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0:25:22

讲坛范文篇1

同志们:

为促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大交通系统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的力度,不断更新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建立干部职工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结合交通发展实际需要,决定开设《*交通讲坛》。讲坛主要形式是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定期举办系列高端讲座,内容涉及交通经济、文化、法治、科技、管理、廉政建设等方方面面,原则上每月举办一次讲座,每次半天时间。目的是通过知名专家、学者的高端讲座传达当代交通领域最前沿的发展理念,展现目前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大家在充分交流中获得新知识,在深入研讨中启发指导交通未来发展的新思维,为促进交通事业科学发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今天是我们《*交通讲坛》的首场报告会,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副秘书长*先生。*先生还担任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主编,《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实践与探索丛书》主编,兼任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测评中心主任。曾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首钢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国家电网公司、华安集团、长安汽车集团、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近百家企业的企业文化提供咨询、策划和培训等服务;领导研发了《企业文化测评考核指导纲要》、《企业文化测评手册》、《企业文化实效考核手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评价手册》;组织出版了《集团文化》、《C0SCO航运旗舰》、《华安之魂》、《大庆交通之道》等《丛书》10余册;主要著作有《新世纪中国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教程》、《企业文化简明手册》、《点击企业文化》等。今天,*先生报告的内容是交通文化建设。下面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先生为我们作报告。

*先生从交通文化的内涵、加强交通文化的意义等方面为我们作了一场生动的报告。报告观点新颖、内容丰富、十分精彩,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教授表示感谢!

我们开设《*交通讲坛》不仅是加强学习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而且是我们加强交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我们要把《讲坛》继续办好,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为此,我们成立了《讲坛》秘书处,由赵亚峰担任秘书长、施笃铮担任副秘书长,局组织宣传处、办公室相关人员为秘书处成员,负责联系主讲人,确定讲座内容、时间、地点,通知讲课对象等组织、协调、服务事宜。相信我们的《*交通讲坛》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内容奉献给大家!

讲坛范文篇2

团员青年是员工队伍中最具创造活力的群体,是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在民航业快速发展、技术要求日益增高、运行环境不断变化、国航运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做好机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从事机务工作的团员青年要增强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紧迫感,承担起时代职责和使命,切实做到“强作风推进工作发展,反违章确保生产安全”,为分公司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强作风推进工作发展,团员青年要具有三种意识和三种精神。三种意识一是责任意识。要明确做好机务工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高度树立责任意识,承担自身义务,以促进分公司跨越式发展为己任,恪尽职守,勤勤恳恳,全身投入,披肝沥胆,认真履行职责,勇于攻坚破难,全面做好机务工作,实现机务工作的完美和高效。二是大局意识。要做到分工不分家,善于把自身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把握,把出发点放在推进分公司发展上,把着重点放在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上,把落脚点放在办实事、创实绩上,促进各项工作同频共振、协调发展,为分公司发展作贡献。三是创新意识。要针对性地研究机务工作中的新情况,总结机务工作中的新经验,解决机务工作中的新问题,积极探索,勇于创造,以新的思维、理念和举措解决主要瓶颈、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促进机务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取得新成绩和新突破。三种精神一是奋发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奋发向上,永不言败,盯牢目标,一抓到底,为责任而战、为信任而战、为荣誉而战,不辜负上级的信任和组织的重托,全面完成机务工作任务。二是务实勤奋、精益求精的精神。要克服浮躁之气,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努力把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要强化作为意识,以作为求地位,以拼搏求发展,以实干树形象,以细节定成败,树立团员青年自身良好形象。三是甘为人梯、善良宽容的精神。要有容人之短的胸怀、容人之长的美德、容人之异的肚量,要有谦虚忍让的气度和闻过则喜的修养,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和职业素养,调动和发挥大家的智慧,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持续推进机务工作深入发展。团员青年强作风,就能持续推进工作发展,取得良好成绩,真正成为机务工作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书写当代团员青年的辉煌篇章。

反违章确保生产安全,团员青年要充分意识到,我国近年来之所以发生一系列惨烈的安全事故,造成人员重大伤亡、财产严重损失,留下了血的惨痛教训,除了没有牢固树立“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以及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责任缺失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存在违章操作。违章操作诱发安全事故,危及员工生命安全,给国家社会造成损失,给家庭亲属留下惨痛。因此,团员青年一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牢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吸取安全事故血的教训,把“安全生产是生产力,安全生产创造财富,安全生产是最大经济效益”的先进安全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保安全”的思想氛围,确保生产安全。二是要在技能上夯实安全生产根基,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参加企业组织的各类安全培训,掌握安全生产知识,熟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懂得如何做到安全生产,具有确保安全生产的岗位技能,实现安全最大化,不发生任何大小安全事故。三是要在工作上全面落实安全制度,在生产工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要求,按部就班,认真排查安全隐患,确认无安全隐患再投入生产;要不贪图爽快,不嫌麻烦罗嗦,不当违章操作的好汉和英雄,老老实实、自觉遵守安全生产制度,做到遵章操作、规范生产;要集中心思、集中精力搞生产,提高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营造良好安全生产氛围,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促进企业平安发展,共创企业美好明天。

强作风推进工作发展,反违章确保生产安全,是分公司对每个团员青年的工作要求,也是团员青年应尽的工作职责。团员青年要把“强作风推进工作发展,反违章确保生产安全”作为座右铭,落实到自己的每一天和每一项工作中,扎实推进机务工作发展,创造出一流业绩,为分公司发展作更大的贡献。

讲坛范文篇3

【关键词】百家讲坛;内容选择策略;传统文化;受众兴趣

2004年前,央视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收视率徘徊在将被“末位淘汰”的边缘,如今它却一跃而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电视节目之一,影响力深入人心。其中,诸多因素影响着栏目的转变过程,可以探知的是,其生存策略的调整起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拉斯韦尔的5W模式将传播活动分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其中,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同一信息由不同的传播者或用不同的媒介传播,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信息由同一传播者或用同一媒介传播,其产生的效果通常都会不一样。因此,传播活动能否成功,在媒介一定的情况下,传播内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到一个栏目来分析,则可以说,栏目成功与否与栏目内容有着莫大的关联。所以,在《百家讲坛》生存策略调整的过程中,内容选择策略的调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概括起来,其内容选择策略的调整就是过去“大杂家”式的选题内容逐步集中,并向着以传统文化题材为主的选题转变。

一、栏目选题内容集中化的优势分析

2004年以前,《百家讲坛》选题几乎囊括了当前学术领域的所有话题。但是据“第三版《百家讲坛》两个时段的节目类别比例分析”[1],2004年9月后,历史探秘类和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类共占到了节目内容的72.3%,节目选题在更多地向这两类内容集中。内容的集中化是《百家讲坛》内容选择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内容集中化使本栏目与其他栏目之间产生明显差异

现代社会中,受众对媒介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根据STP营销,媒介组织应从市场细分入手,确定目标市场,再进行产品定位。这样才能选定销售潜力最大、获利最丰并且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采取相应的策略,打入并占领这些市场,赢得受众。而如今的媒介市场上,受众市场容量的相对饱和与电视频道资源过剩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受众关注度的稀释,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现在的媒介在产品定位时多采取产品差异化策略,即“媒介组织为了使产品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而突出产品的某些特征,以巩固其市场地位和避免价格竞争的一种策略。”[2]央视设有生活频道、少儿频道等不同风格的频道,就是运用此策略来尽量赢得目标市场内的受众的最大关注度。差异化策略可用于频道定位,也可用于栏目定位,尤其要注意与同一频道内其他栏目的差异性。若一个频道内的多个栏目的内容有重合,受众多半只会选择其中之一,这既影响栏目的收视率,也影响频道的整体形象。《百家讲坛》如果按照以前包罗万象的选题范围运作,就很容易与科教频道的其他栏目重合。比如自然科学类节目容易和《走进科学》的内容冲撞,两个栏目在争夺市场时难免会各自损失一部分受众。由此说明,《百家讲坛》选题内容的集中化,充分考虑了和其他栏目,特别是和“兄弟栏目”产生差异性这一产品定位要求。

(二)内容集中化更能培养固定受众群

栏目内容集中化后,也有人质疑:“观众批评《百家讲坛》变味,‘所谓百家已经变成了几家,涉及面也从百家百科变成了只讲历史及人物。’”[3]其实内容的集中化并没有使《百家讲坛》丧失观众,反而是它获得成功的原因。媒介市场千差万别,广大受众决不是“铁板一块”,任何媒介组织都不可能面向受众总体。正所谓众口难调,如果为了满足所有受众的兴趣而扩大节目的选题范围,反而难以培养固定的受众群和观众的忠诚度。根据STP营销,现代媒体大多会根据自己确定的目标市场的特点采取专门的营销策略。也就是说,栏目不可能平均安排不同类别的节目大费周章地网罗所有的受众,而只会集中火力专攻一批人群。内容的集中化便是《百家讲坛》集中火力培养固定受众的表现。果然,《百家讲坛》“集中火力”后,收视率飙升。面对观众的批评,我们姑且可以将其理解为《百家讲坛》固定受众群外的少数人的意见。对于节目内容单一的问题,现任制片人万卫表示,“只要收视率不降低,就说明观众喜欢,栏目暂时不会作调整。”[3]

二、素材集中为传统文化题材的策略优势

上文分析,内容集中化策略在《百家讲坛》内容选择的运作上十分成功,那么内容集中到何处则需要进一步考虑。要使媒介在产品投放时获得最大化的受众群,目标市场内的受众数量也要尽量达到最大化,所以首先必须圈定受众数量更多的目标市场。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找准最大多数受众的共同兴趣点。现在《百家讲坛》的选题内容已集中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上,其如今的栏目介绍也提出要使栏目“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那么传统文化作为选题内容的优势又何在呢?

(一)传统文化作为选题内容可以满足受众需求

受众具有主动性,他会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触,这一观点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吸引受众选择的关键在于调动受众的兴趣,如果受众对节目内容不感兴趣,就很可能不会去注意它,即使注意了也不会持久。因此,是否符合受众兴趣是衡量栏目内容选择策略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1.“熟悉的陌生感”符合受众的直接兴趣。受众心理研究中通常将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其中,“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的兴趣,比如对事物所进行的过程,对事物所进行的方式感到兴趣,对于仅仅获得事物的结果并不会感到满足。”[4]从新闻价值要素分析,接近性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受众由于求近心理的驱使,会更多的关注离他身边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信息,对那些与自己的认知结构格格不入的内容,很难调动受众的直接兴趣。改革前的《百家讲坛》中有大量关于自然科学等专业性强的内容。从中国目前的状况看,了解自然科学等专业知识的人毕竟是少数,这些内容难以调动一般受众的直接兴趣。相比之下传统文化的优势则显现出来。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内容受众是熟悉的。中国大部分受众从小就或多或少接触过传统文化的知识,书籍、广播电视评书、影视剧等传媒也通过平时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为《百家讲坛》开坛讲授传统文化做了充分的受众准备。受众在收看节目时,如同经过预习的“学生”一样,传受双方的共同经验区较大,一般不存在理解障碍。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内容对受众来说又是陌生的。虽说受众经过了其他传媒的“预习”,但很少有传媒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权威、讲座式的讲解,大多数受众在“预习”后对传统文化也只是知其皮毛。陌生感导致好奇心,加上对新知识的渴望,更能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另外,栏目组选择的传统文化题材多与热门历史影视作品有关,更将“熟悉”与“陌生”这两者进一步融合起来:大众媒介热播某部历史剧,产生“议程设置功能”,使受众产生“熟悉感”;受众对影视剧中的真实历史细节是陌生的,在“待证心理”[5]的驱使下,他会产生求证剧中的描述与历史是否符合的欲望。此时,专家讲述这段历史,填补给受众造成“陌生感”这部分知识空白,恰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正如受众心理学上所说,“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吸引受众直接兴趣的……是那些受众原先已有所了解,而又能增加他们的新的认识、新的知识、新的信息的内容。”[4]以传统文化为选题内容,给受众这种“熟悉的陌生感”,符合受众的直接兴趣。

2.题材的文化内涵符合受众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对事物可能具有的结果的兴趣,而事物本身,如事物的发展进程、事物的进行方式并不能使人感到兴趣。”[4]要获得受众的间接兴趣,充实的、有意义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增大,人们逐渐倾向于从电视媒介中寻找放松。为了迎合大众放松的需要,一些娱乐节目逐渐远离正统文化的崇高感、责任感、使命感等人文情感内涵,越来越呈现出肤浅化、低俗化。肤浅、娱乐能给人感官上的刺激和满足,但这种满足源于感官直接的生理快感,生理快感一旦消失,娱乐行为带来的满足也就随之终止。加之此类节目内涵肤浅,能很快被受众熟悉而产生审美疲劳,它们大多靠形式的新颖取胜,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再火的节目也往往会被群起效仿的节目所淹没或被更为新颖的节目所取代。纯粹的娱乐带来的感官满足是短暂的,缺乏内涵的娱乐节目的生命周期也是短暂的。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艺术家创作的文本只是艺术作品的一极,构成艺术作品的另一极的是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具体化,因为只有通过接受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艺术文本的空白填充起来,才能实现意义的表达。”[6]有文化内涵的节目能做到这一点。它具有更为厚重的源动力,可以带动受众思维的参与,加深情感的体验,使人们的精神和心灵得到愉悦。即使它可能会暂时被浮躁的娱乐快餐所遮蔽,但只要一点触动就能引起共鸣。因此,传统文化的选题内容不仅以其“熟悉的陌生感”赢得了受众的直接兴趣,还以其充实的内容赢得了受众的间接兴趣,从找准最大多数受众的兴趣点的角度上说,《百家讲坛》的内容选择也获得了成功。并且,栏目组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他们在网站上公布近期备选的节目选题,发动观众投票,以决定最后的选题内容。这是用发展的眼光来寻找受众的兴趣所在,加强了与受众的互动,充分尊重了受众。

(二)传统文化作为选题内容承担起了媒介的社会责任

受众的兴趣点找到了,受众的需求满足了,但只做到这一点,栏目又会被疑心走上了一味迎合受众的媚俗化道路。有人提出:“如果过多的纠缠于一些历史的细节,变成了到历史的故纸堆里去找一些所谓的‘真相’,而丧失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节目的服务性功能就会极大的丧失。”[7]《百家讲坛》果真只是为了迎合受众而选择了传统文化?关注历史就会导致节目的服务功能丧失?从传播效果看,《百家讲坛》不仅没有丧失服务性功能,更承担起了媒介的社会责任。

1.传承传统文化是媒介的社会道德责任。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形成根植于共同地域、语言、心理的共同的民族文化。“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拉斯韦尔概括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之一,因此传播传统文化也是大众媒介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民族精神是将整个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核心力量,对民族的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然而,民族精神又通过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表现出来。《百家讲坛》传播传统文化,增进受众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能增强其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再从社会历史观教育的角度分析,媒体应注意传统文化层面的选题宣传。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每个人都有了解自己所属群体的历史的义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每个民族都要根据其历史文化条件来决定其发展策略,也要借鉴历史,少走“弯路”。《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就是结合现代实际将《论语》中一些朴实的道理传播给大众。可见,关注历史并不代表丧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其现实意义。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不平衡的今天,一些媒体为了争夺受众市场而变得媚俗化,传媒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在逐渐让位于大众娱乐。《百家讲坛》在此时出现,力图建造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以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响应了当今发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需求,承担了传承社会遗产的社会责任。并且,专家们对传统文化的讲解包含着深层次的内涵,这在满足受众求知欲、吸引受众眼球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受众的兴趣品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栏目能够提高受众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的进步,因而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2.“拨乱反正”是现实社会赋予媒介的重要责任。麦克唐纳在1957年就指出了大众文化崛起所带来的威胁。“它打破了阶级、传统、趣味的旧障碍,消除了一切文化的差别。它把一切都搀和拼凑在一起……”[8]影视作品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也会以各种“暴力”方式掠夺其他文化资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资源无疑是影视剧的一个巨大的题材宝库。应该明确的是:由于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霸权的叛逆心理及人们在生活压力重负下追求娱乐的心理驱使,当前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常以“戏说”的方式出现。“戏说剧”通常以创作者对受众心理的揣测结果或以自己的兴趣品位为依据,将正史或野史中的相关情节近乎随意地夸大、扭曲,以幽默消遣的方式解构历史。即使有一些所谓的依据正史创作的“正说”历史剧,也因为其艺术表达手法的使用以及场面装潢、服装设计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可能完全真实地还原历史。受众若经常接触这些“戏说”影视剧,也会感到厌倦、厌恶,在待证心理和求真欲望的作用下,他们更希望知晓历史的真相。基于这种情况,《百家讲坛》侧重选择与热门历史影视作品有关的素材,既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又能通过权威的专家学者的讲解对影视剧“戏说”历史的现象进行“拨乱反正”,使栏目承担起了现实社会赋予媒介的重要责任:正确地传承社会文化遗产。譬如在《铁齿铜牙纪晓岚》热播时,纪连海就通过《正说清朝二十四臣》指出纪晓岚与和绅官位相差(下转第12页)(上接第29页)极大,不可能与和绅周旋。

同时也有人认为《百家讲坛》为了让大众理解讲述内容,采用戏剧化的讲述模式缺乏学术严谨性,主讲人的观点也并非绝对正确,是媒介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试想如果受众对传播内容不能理解,传播效果自然为零,普及传统文化从何谈起?对不同的层次,严谨性的要求程度是不一样的,做学术需要较高的严谨性,普及大众文化则不必如此,如果因为要求严谨而放弃普及传统文化,岂不是“因噎废食”吗?学者的观点受到争议不可避免,利用栏目提供的平台使各种观点广泛传播,受众恰恰能在观点的交锋中学到更多东西。当然,《百家讲坛》也可以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多使用“于丹《庄子》心得”“王立群读《史记》”等说法,向受众表明是一家之言,不代表绝对真理;尝试针对同一问题邀请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演讲,让受众选择性接受,使栏目内容更显严谨。

三、结语

一个电视栏目能否成功,需要考虑栏目的形式、内容、公关策略等多方面的因素,内容选择只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电视媒介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许多媒体要么因为内容太过高端、深沉而失去了受众,要么为了迎合受众的一些低俗品味而放弃了传媒的社会责任,走向了媚俗化道路。很多时候,这样的栏目只是昙花一现,缺乏维持其长期生存的生命力。其实,栏目内容做到兼顾受众和媒介责任并不是矛盾的。只要学会运用营销策略选择好栏目选题方向,找准目标市场,兼顾受众和媒介责任反而会成为栏目成功的重要策略。《百家讲坛》的成功绝非偶然,其将选题素材集中到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策略,值得所有电视媒体的深思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任中峰,彭薇.《百家讲坛》的“雅俗”变革[J].传媒,2006,(3).

[2]吴文虎主编.《新闻事业经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隆准.《百家讲坛》变成“一家讲坛”[N].重庆晚报,2007-02

-06(22).

[4]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新华出版社,2004.

[5]姚珂.待证心理,即“当人们对一件事物的发展以及结果发生好奇时所产生的等待、盼望以至渴望亲自求证结果的一种期待性心理。”收众收视心理研究与电视收视率[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3).

[8]杨海燕.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透视电视节目娱乐化、世俗化趋向[A].王晓玉.传播学研究集刊(3)[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讲坛范文篇4

本文作者:刘俊华工作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文化馆

转换视角,从公众的文化需求出发,注重农村市场文化馆、文化站组织文化讲座,应该转换视角,从公众的文化需求出发,策划文化讲座的具体内容,唯有贴近公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文化讲座才会受到普遍的欢迎,举办的文化讲座才会拥有热情的听众。尊重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应通过“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途径,激励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引导广大农民创作积极健康、清新质朴、乡土气息浓郁、贴近农民生活、具有独特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文艺作品,传播优秀文化,引领文明乡风。开办农民主办、农民主讲的“农民讲坛”,用群众自己的语言讲身边事、谈身边理、传致富经,使群众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搭建表演舞台,使他们由台下走到台上,由观众变为演员,以身边人、身边事为题材,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这些方式生动活泼、表现力强,既是对广大农民群众明是非、知荣辱的积极引导,也是群众自我启发、相互学习的有效平台。

加强群众文化团队建设是增强群众文化讲座受众参与性的基础,只有群众文化团队搞好了,群众才有可能参与其中,实现预期的设想。一些一线城市在群众文化团队建设方面作出了不少尝试,其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如南京市鼓楼区文化馆就一直大力推进示范团队建设,并出台《鼓楼区社区文化团队管理办法》,分级划管,将文艺团队分为品牌团队、特色团队、备案团队。品牌团队是区里的核心团队,在民政局登记,非企业法人单位,由民政局对它进行行政管理,文化馆进行业务管理,它有发票,可以有偿性服务。团队成员不能串团。文化馆以奖代拨,奖励文化指导员。特色团队是街道的核心团队,区级的成长团队。做法是在街道文化站进行登记,使其成为社区文化服务的主力军。备案团队,美誉度和知名度远不及品牌团队和特色团队,但具有一定的成长性,需要文化站和文化馆继续加以关注和支持。为此,南京市鼓楼区文化馆每年8—10万元的投入,支持品牌团队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鼓楼区如果有演出任务,这些品牌艺术团队和特色团队就马上到位,根据区里的演出要求无偿参与演出。这些群众性的文艺团队,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主力,体现了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他们既是群众文化的参与者、享受者,也是群众文化的创造者。

杭州市文化部门近几年也推出类似的做法,将群众文艺团队实行一、二、三等级评定,在经费上每年按等级进行奖励,在业务上文化馆进行辅导。杭州市余杭区除了为该区群众文艺团队评定等级、资金奖励外,提供文艺业务指导。区文化部门推出的“相约周末”文艺演出活动,为这些群众文艺团队搭建展示平台,由文化馆提供音响、灯光设备,为展示的文艺团队做好舞台保障,文化馆专业干部对团队节目进行辅导,前些年凡是愿意上“相约周末”文艺演出舞台上的文艺团队,原则上都可以上台一展风采,文艺团队的积极性和展示的热情很高。通过演出,进一步提升群众文艺团队的水平,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如今,余杭区的一级文艺团队能够为观众提供一台文艺节目,想想也真不简单。五、经费是支撑、政策是保障,抓好基层文化站,确保群众文化论坛的群众参与开展群众文化论坛活动需要经费的支持,拥有完备的经费是开展群众文化论坛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没有经费是无法开展群众文化论坛活动的,同样,政策因素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拥有国家政策的支持,群众文化论坛活动就有了发展的重要平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经费问题,是多年来困扰和障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难题。近年来,我们尝试了以企业冠名的方式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收到较好效果.我们坚持家乡人宣传家乡企业的理念,统一制作了分赛区才艺大赛的背景布,利用舞台周围的彩旗、标语、图片对企业进行了宣传,为企业的发展鼓了劲、助了威、造了势,政企“双赢”效果已经显现。这一活动在群众参与面上、在形成丰满特色品牌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总之,吸引百姓参与群众文化讲坛的方法很多,在此,笔者只是列举了以上五点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以促进群众文化讲坛活动顺利的开展,从而促进我国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讲坛范文篇5

【关键词】百家讲坛;内容选择策略;传统文化;受众兴趣

2004年前,央视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收视率徘徊在将被“末位淘汰”的边缘,如今它却一跃而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电视节目之一,影响力深入人心。其中,诸多因素影响着栏目的转变过程,可以探知的是,其生存策略的调整起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拉斯韦尔的5W模式将传播活动分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其中,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同一信息由不同的传播者或用不同的媒介传播,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信息由同一传播者或用同一媒介传播,其产生的效果通常都会不一样。因此,传播活动能否成功,在媒介一定的情况下,传播内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到一个栏目来分析,则可以说,栏目成功与否与栏目内容有着莫大的关联。所以,在《百家讲坛》生存策略调整的过程中,内容选择策略的调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概括起来,其内容选择策略的调整就是过去“大杂家”式的选题内容逐步集中,并向着以传统文化题材为主的选题转变。

一、栏目选题内容集中化的优势分析

2004年以前,《百家讲坛》选题几乎囊括了当前学术领域的所有话题。但是据“第三版《百家讲坛》两个时段的节目类别比例分析”[1],2004年9月后,历史探秘类和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类共占到了节目内容的72.3%,节目选题在更多地向这两类内容集中。内容的集中化是《百家讲坛》内容选择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内容集中化使本栏目与其他栏目之间产生明显差异

现代社会中,受众对媒介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根据STP营销,媒介组织应从市场细分入手,确定目标市场,再进行产品定位。这样才能选定销售潜力最大、获利最丰并且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采取相应的策略,打入并占领这些市场,赢得受众。而如今的媒介市场上,受众市场容量的相对饱和与电视频道资源过剩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受众关注度的稀释,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现在的媒介在产品定位时多采取产品差异化策略,即“媒介组织为了使产品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而突出产品的某些特征,以巩固其市场地位和避免价格竞争的一种策略。”[2]央视设有生活频道、少儿频道等不同风格的频道,就是运用此策略来尽量赢得目标市场内的受众的最大关注度。差异化策略可用于频道定位,也可用于栏目定位,尤其要注意与同一频道内其他栏目的差异性。若一个频道内的多个栏目的内容有重合,受众多半只会选择其中之一,这既影响栏目的收视率,也影响频道的整体形象。《百家讲坛》如果按照以前包罗万象的选题范围运作,就很容易与科教频道的其他栏目重合。比如自然科学类节目容易和《走进科学》的内容冲撞,两个栏目在争夺市场时难免会各自损失一部分受众。由此说明,《百家讲坛》选题内容的集中化,充分考虑了和其他栏目,特别是和“兄弟栏目”产生差异性这一产品定位要求。

(二)内容集中化更能培养固定受众群

栏目内容集中化后,也有人质疑:“观众批评《百家讲坛》变味,‘所谓百家已经变成了几家,涉及面也从百家百科变成了只讲历史及人物。’”[3]其实内容的集中化并没有使《百家讲坛》丧失观众,反而是它获得成功的原因。媒介市场千差万别,广大受众决不是“铁板一块”,任何媒介组织都不可能面向受众总体。正所谓众口难调,如果为了满足所有受众的兴趣而扩大节目的选题范围,反而难以培养固定的受众群和观众的忠诚度。根据STP营销,现代媒体大多会根据自己确定的目标市场的特点采取专门的营销策略。也就是说,栏目不可能平均安排不同类别的节目大费周章地网罗所有的受众,而只会集中火力专攻一批人群。内容的集中化便是《百家讲坛》集中火力培养固定受众的表现。果然,《百家讲坛》“集中火力”后,收视率飙升。面对观众的批评,我们姑且可以将其理解为《百家讲坛》固定受众群外的少数人的意见。对于节目内容单一的问题,现任制片人万卫表示,“只要收视率不降低,就说明观众喜欢,栏目暂时不会作调整。”[3]

二、素材集中为传统文化题材的策略优势

上文分析,内容集中化策略在《百家讲坛》内容选择的运作上十分成功,那么内容集中到何处则需要进一步考虑。要使媒介在产品投放时获得最大化的受众群,目标市场内的受众数量也要尽量达到最大化,所以首先必须圈定受众数量更多的目标市场。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找准最大多数受众的共同兴趣点。现在《百家讲坛》的选题内容已集中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上,其如今的栏目介绍也提出要使栏目“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那么传统文化作为选题内容的优势又何在呢?

(一)传统文化作为选题内容可以满足受众需求

受众具有主动性,他会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触,这一观点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吸引受众选择的关键在于调动受众的兴趣,如果受众对节目内容不感兴趣,就很可能不会去注意它,即使注意了也不会持久。因此,是否符合受众兴趣是衡量栏目内容选择策略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1.“熟悉的陌生感”符合受众的直接兴趣。受众心理研究中通常将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其中,“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的兴趣,比如对事物所进行的过程,对事物所进行的方式感到兴趣,对于仅仅获得事物的结果并不会感到满足。”[4]从新闻价值要素分析,接近性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受众由于求近心理的驱使,会更多的关注离他身边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信息,对那些与自己的认知结构格格不入的内容,很难调动受众的直接兴趣。改革前的《百家讲坛》中有大量关于自然科学等专业性强的内容。从中国目前的状况看,了解自然科学等专业知识的人毕竟是少数,这些内容难以调动一般受众的直接兴趣。相比之下传统文化的优势则显现出来。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内容受众是熟悉的。中国大部分受众从小就或多或少接触过传统文化的知识,书籍、广播电视评书、影视剧等传媒也通过平时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为《百家讲坛》开坛讲授传统文化做了充分的受众准备。受众在收看节目时,如同经过预习的“学生”一样,传受双方的共同经验区较大,一般不存在理解障碍。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内容对受众来说又是陌生的。虽说受众经过了其他传媒的“预习”,但很少有传媒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权威、讲座式的讲解,大多数受众在“预习”后对传统文化也只是知其皮毛。陌生感导致好奇心,加上对新知识的渴望,更能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另外,栏目组选择的传统文化题材多与热门历史影视作品有关,更将“熟悉”与“陌生”这两者进一步融合起来:大众媒介热播某部历史剧,产生“议程设置功能”,使受众产生“熟悉感”;受众对影视剧中的真实历史细节是陌生的,在“待证心理”[5]的驱使下,他会产生求证剧中的描述与历史是否符合的欲望。此时,专家讲述这段历史,填补给受众造成“陌生感”这部分知识空白,恰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正如受众心理学上所说,“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吸引受众直接兴趣的……是那些受众原先已有所了解,而又能增加他们的新的认识、新的知识、新的信息的内容。”[4]以传统文化为选题内容,给受众这种“熟悉的陌生感”,符合受众的直接兴趣。

2.题材的文化内涵符合受众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对事物可能具有的结果的兴趣,而事物本身,如事物的发展进程、事物的进行方式并不能使人感到兴趣。”[4]要获得受众的间接兴趣,充实的、有意义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增大,人们逐渐倾向于从电视媒介中寻找放松。为了迎合大众放松的需要,一些娱乐节目逐渐远离正统文化的崇高感、责任感、使命感等人文情感内涵,越来越呈现出肤浅化、低俗化。肤浅、娱乐能给人感官上的刺激和满足,但这种满足源于感官直接的生理快感,生理快感一旦消失,娱乐行为带来的满足也就随之终止。加之此类节目内涵肤浅,能很快被受众熟悉而产生审美疲劳,它们大多靠形式的新颖取胜,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再火的节目也往往会被群起效仿的节目所淹没或被更为新颖的节目所取代。纯粹的娱乐带来的感官满足是短暂的,缺乏内涵的娱乐节目的生命周期也是短暂的。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艺术家创作的文本只是艺术作品的一极,构成艺术作品的另一极的是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具体化,因为只有通过接受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艺术文本的空白填充起来,才能实现意义的表达。”[6]有文化内涵的节目能做到这一点。它具有更为厚重的源动力,可以带动受众思维的参与,加深情感的体验,使人们的精神和心灵得到愉悦。即使它可能会暂时被浮躁的娱乐快餐所遮蔽,但只要一点触动就能引起共鸣。因此,传统文化的选题内容不仅以其“熟悉的陌生感”赢得了受众的直接兴趣,还以其充实的内容赢得了受众的间接兴趣,从找准最大多数受众的兴趣点的角度上说,《百家讲坛》的内容选择也获得了成功。并且,栏目组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他们在网站上公布近期备选的节目选题,发动观众投票,以决定最后的选题内容。这是用发展的眼光来寻找受众的兴趣所在,加强了与受众的互动,充分尊重了受众。

(二)传统文化作为选题内容承担起了媒介的社会责任

受众的兴趣点找到了,受众的需求满足了,但只做到这一点,栏目又会被疑心走上了一味迎合受众的媚俗化道路。有人提出:“如果过多的纠缠于一些历史的细节,变成了到历史的故纸堆里去找一些所谓的‘真相’,而丧失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节目的服务性功能就会极大的丧失。”[7]《百家讲坛》果真只是为了迎合受众而选择了传统文化?关注历史就会导致节目的服务功能丧失?从传播效果看,《百家讲坛》不仅没有丧失服务性功能,更承担起了媒介的社会责任。

1.传承传统文化是媒介的社会道德责任。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形成根植于共同地域、语言、心理的共同的民族文化。“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拉斯韦尔概括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之一,因此传播传统文化也是大众媒介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民族精神是将整个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核心力量,对民族的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然而,民族精神又通过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表现出来。《百家讲坛》传播传统文化,增进受众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能增强其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再从社会历史观教育的角度分析,媒体应注意传统文化层面的选题宣传。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每个人都有了解自己所属群体的历史的义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每个民族都要根据其历史文化条件来决定其发展策略,也要借鉴历史,少走“弯路”。《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就是结合现代实际将《论语》中一些朴实的道理传播给大众。可见,关注历史并不代表丧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其现实意义。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不平衡的今天,一些媒体为了争夺受众市场而变得媚俗化,传媒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在逐渐让位于大众娱乐。《百家讲坛》在此时出现,力图建造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以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响应了当今发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需求,承担了传承社会遗产的社会责任。并且,专家们对传统文化的讲解包含着深层次的内涵,这在满足受众求知欲、吸引受众眼球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受众的兴趣品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栏目能够提高受众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的进步,因而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2.“拨乱反正”是现实社会赋予媒介的重要责任。麦克唐纳在1957年就指出了大众文化崛起所带来的威胁。“它打破了阶级、传统、趣味的旧障碍,消除了一切文化的差别。它把一切都搀和拼凑在一起……”[8]影视作品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也会以各种“暴力”方式掠夺其他文化资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资源无疑是影视剧的一个巨大的题材宝库。应该明确的是:由于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霸权的叛逆心理及人们在生活压力重负下追求娱乐的心理驱使,当前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常以“戏说”的方式出现。“戏说剧”通常以创作者对受众心理的揣测结果或以自己的兴趣品位为依据,将正史或野史中的相关情节近乎随意地夸大、扭曲,以幽默消遣的方式解构历史。即使有一些所谓的依据正史创作的“正说”历史剧,也因为其艺术表达手法的使用以及场面装潢、服装设计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可能完全真实地还原历史。受众若经常接触这些“戏说”影视剧,也会感到厌倦、厌恶,在待证心理和求真欲望的作用下,他们更希望知晓历史的真相。基于这种情况,《百家讲坛》侧重选择与热门历史影视作品有关的素材,既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又能通过权威的专家学者的讲解对影视剧“戏说”历史的现象进行“拨乱反正”,使栏目承担起了现实社会赋予媒介的重要责任:正确地传承社会文化遗产。譬如在《铁齿铜牙纪晓岚》热播时,纪连海就通过《正说清朝二十四臣》指出纪晓岚与和绅官位相差(下转第12页)(上接第29页)极大,不可能与和绅周旋。

同时也有人认为《百家讲坛》为了让大众理解讲述内容,采用戏剧化的讲述模式缺乏学术严谨性,主讲人的观点也并非绝对正确,是媒介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试想如果受众对传播内容不能理解,传播效果自然为零,普及传统文化从何谈起?对不同的层次,严谨性的要求程度是不一样的,做学术需要较高的严谨性,普及大众文化则不必如此,如果因为要求严谨而放弃普及传统文化,岂不是“因噎废食”吗?学者的观点受到争议不可避免,利用栏目提供的平台使各种观点广泛传播,受众恰恰能在观点的交锋中学到更多东西。当然,《百家讲坛》也可以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多使用“于丹《庄子》心得”“王立群读《史记》”等说法,向受众表明是一家之言,不代表绝对真理;尝试针对同一问题邀请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演讲,让受众选择性接受,使栏目内容更显严谨。

三、结语

一个电视栏目能否成功,需要考虑栏目的形式、内容、公关策略等多方面的因素,内容选择只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电视媒介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许多媒体要么因为内容太过高端、深沉而失去了受众,要么为了迎合受众的一些低俗品味而放弃了传媒的社会责任,走向了媚俗化道路。很多时候,这样的栏目只是昙花一现,缺乏维持其长期生存的生命力。其实,栏目内容做到兼顾受众和媒介责任并不是矛盾的。只要学会运用营销策略选择好栏目选题方向,找准目标市场,兼顾受众和媒介责任反而会成为栏目成功的重要策略。《百家讲坛》的成功绝非偶然,其将选题素材集中到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策略,值得所有电视媒体的深思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任中峰,彭薇.《百家讲坛》的“雅俗”变革[J].传媒,2006,(3).

[2]吴文虎主编.《新闻事业经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隆准.《百家讲坛》变成“一家讲坛”[N].重庆晚报,2007-02

-06(22).

[4]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新华出版社,2004.

[5]姚珂.待证心理,即“当人们对一件事物的发展以及结果发生好奇时所产生的等待、盼望以至渴望亲自求证结果的一种期待性心理。”收众收视心理研究与电视收视率[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3).

[8]杨海燕.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透视电视节目娱乐化、世俗化趋向[A].王晓玉.传播学研究集刊(3)[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讲坛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讲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大学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程参与者,是中国梦的建设者和见证者,是民族国家希望所在,他们思想活跃、开放自信,是西方意识形态争夺的重点对象。高校担负着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重任,本文拟通过对“95后”在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状况的考察,探求高校讲坛意识形态话语构建之道。

一、“95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现状考察

(一)调查基本情况本文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综合考察大学生的基本价值观、政治素养和意识形态敏感度、对高校相关课程的看法等情况。问卷共46小题,由受调查者基本情况、封闭式选项、开放式问题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封闭式选项含单项选择题、五级制量表两部分,量表由完全赞同到完全不赞同共五级选项。被试以重庆工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在校生为主,涵盖汉族、蒙、回、土家、苗等少数民族大学生,包括文科、理工、经管、文学、艺体等学科门类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合适,政治面貌覆盖全面,减少了因性别、政治素质因素产生的影响,避免了年级差异而产生的偏差,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状况。共发放700份问卷,回收685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率88.7%。测试时间约20分钟,有统一指导语,完成后现场回收,用SPSS19软件统计,信度系数为0.792,效度系数为0.808,说明该量表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二)“95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状况调查显示,“95后”大学生对意识形态基本问题有清晰正确的认识,普遍认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四个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高认同度;认可党和政府的能力,充分肯定改革开放,高度认同依法治国、赞同网络舆论监管;对道德领域如社会、官场风气的看法表现得客观中肯;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有一定警惕性,整体的危机意识较强。但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仍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淡薄,辨识力弱。对西方制度与意识形态渗透及西方社会思潮持肯定态度者不在少数。在相关问题选项中,58%认为西方三权分立“有其合理性,可以借鉴”,7%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好”;27%的学生“没注意”西方意识形态渗透;22%的学生不了解西方社会思潮,29%知道一些,33%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仅16%认为“有一定合理性,但并不符合我国情况”,这与“您认为对我国主流价值观冲击最大的因素”有43%选择“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的情况一致,验证了西方渗透带来的严重影响,反映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外因所在,暴露了学生意识形态辨识力欠缺。部分学生去意识形态化特征明显,政治冷漠。在“您对意识形态的态度”选项中,16%“不怎么关心,什么制度都无所谓”;13%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政治层面上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不想考虑”;有9%大学生坦言主流价值观对自己“完全没有影响”,23%不关注对国家、重大活动与会议的报道。这种不了解、不关心或无所谓的态度与大学生身份和未来承担的责任严重不符。多元化特征明显,部分学生信仰不坚定。25%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42%信仰实用主义,22%不清楚自己的信仰或没有信仰,6%信奉金钱至上,5%信仰宗教;64%大学生认为“信仰是变的,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信仰”,仅36%认为“真正的信仰只有一个,一旦确立便不会随意改变”。部分学生价值观模糊,功利性突出。在被问及是否有明确的价值观时,49.6%大学生表示“我有自己的价值观,但不太清晰”,9%坦陈“我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做事都是凭直觉”,2.9%表示“不清楚”,仅38.5%认为“我的价值观非常明确”。注重个人利益,看重当下利益超过对集体和长远利益的关注,“眼见为实”,这与笔者在有关大学生精神信仰的调查中得到的结果一致;对于作为传统社会主义价值特征典型代表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问题上,在《量表》项目“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集体主义是不会吃亏的”的平均反应在3.0,等于“赞同与不赞同各一半”,在单项选择“如何看待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中,35%认为“应在维护个人利益前提下坚持集体主义”,3%“以个人利益”为重,明确表示“我认同集体主义”者占13%,“应该先保障集体利益再满足个人利益”者占49%。

二、“95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审视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面临困境,表达困难。一是生存环境举步维艰。不仅是境外国家、政治集团与势力,某些活跃在网络空间的境内团体与个人,其就各种问题发表的言论,进行的行为、活动,都日益构成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威胁;西方借消费商品、文化产品外衣,或借娱乐之名,或打着学术交流等幌子,以极具隐蔽的方式源源不断传输其政治主张与社会价值。二是共产主义远景图谱与当下形态的客观差距致使主流意识说服力下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描述的宏伟蓝图与现实社会的巨大差距容易给人虚空、迷茫之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给了他人可乘之机。三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痼疾致受众接受困难。传统意识形态话语,因其浓厚的强制色彩,缺乏自由环境与自愿选择支持而脆弱,自说自话的口径与严格守旧的话语规范,与民众心理严重脱节,在自由多变的互联网时代难以走入民心。传媒责任担当缺乏,守土无为。作为意识形态话语喉舌的某些国内媒体,本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公众意识形态教育责无旁贷,却为了经济利益放松甚至漠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教育职责,放弃了对大众进行价值引导、力量凝结和思想教育的功能,有的甚至过度渲染社会主体功能责任缺位、利益主体角色失衡、社会分配差异等尖锐问题,诱发民众质疑中国现行制度,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不够,发声不力。首先,高校对意识形态教育重视不够、用力不足。一是缺乏对教师意识形态的考量客观上使个别教师放弃了对自身世界观的改造,有的甚至成了错误思潮的俘虏和传播者,弱化、抵消了整体教育效果;二是以科研为重的导向使然,教师晋升发展与教学无直接关联,致提升意识形态传输本领动力匮乏。其次,意识形态课堂教育单打独斗,合力未成。缺乏多学科、专业相互融合、渗透发展支持体系。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要倚重课堂教育,基本上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与法律类课程为主,辅导员日常思想引导为辅,对其他课程与教师并无要求。其次,高校讲坛发声不力。个别教师仅从谋生角度看待教师职业,缺乏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意识与角色认同;有的教师政治不成熟,立场不坚定,缺乏意识形态教育的正确思想基础;有的教师传输本领不强,或自身理论功底不深,或对现实国情缺乏深入了解,缺乏可信度;或不善言说、表达困难,缺乏吸引力。

三、高校讲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制的构建

高校讲坛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关键场所,是教师传道授业的舞台,更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必须主动占领。高校讲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涉及教育力量、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问题,要解决由谁教,教育主体的角色定位与支持体系构成问题;教什么,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及侧重点问题;怎样教,高校讲坛应该如何言说才有效的问题。(一)高校讲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体高校各级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任课教师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干力量,全体教师均负有意识形态教育职责,所有学科专业、教育环节均有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功能。强化话语主体责任,转变角色。全体教师必须政治成熟、立场鲜明、信念坚定,这是思想素质关;全体教师均应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深入实践,对现实国情有深入了解,唯有真懂、真信才能真教、真行;全体教师都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做好积极的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教师应扮演学生正确意识形态形成的引导者、帮助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代言人”“教化者”与“监控者”。学科专业相互渗透、互相支持。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绝非思想政治课专利,应打破门户之见,防止出现不同学科专业“两张皮”、教育失衡甚至相互抵消现象。稳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学科支撑体系,特别是基础课程的学科生长点培育要汇聚时代精华,主动承担推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责任与使命;结合高校自身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与校本课程教材编写、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等,不断探寻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有益载体与途径;加强教师的沟通交流、学术探究,推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协同实施与研究。(二)高校讲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安全教育的目标定位。对具有抽象性特征的意识形态理论,教育的重点是要学生相信并最终形成稳定的政治信仰;对具有具体性特征的意识形态内容,重点是要学生遵守、服从,并养成遵从的政治习惯。具体说来,培养学生具备积极理性、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的思维特点,思想上不为西方意识形态和错误思潮所惑,行动上能主动维护、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应成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外在行为特征。高校讲坛应牢牢抓住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内核和关键主题铿锵发声。坚定不移地传递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决心,旗帜鲜明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优势理论品质与优秀价值与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和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产生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与不可或缺及不可替代性;坚持不懈培育、巩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高校师生的主心骨,也是最好的安全防火墙。关注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用事实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立言。其一,廓清主流意识形态易致困惑的重大理论问题。讲清楚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可切割的深刻联系,讲清楚社会主义的自身价值蕴含;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答疑解惑,将已成定论的对错误思潮的结论性认识广而告之,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其二,用成就诠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帮助学生生发自觉认同的心理倾向。把中国成就及渐次展露的大国雄风、中国道路于世界的引领、表率与示范作用讲出来,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与照搬西方国家治理模式的结果进行比较,用不同意识形态价值及推广结果的差别化印象凸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秀品质;把从严治党、力惩贪腐的举措与成效传导出来,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全心为民的决心与魄力,增强大学生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揭露西方意识形态,破除幻象与虚妄膜拜。敢于亮剑,勇于批判西方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以及错误思想言论和价值观,揭露其伪善性与虚假性、欺骗性与侵略性。特别要揭穿西方“普世价值”的侵略实质、名不副实的虚假性与推广的恶果,揭穿消费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的虚假外衣与破坏性影响,破除人们心理上的虚无崇拜,打破对西方制度及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幻觉与虚妄崇拜。加强思想防范,自觉御敌于域外。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思考鉴别、甄选取舍信息的能力,这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关键环节。首先,帮助学生拿起批判的武器,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培养,克服一边倒、非黑即白、非正即误的思维误区,用批判的眼光过滤信息,坚持思考自主性。其次,教会学生在自媒体时代与网络舆情戴枷共舞。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囿于计算机公共课程,不止于技术层面的安全,应让学生对网络舆情与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有深刻认知,掌握辨识鱼目混珠的本领,能看穿假象及背后的政治目的。再次,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跟风起哄、助纣为虐,不传谣信谣,不做无良信息传播者,这是常态化也是最基本层次的要求;面对煽动不做旁观者,面对错误言论不当老好人,勇于责任担当、勇于发声,做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捍卫者。(三)高校讲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本调查87%的受访学生肯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与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但24%受试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课程“理论过于抽象、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65%表示“如果老师讲解生动、贴合实际,会喜欢的”。怎样才能让意识形态教育通过讲坛走入学生心灵并最终转化为行动?恩格斯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2]入脑、入心的前提是愿意听、听得懂,而良性的课堂体验、积极的情绪感受至为关键。给受教者课堂话语权,关心学生的关注,促进内心体验,激发思考、认同并自觉追随;突破传统教材文本世界的窠臼和羁绊,将宏大篇章、崇高叙事向平凡叙事转变,回归生活世界,关注现实问题,让意识形态教育接地气。归还学生话语权,促进积极的课堂体验。从“独语”转为“对话”,关注学生诉求,教师不应是单纯传递现成知识的传声筒而应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找寻真理的领路人。要放下姿态,把学生当平等主体对待,鼓励讨论,甚至是对抗与激辩,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互补启迪,达成共识,师生在交互中实现精神承领,教学相长;教师充当倾听者,用心倾听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情绪情感表达,也能借此传递悦纳学生、鼓励对话的意愿,客观上不仅能提高学生表达欲望、增加话语量,教师也能在倾听中自省反思以自我提高;对学生发言适当点评,或激励思考而非给出标准答案,或阐明观点看法,或向学生传递积极光明的态度。关注现实,坚持问题导向。大学生来自人民群众,教师要密切关注并深入研究社会问题,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围绕他们关心关注的话题设计教育内容,把教师“要讲的问题”与学生“想听的问题”紧密结合,面对问题不掩饰、面对质疑不回避。网络舆情更迭迅速,风险浪急,教师应主动跟踪社会热点,及时批露信息并依据事态进展和变化状况进行正确解读和引导,揭露“假热点”的实质和谬误,既可避免信息理解片面和肢解性导致误解,有效消解大学生思想认识困惑和焦虑,又能使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感受与正面的评价支持。优化语言,增强教育实效。如果说理论层面的意识形态是一颗坚硬的种子,现实生活则是它生长的土壤,需要借助工具将它的外壳剥离,播种到地里才能发芽,具象化就是这一工具。它利用可触摸、能感知、易识别的载体和形式将要传递的抽象理念、无形精神清晰的呈现(展示)出来,以易于接受、理解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3]。首先,用生活化表达拉近与受众距离。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从熟悉的环境和常见的事物着眼表达;典型人物塑造脱掉神话外衣,还原日常本真,投放现实空间;变理论需要的案例支撑为故事分享,营造真实立体的认知情境,在分享中徐徐呈现人物,展现精神价值与社会贡献。其次,优化语言,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丰富语言,向民众、向网络、向古今中外学习语言;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把专业、深奥空洞的概念体系变成宛如拉家常般通俗易懂,将文件语言、书面表述、学术语言用日常语言娓娓道来;互联网是不可或缺的素材采集通道,其语言往往精妙绝伦,与教师自身理论与学术修养与生活感悟结合,加工形成各具一格的话语风格,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述,引人入胜,让人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和画面感;中外格言警句、谚语诗词富有韵味,大众语言形象、生动,生活气息十足,贴合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与要求,为课堂教学效果加分。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8.

[3]吴刚.构建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机制[J].学习与实践,2016(2):59-64.

讲坛范文篇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为我们农民指引的一条走向富裕、走向小康的道路,具体目标是五句话二十个字,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如何实现这五句话,实现这五句话以后的新农村是一个什么样子?江苏省委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就是华西村。省委号召全省“学习华西村、学习吴仁宝”。那我们就来看看今天的华西村是一个什么样子。

一、华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华西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从“生产发展”来说,华西村从****年兴办第一家手工作坊式的小五金厂开始,**年来,一直坚持发展工业经济,经过多年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以工富农”之路。到****年,全村已拥有年产23万吨钢带的彩板厂、年产1万吨钢制管件的法兰管件厂、年产**万吨带钢的冷轧带钢厂、年产1**万套服装的服装公司等58家大中型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亿元,全年实现销售近4**亿元,三业总产值人均近***万元,村级经济可用财力有**多亿元。

从“生活宽裕”来说,华西村村民的收入主要由三块构成,一是本人工作的工资、奖金,二是村级经济发放的各项福利待遇,三是年终的个人股权分红。现在华西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8万多元,家庭存款最少的有***多万元,住房是4**-6**平方米的别墅,全村有6**多辆轿车,最少的家庭有1辆,最多的家庭有3辆。

从“乡风文明”来说,为了推进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华西村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华西村经常教育村民要做到“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要做到“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华西村十分注重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来教育农民,在村里建起了二十四孝亭,设立了尊老奖励基金,引导村民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设立了举报专项奖金,让全村村民共同约束不正之风。如今的华西,干群团结,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尊老爱幼,村泰民安,一派祥和气氛。

从“村容整洁”来说,华西村先后投入5.2亿元,建成了中心村的欧洲风格别墅群及公寓房,对新合并的周围16个村,则立足实际,将乱搭乱建的拆掉,脏、乱、差的清除,家前屋后绿化;把零零散散的老厂房集中到村工业园区去,节约了***多亩土地,使华西村真正形成了“山南是钱庄”(指工业园区),“山北是粮仓”(指基本农田保护区)、“中间是天堂”(指村民集中居住区)的大格局,

从“管理民主”来说,华西村的管理民主体现在依法办事、以约办事、以制度办事三个方面。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做好村委会的选举。发动村民广泛讨论,制定了《村规民约》,用村规民约来管理村民。不断加大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厂务公开,让干部做清白人,让村民做明白人,让广大村民真正享有民主。

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去年在全省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上讲话时提出:“大家学习华西村,学习吴仁宝,一定要把华西精神学到手,一步一个脚印地真抓实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那么,什么是华西精神呢?华西精神大致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

一、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多年前,华西的情况同我县多数农村也差不多。面对贫穷落后,华西人没有消极被动地等、靠、要,而是勤于思考,勇于打破常规,大胆尝试,抢抓机遇,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快”,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创造性地探索总结出一系列符合华西村实际的经济发展模式、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有效推动了华西的发展。

二、积极进取、永不满足。华西并不是现在才成为先进的,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华西就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面对成绩,华西人始终保持着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一种昂扬向上的斗志,将每一次成绩都当作新的起点。这是华西村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红旗不倒的原因之一。

三、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在创业的各个历史时期,华西和其他创业者一样,也遭遇过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多方面的困难。但是他们总是以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热情和过人的智慧,不断开拓进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四、包容开放、乐于奉献。华西人在创业之初,就积极创造条件,为外来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并且一视同仁,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共享发展成果。现在,华西有了雄厚的实力,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在欠发达地区建起了两个“华西村”,这些村都成为当地的明星村;他们为全省18***名村支书免费提供学习培训,这都是“乐于奉献”的体现。

华西精神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致富、追求幸福的价值取向。学习华西,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习这种精神!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看华西的创业过程,把华西发展的“真经”学到手,脚踏实地地干,走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扎实推进我县的新农村建设。

二、海安能不能学华西?海安的“华西”在哪里?

华西村经过**多年发展,产值从几十万元发展到近4**亿元,村民年收入从5*多元发展到几十万元,这样的发展速度,人人向往,个个期盼。我们能不能发展自己的“华西”?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就是建设自己的“华西”的过程。

首先谈谈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状况

****年,我县以**个县级小康示范村和2个市级小康示范村为引领,通过落实新农村建设五项实事,拉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帷幕。全县广大村干部积极投身全民创业,不少村干部都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一大批“双带双强”型村干部正在成长,成为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的“领头雁”。县委、县政府将小康示范村建设、城郊村建设、经济薄弱村建设放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框架中,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去年组织实施的小康示范村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共建、薄弱村振兴等活动,发挥了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提升了城郊村的发展速度,改变了经济薄弱村的面貌,形成了既保证先进村有较快发展速度,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又保证薄弱村有较好发展平台,农民收入增速**%以上、村级债务化解15*多万元的好势头,做到了发展大业人人推动,发展成果人人享受。由于政策对路、气候适宜、农民勤劳,去年全县农民的农业收入大幅提高;全县开展的全民创业活动、党员创业竞赛等,使一大批群众成功创业,不少农民成为工人甚至成为老板,其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资本性收入也有较大辐度增加。去年农民收入增长达**.8%,存款增长达13.7%,农民对收入增长总体上是满意的。县、镇两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实施了以“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程。其中,仅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实施的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全县农村党员、群众就参加义务劳动4万多工日,清理垃圾3万多吨,清理河塘淤泥181万立方米,全县农村的水正在变清,天正在变蓝,人居环境正逐步改善。12个小康示范村也投入大量资金,植树31万株,绿化道路43公里,一批花园式的农民公园正在建成。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加大了村级卫生保健场所、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力度,新农村建设5件实事按序时进度推进,农村草危房改造工程全面结束,每平方公里的等级公路里程数苏中地区第一,一大批电话村、有线电视村相继建成,改水、改厕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差距正在缩小。华西的那种“美化、绿化、净化”、“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农民活在幸福乐园”的生活,在我县不少先进的村庄也正逐步成为现实。

华西是全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我们海安也有不少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全县前列,成为学习华西村、建设新农村的先进典型。

一是城东镇泰宁村。他们打好园区经济、国道经济这两张牌,兴建了4.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去年全村工业产值8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资产达8***万元,集体经济年收益6**万元。积极推行农民“土地入股”,农民人均纯收入84**元。全村农民家庭拥有近百辆小轿车,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里投入近4**万元,实施了河道清淤及道路绿化、硬化、亮化工程,成立了村保洁公司,实现了“村容整洁”。筹资4**多万元,为全村村民办理了新型合作医疗,为24**多名失地农民办理了社会化养老保险。在村民中广泛开展爱国爱村、团结互助、尊老爱幼、诚信守法的村风教育。正常开展家庭才艺比赛、趣味体育比赛、社区广场电影、节庆文艺晚会等,实现了“乡风文明”。推行村财务公开,建立了村民代表议事室、党小组议事室,实现了“管理民主”。泰宁村是江苏省文明村、南通市小康建设示范村,也是我们身边初具雏形的“华西村”。

二是海安镇园庄村。他们抓住海安工业园区征地扩张的发展机遇,高起点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将全村167*户规划到江海和许庄两个居住区。请专业的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规划。投入近8**万元,高标准建设居住区基础设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卫生室、图书室、娱乐室等设施全部到位,增强了集中居住区的吸引力。许庄集中居住区已入住6**多户,全村节约耕地8**多亩,实现了资金催生土地、土地催生资金的良性互动,村庄环境显著改善,村级经济长足发展。同时,引导村民在园区内就业,15**多名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年收入上万元;***多名农民购置农用车,为园区企业搞运输,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风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园庄村的发展模式得到省委书记李源潮的赞扬。

三是曲塘镇刘圩村。刘圩村是我县较早建设农民创业园的村之一。他们抓住“生产发展”这个中心,大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浓烈氛围。一方面,发挥村干部及党员的“双带”作用,8名村干部通过领办、参股等方式,全部建立了自己带头创办的工业企业。在村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全村15名党员和28名村民创办了自己的工业企业,22名党员兴办了农业带头项目,解决了8**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发挥亲情、乡情的纽带作用,积极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11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其中规模最大的投资额4***多万元。创业园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村级经济的倍增,使村里有钱办事。村民休闲公园占地25亩,村图书室藏书1万多册,全村“十星”文明户评比活动每年都进行,村民篮球队正常训练,文艺活动逢会必庆。刘圩也是我县学华西的典型。

以上三个典型,各有各的成功经验。但归根到底,有一条经验是相同的,那就是以发展经济为主线,为主抓手,为主要任务,以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总结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大致有四条。

一、坚持紧扣中心,致富农民。全民创业活动使大量民间资本得到有效利用,农村能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彰显。像海安镇三里闸村,****年的工业产值2.3亿元,通过全民创业,****年新增22个工业企业,全村工业产值达到4.*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一年内增加了近千元。全县各镇推行农业招商引资,引进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及外资改造农业,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全县培育出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农业的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继续提高。去年仅蚕茧一项,就为农民增加近2**元纯收入。全县人均银行存款达到1.7万元,离“生活宽裕”越来越近。

二、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在生产发展模式上,各村坚持“一村一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发挥优势、做强特色,比如:城郊村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河东地区种植蔬菜,河北里下河地区种植高品质水稻,河南高沙土地区种植香芋等杂粮,实现了农民增收。在集镇规划和村庄建设上,不搞大拆大建,海安、胡集等镇依靠园区建设、国道改建等重点工程,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走出了成功的一步;而其他各镇、各村则坚持高起点规划、立足实际逐步推进,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三、坚持以人为本,培育能人。各村坚持发挥村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广大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一方面,大力发展“能人经济”,将能人推到创业前沿,营造创业氛围;另一方面,着力培育现代农民,不少村将职业技能培训的课堂开到村支部活动室,将技能培训老师请到农民中间,实现了农民就地转为工人。

四、坚持文化引领,丰富内涵。海安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风土人情。在新农村建设中,各村都注意打好“文化牌”,使“乡风文明”的要求得到了较好体现。比如,南莫镇青墩村将传承青墩文化与建设特色农村有机结合,他们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获得了全省三等奖。城东、雅周等镇则发挥农民家庭文化室的功能,将文化休闲阵地建设与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有机融合,使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有所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有效建立,村民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我们学习华西村,也要学习借鉴好自身的这些成功经验。

三、学华西奔小康,党员干部应该怎么做?

华西的快速发展、华西的长盛不衰,有很多原因。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华西有一位好的带头人。华西村的今天是华西人民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三十多年的扎实奋斗干出来的。多年来,吴仁宝始终做到思想解放政治强、勇于开拓作风正、实事求是想干事、脚踏实地不出事。吴仁宝的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吴仁宝认为,作为村干部,要做到“三个过硬”:思想过硬、素质过硬、作风过硬。要做到“三个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要做到“三个心”:讲党性、讲公心、讲良心。吴仁宝始终把“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我最大幸福”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如今,华西人已经步入小康,吴仁宝又提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单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不够的,党员干部要淡泊名利、要有奉献精神,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提出了“三个不”: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他把近5***万奖金留在村里,用于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为村干部做出了榜样。

二、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多年来,吴仁宝一直将发展经济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反复强调“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立足村情,抓住机遇,实现了共同富裕。华西成为“天下第一村”、吴仁宝成为“天下第一村的领头人”之后,吴仁宝要求党员干部要“明富”、不要“暗富”,他说,华西搞的是“一村两制”,村民可以搞集体,也可以搞个体,但干部不能搞“一家两制”,更不允许搞“一人两制”,损公肥私,以权谋私。吴仁宝说,不怕公有、私有,就怕公也没有、私也没有。吴仁宝常用一句话教育村干部,“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能占一个床位”。吴仁宝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庭也要求严格,他说:“要求老百姓做到的,我一家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我一家首先不做”。吴仁宝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形象,得到华西村老百姓的支持。

三、发扬民主,依法治村。吴仁宝认为,老百姓最最讲良心的,干部为他们做了好事,他们会永远记住;干部亏待了他们,他们也会永远记住。他们记往的不是你个人,而是共产党。所以,他在村务管理上坚持了三个“三靠”,即靠党的政策、思想教育、干部带头;靠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自己有错自己改;靠正确决策、科学管理、帮带提高。在工作中,他坚持以法治村、以德治村,以人为本、以理服人,创造性地开展对农民的教育,使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有效提高了村民的综合素质。他要求村干部做好“三头”工作:一是吃透上头,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工作动向;二是熟悉下头,深入第一线,做到厂情、村情、民情,心里有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定期碰头,了解村干部工作开展情况,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实效性。这些经验,对我们村干部提高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果,也很有借鉴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一步登天,也不可能一两年就实现。大家要团结起来、长期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基层党支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要以吴仁宝为榜样,做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顶梁柱,关键要做好“五种人”。

一、方针政策的“明白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需要掌握财税、交通、土地、规划等各个领域的政策法规。村干部必须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也当成一种基本工作方法,认真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当前特别要学好县十一届二次全委会、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三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学习,努力提高政策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到政策明、思路清、手段新、效果实,群众满意。

二、党群共富的“带头人”。富裕是人民幸福的前提。群众最盼望、最关心的事就是尽快致富。推进村级经济增收和农民群众致富,是学华西的关键点,也是难点。吴仁宝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所以,要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先要集体富,共同富必须家家富,共同富更需精神富,共同富必须先富带后富。”我们学华西、学吴仁宝,就要准确把握群众的利益诉求,带头出点子、谋思路、抓发展,增加集体财富,为培育产业特色探索路子;带头找信息、学技术、上项目,实现勤劳致富,为群众致富奔小康干出样子;带头结成党群共富对子,通过技术互学、信息互通、市场互有等形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三、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干群和谐、党群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村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自觉摆正位置,主动亲近群众,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吴仁宝说:“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说错话;不怕群众不听干部话,就怕干部不听群众话。”村干部要在工作上多考虑群众,从解决干部难联系、问题难反映、纠纷难调处等问题入手,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怨的事,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群众才会真正满意。

四、公私分明的“清白人”。村干部要做到公私分明,公平待人、公道处事、公正用权,在权益分配、矛盾调处等原则问题上,做到“一碗水端平”,敢于将道理讲到台面上。坚持原则,扶正祛邪,大胆泼辣地工作,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五、民主治村的“开明人”。广大村干部在班子内部要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讲鼓劲打气的话、讲有利于团结的话,营造公开透明、平等宽松、团结互助、和谐共进的氛围,增强团队活力。要努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决定权,保证村级事务有序运行、健康发展。

学华西奔小康,农村党员是广大群众的带头人。农村党员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农村党员首先就要知道新形势下“货往哪里卖”(了解市场信息)、“钱从哪里来”(了解农业结构调整和全民创业思路)、“人往哪里去”(了解劳动力转移趋势);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农民,争做“五个模范”。

一、做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模范。党员要多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政策法规,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吃透“双学”活动的精神,领会学华西的实质。

二、做吃透政策、教育引导群众的模范。广大农村党员要带头执行各项政策和村两委会决议,敢于在群众中喊响“从我做起”、“向我看齐”的口号;要立足“定责上岗”,带头宣传政策,协助村两委会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顺利落实。

三、做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小康社会,富裕为先。吴仁宝说:“一个共产党员是为民利益的一面旗帜。”农村党员在致富方面,首先要自己找到出路,有自己的创业项目,做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标兵,积极参加“创业竞赛”,敢于在发展经济方面争当“标兵”和“航灯”;积极投身“党群共富”,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争做“旗手”和“先锋”,真正做到吴仁宝所说的“共同富”、“先富带后富”。

四、做党性坚强、甘于无私奉献的模范。农村党员要做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的模范,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大局利益。在各种利益的考验面前,始终为群众做出榜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讲坛范文篇8

论文摘要:《百家讲坛》是央视科学——教育频道推出的一档学术性文化电视节目,其迅速跨越市场导入期成为一档热播节目。这是一档低成本制作的精品栏目,节目利用悬疑制造卖点,学术明星与节目品牌的打造不但促进了传统文化资源的增值并且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多元化的成功经营模式值得重视。

电视节目的生产可以被视为一个工业化的流程,从整个流程来看,如何使其平稳、高效运转,是保证电视媒介经营的关键。随着媒介生产质和量的提高,电视节目便具有了文化和商品的双重属性。

《百家讲坛》是央视科学-教育频道推出的一档学术性文化节目。去年5月,著名清史学者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使本来并不被看好的《百家讲坛》收视率一路飙升,最高收视率竟达0.57%,一跃成为科教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可以说是市场规律引导《百家讲坛》走上了这一步,使其能够迅速跨越市场导入期,成为一档热播节目。其运营模式值得重视。

一、低成本制作精品栏目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主创人员不过十几人,看上去是一个画面单调,类似于课堂授课,只让专家学者讲讲文史知识,用低成本制作的电视节目而已。然而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个节目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收视率从0.05提高到0.32,是10套节目进步最快、收视率提高幅度最大的栏目。一个在“睡眠时间”创造高收视率奇迹、中午播出的讲座节目,能有这么大影响,到底为什么?是什么力量成就了这样一档低成本运作的精品栏目呢?

媒介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①这就使得媒介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必须考虑成本投入与最后收益。《百家讲坛》的节目形态是一种实用的,以功能传播为主导的节目形态。其视听读语汇形成的织体构成了故事传播与节目思想传播的基础与依托,这种功能性节目形态是媒介产业化大背景下模式化节目运营不可缺少的基础。它一方面用很少的资金控制住全国的热播资源进行简单的后期合成,避免了制作复杂的自拍节目质量因题材含金量变化、因主创人员的变更等原因而产生波动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消耗性用品用量下降,采购成本资金降低,按照经济学的解释,对自有资金的支出,体现了一个媒体对资金的利用能力,而分析支出回报的结构可以看出一个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判断其对市场的控制力和驾驭力,因为资金的支出总是按照收入预期--支出资金--运作调整--获取收益等环节来完成的。

毋庸质疑,随着栏目末位淘汰制的实施,收视率已经成为各电视栏目的“生命线”,电视栏目间的收视率竞争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合理调配资源、充分发挥主创人员的潜质,制作出电视精品,最大程度地提高节目收视率,成为摆在各栏目面前的当务之急。为应对收视率对节目的挑战,《百家讲坛》编辑三组曾提出“收视率是根本,节目质量和进度是保障”的口号和目标。围绕收视率是电视节目整合营销的具体体现,以节目质量为保障也是媒介竞争中精品策略的独特做法,其以策划和编辑为工作重点的工作方式,其依托热播通俗剧和讲故事向文化层面升腾的传播能力,对全国的主流人群的较强吸引力以及低成本精品策略值得我们重视和尊敬。做一个大众喜欢的教学栏目正是低成本强化管理运营模式的典范之作。

二、利用悬疑制造卖点

媒介经营理论认为电视节目在媒介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是一种特定阶段的产品样式,因而在传媒市场运作的过程中,首先以能否吸引受众为衡量优劣的重要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主任于丹曾说过,“悬疑永远都是电视的基础卖点,我们看电视剧,最大的吸引就是命运的未卜,悬念链的生成。”

《百家讲坛》的编导魏学来也深知观众手中的遥控器有多残酷,“电视不像课堂,如果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睛和耳朵,观众手里的遥控器会毫不客气地把你换掉。”②《百家讲坛》恰恰是找准了这一吸引受众的关键性卖点,正如其制片人万卫的制作理念:“在节目的编排上,我们加入了‘悬念’。以悬念隔断、牵引,使《百家讲坛》不再平铺直叙。”《百家讲坛》基本上每一期讲座都设置悬念,讲究故事性,话题由头来自电视剧这些流行元素,看似单调的讲述中有电视剧式的铺陈叠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广播电台播送的评书连播是它暗自模仿的母体形式,评书连播培养了急于了解故事和人物命运全部的接受习惯,把这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评书式的中断方式加以利用,让人们在情节的期待状态中欲罢不能,为整档节目的不断延续开拓了市场。

“信息化时代的短缺资源并非是信息,短缺的是我们加工、编制这些信息的技能,以及能否确保信息的独特性,从而夺人眼球。”③《百家讲坛》独有的信息加工能力最终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三、传统文化资源的增值

二十世纪,商品化、技术化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类社会的两个最后堡垒——大自然与文化生活,也不例外。文化产品是否可以批量生产,成功地加以销售,在这个问题上,显而易见,现代社会炙手可热的电视媒体恰恰起着重大作用,占据着关键地位。既然媒体的受众同时就是文化教育的消费者,那么,利用媒体所提供的这一机遇去诱导大众的消费,促使原本“窄众传播”的传统文化扩大覆盖面得到资源增值,岂非顺理成章。

人们以自己的文化习惯消费着文化产品,在此,我们不妨把观众的文化消费习惯看做是一种资源,资源性的文化消费习惯与电视节目在一定时期的形式特征显然有着某种同构关系。现实人文资源的现代化转型,对于推进传统人文学科与新媒介技术的结合,必将起到重要作用。文化讲座的成功使《百家讲坛》认识到,观众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和古典名著较为热衷,尤其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自己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将会越来越感兴趣。看来,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成就了《百家讲坛》今日的火爆。这些深厚的积淀使其在传媒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了占有特殊资源的优势。

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做学术大师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桥梁——这是《百家讲坛》所追求的。这里的史学家们不再让人感到居高临下、高深莫测了,他们口中的人物也还原成了普通人,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伟大也可耻的人,这在以前的历史课堂和教材中,都是很少见到的。曾在《百家讲坛》多次“露脸”的作家刘心武这样评价道:“《百家讲坛》不仅往‘百家’去想,更往‘百姓’方面想,在‘百家’与‘百姓’之间寻找衔接点,一旦找到,便认真焊接,使这档节目有了让偶然点到的观众滞留的吸引力,并逐渐培养了一批‘回头客’,使他们从‘偶然邂逅’,变成了‘长期相伴’的热心观众。”

专家们不摆学者身价,主动让大众与传统精英文化知识体系“对接”。这种学术与民间的对接意识是组织内部的集体智慧,它并不是一种通常的理性知识形态,而是一种超越知识之上的温情和真诚的理解。传播学讲求传播的最高目标是传通,传而不通是传播效率低下的表现,电视文化栏目的这种传播形式充满了人文化、人本化的新型观念在里面,同时包括了热情和思想。这种非理性形态的智慧,构成了传媒产业的基石,是一个组织的根本储备资源。

四、节目品牌的打造

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品牌经济。我们如今已告别了媒体短缺的时代,面对众多的媒体,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媒体需要培育地域基础、受众基础、品牌的知名度,培养受众阅读、收视的习惯和忠诚度,而同时还要面对已有一定受众基础和品牌知名度的媒体的竞争。只有那些长期坚持重视节目质量,关心群众,关注社会热点,提供满足人们共同需要、共同兴趣的信息的媒体才能长久地生存,才能成为成功的媒体。而成功媒体的外在标识就是品牌,品牌是媒体过去节目质量的成果展现,又是未来节目呈现给受众的第一印象。“品牌就是信誉,就是市场,就是人才,就是财富,就是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媒体产品必须确立自己的品牌形象。”④《百家讲坛》直言不讳地提出“打造学术演讲明星”的口号。整档节目播出的过程是造星的过程,其通过语言表达的节目形式使人成为学术明星。所以进入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不但学养深厚、平易近人且又善于表达,一位演讲明星本身就是一期栏目的标识,这种学术明星的培养对于节目品牌的打造是大有裨益的。

媒介的品牌往往是资本实力、产品赢利能力、可信度与号召力的代表。央视十套已树立了其文化教育媒介的品牌,《百家讲坛》成为央视的品牌之一,这样的节目往往更加注重媒介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更着力于自身企业文化的塑造,更谨慎地履行社会责任和承诺。节目当中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负责的媒介代言人,又往往成为舆论的引导者、时尚潮流的推动者。

五、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

广告是传媒业最重要的增值性产业,也是直接能从媒体规模经济之中获得巨大收益的部分。具备规模的媒体拥有巨大的受众群体,媒体的知名度和信誉度高,能极大地提升广告的覆盖面和公信力。电视节目以收视率占领市场份额,依托广告经营获取利润,《百家讲坛》也不例外,其节目的成功吸引了与之相呼应的贴片广告,央视又对这档精品栏目的广告进行了选择,尽量在赢利的同时使广告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

面对信息产业多元化的时代,各大媒介都在寻找协作媒体,结成战略联盟拓宽经营渠道,媒介产品的成功一定会为媒体产业的多角化经营助一臂之力。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行业与中央电视台合作,隆重推出《百家讲坛》系列音像制品,合力打造人文精神家园。另外电视媒体还互动纸质出版,《百家讲坛》联动图书的巨大价值被挖掘出来,“保护品牌,多方共赢”的口号被明确提出。再加上节目精选系列VCD光盘制品,《百家讲坛》一个小小的电视栏目对当前出版界的拉动效应令人瞩目。以阎崇年的一系列讲座为基础扩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于2004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后,两个月内重印五次,累计印数达到七万册。目前在北京地区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居第五位。可以说,《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直接影响了文化市场。阎崇年和刘心武的书在图书销量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易中天的书《帝国的惆怅》是《新京报》学术图书排行榜的第一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社长杨瑞雪说她们社“面临专业图书的高水平竞争,动脑筋、想办法就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借助媒体,因为在媒体上过的雏形图书已经受过一次市场和读者的考验。”⑤

新时期的媒介经营者们需要不断探索文化产品的质量、文化产品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以及文化产品在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意义之类的问题。“东方文化的复兴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是人类走向新世纪的两大重要事件。”⑥《百家讲坛》的经营模式恰恰找到了文化复兴与发展媒介经济这两者最佳的契合点,这也正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百家讲坛》如何酿造“好酒”央视国际

③程士安,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探源[J]上海,新闻大学2006年第1期

④肖景辉,范以锦:拿什么铸就品牌丰碑中国媒介经济研究网2006-7-26

讲坛范文篇9

1立足本土出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

一是立足本土,实现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在所有的资源中,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不可复制性和价值延展性成为电视传播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势部分。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资源,各地电视媒体应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和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来塑造自身独特的电视文化与审美品格。地方电视讲坛节目就应担当起这一责任,成为传递和传播地方文化的桥梁和纽带。这解决了它“讲什么”和“达到什么效果”的问题——它应该讲本地的文化,发掘本地的人文资源,满足本地观众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求知欲和谈论欲,激发观众的本土文化自豪感。整合与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这就是地方电视讲坛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它能帮助节目实现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是立足本土,实现文化资源和节目品牌的互相激活。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的成功之路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作为解读中华传统经典为特色的讲坛节目,由于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性、亲和性、接近性,使得观众总是选择那些与他们自己的文化最接近和最紧密的节目内容,因此每次节目播出总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收视率一直较高,甚至做成了文化产业。可以说,这个节目不但实现了文化资源和媒体品牌的互相激活,更产生了良好的市场回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它带给人们的启示就在于:地方电视台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本土文化。地方台只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挖掘本土的文化娱乐资源,深入开发和做好自己的电视讲坛节目,就能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从而规避强势电视台的竞争。同时,这种侧重地方特色的本土化节目品牌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对本地观众的亲和力,实现自身的风格化传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广告商的区域性广告投放,这也正是本士化品牌的特殊价值和作用所在。

2当地人讲当地事,实现学者与观众的电视化诉求

电视讲坛节目能否吸引观众、抓住观众,除了讲座的内容外,主讲人的讲演艺术、叙述模式等是否适应电视传播要求也至关重要。

首先是谁来讲的问题。主讲人有两类,一是当地的专家学者,一类是外地但对当地文化有研究的专家学者。笔者认为,既然是地方台的节目,应该邀请地方的学者主讲。一是因为主讲人来自当地群众,他们知道当地人希望听到什么;二是当地的学者对当地文化有较深的研究,能够较为便捷地获取研究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三是人们都有接近性心理,即对当地的学者有种亲近、认可和包容的心理;四是外地专家学者录制节目时需要较多经费支持,会加重地方台栏目组的经济负担。所以,笔者建议,地方台在做此类节目时,不一定要邀请大腕知名学者,可以在当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寻求专家学者。

第二,讲座的叙事应以学术为基础,大众化讲述。电视是注意力经济,为吸引眼球,使观众能长时间看下去,悬念化和故事化是讲坛节目的必要手段。但是,悬念化和故事化只是为了更好地、通俗地表达学术。每个专家所引用的史料,都必须是确凿的,但是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还要能将内容细化,分解成多集讲解,形成系列。

第三,充分运用电视视听手段。如在节目中大量引入影视资料,结合讲座的具体内容制作动漫和图版,并将讲座中的重要观点通过字幕给予强化等,既增强了可视性,也使得讲座更具节奏感、更立体、更翔实。

二、差异化生存:实现错位竞争

每一个电视讲坛节目都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资源与劣势,从而扬长避短,独辟蹊径,寻求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在媒介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一个电视栏目只有具备了独特的品性,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差异化的生存。在目前《百家讲坛》似乎一家独大的媒介环境中,错位竞争应该是其他对手的现实性选择。

1、服务地方百姓,培养忠实受众

地方台与受众同处一方,相对其他台,具有服务地方的便利性。讲坛节目可以根据地方受众的需要,为他们解读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现象和事件,用讲座的方式让他们了解身边的事情,向受众提供经济、法律等各类信息,方便受众生活。既满足了受众需要,也提高自己的收视率,培养了更多的忠实受众。在《百家讲坛》先人为主的强势之下,北京电视台的《名师讲坛》采取的是差异化生存,实现错位竞争。自开播一来,我们发现,节目旨在“专家为百姓服务”,选题类型广泛,包括:形势政策和社会热点;人生哲理和道德感悟;教育和管理;历史文化;经济金融;法律知识;心理健康;保健养生。较之央视的《百家讲坛》,该节目选题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现了差异化生存。

2、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活动和对外交流

地方台作为文化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的作用早已有目共睹。在这一功能上挖掘下去,就能使地方台成为本地经济文化活动的平台,提升地方台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地方文化。如用电视讲坛的方式就是很好的途径之一,它可以推广、普及地方文化,可以加快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提高地方受众的文化修养,可以提升市民的素质等。

3、创新节目形式

现在的电视讲坛节目大多是一个模式,即由主讲人一讲到底。这种形式长期使用,势必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因此,创新节目形式应成为各个电视讲坛节目的改进举措之一。地方台可在此方面先做一步,可以改变现有的由专家全场主讲的方式,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元素,如增加现场观众提问、场外观众通过热线或手机短信提问,专家解答等,实现观众与主讲人的互动。还可以提前公布或征集讲座选题,观众投票产生选题,观众点题、评价讲座实效等。

4、开辟自己的黄金时段

地方台要把制播的电视讲坛节目与《百家讲坛》等与自己的同类的节目播出时间错开,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和作息特征特点开辟自己的黄金时段,以在竞争的薄弱环节突破形成相对的黄金强档,提高收视率。

三、立体化传播:开拓经营市场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注意力成为最稀缺资源,传媒的形式和手段正日趋多元化,立体化传播能使地方台的电视讲坛节目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努力实行与传统和新兴媒体的多元化联合

要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除了电视媒体本身外,还应该联合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整合相关媒体资源。湖南超女的立体化传播策略的成功运用就很好说明了这一问题。作为地方台,更应该顺势互动,做足做好这一文章。首先要树立双赢意识。要克服闭关自守、小打小闹的思想,努力打造、拉动媒体传播链。其次是拓展新路。不仅要发扬光大以前的做法,联合各类传统媒体,更要主动出击,联合网络、手机等现代传媒,使节目获得更多的受众。

2、实施节目品牌推广战略

一是利用广告推广自身品牌。传媒品牌形象广告是能够醒目地传达自己定位的理想方式,很多传媒品牌不仅在自己的节目或版面上刊登自己的广告,而且也通过其他强势媒体宣传自身形象。《世纪大讲堂》的形象口号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荆楚讲堂》的是“追寻历史的轨迹,把握文化的脉动。展示专家的风采,感受知识的魅力。”《车城大讲坛》的是“媒体搭台、学者讲演,谈公众关心的事”。这些形象广告对于体现该讲坛节目品牌的风格特点,以便让受众尽快了解显得非常重要。二是与受众互动,创造品牌体验。通过受众参与、受众服务等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来增强品牌在读者中的亲和力和忠诚度,创造品牌体验,从而最终提高市场占有率。节目组可以邀请各方面受众座谈节目,为节目出谋划策,提出批评意见;还可以举行主讲人员与观众见面会,赠送受众以节目品牌有关的小礼品,策划目标受众感兴趣的一系列社会性活动,吸引更广大的受众群,提高节目品牌社会影响力和读者忠诚度。

3,经营电视,打造产业链

一档理想的电视栏目。应有着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多元的盈利模式,而不能满足于较为稳定的收视率和几声喝彩甚至于仅仅是节目的正常播出。现在几档影响较大的讲坛类栏目,多已经注意到了同期书籍的出版和营销,但这仍然还停留在较为简单的初级开发阶段。一方面每个栏目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个诞生、发展、成熟然后衰退的生理周期,我们应居安思危;另一方面,栏目群的集聚,能够产生规模效应,达到1+1>2的效果,从而增强栏目的抗风险能力。既然栏目和专家拥有着如此众多忠实的观众,若要进一步延伸开发,不妨建立读书俱乐部、主题酒吧茶社,开办专门网站,与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其他媒体联动等等,形成立体复合的开发,从而实现素材的增值和效益的最大化。。另外,还可以出版发行VCD光盘,以节目内容为依托编辑出版地方文化乡土教材,实现更大范围的营销。还可以把成功的经营电视理念贯穿其中,如拍卖节目冠名权。征集节目片花广告、挂角广告、赞助商、合作商等。这样一来,完整的产业链一旦形成,会给节目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讲坛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抢抓“黄蓝”经济区建设和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方略,全力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利保障。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活动,深入分析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促进工作作风、学风的进一步转变,努力锻造一支政治可靠、素质优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品德高尚的水利干部队伍,促进水利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组织机构

为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成立局“干部讲坛”活动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

四、活动内容

在局四楼会议室开设“干部讲坛”,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对照“黄蓝”两大国家战略、2011年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支持加快科学发展等,深入分析水利事业面对新形势新机遇以及在工作思路、思想解放、境界提升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为推动水利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提出科学合理化建议。

五、时间安排及分工

为确保“干部讲坛”活动的实效性,分局领导、中层干部、一般职工三个层面开展,开讲时间视工作情况而定。

六、活动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干部讲坛”活动的领导,确保活动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