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6:32:55

哈尔滨范文篇1

在这春色怡人、温情四溢的大好季节,我们在美丽的冰城哈尔滨,十分荣幸地邀请到各位尊贵的客人,参加这次山东郯城招商推介会。在此,我代表中共郯城县委、郯城县人民政府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厚爱,对山东省驻哈办事处及临沂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对协办单位及有关工作人员所做的努力,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地处鲁苏交界,总面积平方公里,万人。是著名的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杞柳之乡。去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总收入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郯城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西周称炎国,秦朝置郯郡,唐元和年间有“郯城”县之名,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春秋三圣”之一郯子的故里,“孔子师郯子”、“郯子鹿乳奉亲”的故事被历代传为佳话。以孙膑、庞涓斗智闻名世界的齐魏马陵之战,描绘了战国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汉相于定国,儒学大家王朗,南朝著名无神论者、天文学家何承天,杰出诗人徐陵、鲍照、何逊等,曾为华夏文明谱写了瑰丽的篇章。

郯城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地处南北大通道,位于临沂、徐州、连云港三个空港之间,京沪高速公路、国道、国道及哈长铁路贯穿全境,往返连云港、日照港、青岛港非常便利。原创:

郯城县百业兴旺,后劲充足。改革开放以来,郯城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形成了银杏、板栗、杞柳、桑蚕、瓜菜、畜禽六大生产优势,银杏生产号称“天下第一县”。工业形成了化工、造纸、机械、酿酒、工艺美术、五金、建材、服装、食品、煤炭十大产业。重点骨干企业郯化集团形成了年销售收入亿元的生产规模,是中国化工百强企业之一,某年上交税金过亿元。

新时代呼唤新郯城。加快发展是郯城人民的迫切愿望,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全县上下的共同心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奋战三年过百亿,加快发展争强县,建设富裕文明新郯城”的宏伟奋斗目标。目标的提出,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全县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全县呈现出政通人和、人心思上的大好局面。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最大的省辖市,是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哈飞、哈药、哈啤闻名全国。哈尔滨与山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亲情、乡情、友情无处不在,无数的山东人奔赴哈尔滨,寻亲问友,饱览北国风光,更多的哈尔滨企业家落户山东,谋求第二次创业辉煌。原创: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郯城民风淳朴,是一方奉献和充满希望的福地;哈尔滨工业发达,是“振兴东北”的龙头城市。今天的招商推介会,是我们加强接触、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促进合作的良好开端。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真诚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光临郯城,探亲访友,观光旅游,指导工作;来古郯大地投资兴业,大展宏图!

哈尔滨范文篇2

2009年,哈尔滨市委提出了城市发展新战略,要求“无论是北跃、南拓、中兴,还是强县,在实施中必须搞好城市设计,以城市设计指导规划审批、建设”。[1]2010年初,在市政府主导下,市规划局组织开展了城市设计“百日会战”活动,针对实施新战略的60余项重大支撑项目,以“特色、和谐”为理念,集中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工作思路是:通过同步开展宏观、中微观实施项目城市设计,加强对实施项目的指导,提高实施项目之间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力争做到“功能好、形象佳、交通畅”。中微观项目的规模从新区规划、片区规划、街道城市设计到重要节点设计,基本都是近三年政府计划实施的项目,具有提前管控和现实操作意义。

二、互动设计工作方法

所谓互动设计,即总体设计与中微观项目设计同步开展,过程中交流、修正、完善成果,即“自上而下的指导整合”+“自下而上的反馈吸纳”。总体设计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哈尔滨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牵头完成,中微观项目的规划设计由海内外30多家专业机构承担。为了协调上下位关系,政府层面设立了总指挥部和16个分指挥部,总指挥部由市规划局和总体设计单位联合组成,负责推进总体设计研究,与多方沟通协调;总体设计经过独立研究,提出城市设计目标、策略、分区功能和景观定位及设计通则,作为审查的依据,指导和审查中微观项目。分指挥部由区级政府部门和中微观项目设计机构组成,具体推进中微观实施项目的规划设计、落实总体设计要求,并反馈于总体设计,来丰富、完善其内涵。互动设计过程包括4个层次的互动,即总体设计与决策者互动,总体设计与中微观项目互动,设计成果与公众互动,设计成果与专家互动。其中,第二个环节的互动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也是组织、协调工作最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这里进行重点介绍,其他常规环节这里不再赘述。第二环节的互动式设计分为一个平行过程和一个交互过程。平行过程——即总体设计研究与中微观项目设计同步开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设计机构独立开展设计研究,根据各自理解,分别对所承担的项目提出设计目标、对策和初步方案。总体设计则要完成与政府主要决策者之间的初步沟通,对设计目标、思路和重大问题达成共识。交互过程——平行过程完成后,总指挥部与分指挥部进行沟通,就总体设计初步成果对分指挥部和中微观设计机构进行宣讲解读,开展互动研讨和征求意见,进一步矫正、完善总体设计内容。在达成共识后,总指挥部开展1~2次设计指导,相当于对中微观项目方案进行预审,及时指出问题、归纳总结好的方面并吸纳到总体设计中,对有争议部分开展进一步研究。通过多次交互研讨,总指挥部与分指挥部对重大问题的判断达成一致,提交专家和政府审查。

三、城市设计焦点辨析

确定共同的价值目标,提取共同关注的焦点并提出富有理论性、实践性的解决方案,是互动设计指导和成果审查中各方达成共识的基础。设计焦点缺失或准星失调,上位规划无法对下位规划提出具体要求,总体设计的权威性、依据性将受到直接挑战,会战效果将难以保证。为此,总体设计从目标、问题双导向出发,通过对城市特色、目标的理解,从特色塑造与系统性设计问题梳理入手,找出哈尔滨城市设计需要解决的如下焦点问题,提出对策和引导方法。

1.建筑风格与风貌分区

哈尔滨的历史是多元文化交织的历史,建筑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而且由于形成年代、建造者、使用者和主导功能的不同,这些文化载体的分布有规律可循:道里区、南岗区以俄罗斯风格为主,道外区有中华巴洛克,老香坊区和文庙地区中国传统特色浓郁,学府路沿线大学校园密集,“三大动力”厂区周边和平房区保持着前苏联风格,呼兰区以萧红文化和呼兰河为代表。这为实施风貌分区塑造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图1)。总体设计根据历史形成的特色和功能导向,结合行政区划和自然边界,将规划城市建成区划分成三圈层,24个特色片区,其中包括3片历史风貌核心区、8片传统风貌特征区、13片新城风貌特征区。对应三圈层,分别采取“传承”“发展”“创新”为主的策略,明确各片区的主导风貌及其代表性街区、建筑和景观,制定详细的分区导则,作为审查管理依据及与中微观设计之间对话的平台(图2)。对于争议较大的建筑风格问题,总体设计通过研究哈尔滨地域特征并借鉴以往城市设计成果,提出控制窗墙比、门洞及窗的比例、主导色及点缀色、屋顶形式、建筑转角处理等设计通则,并加以示例,在审查中微观项目中严格执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建筑风格指引只是一种底线管理,实际效果还要依靠设计师的创造,规划师无法越俎代庖。设计师对城市的理解力、创造力与业主给予设计师的自由度高度耦合,才能诞生优秀的设计作品。同时,还必须依靠更加科学、透明、严谨的审查制度和严格的事后监管。

2.高度控制

高层建筑是城市空间轮廓的主宰,其分布实质上依循的是城市经济与功能空间的关系。纽约曼哈顿、香港维多利亚港湾、芝加哥中心区、上海陆家嘴、北京CBD等,都是经济空间、功能空间与景观形态重叠的产物。功能空间结构不清晰,高层建筑的分布必然呈现无序状态。不能深刻理解这一点,便无法有效引导城市空间轮廓和景观的形成。目前,哈尔滨的高层建筑已经呈遍地开花之势,严重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和街道生活的舒适性。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哈尔滨的高层建筑分布呈现以下特点:其一,整体分散、局部密集,呈现出沿主要干道、沿主要街道路口、商业中心区集中的特征;其二,沿江建筑高度不断突破,已形成“簇群+点式”高层的局面;其三,道里区、南岗区等老区核心地区高层建筑密布,对天际轮廓、街道空间影响较大,对保护建筑造成视线影响和压力。通过对哈尔滨产业及功能发展趋势的研究,我们认为哈尔滨下一步的发展需要强化商务、科技、信息、交通等区域中心职能,会进一步强化工业、服务业经济并形成生活配套的多中心格局。针对于此,总体设计从构建城市合理空间结构的角度出发,提出打破现有以老城为核心的同心圆结构,打造西部新发展轴:通过新的景观大道设计,将松北新区、群力-哈西、平房新城串联起来,在功能上形成哈尔滨区域竞争新优势,在景观上形成具有时代感的新轴线,类似巴黎的拉德芳斯、伦敦的道克兰、马德里的新区,高层办公、酒店、公寓类建筑以及大体量的商贸会展、交通物流等项目将因功能西移而重新集聚,形成新的多中心地标景观,而建筑形式也可以摆脱“穿衣戴帽”的怪圈,向新地域风格发展;老城将因为经济功能外移而减压,土地价格得到平抑,传统街区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图3)。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总体设计将城市划分为六类控高区域,分别提出控制要求。对于已经形成的高层建筑集中区,提出分片、分线完善原则:通过调整土地使用和高层分布,完善局部地区的高层建筑布局,形成优美的标志性轮廓,摆脱高层建筑无序分布的状态(图4)。

3.公共空间系统性及其尺度

公共空间承载着哈尔滨人的生活。这里的人热衷户外活动,啤酒节、音乐节、冰雪节、广场舞、江边垂钓、户外野炊、江畔漫步,不一而足。哈尔滨的公共空间也多种多样,特色十足,诸如自然湿地、江畔公园、广场、步行道、街心花园、三角绿地等。随着城市框架拉开,出现了各级开敞空间分布不均、小型绿地广场被侵占等现象,公共空间的系统性受到破坏。同时,新建广场、公园、街道尺度失调,空间缺乏围合感,舒适度尚不如老城。总体设计延续总体规划结构,提出以“一江一岛、四带六楔”的自然基底空间与特色街道、广场为骨架的人文空间叠合,构成哈尔滨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使社区公共空间更具均好性,步行环境更加连续,市民活动与大自然的结合更加紧密。为了使人们在户外公共空间获得舒适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总体设计对街道、滨江、广场、历史街区周边建筑尺度提出控制要求。

4.沿江开发

松花江是哈尔滨的母亲河。江畔公园开放、舒朗、自然、惬意,江畔餐厅、青年宫、友谊宫、江上工人俱乐部等,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倍受市民欢迎的场所。如今,沿江新建、插建了大量高层住宅,“墙”效应阻碍了江、城功能互动,也遮挡了从城到江的视线通廊,滨江公共属性有下降之势。高层建筑距江过近,改变了江畔舒朗、开阔、自然的风格。总体设计对滨江建筑高度提出分段控制要求,总体思路是保持道外区58至经纬街段既有前低后高的空间形态和天际线不再升高,保持大江两岸眺望视廊,高层建筑群及制高点向群力新区滨江段转移。根据这一原则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审查和不断修改,如:经纬街尽端的时代广场及其周边开发,经过多轮研讨确定降低建筑高度和强度,保持建筑和场所的公共性;对群力滨江段提出结合商务功能区,优化空间布局和沿江天际轮廓线,打造西部新的地标;滨江公园向东、西延伸,保持足够的绿地宽度并延续绿化、景观特色等。

5.基质地区引导

基质地区是一个城市占地面积最大、承载城市最基本功能的地区,由于它“绿叶”的身份而往往被忽略。但毋庸置疑,没有基质地区的整体风貌作为“绿叶”,标志性景观也无所谓“红花”;没有基质地区的人居环境,居民的生活品质将无法保证。因此,重视基质地区的风貌和人居环境提升,是城市设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从社会、文化、生态角度来讲,基质地区问题甚至比其他问题更加重要。哈尔滨的基质地区主要为居住型地区、工业型地区和科教型地区。街区和建筑肌理是基质地区具备识别性的条件,建成环境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总体设计按照肌理、建成环境质量提升目标,将居住型地区划分为重建、改善、较好、新建等四类,将工业型地区划分为传统、新型、搬迁改造等三类,科教型地区依据集中度划分为不同片区,分别提出设计导则要求。

四、功能空间与景观形态重构建议

内因决定外因。一座城市外在的形象,取决于其内在的城市功能和土地经济性。城市设计只有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才能找到正确的引导方法。伦敦、巴黎、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马德里等传统城市,就是在金融、贸易发展的商机面前,卓有远见地谋划了新的中心,不但争取到成为全球或区域经济中心的机会,成功实现经济转型,而且有效保护了传统文化并成为世界旅游名城,实现了保护与发展双赢。反观中国很多城市,昆明、杭州、济南等,老城厢高楼林立,传统街巷房屋毁损殆尽,城市景观单一乏味,文化生活缺少了灵魂和载体,经济转型从何谈起?这是典型的因功能空间与景观形态不兼容造成的恶果。总体设计充分认识到城市发展的这种规律性,首先从认识问题的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功能转型与景观形态转型的关系,进而大胆提出哈尔滨要实现功能重构、空间重构,并带动景观格局重构的设想,从而疏解老城、培育战略性新兴功能区,这是解决城市功能空间与景观形态背离矛盾的根本途径(图5)。尽管这种思维超越了总体设计的研究范畴,但仍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认同。总体设计作为一项专项规划,无法改变上位法定规划确定的用地布局和空间形态,但在实践中仍指明了引导思路并坚定地贯彻下来:建筑风格与风貌分区引导、高度控制、沿江开发引导等,都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找到了答案。希望哈尔滨新的空间发展战略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功能与景观的结构上达到高度协调和统一,使发展与保护相得益彰,带动城市迈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高度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总结

哈尔滨范文篇3

哈尔滨旅游业对于其它有关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旅游业态不断拓展到文化交流、艺术等行业,有力促进了其它有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使休闲消费逐渐增长。中央大街步行街闻名全国,客流量逐渐持续保持增长趋势,主要商业区与同期相比的客流量增长15%,旅游人数呈现倍增式增长,在旅游旺季有效提升了质效。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有利带动下,交通运输客流量近年来逐年增长且屡创新高,特别是随着哈尔滨冰雪节的名气日渐增长后,在此期间来哈游客更是增长明显,太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与同期相比保持增长18%的势头,在全国超千万旅客吞吐量的所有机场中增长幅度最大,全年旅客吞吐量增长超过15%。作为东方小巴黎的哈尔滨,在世界享有盛誉,打造的冰雪旅游,不断加强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近年来,冰雪旅游使哈尔滨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显著提升。在冬季旅游热点城市排名中始终保持在前列,自政府设定国际冰雪节以来使哈尔滨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黑龙江省唯一一个部级节庆活动,年平均接待夜游游客近600万人次,与同期相比增幅达12%,旅游产业收入175亿元,与同期相比增幅达17.4%,向全省辐射的五大精品旅游线路都以哈尔滨为中心。积极组织体现哈尔滨优势特色的旅游活动,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突破,诸如在以夏季避暑为主题的旅游文化时尚活动中,“迷人哈夏”活动具有一定代表性,其效果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国家5A级景区太阳岛等积极探索吸引游客的服务模式,游客规模逐年增长,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为广大群众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高品质湿地线路吸引了省外自驾游游客纷至沓来,使湿地旅游质量进一步提升及旅游服务效果受到省内外游客的好评如潮。在组织的各种旅游活动中,呈现出的一个热点就是休闲消费,使哈尔滨在国内外游客中的知名度显著提升。

2哈尔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哈尔滨的旅游资源十分独特,但在开发旅游资源方面缺乏一定的力度、整体规划不够完善、还有待于突出鲜明的特色。在哈尔滨旅游产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2.1旅游资源开发还需突出地域特色并加大力度。哈尔滨市除传统地方戏外缺少高水准的文化旅游演出产品。外地来哈演出的演唱会和话剧等在市场占有量中,占哈尔滨演出市场中多占比例相对较高,在体现哈尔滨市旅游地域特色等方面的旅游娱乐项目严重不足。因受自然条件所限,哈尔滨市主打自然资源和气候优势对外宣传旅游,旅游文化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才能引进更多的游客前来。2.2在旅游产业方面还需要在整体规划。上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哈尔滨虽然近年来逐渐完善旅游产业规划,但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尚未充分认识到,对文化旅游产业缺乏详细规划,需要更加合理地进行旅游产业布局,使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哈尔滨市旅游产业近年来不断增强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在规模上不具有较大的文化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经济的贡献,目前刚刚起步的文化产业,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2.3旅游产业还需进一步突出地域特色。旅游产品应结合地域历史文化内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旅游商品转化力度,加大开发与旅游消费需求相符的多层次旅游产品,与经济、信息等产业进一步加强融合,不断拓宽多领域的合作,使旅游产业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使旅游商品地域文化内涵丰富,从而突出旅游产业的鲜明特色。由于在开发过程中具有盲目性,使哈尔滨旅游特色的突出不明显,因此,也缺乏形成相应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集群优势的充分发挥有待进一步加强。2.4采取有效措施发挥旅游人才资源优势。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水平、丰富经验、较强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但一些单位缺乏自我创新机制,应制定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相关政策,使优秀人才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受经济利益的影响,不愿从事较低收入文化工作的人日益增多,造成哈尔滨市严重缺乏专业旅游管理人才。在旅游产业中创意是生命种子,离不开艺术创作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优秀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创新”,正是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在一定程度上,人才不足对于哈尔滨市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制约。

3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发展政策

3.1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基地聚集升级战略的实施,在哈尔滨各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方面进一步优化,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业集聚和示范效应的充分发挥。积极推进产业大项目实施,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哈夏音乐会、保护利用“黄房子”等产业项目上加大宣传力度,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开展深入合作,推进万达文旅城等百亿元级大项目实现预期效果。将招商引资项目在“文博会”“东博会”及“寒地博览会”等展会上进行推介,重点引进也有利于哈尔滨市产业发展且较高附加值、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及环保产业项目在哈落地实施。在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方面积极向国家、省级政府部门申请支持,促进新兴产业业态加快转型升级。3.2旅游产业扩大品牌影响力。将哈夏音乐会这一闻名全国的品牌活动集中力量办好,对新音乐厅和大剧院应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形成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融合的良好局面。对冰雪大世界、雪博会等知名景区旅游环境不断提档升级,使“冰雪节”“冰城夏都”等旅游品牌不断地扩大影响力。在旅游创意和旅游产业创新能力设计方面做大做强,提高哈尔滨市的旅游品牌效应。在哈尔滨地域优势资源中深入挖掘,积极围绕文化、历史、冰雪、生态、艺术、建筑、美食、时尚等方面打造地域特色鲜明和竞争力极强的八大旅游线路,提高哈尔滨市的知名度。3.3旅游产业与文化时尚进一步加强融合度。对旅游产品和具有比较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业要素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功能丰富的老景观、老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开发,对旅游基础设施采取加强运营管理的有效措施,哈尔滨之夏音乐活动全国闻名,是营造音乐之城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对市场演出运营模式的不断完善,提升演出节目的整体水平。对“东方莫斯科”的时尚优势充分利用,在哈尔滨市诸多领域挖掘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时尚亮点,突出哈尔滨旅游产业特色。县域积极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整合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理念,在市场机制中进一步发挥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引导不同资本向旅游产业的投入。对突出哈尔滨地域特色的旅游景点加大宣传力度,成为哈尔滨市旅游产业中的知名景区,提升哈尔滨的影响力。3.4在冰城夏都旅游文化名城方面还需。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十三五”期间将对旅游发展思路在现有基础上彻底转变,在旅游发展模式上吸收借鉴经验丰富省份的重要举措,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哈尔滨“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为积极打造冰城夏都旅游文化名城创造有利条件,突出冰雪和生态的旅游特色,加强建设并进一步完善冰雪和避暑旅游体系。吸取突出哈尔滨特色旅游资源的精华,在建设冰城夏都国际旅游名城上加快脚步,使哈尔滨市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旅游产业集聚区。将哈尔滨的优势潜能深入挖掘并不断释放,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和“互联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经济新形态,有利促进相关产业与旅游创意的有机融合,在积极引进落地重大成果、特色品牌打造、龙头企业做强上集中力量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形成更加开放的经济发展格局。

4哈尔滨市旅游产业政策的作用

4.1对旅游产业的定位进一步明确。定位是根本措施和重要依据,全国大部分省市近年来在诸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等旅游业发展中的定位日渐明确,但对旅游业的产业定位不够明确。随着国民经济中将旅游业纳入新的增长点,但还只是导向性意见,旅游业在各相关产业中的地位还需要进一步予以明确。4.2对旅游产业树立正确的发展导向。旅游业应坚持发展原则和导向,在旅游产业政策中进一步明确。保护与合理开发旅游资源、防止破坏和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旅游业未来发挥的综合功能等方面是目前旅游产业发展中亟待妥善解决的导向性问题。4.3有利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虽然哈尔滨一些市县为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相继颁布实施了有关政策措施,但在全国范围还缺乏政策和整体措施,出台旅游产业政策将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综上所述,旅游业属于具有较强依托性的行业,旅游产业政策的约束力较强,只有将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完善的保障措施,才能充分发挥旅游产业政策的导向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凤刚,徐树红,姜松滨等.加快哈尔滨市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J].决策咨询,2015(6):39-41.

[2]张广海,孙文斐.山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措施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7-14.

[3]田有年.我国滑雪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37-39.

[4]张莞.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进展述评[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8(2):150-154.

[5]杨建鹏,丁玲辉.西藏乡村旅游与民族节庆和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46-50.

哈尔滨范文篇4

关键词:哈尔滨旅游产业;资源分析;产品转化

一、资源分析的内涵

昂普(RMP)分析是在1999年由吴必虎提出的区域旅游产品开发理论模式,简称R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不仅要对资源R(resources)和市场M(market)条件进行充分分析,并使它们与产品P(product)有机结合,而且更加强调资源、市场和产品之间的统一、互动关系。[1]对于昂普分析而言,资源分析是基础,市场分析是方向,产品分析是核心。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分类系统中,旅游资源的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2]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旅游产品开发的前提条件便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本文资源类型分析是指对哈尔滨的各类旅游资源按照其属性的不同进行类型划分;资源特点是指对其独特性、组合特点及资源开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科学分析。其目的在于确定哈尔滨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开发顺序,明确建设方向,是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重要内容。

二、资源类型

1.欧陆文化旅游资源

1903年,横贯欧亚大陆的中东铁路通车后,哈尔滨作为东方连接欧亚铁路的交通枢纽,迅速成为了远东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战略要地。20世纪上半叶,先后有19个国家和地区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和代办处,有近二十万欧洲侨民先后流亡到哈尔滨侨居,这深刻影响了哈尔滨的音乐、建筑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文艺复兴式、巴洛克、拜占庭、新文艺运动派和俄式建筑随处可见,中华巴洛克式建筑是人类建筑史上中西合璧的典范。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主要有中央大街、圣•索菲亚教堂、华梅西餐厅、哈尔滨秋林食品及各国领事馆旧址、哈尔滨市道外区原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等。

2.冰雪文化旅游资源

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无论在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因素还是资源本身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哈尔滨素有“冰城”之称,是世界冰雪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与日本札幌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国际狂欢节和挪威奥斯陆滑雪节并成为世界四大冰雪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冰雪艺术景观最多、冰雪娱乐项目最全的“冰雪迪斯尼乐园”;太阳岛雪博会是我国雪雕艺术的发源地,是国内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雪雕盛会;亚布力滑雪场是我国第一座符合国际标准的国际旅游滑雪场,拥有高、中、初级雪道15条,其中高山雪道为亚洲之最。

3.音乐文化旅游资源

音乐历来是哈尔滨最闪耀的一张城市名片,已成为这座城市熠熠生辉的旅游品牌。20世纪初,伴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西方传统经典音乐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哈尔滨,哈尔滨成为我国接触欧洲古典音乐最早的城市。2010年,哈尔滨以百年交响乐历史和五十年“哈夏”音乐会历史积淀为基础,成功获得了联合国授予“MusicCity—Harbin,China”(音乐之城)荣誉称号,成为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成为中国第一个“音乐之城”。2012年5月,哈尔滨中央大街启动“音乐之街”活动,2014年,中央大街首届“老街音乐汇”上演,让视觉、听觉的享受留住游人的脚步,使哈尔滨的城市品位得到极大提升。

4.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哈尔滨作为全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大城市,红色历史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枢纽城市,成为了传播俄国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重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1923年10月,在陈为人的领导下,中共哈尔滨小组正式成立,是我们党在东北建立的第一个地方党组织。在抗日战争期间,哈尔滨经历了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前赴后继,以杨靖宇、赵一曼等英雄人物为代表的抗联战士,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有侵华日军第731罪证陈列馆及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等。

5.金源文化旅游资源

女真源自三千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至金时期称女真。哈尔滨市阿城区的金上京会宁府一直是女真建立的金帝国的早期都城,历经了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代皇帝,作为金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达38年之久。女真族的社会生活多以捕鱼、狩猎为主。至今在哈尔滨冬捕、冬钓等活动依然盛行,如松花江开江节不仅是对女真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成为哈尔滨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南方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其中更具代表性的景点有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上京会宁府、哈尔滨市阿城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及亚沟石刻等。

6.森林湿地旅游资源

哈尔滨的森林及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全市以地带性植被红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及人工林等为主。现有森林面积约232.4万公顷,其中天然林面积140.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3.8%,野生植物种类950种左右。[3]目前,全市有部级森林公园12个,如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6个;自然保护区16个。此外,哈尔滨松花江湿地旅游资源南北以松花江两岸提防为界限,东起大顶子山,西至涝洲畜牧场,总面积为1080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景色最为优美的城市河流湿地。太阳岛湿地、呼兰河口湿地、伏尔加庄园等独特的自然湿地景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特色、面积约为12.5万公顷的生态资源环境。

三、资源特点

1.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

特殊的地理地貌、气候条件和人文历史为哈尔滨带来了种类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欧陆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红色文化、金源文化等。由于地处高纬度,冬季漫长且雪质较好,使得冰雪旅游资源成为了哈尔滨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哈尔滨有全球最大的冰雪艺术景区———冰雪大世界、最高水平的雪塑艺术博览会、流光溢彩的冰灯公园和充满激情的滑雪运动,是全球最具特点和最热闹的冰雪旅游城市。夏日的哈尔滨气候凉爽,美丽的松花江、太阳岛充满了和谐浪漫,浓郁的欧洲风情和都市文化,国内外闻名。

2.旅游资源组合较好,配置合理

旅游资源组合按照旅游区范围大小具有一定层次性,既包括单独旅游区的不同类型吸引物组合形态,也包括更大范围风景区不同旅游资源种类的配合状况。[4]从哈尔滨的旅游资源看,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相互映衬,组合较好,配置合理。其中包括水域风光8处、建筑与设计27处、人文活动3处、地文景观11处、生物景观1处及遗迹遗址2处。较好的资源组合为哈尔滨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吸引了具有不同需求的旅游者前来感受哈尔滨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

四、产品转化

哈尔滨市旅游产品开发要求开发者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研究,根据哈尔滨自身资源优势及旅游者偏好进行产品的开发和转化。

1.欧陆风情类旅游产品

欧陆风情类旅游产品是指依托哈尔滨独特的欧陆风情旅游资源而开发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包括建筑、教堂、美食等的旅游产品。针对欧陆风情类旅游产品应策划不同的线路供游客选择,突出观光、求知、体验、娱乐,开展“欧陆风情之旅”主题旅游。如建筑艺术游,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霁虹桥—红军街历史风貌保护区;教堂文化游,索菲亚教堂—犹太总会堂—犹太纪念馆;这对于哈尔滨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的“冬夏两季热而春秋两季冷”的现象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填充和弥补。

2.冰雪文化类旅游产品

冰雪旅游产品是针对冰雪旅游客源市场这一特定的客源市场,侧重满足冰雪旅游者休闲、游览、娱乐、体验等方面的需求,需要设计者与经营者有针对性研发与供给的冰雪旅游产品。[6]哈尔滨的冰雪旅游产品包括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雪博会等冰雪节庆活动;冬泳、国际冰雕、雪雕等冰雪赛事活动;书画、摄影展、冰上婚礼等冰雪文化活动。从冰雪体育产品、冰雪文化产品以及冰雪节庆产品等方面对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不仅可以使冰雪旅游接待地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对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作用。

3.红色文化类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产品是一种思想性、教育性和感召性都很强的专项旅游产品,其内容分解为历史过程、革命精神和物质景观三个部分。其中,展览馆是红色旅游产品历史过程的主要构成,如日军“七三一”部队侵华罪证陈列展馆;革命精神是红色旅游产品的灵魂与核心,旅游中较多地体现在纪念堂、陵园。如尚志烈士陵园、东北烈士纪念馆等;物质景观是红色旅游产品的物质载体,主要包括这一段历史过程中所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伟人故居等,如萧红故居。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民族凝聚力。

4.历史文化类旅游产品

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是指渗透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类活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遗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旅游产品。哈尔滨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可打造近郊文化圈层,挖掘金源文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并推广历史文化旅游专线,如:阿城金源历史文化1日游,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金上京会宁府遗址金太祖陵公园—会宁公园—阿城清真寺。其发展能够使各个旅游区(点)在整个空间布局下的功能价值和定位,并精心设计功能分区,而且能够发挥旅游集聚优势,并进行资源整合。

5.避暑休闲类旅游产品

避暑休闲类旅游产品即消夏休闲产品,是指将观光、度假、漂流、登山、露营、摄影、修学与科普等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哈尔滨市区内可形成以北岛、东山、西湖、中河的山水森林城市为自然依托,欧亚城、音乐城、啤酒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文化内涵的都市避暑休闲度假地格局;市域内县(市)形成以玉泉狩猎旅游度假区、玉泉-平山休闲度假区、亚布力旅游度假区等精品项目为主要依托的避暑旅游带。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哈尔滨的旅游资源,还能够使哈尔滨成为四季可游的全年候旅游地。

作者:杨铭铎 张新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宁宁.体验经济视野中的节事类旅游产品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龚晨枫.RMP(昂普)分析下磐安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97-98.

[3]张然.关于中国旅游业旅游资源组合的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5.

[4]徐文婧.哈尔滨冰雪大世界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2011:上半月(04),103-104.

[5]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1):103-110.

哈尔滨范文篇5

1哈尔滨市发展农业保险的必然性

哈尔滨市现有耕地179.3×104hm2,分布在市郊和10个县(市)。近年来,哈尔滨市的农业生产频繁地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和破坏。2009年6月,哈尔滨市连续三次强降雨造成1.5×104hm2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7128万元,受灾区域主要集中在松北区、宾县和方正县。这次降雨造成大量农田受淹,灌区渠系工程遭到不同程度损毁,部分村子的大棚、温室及沿江田地、林地受灾严重。频繁的强降雨使这三个区县的23个乡镇1.872万人受灾,农作物绝收面积超过2892hm2。2010年4月中旬,哈尔滨市大部分地区遭遇罕见的暴雪袭击,降雪量高达到32mm。这场特大暴雪出现在哈尔滨市农业春播生产的黄金时段,这段时期的农业生产大棚多培育水稻、瓜菜等秧苗,暴雪导致大棚遭受破坏,秧苗受损,对全年的农业生产都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2010年,全市农业生产较常年推迟1周到10天,部分地区将达到半个月以上。同时,冰雪融化将造成旱田低洼地块严重积水,作物生长期变短。结合近年来自然灾害的历史数据,哈尔滨市在农业生产方面,春季面临着雪灾、春旱、气温过低等威胁,夏秋季节则面临着暴雨和洪涝灾害的威胁。而哈尔滨市的农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系着全市近千万人口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分散农业风险、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根本利益的有效手段,农业保险必须得到一定的重视和发展[2]。

2哈尔滨市农业保险的现状分析

2.1哈尔滨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保费现状2010年,哈尔滨市将大型牲畜、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全部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列入中央财政补贴的能繁殖母猪、奶牛、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及其他油料作物全部参加保险,保费由中央财政补贴为主,农(牧)场、上市公司补贴为辅;马铃薯、亚麻、杂豆、白瓜籽等经济作物自愿参加保险,保费由农(牧)场和上市分公司进行补贴(如表1所示)。

2.2哈尔滨市农业保险业务的收支现状结合表2可知除2006年以外,哈尔滨市农业保险的简单赔付率都高于国内保险业务的平均水平,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9年这4年农业保险的业务支出远高于保费收入。这一方面反映了农业保险公司的负担严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业保险对国家财政补贴政策的迫切需要。表2还显示了哈尔滨市农业保险收支总额相对较小,且一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侧面反映了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需求明显不足、供给严重短缺的客观事实,同时也说明了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制度政策上的不完善。2008年,哈尔滨市农业保险的收入实现历史新高,达到11417万元,占保险业务总收入的1.63%。2008年,哈尔滨市保险行业总体上的简单赔付率为44.49%,而农业保险的简单赔付率为57.71%,说明了哈尔滨市的农业保险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处于初见成效阶段。2009年,哈尔滨市农业保险收入为2375万元左右,较2008年收入明显减少。由此可见,哈尔滨市农业保险体制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结合哈尔滨市农业保险的现状,本文认为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目前,哈尔滨市已推出了以种植险及养殖险为主的农业保险项目。但从调研情况看,哈尔滨市农业保险仍表现为整体需求不足。目前包括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在内的多数财产险公司,也都由于农户缺少投保积极性、保险没有经济效益,未开展或已停止了相关业务。早在2007年,人保财险哈尔滨市分公司就推出了塑料大棚种植保险,由于农户投保积极性低,2008年以后无一人投保。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种植险及养殖险以外的其他涉农商业险没有享有政府补贴,虽然保障较高,但由于保费高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民参保意愿不强,商业保险公司也不愿涉足;另一方面,哈尔滨市大多数农民收入较低,保费支付能力弱,导致农户对保险的购买力不足;再次,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政府救济制度,农民对政府有很强的依赖性,对灾害的发生、农业生产的风险心存侥幸,怀有“天灾人祸躲不过”的心理,并且农民的保险知识匮乏,保险意识淡薄,以及对保险赔付持有怀疑态度,这都导致了目前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现状。从经济学上讲,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性和消费上存在非排他性,这必然会导致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的减少,使农业保险需求偏低。

3.2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由于农业风险复杂多变、可控性差以及分散承保的高成本、保险期间防范风险的高投入和风险损失发生后的查勘定损工作的高技术要求,使得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成本大大提高。而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公司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不得不考虑自身的经营效益。为了可持续经营,保险公司在厘定农业保险产品费率时,倾向于采用较高费率以确保不亏损。但是作为农业保险产品销售对象的农民,他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接受农业保险产品价格,需求拉动的缺乏以及较高的赔付率和营运成本致使农业保险产品难以发挥风险防范和经济补偿的积极作用,保险公司往往因亏损而逐步退出农业保险这一经营领域,导致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3]。本文认为,目前哈尔滨市农业保险与其他商业保险面对的政策优惠并无本质上的差异,这与农业险赔付率高、亏损严重的具体经营情况不相配。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是没有市场主体愿意自觉提供产品的,但同时它又具有正的溢出效应,完全按照商业模式运作,这必然导致农险市场失灵的现象发生,加之政府对保险公司经营亏损补贴不足或不到位,也制约了保险公司开展农险的积极性。

3.3行政手段推广农业保险的效果不理想在当前大多数农民不了解农业保险的情况下,农险承保公司直接面向农民开展业务,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必须借助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参与。但目前哈尔滨市辖区内某些县(市)对于政府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如何定位还把握不准,为了完成试点任务,往往通过行政命令将参保任务层层分解到各乡镇、村,要求必须全部按期完成,有的甚至将参加农业保险与粮食直补等惠民政策直接挂钩,侵害了农民利益。同时,在承保公司的选择上,采取行政指定而非公开招标的竞争方式产生,使得承保公司没有竞争压力,更没有动力去优化保险条款,扩大保险责任,降低保险费率,提高服务水平,政府也失去了利用市场杠杆调动农民和承保公司两方积极性的机会[4]。

3.4农业保险责任范围偏窄政府通过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帮助承保公司扩大了经营规模,防范和控制了经营风险,降低了经营成本。但承保公司却没有适当放宽保险责任。如前所述,目前哈尔滨市仅仅推出了以粮食作物、大型牲畜和少数油料作物为主的农业保险项目。有些保险责任与农民的实际需求有所偏离,使农业保险没有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农民参保积极性大打折扣。比如,哈尔滨市早春时期低温冻害对水果生产的威胁最大,果农尤为关注,但哈尔滨市的水果政策性保险最初却未将其纳入保险责任范围,给多数果农造成“有险不保、保却无险”的印象,对水果保险产生抵触情绪,这反映出哈尔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责任范围偏窄。

3.5缺乏有效的巨灾风险防范机制从目前哈尔滨市农业保险的试点来看,农业保险的实施方案规定建立巨灾风险基金,但其基金的建立还没有得到具体的实施,并且其本身的措施也具有不合理性,哈尔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规定了风险责任,最高赔付总额以当年全部保费收入的三倍为最高限。例如某年发生巨灾,那么农民受到的经济损失额很可能超过保费收入的三倍。

4推进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针对哈尔滨市农业保险试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哈尔滨地区的实际情况,改善和发展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工作的具体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积极引导农户自愿购买保险从农民的保险意识看,哈尔滨市广大农民主动购买农业保险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政府和保险公司应逐步采取给予农民一定参保优惠,以及经济性强制措施等手段引导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具体的方式可试采用提供的有关补贴、优惠政策、农业信贷以及农业保险中附加的农业服务(即购买了农业保险,就可以享受保险机构提供的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服务)等。

4.2确保主要粮食作物的财政补贴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保险标的是所承保的所有标的集合,包括与种植业和养殖业财产本身及与其有关的利益和责任,如农作物、林木、各种饲养动物等。根据国家、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的财力,在目前情况下还不可能对所有的农业保险险种全部予以补贴,所以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标的确定应坚持最低保障、循序渐进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原则,重点补贴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当前应把哈尔滨市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畜、禽养殖作为政策补贴的对象。具体来说,在重点考虑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能繁殖母猪、奶牛这些保险标的以外,适当考虑马铃薯等一些产量较高的经济类作物。此外,在农户自愿参保的经营项目里适当放宽农业保险的责任范围,进一步增加保险标的物的种类。

4.3运用综合性的补贴方式从以上分析和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农户和保险公司都迫切需要政策性补贴,目前哈尔滨市只对保费进行补贴,在今后农业保险实践中应考虑运用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方式相结合。在直接补贴方式下,农民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单时,只交纳保险单上列明由农民自身承担的保费部分,财政补贴部分由国家财政替农民直接交纳,同时要建立惩罚机制,一旦发现有骗保等行为,视情节减少或取消下一年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发生;对于间接补贴,可以以大灾准备金补贴,巨灾风险基金和业务经费补贴等形式,考虑到目前哈尔滨市财力状况和实践经验,建议采取就低的补贴方案,以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的3%~6%提供经营管理费补贴,同时对监管部门公司业务和财务情况进行有效跟踪,建立弹性补贴制度,适时调高或降低补贴额度[5]。

哈尔滨范文篇6

1.哈尔滨旅游文化市场的现状

旅游市场的开发需要鲜明的主题性,通过旅游主题的确立,可以使旅游资源本身蕴涵的特色充分体现出来,并对旅游爱好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哈尔滨旅游市场的主题性的形成是原始的、自然的,而且各主题之间是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同时极好的反映了地域特色。

1.1冰雪文化主题游

冰雪节:自1985年1月5日创办中国•哈尔滨冰雪节以来,哈尔滨人以寒地气候为资源条件,开发冰雪文化、打造冰雪艺术,使哈尔滨冰雪节与日本札幌的雪节、加拿大魁北克狂欢节、挪威奥斯陆的雪节并称为世界四大冰雪节。是每年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冰雪宴:伴随第一届冰雪节的开场,江南春饭店举办了第一届冰雪菜点技术大赛,揭开冰雪饮食文化的序幕。新颖美观、玲珑精巧的冰雪餐点艺术,展现了冰城厨师的精湛技艺。宾客在品尝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冰雪餐点中,领略与品味了哈尔滨特有的文化特色。其他体验项目:除了领略圣洁华美的冰雪景观和品尝美食外,旅游者还可以亲身体验冰雪文化带来的冲击与震撼。如冰上健身项目滑雪、滑冰、爬犁、雪橇等,及代表哈尔滨人不畏严寒精神的冬泳活动等。

1.2民俗风情主题游

东北二人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民间中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东北大秧歌:大秧歌源于200多年前的中国北方农村,是汉族传统民间民俗舞蹈。90年代成为一种群众性自娱自乐的健身活动。冰上婚礼:用洁白无瑕的冰雪,来见证纯洁美好的爱情。自1984年哈尔滨首次举办冰上婚礼至今,已持续了22届,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年龄、不同肤色近800对国内外新人在北国冰城哈尔滨喜结良缘。特色饮食:哈尔滨的居民以汉族为主,其中多为山东与河北省的移民,同时还有旧时俄侨,多元文化背景形成了哈尔滨特色的饮食文化。如农家饮食———大饼子、大馇子、小米饭、炖菜、黏糕和黏豆包;山东饮食———面食和鱼;河北饮食———米饭、高梁米粥;俄式饮食———“列巴”(一种大面包)、红肠、苏波汤等;还有延续了百年的啤酒文化。

1.3金源文化主题游

金源文化是以女真族的传统文化为底蕴,广泛吸纳和融汇了中原文化及其他民族、部落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形成了自己独具时代和特定地域特点的文化。金源文化的总体特征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复合体。现存金源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阿城区境内,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批国家4A级旅游区。有金朝1115———1234年间的都城,是迄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唯一一处金代都城遗址。至今,皇城午门及宫殿建筑遗址,均保存完好,外城城墙、瓮城、马面、角楼及护城河遗址尚存。

1.4欧陆风情建筑主题游

哈尔滨有“东方小巴黎”之称,在这样一个梦幻般的城市里,在并不久远的历史背景下,她不可思议地保存下来了世界各种建筑风格———巴洛克、拜占庭、古典主义、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以及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更有令其它所有城市褪色的教堂建筑,从而被誉为“世界建筑博物馆”。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拜占庭风格的索菲亚教堂;巴洛克式建筑天主教堂;中国古典建筑佛教寺院建筑群———极乐寺;规模庞大,仅次于曲阜孔庙的三进式中国古典建筑群———文庙等。

1.5历史名人主题游

除了雄厚的建筑与环境资源外,哈尔滨同样拥有值得流连忘返的丰富的人文景观。如兆麟公园就是为纪念革命英雄李兆麟将军而修建,一年一度的冰灯游园会也在此举行;以《呼兰河传》而著名的现代女作家萧红早期住所———萧红故居;以民族英雄杨靖宇命名的靖宇公园等。

1.6风景名胜主题游

哈尔滨地处富庶的松辽平原,是一座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的旅游城市,同时也是著名的避暑胜地。这里有闻名遐迩,幽雅静谧的太阳岛风景区;及座落在太阳岛风景区内的极地馆;继北京、深圳之后,东北惟一的以微缩世界经典建筑景观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性园林———欧亚之窗;世界第二、亚洲第一高钢塔———龙塔;中国研究中温带森林植物的橱窗和缩影的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等。

2.优势分析

2.1旅游资源丰富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源地,是一座从来没修建过围墙的城市,因而最早具有开放意识,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城市。19世纪末,有30多个国家的侨民集聚于此,使哈尔滨成为当时东北亚最富盛名的国际商埠,中西方文化在此融会贯通,时代流传。凭借如此独特的历史背景,加上世代哈尔滨人的努力,哈尔滨已成为美誉扬天下的“东方小巴黎”、“北国冰城”“、丁香城”。哈尔滨冬季冰趣横生,夏季自然风光旖旎,异国情调浓厚,是集冬季冰雪旅游,夏季避暑、度假旅游多功能于一体的好去处。同时我们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开创工业游,因为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啤酒———哈尔滨啤酒、号称“亚洲之最”的车间厂房、催人奋进的创业史等,都是可开发的具有国际价值的旅游资源。

2.2地域特色浓厚

冰雪之城:哈尔滨旅游市场最享誉中外的就是基于“寒地文化”而开创的冰雪主题。冰雪旅游是哈尔滨市每年都如期举办的旅游精品,也是国家旅游局推向世界的35个王牌产品之一。和大自然联在一起的冰雪文化,使哈尔滨又多了一条通向世界的渠道。音乐名城:松花江水养育了哈尔滨人诗一样的浪漫情怀,也赋予了哈尔滨人百灵鸟般动人的歌喉。因此哈尔滨被誉为“音乐名城”。“哈夏”这个地方性音乐会现已被提升到部级,哈尔滨人用美妙的音符架起通向世界的桥梁。每年因“哈夏”这一热点来此旅游的人群也占有很大比例。历史名城:哈尔滨市的建筑,象一个个凝固的音符,有欧洲中世纪的浪漫,有中国古典的典雅,还有现代的奔放。近年来,又兴起了若干现代建筑,使这个城市突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倘若登高俯瞰哈尔滨全景,就会看到一座座鳞次栉比的现代高楼大厦及各时期风格迥异的古典建筑矗立在你的脚下,别具一番风韵。

2.3商业契机增多

针对我国国情,会议与休闲旅游的结合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原因在于选择一个好的城市环境可以鱼和熊掌兼得,会议、休闲旅游两不误。作为主办方对会议地点的选择主要有3个条件的要求:一是先进完备的会议设施;二是良好的城市环境;三是较好的可达性。哈尔滨自会展中心建立以来,加之原有的大型酒店、度假区等,已具备了较完善的会议设施水平,可承办国际各类型会议。同时便捷的陆、空交通条件,四季优美的城市环境,使哈尔滨成为召开会议兼顾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2.4旅游产品种类多

与旅游相配套的产品种类很多,也比较驰名。比如秋林红肠、干肠、大列巴、榛子、木耳、蘑菇、马哈鱼、俄罗斯套娃……。带有浓厚的黑土特色和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特点。在向国内外弘扬黑土文化的同时,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

哈尔滨范文篇7

(一)工业总量低,发展速度慢

目前,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不足沈阳和大连的1/3、长春的1/2,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居末位。2011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装备工业企业有277户,完成产值800.5亿元,在全国排二十几位,甚至不足大庆的四分之一;沈阳市是哈尔滨市的7倍,仅铁西区装备工业园就有装备企业800多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826亿元;大连市是哈尔滨市的5倍;长春市是哈尔滨市的6倍。2011年,哈尔滨市汽车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30%;而长春汽车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6%、武汉汽车同比增长10.6%。2011年全年医药产业产值增长仅为11.7%,远远低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今年前三季度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248户,近三分之一的企业产值同比下降18.8%。2012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在我省13个地级市中居末位。

(二)集聚效应弱,产业链条短

哈尔滨市多数园区引入的企业关联度不高,集聚效应低。产值超百亿的园区只有经开区、高开区和宾西开发区,26个市级以上重点园区工业产值之和竟不到长春高新区的二分之一。上游产品在哈尔滨市生产的,终端产品多在外埠;终端产品在哈尔滨市总装的,大部分零部件在外埠生产。如装备工业的地方配套率不到30%,严重缺乏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力。长春市汽车产业园,拥有一汽大众等多个主机厂、300多家汽车零部件和改装企业,可配套5000多个品种,整车生产能力超百万辆。大连市通过重大优势项目带动船舶、汽车和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将打造10个产值500亿~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集群。广州市除打造船舶、电子、通信设备产业集群外,形成以140多家日系合资企业为主体的特色汽车产业集群,实现产值3000多亿元。

(三)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低

哈尔滨市缺乏具有总体设计、成套能力的总承包企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有哈电站、哈药、哈石化、九三油脂4户,而大连11户,沈阳10户,长春9户。哈尔滨市4户百亿元企业产值总和不仅大大低于长春一汽,也低于长客股份。2012年,哈尔滨市是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唯一一个规模以上企业刚超千户、工业增加值没超千亿元的城市。哈尔滨市生产的药品中缺少创新药和自主研发药,多为仿制的化学药。国际上第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已经进入市场成熟期,而哈尔滨市仍以第二代为主,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很远,导致产品价格较低,利润微薄。研发投入不足,使生产企业难于走出困境。

(四)央企比重大,私企发展慢

2011年,在哈中央企业47户,实现产值863.6亿元,加上省属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产值比重达44%。装备和石化工业中央企所占比重分别为57.1%和75.8%。全市产值前10位的企业中央企有7户。哈尔滨市非公经济多集中在服务领域,规模较小,分散经营,偏重于劳动密集型,创新能力低,竞争力弱。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大大低于许多发达城市80%~90%的水平。当央企受到国家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时,导致哈尔滨市工业增速波动较大,经济稳步增长的基础非常薄弱。

二、促进哈尔滨市工业快速发展对策建议

(一)全力抓好项目建设

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方向,资源、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谋划生成大项目。建立健全工业项目服务机制。明确责任,强化投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各区县投资推进主体的积极性。健全协调机制,畅通政企渠道,集中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创新项目建设要素配置服务,探索超前规划、超前配置等办法,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创新项目谋划工作思路,由离散式抓单个项目向打造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转变。谋划能够带动产业、市场前景好、潜力大、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好项目、大项目,为实现工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鼓励企业加快建设速度,力争早日投产。全力以赴开展项目招商,推进项目招商落到,落实招商责任制,将工业项目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引进关联度高的龙头工业项目、带动力大的工业产业链项目,增强经济发展的牵动力。下大力气吸引外地资本,引进培育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建设产业集群,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大提速。

(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发挥产业基础雄厚、科技资源富集的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装备制造业要推进由传统生产型向高端装备制造及生产性服务型转变,促进产业由大变强。食品产业将实施大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品牌战略。通过扩大规模、资源整合、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实现由资源拉动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由传统产品向营养、安全、方便、绿色、有机产品转变,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基地建设。医药产业将巩固医药产业国内领先地位,加强研发创新保持和提高化学医药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中药,积极培育生物制药产业,推进以哈药集团为代表的医药企业由国内领先向国际强企转变,把哈尔滨市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医药工业基地。化工产业将坚持走基地化、园区化发展道路,科学规划哈尔滨化工园区。积极争取原油加工规模达到500万吨,延伸产业链。围绕产业规模化、高新化、精细化,发展精品油基地及有机化工原料产业链,形成国内领先水平的苯酚丙酮、苯酐等生产基地。发展煤制烯烃化工产业及下游产业链。

(三)统筹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打造特色产业的聚集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基地,助推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支持园区发展,明晰园区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聚,构筑以工业集中区为核心、工业园区为载体、产业基地为支撑的定位清晰、高效利用、突出优势的区域发展产业新格局,有效推进工业园区战略整合,促进产业科学有序集聚发展。努力打造几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工业园区。

(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实现优势资源重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强优势龙头企业。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安排信贷资金,扩大贷款领域,增加贷款规模,重点解决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在信息、土地、水电等方面搞好综合服务,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和使用本地产品配套,保障哈尔滨市产业链安全,锁定10亿元以上电站、汽车工业龙头企业,鼓励在地方配套,对配套当地产品同比增长10%以上的,按新增配套额的1%给予龙头企业经营者奖励。市政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市级以下医院基本药物目录招标、政府集中采购商品、出租车更新等,鼓励优先选用本地产品。鼓励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大研发投入,引进科技人才,促进自主研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

(五)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哈尔滨范文篇8

一、所考察社区的基本情况

牡丹江市爱民区是牡丹江市4个城区中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区,辖区有牡丹江市委、市人大、市纪委等党政机关和军警部队6个,大中专院校8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岗区是哈尔滨市的中心城区,也是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全区面积182平方公里,人口92万。近年来,两区区委、区政府把社区建设作为全区社会工作的总抓手,确定了以社区服务为龙头,以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教育为重点,“五为一体”协调发展的社区建设格局。

(一)牡丹江市爱民区

牡丹江市爱民区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39个社区居委会,共有社区居委会干部195名,平均年龄为39岁。该区社区建设是从年3月开始起步的,他们对82个原始居委会进行合并调整为39个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社区居委会。虽然起步较晚但社区建设进展较快,一年来,先后在39个社区成立了社区服务站,并开办社区服务网点1278个。成立老年演出队、秧歌队、扇舞队、剑术队等42个,创建老年大学4所、老年公寓及托老所5处,建立居民娱乐场所42处、体育设施19处。开展警务进社区活动,现已进驻民警67人,配备经警123人,组建义务巡逻队41支。

(二)哈尔滨市南岗区

哈尔滨市南岗区下辖17个街道办事处、173个社区居委会,社区干部中45岁以下的占76.9%,中专以上学历的占53.6%,党员占31.5%。该区开展了“全就业社区”活动,全就业社区达到61%,累计安置下岗职工2.4万人。目前,该区社区建设已被评为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社区服务工作被评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

二、所考察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

(一)以社区文化为依托,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

牡丹江市爱民区和哈尔滨市南岗区都是老城区,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经过社区工作人员的深层次挖掘,社区文化更展风采。一是市民综合素质较好,对社区认知感较强。哈尔滨市南岗区极乐社区积极参与物业管理,赢得物业的支持,每年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相应劳保用品,但凡物业有什么大的举措,必需经社区居委会同意。由于社区处处代表居民利益,从而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社区工作人员手中都有每个单元门的钥匙,这也为开展楼道文化奠定了基础。二是社区创新意识较强,活动载体深入人心。社区建设针对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相对闭塞,邻里之间人情淡泊的状况,以“绿色楼道”为载体,开展社区文化建设,通过社区干部广泛发动,每个楼道中都能够积极响应,在楼道内布置壁画、工艺品、图片等装饰物品,让进入楼道的每一个人都感觉象回到家中一样,既美化了环境,增长了知识,又有效避免了一些人在楼道内乱图乱画现象的发生。使社区居民形成齐争上游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居民整体素质,也增强了对社区的归属感。

(二)以完善社区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自治组织作用

社区建设在牡丹江市爱民区仍是一项新鲜事务,但自成立起一年多的时间里,社区自治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是协调力度大。为方便社区居民生活,社区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能,将水、电、暖、电信等收费部门都请进社区,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办理生活必需费用。协调社区帮助解决社区内商业网点的工商管理费减免事宜,让社区居民体验到社区的作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协调议事会、社区志愿者协会等自治组织,都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职责明确,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协调自治能力,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积极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调动辖区各企事业单位为社区居民服务,形成良好的社区共建氛围。二是组织发动广。针对社区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居民,开展不同的活动,以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形成自觉为社区做贡献的良好习惯,真正树立起“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思想意识,广泛参与到社区自治组织中来,充分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如发挥退休老党员对党的忠诚与热情,与青少年“一帮一”、“一对红”结对子活动,密切了社区党群关系,增进了广大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通过向居民单位发感谢信的方式,调动中青年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三是服务意识强。外来人口管理一直是社区管理的薄弱环节,所考察的几个社区或通过计划生育委员会,或通过楼长、居民组长等形式进行外来人口管理,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极乐社区,社区自治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共同参与社区建设。通过组建“乡音俱乐部”,社区来了外来人口就到俱乐部报道,来认老乡,形成用外来人来管理外来人口的良好局面。

(三)以社区服务为重点,强化社区干部责任意识

两个区的社区都是专职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很强。所到之处,都是一派繁忙景象,社区工作务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一是引导社区服务产业化经营,带动社区就业。南岗区极乐社区通过市场机制积极推动社区服务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一方面以家政服务为重点,吸纳500余名下岗女工,建立了17支计时服务队,从事10大类86个服务项目,既解决了就业,又维护了社区稳定;另一方面开展“引名企进社区”活动,先后引进秋林公司、松雷商厦、曼哈顿商厦等30家知名企业进入南岗社区,不仅吸纳了企业的物质资源,完善了服务站点,还提高了社区的运行质量和群众的满意程度。二是注重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服务社区水平。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在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下,面向社会聘任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当地的、专职的社区干部,提升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保证社区干部能够全身心地为社区服务。南岗区燎原街道极乐社区的社区工作采取专人负责制,书记负责总协调,主任抓社区建设全面工作,工作人员每人包楼包户,通过计生、低保、治安、卫生等社区工作对所包楼户一包到底,避免了因不熟悉居民情况而导致的工作失误。三是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南岗区根据区情实际,由政府成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集服务,指导,监督,协调为一体。下设管理部,职能部门办事处、家政服务中心等34个部门,形成了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可为社区居民提供98类408项服务,提高了社区工作效率。

三、我区社区建设和先进社区间存在的优势与差距对比

对照先进社区我们既看到了我区社区建设自身的优势,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我社区建设存在硬件硬,软件软的现状。我区区属的一些社区在硬件配置上已经超过了所考察的先进社区,如办公面积、办公用品、办公设备等,牡丹江市爱民区社区硬件条件不如我区,但他们的软件建设却超出了我们。一是我区社区居民的认知感不强。由于我区先有企业后有政府,企业各方面管理职能齐全,依赖政府工作较少,形成社区居民大事小事找单位,对社区的认知感和归属感不强。二是工作方法缺乏创新。牡丹江市爱民区针对社区办公场所空间有限这一实际,各社区都将制度板挂在一面墙上,做成滑道板,哪个上级部门来检查,将相应制度板拉出来,保证在有限的空间内制度齐全。我们区满墙都是板还是空间不够,有的制度板都放在了门外,这不仅仅是挂板的问题,而是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三是等、要、靠思想严重。牡丹江爱民区大环境很不好,但社区都能主动对上争取,辖区企业协调,而不是向区里伸手要资金。哈尔滨南岗区社区协调力度远比街道大,社区干部思想意识较新,认为社区内的区辖单位都归我服务,通过向上级单位发通报、感谢信等方式,千方百计调动辖区企业积极性,让辖区企业为社区做贡献。而我们区则是社区守着辖区单位这座“黄金屋”,却等着街道、甚至是政府来协调,大事小事找街道,街道再来找政府,不能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因此工作上要学习他们知难而上的精神,不等不靠,真正发挥社区居委会和党支部以及自治组织的作用。

(二)我区社区干部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但投入社区工作精力严重不足。我区现有社区干部132人,其中兼职50人,专职82人。大专文化67人,平均年龄32岁。社区工作需要多年居住本地,了解社区工作的,有社区工作能力的干部,而我们区在人员结构上存在一定问题。一是专职负责人少。许多社区的主任、书记都是由街道干部兼职,本身街道工作是全区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承担者和落脚点,工作量大且十分繁琐,导致社区干部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建设中来。二是缺乏社区工作经验。我区社区干部虽在年龄和文化层次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缺少社区工作经验,只能办理日常小事,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难以及时决策和协调。三是工作人员缺少对社区工作的积极性。我区连续两年实行了社区工作人员聘任制,但由于聘任了一些非本社区的大中专毕业生,八小时以外不能及时和居民沟通和联系,阻碍了社区工作的发展,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工资除了通勤费和就餐费所剩无几,影响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检查评比成绩突出,但欠缺务本求实精神。到哈尔滨市南岗区极乐社区考察时,我们真正看到了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在社区中每个工作人员都在紧张地忙碌着,来社区办事的人络绎不绝,我区虽然在每次检查评比中都能在全市占排头,但却没有赢得居民的支持与认可。一是只迎合上,少迎合下,使居民对社区工作产生反感。我们在抓社区建设过程中,往往只是为了迎合上级要求开展工作,缺少大刀阔斧的行动和对改革创新的探索,开拓性较差,偏离了社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考虑问题没有从社区居民的角度出发。二是制度全,设备精,但利用率不高。虽然各种规章制度也都有,但只是整齐地摆在架子上,社区干部经常无事可做,社区内很少有人来咨询办事,社区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先进社区制度全但都在桌上,手边,设备没有我区好,但工作都扎实有效,通过真诚的服务理念,高效的服务系统和出色的服务效益,实现了惊人的跳跃式发展,使社区真正成为居民的乐园。三是职能部门多,摊派工作多,自己的工作退而求其次。所有职能部门派下来的工作都是急活,哪个工作都需要社区协助,社区在职能部门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但确实阻碍了社区功能的提升和社区建设的进展。

四、对改进我区社区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近几年来为,我区社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区”的指导思想,以深化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基层民主,完善社区功能为目标,健全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社区建设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了使我区社区建设工作得到长足发展,还应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一)以人为本,扎扎实实为社区居民服务

虽然我区也一直提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但工作运行中还缺少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一要从“实”上下功夫。切实转变社区干部思想,充分调动社区干部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开拓性,转变只在形式上徘徊的工作态度,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便利社区居民生活、丰富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素质、视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为已任,把社区居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各级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二要从“果”上找切入。把握社区发展大方向,加强自我管理和协调,同时不能忽视街道对社区的监督、指导和协调作用,积极探索街道与社区间如何开展指导性工作。继续实行社区干部专职聘任制,保证社区干部服务社区的时间和工作积极性。社区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是社区居民认知的关键。社区建设要从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深入到居民家中了解居民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使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愿意找社区帮忙解决,从而拉近了居民和社区之间的距离。三要从“新”上动脑筋。最近,我区物业刚刚安装了可视防盗门,有效制止了各类宣传单和乱画广告,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我区也可以将学习到的新鲜经验进行操作,比如开展“楼道文化”。只有开展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才能得到居民的支持和认可,从而提升社区建设水平。

(二)转变观念,建立灵活多变的工作机制

为使社区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社区干部在工作中要树立大局观念,集中各方面力量,在社区服务上做大文章,以社区建设促进全区经济发展。一是积极引导,发挥社区自治组织作用。社区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它的作用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具有很大弹性,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各种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调动广大离退休干部为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积极投身到纷繁复杂的社区事务工作中去。二是解放思想,树立全区一盘棋理念。通过社区建设这一纽带,进一步加强与辖区大企业的沟通和联系,树立整体意识,逐步转变“大企业、小政府”的观念。用社区文化带动,社区治安管理、社区环境治理、社区低保救助取得辖区企业的认可,使社区干部真正成为辖区企业的好帮手,辖区企业成为资源共享、社区共建的硬靠山。必要时也可采取德治与法制并行,用《居民法》来约束辖区企业行为,强制执行辖区单位应尽义务。三是挖掘潜力,社区服务要有大发展。以社区服务为龙头,推动社区建设全面发展。要加快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区、街道、社区三个层次的服务体系。重点加强社区老年人服务和活动场地建设、社区信息中介服务系统建设,以此带动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业和现代家政服务业的发展,推进社区服务向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哈尔滨范文篇9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盛世兴文,歌满龙江。按照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要求,带着哈尔滨人民的热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哈尔滨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25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即将在这里拉开帷幕。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走过了39个春秋,载誉24届历程,为展示哈尔滨的风采,繁荣文化艺术,丰富人民生活,培养优秀音乐人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从23届由国家文化部与我市共同主办以来,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更是盛况空前,享誉中外,它使改革开放的哈尔滨在歌声中走向了世界,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让我们向第25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胜利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参加今天开幕式的领导有: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国家文化部常务副部长李源潮;国家经贸委副主任陈新华;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吴祖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中共黑龙江省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徐有芳;省长宋法棠;省政协主席马国良;省委副书记杨光洪;

以及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领导,部分离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12家优秀音乐舞蹈艺术团组、各友好城市的领导及各位嘉宾和新闻界的朋友们也应邀出席了今天的开幕式,让我们对他们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

现在,请本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组委会主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市长王宗璋同志致欢迎词。

哈尔滨范文篇10

一、产业结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市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2010年,我市生产总值达到3664.9元,同比增长14.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951元,约为5458美元。总体来看,我市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阶段。从我市2010年GDP结构看,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1.3%、37.8%、50.9%,呈现了三、二、一的比例结构,可以看出我市当前产业结构的比例已相当于发达经济阶段产业结构水平,但这并不表明我市产业结构真的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产业层次。

我们可以按人均GDP(按当年美元汇率折算)的变化阶段,从我市的增加值三次产业结构、从业人员的三次产业构成的演变历程挖掘我市产业结构的问题所在。(见附表)

(一)建国至改革开放之初(1952年-1979年),人均GDP达到100美元至302美元,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1、国民经济在建国初的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发展。我市国民经济经历了稳定发展的“一五”时期、十年动乱及改革开放初的恢复增长阶段,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8.6亿元增加到1979年的42.1亿元,增长3.8倍,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1952年的32.6:44.2:22.1调整为1979年的22.3:52.2:25.6,三次产业结构始终呈现二、一、三的比例关系。

2、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起步高,快速扩张,现代化工业基础初步形成。哈尔滨市是“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布局、倾力建设的工业城市,在当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建立了电站设备、轴承、工量具、亚麻及军工产品等“十大军工”、“三大动力”企业,成为国家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一五”时期末、“二五”时期末,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55.2%、53.6%,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占GDP,下同)分别为48.5%、52.1%;197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2%,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8.7%;1952年-1979年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了6.2倍,其中工业增长了7.9倍。

3、第一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滞缓。我市受国家产业政策倾力于工业扩张的影响,从“一五”时期开始,农业投入极为有限,农业没有获得应有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作为基础产业无法适应工业化城市发展的需要。“一五”时期、“二五”时期,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下降6.3%、15.3%,1952年-1979年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16.2%,分别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低5.1倍、6.7倍,比工业低6.7倍,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32.6%下降到1979年的22.3%。1979年末,在全市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1.1亿元中,农业投资4.84亿元,仅占全市投资额的6.8%,工业、建筑业投资额分别为41亿元、2.3亿元,分别占57.7%、2.3%;第三产业为23.0亿元,占32.3%。截止到1979年末,全市金融贷款余额26.8亿元,农业贷款仅为0.7亿元,仅占贷款额的0.26%。

4、第三产业呈现起步增长态势。建国初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呈现起步性稳定发展,1952年-1979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2.0亿元增加到1979年的10.8亿元,增长7.9倍,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22%左右。30余年间,我市对第三产业的投入逐步加大,50年代,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部投资额的比重为25%左右,60年代提高到30%以上,70年代末期,则提高到40%以上,金融商业性贷款占比基本保持在40%以上。

(二)“六五”时期至“八五”时期末(1980年-1995年),人均GDP达到384美元至694美元,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为:

1、国民经济发展由调整、波动逐步趋于稳定快速发展。由于改革开放方针作用的显现,我市国民经济在历经“六五”时期的调整发展,“七五”时期的波动性增长,于“八五”时期开始步入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45.7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535亿元,年均增长10.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1980年的21.9:53.8:24.3调整为1995年的21.3:33.9:44.9,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九十年代初从二、一、三转为三、二、一的比例关系。

2、农业投入力度加大,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减弱。“六五”时期开始,国家开始注重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的需要,八十年代中期,我市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投入依然偏低,1980年-1995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降到2.1%左右,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基本稳定在21%左右。这一时期,由于我市投资方向由重转轻,放缓了工业投入,第二产业尤其工业在接近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势头减弱。198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53.8%,其中工业49.8%;199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降为37.0%,其中工业33.6%;199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9%,其中工业仅为27.7%。

3、第三产业崛起,逐渐成为三次产业中的主导产业。这一时期,我市逐渐加大了教育、商业、公用事业和住宅等的投入,第三产业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成为这一阶段我市产业结构成长的又一鲜明特征。1980年-1995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用于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5.0%,高于第二产业12.4个百分点。1980年、1990年、1995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部GDP的比重分别为24.3%、41.0%、44.9%。

4、我市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增加值结构。从有资料的年份看,1985年,我市从业人员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二、一、三,增加值结构比例为二、三、一。1990年,我市从业人员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7.1%、38.9%、24.0%,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例为二、一、三,增加值三次产业比重为22.0%、37.0%、41.0%,比例结构为三、二、一。1995年,我市从业人员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4.2%、34.4%、31.4%,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例仍为二、一、三,增加值三次产业比重为21.3%、33.9%、44.9%,比例结构为三、二、一。表明我市第二、第三产业成长较快,但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吸附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水平偏低。

(三)“九五”时期初至“十一五”时期末(1996年至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由817美元增加到5458美元,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为:

1、国民经济呈现稳定、快速增长态势,产业结构表现为三、二、一的比例特征。这一时期,我市生产总值步入稳定快速增长轨道,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2.7%。从三次产业看,第三产业在工业化阶段保持了强势发展势头,产业结构由1996年的22.8:32.6:44.6调整为2010年的11.3:37.8:50.9,始终保持三、二、一的结构层次。

2、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滑,“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一直以来,我市同全国一样,投资重心为二、三产业,第一产业发展始终偏弱,1996年-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了11.6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央认识到三农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乃至建设小康社会的严重瓶颈,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财政实行一免两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的实惠,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20元,比1996年提高5524.2元。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7.3亿元,比重达到4.0%。

3、第二产业发展势头有所回升,第三产业稳步增长。这一时期我市进一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及全面实施老工业基地战略,第二产业乃至工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势头,1996年-2010年我市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4.8%,工业年均增长14.8%,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32.6%提高到2010年的37.8%,但工业比重基本保持在26%左右。第三产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势头,年均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6年的44.6%提高至2010年的50.9%。

4、就业结构滞后于增加值结构。1996年-2003年间,我市从业人员三次产业构成基本保持一、三、二的结构层次,2003年之后,三次产业构成转为三、一、二的结构层次,表明我市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很弱,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逐渐增强。

二、我市产业状况的基本评价及问题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市产业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已形成重化工业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后,我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相对萎缩,第三产业加速成长,而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依然保持较低水平。

(一)农业问题

1、农民收入偏低。近年来,我市农民在一系列惠农政策中获得了实惠,农民收入增长加快,2010年我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8020.3元,增长18.4%,增幅居“十一五”时期以来最高,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农民生活低水平的状况。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占人均GDP的21.7%,仅占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5.7%,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13位,仅高于长春、西安两个城市。同时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在就业机会、发展机会、受教育机会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缺乏同等公平的待遇,在农民原本偏低的收入中还要承担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成本。

2、农业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启动难。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取决于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较低,农民购买力不足、消费需求不旺、农村市场难启动,对工业品的需求量小。近年来看,2006年-2010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495.7元、2888.9元、3415.9元、3924.3元、4665.9元,分别占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9.3%、31.1%、31.7%、31.8%、33.5%,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额占比持续上升,但仍不足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2010年,我市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18.3亿元,仅占全部零售总额的12.3%,我市农业人口多,国内市场的潜力和容量很大,但由于农村购买力水平太低,农村大市场难以活跃起来,与城市居民消费存在着断层情况,因而也严重制约了工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3、长期投入不足,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村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奉献和积累了大量资金,却得不到应有的技术、资金、设备和智力投入,建国以来我市用于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25.9亿元,仅占全市同期累计投资额的3.4%,截至到2009年末,金融农业贷款占全市金融贷款余额的4.5%,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增加。随着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提高,农村富裕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我市作为农业大市,把农民增收的重点放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10年,全市乡村劳动力245.2万人,其中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人数达101.3万人,占乡村劳动力的41.3%,分别比2005年提高4.0个百分点,但仍有大批的富余劳力没有转移出去。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近年来,国家为促进产业升级,对第二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大批城镇职工下岗,城市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给意欲进城淘金的农民增加了在城市就业的难度。我市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偏重,吸纳劳动力多的轻工业相对较弱。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8%,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为21.7%,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0.9%,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47.0%,说明我市作为工业化城市的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水平有限,第三产业吸纳潜力有余。同时由于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也使农村转移就业处于劣势。

(二)工业问题

1、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我市的工业是重化工业结构,吸纳劳动力水平低下。2006年-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分别为127万人、126.3万人、124.3万人、121.9万人、106.3万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工业化、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我市的人口优势能真正发挥出来,是遵循比较优势的要求,这将有利于促进就业规模扩大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顺利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利于改善我市工业结构。近年来,我市轻工业发展开始回升,2006年-2010年轻工业总产值比重持续上升,分别为45.8%、47.4%、48.3%、49.8%、52.0%,但相对而言仍发展不足,可以在大力发展主导优势产业基础上,支持食品、农副产品、商贸、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较高的就业弹性促进就业增长。

2、我市产品结构层次低,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影响产业升级转型。我市同全国一样,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一般产品相对过剩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在主要工业品中,我市的钢材、汽车、卷烟等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过剩接近30%。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尚属起步阶段,缺乏竞争力。截至2010年11月份,按照全省标准,我市列入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大新兴产业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19.1%,实现工业总产值296.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4.1%;利税总额32.9亿元,占规上工业利税的14.1%。总体看,我市新兴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规模不大,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集中度和集聚度还处于较低层次。

(三)服务业问题

第三产业结构层次总体水平有待提高。首先,现代服务业增长低于传统行业。2010年,我市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科学教育等现代服务业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低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低于传统行业同期增幅2.2个百分点。其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偏缓。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支柱或主导行业已经集中在新兴行业。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和服务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较小,比重偏低。2010年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6.1%,按照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占全部服务增加值比重60%以上的正常标准,我市仅为一半。第三,居民消费结构层次低。人们通常用恩格尔系数(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服务消费支出比重来判断消费结构层次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小,服务消费支出比重越高,消费结构的层次也越高,反之亦然。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市城乡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35%和26.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几点建议

(一)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使农业逐步获得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要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增长和农业的持续发展,关键是看能否增加各种要素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以此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产业化程度。要积极促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改变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强化名、特、新和鲜活农副产品的生产,逐步推广高档精细、无公害的农作方式,使高效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化进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转移渠道。

(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首先,要发展非农产业,拉长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价值链,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容量,增强第一产业内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其次,挖掘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注意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发展壮大一批影响大、实力强的企业集团,带动全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力度,并积极鼓励发展中小型工业企业,以增加就业岗位。第三,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尽快改变目前我市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状况,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