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2:26:25

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范文篇1

[关键词]固体废物监管;业务架构;

1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产生量逐年增多,危险废物转移日益频繁,非法倾倒危险废物也屡禁不止[1]。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产废底数不清,依托每年一次的申报登记,环保部门无法实时掌握区域内各类危险废物的产生数[2]。其次,管理部门的主要精力被大量的转移审批事务牵制,重资质审查、轻过程监管,重经营单位监管、轻产废单位监管[3]。为此,依托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提升危险废物管理水平的需求日益迫切,福建省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于2017年初投入使用,推动了危险废物监管从事后管理向事前主动管理转变。平台以实现覆盖全省、三级应用、全程管理为目标,重点采集危险废物产生、转移、处置利用的过程信息,构建“产废—收集—转移—处置”流向监管数据网,以决策分析和业务流转为两大核心,建立一个集实时监控、业务流转、数据共享、预测预警和科学决策一体化的全过程动态监管平台,为全省固废日常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平台基本架构

平台主要构建固体废物全过程监管系统、医疗废物监管系统、分析决策系统、预警管理系统、业务协同门户、快速入口、基础支撑管理子系统,并与相关第三方系统进行对接和集成,基本架构见图1。

3平台功能模块设计应用成效

3.1固体废物全过程监管平台。固体废物(除医疗废物之外)全过程监管平台包括危险废物产生源管理、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危险废物处置管理等三个子系统。为了对区域内固体废物产生源企业及其产生危险废物的相关信息和流向信息进行动态收集和管理,固废全过程监管平台的功能主要包括产生源企业废物属性数据管理、废物台账管理、废物年度申报登记管理、管理计划、应急预案以及相关的查询统计功能,采用由产废单位自行申报、环保部门审核备案的流程。3.2医疗废物监管系统。实现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贮存、运送、处置以及监督管理全过程活动进行管控、跟踪,实现对医疗废物的“产生—分类—运输—处置—流向”全过程的监管,为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提供全方位的保障。3.3分析决策系统。决策分析子系统主要完成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和统计分析功能,将采用综合汇总、信息卡片、统计报表、智能BI等方式进行展现。3.4预警管理系统。通过系统逻辑关系、数据分析及风险点防控,实现对业务中的异常信息、流程等生成预警信息,其中包括转移类预警、满负荷预警、业务审批预警等,预警可根据不同程度,分级推送。3.5业务协同门户。固管业务协同门户内嵌专用的工作流引擎,将中心的相关业务以任务的形成进行驱动,便于对业务办理情况(包括固废转移情况和经营许可证)进行跟踪、考核及归档。将日常企业申报管理、网上转移、产废和运输企业资质审核、经营台账、监督检查、统计分析等信息集中到统一的环保管理门户中,方便管理人员直接查看到相关信息。3.6快速入口。对企业和环保部门常关注的信息采用快速入口模式,主要包括用户管理、系统参数设置、通知公告、消息提醒等功能。3.7第三方接口管理。系统将根据自身属性及所需外部信息,与福建省环保数据资源中心实现对接,获取企业基本信息,并实现固废监管信息共享。与交通厅、卫计委部门对接获取运输单位车辆、医疗废物产生单位等信息,并将福建省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平台信息上传到国家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中。

4应用成效

截止2017年年底,平台已注册全省危废产生单位3368家,记录危废产生量61.67万t、利用处置量76.20万t(含历年积累量)、跨省危废转移量7.15万t。该系统自上线以来,通过对固体废物管理的统一指挥、协调、处理,有效提高了固体废物处置效率,强化了监管力度,助力了科学管理。4.1简政放权。通过平台,可实时掌握基层环保部门危废经营许可证审批情况,同时要求所有经营单位必须进入平台注册,执行日申报及电子联单,避免放而不管。4.2全程可追溯,全程留痕迹。通过平台可实现危废的精细化、信息化管理。首先,在产废环节,所有产废企业的日常产废情况都需要在平台中建立台账;各级环保部门通过平台可以实时掌握辖区内企业的产废实际情况。其次,在转移环节,将危废转移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发送至环保部门,环保部门通过调阅数据可以实时掌握转移的实时动态,并且还可以通过调阅运输车辆的GPS轨迹,发现可疑行为。再次,在处置利用环节,所有的危废经营单位需每日填报当天的经营台账,系统精确收集相关数据后自动生成当天的日报。第四,系统通过数据的汇总分析判断。最后,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全面的数据统计分析,为分析决策管理提供帮助。4.3查验更准确,效率更高效。使用平台后,企业直接在平台上向省内经营单位发起转移申请,经运输单位、经营单位确认后即可进行转移,提高了服务效率。

5今后设想

5.1应用“互联网+”,实行危险废物智慧管控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危险废物管理的事中、事后监管,融合视频监控、电子标签、GIS、GPS等技术,实现对危险废物的全程自动化采集。同时,结合已有申报数据,与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完成数据联网,建立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的体系与机制,实时监控罐车等运输车辆去向,防范违法运输危险废物行为。5.2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提升危险废物管理能力依托福建省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平台,面向企业、公众和环保人员提供固废知识的在线学习课堂,普及固废法、最新管理制度等相关知识,切实提升企业固废环境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6结束语

福建省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通过对产废台账、管理计划、转移计划、经营许可证和经营记录簿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危险废物的“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使监管部门能详细了解每一批危废的来龙去脉,防治超范围、超能力转移,避免企业在转移过程中的造假行为,为危险废物监管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平台帮助企业简化了危险废物申报、转移等跑办手续,实现企业“一点不用跑,最多跑一遍”,提高危废转移运行管理效率,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是实现便民利民和固废管理水平提升的“双赢”之举。

参考文献:

[1]王琪,黄启飞,闫大海,等.我国危险废物管理的现状及建议[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3,3(1):1-5.

[2]朱静,吴晨波,潘泽满,等.物联网在危险废物监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环保产业,2016(9):56-60.

固体废物范文篇2

第一条为了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鼓励、支持开展清洁生产,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

国家鼓励、支持综合利用资源,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第五条国家鼓励、支持有利于保护环境的集中处置固体废物的措施。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第七条国家鼓励、支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普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知识。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以及相关的综合利用活动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置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统一的监测范围,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

第十二条建设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项目以及建设储存、处置固体废物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并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审批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方可批准该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

第十三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确定需要配套建设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的验收应当与对主体工程的验收同时进行。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有权依据各自的职责对管辖范围内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有关的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机关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检查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应当出示证件。

第三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十五条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第十六条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

不得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固体废物。

第十七条产品应当采用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消纳的包装物。

产品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可以回收利用的产品包装物和容器等回收利用。

第十八条国家鼓励科研、生产单位研究、生产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消纳的农用薄膜。

使用农用薄膜的单位个人,应当采取回收利用等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农用薄膜对环境的污染。

第十九条对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固体废物的设施、设备和场所,应当加强管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

第二十条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场所;确有必要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的,必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第二十一条对造成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按期完成治理任务。限期治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

第二十二条在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禁止建设工业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处置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场。

第二十三条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应当向固体废物移出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经固体废物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

第二十四条禁止中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

第二十五条国家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限制进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可以用作原料进口的固体废物的目录,未列入该目录的固体废物禁止进口。

确有必要进口列入前款规定目录中的固体废物用作原料的,必须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审查许可,方可进口。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二十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工业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作出界定,制定防治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技术政策,组织推广先进的防治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第二十七条国务院经济综合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研究、开发和推广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公布限期淘汰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固体废物的落后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的名录。

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或者使用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限期内分别停止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列入前款规定的名录中的设备。生产工艺的采用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限期内停止采用列入前款规定的工艺。

依照前两款规定被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推动能够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推动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

第二十九条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采取防治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措施。

第三十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合理选择和利用原材料、能源和其他资源,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第三十一条国家实行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第三十二条企业事业单位对其产生的不能利用或者暂时不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建设存贮存或者处置的设施、场所。

第三十三条露天贮存冶炼渣、化工渣、燃煤灰渣、废矿石、尾矿和其他工业固体废物的,应当设置专用的贮存设施、场所。

第三十四条建设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必须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环境保护标准。

本法施行前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没有依照本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建设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的设施、场所,或者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必须限期建成或者改造;在限期内,对新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工业固体废物,应当缴纳排污费或者采取其他措施,采取缴纳排污费措施的单位在限期内提前建成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的设施、场所或者经改造使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自建成或者改造完成之日起,不再缴纳排污费;在限期内未建成或者经改造仍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继续缴纳排污费,直至建成或者经改造符合环境保护标准为止。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排污费用于环境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节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三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城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在指定的地点倾倒、堆放城市生活垃圾,不得随意扔撒或者堆放。

第三十六条贮存、运输、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卫生的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第三十七条城市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逐步做到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

第三十八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改进燃料结构,发展城市煤气、天然气、液化气和其他清洁能源。

城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净菜进城,减少城市生活垃圾。

城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收购网点,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工作。

第三十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配套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设施。

第四十条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必须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卫生标准。

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确有必要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的,必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第四十一条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处置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第四章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特别规定

第四十二条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适用本章规定;本章未作规定的,适用本法其他有关规定。

第四十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规定统一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鉴别方法和识别标志。

第四十四条对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第四十五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报登记。

第四十六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不处置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代为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承担。

第四十七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设对危险废物进行集中处置的设施。

第四十八条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的,应当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危险废物排污费征收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危险废物排污费用于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第四十九条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的经营活动。

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处置的经营活动。

第五十条收集、贮存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禁止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性质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

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

第五十一条转移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向危险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五十二条运输危险废物,必须采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并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

禁止将危险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第五十三条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和容器、包装物及其他物品转作他用时,必须经过消除污染的处理,方可使用。

第五十四条直接从事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人员,应当接受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从事该项工作。

第五十五条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在发生意外事故时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检查。

第五十六条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五十七条在发生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减轻危害。

第五十八条禁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

(一)不按照国家规定申报登记工业固体废物或者危险废物,或者在申报登记时弄虚作假的;

(二)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三)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的;

(四)将列入限期淘汰名录淘汰的设备转让给他人使用的;

(五)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场所的;

(六)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建设工业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处置设施、场所或者生活垃圾填埋场的;

(七)擅自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

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行为的,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三)项行为的,处应缴纳排污费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第(七)项行为之一的,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条违反本法规定,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淘汰的设备,或者采用淘汰的生产工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综合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关闭。

第六十一条建设项目中需要配套建设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未建成或者未经验收合格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二条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

前款规定的罚款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责令停业、关闭,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

第六十三条贮存、运输、处置城市生活垃圾违反本法规定的,按照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卫生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法有关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的;

(二)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收集、贮存、处置的;

(三)转移危险废物,不按照国家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或者未向移出地和接受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

(四)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的;

(五)未经安全性处置,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具有不相容性质的危险废物的;

(六)将危险废物和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的;

(七)危险废物产生者不处置其产生的危险废物或者不承担依法应当承担的处置费用的;

(八)未经消除污染的处理,将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和容器、包装物及其他物品转作他用的。

第六十五条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

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前款活动的,还可以由发证机关吊销经营许可证。

第六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将中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或者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许可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作原料的,由海关责令退运该固体废物,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逃避海关监管,构成走私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原料利用为名,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六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由海关责令退运该危险废物,可以并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八条对已经非法入境的固体废物,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向海关提出处理意见,海关应当依照本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作出处罚决定;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进口者消除污染。

第六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事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损失的,按照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三十计算罚款,但是最高不超过五十万元;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条罚款一律上交国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

第七十一条受到固体废物污染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依法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七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比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或者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固体废物范文篇3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一步加强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为目的,以建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重点工程为载体,以建立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机制为保障,统一规划,保证重点,分步实施,基本实现固体废物有效利用、安全贮存和处置。

二、工作目标

通过清洁生产、提高原料利用率,引导采用减少固体废物产生的生产方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开发系统,合理处置暂时不能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制定鼓励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政策;避免、减少因固体废物排放、利用、处置不善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建立起与*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相协调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体系。

三、工作指标

根据全市当前固体废物处理状况,结合实际最终达到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对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要求(具体指标见下表)。

*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指标

规划指标考核标准200*年2009年2010年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91≥92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0≥*0≥*5

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100100100

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1000100100

四、工作任务

(一)工业固体废物处置

20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00*万吨,主要有尾矿、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和煤矸石,占总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的94.5%。

1、尾矿安全处置。首先充分利用尾矿,对符合条件的地区利用尾矿进行填沟、筑路及造地;其次对暂不能利用的尾矿按环保要求进行贮存处置。(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各级国土资源局、水利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

2、加大对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的利用。建设凌源钢铁公司钢渣处理工程,年处理钢渣能力达到50万吨,年回收铁资源10万余吨;利用钢铁尾渣生产水泥和混凝土;利用粉煤灰和煤渣生产空心砖、地面彩砖、加气混凝土、空心砌块、烧结砖等建筑材料。(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委)

3、开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开采矿产资源要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采用合理的开采顺序、方法和选矿工艺,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矿山水循环利用率和土地复垦率等指标要达到清洁生产的要求。推进企业进行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其他有关设施,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责任单位:市经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

4、扩大对煤矸石的利用规模。要充分利用煤矸石资源,以北票华龙集团为龙头建设煤矸石建筑体系产业化生产基地,生产空心砖、煤矸石砖、排水管等建筑材料。(责任单位:北票市政府、市经委)

(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1、建设*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按照《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9-200*)的要求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使*城区产生的生活垃圾进入无害化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置。(责任单位:市环卫局)

2、加强对生活垃圾管理。限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消费品产生的垃圾。鼓励净菜上市,减少厨房残余垃圾产生量。提高燃气普及率和集中供热率,减少煤灰垃圾产生量。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收集。鼓励开展对废纸、废金属、废玻璃、废塑料等的回收利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责任单位:市工商局、市商粮局、市公用事业局、市环卫局等有关部门)

3、对*城区狼山垃圾场进行封场。待新垃圾场投入使用后,及时对原垃圾场进行封场、覆盖、绿化,对地下水质进行监控。(责任单位:市环卫局、市环保局)

(三)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

1、加强工业危险废物贮存。我市主要工业危险废物是废矿物油、冶炼废渣和机加处理废物等,各产生企事业单位要按工业危险废物贮存要求建设合格的临时贮存场所,并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责任单位:各级环保部门)

2、坚持实行工业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危险废物,对不能利用和处置的,应送至有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并按照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经市环保批准后,方可转移。(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3、转移工业危险废物的车辆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专用车辆,按规定办理各种证照手续,并按公安部门指定的路线、时间运输,禁止在运输过程中丢弃危险废物。(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环保局)

4、建立废旧电池回收体系。在主要街道、居民区、商场、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人群密集处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箱,将回收的废旧电池运往铁岭废旧电池厂进行环保处理。建设年处理10万吨能力废旧蓄电池综合利用项目。(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环卫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四)医疗废物安全处置

1、建设日处理5吨能力的*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满足全市医疗废物处置率达到100%的要求。(责任单位:市环卫局)

2、待*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建成运营后,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停止使用其医疗废物焚烧设施,医疗废物交由*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置。(责任单位:各级卫生、环保部门)

3、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必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处置医疗废物应当符合环境保护标准。(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环卫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责任单位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把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和措施,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如期完成。

(二)强化监督管理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对全市的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工作行使监督管理职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贮存、处置、利用实行全过程监督控制。建立*市工业固体废物动态管理信息数据库。

固体废物范文篇4

近年来,我省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活动产生的固体废物急剧增加,组成成份亦日趋复杂。根据本《规划》编制单位的调查、统计和测算,*年全省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已达4634万吨,其中生活垃圾2768万吨(21个地级以上市的城区为835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1640万吨,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除外,下同)93万吨,医疗废物(不含医院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下同)4.26万吨,废旧电子电器35万吨,废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94万吨。

我省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总量虽接近*万吨,但现有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废物处置需求,设施建设普遍简陋,达不到“无害化”的标准,二次污染严重。50多座较大型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大多未设置沼气及渗滤液集中收集和处理系统,周边水体污染的现象日益凸现;40家生活垃圾焚烧厂只有珠海市垃圾发电厂等4家基本达到国家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达标处理率仅为14%;只有深圳市建设了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每年处置2万吨左右危险废物;医疗废物进行集中处理处置的只有广东生活环境无害化处理中心等3家,医疗废物集中安全处置达标率只有16%;大量的危险废物被不规范焚烧或倾入没有采取防渗措施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甚至直接排入环境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历年来的工业固体废物如煤矸石、尾矿、冶炼渣以及化工废渣等堆积量越来越多,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隐患;“白色污染”久治未绝,且呈泛滥之势;一些地区因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场选址不当,污染严重,使跨区域的环境污染纠纷事件频繁发生。

由于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处理处置固体废物能力不足,使得零散、小规模、低成本处理处置固体废物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如非法将固体废物倾倒河边、鱼塘、坑洼地带;或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混合收集,简易填埋;或非法焚烧固体废物,土法提炼有色金属等,环境污染负荷不断加重。另因利益驱动,环保力量不足,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原因,近年来,大量的废电器、废线路板、废塑胶、废电线电缆等由不具备处理资格的单位或个人露天焚烧,简易处理,造成生态的人为破坏,这种现象正向山区、边远地区转移和扩展。特别是南海大沥镇、清远龙塘镇和潮阳贵屿镇固体废物处理不当,造成的大气和水环境污染突出,被新闻媒体多次曝光,已引起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固体废物的堆存和简易处置不仅大量占用土地,直接影响城乡用地功能,而且对我省的土壤、水体、大气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阻碍我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省未来若干年各类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仍将持续增加,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任务将更加艰巨,因此,迫切需要对全省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进行规划,并通过规划的实施,加以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一、编制依据

*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指导思想:全面系统分析我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现状,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合理布局建设规模化运营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入手,对固体废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理处置全过程进行控制,实施对固体废物“从摇篮到坟墓”的管理,有效控制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我省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编制原则:

(一)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从源头上避免或尽量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尽可能最大限度利用固体废物,变废为宝,对确实无利用价值的固体废物最终按规定实现无害化处置,有效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二)突出重点统一规划的原则。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最终处置必须有足够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集中处理处置设施,才能确保固体废物无害于环境,重点是要建设一批高标准、规模化的处理处置设施,并要打破区域限制,统一规划,实现跨行政区域建设,做到责任共担,资源共享。对其他类固体废物主要采取综合利用等多种形式进行处理。

(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由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结构和居民消费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内容和时限性各异,因此,规划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在不同时段执行不同的污染防治目标。

(四)产业化原则。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必须上规模、上档次;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成本和环境成本。要从最佳经济效益布局建设我省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项目,按市场经济模式运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三、目标

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固体废物全过程控制体系,通过对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监控,基本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现代管理目标,使我省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管理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到*年,初步建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管理机制,在重点区域建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的示范工程,使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加剧的趋势开始得到控制。

具体指标:全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20%,清运率95%,综合利用率30%,达标处置率35%(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达标处置率50%);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5%,达标处理处置率15%;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50%,达标处置率20%;

医疗废物集中达标处置率50%;

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率70%,综合利用率60%,绿色产品率20%;

废弃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率50%,用于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的可降解塑料市场占有率40%;

基本建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地级以上市固体废物环境监控体系。

到2010年,陆续建成基本覆盖全省的区域性现代化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基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基本实现产业化;全省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能力持续发展,基本控制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指标:全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30%,清运率98%,综合利用率40%,达标处置率55%(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达标处置率58%);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达标处理处置率18%;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60%,达标处置率30%;

医疗废物集中达标处置率80%;

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率90%,综合利用率80%,绿色产品率30%;

废弃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率60%,用于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的可降解塑料市场占有率50%;

完善全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建立覆盖全省各市、县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环境管理和监测网络。

四、任务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部门合作,齐抓共管。

各级政府要把本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城市总体规划中,并与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制和环境保护计划一并实施。

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能,要根据本规划制定本部门详细的实施计划,同时各部门必须通力合作,抓紧落实规划和计划。计划部门应将本规划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分步实施;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制定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的产业政策,并出台相关技术导则,建立新技术示范基地,制定我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指导和督促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价格主管部门应会同其他各有关部门制定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废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废旧电子电器等固体废物处理的收费政策与标准;环境保护部门履行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职责,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法,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建设、卫生、经贸、农业和环保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分别抓好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废弃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废旧电子电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内容的实施。

各级政府要优先安排本规划中所列项目,尽快组织落实建设资金、批准用地,确保工程项目按计划实施。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以及废旧电子电器的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的选址要统筹考虑,尽可能一地多用,以求产生规模效益,防止污染,减少选址的困难。

根据本规划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各地要制定本辖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具体规划、实施计划并督促实施,加强检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安排治理资金,按照现有的环境标准和要求,对达不到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老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关停或搬迁。

(二)建设污染防治工程

1、生活垃圾

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年以前,选择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市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全省推开。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具备卫生填埋场地资源和自然条件适宜的城市,可选择卫生填埋作为垃圾处理的基本方式;珠江三角洲以及具备经济条件、垃圾热值条件和缺乏卫生填埋场地资源的城市,可发展焚烧处理;鼓励采用综合处理方式处理生活垃圾。通过改扩建和新建一批符合规范要求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彻底解决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

*年前,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改革。自2003年起省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垃圾处理产业化示范工程和相关技术、政策的研究。2003年底前全省城市都要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新建垃圾处理设施应积极推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人口密集地区、相邻城镇可联合建设垃圾处理设施。至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

我省规划主要生活垃圾污染防治项目共80个,规划投资170.6亿元。其中,限期治理现有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项目32个,规划投资8.0亿元(见附表2);新建、扩建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项目共48个,规划投资162.6亿元(见附表3)。

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与处理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各个工业企业对产生的固体废物尽可能资源化,对历年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要按照国家和我省的要求进行限期治理;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水泥厂等高温焚烧设备对其进行安全处理处置。*年前,选择广州、云浮、韶关等市大型水泥回转窑对电镀、印染和制革污泥进行焚化试点。至2010年,全面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中心,消纳大部分工业固体废物。为解决我省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全省规划跨区域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处置中心共12个,规划投资8.2亿元(见附表4)。

3、危险废物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督促企业采取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源头上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处理处置危险废物要综合利用、安全填埋和焚烧相结合。适合回收利用的危险废物,优先采用先进的回收利用技术回收利用;不适合回收利用的危险废物,应根据其性质、产生状况和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建立集中的安全填埋场或焚烧处理设施。*年前,基本完成广州市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广东省危险废物综合处理示范中心(一期)、深圳市危险废物处理站及安全填埋场(二期)、粤西危险废物处理中心(一期)以及广东省剧毒化学品废物处理中心的建设工作。至2010年,建设覆盖全省危险废物安全集中处理处置基地,满足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的需要。全省规划跨区域建设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项目共11个,规划投资30.4亿元(见附表5)。

4、医疗废物

医疗单位要加强医疗废物源头处理和管理,同时加快专业化、社会化集中处理处置医疗废物设施的建设步伐,建立全封闭的收集、运输、集中处置系统。一些地区在取得资质的情况下,利用大型生活垃圾焚烧炉(300吨/日以上)划出一定时段焚烧医疗废物;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储存、焚烧必须严格与生活垃圾分开,并有专门管理人员负责医疗废物的全过程管理。*年以前,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要基本建成区域性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处置中心,至2010年,全省所有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全省规划建设12个跨行政区域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规划投资1.15亿元。(见附表6)。

5、废旧电子电器

废旧电子电器污染控制要从源头开始,在电子电器制造业大力开展绿色生产和绿色产品工程,逐步扩大“环保标志”、“绿色产品”标志等产品的种类和产量比例。从废旧电子电器中回收有用资源,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明确规定电子电器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其生产和经营的产品有回收和处理的责任。全省还要建立满足需要的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网点。有条件的企业必须自建回收网络和处理处置基地;不能自行回收和处理处置的,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付费给专业公司回收和处理。*年前建立省、广州、清远、顺德、深圳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处理基地,解决部分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利用问题。至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利用场所,防止废旧电子电器污染环境。全省规划建设的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处理和污染防治项目共8个,规划投资5.8亿元(见附表7)。

6、废弃塑料包装物与农用薄膜

废弃塑料包装物与农用薄膜污染防治,*年前,应以回收利用为主,建立高效运作的回收网络体系,对不能回收利用的废塑料要采取妥善措施进行集中安全处置;以生物降解技术作为废弃塑料包装物与农用薄膜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研制或引进一批适合于我省省情的可降解塑料技术。研究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型高效促降解助剂,提高塑料降解的时控性、快速降解和完全降解性。至2010年,用于塑料包装物与农用薄膜的可降解塑料要得到广泛使用。

(三)完善固体废物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加快固体废物地方性法规和专项法规的制定,逐步完善我省固体废物法规体系,2010年前完成《广东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办法》、《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与产业化指引》、《广东省危险废物管理规定》、《广东省危险废物产生者登记指引》、《广东省危险废物包装、标识、贮存、运输工作指引》、《广东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导则》、《广东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收费标准》、《广东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规定》、《广东省产品包装废弃物管理条例》、《广东省废旧电子电器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广东省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广东省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规定》等法规和规定的制定。

加大已出台的固体废物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有固体废物产生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在认真分析建设项目固体废物的产生情况、工艺过程及其去向以及相关工程设计的可行性的基础上,严格审查项目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案。环保部门要督促工业企业做好危险废物、工业废物的申报登记工作,建立好污染源档案。

(四)制定经济激励政策,加快产业化进程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国家计委计价格〔2002〕872号)和《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国家计委计投资〔2002〕1591号)中的精神,建立我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新机制,改革价格机制和管理体制,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投资与运营,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融资及运营管理体制,实现生活垃圾处理产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形成开放式、竞争性的建设运营格局。政府在投资建设中主要起组织作用,投资主要靠社会的各种投资主体。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建设跨区域的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实行市场竞争机制下的特许经营。我省其他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应参照国家计委《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和《关于推进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的精神制定相应的推动实施产业化的具体办法与措施,包括制定经济鼓励、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与措施,积极推动我省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产业化进程,实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各级政府应当安排资金用于固体废物的处理和污染防治,特别是用于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示范工程的建设和无明确责任人或责任人已不具备责任能力的固体废物的处理与污染治理,鼓励、奖励和支持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等。

(五)依靠科技进步,控制固体废物污染

实施“科技兴粤”战略,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开发无废或少废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特别是对预防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电子电器废弃物的污染尤为重要。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与清洁生产技术相结合,全面实施增产增效、降耗减废战略。通过更新生产设备,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改造落后生产工艺与设备,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减少固体废物产生与排放。大力研究开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提高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高科技含量。

鼓励环保产业及其他工业生产等行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重点研究、开发、推广、应用适合我省的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废旧电子电器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技术与设备,全面提高我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水平。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科学研究,提高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和环境管理决策科学水平。省财政要安排资金用于研究固体废物收运、处理处置和监控系统和制定全省性的管理制度、法规和标准。*年前,基本建立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环境管理决策框架;至2010年,建立覆盖全省的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决策体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支持性项目共29项,规划投资8820万(见附表8)。

(六)做好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加强社会监督作用

固体废物范文篇5

关键词厌氧消化有机固体废物两相消化

有机固体废物通常是指含水率低于85%~90%可生化降解的有机废物,它们一般具有可生化降解性。这些废物中蕴含着大量的生物质能,有效利用这类生物质能源,对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很多。由于有机固废的可生化降解性高,利用生物技术处理有机废物具有潜在优势。生物处理法包括好氧堆肥法和厌氧消化法。近几年来,欧洲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厌氧消化,兴建有机固废厌氧消化处理厂,日本等国也先后建设了有机固废厌氧消化处理示范工程。但在国内,尽管农村早有小型沼气池的应用,高浓度有机污水及污泥处理中也普遍采用厌氧消化的工艺,但应用于固废处理领域的实践很少。因此,很有必要针对国内的实际情况,对有机固废的厌氧消化进行系统研究。

1厌氧消化机理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厌氧发酵过程中物质的代谢、转化和各种菌群的作用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探讨。对厌氧消化的微生物学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肤浅到逐渐完善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厌氧消化被概括地划分为产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即两阶段理论。70年代初Bryantlzgl等人对两阶段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厌氧消化的三阶段理论,突出了产氢产乙酸菌的地位和作用。与此同时,Zeikuslao等人提出了厌氧消化的四类群理论,反映了同型产乙酸菌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厌氧发酵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水解阶段):将不溶性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水溶性的低脂肪酸;第二阶段(酸化阶段):发酵细菌将水溶性低脂肪酸转化为H2、CH3000H、CH3CH2OH等,酸化阶段料液pH值迅速下降;第三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专性产氢产乙酸菌对还原性有机物的氧化作用,生成H2、HCO3-、CH3COOH。同型产乙酸细菌将H2、HCO3-转化为CH3COOH,此阶段由于大量有机酸的分解导致pH值上升;第四阶段(甲烷化阶段):产甲烷菌将乙酸转化为CH4和CO2,利用H2还原CO2成CH4,或利用其他细菌产生甲酸形成CH4。无论是三阶段理论,还是四类群理论,实质上都是对两阶段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较好地揭示了厌氧发酵过程中不同代谢菌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关系,阐明了复杂有机物厌氧消化的微生物过程。

2厌氧消化影响因素

2.1底物组成

研究发现不同底物组成,其可生化降解性大不相同(5%~90%)。Borja等研究了不同底物组成和浓度的有机固废的厌氧消化过程,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沼气产量相差很大,甚至达到65%。这个结果与Jokela等的研究所得基本一致。另外,底物组成不同,在发酵过程中的营养需求与调控也不同。对于像以秸秆为主的底物,须补充N源的营养,以达到厌氧消化适宜的C/N比。

目前国内外很多机构开展了生活垃圾、污泥及畜禽粪便联合厌氧消化产沼的研究。联合发酵可以在消化物料间建立起一种良性互补,从而提高产气量,而且仪器设备的共享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Kayhanian评估了以城市固体垃圾生物可降解部分为底物的高固体厌氧消化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美国典型B/F(可降解垃圾与总物料之比)的垃圾缺乏活跃而又稳定降解所需要的宏量或微量元素,若补充以富含营养的污泥和畜禽粪便,可以提高B/F,大大提高产气率并增加过程的稳定性。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仅限于实验室水平,未见相关工程应用的报道。

2.2温度

有机固废厌氧消化一般在中温或高温下进行,中温的最佳温度为35℃左右,高温为55℃左右。Ghosh等利用厌氧消化处理垃圾衍生燃料(RDF),对比了单相式和两相式反应器的处理效果,发现在传统单相式反应器中高温(55℃)比常温(35℃)消化的甲烷产量仅提高7%;RDF粒径从2.1mm降至1.1mm在中温消化下对甲烷产量无明显影响,但当反应条件转变为高温消化时甲烷产量可提高14%。高温消化可以比中温消化有更短的固体停留时间和更小的反应器容积。然而高温消化所需热量多,运行也不稳定。最近有研究表明厌氧消化在65℃时水解活性可进一步提高。还有将超高温水解作为一个专门的反应器,对厌氧消化进行处理研究。

高温可以比中温产能多,但高温需要更多的能量,在实际情况中加热所需的能量往往与多产出的能量差不多。虽然沼气产量和生物反应动力学都表明高温消化更有优势,但理想的条件决定于底物类型和使用的系统情况。

2.3pH值

产甲烷菌对pH值的要求非常严格,pH值的微小波动有可能导致微生物代谢活动的终止。在发酵初期由于产生大量有机酸,若控制不当容易造成局部酸化,延长发酵周期,进而破坏整个反应体系。研究发现pH值为6.6~7.8范围内,水分含量为90%~96%时产甲烷速率较高;pH值低于6.1或高于8.3时,产甲烷菌可能会停止活动。

一般说来酸化相对保持略偏酸性,产甲烷相需要略偏碱性,但没有一个绝对合适的量,只需系统能够保持稳定高效便是最佳状态。pH值是厌氧消化过程的重要监测指标和控制参数。

2.4抑制

厌氧消化过程中抑制作用非常普遍,包括pH抑制、氢抑制、氨抑制、弱酸弱碱抑制、长链脂肪酸(VFA)抑制等。

许多学者都研究了厌氧消化中氨抑制的问题。当氨氮浓度从740mg/L至3500mg/L时,葡萄糖降解速度急剧下降,可以认为氨积聚对糖酵解过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Sung等研究了以有机固废为底物的常温厌氧消化过程中氨氮浓度对甲烷产气量的影响,常温消化当总氨氮浓度(TAN)从0.40g/L依次升至1.20、3.05、4.92、5.77g/L时,反应器内呈现慢性抑制的现象。TAN为4.92或5.77g/L时,甲烷产量分别降低39%和64%。Fujishima等研究了常温下污泥含水率对厌氧消化的影响,发现污泥的含水率低于91%时甲烷产量减少,这主要由于系统中高氨含量对氢营养甲烷菌的抑制作用。

Salminen指出渗滤液回流与pH值调节相结合可以降低酸积累的抑制效应,加速消化降解速率。然而当系统中活性产酸菌和产甲烷菌数量较少时,回流渗滤液会引起VFA积聚。Clarkson和Xiao对废报纸进行厌氧消化的研究发现,水解反应是其中限制性步骤,高浓度的丙酸盐对其具有抑制作用。

2.5搅拌

当消化底物为固态时,水解通常成为整个反应的限制性阶段。很多经典文献中强调了消化过程中应充分混和搅拌以促进反应器中酶和微生物的均匀分布。然而近年来有试验表明降低搅拌程度可以提高反应器的效率。

VavilinV.A.研究常温消化下搅拌强度的影响,试验表明当有机负荷偏高时,搅拌强度加大会导致反应器运行失败,低强度搅拌是消化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当有机负荷偏低时,搅拌强度对反应无明显影响。由此VavilinV.A.提出搅拌阻碍反应器中甲烷区形成的假设,认为甲烷区的形成对抵抗酸化过程中产生的抑制起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均质柱形反应器的二维分布式模型(2Ddistributedmodels),模型基于以下假设:在维持产甲烷菌繁殖代谢处于较优水平的前提下,反应器中甲烷区所占空间存在一个最小值。通过对消化过程的模拟,认为有机负荷高时,反应初始阶段甲烷区与产酸区在空间上分离是固废物转化为甲烷的关键因素,而初始阶段甲烷区中生物量的多少则是这些活性区保留的决定性因素。此时如果高强度搅拌,甲烷区由于VFA的抑制作用会逐渐萎缩直至消失。然而当有机负荷偏低时,大部分甲烷区均能幸存并逐步扩大到整个反应器。

Stroot等学者认为剧烈搅拌会破坏微生物絮团的结构,从而打乱了厌氧体系中有机体间的相互关系。一个连续运转的消化器在启动阶段应逐步增大有机负荷以避免运转失败。当产甲烷阶段是限制性反应时高强度搅拌并不合适,因为产甲烷菌在这种快速水解酸化的环境中很难适应,因此在启动阶段应采取适量搅拌。如果水解阶段为限制性反应,此时反应器内底物浓度较大,高强度搅拌对水解起促进作用。因此为达到有机物厌氧转化的最佳条件,应综合考虑搅拌所带来的积极和负面影响。

2.6预处理

根据现有的研究发现,固体厌氧消化的速度较慢,对固体废物采用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预处理可以提高甲烷产气量。Liu等人通过对消化底物进行240℃的蒸汽热处理5分钟,使甲烷产气率提高一倍,最终的甲烷产量增加40%。木质素和纤维素由于其本身结构,是公认的难降解物质,也是很多厌氧消化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Clarkson等对废报纸进行厌氧消化研究,发现碱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废纸的可生物降解性,但延长浸泡时间或增大反应温度并不能提高转化率。

Hartmann等在传统的厌氧反应器前端设计了一个生物活性反应器,对厌氧消化进行预处理研究。该反应器用于68℃对底物进行超高温水解,这种反应器分离的设计是为了更大程度降解有机物为VFA,从而获得更高的产气量,同时超高温反应器可以有效去除氨的影响。结果表明VS去除率为78~89%,产气量640~790mL/g。超高温反应器中氨负荷降低7%。

目前对固态厌氧消化底物的物理和化学预处理方法研究较多,对生物预处理的研究则较少。Peter等从高温反应器中分离到能分解有机固体废物的嗜温微生物,用该微生物对污水污泥进行预处理,在1~2d内近40%的有机物被分解,而且与没有经过该预处理相比,厌氧消化过程中沼气产量提高50%;Ejlertsson研究表明,在消化开始阶段进行间歇曝气能有效去除易降解的固废,克服高浓度VFA带来的抑制问题;Mshandete等研究了纸浆厌氧发酵系统中,启动阶段进行9h堆肥预处理后甲烷产量提高26%;Katsura和Hasegawa进行了类似的预处理研究,对污泥进行微好氧热处理后甲烷产量提高50%。研究者认为高温好氧菌分泌的胞外酶比一般蛋白酶在溶解污泥方面更具活性。

3厌氧消化工艺

厌氧消化处理固体废物,通过技术革新逐步形成了以湿式完全混合厌氧消化、厌氧干发酵、两相厌氧消化等为主的工艺形式。

湿式完全混合厌氧消化工艺(即湿式工艺)的应用最早也最为广泛。此工艺条件下固体浓度维持在15%以下,其液化、酸化和产气3个阶段在同一个反应器中进行,具有工艺过程简单、投资小、运行和管理方便的优点。这种工艺条件下浆液处于完全混合的状态,容易受到氨氮、盐分等物质的抑制,因此产气率较低。

厌氧干发酵又称高固体厌氧消化,在传统的厌氧消化工艺中固体含量通常较低,而高固体消化中固体含量可达到20%~35%。高固体厌氧消化主要优点是单位容积的产气量高、需水量少、单位容积处理量大、消化后的沼渣不需脱水即可作为肥料或土壤调节剂。随着固体浓度的加大,干发酵工艺中需设计抗酸抗腐蚀性强的反应器,同时还得解决干发酵系统中输送流体粘度大以及高固体浓度带来的抑制问题。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即创造两个不同的生物和营养环境条件,如温度和pH等。Ghosh最早提出优化各个阶段的反应条件可以提高整体反应效率,增加沼气产量,从而提出了两相厌氧消化。动力学控制是两相系统促进相分离最常用的手段,根据酸化菌和产甲烷菌生长速率的差异来进行相分离。还有一些技术可促进厌氧系统的相分离,如滤床在处理不溶性的有机物时可用来达到相分离。渗析、膜分离和离子交换树脂等也可用于相分离。

大多数观点认为,采用相分离技术创造有利于发酵细菌的生态环境,避免有机酸的大量积累,会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Ghosh等利用厌氧消化处理垃圾衍生燃料(RDF),对比了单相式和两相式反应器的处理效果,发现两相消化比传统单相式反应器,甲烷产量提高20%左右。Goel等人对茶叶渣进行两相厌氧消化研究,发现每去除1kgCOD,平均产气量为0.48m3,COD去除率93%,甲烷含量73%。

两相厌氧工艺的主要优点不仅是反应效率的提高而且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加强了对进料的缓冲能力。许多在湿式系统中生物降解不稳定的物质在两相系统中的稳定性很好。虽然两相工艺有诸多的优点,但由于过于复杂的设计和运行维护,实际应用中选择的并不多。目前为止,两相消化在工业应用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投资和维护是其主要的限制性因素。

4结语

Edelmann利用生命周期分析(LCA)认为,厌氧消化是最适宜的有机固废处理方法。有机固废的厌氧消化技术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它们在消纳大量有机废物的同时,可获得高质量的堆肥产品和沼气,实现生物质能的多层次循环利用。

我国目前在有机垃圾厌氧消化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很少,厌氧消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处理方面。各种厌氧发酵工艺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规模化运行的自动化程度较低,技术装备差。因此,对厌氧消化的最佳生物转化条件、生态微环境以及设计完善的过程控制系统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BorjaR,RinconB,RaposoFetal.Kineticsofmesophilicanaerobicdigestionofthetwo-phaseolivemillsolidwaste[J].Bio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2003(15)

2Ghosh,S,HenryM.P,SajjadAetal.Pilot-scalegasificationofmunicipalsolidwastesbyhigh-rateandtwo-phaseanaerobicdigestion[J].WaterScienceandTechnology,2000(3)

3HinrichHartmann,BirgitteK.Ahing.Anovelprocessconfigurationforanaerobicdigestionofthermophilicpost-treatment[J].Biotechnologyandbioengineering,2005(7)

固体废物范文篇6

一、工作目标

(一)化解存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快推进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非法处理处置等历史遗留问题整改,科学制定工作方案,采取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结合方式,利用3-5年时间完成清理整治任务,消除环境隐患。

(二)严控增量,规范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坚持源头治理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大力推进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技术改造,提升全区工业企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重点企业万元工业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下降,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最大限度降低填埋和处理量。到2025年年底,全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总量增速下降,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能力增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优化提升。

(三)建立全过程管理体系,防范环境风险。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监管能力建设,形成“源头减量、过程严管、执法有力、后果严惩、风险可控”的环境监管体系。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产废单位申报登记率达到100%,每年对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对其他产废单位抽查率达到33.3%以上。到2023年年底,企业产生属性不明固体废物鉴别鉴定率达到100%,危险废物规范化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历史固废堆存和废弃坑塘问题点位清理整治

1.加快推进已排查固废堆场和废弃坑塘等问题点位整治进度。各镇办、经济开发区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固体废物堆存问题点位环境整治的通知》(淄环委办函〔2020〕33号)和废弃坑塘排查专项整治工作要求,推进已排查出的固废堆场和废弃坑塘问题点位整治。对已完成整治的问题点位抓紧组织销号,形成工作闭环。对还未完成的问题点位倒排工期,严格按照整治方案时间节点清理整治。

2.继续加强历史遗留问题排查。

(1)排查范围。一是继续对全区各类非法倾倒、填埋、露天堆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点位进行排查(附件1);二是对现运营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贮存、填埋场所问题进行排查(附件2);三是对因企业关停破产等原因造成的历史遗留无主危险废物和疑似危险废物、废弃化工原料,以及责任主体存在但处理困难的危险废物、化学物料,开展全面排查(附件3)。

(2)工作要求。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将责任层层压实到镇办、村(社区)和企业,通过走访调查、群众举报等方式,逐一摸清辖区内固废问题点位底数,制定固废问题点位清单和图谱。排查工作于2021年10月底前完成,排查情况表(附件1-3)由各镇办、经济开发区主要负责人签字盖章上报。

(3)非法倾倒、填埋、露天堆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点位整治要求。按照“开展现场调查、编制治理方案、专家论证方案、实施清理整治、组织效果评估、专家销号确认”六步法组织实施。一是科学制定治理方案。各镇办、经济开发区对每个固废填埋点位进行调查分析,确定问题点位属性,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制定整治方案计划,建立“一点一策”,列出时间表、路线图,实施“挂图作战”。对整治难度较大的问题点位,应委托专业机构编制整治方案,经专家评审后向社会公开。以上工作原则上2022年2月底完成,若未按期完成由各镇办、经济开发区明确完成时限并报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备案。二是严格按照整治方案推进。各镇办、经济开发区按照整治方案组织实施治理,整治完成后及时组织专家对治理成效进行评估论证,消除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隐患,各项工作完成后邀请专家进行销号验收。以上工作原则上2022年11月底完成,若未按期完成由各镇办、经济开发区明确完成时限并报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备案,总体完成期限为2025年年底前。三是结合日常环境巡查、信访投诉,建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非法贮存、倾倒、填埋点位常态化巡查管理机制,发现问题及时依法处置。

(4)现运营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贮存、填埋场所整治要求。各镇办、经济开发区组织专家根据各类贮存、填埋场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施工方案和监理报告等资料对防渗设施、雨污分流、渗滤液收集、扬尘防治等环保要求落实情况进行核查,对现状达不到环评批复标准要求的制定整治方案并进行整改,2022年年底前完成。

(5)危险废物清零行动整治要求。对排查发现的长期贮存危险废物和物料的废弃厂房、院落、罐区、反应釜和贮存设施实施“两断三清”(断水、断电、清原料、清设备、清场地),2021年年底前完成。

(以上工作由各镇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

(二)全面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水平

1.强化涉危险废物建设项目环评管理。新建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导则》,对危险废物数量、种类、属性、贮存设施阐述不清,无合理利用处置方案,无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的,不予批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涉及有副产品内容的,依据其产生来源、利用和处置过程等进行鉴别,禁止将危险废物以副产品的名义逃避监管。须开展危险废物特性鉴别的,在废物属性明确前应暂按危险废物从严管理。对已通过环保验收的建设项目,核实危险废物实际产生种类、数量以及利用处置方式是否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相符,对定性不明确的中间产物(产品)、副产物(品)等物料,督促相关企业开展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鉴别。(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各镇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

2.加强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环境管理。制定筛选原则,每年更新完善全区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清单。督促产废单位严格落实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申报登记、管理计划备案等制度,全面执行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要求且具备环评手续。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实施分类分区贮存并设置识别标志,对常温常压下易燃、易爆及排出有毒气体的危险废物进行预处理,使之稳定后贮存,否则应按易爆、易燃危险品贮存。严禁危险废物与一般固体废物混合贮存,废弃危险化学品应及时向生态环境部门申报,严禁非法转移处置。(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各镇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

3.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物料平衡核查。组织专家对全区重点行业产废单位进行生产工艺物料平衡核算,摸清企业生产环节危险废物产生量理论值,并对实际产生量进行核查。(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各镇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

4.加强危险废物运输管理。对危险废物运输企业、车辆、有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资格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运输车辆严格执行危险货物管理的有关法规标准,安装定位系统并联网联控。将危险废物运输车辆纳入日常检查内容,严控非法转运。产废单位应主动对接运输单位和处置单位,掌握危险废物运输、利用、处置情况,鼓励企业就近转移处置危险废物。(公安分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区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

5.建立危险废物动态实时监管系统。建设全区危险废物信息大数据监管平台,对固体废物产生、转移、处置形成动态管控,通过对重点单位的重点环节、关键节点推行视频监控、电子标签等集成智能监控手段,形成全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管理。(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区大数据中心配合,各镇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

6.发挥科技手段作用。运用航拍、数字监控等数字化、自动化手段加强废物管控。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闲置土地、坑塘、矿山等位置安装红外摄像头、AI摄像头等数字监控设施,实现异常情况自动报警功能,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各镇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

(三)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工作

鼓励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企业积极开展废物减量工作,通过生产工艺改造、清洁生产审核、设备升级、无毒无害原材料使用和将有利用价值的工业固体废物降级梯度使用等方式,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工作。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和市政污水处理厂,推广使用国家鼓励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等。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组织对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引导企业使用低毒低害和无毒无害原料,推广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降低工业固体废物危害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转发工信部的限期淘汰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固体废物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的名录,组织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城市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置。行政审批、发展改革部门做好有关项目立项保障等工作。(区发展改革局、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

(四)合理规划提升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

科学评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需求,合理布局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严禁在水源地、湖库等生态保护红线以内区域建设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场。按照《市2020年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投资引导性公告》,严格控制建设危险废物处置类建设项目和废矿物油、废活性炭、废催化剂、有机溶剂、焦油类危险废物利用类建设项目。鼓励企业自行建设或由政府引进第三方规范建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填埋设施,降低废物运输和周转风险。各类填埋场所要严格按照环评要求建设防渗、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保留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危险废物处理企业及自建危险废物利用处理企业要定期开展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绩效评估。(区发展改革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

三、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扛起政治责任。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是生态环境安全的高风险领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各镇办、经济开发区、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清理整治“六步法”,高标准扎实完成问题点位环境整治工作。要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全面加强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加强固体废物环境执法检查。制定固体废物检查计划,将固体废物列入“双随机、一公开”日常环境执法检查,每年至少开展2次固体废物领域的专项执法行动。公安部门要加强网络监控,及时发现并严厉打击涉及危险废物非法收集、利用、倾倒和处置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向社会公开。加强危险废物专业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组建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专家团队,强化重点难点问题的技术支撑,对技术性较强的专项检查,邀请专家参加核查。

(三)加强社会监督,发动群众举报。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广泛发动群众利用环保热线、新闻媒体、信访等渠道进行举报,特别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内部职工和属地村民举报。

固体废物范文篇7

[关键词]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设计;教学研究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一味注重纯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因此,我们应积极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并完善各类课程教学,特别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1-2]。课程设计是本科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工科专业尤其如此。曾有学者指出:课程设计应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培养能力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全面发展为目的这几个原则[3]。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设计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性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围绕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综合利用有关的先修课程的知识,通过生活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或生活垃圾焚烧厂的设计计算和制图,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工程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本文以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设计为例,分析了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教学资料,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标准,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为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这一目标提供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一设计题目,按照课程设计任务书的具体要求,通过查阅资料、确定设计方案、设计计算、绘制图纸、编制计算说明书等一系列工作,进行的一次综合的练兵。相比于水处理和大气处理,我国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相关研究和资料需要不断完善,与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设计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案例不多,缺少合适的课程设计教材,课程设计所需的工程项目资料有限,存在课程设计的选题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4]。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紧、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计算和绘图工作量均较大,存在设计对象庞大与课程设计学时较短的矛盾,加之部分学生对课程设计认识不足,有敷衍了事的现象;学生运用设计手册、设计规范的能力较弱,不能在设计手册和设计规范的指导下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工程项目;学生普遍缺乏工程设计的综合概念,收到课程设计任务书后,通常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只是单纯地将各个设计步骤和内容拼接起来,或者根据类似的方案墨守成规地套用,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对设计的整体性和合理性考虑较少,设计方案缺少适用性;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过程考核较弱,少数学生存在平时疏于学习,只在短时间内突击完成设计任务的现象,但教师评分时却无法对这种模式给出负面反馈。

二、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设计教学研究

(一)完善教学资料。可以通过查阅翻译外文文献,拓展丰富现有的教学资料库。收集并整理各种设计参考资料、标准、设计技术规范、设计手册、工程案例等,包括国外设计手册(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设计手册》等);制定课程设计管理文件,使整个课程设计的参考资料完整化、时效化和前沿化,为学生开展课程设计提供教学参考资料库,同时,这也是对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二)制定课程设计任务书。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是引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过程的依据,应不断完善。固体废物处理工UniversityEducation程及其相关的先修课程是进行课程设计的基础,根据理论进行设计计算和运用CAD制图,是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课程设计任务书涉及固体废物处理工程中的常见处置方法,包括生活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焚烧厂或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具体内容如下。1.转运站设计:收集并熟悉设计基础资料(包括设计手册、技术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厂址的选择;工程技术方案设计,包括转运站设计参数、设备布置、收集路线等;转运站处理工艺流程、总平面布置图、高程图及主要构筑物工艺图。2.焚烧厂设计:收集并熟悉设计基础资料(包括设计手册、技术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厂址的选择;工艺方案论证,包括处理规模及能力、焚烧生产线的配置、垃圾设计热值确定、绘制燃烧图、垃圾贮存和进料系统的设计和布置、焚烧炉的选择与计算(发热量、燃烧室热负荷、燃烧空气量、烟气产生量及组成、所需炉排面积、焚烧温度、烟气停留时间、排渣量及飞灰量)、焚烧炉性能指标及参数、焚烧过程物料平衡、焚烧过程热量平衡、烟气处理等;工程技术方案设计包括焚烧处理工艺流程、总平面布置图、高程图、主要构筑物工艺图、设备布置等。3.填埋场设计:收集并熟悉设计基础资料(包括设计手册、技术规范、相关法律法规);计算垃圾填埋总量和库容、覆盖土需求量;计算填埋气体产生量、渗滤液产生量;填埋场主体工程工艺设计计算:设计计量设施、垃圾坝、填埋气体收集与利用、防渗与地下水导排、渗滤液收集与处理、防洪和排水、封场与覆盖的工艺参数,确定主要尺寸;辅助工程、填埋作业与管理、环境保护与劳动卫生;垃圾填埋处理工艺流程、填埋场总平面布置、高程图及主要构筑物工艺图。(三)改革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是连接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重要纽带,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为目标,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工作能力,深化和扩展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初步的专业技能。所以,在课程设计教学方面,教师应改变以往“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设计方案、设计图纸,并写出较为详尽的报告,而教师主要解答实验的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得到锻炼。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加强专业课教学与课程设计的交汇融合。将固体废物处理工程专业课教学与课程设计有意识地融合,在专业课教学阶段,把课程设计任务书和设计要求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将课程设计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加强专业课教学与课程设计的联系,使专业课教学变成类似于“案例教学”[5]。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吸收转化,促进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课程设计有初步的认识和准备,这拓展了课程设计时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2.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和代入感。例如,在讲到填埋场设计章节时,教师可以举一个已经建成的填埋场案例,讲述填埋场的选址依据和设计依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按照设计的技术手册开展设计的观念,树立学生的工程观,并与学生讨论参数设置是否正确。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设计理论,将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毫无准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设置合理的情景案例,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很好的代入感[6]。比如,当你成为某填埋场的设计工程师时,你将如何开启设计之旅?通过这样的案例设置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考虑,逐步理清设计思路。如此,一方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将来的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开放,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四)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课程设计的考核历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建立过程控制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加强对设计过程中平时表现的考察;进行课程设计完成后的答辩,扩展考核内容,以此保障课程设计的完成质量。课程设计应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这与理论课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有明显区别。评价内容应尽可能多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包括理论知识、绘图技能、设计经验、语言文字表达、分工协作、责任意识等,而不是仅以最后的设计成果为考核标准。通过对课程设计过程的控制,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避免他们出现最后时刻突击完成和滥竽充数的现象。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兼顾设计说明书、制图和答辩环节等因素,将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最终成绩由设计计算(25分)、写作与结构(10分)、图纸(25分)、答辩(20分)和平时成绩(20分)组成。其中设计计算要求能运用设计手册和设计规范等资料,完成设计任务;方案合理,计算准确。写作与结构要求层次清楚,格式规范,语言通顺。图纸要求分为纸质版和电子版,纸质版要求比例合适,绘图线条清晰,填充完整,尺寸标注及高度要符合要求,字体也要符合要求;电子版要求图层设置合理,标注设置及关联性符合要求。答辩要求设计思路表述清楚、逻辑性强、能正确回答问题。平时成绩由学生互相评分和出勤率决定。考核评价体系将注重学生课程设计答辩表现,要求每个学生讲出自己的设计特色和亮点,提高答辩环节在整个课程设计中的权重,督促学生全过程认真开展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互评主要针对平时成绩,根据在设计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认真程度、贡献度和任务完成出色度来评价。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各人任务的完成情况有详细的认知,评价结果相当中肯。(五)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在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开课伊始,就将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下达给学生,并进行选题分组;由教师讲解设计要求和评分标准,并规定初稿、二稿和终稿的提交时间;要求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分组阐述设计思路,逐步掌握设计思路和方法;在条件允许时可带学生进行实地参观,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和照片,让学生对将要进行的设计项目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树立学生的工程观。查阅相关资料后,小组成员在课堂上集合讨论并起草设计方案,分组阐述初步的设计方案,由指导教师及助教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缺陷和错误。此后在初稿、二稿和终稿的审核中,学生对设计进行完善,指导教师及助教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在方案确定后,进行图纸绘制,整合设计成果,上交作为评分依据。最后进行答辩时,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报设计方案,每个小组成员都要进行汇报并接受指导教师的质询。一方面,通过答辩准备,学生要对整个设计进行分析和整理,这个过程学生对课程设计所得收获再一次进行吸收归纳,将知识条理化,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有的学生甚至会重新发现问题,有新的收获,课程设计训练的广度得以拓展;另一方面,答辩过程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让学生在表达沟通方面有所提高。

三、结语

固体废物范文篇8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为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条例,确保固体废物清理工作取得成效,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安全专员曾伟为办公室主任,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固体废物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并于7月10日召开干部职工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指出要高度重视清理整治工作,各股(室)负责人要结合各自分工及职责,及时将会议精神传达到各重点行业企业,要求各重点行业企业提高思想认识,克服侥幸、麻痹思想,立即行动,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二、明析职责,强化责任落实

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我局立即开展行动。一是要求全局干部职工对个人房屋前后的固体废物进行清理;二是组织全局对我局公共区域、办公区及所属河道中的垃圾、固体废物等进行清理;三是抽调执法人员分别配合县运管所、镇、县住建局对全县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修车厂、废品收购站等企业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开展隐患排查及固体废物清理工作,对于发现问题当场回馈要求整改。四是强化源头管控。按照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的要求,严把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易造成环境污染企业的准入门槛,严格行政审批管理,堵住工业垃圾非法处置漏洞。

固体废物范文篇9

摸清我区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排放、处理处置及综合利用状况,整合各类固体废物专项调查工作,建立和完善固体废物管理动态数据库,推行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和资料申报制度,督促企业按照危险废物规范化考核要求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强化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为建立长效、动态监管机制提供基础保障。

二、调查范围和对象

(一)固体废物调查

依托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区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1、一般固体废物(指未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不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2、危险废物(指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3、参照危险废物管理的城镇、园区等污水处理厂的污泥。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下简称”POPs”)调查

依托《全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统计年报信息管理系统》开展调查。主要内容为10个主要行业二噁英排放情况。

(三)汞污染源排放源调查

依托《全国主要行业汞污染排放源信息动态更新系统》开展调查。主要内容为2012年全国汞污染排放源现状调查的14个行业的汞排放情况。

(四)企业已生产化学品环境调查。

三、调查方法与步骤

(一)调查方法

采取定期填报、动态统计的办法,由企业自报,我局审核上报。

(二)调查步骤

1、成立固体废物调查领导小组,组织开展调查工作。

2、汇总本辖区内的专项调查统计数据,并撰写固体废物专项调查技术报告,上报市固体废物调查领导小组。

四、时间安排

(一)固体废物调查

1、每年3月初制定调查计划,将调查工作落实到辖区内产生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的企业。各企业应在3月底前完成数据申报工作,上报区环保局。

2、每年4月份,区环保局汇总有关报表及调查报告并上报市环保局。

(二)POPs调查

每年4月份,根据省厅、市局的安排以及《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统计报表制度实施方案》的要求布置我区调查工作,于7月15日前完成上年度POPs数据统计和工作报告,并上报市固体废物调查领导小组。

(三)汞污染源调查

每年8月份,根据省厅、市局的安排布置本辖区上年度汞污染排放源数据核查更新上作,11月15日前完成数据更新,撰写汞污染排放源观状分析报告和汞污染防治实施与考核方案并上报市局。

(四)企业生产化学品环境调查

按环保部《全国生产化学品环境情况调查技术指南》开展调查工作。

五、调查工作注意事项

(一)调查所使用的技术规范,以2010年环境保护部总量司下发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以下简称《产排污手册》)为准。

(二)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类别代码以国标(CB/T4754—2011)表为准。

(三)危险废物的名称及类别代码表按《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年版本)为准。

(四)各产废单位填报的数据必须是上一年度发生的数据。

六、工作要求

固体废物范文篇10

【关键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应用型人才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高度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由于传统的重水轻固等其他原因,环境工程教育更多地关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汉江师范学院地处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在本科特色教育结合地方发展的背景下,固体废物相关课程建设及教学方面的基础相对更加薄弱,课程设计相关教学研究更是一片空白。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课程设计是工程背景下环境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以我国固体废物特性为基础,通过设计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厂等环保项目,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工程设计演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并解决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满足固体废物最终处理处置的工艺流程,提高学生对前修课程所学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本文通过分析汉江师范学院开设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得问题,研究探索从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优化等方面,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应用型环保人才提供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及选题。长期以来,由于对固体废物污染控制重视度不够,缺乏与课程设计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实际应用技术案例;没有相关的部级规划教材;不具备完整的教学指导体系,导致教学相关参考资料不丰富,课堂讲授知识多是《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专业课的重复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新的应用技术不断涌现,而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及科研相关业务,以至于无法掌握最新的应用技术。因此,能参考的前言技术资料不完善,导致在给学生制定选题及设计过程指导中,存在与实际应用技术联系不够紧密等多样性问题。2.教学方式。环境工程理论课程涉及面广,且实践性更强,仅以课堂讲解方式,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无法满足学生对工程应用技术的原理和各种环保设备及工艺的具体掌握。学生普遍将课程设计简单理解为是理论知识及现有技术工艺的收集汇总,不具备创新思维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设计能力,导致最终完成得设计书达不到课程设计教学要求。3.指导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教师拟定的课题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调研、确定方案、实验分析、设计计算、CAD制图等一系列过程来完成。由于相应的课时安排较为紧张,与课程任务量存在相互矛盾,致使整个指导过程只是一种形式;另一方面,通常只有一位指导教师指导全班20多人乃至数十人,存在指导教师与被指导学生占比严重不足,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全过程指导。4.评价方式。由于课程任务量与课时安排量存在相互矛盾,以及指导教师与学生比列严重不搭配。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及评价过程是心有而力不足,不能给学生提供全过程指导,更无法严格按照过程控制及目标考核相结合的体系进行有效评价。导致学生提交地设计书大多数是突击完成和滥竽充数,而教师对学生成绩评定也只能草草了事。对于培养具备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初步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起不到任何帮助。

三、教学保证措施的探索

1.教师团队的组建。为保证课程设计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确定一名责任教师,负责课程建设,统筹教学及指导规划。由于环境工程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综合性学科,是集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尤其是课程设计更是需求交叉学科教师及企业工程师实践指导,而大多数高校缺少双师型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吸纳交叉学科专业教师及环保企业工程师组建课程设计的教师团队,以满足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需求。从而保障在教学中对学生能严格按照过程控制及目标考核相结合的体系进行指导与评价。2.教学质料库的建设。教师团队通过查阅外文文献及教材,收集并整理国内外各种参考资料、设计技术规范、设计手册等,丰富现有的教学资料库。通过校企政合作,向环保企业或相关行政单位收集如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厂等相关案例的设计资料。使教学参考资料完整化、时效化和前沿化,为开展课程设计教学提供充足的参考资料库。3.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设计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发挥重要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基本。课程设计是一个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过程,从收集查阅资料、选题、提出设计方案到完成设计,都要具科学思维方法。所以,在教学方面,教师应通过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学内容及课题。教师团队应结合环保工程实际应用技术不断更新教学资料库;在选题上要结合实际工程应用案例,选择既能锻炼学生对交叉学科知识点综合利用,又能培养学生工程实际应用的探索能力。(2)加强现场教学。加强现场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带领学生接触实际案例,增加学生对实际工程应用技术的了解。由教师团队中吸纳的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等进行现场教学。了解实际工程案例中的概况、布置、操作运行及管理、处理处置工艺、主要系统构成等总体设计。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学习,让学生对工程项目有更加直观了解,培养学生工程设计意识,带动学生结合实际应用做出合理的创新型设计方案。(3)教学过程管理。教师团队应及时组织课程研讨会,确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搭配,保障学生得到全过程的指导。将撰写过程按照课题涉及到的不同学科分解成多个阶段进行管理(如CDA制图阶段、土建施工阶段、环保技术等),不同阶段由相关专业教师做详细指导。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实时检查设计报告,及时纠正错误。对完成速度快、质量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对有困难的学生,应由浅到深、逐步引导他们顺利完成设计任务,达到教学基本要求。设计结束后要求学生分析并提出创新点及改进方案,教师根据实际做最终总结。4.考核评价体系。以评价目标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过程控制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指导过程及设计答辩,由教师团队全体教师进行;设计成果评价由团队中的企业工程师进行。以企业工程师为评价主体,力求从工程实际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工程设计,缩短学校理论学习与工作就业之间的距离。成绩评价由理论学习、设计过程、设计答辩、设计成果构成。理论学习评价由随堂测试成绩构成。制定进度表进行设计过程评价,定期进行进度检查敦促学生积极投入。由教师团队组成答辩小组,全体学生答辩,包括对设计内容的说明及接受答辩小组提问,根据设计方案完整性以及答辩情况进行成绩评价。设计成果由企业工程师结合学生提交的设计说明书、设计计算书、CAD图纸等质量情况进行评定。改革评价方式为教师更客观、科学、公正地进行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摸索一套有效的模式。

四、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环境类专业高等教育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从环保企业取经,从市场需求整合课程,加强课程设计的探究式教学改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环境类专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秀云,黄中华,等.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设计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2019(3);56-58.

[2]王东波,冯庆革,等,“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生课程群建设探索[J].大众科技,2017(9).78-79.

[3]章丽萍,何绪文,等.面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9):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