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意识安全教育机制研究

时间:2022-05-21 03:16:59

讲坛意识安全教育机制研究

[摘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状况整体较好,但部分学生意识形态辨识力较差,去意识形态化特征明显、政治淡漠,部分学生有信仰不坚定、价值观模糊、多元化特征明显、知行不同步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面临环境受挤压、表达困难,传媒责任担当缺乏、守土无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不够、发声不力等综合因素。文章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探求高校讲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高校讲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大学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程参与者,是中国梦的建设者和见证者,是民族国家希望所在,他们思想活跃、开放自信,是西方意识形态争夺的重点对象。高校担负着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重任,本文拟通过对“95后”在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状况的考察,探求高校讲坛意识形态话语构建之道。

一、“95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现状考察

(一)调查基本情况本文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综合考察大学生的基本价值观、政治素养和意识形态敏感度、对高校相关课程的看法等情况。问卷共46小题,由受调查者基本情况、封闭式选项、开放式问题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封闭式选项含单项选择题、五级制量表两部分,量表由完全赞同到完全不赞同共五级选项。被试以重庆工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在校生为主,涵盖汉族、蒙、回、土家、苗等少数民族大学生,包括文科、理工、经管、文学、艺体等学科门类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合适,政治面貌覆盖全面,减少了因性别、政治素质因素产生的影响,避免了年级差异而产生的偏差,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状况。共发放700份问卷,回收685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率88.7%。测试时间约20分钟,有统一指导语,完成后现场回收,用SPSS19软件统计,信度系数为0.792,效度系数为0.808,说明该量表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二)“95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状况调查显示,“95后”大学生对意识形态基本问题有清晰正确的认识,普遍认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四个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高认同度;认可党和政府的能力,充分肯定改革开放,高度认同依法治国、赞同网络舆论监管;对道德领域如社会、官场风气的看法表现得客观中肯;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有一定警惕性,整体的危机意识较强。但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仍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淡薄,辨识力弱。对西方制度与意识形态渗透及西方社会思潮持肯定态度者不在少数。在相关问题选项中,58%认为西方三权分立“有其合理性,可以借鉴”,7%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好”;27%的学生“没注意”西方意识形态渗透;22%的学生不了解西方社会思潮,29%知道一些,33%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仅16%认为“有一定合理性,但并不符合我国情况”,这与“您认为对我国主流价值观冲击最大的因素”有43%选择“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的情况一致,验证了西方渗透带来的严重影响,反映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外因所在,暴露了学生意识形态辨识力欠缺。部分学生去意识形态化特征明显,政治冷漠。在“您对意识形态的态度”选项中,16%“不怎么关心,什么制度都无所谓”;13%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政治层面上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不想考虑”;有9%大学生坦言主流价值观对自己“完全没有影响”,23%不关注对国家、重大活动与会议的报道。这种不了解、不关心或无所谓的态度与大学生身份和未来承担的责任严重不符。多元化特征明显,部分学生信仰不坚定。25%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42%信仰实用主义,22%不清楚自己的信仰或没有信仰,6%信奉金钱至上,5%信仰宗教;64%大学生认为“信仰是变的,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信仰”,仅36%认为“真正的信仰只有一个,一旦确立便不会随意改变”。部分学生价值观模糊,功利性突出。在被问及是否有明确的价值观时,49.6%大学生表示“我有自己的价值观,但不太清晰”,9%坦陈“我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做事都是凭直觉”,2.9%表示“不清楚”,仅38.5%认为“我的价值观非常明确”。注重个人利益,看重当下利益超过对集体和长远利益的关注,“眼见为实”,这与笔者在有关大学生精神信仰的调查中得到的结果一致;对于作为传统社会主义价值特征典型代表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问题上,在《量表》项目“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集体主义是不会吃亏的”的平均反应在3.0,等于“赞同与不赞同各一半”,在单项选择“如何看待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中,35%认为“应在维护个人利益前提下坚持集体主义”,3%“以个人利益”为重,明确表示“我认同集体主义”者占13%,“应该先保障集体利益再满足个人利益”者占49%。

二、“95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审视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面临困境,表达困难。一是生存环境举步维艰。不仅是境外国家、政治集团与势力,某些活跃在网络空间的境内团体与个人,其就各种问题发表的言论,进行的行为、活动,都日益构成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威胁;西方借消费商品、文化产品外衣,或借娱乐之名,或打着学术交流等幌子,以极具隐蔽的方式源源不断传输其政治主张与社会价值。二是共产主义远景图谱与当下形态的客观差距致使主流意识说服力下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描述的宏伟蓝图与现实社会的巨大差距容易给人虚空、迷茫之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给了他人可乘之机。三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痼疾致受众接受困难。传统意识形态话语,因其浓厚的强制色彩,缺乏自由环境与自愿选择支持而脆弱,自说自话的口径与严格守旧的话语规范,与民众心理严重脱节,在自由多变的互联网时代难以走入民心。传媒责任担当缺乏,守土无为。作为意识形态话语喉舌的某些国内媒体,本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公众意识形态教育责无旁贷,却为了经济利益放松甚至漠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教育职责,放弃了对大众进行价值引导、力量凝结和思想教育的功能,有的甚至过度渲染社会主体功能责任缺位、利益主体角色失衡、社会分配差异等尖锐问题,诱发民众质疑中国现行制度,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不够,发声不力。首先,高校对意识形态教育重视不够、用力不足。一是缺乏对教师意识形态的考量客观上使个别教师放弃了对自身世界观的改造,有的甚至成了错误思潮的俘虏和传播者,弱化、抵消了整体教育效果;二是以科研为重的导向使然,教师晋升发展与教学无直接关联,致提升意识形态传输本领动力匮乏。其次,意识形态课堂教育单打独斗,合力未成。缺乏多学科、专业相互融合、渗透发展支持体系。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要倚重课堂教育,基本上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与法律类课程为主,辅导员日常思想引导为辅,对其他课程与教师并无要求。其次,高校讲坛发声不力。个别教师仅从谋生角度看待教师职业,缺乏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意识与角色认同;有的教师政治不成熟,立场不坚定,缺乏意识形态教育的正确思想基础;有的教师传输本领不强,或自身理论功底不深,或对现实国情缺乏深入了解,缺乏可信度;或不善言说、表达困难,缺乏吸引力。

三、高校讲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制的构建

高校讲坛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关键场所,是教师传道授业的舞台,更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必须主动占领。高校讲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涉及教育力量、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问题,要解决由谁教,教育主体的角色定位与支持体系构成问题;教什么,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及侧重点问题;怎样教,高校讲坛应该如何言说才有效的问题。(一)高校讲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体高校各级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任课教师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干力量,全体教师均负有意识形态教育职责,所有学科专业、教育环节均有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功能。强化话语主体责任,转变角色。全体教师必须政治成熟、立场鲜明、信念坚定,这是思想素质关;全体教师均应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深入实践,对现实国情有深入了解,唯有真懂、真信才能真教、真行;全体教师都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做好积极的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教师应扮演学生正确意识形态形成的引导者、帮助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代言人”“教化者”与“监控者”。学科专业相互渗透、互相支持。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绝非思想政治课专利,应打破门户之见,防止出现不同学科专业“两张皮”、教育失衡甚至相互抵消现象。稳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学科支撑体系,特别是基础课程的学科生长点培育要汇聚时代精华,主动承担推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责任与使命;结合高校自身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与校本课程教材编写、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等,不断探寻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有益载体与途径;加强教师的沟通交流、学术探究,推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协同实施与研究。(二)高校讲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安全教育的目标定位。对具有抽象性特征的意识形态理论,教育的重点是要学生相信并最终形成稳定的政治信仰;对具有具体性特征的意识形态内容,重点是要学生遵守、服从,并养成遵从的政治习惯。具体说来,培养学生具备积极理性、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的思维特点,思想上不为西方意识形态和错误思潮所惑,行动上能主动维护、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应成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外在行为特征。高校讲坛应牢牢抓住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内核和关键主题铿锵发声。坚定不移地传递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决心,旗帜鲜明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优势理论品质与优秀价值与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和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产生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与不可或缺及不可替代性;坚持不懈培育、巩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高校师生的主心骨,也是最好的安全防火墙。关注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用事实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立言。其一,廓清主流意识形态易致困惑的重大理论问题。讲清楚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可切割的深刻联系,讲清楚社会主义的自身价值蕴含;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答疑解惑,将已成定论的对错误思潮的结论性认识广而告之,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其二,用成就诠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帮助学生生发自觉认同的心理倾向。把中国成就及渐次展露的大国雄风、中国道路于世界的引领、表率与示范作用讲出来,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与照搬西方国家治理模式的结果进行比较,用不同意识形态价值及推广结果的差别化印象凸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秀品质;把从严治党、力惩贪腐的举措与成效传导出来,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全心为民的决心与魄力,增强大学生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揭露西方意识形态,破除幻象与虚妄膜拜。敢于亮剑,勇于批判西方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以及错误思想言论和价值观,揭露其伪善性与虚假性、欺骗性与侵略性。特别要揭穿西方“普世价值”的侵略实质、名不副实的虚假性与推广的恶果,揭穿消费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的虚假外衣与破坏性影响,破除人们心理上的虚无崇拜,打破对西方制度及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幻觉与虚妄崇拜。加强思想防范,自觉御敌于域外。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思考鉴别、甄选取舍信息的能力,这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关键环节。首先,帮助学生拿起批判的武器,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培养,克服一边倒、非黑即白、非正即误的思维误区,用批判的眼光过滤信息,坚持思考自主性。其次,教会学生在自媒体时代与网络舆情戴枷共舞。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囿于计算机公共课程,不止于技术层面的安全,应让学生对网络舆情与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有深刻认知,掌握辨识鱼目混珠的本领,能看穿假象及背后的政治目的。再次,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跟风起哄、助纣为虐,不传谣信谣,不做无良信息传播者,这是常态化也是最基本层次的要求;面对煽动不做旁观者,面对错误言论不当老好人,勇于责任担当、勇于发声,做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捍卫者。(三)高校讲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本调查87%的受访学生肯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与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但24%受试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课程“理论过于抽象、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65%表示“如果老师讲解生动、贴合实际,会喜欢的”。怎样才能让意识形态教育通过讲坛走入学生心灵并最终转化为行动?恩格斯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2]入脑、入心的前提是愿意听、听得懂,而良性的课堂体验、积极的情绪感受至为关键。给受教者课堂话语权,关心学生的关注,促进内心体验,激发思考、认同并自觉追随;突破传统教材文本世界的窠臼和羁绊,将宏大篇章、崇高叙事向平凡叙事转变,回归生活世界,关注现实问题,让意识形态教育接地气。归还学生话语权,促进积极的课堂体验。从“独语”转为“对话”,关注学生诉求,教师不应是单纯传递现成知识的传声筒而应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找寻真理的领路人。要放下姿态,把学生当平等主体对待,鼓励讨论,甚至是对抗与激辩,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互补启迪,达成共识,师生在交互中实现精神承领,教学相长;教师充当倾听者,用心倾听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情绪情感表达,也能借此传递悦纳学生、鼓励对话的意愿,客观上不仅能提高学生表达欲望、增加话语量,教师也能在倾听中自省反思以自我提高;对学生发言适当点评,或激励思考而非给出标准答案,或阐明观点看法,或向学生传递积极光明的态度。关注现实,坚持问题导向。大学生来自人民群众,教师要密切关注并深入研究社会问题,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围绕他们关心关注的话题设计教育内容,把教师“要讲的问题”与学生“想听的问题”紧密结合,面对问题不掩饰、面对质疑不回避。网络舆情更迭迅速,风险浪急,教师应主动跟踪社会热点,及时批露信息并依据事态进展和变化状况进行正确解读和引导,揭露“假热点”的实质和谬误,既可避免信息理解片面和肢解性导致误解,有效消解大学生思想认识困惑和焦虑,又能使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感受与正面的评价支持。优化语言,增强教育实效。如果说理论层面的意识形态是一颗坚硬的种子,现实生活则是它生长的土壤,需要借助工具将它的外壳剥离,播种到地里才能发芽,具象化就是这一工具。它利用可触摸、能感知、易识别的载体和形式将要传递的抽象理念、无形精神清晰的呈现(展示)出来,以易于接受、理解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3]。首先,用生活化表达拉近与受众距离。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从熟悉的环境和常见的事物着眼表达;典型人物塑造脱掉神话外衣,还原日常本真,投放现实空间;变理论需要的案例支撑为故事分享,营造真实立体的认知情境,在分享中徐徐呈现人物,展现精神价值与社会贡献。其次,优化语言,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丰富语言,向民众、向网络、向古今中外学习语言;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把专业、深奥空洞的概念体系变成宛如拉家常般通俗易懂,将文件语言、书面表述、学术语言用日常语言娓娓道来;互联网是不可或缺的素材采集通道,其语言往往精妙绝伦,与教师自身理论与学术修养与生活感悟结合,加工形成各具一格的话语风格,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述,引人入胜,让人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和画面感;中外格言警句、谚语诗词富有韵味,大众语言形象、生动,生活气息十足,贴合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与要求,为课堂教学效果加分。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8.

[3]吴刚.构建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机制[J].学习与实践,2016(2):59-6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作者:吴荣秀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