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21:08:05

会话范文篇1

所谓会话模式,即DiscourseModes,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运用语言进行的一利一面向连接的可靠通信方式。会话模式选择由交往主体所处的对话环境各方面的复杂因素构成。从现代语用学的发展源流来看,有多种主要的语言运作理论成为了会话模式选择的理论基石。

(一)WilliamJames等人的语用学理论

WilliamJames等人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符号学家Peirce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新观点。他们认为将交际中的主体、社会、历史归入语用理论中的因素,强调它们在无尽释义过程中的作用。这种行为理论传承并发展实用主义哲学,主张行为哲学的分析,强调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对会话模式选择的影响。

(二)言语行为理论

塞尔(Searle)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即通过一个言语行为间接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Searle认为,讲一种语言就是完成一系列语言行为,如陈述、命令、询问、允诺等。语言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行为理论,说话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实施行为方式。Wunderlich以经验为根据的调查研究,克服了Searle等人理论的局限性,认为应当从社会、历史角度分析预设言语行为,注重交际情景的重要性,提出领会(understanding),即领会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图;接受(acceptance),根据说话者的意图接受说话者的态度;成功交际(fulfillment),说话者和听话者根据言语行为的性质满足交际所需条件,实现成功交际。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哈贝马斯将他研究的语用学称为“交往行为理论”。他认为言语是往来于“客观外在世界、社会世界和主体性世界”之间的交往行动。交往有三个内容,一是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二是社会中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三是主体与自身及他人的主体性关系层面。语言的交往体现为“认知、交流、表达”三种方式。他认为,人能够根据不同的交往内容和交往主体,选择不同会话方式从而达到交往的有效性。从现代语用学阐释角度来揭示会话交往行为的普遍有效性基础和语用的普遍特征,我们能发现会话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一般规律。

二、会话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现代语用学的交往行为理论来分析,会话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交往主体的宏观环境,而且包括交往主体自身的微观因素。运用语用学理论的交往行为理论来分析会话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会话主体的性别差异、身份差异、思维差异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

(一)性别差异导致会话模式选择不同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学家罗宾·托尔马奇·拉可夫认为,纵观种种文化,男性语言表达强硬,女性语言偏柔弱。男性语言体现权利与威望,女性语言体现谦恭和附属地位。他认为这是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和处世方式不同造成的,女性语言实际上是远离权利,或对权利毫无兴趣,并非是一味地恭顺和服从。

一般认为,在男性长者掌权、以父系结构为扩展的家庭模式中,由于男性在家庭中始终体现出权利和威望,年长者受人尊重,男、女性别等级差异显著,各自分别有单独的活动范围。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会话方式选择不同。我们经常能听到恋爱中男性向女性表达他的爱意时会说“我爱你”或“你真漂亮”,而相反女性以“你真坏”来回答男性。尽管他们所说的字眼截然不同,但是他们表达的意义都是赞许和肯定。但男性表达得直接而女性表达方式则更为间接。在公共交往场合,如会议或讨论会,常常是男性会激情地谈论并控制着话题,成为这场景中的核心,而不是女性。他们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寻求他人的观点。而女性和男性相比,她们往往采用更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想谈论太多,更避免与他人就某个思想或观点发生激烈的争论。

在英语会话用词上也能体现这种男女性别的差异。女性语言更加充满多姿多彩的表达形式。在相同的语境中,女性倾向于使用更加正式的句型与发音。擅长语音语调的运用。喜欢使用升调结尾以强调会话双方文化背景的一致和对他人观点的赞同。表达礼貌。使用高升调表示惊讶和“出乎意料”。女性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较多。这些词语可以缓和会话的强硬语气。

(二)身份背景差异导致的会话模式选择不同

一是年龄差异导致的会话模式差异。一般来说,由于年龄阅历的缘故,也有传统文化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行为规范要求的不同等等原因,导致年轻人会话比较直接,而老年人则倾向于间接,最得更为成熟谨慎。所以在会话过程中,如果是双方存在年龄差异。要注意会话的语气和态度,要避免冒犯长者,间接问话可能是更好的策略。

二是身份地位差异导致的会话差异。一般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在与上级说话时,都会注意用谦卑委婉的态度,言辞谨慎,经常使用肯定的回答。以表示赞同上司的意见。即使出现观点不同,也会采用商量式的口吻。而一般上司说话带有强力意志的特点,善于沟通的上司也许能以赞许或宽容的态度对待下属。通常见到的例子是,东方人,特别是日本人善于使用这种间接会话方式,他们很少对别人说“不”,他们说“Yes”的同时,意思其实相当于“No”,以这种间接的方式来避免会话双方由于观点利益不同而导致的正面摩擦和冲突。

三是职业表达差异导致的会话方式不同。在某些特定的行业中,会话语言强调要简洁明了。而不是间接婉转。如:一位在香港的中国警察因为母亲要做手术想请假。这位中国警察委婉地解释,用着温和的语调。诱导的方式想达到他的目的,希望他的上司能够允许他请几天假,但这位英国官员可能太忙,出于职业习惯希望直截了当,因为听很久还没有任何明显的请求。所以失去了耐心。这个警察的间接表达使得他迷惑不解。可能认为这位警察的母亲要做手术,想从他这借钱,这使得官员很尴尬甚至生气了。他不喜欢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即使这位警察想要从他这借钱。也应该直接点会受欢迎些。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合作原则的方式,会话要表达清楚,表达要避免晦涩和模糊不清,不能碍于面子表意不清。在这个谈话中,警察啰嗦的话语违背了表达清楚这个原则,这使得他的话对于上司来说是晦涩模糊的。

(三)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会话模式选择不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思维模式具有其民族性,各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对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形态必然导致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又必然会影响各自的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因而出现不恰当的言行,这是产生交际故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方文化的特点是社团价值至上,而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如:在英文的书面中,“I”字无论何时都要大写,而“我们”,“你们”,“你”,“他(她)”则不要大写,充分体现了“我”在社会中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用谦虚称。由于东西方不同的社会交往和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导致交往主体观察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不同,从而导致会话模式的不同。这种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差异,在不同思维方式的人群中极其容易导致会话的差异。

三、结论

随着国际、国内交流的不断增加,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交往机会。由于男、女性别的差异。会话中各自表达的礼貌方式及其语言不尽相同,由于社会地位、文化传统等因素差异使会话语言、行为及效果发生一定的、甚至是相当大的改变。因此,在日常交往中,应该遵循礼貌原则,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减少冲突,以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总之,把握好会话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要注意会话主体的性别差异、身份背景差异和思维差异等,要深入到会话主体的会话背景中仔细选择会话模式,才能减少不同交往主体之间的语言误解,促进交往行为的有效性。

会话范文篇2

所谓会话模式,即DiscourseModes,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运用语言进行的一利一面向连接的可靠通信方式。会话模式选择由交往主体所处的对话环境各方面的复杂因素构成。从现代语用学的发展源流来看,有多种主要的语言运作理论成为了会话模式选择的理论基石。

(一)WilliamJames等人的语用学理论

WilliamJames等人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符号学家Peirce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新观点。他们认为将交际中的主体、社会、历史归入语用理论中的因素,强调它们在无尽释义过程中的作用。这种行为理论传承并发展实用主义哲学,主张行为哲学的分析,强调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对会话模式选择的影响。

(二)言语行为理论

塞尔(Searle)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即通过一个言语行为间接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Searle认为,讲一种语言就是完成一系列语言行为,如陈述、命令、询问、允诺等。语言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行为理论,说话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实施行为方式。Wunderlich以经验为根据的调查研究,克服了Searle等人理论的局限性,认为应当从社会、历史角度分析预设言语行为,注重交际情景的重要性,提出领会(understanding),即领会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图;接受(acceptance),根据说话者的意图接受说话者的态度;成功交际(fulfillment),说话者和听话者根据言语行为的性质满足交际所需条件,实现成功交际。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哈贝马斯将他研究的语用学称为“交往行为理论”。他认为言语是往来于“客观外在世界、社会世界和主体性世界”之间的交往行动。交往有三个内容,一是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二是社会中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三是主体与自身及他人的主体性关系层面。语言的交往体现为“认知、交流、表达”三种方式。他认为,人能够根据不同的交往内容和交往主体,选择不同会话方式从而达到交往的有效性。从现代语用学阐释角度来揭示会话交往行为的普遍有效性基础和语用的普遍特征,我们能发现会话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一般规律。

二、会话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现代语用学的交往行为理论来分析,会话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交往主体的宏观环境,而且包括交往主体自身的微观因素。运用语用学理论的交往行为理论来分析会话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会话主体的性别差异、身份差异、思维差异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

(一)性别差异导致会话模式选择不同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学家罗宾·托尔马奇·拉可夫认为,纵观种种文化,男性语言表达强硬,女性语言偏柔弱。男性语言体现权利与威望,女性语言体现谦恭和附属地位。他认为这是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和处世方式不同造成的,女性语言实际上是远离权利,或对权利毫无兴趣,并非是一味地恭顺和服从。

一般认为,在男性长者掌权、以父系结构为扩展的家庭模式中,由于男性在家庭中始终体现出权利和威望,年长者受人尊重,男、女性别等级差异显著,各自分别有单独的活动范围。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会话方式选择不同。我们经常能听到恋爱中男性向女性表达他的爱意时会说“我爱你”或“你真漂亮”,而相反女性以“你真坏”来回答男性。尽管他们所说的字眼截然不同,但是他们表达的意义都是赞许和肯定。但男性表达得直接而女性表达方式则更为间接。在公共交往场合,如会议或讨论会,常常是男性会激情地谈论并控制着话题,成为这场景中的核心,而不是女性。他们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寻求他人的观点。而女性和男性相比,她们往往采用更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想谈论太多,更避免与他人就某个思想或观点发生激烈的争论。

在英语会话用词上也能体现这种男女性别的差异。女性语言更加充满多姿多彩的表达形式。在相同的语境中,女性倾向于使用更加正式的句型与发音。擅长语音语调的运用。喜欢使用升调结尾以强调会话双方文化背景的一致和对他人观点的赞同。表达礼貌。使用高升调表示惊讶和“出乎意料”。女性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较多。这些词语可以缓和会话的强硬语气。

(二)身份背景差异导致的会话模式选择不同

一是年龄差异导致的会话模式差异。一般来说,由于年龄阅历的缘故,也有传统文化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行为规范要求的不同等等原因,导致年轻人会话比较直接,而老年人则倾向于间接,最得更为成熟谨慎。所以在会话过程中,如果是双方存在年龄差异。要注意会话的语气和态度,要避免冒犯长者,间接问话可能是更好的策略。

二是身份地位差异导致的会话差异。一般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在与上级说话时,都会注意用谦卑委婉的态度,言辞谨慎,经常使用肯定的回答。以表示赞同上司的意见。即使出现观点不同,也会采用商量式的口吻。而一般上司说话带有强力意志的特点,善于沟通的上司也许能以赞许或宽容的态度对待下属。通常见到的例子是,东方人,特别是日本人善于使用这种间接会话方式,他们很少对别人说“不”,他们说“Yes”的同时,意思其实相当于“No”,以这种间接的方式来避免会话双方由于观点利益不同而导致的正面摩擦和冲突。

三是职业表达差异导致的会话方式不同。在某些特定的行业中,会话语言强调要简洁明了。而不是间接婉转。如:一位在香港的中国警察因为母亲要做手术想请假。这位中国警察委婉地解释,用着温和的语调。诱导的方式想达到他的目的,希望他的上司能够允许他请几天假,但这位英国官员可能太忙,出于职业习惯希望直截了当,因为听很久还没有任何明显的请求。所以失去了耐心。这个警察的间接表达使得他迷惑不解。可能认为这位警察的母亲要做手术,想从他这借钱,这使得官员很尴尬甚至生气了。他不喜欢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即使这位警察想要从他这借钱。也应该直接点会受欢迎些。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合作原则的方式,会话要表达清楚,表达要避免晦涩和模糊不清,不能碍于面子表意不清。在这个谈话中,警察啰嗦的话语违背了表达清楚这个原则,这使得他的话对于上司来说是晦涩模糊的。

(三)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会话模式选择不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思维模式具有其民族性,各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对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形态必然导致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又必然会影响各自的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因而出现不恰当的言行,这是产生交际故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方文化的特点是社团价值至上,而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如:在英文的书面中,“I”字无论何时都要大写,而“我们”,“你们”,“你”,“他(她)”则不要大写,充分体现了“我”在社会中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用谦虚称。由于东西方不同的社会交往和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导致交往主体观察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不同,从而导致会话模式的不同。这种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差异,在不同思维方式的人群中极其容易导致会话的差异。

三、结论

会话范文篇3

一是突出专题性,紧扣科学发展观。各单位紧密结合实际,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确定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主题。国际合作司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建设和国家整体外交,从总结历史经验、放眼国际贸易、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视角,确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农业国际合作上新台阶”为专题民主生活会主题。科技教育司以“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科技、教育、环境和能源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并从体制机制深层次上查找原因,力求通过机制创新推动体制变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体系。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领导班子在深入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加强思想沟通的基础上,明确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快速发展”为主题,要求每位班子成员围绕主题找问题、查原因、提思路。

二是突出规范性,严格程序步骤。为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各单位认真按照文件规定,不少程序、不减步骤、不走过场,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直属机关党委系统布置专题民主生活会,扎实抓好每个环节,做到思想认识求“深”,征求意见求“广”,会前准备求“细”,批评与自我批评求“严”,整改措施求“实”。中国农业出版社在学习调研阶段已征求86条意见的基础上,针对民主生活会情况再次征求意见50条,并及时反馈班子成员,要求进一步完善发言材料。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坚持对事业负责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采取一人一议的方式,逐人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搞“一锅煮”,生活会开得既严肃认真,又气氛热烈。

三是突出针对性,认真找准问题。专题民主生活会重在找准问题。机关服务局民主生活会在深入分析机关后勤事业发展方向不清晰、资金负担日益沉重、人员队伍老化严重、活力不足等问题的基础上,经过严肃认真评议,又从队伍建设、服务质量、经营创收、管理机制等方面查找了不足。农业部贸易促进中心领导班子成员通过民主生活会一致认为,核心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整合和协作配合、绩效评价和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完善、文化建设和群众切身利益等六大问题是现阶段自身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必须重点研究解决。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强化职能,提高发展能力问题;二是强化主体业务,加强所属单位管理问题;三是强化内部协作,完善用人和激励机制问题;四是强化制度落实,调整完善制度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理清了整改思路,研究了整改措施。

会话范文篇4

关键词:合作原则;冲突性话语;会话含义;质量准则

一、引言

语言运用的一个特点便是“意会可以大于言传”。在语用学领域,这是一个经典的议题。语用学者们以会话分析为基石,考虑说话者与听者两个角度,采用双向互动的视角,对这个议题展开诸多讨论。正如关联理论学者所聚焦的一点,会话行为不是单向的。听者作为认知主体的另一端,连同听者的主观因素皆会对话语内涵的理解产生影响。这就超越了传统语义分析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语用研究的视野。格赖斯(Grice)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即对此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他关注日常会话具有某些此前未被关注却长期存在的特殊性质,剖析大量会话案例。他认为会话行为是一种合作举动,参与会话者至少为双方。谈话双方或多者要有一个或一系列共同承认的合理目标,且要朝着一个方向共同努力。话语交际双方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开展的合理性回答所遵从的规律即为“合作原则”。同时,格赖斯也提出了合作原则的四项准则。例如下面的句子:A:HowdoesJohngetthejob?B:Well,heishard-working,andhedoesn’tsendlotsofcashsecretlytohisdirector.当说话人A问B关于John是如何升职的,B回答“John是勤劳的”,但B又补充说“John没有给他的主任送太多的钱”。对于A的提问,B仅回答前半部分也可以完成对话。但B却增补了后半部分的信息,这表明B有言外之意想要传达给A。在日常交际中,A很可能不再继续问下去。A完全有理由推断B后半句话语的言外之意,即“John是通过不光彩的手段得到升职机会的”,甚至可以推及John的人品有问题。这种B未提供更多语境信息,而A却已理解的未言明意义就是“含义”(implicature)。这种含义的传递是建立在A与B都很熟悉John的为人处世风格的之上的。当B说出“sendcash”时,A很自然地想到John是送了礼的。交际双方心照不宣地完成会话就是遵守了“合作原则”。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自发表至今始终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与实践上的可操作性。近年来,很多学者把该理论作为方法论,分析文学文本中的话语,以推究文本语言构建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技巧。在小说文本中往往存在大量的人物对话,其中包含一些冲突性话语现象。而不同语境下的冲突性话语与人物的形象塑造具有内在相关性,这应当引起重视。

二、冲突性话语

冲突性话语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如果将其纳入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就会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人是社会实体中的存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就某一群体言,共性的外显是广泛的、普遍的;而个性的内涵则是独特的、小范围的。单就个性来说,由于谈话参与者之间的时代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地位等因素造就的人格不同,反映到交际中的语言层面就会形成冲突性话语现象。这里所说的人格是事实性的,不是评价性的,指的是构成一个人在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语言世界是多样化的。人们由于不同语言水平、不同文化、不同的文明程度等因素使得我们对所处世界的认识具有差异性。但是,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差异性中势必孕育出认识的共同性,“也就决定了他们在概念范畴方面存在认识共性”。比如当话语交际过程表现出冲突性时,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个体可能具有相似的反应与处理模式。那么何为“冲突性话语”?通常来说,就是“话语交际主体在沟通彼此认知和行为差异时带有消极态度和负面情绪的对抗性话语序列”。谈话的双方或多方发生冲突,以至于交际的一方反对另一方的言谈、态度、举止和行事风格,也可能因某些因素双方持有不同意见而爆发冲突。从冲突话语的外显程度看,有偏强烈与偏弱势的区分,因谈话者的人格差异而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冲突话语都是激烈对抗的。特别是会话的双方基于思维反映、心理认知结构、背景知识的区分度不显著时,“双方所处世界的象似性决定了彼此认知可能的共同性”。而个体思维又存在差异,这就使得象似性中包含了差异因素。如《红楼梦》文本里的冲突性语境下,王熙凤与薛宝钗的语言表现就有显著差异。

三、意图表达的间接性与礼貌原则

格赖斯曾着力探究说话者意义,说话者通过言语、手势、特定符号等传递出一定的信息量。就交际惯例和目的而言,这种信息量将最大限度地获得听者的接受。那么在说话者与听者的交流通道中,其中枢脉络,或者说是信息的虚拟载体,就是“意图”。听者接收到对方所传递的信息后开始识别意图。当一轮识别完成后,听者会基于旧有意图产生新的所要表达的信息,之后借由新的意图传递出去。从认知角度看,格赖斯的非自然意义理论就是谈话双方对彼此意图的识别。但是,非自然意义与格赖斯的会话含义还是有所不同的。格赖斯认为谈话参与者至少对合作总原则的遵守是会话含义产生的必要条件。由此,基于会话的合作原则,当说话者意欲传递某种意图时,实际是潜在遵守了日常话语交际的一般规律。这种一般规律甚至也包含了听者所特有的某些“特质”。因此,意图的表达也可现实地理解为说话者向听者的主动靠拢和习惯依随,听者在这场交谈中处于“有利”地位。我们也就可以推知听者只要基于所言的常规意义,即可推导出言说的会话含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听者为推导所言的会话含义,其费力程度是不同的。这种费力程度的差异是多因素造成的,其中意图表达的间接性就是重要的一点。前文提到,格赖斯归纳出人们交际的“合作原则”及其相关准则。在总的原则得到遵守的情况下,对合作原则的相关次则的遵守与违反都能产生相应的会话含义。这两个方面格赖斯都有考虑,“虽然会话行为中遵守合作原则和其相关准则是符合日常言语的情理,但是格赖斯亦关注到违反合作原则和准则的情况,并做了大量分析”。一般会话含义与特殊会话含义的缘起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在冲突性语境下,对于合作原则各项准则的违反必定也是很常见的,其所产生的会话含义也是值得探究的。关于违反合作原则的动因,格赖斯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讨论。有关这个问题的探讨,布朗(Brown)和莱文森(Levinson)提出的“面子理论”很有价值。他们认为参与谈话者出于维护面子的考虑,采取礼貌策略,以尽量减少对听者的面子威胁。而利奇(Leech)认为合作原则不能很好地解释“意会”与“言传”的关系,提出了“礼貌原则”。合作原则仅能解释话语交际双方为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共同努力,不能解释意图表达的间接性,而礼貌原则却可以对意图表达的间接性进行有效的阐释。在文学类文本里,“语篇中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隐喻、讽刺等。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除了加工字面含义外,还要整合隐含的意义”。小说中人物言语的意图表达和创作者的意图表达,都具有相当程度的间接性。在《红楼梦》文本中,由于封建礼法、家族中长幼之序等原因,许多话语含义的表达都是间接的,这种间接性也就造成了诸多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从礼貌原则的角度来看便更具有其合理性。

四、案例分析

本节我们以《红楼梦》①文本中的对话为例,就薛宝钗和王熙凤的相关对话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对话1背景:宝、黛吵嘴和好后,随凤姐同至贾母处,时宝钗亦在场。宝玉:姐姐怎么不去听戏?宝钗:我怕热……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作得杨国忠的!(正说着,小丫头靛儿不见了扇子,便问宝钗讨要)宝钗:你要仔细!……有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你该问他们去!(黛玉见此情形,也向宝钗搭话)黛玉: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姐姐通今博古……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这叫做《负荆请罪》。宝钗:……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钗的面貌特征明显,圆脸而杏眼,肤色清冽,身体形态颇为丰盈。“作者常用牡丹花和美女杨贵妃,来比喻宝钗的天生丽质和典雅风度”,以此为背景引出了冲突话语情境。听得宝玉的话不顺耳,宝钗的答话违反了第二数量准则。她又加了一句“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作得杨国忠的”,但此前并没有诱发“哥哥”这类话题的人和事物;且“体丰”与“哥哥”并无关系,所以宝钗的话也违背了关系次则。这种违反第二数量准则,同时也违背关系准则的情况,格赖斯曾提及。关于第二数量准则,格赖斯说,如果A君想知道是否p,B君不仅说了p,而且提供证据,证实确实是p,那么他就违反了该准则。但格赖斯再次提到:“这种会话含义也可以援引关系准则来解释,不一定需要第二数量准则。”也就是说,格赖斯认为只用关系准则便可以解释这种会话含义。依据格赖斯提出的“修订版奥卡姆剃刀”原则,我们暂不讨论这种违反关系准则的情况。宝钗对靛儿并未直接作答,而是先给了警告,这本非必要,违反了第二数量准则。下面的“那些姑娘们”暗指黛玉等人,她本可以回答“不在我这儿”,最为省力,这也符合霍恩的R原则,基于听话人的立场,免去了语义加工的困难,因此违反了方式准则中的“要简短(避免冗长)”这一次则。接着,宝钗完全有能力说出更清晰直白的答案“负荆请罪”,但她偏对戏的内容做出描述,违反了方式准则的第三条“要简短(避免冗长)”。另一方面,宝钗说“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这显然违反了第一质量准则。对话2背景:黛玉刚到贾府,王熙凤来迟了,未能第一时间迎接。王熙凤:……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王夫人:有没有,什么要紧。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王熙凤:这倒是我先料着了……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对话3背景:贾琏与鲍二家的丑事被凤姐撞破,贾琏既羞愧又恼怒,二人闹将起来。王熙凤:……我只当是有客来了,唬得我不敢进去。在窗户外头听了一听,原来是和鲍二家的媳妇商议,要拿毒药给我吃了治死我。我又不敢和他吵……他臊了,就要杀我。贾母:这还了得!快拿了那下流种子来!对话2中,王熙凤对自己迟了的原因,有意解释为带着人去找缎子,半天不曾找到,才耽误了时间,以及之后说的“已预备下了”,依据脂批,都是凤姐的场面话,并不真实,因此违反了第一质量准则。而对话3中,凤姐的话语也与事实不符,违反了第一质量准则,但与前一句不同。格赖斯所列举的违反第一准则的相关例子中,有一类是“缓叙”,或者说是“低调陈述”。与夸张相反,“低调陈述的内核意旨是用含蓄内敛的弱式表达,来代替强式表达,可以用反语,甚至可以故意背离一定的语用原则”。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哭诉,自称“唬得我不敢进去”“又不敢和他吵”等话都是故作弱势,与她刚刚的强势表现明显不符。对质量准则的违反,正体现了王熙凤选择利己的语言策略,使得自己处于优势地位,心机颇深。

五、质量准则的首位性

格赖斯认为,质量准则是其他各准则的前提和基础。霍恩也赞同格赖斯的这一看法。话语交际是指涉关系双方或多方的,不说假话和没有根据的话是处于交际中的说话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质量准则是会话含义系统运行符合语言规律的前提和保障。在《红楼梦》文本中,薛、王二人的言谈举止,气质类型差异显著,但通过上述对话的分析,发现这两个形象普遍会违背第一质量准则——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而这些人物说的“虚假的话”并非是以欺骗为目的的假话,更类似于“说反话”。前文说过,格赖斯是从传统修辞的角度讨论的违反第一质量准则的情况,常见的“反语”就在《红楼梦》人物的对话中大量出现。此外,还有“隐喻”等现象。究其原因,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礼貌问题,在冲突性语境下,尽可能削弱对话对彼此面子的威胁,以更好地遵守合作原则,使得会话能进行下去。其次,说话含蓄,不直白,这也是符合明清时期上流社会的话语习惯。还有一点,薛宝钗违反了第二数量准则,同时也违反了方式准则的第三次则,这并不是偶然。格赖斯曾考虑第二数量准则和关系准则在作用上有交叉,他认为关系准则也有限制过多话语的作用。实际上,不仅如此,霍恩从“说话人经济原则”出发,认为从效力上来说,第二数量准则与方式准则第三条可以再次整合为“R原则”,而且其范围也更广泛。这也就能更好地解释薛宝钗违反了第二数量准则,同时也都违反了方式准则第三条。

参考文献:

[1]范莉.语言与思维: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J].当代外语研究,2016(5):6-15.

[2]张结根.冲突话语定义再商榷[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4):17-22.

[3]施光,辛斌.语言·思维·认知——再论沃尔夫假说[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102-106.

[4]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杨玉芳.心理语言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6]李希凡,李萌.李希凡文集[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4.

会话范文篇5

【关键词】培养会话能力、提高会话能力

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化的转化,初中英语教法也在日益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为主的听说训练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普遍关注。教学实践表明,初中阶段英语口语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甚至终生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学习兴趣。口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师生在频繁的互动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选择恰当的英语会话能力训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做到教学方法新颖得当

1、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激发学生会话训练的兴趣。

七年级的新生面对英语内心既激动兴奋又畏惧胆怯。因此,要重视和他们的第一次接触,以饱满的情绪让他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我在新生入学之前总是先做好一件事:让英语在教室布置中随处可见。如一张有形有色的字母表,两三条问候语或名言短句,在学习园地上写上“Tryyourbest),在宣传栏上写上“Havealookatmecarefully),在荣誉栏上写上“Congratulations!”等等。尽量让学生对英语产生亲切感。

第一堂课就要鼓励学生开口。大声地、流利地、自然亲切地、甚至是眼神交流地与学生进行对话。要确保每个人都开了口,需要老师给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期待做好。

要善于表扬。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白,语言练习本身就是一个从犯错、纠错,到犯错、纠错的不断反复的过程,要放大胆子、厚着脸皮开口说;如教师有错必纠,其结果常常是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怕说错,而不敢开口。所以教师要暂时容忍学生口语实践中的小错误。除了鼓励、指导以外,应给予他们较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逐渐由羞怯变为敢说。表扬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上当场表扬、张贴背诵小测一览表、作业本上写上赞语等等。

适时地开办学习讲座。在学生刚入门学得正酣时,适时地开办一些主题讲座。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比如李阳疯狂英语),介绍中西文化差异等。这样的讲座旨在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正确认识,开阔视野,引起他们对了解英语国家新奇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了,我则用赞扬的语气和表情说:“Good!/Great!/Welldone!/Excellent!/You’reveryclever!/”.对于胆小不敢开口的学生或者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出现错误时,我会用鼓励的语气说:“Nevermind.I’msureyoucandoitbetternexttime./Don’tbeshy./Itdoesn’tmatter.Tryitagain.”针对学生个别差异,在每次口语实践时,我把易说的内容留给自信心不强,成绩差的学生,多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肯定,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因此,教师亲切而耐心的启发,热情而充满希望的鼓励,满意的微笑和点头会让学生有一种无声的力量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3、根据口语内容,拓宽口语交际渠道

(1)创设情景

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情景构思新的形象,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如运用实物、图片、投影、录音、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兴趣。如教学(Book1)Unit1Canyouplaytheguitar?(《新课标英语》七年级)这一单元学习Can表达能力和询问能力及回答。以明星图片来展示语言点,PresentthepictureofYaoMing.andaskthestudentstoguessandsaysomethingabouthim.Hecanplaybasketball.Heisabasketballplayer.学习运用语言点Whatcanyoudo?Ican…小组开展游戏,鼓励学生展出才能,拓展才能,培养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

(2)模仿配音

录音中英美地道的语音语调绘声绘色,录像中人物的感情、语言、语言更反映得淋漓尽致,配合录像中生动逼真的情景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视听,学生积极模仿,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扮演角色

在培养听,说能力的过程中,要把对话的课文放在真实的语言情景里,让学生练习使用,而不要只是照教科书朗读对话或死背书上一句子,书中的Listen,readandact材料很好,培养学生活用所学的语言材料的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模仿教材内容,自己编写对话并在班上表演,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使用英语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把句型、对话、编成短剧让学生表演,使学生得到大量口语训练机会。如学了购物句型时,我把讲台变“柜台”,学生用身边物品为“商品”,“小演员们”踊跃扮演顾客、售货员等角色,投入到真实自然的交际功能,使机械性训练过渡到实用性训练,学生“学以致用”,“学以活用”,大大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4)复述课文

根据所学课文内容灵活自由地表演,强化所学知识。适当的提示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授课文或对话时,改写部分的内容,使课文变得更加有趣,再配合图画或把对话置于情景中,使枯燥的对话变活了。在听,说训练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连贯地对话或叙述的能力。

二、深入生活,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学习英语,仅靠课堂上几十分钟远远不够。这就需要课外再创情景,进行巩固。在日常生活中创设说练情境,激励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英语。我每日让学生坚持三分钟FreeTalk,请值日班长用英语报告值日(onduty)等。同时,要求学生在校园内外,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语和同学老师打招呼,打电话,借东西,请求帮助等。鼓励学生学唱英文歌曲,背诵小诗或原版英文片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际应用口语的能力活动中,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下自我熏陶、自我欣赏。当学生津津有味地用英语交谈有关他们自己、学校、家庭的情况时,一种学习的成功感和学习的兴趣动机就会油然而生。

综上所述,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不仅要争取教学成绩的提高,还要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着想。所以要特别注意初中英语会话能力的培养,利用情感教育,激活非智力因素,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内外交际活动,真正为终生学习及将来真实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穿

参考文献

1、《英语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2、《英语教学策略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中学外语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8年第3期

会话范文篇6

【关键词】培养会话能力、提高会话能力

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化的转化,初中英语教法也在日益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为主的听说训练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普遍关注。教学实践表明,初中阶段英语口语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甚至终生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学习兴趣。口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师生在频繁的互动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选择恰当的英语会话能力训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做到教学方法新颖得当

1、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激发学生会话训练的兴趣。

七年级的新生面对英语内心既激动兴奋又畏惧胆怯。因此,要重视和他们的第一次接触,以饱满的情绪让他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我在新生入学之前总是先做好一件事:让英语在教室布置中随处可见。如一张有形有色的字母表,两三条问候语或名言短句,在学习园地上写上“Tryyourbest),在宣传栏上写上“Havealookatmecarefully),在荣誉栏上写上“Congratulations!”等等。尽量让学生对英语产生亲切感。

第一堂课就要鼓励学生开口。大声地、流利地、自然亲切地、甚至是眼神交流地与学生进行对话。要确保每个人都开了口,需要老师给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期待做好。

要善于表扬。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白,语言练习本身就是一个从犯错、纠错,到犯错、纠错的不断反复的过程,要放大胆子、厚着脸皮开口说;如教师有错必纠,其结果常常是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怕说错,而不敢开口。所以教师要暂时容忍学生口语实践中的小错误。除了鼓励、指导以外,应给予他们较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逐渐由羞怯变为敢说。表扬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上当场表扬、张贴背诵小测一览表、作业本上写上赞语等等。

适时地开办学习讲座。在学生刚入门学得正酣时,适时地开办一些主题讲座。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比如李阳疯狂英语),介绍中西文化差异等。这样的讲座旨在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正确认识,开阔视野,引起他们对了解英语国家新奇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了,我则用赞扬的语气和表情说:“Good!/Great!/Welldone!/Excellent!/You’reveryclever!/”.对于胆小不敢开口的学生或者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出现错误时,我会用鼓励的语气说:“Nevermind.I’msureyoucandoitbetternexttime./Don’tbeshy./Itdoesn’tmatter.Tryitagain.”针对学生个别差异,在每次口语实践时,我把易说的内容留给自信心不强,成绩差的学生,多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肯定,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因此,教师亲切而耐心的启发,热情而充满希望的鼓励,满意的微笑和点头会让学生有一种无声的力量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3、根据口语内容,拓宽口语交际渠道

(1)创设情景

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情景构思新的形象,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如运用实物、图片、投影、录音、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兴趣。如教学(Book1)Unit1Canyouplaytheguitar?(《新课标英语》七年级)这一单元学习Can表达能力和询问能力及回答。以明星图片来展示语言点,PresentthepictureofYaoMing.andaskthestudentstoguessandsaysomethingabouthim.Hecanplaybasketball.Heisabasketballplayer.学习运用语言点Whatcanyoudo?Ican…小组开展游戏,鼓励学生展出才能,拓展才能,培养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

(2)模仿配音

录音中英美地道的语音语调绘声绘色,录像中人物的感情、语言、语言更反映得淋漓尽致,配合录像中生动逼真的情景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视听,学生积极模仿,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扮演角色

在培养听,说能力的过程中,要把对话的课文放在真实的语言情景里,让学生练习使用,而不要只是照教科书朗读对话或死背书上一句子,书中的Listen,readandact材料很好,培养学生活用所学的语言材料的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模仿教材内容,自己编写对话并在班上表演,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使用英语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把句型、对话、编成短剧让学生表演,使学生得到大量口语训练机会。如学了购物句型时,我把讲台变“柜台”,学生用身边物品为“商品”,“小演员们”踊跃扮演顾客、售货员等角色,投入到真实自然的交际功能,使机械性训练过渡到实用性训练,学生“学以致用”,“学以活用”,大大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4)复述课文

根据所学课文内容灵活自由地表演,强化所学知识。适当的提示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授课文或对话时,改写部分的内容,使课文变得更加有趣,再配合图画或把对话置于情景中,使枯燥的对话变活了。在听,说训练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连贯地对话或叙述的能力。

二、深入生活,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学习英语,仅靠课堂上几十分钟远远不够。这就需要课外再创情景,进行巩固。在日常生活中创设说练情境,激励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英语。我每日让学生坚持三分钟FreeTalk,请值日班长用英语报告值日(onduty)等。同时,要求学生在校园内外,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语和同学老师打招呼,打电话,借东西,请求帮助等。鼓励学生学唱英文歌曲,背诵小诗或原版英文片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际应用口语的能力活动中,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下自我熏陶、自我欣赏。当学生津津有味地用英语交谈有关他们自己、学校、家庭的情况时,一种学习的成功感和学习的兴趣动机就会油然而生。

综上所述,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不仅要争取教学成绩的提高,还要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着想。所以要特别注意初中英语会话能力的培养,利用情感教育,激活非智力因素,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内外交际活动,真正为终生学习及将来真实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穿

参考文献

1、《英语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2、《英语教学策略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中学外语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8年第3期

会话范文篇7

关联理论与会话含意

摘要:言语交际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实际上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具体运用语言的过程。本文根据关联理论,用实例试分析影响会话含意理解的各种因素,以便日常交际顺利进行。

关键词:会话含意;因素;关联理论

RelevanceTheoryand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

JiangShenying

(ShenyangInstituteofAeronauticalEngineering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LiaoningShenyang110034)

Abstract:Languagecommunication,asanimportantchannelforideaexchangeandinformationconveyance,isintrinsicallyaprocessoflanguageuseinaspecificcontext.Thispaper,basedonRelevanceTheory,analysesthevariouselementsthatinfluenttheunderstandingof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swiththepurposeofthesuccessfulcommunicationinourdailylife.

KeyWords: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variouselements;RelevanceTheory

1.0概述

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为了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是离不开与人沟通的,这就是交际。而具体的交际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场合及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与书面语相比,口语话语具有省略、简化、时效性强等特征,因而对语境的依赖性比书面语更大。而且在交际过程中,在某种场合,有时交际者会出于某种目的或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比如修辞和外交辞令的使用、婉转的批评或拒绝以及用幽默的口吻表示异议等,有意转弯抹角,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字面之下,作为听话人就只有借助语境(context)、透过字面来推导说话人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否则就会使会话中断或者失败。所以,交际的效果与交际者对交际环境,即语境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这是个值得探讨与研究的课题。本文尝试用关联理论分析影响和决定推导会话含意的诸因素,以便交际顺利进行。

2.0推导会话含意的理论原则

2.1合作原则是产生会话含意的基础理论

合作原则是生成会话含意的初始理论,根据Grice的理论,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都应遵循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合作原则包括四大准则:量的准则(quantity),质的准则(quality),关联准则(relevance)和方式准则(manner)。如果交际双方遵循了这个原则,那么说话人的意思就是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即话语的自然意义(naturalmeaning)。,Grice的合作原则只能解释听话人采取的是合作态度,而说话人又成功地把信息传递给了听话人的交际行为。

下是因为第一说话人遵循说得“尽量少”的准则,提供极其经济的信息量,使得第二说话人在扩充信息时有机可乘,做出幽默。例如:

(1)(Twofriendsarechattinginthepub.)

A:Mywifedoesn’tappreciateme.Doesyours?

B:Iwouldn’tknow.I’veneverheardhermentionyourname.

A遵循着说得“尽量少”的准则,用Doesyours来询问B的妻子是否欣赏B。但由于Doesyours是省略的用法,在上下文中既可以理解为Doesyourwifeappreciateyou,也可以理解为Doesyourwifeappreciateme。显然A意图表达的是前者,而B故意曲解为后者,他说的“不知道,我从没听她提起你”,正是以幽默来戏弄同伴,达到幽默的效果。

但事实证明人们在交际中,往往会有意地违反合作原则,此时话语的意义就不再是字面的所表达的意思了,即非自然意义(unnaturalmeaning),说话人的意图或目的隐含在字里行间。作为听者,是否理解非自然意义就决定着他是否能够理解话语的真正含意,即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s)。所以合作原则不能充分解释人类所有的交际行为。要想真正理解这种表达法的目的,还需将话语与话语所发生的环境相联系,于是就产生了关联理论。而关联理论可以解释在不合作的情况下,信息的成功传递。

2.2关联理论是理解会话含意的核心理论

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它不以规则(rule)为基础,也不以准则(maxim)为标准,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人们认知事物时总是遵循着一条Sperber和Wilson称之为关联的原则,即根据与之有关联的信息来认知事物。他们(1986:158;1995:260-66)提出的关联原则是:⑴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认知原则);⑵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交际原则)。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明示(ostensive)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推理者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就要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而推理就是寻找关联。关联指的就是说话人的话语在听话人的语境假设中可以产生语境效果。而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示,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惟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所具备的最佳的关联性(译文参考何自然、冉永平,1998)。Sperber和Wilson建立的推理模式可用下面这个公式表示:说话人话语+听话人语境假设+演绎推理=语境暗含→语境效果→交际成功。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关联理论是理解会话含意最重要的手段。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展示关联原则是怎样在明示-推理交际中起作用的。例如:

(2)Mike:Shallwegotothemovies?

Mary:Ihavetostudyfortheexam.

从字面意思上看,Mary的回答是和问题不相关的,因为Mike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提议,他期望对方的回答是接受、拒绝、其他的建议或讨论等,Mary的回答是怎样被理解的呢?理解Mary回答的关键在于找出关联。为了从Mary的回答中找出关联,Mike必须根据当时的语境再结合自己的认知环境提出语境假设①,并从中推断出语境暗②。

①a.Goingtothemoviestakessometime.

b.Studyingforexamstakessometime.

c.Ifyougotothemovies,youcannotstudyforanexam.

d.Ifyoustudyforanexam,youcannotgotothemovies.

e.Generallyonecannotbothgotothemoviesandstudyforanexamatthesametime.

Mary:Ihavetostudyfortheexam.

②I(Mary)cannotgotothemovies.

③既更改了Mike的认知环境,同时得出它所花费的处理努力又较小,因而Mary的回答的关联度是较大的。因此,Mike认为②是Mary的真实意图。

3.0影响会话含意理解的诸因素

3.1互明是理解会话含意的基础

交际双方能否达到互明是话语获得关联的基础。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informativeintention,即自然信息)和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intention,即话语背后的意思)的明示—推理过程。首先,交际双方应该达到互明(mutual-manifestness)。互明指的是交际双方共同明白的事实或交际者之间对共同话题的相互明白的表现,那么说话人为什么要施以明示行为呢?因为只有通过明示行为,才能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建立联系,没有这种联系,说话人将无法改变他人的认知环境。可见,说话人施以明示行为并与听话人达到互明,既有认知意义又有社会意义。所以,交际改变说话人与听话人相互之间的认知环境。但是,互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交际能否继续,持续多长,取决于听话人对说话人话语的明白度(Grice,1975)。其次,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这就需要听话者对说话者的话语进行推理。这种推理是一种思辨过程,它要求听话者对说话者的明示行为(ostensive)中所表达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刘绍忠,1997)。任何一种明示行为在它的信息意图背后都隐藏着交际意图;或者说,寻找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首先要理解他的信息意图或字面意思。一旦了解了字面意思,听话人必然进一步去寻找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可见,关联理论是与交际者认知能力紧密相关的,而互明又是理解会话含意的基础。如果交际双方不能互相明白,话语就无法建立适当的关联,最终造成误解、冲突。

下面这段对话选自ErnestHemingway的《一天的等待》(ADay’sWait)。

(3)(Context:Theboywasnineyearsold.Hewaswaitingtodiethewholedaybecauseheheardthedoctorsaidtohisfatherthathistemperaturewasahundredandtwo.)

Boy(Bforshort):①AbouthowlongwillitbeforeIdie?

Farther(Fforshort):②What?

B:③AbouthowlongwillitbebeforeIdie?

F:④Youaren’tgoingtodie.What’sthematterwithyou?

B:⑤OhIheardhimsayahundredandtwo.

F:⑥Peopledon’tdiewithafeverofonehundredandtwo.That’sasillywaytotalk.

这个话语误解可以用关联认知理论进行分析。在话语最初①,Boy问Farther他什么时候死,他的明示行为的话语意图显然是让Farther知道:他一整天都在独自一个人勇敢面对死亡,Farther对儿子的问话感到震惊、不理解,因为他知道儿子的体温是华氏102,发烧不会危及到生命,并产生出与之最相关联的话语②“What?”和④“Youaren’tgoingtodie.”“What’sthematterwithyou?”以及⑥“That’sasillywaytotalk.”此时Farther误以为儿子因为发烧而在说糊话,由于双方不能互相明白,话语就无法建立适当的关联,最终造成误解。在日常会话中,交际双方由于社会、心理的因素,话语意图随时在改变,要时刻达到完全互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Sperber和Wilson认为,如果交际双方能始终保持互明,为“完美关联”建立基础,那么它的社会意义就要远远大于认知意义了。

3.2语境对会话含意的推导和理解起着决定作用

对于会话含意的理解而言,语境是一个开放的范畴,要正确理解话语就要纵观交际者交际的各种主观因素(言语使用者的目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经历、修养、爱好、性别、处境、心境等)和客观因素(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前言后语等),并使之与话语普遍、有机地发生关联。语境是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而不是预先设定的条件,所以理解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会话含意的理解,取决于交际双方对语境统一的建构和把握,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也是心理活动的结果。例如:

语境:一位母亲抱怨自己儿子调皮。另一位与她谈话者说:

(4)Aboyisaboy.

如果不联系语境,仅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没有任何交际价值,但遵照会话原则去推断,他一定是要表达一种意思,而且是话中有话。这时听者就需要靠智力去产生语境含意,这个人很含蓄地道出他的个人见解,使听话人自己思量话语的言下之意。如果这位母亲能准确地将语境与话题相联系,并运用她所掌握的男孩的特性这一共有知识,话语后面隐含的意思就可以推导出来,即“男孩本身就比女孩调皮”或者“调皮是男孩的天性,不必过分指责”。尽管话没有直说,但表达的意思远远超出了字面本身,而且这样说,既给这位母亲留了面子,又帮助她解决了困扰她的问题,使人感到这个人讲话很有分寸。因此,在面对面的交际中,双方更应当仔细地察言观色,以捕捉住每一个语境信息,否则,交际会陷入困境。

3.3认知能力是建构和谐语境的根本

在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是相互依赖的,听与说的角色也在频繁地交替,如果彼此心有灵犀,那么交际就会十分顺畅。反之,假如一方说的话另一方听不懂,也就是无法将字面意思与说话的时间、场合、环境、讲话人的心情、语气、肢体语言等相联系,或发生关联,或者听者对这一切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交际就会中断或失败。所以,交际者的认知能力是语境生成的绝对因素。例如:

语境:在餐厅里。

(5)A:Thereisadeadflyinmysoup.

B:Yes,sir.It''''sthehotliquidthatkillsit.

理解这组对话,不能只看字面,否则会得到与讲话人的意图完全相反的解释。对于客人的投诉,服务员用幽默的口气回应,起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作用。当然,对于话外音的理解只能靠双方构建的和谐语境,而且双方的和谐程度越高,交际的效果越好。

由于交际对象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不同,继而他们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地位也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明白程度自然会有所不同。况且说话人本身的意图实际也是一个动态的变量,这就需要听话人时刻都要注意调整自己对对方话语的明白度,重新进行推理,这些都直接影响听话者能否有效理解说话者意图,也影响交际是否能够成功。

4.0结论

综上所述,语境是理解话语隐含意义所不可缺的,而且交际双方对语境建构的和谐程度越高,越能够准确把握会话的含意,交际的效果就越好。听话者在处理信息时有许多语境假设。这种语境是最广义的语境,不仅包括对前文、情景的了解,还包括记忆中的世界知识、信念、以及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相互了解,等等,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会话含意的理解就是听话人将其语境假设和输入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具体地说就是用推理来寻找输入语句的命题和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性,目的是用最小的认知努力得到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有效的理解说话者意图,即说者的会话含意,获得成功交际。

参考文献

[1]Grice,P.StudiesintheWayofWords[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9.

[2]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3]Blakemore,D.UnderstandingUtterances[M].Oxford:Blackwell,1992.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王传经.论会话关联[J].外语学刊,1994,(5).

[6]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4).

[7]何兆熊.语境的动态研究[J].外国语,1997(6).

[8]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9]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李杰.语境与会话含意[J]外语教学,2001.

会话范文篇8

【关键词】情景创设小学英语会话能力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的联系性和不可分离性。语言是在情景中表达其意义的。英语作为语言的一种,当然也离不开语言情景。要想让学生能够用英语流利地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我们必须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才能让学生触景生情,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从而激发表达的欲望,提高他们的英语会话能力。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景呢?我进行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尽量用英语教学,创设英语的环境

英语对小学生而言是一项新鲜事物,小学生都是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因而只要教师在起步阶段注意引导,努力创造说话氛围,消除学生怕说错,怕说不好的顾虑,保护好他们的说话欲望,那么,在培养学生的会话能力方面,我们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我们要在他们的第一节英语课上让他们体验到英语课与其他课程的不同,首先就体现在师生问好上。我在给一年级的学生上第一节英语课时,首先,我向学生出示了许多生活中的英语;bus(巴士),coffee(咖啡),chocolate(巧克力),sofa(沙发)……让他们感觉说英语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英语学习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增强了他们说好英语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了他们说英语的兴趣。然后,我就告诉他们英语课上师生问好也和其他课上不一样,并开始用“Hi!/Hello!/Goodmorning,XX.”和学生们打招呼,并及时表扬了能主动和我打招呼的学生。很快,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争着用英语和我打招呼的现象,不仅课内,课外我也要求学生们用英语和我打招呼,校园中“Hello,MissLu.”的招呼声此起彼伏,用英语说话的氛围基本形成。这大大增加了他们说英语的机会。之后的教学中,我不断渗透新的课堂用语:上下课时说“Classbegins,Classisover,Standup,Sitdown,Goodbye…”;讲课过程中提醒学生看黑板时,我边指黑板边说“Lookattheblackboard.”;要求学生打开或合上书时,边示范动作边说“Open/Closeyourbooks…”;要求学生跟我读时说“Readafterme.”。实践证明,学生只花了两个星期就能掌握这些基本的课堂用语。

二、日常会话练习,使英语教学生活化

每堂英语课前五分钟,学生们都要进行freetalk。四五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学生之间就近阶段学习的内容(单词,句型)进行自由交流。例如:学习了Therebe句型后,学生们有的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卧室:Look,thisismybedroom.Thereisabigbedinmybedroom.Thereisadesknearmybed.Thereisalamponthedesk.Therearesomebooksonthedesk…有的学生让同学猜:What’sinmypencil-box?What’sinmyhouse?What’sinthepicture?也有的小组玩“造句”游戏:一个学生说一个词组,如:afootball,组内其余学生用Therebe句型造句,看谁造的多,造的正确。我则有时加入他们的谈话,有时四处走走,给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们在说说玩玩的氛围中,提高了自己的英语会话能力。同时,Freetalk中,学生们很快进入了英语学习的状态,上课时的学习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另外,平时和学生相处,我注意尽量使用英语,为学生创造说话机会。这样,不仅巩固了书本上所学的内容,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日常用语也早已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日常交际用语也就不在话下了。

三、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

巧妇难作无米之炊。对于英语起步阶段的小学生,首先我们要为他们提供丰富合适的说话素材。牛津英语教材本身的编写就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果教师能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再加工,使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更符合学生的学和用,那么,学生学习英语就不再是很抽象的了,而是他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此时,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厚了。

我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BM1U3Atthefruitshop时,很是注意创设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好像在真实生活中学和用,本单元的核心是“感觉”,主要学习句子“Howdoes(do)it(they)feel(smell,taste)?Itis(Theyare)….”。本单元主要出现了水果类单词,除lemon一种水果是第一次出现以外,其余几种均在以前出现过。本单元所出现的水果类单词紧密结合的是在商店里购物的常用语CanIhelpyou?Howmanys?Theseorthose?Howdoes(do)it(they)feel(smell,taste)?等,在教学中我创设了购物的情景,让学生能熟练自如的运用这些购物的基本用语。在第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水果摊”的情景,学生小组活动,互相扮演卖水果和买水果的角色,运用刚学过的知识进行会话,教师请几组演得好的学生到讲台前表演,全班同学以掌声给予表扬,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效果也很明显。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一般都取之于现实生活,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这样,学生有据可依,相互之间又可以互帮互助,减少了说话的难度。刚开始,学生只会很机械地完全照课本上表演,但随着学生掌握知识的增加和表演次数的增多,学生们开始对所学课文进行整合,开始创造性地表演对话,开始加上恰当的动作。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表演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接近生活,这对他们以后在生活中进行真实的交际非常有好处。

四、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

有些情景是无法表演也没办法搬动实物来展示的。比如牛津小学英语5A的一个单元是有关出游的地点和交通工具的。我精心设计了能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让每个环节都衔接得自然流畅,让每个细节都生动有趣。这堂课我带领学生先复习了以前教材中学过的“Let’sgoto…by…”句型,然后以旧引新,引出新句子“Howdowegothere?”“Shallwegoto…by…?”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使用各种交通工具游玩了许多地方,当然,玩的过程中始终围绕所学的句型进行会话,学生们都说得非常专心也玩得非常开心。不仅如此,孩子们还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生活常识,增强了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其中有个情景利用多媒体创设就取得了非常直观形象的效果。文中出现了“Isthisbusfor…?”句型,很抽象,我通过多媒体创设了乘公交车去电影院的情景,先是来到公共汽车站,看到几辆不同线路的车,呈现了“Thisbusisfor…”句型,然后创设询问哪辆车是开往电影院的情景,自然引出“Isthisbusfor…?”及其回答“Yes,itis./No,itisn’t.”找到开往电影院的车后,乘着车唱着歌来到电影院,观看课文对话的动画,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了,在多媒体创设的真实有效的情景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也知道了在什么样的情景中运用,并且兴趣盎然地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小学生形成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初级能力。在英语口语愈来愈重要的现代社会,让我们共同努力,发现更多的创设情景的好办法,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口语基础,提高他们的英语会话能力。

浅谈逆反心理对儿童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小L是三年级(3)班的学生,在班里是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坐不住,屁股下面像是抹了油似的,手和脚总是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有时连作业也不做,父母监督他做作业,他也不听,经常跟同学闹别扭。

(一)分析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这是学生成长历程中一个必然的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由于心智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思维,主观能动性也随之增强,表现欲望强烈,其逆反心理障碍尤其严重。

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情绪失控,道德观念和社会化发展不成熟,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行为就形成了。

(二)方案

1、转变思想,充分尊重。

从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学生。进而才会减少学生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感情投入,密切关系。

对小学生来说,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应具有前后一贯性,这样,他们才能有把握地预测未来,也才会有安全感。儿童基于昨天什么行为被允许或得到赞许,他们便能推断今天的什么行为也会得到允许或赞许,他们对自己和未来便有了信心,便有了安全感。我们必须明确,对儿童造成威胁的,并不是毒蛇猛兽,也不是自然灾变,而是周围的人尤其是负有养育责任的人的行为疏忽或失误。如果孩子今天的什么行为得到赞许,什么行为受到制止,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度,而取决于父母此刻是否头痛或消化不良,取决于父母今天的心情是否愉快,甚至是取决于父母打麻将牌的输赢,那么,儿童深埋着的不安全感,是将来患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根源。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见分歧,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难)形成评价事情好坏的统一标准,也就不能发展无冲突的价值观。很多青年人的心理冲突可以从父母教养原则的不一至性那里找到根源。

3、同辈指导,有效控制。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

会话范文篇9

1理论框架

互动语言学认为.语言最实质的部分不是语法学家所概括出来的语言结构系统.而是说话人利用有关语言的知识和非语言的知识以互动的方式所进行的交际实践。互动是语言最重要的特性,一切语音、语法规则的价值只存在于具体的交际活动——传情达意的实际作用之中会话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话人通过所收到的综合信息.不断形成和修正一些关于对方交际意图的假设.并通过自己的言语和非语言的行动来验证这些假设.会话分析与很多研究领域有关,其中包括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互动社会语言学等等。顾名思义,会话分析,只研究会话.把书面语排除在他的研究范围之外。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会话分析可以指任何对会话的研究。狭义上讲.它起源于社会学一个分析民族方法学对会话的研究会话分析学者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了“话轮”.及轮流讲话机制和“相邻对”。他们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轮流地对话.这样才能保证话语活动的交际顺利进行因此.“话轮”是语言互动中的一个基本构成单位而在这交替的谈话中.一次会话至少由两个轮次构成。电视谈话节目一般包括三个要素:参与者、话题和互动形式。参与者包括采访者、受访者和观众,观众一般在互动中不起积极作用。讨论的形式一般是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一问一答的形式交流Hutchby和Womtt认为会话分析学者所关注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有关会话转换的因素,如话轮的开端、结束、话轮交叠、停顿等等;二是话语发出时的特点.如重音、语调、清晰或含糊等等。会话分析的目的是找出会话的规律.运用会话分析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来分析语料.这些概念一般包括:话轮转换、相邻对、修补规律等等。下面笔者将选取《鲁豫有约》的一期节目加以说明。

2分析

2.1话轮转换

话轮转换规则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话轮构造部分,第二部分是话轮分配部分。会话分析学者认为,一个话轮可以由一个话轮构成单位构成.一个话轮构成单位从语言学分析的角度来看.可以是单词、短语、从句、句子、句子的组合。而话轮分配部分则说明话轮的转换是如何实现的。这期节目是在主持人和几位嘉宾之间进行的.基本遵循话轮转换规则。主持人在发话完毕后.有意将话轮权交给嘉宾话轮转换能产生有意义的话语,回答总是与前述话题紧密相连。其话轮转换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一问一答的模式这种结构最简单,一方提问后,另一方给予回答.属于典型的相邻对。其间,主持人和嘉宾轮流发话,不断转化发话者和受话者的角色.话轮按照接收——反馈的顺序进行下去。这是一般性会话遵循的会话结构模式。要实现电视节目的目的,就必须通过提问。从而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来实现。但是这种单一的问答互动过于程序化.给人感觉不够灵活,缺乏人情味。

(2)一问多答的模式当主持人提出一个问题时.如果有多位嘉宾参与.就需要他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独到的观点表达出来这时候嘉宾轮流发言.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也是互动节目的一大特点

(3)一步模式这种模式由一个问答加一个后续行为组成.这个后续行为多为主持人对嘉宾的回答所接应的话语这种三步的模式相对于过于机械和刻板的前两种模式来说.更加灵活.后续的行为多为对对方回应的重复、认可、评论或重述等,这些能起到很好的转换衔接作用,显示双方的合作。相比较而言三步模式在整个谈话节目互动话语结构中还是占了最大的比例。说明电视谈话节目与日常会话还是比较接近的。只不过把人们平常对话的场地换到了有聚光灯照射的演播厅。并且人们谈论的话题也相对比较集中。作为主持人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串连作用。不能为了履行自己既定的思路,而舍弃了当下的倾听最重要的是要对现场交流把握得张驰有度.充分调动在场各位的积极性,使大家畅所欲言而又不偏离正题,从而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

2.2相邻对

会话分析中把一些紧挨在一起的两个话轮称为相邻对。谈话类节目中首轮话轮权一般是由主持人发起.大都会遵循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话轮转换的模式。这里我们着重观察和讨论相邻对中的言语反馈行为。言语反馈是交际者在讲话人的激发下发出的能够表明该交际者对当前的言语行为发生的位置及其所属的认知的言语行为。这种反馈具有两种功能:一是通过反馈,和讲话人建立某种一致或共存的关系;二是由于反馈与当时的言语相关从而获得了局部的意义。例如:T1陈鲁豫:我们想象的很有钱的人应该穿成那个样子,身上全部都是名牌.都是很贵很贵的.但你们都不是,但有一点是跟一般年轻人不太一样.开的车都是好车.你开的什么车?T2嘉宾:保时捷T3陈鲁豫:是你自己花钱买的吗?T4嘉宾:这个是应该这样的,我们有个销售公司,他们就是卖汽车.也卖我们产品.然后就是抵债的。T5陈鲁豫:如果是我的话.我就故意还给你十辆Q9,如果是让你自己买的话.你舍得花那么多钱去买一辆那样的名车吗?T6嘉宾:其实做企业没什么钱的,就是说你绝对会没有现金,你不会拿这么大一笔钱会去买车在T3中.主持人以疑问句的方式对嘉宾的回答做出回应,应该属于第二种言语反馈功能.这个疑问句既是对嘉宾的回应.也与讨论的主题.即富二代的与众不同之处联系起来,很好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再如在T5中.主持人首先以幽默的方式对嘉宾的回答做出回应,紧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实际上可以看作现有一个后续行为,然后再有下一个相邻对这样的反馈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表示自己在认真地倾听,继而自然地引出下面的话题,使得交际继续。互动社会语言学对话语的解释评价通常都是建立在微观的或者是与特定语境相联系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上.这些背景知识以预设的形式出现,在互动的交际过程中不断地转移、转换。分析焦点放在会话推断上,话语中话轮的顺序排列是会话推断的重要依据.但会话推断还涉及许多其他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因素。听话者必须超越话语的字面意义,通过以往交际经验中获得的背景知识来推断对方的意图.如果没有共享的背景知识,交际者有可能对相同的话语产生不同的会话释义。互动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展示多样性如何影响会话的释义过程。本文选取的对话语料中,鲁豫与嘉宾的对话就建立在双方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上,即社会对富二代的看法以及富二代的人生观、职业观等,因此双方才能在语言的互动中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会话范文篇10

一、多元主题中比较文化差异

在实际英语启蒙教学中,小学生学习基本上都是教师与学生通过面授直传完成,所学内容大多局限于书本每个单元现有的词汇、课文、语法等,而忽略单元主题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种只重视语言教学、不重视文化教学的方式,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应当发掘每个单元主题关联的文化背景,将教学知识点的传授融入相对宏观的语言环境中,着重比较中西方在不同环境下采取的不同交际方式,将英语教学和文化背景相结合,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以下举例说明,通过在多元主题中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案例一:译林版(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Howoldareyou?》中西方对待涉及个人隐私如年龄、收入、婚姻状态等问题的态度几乎截然相反。中国人倾向于主动谈起或主动询问他人年龄、婚姻等来表达自己的亲切,拉近说话者之间的距离。例如,隔壁王大妈会亲切地问刚搬来的小伙子“今年多大了?结婚了没有啊?”等一系列问题,来显示自己对邻居的关心和友好。然而,在西方国家,即使是邻里之间也未必会主动询问对方的婚姻状态或年龄等隐私信息,并视其为不礼貌的表现,这就是西方人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体现在语言表达上。然而这一习惯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本单元课文中的会话部分,正是Mike一家人逛玩具店发生的故事,玩具推销员主动询问Mike和Helen的年龄,并根据他们的年龄为他们挑选玩具。笔者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非在英语中询问年龄是禁忌,而是要注意场合,说话对象等具体条件,在长辈问晚辈或是同龄的好朋友之间谈话的轻松氛围中,年龄问题不敏感。案例二:译林版(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Birthdays》中国人庆祝生日时一般都是家人一起过,不论什么节日,中国人总是以“团圆”为大主题,正如课本当中SuHai所说,家人为寿星准备生日特有的面条,又称“长寿面”,意为人长寿。中国大部分乡村地区也流行过生日的时候吃鸡蛋,因为蛋和“旦”同音,意为升起的太阳,象征着祝福。过生日也流行给寿星送礼物,寿星在接受礼物时,通常语气会比较委婉地说“客气了”“谢谢,您破费了”。然后将礼物放置一旁,待客人离开后,再拆开。反观西方,则大相径庭。西方人过生日流行吃蛋糕来庆祝,正如文中Mike所言,生日时和他的家人一起去买蛋糕。而且,西方人流行开生日派对,邀请好友一起吃喝玩乐。西方人在收到礼物时一般是当着客人的面直接打开,并直接表达出深深的谢意,还会做出惊喜的表情。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包容外国友人的“异常”行为,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二、身临多样情境、体验文化角色

由于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并且天生对表演或模仿十分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抓住小学生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努力在课堂上创设出贴近生活的真实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快乐地感知文化,体验语言的乐趣。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可能地融入多种因素组织教学。以下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案例:译林版(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Whosedressisthis?》由于历史文化、政治背景、地理位置甚至生理等多方面因素,中西方的服饰文化迥然不同。由于面对的是四年级学生,课本中本单元只包含一些简单服饰的词汇以及重点句型:“Whosedressisthis?”“It’s...’s.”“Whosetrousersarethese?”“Theyare...’s.”在此次的课堂情境设置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文本故事发生的背景信息,即SuHai和SuYang两人受邀参加一个化妆舞会,课文里的故事发生在舞会前和舞会时。笔者和学生一起参照书本,利用气球、彩带、桌椅等道具将教室布置成化装舞会的现场,邀请学生自制道具,参加舞会。让学生置身现场,感受西方常见的化妆舞会,其主题丰富多样,囊括历史主题(如变装埃及法老)、童话神话、超级英雄主题、侦探悬疑主题等。结合本单元的化妆舞会,不难看出Mike和Helen两个外国人选择的是扮演德古拉伯爵(吸血鬼)和天使角色,而另外两个中国人苏海和苏阳分别扮演的是童话故事里的小红帽和小兔子。由此引导学生发现中西方服饰选择的差异,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服饰文化。同时在舞会现场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际练习。此类情景的设置不仅有助于体现会话教学的真实性,而且还可将被动的信息接收转化成主动的沟通交流过程,有效提高了会话的时效性,进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三、丰富第二课堂、拓展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