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15:28

光线范文篇1

假设有一个光源S1,在S1前放置一块屏幕,从S1发出的光(光子)会将整个屏幕均匀的照亮。我们知道,屏幕的亮度是与落在屏幕上面的光子数的多少有关的。严格地说,屏幕的亮度是以垂直于屏幕的光线与屏幕的交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变暗的。但这种变化决不是几率问题。证明如下:把S1放在一个半径为R1的球的中心,假设S1在单位时间里发射出N个光子,则单位球面积上所接受的光子数等于光子数N除以球的总面积4πR12,如果把球的半径由R1变为R2(R2>R1),则在单位球面积上所接受的光子数就变为N除以4πR22,由于R2大于R1,所以半径为R1的球在单位球面积上接受的光子数大于R2球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这就是为什么屏幕上的亮度是由明到暗逐渐变化的原因。当屏幕距光源的距离很大且屏幕的面积又很小时,就可以近似的认为屏幕上的光子是均匀分布的。

现在把另一个相干光源S2放在靠近S1的地方,情况有了变化。在垂直两个光源的平面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圆环,而在平行两个光源的平面上,则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见图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光的干涉条纹。因为干涉现象是波动的最主要特征,所以这也就成了光具有波动性的最有力证据之一。我们知道机械波是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当有两列相干波源存在时,媒质中任意一点的振动是两列波各自到达这一点时波的叠加。当到达这一点的两列波的相位相同时,则在这一点上的振幅最大,如果两列波的相位相差1800时,则振动的振幅相互抵消,这样就形成了有规则的干涉条纹。经典光学正是套用机械波的方法证明光的干涉条纹的,而传播光的媒质以太已被证明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样用机械波的方法证明光的干涉条纹也就显得比较牵强。量子力学在解释干涉条纹时则采用的是几率波的方法,认为亮的地方是光子出现几率多的地方,暗的地方则是光子出现几率少的地方。问题是当只有一个光源时,光子是均匀分布在屏幕上的,而当存在另一个相干光源时,按照量子理论光子就会集中出现在一些地方而不去另一些地方,几率的解释是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的。爱因斯坦曾用上帝不掷骰子来表达他对用几率描述单个粒子行为的厌恶。这就是目前对于光的干涉现象的两种正统解释方法。我们对于光本性的认识是否还存在其它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是否还存在其它的证明方法来统一光的波粒二象性即用一种理论解释来解释波动性和粒子性呢?

为了找到这种新的理论,在此我们不得不在现有光量子理论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正即单个光量子的能量是变化的,光子的能量和质量是相互转化的,转化的频率就是光的频率。频率快光子的能量大质量小,相反,频率慢则光子的能量小质量大,这样光子在空间所走的路程就形成了一条类波的轨迹。在论证光的干涉现象之前,我们先对光源进行定义。单频率点光源---频率单一且所有光子在离开光源时的状态(相位)都相同。单频率点光源具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在距光源某一点的空间位置上,光子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其二光子的状态随距点光源的距离作周期变化。光的波长指的是光子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在空间运行的距离。

我们在x轴上设置两个点光源S1和S2,如图一所示。令P为垂直平面上的一点,从P点到S1和S2的光程差PS1-PS2为波长的某个正数倍ml(m=±1,2,3,…)。从S1和S2出发的两列光子,将同相地达到P点,状态相同。再令Q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从Q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为ml。过P和Q点做一条曲线,使得这曲线上所有过XO的垂直平面内的点的轨迹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即这条曲线上任意一点到S1和S2的距离之差为常数,根据解析几何我们知道,这曲线是一条双曲线。如果我们设想这一双曲线以直线XO为轴旋转,则它将扫出一个曲面,叫做双曲面。我们看到,在这曲面上的任意一点,来自S1和S2的光子始终都是同相位的(相位差保持不变),光子在曲面上的每一点的状态是一定的,沿曲面上的点的状态是周期变化的。由于光的波长很短,光子沿曲面的这种周期变化是不容易被观测到。

同理,我们令T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图中未画出),从T点到S1和S2的光程差TS1-TS2为波长的l/2×(2m+1)倍(m=±1,2,3,…)。从S1和S2出发的两列光子,将以1800的相位差达到T点。再令V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图中未画出),从V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为道长l/2×(2m+1)倍。过T和V做一条曲线使这曲线上任一点到两定点S1和S2的距离之差为常数,这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以XO为轴旋转同样将扫出一双曲面。所不同的是来自S1和S2的光子到达这曲面上的任意一点的相位差始终为1800,叠加后的最终状态是一个恒定的值。

图一是在S1到S2的距离为3l,P点的光程差为PS1-PS2=2l(m=2)这一简单情况下画出的。m=1的那条双曲线是垂直平面内光程差为l的那些点的轨迹。光程差为零(m=0)的各点的轨迹是过S1S2中点的一条直线。由它绕XO旋转而成的将是一个平面。图中还画出m=-1和m=-2的双曲线。在这种情况下,这五条曲线绕XO旋转而产生五个曲面,这五个曲面将S1和S2两光源所形成的能量场分成了6个左右对称的无限延伸的能量空间。屏幕上亮线将出现在屏幕与诸双曲面相交的那些曲线的任何所在位置上。如果两点光源间的距离是许多个波长,则将存在许多曲面,在这些曲面上各光子相互加强。因而在平行于两光源连线的屏幕上,将形成许多明暗相间的双曲线(几乎是直线)干涉条纹。而在垂直于两光源连线的屏幕上将形成许多明暗相间的圆形干涉条纹。两条相邻的明条纹之间的关系是光程差相差一个l,暗条纹与相邻明条纹之间相差l/2。干涉条纹从明到暗再到明之间的相位变化是从同相到相差1800相位再到同相。

光线范文篇2

关键词:历史文化纪录片;光线景观;时空建构;意境

营造珍贵的影像记忆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营造的有力氛围与政策指引下,历史文化纪录片用当下的眼光来构建历史、以史鉴今,通过对历史遗迹、文化景观等的表达,折射出当代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在观照历史的同时获得新的体验与感受。作为纪录片影像创作的核心要素,光线能够藉由创作者的灵思呈现出“景观”,光线呈现的“景观”是观众从视网膜的生理场转入形象思维的心理场的建构过程。“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纪录片制作流程逐步走向电影化的今天,光线早已不再仅仅承担简易的照度提升作用,通过时间、空间等维度的刻画,光线与其他画面造型元素一同将画框中的风景转化为含情的景语。

一、景现画中态:光线设计与时间表现

“我们在时间之中才能观察对象、直观对象,同时也在对象的观察中查知时间的存在,感受不在场的时间。时间的秩序就是所有现象的秩序。”①历史文化纪录片借助于画面的运动形成了它的时间,并在时间的流动中表现历史。纪录片画面中的光线存在,丰富了历史背景叙述的有序性,实现了纪录片时间运动的先后过程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幻和季节的更替,光的强度发生着变化,正是在不断变幻之中,重新塑造着观众对历史空间的理解,激发起受众对当时历史时空的无限遐想。(一)生命之源:光线品质与历史观照。光是人类生存的能量来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发展方向,光源的发展与变革伴随着人类日常生活需求而变换,影响着人们的作息习惯与生活方式。火的应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篝火、火把等自然火是人类在野外获取温暖、驱除恐惧的重要工具,也是久远时空的时间表征。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中,创作者通过多个篝火、火盆、火把等火光源的前后映照,呈现出了三千六百多年以前,中国商代初期的时空画面。历史文化纪录片通过光线品质形成历史观照,通过火把、油灯、蜡烛等光源将观众带入到久远的历史时空。油灯、蜡烛等人工取火光源的出现促进了人类体制和社会的发展,也可以成为纪录片中20世纪以前的时间表现。纪录片《河西走廊》第七集《敦煌》中,李工在莫高窟里手持油灯小心翼翼地画着壁画,他的身旁放置着一个烛台和另一盏油灯。画面中微微颤动的油灯和蜡烛光,呈现出了一千多年前敦煌莫高窟里画工精心绘画的环境景观,李工手中晃动的油灯与烛光表现出了弹指间沧海桑田、一霎那转身千年的时间变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照明方式经历了由动植物油脂为原料的火光源,向由以电为能的人造光的转变。在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光源的存在与变化可以有效地呈现出历史的时间演变及其隔离感,营造出别具特色的空间场景及氛围。(二)时之刻度:光源选择与时间表现。光源的选择,无疑为纪录片多样化的呈现创造了条件。为了表现原始社会的久远,画面中离不开太阳光、篝火、火把等自然光的点缀。近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光源越来越明亮,样式种类越来越多元化,夜晚的街道不再被黑暗所充斥,时间被人们自由掌控。光线在进一步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感,增强了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历史厚重感。陈晓卿导演的最新纪录片《风味人间》,以全球视角探求中国美食的独特性。纪录片中浙江龙泉农村祈神庙中昏黄的钨丝灯光与澳门西餐馆中亮丽的荧光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种灯光样式不同、属性各异,既构成了不同地域空间的独有风味,又带来了不同的视觉影响。(三)感同身受:视觉体验与时间变换。“影像叙述的时间意识有时候会给人带来特殊的心理体验。人们津津乐道于历史的时候,往往是希望暂时逃离现实的紧张焦虑,而在历史的时空获得一番想象的快感。超越时空距离感的强调往往给人很浓的历史感。”②历史文化纪录片中的光线可以放大历史瞬间,实现时间观念下的历史强调,更加细腻地还原历史情境和氛围。纪录片《河西走廊》第三集《驿站》中,为了表现各个沿途驿站对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重要作用,摄影师在拍摄骆驼城遗址、黑水城遗址、玉门关遗址、河仓城遗址、寿昌古城遗址、嘉峪关城遗址等这些沟通汉帝国与西域的重要桥梁时,采用了延时摄影的方式,画面中的驿站遗址上,光线随着天空中乌云的翻滚变化快速地明暗变换着。静止的驿站遗址在运动光线的修饰下,仿佛穿越历史的岁月长空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二、景含画中情:光线造型与空间构造

历史文化纪录片中的空间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场景中的视觉元素蕴藏着无限的文化记忆,观众依据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基于日常三维空间的幻觉,运用蒙太奇观影思维,逐渐构成了完整的电影空间。当光线被置身于特定的空间场景时,在与物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获得意义。纪录片画面中的遗迹或纪念地等空间场景,在光线的视觉塑造下,带领观众徜徉在往日的时光里,进入到历史的回忆,实现时间定格与文化传承的目的。(一)精准复现:光线存在与环境真实。历史文化纪录片中的空间可以营造历史情境,呈现现实景观,具有很强的代入感与影响力。作为重要的视觉元素,光线的走向、光源的样式、光线的形态等存在方式,成为画面空间的重要支撑力,决定着空间的真实感与纵深感。不同于影视剧中的真实性追求,历史文化纪录片中的空间营造需要借助于光线的构成,形成一种虚构的现实。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第六集《英雄时代》中,刘彻派出四路大军向北方的匈奴发起进攻,在长安城的未央宫里,他忐忑不安地关注着前线的消息。画面中四个烛台精心搭配,前景的两个烛台偏小,与后景较大的两个烛台形成了前小后大的层次布局。画面中的光线布局与走向,使空间具有方向性的运动感,从而赋予空间以更加强烈的生命感。此处颤动的烛光既营造了刘彻忐忑的心理,又带来了画面时空的真实感。本集大月氏王宫里,灯光透过窄小的窗户照射进来,形成了逆光光效,环境中的烟尘增强了进入三个窗户光线的光束感,几个跳舞的宫女面对着窗户前后排列,呈剪影效果。此处窄小的窗户光束构成了少数民族的空间概念,昏暗的光线影调表达了大月氏王的昏晕无能。空间中的物品陈设,在不同角度与不同性质的光线照射下,呈现出别样的明暗关系变化,丰富的影调衬托出了物品陈设独有的年代感与艺术特性。观众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感知画面中的空间效果,真实的光源样式、光影布局与影调变化带给观众真实的空间特性、空间概念与感受。(二)维度创构:光线形态与空间呈现。为了实现空间呈现效果的真实性,历史文化纪录片需要依赖于多种创造空间纵深幻觉的技术手段,光线作为在二维平面中拓展空间纵深的有效方法,光影的前后配置,明暗的合理安排可以如实表现真实的空间方位、空间距离与空间深度。“前后景的光影有效运用也是造成空间深度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前景部分暗,后景部分亮,可深远过去。”③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第五集《威加海内》中,面对无为已久的国家,刘彻决心用积极进取的儒学取代无为而治的旧传统,在全国设立学馆,教授儒家学说。对于学馆的呈现,本片通过淡黄色的竹帘,营造出雅致静谧的视觉效果。根据受众视觉感知空间的特点,在画面中人为地造成光线形态的变化,人物的服装依次按照灰、蓝、白色从近到远排列,前景的人物光线偏暗,远方的竹帘在阳光的照射下明亮醒目,形成前后景物的影调对比,呈现出近暗远亮的空间纵深感,加强了视觉对空间的感受能力。历史文化纪录片《河西走廊》第四集《根脉》中,苻坚统治的前秦时期的求学之风蔚然而起,河西走廊的民间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为了表现郭瑀传播圣人儒学思想的庄严与规模,画面中桌面上点燃的蜡烛光沿着画面纵深处有规律地远近排列着,形成了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画面井然有序、肃穆威严。纪录片创作者借助于大气透视现象与光线的表现,设计出景物在画面空间中的距离远近,达到再现空间的目的。受众在观看画面的时候,可以建构真实的空间感觉,在纪实中爆发出影像的冲击,获得视觉上的审美体验。(三)寓情于景:光景合一与氛围营造。“纪录片中的‘现场’,是被拍摄对象所处的特定的空间场所,这个场所具有一定的典型特征,它能适合这个事件或人物活动的展开,在这个空间中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活动又有其相对的延续过程和完整性。除此而外,这个空间还需根据内容的情绪要求创造某种特定的内涵和气氛。”④光线照射于画面中的环境空间,与环境中不同材质的场景、物品、陈设等发生着不同角度的反射、折射与衍射,带来了环境空间不同的质感呈现、明暗层次与影调变化,形成了该环境中独特的环境气氛。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第四集《峥嵘初现》中,面对开国功臣的强烈反对,生性温和的汉文帝无奈放弃了贾谊提出的削藩政策。此处画面中前景为暖色的火焰光和烛光,后景为冷色的窗户光,环境氛围浓厚。环境自身的封闭结构和后景大窗户的特征,与冷暖色光线的分层照明与合理描绘,构成了夜晚的环境氛围。画面中照射在后景窗户格栅上的冷调光成为画面的主导色调,表达了汉文帝隐忍无奈的心境。环境气氛的表达,依靠创作者对生活的长期敏锐观察与积累,依赖于照明对现实生活的模拟。

三、景有画中意:光影表达与意境营造

光源是画面的核心,也是赋予画面意义生成的独特手段。“在纪录片创作中,将景物、将现实、将历史投入作者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经验,这是摆脱单纯追求生活实录,而使影像超越现实以获得美感意蕴的要点所在。”⑤纪录片中的光线创作刻意追求意向性、气氛性和写意性的再现,写意性的再现可以充分打开想象的空间。当世间万物被光照亮并撩开神秘的面纱时,便有了精神上的寄托,甚至达到更高的境界,使光线与画面中的景物水乳交融,虽然它们看似无形,却带来更具令人难忘的印象。(一)光影述说:光线变幻与情感延续。“纪录片的表意主要不是通过一般意义的‘词语’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而是通过对影像的选择、调度、塑性、强化或变形,来传达某种意图或主张,情调或情绪,氛围或意境。”⑥历史文化纪录片《河西走廊》第九集《苍生》中,清朝末年,我国西部新疆遭遇沙俄和中亚浩罕汗国阿古柏军的攻击,而东南沿海又有来自日本的侵犯。面对边疆和海疆的同时危机,清帝国召集南北洋大臣就国家防卫战略重心展开激烈讨论。以李鸿章为首的部分清廷官员主张放弃边疆加强海防,而以左宗棠为首的官员主张收复新疆。为了表现国土丢失情绪愤慨的紧张氛围和双方争执不休的激烈气氛,摄影师采用了大面积冷调子铺垫与瞬间闪电光明暗变化的布光手法。画面中模拟月光的光线支撑着整个场景的光线结构形态与光线效果,所有的场景、人物与陈设都处于冷色色调的包围之中,形成了低沉阴郁的光线氛围。此处明亮刺目的闪电光无节奏地频繁闪现,造成了画面光线结构和效果翻天覆地的变化,给观众带来了惊心动魄的视觉刺激,将双方辩论的激昂情绪烘托到极致。从刺激到知觉,从知觉到反应,在这种光线的运动中,大脑不仅发挥了它的认识功能,而且还运用了它所储存的认识成果,最后对刺激物形成一定的认知态度。(二)影随情动:光色流动与情绪渲染。影像中的光影,其本质是人物情绪的延伸。由于真实再现仅仅只是影像层面的复原,无法贸然加入不符史实的台词,因此光影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便至关重要。历史文化纪录片往往通过典型人物描述历史事件,大量历史人物活动的再现,可以带领观众推究人类的生存处境与意识。无论在创作过程,还是在传播过程中,纪录片都有情感的负载,使受众在观看接受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历史文化纪录片往往通过历史人物的遭遇与命运变化来揭示历史的变迁,人物独特性格的塑造与呈现也是对典型历史的反馈。纪录片《河西走廊》第四集《根脉》中,在一个群雄逐鹿的年代,大学士郭瑀成为许多执政者求贤若渴的目标。那天他正在祁连山深谷中宁静思考,突然被前凉王张天锡派来的部队惊扰。仆人手举火把带领郭瑀在地道中慌乱奔跑,此处黑暗中的火把像郭瑀的命运一样弱不禁风,晃动的火焰将郭瑀奔跑中惊慌失措的心理表现的活灵活现。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命运变化是历史内容的重要部分,通过历史人物的社会活动与性格呈现,可以使观众透过历史体察自己的现实生存处境,触摸到社会历史的变迁。(三)创构合一:情景交融与意境建构。历史文化纪录片中的情景构建依赖于特定语境下的历史影像书写,在观众熟悉的文化背景下,通过历史影像的视觉引导,受众即可感知特定的历史情景。“某种文本中的特定修辞可以引发观众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中有一种历史的判定。这种判定因着过往的历史经验的共通性,使得影像书写者与观众之间可以达成某种契约,由此进行有效的沟通。”⑦光线是历史影像书写的重要元素,可以在纪录片中构筑文化历史的意向性语境,实现有效的视觉阐释。历史文化纪录片《河西走廊》第九集《苍生》中,受命于罗马教廷探索东方契丹的鄂本笃身陷囹圄,被困于河西走廊。面对罗马教廷的压力和明朝进贡制度的约束,鄂本笃陷入绝望。为了表现他愤懑孤寂的情绪,摄影师在画面中安排了一盏柔弱的油灯,在大面积冷调光的包围下,这盏油灯显得更加弱不禁风。此处,画面中的油灯就是鄂本笃心理情绪的直观外化,大面积的冷清昏暗就是迷茫前途的处境表现。光线的明暗布局与色彩的合理运用,直接而生动地展示出了人物的心理情绪与精神状态,表现了人物的回忆与梦境、幻觉与想象、遐想与思索,甚至更深一层的潜意识活动。

四、结语

光线范文篇3

关键词:光线传媒;动漫;经营管理

一、引言

1926年,万氏兄弟打造了我国第一部独创黑白无声10分钟动画短片《大闹画室》。之后,我国动漫产业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而是同国内跌宕起伏的经济发展而变化。此番状况一直持续到2013年,互联网巨头涌入动漫产业进行布局,网络迅速普及。随着互联网文娱巨头的资本进场,我国动漫产业再度得到了资本的青睐,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如今,针对动漫产业的政策扶持及技术升级,使其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在2018年突破1500亿元大关,在线内容方面拥有近150亿元的市场规模。由于动漫产业的特殊性,其巨大的产值能力主要得益于下游衍生开发的产值输出。虽然近年来动漫产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热度日益冷却,但毫无疑问的是,审慎理智的市场态度将会促进动漫产业建立更为稳定成熟的市场体系,并能使众多动漫公司优胜劣汰。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光线传媒(EN-LIGHTMEDIA),自2015年开启彩条屋影业动漫集团后,便在动漫领域持续发力。虽然近几年来少有爆款,但2019年夏天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票房和口碑俱佳,刷新了国内外多项历史记录,它不仅是我国影史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也是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多项荣誉加身的《哪吒》算得上是真正的“国漫之光”。耗时5年精心打造,光线传媒到底在动漫产业链的经营管理上下了多少工夫,便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也希望可为其他涉猎动漫的行业提供些许可借鉴的经验。

二、光线传媒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一)光线传媒公司简介。光线传媒成立于1998年,是我国最大的民营传媒娱乐集团,主营业务包括电视节目制作与发行,电影投资、制作、宣发,电视剧投资、发行,艺人经纪,新媒体互联网、游戏等。光线传媒成立彩条屋计划后,发行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精灵王座》《哪吒》等动画电影。公司的标志“E”惹人注目,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使其一直处于行业前沿。当前公司影视业务经营稳健,动画电影业务崛起,成为公司重要收入来源之一。2020年1月9日,胡润研究院《2019胡润中国500强民营企业》,光线传媒以市值290亿元位列第254位。(二)光线传媒动漫经营管理模式。1.资本联姻模式通过时间梳理可以看出,光线传媒近年来频频与资本联姻,在2018年5月根据合同与阿里巴巴合作结束之前,提前采取措施与腾讯实现了深度绑定的合作关系。阿里巴巴最初想要与光线传媒合作,无外乎看重了其影视发展,然而合作期间遭遇影视低谷,最终一拍两散。后续和猫眼、微影、腾讯的合作,为光线传媒的影视、动画电影、动漫游戏、动画衍生品接连铺路。2018年的股权转让,甚至为光线传媒储备了不少资金以备动漫研发和宣传。几年来,光线传媒投资和开发的动漫电影颇多,但少有爆款。2019年夏天,《哪吒》上映,无论是内容、质量还是表达的爱与情感都十分精良,资本联姻的模式使得耗时5年的佳作没有被辜负。光线传媒近年与资本联姻的情况,如图1所示:2.个性化运作模式最能体现光线传媒动漫经营管理模式的还是其个性化的运作模式,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国内近年来知名且较为优质的各个动漫制作公司,均没有将重心完全放在打造动漫产业上,而是存在许多其他方面的营收。此外,各公司旗下的经营范围并不能保证完整的动漫制作过程,即各公司还需要外包公司或动画投资公司协助其完成动漫制作。光线传媒运作模式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成立“彩条屋影业”动漫集团。彩条屋影业公司成立前是光线传媒的动画部,《哪吒》便是由彩条屋出品的动漫电影。2015年10月彩条屋的正式成立,向大众传达了光线传媒将正式冲击动漫领域。宣布成立彩条屋的同时,公司还宣布了22部动漫的拍摄计划,其中便包含《哪吒》《姜子牙》。(2)投资动漫产业链。光线传媒2019年年报显示,彩条屋影业已经投资了20余个动漫产业链上下游公司,这些公司横跨三维动画、二维动画、漫画、游戏、国外版权等,覆盖业内大部分主流的独立动漫制作公司。如此完善的储备,造就了光线传媒从筹备设计到制作、调整、后期宣传、衍生品维护、版权维护等一系列的活动皆可由自身消化,强大的业务布局,在国产动漫电影生产艰难的环境下为光线传媒开出了一条光明大道。(3)吐故纳新。光线传媒自2013年便开始大幅度裁员,无论是老员工还是实习生都包含在内。同时,为了提升动漫制作的整体实力,不断招贤纳士,并投资关联公司。通过吐故纳新不断更新换代,光线传媒拥有了更具能力的员工和资质。光线传媒2018年的年报显示,动漫业务板块已成为公司主要业务之一,横向领域优势最为明显,也是最具潜力的板块之一。3.掌控终端模式随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及传媒竞争的白热化,是否掌握传播市场的终端客户资源(广告商、受众等),便成为传媒业经营中最为关键的制胜点。从光线传媒制作和投资的动漫可以明显看出,不同于《熊出没》《喜羊羊》等低幼动画,公司更倾向于覆盖全年龄段的观众,这也为其动漫产业争取了更大的受众面,即掌控了更加全面的受众终端。同时,像《哪吒》这样口碑突出的影片,很容易受到B站这种聚集大量青年二次元群体的喜欢,消费者之间快速的扩散,加之光线传媒自身的宣传,在这个网络便捷的时代,优质的资源很快就会传递到受众端。这种掌控终端的经营管理模式,直接增加了受众者,也就是增加了票房和收入。(三)光线传媒动漫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1.诸多投资的公司仍处于成长期光线传媒看似在动漫领域开展工作可以省时省力,其实不然。虽然其投资了20多家与动漫相关的公司,但是面临诸多公司仍处于成长期的问题,对于这些公司,光线传媒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与耐心去培育好的IP作品。在这段时间里,公司的发展情况,以及环境的发展出现变数也未曾可知。即使光线传媒投资了动漫产业链多家公司,这些公司未来的发展也是未知的,所以这样的方式还是存在一定风险。除了光线传媒的控制与决策,也要看动漫公司自身的经营和能力。2.动漫制作背景不够突出现如今,国家各方面发展向好,国民物质生活有保障,于是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愈发执着。由于国内的文化背景及国内外的文化差异,我国许多动漫电影都逃不过熟悉的神话背景。光线传媒未来将打造的“封神宇宙”系列电影,便是依靠神话故事的情境而创作,若对比以往的影视资源没有较为显著的突破,从长远来看,很容易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非原创题材的神话背景,通常是大众所熟知的特定场景,因此很可能成为制作影片的劣势。动漫的创作背景,还需要与我国文化背景相结合,坚持原创的背景与题材。3.缺少可借鉴的经验目前,国内许多动漫公司逐渐把动漫全产业链作为自身的经营目标,然而,这些公司的经营业务繁杂,很难快速地实现该目标。虽然光线传媒提前创立了这种综合的模式,但是目前并没有足够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产业布局如此之大,使得公司管理上的难度增加。因此,还需要公司在未来的经营管理道路上不断摸索,不断部署对于动漫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能力,尝试借鉴国外的动漫经营模式,将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标准化、规模化。4.衍生品相对滞后早在2014年,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就对外宣称打造中国迪士尼。然而,迪士尼影片上映前半年就会推进衍生品开发。且不提光线传媒其他影片衍生品有多落后,即使《哪吒》这部耗时超长的巨作,其衍生品仅在上映前不到两个月内才想起建议彩条屋影业关注《哪吒》衍生品的开发和众筹。这主要是因为片方资金回收的重点在票房,衍生授权相对滞后,项目启动晚、打磨过程长,直接导致衍生品跟不上影片前进的步伐,未能及时创造原本可得的效益。

三、光线传媒动漫经营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调整公司整体产业布局。光线传媒希望能够在“泛娱乐”的各个环节都有商业布局,这样做虽然有利于公司在娱乐行业的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占公司收益很大比例的对外投资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投资收益。为了降低经营管理上的难度,不应再盲目地持续扩大公司的业务范围,而是及时调整公司的整体产业布局。动漫影视方面因为成本较低,若能继续生成像《哪吒》一样的精品制作,注重质量和内容,将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相反,多方涉猎有可能会导致各方都不能达到上乘。因此,在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路上,及时调整产业布局尤为重要。(二)持续追求差异化风格。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性,动漫并非一个可以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行业。我国动漫真正走向产业化不过十几年的时间,整体来说仍处于学习和模仿的阶段。此次《哪吒》的诞生,画面大胆而夸张,形成了自成一派的艺术风格。未来的路上,无论光线传媒还是国内动漫产业,应有意识地建立有别于日本、美国的动漫表达形象,诠释国人自己的动漫格调。动画电影里渗透的中华文化理念,能潜移默化地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年轻观众心中,建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然而,如何脱离其他国家动漫的影子,运用中国式动漫触碰时代的文化脉搏,还需要不断探索,追求差异化风格,通过传播我国特有的文化,培养核心粉丝及年轻一代的受众者。(三)提高公司财务资金管理能力。从公司外部来讲,无论是从动漫电影前期的制作、中间的宣传和发行,直到最终放映,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撑,一直到观众这一环节才开始有成本的回收,这样的行业特征使得公司必须在前期准备大量的资金来维持。可以通过加强对现金流管理的认识,提前预测和安排,控制并充分、合理地运用资金。利用多种筹资的手段进行资金的回收和填补。公司在筹资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正确衡量资金的时间和需求量,尽可能降低风险,从而保证公司的信誉。不断提升公司对现金流的管理能力,以使公司在动漫经营乃至其他领域的经营管理拥有一定的保障。(四)积极开发衍生品。由于光线传媒的动漫衍生品开发远落后于迪士尼公司,因此现在亟需建立完善的动漫质量评估体系及衍生品授权体系,最大程度地提升动漫在正式发行时成功的概率,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除了票房以外,我国的正版衍生品市场还只是刚刚起步,还需要为衍生品开发和潮流玩具市场寻求增量空间。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预计未来几年,动漫衍生品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速将保持在20%~25%。看似小众的衍生品、手办、潮玩市场,的确正在发生着意想不到的变化。在大环境利好的基础上,衍生品市场将有可能释放更大的产业价值。此外,《哪吒》的后续衍生品仅由第三方小公司来供应无法匹配公司需求,还应尽早建立营销渠道,同时与较大的渠道商合作,从而对动漫作品的衍生品提供保障。积极开发衍生品,深挖动漫IP价值,将释放更多的市场空间和未来的可能性。

四、结论

对光线传媒来说,无论是实现中国迪士尼的大目标,还是实现封神宇宙或是神话宇宙的小目标,接下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光线传媒全产业链覆盖的特质,虽然拥有诸多动漫企业无法与之匹敌的优势,诸如合作机制明确、版权有保障、市场细分明确等,但是也有其尚未解决的问题:投资的许多公司仍在成长期、以神话为背景的题材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缺少行业内可借鉴的经验、电影衍生品相对落后等。基于此,对光线传媒提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建议,希望公司在未来对于动漫电影乃至动漫板快的经营管理都能更加规模化和标准化。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奋斗目标。《哪吒》是国漫的榜样,如此傲人的成绩证明了如今观众对于影片的质量、内容及文化都更为注重。光线传媒通过脚踏实地的实践,为动漫电影打下一片新天地。近年来,我国的新政策为包括动漫产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进道路,行业更加清晰的经营管理模式,将使得动漫产业拥有更强的货币化能力,我国未来的动漫电影,乃至动漫产业也会愈发成熟。

参考文献:

[1]赵新江.《哪吒》为光线传媒注入强心针[J].理财,2019(9):38-39.

[2]江菁菁.文化产业企业管理案例:光线传媒管理模式浅析[J].中国新通信,2018(13):235-236.

[3]朱静雯,方爱华,陆朦朦.泛娱乐产业链视域下光线传媒投资策略探析[J].出版广角,2016(20):30-34.

[4]薛菁.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5]杜璐璐.“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民营影视企业发展战略转型[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

[6]李佩.价值链视角下光线传媒的多元化经营之路[J].传播与版权,2016(6):99-101.

[7]蒋洁琼.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加速泛娱乐布局[N].中国证券报,2016-03-21(A07).

[8]周楚敏.迪士尼卡通人物形象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邓琳.爆款作品与品牌化运作:试论中国动漫产业的融合与变革[J].出版广角,2019(4):39-41.

[10]金韶,黄翀.日本动漫产业的IP运营模式和经验启示[J].传媒,2018(24):53-56.

光线范文篇4

建筑设计思维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光的认识,光的作用愈加从室外转向室内、从功能转向精神。观念的转变带动建筑设计的进步,使建筑水平跃入新的层次。

以造型为手段塑造建筑而建立的古典建筑的思维模式代表了古人对建筑的评判标准,这种评判标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文化基础,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初现代主义的诞生。这种造型主义的表现重点集中在建筑外部形式元素,如体现建筑的体量感、凹凸变化、比例尺度等审美意识,光的运用大多局限在室外造型方面以突现建筑本身的立体感及建筑立面的起伏效果。遗憾的是由于室外光是自然光,光不能为人随心所用,这体现了建筑对光的无奈。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建筑师意识到建筑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外部形态是建筑室内空间机制的外显,建筑的重心转移到了内部空间的处理,同时人工光源的开发受到了极大推动,室内光环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光环境在室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空间的限定已由面体围合的封闭状态发展到半开放及开放的不同层次,其中光在创造空间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光创造空间无需实体围合,除利用自然光还利用各种人工光的形态及颜色塑造空间,开辟了空间性质的新领域。在连续空间序列中,光同样显示出自己的潜力。由于空间概念加入了时间因素,使人们不再从静止的角度观赏空间,建筑不再是凝固的音乐,而是可以体验的流动空间序列。光由于可以限定空间,改变空间的性质,在创造空间序列时,通过控制亮与暗、大与小、虚与实、强与弱可获得抑扬顿挫的空间连接起伏效果,构成复合的室内光空间序列。光在聚焦视觉重点,突出核心形态方面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视觉焦点能打破空间均质化所造成的单一形式的视觉现象,防止产生视觉疲劳。其手段是运用视觉感受的差异性原则制造等级偏差以强烈地吸引视觉的注意力,光集束于某一点,从而降低其他区域的亮度达到突显目的,使主次轻重一目了然,空间重点得以强化。

现代建筑由于光科技的提高与普及,室内光环境具备了丰富的语汇,在提供普通功能照明的同时向精神层面发展,用艺术的照明手段体现照明内涵,催生室内不同空间的个性特征,使室内空间环境贴切地烘托出鲜明的空间气氛。室内空间完成功能需要之后,最终要解决与人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通过视觉及身体的体验而转换成空间性格知觉。不同的空间给人的感受不同,形成特定的空间性格,空间设计正是要追求空间性格的差异,追求特定精神需求的空间气氛,满足人们丰富的空间心理知觉感受。光具有令人感动的魅力,可激发自由、丰富、灵动的联想,光通过强化、弱化、虚化、实化等特有的表现手段,可渲染特定的空间氛围,塑造各种不同的空间性格,使室内空间这一物质存在上升到精神的高度。空间与光环境具有近似的一面,都具有体现精神化的特质,空间与光环境融合会提升其精神含量。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深刻地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

运用光语言

创造完美的室内空间

不同的空间应具有不同的表情,这是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所决定的。我们在设计时要全力运用光语言并发挥光元素的表现力,创造优美宜人的室内空间。

光线范文篇5

1面绘制三维图像重建

面绘制是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的投影,是一种基于体素的表面重建,即直接从体数据提取物体表面的方法。本文以人脑图像为例,应用面绘制里的移动立方体法重建三维图像,通过轮廓提取和等值面明暗显示两个步骤重建三维脑部图像。1.1轮廓提取我们主要提取脑结构的表面形态,不考虑内部结构特征,因此叫轮廓提取。我们对表面轮廓进行采样点提取,采样点是由多个体素组成,一个体素又由8个顶点的多个立方体组成。首先,找到脑部的轮廓区域,计算每一个体素标量值的所有拓扑状态,如果标量值大于轮廓线的标量值,把该体素记为属于轮廓区域内的点,否则标记为轮廓区域外的点。然后,寻找头表面和背景的边界,去掉背景区域,计算头表面的灰度阈值G,在头表面内部的所有像素的灰度值都大于设定的阈值G,在头表面的外部所有的灰度值都小于设定的阈值G。根据各顶点与设定的阈值的关系,把顶点分为2类,分别有黑、白两色表示,遍历立方体的每一个顶点,如果两个顶点的颜色相同,该边上不存在边缘点,否则,在此边上必然有一个边缘点,用直线将遍历后的所有小正方形的边上边缘点连接起来,并对公共边合并,这些连接的线就构成了边界的轮廓线,沿着边界线将背景和头表面区域分离开。处理完一个体素后,前后移动到另外一个体素,当所有的体素都遍历完后,轮廓就绘制出来了。算法的步骤为:(1)选择一个体素。(2)计算该体素中每一个小立方体顶点的内外状态。(3)生成每个顶点的二进制编码的索引值。(4)用该索引值创建树型表,并计算标量值。(5)用树型表计算每个点所连接的边的位置。由于算法过程是对每一个体素单独处理,一些顶点组成的边缘可以会重复使用,在遍历顶点的时候沿着相同的方向进行,通过程序消除重复使用的点即可。遍历所有体素是轮廓提取的重点,本文用查表法遍历每一个体素,将体素的八个顶点与阈值比较后产生一系列的逻辑值构成八位索引值,通过三维图像的256种构型组成一个三角部分的查找表。通过查找表可以直接获得轮廓区域的信息、索引号及指向三角部分的位置,最后找到所有三角部分的位置镶嵌成表面轮廓。1.2等值面的明暗显示为了真实的显示物体表面的情况,使重构的三维图像更直观,本文对用三角片构成的物体表面设置光照效果,还要解决在特定的光照模型下的表面法向量的计算。首先,选择光照模型,采用的光照模型为:I=Ia+(IS-Ia)cosθ,其中,I为物体表面光强度;Ia为环境的光强度;IS为光源的光强度;θ为入射光与表面法向量的夹角。然后,计算表面法向量,先用灰度差分法计算体素顶点上的灰度梯度值,再对八个顶点的法向量进行线性插值就可以得到每个顶点的法向量,把计算得到的法向量值代入光照模型公式,就可以计算出表面物体的光照强度。最后,将其投影在某个特定的二维平面上进行显示,从而得到有光感效果的三维表面图像,重建的轮廓及表面如图1所示。

2体绘制三维图像重建

表面绘制可以有效的绘制物体的三维表面,但缺乏内部信息的表达;体绘制可以直接由体素生成三维物体,能够表达物体的内部信息,传统的体绘制方法主要通过点、线和几何多边形绘制三维物体,但绘制后,图像的真实感欠佳。比如:最大强度投影法重建后可以更直观的观察图像,但是不能从图像上看出沿着光线的最大值,即不能清晰的观察到单个物体及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及具体位置。因此,本文提出按照图像顺序进行体绘制,该方法是发出一条光线通过像素进到场景中,然后用某一特定的为计算像素值的函数计算沿光线所遇到的数据,确定图像平面中每个像素值。这样可以清晰的分辨出图像在空间域的具体位置,使绘制后的结果更真实。图1重建的轮廓与表面按照图像顺序进行体绘制也叫做光线投射,先确定图像上的一个像素值,调整好相机的参数后,从相机发出一条光线并穿透该像素,然后用一些设定好的函数计算光线所遇到的数据,得到具体的像素值。选定的函数不同,获得的图像也不同,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图像,图像观察全面。光线投射是重建图像的重要过程,本方法使用一个标准正投影栅格投影。光线具有互相平行的特点,并与视平面垂直,沿着每条光线的数据值是按照一个光线函数处理的,并将其转换为灰级像素值。光线投射有两个主要步骤:首先确定沿光线遇到那些数值,然后按一个光线函数处理这些数值。虽然在实现中这两步典型地是结合在一起的,但这里我们单独对待它们。由于需要按规定的光线函数来确定沿光线提取的数值,让我们通过人脑图像绘制的实例看看几种不同的光线函数对显示结果的影响。假设一条光线通过8位灰度体积数据时的数据值剖面,灰度数据值范围为0~255。图2是使用四个不同简单光线函数转化为灰级值的显示结果。图2四种不同光线函数绘制的结果前两个光线函数,最大值及平均值,是对标量值本身的基本操作。第三个光线函数计算沿光线首次遇到等于标量值为30处的距离,第四个函数使用α合成技术,将沿光线的值看作按单位距离累积的阻光度样本值。并非所有的体绘制方法都可分到按图像顺序绘制。例如,体绘制的错切-变形法将三维视觉变换分解成三维错切变换和二维的变形变换。体数据按照错切变换矩阵进行错切,投影到错切空间形成一个中间图像,然后再将中间图像经变形生成最后的结果图像。这种算法的最主要特点是按照主要的视线方向选择切片数据集和投影数据。当视线的方向变化时,投影方向不一定变化。如果我们从体积的基平面投射光线做正交投影,则相当于使体积错切,使光线变得与基平面垂直。如果所有光线都源自于基平面上体素中同一平面,那么,这些光线与该体积的每个后续平面上的体素相交在连贯的位置上。

3结论

光线范文篇6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折射现象,掌握折射规律.

(2)使学生能作简单的折射光路图.

应达到的目标:①能说明什么是折射现象;②掌握折射时的规律;③能作出简单的折射光路图;④知道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斜射入两种媒质的界面上,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

(三)课型:规律课.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具:演示仪器:烧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盘,光源.

(注意:本课中的实验需要在暗室进行.)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光在反射中有什么规律?

(2)什么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课:

(1)演示:①将一支筷子斜插入烧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了向上弯.

②再透过玻璃砖看一支粉笔时看到什么现象:一部分同学看到粉笔的位置好像错位了,由于位置关系,还有部分同学看到没错位.

③教师:筷子并没折,粉笔也没有错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研究光的折射情况.引出课题——光的折射规律.

3.授新课:

(1)演示:在玻璃水槽内固定白色刻度盘,使水槽内的水面位于刻度盘的一半处,让一束光线沿着刻度盘面斜射入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为清楚看到刻度盘上的刻度及光线,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2)问:哪位同学来指明哪一束光线是反射光线?其特点是什么?(提示:其特点是在O处又被反射回到空气中).

问:进入水中的那束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什么地方开始偏折?

学生回答后引出板书: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媒质斜射入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界面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强调定义中“斜”、“入”、“另一种媒质”及“界面”几字的函意.

(3)①让学生画出实验图形,并指定一位同学将图形画在黑板上.

②教师介绍图中各部分名称,其中进入水中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由实验可知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可同时发生.反射定律中说明了反射现象中的规律,那么折射现象中有什么规律呢?下边我们来做实验,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4)演示:

①入射光线斜射入中心O处的水面上但射线不沿盘面进行.观察:折射光线在哪儿.

②再将入射光线沿盘面斜射到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位置,及折射角的大小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得出:(板书)

2.①折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教师:在实验中可以看到:当入射角改变时,折射角也随之改变,但总是小于入射角,那么,能否得出结论: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呢?

问:(对照板图)若改CO为入射光线时,它在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会在哪儿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线会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射出,即:OA.

问:此时,折射角还小于入射角吗?(否)(如有条件在此可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的实验,以证实:折射角不是总小于入射角.)

问:在什么情况下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时,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完善板书)

②光从真空(或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综合以上两条即为折射规律.

(6)问:为什么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呢?(强调“斜”字)看以下实验.

演示;让入射光线垂直(沿法线)射入水中.

问:入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角等于多少?(0°),折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光线在哪?(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线在哪?(传播方向不变)说明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板书)

注意: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入另一种媒质中时,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到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看玻璃砖后面的粉笔时,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了,而这两种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观察这一现象时所在的位置不同.当粉笔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砖里时,在玻璃砖内仍按原来的传播方向射至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因还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传播方向仍不改变,如图.若观察者恰在这一光束的路径上,逆着其传播方向看去,则不会感觉到粉笔错位了.那么如何解释“错位”的感觉呢?请同学们课下讨论研究.

4.课堂学习:(1)p19练习一,1、2题并订正答案

(2)就书中的“想一想”,让全班学生画出光路图,并令一学生画在黑板上.全班订正.

5.总结新课:

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订正,同时强调:折射现象与反射现象中的区别;可以把折射规律中的第二条内容缩写成“光疏密,折近法”说明其函意.

6.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光线范文篇7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折射现象,掌握折射规律.

(2)使学生能作简单的折射光路图.

应达到的目标:①能说明什么是折射现象;②掌握折射时的规律;③能作出简单的折射光路图;④知道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斜射入两种媒质的界面上,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

(三)课型:规律课.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具:演示仪器:烧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盘,光源.

(注意:本课中的实验需要在暗室进行.)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光在反射中有什么规律?

(2)什么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课:

(1)演示:①将一支筷子斜插入烧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了向上弯.

②再透过玻璃砖看一支粉笔时看到什么现象:一部分同学看到粉笔的位置好像错位了,由于位置关系,还有部分同学看到没错位.

③教师:筷子并没折,粉笔也没有错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研究光的折射情况.引出课题——光的折射规律.

3.授新课:

(1)演示:在玻璃水槽内固定白色刻度盘,使水槽内的水面位于刻度盘的一半处,让一束光线沿着刻度盘面斜射入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为清楚看到刻度盘上的刻度及光线,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2)问:哪位同学来指明哪一束光线是反射光线?其特点是什么?(提示:其特点是在O处又被反射回到空气中).

问:进入水中的那束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什么地方开始偏折?

学生回答后引出板书: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媒质斜射入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界面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强调定义中“斜”、“入”、“另一种媒质”及“界面”几字的函意.

(3)①让学生画出实验图形,并指定一位同学将图形画在黑板上.

②教师介绍图中各部分名称,其中进入水中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由实验可知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可同时发生.反射定律中说明了反射现象中的规律,那么折射现象中有什么规律呢?下边我们来做实验,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4)演示:

①入射光线斜射入中心O处的水面上但射线不沿盘面进行.观察:折射光线在哪儿.

②再将入射光线沿盘面斜射到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位置,及折射角的大小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得出:(板书)

2.①折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教师:在实验中可以看到:当入射角改变时,折射角也随之改变,但总是小于入射角,那么,能否得出结论: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呢?

问:(对照板图)若改CO为入射光线时,它在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会在哪儿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线会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射出,即:OA.

问:此时,折射角还小于入射角吗?(否)(如有条件在此可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的实验,以证实:折射角不是总小于入射角.)

问:在什么情况下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时,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完善板书)

②光从真空(或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综合以上两条即为折射规律.

(6)问:为什么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呢?(强调“斜”字)看以下实验.

演示;让入射光线垂直(沿法线)射入水中.

问:入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角等于多少?(0°),折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光线在哪?(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线在哪?(传播方向不变)说明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板书)

注意: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入另一种媒质中时,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到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看玻璃砖后面的粉笔时,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了,而这两种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观察这一现象时所在的位置不同.当粉笔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砖里时,在玻璃砖内仍按原来的传播方向射至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因还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传播方向仍不改变,如图.若观察者恰在这一光束的路径上,逆着其传播方向看去,则不会感觉到粉笔错位了.那么如何解释“错位”的感觉呢?请同学们课下讨论研究.

4.课堂学习:(1)p19练习一,1、2题并订正答案

(2)就书中的“想一想”,让全班学生画出光路图,并令一学生画在黑板上.全班订正.

5.总结新课:

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订正,同时强调:折射现象与反射现象中的区别;可以把折射规律中的第二条内容缩写成“光疏密,折近法”说明其函意.

6.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光线范文篇8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能叙述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5)能举出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

能力目标

由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再次向学生灌输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光的折射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光的折射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对于透镜的学习,照像机和幻灯机,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列举了各种光的折射的实例,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光的折射规律有很大的作用.本节中介绍了在折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

教法建议

本节是在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光的折射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在本节的讲授中要合理有效的运用实验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上,要结合实验对比使学生明白“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这一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不但要传授科学的定理、定律,还要传授这些定理、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因此,讲一点相关的物理学史的内容,也是符合目前物理教学改革方向的措施之一.

教学设计示例

1.引入课题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在引入课题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性.

方案一:向学生演示动画,使学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不仅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方案二:演示各种有趣的光的折射现象,例如内画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等等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定义的讲解

课堂小实验一:在日常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十分普遍,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视线越斜,错位越显著,如果视线垂直于玻璃砖的侧面则没有发生错位.

课堂小实验二:将一枚硬币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硬币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硬币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课堂小实验三:准备一个比较深的大鱼缸,里面放入几条鱼,让学生伸手抓鱼,并让学生谈一下感受.

实验结论:鱼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由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的定义.

(二)光的折射的一般规律

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先介绍教材图6-2所示实验仪器,然后让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照实验讲解哪些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哪些角是入射角、折射角,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反射光线略作说明.

图6-l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考虑以下问题

A.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C.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与折射角发生什么变化.

D.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还是远离法线,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特点.

E.让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写出板书.

(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的讲授

向学生发问:如果把光源放到水中,让光线逆着折射的方向射入空气中,会看到折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回答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

(四)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用动画演示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3.教学总结

对于光的折射现象和它的初步规律进行定性分析,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不要进行定量的分析,但可以稍加介绍.注意实验教学在本节讲授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光的折射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

【备注】

光线范文篇9

光的反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中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本节内容的难点是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反射定律,以及应用光的反射定律来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光路图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定律,是理解平面镜、球面镜作用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描述光的反射现象,能说出反射现象中的各个名称:反射面、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能说出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会区别漫反射、镜面反射。确认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路是可逆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确信反射光的方向取决于入射光线的方向和反射面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和反射面的位置,能用光的反射定律分析结果。根据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的位置,作出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光的反射现象说明自然界的一些光现象。观察身边的事物如玻璃幕墙产生的光污染使科学与实际相联系;介绍我国古代光学的研究成就,激发学习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

1.演示器材:没改装的手电筒一只,改装的手电筒一只,面镜一面,标有刻度呈平圆形的硬纸板,挂图两张,教学用三角板。

2.学生分组仪器:改装后的手电筒、平面镜,用白纸做成的标有分度的半圆。

(注:本节课中的实验需要在暗室进行。)

【引入新课】

1.光的反射现象。

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如看到蜡烛的光焰、电灯等。

答:因为它们发出的光射进了我们的眼睛。

问:那么,白天或夜里灯光下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夜里或暗室里就看不到物体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演示:用手电筒让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并反射到天花板。

答:因为光线射到不发光的物体表面上时,物体将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了。

小结:我们之所以能看到那些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这些物体能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射到我们眼睛里的缘故。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光的反射现象。(板书课题)

【新课教学】

问题:光在反射时有无规律?有什么规律呢?

1.看一看:

⑴在实验暗室中,用改装过的手电筒射出一束光,照在平面镜上。移动镜子,看看能竟室内的其他物体照亮吗?

⑵将光照在其他不发光的物体上时,我们能看到物体了吗?

小结: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

教师简述:光是客观存在的,光线是指光通过的路线,可以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2.做一做:

(1)演示:如图1,把装置沿ON线剪成甲乙两半,再用胶带把剪开处粘在一起,使接缝与镜面成垂直且位于镜面中心。将甲固定在镜面上(用胶带纸粘),乙转至与甲有一定角度处。打开改装的手电筒,发出一束窄光,沿甲面45°处照射在镜面O点上。观察反射光线所在的位置。转动纸板乙,直到甲乙两板在同一平面时才能在乙板上看到反射光线。(如图2)

A

O

N

M

背景板

i

图1

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

法线

A

B

O

N

M

背景板

i

r

图2

(2)教师:由此可见,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和ON线在同一平面上。将实验图画在黑板面上。教师在实验的基础上,采用边画边讲解的万法,按作图顺序介绍名称:镜面M,入射光线AO,入射点O,法线ON,入射角∠AON,反射光线OB,反射角∠BON。在讲述法线时,首先说明法线不是光线,实际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假设的—条线。在实验中ON就相当于法线,因此可进一步说明反射光线是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内(板书)。

(3)问:怎样确定反射光线所在平面中的具体位置呢?这个位置是用反射角来表示的,那么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如何呢?可通过实验说明。

(4)学生阅读P26[实验]内容,结合图1—38按要求组装实验器材,教师到学生中检查指导。出示小黑板,简介表格中的意思,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入射光线要沿纸面进行;注意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次数

入射光线位置

入射角

反射角

反射光线相对于法线的位置

1

在法线右侧30°处

2

在法线右侧45°处

3

在法线右侧60°处

(5)指定一组公布实验结果,教师将结果填写在小黑板上。

(6)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总结:

①比较表格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的相对位置,能看出什么规律?(当入射光线在法线右侧入射时,反射光线就在法线左侧,即得规律。(板书)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②比较每次实验中两角的关系,可看出有什么规律?(入射角是60°时,反射角也是60°,当入射角是30°时,反射角也是30°,即二角相等。)

问:究竟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呢?还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由于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即反射角随着入射角而变化,所以正确的说法是:(板书)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③教师:综合所述(看板书)可得出反射定律,其内容可分为两层意思:一、前两条规律反映了三条线的关系;二、反映了两角的关系。

④比较表中1、2、3的各项结果,可说明什么问题?(对照图形:当入射光线恰好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入射时,则反射光线恰好沿原来反射光线的路径反射。光的这一性质,叫做光路的可逆性。)(板书):

“注意:1.光路具有可逆性”

⑤问:若沿法线入射到镜面时,光线怎样被反射呢?(学生先回答,再做实验验证)

(板书)“2.若垂直入射到镜面时,反射光线将按原路反射回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等于0°”。

(7)演示:在暗室中,将镜子挂在墙上的某一位置,(课前选好)用手电筒正对着镜子和墙壁照射。问:此时是镜子亮还是墙壁亮?(由于学生所在的位置不同,所以结论也不相同)。

问:在同一个现象中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呢?

要求学生阅读P27讨论部分内容,并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

3.光的反射种类:

⑴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的反射现象叫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的反射现象叫漫反射。

镜面反射

漫反射

出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挂图。强调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前一问题的解释:镜子发生镜面反射,墙发生漫反射,当观察者正好在镜面所反射光束的范围内时,就看到镜面比墙亮,若观察者不在这一范围内时,即镜面所反射的光不能进入该人眼里,而墙漫反射的光能射到观察者眼内,就看到墙比镜子亮。

4.玩一玩:当你能从平面镜里看到别人的眼睛时,别人也能从平面镜中看到你的眼睛,两人一组,试试看。根据所学的知识来作出解释。

(三)小结本节所学内容

A

B

O

N

30°

小结:本课我们主要讲述了哪几个问题?(看板书)首先介绍了几个名称,即:一点,二角三条线并画出了光的反射的光路图。第二,通过实验得出了反射定律。请同学说其内容,最后介绍反射的种类。

四、评价与反馈

1.图中表示入射光线是______,反射光线是_______,入射角是_______=______度,反射角是_______=______度。

2.光线的反射定律是阐明______光线方向的,就是:_______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_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

______;_______角=________角。

3.完成下列光路图,并填出反射角i''''

40°

40°

4.太阳光的仰角为40°,用平面镜反射使它垂直射向墙壁,作出平面镜的位置。

5.银幕的白布改用平面镜行吗?为什么?

五、拓展资料

水镜

早在上古时,人们从生活实践中知道俯身平静的水面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因而把水面作为镜子,称为“水镜”。

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为主要内容的反射定律最早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前330-前275)在他的《反射光学》一书中提到的,但比欧几里德早一个多世纪的中国墨家对光的反射已有详细的研究。在《墨经》中描述了平面镜成像原理,它指出像的形状、颜色、远近、正倒部全同于物体。同时还指出物体向镜面移近时像也向镜面移近,物体离远,像也离远.以此进一步说明镜中像物的对称关系。这充分说明墨家实际上已经认识了光的反射定律.更有意义的是,墨家在分析镜面成像时,把物体析为物点,把像析为像点.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造,至今仍在沿用。利用平面镜反射原理,中国古代人们在公元前2世纪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潜望镜,西汉初年成书的《淮南万毕术》中有这样的记载:“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这个装置虽然简单,但意义深远,它和现代所用的潜望镜的原理是一样的。

嘉兴市秀城区教研室魏林明

第5节光的折射

一、学情分析

通过光的折射这节内容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初步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对光的折射规律作了定性的介绍,只是讨论了光由空气射入水和玻璃中,以及光由水和玻璃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介绍了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知识,这个知识在后面学习凸透镜时要用到,但是只要让学生知道就行了,不要要求过高。教材还用折射规律解释了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等现象,使学生知道这些现象都是光的折射造成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归纳出折射光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了解在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时折射光将会怎样改变。培养学生研讨问题的能力,学习探索科学规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体验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具

碗、适量的水、筷子一根、全反射演示器(或光的折射演示器)。

三、教学设计

(一)通过介绍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创设情景,反映问题,引入课题:

⑴放在水中的汤勺有何不同?为什么?

⑵给装有硬币的烧杯加水,随着水面的升高,硬币位置有何变化?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找出原因: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进而引入光的折射现象。

(二)新课教学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

1.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问:光在折射过程中有无规律可遵

循的呢?

①请学生大胆猜想。

②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讨论几个小问题:

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有何特点?

Ⅱ.增大入射角,折射角有何改变呢?

Ⅲ.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

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演示时,在入射点处垂直水面插入一细木棒作法线。学生看到光在水面处改变方向继续在水中传播。教师讲述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折射光路图。接着讲述什么是折射光线、折射角。同时强调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2.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

通过以上观察、分析与研究,探索出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

Ⅰ.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总是分居在法线两侧,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增大。

Ⅱ.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改变光源的位置,由水中沿原来的折射光线斜射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

什么?

演示实验,研究光的折射情况:

①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课本上的实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及垂直入射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改变入射角再做一次。

演示完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教师先画出入射光线,然后让学生画出不同入射角的折射光线(如图1)。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线垂直水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零,即方向不改变。(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补充讲述,如果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水晶等一些透明介质中时,情况和上述相同。

②再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和垂直射入空气时的折射情况。先让学生小结,然后教师再给出结论,并板书。

比较①、②的情况。教师指出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结论: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以相同的入射角,使光分别从空气斜射入水与玻璃中,比较折射角大小,说明了什么?

说明: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

5.课堂小结:光的折射现象一一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一一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

6.举例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分析课本图所示的现象。画出光路图,教师解释池底变浅的原因。强调:人看到池底是因为池底射出的光经过折射后进入人眼。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射来的。所以池底好像抬高了,也就是变浅了。需要指出:人们看到池底的A′点是A点的虚像。

回顾本课开始同学们观察到的第一个现象:碗底加水后变浅。其道理和上述一样。

(三)课堂练习

渔夫叉鱼时,位置偏上还是偏下,为什么?(组织学生交流辩论,探索答案)

(四)小结本课内容

1.本课主要内容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及应用它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2.让学生课内完成课文后的练习。请学生自己回答、订正。

3.组织学生讨论筷子向上弯折的道理,最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图解释。

四、评价与反馈

1.

2.

五、说明

1.本节教师演示较多,要注意让学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以加深对折射现象的印象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引入课题的实验器材,要用碗不宜用杯子,避免解释的麻烦。筷子要斜插入水中,学生从侧面观察效果好。

2.本节演示器材较多,重点是观察折射时的光路。为保证观察效果,最好在实验室上课,并且要遮光。

3.运用折射规律解释现象,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示范引导,边画光路图边分析解释。应强调:人眼看到物体是该物体射出的光进入人眼,而且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进入人眼的。

六、拓展资料

海市蜃楼

光线范文篇10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教具: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通过转动纸板F和改变入射角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线是在法线的两侧还是在法线同侧?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使用)

向学生介绍书67页的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提出问题:一束光射向镜面,反射光线的位置如何确定?(可提示学生从空间到平面的思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归纳出光的反射定律.

2.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

演示: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习.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图.(图略,可选不同类型的题目,参考习题精选5、6、7题形式)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1: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这种方法.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5-2-4,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盘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总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和异同.

镜面反射

漫反射

相同点

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不同点

(原因)反射面不同

平整光滑

粗糙不平

(结果)反射光方向不同

有反射光束,其他方位则没有

各个方向都有反射光,没有光线集中的反射方向

(现象)人的感觉不同

迎着反射光看很刺眼,常说反光;其他方位看不见,或不明显.

各个方向都能看清

实例

黑板反光

灯下看书反光

平静的水面

各个方向都能看清黑板上的字

电影屏幕用布而不用玻璃

一般非光滑物体

三、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光的反射现象,对于光的反射定律要注意它的研究方法,注意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现象(三线、两角的关系),并在分析这些关系的基础上,逐步解释它的物理本质,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这样有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建立过程的理解,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四、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自制潜望镜

【活动目的】

潜望镜的用途很广,在步兵的战壕里观察前方的战况以及在坦克的驾驶室及炮长的瞄准都用到了潜望镜.同学们通过制作简单的潜望镜可以加深理解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路设计原理.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设计光路图,准备用具,制作过程,交流与合作,装置改进.

【参考方案】

准备两块小镜子.用硬纸片做两个直角弯头圆筒或方筒,直径比小镜子稍大.在纸筒的两直角处各开一个45度的斜口,将两面小镜子相对插入斜口内(如图5-2-16所示),用纸条粘好,把两个直角筒套在一起,即成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备注】

1、写出制作计划、制作过程及结果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