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2:06:42

后扶范文篇1

县把移民后扶任务、积极开展农业专合组织,走出了一条以移民专业协作社带动移民增收致富的后扶任务新路子。

一、项目选择。县历来就有生果之乡的佳誉,本地农人从来就有栽种生果的传统。县移民办顺水推舟,把国度的后扶政策与本地的生果财产有机连系,决断选择将生果栽种作为后扶任务的主要项目予以搀扶。协助三峡移民依照股份制运作形式筹集资金,接纳协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财产化形式,成立了三峡情移民专业协作社。协作社将经过项目标施行带动移民增收致富,第一期项目规划建一座2000吨果蔬气调保鲜库和果品清洗日加工才能150吨打蜡厂,该工程于2009年3月启动,估计7月份完工;第二期项目规划建100亩柑桔母本园及3000亩无公害优质生果出产基地,该项眼前年2月启动,2010年3月建成。此规划总投资1246万元,接纳小我投资与国度津贴相连系。项目建成后,可为全县776户三峡、瀑电及大中型水库移民均匀每户年添加收入1万元以上。到2010年,力争将该协作社打造为全国百强专合组织,拥有本人的商标品牌。

二、协调效劳。强化项目协调效劳任务,确保项目顺畅施行。一是积极发起。为充沛调动广阔移民自动参加的积极性,经过召开移民座谈会,找专家论证,组织局部代表外出观赏进修等方式,让广阔移民看法到了在开展生果的优势和前景,为了做大做强生果财产,只要走协作社+企业+基地+移民户的开展路途才干添加生果的附加值。二是政策搀扶。在充沛发起移民筹集资金的还,积极争夺国度、省、市、县多方面的三农资金和移民后扶政策支撑,并将后扶相关政策和项目打捆运用,重点搀扶该协作社的生果财产开展项目,然后确保该项目标顺畅施行。三是多方支撑。县移民办自动与财务、发改委、建立、民政、农业、工商部分联接,获得了有关营业部分的鼎力支撑,顺畅完成了相关手续处理。四是正积极经营成立一个扶贫基金会,协助想致富却临时没有资金的移民开展经济。

移民后扶任务任重道远。县移民办将以报酬本的科学开展观,抓后扶促不变,抓财产促开展,充沛调动移民出产生涯积极性,再鼓劲头,再添办法,翻开移民后扶任务新的篇章。

后扶范文篇2

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加强项目实施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一)严格项目申报程序。所有扶贫开发和移民后扶项目,按照“由下至上、逐级上报”的程序,即村组提出申请,乡镇统一上报,县扶贫和移民办实地勘察审核后再通过市扶贫和移民办向省扶贫和移民办申报。实地勘察审核既有利于防止村组用已有项目套取项目资金,又有利于保证项目的可行性。

(二)强化项目实施管理。在扶贫和移民后扶项目的实施中,县扶贫和移民办在严格执行国家及省、市有关规定的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使每个项目都公开、透明地运行,以保证工程质量。

一是鼓励村民参与项目建设。对扶贫和移民后扶项目所在地村民自愿义务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的予以支持和鼓励,并将因此节约的资金用于增加当地项目的工程量,作为对当地村民的奖励。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降低项目实施的成本,保证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完成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项目的实施监督,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就可以了解项目建设所需的经费和运行情况,有利于更好地履行监督权。

二是聘请监理公司监督工程质量。县扶贫和移民办与市中韵咨询监理公司和龙源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协议,由中韵咨询监理公司和龙源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对全县所有扶贫和移民后扶项目进行监理,从而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上提供了质量保证。工程结束后,如果没有监理公司的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就不拨付工程结算款。

三是严格按规定程序选择项目施工单位。严格实行招(投、议)标,杜绝“暗箱操作”和“人情工程”。其中,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项目按国家规定向社会公开招投标;30万元以下(不含30万元)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的项目按县委余办字[2008]75号文件要求由乡镇政府主持竞标会议确定项目施工单位,并接受行业监管部门、乡镇纪委等部门人员的现场监督;10万元以下(不含10万元)的小额工程项目按县政府余府办抄字[2009]83号文件精神,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组干部会议通过直接发包的议标方式确定项目施工单位,并接受行业监管部门、乡镇纪委等部门人员的现场监督。

四是推行项目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所有扶贫和移民后扶项目都实行项目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1、项目监管责任制。为加强对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县扶贫和移民办分三个组分片管理各乡镇的扶贫开发和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每组二人(其中副科级领导干部一人)。每个扶贫开发和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明确项目责任人和项目监督人。项目责任人为项目单位负责人和县扶贫和移民办管理该乡镇项目的干部,负责项目实施每个环节的落实工作。项目监督人由县扶贫和移民办不负责管理该乡镇项目的干部和项目所在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担任,负责项目实施进度和项目实施质量的监督。在县扶贫和移民办分片管理项目的干部中,各组交叉担任项目监督人,彼此相互监督,防止干部在项目管理中出事。

2、项目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项目责任追究制。县扶贫和移民办每年将不定期组织人员或邀请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及财政检查部门对各乡镇的扶贫和移民后扶项目进行检查,若所检查的项目存在违法、违纪、违规等问题,县扶贫和移民办将对本办负责管理该项目的人员进行通报批评,并取消其当年评先评优资格;严重违纪的,还将移交纪检监察部门依纪处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五是强化项目检查和验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扶贫和移民办的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单位负责人积极配合项目施工单位或承包人实施项目,并进行经常性的质量、进度监督检查,主动向有关领导报告项目实施情况。项目监督人进行不定期抽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责成施工单位及时纠正。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每个扶贫开发和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竣工后都要进行验收。验收时间为项目竣工之日起十五天以上一个月之内。项目验收工作根据项目等级、投资规模和管理权限按有关规定,分级负责组织。按规定由县级负责组织验收的扶贫开发和移民后期扶持项目,验收工作由县扶贫和移民办负责该项目的责任人牵头,会同乡镇纪检部门和扶贫或移民管理部门的干部、项目监督人以及项目工程监理等相关技术部门人员共同组成验收小组,对照施工设计方案和合同要求,听取施工单位情况汇报和审阅有关资料,并现场查验、评估。扶贫开发项目的验收还有县财政局干部参加。项目验收合格后,按规定填写验收单。所有参加验收的人员在验收单上签字,并加盖部门的公章。验收单一式二份,县会计核算中心报账一份,县扶贫和移民办存入项目档案一份。对投资5万元以上的扶贫开发和移民后期扶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竣工的同时,设立长久、醒目的项目标志牌,标明项目具体名称、项目建设单位、项目竣工时间等,防止其它部门单位利用扶贫和移民后扶项目套取项目资金。

六是加强项目档案管理。每个扶贫和移民后扶项目从开工之日起,县扶贫和移民办都要按有关规定建立项目档案,做到一个项目一个档案。档案内容包括项目可行性报告、确定项目施工单位的会议记录等有关议标发包等材料、施工合同(协议书)、责任书、开工申请、开工前照片、竣工后照片、验收报告(单据)、监理报告以及拨款票据复印件等资料。完整规范的项目档案对加强项目管理,防止盗取项目和挪用项目资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保证资金运行安全。

(一)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扶贫和移民后扶项目资金均实行专户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其中,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由县财政局设立专户管理,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移民后扶项目资金由县扶贫和移民办通过县会计核算中心设立专户,实行县级移民管理机构报账制。

(二)严格项目资金拨款程序。扶贫开发项目资金按照县级财政报账制的要求,报县财政局按规定程序拨款。移民后扶项目资金按照县级报账制的要求,结合全县财务集中核算的实际情况,确定了项目资金拨付“五步走”的程序。第一步:项目实施人(单位)提交开工申请书,填写项目拨款申请单(50%的款项),交村移民项目管理小组和乡镇审核后报县扶贫和移民办;第二步:县扶贫和移民办接到申请单后,在3个工作日内依次由项目管理人、分管领导(财务审核人)、单位负责人审签并送县会计核算中心拨款;第三步:县会计核算中心接拨款申请后,在2个工作日内依次经岗位会计、稽核会计、总会计、中心主任审核并将项目资金拨入项目法人账户(10万元以上的拨入公司法人账户)。拨入项目法人账户的存折、密码由项目管理小组和施工单位分开保管;第四步:项目管理小组收到首次拨款后,即刻要求施工单位组织施工,施工过程中根据进度需要,按照上述程序可再提出用款申请;第五步:项目完工后,承建单位及时做好项目决算,经县扶贫和移民办验收合格后,开出项目资金等额税务发票,到县扶贫和移民办结算。县扶贫和移民办在5个工作日内凭税务发票及报账凭证汇总表等有关资料到县会计核算中心销账。由于严格了拨款程序和时限,从而既确保了资金的安全运行,又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实行项目质量保证金制度。所有竣工验收项目均预留5%—10%的资金作为工程质量保证金。自工程竣工验收之日起,若一年内未出现质量问题,再将质量保证金拨给项目施工单位。若工程质量存在问题,则将质量保证金转为工程维修费用,并按项目责任书和施工合同有关条款处理。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大余县扶贫和移民办在加强项目实施管理,防范项目资金风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了贫困村村民和移民安置区群众的充分肯定,但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实际工作中仍然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有待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群众参与项目实施管理的民主程序不够到位。扶贫开发和移民后扶项目都要充分尊重项目所在村组群众的意见。但是通过抽样调查发现,无论扶贫项目还是移民后扶项目,对于项目档案中的民主程序记录内容,当地村民群众多数不知情,有的甚至只有村干部知情,导致档案中民主程序记录的真实性不高。

二、项目规划和项目实施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由于规划与实际建设之间的时间差,加之项目批复和项目资金下达较慢,赶不上实际情况的变化,有些项目往往在批复或资金下达之前就已通过其它途径完工。

三、多数项目小而散,实施后效果不明显。多数项目资金额度小,项目实施后变化不大,成效不明显。如今年实施的移民扶持项目全县共75个,平均每个项目的资金只有7.0488万元,有的项目甚至是用来补充完善其它部门单位的项目,不能凸显扶贫和移民部门项目扶持的成效。

四、实施项目扶持的工作经费不足,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每个扶持项目的确定申报、规划设计、招标(议标)、工程质检监理、工程量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要发生费用。其中,有的费用可以列入项目成本而没有列入成本,有的费用按规定则不能列入成本。扶贫和移民村是项目实施的主体,而绝大多数扶贫和移民村都是村级经济薄弱村,工作经费没有保障,为了节约开支,有些管理工作往往只是走过场。县级扶贫和移民管理机构作为项目实施的行业监管部门也同样要为项目实施管理开支各种经费,主要是项目档案资料打印费、工程监理费、干部下乡伙食补助费、汽车加油费等等,这些支出按规定都不能占用项目资金,只能从单位工作经费中开支,因工作经费本来就不充足,从而影响单位正常工作的开展。

五、其它部门单位在贫困村和移民村套用扶贫和移民项目,扶贫和移民管理部门不得而知。因不同部门单位没有实现项目信息联网,所以其它部门在贫困村和移民村因重复建设而套用项目的问题,扶贫和移民管理部门鞭长莫及。

六、不同部门单位在同一村组的同类项目建设单价不统一。由于各扶贫和移民村组项目的资金总量是相对固定的,所以村组干部和村民都希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项目单项价尽量偏低,以增加项目工程量;而施工单位和承包人的愿望则与此相反。因此,项目建设单价如果太低,要么保证不了工程质量,要么招不到施工单位或承包人。扶贫和移民管理机构作为扶贫和移民后扶项目的行业监管部门,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提出合情合理合法的项目标底价,确非易事。

七、扶贫和移民管理机构尚待加强。扶贫开发和移民后扶项目的实施管理头绪多、难度大,需要一个健全、完整的机构。目前县级扶贫和移民管理机构的内部设置和人员配备并不能完全满足管理职能的需要。扶贫和移民后扶项目都要落实到组(自然村)。由于乡镇一级没有设立扶贫和移民管理机构,多数乡镇只是指派民政所干部兼管这项工作,且工作职能和责任也不明确;各行政村也没有安排扶贫和移民专干,县扶贫和移民办又难以直接管理到组(自然村),县、组(自然村)之间的扶贫和移民后扶项目管理出现了“真空”,这给扶贫和移民后扶项目的实施管理增加了难度。

对策和建议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困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围绕确保“三个安全”(工程质量安全、资金运行安全、干部安全),实现“三个提高”(提高项目实施效益、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群众满意度)的目标,针对目前县级扶贫和移民管理部门在项目实施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多措并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项目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一、组织村民参与项目管理,加强群众监督。

扶贫和移民后扶项目都要落实到村组,直接受益的人是项目所在村组的村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才最认真、也最放心。因此,不仅项目的确定要经过当地村民代表会讨论,而且项目的发包、合同的签订、施工管理、验收、决算都要村民代表参与,并将项目实施情况在本村张榜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二、调整项目规划实施时间,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一)在扶贫和移民后扶项目规划保持五年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制定规划时要突出重点,重点选择急需解决、事关民生、效果显著的项目,小而散效益不明显的项目尽量不纳入规划。

(二)在保证五年规划内各村项目资金总量不变并通过民主决策实施顺序的前提下,实施项目时采取各村依次“轮转”的方式,将原来要五年才能实施完的规划项目集中资金力量,用一至二年时间完成实施。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

(一)建立健全对贫困村和移民村的考核激励机制。对项目实施进度快、质量好的贫困村和移民村,在安排结余资金项目是优先考虑,并适当给予奖励;对项目实施积极性不高、进度慢的村,少安排甚至不安排结余资金项目。

(二)加强对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对工作认真负责、所负责的项目能保质保量按时完工、项目资料规范齐全、成绩突出的干部予以奖励;对不按规定程序办事、管理水平低、群众意见大的干部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其评先评优资格,违法违纪的移交有关部门追究相应的责任。

四、建立并完善多方监督机制,确保干部安全。

(一)强化内部管理。扶贫和移民管理部门内部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实行分工负责,明确责任。

(二)加强部门监督。本级审计、纪检、检察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当地扶贫和移民后扶项目实施管理及项目资金运行情况进行检查。通过经常性的检查、监督,推进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预防各类违规、违纪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五、“三管齐下”,解决项目管理经费问题。

(一)凡有法律或政策依据可以纳入项目建设成本的经费,尽量列入项目成本开支,如项目的规划设计费、工程质检监理费、税费(不含个人所得税)等。

(二)建议上级扶贫和移民管理部门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出台相关政策妥善解决基层项目管理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

(三)因地制宜,培植支柱产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经济可开支来源,解决部分项目管理费用。

六、推行项目信息联网公示制度。在县级以上政府网站,将辖区范围内各部门各单位所有已经审核批复的项目工程在网上公示,接受公众查阅和监督,防止一个项目套取多方资金。

七、实行部门联动,定期建材及基建工程单价。县建设、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尝试共同制定各类建材和基建工程预算单价,并以文件形式或通过政府网站每季公布一次,确保不同部门监管的同类建设项目在同一乡镇单价相同、相邻乡镇单价相近。

后扶范文篇3

县移民办接到试点任务告诉后,实时向县当局指导作了报告请示,县上成立了以分担县长任组长,县移民办、水务局、计算局和各移民安顿乡镇当局首要指导为成员的“水库移民治理信息系统建立”指导小组,协调推进全县的水库移民治理信息系统推行使用任务。还,县移民办还确定了项目联络人和详细操作人员,专门担任系统建立的联络、协谐和详细操作,各移民乡镇也辨别落实了1-2名乡镇干部,担任本乡镇的信息搜集、整顿等任务。

二、仔细进修,自动探索

试点任务开端后,县移民办立刻布置营业主干在长江水利委员会收集与信息中间下载材料,参加“四川移民信息系统”、“全国后扶治理系统”技能QQ群,仔细进修《培训手册》,并依照手册上的填写阐明和办法进行初步理论,对碰到的问题进行了仔细梳理和记录,经过德律风或网上在线交流进行征询、讨论。在省局培训时,他们带着问题上教室仔细听讲,特殊留意教师对一些数据处置标准和技巧的演示,谦虚讨教不清晰的问题,寻根究底,直到弄懂为止。

经过培训进修,这局部主干不只弄清了相关技能概念和要求,并且学到了准确的录入办法。

三、掌握环节,强力推进

试点任务工夫紧、义务重,县移民办缜密布置摆设,精心组织施行,重点掌握好了四个要害环节:一是展开营业培训。实时召开“水库移民治理信息系统建立培训会”,对从乡镇和计算、水利部分抽调来从事该项任务的10余名同志进行营业培训。二是采集汇总材料。以乡镇为单元,分工担任搜集表册中需求的各类材料和数据信息,由县移民办担任汇总。对需求部分供应的材料,实时派任务人员去联络搜集填报。三是精确核实数据。对有疑问的数据信息,实时与相关乡镇、村联接,摸清状况;对单个状况复杂、一时难以搞清晰的,派出专人伴随镇、村干部深化移民户查询,重复核实,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四是仔细录入迁徙。组织人力对采集、核实后的数据信息录入表册,完成数据迁徙和GIS数据处置。

后扶范文篇4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大足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实施的项目(以下简称为后扶项目)。

第三条项目扶持的对象。项目扶持的对象必须是大足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所在的移民社(组)的村民。

第四条项目选择原则

(一)坚持自愿的原则。移民社(组)民主讨论、友好协商、形成共识,让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坚持“先生存、后发展”的原则。以投资小、见效快,优先解决移民社(组)群众生产生计困难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三)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鉴于移民安置较为分散,后扶项目资金量小的实际情况,后扶项目的选择一定要量力而行,符合实际,便于实施,使其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四)坚持国家帮扶和移民社(组)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后扶项目申报、确认的程序

(一)后扶项目申报。移民库区和安置区的社(组)选择的项目原则上应是已上报《大足县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项目,并且要明确资金的投向和项目类别,项目实施的主体、管理方式和受益对象,按照村民自治程序签字认可。

(二)村民委员会把移民所在社(组)大多数移民和村民代表签字认可的后扶项目及相关附件报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经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审核后编制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并以正式文件上报县移民后扶管理机构,县移民后扶管理机构会同县财政局审批后下达项目计划。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原则上不得调整,确需调整的,必须按相应程序重新报批。

(三)对实施30万元(含30万元)以上的后扶项目,应按照**市和大足县的有关规定组建项目业主,由项目业主委托有专业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县移民后扶管理机构,由县移民后扶管理机构会同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审批。

第六条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

(一)对移民库区和安置区实施的30万元以下的后扶项目,后扶项目在移民社(组)辖区内的,责任主体为社(组);后扶项目在移民村(居委)辖区内跨社(组)的,责任主体为村委会(居委会);后扶项目在街镇乡辖区内跨村(居委)的,责任主体为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

(二)对30万元(含30万元)以上的后扶项目,项目实施责任主体为项目业主。

第七条后扶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一)对移民库区和安置区的后扶项目,按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实施和管理。

(二)后扶项目资金的拨付

严格执行项目资金按项目进度拨付制。

5万元以下的后扶项目,分三次拨款。工程完成30%、70%时,分别拨付相应的进度资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项目资金全额拨付。

5万元(含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后扶项目,分四次拨款。工程完成30%、70%时,分别拨付相应的进度资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项目资金拨付95%,剩余5%作为质量保证金。工程验收一年后,无质量问题则拨付质量保证金。

30万元(含30万元)以上的后扶项目,分五次拨款。工程完成20%、50%、80%时,分别拨付相应的进度资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项目资金拨付95%,剩余5%作为质量保证金。工程验收一年后,无质量问题则拨付质量保证金。

(三)后扶项目资金拨付的程序

由项目责任主体填报县财政局统一制定的项目拨款申请表,后扶项目所在地的社(组)签注意见,村(居委)、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和县移民后扶管理机构分别签注意见并加盖公章后,报县财政局审查后拨款。

项目资金统一拨付到街镇乡财政所,由项目责任主体在财政所实行报账制,建立明细账,做到专款专用,并保管好财务档案。

(四)后扶项目当年未完工的资金结转下年继续使用;项目停建时间超过1年或项目计划下达后超过1年未开工的项目,要重新报批后才能实施;项目停建时间超过2年或项目计划下达后超过2年未开工的项目,县移民后扶管理机构有权将项目进行调整。

第八条后扶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

(一)后扶项目监督检查的对象是项目责任主体。

(二)后扶项目监督检查实行政府监督检查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进行。若项目责任主体是社(组)或村委会(居委会)的,由县移民后扶管理机构和相关街镇乡政府(办事处)共同监督检查;若项目责任主体是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和项目业主的,由县移民后扶管理机构负责监督检查。

(三)被监督检查的项目责任主体,必须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对检查出的问题,严格按要求限期整改或处理。

(四)对贪污、挪用、侵占、截留移民资金以及因失职、渎职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或社会后果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条后扶项目的验收

(一)项目责任主体按照工程实施方案完成项目建设后,由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初验。初验合格后,由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向县移民后扶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县移民后扶管理机构组织财政等相关部门对工程进行验收,填写工程验收单。项目验收不合格的,由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组织项目责任主体限期进行整改。验收合格的,由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对项目验收情况在移民库区和安置区村、社(组)内公示,并落实管护责任制。

(二)对单个项目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后扶项目,由市移民后扶管理机构组织验收。

后扶范文篇5

一、奖扶对象确认条件

(一)基本条件

奖扶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本人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2.曾经生育(或收养,下同)子女,年以来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生育;

3.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

4.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年满60周岁。

(二)奖扶对象基本条件的具体解释

1.本人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是指:

(1)原配夫妻、再婚夫妻、丧偶或离婚后现无配偶的,均以本人的户口性质界定。“农业户口”以公安部门注册登记的户口性质为准。待定待落、没有户口的,暂不予资格确认。

(2)在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地区,“农村居民户口”是指与“城镇居民户口”相对应的户口类型。

(3)虽为农业户口,但已享受到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不纳入奖扶。

(4)农村居民成建制转为城镇居民后,在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前以及享受农村居民生育政策期间,继续按照农业户口予以确认,奖扶金自2012年起发放。

2.曾经生育子女,年以来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生育是指:

(1)夫妻生育子女是否符合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以该夫妻生育行为发生时的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为依据。年6月30日以前生育的子女,可以不受生育数量限制。

(2)年7月1日以后未达到生育间隔以及再生育年龄规定生育的、年5月28日以后早育的、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生育且后来结婚登记或在年1月31日以前属于事实婚姻的,均推迟一年即奖扶对象年满61周岁始享受,申请时已超过61周岁的,按照实际年龄为发放起点。

3.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是指:

(1)夫妻现存的子女包括生育的子女(含送养、离婚判随前夫或前妻的子女)、合法收养(含年4月1日《收养法》实施前收养,已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子女。

(2)再婚夫妻双方均未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生育,再婚后未再生育子女的,子女数分别计算;再婚后再生育子女的,再婚前和再婚后生育子女的现存数合并计算。

(3)一方再婚已合法生育子女,另一方未生育过子女的,现存的子女数合并计算。

(4)离婚、丧偶现无配偶的单亲家庭,以其本人合法生育的现存子女数计算。

(5)生育子女送养,该子女现存活的,计入现存子女数。

(6)生育双胞胎、多胞胎的,以现存的子女个数计算。

(7)子女在生育了下一代后死亡的,不计入现存子女数。

(8)违反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生育后其子女死亡或送养的不纳入奖扶。

4.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年满60周岁是指:

(1)以本人公民身份证的出生时间为准,没有办理公民身份证或公民身份证与户口簿不一致时,以较晚的出生时间为准。

(2)奖扶金年满60周岁开始享受,夫妻一方达到一方享受;申请时已超过60周岁的,按照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

(3)年1月1日以前出生,但已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纳入奖扶。

二、奖励扶助对象的确认程序

(一)本人申请。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见附件1),连同本人公民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子女公民身份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及相关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一并交村委会。因个人原因未纳入本年度奖扶对象资格确认程序的,从确认年度起计发奖扶金。

(二)村民委员会审议。村委会对申请人的出生时间、户口性质、生育状况、有无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生育等情况进行认真核实、审议,对符合条件的奖扶对象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将拟上报的奖扶对象的情况在村及村组张榜公示10日(样式参见附件2),无异议的由村计生主任和村委会主任在《申报表》上签署意见,加盖村委会印章,连同申请人申请材料一同上报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初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村委会上报的奖扶对象信息进行书面和入户审核,将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信息再次在其所在村及村组张榜公示10日。无异议的,在《申报表》上签署意见,连同申请人申请材料一同上报所在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四)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查确认。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奖扶对象信息进行审核确认,将符合条件的奖扶对象信息在县级人口计生网和奖扶对象所在村及村组张榜公布10日,无异议的,将其录入“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奖扶对象信息档案,发给《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证》。将最终确认的申请人名单汇总报县级财政部门和市人口计生委。

在每年的资格确认过程中,对下一个年度的目标人群进行摸底,并逐级上报,以备下一年度的资金预算。

(五)市人口计生委抽查、备案。市人口计生委组织人员对网上信息质量情况进行集中审核,对全市奖扶对象信息进行入户抽查、备案,并会同有关部门对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奖扶对象确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三、与其他政策的衔接

1.与特别扶助政策的衔接。符合奖扶条件、但同时又符合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条件的,按就高的原则,不重复享受。

2.与低保政策的衔接。在进行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人家庭收入核算时,奖扶金不计入家庭收入。

3.与城镇从未就业人员补助费的衔接。已经享受奖扶政策,后来户口农转非(含成建制农转非并已享受到城镇居民社会福利和保障待遇的),退出奖扶后,原已享受的奖扶金不再退回。退出奖扶人员

否享受城镇补助费由各区市县自行制定,并报市人口计生委备案。

四、奖励扶助对象的退出

实行奖扶对象年审制度,对不符合条件的奖扶对象要及时变更、退出。

(一)退出条件

(1)现存子女数增加(包括收养、过继、婚姻变动等导致子女数增加的);

(2)农转非(含成建制农转非并已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

(3)户口迁出;

(4)死亡;

(5)审批错误(因弄虚作假等原因取得奖扶金的,取消其奖扶对象资格,已领取的奖扶金全额退回);

(6)其他应退出的情况。

后扶范文篇6

根据《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组织开展20*年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三支一扶”)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程序:

(一)组织领导。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省“三支一扶”的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工作。各州、地、市人事部门会同同级教育、财政、农牧、卫生、扶贫和团委负责“三支一扶”计划的上报,高校毕业生的招募、体检、培训和派遣工作。各县(区)人事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岗位的安排和管理工作。

(二)确定计划。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将全省“三支一扶”需求计划上报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经批准后下达各州、地、市,并向社会公开招募计划信息。

(三)招募对象主要为我省高校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募贫困大学生。

(四)宣传动员。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三支一扶”的重要意义和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就业观念;利用青海省人才市场网、青海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人事厅网站招募计划、招聘地区和岗位等信息。各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公告栏等途径在校内招募条件、程序等信息,动员高校毕业生积极应招。各州、地、市应多形式、多渠道宣传“三支一扶”计划,本地区的招募方法、需求和联系电话等信息。通过宣传、动员,确保毕业生及时了解招募的相关情况。

(五)组织招募。

1、*月底至*月*日前,各州、地、市根据下达的招募计划,按照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指定的时间,组织高校毕业生报名并进行资格审查,报名时须填写《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登记表》(式样附后)。报名工作结束后,各州、地、市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对志愿报名者进行考核或考试,在此基础上确定参加体检的人员。

2、*月底前,各州、地、市组织入选毕业生进行体检,体检要按照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制定的健康状况要求(要求附后)进行。体检不合格的,应及时进行调换。

3、*月*日前,各州、地、市将合格人员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登记表》报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审批。

4、*月*日前,由各州、地、市人事部门组织确定人员进行3-5天的上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党和国家有关农牧业发展、农牧区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本地区基层工作的现状、拟服务单位和岗位的基本情况等。

(六)统一派遣。培训工作结束后,由州、地、市人事部门出具《青海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证书》(式样附后)。“三支一扶”大学生凭《“三支一扶”证书》在规定的时限内到服务县(区)人事部门报到。县(区)人事部门与“三支一扶”大学生签订《青海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协议书》(式样附后),并将他们送到服务单位。

二、服务管理

(一)各州、地、市人事部门将落实服务岗位的人员名单及时报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备案,衔接经费核拨和管理等工作。

(二)县(区)人事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协调服务单位落实“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服务岗位、住宿以及安全、健康、卫生等后勤保障,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要建立定期联系制度,深入了解他们的上岗服务情况,加强对其工作表现、服务业绩等情况的考核。年度考核存入本人档案,并上报州、地、市人事部门备案。

(三)服务单位为“三支一扶”大学生安排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承担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四)“三支一扶”大学生要自觉遵守服务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基层群众服务。由于身体状况等特殊原因不能继续服务的,需本人及时提出申请,按程序经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批准后,方可离开服务单位。离开服务单位前,州、地、市人事部门要收回其《“三支一扶”证书》,县人事部门办理与其终止服务协议的相关手续。

(五)“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服务期为2年。服务期满后自主择业。(六)“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后,服务单位、县(区)和州、地、市人事部门分别在《“三支一扶”证书》上签署考核意见,作为能否享受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研究生相关优惠政策的依据。

(七)“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考核合格,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凭《“三支一扶”证书》经人事部门认定后,在其笔试总成绩中加5分。3年内报考省内院校硕士研究生的,经教育部门认定后,在初试总分中加10分。

三、经费保障

(一)“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间的有关费用,按照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地方项目的标准执行,采取分级负担的办法。

(二)“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间的生活费补贴标准为600元/月/人;一次性体检费100元/人。其费用由省财政负担。生活费补贴发放方式由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商银行建立“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生活费发放卡按月划拨。

后扶范文篇7

关键词: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有效性;村企共建

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其中,企业在推动农村产业、资本、人才和市场发育成长方面,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2020年9月,农业农村部更是做出《加强政策创设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回应与答复。同时,《青岛市乡村振兴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也明确提出“支持人才下乡,鼓励能人回乡,引导企业兴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许多企业“捷足先登”,纷纷选择进驻乡村,将企业的管理、技术、资金等优势与乡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相结合,实现两者之间的发展共赢、优势互补,村企共建也因此成为新时代农村选择推动自身快速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莱西后庄扶村“村企共建”具体情况及成效

莱西后庄扶村地处胶东半岛大沽河畔冲积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全村东西长2公里,南北长1.8公里,距莱西市区约7公里,距青岛90公里,距烟台110公里,距潍坊130公里,水牛公路自村南经过,潍石公路在村北2公里处经过,周边百公里辐射范围内有多处机场和港口,交通极为便利。目前该村共有713户,2,600人,党员67名,是青岛九联集团总部的所在地。1982年到1988年,后庄扶村相继建立罐头厂、面粉加工厂、蛋鸡养殖场等7个村办集体企业。1994年9月,在后庄扶村党支部的带领下,170名蛋鸡场职工,郑重地按下了170个鲜红的指印,共同出资买下蛋鸡场的全部资产,青岛市第一家村级股份制企业———青岛九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诞生了。尽管在以后的发展中经历了不少波折,但党支部带领群众坚持“村企共建、协同发展”的思路始终没变,村党支部的远见和胆魄推动了青岛九联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并且带动了后庄扶村各项事业大发展。在村党组织的有力领导下,后庄扶村以产业振兴促进融合发展,村庄先后荣获“山东省农村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十佳文明村庄”、“青岛市首批小康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20年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村。从对后庄扶村的实证调查来看,村企双方在共建过程中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进行互动合作,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改善了农村的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配套,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提升村民的就业素质,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增加了农村的集体收入,使得村庄成为当地发展的标杆和示范村。具体而言,村企双方通过如下途径进行合作与共建链接:(一)企业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方面赢得村庄支持,从中受益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作为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青岛九联集团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所在村庄的支持。九联集团自改制后采取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民养殖户走共同富裕之路,不仅为农户提供鸡笼、雏鸡、饲料、防疫一条龙服务,还包销农户的产品。1995年以后,公司先后建立了饲料厂、肉食鸡加工车间、冷藏厂、种鸡场、孵化场、种猪场,兼并了莱西罐头食品厂、莱西庄扶冷藏厂、莱西粮贸饲料厂、青岛第三兽药厂、平度市肉联厂。1999年又租赁了莱西畜牧局畜禽良种场和国营五四农场种鸡场,逐渐发展成集饲料加工、兽药生产、畜禽养殖、宰杀冷藏、加工贸易、工程建筑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2000年秋建立了先进的自动化肉食鸡养殖示范场,年出栏成鸡10万只以上,开始了肉食鸡的工业化养殖,公司的养殖基地遍布周围7县市近千个村庄,吸纳5,000多户农民,是胶东最大的综合性畜禽养殖及畜牧业生产基地。目前,公司拥有员工7,900余名,2019年总资产达25亿元,销售收入86.9亿元,出口创汇1.6亿美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村庄和企业联合成立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村庄为九联集团扩大生产提供用地、用工和良好发展环境,促进了村企统筹推进,实现了共建共赢共享。(二)依托企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进入21世纪以来,青岛九联集团在最初的“企业+农户”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公司+合作联社+农场”九联模式并在全国推广。如今正在积极探索“党组织+公司+合作社+生产基地”的新模式,带动了村劳动力从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目前,全村85%以上村民成为青岛九联集团员工,每月工资人均3,000多元,保证了村民的稳定收入。九联集团是后庄扶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它不仅带动了全村及周边村庄养殖业的发展,还带动了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目前,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数达到800多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400余人,以肉食品的生产加工为中心,其他行业共同发展已成为后庄扶村的经济特色。(三)企业反哺改善村庄硬件设施,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和教育养老体系。青岛九联集团创始初期仅有6,000个蛋鸡,面对企业融资困难,后庄扶村党组织率领村民投入14万元注资企业,使企业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创业时期。九联集团生长于后庄扶,发展于后庄扶,不忘后庄扶培育之恩,先后投入1.3亿元用于村庄建设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修建沽河大桥、村委会办公楼、党群服务中心、学校等设施场所。后庄扶村依托企业构建“大服务”机制,实现了乡村服务由“粗放供给”向“精准配置”转变,总结出深化拓展莱西经验的“157”乡村治理工作模式:1(抓实党支部这一核心)、5(开好一个会、用活一个群、管严一个章、密织一个网、做实一个站)、7(瞄准村有收入、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弱有所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七个目标),探索了在村党支部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生产生活生态齐发展的治村之道,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这个经验在2020年山东省乡村治理工作现场会上作为典型案例推广介绍。老模范村后庄扶通过多年村企共建实践探索,真正做到了7个“有”:一是村有收入,即村委依托与原村办企业九联公司联营和自办村面粉厂,常年将村集体收入维系在200万元以上。二是住有所居。村庄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做了长远规划。青岛九联集团壮大后,大多数村民的身份也从农民转变成工人。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2020年,青岛九联集团出资通过旧村改造帮助老百姓建起了第一批4栋居民楼,近200户群众踊跃搬入新居。从2012年至今,进行了八期工程建设,已建成居民楼23栋。按照“一户一居”要求,尊重群众意愿,以旧房抵换或者低于成本价的15%转让给本村村民,村集体组建物业团队,费用由村集体承担。全村713户居民,有690户已经搬迁上楼,目前在建2栋,规划建设3栋,预计到2021年底,有望实现全体村民喜迁新居。对居民小区实施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净化”等配套工程,小区绿化率达到70%,通电(电视信号)、通水、无线网络、供暖入户率均达到100%。村党支部坚持统一实施旧村改造规划,本着村民自愿交回宅基地和自愿有偿购房原则,在九联公司和本村集体收入支持下,逐渐改变了村庄面貌。三是学有所教。投资1,5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九联小学和幼儿园两座省级规范化学校,实现本村和外来务工子女借读费用全免。随着九联中学扩建和莱西二中搬迁到附近,后庄扶村可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就近求学。多年来,后庄扶村学生考入大学,九联集团给予每人3,000~5,000元奖励。四是劳有所得。全村主要劳动力实现了就业不离村,并全部办理养老保险。随着青岛九联集团的发展,村民收入不断增长,增收致富明显提速。不能参加企业工作的人员则参加后勤服务、保安保洁等工作,由村集体按每月800元工资发放,保证了全村有工作能力和工作需求的人员100%就业。五是弱有所扶。致力于慈善公益,青岛九联集团每年支出20万元用于救助天灾人祸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和在读大中专学生,帮助其度过难关。每年的救助金发放情况在村务公开栏上进行公示,对有特殊困难的家庭给予重点补助。六是老有所养。全村65岁以上老人,按年龄段每月发放200~1,000元不等的现金补助,新农合个人承担部分由集体承担,每年组织老人免费查体。投资500万元,按照适合老人居住的标准设计建成现代化老年公寓,公寓里配备了床柜、床、厨房用具等,免去入住老人的全部租金和水、电、暖、有线电视费用。目前,全村75%的60岁以上老年人自愿入住公寓。七是病有所医。群众看病不花一分钱,除按国家规定报销的70%费用以外,剩余的30%由村集体全部报销,并给予因病致困的家庭一定数额的补贴,从根本上杜绝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出现。(四)建立村企组织联建机制,深化村企合作。后庄扶村与九联集团形成了村企共生的党建工作模式,企业与村庄的部分职位有交叉任职现象,如九联集团创始人王振江在创业初期担任后庄扶村党委委员,后庄扶村现任党组织书记王希科,同时也是九联集团党委副书记,村庄治理精英与本土企业能人重叠,这也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某种程度上拥有了象征基层公权力的村党组织背书,企业与村庄血脉相连,乡土的联系和熟识性增强了双方的信任理解。时至今日,在沽河街道党工委的主导下,村庄与企业“党组织联建”更加紧密,通过“企业党组织+村党组织”联建,成立共建议事会,吸纳了青岛九联集团、雀巢公司、九联小学、庄扶警务室、康馨护理中心等11家单位,每季度召开一次共建议事会,推行“新村吹哨、成员单位报到”制度,在企业发展和村庄建设的重大事情上实行共议共商,完善企业与村庄互动交流及决策议事机制,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企业需要的用工、土地等事项可以直接拿到议事会上研究处理,村庄也可以把群众对企业的意见拿到议事会上谈,这样既提高了办事效率,也能有效避免和化解村企矛盾。除此之外,后庄扶村在组织建设上,还探索了加强村组建设的楼长制、街长制和网格化管理方式。30多年来,后庄扶村没发生一起恶性治安案件,没有一起集体上访事件,多次荣获了“省级文明村”称号。村企合作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青岛九联集团和村集体共同出资建设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组织开展道德评议、道德讲堂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大力宣传群众身边的道德模范,形成了“以德为根、以诚为本”的庄扶文化,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传统美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五)践行村企发展融合,推动村企共建。后庄扶村党支部以产业为纽带,不断整合各类要素和发展资源,努力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推动了农村经济向“抱团发展”转变。后庄扶村加强了对九联集团的服务配套,通过房屋租赁、农贸市场、交通运输、卫生保洁等各种形式服务企业,特别是依托青岛九联集团的资金优势和市场优势,经营村办面粉厂,保障村集体每年稳定盈利130万元,同时青岛九联集团每年以土地租赁、医疗补助、扶贫救济等形式向村集体回流60多万元。九联集团的崛起,也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仅饲料厂每天就有200吨原料和成品运进运出,加工车间每天也需要运送肉食鸡6万只进行宰杀。全村从事运输业的大中型车辆112辆,其中保温车2辆,村民自购汽车32辆,年创利润350万元。后庄扶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治理等方面都率先走在了全市前列。

二、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有效性分析

通过莱西后庄扶村“村企共建”模式的实证调查,我们发现30年前莱西会议期间介绍过该村经验,迄今,他们仍坚持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后庄扶村的发展其实也正是靠本土成长起来的龙头企业带动,该企业创始人王振江自己也是后庄扶人,他与村庄、村民之间有着天生的地缘、血缘联系,村企之间更易建立起有组织、常态化、紧密型的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城镇化、工业化冲击之下,农村的发展很难再依靠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支撑,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有经济实力的企业理所当然地成为农村最稀缺的资源和最急需的力量。后庄扶的突出特点,是在村党支部带领下,依靠自己的能力整合村庄资源,奔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干,常年坚持不懈,扶持村办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地发展壮大起来。企业与村庄、企业家与村庄、企业员工与村庄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成为后庄扶村治理结构中重要的支撑主体在村企长期共建过程中,企业为农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农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这种模式把企业和农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保障了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进而延续村庄发展动能,实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建”的目标。具体分析如下:(一)对企业而言:之所以选择进驻农村,一方面是顺应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积极履行企业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其根本目的,企业通过发掘村庄内部的资源潜力,可以有效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降低企业的生产总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值。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离不开其所在村庄村委会的支持,因为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所必须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首先是由其所在村庄提供的,而村委会则希望通过企业在村中的落户与发展来增加村庄就业机会,带动村庄整体经济。村企共建从本质上讲是企业和村庄通过共建的形式,彼此的资源实现共享,将企业的资金、技术等优势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相结合,在为自己赢得利益的同时,也让对方得以发展,结果是互惠互利的。企业进驻乡村,其实也是增强城乡互动联系,加速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构建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需要进一步畅通村企之间的共生界面,提高互动双方的合作能力和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二)对于农民而言:他们拥有企业的优先就业权,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企业进驻其所生活的农村,利用资金优势和市场优势能有效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条件,并为村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家庭收入,进一步降低耕地的养老、医疗等社会功能,有效增强农民抵御各种社会风险的能力。而在类似的共生关系中,村民也逐渐对赖以生存的企业表示普遍认可与依赖,村民的态度和支持成为企业发展重要的社会基础。(三)对于政府而言:它在村企共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努力营造村企发展良好氛围,推进村企深度对接,构建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政府也是“理性人”,有招商引资,培育营商环境,推进区域内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就业素质与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面貌的施政需求。另外,政府也是矛盾的“调节者”、集体经济的“监督者”,只有履行好政府职责,才能取得更多农民的满意和信任,累积其必要的政绩。依托后庄扶村的样板和典型示范引路,政府也开始对其周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试图用强村带动弱村,实现区域内村庄的共同发展。(四)村企共建能够顺利实施源于政府、企业、农村三者的利益诉求存在重合。这使得他们之间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顺则政府、企业、农民多方共赢,反之则可能面临政府财源减少、企业利润降低、村庄难以受益、农民无法分享发展成果,多方利益呈现共损局面。美国政治经济学者奥尔森在《权利与繁荣》中提出著名的“共容利益”理论,并将其定义为:“某位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或某个拥有相当凝聚力和纪律的组织,如果能够获得稳定社会总产出中相当大的部分,同时会因该社会产出的减少而遭受损失,则他们在此社会中拥有了共容利益”。后庄扶村“村企共建”模式的多方在博弈之间形成利益共容和合作的稳定性,产生了类似奥尔森所描述的共容利益,使得他们的共建合作处于长期稳定的良性循环,分别拥有权力、资本、土地等优势资源的政府、企业和农民在“为已利他”行为机理的驱动下实现了互惠合作。实践中,由于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一些村企共建的成功模式也只能为其他地方借鉴而不能简单照搬。

三、结论与思考

乡村振兴是时代课题,目前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乡村颓败,人员流失,活力难在,人人向往城市,如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难题,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的发展道路,后庄扶村的“村企共建”模式无疑为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研究范本,也给我们观察村庄的有效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视角。唯有实现产业振兴,农村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兴旺,千千万万个农村才能如后庄扶村一样,农村集体能成为有活力的生命体,激发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从而一代又一代地建设它。借鉴后庄扶村的实践经验,现做出如下以下几点思考:(一)乡村的发展离不开有头脑有能力的精英带头人。在村庄与企业发展过程中,农村精英等“关键少数”尤其是村干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枢纽作用。后庄扶村的发展得益于有一批好的“头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领导集体,他们有着坚定不移的信仰,对村庄的发展、民生的改善承担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后庄扶村先后出现三个好的当家人,第一任书记叫王顺寿,他从1961年至1990年掌管村庄,在位近30年,始终以村为家,以民为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发展集体经济、为村民脱贫致富上,因工作成绩突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曾受邀参加天安门城楼观礼。第二任书记是王华开,基本延续前任当家人王顺寿书记的治村之道,后来他也被提拔为副镇长、林业局副局长。第三任书记是王顺寿之子王希科,他从父辈们手中接过村庄管理权,不仅认可父辈对村庄的感情投入和发展理念,而且继承了庄扶人前仆后继甘愿豁上性命实干的拼搏精神,坚定不移地带领农民共同富裕。他在父辈治村的基础上,近20年来始终坚持推动村企共建,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目标,同时也利用企业发展逐步改变村庄面貌,创新激发集体成员共同奋斗的激励机制,让村里老百姓过上了比城里人福利更好的幸福生活。(二)乡村的发展离不开正确清晰的发展思路,并贵在长期坚持下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一样摆在大家面前,能不能抓住每一次稍纵即逝的发展良机,迅速搭上国家大战略的顺风车?后庄扶村做到了,把一个村办小企业扶持成国家农字号龙头企业,找到了自己应该走的发展路子。20世纪80年代初期许多村庄也曾有过类似企业,但在市场化浪潮中基本都销声匿迹,难能可贵的是后庄扶村一直坚持集体经济发展理念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以工促农的特色发展路子,充分发挥邻近城区的地域优势和食品产业优势,不断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对资源和资产的经营能力,逐步在现实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事实也说明,村庄发展的好赖与村庄集体经济的强弱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三)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共容的利益链接机制。村企共建符合后庄扶村、九联集团以及地方政府多方的共容利益,在合作上具有很好的基础条件,但这仅仅使得他们合作变得可能,要使双方在现实中真正合作起来还需要实践层面的利益共容,任何一方不能有期望搭对方及其合作者便车的倾向。而这正是村庄建制优化调整后,兼并周边几个村庄的后庄扶新村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破解合作组织固化难题,发挥区域化党委统领的作用,推动产业链纵向融合延伸或许都是可行路径。为此,我们认为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发展更多地应该发挥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其它主体的多元合力,建立一种多元合作的发展与治理架构,进而为乡村实现振兴提供源源不断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中国政府网,2018.1.2.

[2]青岛市乡村振兴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EB/OL].青岛政务网,2019.8.5.

后扶范文篇8

为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根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18号)和《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16号)要求,现就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重要意义

2008年是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第三年,也是首批“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的第一年。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对于推动工作向纵深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有关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组织管理工作

各地要按照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完善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管理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认真开展2008年的组织招募工作,全面加强其服务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

(一)要按照规定程序抓好2008年“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组织招募。2008年全国共招募约2万名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将2008年招募计划于5月20日前上报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审核,在9月30日前完成整个招募工作。

(二)认真抓好“三支一扶”大学生信息库的建设管理。要把“三支一扶”大学生信息库的建设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做好信息采集、报送,建立统一标准,统筹管理信息入库工作。各省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要抓紧制定信息库的管理办法,建立本省(区、市)“三支一扶”大学生个人信息总库,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入库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及时,所有入库信息要永久保存。

(三)切实做好“三支一扶”计划的经费保障工作。“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各项生活与交通补助、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的各项费用以及各地“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经费,由地方财政安排专项经费予以解决。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适当提高“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生活补贴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要统筹解决“三支一扶”大学生门诊医疗费的报销问题,并提高其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额度。中央财政将通过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西部地区予以支持。各地人事、财政部门要监督检查专项资金的运行情况,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规范和有效。

(四)加大对“三支一扶”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三支一扶”工作。各省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要在今年持续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三支一扶”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政策,广泛宣传大学生在基层服务的突出业绩和先进事迹,宣传各地及用人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为工作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五)认真组织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期满考核工作。各地要尽快部署,组织各级管理部门和大学生所在单位对其服务期内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进行全面的总结考核。期满考核的工作程序可参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颁发《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该证书由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统一印制,加盖省级“三支一扶”办公室印章,作为“三支一扶”大学生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省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要做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的发放管理工作。

三、广开渠道,落实政策,切实做好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做好首批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是2008年“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为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就业创造条件。

(一)多措并举,切实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统筹安排。要在坚持自主择业原则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细化、明确服务期满后各项就业服务政策的落实措施。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扎根基层。各级人事、劳动保障、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部门要充分挖掘本系统就业岗位,积极吸纳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

(二)认真做好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机关和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招录(聘)组织工作。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可以享受放宽报名条件、增加分数等优惠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公务员招考时,公务员主管部门也可拿出专门录用计划,招录“三支一扶”大学生。县、乡各类事业单位,有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也应拿出一定岗位面向“三支一扶”大学生进行公开招聘,原单位有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考虑接收。服务期满考核为优秀等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可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

(三)抓紧落实服务期满后社会保险等有关政策的衔接工作。“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当地社会保险,其服务年限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服务2年以上,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自主创业的,可按规定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优惠政策。对服务期满并已落实工作单位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其户口、档案原则上随工作需要流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以外的地方,当地公安、人事部门应依据省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开具的证明和就业单位证明为其办理相关手续。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也应结合本地实际,逐步放宽相关政策。暂未就业的,户口应转入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档案应转至户籍所在地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各地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有关政策衔接的具体规定。

后扶范文篇9

2008年是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第三年,也是*年首批“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的第一年,社会上对参加“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关注,部分即将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已产生后顾之忧。为切实做好服务期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推动“三支一扶”工作顺利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做好首批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志愿者的就业服务工作,是2008年“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各部门要从关注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摆上重要日程,及时总结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组织、人事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采取切实措施,充分挖掘就业岗位,及时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抓好国家和省里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努力帮助每一位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都有一份工作,努力确保“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工作平稳进行。

各受灾地区组织、人事部门要在抗震救灾、恢复生产的同时,抓紧做好灾区“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统筹安排。要结合实际情况,拓宽就业渠道,将灾区“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抓紧抓好、落到实处。对因灾失去双亲、因灾致残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具有就业条件的,要确保其就业。

二、千方百计为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一)广开渠道做好“三支一扶”大学生参加机关、事业单位的招录(聘)工作

1.关于报考公务员

(1)县、乡党政机关招考公务员时,应当拿出一定比例的职位面向2008年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定向招录。

(2)在农村、社区连续工作2年以上的志愿者,报考公务员时,每工作1年且经县级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合格,按比例折合后的笔试成绩加1分,符合其他加分规定的,不累加,可按最高加分规定加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加分最高不超过5分。录用后,基层服务年限可视同新录用公务员下基层锻炼年限。

(3)受灾地区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对经受抗震救灾考验表现突出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招录。

(4)中央编办下达的周转编制,用于招录到艰苦边远地区乡镇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乡镇机关专门面向“三支一扶”志愿者招考公务员时,经省编办批准可使用周转编制。

2.关于报考事业单位

(1)服务期满且经县级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合格的志愿者报考事业单位的,在乡镇及以下基层每服务满1周年,笔试总成绩(指公共科目笔试与专业知识笔试按比例折合后的笔试成绩)加2分。符合其他加分规定的,按就高但不累加的原则加分。加分最高不超过6分。

(2)县、乡各类事业单位,有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特别是乡镇的中小学、医疗卫生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在补充人员时,应拿出一定岗位招聘“三支一扶”大学生。

(3)全日制普通高校普通班毕业生,在艰苦边远地区县的乡镇参加“三支一扶”志愿服务且服务期满考核优秀的,经县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批同意,乡镇事业单位在编制内可直接考核招聘,考核优秀比例按服务期满“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总数的15%予以掌握。

(4)艰苦边远地区县区域内的事业单位有编制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可在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志愿者中定向统一招考。“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单位有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接收“三支一扶”大学生。

(5)专业对口、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并愿意到地震灾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3年以上的“三支一扶”大学生,乡镇事业单位可以采取直接考核方式予以招聘。按照《关于对我省地震受灾县教育和卫生系统2008年直接考核补充工作人员的紧急通知》(川人办发〔2008〕143号)规定,各重灾区今年在编制内补充教师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时,对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志愿者,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直接考核招聘。

(6)对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表现突出,并受县级以上党委、政府或市级以上部门表彰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经县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批同意,乡镇事业单位在编制内可直接考核招聘。

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

(二)多措并举引导和鼓励“三支一扶”大学生继续面向基层就业

1.各地各部门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鼓励和支持“三支一扶”志愿者到基层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对自主创业的“三支一扶”大学生,要严格落实川委办[2005]34号文件的自主创业优惠政策。

2.各级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要把自主择业“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作为开展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好。对未就业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实行“一条龙、一对一”的就业推荐服务,保证每个“三支一扶”大学生都有专人负责。

3.对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服务单位工作需要、本人愿继续从事原岗位“三支一扶”服务的,可由本人提出续期申请,续期2年,由县“三支一扶”协调管理办公室按程序报批后,列入2008年的招募计划。

4.对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愿意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干部计划”到村任职的,经自愿报名,可直接聘为村干部,纳入2008年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干部计划”,办理程序按《关于做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和“社工人才百人”计划的大学生转聘为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通知》(川联席办〔2008〕2号)规定办理。

(三)不折不扣落实服务期满后有关政策的衔接工作

1.*年“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从签定志愿服务协议之日起开始计算,2周年期满即停发生活补贴。各用人单位要健全其服务档案,安排好工作交接。离岗前,要对“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岗生活补助发放情况进行认真清理,不得拖欠。

2.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的发放和管理工作。省“三支一扶”计划协调管理办公室按照全国“三支一扶”计划协调管理办公室《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式样,制作证书。各市、州“三支一扶”计划协调管理办公室要认真核对“三支一扶”大学生基本情况,如实、完整填写证书内容,审核无误后报省里,加盖省“三支一扶”计划协调管理办公室公章后发放给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享受有关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

3.对完成工作目标、服务期每满1年且考核合格的省项目计划的志愿者,按每人每年1000元标准增发一次性生活补助。请各市(州)在志愿者离岗前迅速将2000元生活补助发放到位(续签合同,延长服务期限的大学生也应一并发放),并将发放名单报省“三支一扶”计划管理办公室。经审定后,所需经费由省财政负担。

4.“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当地社会保险,其服务年限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

5.对服务期满并已落实工作单位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其户口、档案原则上随工作需要流动。暂未就业的,户口应转入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档案应转至户籍所在地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进行人事。

三、耐心细致做好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后扶范文篇10

第一条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委〔2011〕29号)、《关于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项目的通知》(扶贫〔2011〕1号)和《省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特别扶持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扶贫〔2011〕14号)等文件精神,为促进我县特别扶持项目(以下简称“特扶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特扶项目是指省政府政函[2010]198号批复的《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规划》的项目。

第三条特扶项目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县委县政府每年与各责任单位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责任单位是有关乡镇、部门,主要责任人是有关乡镇、部门的主要领导。

第四条县增收致富奔小康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县增收致富办),负责特扶项目年度实施计划的确定和组织推进。

第五条项目管理分项目前期和深化管理、项目申报和会审管理、项目实施和过程管理、项目验收和绩效管理、项目监督和问责管理等五个阶段。

第二章项目前期和深化管理

第六条项目要符合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符合相关产业政策及布局;土地保障、政策处理工作及时到位,资金筹措方案切实可行。

第七条对捆绑类项目要进一步深化。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应体现突出重点、绩效优先、受益面广的原则,优先安排条件成熟、积极性高、扶持效果好的实施主体。

第八条工程类项目,按基本建设程序执行;其它项目,按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项目申报和会审管理

第九条项目责任单位于每年9月底前向相关项目推进组申报项目前期工作到位的新建项目或续建项目,申报前应在项目实施地公示,申报时递交《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特别扶持项目XX年度实施计划申报书》(详见附表1)及有关材料。

第十条各项目推进组对责任单位申报的项目,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评审、综合评估等方式进行初审,于每年11月底前报县增收致富办组织会审。

第十一条县增收致富办根据会审通过的项目,编制下年度实施计划,并在新闻媒体上公示。公示后报县增收致富奔小康领导小组审定,再报省农办(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审批。

第十二条经审批的特扶项目年度实施计划下达给有关责任单位组织实施,并及时录入更新“省扶贫信息网—扶贫业务应用系统—重点欠发达县特扶项目”数据库。

第四章项目实施和过程管理

第十三条各项目责任单位按照下达的年度项目实施计划组织实施,不得随意更改。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由项目责任单位提出,经相关项目推进组初审、县增收致富奔小康领导小组审定,报省农办(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审批后调整。

第十四条县财政局根据下达的年度项目实施计划,按照“资金随项目走、按进度拨款”的原则,拨付特扶项目补助资金;各项目责任单位及时筹措项目配套建设资金,做到项目资金不留缺口,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项目建设。

第十五条工程类项目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和招投标制度,按基本建设规范程序组织实施。其它类项目按照扶贫项目相关管理规定执行。扶贫开发类项目的相关情况,要在项目实施地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村级集体工程大家建”模式(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各项目责任单位对每个实施项目都要建立相关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目标和责任人,加强财务和档案管理;制订项目月度投资额目标和月度形象进度目标,及时向县增收致富办上报月度实施报表(见附表2)。

第十七条按照《关于建立和推行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的意见》(扶贫〔2004〕1号),在项目实施地设立特扶项目告示牌,将项目名称、建设时间、建设内容、建设成效、项目投资及特扶资金等内容予以告示。

第十八条项目责任单位和所在单位要确保项目无障碍施工。县增收致富办要加强项目管理,实行“月检查、季通报、年考核”制度,对项目半年度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在新闻媒体上公示。对没有完成计划的,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对整改后仍然不能通过考核的,不予安排下年度特扶项目。

第五章项目验收和绩效管理

第十九条各项目完成《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规划》批准的建设内容后,项目实施单位向项目责任单位申请预验收(附自查报告);项目责任单位组织预验收通过后向相关项目推进组申请完工验收;项目推进组完工验收通过后,报县增收致富办审定,县增收致富办可对相关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抽查复核。

第二十条完工验收应提供的材料:

1.完工验收申请报告和预验收结论;

2.项目实施情况及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说明;

3.项目前期审批文件;

4.项目实施前、中、后等图文影像资料;

5.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报告;

6.工程类项目还需提供项目招投标、合同、监理等有关材料;

7.其他应提交的有关材料。

第二十一条县增收致富办会同县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进行项目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应注重受益面、受惠面的评价。

第六章项目监督和问责管理

第二十二条工程类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对项目的资金使用和管理、建设标准和规模的控制、招标投标工作的实施、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工程质量管理、工程监理等进行监督检查。财政部门依法对项目的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和财务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部门依法对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行政监察部门加强项目的监督检查,适时开展重点项目标后管理专项执法检查。

第二十三条其它类项目,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计划实施、资金使用和管理、政策执行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财政部门重点对项目的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和财务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部门重点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行政监察部门重点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特扶项目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和效能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并发出整改通知书;发现重大问题的,应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

第二十五条项目督查考核组对各项目责任单位的项目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年度乡镇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第二十六条项目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一律就地免职,并按党纪政纪规定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构成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工作严重失职,造成国资流失、损害群众利益的;

(二)利用职权收受贿赂的;

(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和严重违反资金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特扶项目完工验收后,管护主体应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保证项目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县增收致富办应做好后期项目监测评价工作,为改进项目管理提供依据。

第二十八条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领导小组定期听取特扶项目推进情况的汇报,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十九条县委县政府对乡镇、部门特扶项目推进情况开展评比,先进单位在全县干部大会上表彰。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之日起实施,由县增收致富办和县发改局负责解释。

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特别

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顺利实施省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进一步提高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资金(以下简称“特扶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按照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委〔2011〕29号)、《省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特别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财农〔2011〕58号)和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相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财政安排的特扶资金,省级原渠道补助资金仍按原政策执行。

第三条特扶资金管理原则:

1.县为主体、条块结合原则。县政府是特扶项目实施和责任主体;有关乡镇和部门是责任单位,各负其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

2.一次规划、分年实施原则。按照“投资少、见效快、惠及面广”的要求,一次制定三年规划,明确项目,按计划分年度具体实施。

3.绩效优先、强化管理原则。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绩效目标,按照“资金随项目走”和“按进度拨款”要求,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强化特扶资金绩效管理。

4.封闭运行、专账核算原则。各级财政安排的特扶资金统一纳入县财政专户管理,各项目责任单位(乡镇和部门)在县核算中心设立专账,单独核算。

第四条县财政局牵头负责特扶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县增收致富办牵头负责特扶项目的管理,县审计局牵头负责特扶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

第二章支持重点和使用范围

第五条特扶资金用于省委、省政府关于对重点欠发达县分类实施特扶项目政策确定的扶持重点。

第六条各项目特扶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参照项目省级主管部门相关补助既定政策规定、省特扶资金管理办法和本办法执行。

第七条特扶资金不得用于经常性经费和各种奖励、津贴和福利补助以及其他与特扶资金使用范围不相符的支出。

第八条县财政按照从紧、必需的原则,另行适当安排项目管理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

第三章计划与资金管理

第九条每年11月底前,项目责任单位根据审定的规划,结合当地实际,编报次年项目实施计划,并附相关资料上报县增收致富办和县财政局。

第十条县增收致富办、县财政局根据省农办(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年度实施计划批复,联合下达年度项目资金使用计划。

第十一条县财政局按照“资金随项目走、按进度拨款”的要求,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和项目实施用款计划分批拨付资金,确有需要的,经审批可预拨部分项目启动资金。

第十二条县财政将各级财政安排的用于特扶项目的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相关“资金专户”封闭运行,并按照“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要求,项目责任单位在县核算中心设立的“特扶资金专账”进行核算。

第十三条特扶资金应按照国库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关规定执行。实行报账制的,应按规定执行。基本建设项目按基本建设程序执行。

第十四条资金拨付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项目资金申拨申请,经项目责任单位初审、县项目推进组审查和县增收致富办审核后,送县财政局复核,报副县长会签、县长审批。需实行县级报账制的项目资金由县财政直接支付项目实施单位,其余项目资金拨付到项目责任单位,再由项目责任单位将资金拨付项目实施单位。

第十五条实行县级报账制的项目资金,由项目实施单位根据项目实施责任书(或项目实施合同)、项目实施计划和项目实施进度,提出用款计划,报账时附有效报账凭据,按规定程序报项目责任单位初审、县项目推进组审查和县增收致富办审核,经县财政局复核后报账。直接用于有关项目建设的,原则上必须使用正式税务发票报账,但对农户直接投工投劳的,可以使用丽水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统一印制的“丽水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收据”,并附工资发放单实施报账。

其余项目资金,由项目实施单位按规定程序向项目责任单位进行报账,项目责任单位对项目实施单位上报凭据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核,同时将票据复印件报县财政局备案。

第十六条其他支农项目参照《省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1〕6号)执行。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特扶项目资金严格执行公告公示制。公示公告主要内容:项目名称、实施地点、内容、规模、期限、项目安排资金计划、来源、性质,实施单位及负责人,以及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等。

第十八条下列情况不得报账:

1.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

2.未列入特扶项目计划、未按工程规划设计、合同实施以及未经批准擅自改变项目计划的;

3.未按要求提供报账凭证;

4.存在施工质量问题,未按要求整改的;

5.其它与特扶资金使用范围不相符的支出。

第十九条项目责任单位和实施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资金管理,做到财务制度健全、账目清楚、手续完备,并配合县增收致富办、发改、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做好监督检查、审计、绩效评价工作。

第二十条各项目责任单位要对年度项目实施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完整、客观填制《县特扶项目XX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表》(见附件1),随年度总结一并上报县财政局、县增收致富办。

第二十一条每年1月份,县增收致富办牵头组织县相关部门对各项目责任单位上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其中县审计局、县财政局负责或委托中介对各责任单位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审计。考核结果将与下一年度特扶资金安排挂钩。

第二十二条项目实施完成后,县增收致富领导小组组织县增收致富办、县财政局和县审计局等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财政资金有结余的,统一收回用于同类其他项目建设。

第五章严肃财经纪律

第二十三条特扶资金拨付和使用实行分管县长、乡镇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签责任制,分管县长、乡镇部门主要领导对所推进项目的财经纪律执行情况负总责,所推进项目相应纳入述职、述廉的主要内容。

第二十四条项目责任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一律不得以任何借口、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截留、侵占、挪用、挤占或者弄虚作假套取特扶资金。违反规定的,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按组织程序一律先予免职,并按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