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9 11:04: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程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范文篇1

传统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信息化技术和汽车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不足,不同课程间的实践教学缺乏关联性,缺少交叉与渗透。因此,需要以交叉复合为契入点,引入信息化技术、汽车新技术等教学内容,打破学科界限,从工程应用的角度重新设计整合课程之间、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确定新技术发展背景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夯实基础、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面对信息化、网络化、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以学科交叉复合为契入点,将产业发展融入教学体系,强化新知识新技术的注入,探索课程间的内容整合、交叉与渗透。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段式模块化课程新谱系,如图1所示。通识课程包括人文社科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和工程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方向课程模块。在新的课程谱系中,突出课程内容整合,融入信息化、网络化新技术,强化实践教学与基础课程的关联性,建立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突出应用,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一年级课程主要为人文社科课程模块、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及工程基础类课程模块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高等数学、工程数学与Matlab、工程图学等,其中工程数学与Matlab是应用于工程方面的数学,是在高等数学基础上的延伸,注重实用,是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有效工具。二年级课程为工程基础类课程模块及专业核心基础类课程,如工程软件应用(2D\3D)、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等。其中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课程改造了传统的机械制图测绘,增加了逆向工程三维模型重建与装配体运动仿真,让学生全方位的认识装配体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运动关系。再经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产品。这一过程使学生对零件的结构设计、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要素有深刻理解。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等课程进行了内容整合。三年级课程为专业核心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方向类课程及工程实践,如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其中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的运行原理,且以“电池、电机、电控”为重点介绍了电动汽车核心技术部件的结构及原理,为后续的汽车故障诊断奠定基础。四年级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专业核心方向课程模块及工程实践。包括汽车市场营销、大数据基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二手车鉴定与评估、商用车销售服务实训等。其中将大数据基础、互联网等技术融入汽车金融管理类课程中,体现更多的学科交叉与渗透。使得人才培养始终与技术发展、产业发展相适应。

2新形态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拓展教与学到课堂之外

工程教育强调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这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拓展知识和能力的途径;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和国际前沿动态,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深度渗透,使得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大学慕课、微课、精品在线课程、SPOC等纷纷涌现,利用线上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主流,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转变,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课内主动探究和批判性思维,推进了学生工程素质的提升。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立了多门课程的线上资源平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在学院四个专业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极大推动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工程素质的提升。

2.1多门课程建立线上资源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工程图学课程以吉林省“金课”建设项目为契机,建设线上课程资源平台,设计建立新形态数字化动态三维形体资源库。该模型库包括轴测图库和基于CATIA三维建模软件,建立的典型机械零件库和装配体模型库,并制作成视频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零件结构和装配关系。资源库中的模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性认识,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建立三维形体与二维视图的联系,攻克学习难点,强化工程概念。同时,在线上课程平台,融入了教师课件基础资源、知识点精讲微课、习题集精讲微课、自测题等教学资源,辅助学生课内外学习。

2.2聘请资深教授、企业高级工程师授课,优质师资资源共享

聘请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资深教授来我院授课,主讲教师经验丰富,各具特色,让学生分享到不同风格的教师授课,体验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拓思维,耳目一新,拓宽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聘请汽车制造领域企业高级工程师进校授课并开展前言讲座,将在企业的生产实践经验分享给学生,使学生接触到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工程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

3构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新模式

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淡化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探索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的方法,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采取课程内融入项目教学,课程间实践教学整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新模式。

3.1课程内,创新实验,项目教学,知行耦合

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课程,引入创新性实验。以项目教学形式采用三维逆向建模软件,对零件或装配体进行数字方式表达和修改,实现零件的构型和装配体的虚拟装配,零件的结构设计、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要素借助虚拟装配模型进行分析,在软件中进行虚拟装配体的截面分析和碰撞分析,让学生全方位的认识装配体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运动关系。再经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产品(如图2),实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实践意识培养。机械设计基汽车服务工程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人文社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等专业基础课程自然科学高等数学、工程化学、工程数学与Matlab、工程热流体力学等工程基础工程图学基础、专业绘图基础、计算机绘图、电工电子技术、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汽车服务工程、汽车测试技术专业核心方向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系统建模与仿真、汽车市场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服务系统规划与设计、二手车评估、商用车销售服务实训、汽车服务企业管理图1三段式模块化课程新谱系础课程设计中,结合减速器设计项目,使每个同学进行全过程设计,包括功能分析、设计计算、工程建模与分析、绘制工程图样、项目汇报等。培养学生使用现代设计工具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绘制齿轮油泵装配示意图绘制装配图绘制零件图零件建模、虚拟装配、运动仿真3D打印各零件齿轮油泵拆卸测绘、绘制零件草图图2以齿轮油泵为载体的项目教学内容体系。

3.2设置综合性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学科交叉,多样竞赛

工程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实践,突出应用,提升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机械产品创意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科竞赛、第二课堂引入课堂进行项目式教学。引入产品设计全过程的概念,将零件图、装配图与机构简图、结构简图联系起来。以功能设计和轻量化设计为主线,3D打印和数控加工为制造手段,学生间相互协作,以团队形式完成产品的设计与加工。培养学生准确应用图形语言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不同竞赛模式、不同作品形式、不同时空模式的多元化学科竞赛内容引入实践指导范围,学生分成项目小组,由教师带队,分工协作主动设计与学科竞赛相关的作品,实现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深层次互动,提升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3校企协作,需求融通,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工程教育要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需坚持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以校企联合为核心,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如与企业合作,开展商用车销售服务“1+X”职业技能认证。我们设置了商用车销售服务实训教学环节,指导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并获得A级考评员资格,借助企业商用车销售服务虚拟仿真平台,从商用车销售服务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及典型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具备完成商用车大客户交钥匙前的各项技能的能力。2019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商用车销售服务“1+X”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全员通过,成绩优异。构建以企业专家、高级工程师为校外导师的融合教学团队,向企业人员征求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邀请企业专家开展前沿技术讲座,聘请高级工程师开设专业课,并参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指导,让企业需求、企业技能、工程思维走进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空间之一。

4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践行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基于学习过程的记录和考核,提高过程性考核比重,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将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其不仅具有工程基础知识,还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1.评价形式多样化。除了常规测验考试以外,还包括项目活动的作品,汇报展示的PowerPoint制作,答辩,课堂参与积极性,学习态度等,全方位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从只重视考试成绩向注重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提升转变,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2.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相结合。以工程图学课程为例,在教师的评价引导下,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到图样作品的错误或不规范画法,正确认识制图国家标准的规范性,养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生生互评,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3.考核基于学习全过程。改变了传统的只依靠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考核的弊端,将考核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创造性和实践过程。通过考核改革,使学生学习从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从只注重知识积累到乐于动手实践,主动解决学习问题,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结束语

面对汽车新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汽车后市场服务的新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建设与改革尤为重要。本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面向提升工程应用能力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课程新普系,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途径,建立了以校企协作为抓手,引入企业优质教学资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以上改革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对于更新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工程应用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其华,闰业翠,周天俊.应用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10).

[2]张颖,张翠翠.新工科背景下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2).

工程教育范文篇2

1.全国工程硕士教育现状工程硕士是我国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存在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照学科设立,主要以科学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以培养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大学教师为主要目标;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应用和实践,主要培养在专门技术上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设立为社会建设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截至2010年,我国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数共计241家,涵盖40个工程领域。在1997年,我国仅有14个按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的试点高等学校,共招收1525名工程硕士研究生。到2009年,招收89244名工程硕士研究生,是1997年的58倍。目前,工程硕士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专业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

2.河南省工程硕士教育现状河南省自2001年郑州大学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经有13家培养单位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涵盖工程领域32个,分别是安全工程、材料工程、测绘工程、车辆工程、地质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动力工程、纺织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工程、光学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控制工程、矿业工程、农业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食品工程、水利工程、物流工程、项目管理、冶金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制药工程。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工程硕士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工程硕士教育提供巨大动力2006年1月9日,国家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为: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未来15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为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发展带来旺盛的需求,也必将成为工程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

2.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新兴产业为工程硕士教育提供巨大动力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在河南省即将积极培育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和节能环保产业。人才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关键要素。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制造业,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非常高。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的不再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智能型人才。缺乏人力资源的持续供给,发展新兴产业无疑是纸上谈兵。河南省人才队伍长期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分布不甚合理等现象。注重人才培养,必需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配套体系,培养大量掌握最新工程科学技术知识、具有跨学科与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三、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工程硕士教育的特色

1.突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河南省工程硕士教育始终坚持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经济建设,注重面向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目标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突出应用性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为主线,以培养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人才并重、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人才为最终目标。紧密结合工程硕士的培养特色,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工程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增强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使河南省工程硕士教育成为制造行业工程师和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

2.以“产、学、研”为培养手段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指出: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加强科教结合,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当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后,人力资源成为各种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关键因素,企业渴望人才,也愿意积极考虑如何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因而如何发挥企业在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最直接的制约因素。[1]长期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河南省高校积极开展了与企业间各种形式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在联合培养的管理机制创新和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积极的成效。多数高校兴建了“企业研究生创新工作站”、“企业研究生创新中心”和“企业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联合企业已经成为工程硕士培养的专业实践基地。工程硕士不仅可以在企业中进行专业实践,根据企业具体需求来开展课题研究,而且能尽早接触到企业环境、企业运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缩短由研究生转变为技术人员的适应期。

3.建设特色工程领域,吸引高层次生源工程领域的设置与一定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不断调整。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逐步深入,河南省工程领域的设置紧密反映了市场需求,工程领域的特色逐渐显现。特别是河南省工程硕士教育涵盖的工程领域,如生物工程、软件工程、物流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等工程领域满足了社会对于新兴产业的迫切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强特色工程领域的建设,服务于行业需求,为河南省新兴产业提供高素质工程人才支撑。

4.以高水平的导师为保障发展工程硕士教育的关键是建构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硕士教育的师资队伍。可以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熟悉企业生产实践、在专业领域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担任工程硕士的校内导师,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基础理论知识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工程硕士的校外导师,组成导师指导小组,实行工程硕士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以理论指导为主,校外企业导师以工程实践指导为主,充分发挥校内导师的理论指导优势和企业导师的工程实践优势。实行双导师制。在研究生论文选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双导师制能够充分发挥双方导师的优势、取长补短,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论文的真实水平和含金量,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5.运用多类型培养模式为了满足国家尤其是河南省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本省工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开展科研合作,建立研究生校外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对工程硕士采用不同时段培养方式、培养两段式、双导师制模式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等多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的生源,明确定位,制订多种培养方案,进行多类型培养。根据课题的需要,尝试采取了“1+1+1”、“1+2(1)”、“1+2(2)”等几种培养模式。“1+1+1”培养模式就是研究生第1学年到相关企业或研究单位或其他高校从事课题研究,第2学年回学校从事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第3学年再回到相关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在企业从事课题研究期间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1+2(1)”和“1+2(2)”两种培养模式均是研究生第1学年在校主要从事课程学习;前一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的传统培养模式,即后两个学年在校从事课题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小部分时间到企业开展课题调研和实验研究;后一种模式是研究生的后两个学年到企业从事课题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在此期间研究生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

四、创新工程硕士培养机制,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1.加快学科专业结构优化高校工程硕士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创新课程改革,结合本单位的学科特点与新兴产业技术的发展制订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实行多类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工程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起到真正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作用。

2.鼓励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工程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的学科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是研究生教育的载体。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学科群进行交叉,对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的开展,尤其是对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有利于工程硕士教育内容的丰富、优化,并且可以及时对教育内容进行组合、补充。同时,学术团队中不同知识结构以及专业背景的成员的互相交流有利于运用优化、综合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工程人才能够更快掌握适用于本工程领域建设需要的现代化先进技术手段,并了解本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及技术前沿。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够突破一些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战略新兴产业的建设。

3.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协调管理采取双导师指导工程硕士生既发挥了企业的作用,又促进校企交流,优势互补。但部分校内导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企业高层次技术人才与高校之间的互动相对匮乏,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难以保证指导研究生方面的联系与互动。需要进一步强化校内外导师间互动,邀请企业导师到高校中不定期开展讲座与进行现场授课,通过讲授面向工程实践的知识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校内导师应积极开展与相关企业的互动,增加实践经验,为培养素质良好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总体来讲,增进校内外导师的互动、推动校企间合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依赖于高校的积极性,更有赖于企业的配合。学校应当积极协调学校、学生、企业三方,有效推动校企间合作,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协调互动。

4.加强校企协同创新通过校企协同创新推进工程硕士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创新技术合作,使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既来自于企业生产实际又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强化课题研究工作的实用价值,同时确保学位论文的理论性比例,力求研究生论文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校企间的密切合作可以使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设置更加合理、有效,针对企业的需要开设或增设一些实用的、具有前瞻性的专业选修课程,尝试对工程硕士进行“订单式”培养,使工程硕士迅速成长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五、结语

工程教育范文篇3

1.师范教育产生的原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注重培养传导、授业者,是师范教育的先驱。现代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师这种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由此师范学校应运而生,它是专门训练教育教学人才的机构。也就是说师范教育最初是源于培养普及初等教育师资的需要。师范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教师的“如何教”的问题,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育专业性,也就是说,师范生必须有专业的教育水平。高专师范教育,是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行业教育。上师范学校的人大部分是下决心准备干教师这一行的人。因此说,师范学校,是培养那种甘心奉献自己的未来人才的摇篮。祖国的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而育人是基础。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而“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需要高专师范教育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良好个人素质的小学教师。

2.高专师范生的素质要求及素质教育

高专师范生,作为未来站在小学讲台前的人,为人师表最重要,品格的培养应该是第一位。可以说,道德、人格素质是小学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教师教育“师范性”的最集中体现。高专师范个人素质包括很多,不仅指一个人的能力,更看重人文性,具体来说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行为素质等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一个人的个人素质可以说代表了一个人处世立足的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做人和做事的成功与否。师范生的个人素质,不仅关系到其本人的为人处世和工作能力,而且因其将来所要从事的是教育人的职业,要担负“以人格塑造人格”这一特殊使命,来培养祖国的花朵,这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对其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具有不同寻常的高度。因此,师范学生必须具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素质。现在,师范生的个人素质现状还是很不错的,大多数师范学生是因为喜欢教师这个行业而自愿报考师范学校的,他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好地完成学业和自觉地进行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一部分师范生,他们的个人素质现状较差。就专业而言,学业不精,点到为止,没有扩展知识面的渴求,没有培养创新意识的要求;就品德而言,自我道德教育松懈,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就身心健康而言,不注重心理教育,不能自觉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心理健康、个性健全、人格完善的自我。因此,加强对师范生的素质教育任重道远。“要成才,先做人”,加强做人、为师的基本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历来都是师范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此,对将要担负“以人格塑造人格”这一特殊使命的师范生而言,其品德发展、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其次,技能的培养是资本。师范生学习与一般学生不同,各门功课要全能。在所学的科目中,尤其要注重基础课。另外,师范生还要学习怎样备课,怎样教学,怎样批改学生作业,怎样管好学生,怎样指导学生生活等等。师范生应该是一个全才,是小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才能符合一个合格教师的称号,才能有资格培养祖国建设需要的人才。作为新世纪的师范生,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教育科学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育教学任务。要重视调动学生参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训练,无论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普通话训练、口语表达、书写、课堂设计、课堂组织能力、组建班集体技能、培养优良班风、组织学生的课内外活动、对学生的个体教育和心理指导、学生家访、班主任技能训练等,都要重视起来。作为新时代的师范生,将担负着二十一世纪的小学基础教育的重任,无论是专业基础知识、技能,还是个人素质修养,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不辱使命,培育好新时代的小学生。

3.高专师范生的小学教育

高专师范生个人素质对小学教育有重大影响。一些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已在小学教育领域,为小学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像蜡烛一样奉献着自己,照亮着别人,成为小学教育的主力军,为基础教育创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而混在师范学生群体里的部分学生,目标模糊,糊里糊涂混日子,他们素质不高乃至素质低下。这些学生连基础知识都学不好,更别谈个人修养的锤炼和个人素质的培养了。试想,这样的师范生毕业后,怎么从事“为人师表”的职业呢?又怎能言传身教去带好小学生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和技能?

工程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制药工程;工程伦理;教育工程

伦理,蕴含内容非常广泛,指从事工程活动中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工程师的道德观念,也涉及整个工程活动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超出活动预期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工程活动中的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在现代工程活动中,伦理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同时,工程伦理是工程认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研究工程技术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对雇主、公众、环境和社会所负的责任。目的是培育未来工程师正确的工程伦理价值观,令未来的工程师在职后的工程活动中"具有强烈的伦理责任感,形成以工程伦理的视角和准则来处理工程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而工程师的伦理意识及责任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逐渐培养形成起来的。前期人们在学校接受到最基本的道德教育,然后在工作岗位上再进行强化、巩固。

1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工程伦理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制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化学合成制药在制药行业中一直独占鳌头,但化学制药工业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三废多,成分复杂,严重危害环境。虽然大部分制药企业已经获得了国际上通用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但也有一些企业为了经济利益,对环境保护方面做得很少。而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有必要通过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药品和人类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近年来,由于制药行业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导致出现了多起药害事件,如“梅花K”事件、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欣弗”事件、“毒胶囊”事件等,这些案例无不反映出部分制药企业盲目追求利润,导致对人类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究其原因,也是他们缺乏伦理意识。

2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工程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从学科方面来讲属于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相互交叉、融合的学科,它包含工程人员职业伦理教育、社会伦理教育和环境伦理教育三个主要内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和相应的教学大纲,与一些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大多数高校和老师没有对工程伦理予以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放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进行,或者是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时偶尔进行一些工程伦理教育,工程伦理教育体系不完善,从而导致工科大学生对于工程伦理知识的缺乏。也就导致了一系列工程事故。目前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教师和学生工程伦理意识淡薄

很多教师和学生存在思想误区,认为工程师能够将科学技术知识应用于工程就够了,而其他有关人文方面的知识与专业无关,是无足轻重的,他们所谓的"工程精神"就是工作的精确度以及工作效率,认为优秀的工程师是要把产品做好,至于做产品过程中,对人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产品形成后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都没有考虑。也有一些工程人员,为了谋求利益,忽视工程质量,以次充好。所以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和社会责任,这样很可能导致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目前,这样的案例也有很多,如药害事件,还有一些其他工程质量危害等。

2.2教学手段单一,亟待建立工程伦理案例库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师在授课,学生只听课。学生实际上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手段,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学习效率也不高。而且,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自己的工程伦理案例库,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缺少必要的素材。这就使得教师在授课时只能泛泛而谈,而学生听课后印象也不深刻,后期工作中责任感也不强。

2.3教学缺乏针对性

有些已经开设工程论学课程的高校,大多是以公开课形式,往往是很多工科专业一起上课。而事实上,由于专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每个专业有各自的特点,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将工程伦理育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的工程伦理观。

3制药工程专业伦理教育途径

制药工程专业涉及到人类生命安全,针对专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们急需对制药工程专业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在这方面,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3.1转变制药工程教师工程理念,注重教师的工程伦理素质培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谋生工具为重要目标,而忽视知识产生的背景和知识背后的社会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制药工程专业教师转变工程理念,注重个人的工程伦理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备课,结合具体事例,设定教学情境,增加教学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工程伦理原则与规范。例如,可针对药害事件,让学生去分析讨论,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由于工程伦理素质的缺乏,导致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

3.2开设相关通识课程,加强制药工程学生工程伦理学的教育

我们通过开设安全与环保、清洁与技术等相关的通识课程,提高制药工程学生的环保素养,增强其进行节能减排、绿色化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意识。让学生明白各学科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提升学生伦理意识,应让学生充分了解工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伦理问题,使他们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快速察觉其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为进一步的伦理判断打下基础。

3.3以制药工程专业认证为契机,强化制药工程学生

工程伦理素养专业认证是对工程类专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当前,实现专业认证,与国际接轨是中国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要严格对照并遵循教育部教指委颁发的专业规范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构建制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学生毕业后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制药工程学生工程伦理素养,提高学生质量。总之,基于制药工业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使其具备工程伦理精神,明确工程伦理责任。我们要集合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共同的力量,为我国制药工程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提供良好环境,培养出制药行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靖.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4.

[2]项昭保,伍晓玲.加强制药工程专业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5,43(1):190-192.

[3]伍接潮.我国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实践体系建构[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3.

[4]万翔,黄思琦,潘建红.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4):242-246.

工程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人文教育;融合

最近(中国教育报)在显著位置发表了大量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章,表明这个持续了十来年的话题并没有划上句号。为了提高工程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近几年来,很多高等工科院校的做法和一般高校大同小异,主要是开设文化素质选修课。这种方法最为教师们熟悉,操作简便,虽然看上去效果明显,实际上主要是为学生增加了一些人文学科的知识,很难讲究竟培养了多少人文素养,并且由于不能挤占正常的上课时间,多数人文素质课只能放在晚上和周六、周日,这样安排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即使没有这些弊端,开设一定的人文素质课是不是就能提高工程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提高工程类学生的人文素质重心是什么?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

综合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情况看,为工程类大学生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主要包括五类:一是人文科学类,包括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中外文学赏析、古典诗词鉴赏、中西方文化概论、旅游文化等;二是社会科学类,包括经济学概论、管理学概论、公共关系学、心理咨询、国际关系等;三是艺术类,包括音乐基础与欣赏、书法、摄影、影视欣赏、中国绘画、个人形象设计、舞蹈形体等;四是体育卫生类,包括健美操、各种棋牌技艺、武术等;五是其他类,如演讲与口才、公关礼仪、思维方法等。

对上述五类课程稍加分析,不难看出工程类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着眼于培养出兼通文理的“全才”。这一目标背后的教育观念非常接近曾经深刻地影响了美国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

所谓“通识教育”又称“自由教育”(1iberaleducation),是由美国学者康纳德(JamesB.Co—nant)提出的。“通识教育”是“相对于职业性或技术性的课程来说,课程(或课程的一部分)的目标是传授一般知识,并且发展一般性的能力”。由于包括哈佛在内的美国大学始终相信在本科教育中应以培养具有广阔的文化意识与修养的人才为目的,在这一教育理念指导下,针对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高等教育专业分工过于精细而提出的“通识教育”,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很多美国高校的欢迎。有识之士认为,美国实行“通识教育”,目标是培养接近于“全才”和“通才”的跨学科人才,这是因为美国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对很多新的尤其是跨学科的问题搞不清楚,要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专业知识还是宽一点好,对其他国家来说,科技的主要任务是跟进的问题,“通才”和“全才”不是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他们应该以日本等国家为榜样,培养能对新技术迅速消化吸收并进行创新的工程人才。

把素质教育理解成了培养“全才”和“通才”,着眼的是学生知识的广博和技能的全面,着眼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和面上的拓展,以此来消除以往知识学习过程中过分追求深度开掘的不良影响。这种做法源于时下中国工程教育界关于素质教育的一种主流观点——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并列概念。这种观点认为理工科大学生之所以缺失人文精神,主要是因过于强调专业教育的技术理性、工具理性,进而导致工程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分离并对立的结果。因此,主张“必须在科学与人文两极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并强调要在强化人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约束其科学技术至上的意识行为。

我们看到一些中国高校,包括一些非常有名望和影响力的大学,纷纷把素质教育分解成给文科学生增加些自然科学的课程、让理工科的学生学些文科的知识。有的学校把大学语文考试与学位挂钩,以让学生背诵(论语)、(老子)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自己的素质教育特色。这些做法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核。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研究所所长谢维和教授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有两个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个体取向的素质教育,另一种是公共取向的素质教育。前者关注的主要是个体的发展与成功所需的基本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培养思路。后一种重视的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即素质教育应更好地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谢维和教授本人比较赞同能够包容个体利益的公共取向的素质教育。只是他把这种素质教育放置在基础教育层面。其实,在高等教育层面也存在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把实施素质教育当成培养贯通文理的“全才”和“通才”,基本侧重于个体价值取向。忽略素质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会使素质教育难于向深层推进,尤其在理科和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时,难以取得深远的实效。

因此,在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层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当侧重公共价值取向。具体地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培养跨文理的“全才”和“通才”,不是要培养一些会写几句稍有文采的诗、会画几笔二三流中国花鸟画的科学家、工程师,而是要培养具有独立判断,懂得爱好、选择并坚持诸如美、正直、公正、容忍、自由、民主、平等重要价值的科技工作者。在高等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时要让崇尚科学精神的工程类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只是人类诸多经验中的一种,科学不是唯一的,更不是万能的;技术的运用与管理、文化等人类经验联系十分紧密。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认识到与其让学生成天背诵未经现念阐释的四书五经,还不如为他们分析庄子(秋水》中“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的天人合一思想,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通过传统的山水田园诗向他们介绍环境伦理观,主张世界平衡、和谐发展,通过刘邦、曹操等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的转化,唤起他们对芸芸众生的人道关怀和生命尊重。

人文和科学这两种学术,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分属于相距遥远的完全不同的知识领域,二者之间甚至是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中西方莫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这样的认识。它背后隐含的问题是人们看到的只是人文和科学的差异性,看不到它们的相通性。在这样一种认识之下,从事这两种不同学术的人被认为具有完全不同的性格。崇尚科学的人认为科学工作者是理性和智慧的,人文工作者则是情绪化的和缺乏理性的;推崇人文的人认为人文工作者是温情并且有情趣的,而科学工作者是死板甚至是铁石心肠的。

工程技术教育要重视人文因素,英国著名的教育家艾雪培(Aashby)曾举过两个有名的例子。比如酿造啤酒的人必须研究生物学、微生物学、化学,要掌握酿造的技术,除此之外,还必须考虑啤酒对人的身体和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因此从事这项工作还要有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尤其要有超越知识之上的人文情怀。又比如工程师要在非洲等地修公路,不止要了解建路的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还要解决人文、社会、文化的诸多问题:路的修建会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经济和文化等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对这些影响进行评估?艾雪培的思维还停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框架内,在生态整体观被越来越重视的今天,修这样一条路还应当考虑路对当地动植物资源可能造成的影响。协调和解决这些价值和利益的冲突也是工程师的职业任务之一。现代高素质的工程师与以往工程师的不同在于,高素质的工程师在啤酒酿制、公路修筑之前,就应当对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并能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而不是像以往一样不能预见问题、等它们出现了才急急忙忙地想办法进行弥补,所能做的仅仅是把损失降到最低。

上个世纪末以来,世界工程界出现的几个新理念,无不体现出技术与管理、文化等人类经验的紧密关系。麻省理工学院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了“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的概念。即“世纪级制造技术的核心”,这一概念后经不断发展,包含了新的制造技术与新的管理方式,影响甚广。美国工程师协会联合会于1994年8月在一份政府声明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工程和教育”(Sustain—ableDevelopmentEngineeringandEducation)的概念,“其要义即站在工程的立场,在加速人类工业文明繁荣昌盛的同时,正视世界人口爆涨、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匮乏、污染加剧、生态失衡以及天灾人祸等等问题,致力于开发旨在资源节约化、能源与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再生化、环境无害化、农业生态光化、社会公平协调等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技术;从工程伦理角度协调全社会创造新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工业规范。在工程教育方面,则是造就一代具有环境文明意识并拥有相应科技武装的现代工程师”。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80年代初才得到重视和发展的“宏工程”(Macro-engineering)不同于我们的系统工程的概念,它指的是关系全局的超大规模工程项目,如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的规划、设计、决策和组织实施。对这些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等,不光有工程技术的知识、还要联系政治、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对工程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让由于经过大量的科学学科学习、已经逐渐相信科学具有巨大能力的工程类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科学的局限性,保持科学态度,却不迷信科学,把科学当成手段而不以科学为目的,避免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沼;努力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却不夸大技术的作用,培养他们的生态整体意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较强的组织管理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没有专门的课程能达到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同时进行的目的呢?艾雪培曾经开出过一个人文课程表,它包括伦理学与法理学,意在讨论法律与公正之原则;工业与社会史,意在强调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政治理论、制度与工会史;社会学与社会人类学;技术史;语言学与传播学。这张课程表对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的专家可以在这张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工程教育的历史、政治、经济等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来。在这一个专门的课程教学计划中,科技史、工程学、基础理科、伦理学、社会学等课程,尤其具有开设的必要。

科技史是科学技术产生、形成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重视科学技术史的教育,把科学思想观、典型事例、演变发展过程融人到科学技术课程和科学技术教学之中,已成为当代科学教育发展革新的一大特点。它可以使科学技术教育不只是局限于静态地学习那些一成不变的科学结论,还可探究科学技术知识的由来,生动地层现前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求实严谨、诚实谦虚、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因此,科学教育史是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促进掌握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等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素质教育的目标指引之下,针对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学校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清华大学等学校从1995年开始了多层次一体化的工程教育,具体地说,就是实施工科学生学位连续,比如学士和硕士的连续,并规定了实践环节的时限,努力打造适合中国工业发展、面向世界的工程师毛坯;还有的学校开展了大学生研究计划、大学生创业计划等;也有的学校工作更具体,他们发现我国工程类大学一、二年级主要学公共课和基础课,要到大学三年级,学生才会真正开始接触专业,于是进行了一些课程改革,例如,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工程学概论等课程,以现代工程为背景,强调现代工程师必备的素质,训练学生的现代工程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现代工程意识,自觉树立现代工程人才的价值观。

伦理学、社会学等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生态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意义重要,但是由于它们是已经比较成熟的人文社会学科,针对高等工程类学生开设这些课程时,不必追求人文知识传授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需要灵活调整授课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注意突出目标、集中问题,才能在尽量少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保证课程的效果。

开设专门的课程是培养工程类学生工程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常规办法。这种方法花费少、时间短、见效快。它的教育方式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汉堡式的叠加。但这不是唯一的办法,随着我们对世界综合性、动态平衡认识的加深以及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联系也愈加紧密。如同在工程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培养工程意识和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探索科学精神,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还有一条更为广阔、重要但也更加潜在的途径,即通过人文教育向工程教育“渗透”的方式达到真正的融合,把人文理念溶解到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随时随地注意提高工程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方式如同中餐的制作,各种调味品借助水的穿透,味道直达食物的内部。

把人文教育渗透到工程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是真正提高工程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根本办法。它实现了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真正融合,它是把工程教育里的若干内容进行人文意义上的“提炼”,或把工程教育的某一具体内容进行理性抽象式的“问题化”设计、分解,使之具备人文精神方面的创造性、分析性、思辨性和批判性等特质。例如,学习计算机的人很多都知道摩尔定律,它指的是电脑的运行速率及存储容量每隔18个月就增加一倍。这个规律已经保持了几十年,但它会永远保持下去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理解摩尔定律后面的指数增长的数学问题。数学家们根据现实中的指数增长必然会达到饱和的原理,断言摩尔定律决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关于指数的问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个真实故事很有人文启示意义:美国的一位信息科学家发表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假说,如果给猴子一部打字机,让它在键盘上乱打,这样打出来的东西当然绝大部分是垃圾,但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有意义的句子,运气足够好的话,甚至可能打出可与文学大师媲美的文章来。这是一个看起来很有科学可能的真问题,但是这位天天和指数打交道的科学家显然犯了个低级错误,因为如果选出只有50个字母的一个特定短句,用30个健完全混沌地打出50个字母,所产生的可能结果总数就是70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个,这样别说猴子一辈子也打不出来其亿万分之一,就是用每秒运算一万亿次的最快的超级电脑,也要花上200万亿亿亿亿亿亿年才行,而整个宇宙的年龄才不过140亿年左右。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们知道,大胆假设是宝贵的,小心求证更加重要。这样两种教育的融合是以化整为零、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人文教育延伸到整个专业学习过程,扩展到整个专业的学习领域,相对于集中的教学,它的灵活性使学生的人文意识形成得更牢固、更自觉。

但是,对比开设专门的人文课程的方法,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这种融合实行起来难度相对增加了很多,比在工程知识传授中培养工程意识和科学精神也难些。首先,现有的许多专业教材因循的都是重视工程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穿透的传统,由于缺乏具有新理念的专业教材,两种教育的融合只能依赖授课教师个人的认识和积累。于是缺少必要的总结和综合,两种教育的融合点布局分散、凌乱,融合方式随意、缺少论证,有待整理规范。

其次,高校工程专业教师自身对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还缺少普遍的和自觉的认识。目前我国高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成长于五十年代以来人文学科、人文知识和人文品位受到一定程度的贬损、冷落和忽视的大环境中,很多人自身的人文积淀较少、观念落后,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吁虽然持续了十几年,对教师们本身人文素养情况关注并不多,更缺乏相应的继续教育等措施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不论他们自身承认与否,长期以来的教育和熏陶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人文学科轻视多于重视。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主要依赖的就是这些工程专业教师,如果他们不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率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真正融合就难以实现。而提高工程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又是一项庞大并有一定难度的工程。

工程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华盛顿协议》;专业认证;评价系统

一、综述

《华盛顿协议》于1989年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国际上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华盛顿协议》为核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协议体系,也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国际流动的基础[1]。2016年6月2日,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加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和职业资格互认体系对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加强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促进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要在工程教育专业学历管理方面落实其具体要求和约束内容[2,3]。因此,建立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获得工程教育学历的国际互认意义重大。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为。(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教学设计全过程。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管理都必须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二)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根据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全面修订培养计划、课程环节、教学大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建设。从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出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办学条件和管理机制为保障,构建科学合理、适应国情、与国际接轨并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根据学校定位、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制订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三)周期性评价及持续改进机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点考查专业教学体系中必需的周期性评价环节和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综上所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个综合体系,涉及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七个模块。土木工程专业认证的核心是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程类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在教学环节的体现就是对理论课程、设计环节、实验环节、实习环节等进行达成度评价。达成度评价反映了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程度及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效果。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研制专业评价系统,保证专业评价过程的规范,对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合格的毕业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土木工程专业评价系统的研究

土木工程专业评价环节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毕业要求指标点管理;课程信息管理;达成途径的管理;学生作业、报告、设计、考核等成绩的管理等。专业评价系统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根据土木工程专业评价的内容及管理层次,作者研究并开发了适合土木工程专业评价的软件系统,评价系统包含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模块。系统研发的关键要厘清评价内容和管理层次关系,如三个管理层次为任课教师→课程负责人→教学负责人。任课教师须对所负责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内容达成度的评价;课程负责人须对所负责的课程(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进行总的达成度评价;教学负责人对各个专业进行专业达成度的评价。每个管理层次对应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如图2、图3、图4所示。土木工程专业评价软件系统的研发,保证了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减轻了各管理层次人员的工作量;且评价结果为电子版,利于长期保存,方便做连续性分析。

四、土木工程专业评价系统的应用

专业评价系统将相关教学信息统一保存,每个相关人员在进行评价时均可从系统调用信息。由于教学大纲相对固定,所以相同课程评价模板可以重复使用,减少数据的录入量。每个课程的评价可由课程负责人做好模板后,同课程任课教师调用,以保证计算参数的一致及最后评价结果的客观。本专业评价系统研发成功后,已试用两个学期。相关人员在经过短暂的学习后就可以方便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评价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具体问题不断进行了完善。本专业评价系统不仅可以应用到土木工程专业评价,也可以拓展到其他工程专业的评价。

五、结论

为力求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评价系统的研究开发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本评价系统可应用到土木工程专业、铁道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3个本科专业。研究中将专业评价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化,保证专业评价过程的规范。评价系统的应用降低了手工操作人为失误的概率,保证专业评价过程的客观性。望本评价系统对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塑造具有国际质量规范的高等工程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玲,雷环.《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的工程教育认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5).

[2]李姝霖.《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的工程教育认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分析[J].教育界,2018(18).

工程教育范文篇7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它涉及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所以,要采用系统的思路与观点来指导建设,在搭建远程教育基础设施的同时,建立远程教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农村远程教育能否正常运转、持续发挥作用,持续性的经费保障至关重要。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明天女教师培训项目”在西部六省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1040个。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扶贫项目”在西部乡镇以下中小学校建成10000个卫星教学收视点。2002年9月,教育部为西部农村5000所小学建设了教学光盘播放点,为5000所农村初中配发了成套教学光盘。2003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方案》,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也就是到2007年,构建遍及全国农村的远程教育网络,使农村所有初中都具备计算机教室,所有小学都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所有教学点都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无疑将有力推进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几年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从初步示范试点到现在大规模普及推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目前,如何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不断推进应用,有效解决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让设备真正用起来,真正出效果,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找准自身定位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我们该如何确立其与现行农村基础教育的关系?两者之间是重复还是互补?

目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提供的资源主要是一些城市学校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以及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包括高考题、会考题、中考题、单元练习和各种模拟题。这些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的局限,对农村学校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学生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与农村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城市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不一定适合农村学校的需要,有时还会与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产生冲突,与常规的课堂教学重叠,进而造成很多学校将设备闲置起来,不进行应用。我们不可否认,农村教育有农村自己的特殊需要,生活在城市里的必须的技能,在农村可能就无用武之地,而在农村生存的技能与法则,城市教育往往无法完全提供。

因此,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教育内容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所侧重。对于农村有一定师资力量的课程科目,远程教育应以提供教师辅助教学的内容为主,在现行教育体系内起辅助作用、补充作用,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对于农村师资力量普遍缺乏的科目,比如信息技术和英语,远程教育应以提供授课性质的资源为主。另外,农村远程教育还要在提升本地师资力量、师资水平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面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搭建了一个由城市向农村输送知识和信息的通道,打破了农村向城市输送资源和人才的局面,这无疑是历史性的进步,但输送什么样的信息、输送什么样的知识,如何保证输送的信息和知识的有效性、保障输送的持续性,如何发挥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作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则又成为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历史性责任。

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在于通过政策和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农村高等教育从目标、内容、形式、结构和布局等各方面的改革,构建根植于农村发展实际,城市和农村能够和谐互动、统筹发展的新型农村教育。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是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推手。

瞄准实际应用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主要推进如下三种模式的建设:一、教学光盘播放点:配备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点各年级的教学光盘,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二、卫星教学收视点:配备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1-6年级所需的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收优质教育资源,并同时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三、计算机教室:配备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教学光盘,除具备上述两种模式全部功能外,还能为学生提供初步的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

这三种模式提供的是一个技术基础。有了这一技术基础后,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应从系统的角度来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同高等教育中的网络教育性质是一样的,最终要从技术层面向教育层面回归。我们应该以农村教育所面对的关键问题为突破点,建立面向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让技术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培育服务市场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它涉及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所以,要采用系统的思路与观点来指导建设,在搭建远程教育基础设施的同时,建立远程教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要优先考虑培养能在农村扎根的人才,而不应成为城市劳动力输送的基地。要想留住人才,应注意远程教育服务市场体系的建设,要在政府的监督和引导下建立健康的远程教育市场服务体系,使得这些人才能够在这个市场体系中扎根下来。要通过健全的市场体系吸引城市优质资源的持续健康地进入,开启城市资源向农村持续输送的管道。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不仅要重视一次性基础设施的投入,更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以防止大量设施、设备闲置,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现象的发生。

实现内容转型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要想保持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应逐步从以知识传递和灌输为主的资料服务转变为提供适合农村教育发展实际的教学指导服务,与传统教育形成互补,提供传统教育所不能提供或者难以提供的服务。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既要着眼于服务课堂教学,也要服务课外学习,同时还要服务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服务于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校课堂教学提供资源支持,而不是试图取代课堂教学,要通过紧紧围绕学科知识的多媒体专题资源,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实施探究式学习。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知识传递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远教服务机构联系面广、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构建方便实用、趣味的网络环境。

服务于课外学习就是要联合一些能够深入农村实际的机构(如农业科技站、农科所、农业大学等)设计贴近农村学生生活、贴近学科知识的情景性问题,以及提供解决问题所必须的多媒体资源,形成特定的研究专题,力图使学习者在经过该研究专题的探究后能够掌握该专题的相关知识,领悟该专题的信息要点,同时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服务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要利用远程教育平台进行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农村医生的继续教育、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教育、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农业技术教育、市场信息传播、先进文化渗透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农民喜闻乐见、适合农村环境的技能、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资源内容的设计和开发。

农村远程教育内容的建设,也应让农村的教育人员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资源内容的制作和采集。

发动社会参与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带有很强的专业色彩和公益色彩,要发动全社会来参与。多方参与有利于应用的推进,有利于项目实施与应用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拓宽农村与城市互动的范围、增进农村与城市互动的深度,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搭好卫星、网络、计算机等基础设施后,如何运营起来并使之良性发展,如何与基层的教育服务机构实现共赢,是今后应该考虑的问题。国家应该理顺机制,加强各个系统的合作,通过各种优惠的市场手段,将基础设施向各种基础教育的网校、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网联、中央电大的“一村一个大学生”、农林院校农科教网联、卫生系统的继续教育机构等运营服务机构开放,允许和鼓励他们通过这个平台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服务。

加大投入力度

农村远程教育能否正常运转、持续发挥作用,投入巨资建设的基础设施不会被浪费,切切实实地发挥作用和效益,持续性的经费保障至关重要。

农村远程教育要落实可靠的资金渠道,保证有可靠的经费来源,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国家在项目设计和规划阶段,应考虑今后维护、运营、管理、维修等持续投入的经费,并设计好其良性运转的机制。在项目实施期内,要有常规性经费支持,项目实施结束后,要作为国家对农村教育常规性投入的一部分。

二是必须明确农村远程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机制。农村远程教育所需经费应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一样纳入县以上各级政府财政专项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逐年有所增加。

工程教育范文篇8

为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整合各类远程教育资源,将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打造成为农村教育总平台,切实发挥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决定开展全县农村远程教育共建共享工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共建共享工作的深远意义

1、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共建共享工作,是加强农村各项教育,提高党员群众素质的重要举措。远程教育是一项惠民工程。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育培训,为推动农村广大群众教育培训从手段到内容全面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决传统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有了新的保障。前阶段,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远程教育网点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基本建成了比较健全的网络体系。今后远教重点工作是学用结合,充分发挥其农村教育总平台作用,当前着重是扎实做好共建共享工作,通过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动员各有关部门共同建设远教平台,丰富远教内容,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学用效果。

2、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共建共享工作,是各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建在广大农村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站点,是各部门和单位服务基层、推进工作的重要阵地、重要资源。每个部门可以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平台宣传政策法规、组织活动、部署工作,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部署及时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中去,使之真正成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点和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广大农民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实用技术的致富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之前的职业技能传授点,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点,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共建共享工作,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有效载体。当前,全县上下正在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对党员领导干部和各个部门的工作作风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进一步树立心系百姓、真情为民的形象。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和培训,逐步形成教育手段载体化、教育方式制度化、教育内容经常化,可以让广大农村党员干部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通过各部门发挥职能优势,经常性充实远程教育平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功能,可以在服务中拉近与基层党员群众的距离,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树立自身良好形象,使现代远程教育成为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一个新的凝聚点。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任务,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在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综合作用,为农村基层党员群众接受政治理论、政策法律、科学文化、实用技术等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2、主要目标:整合各个部门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打造成农村教育总平台,推动我县“两个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具体内容

1、整合硬件资源,共同建设远教站点。要充分整合农村基层各类活动阵地、基础设施,将村(居)的办公场所、基层党校、党员活动室、农村文化活动室、科技书屋、计生学校、健康俱乐部等与远教站点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一站多用或多站合用,最大限度地把现有资源用好,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加快现代远程教育与面向农村的政务、党建、农经、教育、卫生、文化、劳动等县级部门各个网络链接,增强实用性;整合农业政策和实用技术、就业技能、市场信息、农业气象、计划生育等各类信息资源,提高远程教育网站针对性。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落实联系点制度,加大帮扶力度,共同推进远程教育工作开展,确保在十七大召开前完成行政村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全覆盖任务。

2、整合课件资源,共同做好课件开发。拥有门类齐全、数量充足、质量可靠、切合农村实际的课件,是发挥好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综合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县远教办要按照通力协作、各尽所能、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教学资源建设协作机制,根据各部门的业务职能和行业特点,将教学资源建设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和单位。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制作工作能力强的单位和部门,建立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制作基地,积极探索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全面开展课件开发制作,提高教学资源建设水平。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教学资源建设作为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为农民群众办的一件实事,摆上重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制作农业实用技术、科普知识、优生优育知识、公共卫生知识、普法知识等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课件。

3、整合人力资源,共同抓好队伍建设。各级各部门要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优势,精心选配骨干人员,着力构建层次清晰、纵横衔接、相互支持、覆盖面广的现代远程教育人才体系,确保站点有人管理、有人操作。组织部门和电信部门要做好站点操作员培训工作,提高操作水平。农业、科技、科协等单位要充分利用农技服务人员、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等人员,采取“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方式从中选配教学辅导队伍,壮大远程教育骨干队伍,加大教学辅导力度。计生部门要利用村级计生员相对固定、收入稳定、管理统一的优势采取专兼职等形式从中选配站点管理操作人员。各乡镇要充分发挥新考入社区、村居工作的大学生懂电脑技术的优势,让他们担任站点管理操作人员,提高基层站点操作员的整体素质。团委要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与站点结对活动,确保每个站点都有一名青年志愿者,对站点操作员进行手把手地教,为远程教育提供操作辅导和技术保障。

4、整合活动载体,共同推进学用工作。已经建成遍布全县城乡基层的接收站点,是各部门和单位服务基层、推进工作的重要阵地、重要资源。各个部门要立足业务工作实际,利用远教平台组织活动、部署工作、开展培训、普及知识、信息,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远教科普活动日、远教普法宣传周、远教文化下乡、远教计生活动月等有针对性地活动,增强远程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让广大群众直接受益。各镇乡(办事处)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根据不同的地域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当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普遍关注的利益问题,组织指导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为群众提供人性化服务,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让群众在学习中受教育、在运用时得实惠,真正把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成为“惠民工程”。

四、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共建共享”工程活动在县委和县远程教育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由县远程办负责牵头、协调、督查,并定期召开各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和协调会,研究部署工作,沟通交流情况,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成员单位要把共建共享工作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来抓,摆上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并要确定一名同志专门负责教学资源建设和联络工作,加强与县远程办的联系,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工作,确保共建共享工程的顺利实施。

2、加强配合,合力推进。在活动过程中,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能和资源优势,为共建共享工程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保障。县远程办要加强终端接收站点的组织管理与队伍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学用工作考核管理制度,为各部门的教育培训提供完善的平台保障与组织保障。电信部门要加大远程教育网络的技术维护力度,充实技术队伍力量,为共建共享工程提供完善的技术保障。各成员单位在充分整合资源的同时,应合理安排使用本部门的支农、助农等各类项目资金,为远程教育的课件制作、设备维护和日常培训经费的正常投入,提供有效的经费补充,在共建共享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长效合作机制。

工程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谱系;学科交叉;校企合作;考核评价

1以交叉复合为切入点构建模块化三段式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传统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信息化技术和汽车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不足,不同课程间的实践教学缺乏关联性,缺少交叉与渗透。因此,需要以交叉复合为契入点,引入信息化技术、汽车新技术等教学内容,打破学科界限,从工程应用的角度重新设计整合课程之间、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确定新技术发展背景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夯实基础、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面对信息化、网络化、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以学科交叉复合为契入点,将产业发展融入教学体系,强化新知识新技术的注入,探索课程间的内容整合、交叉与渗透。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段式模块化课程新谱系,如图1所示。通识课程包括人文社科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和工程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方向课程模块。在新的课程谱系中,突出课程内容整合,融入信息化、网络化新技术,强化实践教学与基础课程的关联性,建立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突出应用,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一年级课程主要为人文社科课程模块、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及工程基础类课程模块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高等数学、工程数学与Matlab、工程图学等,其中工程数学与Matlab是应用于工程方面的数学,是在高等数学基础上的延伸,注重实用,是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有效工具。二年级课程为工程基础类课程模块及专业核心基础类课程,如工程软件应用(2D\3D)、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等。其中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课程改造了传统的机械制图测绘,增加了逆向工程三维模型重建与装配体运动仿真,让学生全方位的认识装配体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运动关系。再经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产品。这一过程使学生对零件的结构设计、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要素有深刻理解。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等课程进行了内容整合。三年级课程为专业核心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方向类课程及工程实践,如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其中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的运行原理,且以“电池、电机、电控”为重点介绍了电动汽车核心技术部件的结构及原理,为后续的汽车故障诊断奠定基础。四年级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专业核心方向课程模块及工程实践。包括汽车市场营销、大数据基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二手车鉴定与评估、商用车销售服务实训等。其中将大数据基础、互联网等技术融入汽车金融管理类课程中,体现更多的学科交叉与渗透。使得人才培养始终与技术发展、产业发展相适应。

2新形态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拓展教与学到课堂之外

工程教育强调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这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拓展知识和能力的途径;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和国际前沿动态,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深度渗透,使得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大学慕课、微课、精品在线课程、SPOC等纷纷涌现,利用线上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主流,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转变,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课内主动探究和批判性思维,推进了学生工程素质的提升。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立了多门课程的线上资源平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在学院四个专业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极大推动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工程素质的提升。

2.1多门课程建立线上资源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工程图学课程以吉林省“金课”建设项目为契机,建设线上课程资源平台,设计建立新形态数字化动态三维形体资源库。该模型库包括轴测图库和基于CATIA三维建模软件,建立的典型机械零件库和装配体模型库,并制作成视频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零件结构和装配关系。资源库中的模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性认识,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建立三维形体与二维视图的联系,攻克学习难点,强化工程概念。同时,在线上课程平台,融入了教师课件基础资源、知识点精讲微课、习题集精讲微课、自测题等教学资源,辅助学生课内外学习。

2.2聘请资深教授、企业高级工程师授课,优质师资资源共享

聘请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资深教授来我院授课,主讲教师经验丰富,各具特色,让学生分享到不同风格的教师授课,体验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拓思维,耳目一新,拓宽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聘请汽车制造领域企业高级工程师进校授课并开展前言讲座,将在企业的生产实践经验分享给学生,使学生接触到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工程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

3构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新模式

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淡化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探索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的方法,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采取课程内融入项目教学,课程间实践教学整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新模式。

3.1课程内,创新实验,项目教学,知行耦合

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课程,引入创新性实验。以项目教学形式采用三维逆向建模软件,对零件或装配体进行数字方式表达和修改,实现零件的构型和装配体的虚拟装配,零件的结构设计、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要素借助虚拟装配模型进行分析,在软件中进行虚拟装配体的截面分析和碰撞分析,让学生全方位的认识装配体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运动关系。再经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产品(如图2),实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实践意识培养。机械设计基汽车服务工程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人文社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等专业基础课程自然科学高等数学、工程化学、工程数学与Matlab、工程热流体力学等工程基础工程图学基础、专业绘图基础、计算机绘图、电工电子技术、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汽车服务工程、汽车测试技术专业核心方向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系统建模与仿真、汽车市场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服务系统规划与设计、二手车评估、商用车销售服务实训、汽车服务企业管理图1三段式模块化课程新谱系础课程设计中,结合减速器设计项目,使每个同学进行全过程设计,包括功能分析、设计计算、工程建模与分析、绘制工程图样、项目汇报等。培养学生使用现代设计工具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3.2设置综合性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学科交叉,多样竞赛

工程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实践,突出应用,提升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机械产品创意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科竞赛、第二课堂引入课堂进行项目式教学。引入产品设计全过程的概念,将零件图、装配图与机构简图、结构简图联系起来。以功能设计和轻量化设计为主线,3D打印和数控加工为制造手段,学生间相互协作,以团队形式完成产品的设计与加工。培养学生准确应用图形语言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不同竞赛模式、不同作品形式、不同时空模式的多元化学科竞赛内容引入实践指导范围,学生分成项目小组,由教师带队,分工协作主动设计与学科竞赛相关的作品,实现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深层次互动,提升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3校企协作,需求融通,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发展战略

工程教育要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需坚持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以校企联合为核心,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如与企业合作,开展商用车销售服务“1+X”职业技能认证。我们设置了商用车销售服务实训教学环节,指导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并获得A级考评员资格,借助企业商用车销售服务虚拟仿真平台,从商用车销售服务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及典型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具备完成商用车大客户交钥匙前的各项技能的能力。2019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商用车销售服务“1+X”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全员通过,成绩优异。构建以企业专家、高级工程师为校外导师的融合教学团队,向企业人员征求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邀请企业专家开展前沿技术讲座,聘请高级工程师开设专业课,并参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指导,让企业需求、企业技能、工程思维走进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空间之一。

4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践行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基于学习过程的记录和考核,提高过程性考核比重,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将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其不仅具有工程基础知识,还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1.评价形式多样化。除了常规测验考试以外,还包括项目活动的作品,汇报展示的PowerPoint制作,答辩,课堂参与积极性,学习态度等,全方位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从只重视考试成绩向注重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提升转变,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2.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相结合。以工程图学课程为例,在教师的评价引导下,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到图样作品的错误或不规范画法,正确认识制图国家标准的规范性,养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生生互评,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3.考核基于学习全过程。改变了传统的只依靠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考核的弊端,将考核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创造性和实践过程。通过考核改革,使学生学习从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从只注重知识积累到乐于动手实践,主动解决学习问题,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结束语

面对汽车新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汽车后市场服务的新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建设与改革尤为重要。本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面向提升工程应用能力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课程新普系,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途径,建立了以校企协作为抓手,引入企业优质教学资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以上改革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对于更新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工程应用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其华,闰业翠,周天俊.应用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10).

[2]张颖,张翠翠.新工科背景下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2).

工程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CDIO;卓越工程师;职业素质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工程教育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2000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经过长期的探索,研发的CDIO模式是较为前沿的改革成果。这是一个让学生以主动、实践、课程间互相联系的学习方式,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用于全生命周期的一种较为前沿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和升级,为了提升我国人才的竞争力,教育部于2010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我们以CDIO为研究框架、深入探讨如何为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一批具有创造力、创新能力工程技术人才。各个高校也以此为契机,积极调整培养方案,来培养基于工程实践的新型工程人才。

一、CDIO国际工程教育理念与卓越工程师的联系

CDIO国际工程教育理念(以下简称CDIO)是一种源自于杜威“做中学”的思想,也就是从实践中学、从经验中学,将实践与理论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以实践、主动地学习方式来学习软件工程,以达到课程与实践的紧密结合。CDIO国际工程教育理念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两者在基本理念、内容上有高度的融合性,都强调重视实践教育。我们可采取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来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而且CDIO的大纲涵盖了一系列的知识、能力和目标,这些都包含工程师所需的各种能力和素质。CDIO这一教育理念强化实践教学,专业标准体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通过校企对接来实现课堂与实践结合,力求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相对接的一体化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改变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形式,让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融合,通过让学生参与和实施项目来实现学生把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工程设计、实践开发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获得产品设计构造能力,融合课程内容和学习效果,整合能力与目标,同时把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实现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以X校软件学院为例,经过多年对本区域知名的软件企业和软件人才市场的探讨、调研和总结,在CDIO的教育理念下,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标准,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在我们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CDIO为核心的,使学生具备分析软件需求、软件开发、测试、设计、实施和项目管理的实践经验和基本素质,能胜任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的工程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软件工程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软件设计、开发、管理的基本技能,熟知软件开发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具有的应用型软件工程高级专门人才不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具有国际竞争力。这一专业培养目标正体现了我们全面贯彻和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神,强化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力求课程实现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教学过程实现课堂与实践紧密结合,考核方法实现项目开发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同时把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教育贯彻全部过程,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良好工程设计和实践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职业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在CDIO国际工程教育理念下,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建设卓越人才职业道德,培养除了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办、服务群众、贡献社会一般职业道德规范的人,更为重要是培养立足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更加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创新意识、人际沟通与交往、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我们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受挫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不仅有利于顺利实现角色的转化,提升卓越工程师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还有利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具体表现在:一是,有利于个人素质的培养。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理想、有信念,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拥护者和实践者,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二是,有利于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最终是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身份走上工作的岗位,除了一般的个人职业行为规范,还应强调个人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社会发展促进作用。三是,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在培养具有CDIO理念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人文精神和素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大学生。四是,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了卓越工程师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能力,拓宽了视野。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消极、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主动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挖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营造的良好的学校、企业和社会的环境,为卓越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动力和支持。因此,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职业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构建知识体系,主动实践。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特别重视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在整个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生命周期中,重视培养工程师具备的个人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批判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整个教育过程重视学生个人与产品、项目、过程和系统的紧密结合,能把自己的愿景融入所开发的产品中,培养出能够以人民美好生活而构架产品、过程和系统。

三、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发展速度快、规模大,但是跟国外工程类的大学生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国际化程度低、创新性不足,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较差,项目实践经验欠缺。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工程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工程教育的师资队伍以理论研究型为主,缺乏行业背景;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僵硬,缺乏知识间的融合与交叉,不适合当今的这是复杂多元的环境;在工程教育中缺少创新教育、对专业兴趣的培养过晚,缺少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教育。国外CDIO的软件工程理念及其实践的研究,为我们工程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式和理念,我们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来反思存在的现实问题。(1)教师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单一一方面高教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毕业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企业的实践锻炼,所研究的课题不多,在指导实践创新上也是能力有限。另外一方面,老教师偏重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自主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的能力,在实践的环节经验不足,能力有限,理念上也是重理论轻实践,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相当不利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基本上通过讲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基础知识,这种单板、机械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2)教学目标单一、缺少针对性、时代性。卓越工程师是一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目标应该更有针对性与时代性。信息技术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在人才的培养上更应该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社会要求、时代的变化结合在一起,激发卓越工程师的个体发展,多样性发展,让更多的学生成为能够结合符合时代需求、更适应多元社会发展要求的卓越个人。人的个性发展是指人大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的发展,并不是对个性的纵容。目前高校产学研相脱节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缺少对软件工程师这个群体在工作中的团结协作、奋斗努力的情感体会。因此,在软件工程师的培养过程当中,高校与企业、科学研究要增强合作,有针对性为卓越工程师职业素质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当前的高等教育中不管是教育体制还是机制尚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上体现的更加明显,培养出来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的大学生远远与信息时代的发展不相适。我们因着力解决为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吸纳新知识、处理新信息能力、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卓越工程师。(3)教学内容缺乏广泛性、丰富性,较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工程学科是一门与现代技术发展很密切的学科,也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与人文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培养卓越工程师中,我们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能够继承和发扬,也善于借鉴和利用外来文外,在领略不同的文化后孕育和创造新的文化和技术。这就需要教学内容要丰富、多样,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日常教学中可以增加特色,多参观大型企业,多举办交流活动等更加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推进大学生切实体会到企业氛围、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

四、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职业素质教育的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职业素质教育的创新研究科研项目研究实践摸索

(1)深化高校教学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现行的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政策进行优化调整,重视实践在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提高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的比例,注重项目的开展,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动手实践与研究创新的能力。加强课程的过程考核,实现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的、机械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改变过去以考试为主的单一的学习考核方式,消除传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在课程实施中注重过程的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带有明确的能力培养导向,更好地来评价教学效果。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结合、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鼓励学生参加一系列实际或是模拟的社会实践项目,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时常体验到“学习研究生产”的环境中。在CDIO的理念下,从项目的开发到运行以及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注重理论变为注重实践,从灌输式、单一式的知识的学习变为活学活用,知行合一,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理念下,学校注重实践环境的构建,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强调教师采用一体化的课程设计方式、用项目地形式来组建团队,组织专业的课程。学习通过这种学习的模式不仅掌握到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有了实践的经验、锻炼了能力,体验项目训练的完整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践教学中始终贯穿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低年级的时候注重对软件工程师的职业素质、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进行培养,通过项目的为驱动,加强学生的团队建设来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在高年级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下企业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学校的保障作用,学校要着手设计和建设一批能够适合启发创新思维、体验创新实践的相关的人才培养基地来满足需要。(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质量。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改变队伍强理论弱实践操作的现状,提高整体的素质。可将高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纳入到兼职教师队伍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体现高质量办学,实施“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计划”,通过自己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鼓励专任教师结合专业的特点,面向生产的第一线,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运营、技术研发等过程,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项目化课程教学”团队,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重点培养骨干教师承担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优化教师队伍;实施引进和聘任专家、学者、选派优秀教师访学等。提高CDIO的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应该重视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鼓励和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改革,变被动为主动,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学生的特点,不断地将这一教育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3)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完善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通过项目开发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落实企业学习阶段的课程。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重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行业用人对接的三对接协同教育模式。高校和企业有深度融合,成为了利用共同体,高校培养的人正是适合企业需要的,同时可以根据行业的需求变化对培养方案进行适应性的局部调整。(4)课程改革强调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紧密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政治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充分发挥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通识教育的调节功能,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专业学习当中。增强道德与法律的作用,不断完善学生的品格,增强道德修养与综合能力。以人格卓越促进专业卓越,引导学生发挥技能、完善自我、奉献社会。特别是项目团队的组建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这个项目团队可以按专业组建也可以跨年级组建,让团队更加顺利开展项目的实践的同时又让学校保持良好的实践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以团队为模式的项目体验,从中培养沟通、协调与协作能力。

总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培养适应软件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以CDIO理念为核心的的教育教学改革。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注重个人素质、学习能力、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林健.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2]厉威成.CDIO模式的教育理念及其实践研究[D].西川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