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8:54:44

构架范文篇1

我公司自2003年开始生产铸造构架(如图1)。由于其结构设计的复杂性造成其铸造难度较大,每一只构架都要进行焊修。在工作中,我们总结出了很多操作技巧,对解决构架的焊修质量问题有很大的帮助。1.1产品结构特点。该产品的整体尺寸较大,外形尺寸为5738mm×2540mm×460mm。结构复杂,为大型框型薄壁铸件,且壁厚不均。三横梁及导框等厚大部位厚达140mm,其余壁厚一般在16mm~30mm之间。由于存在大面积薄壁区域,使得流经这些区域时钢液中的杂质不能及时上浮,极易形成夹砂。而在壁厚过渡的地方,凝固收缩受阻等地方,热应力不能有效释放,极容易出现裂纹。1.2产品质量要求。该产品要求整体X射线探伤,关键区域的拍片等级要不低于IV级,非关键区域要不低于V级。评级标准为美国NFA04-160。由于该产品为车辆转向架的关键零部件,用户要求整体X射线照相检查,共布片近700余张。随经过生产工艺改进,但在现在的正常生产过程中仍需拍片140张左右。1.3铸件材料要求。构架铸件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应符合美国标准AARM-201中B级钢的要求,具体见表1和表2。

2构架铸件焊修过程常见问题

构架经常性存在的超标铸造缺陷有裂纹、夹砂(渣)、疏松等铸造缺陷。图2中为构架局部开口裂纹。经常需要大面积缺陷清挖、焊补,工作量很大。

3应对措施

3.1制定焊修工艺、提高焊补效率。根据产品的结构、材料性能要求以及铸件上的缺陷性质,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焊修工艺方案。并准确地排布缺陷位置、仔细地清除缺陷,对焊补过程一丝不苟。3.2焊修方法及焊材选择。焊接方法采用常见的CO2+富氩混合气体保护焊接法。依据母材的组织成分及力学性能要求,我们选择牌号为ER50-6的焊丝,焊丝粗细为1.2mm。焊丝的微量元素见表3,力学性能见表4。3.3确定焊接工艺参数。为确保铸造构架缺陷的焊修质量,并能使焊修部位X射线探伤检查合格,焊接工艺参数的确定显得十分重要。具体焊接参数见表5。

4简要焊补操作过程

4.1对片工作。首先,根据X射线拍片的缺陷布片图在铸件上逐一比对、画出。这项工作是要对该产品的结构和它的铸造工艺要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该产品在焊前对片工作显得很关键,要具有丰富的实作经验。4.2焊前缺陷的处理。对已经标注出的铸造缺陷位置,无论是裂纹还是夹砂、疏松,均采用氧乙炔气割的方法将缺陷全部清除,并开出相应的U型焊接坡口,坡口角度要大于60度以上,坡口形式如图3。对加工好的坡口及两边20毫米范围内进行打磨处理,清理表面的油污锈蚀和杂质。凹凸不平处打磨到圆滑过渡。检查坡口及缺陷是否清除。应用磁粉探伤来确认坡口内缺陷是否已彻底清除。4.3焊前预热。为防止焊接时焊接区温度聚升,使局部应力增加而产生裂纹等缺陷,焊前需对周围区域进行预热,创造一个应力的“缓冲区”。一般预热温度在100℃左右。预热操作还可以减少焊接区的吸附水分,防止产生焊接气孔。4.4施焊。平焊应使用,同时可根据该产品的工作条件,它不允许焊接电弧的非铸件表面。见图4。焊到两边缘时,焊丝头要稍作停留回拉,以便焊透,确保融合、熔池饱满,减少焊接缺陷(图5)。多层焊补时应注意焊缝层间温度应控制在300℃以内,以便释放焊接热应力。尽量不连续施焊,以防温度过高,产生焊接热裂纹。焊完每层后用铁锤敲打焊缝及周围热影响区,以减少焊接应力(避免在200°-300°锤敲)。盖面焊时,焊缝两边口处需焊透,融合好,以防咬边。对焊接表面进行外观检查,焊缝一般高于基面1~2mm,焊缝相交处应平缓过渡。构架的焊接变形容易导致产品关键功能尺寸超出设计要求、后期的机加工余量不足等问题。在前期的试制阶段,由于焊接变形较大,为保证产品关键尺寸,进行大量的矫直工作。故而,在我们补焊时除了要控制好层间温度外,还要控制好热应力区域的分布,避免热应力区域过于集中,导致构架翘曲变形。4.5焊补质量检查。焊补区域一般冷却至300℃以下时就可以重新进行X射线拍片检查了。对于拍片发现的缺陷需要重新进行挖片-焊补操作。

5结语

铸造构架通过制定合理的焊接工艺,使每一次焊修率合格率稳步上升,焊修返片率从原来的60%下降到15%以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节约能源,提高了功效,降低了运输成本。在不断地对该型铸造构架的焊修过程中,提高了我们的焊接技术水平,为公司降低了生产成本,对做好其它产品的焊修工作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钱俊辉,李小彪,谭丁.G型连杆齿形裂纹焊修工艺开发[J].内燃机与配件,2019(03):150-151.

[2]武永寿,梁景恒,韩晓辉,叶结和,郑自芹,于壮壮.高强度耐候钢Q355对接接头多次焊修力学行为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20,43(01):87-91.

构架范文篇2

当然了,开发一套知识管理系统之前要先将企业所需要的知识管理系统构架规划出来,本文将****七层的KM构架与其重要的各个组成部分,并结合西门子知识管理系统IMS来说明如何实现一个基于WEB的知识管理系统。

1知识管理系统的七层构架

图1KM的七层构架图

对于一个机构而言,知识(Knowledge)是从相关信息中过滤、提炼及加工而得到的有用、有价值资料。机构所拥有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

显性知识指内容清晰明确,易于通过图文表述,便于整理、储存、编码以及传播的知识资源;如经过滤及总结所获得的资讯情报、方法技能、原则原理、规律规则等。

隐性知识指在个人头脑或机构文化中隐含的,内容较为个人化、主观化和经验化,难以用书面形式表述的知识资源;如经验、构思、洞察力、判断力、机构文化下的行为模式等。部分隐性知识可以通过有效的归纳、整理和编码后转化为显性知识。IT管理只能提供隐性知识交换的管道,但对于大部分情况,这个管道并不能丰富到真的转换隐性知识,然而,IT能够加速隐性知识的整合,特别是跨越组织内外边界的时候。下面本文将从IT的角度来介绍七层的KM构架。图1显示了KM的七层构架图。

1.1界面层

界面层整合各个独立的平台,优化系统内容,负责知识管理系统中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它把人和信息技术的基础措施连接起来,并使员工创造,表达,使用,检索并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架构中的最高层。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唯一能与最终用户直接交互的层面。为了企业内部的有效协同和结构化知识的顺利分享,协同的知识管理系统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l高效的协议:知识系统所用的网络协议不应阻塞网络带宽,并且应提供移动客户和可移动机器在远离系统的地方能对其内容进行安全和快速共享的功能。

l便携式的操作:公司的不同部门经常使用各种不同的平台和操作系统环境。协作平台的运作应当是便携式在所有的这些平台上都可操作。(使用HTTP协议的web在此方面仍然是首选的技术。浏览器是最适合的通用客户界面。最终用户可以在不同切换平台和操作系统环境的同时,运用应用程序并访问知识库。)

l一致的,易用的客户界面:不要假定用户是技术专家,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来自非技术性领域,部门或有这样的背景。

l可扩展性:随着用户的增加,协同平台应该在不降低性能的同时进行扩展。

l遗产信息的集成:在更加成熟的公司里,大量的作业数据存储于大型机数据库中。因此,决定使用的平台必须能将这些数据集成到最终接口。

l安全性:随着一个企业日益分散,安全性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l灵活性和可定制性。最终用户缺乏过滤掉不相关的内容的能力是导致信息超载的根源。所以平台的选择应当有这样的能力。(基于web的内联网仍然是此方面的最好选择)。

1.2访问与身份验证层

这一层的主要作用是对合法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并负责下面几层的安全以及访问权限的控制。现在,许多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内联网和外连网将员工们连接起来。内联网和外联网都是建立在开放的互连网协议上的混合型信息系统,这些协议包括HTTP,TCP/IP以及一些相关的WEB技术等。内连网和外连网,使公

司和它的业务伙伴之间能够有效地共享资源,以完成某些共同的目标。下面几点是必须引起注意的:

1)访问权限:对不同的用户应授予不同层次的数据访问权限,比如只读,可写,可编辑和可删除。

2)防火墙:在企业内联网与互联网之间构建防火墙,并通过模拟攻击来测试防火墙的可靠性

3)备份:进行系统,建立缓冲区域。对信息进行复制的目的是为了在遇到灾难性的打击(如硬件损坏,非法入侵或者感染病毒)时能够迅速的恢复,重建数据,通过网络来进行备份非常划算,并且也非常安全。

1.3协同过滤与智能层

这一层构成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智能处理中心。为知识元素(称为可付诸行动的信息单元)增加标识和元标识,智能可能是在各种各样的WEB应用中最能产生人工智能的工具。协同过滤和商务智能的工具都是建立在这一层上的。人工智能的人造性。如专家系统,基于案例的推理系统,神经网络等。实现方式有从静态到动态的结构,虚拟文件夹,自动全文标引,从客户机/服务器到计算等等。其中基本可分为三类:在客户端的静态,在服务器上的静态以及移动。与知识管理系统直接相关的是移动,它可以从一个服务器访问到另一个服务器,从而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在所有可用的选择中,Java是最适合用来移动的。因为Java能够把移动转化为一种适合电子传输的形式进行传输,然后在收端重新构造后在传回来。

1.4应用层

工具使得信息能够集成,这些信息包括隐性的信息源(例如:人)和显性的知识源(例如:数据库,事务处理存储和数据仓库等),有助于创建和共享语境,以便于做出判断,例如:头脑风暴会议,问题求解,思想产生和战略计划会议。通常是高度互动的,包括各类人,通常来自不同的地点,职能部门和作业基础。与知识管理系统有关的一些方法是电子黄页,文档管理,虚拟共享空间,虚拟会议等等。电子黄页是可以用网页搜索到的技能清单的电子版本。当我们需要某位具有重要资源的人物,我们就可通过关键词和属性标识找到这些指针,指向符合标准的人,并告诉我们可能的联络信息。文档管理将有助于提高开发文档数据库并自动进行分类的能力。虚拟共享空间可以支持非正式的合作,讨论和闲聊,在这里可以鼓励并容许非正式聊天和会话。而互联网会议系统可以实现虚拟会议,不同地点的使用者能在这种系统上联系起来开会,共享信息,参加者能共享一些应用软件,例如程序屏幕,演示图片,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软件。

1.5传输层

这一层至少包括以下这些组件来支持知识管理系统:

1)贯穿整个组织的TCP/IP网络

2)一台总是在线的互联网服务器

3)一台POP3/SMTP或邮件服务器

4)可以支持远程通信,反问和连接的虚拟个人网络设置

1.6中间件与遗产集成层

遗产集成层是将遗产数据和现有的新系统进行整合的一层。中间件层的功能是实现新旧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一般是通过web前台来实现的。众多的工具和脚本语言,如TCL/TK,可以用来实现集成。它们能够用来创建数据包,从而使得通过web浏览器可访问遗产的数据而不必考虑它们平台。

1.7存储库层

知识管理系统架构的最底层是存储层。这一层主要包括了运行数据库,讨论数据库,web论坛的记录库,遗产数据,数字和数字化文档存储库,以及对象存储库等一些孤立的分散分布的数据孤岛都存在于这一层中。在知识管理系统的架构中,越往上走,这些存储库都会和一些语境,隐性知识结合起来。

1.8技术整合

用于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大部分技术实际上已经存在。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关键驱动因素是适当地运用和紧密地整合这些现有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知识服务器就是知识整合者。因为大量信息散布在整个企业中,内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将它们整合的媒介,但每天产生的信息很混乱,通过使用一个知识服务器,它可以给每个文档都创建一个引用,类似于图书馆里卡片,每一张卡片上都记载着关键词的元数据,如作者,主题和题目等,知识服务器可以按照管理员定义的层次目录自动的对卡片进行组织整理,使用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器编辑这个目录,其中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在内联网中。

图2表示了知识服务器如何与现有基础设施融合。

2西门子知识管理系统在七层结构中的应用

2.1西门子知识管理系统(IMS)的特点

西门子知识管理系统(IMS)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系统采用B/S(Browser/Server)的架构模式,用户可以在任何具备浏览器的机器上通过Internet/Intranet进行业务的处理,从而提供强大的远程办公功能,同时系统具有接口统一、访问简单、易升级、易扩充、方便维护等特点;

2)采用统一、多级、面向对象的强大用户权限管理机制,用户必须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知识管理系统进行各种操作;

3)本系统的权限管理深入到每个文档,能灵活控制、记录使用者访问的内容;

4)提供强大的全文检索功能,本系统设计以行业为主要的目录结构,以一系列的知识点或产品为基本单元,系统能够提供对Word、Excel、PowerPoint、PDF等多种文档格式全文检索、显示、编辑功能。

构架范文篇3

1.1变压器安装。变压器是电气工程电力系统中核心运行设备,其主要是基于电磁原理对电力系统中的电压进行改变。变压器由次级线圈、铁芯以及初级线圈所组成,每个变压器部件在运行过程中都有各自的运行特点。变压器的安装较为复杂,各个变压器部件之间有相互关联的特点,如果在安装过程中缺乏整体策划和调度,有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出现。所以变压器安装需要重视维护变压器的绝缘性和变压器的安装顺序,在安装完成后对整体电气设备进行完整调试,检查安装轨道是否科学,对变压器做好后期维护。1.2电气仪表安装前准备。电气仪表的安装工作是指依照相关的设计要求,将电气元件、电缆以及仪表管线等独立部件进行组合,形成完整的系统显示或者是回路,再根据组合结果对已经安装的电气设备进行检测和调试,确保其能够正常投入使用。应根据电气工程设计要求,完成仪表和现场控制室、工艺管道等各个方面的连接。电气仪表安装前准备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内容:对仪表设计图进行详细分析,对分项安装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包括电气仪表加工组件汇总表、电力仪表设备汇总表、供电原理图以及设计说明书等[1]。1.3避雷接地装置安装要点。避雷接地装置在安装过程中需要确保顶面埋设深度大于0.6m,并且其角钢、圆钢以及钢管地极应在地下垂直插入,间距需要大于5m。在接地装置的焊接方式上,需要选择搭接焊方法,搭接长度应该满足以下要求:明敷接地下引线以及室内接地干线的支持件,在相互间距上需要保持均匀,其垂直直线部分以及水平直线部分间距范围分别为1.5~3m、0.5~1.5m,弯曲部分为0.3~0.5m。1.4隔离开关安装。隔离开关是电气工程电气安装中的重要设备,隔离开关一般需要垂直安装,在电流不切断或者小电流电路情况下能选择水平安装。在实际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安装开关的力量进行控制,应避免安装力量过大造成安装接头接触不良。在隔离开关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接地刀展开测试,对接地刀定期进行打理以及维修,为了增加其稳固性,可以适当增加触头上的固定螺丝。1.5电缆敷设。在电缆开始敷设前,需要对电缆的路径进行标记,根据电缆的设计要求将其放在不同的电缆桥架层上。敷设过程中应该保持拉力的稳定,针对一些大直径或者是长电缆,指挥人员应对电缆敷设做出统一协调和指挥。电缆应在固定的地方保持牢固,敷设时留出适当的余量,避免电缆铺设出环形,整体敷设顺序需要保持序列整齐,杜绝电缆交叉的现象[2]。

2电气安装调试问题

2.1电气设备安装和调试协调性差。很多电力企业的电气设施安装工作是由电建施工企业负责完成,电气调试工作是由专业的调试机构进行。因此,电气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施工单位是两个独立部门,工作配合协调性较差。电力企业的电气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属于同一个组织,但在落实管理过程和操作过程中,仍然属于相互独立关系。如果电气设备管理规范和设备管理机制缺乏一致性,电气设备的调试运行和安装工作不能得到相互配合,对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质量以及效率会产生制约。2.2监管管控机制的缺乏。在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采取合适的监督管理能够让电气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然而以现阶段电气安装和调试工作来看,针对电气设备的诸多故障问题,在处理以及监管过程中还缺乏必要的规范性,欠缺协调统一的管制,对整体工作质量造成了影响。电气安装和调试运行工作对技术要求比较高,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先进的技术水准和过硬的专业素养。目前很多供电企业在电气安装调试上,还有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会对调试安装进程造成不利影响[3]。

3电气工程电气安装和调试的加强策略

3.1加强电气安装和调试工作之间的联系。针对电气工程中电气安装和调试协调性比较差的问题,需要加强电气安装和调试工作之间的联系。通过管理形式的改变,在保证电气安装和调试技术监督的前提下,适当加强二者的协调性。在安装调试初始阶段,应对安装调试工作的参与人数进行确定,对复杂的电气安装和调试工作进行合理员工调配,增加安装调试人员对电气工程所有安装调试工作的了解程度,加强技术交流和支持,提高整个电气工程的安装调试质量。3.2提升电气安装调试专业水平。电气安装和调试过程中有众多安全隐患,处理不当会对工作人员造成直接生命安全威胁,因此,需要合理组织培训活动,提高电气安装和调试人员的专业水平。安装调试人员正确掌握各种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能在电气安装调试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操作规范进行安全防护工作,为生命安全提供充分保障。可以将电气调试人员调入电气安装工作中,使其掌握电气安装技术要点,保证电气调试工作的有效性[4]。3.3采用先进电气调试技术。调试技术在电气设备调试工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电气调试需要根据电气设备结构,选择运用先进技术。首先,应该对电气设备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在电气设备调试过程中按照设备结构图以及说明书进行调试,采用先进技术对电气设备的调试需求进行满足,保证电气设备的调试质量。3.4加强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进程中的质量管理。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的质量管理,需要质量监管体制作为支撑,对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质量进行不断加强,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利用监管机制对安装调试质量做出控制。如果在安装调试施工中发现了施工问题,需要利用先进的检查设备和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和检查。监理人员需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为电气安装调试质量提供保障。3.5变压器试验。对所有接头的位置都进行变压比检查,保证其与制造厂铭牌数据不能出现明显差别。对变压器的三相接线组别进行检查,要求其与设计要求相契合。对多余套管的绝缘电阻进行测量,保证其阻值应该大于产品出厂值的70%。实施绕组连同套管下的工频交流耐压试验,其中21kV工频试验电压应该保持1min。在额定电压下,对变压器实施冲击试验,每次冲击之间需要有5min的间隔[5]。检查其有无异常现象,确保变压器相位和电网保持一致,在所有都无异常后方可投入使用。对其是否有运行异常进行细致检查,保证变压器相位和电网一致,让变压器空载运行24h,确保无其他情况后再正式投入使用。

4电气设备调试要点

4.1电缆耐压试验。对各个电缆线芯在各线芯和金属屏蔽层间的绝缘电阻进行测量,确保电缆线芯之间以及线芯和地之间的绝缘电阻大于5MΩ。进行交流耐压试验和泄漏电流试验,其中,交流耐压试验过程中,将固定电抗器作为谐振电抗器,通过调频形式完成谐振。试验装置调频的范围需要控制在30~300Hz之间,确保该装置输出过的试验电压和额定工作电压时的电场强度一致,对电缆本体状况进行有效检出,大量实践都表明,该方法是比较有效的耐压试验方法。4.2电流互感器试验。在绝缘电阻测量中,绝缘电阻没有标准规范。一般来讲0.5kV以上的互感器,在次级线圈上其对外壳应高于10MΩ,如果是0.5kV以下的互感器,其应高于1MΩ。进行伏安特性试验,结合试验结果和同种类型下的电流互感器进行比较,确保其特性不会出现显著差异。在变配电系统中,其开关和互感器是一同装在配电柜内部,开关瓷瓶和互感器在耐压等级标准上相似,耐压试验的进行能跟和瓷瓶、开关共同实施。如果是初级线圈需要进行耐压试验,需要对次级线圈进行短路接地。

5结语

在电气工程建设中,应善于发现电气安装和调试工作中的各种不足,对电气系统建设中的缺陷部分进行完善,按照电气安装和调试要求规范工作,对电气工程中的不足采取科学手段进行处理,提高整个电气工程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亚强.基于电气工程的电气安装与调试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6(23):160.

[2]刘志勇.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施工安全及质量控制研究思路构架[J].商品与质量,2019(42):274.

[3]任成荣.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施工安全及质量控制研究思路构架[J].智能城市,2019,5(17):167-168.

[4]刘苗,马甜,彭飞.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问题的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2):624.

构架范文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目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育受到高校的重视,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而课程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本栽体。“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是唐山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门学科基础课,也是核心课程,是学生接触国际贸易知识的第一门课程。当前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任务也对“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提出了重新调整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是一个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的阶梯教育。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就必须符合这个规律,只有立足于这个规律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文章将就这一目标的实现,针对唐山学院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本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构架进行梳理、设计。

一、课程内容、特点及教学现状

(一)课程内容、特点。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主要内容有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分工学说、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贸易组织和现象。目前,本课程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组合。本课程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它以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也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还具有开放性。从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来讲具有非封闭性。(二)教学现状。1.授课方法。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点,掌握重点,理解难点,明白各部分的学习方法和具体的要求。在讲解中尽量结合实际,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在课下让学生习惯于关注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际间政治、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变化,以及新颁布的政策法规。目前在教学中主要使用案例教学法,首先结合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通过导入案例引出课程内容;讲课过程中多用启发性案例来分析问题,以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对于综合知识点选用典型案例用来进行课堂上的讨论。当前的授课方法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对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应用能力差,对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的能力较弱,对一些理论还是停留在机械性记忆上,更难以将理论及分析方法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2.考核方式。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主要采取传统的考核方式,期末和期中考试成绩以7:3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其中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这种传统考核方式主要侧重于考核知识点的记忆,即使有分析问题也主要侧重在理论层面上。而对学生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不够,不能更好地使实践教学环节反映出来。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构架

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架的改革设计:(一)培养目标设定。大学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教学,也不仅是传授已有的知识,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具备创新的精神。作为授课的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先进、前沿的学术观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和独立研究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产生创新意识,通过修正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课堂教学变成教与学的过程。再增加学生参与的实践机会和环节,强调自主学习与知识的运用,进而让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培养其创新能力。(二)教学内容。把课程理论内容分为六个模块: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国际分工学说、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国际贸易组织与贸易现象、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围绕理论内容设置实践环节,整个课程形成课堂案例、社会经济现象观察、经济专题制作、经济问题分析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教学方法。对较难深入理解的概念和理论知识,仍依靠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传授。这主要是对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国际分工学说理论部分。其他环节则根据内容进行实践性操作设计,具体如下:1.课前安排“关注、探讨经贸新闻事件”环节:本课程通过每次课前的“关注、探讨经贸新闻事件”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下收集“国际贸易新闻事件”,利用每次的课前五至十分钟进行交流。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并分析问题、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加了对本门课程知识的直观感受。2.国际贸易专题制作:本环节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课题项目,学生参考设计的课题项目进行“国际贸易专题”制作。这一活动采取课题研究小组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对所选项目结合当期经济事件进行研究。从确立研究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制成ppt进行展示和答辩,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对概念、原理的认识深度,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3.社会经济现象观察:本环节主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经济理论,通过调查周边发生的经济现象、事件结合文献资料调研和分析,再收集专业人士的评论,然后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或观点。通过此环节可以改变一些学生“两耳不闻校外经济事”的习惯,养成关注国际间政治、经济、贸易关系的意识,长期下来能对经贸问题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4.经济问题分析:本环节主要让学生结合某一经济体运用贸易理论写经济小论文的形式完成。操作中要求学生选择自身熟悉的生长环境中的经济体进行经济问题分析,从而习惯于去关注社会、接触社会并能把所学理论运用于社会现实来进行分析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积极观察经济现象、深入思考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此环节的操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来。(四)考核方式。通过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对教学效果的形成过程进行全程考核,使考试不再只是考查学生对零散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考核方式改革中考核总成绩构成比例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构成项目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专题制作、社会经济现象观察(记录成学习笔记)、经济问题分析小论文、随堂小作业等。通过考核方式改革,促使学生养成关注国际国内经贸事件、分析国际间政治、经济、贸易关系的习惯,更好的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结语

目前,唐山学院国贸专业对这一课程的教学正在摸索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有部分同学认为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对于长期已经形成的被动学习的习惯还不想改变。所以,对这一方案的实施还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参考文献:

[1]赵文平,赵江.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高教学刊,2018,(02).

[2]管国锋,吴松强.基于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究[J].江苏高教,2017,(05).

构架范文篇5

关键词:刑法任务;司法逻辑;解读构架

目前,国家在改革刑法之后,充分借鉴了哈耶克先生的“必然无知”观,指明了刑法任务,使刑法任务的司法逻辑更为严密。与此同时,刑法将建构性与生成性的矛盾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与执行任务的方向。本文将简单介绍刑法任务的基本概念,并从刑法任务的司法理论、刑法任务的执行原则以及刑法任务的执行规范和法益等三个方面分层解读刑法任务的司法逻辑构架。

一、刑法任务的基本概念

从狭义视角来看,刑法任务由立法性决定,即根据相关法律对行政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惩处,解决刑事犯罪问题,这种刑法观念的基础是哈耶克(Hayek,Friedrich,奥地利出生的英国经济学家兼政治学家,1931年移居伦敦,在伦敦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任职。1938年,入英国国籍。1950年到1962年,哈耶克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在其作品中,发对凯恩斯的理论,致力于法学研究,批评政府干预自由市场,认为这样会破坏个人价值观。他主张“对于实证主义而言,法律,从定义上讲,只能由人的意志经由审慎思考而形成的命令构成,别无他途。”其著作有《通向奴役的道路》、《自由的宪章》、《自由民的政治秩序》等,他的观点对法律的完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德国的刑法。1974年,哈耶克与米达尔共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92年病逝于德国弗莱堡。)所指定的社会秩序与组织规则以及法律实证主义。随着刑法的改革与完善,这种刑法观念显得较为片面,此时,刑法任务与刑法目标被赋予了新的联系,《刑法》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刑法的目的是保护人民,惩罚犯罪行为,由此可见,无论是刑法任务还是刑法目标,均具有人本主义。而且,《刑法》目的中的“保护人民”包括保护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人权。其次,在司法执行过程中,控方作为刑法任务的担纲者,与此同时,追诉方的立场决定着在此环节的刑法目的与刑法任务并非等量齐观,刑法目的也不等于生活目的。此外,刑法是界定刑事犯罪,规定对嫌疑犯的逮捕、起诉和审判,以及决定适用于被定罪的罪犯的惩罚方式的所有法律体系。从司法逻辑结构来看,刑事犯罪往往被解释为反国家的犯罪。独立存在的刑法界定着犯罪,而诉讼则能够为罪行的起诉建立程序。目前,独立存在的刑法大多来源于普通法,所谓的“普通法”特指以司法判决为基础并将其收入判例报告中的习惯法。纵观世界法律发展史,普通法创始于中世纪初期地方法院的判例。在普通法体系下,当完成了一项特殊案件的法庭判决和报告后,该案就会成为法律的一部分并可为日后类似案件引用。这种援引判例的情形被称为遵循先例,中世纪的英国法庭往往就采用的普通法,后来,这一法律制度发展为美国、日本、德国以及亚洲大部分国家的现代法律,并与民法形成对照。

二、解读刑法任务的司法逻辑构架

(一)刑法任务的司法理论。从辩证视角来分析,刑法任务的司法理论基础是刑法内容的建构性与生成性,这两种特性具有矛盾性,即刑法内容与形式兼具建构性与生成性,相比之下,生成性更为明显,而建构性关注度更高。因而,明确刑法形式必须经过建构。其次,在《刑法》文本中,广大公众更为关注其形式特别是文明形态,司法者在参考和运用《刑法》文本的过程中须注意文本主义和形式主义错误。再次,要注意处理好规范生成性和判断规范的建构性之间的矛盾,在遵守《刑法》规定的前提下立足于刑法生活,进行科学判断,与此同时,要促进刑法生活与司法程序的有效衔接。目前,部分行为被公认为“贪污受贿”、“内幕交易”,然而,如果其行为没有对他人、社会利益造成危害,就不属于犯罪行为,因此,不能按照《刑法》定罪。此外,要处理好犯罪标准生成性与犯罪构成因素建构性之间的矛盾。相对而言,犯罪构成因素是立法者与司法者的理性建构基础,而大多数犯罪行为及其标准均是自发的,因而,不能片面地将实质性犯罪定义全部转化为成立犯罪条件的依据,判断该行为是否犯罪时,应该先判断犯罪构成因素与要件,像酒驾、无证驾驶等,均需要判断犯罪构成因素与要件。另一方面,要结合哲学理论,根据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观点,处理好行为生成性与建构性的对立与统一性关系,准确定义实质性犯罪概念。需要注意的是,在处理行为生成性与建构性的对立与统一性关系时,应正确运用辩证法分析行为人的生成性和行为的建构性关系。立法工作人员应该加强与司法工作人员的合作,全面分析行为人的行为,为执行《刑法》任务提供理性建构,依法惩处犯罪行为。(二)刑法任务的执行原则。按照司法逻辑解读刑法任务,则必须恪守刑法任务的执行原则,即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人权保护原则和比例原则。依法治国原则要求在执法过程中促进《刑法》文本与司法管理工作的衔接,严格遵守刑法规则,依法行使《刑法》所规定的权利。与此同时,无论是为了“保护人民”,还是“惩罚犯罪”,均须遵循依法治国原则,确保每一项任务执行流程的合法性。人权保护原则要求在执法过程中,必须依法保护原告与被告的合法人权,在司法监督过程中,不能因为对方是犯人而剥夺其合法权益。比例原则主要是指在执行刑法任务的过程中,应确保司法监督活动、人权保护与司法惩处能达成最为合理的比例参数,维护国家法益、社会法益和个人法益的权衡关系,避免司法任务受阻。(三)刑法任务的执行规范和法益。确保刑法任务司法逻辑的一致性,则需要不断完善刑事司法机制,处理好公安机关、法院和检察院的合作关系,科学制定刑法任务的执行规范,突显出法益,减少公安机关、法院和检察院的分歧。目前,公安机关认为酒驾属于刑事司法问题,最高法院则表示该行为属于行政犯罪,解决这一分歧,维持刑法任务司法逻辑的一致性,则需要促进刑法执行任务与行政处罚的有机衔接,避免两者之间产生过多分歧与裂痕。另一方面,必须着重体现审判工作的价值作用,在此环节,法官的立场与价值判断极为重要,在审判过程中,法官必须坚守实事求是原则,依法进行审判,以此保证审判结果的合法性与公正性。除此之外,国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部分法律文献,对本国《刑法》进行完善,规范刑法任务执行流程,努力维护法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完善刑法任务的司法逻辑解读构建,必须以刑法任务的司法理论为依据,处理好规范生成性和判断规范的建构性之间的矛盾,在遵守《刑法》规定的前提下立足于刑法生活,努力促进刑法生活与司法程序的有效衔接,运用哲学知识,准确定义实质性犯罪概念;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人权保护原则和比例原则,处理好法益权衡问题;不断完善刑事司法机制,科学制定刑法任务的执行规范。

[参考文献]

[1]刘远.刑法任务的司法逻辑解读[J].中外法学,2012(06).

[2]严耕,林震,吴明红.中国监察制度与《刑事诉讼法》的衔接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12).

[3]黄志红.监察制度与《刑事诉讼法》的衔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05).

构架范文篇6

关键词:国家赔偿/损害/权利侵害/利益损失

一、权利和利益不分的描述方法

国家侵权损害事实的存在,是国家赔偿责任构成要件之一。法律上的依据,在于我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然而,在何谓国家侵权损害,或者国家赔偿法上的损害要件当作何理解的问题上,学理的阐释往往对“权利受侵”和“利益受损”不加区分。这种不加区分的方法,具体可体现为三类描述。

其一,把侵权损害描述为“权利”受到损害。例如,“我国国家赔偿法在第2章第1节中把侵权损害的范围概括为两种,一是人身权,二是财产权。……当以上权利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损害时,国家应当负责赔偿。”

其二,在描述侵权损害时,以合法权益概念笼统地涵盖权利和利益。损害对象就是“合法权益”,就是指“一切具有法律上正当根据的利益”,包括人身权、财产权、政治权、社会权、文化权、平等权等,只是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保护的合法权益限于人身权和财产权。

其三,虽然在概念上区分权利和利益,但认为,对于合法权益损害的认定,不应该关注权利是否受损,而应该确定国家承认和保护的利益是否受损。“在合法权益概念下,包含两类受法律保护的对象:一是权,二是利。就权来讲,是法律明确赋予、规定或者承认的主体具有的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就利来讲,则不一定都是法律明确赋予或规定出来的内容。利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因权所生之利。第二种利不是由权所孳生或派生出来的,而是一种事实状态。”“在国家赔偿的实践中,对于合法权益损害的认定,不是一定要确定受害人所受之损害是否属于对法律规定赋予权利的损害,而是需要确定所损害的对象是否属于非法利益。只要不是非法利益,就是国家承认的利益,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应当承担国家赔偿责任。”按此观点,对权利、利益的区分不具实质意义。论者更关心受损利益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权利是否受到侵害可以在实务中忽略不计。

上述三类描述,虽各有特点,但在界定和描述国家侵权损害要件方面有一共通之处,即并不严格追问国家侵权损害的对象究竟是权利、利益、还是权利和利益兼而有之。本文认为,学理上这一通行的“模糊”方法,形成了国家赔偿法相关条款解释论和规范论上一些常见的观点,但这些观点一方面在理论上没有准确理清权利受侵和利益受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国家赔偿法的立法和实施。因而,有必要借鉴普通侵权法上的损害要件理论,构建国家侵权损害概念的“双层结构”,以期为立法和实施涤清认识上的迷雾。

二、解释论和规范论上通说及其困境

《国家赔偿法》第2条虽然规定受害人获得国家赔偿的前提条件是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有损害结果,但是,该条并未明确厘定国家应予赔偿的损害范围。于是,学理上对国家侵权损害要件的阐释,往往会触及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和损害、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对此问题,学界一向分别从解释论和规范论上提供答案。而上述对权利和利益不予区分的“模糊”方法,也体现在这些看似合理却存在缺憾的答案上。

在解释论层面上,通说认为,虽然合法权益包括人身权、财产权、政治权、社会权、文化权等等一切法律上予以认可的权利,但现行《国家赔偿法》保护的“合法权益”限于人身权和财产权,前者又限于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荣誉权、名誉权。解释论的基本路径就是以《国家赔偿法》其它的相关法律条款(包括第3条、第4条、第15条、第16条)规定为依据,对第2条中“合法权益”概念之意义作限定或限缩。

在规范论层面上,绝大多数学者都承认,现行《国家赔偿法》制定之初,立法者更多出于国家财政状况的考虑,才会把合法权益限定于“人身权”、“财产权”。因此,这些限制是有待逐步放松和解除的。“就国家赔偿的本质而言,任何可能遭受公权力侵犯并且可以财产给付方式补救的合法权益,都属于国家赔偿法的保护范围。”随着公民权利的保障范围不断扩张和国家财政的改善,应当“渐进扩大损害范围,直至包括国家侵权行为可能造成的所有权利种类的损害”。

这些解释论和规范论上的观点十分流行,似乎没有明显的错漏。然而,细加琢磨,却有以下问题。

就解释论而言,以《国家赔偿法》相关条款仅规定人身权、财产权为由,认定合法权益的损害就是指人身权、财产权被侵犯,而不包括其它权利被侵犯,是在逻辑上成立的一种解释。但是,这只是采用极为严格的文义解释、系统解释方法而得出的一种解释结论,并不意味着它是唯一恰当的解释。其实,它并不利于实务中按照目的解释方法,适时地加大法律对公民权益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力度。而且,这种解释方法和结论,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司法实务脱节,与相关法律发生冲突。

例如,公民因受教育权被侵犯而提起的行政诉讼,已是常见之事。假设公民的财产利益也因此遭受损失,那么,依据《行政诉讼法》第67条,受害人理应获得赔偿。然而,若按上述解释,受害人不能因为受教育权被侵害而要求国家赔偿。这就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悖论。或许,会有一种观点认为:此时公民的财产利益受到损失,就意味着其受侵害的是财产权,属于国家赔偿法规定的损害范围,不存在解释上的矛盾。可是,在这样的情形中,直接受到侵犯的实际上是受教育权而非财产权,财产利益的损失是受教育权被剥夺或限制而形成的后果。更何况,假如照此观点,一切财产权以外的权利(甚至包括人身权)受侵犯并带来经济损失的,都理解为只有财产权受损的话,那么,真正的权利被侵害的事实就会被掩盖了。

就规范论而言,多数学者主张应当把各种可能受到损害的权利种类都纳入到国家应予赔偿的损害范畴之内。这个观点看似与公民权利保障日益强化的趋势一致,且容易得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结论:凡权利受到侵犯,必应予以国家赔偿。但是,有些权利受到国家机关违法行为的侵犯,如选举权被无端剥夺,并不必然导致财产利益损失或法定应予赔偿的非财产利益损失。即便这些违法侵权行为应当予以纠正或谴责,也可能没有特定的利益损失需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规范论的主张显然是不恰当的法律改革建议。

三、普通侵权法理上的损害要件

国家赔偿法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赔偿法,在许多原理和规则上,与普通侵权法有相通之处。对国家侵权损害概念应当作何理解,可以适当借鉴普通侵权法理上的知识。

“损害”这个词,通俗而言,可以理解为损失和伤害。不过,这种循环式的解读,无法构成严格的学术定义。因为,它没有清楚地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损失和伤害的对象是什么?第二,损失和伤害本身的涵义又是什么?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普通侵权法上主要存在三种认识:(1)损害包括财产上的损害和非财产上的损害,财产上的损害是指损害得以金钱加以计算,如医疗费支出、扶养费用、营业收入减少、物的价值减损或者物的修缮费用等,非财产上的损害是指不能以金钱衡量的精神或肉体痛苦;(2)损害是指受害人人身或者财产方面的不利后果,包括财产的减少、利益的丧失、名誉的毁损、精神痛苦、生命丧失、身体损害、健康损害、自由损害、知识产权的损害等等;(3)损害是指一定的行为致使权利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利益受到侵害,并造成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的减少或灭失的客观事实。

认识(1)以损害是否能够以金钱衡量或计算为标准,把损害划分为财产上损害和非财产上损害,主要目的是明确,财产上损害一般皆可依法求得赔偿,而非财产上损害只有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受害人才能请求金钱赔偿。认识(2)至少在表述上没有严格地按认识(1)的标准对损害进行划分,似乎是根据民法上通行的对受侵害权利的划分,把损害定位于人身的不利和财产的不利。认识(3)则是主张,损害事实由两个要素构成,一是权利被侵害,二是权利被侵害而造成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客观结果。

由是,在损害什么的问题上,大致有“利益”、“权利”和“权利+利益”的认识。其实,持认识(1)的学者,通常会认可把“侵害权利”和“致生损害”分列为两个要件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理论。之所以在损害要件中不再论及权利,而仅仅论及利益(财产上利益和非财产上利益),是因为权利受侵害已被作为其它构成要件来对待。仅从这一点而言,认识(1)、认识(3)不存在实质上的区别。因为,持认识(3)的学者一般将“侵害权利”和“致生损害”合成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的一个要件,即损害要件。至于认识(2),学者在具体讨论损害类型的时候,又会不自觉地偏向于“权利+利益”的表述方式。例如,“财产损失是指受害人因其财产或人身受到侵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见,是否把损害对象拆分为权利和利益两类,取决于所持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理论是哪一种。

第二个问题涉及如何解读“损害”的本义。按《说文解字》,“损,减也”,“害,伤也”。故“损”的本义是减少,是与“益”(增加)相对的;“害”的本义是毁坏,是与“利”(好处)相对的。由此,一般地,可以把损害简单地理解为利益或好处的减少或失去。

不过,假如按照上述认识(3),损害涵盖权利受侵和利益受损两个层次,那么,权利的侵害、损害不宜简单地等同于权利的减少或失去。“权利”一词的学理界定始终是众说纷纭,在此过多纠缠实属无益。若选择一种常见的认识,将“权利”视为权利人可以作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并要求他人相应作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能力或资格,那么,权利的侵害、损害更多地指向这种能力或资格的实现受到部分或全部的限制,而不是这种能力或资格本身的减少或失去。例如,甲无端占有乙的杯子不还,侵害了乙对杯子的所有权。乙对其杯子的所有权并未减少或失去,换言之,其仍然享有杯子的所有权,可因为杯子被甲占有,其所有权内含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能就无法实现了。

有鉴于此,“损害”于权利而言,当指权利的行使或实现受到限制或阻碍;“损害”于具体利益而言,可指利益或好处的减少或失去。为了在对损害要件进行界定说明时,不必繁复地分别指出损害对于权利和利益的不同之处,可以在修辞上采取分别用“侵害”对应“权利”、“损害”对应“利益”的策略。因此,在普通侵权法上,若不将“侵害权利”和“致生损害”作为两个彼此独立要件来对待,那么,损害应该理解为受害人的法律权利受到侵犯,其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因此而减少或失去的不利后果。

四、国家侵权损害概念的“双层结构”

以普通侵权法理为鉴,由于国家赔偿责任构成要件理论也采通行的“四要件说”(即侵权主体、侵权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故而,国家侵权损害的界定,亦可以理解或诠释为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公务组织违法行为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其二是该侵权行为造成了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的减少或损失。

第一层次上的含义,重点表明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无论该合法权利是人身权、财产权还是法律承认并保护的其他权利。虽然人身权、财产权是最为常见的侵权行为客体,但在实践中,也不排除权利人其他不宜为人身权、财产权所涵盖的权利被侵害的可能性。这样才能从保障权利的目的出发,顺应时势地去解释《国家赔偿法》第2条中的“合法权益”,才能与行政诉讼法的发展吻合,也才能在解释论上即明确所有合法权利皆得到国家赔偿法保护,而不必苛求立法改革。

当然,如前所述,权利受侵犯意味着权利的行使或实现受到限制或阻碍,但并不表明权利本身的减少或损失。而权利受侵犯的后果,有可能会导致具体利益或好处的减少或失去,也有可能不会。例如,行政机关无法律上理由限制某书籍的出版,会侵犯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同时也会给公民带来财产上的损失。而行政机关违法侵犯公民选举权、受教育权的行为,并不一定会带来公民财产利益的损失;即便会有一定的精神利益受损,但在许多国家,应予赔偿的精神损害都是由立法或司法判例予以限定的,并非所有心理上的受挫折感以及情绪上的不愉快、郁闷,都属于国家应予赔偿的精神损害。因此,损害的第一层含义虽然承认任何合法权利都有可能受到侵犯,但权利受侵犯并不必然导致国家赔偿责任的产生。

第二层次上的含义,重点突出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所带来的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损失。这就意味着,无论什么权利受到侵犯,如果确实由此侵犯造成财产利益的损失或者法定应予国家赔偿的非财产利益的损失,那么,国家就不能免责;反之,无论什么权利受到侵犯,如果并未造成任何财产利益的损失或者法定应予国家赔偿的非财产利益的损失,那么,国家就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构架范文篇7

商业银行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决定了要想平稳地开展各项业务,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必须有一套完整、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尽管各国在金融监管上的力度不断加强,成效明显,特别是巴塞尔委员会近年来就银行监管问题了一系列原则、标准和建议后,国际金融监管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同一时期的金融业务的复杂性大大增加,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市场、银行表外业务急剧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投资组合的调整与资金的全球性流动已是瞬息万变,金融监管防范措施有时显得束手无策,特别是当金融机构管理人员极力想掩盖内部风险或者有时对内部风险没有察觉的情况下,金融监管当局就很难发现这些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日益显著。实践表明,许多金融机构发生的重大问题,往往就是因为内部控制的失效。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银行为保护资产安全完整,防范金融风险,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提高经济效益,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制定并实施的组织规划和对内部各部门与人员相互制约和协调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程序和方法。目的在于确保一家银行的业务能根据银行管理层制定的政策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保证经营业务规范化,将各种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以实现其经营目标。有效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应大体由下表(见右栏)各部分组成。

(一)银行内部会计控制

银行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与维护银行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可靠直接相关的所有制度、组织、程序、方法等。它主要包括:

1.资产保全。会计的主要责任就是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会计资料真实可靠。一方面,对于实物资产做到所有权明确,保管、处理责任范围界定清晰,审批制度严格,以免出现私自转移银行资产中饱私囊,或是肆意损坏物资给银行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就信息资料而言,商业银行应当真实、全面、及时地记载每一笔经济业务,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建立完整的会计、统计和各种业务资料的档案并妥善保管,定期核对,确保原始记录的合同、契约、各种信息资料数据的真实完整。

2.授权审批。授权是指银行最高管理层向管理者及其下级机关和工作人员赋予的一种能够代表银行从事一项业务或某些业务的权利。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对任何银行的业务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商业银行要做到“有法必依”,即严格执行既定的规章制度,尽量避免越权、未授权行为的发生;实行逐级有限授权制度,并根据被授权人的实际情况实行区别授权或及时调整授权;对越权行为必须予以严厉处罚,越权产生的损失应追究相应的赔偿责任。对于重要的银行业务活动必须经两人以上审批签署方可生效,行使审批权利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3.职责划分。根据此原则,在分配任务和明确责任时,应避免让同一工作人员担任不可兼容的职责,通过相互牵制的约束,以减少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出现或发生;明确各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建立权力制衡机制,使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的职责分工和恰当的责任分离能够使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保证工作各个环节的完整和安全。

4.流程控制。这里的流程是指账务处理过程,要从业务发生、填制原始凭证开始,经审核、记账、结账至编制报表完毕。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凭证的设计和使用账簿的种类及相互关系以及会计资料的接触、使用、保存等多重环节。会计凭证的格式与内容必须要符合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及企业自身的情况;填制与传递及时、准确;力求账簿之间的结、转、勾稽关系正确无误;对书面资料应妥善保存,必须力求做到授权接触;所有重要业务事项与决策都必须按规定进行,并应保留可核实的记录,防止个人独断专行,等等。总之,账务处理过程中事无巨细,都要有严密的控制制度来相应地执行和监控。

5.防范系统。主要包括复核检查和预警预报。

(1)复核检查。一是对会计核算及与其相关的业务要进行复核。二是银行对业务部门所开展的业务的事后检查,它可分为两个层次:即业务经办部门对自身办理的业务的事后检查,以及内部稽核部门(专职监察部门)对所开展的业务的事后检查。实际上,后者所说的复核检查应该在银行内部管理控制中体现,为了保持这一问题的完整性,在这里一并谈及。

;(2)预警预报。建立预警预报系统的目的是为了预知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及时发现经营过程中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减少失误和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应围绕经营项目、业务管理、风险防范、资产安全等内容,定期进行业务风险分析、信贷资产质量评价、资金运用风险评估;建立定期实物盘点和各种账证、账表的核对制度以及业务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制度;健全完善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和反馈,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预测预报,从而把业务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对各个重要部门、营业网点等制定明确的应急应变措施,以保证业务持续顺利进行。针对可能遇到的断电、失火、台风、抢劫等紧急情况,商业银行应当在考虑各种可能因素的前提下制定出有效的应急应变措施。

(二)银行内部管理控制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控制主要是指与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有关的内容,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它主要包括:

1.组织管理。就是商业银行通过合理设置与安排内部组织结构来保证银行业务流动的通畅、高效、合法、合规,以实现其经营目标。首先,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应根据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不同特点来设置,即根据不同的经济区,设置以总行为核心的各地支行,并且做到:对分支机构权力适当下放,妥善处理总行与分支行的关系;对分支行的经营业绩进行客观的评价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采取适当措施;针对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处理系统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监控措施。其次,银行经营决策层的管理人员在聘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多方面的培训。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直的秉性特征,扎实的业务知识与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宽阔的视野,创造性的思维,熟知金融及相关法规,通晓各国经济金融环境。

2.财务管理。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对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的成本费用和利润进行控制考核,其目的是降低整体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内部控制中的财务管理是与银行的经营目标密切相关的。同时,识别和评价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判断各种风险对银行的影响程度和造成损失的大小,是有效的内部控制必不可少的内容。这就要求银行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自身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较全面的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估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并通过一定防范化解措施,将各种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最小化。通过设置科学的风险考核指标体系,如存贷比率、资本充足率、贷款回收比率、信用风险比率等指标,来进行数据对比,综合分析研究,客观地评价一定时期本单位的经营业绩和经营工作水平。

3.业务流程管理。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发生、进展、变化情况,都要有明确的报告渠道和程序。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都要经过授权、执行和记录。每一项业务的具体处理要根据各项业务的内容和特点来确定。例如,合理、完善的贷款业务程序应是:贷款调查与评估(包括企业信用等级评定、项目可行性分析等)→审查(审查贷款的直接用途、企业近期财务状况等)→批准→发放→监督(信贷及管理人员对贷款使用情况的定期检查及稽核人员检查贷款的发放是否合规)→收回

4.人力资源管理。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把银行内部人与人以及人与银行的关系协调妥当,使银行的人力资源最有效地发挥作用。商业银行一般均视人力资源为本身最重要的资产,因为银行的其他资源如机器、物料等都必须通过人力的作用才能发挥效能,内部控制风险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人来控制的。因此,通过加强人事管理,建立岗位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人事聘用制度,可以充分挖掘劳动潜力来提高各部门、岗位以及员工的工作效率。人力资源管理控制一般包括:人力资源规模、员工招募选拔、岗位分配、薪酬管理、培训考核、员工福利及保障、不合格人员解聘制度。

(三)内部稽核

商业银行内部稽核的目的是维护资产的完整,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执行一定的审计程序来检查核证资产的完整性、评估内部控制的效验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通过内审,不但可以发现业务中的错弊,定期、不定期的内审还会起到威慑作用。

比较完善的内部稽核部门作业范围应当包括:网络、执业的安全性;管理制度制定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环境与银行自身发展的协调性(风险评价);技术的完善与先进性;财务、会计内控的严密性;业务创新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等各方面,并设立真正独立于其他管理层的内审机构。同外部审计一样,内部稽核人员必须具备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和立场,并具有一定的权利——有权接触银行的一切记录、财产和人员,有权获得有关人员在工作上的配合,有权向高级管理层汇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向最高管理层负责,而不受被监督人员和部门的权利限制。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电脑技术在业务的自动化方面,在管理的信息化方面,在服务的客户化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来实现内部稽核的严格、有效、及时、完善的运作是必不可少的。

构架范文篇8

关键词:关学思想;文艺关学;和谐论;审美关系

为了使人们便于理解和掌握“和谐论”的理论体系,我把自己在学术上的一些追求概述一下:

一、我认为文艺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既是传统美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20世纪诞生的一个新兴学科,有的同志说它是中国美学家对世界美学一个独特的创造和贡献,是有道理的。因为时一间短,目前学术界对文艺美学的对象、内容和学科定位,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有益的。我根据长期反复地思考,试从研究视角、方法、对象、内容和相关学科的关系等五个方面,界定文艺美学的内涵、性质和学科位置。我认为文艺美学既是哲学美学和艺术部门美学的中介环节,又是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的并列学科。但似乎不是美学与文艺学交叉产生的既非美学、又非文艺学的第三种学科,也不是黑格尔式的艺术哲学之一。

因为传统的艺术哲学只有单一的哲学视角和哲学方法,所以文艺社会学主要是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文艺心理学也主要是心理学的视角和方法,它们都着重从一个方面揭示文艺的本质和规律,而文艺美学则将哲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视角和方法综合起来,力图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现艺术的审美本质和美学规律。它是哲学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新发展。它是整个美学科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在学术范围和学科性质上是属于美学学科的,同时它又吸收和融合了文艺心理学、文艺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也可成为彼此互动互补的文艺学的并列学科。

二、在理性的科学认识和感性的伦理实践之间的艺术本质的审美规定上,我也在着力弘扬和发展古今中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古希腊的摹仿再现美学,在自然和人本、客体与主体的素朴统一中偏重于客观本体的认知;古代中国偏于抒情的表现美学,在自然和人本、客体和主体的素朴和谐中偏重于主体心灵的呈现。西方17世纪理性派和经验派的对立,特别是康德之后,在自然与人本、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基础上,日益转向主体情感的表现。从康德开始客观本体日益转向人类理性主体,以后又擅变为柏格森的生命主体。海德格尔则由康德抽象的主体,走向感性的生存着的“此在”(Dasein)。雅斯贝尔斯则由海德格尔原始的主客体未经分化但又非个体的“此在”,走向“我”这一“非知识性”个体的决定论。如叶秀山同志所分析的:他认为“我”不是由因果律决定的,不是“我”的过去决定了“我”的现在,“我”的现在决定了“我”的未来,而是“我”吸收了过去和将来,我是决定性的,“我”自己决定我是(什么)。这种“我”的存在论意义上的个体决定论,把个体主体突现到首要地位。解构主义的德里达,则在否定客体本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否定了一切本质、中心,把一切归于个体主体的虚构,它用主观相对主义勾销了客体、绝对和普遍真理。总之他们拒绝传统的客观的理性认识论,拒绝知识哲学,只强调存在、主体、人、生存的个体的本体性,只承认艺术是“存在的本真的”呈现,是人的主体的“呈现”,而否认艺术的客观性、认识性、真理性。这有部分的真理性,但也似更为极端和片面。因而近现代的中国美学,虽然在西方文化、美学的冲击和影响之下,却没有像西方那样极端,而是在曲折中走向更高的和谐。和谐美学的艺术审美本质论综合了古代和近现代的美学并予以辩证的发展,真正突破了西方近代的二儿对立,审美地把理性的科学认识和感性的伦理实践、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客体再现和主体呈现辩证地和谐地统一起来,力图在二者之间巧妙地恰到好处地把握艺术的审美特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艺术是对世界“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也正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1983年我曾写过《论马克思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我认为艺术掌握“既不是单纯的物质实践,也不是单纯的精神思维,而是两者的融合”也就是说,“既与感性实践活动的感性、具体、物质性相联系,又与科学认识活动的理性、抽象、精神性相联系,同时在根本上又不同于感性实践和理性认识。它是感性与理性、心理与认识、情感与理智、具体和抽象、物质实践性和精神息识性的和谐统一”

三、我把艺术审美本质界定为审美关系的典型形态,界定为理性科学认识和%少l伦理实践之间的第三种审美意识,界定为以情感为中介的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有机统一的心理结构整体。这一规定既吸收了康德在智、情、意的三大划分中把审美判断归于情感领域的论述,又超越了康德把美归于形式的倾向。因为美、艺术本身就是真与善和谐统一的产物,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脱离真、抛弃善的唯美主义。同时处于这一之间的审美艺术,也防止了把艺术等同于理性科学认识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也遏制着把艺术等同于感性伦理实践的意志化理想化倾向。前者貌似于再现客观生活的现实主义,后者一冒充为抒发内心情感、追求主体理想的假浪漫主义,它们都超越了这二者之间的界限,而易于滑入纯理智认识或纯意志实践的非艺术领域。

四,与把美和艺术砍成两撅的观点不同,我把美和艺术、美的形态和艺术的形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美和艺术的本质,美的形态和艺术的形态,只有物质存在和精神意识的区别,而在结构上、本质上是一致的。从美的本质到艺术的本质,从美的形态到艺术的形态,是美学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美的本质是由审美关系决定的,而艺术正是审美关系的典型形态。同样,古代的美是偏于和谐的,古代艺术也是和谐美的古典主义艺术;近代是偏于对立的崇高,近代艺术也是偏于对立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现代反和谐的丑,规范了丑的现代主义艺术;在对立中走向极端化和悖论的荒诞,陶铸了荒诞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而新型的辩证和谐美,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艺术有本质上的一致。美和艺术这种本质上的共性又正好说明文艺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美学学科发展的一个理论中介和逻辑环节,而不是脱离美学轨道的第三种学科。

五、理性主义美学偏重于艺术审美本质抽象的总体的研究,黑格尔宏大的《美学》三卷,缺失艺术作品的具体剖析。20世纪非理性美学似正好相反,它们拒绝抽象的总体研究,而日益关注艺术作品具体而微的解析。19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开始转向语言、形式的具体探索,英美新批评派把文本提到本体论的高度,现象学美学在“走向事实本身”的口号下,专注于艺术作品的思考。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1931年写了《文学的艺术作品》,1939年写了《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1962年写了《艺术本体论研究》,到1969年又写了《体验、术作品和价值》,他用了30多年几乎是一生的时一间,研究艺术作品。而他所说的艺术作品就是艺术的本体,所说的艺术本体论,也就是艺术作品论,二者一没有什么差别,实质上是以具体的艺术作品论,取代和否定了艺术抽象的总体研究。“和谐论”文艺美学体系则取二者之长,力避二者之短,既对美和艺术抽象总体把握,又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作具体探索,尽力把抽象思考的艺术总体和具体分析的艺术作品辩证结合起来,以相互补充、相交印证、相映生辉。

六、我认为重视方法论,是文艺美学作为哲学、美学学科的标志之一。没有深刻的方法论,不能称之为哲学理论,也不能称之为美学理论。我历来主张研究方法是学术科学的生命线。美学要创新美学理论要有原创性,首先方法要创新,要有自己方法论的特点。“和谐论”文艺美学的方法论与其理论体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运用以辩证思维为统帅的多元综合一体化的方法,构筑了一个纵横结合网络式圆圈型的逻辑框架。“和谐论”文艺美学体系以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逻辑思维为根基,以抽象上升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为主线,展开了一个从艺术的萌芽(亦即其本质的抽象规定)开始,经古代的古典主义、近代对立崇高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丑的现代主义、荒诞的后现代主义、向现代新型辩证和谐美的社会主义艺术发展的历史画卷。“和谐论”文艺美学体系又吸收融合了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及现代哲学、现代美学的方法。它对美的本质、艺术审美本质的分析,借鉴了系统论的方法,是一种超越对象性思维的关系系统思维。在美的形态和艺术形态的研究上也渗透着现象学的方法、结构主义的精神,它们是在构成美和艺术的各种元素或和谐或对立的矛盾构成上,划分着古典美和艺术、近代崇高和崇高性艺术、现代辩证和谐美与社会主义艺术的根本差异。结构主义与系统论骨子里也是相通的,它们都可以升华到哲学方法论的高度,由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子以整合和融汇,成为丰富、发展、完善辩证思维的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构成部分。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思维长于纵向动态的历史观照,缺乏横向静态的共时分析。而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是一种横向、静态、共时的思维模式,20世纪的现代哲学、现代美学也多专注于共时的横向研究。它开始倾向于艺术家研究,后又转向艺术作品论、文本中心论,最后又转向受众中心论。创造美学,特别是文本美学、接受美学,成为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主要内容,但它缺失了黑格尔、马克思宏大的高瞻远瞩的历史眼光。“和谐论”文艺美学体系力图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取二者之长,弃二者之短,把纵与横、动与静、历时与共时高度融合起来,使之既包括美和艺术由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嬗变的多彩画卷,又包括横向的艺术创造、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的静态解析,力争成为目前最全面、最丰富、最完整的文艺美学体系。而这种纵横、动静的结合,不仅表现在其内容的组合和构成上,而且渗透于各个范畴、各个观念的分析上,使它纵向中有横向,横向中有纵向;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历时中有共时,共时中有历时。如美和艺术由古代、近代向现代历史的嬗变,是纵向的、历史的、动态的,但对古代、灼_代、现代关和艺术本身的剖析,则是相对静止的、横向的。再如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各种艺术样式,既有自己产生、发展、成熟A变的历史,又都是相互并列的姊妹艺术。特别像视觉艺术给画、听觉艺术音乐,几乎和人类同时诞生,也将永伴着人类生存的历史。只要有人类,恐怕就要有绘画和歌声。同时在横向的研究中,也渗透着纵向的历史感。如内容与形式这对古老的范畴,虽然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但在古代强调二者素朴的和谐,近代则把二者对立起来,现实主义艺术、再现艺术偏重内容,浪漫主义艺术、表现艺术则偏重形式。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开始把形式提到本体的地位,现象学和存在论的美学则致力于消解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则应把内容与形式更高的辩证和谐作为美和艺术的最高理想。人物与情节的关系也如此,一方面要阐明二者一般的美学关系,一方面要揭示其组合的不同的历史原则。古代艺术偏重于情节,古希腊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情节放在第一位,人物处于第二位。中国古代文学富于故事性,人物在故事的演进中展示出来。近代艺术则把人物提到核心的地位,为了塑造典型人物,打破了故事的完整性和情节的单一性,甚至剪取和集中一些互不相关的细节,多侧面、多层次地刻画典型性格。现代主义淡化人物和情节,后现代主义则把人物作为一种符号,情节可以随意编造。还有艺术是感知表象、情感、想象和理解高度融合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历史上也各有偏重,古代艺术倾向于四者平衡协调,近代艺术趋于分裂对立,现实主义更张调感知、表象、理智,浪漫主义更追求情感、想象、理性,表现主义和荒诞艺术则把想象推到幻想、梦想、直觉甚至荒诞离奇的极端,强调本能、无意识和荒诞意识。新型和谐美的社会主义艺术则追求再一次把四者更高更理想地融合起来。这样便形成为一种动静结合、纵横交错、螺旋上升的网络结构,我力图用这种发展着的辩证思维方法和复杂的网络结构,多视角、多层次、动态的、立体的、全方位地完整地揭示文艺的美学原理和历史规律。

参考文献:

构架范文篇9

关键词:泛在电力物联网;新能源;智能电网;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三型两网

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和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和清洁能源的发展背景下,必将推动新一轮的能源改革。目前,电网企业面临着三重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电力供应的需求越来越大,电网架设规模也不断扩大所带来的电网形态复杂化挑战;在电力市场逐步向民营企业开放的形势下,电力市场化倒逼电网企业做出新的改革挑战;数字化经济打造多边市场的挑战[1-3]。为应对各种挑战,提出了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是推进“三型两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本文在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技术构架及实现方案,为电网企业的下一步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1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技术构架

泛在物联是指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泛在电力物联网是泛在物联网在电力行业的具体体现和应用落地。泛在电力物联网,就是利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先进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各环节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具有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应用便捷灵活特征的智慧服务系统。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技术构架包含信息感知层、边缘计算层、网络传输层、平台应用层四个不同的层次。1.1信息感知层。对于电力物联网中的信息感知层,是利用智能传感设备对电网末端运行设备进行实时数据采集、监测和感知。电网运行的数据流贯穿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及用电全过程。对于电力系统一次设备信息,一部分属于设备基础数据,另一部分是设备实时运行状态数据。实时数据需要相对应的智能监测设备对其监测和感知,例如:红外测温仪、监测摄像头、巡检机器人及无人机等。电力系统二次设备,例如:继电保护装置和电能监测设备具备对电网运行数据的采集功能。用电侧设备包括智能电表、智能家电、电动车充电桩等。一方面,它们能将系统运行数据和用户电量消耗数据进行采集;另一方面,也能将设备运行数据、电力系统运行数据、用户耗能及电力能源交易数据传输至系统平台。1.2边缘计算层。边缘计算是指在数据源附近进行计算、初步分析、存储和应用的开放式平台。电力物联网边缘计算层由电力终端设备、智能设备、边缘节点处设备构成,对系统终端层上传的数据进行简单计算和初步处理,同时将处理结果上送至云中心[4-5]。边缘计算层将终端层与网络层进行更全面、更细化的连接,经过其简单的计算分析,可大大缓解了云中心处理数据的压力。随着电网的逐步发展,电网架设安装的设备越来越多,大量的数据需要传输和计算。可以在边缘节点处灵活部署设备,更接近终端设备、用户设备,能准确及时对电力系统运行和用户用电情况进行反馈,从而能更好的进行电力能源的调度。1.3网络传输层。传统的电力网络传输包括工业以太网、电力载波通信和光纤通信。泛在电力物联网网络层传输层在已有的网络传输基础上着力发展电力无线专网和终端通信建设,增强带宽,以实现深度全覆盖,满足新兴业务发展的需要。网络传输层是在感知层与平台应用层建立通信连接,对所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高效、安全的传输[6-7]。网络传输除了网络架构的搭建问题,最重要的是传输安全性及传输数据的速度。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数据来源是多元化的,数据的格式是多样的,因此需要网络的融合性和数据兼容性更强。同时,多源的数据会给网络带来更大安全风险。为了解决数据在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安全风险,最优的信息保密技术亟待研究和应用。随着国内5G技术的快速发展,电5G通信也应用于电力物联网领域。5G通信具有无线覆盖面广、传输时延短、系统安全性高、传输速率高等特点,能较好应用泛电力物联网的网络建设中。1.4平台应用层。平台应用层是将电网各类数据统一管理、统一处理和应用开发平台,其包括企业统一数据管理中心、物联管控中心、企业中台。平台应用层充分应用“大、云、物、移、智”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各类采集数据精细分析和综合处理,并更精准服务于企业业务的需要[8-12]。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汇集至平台,需要对数据和信息进行筛选、匹配,以达到一种良好的供需目的,并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和发挥数据的最大潜力。平台建设的重点是加强设备监控、电网互动、账户管理、客户服务等共性能力,最大限度的扩大为电网企业潜能。在应用方面,打造核心业务智慧化运营,全面服务能源互联网生态,促进管理提升和业务转型。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技术架构如图1所示。

2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实现方案

目前公司在智能变电站建设方面有一定基础,同时打造了坚强电网架构。为了建设枢纽型、平台型、共享型企业,在坚强智能电网基础上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共同构成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三流合一”的能源互联网。在现有电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实现方案包括加强基础设备建设、网络通信建设、推动“平台+生态”建设三个方面。2.1加强基础设备建设。加强基础设备建设贯穿了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及用电全过程。发电包含多能源发电厂和发电设备的的建设,充分利用多种能源发电并建设新型发电站,同时重点安装更高效更智能发电设备。全面利用设备的信息化建设虚拟电厂,从而提高分布式新能源的友好并网水平和电网可调控容量占比,促进清洁能源的利用。在常规站到智能变电站建设趋势下,达到站内设备智能化、微机化、信息化的目的,同时继续加强对站内一次设备的智能监控和二次设备的改造升级。确保对全站设备的全方位监控管理,全面感知设备的运行状态。在输电线路上,除了做架设坚强输电线路网架建设,同时应着重实现线路和铁塔智能在线监测全覆盖发展。配电和用电设备多而杂,需要对这些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包括配网高压线路、配变、开关,智能电表,及移动充电桩的建设,以逐步提高配电设备的智能化水平。2.2网络通信建设。电力网络通信系统在电网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占很重要地位,不仅仅是解决电力数据的传输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得电网系统更加通畅。目前,电力通信传输网络的通信方式主要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有线通信技术包括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SDH)技术、电力线载波通信(PowerLineCommunication,PLC)技术、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thernetPassiveOpticalNetwork,EPON)技术。电力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有ZigBee、蜂窝通信技术、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GPRS)技术[13-14]。电力物联网的建设则着重发展电力无线通信,相比于有线通信,电力无线专网具备安全性更高、接入更灵活、传输延时低、容量大等特点。目前,在建设电力无线专网时,可以设计多套无线核心网设备,将TD-LTE基站均分别接入这些核心网。各级网络则对特定区域数据进行管理,且各核心网之间互为备用,以确保数据不会因网络出现故障而中断。2.3“平台+生态”建设。“平台+生态”建设是要打造出共治共享的能源互联网生态圈,以达到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的最优分配。同时利用已有资源建设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平台,为各类新兴业务主体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它具体实现方式是多样的,例如,利用泛电力物联网的建设收集行业内丰富的业务数据,通过对各类数据的分析处理,统一对接总部级企业能效服务共享平台,从而能更科学的,更经济的、更有效的进行业务来往。再者通过大量的智能终端采集的数据,将各种设备、电网运行数据、负荷消耗等各类数据发送至系统平台,可对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对设备故障的反应更智能。建设电力互联网生态圈,利用公司强大的资源网,把电网企业、发电企业、设备制造厂家、金融机构、政府及用户融合至一个良好的电力生产、服务、消费互联网生态圈。电力企业使用最先进的智能设备,同时在客户端也存在大量智能设备,例如,充电桩、电动汽车、智能家居家电等。平台能将电力生产与消费者消费特征相结合,做出最好的服务策略。电力能源调度统一平台,电力消费一平台,包括客户各种用电需求,实现一人一平台即可完成电能使用。大力进行平台建设的同时,也需要进行电力生态圈的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结语

本文提出了泛电力物联网建设技术构架与实现方案,阐述了基本概念到技术重点,为电力企业深化改革,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提供新思路。但是,泛电力物联网建设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工程,完全建设起来还需要攻克很多技术难题,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启鑫,张宁,等.5G通信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融合:应用分析与研究展望[J].电网技术,2019,43(5):1575-1585.

[2]陈江.泛在电力物联网关键技术探讨[J].通信世界,2020,27(1):254-255.

[3]茹超超,岳珈增,郑扣扣.电力系统下的泛在电力物联网技术探析[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0,4(1):110-111.

[4]黄毅,张传羽,刘天明.泛在电力物联网之“三站合一”模式探究[J].物联网技术,2020,10(1):44-47.

[5]梁天宇.泛在电力物联网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机电信息,2020,20(2):16-17.

[6]李子姝,谢人超,孙礼,等.移动边缘计算综述[J].电信科学,2018,34(1):87-101.

[7]王兆辉.依赖云计算的电力物联网环境的安全系统研究与应用[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9,38(12):93-96.

[8]陈兆雁,程紫运,徐慧慧,等.泛在电力物联网通信需求及技术适用性分析[J].内蒙古电力技术,2020,38(1):1-6.

[9]江泽鑫.电力物联网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研究[J].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2020,39(1):31-37.

[10]钟鸣.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综合能效提升[J].电气时代,2020,40(1):24-27.

[11]郑晓庆,应站煌,汪强,等.面向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无线通信接入技术[J].电力建设,2019,40(11):16-23.

[12]杨东升,王道浩,周博文,等.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前景[J].发电技术,2019,40(2):107-114.

[13]陈皓勇,李志豪,陈永波,等.基于5G的泛在电力物联网[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20,48(3):1-8.

构架范文篇10

0引言

企业要想保持永久性的竞争力,就必须有效地创造、寻找和分享组织的知识,并及时地让这些知识能衍生新的创意和商机。然而,许多企业因为在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因为过度地分工使得组织构架很复杂,再加上没有知识管理(KM)的概念,一直使得他们的知识杂乱无章,难以搜寻与分享,并且难以一致、不断重复,造成了在公司的决策过程中被忽略。类似这样的公司就需要考虑开发一套知识管理系统,以其能很好地将企业内部的知识这个无形资产加以整合并合理利用。

当然了,开发一套知识管理系统之前要先将企业所需要的知识管理系统构架规划出来,本文将透视七层的KM构架与其重要的各个组成部分,并结合西门子知识管理系统IMS来说明如何实现一个基于WEB的知识管理系统。

1知识管理系统的七层构架

图1KM的七层构架图

对于一个机构而言,知识(Knowledge)是从相关信息中过滤、提炼及加工而得到的有用、有价值资料。机构所拥有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

显性知识指内容清晰明确,易于通过图文表述,便于整理、储存、编码以及传播的知识资源;如经过滤及总结所获得的资讯情报、方法技能、原则原理、规律规则等。

隐性知识指在个人头脑或机构文化中隐含的,内容较为个人化、主观化和经验化,难以用书面形式表述的知识资源;如经验、构思、洞察力、判断力、机构文化下的行为模式等。部分隐性知识可以通过有效的归纳、整理和编码后转化为显性知识。IT管理只能提供隐性知识交换的管道,但对于大部分情况,这个管道并不能丰富到真的转换隐性知识,然而,IT能够加速隐性知识的整合,特别是跨越组织内外边界的时候。下面本文将从IT的角度来介绍七层的KM构架。图1显示了KM的七层构架图。

1.1界面层

界面层整合各个独立的平台,优化系统内容,负责知识管理系统中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它把人和信息技术的基础措施连接起来,并使员工创造,表达,使用,检索并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架构中的最高层。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唯一能与最终用户直接交互的层面。为了企业内部的有效协同和结构化知识的顺利分享,协同的知识管理系统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l高效的协议:知识系统所用的网络协议不应阻塞网络带宽,并且应提供移动客户和可移动机器在远离系统的地方能对其内容进行安全和快速共享的功能。

l便携式的操作:公司的不同部门经常使用各种不同的平台和操作系统环境。协作平台的运作应当是便携式在所有的这些平台上都可操作。(使用HTTP协议的web在此方面仍然是首选的技术。浏览器是最适合的通用客户界面。最终用户可以在不同切换平台和操作系统环境的同时,运用应用程序并访问知识库。)

l一致的,易用的客户界面:不要假定用户是技术专家,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来自非技术性领域,部门或有这样的背景。

l可扩展性:随着用户的增加,协同平台应该在不降低性能的同时进行扩展。

l遗产信息的集成:在更加成熟的公司里,大量的作业数据存储于大型机数据库中。因此,决定使用的平台必须能将这些数据集成到最终接口。

l安全性:随着一个企业日益分散,安全性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l灵活性和可定制性。最终用户缺乏过滤掉不相关的内容的能力是导致信息超载的根源。所以平台的选择应当有这样的能力。(基于web的内联网仍然是此方面的最好选择)。

1.2访问与身份验证层

这一层的主要作用是对合法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并负责下面几层的安全以及访问权限的控制。现在,许多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内联网和外连网将员工们连接起来。内联网和外联网都是建立在开放的互连网协议上的混合型信息系统,这些协议包括HTTP,TCP/IP以及一些相关的WEB技术等。内连网和外连网,使公司和它的业务伙伴之间能够有效地共享资源,以完成某些共同的目标。下面几点是必须引起注意的:

1)访问权限:对不同的用户应授予不同层次的数据访问权限,比如只读,可写,可编辑和可删除。

2)防火墙:在企业内联网与互联网之间构建防火墙,并通过模拟攻击来测试防火墙的可靠性

3)备份:进行系统,建立缓冲区域。对信息进行复制的目的是为了在遇到灾难性的打击(如硬件损坏,非法入侵或者感染病毒)时能够迅速的恢复,重建数据,通过网络来进行备份非常划算,并且也非常安全。

1.3协同过滤与智能层

这一层构成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智能处理中心。为知识元素(称为可付诸行动的信息单元)增加标识和元标识,智能可能是在各种各样的WEB应用中最能产生人工智能的工具。协同过滤和商务智能的工具都是建立在这一层上的。人工智能的人造性。如专家系统,基于案例的推理系统,神经网络等。实现方式有从静态到动态的结构,虚拟文件夹,自动全文标引,从客户机/服务器到计算等等。其中基本可分为三类:在客户端的静态,在服务器上的静态以及移动。与知识管理系统直接相关的是移动,它可以从一个服务器访问到另一个服务器,从而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在所有可用的选择中,Java是最适合用来移动的。因为Java能够把移动转化为一种适合电子传输的形式进行传输,然后在收端重新构造后在传回来。

1.4应用层

工具使得信息能够集成,这些信息包括隐性的信息源(例如:人)和显性的知识源(例如:数据库,事务处理存储和数据仓库等),有助于创建和共享语境,以便于做出判断,例如:头脑风暴会议,问题求解,思想产生和战略计划会议。通常是高度互动的,包括各类人,通常来自不同的地点,职能部门和作业基础。与知识管理系统有关的一些方法是电子黄页,文档管理,虚拟共享空间,虚拟会议等等。电子黄页是可以用网页搜索到的技能清单的电子版本。当我们需要某位具有重要资源的人物,我们就可通过关键词和属性标识找到这些指针,指向符合标准的人,并告诉我们可能的联络信息。文档管理将有助于提高开发文档数据库并自动进行分类的能力。虚拟共享空间可以支持非正式的合作,讨论和闲聊,在这里可以鼓励并容许非正式聊天和会话。而互联网会议系统可以实现虚拟会议,不同地点的使用者能在这种系统上联系起来开会,共享信息,参加者能共享一些应用软件,例如程序屏幕,演示图片,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软件。

1.5传输层

这一层至少包括以下这些组件来支持知识管理系统:

1)贯穿整个组织的TCP/IP网络

2)一台总是在线的互联网服务器

3)一台POP3/SMTP或邮件服务器

4)可以支持远程通信,反问和连接的虚拟个人网络设置

1.6中间件与遗产集成层

遗产集成层是将遗产数据和现有的新系统进行整合的一层。中间件层的功能是实现新旧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一般是通过web前台来实现的。众多的工具和脚本语言,如TCL/TK,可以用来实现集成。它们能够用来创建数据包,从而使得通过web浏览器可访问遗产的数据而不必考虑它们平台。

1.7存储库层

知识管理系统架构的最底层是存储层。这一层主要包括了运行数据库,讨论数据库,web论坛的记录库,遗产数据,数字和数字化文档存储库,以及对象存储库等一些孤立的分散分布的数据孤岛都存在于这一层中。在知识管理系统的架构中,越往上走,这些存储库都会和一些语境,隐性知识结合起来。

1.8技术整合

用于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大部分技术实际上已经存在。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关键驱动因素是适当地运用和紧密地整合这些现有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知识服务器就是知识整合者。因为大量信息散布在整个企业中,内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将它们整合的媒介,但每天产生的信息很混乱,通过使用一个知识服务器,它可以给每个文档都创建一个引用,类似于图书馆里卡片,每一张卡片上都记载着关键词的元数据,如作者,主题和题目等,知识服务器可以按照管理员定义的层次目录自动的对卡片进行组织整理,使用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器编辑这个目录,其中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在内联网中。

图2表示了知识服务器如何与现有基础设施融合。

2西门子知识管理系统在七层结构中的应用

2.1西门子知识管理系统(IMS)的特点

西门子知识管理系统(IMS)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系统采用B/S(Browser/Server)的架构模式,用户可以在任何具备浏览器的机器上通过Internet/Intranet进行业务的处理,从而提供强大的远程办公功能,同时系统具有接口统一、访问简单、易升级、易扩充、方便维护等特点;

2)采用统一、多级、面向对象的强大用户权限管理机制,用户必须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知识管理系统进行各种操作;

3)本系统的权限管理深入到每个文档,能灵活控制、记录使用者访问的内容;

4)提供强大的全文检索功能,本系统设计以行业为主要的目录结构,以一系列的知识点或产品为基本单元,系统能够提供对Word、Excel、PowerPoint、PDF等多种文档格式全文检索、显示、编辑功能。

2.2西门子知识管理系统(IMS)的基本功能

西门子知识管理系统(IMS),从功能上看可分为:用户权限管理、基础信息管理、知识论坛和文档管理三个大模块。用户权限的功能有:本用户密码修改、用户登录、权限控制、权限分配、分组信息、用户信息管理等;基础信息的功能有:目录管理、目录显示和目录介绍;知识论坛和文档管理的功能有:知识论坛、文档管理、资料检索。

2.3系统七层结构的设计和实现

下面将简要介绍西门子知识管理系统七层结构中的界面层,访问与身份验证层,协同智能和过滤层,应用层以及系统实现的硬件结构图。

2.3.1界面层

表1是对文件系统,IMS和公司内网的比较。

条件文件系统IMS公司内网

影响范围

本地XXX

区域XX

全球XX

权限

没有XXX

单一XXX

复杂X

访问方式

浏览器/企业内部互联网XX

登陆和密码XX

机密内容(安全ID卡)X

传输

未编码的XX

40-bit

128-bitX

存储的可用性和数据的分配性

遍及公司内网XX

遍及公司外网X

遍及因特网X

表1文件系统,IMS和公司内网的比较

从表格可以看出,文件系统更适合于一组人分配权限,文档不需公开发行,而IMS更适合于项目管理,用于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用户对信息的分享和使用,并且有很严格的权限管理。

2.3.2访问与身份验证层

访问与身份验证层为企业的内部构建防火墙身份验证,识别,安全,防火墙,隧道。IMS有很强大的访问权限管理:只要是西门子的内部员工就会有访问IMS的权限或以客人身份访问。此系统的信息用128bit加密。系统根据不同的角色赋予不同的权利。如Admin权限,写权限,读权限等。对于一些机密文件,可通过安全身份卡来保护机密信息。

这一层主要作用是对合法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并负责下面几层的安全以及访问权限的控制。

西门子知识管理系统(IMS)的标准角色:

1)内容管理者

创造目录结构,管理和指定信息使用者,指定下一任的内容管理者

2)访问权限管理者

授予读权限给信息使用者,指定下一任访问权限管理者,通常内容管理者和访问权限管理者是由同一个人担当。

3)信息提供者

向系统输入信息(读写权限)

4)信息使用者

使用系统信息(读权限)

如下图3所示:

图3角色权限控制

2.3.3协同智能和过滤层

这一层构成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智能处理中心。为知识元素增加标识和元标识,这一功能可以通过自动的机制或者人工操作来实现。

知识管理平台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基础设施的技术能力和可靠性,同时也依赖于对话的健全性。位于智能和过滤层下面的基础设施支持从基础设施到信息结构的转换,因而将信息结构与基础设施结合起来考虑是一个致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知识管理系统的索引和检索能力决定了用户在系统中的发现相关知识的难易程度。有四种策略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组合:标记检索(元搜索)、水平搜索、属性搜索以及内容搜索。

1)元搜索

关于信息的信息被称为元信息,它有助于帮助我们对知识源和知识来源进行定义,归类和定位。就本质而言,这个功能就是提供谁在使用什么资源做什么相关的数据。元信息可以告诉我们信息的使用者,数据和访问信息的类型,被访问频率最高信息仓库在哪里。

2)等级搜索

等级搜索的策略是在一个固定的层次中组织知识项目,用户可以在这样的结构里遵循连接原则以快速,有效的方式找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元素。这种导航和搜索技巧的一个例子是诸如在网页使用的超连接思想。

3)属性搜索

首先给知识元素标示属性,一般有类型属性,时间属性,位置属性等。系统可以分为简单搜索,高级搜索和模糊搜索多种搜索模式。待搜索的规定文件的元数据有作者,日期,发行,描述,关键词,版本号,类型等等。

2.3.4应用层

诸如技能指南,黄页,协作工具等都常放在这一层。这一层的许多工具都是和公共的web前端平台整合在一起。工具使得信息能够集成,这些信息包括隐性的信息源(例如:人)和显性的知识源(例如:数据库,事务处理存储和数据仓库等),有助于创建和共享语境,以便于做出判断,通常是高度互动的,包括各类人,通常来自不同的地点,职能部门和作业基础。

西门子知识管理系统实现的应用有电子黄页(参见图4),个人主页(提供专家系统),文档管理(版本控制:可保持多个版本的文件;可锁定版本的数目;保留最新的版本而自动去除最旧的版本),任务单(指派一定的任务给相关的成员),讨论小组(提供了一个用于小组内成员讨论于特定的话题的环境),频道(是系统用于信息,它是新闻的渠道。),新闻,通知更新,配置变更和项目管理。

图4查询用户信息

2.3.5IMS的系统要求

支持不同的操作平台如MSWindow9x、MSWindowsNT4。0、MSWindows2000、OS/2。图5显示了西门子IMS的硬件拓扑结构。

图5IMS的硬件拓扑结构

3结束语

本文以西门子知识管理系统IMS为例,从它的软硬件结构,七层结构详细的分析它的功能特点,展示了一个成功的知识管理系统,展示了知识管理系统的强大功能,其真正能给企业和员工创造价值,带来收益。

知识管理系统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与实践领域,还有许多问题要探索,其基本架构也需待进一步深化和明确,以挖掘并发挥知识管理系统的其他强大功能。知识管理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使用户能够积极参与,不仅需要把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相结合而且须要与个人的目标相结合,知识管理与企业的过程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其他相关学科的技术来辅助知识管理,结合知识管理系统构架,构造一个整体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KMP)知识管理计划研讨纲要/edu/48656.html

[2]吴昭德,西门子的知识管理,KMCenter,2005/1/5

[3]康健,IBM知识管理实践:蓝色大象翩翩舞的知识动力,21世纪管理.2003-04-15

[4]ICN/ICMIMSTeam,IMS(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basictraining,2003/01/03.https://ims.icn.siemens.de/html/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