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3:24:59

互补性范文篇1

1.1立案数量多

中国历年来在全球遭遇的反倾销调查中,虽然美国和欧盟的涉案金额占大头,但是,印度的立案数位居第一。而在发展中国家当中,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无论是立案数和涉案金额,印度都是位居前列。自2003年以来,印度每年对我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至少在6起以上,2006年,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为“粗暴”的国家——土耳其立案数不过5起,涉案金额5996万美元;东盟10国对中国反倾销调查总共4起,涉案金额1.4亿美元。而同年,印度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共有9起;2007年度截至8月31日印已对我发起7起反倾销调查。

1.2涉案产品范围和涉案金额都有所增长,且出现了涉案金额超亿美元的大案子

中印发生贸易摩擦的行业比较集中,以往主要是中医药化工产品,在所有案件中占了50%以上的比重。近年来,中国的纺织品和轻工产品也开始逐渐遭遇印度的反倾销调查。2005~2006年,中国丝绸在印度被提起反倾销调查,虽然经过了中方政府、行业协会和应诉企业的共同努力,最后的终裁限价平均大幅下调了30%,但这是中国在印度遭遇的最大的反倾销案,涉案金额近2亿美元。

1.3应诉案件的裁决结果大多令人满意

以往中国出口企业对印度反倾销案的应诉率非常低,即使应诉,胜诉率也不高。在2002年前印度对华70余起反倾销调查中,除了3起起诉方撤回申请,1起印方裁定要求起诉方撤诉,以及1起因中国进口份额较低而结案,其余所有调查都被裁以倾销或损害,最终以征收反倾销税结案,反倾销税率最高达1069%。而现阶段随着企业对贸易摩擦认知加强,加之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大力宣传,我企业应对印度案件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高。应诉企业在政府的交涉、商会的指导和律师的帮助下,在大多数个案中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如绸缎案的裁决对我企业出口的影响较小。

2中印频发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2.1中印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相似性

中国和印度都属于劳动丰富的国家,两者的比较优势有一定的相似性。就制造业而言,彼此的优势产品均为劳动密集型,所以两国在贸易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关系。①两国都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后者同时也是它们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②两国的传统产业都比较雄厚,出口产品结构相似,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纺织品、医药化工原料、轻工产品等是外汇来源的主打产品。相比之下,中国的劳动力素质较高,生产效率优于印度,因而商品的生产成本具有更大的优势,物美价廉,在印度市场受到消费者欢迎。而印度虽然高等教育比较成功,但基础教育落后,文盲率高,熟练技术工人的数量较少,低效率的生产导致产品的价格缺乏优势,质量也较为低劣,中国产品对印度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地市场。

2.2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目前中印两国的若干经济贸易政策已经成了双边经贸发展的阻碍,印度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据世界银行报告,印度贸易壁垒在南亚目前居第一位。自1995年以来,印度的出口额稳步上升,2002~2003年一度达到了18%,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国的22%。同期对GDP贡献也达到了9.4%。而印度在促进出口的同时,其进口政策却是谨慎、保守甚至是防范的,其一直强调运用WTO的例外条款保护民族工业。印度官方长期将300多种进口产品视为“敏感产品”并进行重点监测,只要不是明显违背WTO规则就对其尽可能进行限制。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中国产品频繁遭遇印度反倾销调查就不足为奇了。其次,印度对授予我出口企业市场经济待遇问题上表现消极,2005年以来,印度对我做出终裁的14起案件中,没有一起授予我应诉企业市场经济待遇。

2.3印度国内蓄意制造“中国产品威胁论”

近年来,虽然印度的GDP和出口增长的势头都很快,但是同中国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印度政府认为如果不对中国有所遏制,今后的增长空间有可能受到限制。一些西方学者比较中印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运用零和博弈的观点来观察中印的崛起,却很少或不愿考虑两国如何在发展中不断互补共进。在他们看来,中印贸易发展的最终结局只能是一胜一负或两败俱伤。正是由于有着复杂的内外因素,印度方面一直对中国产品存有戒心,对中国出口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也加以限制,“中国产品威胁论”在印度国内甚嚣尘上。

2.4中国出口企业的无序竞争时有发生

中印贸易中,我国出口的商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因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很多,内部竞争激烈,加上企业自律性较差,所以相互压价出口现象比较多。有关调查表明,每当中国产品初入印度市场,只要卖的好,短期内中国企业就蜂拥而至,同类产品铺天盖地,价格愈做愈低。这在纺织服装、低端机电产品、建筑材料等领域尤为明显。另外,中国企业有个错觉,认为印度穷人多,消费水平低,就不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这都引起了印度方面的不满,再经媒体渲染后,中国企业形象大为受损。

3减少贸易摩擦的政策选择

3.1挖掘互补性,淡化竞争性

从中印两国贸易的商品种类上看,主要还是集中在初级产品、中间产品等领域。从双边经济结构、商品的构成等因素分析,中印两国的经济互补性较小,但两国拥有的市场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中印在双边经贸交往中更应强调互补性而非竞争性。比如在钢铁、煤炭等能源领域建立合作机制,两国经济都将因此受益。在信息产业的软硬件合作方面,中印也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及潜力,印度的软件技术举世公认,不但人才雄厚且出口优势很强,但是硬件建设不足。中国市场对软件需求量大,而软件业的规模及水平均落后于印度;然而,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硬件生产已经转向了高附加值的生产领域,并且迅速成为全球信息硬件产品的生产基地,其产值仅次于美国。中印两国在制药业、农业如水稻种植、水果贸易等领域都有许多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而在纺织品如丝绸制品、生丝贸易等领域也具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另外,在行政管理方面,中国的特区经验、基础设施发展经验等,也是值得印度学习的。

3.2创造便利的贸易政策及贸易环境,积极扩大经贸合作

中印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方面截然不同,两国应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处理双边关系,将寻求共同利益的双赢原则作为发展两国关系的准则。两国关系之所以发展迅速,经济利益的互惠互补是最大的动力。中印两国应进一步加大开放程度,努力创造便利的贸易政策及贸易环境。目前,印度正在进行“第二代改革”,将进一步简化外国投资的相关法规,改革金融部门,鼓励外国公司进入保险市场。在扩大对外贸易方面,印度不断推出新的进出口政策。两国政府应坚定树立双赢观念,加强双边经贸合作。这种经贸合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印双边贸易;二是中印投资环境,提供相应优惠政策。对双边贸易中的不平衡问题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妥善解决由于人为限制引起的贸易逆差,避开贸易争端。

3.3调整产业和市场结构,做到有序出口

在开拓印度市场的过程中,要避免中国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势下,非价格竞争已取代价格竞争而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我国出口企业必须理性对待印度市场,尽快转换现有竞争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加研发投入的力度,认识到技术创新是产业调整的源泉,摒弃以廉取胜的战略,通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学会运用商标、包装、广告、公关等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多发展高科技产品,以出口产品多元化、优质化、美观化来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另外,还应注重开拓国际新市场,加快实施市场的多元化战略,力求分散市场,改变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和降低由此所带来的风险,采取开拓、巩固和扩大外销基地和市场的出口战略。

3.4完善机制,应对摩擦

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要建立多层次的应对机制,在实践中,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包括我驻外经商机构、涉案企业、相关商会和律师参与的多渠道的贸易救济措施信息交流网,初步形成了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中介组织及企业“四体联动”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应诉反倾销、反补贴大要案的指导工作成效显著。同时,从微观上中小企业也要不断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积极参加商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的应诉协调会,加强与相关部门和行业中介组织的联系,收集贸易摩擦预警信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对出口产品预警信息的敏感度,及时向协会、地方商务部门反映本企业在出口贸易中遭遇的国外不公正待遇,提供准确的信息的资料。此外,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为做好应诉工作,在生产、销售、会计等方面要规范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这将有利于在贸易摩擦中保持主动。

3.5加强文化交流,创造协调的外部空间

在一个逐渐开放的体系中,文化交流导致信息的均衡化,对于消除误解和猜疑,达成更多的共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印两国之间的沟通对双边关系事关重大,这种沟通基于持续不断的思想与经验的交流以及对两国未来长期友好关系的清晰洞察,这体现在印度所提的“包容性增长”和中国所提的“和谐社会”中。两国的教育机构、媒体、旅游行业、政府和商业等部门必须努力缩小双方交流鸿沟。中国和印度同为WTO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在很多方面是有着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都有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良性竞争是二者发展的推动力。中印两国政府应树立长远的目标,加强合作,创造协调的外部空间,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天华.中国与印度经贸关系发展分析[J].国际贸易,2004,(1):50-54.

[3]周厚才.入世以来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及其发展趋势[J].对外经贸实务,2004,(7):3-6.

[4]冉宗荣.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动因及我国应对之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4):122-126.

[5]江勇,王磊.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比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69-72.

互补性范文篇2

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逐渐形成区域内新的国际分工,在加强经济合作的前提下,各自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促进共同发展。考察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外贸与投资往来的状况,可以看到,中国与亚洲地区的经济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区域贸易合作关系密切

中国与亚洲地区的贸易关系一向十分紧密,中国和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在90年代年平均增长16%,已经增长到2001年的296亿美元。从1999年到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情况可以看到,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亚洲经济体。1999年和2000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中与亚洲经济体之间进行部分分别占56.6%和57.7%,而与欧洲和北美洲之间进行的部分均低于20%;中国出口总额中50%以上的目的地是亚洲,而进口总额中60%以上来自亚洲(表1)。尽管世纪之交世界经济仍不够景气,但中国对亚洲的贸易额在2001年比前一年增加144亿美元,已达到288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6%。2002年1月至2月,中国从亚洲国家进口额达218亿美元,同比增长6%。(注:中国驻世贸组织代表孙振宇2002年4月1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言。)

(二)中国在亚洲吸引外资地位突出并与亚洲地区域投资合作关系密切

世纪之交,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日益活跃,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发展成为主要形式。90年代亚洲地区FDI的流入额几乎均占发展中国家的60%左右,只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的1998年和1999年有所下降。2000年亚洲地区从金融危机中复苏,仍然是FDI的投资重点地区,其FDI的流动突破记录,吸引外资1435亿美元,比1999年提高了44%,占发展中国家份额重新达到近60%。

考察中国内地实际利用外资额的来源,很容易发现其中绝大部分来源于亚洲地区,1999年流人中国的外资来源于117个国家和地区,而来源于亚洲地区的FDI投资占实际利用FDI投资额的66.6%,2000年这一比例为62.6%。来源于欧洲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1.9%和11.7%;来源于北美洲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1.4%和11.8%(表2)。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项目,绝大多数也是来自亚洲,如对外承包工程中,50%以上是亚洲地区的合作,对外劳务合作中65%以上与亚洲经济体之间进行。欧洲在上述两项合作中的比例分别为4%和6%,美国的数字分别为1%强和8%强。(注: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说明中国内地与亚洲地区经济体之间的投资关系十分紧密,具有坚实的合作基础。

表1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单位:万美元、百分比)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1年版整理

表2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来源地区分布(单位:万美元、百分比)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1年版整理

二、经济贸易环境的改善将促进中国亚洲地区的投资合作进一步发展

(一)亚洲经济增长形式看好

二战后,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世界所瞩目。40年前,全亚洲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4%,2001年已迅速上升到25%,预计到2010年将上升到33%左右。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亚洲发展中国家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8%,2003年将达到5.8%。世界银行对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也是充满信心,预测该地区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7%,2003年将达到5.6%。亚洲地区贸易发展也十分迅速,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0年,亚洲地区商品出口总额达到16500亿美元,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达到了30%,而40年前这个数字还不足3%,其中在亚洲地区内的出口额达8000亿美元,占对世界出口总额的49%。亚洲排位前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已经达11200亿美元,约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60%。(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2002年4月1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的议题研讨会上讲话。)

(二)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市场潜力巨大。2000年与1978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4倍,年均增长9.5%,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6位。2001年,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快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的良好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进出口总额增长7.5%,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4.9%,市场物价稳定,国际收支状况良好,2001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2122亿美元。据世贸组织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中国2001年货物进出口额为5098亿美元,其中货物出口额为2662亿美元,货物进口额为2436亿美元,上述三项均排在世界第6位。

(三)中国将成为亚洲经济与投资合作的科研中心

近年来,中国国内知识经济地位的日益提高,全球制造业正在迅速转移到中国,以至许多评论家预测中国将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业中心。与此同时,外国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中心也在向中国转移。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在1985年到1998年之间每年增长45%。例如,阿尔卡特公司在2002年4月同一家中国公司合作,共同投资1800万美元支持电信工程方面的开发。该公司预计它在上海的投资大约占它在全球进行研究与开发经费的15%。IBM公司在北京的研究实验室大约有90名雇员,并计划再扩招。英特尔公司的投入甚至更大,它在2001年建立的北京实验室有大约200名员工,其重点研究方向是无线通讯、网络处理和软件开发。(注:英国《金融时报》4月19日。)微软公司将其10%的研究转移到了中国,在北京设立了一个研究中心,这是其在全球的5个类似的研究中心之一,该中心的研究项目从语言合成到面部识别技术,无所不包。奥拉克尔公司(又称甲骨文软件公司)2002年4月在深圳建立了一个由100人组成的研究中心。(注:香港《远东经济评论》周刊2002年4月11日。)中国知识精英的聪明才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研发中心,这将使中国成为东亚和东南经济体次区域经济与投资合作的科研中心,并通过互补性投资合作,利用先进技术的“外溢效应”和“辐射效应”,为区域经济投资合作提供技术来源。

(四)中国经济法律法规的完善将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几年中,中国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已经逐渐完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公平税负与国民待遇成为普遍的市场需要,因此,中国将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调整税收政策。税制的统一成为税收政策调整的基本方向。中国将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逐步完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依法保护投资者权益。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高技术产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

三、中国与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加强次区域投资合作实现共赢

长期以来,中国与

亚洲各国保持着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近年来,亚洲地区经济体首脑达成共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所带来的不仅是生产的国际化和贸易、资本的自由流动,同时还意味着国与国之间对市场和资源更激烈的竞争,在这个背景下,亚洲国家必须努力通过互惠合作来避害趋利,追求共赢。

(一)中国与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互补性贸易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中国与亚洲地区的外贸交易90%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发生,相互提供的商品市场不断扩大,其中中国最大的出口贸易伙伴是日本、香港和韩国,最大的进口贸易伙伴是日本、台湾省、韩国和香港。中国对东盟的出口约占对亚洲地区出口比重的13%,从东盟进口的比重约占16%。东亚和东南亚区域内互补性贸易的增长相对减轻了亚洲经济体对于西方国家市场的依赖

(二)中国与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互补性投资不断加强

如前所述,中国吸引外资中有60%以上来自亚洲地区,其中来自香港地区的FDI约占流入总额的40%,来自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FDI约占来自亚洲流入总额的60%以上。其他向中国输出FDI的亚洲主要经济体有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省(表3),来自东盟的FDI约占7%。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也更多地以投资者的身份出现。1999年,中国政府批准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为7200万美元。2000年新批准的投资达1.08亿美元,增幅为50%。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对海外实体进行投资,其中一些对海外直接投资总额几乎肯定比官方报道的高得多。(注:香港《远东经济评论》2002年4月5日《快速向东南亚投资》。)亚洲地区经济体之间相互提供的资本市场不断扩大,同样减轻了对西方资本市场的依赖。

表3我国实际利用FDI来源于亚洲经济体的数额及比重(单位:万美元、百分比)

1998年1999年2000年

FDI比重FDI比重FDI比重

总额454627510040318711004071481100

亚洲313310268.9268323166.6254820962.6

中国香港185083640.7163630540.6154999838.1

日本3400367.52973087.42915857.2

新加坡3403977.52642496.62172205.3

韩国1803204.01274733.21489613.7

中国台湾省2915216.42598706.42296585.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1年版整理。

(三)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有了实质性进展

中国与亚洲各国开展金融合作有很多优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也有了实质性进展。中国和泰国2001年12月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支持泰国解决国际收支问题和维护金融稳定。2002年3月末,中国与日本也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这些都是中国重视并积极参与本地区金融合作的具体体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博鳌亚洲论坛的发言中建议:亚洲各国商业银行要为推动区域发展创造条件,发展亚洲的金融市场。香港、新加坡是远东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应建立本地区的支付清算系统,在金融产品的交易方面,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四)中国与东盟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

亚洲次区域经济合作近几年蓬勃发展,已为亚洲各国经济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东盟自由贸易区已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从2002年1月1日起,6个老成员国之间的进口关税已降到0%-5%。4个新成员则可以享受更长的过渡期。东盟各国领导人承诺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内贸易的零关税政策,具体落实时间表是2010年6个老成员全部进口实现零关税,2015年4个新成员开始执行零关税政策。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就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达成了共识。从2002年4月开始双方就建立自由贸易区进行谈判,计划该自由贸易区最晚在2011年建成。东盟与中日韩10+3机制也将进一步推动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这使亚洲国家的经济合作有了良好的开端。这意味着亚洲将建成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从而促进整个东亚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亚洲各国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共同利益,邻国经济之间尽管有某些竞争的方面,但互补的方面是基本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亚洲合作伙伴提供了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开放的中国将成为亚洲国家的潜在巨大市场。中国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亚洲国家发展形式多样的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以优势互补、平等互惠为基础,营造多赢的格局。

【参考文献】

[1]联合国贸发会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

[2]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版,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版[Z].中国统计出版社.

互补性范文篇3

由于中西方在地域特征、历史背景,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因此,中西方美学自发端之处就有着明显的差异,并形成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毫无共通之外。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美学史上几位美学大师对艺术功能论的见解,探寻中西文明史中人类在文艺思维模式上的某种相互认同感,以期揭示二者的理论互补性特征,进行中西文化对话。

在时间维度上,从世界文论发展历程来看,孔子在文艺方面的见解是中国文艺理论的发端,贺拉斯则是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古代文论的先声之一。孔子和贺拉斯虽然处于不同的国度,但他们对诗歌功能的见解却有不谋而合之处,二者都从社会伦理角度强调了诗歌的教育和审美功能。“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的系统总结,也是孔子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1]。这句话可以看做是孔子对诗之内涵的高度概括。“兴”即“感发意志”[2];“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作用。“观”即“观风俗之盛衰”[3];“可以观”说明作者通过作品可真实客观地帮助读者了解和认识风俗的盛衰和历史风貌的本质。这说明诗歌具有既能用审美情感陶冶人们的心灵又能启示人们去认识社会的作用。“群”即“群居相切磋”[3],诗歌能帮助人们互相切磋砥砺,提高思想修养,使心灵得到沟通和净化。“怨”即“怨刺上政”[3],“可以怨”说明诗歌可用来疏散怨愤,表达民间疾苦,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显然,这里的“兴观群怨”不是单一着重于诗的某个侧面,而是高屋建瓴,从整体上把握诗的特征,要求诗歌在给人美感的过程中实现其教育目的。在文艺的功能问题上,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说。他认为,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艺术是一种美,它能给人带来美感享受,但是,美感享受中必须包含进步的、有益的思想内容,这是艺术的更深刻、更本质的价值所在。贺拉斯给予作品的思想内容高度的重视,并认为诗可以从道德伦理上启迪人的文明与智慧。他还指出诗歌在古希腊时期的作用是在整天劳动结束后给人们带来欢乐。因此,“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4]。诗既要给人快感和乐趣,又要对生活有所帮助,二者缺一不可。贺拉斯明确地认识到,文艺作品具有“教”与“乐”两种功能,其关系是“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4],即艺术的审美作用与道德教育作用的有机统一。贺拉斯的这种看法影响是很大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在使人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必然也会潜移默化地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寓教于乐”理论就从社会伦理角度揭示了文学艺术的审美作用与认识教育作用之间相互统一的关系。对比可见,“兴观群怨”和“寓教于乐”都揭示了诗的本质:诗中所包含的具有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也就是说,诗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统一,即诗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在中国,梁启超在著名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具体而精辟地分析了小说感染人、产生阅读效果的四个心理体验过程,即“熏浸刺提”说。

在西方美学史上,与梁启超这一思想遥相呼应,康德的美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把审美的根源推进到人的心理深层,从鉴赏判断的角度对审美过程中各种不同心理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空前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认为美感是知性与想象的和谐运动。康德的这一观点也从艺术功能论角度揭示了美感的心理机制。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指出读者的情感发生与情绪转换,是由作品所内含的情感力与读者的心灵心理的感应所引发的。实际上,梁启超所揭示的正是西方现代美学所提出的“移情”现象。他把审美心理的这种移情功能称为“移人”,并且把艺术情感的这种“移人之力”具体分解为“熏”、“浸”、“刺”、“提”四种,即美感的心理过程有这四个过程。“熏”、“浸”、“刺”的共同特点是“自外而灌之使入”,但三者间又有差别。“熏”之力为“烘染”。”“浸”之力为“俱化”“熏”与“浸”都是审美过程中的渐变,强调潜移默化。“刺”之力是“骤觉”,与“熏”、“浸”之力的作用原理在于“渐”不同,“刺”之力在于“顿”。因此,刺激力愈大,思维愈敏锐,“刺”的作用就愈强。“熏”、“浸”、“刺”三力各有特点,但它们对接受者的影响都是被动的自外向内。“提”之力则是审美之最高境界,是“自内而脱之使出”。在“提”中,接受主体进入非常自由的审美想象空间,成为积极能动的审美主体,他完全融入对象之中,化身为对象而达到全新体验。“提”是梁启超最推崇的审美境界,也是其对审美主体的全面改造。[5]康德美学围绕人的主观世界探索人的内心,巧妙地从判断力入手来解答美学问题,把审美的根源推进到了人的心灵。在审美活动中,人们依据自己的反思性判断力来作出审美判断。正如康德所说:“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快或不悦而对一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快的对象就叫作美。”[6]康德美学通过判断力把探寻美的根源的触角深入到人的内心,与主体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从人的心理深层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相契层面上寻找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关系。他认为鉴赏判断是人的内心诸能力的一种和谐一致或游戏状态。审美中的这种和谐关系并不涉及感官的欲求,也不与任何利害结合,所以它超脱了功利,显现出自由和谐的特征。反过来说,如果主体能够进入到审美状态,那么他的心理就会达到一种十分自由和谐的状态,从而能够避免由于各种心理能力的不协调而导致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梁启超的“熏浸刺提”四力说描述了艺术作用于人的基本心理过程与特点,揭示了审美心理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特点与奥秘。美感的这一由浅入深的心理过程与康德“美感的心理机制”形成超越时空的互补性,恰好契合了康德美学的心理和谐思想。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与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从伦理角度阐释了中西美学功能论在美感内涵与美感特点上的互补性;梁启超的“熏浸刺提”四力说和康德美学的心理和谐思想则从审美心理角度使中西美学功能论达到了某种默契;那么,如果使社会伦理与审美心理两个角度相结合,中西美学功能论是不是仍然存在某种互补性呢?有心的读者只要稍微留意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诗”理论[1]与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说[4],问题的答案便不言自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追求的道德规范,成为仁人君子所指出的美育的途径。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积极用世思想,还表明了孔子的艺术功用观。孔子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视“兴于诗”。在此阶段,人格建立刚刚启动,在感性形象的感染、激励下,思想情感逐渐形成对善的肯定,对真的追寻。“立于礼”是从对礼的尊崇中接近“仁”的过程,该阶段是于“兴于诗”之后过渡到的理性阶段,意在使“礼”的准则内化于心。“成”是完成的意思,比“立”更高一层。在孔子看来,人格的完成不但要在理性上认同,而且要在感情上融合。音乐是人的感情的表露,最适宜于表现人的情感,最易于打动人的心灵。音乐使人达到如醉如迷、乐而忘返的境界,正是孔子孜孜以求的精神最高境界,即“仁”的境界。孔子将艺术与人格建构、审美与人生相联系,努力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理论追寻一种充满自由的人生境界,让我们认识到艺术使人性完善,同时使人性得到自觉的显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悲剧的功能提出“卡塔西斯”,对catharsis一词,向来研究者看法不同,比较贴切的有罗念生的“陶冶说”和朱光潜的“宣泄说”。“陶冶说”认为悲剧通过怜悯和恐惧养成人自身控制怜悯和恐惧之情的忍耐力。“宣泄”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有利于恢复和保持心理的健康。悲剧“卡塔西斯”之“宣泄”,从过程看,通过宣泄强烈的情感而获得随之而来的痛快感,因此悲剧是一种真正的痛快。

悲剧“卡塔西斯”之“陶冶”,即从结果看,经过多次情感操练,最终控制怜悯与恐惧之情的忍耐力。由此可见,悲剧的功能是宣泄与陶冶的统一,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理论是一种积极用世的艺术功用观的体现,而亚里士多德“卡塔西斯”的落脚点则是人的心理(即文艺的审美效益)。审美教育的实现是寓伦理性于审美体验之中的,而从“宣泄”到“陶冶”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到伦理的过程。可见,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使艺术功能论在中西方美学的发端处就具有了互补色彩。

互补性范文篇4

关键词:东盟;农产品贸易;经济全球化

1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的影响因素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际贸易日益呈现自由化趋势并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对于我国来说,对外贸易也慢慢开始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和东盟的经济贸易历史悠久,农产品贸易是双方十分重视的合作项目,如今也还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我国经济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对于农产品的需求由此大大增加,因为纬度不同,许多热带水果、热带蔬菜等我国都会从东盟国家进口,而东盟国家从我国进口一些温带水产品、温带水果等。因此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农产品这一方面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互补性使得双方拥有很好的合作前景,推动双方的自由贸易发展。要想使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健康的发展并长期持续下去,就要重视影响贸易互补性的各种因素,加强对现阶段贸易情况的研究,深刻透彻的分析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为扩大贸易贡献出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及对策。

2农业企业

中国是农业大国,因此在我国农业企业数不胜数,至今也还在不断地兴起,但是这些农业企业绝大部分都还处于发展初期和孕育期,对于农产品的出口贸易还不够成熟。这些农业企业自身的农产品竞争不足,同时还存在着资金匮乏、生产技术低端、销售渠道狭隘等问题,使其很难将农产品打入东盟国家的市场,而东盟国家大力推广竞争了较强的农产品,快速占领市场,因此限制了我国农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我国农业企业受到了压制,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补性也就难以体现出来。2.1自然因素。农产品的生长过程中,自然因素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也具有着重要影响。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的主要是温带农产物,而东盟国家出口给我国的是热带农产品,这都是由于地理及环境的因素得到的结果,因此自然因素对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自然因素还决定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对其的未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2.2交通运输。由于是国际贸易,故需要考虑交通运输方面的影响。通常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采取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部分农产品采用海上运输以及内河运输的方式,这样可以公路运输的压力,使得农产品贸易能顺利高效的完成。但对于一些新鲜且保质期较短的农产品来说,目前的航运水平难以使其在农产品最合适的使用期内到达目标市场,因此造成一定的损失。随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变化与发展,现有的交通运输条件逐渐满足不了其要求,对其互补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2.3品牌效应。品牌效应在国际贸易中是一个很好的销售手段,通过增加知名度加大销售量从而提高出口竞争力。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能够补充我国农产品市场上缺乏的品种,而我国的农产品进入东盟国家的农产品市场,将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加知名度。但目前国际市场上,中国的农产品名优品牌比较少,若是名优品牌比较多的话,我国就能利用品牌效应更有效的补充东盟各国农产品市场上缺乏的品种,从而促进双方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2.4贸易政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农产品可以通过自由贸易区的有利条件,充分补充双方农产品市场上缺乏的具备互补性优势的农产品。通过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的方法,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不断增强,因此大力推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然而,现在依旧存在着贸易壁垒,因此还需要重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交流,加强各国的深入合作,不断完善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政策。

3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3.1双方贸易发展不平衡。就近几年的农产品出口情况来看,东盟各国向我国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我国向东盟出口的增长速度,并且我国农产品的整体优势也在不断下降,这就使得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在我国,只有海南、广西、广东、云南等几个省份生产热带农作物,种植面积远不如处于热带的东盟国家,因此我国进口的东盟农产品主要是热带作物。而根据中国与东盟签订的降税协议,我国需要率先对农产品进行降税安排,且许多农产品的降税幅度都要如此,因此东盟各国的农产品比我国更加具有优势,占据国际市场的速度会更快,这样就会导致双方贸易发展十分不平衡。3.2双边贸易机制不完善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发展中,原本带有强烈计划性。质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取消,进而建立的是一系列新的调控体系,该体系虽然能够适应自由市场经济规则以及国际贸易规则,但对于如何防范快速自由化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冲击和损害方面还不够完善。如果贸易机制不完善,在任一方面有所欠缺,都会对了产品的一体化贸易形式造成或大或小的不良影响,比如不完善的产品流通机制就会影响到农产品的运输进而牵连农产品的销售。不完善的贸易机制不仅会影响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还会损害我国农产品在东盟各国的声誉。3.3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据统计,我国的农产品中只有1/4是属于加工类农产品,而东盟各国对我国的出口农产品大都是属于加工类产品,一般来说,加工类农产品的附加值很高,但我国的加工农产品价值只提高了1/3左右,这都是因为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出口农产品中深加工产品所占的比例太少将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主要采用土地分户的模式对农业产品进行经营,因此经营主体比较分散,农业的集约化程度也不高,使得农产品交易成本比较高,并且流通也受到很大阻碍,自然出口贸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3.4基础设施不健全。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采取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运输和海上运输,但因为地理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运输过程中的某些路段运输设备不通畅,基础设施不健全。比如我国昆明到泰国曼谷高速公路已经修建完成并且通路,但是,由于部分路段只是二车道,其运输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同时还会导致产生较高的运输成本。因此要重视基础设施不健全带来的危害,加强对运输方式的水平发展,注重对基础设施的建设。3.5贸易壁垒依然存在虽然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自由化推进速度非常快,但是依旧存在贸易壁垒的现象。比如新加坡向我国进口初级产品、畜牧产品时,就会要求其农粮兽医局进口的每一批产品都进行检查或者化验分析,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就会进行整提前送,甚至是销毁。这是因为东盟国家如果向中国进口的产品与其生产的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时,东盟国家就会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来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有些国家对于产品的质量检验及通关标准要求较高,因此在等待批准的时间比较漫长。东盟国家这种为了保护本国产业而采取的措施对我国的出口农产品来说,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也就意味着会阻碍双方的农产品贸易。

4针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的措施建议

4.1加强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保证农产品正常生产后的出产质量,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注重利用科学技术,以科技作为驱动力,创造更加强大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向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着力生产绿色环保的农产品,不仅不污染环境,还能满足双方的市场需求,针对新型农业研发创新型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为新型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是农产品贸易的基底,只有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够充分满足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需求,促进其贸易互补性。4.2提高农产品质量。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已经分析过,中国的农产品整体优势在下降,因此需要提升我国的农产品水平。我国应该大力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展绿色环保、无公害的新型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发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促进共同经济的增长。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方法有很多:引进国际的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严格把好质量关以保证消费者安全、对农产品包装做到精致美观以提高农产品档次。4.3完善交通运输设施建设。随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基础设施不健全,现有的交通运输条件也就逐渐满足不了其要求,对其互补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只有完善了运输设施建设,才能保证中国和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过程顺利进行,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双方贸易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完善交通运输条件包括加强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规范内河航运的发展,逐渐加强对航空运输的投入力度以保证一些鲜活农产品的运输,制定必要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及方案,通过这些手段来尽可能实现农产品的无障碍运输,保证运输通畅、顺利、安全、高效。4.4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与东盟如今仍然存在贸易壁垒,也就意味着双方的自由贸易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因此就要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协商,达成一致的合作标准,打破壁垒阻碍。中国要加强和东盟各国的交流频率,针对农产品的贸易政策多沟通、多协商,利用政府、社会、群众等多方面的力量加速双方之间的贸易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贸易政策,签订贸易相关协定,使农产品贸易实现高速发展。除此之外,对于部分互补性农产品来说,可以通过贸易协定和政府协商实现零关税,从而加速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5结语

从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其互补性影响因素来看,通过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完善农产品的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制定贸易政策这些有效途径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全面深化双方的贸易水平,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健康发展,扩大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宸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政治经济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8(1).

[2]张国红.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影响评述[J].海关与经贸研究,2017(6).

[3]唐宜红,符大海.经济全球化变局、经贸规则重构与中国对策——“全球贸易治理与中国角色”圆桌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7(5).

互补性范文篇5

关键词:中蒙;经济互补性;经济结构;要素

禀赋经济的互补性是实现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基础。国家间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要素禀赋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越强,双方实现自由贸易能够获得的经济效应往往也就越大。反之,倘若两国经济结构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那么两国形成自由贸易区所产生的经济效果往往不会特别显著,因而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本文将从中蒙两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货物贸易等方面分析两国经济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探讨中蒙实现自由贸易的基础条件是否充分。

1中蒙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互补性

中蒙两国虽然都不属于发达经济体,但两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点可以通过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经济发展环境和模式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中蒙两国之间存在互补性。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宣布实施改革开放,开启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总体上保持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态势,2018年,中国实现GDP总额13.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较之199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0.9倍,年均增长13.9%,这么快速的经济发展对于一个大型经济体来讲实属罕见。从1992到2018年,中国人均收入也取得了较快增长,1992年人均GDP仅为390美元,201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9470美元,26年间共增长了23.3倍,年均增长12.7%。20世纪80年代,蒙古国经济发展态势总体平稳,人均GDP维持在1300-1600美元左右,但随着冷战的结束,由于苏联的解体和经互会的解散,蒙古国失去了苏联和经互会强有力的外部援助,蒙古国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国内生产总值迅速下滑,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较低水平。从1993年开始,随着蒙古国中央政府逐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止跌回升,1993年蒙古GDP增长率为2.1%,但人均GDP始终不足1000美元,直至1996年,蒙古国GDP也仅及1989年的53.1%。[1]2006年,蒙古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亿美元,接近1989年水平,但受到随后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蒙古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增长率为负。随着金融危机影响效应的减弱,2010年,蒙古国经济实现复苏,2011年蒙古国GDP实现104亿美元,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2018年,蒙古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0.1亿美元,人均3580美元。中蒙两国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在两国经贸合作和国际分工方面可以形成互补性。

2中蒙产业结构互补性

中国在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结构有了显著的改善。尤其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现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现代加工制造业无论是生产规模、产品质量还是成本控制,在国际上都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中国制造业除了满足国内需求以外,还有大量产品可以远销海外,其中有相当部分产品是蒙古市场所需要的。蒙古国经济结构发展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演化过程,但发展轨迹却有别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总体来说,蒙古的经济结构还属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表现为第一产业农牧业仍然占据国民经济较大比重,是蒙古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中,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截至2017年底,蒙古国牧民总数为28.55万人,占出口总收入的10%以上。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较小,近年来由于经济衰退和生产投入不足,蒙古国农业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减少,从事种植业的人口约为6万人,主要农作物包含小麦、大麦等粮食作物和白菜、土豆、萝卜、油菜等蔬菜类作物,产量无法满足国内居民消费需求,需要部分进口。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虽大幅度增加,但主要以较为低端的采矿业为主,真正代表国家工业实力的制造业并不发达,制造业产值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另外制造业部门也相对单一,大部分企业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对于诸如电子仪器、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需要较高科技含量和分工写作水平的产业,蒙古国表现出明显的弱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制造业中以初级采矿业为主,加工制造业相对薄弱的态势呈现出逐年加剧的态势。1989-2003年间,蒙古国第二产业并没有表现出较明显的结构失衡,但随着国际矿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蒙古继续把产业发展重点放在采矿业上面,到2007年,蒙古国采矿业已经达到第二产业产值的77%。制造业发展远不及采矿业,呈现越来越羸弱的态势。这种产业结构的逆工业化趋势不容忽视。[2]例如,蒙古国有着比较丰富的石油蕴藏量,但国内却缺乏石油冶炼加工技术,所以就出现了需要把原有先出口给中国,在中国冶炼加工后,把成品油在进口回蒙古的情况。除此之外,蒙古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较低,像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等低端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金融业、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由此可见,中蒙两国在产业结构上表现出了较强的互补性。

3中蒙资源要素禀赋互补性

3.1矿产及能源领域的互补性。蒙古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已成为蒙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也是蒙古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合作的重要保障力量。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储量较大,采矿业已成为蒙古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工业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蒙古很多矿藏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且还没有全面开发。截至目前,蒙古已经勘探和查明的矿产有80多种,矿点6000个,主要有铜、萤石、磷、铝、黄金、银、铀、稀土、铁、煤、石油等。蒙古铜矿储量约为240亿吨、居亚洲第一位。蒙古还是全球最大的萤石生产国之一,总储量8000万吨。铁矿石20亿吨,煤炭1520亿吨,铅锌矿总储量为7570万吨。据世界核协会(WorldNuclearAssociation)调查的数据显示,蒙古国铀矿储量约为612万吨,排名世界第十五位。蒙古国的主要矿区包括:额尔登特铜钼矿、阿嘎诺尔煤矿、那林苏海特煤矿、奥瓦特铁矿、奥尤陶勒盖金矿等。蒙古国还有非常丰富的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中国国土面积广阔,过去国人一向以我国“地大物博”为自豪,相对那些资源贫乏的国家而言,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还是相对比较丰富,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且经济发展还是以资源消耗作为主要推动力,我国自然资源就显得比较短缺了。矿产资源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产种类齐全且总量较大的国家,属于资源丰富国家行列,但也存在矿藏分布不均衡,人均储量过低的情况。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需求量逐渐加大,国内资源缺口也随之加大,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我国煤炭储量排名世界第一,但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占有量的22%,像铁矿、铜矿等重要战略物资矿,我国也是贫矿多、富矿少,开采成本相对较高。近年来,像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矿等重要能源矿产进口比重也在不断加大。目前我国对大多数矿产品的需求都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矿产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蒙从生产要素的角度以及自然资源的供给角度来看,两国具有较为明显的互补性。这是两国开展进一步经贸合作的重要条件。3.2人力资源领域的互补性。从人力资源角度分析,中蒙两国也存在较大的互补性。蒙古属于劳动力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中国有13.6亿人口,蒙古国则地广人稀,总人口仅为312万,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1.91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根据蒙古国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该国当年人口分布情况为:西部地区人口为37.9万,东部地区人口为20.3万,中部地区为48.1万,杭盖地区人口总量为56.9万,乌兰巴托人口为136.4万,[3]从数据可以看出,乌兰巴托地区成为蒙古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区,该地区承载该国60%以上的人口,边疆地区人口分布极为稀少。蒙古国22个省级行政区中,有9个省份人口密度低于每平方公里1人。劳动力短缺,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一直困扰蒙古政府。蒙古国与中国北方地区相互毗邻,多年以来,中国劳务人员活跃在蒙古境内,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矿业开发、零售业和餐饮业等多个领域的工作,中国劳务输出人员为蒙古国经济的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形成了两国人力资源领域的互补。将来两国可以进一步放开人员流动限制,充分发挥两国间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互补效应。

4结束语

互补性范文篇6

关键词:旅游资源互补性长江三峡金三角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系统中最根本的要素。科学的对旅游资源展开研究是一个地区进行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一个区域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一、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的意义

1.形成对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科学的利用好现有资源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思路的研究,我们总能找到其令人惊喜的价值,从而谋划出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就是从不同尺度的地域范围、不同的角度以互补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现有资源,重新评价和定位现有的旅游资源,挖掘更多的资源优势。

2.为发展跨区域旅游、谋求共赢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的利用已经逐渐打破原来的行政区划,跨区域协作、优势互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愈发显得重要,通过分析旅游资源的共生互补,合理安排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序、重点和方向,最终获得资源共享多赢。

3.利于解决区域间旅游合作问题

区域合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区内各旅游经济体能否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使区内差异性旅游资源可以有效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经济效应。例如长江三峡、川黔渝无障碍旅游区的建立均是一种新型互补的旅游竞争合作关系。

二、旅游资源互补性概念及模式

1.旅游资源互补的涵义

互补的概念来自于几何学,是指两个角度之和为180度的角互为补角。旅游资源的互补是指旅游资源之间由于种类、规模、形状、文化内涵、时间序列、区位等自身要素的差异而形成的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资源互补蕴涵着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其表达了阴阳既济方能生生不息的原理。犹如中国的易经和八卦所揭示的宇宙原理。

2.旅游资源互补的几种模式

从目前的常见的情形分,旅游资源的互补有规模尺度互补、形态造型互补、时间序列互补、种类异质互补、区域差异性互补、同构互补等多种模式。随着旅游理论的发展,还会得以丰富和完善。

三、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案例

1.小金三角资源互补性

奉节巫山巫溪的旅游资源总的说来,是以自然资源为其主要特色。雄奇壮丽的三峡,瑰丽幽邃的大宁河小三峡、小小三峡,神奇迷人的高山草原红池坝,人迹罕至的白果林原始森林,动人心魄的“天坑地缝”无不是旅游者,探险家梦想的地方。仔细分析金三角旅游资源的特色我们不难发现,各个资源点之间具有极强互补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同类资源规模形态互补

大三峡雄伟壮丽,小三峡、小小三峡绮丽幽邃,虽同属峡谷风光,但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给予游客感觉截然不同:大三峡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小三峡柔媚秀丽、小桥流水。如果把大三峡比做满汉全席,那么小三峡、小小三峡就是席上精美小点。使得游客游大三峡后游小三峡、小小三峡而不觉得有丝毫雷同重复之感,反觉得不游小三峡便不完整。

(2)同类资源时间序列互补

“金三角”有起源于204万年前的原始人时期,以巫山猿人为代表、其后产生的巴文化最早形式——巫文化;新旧石器时期的大溪文化;宁厂古镇盐文化;以岩棺、悬棺、船棺为代表的巴文化;以汉墓、三国文化遗址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大昌古镇代表的明清文化;这些不同时间段上的人类文化资源串联在一起,俨然是一部完整的人类史书。如果把他们整理加工、科学地重组之后,整合潜力巨大。

(3)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互补

自然资源因人文资源的补充而产生丰富的内涵;人文资源因自然资源背景而显得独特、神秘和与众不同。4A级景区“白帝城—瞿塘峡”就是典型的例证,以白帝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和瞿塘峡为代表的大江峡谷绝世奇观交相呼应,瑰丽动人,使得三国演义中的传奇人物由于瞿塘峡的雄壮和长江的波澜壮阔更显得英雄意气,豪气干云;而当置身瞿塘,面对滔滔的江水,把酒临风,仿佛那些人、那些事就发生在昨天;山、水都似乎有了灵性,有了生命,向游人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种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完美组合最终使资源的吸引力达到了极至,成为国内外独特性的旅游资源。

(4)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互补

“金三角”地跨巫山、奉节、巫溪三县,旅游资源差异性比较明显,南部主要以大江大河、峡谷风光为特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并重。北部则以高山草原、原始森林、漂流河段为主,人文资源为辅。人们在欣赏了汹涌澎湃的长江三峡、领略了动人心魄的三国文化之后,神秘的原始森林、别具特色的南方高山草场、神奇的夏冰洞,便会产生强烈的诱惑力,使游人真正体验到融于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

2.金三角区际旅游资源的互补性

四川省品牌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六大片区:

①成都古城文化旅游资源

②川西北高原奇山异水旅游资源区

③乐山佛教文化、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

④川南恐龙竹海旅游资源区

⑤攀西凉山彝族民俗旅游资源区

⑥川西藏羌风光旅游资源区等

湖南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大片区:

①张家界—武陵源—猛洞河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

②岳阳楼楚湘文化旅游资源区

③南岳宗教名山旅游资源区

④近代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区。

湖北省旅游资源区集中在四大资源片区:

①三峡坝区与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区

②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区

③神农架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

④清江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区等。

陕西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大资源片区:

①西安三秦故都文化旅游资源区

②革命圣地与黄土高原风情旅游资源区

③秦岭文化旅游资源区。

四、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结论

分析周围省市的旅游资源,我们不难看出四川、湖南、湖北、陕西都有自身独特的资源点。金三角和周边相比,旅游资源存在着普遍的同构现象:森林草原、峡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等等,但是金三角在峡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资源上占有一定的优势。正是这种强强对话的局面,创造了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绝佳前提。

1.金三角拥有瞿塘峡、巫峡;宜昌境内有西陵峡。这些都是品位很高的资源区,但无论离开西陵峡来谈“三峡旅游”,还是离开了瞿塘峡、巫峡谈“三峡旅游”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三峡概念,也不科学。大三峡的整体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对其进行任意地肢解、分割,划地而治均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在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把这些优势互补的旅游资源进行大整合,才有大旅游、大发展。具有典型的同构互补性。

2.位于“金三角”区域内的白果林原始林区实际上是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我们都囿于行政区划,把它们割裂开来,使其资源价值被严重低估,得不到充分发展,这都是因为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强烈的互补性和不可分割性。所以具有明显的同源互补性。

3.金三角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见证地。以龙骨坡巫山古猿人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文化、大溪遗址为代表的旧、新石器文化,以宁厂古镇白鹿盐泉、宁河悬棺、古栈道为代表的巫文化、巴文化、盐文化,以白帝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大昌古镇为代表的明清文化,如果与陕西以兵马佣为代表的秦汉文化,湖南以岳阳楼为代表的楚湘文化结合起来,不但是中华文明一部完整的史书,更是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大观园。文化互补性十分显著。

4.金三角地处“重庆—西安—武汉——张家界”旅游黄金圈的正中心,拥有众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都可以相互填补资源类别的空白,并促使旅游黄金圈向旅游黄金面发展。所以异质互补性十分突出。

五、结语

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是基于探索区域旅游整合发展,改变旅游竞争模式的一种思考。是在区域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是所出现的产业竞争与合作问题。通过对旅游资源互补性的研究,找出区域和跨区域旅游资源所拥有的共同文化内涵,最终达到停止恶性竞争、求同存异、多赢互利的良性局面。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张述林.旅游项目策划理论与实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4]黄羊山.旅游规划.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1999.

互补性范文篇7

关键词:贸易摩擦;现状;原因;政策选择

1中印贸易摩擦的现状分析

1.1立案数量多

中国历年来在全球遭遇的反倾销调查中,虽然美国和欧盟的涉案金额占大头,但是,印度的立案数位居第一。而在发展中国家当中,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无论是立案数和涉案金额,印度都是位居前列。自2003年以来,印度每年对我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至少在6起以上,2006年,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为“粗暴”的国家——土耳其立案数不过5起,涉案金额5996万美元;东盟10国对中国反倾销调查总共4起,涉案金额1.4亿美元。而同年,印度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共有9起;2007年度截至8月31日印已对我发起7起反倾销调查。

1.2涉案产品范围和涉案金额都有所增长,且出现了涉案金额超亿美元的大案子

中印发生贸易摩擦的行业比较集中,以往主要是中医药化工产品,在所有案件中占了50%以上的比重。近年来,中国的纺织品和轻工产品也开始逐渐遭遇印度的反倾销调查。2005~2006年,中国丝绸在印度被提起反倾销调查,虽然经过了中方政府、行业协会和应诉企业的共同努力,最后的终裁限价平均大幅下调了30%,但这是中国在印度遭遇的最大的反倾销案,涉案金额近2亿美元。

1.3应诉案件的裁决结果大多令人满意

以往中国出口企业对印度反倾销案的应诉率非常低,即使应诉,胜诉率也不高。在2002年前印度对华70余起反倾销调查中,除了3起起诉方撤回申请,1起印方裁定要求起诉方撤诉,以及1起因中国进口份额较低而结案,其余所有调查都被裁以倾销或损害,最终以征收反倾销税结案,反倾销税率最高达1069%。而现阶段随着企业对贸易摩擦认知加强,加之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大力宣传,我企业应对印度案件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高。应诉企业在政府的交涉、商会的指导和律师的帮助下,在大多数个案中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如绸缎案的裁决对我企业出口的影响较小。

2中印频发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2.1中印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相似性

中国和印度都属于劳动丰富的国家,两者的比较优势有一定的相似性。就制造业而言,彼此的优势产品均为劳动密集型,所以两国在贸易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关系。①两国都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后者同时也是它们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②两国的传统产业都比较雄厚,出口产品结构相似,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纺织品、医药化工原料、轻工产品等是外汇来源的主打产品。相比之下,中国的劳动力素质较高,生产效率优于印度,因而商品的生产成本具有更大的优势,物美价廉,在印度市场受到消费者欢迎。而印度虽然高等教育比较成功,但基础教育落后,文盲率高,熟练技术工人的数量较少,低效率的生产导致产品的价格缺乏优势,质量也较为低劣,中国产品对印度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地市场。

2.2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目前中印两国的若干经济贸易政策已经成了双边经贸发展的阻碍,印度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据世界银行报告,印度贸易壁垒在南亚目前居第一位。自1995年以来,印度的出口额稳步上升,2002~2003年一度达到了18%,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国的22%。同期对GDP贡献也达到了9.4%。而印度在促进出口的同时,其进口政策却是谨慎、保守甚至是防范的,其一直强调运用WTO的例外条款保护民族工业。印度官方长期将300多种进口产品视为“敏感产品”并进行重点监测,只要不是明显违背WTO规则就对其尽可能进行限制。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中国产品频繁遭遇印度反倾销调查就不足为奇了。其次,印度对授予我出口企业市场经济待遇问题上表现消极,2005年以来,印度对我做出终裁的14起案件中,没有一起授予我应诉企业市场经济待遇。

2.3印度国内蓄意制造“中国产品威胁论”

近年来,虽然印度的GDP和出口增长的势头都很快,但是同中国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印度政府认为如果不对中国有所遏制,今后的增长空间有可能受到限制。一些西方学者比较中印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运用零和博弈的观点来观察中印的崛起,却很少或不愿考虑两国如何在发展中不断互补共进。在他们看来,中印贸易发展的最终结局只能是一胜一负或两败俱伤。正是由于有着复杂的内外因素,印度方面一直对中国产品存有戒心,对中国出口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也加以限制,“中国产品威胁论”在印度国内甚嚣尘上。

2.4中国出口企业的无序竞争时有发生

中印贸易中,我国出口的商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因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很多,内部竞争激烈,加上企业自律性较差,所以相互压价出口现象比较多。有关调查表明,每当中国产品初入印度市场,只要卖的好,短期内中国企业就蜂拥而至,同类产品铺天盖地,价格愈做愈低。这在纺织服装、低端机电产品、建筑材料等领域尤为明显。另外,中国企业有个错觉,认为印度穷人多,消费水平低,就不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这都引起了印度方面的不满,再经媒体渲染后,中国企业形象大为受损。

3减少贸易摩擦的政策选择

3.1挖掘互补性,淡化竞争性

从中印两国贸易的商品种类上看,主要还是集中在初级产品、中间产品等领域。从双边经济结构、商品的构成等因素分析,中印两国的经济互补性较小,但两国拥有的市场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中印在双边经贸交往中更应强调互补性而非竞争性。比如在钢铁、煤炭等能源领域建立合作机制,两国经济都将因此受益。在信息产业的软硬件合作方面,中印也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及潜力,印度的软件技术举世公认,不但人才雄厚且出口优势很强,但是硬件建设不足。中国市场对软件需求量大,而软件业的规模及水平均落后于印度;然而,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硬件生产已经转向了高附加值的生产领域,并且迅速成为全球信息硬件产品的生产基地,其产值仅次于美国。中印两国在制药业、农业如水稻种植、水果贸易等领域都有许多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而在纺织品如丝绸制品、生丝贸易等领域也具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另外,在行政管理方面,中国的特区经验、基础设施发展经验等,也是值得印度学习的。

3.2创造便利的贸易政策及贸易环境,积极扩大经贸合作

中印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方面截然不同,两国应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处理双边关系,将寻求共同利益的双赢原则作为发展两国关系的准则。两国关系之所以发展迅速,经济利益的互惠互补是最大的动力。中印两国应进一步加大开放程度,努力创造便利的贸易政策及贸易环境。目前,印度正在进行“第二代改革”,将进一步简化外国投资的相关法规,改革金融部门,鼓励外国公司进入保险市场。在扩大对外贸易方面,印度不断推出新的进出口政策。两国政府应坚定树立双赢观念,加强双边经贸合作。这种经贸合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印双边贸易;二是中印投资环境,提供相应优惠政策。对双边贸易中的不平衡问题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妥善解决由于人为限制引起的贸易逆差,避开贸易争端。

3.3调整产业和市场结构,做到有序出口

在开拓印度市场的过程中,要避免中国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势下,非价格竞争已取代价格竞争而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我国出口企业必须理性对待印度市场,尽快转换现有竞争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加研发投入的力度,认识到技术创新是产业调整的源泉,摒弃以廉取胜的战略,通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学会运用商标、包装、广告、公关等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多发展高科技产品,以出口产品多元化、优质化、美观化来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另外,还应注重开拓国际新市场,加快实施市场的多元化战略,力求分散市场,改变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和降低由此所带来的风险,采取开拓、巩固和扩大外销基地和市场的出口战略。

3.4完善机制,应对摩擦

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要建立多层次的应对机制,在实践中,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包括我驻外经商机构、涉案企业、相关商会和律师参与的多渠道的贸易救济措施信息交流网,初步形成了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中介组织及企业“四体联动”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应诉反倾销、反补贴大要案的指导工作成效显著。同时,从微观上中小企业也要不断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积极参加商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的应诉协调会,加强与相关部门和行业中介组织的联系,收集贸易摩擦预警信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对出口产品预警信息的敏感度,及时向协会、地方商务部门反映本企业在出口贸易中遭遇的国外不公正待遇,提供准确的信息的资料。此外,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为做好应诉工作,在生产、销售、会计等方面要规范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这将有利于在贸易摩擦中保持主动。

3.5加强文化交流,创造协调的外部空间

在一个逐渐开放的体系中,文化交流导致信息的均衡化,对于消除误解和猜疑,达成更多的共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印两国之间的沟通对双边关系事关重大,这种沟通基于持续不断的思想与经验的交流以及对两国未来长期友好关系的清晰洞察,这体现在印度所提的“包容性增长”和中国所提的“和谐社会”中。两国的教育机构、媒体、旅游行业、政府和商业等部门必须努力缩小双方交流鸿沟。中国和印度同为WTO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在很多方面是有着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都有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良性竞争是二者发展的推动力。中印两国政府应树立长远的目标,加强合作,创造协调的外部空间,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天华.中国与印度经贸关系发展分析[J].国际贸易,2004,(1):50-54.

[3]周厚才.入世以来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及其发展趋势[J].对外经贸实务,2004,(7):3-6.

[4]冉宗荣.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动因及我国应对之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4):122-126.

[5]江勇,王磊.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比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69-72.

互补性范文篇8

关键词:贸易摩擦;现状;原因;政策选择

1中印贸易摩擦的现状分析

1.1立案数量多

中国历年来在全球遭遇的反倾销调查中,虽然美国和欧盟的涉案金额占大头,但是,印度的立案数位居第一。而在发展中国家当中,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无论是立案数和涉案金额,印度都是位居前列。自2003年以来,印度每年对我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至少在6起以上,2006年,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为“粗暴”的国家——土耳其立案数不过5起,涉案金额5996万美元;东盟10国对中国反倾销调查总共4起,涉案金额1.4亿美元。而同年,印度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共有9起;2007年度截至8月31日印已对我发起7起反倾销调查。

1.2涉案产品范围和涉案金额都有所增长,且出现了涉案金额超亿美元的大案子

中印发生贸易摩擦的行业比较集中,以往主要是中医药化工产品,在所有案件中占了50%以上的比重。近年来,中国的纺织品和轻工产品也开始逐渐遭遇印度的反倾销调查。2005~2006年,中国丝绸在印度被提起反倾销调查,虽然经过了中方政府、行业协会和应诉企业的共同努力,最后的终裁限价平均大幅下调了30%,但这是中国在印度遭遇的最大的反倾销案,涉案金额近2亿美元。

1.3应诉案件的裁决结果大多令人满意

以往中国出口企业对印度反倾销案的应诉率非常低,即使应诉,胜诉率也不高。在2002年前印度对华70余起反倾销调查中,除了3起起诉方撤回申请,1起印方裁定要求起诉方撤诉,以及1起因中国进口份额较低而结案,其余所有调查都被裁以倾销或损害,最终以征收反倾销税结案,反倾销税率最高达1069%。而现阶段随着企业对贸易摩擦认知加强,加之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大力宣传,我企业应对印度案件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高。应诉企业在政府的交涉、商会的指导和律师的帮助下,在大多数个案中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如绸缎案的裁决对我企业出口的影响较小。

2中印频发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2.1中印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相似性

中国和印度都属于劳动丰富的国家,两者的比较优势有一定的相似性。就制造业而言,彼此的优势产品均为劳动密集型,所以两国在贸易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关系。①两国都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后者同时也是它们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②两国的传统产业都比较雄厚,出口产品结构相似,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纺织品、医药化工原料、轻工产品等是外汇来源的主打产品。相比之下,中国的劳动力素质较高,生产效率优于印度,因而商品的生产成本具有更大的优势,物美价廉,在印度市场受到消费者欢迎。而印度虽然高等教育比较成功,但基础教育落后,文盲率高,熟练技术工人的数量较少,低效率的生产导致产品的价格缺乏优势,质量也较为低劣,中国产品对印度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地市场。

2.2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目前中印两国的若干经济贸易政策已经成了双边经贸发展的阻碍,印度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据世界银行报告,印度贸易壁垒在南亚目前居第一位。自1995年以来,印度的出口额稳步上升,2002~2003年一度达到了18%,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国的22%。同期对GDP贡献也达到了9.4%。而印度在促进出口的同时,其进口政策却是谨慎、保守甚至是防范的,其一直强调运用WTO的例外条款保护民族工业。印度官方长期将300多种进口产品视为“敏感产品”并进行重点监测,只要不是明显违背WTO规则就对其尽可能进行限制。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中国产品频繁遭遇印度反倾销调查就不足为奇了。其次,印度对授予我出口企业市场经济待遇问题上表现消极,2005年以来,印度对我做出终裁的14起案件中,没有一起授予我应诉企业市场经济待遇。

2.3印度国内蓄意制造“中国产品威胁论”

近年来,虽然印度的GDP和出口增长的势头都很快,但是同中国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印度政府认为如果不对中国有所遏制,今后的增长空间有可能受到限制。一些西方学者比较中印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运用零和博弈的观点来观察中印的崛起,却很少或不愿考虑两国如何在发展中不断互补共进。在他们看来,中印贸易发展的最终结局只能是一胜一负或两败俱伤。正是由于有着复杂的内外因素,印度方面一直对中国产品存有戒心,对中国出口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也加以限制,“中国产品威胁论”在印度国内甚嚣尘上。

2.4中国出口企业的无序竞争时有发生

中印贸易中,我国出口的商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因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很多,内部竞争激烈,加上企业自律性较差,所以相互压价出口现象比较多。有关调查表明,每当中国产品初入印度市场,只要卖的好,短期内中国企业就蜂拥而至,同类产品铺天盖地,价格愈做愈低。这在纺织服装、低端机电产品、建筑材料等领域尤为明显。另外,中国企业有个错觉,认为印度穷人多,消费水平低,就不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这都引起了印度方面的不满,再经媒体渲染后,中国企业形象大为受损。

3减少贸易摩擦的政策选择

3.1挖掘互补性,淡化竞争性

从中印两国贸易的商品种类上看,主要还是集中在初级产品、中间产品等领域。从双边经济结构、商品的构成等因素分析,中印两国的经济互补性较小,但两国拥有的市场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中印在双边经贸交往中更应强调互补性而非竞争性。比如在钢铁、煤炭等能源领域建立合作机制,两国经济都将因此受益。在信息产业的软硬件合作方面,中印也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及潜力,印度的软件技术举世公认,不但人才雄厚且出口优势很强,但是硬件建设不足。中国市场对软件需求量大,而软件业的规模及水平均落后于印度;然而,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硬件生产已经转向了高附加值的生产领域,并且迅速成为全球信息硬件产品的生产基地,其产值仅次于美国。中印两国在制药业、农业如水稻种植、水果贸易等领域都有许多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而在纺织品如丝绸制品、生丝贸易等领域也具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另外,在行政管理方面,中国的特区经验、基础设施发展经验等,也是值得印度学习的。

3.2创造便利的贸易政策及贸易环境,积极扩大经贸合作

中印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方面截然不同,两国应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处理双边关系,将寻求共同利益的双赢原则作为发展两国关系的准则。两国关系之所以发展迅速,经济利益的互惠互补是最大的动力。中印两国应进一步加大开放程度,努力创造便利的贸易政策及贸易环境。目前,印度正在进行“第二代改革”,将进一步简化外国投资的相关法规,改革金融部门,鼓励外国公司进入保险市场。在扩大对外贸易方面,印度不断推出新的进出口政策。两国政府应坚定树立双赢观念,加强双边经贸合作。这种经贸合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印双边贸易;二是中印投资环境,提供相应优惠政策。对双边贸易中的不平衡问题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妥善解决由于人为限制引起的贸易逆差,避开贸易争端。

3.3调整产业和市场结构,做到有序出口

在开拓印度市场的过程中,要避免中国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势下,非价格竞争已取代价格竞争而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我国出口企业必须理性对待印度市场,尽快转换现有竞争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加研发投入的力度,认识到技术创新是产业调整的源泉,摒弃以廉取胜的战略,通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学会运用商标、包装、广告、公关等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多发展高科技产品,以出口产品多元化、优质化、美观化来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另外,还应注重开拓国际新市场,加快实施市场的多元化战略,力求分散市场,改变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和降低由此所带来的风险,采取开拓、巩固和扩大外销基地和市场的出口战略。

3.4完善机制,应对摩擦

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要建立多层次的应对机制,在实践中,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包括我驻外经商机构、涉案企业、相关商会和律师参与的多渠道的贸易救济措施信息交流网,初步形成了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中介组织及企业“四体联动”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应诉反倾销、反补贴大要案的指导工作成效显著。同时,从微观上中小企业也要不断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积极参加商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的应诉协调会,加强与相关部门和行业中介组织的联系,收集贸易摩擦预警信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对出口产品预警信息的敏感度,及时向协会、地方商务部门反映本企业在出口贸易中遭遇的国外不公正待遇,提供准确的信息的资料。此外,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为做好应诉工作,在生产、销售、会计等方面要规范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这将有利于在贸易摩擦中保持主动。

3.5加强文化交流,创造协调的外部空间

在一个逐渐开放的体系中,文化交流导致信息的均衡化,对于消除误解和猜疑,达成更多的共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印两国之间的沟通对双边关系事关重大,这种沟通基于持续不断的思想与经验的交流以及对两国未来长期友好关系的清晰洞察,这体现在印度所提的“包容性增长”和中国所提的“和谐社会”中。两国的教育机构、媒体、旅游行业、政府和商业等部门必须努力缩小双方交流鸿沟。中国和印度同为WTO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在很多方面是有着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都有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良性竞争是二者发展的推动力。中印两国政府应树立长远的目标,加强合作,创造协调的外部空间,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天华.中国与印度经贸关系发展分析[J].国际贸易,2004,(1):50-54.

[3]周厚才.入世以来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及其发展趋势[J].对外经贸实务,2004,(7):3-6.

[4]冉宗荣.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动因及我国应对之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4):122-126.

[5]江勇,王磊.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比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69-72.

互补性范文篇9

在新的经济生长情况下,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渐渐形成地域内新的国际分工,在增强经济相助的条件下,各自觉挥自身的竞争上风,促进配合生长。视察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外贸与投资往来的状态,可以看到,中国与亚洲地域的经济相助具有牢固的基础。

(一)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地域商业相助关连亲昵

中国与亚洲地域的商业关连一向非常细密,中国和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商业在90年月年匀称增长16%,已经增长到2001年的296亿美元。从1999年到2000年中国对外商业的地域散布情况可以看到,中国最主要的商业同伴是亚洲经济体。1999年和2000年中国的收支口总额中与亚洲经济体之间举行部门分别占56.6%和57.7%,而与欧洲和北美洲之间举行的部门均低于20%;中国出口总额中50%以上的目的地是亚洲,而入口总额中60%以上来自亚洲(表1)。只管世纪之交天下经济仍不够景气,但中国对亚洲的商业额在2001年比前一年增长144亿美元,已到达288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商业总额的56%。2002年1月至2月,中国从亚洲国家入口额达218亿美元,同比增长6%。(注:中国驻世贸构造代表孙振宇2002年4月1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言。)

(二)中国在亚洲吸引外资职位地方突出并与亚洲地地域投资相助关连亲昵

世纪之交,陪同着经济举世化的步骤,国际资本的跨国活动日益生动,外国直接投资(FDI)的生长成为主要情势。90年月亚洲地域FDI的流入额险些均占生长中国家的60%左右,只是在金融危急之后的1998年和1999年有所降落。2000年亚洲地域从金融危急中苏醒,仍然是FDI的投资重点地域,其FDI的活动突破纪录,吸引外资1435亿美元,比1999年前进了44%,占生长中国家份额重新到达近60%。

视察中国要地本地现实使用外资额的源头,很容易发明其中绝大部门源头于亚洲地域,1999年流人中国的外资源头于117个国家和地域,而源头于亚洲地域的FDI投资占现实使用FDI投资额的66.6%,2000年这一比例为62.6%。源头于欧洲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1.9%和11.7%;源头于北美洲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1.4%和11.8%(表2)。中国对外经济相助的项目,绝大多数也是来自亚洲,如对外承包工程中,50%以上是亚洲地域的相助,对外劳务相助中65%以上与亚洲经济体之间举行。欧洲在上述两项相助中的比例分别为4%和6%,美国的数字分别为1%强和8%强。(注: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说明中国要地本地与亚洲地域经济体之间的投资关连非常细密,具有牢固的相助基础。

表1中国对外商业的地域散布(单元:万美元、百分比)

附图

资料源头:凭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1年版整理

表2中国现实使用外资额源头地域散布(单元:万美元、百分比)

附图

资料源头:凭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1年版整理

二、经济商业情况的革新将促进中国亚洲地域的投资相助进一步生长

(一)亚洲经济增长情势看好

二战后,亚洲地域的经济生长为天下所瞩目。40年前,全亚洲的黎民生产总值只占天下的4%,2001年已迅速上升到25%,预计到2010年将上升到33%左右。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亚洲生长中国家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到达4.8%,2003年将到达5.8%。天下银行对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域的经济增长也是弥漫信心,预测该地域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到达4.7%,2003年将到达5.6%。亚洲地域商业生长也非常迅速,据天下商业构造统计,2000年,亚洲地域商品出口总额到达16500亿美元,占天下总出口的比重到达了30%,而40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够3%,其中在亚洲地域内的出口额达8000亿美元,占对天下出口总额的49%。亚洲排位前12个国家和地域的外汇储备已经达11200亿美元,约占举世外汇储备总额60%。(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2002年4月1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的议题研讨会上发言。)

(二)革新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康健生长

革新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生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效果,已成为天下上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市场潜力巨大。2000年与1978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4倍,年均增长9.5%,经济总量已居天下第6位。2001年,在世界经济增长显着减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依然连结了快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的良好生长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3%,牢固资产投资增长12.1%,收支口总额增长7.5%,现实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4.9%,市场物价稳固,国际收支状态良好,2001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2122亿美元。据世贸构造最新发表的统计数字,中国2001年货物收支口额为5098亿美元,其中货物出口额为2662亿美元,货物入口额为2436亿美元,上述三项均排在世界第6位。

(三)中国将成为亚洲经济与投资相助的科研中心

连年来,中国国内知识经济职位地方的日益前进,举世制造业正在迅速转移到中国,以至许多品评家预测中国将成为天下新的制造业中心。与此同时,外国研究与开发事情的中心也在向中国转移。据天下银行预计,中国高新技能产物在1985年到1998年之间每年增长45%。比喻,阿尔卡特公司在2002年4月统一家中国公司相助,配合投资1800万美元支持电信工程方面的开发。该公司预计它在上海的投资约莫占它在举世举行研究与开发经费的15%。IBM公司在北京的研究实验室约莫有90名雇员,并筹划再扩招。英特尔公司的投入乃至更大,它在2001年创建的北京实验室有约莫200名员工,其重点研究偏向是无线通讯、网络处理和软件开发。(注:英国《金融时报》4月19日。)微软公司将其10%的研究转移到了中国,在北京设立了一个研究中心,这是其在举世的5个类似的研究中心之一,该中心的研究项目从语言合成到面部辨认技能,无所不包。奥拉克尔公司(又称甲骨文软件公司)2002年4月在深圳创建了一个由100人组成的研究中心。(注:香港《远东经济品评》周刊2002年4月11日。)中国知识精英的聪明本事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洋研发中心,这将使中国成为东亚和东南经济体次地域经济与投资相助的科研中心,并议决互补性投资相助,使用先进技能的“外溢效应”和“辐射效应”,为地域经济投资相助提供技能源头。

(四)中国经济执法规则的完满将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

在革新开放的二十几年中,中国各方面的执法规则已经渐渐完满。中国加入世贸构造后,公平税负与黎民人为成为广泛的市场须要,因此,中国将凭据国际通行规矩调解税收政策。税制的统一成为税收政策调解的基本偏向。中国将凭据加入世贸构造的答应,渐渐完满涉外经济执法规则,参与多边商业体系和国际地域经济相助,促进商业和投资方便化。连续革新投资情况,依法掩护投资者职权。勉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高技能财产,参与国有企业改组革新。

三、中国与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增强次地域投资相助实现共赢

恒久以来,中国与亚洲列国连结着良好的经济相助关连,连年来,亚洲地域经济体首脑告竣共鸣:经济举世化进程的加速所带来的不光是生产的国际化和商业、资本的自由活动,同时还意味着国与国之间对市场和资源更猛烈的竞争,在这个配景下,亚洲国家必须开心议决互惠相助来避害趋利,寻求共赢。

(一)中国与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互补性商业相助将进一步增强

中国与亚洲地域的外贸交易90%与东亚和东南亚地域孕育发生,相互提供的商品市场不停扩大,其中中国最大的出口商业同伴这天本、香港和韩国,最大的入口商业同伴这天本、台湾省、韩国和香港。中国对东盟的出口约占对亚洲地域出口比重的13%,从东盟入口的比重约占16%。东亚和东南亚地域内互补性商业的增长相对减轻了亚洲经济体搪塞西方国家市场的依赖

(二)中国与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互补性投资不停增强

如前所述,中国吸引外资中有60%以上来自亚洲地域,其中来自香港地域的FDI约占流入总额的40%,来自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FDI约占来自亚洲流入总额的60%以上。其他向中国输出FDI的亚洲主要经济体有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省(表3),来自东盟的FDI约占7%。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也更多地以投资者的身份出现。1999年,中国政府答应对东友邦家的投资为7200万美元。2000年新答应的投资达1.08亿美元,增幅为50%。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对外洋实体举行投资,其中一些对外洋直接投资总额险些肯定比官方报道的高得多。(注:香港《远东经济品评》2002年4月5日《快速向东南亚投资》。)亚洲地域经济体之间相互提供的资本市场不停扩大,同样减轻了对西方资本市场的依赖。

表3我国现实使用FDI源头于亚洲经济体的数额及比重(单元:万美元、百分比)

1998年1999年2000年

FDI比重FDI比重FDI比重

总额454627510040318711004071481100

亚洲313310268.9268323166.6254820962.6

中国香港185083640.7163630540.6154999838.1

日本3400367.52973087.42915857.2

新加坡3403977.52642496.62172205.3

韩国1803204.01274733.21489613.7

中国台湾省2915216.42598706.42296585.6

资料源头:凭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1年版整理。

(三)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金融相助有了实质性希望

中国与亚洲列国开展金融相助有许多上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金融相助也有了实质性希望。中国和泰国2001年12月签署了双边钱币交换协议,支持泰国管理国际收支题目和维护金融稳固。2002年3月末,中国与日本也签署了双边钱币交换协议。这些都是中国珍视并积极参与当地域金融相助的具体体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博鳌亚洲论坛的发言中提倡:亚洲列国商业银行要为推动地域生长创造条件,生长亚洲的金融市场。香港、新加坡是远东紧张的国际金融中心,应创建当地域的支付整理体系,在金融产物的交易方面,相互和谐,配合生长。

(四)中国与东盟增强经济交换与相助

亚洲次地域经济相助近几年发达生长,已为亚洲列国经济相助打下了牢固基础。东盟自由商业区已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验,从2002年1月1日起,6个老成员国之间的入口关税已降到0%-5%。4个新成员则可以享受更长的过渡期。东盟列国向导人答应自由商业区的目的是实现地域内商业的零关税政策,具体落实时间表是2010年6个老成员全部入口实现零关税,2015年4个新成员开始实验零关税政策。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10国向导人就未来10年内创建中国——东盟自由商业区告竣了共鸣。从2002年4月开始双方就创建自由商业区举行讨论,筹划该自由商业区最晚在2011年建成。东盟与中日韩103机制也将进一步推动创建东亚自由商业区,这使亚洲国家的经济相助有了良好的开端。这意味着亚洲将建成举世最大的自由商业区,从而促进整个东亚地域的繁荣与生长。

亚洲列国有着相似的历史配景和配合优点,邻国经济之间只管有某些竞争的方面,但互补的方面是基本的。中国加入世贸构造,为亚洲相助同伴提供了更多的市场准入时机,开放的中国将成为亚洲国家的潜伏巨大市场。中国将在同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亚洲国家生长情势多样的双边和多边经贸相助,以上风互补、同等互惠为基础,营造多赢的款式。

【参考文献】

[1]团结国贸发集会.2000年天下投资陈诉,2001年天下投资陈诉.

[2]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版,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版[Z].中国统计出书社.

互补性范文篇10

[关健词]外商直接投资外商间接投资互补性

对外投资是指资本突破国家界限在国外的投资,按照投资主体是否拥有对投资企业的实际管理权,可以把对外投资分为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与对外间接投资(FPI)。前者指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后者主要是指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的投资,以及中长期国际信贷。本文所指直接投资是指外商在华注册登记的三资企业,而把股票投资和对外借款及其他外商投资作为外商间接投资。

学术上关于FDI的论著主要集中在解释成因和讨论影响两个方面。早期的FDI理论主要从微观或宏观层面出发,重在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原因。微观层面如海默(1960)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上的垄断优势理论,雷蒙德·维农(1966)建立在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的产品周期理论,巴克莱和卡逊(1976)等建立在科斯定理基础之上的内部化理论,以及约翰·邓宁(1977)建立在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的折衷理论(OLI);宏观层面如日本小岛清(1978)的比较优势理论。近期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宏观(即国家层面)上,主要讨论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以及提出政策建议,多为实证研究。

FPI的理论主要是证券投资理论,大都从微观层面即从投资者层面论述如何规避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如上世纪50年代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60年代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及70年代史提夫·罗斯的“资本资产套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等。近期也开始有宏观即国家层面的论述。如有学者(于永达,2000)在分析FPI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应力主FPI的健康发育、有序流动及相关法规的严密健全,趋利避弊。”也有人(马全军1996)考查FPI对东道国的影响。

关于国际投资的文献尽管很多,但基本上都是要么从直接投资的角度,要么从间接投资的角度去论述,而对于FDI与FPI二者关系角度去论述的则鲜有也。本文拟就FDI与FPI的互补性作一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FDI与FPI的互补性

1.从其作用来看,FDI和FPI各有所长,具有互补性。FDI对东道国的正面作用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引进资金,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先进技术(即技术溢出效应);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带动产业发展(主要是通过竞争及企业间的纵向或横向联系来带动;提高东道国的国际竞争力。其负面的影响是外商直接投资往往会背离东道国的产业及战略规划。以1997年~2002年外商在华实际直接投资数据看,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占到了70%左右,且呈上升趋势,其中制造业接近70%,而且大都投资在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而对国家扶持的第一产业,则不到2%,对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则仅占22%多一点,且呈下降趋势,从投资地域来说,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2001年和2002年东部六省市(注: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外商直接投资份额为70.72%和71.36%。而西部十省市(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外商直接投资份额分别为3.09%和2.69%。可见外商投资也不考虑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还容易造成垄断及技术依赖性等缺点。

FPI包含对外借款和证券投资,前者作用主要在于可以利用国外资金,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其优点是资金可以自由使用,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战略的实施。其缺点是造成一定的债务负担,且其使用成本一般也比国内资金高,对国际收支平衡也有较大的影响。后者的发展则不仅有利于利用外资,而且有助于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和公司治理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如Summers(2000)认为,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有助于降低资本成本、增加投资和提高产出。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若开放不当,又会增加其金融脆弱性,容易造成一国金融危机。

2.FDI和FPI二者互相促进。FDI对FPI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于:FDI需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大量配套设施,客观上刺激东道国对FPI的需求;FDI有助于提高东道国的竞争力,促进东道国制度的不完善和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使外商投资更加安全,有利于大量FPI的流入;跨国公司等FDI本身需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筹集大量的资金,这从实质上来说增加了国间接投资的流量。而FPI对FDI的拉动作用则在于:大量FPI的流入,有助于受资国筹集大量资金,改善本国的投资环境(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提高吸引FDI的竞争力。

二、对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1.政府要加深对国际投资的认识,转变观念。国际投资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许多政府官员只看到其积极作用的一面,而忽视其消极作用的一面,认为吸引外资多多益善,盲目吸引,更有甚者把吸引外资的数量当作自己的政绩来看待。政府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首先必须认识到引进外资只是我们发展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因此,外资的引进必须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同样,对政府官员吸引外资的考核也应该以此为标准,重在引资质量,而不是单纯地看其引资数量。

2.吸引FDI与FPI并举,重点在吸引直接投资。FDI和FPI二者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二者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一方面,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需要巨额资金,另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充足,目前的负债率并不高,有较大的引资空间。因此,可吸收FPI来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公务员之家

3.转变引资措施,从税赋减免等优惠措施向改善投资环境转移。我国利用外资的成本是世界上最高的,主要以对外资实行税赋减免等优惠措施来吸引外资的,使外资税赋很低。而中国内资企业所得税率为33%,税赋极不平等。这造成了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不公平竞争,使本来就弱小的国内企业在竞争上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同时也剌激了假外资的盛行,这实质上和引进外资的根本目标(发展中国经济的一种手段)是背道而驰的。一国吸引外资的因素很多,主要在于投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政策法规、经济运行状况和社会及政治状况等软硬环境。我国吸引外资的竞争力并不强,我国作为亚洲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东道国,主要是由于地缘、文化、和民族关系,即许多外商直接投资来源于华人。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我国实际利用港澳台华商直接投资份额占52.7%;合同金额占全国的52.7%。从地域来看,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主要在亚洲,而在亚洲的投资来源中,中国港澳台地区在大陆的投资占较大比重。而港澳台的投资中,近一半投资在广东和福建两省,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两个省与港澳台有较近的地缘及文化习俗等密不可分(其中港商喜欢在广东投资,而台商则更愿意在福建投资),而并非仅仅因为优惠政策。公务员之家

4.由对外资优惠转向对产业、地域优惠,并对某些行业的外资进行必要的限制,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由于对外资的税赋优惠,给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使国内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同时也刺激了假外资的盛行。另一方面,这本身也不合理,也不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应把对外资的优惠转移到对产业、对地区的优惠,给予内外资同等待遇,把引资的优惠政策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宏观发展战略联系起来,真正达到利用外资增强国力,发展本国经济的目的。同时,对有关国家安全的产业,也禁止外资的涉入,如航空、通讯、军事等。对民族工业冲击应适当限制,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或者本国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产业要限制。

参考文献:

[1]于永达:国际间接投资超前发展论析[J].世界经济,2000(6),pp57

[2]马全军:国际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J].世界贸易,1996(7),pp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