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口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2:33:10

建口范文篇1

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集聚度高,土地资源紧张,上海市政府通过引导部分企业向郊区迁移,并在郊区进行新城的规划建设,发挥郊区新城对中心城区人口的疏导作用,逐步缓解中心城区人口、经济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新城的规划建设与人口迁移流动密切相关。上海市“十二五”7个新城规划中[1],近郊区嘉定新城规划人口50万;浦东临港新城规划人口83万;远郊区的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南桥、崇明城桥5个新城规划人口315万。新城大都处于近郊和远郊,大型保障房社区建设作为新城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心城区人口及外来人口具有重要的疏导作用。另外,上海市产业结构实施“退二进三”战略,中心城区大量的制造业和工业企业外迁,促进了郊区经济的发展,也为郊区新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新城建设尤其是大型保障房社区建设及基础生活设施的逐步完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有利于青年劳动力的流入,为郊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可见,保障房社区建设在郊区新城建设及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界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等领域,但大型保障房社区建设对区域人口尤其是对周边居民的影响研究中涉及较少,本文主要从人口学角度,以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和边缘区)、近郊区和远郊区3个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保障房社区建设对区域人口变动的影响。

二、保障房建设与人口郊区化

保障性住房,通常指提供给特定人群使用的、在政府统一规划统筹下建设,并限定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的住房[2]。目前关于保障房的研究较多,但对保障房社区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根据上海市保障房社区规划建设的特点和社区内人口等特征,参考滕五晓等学者关于社区的定义[3],本文将保障房社区界定为主要由保障房规划建设所形成的一定范围内人们居住生活的共同体。人口郊区化是城市人口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是指人口从大城市中心区向郊区及其周边地区迁移扩散的过程。郊区保障房社区的合理规划建设,对于促进区域人口的合理分布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郊区经济发展对人口产生吸纳效应

区域经济差异是造成人口区域间流动的重要原因,与人口再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2000—2010年上海市各区县人口流量与各区县GDP水平、财政收入增加值基本是正相关的。以GDP为例,作为人口净流入地的闵行、宝山、嘉定、浦东(近郊区)以及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崇明(远郊区),其GDP增加值越高,人口流量越大,由图1可以看出,近郊和远郊的人口净流量远远超过了中心城核心区和边缘区。近郊区的浦东新区10年来人口增长最为迅速,净流入量达到了185.7万人,GDP更是达到了4001.39亿元,其财政收入增长也最为明显,2010年浦东区财政收入达到了425.4亿元,较2000年增长了360.87亿元,增长了5.6倍。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人口流动方向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导致远郊区不同城镇间人口增长幅度不同,这对保障房选址及规划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图22000—2009年各区县常住人口与住房增幅对照说明:数据资料来源于2001—2010年《上海市统计年鉴》人口变动及住房资料。

(二)住宅开发郊区化推动人口空间重新分布

住宅开发郊区化是目前上海郊区化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是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的一项有效措施,主要通过住宅和大型保障房等建设项目,有序分流、引导人口向郊区移动。2000—2010年间,上海住宅建筑郊区化现象非常明显,近郊区和远郊区建筑面积增长率远高于中心城区。2000年上海市建筑面积20865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占57.91%,近郊与远郊占42.09%;2005年建筑面积37997万平方米,近郊和远郊占比58.43%;2010年上海建筑面积40931万平方米,近郊和远郊占比55.66%。①与居住郊区化类似,在4大区域中,随着郊区建筑面积的增加,人口表现出近郊区和远郊区大幅增长,且远郊人口增速逐渐加快的态势(见图2)。通过对比“五普”和“六普”数据可以看出,2000—2010年间,上海已逐渐形成以近郊区(包括远郊区的松江)为主的5大人口“增长中心”,近郊和远郊已成为人口的主要导入区。保障房规划建设对于“产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发挥承载郊区人口,促进人口与新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型保障房社区建设及其对区域人口发展的影响

(一)大型保障房社区建设现状

上海大规模保障房建设始于2005年,初步形成了“四位一体”(经济适用房为主,兼顾动迁安置房、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的住房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上海将进一步健全“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计划新建住宅1.3亿平方米,其中保障房面积约占50%,使保障性住房政策受益面不断扩大。上海建设用地变化对保障房规划建设具有一定影响。由上海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三个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值与现状值对比可以看出(表1),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张,近郊和远郊区土地资源相对宽松,是保障房规划建设的重点区域。目前,上海已形成以宝山顾村、嘉定江桥、松江泗泾、闵行浦江、浦东周康航、浦东曹路为主的6大保障房建设基地,规划建设用地面积共约19.33km2,主要分布在近郊区和远郊区,以近郊为主,其中居住用地面积约10.77km2,规划居住人口约52万人,即每个社区约10万居民,人口规模相当于一个卫星镇(新市镇)。

(二)大型保障房社区建设对区域人口、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题组从6大保障房基地及相关社区取得的调研资料显示,大型保障房社区建设对区域人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集中建设和成片开发,导致人口集聚式增长和人口成分构成多元化发展人口过分集中在一个地区,会导致集聚区的公共服务资源有效供给不足,同时人口成分构成变化和居住的分化,导致原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人户分离现象加剧,增加了公共资源配置的难度。①(1)集中式大规模开发导致区域人口集聚式快速增长表2松江泗泾新凯家园一、二期人口导入基本情况大型保障房社区坚持集中建设和成片开发,使人口导入规模大、导入速度快,大型社区人口集聚特征显著。截止2011年3月底,松江区泗泾镇新凯家园一、二期已经竣工的动迁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达到7345套,已入住1万人左右,未来的新凯家园将会成为承载人口3~5.5万的大型居住社区(见表2)。按照规划,部分大型保障房住宅区人口最终将达到10万左右,如马桥、颛桥等大型社区导入的人口都将超过所在镇的现有户籍人口,大规模的人口导入有可能导致新的人口分布不均衡。(2)社区人口成分构成多元化特征明显随着大型住宅社区的陆续建成,大型社区人口成分构成将从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甚至多元结构演变。保障房大型社区居民中,主要存在3类人员:本地原住民,中心城区导入人口及外来人口。人口成分构成多元化趋势明显,公共服务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加大了资源配置的难度。虽然规划中坚持“立法先行,规划、建设及交付使用三同步”,但规划建设及人口导入不可能同时一步到位,如何协调不同群体间的利益,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成为突出问题。如中心城区导入人口从市中心转入城郊,难以享受中心城区的优质资源,如卫生、子女教育等,希望政府能够给予切实解决,而原住民的土地被征,希望在征地补偿中多得一点实惠,外来流动人口则凭借国家政策希望获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权利。当地政府如何平衡三方利益成为关键,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包括财税制度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需要进行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3)住房郊区化快于产业郊区化,居住与就业不平衡,人户分离现象加剧由于保障性住房在短时期集中建设,大多处于近郊,并定位于住宅用途,缺少产业带动,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使得住房郊区化快于产业郊区化,加剧了“职住分离”现象。另外,由于社区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的完善不是同步进行,使人在户不在和户在人不在的人口数量增大。在浦江镇大型居住社区谈家港基地规划方案中,计划导入人口3.61万,由于社区周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没有随主体工程的竣工同时完成,造成社区对居民吸引力降低,目前入住人口只有12208人,还有23892人未入住。在入住人员中,出租户为2161户,约5238人。同时,户籍没有迁入浦江镇的大约7325人,人户分离达60%(表3)。另外,根据新凯家园一、二期汇总分析,一、二期共交房3900套,居民自住1900套,占50%;出租1900套,占50%;流动人口总数达5400人,户籍迁入松江的只有525人,约占入住总人口的30%,人户分离比例高达70%之多(表4)。从浦江镇谈家港基地和新凯家园社区人口构成可以看出,人口结构较为复杂,保障房社区内人口流动和人户分离现象突出,保障房社区演变成跨省、跨区人口的集聚区。据公安部门提供的信息,中心城区导入人口之间、来沪人员与本地居民之间经常产生摩擦,邻里纠纷和家庭纠纷导致的各类刑事、民事案件不断增加,社区冲突加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任务繁重,社会安全隐患不容忽视。2.人口导入机制和跨区县间利益补偿机制对接不够,大型社区管理及配套建设成本负担沉重大型保障房社区入住人口主要为市区的低收入居民家庭,这部分原市区人口对医疗卫生、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需求大量增加,但由于大部分导入人口的户籍仍保留在市区,相应的社会事业费并没有随人走,增加了导入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成本,如大量的失业人口和弱势群体,如果户口不在社区所在地,不能享受就业补贴政策。人口导出区与导入区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对接,没有形成“财随事权”的利益导向机制,造成导出区人走经费在,导入区人多压力大的局面。事权、财权不匹配,难以获得财税归属权或财政转移支付等相关补偿,给当地政府带来了社会管理和财政负担的双重压力,这将使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面临更大的挑战。以君莲住宅区为例,该区在全部建成移交颛桥后,导入人口户籍人数与目前颛桥镇户籍人口相当,这意味着颛桥的财力要承担两个颛桥的社会管理费用。按颛桥镇2011年财政预算安排,直接用于社会事业及管理支出为6亿元,按上年户籍人数5.6万人计算,人均支出10700元,据此,君莲住宅区每年开支将达到5.88亿元左右。①此外还要增加物业管理、社会治安、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开支,社区的正常运转将受到很大影响。3.成片开发模式在推动人口郊区化的同时,极可能引发某些“城市病”“贫民窟”是“城市病”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表现为众多人口拥挤在“脏、乱、差”的有限空间中,住房紧张、生活条件差、失业人口多、犯罪率高等。美国哈佛大学学者Johnkain1968年首次提出空间失配(spa-tialmismatch)假设,研究表明,黑人居住区比白人居住区拥有更少的工作机会[4]。在美国、加拿大,廉租屋居住者以外来移民、本国黑人居多,普遍存在贩毒、吸毒等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型保障房社区具有外来人口多、失业人口多、老年人口多及人口流动性强等“三多一强”的特点,不同住房类型对应着不同的居住群体,如廉租房和公租房对应的主要是低收入人群,这部分群体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住房、日常生活等方面和其他居住者形成明显的差距,极易产生矛盾。陈劲松认为,空间选址是影响公共住房能否和谐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公共住房布局不合理,则会造成一系列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5]。保障房社区多位于郊区,建设规模较大,导入人口较多,社区人口成分构成复杂,公共资源配置不可能一步到位,与中心城区相比差距较大,大规模集中建设、成片开发极可能会造成区域内部人口居住分化甚至形成“贫民窟”。

四、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上海市保障性住房选址主要集中在近郊区,并坚持集中建设和成片开发的原则,对人口产生了较强的导入作用,近郊区逐渐成为人口增长中心和集聚区,对于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起到了较大作用,但是也造成了人口在近郊区过度集聚、结构复杂、住房郊区化快于产业郊区化等问题,对公共资源的配置和人口管理带来一定影响。从长远来看,近郊区保障性住房大规模集中建设,对区域内人口分布也会造成不良影响。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四个中心”建设进程的加快,郊区新城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人口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优化郊区保障性住房选址,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和人口管理体系,对于实现上海人口在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合理分布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对于实现郊区新城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策建议

建口范文篇2

一、“*”成效与问题

“*”期间,河南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努力工作,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现代化管理与服务体系,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建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专网。建成了省到省辖市,市到县(市、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广域网,所有乡镇(办事处)建立了WIS系统,省市两级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大部分县(市、区)实现了上述目标。

二是促进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通过建立和应用育龄妇女信息系统,既起到指导工作和服务群众的作用,又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将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用于平时专题调研和年度目标考核,简化了工作程序,增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提高了办公效率和决策质量。全省计划生育系统信息专网的建成,使省、市、县级之间的通讯更加快捷便利。上级的重要文件和工作安排,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输,为各级超前安排工作争得了主动权。各级计生工作人员逐步摆脱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政务信息、业务信息和统计信息等基本实现网络传输。随着“三网一库”的建立,各级计生部门用于决策的信息日益丰富,各级领导的决策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利用信息资源指导工作的作用日益增强。

四是拓展了对外宣传的空间,初步实现了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随着国际互联网、公众信息网的开通,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基本知识、基本动态,伴随着信息网络传向社会各个领域,为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了新的渠道。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已由过去单一的育龄妇女信息管理,逐步发展成为融政务信息、育龄妇女信息、计划统计信息、流动人口信息、财务管理信息、计生协会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资源,能够为社会有关部门提供婚姻、生育、节育、就业、老龄化等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树立了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良好形象,提高了网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促进了与公安、统计、民政等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计生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互通互联得到加强,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五是构筑了省级人口数据中心网络应用平台。20*年,我们抓住国家建设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的有利时机,主动申请,争取到发改委的支持,成为全国六个项目省之一,并以信息化国家立项为契机,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同时,应当看到,河南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计生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滞后于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不适应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需要。二是市县人口计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应用深度和应用广度不够。特别是近几年,差距拉大更为明显。三是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偏低,网络应用效率不高。四是信息员队伍知识层次偏低,滞后于工作的发展。全省现有专职计算机技术员、操作员配备比例很高,但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少,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要紧紧围绕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主线和职能,以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为核心,以建设应用系统为主导,以开发信息资源为目标,以信息化国家立项为契机,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协调建设,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原则,优化管理流程,规范工作程序,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要坚持开创性和继承性的有机统一,整合和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系统和人口计生信息资源,发挥全省人口计生系统专网优势,以信息化手段带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带动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一管理,分步实施。要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统一领导、整体规划、归口管理、分步实施、协调推进。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系统工程。涉及全系统的基础应用项目以及跨地区的项目,要由省人口计生委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筹推广应用。

二是突出应用,促进改革。把推进信息化与促进改革发展结合起来。要紧紧围绕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线开展信息化建设,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契机,全面理清各项管理业务,优化管理流程,规范工作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和管理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把信息化建设融入管理与服务,不断增强为广大育龄群众服务的能力。以信息化手段带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三是加强协调,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同相关部门间、地区间的网络互联互通,注重综合协调,提高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四是提高效益,保证安全。把握好速度、效益、质量、安全之间的关系。使用成熟、稳定的信息技术,优先采用集中建库的技术路线,降低建设和维护的成本。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总体目标

依托全省人口计生专网,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依托政府专网,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服务业;建成以人口宏观信息和育龄妇女个案信息为主体的省级人口数据中心,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比较健全的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管理工作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信息化知识水平和操作运用能力大幅度提高。“*”末,全省信息化应用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全国信息化先进行列。

(四)具体目标

1、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省辖市人口计生委、县级人口计生委设立人口信息中心。省辖市人口信息中心,承担起本市的软件维护任务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及相关人员的培训等。

县级人口计生委或信息中心至少配备2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名网络管理员、1名信息技术员。乡级计生办要配备信息技术员。专业技术人员要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学历。市级要求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县级具备大学专科以上,乡级要求中专以上学历。

各级人口计生系统信息技术人员每人每年不少于两次专业技术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48小时。

县级及县级以上的网络管理员取得信息产业部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证书和“数据库管理员(DBA)证书”。

2、基础建设

2006年,按照《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规范》要求,加强基础建设、网络环境、人员配备、数据库质量整顿,巩固和提高育龄妇女基础信息在基层经常性工作中的应用,增强市、县两级育龄妇女综合数据的分析、运用能力;各省辖市建立人口信息网站,各县在本市人口信息网上实现链接;市、县两级机房建设要达到规范化要求;建成设施配套完备及安全稳定的省、市、县、乡四级网络,建立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平台;省辖市和部分县建立数字化服务站;人口和计划生育业务信息系统在全省得到普及应用。

2007年,全省达到网络通讯方式的统一化管理,结合软件系统的要求对全省人口计生专网和网络设备进行整体改造,省、市、县带宽升级;结合省政府对电子政务网的要求,利用政府电子政务网逐步实现全系统的内网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的内外网隔离;所有县建立数字化服务站;充分利用人口和计划生育业务应用系统开展工作。

2008、2009年,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远程双向视频会议室;优化网络环境,拓展服务领域,开发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应用软件,实现与政府其他部门信息互联共享。

2010年,建成以省级人口数据库为中心,以人才资源为保障,集网络环境安全稳定、软件系统功能完备、信息纵向交流畅通、横向共享便捷为一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管理服务平台;人口和计划生育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在村级普及推广;信息化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3、软件开发及应用效果

2006年,《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河南省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及《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系统》等软件在全省得到普及,所有县(市、区)数据纳入省级人口数据库集中管理;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要求初步实现《全国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软件有关功能的开发和应用工作。

2007年,开发《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政调评估系统》、《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访法规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报表管理系统》等业务软件;全省人口计生专网作用发挥良好,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等主要办公业务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

2008、2009年,根据业务需要开发新的业务系统,实现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共享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形成比较健全的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管理工作制度。

2010年,实现全省人口预测、统计分析信息和综合决策信息一体化。

4、资金投入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将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年度计划生育事业费预算,专款专用。按照建设与维护并重的原则,在规划项目建设资金时,要落实项目建成后的维护经费,建立科学、合理的维护机制。要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支持,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将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纳入政府信息化建设体系中,要把信息化工作摆到事关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列入议事日程。要充分发挥人口计生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规划、调度、协调、督办的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考核评估的力度,逐步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党政、人口计生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严格奖惩。

(二)建立稳定的信息化建设财政投入机制

财政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投入的主渠道,各级政府要将人口信息化建设日常经费和项目经费纳入本地财政预算、并随着事业费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政府采购和项目招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积极探索开展社会服务,建立投资的社会补偿机制。

(三)抓好各级信息技术机构和队伍建设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稳定现有技术队伍,加强信息技术机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信息化人才的稳定和引进。要加强信息化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把信息化知识和技术培训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常抓不懈。加强岗位练兵和继续教育,建立分层次、分类别、重实效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制度,对各级领导、工作人员和信息化专业人员进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争取用5年时间,使人人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培养一支掌握信息应用、熟悉业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四)健全制度,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十分重视信息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信息安全观念,严格执行国家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建立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安全体系,做到信息安全与规划、建设和发展“三同步”。要对现有的信息系统安全进行测评,做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论证和重要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与应急建设等工作。要制定有利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政策、规范,统一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标准。逐步推广应用网络资源安全证书认证系统工程,保证政府信息网络的信息安全和保密。同时,切实抓好各级人员的信息网络安全保密教育,增强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安全防护的技术水平。

建口范文篇3

.第一,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从第一次有正式全国人口记录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开始,到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1839年间,全国人口从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增到四亿一千二百八十余万,净增三亿五千三百二十余万,平均每年仅递增0.1%。这就是一般说的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高—高—低类型的人口再生产。

.第二,人口的变化不是平稳的,而是具有周期性大起大落的特点。大体上说,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王朝(如两汉、唐、两宋、明、清等)的初期,人口增长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

.第三,就整个封建时期看,人口的增长往往经过一段较长的停滞时期后在短期内迅速增长,而后又停滞下来,即呈现为台阶式的“跃迁”。战国中期的人口大约为二千五百万到三千万,这是第一级台阶;从汉到唐,人口似乎没有超过六七千万,这是第二级台阶;从北宋后期起,人口大约增长到一亿左右,这是第三级台阶;从清代乾隆初年开始,短短100年间人口即从一亿多猛增到四亿,随后又陷于发展迟缓的状态,这是第四级台阶。

.上述三个现象中,第一个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所共有的,第二和第三个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独有的。

.“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2页。)上述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正是封建生产方式的人口规律的作用在中国的具体表现。而封建社会的人口规律归根到底主要是由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或基本经济规律所决定和制约的。

.那么,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规律是什么?它怎样受封建生产方式的决定和制约,怎样随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变化?它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着什么作用,这种作用在封建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又有什么不同呢?

.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和人口再生产

.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个体性质和封建所有制的矛盾。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农业占支配地位,这个基本矛盾也可以表述为个体小生产农业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矛盾。

.我们先看看这个基本矛盾的一个侧面——个体小生产农业对人口发展的作用。

.个体小生产农业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分工和协作不发达,劳动效率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推广不易,因此,劳动力的耗费是巨大的。

.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必须服从一定的有机界的规律,不是连续的和均衡的,因此投入的劳动也不具有连续性与均衡性。冬季农闲时劳动的需要很小,而农产品生长的各个阶段所需的劳动也多少不等,但劳动力却需按农忙时的最大需要配置。尽管自然力对农业生产的参与可以减少投入的劳动,使农业生产率高于手工业,但却无法节约劳动人口。

.封建社会的个体小生产农业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在技术水平低而发展缓慢,劳动生产率低,剩余产品有限,生产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维持简单再生产固然需要耗费大量劳动,而扩大再生产,无论是外延性的(增垦耕地)还是内涵性的(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更是需要投入比生产增长比例更大的劳动才能进行。

.个体小生产农业生产水平的低下,带来了农民生活水平的低下。要维持劳动力的巨大耗费并抵消由于生活水平低所形成的高死亡率,就只有用早婚和多生育的办法来缩短人口再生产的周期,从而维持并增加劳动人手。维持和增加劳动人手的另一个办法是尽量减少少年儿童作为纯消费人口的时间,力求尽早投入生产。封建社会的个体小生产农业一般技术简单,学习时间短,这就使得少年儿童从事劳动不仅必要而且也有可能。少年儿童作为纯消费人口的时间短,对人口的增殖也是一种刺激因素。可见,通过人口增殖以获得大量劳动力,是个体小生产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它内在的经济要求。

.自然,个体小生产农业的人口增长也受到其内在经济条件的限制。生产水平低下带来的高死亡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了高出生率。积累少和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经常的生产倒退,使扩大再生产不易,也限制了人口的增长。此外,剩余产品少及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交换不发达,也限制了农业以外的手工业和商业、交通运输业及城镇人口的发展。尽管有这些限制,个体小生产农业的人口发展的总趋势是增长的。

.对于个体小生产农业来说,“土地的所有权是这种生产方式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自耕农的自由所有权,“显然是土地所有权的最正常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09页。)。

.在封建社会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仍要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不同程度的束缚,但比起其他各类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来,它是比较接近于自由的土地所有权的。自耕农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一般比租佃农民、依附农民和雇农为好,除去国家赋役和高利贷及商人的盘剥外,一般不再受地主的封建地租剥削。因此,小自耕农经济所能容纳的人口往往可能接近个体小生产农业生产水平所能达到的人口的最大限度,其存在和发展是促进人口增长的重大因素。在封建社会里,凡是自耕农的比重大,或有助于从农奴、依附农、佃农等对土地的实际所有向自耕农的对土地的自由所有权前进的每一步变化(如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减轻等),都是有利于个体小生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也是有利于人口的增长的。

.我们再来看看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另一个侧面——封建土地所有制对人口发展的作用。

.地主阶级对人口发展的第一个作用,来自它是一个不事组织和管理生产的阶级(少数经营地主在外)。他们只是坐食地租,关心的与其说是生产的提高,不如说是争取控制更多可供剥削的劳动人手。这样,地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一般是要求人口增长的。自然,这种增长不能使地租剥削率和剥削量降低,越过这个限度,地主阶级就宁愿采用让农民饿死的办法来减少人口了。

.地主阶级对人口发展的第二个作用,是苛重的地租和赋役往往不仅夺走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而且还夺走了相当一部分必要劳动。残酷的剥削及它带来的贫困生活固然迫使农民多生子女,但死亡率也相应增大了。二者互相抵消,使得人口发展停滞。到了农民极度贫困的时候,就造成了人口的下降。另方面,地主阶级除去极力增大对每户依附农民或租佃农民的剥削外,更多地是用兼并土地的办法使小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依附农或佃农乃至流民,从而使小自耕农的人口增殖受到严重挫折。

.地主阶级对人口发展的第三个作用,来自它基本上是一个消费的寄生的阶级。由于优裕的生活和传统的多妻制(地主阶级多妻制的另一个消极作用是阻碍了农民的人口再生产),地主阶级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远较农民为高。地主阶级消费特别是奢侈性消费的扩大和人口的迅速增长,给全社会人口的发展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必然大大增加对农民的剥削量,从而使人口的发展趋于停滞乃至减少。另一方面,生产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的手工业及经营这类产品的商业特别是长途贩运商业畸形发展起来。这类工商业所需的劳力和人手远较一般工商业为多,这就导致了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大量增加。此外,地主、官僚、贵族人口的迅速增加,使得为他们服役的不事生产的奴婢仆隶的人数也随之大大膨胀。工商业的畸形发展和奴婢仆隶人数的膨胀,造成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农民供养的这类脱离农业生产单纯消耗社会财富的人口愈多,农业就愈加萎缩,农民人口再生产的条件也就愈加趋于恶化。因此,地主阶级人口和为其服务的人口的迅速增长归根结底导致了全社会人口增长的停滞乃至下降。

.个体小生产农业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对人口大量增长的要求受到个体小生产农业特别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本身的抑制所形成的人口极缓慢的增长,这就是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人口规律。

.封建生产方式的周期性危机和人口的周期性大波动

.中国封建社会人口的缓慢增长只是总括而言,它并不是平稳地上升,而是在周期性的人口大波动中实现的。这种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来自封建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运动所引起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后者是一些主要王朝兴衰的经济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独有的特点。(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可参看胡如雷《中国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现为生产过剩相反,封建社会的经济危机表现为生产的萎缩。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加剧和地租及封建国家赋役的加重,使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依附农,农民的必要劳动更多地为地主阶级所攫取,生活水平大大下降,不仅扩大再生产不可能,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再生产的实现受到阻碍,封建社会的经济危机出现了。由于封建经济具有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生产水平低,生产资料在生产中比重不大,再生产周期长,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货币关系不发达,积累少而慢等特点,封建社会的经济危机不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那样骤然爆发并且周期较短,而往往是从一个主要王朝的中后期开始,经历了一个一二百年左右的缓慢的痛苦的过程。

.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是明显地表现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上,而是表现在劳动力的增减上,人口的增加,往往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减少,则往往标志着生产力的下降。如果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人口的绝对数量的影响并不那么明显的话,封建社会生产的萎缩则直接表现为人口发展的停滞与下降。这是封建社会经济危机在人口问题上的第一个表现。

.封建社会经济危机在人口问题上的第二个表现,是农业人口的相对过剩。封建社会农业生产本身就是以大量的潜在的和停滞的过剩人口为条件的,只是这种过剩人口还是以隐蔽的形式存在着。封建社会经济危机出现以后,土地兼并,苛重的地租与赋役,特别是天灾,迫使大量劳动力脱离了土地,从而使得大量隐蔽的过剩人口变成了公开的过剩人口,封建社会的流民问题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些过剩人口,部分沦为生产和生活条件更为低下的租佃农民和依附农民,等待着再一次地被迫脱离土地;一部分流入城市或当兵服役,增加了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使得农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再一部分去开垦荒地,或迟或早总要重新落入地主控制之下;而历代封建政府把逃户的赋役转摊到未逃户身上的做法又不免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因此,过剩人口的这些去向只能使农业生产的萎缩和人口过剩陷于恶性循环之中,延长了危机的痛苦过程和加强了它的严重程度。

.封建社会经济危机在人口问题上的第三个作用,表现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在各部门分布的变化。由于地主阶级人口的迅速增长,腐朽性的加强,剥削的加重和奢侈性消费的增长,农村中相对过剩人口中的一部分流入了城市,从事工商业特别是奢侈性的工商业,以及充当奴婢仆妾和当兵,造成了农业以外的各部门人口的增加。而这往往就是封建经济危机过程中城市与工商业畸形繁荣的原因。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工商业的繁荣往往并不总是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正比例,而有时却相反地标志着整个国民经济首先是农业的衰退。正由于这种状况往往是以农村的贫困和农业人口的减少为代价换来的,因此它并不能缓和和解决封建经济危机,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的过剩问题,终于导致了人口增长的停滞与下降。

.危机的发展终于把经济引向了崩溃。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尖锐冲突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农民战争付出的代价是十分沉重的,其中之一就是人口的大量损耗。但成果却是把社会从崩溃中挽救下来,并且多少改善了再生产的条件,使生产不仅得以继续下去而且还能有所发展,人民不仅得以生存下去而且人口除恢复外还能较前代有所增长。特别是农民战争以后,新王朝初期小自耕农比重的增加,使人口的增长具有了更大的势头。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些主要封建王朝的人口发展,大体上都经历了迅速增长——增长迟缓或停滞——迅速下降这样几个阶段,并形成了封建社会人口周期性的大波动的原因。

.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人口的台阶式“跃迁”

.封建经济在周期性危机后往往有较大的发展,人口的周期性大波动也并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出现了几次台阶式的“跃迁”,呈现了螺旋形的上升。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下述四个因素。

.第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集中地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单产的增加。汉唐时期,耕地面积的扩大比较明显,自宋以后,单产的提高比较突出,这就有条件容纳越来越多的人口。

.第二,封建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局部变化,即地租形式的变化,租佃关系的发展,农民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等等。这些有助于依附农民和租佃农民对土地的实际所有向自耕农对土地的自由所有权前进的每一步变化,都有助于个体小生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在同样的技术和工具发展的条件下能容纳更多的人口。而与封建生产关系变化相适应的赋役制度的逐步变化,即征取对象从以身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征取内容从以实物和劳力为主到钱物均收再到以货币为主,这就使得赋役的征取不再与人口数量有关,不仅不再对人口的增长起直接的束缚作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刺激人口增殖的因素了。清代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后人口的迅速增长,就是很好的证明。

.第三,人口布局发生了变化。一是主要农业区从黄河中下游逐渐向周边地区特别是南方扩大,这主要是具有较先进的农业生产水平的汉族向四周特别是南方发展的结果。而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先进农业远比落后的农业和游牧及渔猎经济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为多。二是随农业发展而来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工商业和城市人口相应地增长了。

.第四,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的扩大。剧烈的民族斗争固然造成人口的大量损耗,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带来的落后经济也阻碍了农业和人口的发展。但是,从历史发展的总进程看,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并使自己的生产形式从游牧改为农耕,促使了本民族人口的迅速增长及与汉族的融合,这对中原地区总人口的增长又是有利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又使得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原居地区纳入同一政权统治版图之内,加强了中原地区对少数民族原居地区的经济文化影响,再加上接纳了汉族移民,少数民族原居地区的经济特别是农业也有所发展,从而促进了这些地区人口的增加。再一方面,中原地区民族斗争的后果——大量人口南徙及汉族政权在南方的重建,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与人口的迅速上升。以上这些,又是民族交往和斗争从一个长时期来看对人口发展带来的积极后果。

.上述因素交互作用,而又往往是与封建社会发展的部分质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应当从封建社会发展阶段的递变来探求人口发展台阶式跃迁的原因。也不妨说,人口发展的台阶式跃迁往往是封建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标志。虽然二者在时间先后上并不完全吻合,但那是封建社会的发展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的缘故。

.人口增长对封建社会发展的作用

.人口的增长对封建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一定领土能够养活一定限度的最大人口量,是与每一种生产方式及其不同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我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所能容纳的人口也是有一个界限的。它大体上由当时农业技术条件下可垦耕地面积与农作物单产量及生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在这个界限之内,人口的增长是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越过这个界限,人口的增长就要延缓乃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我国人口发展史上几个台阶的形成,大体上就是与这个界限有关。

.汉唐时期,黄河中下游的人口在正常情况时,在当时条件下往往已经接近或达到饱和,从而出现了相对过剩人口。其一个重要的去向是向周边地区移动。由于当时未开发地区特别是南方面积辽阔,并具备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因此黄河中下游的相对人口过剩问题相对来说可以得到缓和。总起来看,这时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及粮食总产的增长大体上是适应的,对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宋以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可供开发的新地区越来越少,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了耕地和粮食增长的速度,人多地少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普遍现象,粮食单产虽有提高,但由于人口增长快,耕地扩大慢,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开始停滞甚至倒退。两千年来,我国耕地面积从汉代的四亿八千万市亩左右增到解放前的十四亿余万亩,即增长到3倍。粮食单产从汉代一市亩一百四十市斤左右增长到解放前的不到三百市斤,约增到2.2倍。而人口则从汉代的五六千万增到解放前的五亿多,接近10倍。每人占有耕地面积从汉代的4.8市亩降到2.8市亩。人口的增长逐渐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转为延缓乃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人口问题严重起来。到了近代,这个趋势就更为明显了。

.到了近代,我国农业生产已经处于停滞状态。除东北外,耕地面积的扩大已经停止,单产则基本未增,农业生产已无法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封建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沉重桎梏,它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结合起来,使得个体小生产农民向自耕农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的发展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也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起来,工业无产阶级也增长不快。这一切不仅带来了生产的凋敝和人民的极度贫困,也使得大量农民和个体小工商业者死亡或破产成为游民。这是近代中国人口发展停滞并出现大量过剩人口的根源。这个问题不可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下解决,也不是靠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惟一的出路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革命,推翻旧制度,解放生产力,用革命加生产的办法解决五亿人的吃饭问题,从而也解决人口问题。这个任务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的几十年斗争,终于完成了,这就为近代中国严重的人口问题开辟了解决的道路。

建口范文篇4

首先,发展人口文化恰逢良机。一方面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为人口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猛增,为发展人口文化提供了契机。

第二,建设人口文化是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需要。基层文化产品匮乏且良莠不齐,人口文化理应走上前台,占领基层文化阵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广大育龄群众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

第三,建设人口文化是新形势下计生工作发展的需要。计划生育政策是刚性的,人口文化建设是一个柔化的工作措施,可使行政工作更具有人性化色彩,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和谐计生做出贡献。

第四,建设人口文化是创新工作方法的需要。新的形势下,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要创新,内容和模式要创新,这个创新需要有一个好的载体,人口文化建设为其提供了一个好的机缘和载体。

第五,建设人口文化是提升计生宣传教育水平的需要。一方面实现了计生宣传教育跟大众文化的对接。另一方面建设人口文化,对计生宣传教育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延伸和发展,拓宽了计生宣教工作领域并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二、建设人口文化要有所作为

新形势下,建设人口文化要有所作为,要为人口计生工作核心任务作贡献。

首先,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人口文化知识,宣传计生政策。借助于人口文化建设来打开人口计生宣传教育的新局面,为人口计生工作的和谐、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其次,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对社会公众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一是关于人口数量问题。既要看到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又要看到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不能因为人口规模对消费生产有价值,就贬低控制人口政策的作用。

二是关于人口政策问题。现在有人认为已经放开生二胎,其实这是误解,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可以再生育,是从第一个《条例》开始就有的内容,生育政策并没有变化。造成误解是我们简单宣传的结果,没有给群众讲明白。

三是关于人口性别比问题。现在人口出生性别比高,且是真性升高,但不能把性别比升高的矛头指向计划生育,这是文化影响的结果,要大力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制订有利于女孩的经济社会政策,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

四是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不能把老龄化归罪于计划生育,相反因为实行了计划生育,减小了少儿抚养比,节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养老,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行计划生育对应付老龄化起到了好的作用。

建口范文篇5

第一,肯定成绩。近年来,全省人口计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发生了可喜变化。省人口计生委连续3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南省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优秀单位”、“省精神文明单位”、“省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省纠风办组织的行风评议中,人口计生部门排名从20*年的第29位,上升到20*年的第5位。20*年度行风评议有16个省辖市人口计生委、130个县市区人口计生委排名在当地前10位。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人口计生部门的看法明显好转,省人口计生委连续三年在全国人口计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上介绍经验。

第二,提高认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我们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从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从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对人口计生系统而言,党风廉政建设,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保证,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真正作为一件大事,切实把这项重要工作坚定不移地抓好,持之以恒地抓实,毫不放松地抓出成效。

第三,强化措施。全省人口计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做到“八个完善”:一要完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二要完善述职述廉制度,自觉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三要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发挥监督作用;四要完善民主集中制,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五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六要完善廉政谈话制度,使廉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七要完善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位;八要完善监督制度,建立纠建并举的惩防体系。

第四,落实责任。一把手要亲自抓,亲自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亲自解决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亲自听取班子成员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报告,亲自过问并大力支持对违反责任制行为实施的责任追究,当好责任人,落实好责任制,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单位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体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制订明确具体的责任目标,将目标分解到科室、落实到人。坚持做到跟踪督查,科学评估,奖惩兑现。

二、深入开展“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今年全省人口计生系统要把作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根据省委关于开展“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的要求,着力加强“五个建设”,树立“八个新风”,营造“六个新气象”。加强“五个建设”就是:思想作风建设、学风建设、工作作风建设、领导作风建设、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树立“八个新风”就是:树立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新风,树立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的新风,树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新风,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新风,树立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的新风,树立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的新风,树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新风,树立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新风。营造“六个新气象”就是:自觉学习的新气象,务实工作的新气象,团结和谐的新气象,创新发展的新气象,清正廉洁的新气象,无私奉献的新气象。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努力使人口计生系统在全省各行各业中成为形象最好的系统之一,使河南在全国同行业中成为作风最好的省份之一,使人口计生工作者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成为最可亲、最可敬、最可信、最可爱的公仆之一。

人口计生部门加强作风建设,当务之急就是贯彻好、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为河南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要搞好“五个结合”,通过开展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推动人口计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口计生工作水平的提高。

第一,把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与稳定低生育水平相结合,确保实现预定的人口控制目标。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首要的第一位的工作任务,人口数量是否真正得到控制,反映着人口计生系统作风建设是否过硬扎实。要严格执行生育政策,加强生育管理,坚决查处弄虚作假行为,建立良好的生育秩序。目前,全省各地正在开展健康检查,绝大多数地方领导重视、措施有力,见事早、行动快,早安排、早部署,已经初见成效,但有的地方行动迟缓,甚至无动于衷。各地一定要抓住春季计划生育的有利时机,切实把三月份优质服务月活动抓实、抓细、抓出成效。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员,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澄清已婚育龄妇女底数、澄清漏统漏管对象,清理节育手术遗留。要加强技术指导,确保手术质量。要查处假结扎、假上环、假孕检、假证明,保证避孕节育措施得到落实;要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地执行生育节育政策。要解决计划生育经费假投入问题,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等经费的落实;要严肃处理在奖励优惠资金发放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要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成果,检验加强作风建设的效果。

第二,把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与创建五型机关相结合,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务实型、廉洁型的人口计生委机关。通过“五型机关”建设,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和谐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开放发展的新局面。“五型机关”建设,要在学习上下功夫,从思想上推动作风转变。省人口计生委决定在全省人口计生系统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重点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学习文学、艺术、历史、法律等人文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学习行政管理知识。在全系统评选优秀学习心得体会和学习标兵,并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通过加强五型机关建设,培养一批“五型机关”标兵,涌现一批“五型先进个人”,号召全省广大人口计生干部都要做到精神不滑坡、学习不放松、工作不懈怠、班子不磨擦、利益不贪占,真正成为胸怀全局、立足本职、忠于人民、爱岗敬业的先锋战士。

第三,把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与政务公开相结合,实现阳光行政,营造“透明”的监督环境。继续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人民群众关心的事项都要全部公开。全省市、县、乡、村政务公开率必须达到100%。要突出公开政策和法规、工作职责和纪律、办事程序和时限、收(免)费项目和标准、生育指标发放和监督方式等。要不断拓展思路、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方便群众知情,方便群众办事,方便群众监督,真正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四,把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与专项治理相结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治理乱收费、乱罚款问题,坚决治理作风粗暴、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坚决治理工作不落实、政策棚架问题。特别要认真解决有案不查、久拖不办问题,严肃查处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案件;严肃查处人口计生工作人员收受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贿赂等顶风违纪案件;严肃查处严重侵害群众权益案件;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法生育案件。要高度重视来信来访工作,加强对批转下级查办案件的指导和督促。省人口计生委批转的信访件,市、县人口计生委不按时结案的,要追究人口计生委主任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第五,把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与考核评估办法改革相结合,公正客观地评价各地工作。努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和调查办法。加强对省级调查队伍的管理,加强对调查过程的全程监控,严明调查考核纪律。要依法管理调查考核工作,考核样本点实行加密管理,泄密人员按照《保密法》追究法律责任。省人口计生委领导班子带头遵守考核纪律,接受各级监督。省人口计生委任何人违反考核纪律,都要受到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调查员收受礼品礼金或存在其他严重违纪行为的,坚决清除人口计生队伍。为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各地工作,为20*年初的奖惩大会做准备,省人口计生委党组决定,今年要进行三次抽样调查,第一次拟于4月下旬进行,目的是掌握认定第一季度各地工作开展情况;第二次拟于6月下旬进行,目的是掌握认定上半年各地工作开展情况,为半年人口形势分析会提供参考数据;第三次拟于10月下旬进行,目的是掌握认定全年的工作情况。三次调查结果,都记录考核评估档案,和三到位考核、行风评议等一起细化量化,作为综合排序和奖惩依据。各地要注重经常性工作,注重求真务实,注重把精力用在工作上,不要用在迎检上,对于不按规定办事、干扰调查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考核纪律,视其情节给予严肃处理。

三、切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努力树立人口计生部门良好形象

第一,开展优质服务,保障政风行风建设。坚持把行风评议作为系统工程来抓,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形成以建促评、以评促纠、以纠促建的经常性行评工作机制。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加强干部队伍教育。继续开展“为民、便民、帮民”实践活动,开展“知荣辱、见行动,争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教育活动,从思想深处筑牢人口计生干部的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和形象意识。二是坚持搞好工作规范化建设。在全系统大力推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队伍法制化、技术服务队伍职业化、村级管理员队伍正规化建设,使各项工作、各个岗位有明确的行为准则。三是坚持抓好惠民政策落实。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形成激励引导和服务农民两个机制。四是坚持公开服务承诺。建设好便民服务中心,搞好咨询和投诉,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五是坚持抓好整改反馈、跟踪问效。对行风评议中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整改、彻底纠正,防止反弹。

第二,发挥领导作用,重视政风行风建设。全省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责任,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做到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人口计生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做政风行风建设的表率,从现在做起、从自己所领导的单位做起,做到“八带头”:带头讲正气、带头树新风、带头讲政治、带头顾大局、带头讲团结、带头讲党性、带头严要求、带头变面貌。省人口计生委党组研究决定,成立政风行风建设巡视指导组,勤功同志任组长。巡视指导组每季度听一次情况汇报,半年进行一次讲评,年终通报各省辖市、县市区人口计生委政风行风建设情况。

建口范文篇6

一、坚持基本国策,注重宣传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大力宣传城镇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加强新《条例》的解释和政策的正面宣传工作;积极倡导婚育新风和关爱女童工程。

二、依法规范管理,确保系统低生育水平稳定

各单位要依据责任状要求,认真摸清人口底数,按时上报信息报告单和参加例会,做好本单位育龄妇女孕前型管理服务工作,引导育龄妇女在知情选择避孕措施的前提下,提高长效节育措施的落实;确保整个住建系统低生育水平的持续稳定。

三、发挥行业管理职能,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综合治理

建口范文篇7

一、当前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能力建设存在的缺陷

近年来,计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逐步提高,计生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计生干部队伍能力建设面临的艰巨任务,清醒地看到计生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目前,基层计生干部队伍的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些计生干部一知半解,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总结经验,墨守陈规,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

2、有些计生干部工作浮躁,执行力差,抓落实的能力不强,思想漂浮,应酬多。

3、有些计生干部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缺乏奋发有为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能从原来的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4、有些计生干部软弱涣散,畏难发愁,缺乏大局意识,推脱工作责任。

5、有些计生干部专业技术能力不强,业务能力不精,工作上没有紧迫感和危机感。

6、有些计生干部年龄偏大或文化水平不高或者专业不对口,难以适应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

二、加强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能力建设的意义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加强基层计生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事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败,事关国家昌盛兴衰,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快慢,更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加强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能力建设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人口计生部门应切实转变观念,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主动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维护广大育龄群众的利益,与育龄群众建立一种长期、和谐、融洽的关系。只有加强计生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才能转变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干群关系。

(二)加强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能力建设是推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依法推行计划生育,不仅是计划生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的政治任务。作为计划生育执法队伍,应树立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树立计生队伍的良好形象。广大计生干部队伍应当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努力实现政府行为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管理方法从粗放型向法治化转变,不仅着眼于完成人口控制目标,更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加强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能力建设是做好新时期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必然要求。目前,我们正处于“十一五”时期的中期阶段,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生活质量,以人为本,开展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任务之艰巨。因此,造就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做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

三、如何加强新时期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能力建设

“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基层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

(一)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精简乡、村两级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并以此为契机,留住急需人才,调整人员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对那些工作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干部委以重任;对那些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能力平庸、知识水平低下、达不到岗位要求的干部予以辞退或转岗,决不姑息。对现有计生干部队伍,要明确上岗条件,对文化、业务素质、年龄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通过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竞聘上岗。同时有计划地录用部分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村级或社区计生干部队伍中来,以形成一支精简、高效的基层计生队伍。

(二)抓好队伍培训,提高队伍综合能力。随着形势发展,人口计生工作重心也从以往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需要,必须重视计生干部队伍的培训教育工作。一要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学习、专题讲座等方式组织学习和培训,鼓励基层计划生育干部参加在职教育,对获取更高层次学历的人员进行奖励。二要创造有利条件,选送基层计生干部外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队伍素质。三要建立学习培训的长效管理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四要进一步完善学习管理、培训、考核、督促检查制度,增强计生干部队伍的学习自觉性,不断提升自己的政策水平、精神境界、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以适应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需要。

(三)落实队伍待遇,保持队伍稳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人员稳定,不得随意撤并和改变机构性质。”“县乡两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岗位特殊、任务艰巨,要按规定落实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待遇。”因此,为了计生干部队伍安心工作,保持人口计生队伍的稳定,各级要十分重视落实人口计生干部的经济和政治待遇,按省、市、区的有关规定落实好岗位补助。对生活确有困难的计生干部,要想办法为他们解决困难,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和计生系统这个大集体的关爱和温暖。

建口范文篇8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镇街、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下,人口计生工作经受住了工作层面、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的考验,我们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主线,保持了计生工作持续稳定发展的步伐,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成绩:

第一,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年10月1日至年3月31日,全区共出生4361人(含往年漏统350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614人,减少幅度为12.34%。统计上报出生率含漏统2.73‰,自然增长率0.43‰,政策生育率含漏统为94.91%,与考核指标80%相比,高14.91个百分点;出生婴儿性别比(含往年出生漏统)为100.23,同比下降了6.54个比值点。

第二,宣传舆论氛围进一步增强。上半年,我们在进一步营造宣传舆论氛围上花了大量精力和功夫,组织实施了“两线一区”宣传规划,在合隆路、合肖路两条区内主要交通干道沿途新增20多幅大型固定宣传标语,在城区繁华地段添置了2块公益宣传广告。5月27日,区人口计生委、区计生协在城区塔耳门广场开展的大型宣传活动,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的影响。

第三,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今年上半年,行政执法工作的两条经验值得充分肯定和总结:一是适时开展已上户未处理违法生育的整治,堵住了违法生育人员借户口整顿之机上户逃避处理的漏洞;二是适时提高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形成了高压态势,打消了部分违法生育人员等待观望的投机心理。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加强,截至5月31日,全区共查处违法生育3022件,征收社会抚养费7954万元。

第四,相关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区委、区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明确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的通知》、《关于建立人口计生“上位政策”机制的通知》等重要文件。承担的市人口计生委避孕药具管理服务机制创新项目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创新项目顺利启动。同时,从今年开始,对镇街确定几个创新项目开始试点,以期积累经验、促进工作。

第五,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争取中央国债资金315万元,顺利完成了区生殖健康中心和部分服务站国债项目改扩建工程,服务环境、设备条件均得到明显改善。筹备成立了区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中心,启动了“青春健康进校园、真情关怀进家庭”等系列活动,资助了部分贫困独生女高中生,出生缺陷一级干预和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均取得了明显进展。

今年以来的人口计生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瞩的,前不久区人大常委会对人口计生工作的评议是“满意”的,这是全区人口计生系统共同努力的成果,对此我向大家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二、当前人口计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成绩固然喜人,问题更不容忽视。从人口计生工作环境来看,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从半年人口形势分析来看,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面临的不利因素

一是稳定低生育水平仍面临严峻挑战。上半年全区户籍人口已达160.5万人,比年度增长1.42万人,除去户口迁移等因素,出生人口是重要的原因;受第四生育高峰的影响,每年多出生2000人左右的趋势在今后几年不会减弱。加上经济社会政策不配套、流动人口管理不到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出生人口控制难度将不断加大,低生育水平的稳定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二是工作手段缺失的状况未得到根本解决。“一安二扎”政策被知情选择所替代,综合节育率大大下降,丧失了控制违法生育最基本的手段;以往行之有效的办理生育服务证前的孕检、接生查验生育服务证、上户由人口计生部门出具证明等限制手段的取消,导致控制违法生育的措施手段逐渐丧失。

三是群众陈旧的生育观念未发生根本转变。“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传统生育观念,很大程度上仍存在于农村甚至城市居民的思想中。国家近年来出台的有关惠民政策,使得农村家庭抚养子女的成本大大降低,多生育一个子女,用群众普遍的说法是:“多个孩子多双筷子多个碗”。同时,独生子女家庭风险预期增加,如果是中年丧子,则更意味着丧子家庭将“断子绝孙”,现实中的实例让独生子女家庭有越来越大的担忧。

四是部分镇街对人口计生工作认识不够到位。一些基层干部特别是部分领导错误地认为,人口计生工作就是抓“超生”、征收社会抚养费,考核政绩就看自然增长率、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数量,盲目乐观,松懈麻痹,甚而忽视孕前型管理,放松事前监督。尤其是,基层计生干部和村社干部普遍认为当前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缺乏抓手,依法办事束缚了手足,缺乏信心裹足不前。

五是村级行政区划合并增加了工作难度。目前,新一轮村级行政区划合并工作已经结束,全区517个村合并为331个村,数量减少了、人员精减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却成倍增加了。如何保证合并后村级人口计生工作力量不削弱,如何确保村级人口计生工作落到实处等等,是急需我们探索解决的问题。如果处理的不好,原本就比较薄弱的基层基础将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

第一,孕前型管理依然缺位。孕前型管理是控制违法生育的主要抓手,但实际工作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些计生办孕前型管理意识淡薄,甚至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事后的处罚和抚养费征收上,对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和补救措施落实不到位。现在,有基层干部认为现在不能搞“一安二扎”和大月份引产了,这是认识上的误区。这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低生育水平面临挑战,又缺乏必要的手段措施的情况下,如果放弃了有效措施,我们就难以控制违法生育。因此,一些有效的措施仍然要坚持。

第二,基层基础依然薄弱。基层计生干部队伍力量不足、素质偏低、责任心不强,基层底子不清、账卡册不健全,出生人口漏统漏报,工作断档脱节、家底不清的现象依然突出。从12个村的调查统计数据来分析,年度出生人口和年上半年出生人口漏统漏报率分别达到了13.81%和20.78%,以此推算,统计年度分别漏统漏报出生人口3151人和2039人。人口信息统计错误率也高达12.69%,这些都说明基层基础依然薄弱。

第三,流出人口管理缺失。我区长年外出务工人员在31万以上。这部分人中,青壮年占绝大多数,正处于生育旺盛期,我们作为流出地管不上,而流入地对这部分人不管理,造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长期流于形式,成为全区违法生育的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流动人口违法生育占违法生育总数的60%以上。

第四,服务体系存在漏洞。对全区生殖健康服务站的平衡发展缺乏及时、有效、合理的统筹管理,造成了整体素质不高、人员流动不畅、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目前全区服务体系在编84人,在岗59人,大量服务站人员被调整到其他岗位工作;同时,大部分服务站设备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配备的,目前已陈旧、破损,有的根本无法使用。

第五,协调机制还不稳固。近两年来,部门配合有了很大进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是属于就事论事多,缺乏长效机制。强调得多、要求得多,就抓得紧一些,抓得有成效一些;强调得少、要求得少,就放松了部门配合,出现诸多继档脱节。部门配合、综合治理必须长期坚持,区人口计生委要增强主动性,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衔接,建立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要将以往好的经验和作法作为长效机制固定下来。

人口计生工作固然面临着诸多的不利因素和困难,但决不能因此束手无策和无所作为,我们要在困境中找出路、在逆境中求发展,努力开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局面。

三、全力以赴推进人口计生工作迈上新台阶

区委、区政府在年确定的“一年抓整治、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的总体目标,现在已经到了检验成果的关键时候。虽然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已经基本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和基础,但也并非水到渠成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强化基础,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才能确保上台阶这一目标的实现。

(一)增强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一是经过这几年“打基础、建平台”的清理、整顿、规范,我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基本走上了正常化的管理轨道,就目前情况来看,也未必然是“天下第一难事”,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征地拆迁等工作不比人口计生轻松多少。二是通过近几年的艰辛努力,人口计生工作年年都有进步,群众意识认识得到提高,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夯实,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强。三是做好新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关键在人,在于在座各位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脚踏实地,夯实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基层的计划生育工作。四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和平台,在《日报》、电视台等媒体建立人口计生公益宣传广告,在场镇、交通要道设立大型宣传广告标语,扎实开展“五进”活动,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广泛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

(二)不断强化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工作。一是切实增强村级人口计生工作力量。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村计生专干的报酬,并从政治、经济待遇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是在村级行政区划合并后这一关键时期,要按要求配齐配强村计生助理员,配备情况将纳入年终检查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村级计生专干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二是健全以统计为核心的村级计生制度。统计工作是人口计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统计数据的最初来源就在村级,第一采集者就是村计生专干,统计质量的好坏与村计生专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建立村级人口计生统计工作制度,切实提高统计质量。同时,还要健全入户走访、药具发放、计划外怀孕报告、督促落实措施等经常性工作的一系列制度。三是大力推广应用村级人口计生工作手册。等会儿,世伦同志还将就手册的使用问题进行专题培训,会后,全区村(社区)计生专干、助理员(协管员)必须统一使用工作手册。开展日常工作情况必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及时准确、全面完整、字迹清晰地记录到工作手册上,以便随时接受上级的检查。工作记录不认真,不及时准确、不完整、不清晰、敷衍了事的要通报批评,并作为年终考核的参考依据。四是坚持抓好典型示范。镇石簸村的做法就值得充分肯定,今年内,每个镇街都必须选择1-2个村作为示范点,努力打造成基层坚实、基础夯实的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工程。

(三)切实抓好计生行政执法工作。一是加强孕前型管理。各镇街务必高度重视,对应当落实而没有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必须动员、引导其落实一项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切实提高长效避孕节育率;对计划外怀孕的,要抓早抓实,坚决督促落实补救措施;对主动落实避孕措施的,要按规定落实好奖励和补助政策。二是加大违法生育查处力度。要集中力量开展农村违法生育专项治理活动,转变主要依靠突击的做法,形成查处违法生育的日常工作机制,做到坚持发现一例,处理一例。进一步完善举报奖励制度,畅通信息来源渠道,丰富调查取证手段,规范行政处理程序,坚决突破违法生育线索发现难、调查取证难、处理兑现难等工作难点,切实提高违法生育案件的查处率。这里强调,必须严格坚持征收标准,严禁随意降低标准,对不主动甚至拒不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要依法予以强制执行。三是严格依法行政。要加强教育培训,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文明执法,完善预警机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要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执法检查,拓宽监督渠道,强化责任追究,坚决杜绝违法行政、越权行政等行为的发生。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利益导向,为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切实抓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流出人口管理方面:区人口计生委要迅速会同各镇街利用40天的时间,对全区流动人口计生家底进行拉网式的调查工作,并及时建立基础账卡册,完善信息化管理。要加强与我区流出人口集中地的点对点工作联系,强化信息交流反馈,落实生殖健康服务,密切违法生育的配合查处。流入人口管理方面:依然要坚持“户籍所在地和现住地共同管理、侧重现居住地为主”的原则,建立“以房管人、企业协会和小区物管”三位一体的城市流入人口管理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的“七清”信息化工作质量,确保“七清”信息的全面、准确和每月运转。

(五)进一步完善利益导向机制。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各级已出台的奖励、优待和扶助政策,广泛深入宣传各项政策,严格对象确认审核程序,确保资金足额发放到位。二是探索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积极主动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力争对计划生育家庭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时实现“少缴多领”。三是进一步落实《关于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上位政策”工作机制的通知》(府办〔〕95号)的有关精神,区人口计生委要尽快会同区级有关部门出台具体措施和办法,避免出现新的政策倒挂。四是逐步提高计划生育节育手术并发症患者的医疗、生活补助标准,缓解他们的家庭经济困难。

(六)进一步加快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其一,抓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人口计生服务体系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基层服务站管理体制,督促各镇街加大财政投入更换设施设备,确保服务体系高效运转。全面实施出生缺陷一级干预项目,提高公众优生、优育意识和能力,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完善有利于男女平等和女孩家庭的社会经济政策,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其二,抓好避孕药具管理服务。今年,区人口计生委承担了市避孕药具管理服务机制创新项目,市人口计生委也将向国家申报此项目。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开拓创新、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构建避孕药具管理服务新机制,进一步理顺基层药具管理服务体制,充分发挥基层技术服务体系药具管理服务职能作用。全面推进落实以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为主的知情选择,提高长效药具使用率和落实率。有效推进避孕药具社会营销,努力打造以免费发放为主、社会营销为辅、市场供应服务为有益补充的运行机制。

建口范文篇9

为更好的巩固和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果,夯实工作基础,提升我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办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为依据,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强化管理,优化服务,进一步夯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基础,稳定低生育水平,为全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实施方法

(一)婚育管理

1、未婚男、女青年。每年年初对年满18周岁以上的男、女青年进行核实,建立档案,动态管理,严禁非法婚姻和早婚早育。

2、新婚人员。凡符合法定婚龄(男满22周岁、女满20周岁)的男女青年要求结婚的,到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进行登记后,及时办理《计划生育服务手册》签订一孩注册协议,接受生殖健康服务,履行自己的义务。

3、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的育龄妇女必须在申请前查体,确认未怀孕后方可办理申请手续。

(二)孕情管理

1、建立孕情跟踪档案,计划内怀孕在三个月内主动到计生服务站,接受孕期指导。

2、已婚育龄妇女每年必须接受三次以上的孕情检查。随查访工作要及时全面完成,两个月进行一次汇总上报,两次没有随查访的人员必须落实,出现问题及时做工作处理,并汇报领导。

3、对未婚同居男女青年,村计生专职干部要及时掌握信息,上报计生科,单独建立每月的随查访服务。加强重视,杜绝非婚生育。

(三)节育管理

1、凡生育的已婚育龄妇女,在生育后42天至90天内必须主动到计生服务站落实以长效为主的避孕措施。

2、严格把关取环制度。加强信息管理,对档案信息与实际措施不相符的人员重点管理。

(四)终止妊娠管理

对发生计划外怀孕的必须终止妊娠。对符合照顾生育因医学需要人工终止妊娠的必须有县级以上医疗单位诊断证明,经上级计生部门同意,方可实施引产手术。非医学需要人工终止妊娠的计划内家庭,要吊销生育证不允许再生育二胎。

(五)信息管理

1、计生专职干部每月将本村新婚、流引产、出生、孕情、落实措施、随查访、死亡等情况进行采集,如实上报。

2、计生科年初要与公安、民政、卫生、劳动等相关部门进行信息、数据人员的核对,做到信息互通、数据准确、人员不漏。

(六)征收管理

1、计生科对违法生育人员要坚持调查取证,严格测算,要采取思想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强化对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对拒不执行的,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征收的社会抚养费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任何村、个人不得截留和挪用社会抚养费。

三、保障措施

(一)人员保障

1、分管负责人的职责。每个行政村在村委中明确一名负责人分管计生工作,其工作职责是配合支部书记、村主任抓好全村计生工作,与专职干部、共同完成每年度任务,及时了解和掌握计生工作动态,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全村计生工作负责。

2、计生专干的配备。全办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到三名热心计生工作、甘于奉献、思想素质好的计生专职干部。其工作任务是:协助村分管领导抓好全村的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及时汇总掌握育龄群众情况,统计好本村每月的相关信息,如实按时上报计生科。

3、各村要根据村情配备两名以上计生小组长。及时了解掌握信息,配合计生专干完成工作。

(二)经费保障

办事处人口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按上级要求投入到位,用于计划生育事业。各村要保证一定的计划生育经费和宣传及对外出用于流动人员的孕检费用。

四、强化领导,明确责任

(一)村委会职责

年初办事处与村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由办事处计生科对各村委会进行考核,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计生专干是直接责任人,全体村干部要落实包干责任制,实行孕检跟踪管理,坚决杜绝因孕情管理不到位而造成选择性生育和计划外生育。对因管理疏忽造成计划生育工作滑坡的,村两委会、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分管负责人不得参加办事处综合评比和先进个人评选,对严重失职、渎职的责任人将给予降职或免职处分。

(二)党员干部职责

全体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做到包本人、包子女、包亲属,带头实行计划生育,带头参加孕情检查,带头处理计划外怀孕,带头落实长效节育措施。党员干部、单位部门工作人员本人发生计划外生育的,一律开除党籍、撤销职务、开除公职。子女计划外生育的,视其情节,也将给予相应的处理。对出现问题的党(总)支部,办事处党工委当年不批准党员指标。

(三)包村干部职责

办事处各村的包村干部,应在包村工作中,对计生工作加大重视程度,认真指导和督促村里的计划生育工作,帮助计生人员解决计生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部门职责

1、民政办。加强婚姻管理,维护妇女婚姻自由和权益,配合计生科把好新婚人员孕情史、生育史关,坚决制止和打击违法婚姻。

2、卫生院。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有关规定,制定和完善B超管理制度,与妇产科医师和B超操作人员签订责任状,强化对B超、终止妊娠、分娩、围产期保健的管理和服务,及时准确地向计生科反馈信息。

建口范文篇10

1建筑业流动人口及建筑业生产特性

1.1建筑业流动人口比例。近年来逐渐和稳步增长,虽2013年后略有减少趋势,但总体呈现从业人口增多的情形。根据2018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至2010,建筑业城镇就业人口2010年以后建筑业城镇就业人口833.7万人缓慢增长至1267.5万,从2010年这部分人口迅速上升至2013年的2921.9万人,2013年以后缓慢减少至2017年的2643.2万人;制造业城镇就业人口的变化大体走向与建筑业人口走势相当,从2003年的2980.5万人到2012年4262.2万人;2013年增长至5257.9万人后,缓慢下降至2017年4636.5万人。具体见图1:建筑业是流动人口的重要生产行业。持续上升的从业人口比例呈现,建筑业在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持续发挥显著作用。1.2建筑业生产从单一。固定用工模式向劳务分包模式的转变,劳务层层分包逐渐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成为建筑业生产的重要特性。我国在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建筑业行业实行的是单一固定的用工模式,由国家统筹分配建筑工人至各建筑公司,建筑工人与建筑公司之间形成终身稳定的劳动雇佣关系,该时期我国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人口迁移与流动,因此绝大部分建筑工人为城市居民。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1年的《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中明确提出,“实习合同工、临时工、固定工等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同时“建立和健全劳动服务公司,”“通过劳动服务公司逐步把待业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就业训练和从事临时性的劳动”,终身雇佣制工人被推向了劳动力市场。1988年的《建筑法》进一步将建筑施工企业的劳务层与管理层分离;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城市,逐步替代了原有城市居民从事的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等工作,城市居民便逐渐退出了建筑业工人工作队伍。到了2000年,建筑业工人基本为农民工组成,各地显示建筑业从业人员中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乡缘、地缘关系引介更多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建筑业也逐渐形成了劳务分包制度,劳务公司将工程项目承接,转包给包工头,包工头转包给小组长,小组长将劳务转包给夫妻工等等形式,最多的分包层级有时候达到十几级。即建筑公司承办工程之后,层层向下分包给大小规模不一的包工队,由包工头招募、组织、分配建筑工人进行劳动。1.3高工作强度、强高流动性与风险四伏的建筑业生产特征。高工资强度。课题通过江西省寻乌县、赣州、石城、南昌等多个工地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了解到,当前工地建筑行业的劳动强度非常高,每周工作时间在60个小时及以上;工地的高劳动强度是“赶工游戏”下的结果,即根据工作量和工程进度给付工资,工人因此自我逐利,不断超额甚至超负荷完成工作量,以尽可能争取更高工资。工地工期和户外天气条件下,往往严寒酷暑中,他们挥洒血汗,深夜劳作。强流动性。城市中的住宅小区、商业大厦、写字楼、公园、体育运动场等每一个项目均有其特定的物流坐标位置,一个项目的完成,生产场所将流动至下一个地点的建筑物建造中,流动发生在不同城区、城市、甚至是不同省份,全国各地。“没有哪个工作像我们这样,到处跑,没个固定的点儿”,工人描述语言中的强流动性。城乡二元的历史体制,造就了农民工这样双重身份属性和流动的归属感,加上劳动场所的强流动性,更深化了建筑业工人的“漂泊”感。风险四伏的劳动场所。工地高分贝的机械声儿、材料搅拌声儿,泥沙粉尘飞扬,触电、割伤、踩钉、高空作业等包含多种危险因素和风险伤害,“工地上大大小小的工伤都是很经常发生的事情,踩钉、钉模板都好容易伤到”,遍布工地的各种黄色警醒标志和安全提示标志,揭示建筑工地劳动场所的高风险性。

2建筑业流动人口的生活图景

2.1平均工资水平实际不高,且工资分化差异明显。一些媒体曾报道,建筑业工人日工资400至500元,“高薪”收入,而这些“高薪”的预设是以较高水平的日工资500元,按照30天计算,理论上月工资过万元,然而,建筑业生产户外劳作,受天气、材料供应等各种因素限制,平均月出工时间在23至25天左右,其次除夏季7月和8月微薄的高温补贴外,工资背后并没有任何附加福利。和制造业相比,建筑业生产劳动环境差,平均工资水平实际更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司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7年全国城镇制造业和建筑业工资水平,制造业年平均工资持续建筑业年平均工资,具体见图2.除此之外,建筑业群体内工资水平分化差异明显,平均月工资收入小则相差数千元,包工头、分包小组的平均月工资达万余元;其次技术水平分化机制中,技术工与杂工工资收入差别明显,杂工或小工工资150元,而技术工有些高达500元每月;性别分化机制,女工和男工的工资差别,小工中男工150元,女工100元左右;技术工中,女工的工资也低于男工,总体女性技术工人数量远远少于男性技术工人。2.2工作强度高,业余时间少。建筑业工人的工作时间很长,夏季有时甚至要在深夜赶工。建筑业生产特点,其生产时间和工作周期不固定,业余时间和闲暇时间偏少,且不固定。高劳动强度下,闲暇活动和业务活动则成了奢侈品,调查中工人纷纷表示“时间太少”、“没精力”。紧密、高强度工作挤占了他们的生活,限制了他们结识朋友和进行闲暇活动的时间与空间。2.3社交网络过窄,限制交友与择偶范围。“农民工”离开原居留地,原存的亲缘和地缘关系难以作用,城市的社交网络又相对狭窄,远远弱于城市居民。具体到建筑业农民工,因其工作性质,生活和工作的范围局限以及不断流动的项目与工程,更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社交圈。他们的交往对象往往限于工友或是老乡,表现出非常强的同质性。在固有的社交圈进行交友、择偶,对他们来说也是个很大的难题。建筑工地上女工数量少,且女工均是以夫妻工形式进入工地,极大限制了他们的交友与择偶范围。

3建筑业流动人口的需求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