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8:03:37

付款

付款范文篇1

编号:(工字)第号

(供货商):

鉴于贵方与(以下简称“总承包商”)就项目于年月日签订编号为的《买卖合同》(以下简称主合同),应总承包商的申请,我方愿就总承包商履行主合同约定的货款支付义务以保证的方式向贵方提供如下担保:

一、保证的范围及保证金额

我方的保证范围是主合同约定的货款。

本保函所称货款指。

我方保证的金额是主合同约定的货款的%,数额最高不超过人民币___元(大写:)。

二、保证的方式及保证期间

我方保证的方式为:连带责任保证。

我方保证的期间为: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主合同约定的总承包商应履行支付货款义务期限届满之日后日。

贵方与总承包商协议变更货款支付日期的,经我方书面同意后,保证期间按照变更后的支付日期做相应调整。

三、承担保证责任的形式

我方承担保证责任的形式是代为支付。总承包商未按主合同约定向贵方支付货款的,由我方在保证金额内代为支付。

四、代偿的安排

贵方要求我方承担保证责任的,应向我方发出书面索赔通知及总承包商未支付货款的证明材料。索赔通知应写明要求索赔的金额,支付款项应到达的帐号。

在出现贵方与总承包商因货物质量发生争议,总承包商拒绝向贵方支付货款的情形时,贵方要求我方履行保证责任代为支付的,还需提供部门出具的质量合格的说明。

我方收到贵方的书面索赔通知及相应证明材料后,在工作日内进行核定后按照本保函的承诺承担保证责任。

五、保证责任的解除

1、在本保函承诺的保证期间内,贵方未书面向我方主张保证责任的,自保证期间届满次日起,我方保证责任解除。

2、总承包商按主合同约定履行了货款支付义务的,自本保函承诺的保证期间届满次日起,我方保证责任解除。

3、我方按照本保函向贵方履行保证责任所支付的金额达到本保函金额时,自我方向贵方支付(支付款项从我方帐户划出)之日起,保证责任即解除。

4、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或出现应解除我方保证责任的其它情形的,我方在本保函项下的保证责任亦解除。

我方解除保证责任后,贵方应自我方保证责任解除之日起个工作日内,将本保函原件返还我方。

六、免责条款

1、因贵方违约致使总承包商不能履行义务的,我方不承担保证责任。

2、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贵方与总承包商的另行约定,免除总承包商部分或全部义务的,我方亦免除其相应的保证责任。

3、贵方与总承包商协议变更主合同的,需征得我方书面同意,否则我方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4、因不可抗力造成总承包商不能履行义务的,我方不承担保证责任。

七、争议的解决

因本保函发生的纠纷,由贵我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通过诉讼程序解决,诉讼管辖地法院为法院。

八、保函的生效

本保函自我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签字或加盖公章并交付贵方之日起生效。

本条所称交付是指:

付款范文篇2

众所周知,对于业主方而言,一个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与控制重点在前期规划阶段和设计阶段,而实施阶段乃至结算阶段的管控只能在很局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然而,对于从事具体造价工作的人员来说,往往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可以把控得较好的是实施阶段的管控。而在实施阶段,比较容易把握的是合同签订后,付款的管理。鉴于此,本文站在业主方的立场上,就一个工程项目在合同签订后,根据合同约定付款过程中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做一个简要的剖析和论述,因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有限,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和同行见谅。

首先,我们要把握的是施工合同的签订时间。施工合同签订后,施工单位进场开始施工,即进入施工阶段。实践中,很多施工合同是参照《标准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拟定的。通常工程合同款分为预付款、进度款、结算后余款和质保金几个部分。而预付款往往约定在合同签订后若干个工作日或若干日内支付。即是说,在合同签订后若干个工作日或若干日内业主方即要有一笔现金流出。因此,合理把握合同的签订时间很重要。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工程项目由一家施工总承包单位做结构工程和安装工程,由一家装饰单位做室内装饰工程,再由一家幕墙单位做室外幕墙装饰工程。那么,作为业主方,应仔细做好招标采购及合同签订的时间计划表。如果结构工程和安装工程早已施工完成,此时尚未与装饰单位和幕墙单位签订好合同,两家单位还没有进场施工,即施工工序没有衔接上,则等于拖长了整个项目的实施期,延后了项目的运营期,增加了资金的时间成本。反之,如果结构工程还远没有施工完成,就与装饰单位和幕墙单位签订了合同,付了预付款,而实际因为不具备工作面、工作基础条件,这两家单位根本无法迅速展开工作,则等于提前支出了资金,损失了此部分资金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其次,我们要把握的是进度款付款节点的设置。通常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合同中约定施工节点,在完成某个施工节点时支付若干金额或某个比例。如结构封顶后若干个工作日内支付若干金额或支付某个比例;另一种是约定时间段,按时间段付款。如进度款按月支付,每月根据上月已完工程的形象进度于某日前支付。至于应采用哪种支付方式,则视具体情况而定。总的来说,如果施工工期较短,施工内容比较简单,施工范围比较明确,则采用第一种支付方式比较好。因为这样业主方的合同风险和资金风险比较小,有利于激励施工方节省工期,尽快完成施工内容。而且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容易把控,付款的次数会比较少,付款的金额会比较明确。但如果施工工期较长,施工内容比较多且复杂,施工范围不很明确,则通常应采用第二种支付方式。这样可以避免施工方承担垫付资金的压力,打消施工方资金方面的顾虑,有利于工程顺利实施。同时也有利于业主方边实施边筹措资金,保持一定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再次,我们要把握的是付款比例。单就资金流量而言,站在业主方的立场,预付款和进度款的付款比例理论上是越低越好。但是,预付款是预先支付给施工单位用于购买材料、设备,做施工先期准备的,比例过低会有前期准备不足、拖慢工期的风险。进度款是按合同约定根据工程形象进度按施工节点或按时间定期支付的,比例过低相当于让施工单位垫付工程款,这将加大施工单位的资金压力和项目的风险。反之,如果预付款的支付比例过高,超出了施工方的实际需要,则相当于业主方平白多付出了资金成本。如果进度款的支付比例过高,则增大了业主方成本管理的风险。试想,如果过程中某期的进度款计算失误(导致失误的主客观因素很多,此处不一一赘述),计算金额大于实际应支付金额较多,再按一个很高的比例支付了这期的进度款,则将会产生预付款加进度款超出结算款的可能性,这将使业主方处于异常尴尬和不利的情境下。因此,业主方应与施工方本着公平、合理、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磋商,确定一个合理的预付款和进度款支付比例,这样有利于合同的顺利执行和工程的顺利进行。实践中,不同施工内容的合同,预付款和进度款的支付比例不尽相同,具体视业主方和施工方的协商结果而定。通常预付款的比例在10%-30%范围内的比较多。进度款的比例在60%-80%范围内的比较多。

最后,我们要把握的是结算后余款的支付。通常的施工合同,会约定一定比例的质保金(如5%)和质保期(如一年或两年)。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施工方报送结算申请和结算书,业主方审核,最后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确定一个结算金额。此金额确定后,按照合同约定,应在若干时日内支付此金额扣除质保金和已支付预付款、进度款后的余额。因为此为质保金之前的最后一次付款,所以业主方需审慎对待,应注意结算金额的计算、质保金的扣除、已支付金额的计算与扣除等环节。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企业采取集团-下属公司二级甚至更多级成本管控的模式,规定下属公司完成结算后,还需上报上一级公司进行审核。此种情况下,下属公司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需约定好支付结算后余款的条件、时间节点和金额比例等。如最终结算金额以集团公司审核后确定的结算金额为准,下属公司结算完成后尚不能支付结算余款或保留一部分,仅支付一部分结算余款等,以避免不必要的合同纠纷和双方的未知风险。

付款范文篇3

关键词:信用证;开证银行;付款;违约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10-0066-03

信用证开立后就成为独立于基础交易合同以外的另一种契约,不受基础交易合同的约束,并确立独立的交易关系。其根本特点是信用证自治原则(AutonomyPrinciple),即信用证是构成开证行与受益人间的一个独立的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根据信用证自治原则,信用证开证银行在信用证交易中负有在单证相符、单单相符情况时对受益人付款的义务,同时负有在明知信用证欺诈发生时拒付的义务。如果开证行违反上述义务,应承担何种违约责任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然而,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以下简称UCP500)对此并未涉及,我国法律对此也无明确规定。基于信用证交易的特殊性,需要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下面结合美国《统一商法典》(以下简称(ICC))的有关规定和英美法院判例,讨论信用证开证银行不当付款和不当拒付的法律责任。

一、开证行不当付款的责任

依据开证行与开证申请人之间的委托合同,开证行在完成委托义务后,应从申请人处得到偿付。在开证行由于过错不当付款后,申请人放弃单据及货物的救济措施在信用证法律中得到确认是最普遍的救济手段。然而开证行是否仍有权得到申请人偿付?对此UCP500并未涉及。实际上,在开证申请人对银行提起的不当付款的诉讼中,开证申请人胜诉的可能性通常是极小的。在美国,多数法院倾向于尊重银行善意做出的、认为受益人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相符的决定。毕竟,在出现这种不符时,银行通常会拒付货款以保护银行与自己客户的关系。因此,在处理银行的不当付款责任与不当拒付责任时,法院对前者采取了更为宽容的态度。为保持信用证自治原则与信用证的效益,法院通常会鼓励银行付款。也就是说,如果根据银行惯例或法院的解释,银行在付款时已尽了合理的注意,即使银行在单证不符情况下付款,银行对此也不承担责任。

美国《统一商法典》第5篇在规定了开证行须在单证严格相符的条件下付款后,取消了这种在处理开证行与申请人之间和开证行与受益人之间的问题时采用的双重标准。修改后的UCC第5-111条规定,开证行对申请人的责任仅限于申请人的实际损失。即在承担申请人的实际损失的基础上,开证行仍有权从申请人处获得对受益人付款的偿付。这是因为,信用证交易是单据交易,单证不符并未剥夺开证申请人在基础合同下的利益。银行在付款后将单据转给开证申请人,开证申请人仍然对货物享有权益。如果在此条件下又允许开证申请人拒付开证行已向受益人支付的价款,就会使开证申请人获得双重利益。

但是,即使开证行对受益人的付款违反它与申请人的委托合同,它也可以对申请人不负责任。如果基础合同已充分履行,申请人可能不会因开证人的不当付款而受到损害。申请人仍应偿付开证行。因为任何人只有在因他人不履行合同债务而遭受实际损害的情况下,才能请求他人赔偿。损害赔偿的确定以实际发生的损害为计算标准,而不是以当事人主观过错程度作为确定赔偿的标准。

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赔偿责任,应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同时我国现行的《合同法》第11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而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但是,信用证交易是一种独立于基础交易的单据交易。开证行对申请人的责任是由彼此间的委托合同而确定,该合同独立于基础合同,如前所述,与基础合同没有直接法律关系。而买方(申请人)基于基础合同向卖方的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不因开证行的拒付或付款而消失。倘若要求开证行承担买方在商品交易中可能遭受的间接损失,不仅可能使买方双重受偿,更破坏了信用证的自治原则,将信用证与基础交易扯在一起,违背了信用证的本质特征,增加了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从而有损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地位和效益。因此,在出现不当付款的情况时,买方应只能要求由此产生的直接损失及利息,而非在基础交易中可向卖方请求的其他间接损失,如预期利润等。可见,我国《合同法》的上述规定不宜完全适用,而UCC的规定值得参考。

二、开证行不当拒付的责任

如前文所述,开证行在按开证申请人的指示开出信用证时,不仅对开证申请人承担了责任,而且也对受益人承担了在单证相符的情况下付款的义务。如果受益人提交的单据符合单单一致、单证相符的要求,而银行拒绝付款,则开证行须对受益人承担责任。但对于开证行不当拒付的责任问题,UCP500也没有规定。

英国判例确立了开证行不当拒付时受益人可请求汇票金额的赔偿原则。在1921年的Steinv.Hambro''''BankofNorternCommerce案中,法官判决指出:“非常清楚的是,这是一个简单的合同。在合同要求的条件得到满足后,开证行应当付款。”最后,法院判决卖方有权获得相当于信用证下的汇票金额以及从其到期日起算的利息。另有人认为开证行对受益人负支付现金义务,当现金没有按法定的原则支付的时候,利息是推算损失赔偿的基础。

现行UCC第5-111条规定,如果开证人错误地拒付或在提示之前毁弃自己的信用证项下付款的义务,则以自己名义作提示的受益人、继受人或指定人可以从开证人处获得拒付或毁弃的金额。……请求权人可以获赔附带损失,但不得及于间接损失。即受益人得要求支付信用证的金额及其利息,但不能要求基础合同下的利润损失。

付款范文篇4

这种核算型的应付款模块反映的是采购资金信息,而采购物资的物流信息集成于收发存管理模块,因而企业在生产组织中改变物流时(如改变订单交货期要求供应商提前交货),要花费人力重新平衡物流和资金流(如重编采购资金计划以合理调度有限的资金);改变付款政策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也不可预测。这种模式下应付款模块、物流模块乃至客户商模块是独立和松散的,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非常有限。因此有必要改变现有财务软件应付款的处理模式,使应付款模块在完整反映采购业务的基础上满足企业内部控制,加强对供应商及其价格决策能力的需要。

一、集成物流的应付款模块的处理模式特点

集成物流的管理型应付款处理模式下对应付款的管理突破了核算的局限,增强了对供应商的决策能力,强化了内部控制特别是采购目标成本的控制。其核心是对采购过程分环节的反映和控制;将以前分散的供应商信息、应付资金信息及物流信息进行有效的集成管理;应付款每一记录都能对应采购的动因、过程及结果。这种集成物流的管理型应付款系统的主要特点有:

1、管理应付款形成全过程。企业根据生产计划和产品组成运行物料需求计划(MRP)运算得出采购计划,它是应付款形成的起点,是应付款的预算子模块,它形成采购资金需求计划;根据供应商历史库或通过物资询价,确定供应商和采购价并签订采购合同,采购合同是应付款形成的依据,它是应付款的计划子模块,通过它形成釆购客户付款计划;企业根据生产进度组织采购物资的入库形成实际的应付款,并合理调配有限的采购资金组织付款,它们是应付款的核算子模块;以采购计划为起点,采购合同为依据,记录采购物资应付、实付信息并进行分类控制是管理型应付款模块的结构特点。

2、完整反映采购成本信息。某项材料的釆购成本的形成涉及多个供应商、加工商或协作者,而且含有不同性质的成本(如买价和运费、厂外加工成本,厂内加工的专项费、杂费分摊等)。管理型应付款模块对这些费用进行审核记录时,要分类反映各种性质的采购成本的形成来源、应付款的组成对象,对各个环节的采购费用进行记录和分析。完整反映采购过程中的成本组成是简化应付款处理过程和有效加强采购成本控制的基础环节。

3、有效控制采购过程。这种模式下财务人员借助应付帐簿和与之有关的采购计划、采购合同、入库单及库存明细信息能监管采购全过程;供应商、价格库和标准采购成本信息等能在采购过程中不断完善;对采购资金能加以有效的控制;由于采购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得到了统一,财务人员能掌握更多的决策信息,从而施行更有利的内部控制。

4、综合体现为一套数据二种视图。这种处理模式下应付款帐簿信息来源于釆购和库存模块,具体是指应付款模块数据在采购和库存模块登记,财会部门对相关数据审核形成帐簿记录,并分析形成有效的财务控制信息,这种应付款处理模式能同时满足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需要。“一套数据、二种视图”的处理模式是应付款模块发挥核算和管理职能的技术基础。

二、应付款模块设计的关键问题

1、采购及付款过程的规范。多数企业的采购和应付款管理有成熟的处理流程,但问题在于在推行财务信息化过程中没有体现这些成熟的流程。因此,应付款模块的设计首先要注重规范和集成供应链上与采购有关的信息。

2、改进入库子模块的功能设计和界面设计。现有财务软件在入库登记上采用与手工方式相近似的处理界面,这看起来符合操作人员的习惯,但这一环节恰恰构成应付款管理信息瓶颈。因为入库单作为最主要的入库信息录入界面,如果只登记采购物资成本和数量的最终信息,而不反映采购过程不同供应商、运输商和协作商(或协作部门)的价格组成信息,就不可能形成应付款信息和多种价格信息,不利于对物资采购过程中不同环节的成本进行分析。结合单据流转和控制过程改进入库设计是实现应付款模块管理职能的保证。

3、信息处理流程要体现控制过程。现有财务软件在采购及应付款环节上多数采取集中处理方式,不强调单据信息分工操作,这种方式下企业采购控制环节与信息流转过程脱节,从而导致管理信息不全。管理型应付款模块中要使计算机信息流转体现控制过程,在模块操作的不同环节要精确控制单据数据项的操作权限,体现控制过程;同时单据的数据表设计要考虑整个流转过程并增加许多属性字段以反映多项管理信息。

4、集成于物流模块并与总帐模块关联。应付款模块要发挥作用,在设计过程中能否实现与物流模块(如产品生产、采购、到货)的集成非常关键,其实现程度限制着模块管理功能的发挥。同时设计时也要考虑如何与总帐系统关联和数据交换。因为准确地登记会计帐簿、发挥核算功能也是应付模块的重要功能。

三、实行这种模块的意义

1、规范并简化核算。这种处理模式下规范并统一管理采购过程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减少了信息的重复处理,能提高核算的效率和质量,使应付款核算内容更完整,分工更合理。

付款范文篇5

「关键词」分期付款/失权条款/抵押权/所有权保留

「正文」

中图法分类号:D941.8;D9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1999)03—0184—(3)

随着房地产交易市场的逐步发育成熟,分期付款房屋买卖大量出现。所谓分期付款房屋买卖是指约定买受人于支付首期房款后即可占有使用房屋,余款按月或分期支付的特种房屋买卖形式。该种买卖的核心内容为使买受人确实地获得房屋,而出卖人安全地收回全部房款。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房屋分期付款买卖合同中担保条款所要承担的任务。实践中,担保方式不同,担保条款内容也因而各异,其中诸多法律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对分期付款房屋买卖合同的担保条款法律效力或效果予以界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典型的债权担保方式,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有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五种,在房屋买卖中以保证、抵押等最为常见。保证系第三人以其信用为房屋买受人提供担保,当买受人不履行付款义务时,由保证人代为履行或承担赔偿责任。保证以人的信用为基础,具有债权性,而且买受人寻找保证人也并非总是易事,故以保证作为房屋买卖的担保方式有着较大的局限性。抵押系以不动产(不动产物权)或价值较大的动产为标的物的物权性担保,虽在担保功能上有其优越性,但由于房款数额较大,且一般房屋买受人未必有相当价值的财产可资提供,所以其适用范围也颇受限制。质押与抵押有着同样的局限,留置与定金担保或者鲜有适用可能,或者担保功能不足,均很难适应房屋分期付款买卖的特殊需要。有鉴于此,实践中逐渐发展出以下几种担保条款(方式),即出卖人与买受人约定,如买受人一次怠于付款,买卖合同当然失其效力(失权条款),或者买受人因此丧失期限利益,应立即支付全部价款(期限丧失条款);或者房屋所有权于合同成立后即转归买受人享有,但出卖人同时于房屋上设定抵押权(抵押权设定条款);或者出卖人在全部价款支付以前,保留标的物所有权(所有权保留条款),诸此等等。上述担保条款效力如何,值得讨论,以下分述之:

(一)失权条款或期限丧失条款。失权条款和期限丧失条款皆规定买受人之需有一期价款未予支付,则出卖人得终止合同而取回标的物或要求买受人支付全部价款。买受人基于经济上弱者的地位,常有不能预测的经济困境发生,出卖人常得借其优越地位,以买受人有轻微违约行为而解除合同收回房屋,对买受人极为不利。尤其是在有的合同中,更规定出卖人在解除合同时得扣留买受人已支付房款,其不公平性更为显然。为保护买受人免受不公平条款的损害,各国法律皆对此设有特别的限制性规定。如瑞士债务法规定须买受人积欠两期以上价款且所欠金额已达全部金额的1/10以上,出卖人方得请求全部价款的支付。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将前述价金比例提高到1/5.我国《合同法(草案)》第164条也规定:“分期付款买卖的出卖人只有在买受人连续两次未支付价款,并且未支付到期价款的金额达到全部价款的1/5的,才可以请求买受人支付到期以及未到期的全部价款或者解除合同。”“出卖人解除合同的,可以向买受人请求支付该标的物的使用费。”虽然此法尚未获通过,但司法实践处理类似案件通过司法解释途径应参照此规定办理,有不符上述规定的约定,应认定无效。当然,如当事人有高于上述标准的约定,为出卖人须于买受人连续三期迟延付款且迟延付款金额已达全部金额的1/4时才得解除合同或要求支付全部价款,应予允许。因为上述规定意在保护房屋买受人,故当事人有优于法律规定而予买受人更佳保护的约定当属有效。应注意者,当事人约定解除合同时扣留买受人全部已付价金的,应为无效。出卖人得扣留部分,不得超过相当于该房屋的通常使用费用,如有毁损情形,再加上损害赔偿金额。房屋在交付与返还时减值是否应由买受人予以赔偿,法无明文,我们认为应依过错原则由过错方赔付。但此减值不包括房屋正常使用下的耗损,对订立合同所支出费用也不予赔偿。

(二)抵押权设定条款。根据该条款,房屋所有权自合同成立时起即归买受人享有,为担保价金债权实现,出卖人得同时对该房屋设定抵押权,当买受人不支付价金时,出卖人得依抵押权拍卖或变卖房屋并以其价款优先受偿。此种约定,较好地解决了抵押担保方式的标的问题,即买受人毋需另寻抵押而在买卖标的房屋上直接设定抵押权。对于这种设定抵押权的方式,如何与传统抵押权理论相调和,学者有不同看法。因为依传统抵押权理论,抵押物应为交易物外的物品,抵押权设定条款与此显有未合。有人认为,房屋所有权依买卖合同移转给买受人后,出卖人与买受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发生了质变,买卖合同变成了借贷合同,双方合同变成了单务合同,作为买卖合同标的房屋已独立于由买卖合同演变过来的借贷合同,自然可以为此合同作担保(注:参见赵立红:《公房出售地分期付款与房屋抵押》,《法学》1992年第3期,第24页。)。此说虽然解决了分期付款抵押担保设定与抵押物不应为交易标的物的传统理论的一致性问题,但其论证却存在严重缺陷,因为房屋买卖合同怎样在房屋所有权移转给买受人后变为单务借贷合同的,论者并未给出任何法理依据,在买卖合同作另造一个借贷合同,且不说欠缺理论基础,是否合于当事人本意也大可怀疑。照这种认识,如甲将某物卖于乙,并先将买卖标的物交付于乙,乙在某期限内付款时,均应有两个合同存在,一为买卖合同,一为借贷合同,这一看法的错误,不言自明。如果前述论证不成立,对于分期付款房屋买卖抵押权设定基础就应另寻根据。依笔者之见,不妨更正关于交易标的本身不得为抵押标的传统认识,因为抵押担保核心在于以买受人所有财产担保债权实现,究竟抵押标的物从何而来并非根本。所以在法律解释上自不妨认可交易标的物在所有权转移后得设定抵押,更何况分期付款房屋买卖中买受人须支付首期价款后方可取得房屋所有权,房屋所有权价值可作为未支付房款的担保。故以所买房屋为抵押标的完全可以实现担保目的。至于出卖人在何种条件得实行抵押权,笔者认为应依前述分期付款买卖的一般规定办理为妥。

(三)所有权保留条款。所有权保留条款是指约定买受人先行占有,使用房屋,至交付全部房款后才能取得房屋所有权的约定。换言之,在支付全部房款后,买受人虽占有并使用房屋,却不享有所有权,出卖人虽交付房屋但仍保留所有权,以担保房款债权的实现。所有权保留担保方式在很多国家都有规定,我国目前对此尚付阙如,所以,其中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般而言,附保留所有权条款的分期付款房屋买卖合同,由于房屋所有权并不即时移转,故在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后即可成立,无需办理登记。但是,正如前面所已表明的那样,房屋分期付款买卖的核心是既要确保出卖人价金债权的实现,又要让买受人能确定地获得房屋的所有权。在房屋分期付款买卖中,由于所有权仍为出卖人享有,完全可能发生出卖人再次出卖房屋而损害买受人的情况。为救此弊,法律上特赋予买受人以房屋所有权期待权,即买受人于买卖合同成立后即享有在付清全部价款时取得房屋所有权的权利。同时,为使期待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法律设有预告登记制度(注:参见崔建远等著:《中国房地产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248页。),将标的房屋已出卖情事登记于有关登记簿上。我国目前虽无预告登记制度,但可借助登记备案制度(注: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4条第2款。此规定虽针对房屋预售合同,似可适用于所有权保留房屋买卖合同中。当然,这有待于法律的认可。)代替。当事人在合同成立后,可将该合同及有关文件交存房产机关登记备案,如出卖人再行重复出卖该房屋,原买受人得主张其出卖行为无效。

所有权保留条款的性质,理论上有不同的认识(注: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第194—196页。)。德国学者Blomeyor教授主张所有权保留为质押说,否认买受人为期待权人,认为买受人仍是所有权人,不过出卖人于标的房屋上有质权存在。此说缺陷在于与当事人保留所有权意思不合,且与法律诸多规定相冲突,未获广泛赞同。日本学者铃木教授认为保留所有权条款使出卖人与买受人共有所有权,标的物所有权随价金的支付“削梨”似的逐渐转归买受人。德国Raiser教授力主突破传统物权法定原则的限制,以立法或司法认可买受人对标的物的期待权为物权,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保留所有权条款上的诸多问题。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则认为买受人期待权是“在现行法之体系上,横跨债权和物权二个领域,兼具债权和物权二种因素的特殊权利,系一种物权,但具有债权上之附从性,系一种债权,仍具有物权之若干特性。”(注: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第201页。)笔者倾向认为买受人期待权为物权,理由是:物权法所规定物权种类,应依社会需要作出调整,在将来制定物权法时可承认这种特殊物权。而且,买受人期待权借助预告登记制度的建立而具有公示性,符合物权法关于一般物权的规定。

付款范文篇6

关键词:信用证;开证银行;付款;违约责任

信用证开立后就成为独立于基础交易合同以外的另一种契约,不受基础交易合同的约束,并确立独立的交易关系。其根本特点是信用证自治原则(AutonomyPrinciple),即信用证是构成开证行与受益人间的一个独立的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根据信用证自治原则,信用证开证银行在信用证交易中负有在单证相符、单单相符情况时对受益人付款的义务,同时负有在明知信用证欺诈发生时拒付的义务。如果开证行违反上述义务,应承担何种违约责任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然而,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以下简称UCP500)对此并未涉及,我国法律对此也无明确规定。基于信用证交易的特殊性,需要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下面结合美国《统一商法典》(以下简称(ICC))的有关规定和英美法院判例,讨论信用证开证银行不当付款和不当拒付的法律责任。

一、开证行不当付款的责任

依据开证行与开证申请人之间的委托合同,开证行在完成委托义务后,应从申请人处得到偿付。在开证行由于过错不当付款后,申请人放弃单据及货物的救济措施在信用证法律中得到确认是最普遍的救济手段。然而开证行是否仍有权得到申请人偿付?对此UCP500并未涉及。实际上,在开证申请人对银行提起的不当付款的诉讼中,开证申请人胜诉的可能性通常是极小的。在美国,多数法院倾向于尊重银行善意做出的、认为受益人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相符的决定。毕竟,在出现这种不符时,银行通常会拒付货款以保护银行与自己客户的关系。因此,在处理银行的不当付款责任与不当拒付责任时,法院对前者采取了更为宽容的态度。为保持信用证自治原则与信用证的效益,法院通常会鼓励银行付款。也就是说,如果根据银行惯例或法院的解释,银行在付款时已尽了合理的注意,即使银行在单证不符情况下付款,银行对此也不承担责任。

美国《统一商法典》第5篇在规定了开证行须在单证严格相符的条件下付款后,取消了这种在处理开证行与申请人之间和开证行与受益人之间的问题时采用的双重标准。修改后的UCC第5-111条规定,开证行对申请人的责任仅限于申请人的实际损失。即在承担申请人的实际损失的基础上,开证行仍有权从申请人处获得对受益人付款的偿付。这是因为,信用证交易是单据交易,单证不符并未剥夺开证申请人在基础合同下的利益。银行在付款后将单据转给开证申请人,开证申请人仍然对货物享有权益。如果在此条件下又允许开证申请人拒付开证行已向受益人支付的价款,就会使开证申请人获得双重利益。

但是,即使开证行对受益人的付款违反它与申请人的委托合同,它也可以对申请人不负责任。如果基础合同已充分履行,申请人可能不会因开证人的不当付款而受到损害。申请人仍应偿付开证行。因为任何人只有在因他人不履行合同债务而遭受实际损害的情况下,才能请求他人赔偿。损害赔偿的确定以实际发生的损害为计算标准,而不是以当事人主观过错程度作为确定赔偿的标准。

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赔偿责任,应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同时我国现行的《合同法》第11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而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但是,信用证交易是一种独立于基础交易的单据交易。开证行对申请人的责任是由彼此间的委托合同而确定,该合同独立于基础合同,如前所述,与基础合同没有直接法律关系。而买方(申请人)基于基础合同向卖方的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不因开证行的拒付或付款而消失。倘若要求开证行承担买方在商品交易中可能遭受的间接损失,不仅可能使买方双重受偿,更破坏了信用证的自治原则,将信用证与基础交易扯在一起,违背了信用证的本质特征,增加了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从而有损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地位和效益。因此,在出现不当付款的情况时,买方应只能要求由此产生的直接损失及利息,而非在基础交易中可向卖方请求的其他间接损失,如预期利润等。可见,我国《合同法》的上述规定不宜完全适用,而UCC的规定值得参考。

二、开证行不当拒付的责任

如前文所述,开证行在按开证申请人的指示开出信用证时,不仅对开证申请人承担了责任,而且也对受益人承担了在单证相符的情况下付款的义务。如果受益人提交的单据符合单单一致、单证相符的要求,而银行拒绝付款,则开证行须对受益人承担责任。但对于开证行不当拒付的责任问题,UCP500也没有规定。

英国判例确立了开证行不当拒付时受益人可请求汇票金额的赔偿原则。在1921年的Steinv.Hambro''''BankofNorternCommerce案中,法官判决指出:“非常清楚的是,这是一个简单的合同。在合同要求的条件得到满足后,开证行应当付款。”最后,法院判决卖方有权获得相当于信用证下的汇票金额以及从其到期日起算的利息。另有人认为开证行对受益人负支付现金义务,当现金没有按法定的原则支付的时候,利息是推算损失赔偿的基础。

现行UCC第5-111条规定,如果开证人错误地拒付或在提示之前毁弃自己的信用证项下付款的义务,则以自己名义作提示的受益人、继受人或指定人可以从开证人处获得拒付或毁弃的金额。……请求权人可以获赔附带损失,但不得及于间接损失。即受益人得要求支付信用证的金额及其利息,但不能要求基础合同下的利润损失。

付款范文篇7

「关键词」分期付款/失权条款/抵押权/所有权保留

「正文」随着房地产交易市场的逐步发育成熟,分期付款房屋买卖大量出现。所谓分期付款房屋买卖是指约定买受人于支付首期房款后即可占有使用房屋,余款按月或分期支付的特种房屋买卖形式。该种买卖的核心内容为使买受人确实地获得房屋,而出卖人安全地收回全部房款。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房屋分期付款买卖合同中担保条款所要承担的任务。实践中,担保方式不同,担保条款内容也因而各异,其中诸多法律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对分期付款房屋买卖合同的担保条款法律效力或效果予以界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典型的债权担保方式,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有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五种,在房屋买卖中以保证、抵押等最为常见。保证系第三人以其信用为房屋买受人提供担保,当买受人不履行付款义务时,由保证人代为履行或承担赔偿责任。保证以人的信用为基础,具有债权性,而且买受人寻找保证人也并非总是易事,故以保证作为房屋买卖的担保方式有着较大的局限性。抵押系以不动产(不动产物权)或价值较大的动产为标的物的物权性担保,虽在担保功能上有其优越性,但由于房款数额较大,且一般房屋买受人未必有相当价值的财产可资提供,所以其适用范围也颇受限制。质押与抵押有着同样的局限,留置与定金担保或者鲜有适用可能,或者担保功能不足,均很难适应房屋分期付款买卖的特殊需要。有鉴于此,实践中逐渐发展出以下几种担保条款(方式),即出卖人与买受人约定,如买受人一次怠于付款,买卖合同当然失其效力(失权条款),或者买受人因此丧失期限利益,应立即支付全部价款(期限丧失条款);或者房屋所有权于合同成立后即转归买受人享有,但出卖人同时于房屋上设定抵押权(抵押权设定条款);或者出卖人在全部价款支付以前,保留标的物所有权(所有权保留条款),诸此等等。上述担保条款效力如何,值得讨论,以下分述之:

(一)失权条款或期限丧失条款。失权条款和期限丧失条款皆规定买受人之需有一期价款未予支付,则出卖人得终止合同而取回标的物或要求买受人支付全部价款。买受人基于经济上弱者的地位,常有不能预测的经济困境发生,出卖人常得借其优越地位,以买受人有轻微违约行为而解除合同收回房屋,对买受人极为不利。尤其是在有的合同中,更规定出卖人在解除合同时得扣留买受人已支付房款,其不公平性更为显然。为保护买受人免受不公平条款的损害,各国法律皆对此设有特别的限制性规定。如瑞士债务法规定须买受人积欠两期以上价款且所欠金额已达全部金额的1/10以上,出卖人方得请求全部价款的支付。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将前述价金比例提高到1/5.我国《合同法(草案)》第164条也规定:“分期付款买卖的出卖人只有在买受人连续两次未支付价款,并且未支付到期价款的金额达到全部价款的1/5的,才可以请求买受人支付到期以及未到期的全部价款或者解除合同。”“出卖人解除合同的,可以向买受人请求支付该标的物的使用费。”虽然此法尚未获通过,但司法实践处理类似案件通过司法解释途径应参照此规定办理,有不符上述规定的约定,应认定无效。当然,如当事人有高于上述标准的约定,为出卖人须于买受人连续三期迟延付款且迟延付款金额已达全部金额的1/4时才得解除合同或要求支付全部价款,应予允许。因为上述规定意在保护房屋买受人,故当事人有优于法律规定而予买受人更佳保护的约定当属有效。应注意者,当事人约定解除合同时扣留买受人全部已付价金的,应为无效。出卖人得扣留部分,不得超过相当于该房屋的通常使用费用,如有毁损情形,再加上损害赔偿金额。房屋在交付与返还时减值是否应由买受人予以赔偿,法无明文,我们认为应依过错原则由过错方赔付。但此减值不包括房屋正常使用下的耗损,对订立合同所支出费用也不予赔偿。

(二)抵押权设定条款。根据该条款,房屋所有权自合同成立时起即归买受人享有,为担保价金债权实现,出卖人得同时对该房屋设定抵押权,当买受人不支付价金时,出卖人得依抵押权拍卖或变卖房屋并以其价款优先受偿。此种约定,较好地解决了抵押担保方式的标的问题,即买受人毋需另寻抵押而在买卖标的房屋上直接设定抵押权。对于这种设定抵押权的方式,如何与传统抵押权理论相调和,学者有不同看法。因为依传统抵押权理论,抵押物应为交易物外的物品,抵押权设定条款与此显有未合。有人认为,房屋所有权依买卖合同移转给买受人后,出卖人与买受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发生了质变,买卖合同变成了借贷合同,双方合同变成了单务合同,作为买卖合同标的房屋已独立于由买卖合同演变过来的借贷合同,自然可以为此合同作担保(注:参见赵立红:《公房出售地分期付款与房屋抵押》,《法学》1992年第3期,第24页。)。此说虽然解决了分期付款抵押担保设定与抵押物不应为交易标的物的传统理论的一致性问题,但其论证却存在严重缺陷,因为房屋买卖合同怎样在房屋所有权移转给买受人后变为单务借贷合同的,论者并未给出任何法理依据,在买卖合同作另造一个借贷合同,且不说欠缺理论基础,是否合于当事人本意也大可怀疑。照这种认识,如甲将某物卖于乙,并先将买卖标的物交付于乙,乙在某期限内付款时,均应有两个合同存在,一为买卖合同,一为借贷合同,这一看法的错误,不言自明。如果前述论证不成立,对于分期付款房屋买卖抵押权设定基础就应另寻根据。依笔者之见,不妨更正关于交易标的本身不得为抵押标的传统认识,因为抵押担保核心在于以买受人所有财产担保债权实现,究竟抵押标的物从何而来并非根本。所以在法律解释上自不妨认可交易标的物在所有权转移后得设定抵押,更何况分期付款房屋买卖中买受人须支付首期价款后方可取得房屋所有权,房屋所有权价值可作为未支付房款的担保。故以所买房屋为抵押标的完全可以实现担保目的。至于出卖人在何种条件得实行抵押权,笔者认为应依前述分期付款买卖的一般规定办理为妥。

(三)所有权保留条款。所有权保留条款是指约定买受人先行占有,使用房屋,至交付全部房款后才能取得房屋所有权的约定。换言之,在支付全部房款后,买受人虽占有并使用房屋,却不享有所有权,出卖人虽交付房屋但仍保留所有权,以担保房款债权的实现。所有权保留担保方式在很多国家都有规定,我国目前对此尚付阙如,所以,其中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般而言,附保留所有权条款的分期付款房屋买卖合同,由于房屋所有权并不即时移转,故在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后即可成立,无需办理登记。但是,正如前面所已表明的那样,房屋分期付款买卖的核心是既要确保出卖人价金债权的实现,又要让买受人能确定地获得房屋的所有权。在房屋分期付款买卖中,由于所有权仍为出卖人享有,完全可能发生出卖人再次出卖房屋而损害买受人的情况。为救此弊,法律上特赋予买受人以房屋所有权期待权,即买受人于买卖合同成立后即享有在付清全部价款时取得房屋所有权的权利。同时,为使期待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法律设有预告登记制度(注:参见崔建远等著:《中国房地产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248页。),将标的房屋已出卖情事登记于有关登记簿上。我国目前虽无预告登记制度,但可借助登记备案制度(注: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4条第2款。此规定虽针对房屋预售合同,似可适用于所有权保留房屋买卖合同中。当然,这有待于法律的认可。)代替。当事人在合同成立后,可将该合同及有关文件交存房产机关登记备案,如出卖人再行重复出卖该房屋,原买受人得主张其出卖行为无效。

所有权保留条款的性质,理论上有不同的认识(注: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第194—196页。)。德国学者Blomeyor教授主张所有权保留为质押说,否认买受人为期待权人,认为买受人仍是所有权人,不过出卖人于标的房屋上有质权存在。此说缺陷在于与当事人保留所有权意思不合,且与法律诸多规定相冲突,未获广泛赞同。日本学者铃木教授认为保留所有权条款使出卖人与买受人共有所有权,标的物所有权随价金的支付“削梨”似的逐渐转归买受人。德国Raiser教授力主突破传统物权法定原则的限制,以立法或司法认可买受人对标的物的期待权为物权,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保留所有权条款上的诸多问题。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则认为买受人期待权是“在现行法之体系上,横跨债权和物权二个领域,兼具债权和物权二种因素的特殊权利,系一种物权,但具有债权上之附从性,系一种债权,仍具有物权之若干特性。”(注: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第201页。)笔者倾向认为买受人期待权为物权,理由是:物权法所规定物权种类,应依社会需要作出调整,在将来制定物权法时可承认这种特殊物权。而且,买受人期待权借助预告登记制度的建立而具有公示性,符合物权法关于一般物权的规定。

付款范文篇8

先生们:

根据上述合同中合同条件第60.6款的规定,_____(以下称‘承包人)应向业主支付一笔金额为____大写为_______的银行保证金作为其按合同条款履约的担保。

我方___(银行或金融机构)受承包人的委托不仅作为保人而且作为主要的负责人,无条件地和不可撤消地同意在收到业主提出因承包人没有履行上述条款规定的义条,而要求收回动员预付款的要求后,向业主____(业主名称)支付数额不超过___(保证金额)的担保金,并按上述合同价款向业主担保。不管我方是否有任何叵时权力,也不管业主是否首先向承包人索取,业主享有从本合同承包人索回全部或部分动员预付款的权力。

我方还同意,任何业主与承包人之间可能对合同条款的修改,对规范或其他合同文件进行变动补充,却丝毫不能免除我方按本担保书所应承担的责任,因此有关上述变动、补充和修改无须通知我方。

本保证书从动员预付款支出之日起生效直到收回承包人同样数量的全部款额为止。

你忠实的

签章:____

付款范文篇9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商品贸易日益广泛采用象征性交货的方式以及信用证支付的结算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单据成为了交易的关键。单据与货物的实际情况不符,就可能产生严重的风险。海运提单代表货物的物权,从而成为全套结汇单据中最为核心的单据,也理所当然成为出口商双方、承运人、银行等当事人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信用证;提单;风险

国际商品贸易实质上是货物流和资金流的对流活动。其中,货物流是通过出口商交付货物给承运人,依托承运人的跨境运输来完成的;资金流则是由进口商在保障自己能够得到物权的前提下,通过银行交付货款实现的。货物流与资金流的时间差是形成贸易风险最直接原因。

目前,国际商品贸易广泛采取象征性交货的方式,即出口商的交货义务是在约定的出口国地点完成装运,获得承运人或其人签发的提单,通过银行向进口商提交包括提单在内的有关单据,就视为完成了交货义务,而无需保证到货,如CIF、FOB等。在象征性交货条件下,单据成为交易的关键,单据既是出口商履约的证明,也是进口商付款、提货的依据。

1信用证业务是单证买卖业务

信用证(LetterofCredit,L/C)是银行应开证申请人(进口商)的要求或以其自身的名义,向受益人(出口商)开立的有条件的保证付款文件,即出口商在信用证有效期内可凭符合信用证条款规定的单据获得开证银行的支付。在信用证业务中,开证申请人、开证银行、受益人之间是三角契约关系。进出口商之间受合同的约束,开证申请人与开证银行之间受开证申请书和履约保函约束,开证行与受益人之间由信用证约束。

2信用证项下的提单风险分析

在国际贸易运输活动中,有权签发海运提单的不仅有承运人,还可以是非承运人的货运人。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的规定,如果信用证中没有反对,银行将接受货运人签发的提单。由此,在象征性交货条件下,进口商可能遭受诸多提单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1)提单与货物不符的风险。提单与货物不符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三种典型情况:空头单证、货物数量与提单记载不符、保函换发清洁提单。

空头单证是指提单表面记载严格符合信用证,但却与货物的实际状况严重不符,甚至可能根本没有货。《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第十五条规定付款银行对受益人提交单据的有效性没有审核义务。银行对于任何单据的形式、完整性、准确性、真伪性或法律效力,或对于单据上规定的或附加的一般性及或特殊性条件,概不负责;银行对于任何单据中有关的货物描述、数量、重量、质量、状况、包装、交货、价值或存在与否,对于货物的发货人、承运人、运输行、收货人或保险人或其它任何人的诚信、行为及或疏忽、清偿能力、执行能力或信誉也概不负责。正是这种有效性免责形成了风险漏洞。在凭单付款的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卖方只要取得船公司空白提单,注明是“清洁的”、“已装船的”、“装船期早于合同的交货期”再加上假签名即可。此外,在一套结汇单据中的其他两项基本单据:卖方发票和保险单均极容易伪造,发票由卖方签发,保险公司在签发保险单时也只依据是否交纳保费,并不查验将来是否有货装上船。凭着这一套单证,骗子可以办理信用证项下结汇,待收到钱后逃之夭夭。

第二种情况是货物实际数量与提单不符。根据国际商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第第十五条规定,“银行对于任何单据的形式、完整性、准确性、真伪性或法律效力,或对于单据上规定的或附加上的一般性和/或特殊性条件,概不负责;银行对于任何单据中有关的货物描述、数量、重量、质量、状况、包装、交货、价值或丰收在与否,对于货物的发货人、承运人、运输行、收货人或保险人或其它任何人的诚信、行为和/或疏忽、清偿能力、执行能力或信誉也概不负责。”这一规定表明了信用证只注重单证相符,这一规定为卖方欺诈提供了方便。

第三种情况是凭保函换发清洁提单。当发货人送交的货物外表有瑕疵,例如破烂、锈渍等,船方会在提单上加上不良批注。不良批注的不清洁提单,银行会拒绝付款。出口商(发货人)为保全自己利益常常采用折衷办法,即出具保函保证抵偿船方损失,要求承运人换发清洁提单。这样,进口商付款提货后,发现单货不符也只能申请索赔,若遇到恶意欺诈便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2)运输延迟的风险。运输延迟的风险主要是倒签提单。根据规定,当出口商未能在信用证规定的装运日期之前付运便无法收取信用证项下款项。但是在由出口商安排运输的合同中,卖方可能与承运人商量,要求承运人倒签提单,使提单日期早于信用证规定的最迟装运期,从而顺利结汇。但是,提单日期与实际发货日期不符,会导致货物在海上运输发生风险时无法得到赔偿,此外运输延迟可能使进口商的销售计划落空,承担市价波动风险。

(3)承运人责任之外的海上运输的风险。承运人责任之外的海上运输的风险主要是转船提单的风险与舱面提单风险。当装运港与目的港之间无法直达,货物需要转运时,对普通的海运提单而言,第一程船与第二程船提单的签发人只承担自己承运范围内的运输责任,进口商实际承担了转船风险。

3信用证项下的提单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资信调查、审慎选择交易伙伴。客户良好的资金能力、商业信誉是履行合同义务最重要的道德保证。因此,在交易前,应通过一些具有独立性的调查机构进行客户资信调查。仔细审查客户的注册资本、实收资本、盈亏情况、业务范围、公司设备、开户银行所在地址、经营作风及其过去的历史。这些对于选择良好的贸易伙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仔细订立信用证条款。信用证性质所形成的漏洞可以通过信用证的内容来加以克服。进口商作为开证申请人应在单信用证中拟定条款严格限制出口商行为,特别是严格规定单据的签署人、单据的填写内容来阻止卖方欺诈。在规定的信用证议付条件时,除了要求提交发票、提单、保险单三种必须的基本单据之外,还须附加一些不容易被假冒的制造商品质证书和与之内容相符的官方出具的商品检验证书、出口原产地证书等。

(3)认真审核提单内容。付款银行和进口商在付款以前,应认真审核提单内容。首先查看提单签发人是承运人还是承运人,如果提单是发货人的人(运输行)签发的,应拒绝付款。在CIF、CFR条件下,最好要求对方提交班轮提单,提单必须注明运费预付;注意提单没有表明受到租船合约的约束;审核正本提单份数与提单上记载是否一致;提单必须是已装船的清洁提单或有“已经装船批注”,但不能有不良批注;不接受货装舱面的提单;如果信用证允许转运,转运将被允许,但同一提单应包括全程,提单上的装运港和目的港与信用证规定一致。当合同金额较大时,最好在合同中采取FOB条款,由进口商自行安排运输,来防止欺诈风险。

参考文献

[1]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信用证国际惯例汇编[M].北京:中国民法出版社,2004.

付款范文篇10

买方xxx(以下简称乙方)

保证人xxx(以下简称丙方)

今甲方xxx(卖方兼所有人)与乙方xxx(买方兼使用者)就产品分期买卖事宜,订立合约如下:

第一条本合约的标的物xx产品分期付款总额定为人民币xx元整。乙方得依照下列规定支付款项予甲方。

(1)前款xx元

(2)余款xx元

(3)月息xx元。

第二条乙方预付xx元予甲方,余款自xxxx年x月x日至xxxx年x月x日止,每月x日前各支付xx元。

第三条乙方与其保证人得就上述提供担保,于本合约成立时,以前条所载的金额与日期,开出支票x张交付甲方。

上述支票的保管处理权限属甲方,每次交付支票,即视为乙方偿还货款。

第四条甲方于本合约订立的同时,将xx产品交与乙方,以交换乙方的支票,并同意乙方对该产品的使用。

第五条乙方若能支付第二条分期付款金额、及其它应付的各项费用,须自支付日始以日息x分支付甲方作为延迟损失金。

第六条乙方须以正当的方式使用xx产品,若有违反,甲方可立即解除本合约。

第七条乙方若违反第二条的规定,即失去对xx产品的使用权,并应立即将该产品归还甲方。

卖方(甲方):

地址:

买方(乙方):

地址:

保证人(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