还需要剧作家、美术家、灯光师、化妆师、音乐家的助力。其中,音乐家主要负责创作唱腔与音乐;剧作家主要负责创作戏剧文学文本;而灯光师、化妆师以及美术家则负责设计舞台布景与人物造型;演员则要在这些工作人员的帮助之下,用自己的形体表演将剧本中的剧情展现出来。

(二)表演性

戏剧的综合性体现在外在与内在两个方面,是演员艺术表演的综合体现。戏剧是演员在特定的舞台空间内以表演的形式和观众发生关联的一种艺术,具备很强的表演性。演员会在特定的舞台空间中表演规定的情节,为观众展现剧本的内涵,把人的神态与体态以表演的形式进行外化,将人的生命历程用演出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限制性

戏剧是演员在特定舞台空间内与观众发生关联的艺术,这意味着戏剧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着一定限制,戏剧表演要求演员在特定的时间内和特定的地方完成由一连串动作构成的事件,这些事件也就是剧情。从文本的实际形态来看,无论是歌曲还是小说都有固定的长度,但歌曲与小说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只要条件允许,歌曲和小说就可以无限延长。而戏剧这一形式则受到观众耐心与演员承受能力的影响,因而,戏剧演出被限制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之内。通俗来讲,就是戏剧不能没有时间限度地演下去,其开始和结束都有明确的硬性规定。戏剧剧本和小说的故事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社会生活事件艺术化的体现,因此,二者在艺术空间与现实生活空间的开放性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在戏剧表演过程中,演出空间具有有限性和封闭性,这与生活空间的无限性与开放性存在矛盾。也就是说,戏剧只能以可被视觉和听觉感知的形式展示剧本内容,因此,戏剧也有一定的限制性。

(四)冲突性

戏剧是反映社会生活矛盾的重要途径,因此,戏剧当中注定会出现冲突。优秀的剧作家可以将人物、事件等冲突集中起来,为观众展现其他文学样式无法展现的尖锐矛盾冲突。戏剧中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人物与人物的冲突。人物与人物的冲突主要体现在性格冲突与意志冲突两个方面。性格指的是由人物的行为与态度所展现出的人物心理特征与面貌,人物的性格决定了人物对待事物的态度、追求的理想以及所采用的手段,不同性格的人在碰撞时会产生点与点的对撞,从而产生性格冲突。意志指的是人物为了实现自身目的,将自身愿望付出于行动,推动目的达成的一种心理过程。在戏剧中意志冲突更多是指人物与人物之间目的或动机之间的冲突,在大部分戏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与意志冲突都是共同出现、紧密相关的关系,意志冲突会以性格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二个方面是人物内心的冲突。人物内心冲突在抒情性较强的戏剧中会得到进一步体现。这种冲突会藏匿于人物的内心活动中,并通过情感的力量打动读者。通常情况下,人物内心冲突会以语言和行动的方式展现出来,在主角与其他人物的性格冲突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因此,内心冲突与性格冲突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第三个方面是人物与环境的冲突。环境冲突主要是人物自身的意志、性格与内心与其所处的环境差异过大导致的。环境冲突会推动主人公与其他人物与环境走向对立,使剧情走向更加精彩。任何一个剧作家在创作戏剧的过程中都会利用多种方式展现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不同矛盾。毫不夸张地说,戏剧冲突就是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生命力,只有正确认知冲突,感受冲突带来的冲击力,才能了解戏剧艺术的魅力,提升戏剧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戏剧文学的鉴赏技巧

(一)对高度集中的戏剧冲突进行品评

冲突是戏剧的生命力,也是构成戏剧的基本要素,因此,我们在鉴赏戏剧时,要首先了解戏剧中的矛盾与冲突。戏剧的冲突体现在人与环境、人与内心、人与社会等多个方面。优秀的戏剧应该将冲突贯穿于戏剧的全程,在戏剧的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的每一个情节都体现戏剧冲突。因此,我们在鉴赏戏剧时要通过分析情节了解整部戏剧矛盾与冲突的线索,正确掌握冲突与矛盾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发生了什么样的冲突与矛盾,冲突与矛盾的发展进程是怎样,这样我们就可以理清戏剧作品的主要情节,掌握戏剧作品的具体内容。

(二)对丰富多彩的戏剧语言进行品味

戏剧语言是表现剧本剧情的重要基础。在戏剧文学中,无论是戏剧情节的展开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思想的表达,都需要通过戏剧语言来呈现。常见的戏剧语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人物语言,另一种是舞台说明。人物语言由旁白、对话、独白构成,它们更多地被称为台词。人物语言是人物行为动作与心理活动的外显。而舞台说明则更多地被称为画外音,这是一种具有叙述性质的语言,更多是为了帮助观众了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交代剧情发展的环境与背景等。在这两种戏剧语言中,人物语言的重要性要相对更高,舞台说明则起到了辅助作用。因此,我们在品味戏剧语言时,要优先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品味。首先,要对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进行品味。一个人物的塑造是通过台词来进行的,因此,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够反映这一人物的思想感情。一个人物的个性特点是由这个人物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人生经历、身份地位、性别年龄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而这些个性特点最终都会在台词中得到体现。优秀的戏剧只需利用两三句台词便可以清晰地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因此,要注重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品味。其次,要对内涵丰富的潜台词进行品味。潜台词指除字面表层意义以外的深层含义,优秀的戏剧可以只用一两句台词引出无数的潜台词。即通过一句话便可以替代十几句话甚至几十句话,让观众在观看戏剧的过程中感受到话里有话,凭借自己的想象了解人物内心深处的秘密,利用有限的台词表达深刻的底蕴。最后,要对动作性的人物语言进行品味。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指能够展现人物内心活动,或者是人物与人物之间冲突的动作。在戏剧这一表演形式中,人物内心的想法会通过言语或动作的形式展现出来,人物的动作同样是反映人物内心状况、展示人物心理境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品味人物语言的过程中,还要对人物的动作进行品味。

(三)对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进行鉴赏

优秀的戏剧会利用戏剧冲突与戏剧语言塑造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因此,人物形象的鉴赏同样重要。在鉴赏人物形象时,首先要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一个人物的性格会反映在方方面面,不同人物有不同的人物性格,在鉴赏人物形象时,要优先抓住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其次,要对人物的语言进行揣摩,人物的语言是反映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揣摩的同时,要思考这样的语言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样才能对这一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了解。最后,要对人物性格的变化以及心路历程进行鉴赏。对于一部完整的戏剧而言,人物的性格会随着剧情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变化。只有了解这一人物的心路历程,才能更加全面地鉴赏这一戏剧人物形象。

四、中外戏剧的鉴赏技巧比较

我国的戏剧与西方的戏剧在形态特征上有一定差异,可以被划分为西方科白性戏剧与东方乐舞性戏剧。欧洲古典戏剧主要经历了古希腊、文艺复兴以及古典主义三大时期,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鉴赏欧洲古典戏剧时,我们要结合其四大特点进行鉴赏。欧洲古典戏剧在戏剧类型方面具有两极分化倾向,更多的表现为喜剧或悲剧。在核心思想方面,欧洲古典戏剧更加注重人本位观念。在创作时,欧洲古典戏剧遵循三一律原则,即时间一律、地点一律、情节一律,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上,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而在表现形态方面,欧洲古典戏剧更加注重动作与对话,即科白性。而中国古典戏剧则是东方乐舞性戏剧的完美体现。首先,中国古典戏剧具有多元性与连续性,在形成时吸收了大量的艺术因素,我国四大戏剧高峰分别是南戏、元杂剧、明传奇、清传奇。在表现形态方面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与一体性,能将唱、念、做、打等手法与音乐融合,实现戏与曲的有机融合。除此之外,中国古典戏剧在表演方式上还有一定的虚拟性与程式性,中国古典戏剧在表演上有着完善的程式,演员只需要通过虚拟的动作便可让台下的观众了解这一动作的具体内容,如抬花轿、开大门等。

五、结束语

鉴赏范文篇8

关键词:影视鉴赏;微课;景别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以短小精悍、简明清晰、技术得当、理念创新逐步应用于公共艺术教育中。微课早在2011年便有了一定的概念,2013年被称为“微课元年”。近年来,各大高职高专院校都在倡导微课的发展与应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制作的现状同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高质量的微课内容,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较为欠缺,除了个别学校制作了一些精品的微课视频之外,大多数微课的质量都较一般,无法起到很好的拓展作用。所以,积极建设适应公共艺术教育微课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要求和精神。江苏省组织了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的申报工作。进一步提高全省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水平,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笔者申请了此次课题,课题名称为民办高职公共艺术《影视鉴赏》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研究,根据微课的特点对公共艺术《影视鉴赏》课的景别专题进行了设计,下面笔者将简单介绍整个微课的设计过程。

1教学理念与目的

《影视鉴赏》作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之一,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影视鉴赏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影视作品鉴赏。景别的划分是影视鉴赏过程中首要学习的概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习者了解或掌握影视景别划分的基本知识、景别在影视作品中及实践拍摄中的运用等,丰富学习者的美育知识,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及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学内容与重难点

(1)教学内容:选取《影视鉴赏》中《景别》这一专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将学习景别的定义,了解景别的划分,掌握景别的运用等。(2)重难点:充分理解景别的基本内涵;了解景别是如何划分的,可以将影视作品镜头中的不同景别进行区分;在实际拍摄中将各种景别运用到位。

3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环节设计独特:“欣赏、问答、举例、实践、总结、思考”六个环节,从理论(欣赏、问答、举例)到实践,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回归理论思考。(2)学生全员参与度高:本次教学内容可以涉及电影、动画等影视作品的例子,关注度高,能够增加学生艺术知识、提高艺术技能。(3)教学手段资源丰富: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技术手段,有视频、动画、PPT、图片、习题等。学生可以从教师那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审美方面的熏陶和感染。(4)理论实践互融互通:既有理论讲解,又注重挖掘影视作品中景别的运用,联系实际,重视应用,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开拓思路。

4微课的具体设计

影视是一门年轻而又极富魅力的艺术,它的历史虽只有百年,但已是艺术大家族中得天独厚的宠儿。与此相适应,影视理论研究也得到了繁荣与发展。影视语言是用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语言。与一般语言不同,影视语言是一种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不同景别镜头的组接(剪辑)和摄影机的运动或是焦距变化所产生的蒙太奇不仅形成了银幕形象的构成法则,也完善了影视语言的独特语法修辞规律。影视语言的章法,是影片内容的组织和构造的特殊法则,一般由若干场面和段落按照蒙太奇规则相互交织构成。笔者的微课就是根据这一特点,设计了《太阳的后裔》第三集开始时飞机飞过头顶衔接实际俯拍学校全景,女主角跑衔接学生走的镜头,学生走进教室上课衔接教室投影仪正在播放《太阳的后裔》的视频等。《太阳的后裔》的影视时空和微课的现实时空交错出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联想。用《太阳的后裔》的背景音乐衔接上课的打铃声,视觉节奏与听觉节奏有机结合,体现内容的变化,使微课节奏丰富多变,生动自然,产生较强的感染力。通过时空交错蒙太奇的手法引入微课,同时将整个微课设计如下。(1)环节一:欣赏。通过韩国电视剧《太阳的后裔》中的一段视频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案例新颖,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环节二:问答。怎么描述影视画面?怎样划分景别?怎样将景别运用到拍摄中?景别是指由摄像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画面上形象大小的变化。景别通常分为六种: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局部特写。(3)环节三:举例。举例好莱坞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和Mr.Boomba系列Flash作品之一。通过举例分析景别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4)环节四:实践。请同学们用手机拍老师上课的画面。边拍边回顾景别划分的理论知识。举一反三,学完理论,通过练习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巩固。(5)环节五:总结。教师总结本次微课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与课程导入相呼应,再次用韩国电视剧《太阳的后裔》中的那段视频结束课程。(6)环节六:思考。提出问题:景别的功能和作用有哪些?导出下一课,承上启下!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结语

回顾整个设计与制作过程,笔者深深庆幸自己受益于时代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正因为当今的技术,学校快速发展教师们积极使用微课,才有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微课。要注重核心可用资源的收集与开发,要进行整门课程的开发和体系化,重视每一个微课的质量,边实践、边提高,探索适合公共艺术教育影视鉴赏课程特色的微课开发模式;整合系列微课,以达到系列化、专题化的效果。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对待微课,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是否采用微课,更要辩证地利用微课,丰富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丹尼艾尔•阿里洪.电影语言的语法.[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2]杨晓林.影视鉴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3]龚金平.光影之魅:电影鉴赏的方法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4]王晓宁.从美育高度开展学校公共艺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6-10-13.

鉴赏范文篇9

1、分清题材类别

①送别诗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怀古诗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

③边塞诗大都以描写边塞景色或战争为主题,或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以反对战争呼唤和平,或思念亲人,或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

④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

⑤咏物言志诗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

⑥借景抒情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理想以及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认识。游仙诗也属于这个范畴。

⑦闺怨诗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⑧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⑨山水田园诗

⑩即事感怀诗

2、重视诗歌标题3、推敲关键词句4、做到知人论世5、利用诗后注解6、注意诗中典故7、理顺颠倒句序8、懂得基本常识

学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三种:诗中的人物形象、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的景象或物象)

一、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二、常见人物形象举隅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三、意象和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人的主观情感。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意象是具体的。

“意”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作者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是空灵的。

捕捉意象,揣摩意象是分析意境的基础。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

四、分析意境型题目的解题方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意境型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景)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情)

五、常见意象举隅:月菊梅莲兰松梧桐杜鹃鹧鸪寒蝉鸿雁柳燕孤灯船夕阳猿阑禾黍竹沙鸥西风霜露云玉珍珠梅子鸳鸯丁香红豆红叶孤雁

学案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诗歌语言题一般出题方式:1.结合全诗,看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炼字赏析)。

2结合全诗,看诗句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名句赏析)。

3.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或语言特色)(诗歌语言整体赏析)。

二、炼字——推敲字词诗眼响字领字

动词:一般动词1、陶潜:悠然见南山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

活用动词1、春风又绿江南岸2、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形容词副词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数词: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2、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1、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回答炼字型题的思考步骤:(1)寻找并鉴赏诗句中精练的词语,鉴赏精练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2)如何进行语言表述(步骤):第一、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第二、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第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意境、感情)。

三、名句赏析题回答步骤:①该句本身的意思以及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该句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

四、语言风格作家的风格流派与语言特点

豪放婉约隽永朴素自然雄浑悲壮雄健高峻委婉含蓄婉约缠绵慷慨悲凉沉郁顿挫、激愤悲慨明快简洁、明白晓畅清新飘逸、豪迈洒脱闲适恬淡、清幽空寂豪放悲慨俊爽明快豪迈旷达、雄健奔放清新平淡绚丽明快自然

精练——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司空图《诗品》)

含蓄——不着—字,尽得风流(王国维《人间词话》)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资料一、部分著名诗词作家的语言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柳永、姜夔、李清照——婉约屈原—雄浑悲壮

李煜、刘禹锡———隽永(意味深长,引人入胜)陶渊明、谢眺、谢灵运——朴素自然

王安石—雄健高峻李商隐—委婉含蓄李清照—婉约缠绵

陆游——慷慨悲凉杜甫——沉郁顿挫、激愤悲慨白居易——明快简洁、明白晓畅

李白——清新飘逸、豪迈洒脱王维——闲适恬淡、清幽空寂辛弃疾——豪放悲慨

杜牧——俊爽明快苏轼——豪迈旷达、雄健奔放

资料二、诗歌语言风格最常用词语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的诗比较清新,如王维、孟浩然。

(2)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明朗、轻快,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的词。

(6)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学案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二、表现手法:在作品中能够把景物、事物、思想、情感等内容准确表现出来的手法叫表现手法.它包括修辞手法、描法和抒情手法、其他常用手法。

1、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①比喻、比拟(拟人拟物):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②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③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④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⑤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⑥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⑦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⑧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⑨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⑩还有反复、通感、设问、反问、互文,赋比兴

2、描法及特点:白描—渲染—烘托,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对写—对比,点—面,细节,色彩变化

白描: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方法。

渲染: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从本质上讲,烘托属于侧面描写。烘托又叫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动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对写:明明要说自己,却从对方写起。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理抒情等

4、其他常用手法:联想、想象、象征、铺陈、比兴、抑扬、伏笔、照应、寓褒于贬、明褒实贬、以乐景写哀情、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以小见大、卒章显志、起承转合、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借题发挥

三、表达技巧题答题步骤:

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作用。

例:对本诗颈联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做简要分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答案]:本诗颈联运用夸张手法。(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具体运用)表达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作用)

四、练习

1、阅读下边这首宋词,回答后边的问题: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2、阅读下边这首宋词,回答后边的问题: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边这首唐诗,回答后边的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学案五: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了解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①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岳阳楼》

②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③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④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怀古伤今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⑤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别恨离愁,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2、情深意长、相知相思,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的思考步骤

1、初步读懂感知诗歌。2、整体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3、准确概括,具体分析,逐点表述。

注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因此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离不开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理解。关于如何读懂诗歌在学案一已做了提示和指导。不同题材的诗歌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也不尽相同。

三、不同题材的诗歌鉴赏方法略谈

(一)[写景抒情诗鉴赏]1、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2、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3、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例1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②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咏物言志诗的鉴赏]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3、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例2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的描摹,写出了;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三)[思乡怀人诗鉴赏]①了解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亲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②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③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触景伤情如“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如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如月、雁、笛、柳。因梦寄情如“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例3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边塞征战诗的鉴赏]边塞诗的内容大体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

例4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前后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五)[咏史怀古诗鉴赏]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这些史事有时在诗后作了注解,因此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④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例5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六)[即事感怀诗鉴赏]①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②赏析“事”与“怀”的结合。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③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

例6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七)[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鉴赏山水田园诗常用到的术语:①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③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八)[送别诗的鉴赏]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例7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九)[哲理诗的鉴赏]第一要注意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如王之涣《登鹳鹊楼》在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同时,又要蕴含着深刻哲理。第二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绅《锄禾》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第三要注意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我们应在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艺术趣味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如杜甫《望岳》最后一联诗人由望山而想象登上顶峰以后,俯视众多的山峰都会显得矮小。反映了诗人那种雄伟的气魄、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开阔的胸襟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至今仍向人们阐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了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

例8理解下面每首诗各自所蕴含的哲理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

②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十)[闺怨诗的鉴赏]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例9春词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这首诗写春日宫女的愁闷。前两句写宫女。后两句写宫女

课堂练习: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1、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2、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5、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安石)

6、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7、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鉴赏范文篇10

关键词:美术鉴赏高校素质教育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美术鉴赏课逐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美术鉴赏课在高校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为造就合格的人才服务。那么,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美引善

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鉴赏课就是学校的教育课程之一。

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并以美作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在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美术鉴赏课把中外美术精品直接呈现给广大学生,使他们产生“直观”的美感。“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语),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美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高校的美术鉴赏课是普通美术教育工作在高校的一种延续,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教育是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空间及作者创作背景等完成的,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感性形式,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直观的构思,给青年学生以启迪、以感动,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精神上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了很多人文知识,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以美启真

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美术鉴赏课可以使学生以愉快的心理体验展开想象,现代心理学揭示,兴趣和愉快的心情可以为复杂繁重的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对各种色彩的象征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会更加敏锐、协调,可以这样认为,美术鉴赏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它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这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使鉴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鉴赏过程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以美怡情

身心素质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教育。

首先,美术鉴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力量与健美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体质体能的发展过程就是按照美的原则、美的规律塑造美、追求美。在对《掷铁饼者》深入分析、鉴赏并进一步了解作品来龙去脉的同时,还能以健康的美感引发学生强健体魄的自觉性。如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通过美术鉴赏课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

其次,美术鉴赏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学会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是创作者心灵的表露,所以在美术鉴赏中,广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得到和谐发展。此外,美术鉴赏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宽容心理和创造心理等。

总之,美术鉴赏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一不关联着素质教育,关联着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2004年9月10日,主席发表了关于美育的讲话,在讲话中他这样讲道:“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造就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自由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主编《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