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艺术生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1:39:45

非艺术生源

非艺术生源范文篇1

一、高职美术教学模式变迁引发的思考

高职美术教学改革一波多折。从套用专才模式到否定基本功训练;从压缩教学时间到增设教学科目,由于缺少相应的经验与模式,在各类教学模式的尝试中,高职美术教学经常处于被动状态。90年代,高职的美术课程多以沿用专业美术教学的模式进行。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在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中,高职美术基本功训练曾一度被叫停,很多非美术生源专业不设置美术课程,直接学习设计制图。由于没有美术基础,学生往往描过瓢会画瓢,描过葫芦会画葫芦,稍作迁移变动便错误百出。应用计算机拼贴出的图像中,光影明暗、形体透视、比例结构以及空间关系凌乱得让人啼笑皆非。职业应用能力可想而知。高职美术教学有两方面内容:绘画造型基础和职业技能训练。两个方面互相支撑形成高职职业美术技能。由于教学时间短,学生基础低,教学中往往顾此失彼中很难平衡。问题的出现虽然是基础训练和职业技能之间的平衡问题,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类型定位问题。

二、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及美术技能需求状态

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定位是实施教学目标定位先决条件,也是课程取舍、选择的依据。同是高等教育,高职的职业教育与本科院校和艺术专业院校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类型。概括的说,本科培养方向主要是研究型人才,高职培养方向主要是应用型人才。从美术教育角度讲,本科与美术专业培养的目标方向是工程师、美术师、和美术设计师;而高职非艺术生源各专业的培养方向则是各类技术员和施工员。如服装行业:本科和艺术专业生的培养目标是———服装设计师,设计师助理。其职责:是服装设计,通过把握市场、研究时尚审美特征、创作和推出适于时代的艺术样式。其高职生目标岗位则是———技术员、制版工。其职责是:具备设计执行能力。要能够看懂设计,理解设计意图和审美意象,通过解决生产工艺问题贯彻执行设计意图、保证产品质量。在园林行业:本科和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建筑师、设计师职责:是进行园林规划设计,通过对设计目标的创作型思考,进行方案立意和设计制图。其高职培养目标则是———技术员、施工员、绿化工。能力目标:设计图执行能力。要具备读图能力及辅助设计能力和设计图执行能力。从对美术的需求角度看,高职的人才需具有读图能力和执行能力。其中“执行能力”是关键所在。从艺术教学层面分析,“执行能力”主要是理解能力,高职生要了解本行业的绘画语言和设计审美思维方式,从而读懂图纸理解设计。要达到对设计的良好理解,高职生需要有着与设计师有着同样广泛的艺术需求。而在精深度、和熟练程度上则与设计师有着截然不同的标准。概括地说,高职生目标岗位对美术需求是了解绘画语言读懂图纸。

三、高职职业美术技能教学中的问题

高职人才在拥有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职业美术技能,是一种职业需求和时代需求。高职教育是形成高等职业人才工程体系的重要环节,良好的高职美术教学体系应当是吻合于高职人才系统工程,并为高职人才能力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高职开设美术课程的专业中75%以上是非艺术生源,而这批生源没有美术基础,艺术课程教学中问题较多。

(一)在非艺术生源能力结构中美术知识与技能是一种缺失状态

非艺术生源学生在中学阶段就选择了不考艺术。虽然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普及教育大纲中,对艺术教育目标、要求也是相对完备的,但在落实中,部分地域为两个极端。艺术考生投入大量精力于艺术课程,而大多不考艺术的中学学生,早已将艺术研习排除在自己需求之外。在这批非艺术生源高职生的能力结构中,美术知识与技能是一种缺失状态。这批学员的美术教学起点相当于成人美术启蒙和补充教学。

(二)艺术学习中的思想障碍

成人接受美术启蒙比青少年有更多的思想障碍,非艺术生源学生没有艺术尝试经验,但是不乏成人知识结构和视觉经验,因而能及时感知自己美术方面的不足,从而丧失信心,认为没有“艺术细胞”形成思想障碍。教学中此类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妥善的解决,还有可能形成永久性的学习障碍。

(三)对美术工作状态不适应

美术技能训练需要操作人员保持稳定的耐心和精益求精的探求精神,这是从事美术行业的必备素质。这些素质的形成对部分学员来说也许很快适应,但对个别非艺术生源来说,却需要迈过一道门槛,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和适应过程。

四、高职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执行能力”对于美术教学内容从广义上讲与设计师相近,而深度则应按不同的职业需求定位。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到教学中,高职美术教学压力和学生课业压力顿时减轻了许多,因为高职美术教学不用再被广泛的需求吓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完全有理由达到“执行能力”的需求。根据具体岗位的技能目标,定位教学目标,使学生学的有自信、有方向。下表是对部分专业美术教学内容的思考和做法:

五、高职美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类型

通过大量调研和论证确定的教学内容,还需要相对应的教学方式来付诸实践,高职常用的教学模式以下几种类型。

(一)从美术教育、教学逻辑性上分有直线式和螺旋式

1.螺旋式。专业的美术技能训练往往是从素描基础开始,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形成训练周期,又通过多个周期的循环往复,使技能水平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形态。这种训练形式适用于青少年和有专业方向的业内人士,对于职业教育并不能完全适用。螺旋式由基础到应用,要历经多个循环,高职教学的时间短,训练没有反复的余地。

2.直线式。最有效的应当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课时配额,设置直线式教学模式。直线式教学应以职业美术需求为主线,将绘画造型基础融入美术技能教学。从高职生启蒙认知切入,设计一条适宜高职认知方式和认识发展规律,符合培养目标需求的直线式教学程序。虽然高职教学适用模式为直线式,但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教师可以授之以渔,为学生职业发展设计和介绍螺旋式美术学习模式,从而指导学生的自主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二)从教学时间模式上分有模块式和周课时式

非艺术生源范文篇2

提高国民及大学生艺术综合素质和加强艺术教育、增强国民的艺术修养,本身并无可厚非,但由此引发的各种弊端也相继暴露,很多地方已出现了生源极度匮乏、无人报考的现象,有的学校甚至因没有专业师资力量而无法开办。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和焦虑。“对于投资者而言,一个未知的行业就像遥远沙漠上空美丽的海市蜃楼,因为遥远而显得美丽。只有穿越之后,才知道美丽的远景只是各种光线融汇而成的图景而已”①。一个新兴和热门投资领域的兴起,总是会吸引许多新的投资人和盲目的跟风者。这些投资者总是寄希望于新的投资领域,能够迅速赚个钵满盆溢,而最终总有些人被市场游戏的规则所淘汰。如同美丽的梦境一样,醒来之后才发觉,梦与现实之间是如此遥远。对于一般非艺术院校来讲,如果不懂得艺术教育的规律与特点,艺术教育投资就如同一块被膨化了的美丽的蛋糕,或如同空中楼阁一样,显得那样虚无缥缈和松软。

我们应当高度警惕艺术教育投资市场的远景幻象,在诱人的幻象中蕴含着潜在的、充满风险的各种陷阱。

一、市场潜在危机

从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提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呼吁,许多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都在探索着一条提高祖国未来接班人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素质的艰辛之路。一时间无论新闻媒体还是官方舆论以及各普通高校,纷纷打出了加强中小学及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旗号,各中小学也开始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同时开始引进专业的艺术师资人才。这无疑给原本相对平静的艺术教育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与波澜,于是人们忽然发现艺术教育这块未被发掘的巨大市场的利润空间,大家纷纷举兵,都想在最短时间占领这一市场的尽可能大的份额。然而,在商业运行机制下,任何投资市场都是遵循着各自的游戏规则的:即有利润就必然有风险,风险越大相应利润回报也就越丰厚。艺术教育市场也不例外,在看似巨大的利润空间之下,巨大的市场投资风险陷阱也正在慢慢逼近。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从未间断过。艺术人才与艺术教育人才的市场需求,远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样紧俏。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也并不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缺少艺术人才,城市中小学的美术音乐教师,相对配备基本齐全。普通非艺术高校中也仅仅是缺少艺术技能教师。而对于艺术理论教师来说,全国务高校并非异常紧缺。这一点从全国高校的文学及语言专业师资配备上就可窥见一斑。因此,对于市场上这一领域人才的需求,往往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猜测而已。

众所周知,目前一些文艺专业团体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纷纷打起了体制改革和企业化及市场化管理、自负盈亏的旗号,紧缩银根,缩减人员编制,关停并转,使得原本就不甚景气的艺术团体,更显得雪上加霜,许多文艺团体长时间无法开展业务活动。各地都存在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现象。这种文化艺术市场人才的过剩,必将导致艺术投资市场的危机与陷阱,使得我们看似红红火火的艺术投资出现了膨胀式的泡沫,殊不知,危险就在这美丽的泡沫掩盖之中。目前全国各专业团体如果都真正实行市场化管理,实行自负盈亏的话,笔者斗胆作一预测:恐怕90%以上的演出单位如果不改制都将宣告解散。在新疆,曾经红极一时的某专业剧团,就因其无力在这一残酷的游戏规则中继续生存而导致名存实亡,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解散了;还有些专业剧团近几年来一直饱受资金匮乏的困扰,长期以来业务活动逐年减少,公演期间连基本的投资成本都难以收回,更不要奢望盈利了。省级剧团尚且如此,县一级业余剧团自不必多言。这种带有海市蜃楼般的市场需求,往往像是躲在浓浓云层背后的一线光亮,稍纵即逝。

二、政策机会潜在危机

钻政策的空子,打政策擦边球,利用政策机会,是中国大多数投资者尤其是民营投资机构最为青睐的行为之一。他们一经发现了政府在某一领域出台新政策或新文件之后,便开始寻求各种机会,以求争取在各项配套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全到位时,先斩后奏,先占领市场。在民办教育政策方面的放宽和关于艺术教育方面舆论宣传力度的加大,尤其是自1999年开始的全国高校的扩招,使得许多高校和民营投资者,出于对政策性机会的盲目追求,纷纷把投资目标瞄准了艺术教育市场,他们在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匆上马,纷纷开设艺术类及艺术教育专业课程,开始大量招收艺术类考生。

笔者自新千年开始,每年先后赴区内外各地招生开始调查,结果表明,全国高校无论民营与公立高校,不论文理科,无一例外,都在招收艺术类考生。尤其一些民营的打着科技学院旗号的理科院校,大量招收音乐表演、播音主持、艺术设计以及文化艺术管理等专业考生。

然而他们却忘记了国家每一政策的出台,总是伴随着许多严格审批与监督机制,尤其是一旦出现过热现象,自然会采取一些限制措施(所谓矫枉过正),以避免发生教育投资过度而导致混乱的现象。正如《新疆都市消费晨报》2004年11月10日以《中国高等教育何以支撑世界之最》为题,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过快提出质疑:“在快速发展、规模倍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何以支撑世界之最?……迅速扩大的招生规模,不仅使师资力量面临压力,也给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后勤服务等带来困难。这很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②这实际上是预示着一种信号:即教育投资过热已经引起了社会以及舆论界的关注,而教育投资热的主要表现是在艺术教育投资方面。另外,国家教委对于各高校在师资和本科教育及学位授予权等方面,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学位办公室等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对社会力量办学毕业证书的认可和学位证书的授予资格等规定,限制了一批高校的艺术类招生的数量。据报道: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就已经由自治区教委下发了文件,对于各类免办学校的资格进行监管控制。2004年11月8日《新疆都市消费晨报》以题为《首府为各类民办教育设置进入“门槛”》③详细报道了区教委出台的有关监管规定。再有,对于文艺团体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教育后的职称重新认定考核等措施,这一系列的严格要求,使得许多人过于追求投机利润而陷入了政策陷阱。比如: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规定,对于民办教育单位的审批条件首先是土地和书籍的拥有数量,其次是专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职称比例与数量,符合这些硬件与软件条件的方可申请办学。许多高校在一边匆忙扩大招收艺术类考生的同时,一边在向教育管理部门申办本科教育审批手续和学士学位授予权;致使真正的艺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等,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临时拼凑和照搬其他院校的现象较多,以致影响了教学质量。这一现象不在少数。目前,我国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使得一些原本生源勉强维持正常水平的艺术院校,在市场的分流浪潮冲击下,失去了往日的平静,不得不绞尽脑汁去拓宽专业、广开生源,以维持日常的业务开支。

三、专业技术人才潜在危机

我们知道,一个企业、一所学校,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如场地设备等等以外,最为重要的是人才。因为无论企业还是学校,都是由人来进行操作和掌控的。现在人们常说:今天的行业竞争除了对市场的争夺以外,对人才资源的竞争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竞争之一。因此人才竞争与人才资源的缺乏,将是企业及各大专院校永恒的课题。

正如“在知本时代,企业对高新技术和高精尖人才的追求几近疯狂,魂牵梦萦的都是能拥有别人无法替代的技术,有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没有留意到,技术和人才作为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两大法宝,在为投资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常使大量优秀的项目消弭于无形。”④。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艺术专业技能与艺术教育本不可能完全划等号。这是因为教育本身是个较为复杂的专业学科,艺术专业技能与艺术教育二者互相牵制又互相独立。正像一个优秀歌唱家未必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声乐教育家,而一个优秀的声乐教育家也不一定是个出色的歌唱家。一些优秀的艺术人才或许在专业技能上是优秀的,但在进入教育领域后,却暴露出诸多方面的不足,以至于默默无闻。于是对于这些人才的过高期望也只能是一个美丽的远景幻象而已。另外,有个别艺术教育人才本可能完成或正承担着某些科研项目,也因其他个别院校的丰厚待遇所吸引,从而使项目束之高阁。

有很多优秀艺术工作者,到了高校后,无法适应高校严格的各种规定而显得无所适从与碌碌无为,特别是许多文艺工作者在专业团体工作多年,绝大部分都有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而理论水平恰恰是高校最为重视同时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手段,仅此一项,使得许多艺术家在转为教育工作时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同程度的问题。因而对他们的过高期望,也成为一个美丽的幻影。正如本人拙作中所言:“新型的优秀的教育家不仅仅是精神领袖具有管理能力、领导才能,还应该具备优秀教练员的能力。教育家不光教学生学什么、做什么,并且也能够教导青年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教,同时还应该能够详细地教给他们教学生如何去正确学习和掌握所学学科的基本要领和基本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给学生学习怎样学会和掌握知识的正确方法,并给青年教师以认真、细致、耐心的讲解或准确的示范。”⑤很多民营院校及普通高校因急于增加艺术教育项目,不惜重金从社会及其他艺术院校招聘专业人才,在这些专业人才中也因各自的学识水准及修养等因素,使得一些过去没有艺术学科的院校,在开办和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问题。这类事件在目前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已不算什么新闻了。因为“高等院校不光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各种技能,还要给他们传授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文化理念,这才是优秀教育家在新时期的新任务。”⑥因此,由于艺术人才问题给许多非艺术专业高校带来的潜在或明显的问题也屡见不鲜,其重要因素还是缺少既能够传授专业技能,同时还具备规范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经验的艺术人才。

无论是民办还是国家高等院校,经济基础固然重要,不断寻求学校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确是现代高等院校的重要课题与任务之一,但是脱离了直接掌控的能力极限就会使自己原有的稳固基础出现动摇或危机。最后我想引用著名经济学家刘纪鹏所说一句话:“……当你的管理能力、资金驾驭能力、资金的来源不匹配的话,过度的扩张会带来无法承受的信用风险,将使整个庞大产业毁于一旦”,⑦来警告那些急于盲目追逐艺术市场利益的投资者,艺术教育市场投资应当谨慎!

注释:

①④援引《商界》P38、41页,2002年第11期

②《新疆都市消费晨报》D3版2004年11月10日

③《新疆都市消费晨报》A4版,何平,2004年11月8日

非艺术生源范文篇3

提高国民及大学生艺术综合素质和加强艺术教育、增强国民的艺术修养,本身并无可厚非,但由此引发的各种弊端也相继暴露,很多地方已出现了生源极度匮乏、无人报考的现象,有的学校甚至因没有专业师资力量而无法开办。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和焦虑。“对于投资者而言,一个未知的行业就像遥远沙漠上空美丽的海市蜃楼,因为遥远而显得美丽。只有穿越之后,才知道美丽的远景只是各种光线融汇而成的图景而已”①。一个新兴和热门投资领域的兴起,总是会吸引许多新的投资人和盲目的跟风者。这些投资者总是寄希望于新的投资领域,能够迅速赚个钵满盆溢,而最终总有些人被市场游戏的规则所淘汰。如同美丽的梦境一样,醒来之后才发觉,梦与现实之间是如此遥远。对于一般非艺术院校来讲,如果不懂得艺术教育的规律与特点,艺术教育投资就如同一块被膨化了的美丽的蛋糕,或如同空中楼阁一样,显得那样虚无缥缈和松软。

我们应当高度警惕艺术教育投资市场的远景幻象,在诱人的幻象中蕴含着潜在的、充满风险的各种陷阱。

一、市场潜在危机

从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提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呼吁,许多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都在探索着一条提高祖国未来接班人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素质的艰辛之路。一时间无论新闻媒体还是官方舆论以及各普通高校,纷纷打出了加强中小学及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旗号,各中小学也开始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同时开始引进专业的艺术师资人才。这无疑给原本相对平静的艺术教育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与波澜,于是人们忽然发现艺术教育这块未被发掘的巨大市场的利润空间,大家纷纷举兵,都想在最短时间占领这一市场的尽可能大的份额。然而,在商业运行机制下,任何投资市场都是遵循着各自的游戏规则的:即有利润就必然有风险,风险越大相应利润回报也就越丰厚。艺术教育市场也不例外,在看似巨大的利润空间之下,巨大的市场投资风险陷阱也正在慢慢逼近。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从未间断过。艺术人才与艺术教育人才的市场需求,远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样紧俏。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也并不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缺少艺术人才,城市中小学的美术音乐教师,相对配备基本齐全。普通非艺术高校中也仅仅是缺少艺术技能教师。而对于艺术理论教师来说,全国务高校并非异常紧缺。这一点从全国高校的文学及语言专业师资配备上就可窥见一斑。因此,对于市场上这一领域人才的需求,往往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猜测而已。

众所周知,目前一些文艺专业团体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纷纷打起了体制改革和企业化及市场化管理、自负盈亏的旗号,紧缩银根,缩减人员编制,关停并转,使得原本就不甚景气的艺术团体,更显得雪上加霜,许多文艺团体长时间无法开展业务活动。各地都存在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现象。这种文化艺术市场人才的过剩,必将导致艺术投资市场的危机与陷阱,使得我们看似红红火火的艺术投资出现了膨胀式的泡沫,殊不知,危险就在这美丽的泡沫掩盖之中。目前全国各专业团体如果都真正实行市场化管理,实行自负盈亏的话,笔者斗胆作一预测:恐怕90%以上的演出单位如果不改制都将宣告解散。在新疆,曾经红极一时的某专业剧团,就因其无力在这一残酷的游戏规则中继续生存而导致名存实亡,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解散了;还有些专业剧团近几年来一直饱受资金匮乏的困扰,长期以来业务活动逐年减少,公演期间连基本的投资成本都难以收回,更不要奢望盈利了。省级剧团尚且如此,县一级业余剧团自不必多言。这种带有海市蜃楼般的市场需求,往往像是躲在浓浓云层背后的一线光亮,稍纵即逝。

二、政策机会潜在危机

钻政策的空子,打政策擦边球,利用政策机会,是中国大多数投资者尤其是民营投资机构最为青睐的行为之一。他们一经发现了政府在某一领域出台新政策或新文件之后,便开始寻求各种机会,以求争取在各项配套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全到位时,先斩后奏,先占领市场。在民办教育政策方面的放宽和关于艺术教育方面舆论宣传力度的加大,尤其是自1999年开始的全国高校的扩招,使得许多高校和民营投资者,出于对政策性机会的盲目追求,纷纷把投资目标瞄准了艺术教育市场,他们在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匆上马,纷纷开设艺术类及艺术教育专业课程,开始大量招收艺术类考生。

笔者自新千年开始,每年先后赴区内外各地招生开始调查,结果表明,全国高校无论民营与公立高校,不论文理科,无一例外,都在招收艺术类考生。尤其一些民营的打着科技学院旗号的理科院校,大量招收音乐表演、播音主持、艺术设计以及文化艺术管理等专业考生。

然而他们却忘记了国家每一政策的出台,总是伴随着许多严格审批与监督机制,尤其是一旦出现过热现象,自然会采取一些限制措施(所谓矫枉过正),以避免发生教育投资过度而导致混乱的现象。正如《新疆都市消费晨报》2004年11月10日以《中国高等教育何以支撑世界之最》为题,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过快提出质疑:“在快速发展、规模倍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何以支撑世界之最?……迅速扩大的招生规模,不仅使师资力量面临压力,也给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后勤服务等带来困难。这很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②这实际上是预示着一种信号:即教育投资过热已经引起了社会以及舆论界的关注,而教育投资热的主要表现是在艺术教育投资方面。另外,国家教委对于各高校在师资和本科教育及学位授予权等方面,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学位办公室等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对社会力量办学毕业证书的认可和学位证书的授予资格等规定,限制了一批高校的艺术类招生的数量。据报道: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就已经由自治区教委下发了文件,对于各类免办学校的资格进行监管控制。2004年11月8日《新疆都市消费晨报》以题为《首府为各类民办教育设置进入“门槛”》③详细报道了区教委出台的有关监管规定。再有,对于文艺团体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教育后的职称重新认定考核等措施,这一系列的严格要求,使得许多人过于追求投机利润而陷入了政策陷阱。比如: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规定,对于民办教育单位的审批条件首先是土地和书籍的拥有数量,其次是专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职称比例与数量,符合这些硬件与软件条件的方可申请办学。许多高校在一边匆忙扩大招收艺术类考生的同时,一边在向教育管理部门申办本科教育审批手续和学士学位授予权;致使真正的艺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等,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临时拼凑和照搬其他院校的现象较多,以致影响了教学质量。这一现象不在少数。目前,我国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使得一些原本生源勉强维持正常水平的艺术院校,在市场的分流浪潮冲击下,失去了往日的平静,不得不绞尽脑汁去拓宽专业、广开生源,以维持日常的业务开支。

三、专业技术人才潜在危机

我们知道,一个企业、一所学校,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如场地设备等等以外,最为重要的是人才。因为无论企业还是学校,都是由人来进行操作和掌控的。现在人们常说:今天的行业竞争除了对市场的争夺以外,对人才资源的竞争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竞争之一。因此人才竞争与人才资源的缺乏,将是企业及各大专院校永恒的课题。

正如“在知本时代,企业对高新技术和高精尖人才的追求几近疯狂,魂牵梦萦的都是能拥有别人无法替代的技术,有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没有留意到,技术和人才作为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两大法宝,在为投资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常使大量优秀的项目消弭于无形。”④。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艺术专业技能与艺术教育本不可能完全划等号。这是因为教育本身是个较为复杂的专业学科,艺术专业技能与艺术教育二者互相牵制又互相独立。正像一个优秀歌唱家未必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声乐教育家,而一个优秀的声乐教育家也不一定是个出色的歌唱家。一些优秀的艺术人才或许在专业技能上是优秀的,但在进入教育领域后,却暴露出诸多方面的不足,以至于默默无闻。于是对于这些人才的过高期望也只能是一个美丽的远景幻象而已。另外,有个别艺术教育人才本可能完成或正承担着某些科研项目,也因其他个别院校的丰厚待遇所吸引,从而使项目束之高阁。

有很多优秀艺术工作者,到了高校后,无法适应高校严格的各种规定而显得无所适从与碌碌无为,特别是许多文艺工作者在专业团体工作多年,绝大部分都有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而理论水平恰恰是高校最为重视同时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手段,仅此一项,使得许多艺术家在转为教育工作时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同程度的问题。因而对他们的过高期望,也成为一个美丽的幻影。正如本人拙作中所言:“新型的优秀的教育家不仅仅是精神领袖具有管理能力、领导才能,还应该具备优秀教练员的能力。教育家不光教学生学什么、做什么,并且也能够教导青年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教,同时还应该能够详细地教给他们教学生如何去正确学习和掌握所学学科的基本要领和基本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给学生学习怎样学会和掌握知识的正确方法,并给青年教师以认真、细致、耐心的讲解或准确的示范。”⑤很多民营院校及普通高校因急于增加艺术教育项目,不惜重金从社会及其他艺术院校招聘专业人才,在这些专业人才中也因各自的学识水准及修养等因素,使得一些过去没有艺术学科的院校,在开办和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问题。这类事件在目前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已不算什么新闻了。因为“高等院校不光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各种技能,还要给他们传授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文化理念,这才是优秀教育家在新时期的新任务。”⑥因此,由于艺术人才问题给许多非艺术专业高校带来的潜在或明显的问题也屡见不鲜,其重要因素还是缺少既能够传授专业技能,同时还具备规范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经验的艺术人才。

无论是民办还是国家高等院校,经济基础固然重要,不断寻求学校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确是现代高等院校的重要课题与任务之一,但是脱离了直接掌控的能力极限就会使自己原有的稳固基础出现动摇或危机。最后我想引用著名经济学家刘纪鹏所说一句话:“……当你的管理能力、资金驾驭能力、资金的来源不匹配的话,过度的扩张会带来无法承受的信用风险,将使整个庞大产业毁于一旦”,⑦来警告那些急于盲目追逐艺术市场利益的投资者,艺术教育市场投资应当谨慎!

注释:

①④援引《商界》P38、41页,2002年第11期

②《新疆都市消费晨报》D3版2004年11月10日

③《新疆都市消费晨报》A4版,何平,2004年11月8日

非艺术生源范文篇4

1.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笔者走访和调研了30所高职院校,对照教育部办公厅于2006年3月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主要存在五个问题。1.1开设课程门类少。《方案》中提出:“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DV制作》等。”据调查,高职院校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开设主要有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文学和影视6类课程组成,而真正开课在5类以上的低于50%。大多数选择其中3门开课,或者通过开设《艺术概论》《艺术鉴赏》等课程将6类课程内容融入其中。至于《方案》中所提到的任意性选修课程的开课情况更是少之又少。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覆盖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院校的公共艺术课不直接面向全体供学生选择,而常被限定只对某个专业或某个年级开设,很多学生根本没有选择机会。直接导致多数学生无学习公共艺术的机会,更无法谈艺术素养提升。1.2高质量课程匮乏。《方案》中提出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目标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据调查发现,高职院校重视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轻视公共类课程的特征十分明显。公共艺术课程处于被边缘化状态,在学校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成果奖评定中难有一席之地。课程建设整体水平较低,教师积极性不高,高质量课程十分匮乏。1.3课程管理不规范。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大多是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或通识教育选修课。大部分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的开设都是由教师本人申请,所在教研室、教学系(二级学院)审查同意后上报,学院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审批。在审批后,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特别是无公共艺术教育教研室的高职院校,这种现象十分突出。上课时间通常都安排在周三下午、晚上或周末,学生缺课现象比较严重。1.4课程结构不合理。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结构设计完全依托自身的师资情况,缺乏整体设计。一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协调。多数院校偏重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技能课程相对较少,有的院校几乎全部是理论课程。二是课程间缺乏明显的逻辑关系。各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开课时间或者集中于大一年级,或者是每个学期都开设,所有课程处于平行并列的位置,之间无逻辑关系,无法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无法实现因材施教。1.5教学设施不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特别是实践和技能类课程。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专用的艺术教室,如:音乐教室、绘画教室等,公共艺术课的实践训练场所不固定,设备不专业,教师和学生像游击队员。非艺术类高职院校在保障课程教学设施的活动场地更是匮乏,没有普通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空间。

2.合理构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

教育部在延安举行学习贯彻落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五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推动学校美育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有持续的方向前进,重点打好“三大攻坚战”。一是打好深化教学改革攻坚战,做到“三聚焦”,即课程建设聚焦开齐开足上好、教学改革聚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美育实践活动聚焦人人。二是打好改善办学条件攻坚战,做到“三强化”,即多措并举强化美育教师队伍、依据标准强化场地设施配备、精准施策强化教育脱贫攻坚。三是打好完善评价机制攻坚战,做到“三推进”,即学生评价要推进艺术素质测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评价要推进“硬指标”考评、政府评价要推进问责制实施。可见,课程建设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效性非常重要。基于国家重要会议精神及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现状问题,笔者建议从增设课程门类,推进课程建设,规范课程管理,完善课程结构,加大设施投入五方面着手,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才能充分提升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成效。2.1增设课程门类,满足选课需求。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来自不同地区,所接受的艺术教育水平有差异,对公共艺术课程学习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课程选择范围。笔者建议在以音乐、绘画、舞蹈、文学、戏剧、雕塑、影视、设计八大艺术门类为基本框架下,不断将各门类中最新的内容引入课程,构建涉及面更广、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有充足的选择机会和宽泛的选择范围。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借助其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更新速度快等特点,依托尔雅、泛雅、爱课程等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保障学生的课程选择范围和权力。2.2推进课程建设,实现质量提升。各高职院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形成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考核,即要推进“硬指标”考评。将公共艺术教育的品牌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成果等列入其中,为从事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平台和机会。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品质,打破单纯的艺术理论知识教授、技法技能指导,通过参观、活动、竞赛、沙龙等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艺术和文化学习热情,以提升教学效果。2.3规范课程管理,提升教学成效。各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如: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公共艺术教研室。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如:课程体系建构、教学目标设定、教材编制与选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效果评估等,有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管理部门为从事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起研讨、互相交流、共同提升的空间和平台。规范对公共艺术课程学分的认定,加强对教师日常教学的考核,避免学生缺课现象的发生。2.4完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一是做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既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实践探索,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两者的衔接,既要有美学原理和艺术欣赏的理论知识,又要有适当的艺术体验和实践实训。二是将课程内容进行分层分类。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来自不同地区的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艺术修养基础,文化知识背景,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对授课对象和课程内容进行分层分类。课程的内容设计充分遵循大学生的认识规律,依据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逻辑规则。在学生选课时,为其提供课程说明,让其客观理性地针对自身实际选择适合的课程,因材施教,最大化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三是将艺术素质测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为保障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目标的实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建议将艺术素质测评内容列入课程之中,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因生源差异导致的艺术素质基础差异的问题。2.5加大设施投入,营造艺术氛围。学校管理层要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加大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依据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需要,建设专用的教学场所。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稳定的、有保障的教学场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特别是非艺术类高职院校,更要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最基本的进行艺术实践的空间,帮助非艺术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其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实现专业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是其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各高职院校要解决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增设课程门类以满足学生选课需求,推进课程建设以实现质量提升,规范课程管理以提升教学成效,完善课程结构以优化教学内容,加大设施投入以营造艺术氛围五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提高,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析.关于艺术课程学科综合之思考[J].艺术百家,2006(2).

[2]宋晔.隋新.谈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的新思路[J].艺术研究,2010(4).

[3]庞海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非艺术生源范文篇5

一、当前我省普通高中舞蹈教育现状

1、普通高中舞蹈生“生源”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高中生的升学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考入一般院校无望。近年来,由于设立艺术类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而艺考类文化分值又偏低,因此这类学生为躲过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峻现实,就开始青睐这条捷径,纷纷涌入到浩浩荡荡的舞蹈专业高考的大军中来。

可是这类学生中除了少数学生有舞蹈天赋或是真正喜欢舞蹈外,很多人并不喜爱舞蹈这一行,他们只是把舞蹈艺考当成考大学的一块敲门砖,为考学而学艺术。可是舞蹈训练过程是艰难而痛苦的,需要拥有克服困难拼搏向上的意志。而这类学生本来对舞蹈的兴趣就不大,再加上舞蹈训练既苦又累,所以就难免对舞蹈产生一些厌烦的心理。

在这些艺考生中,大部分学生高中之前没有接触过舞蹈,基本艺术素质薄弱。由于学习专业的时间相对较晚,接受能力和感知能力欠缺,导致专业成绩参差不齐且普遍较差。这是我省普通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还有极少数学生,小时候参加过舞蹈培训班或是少年宫舞蹈培训,在各种文艺活动、演出、比赛过程中对舞蹈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基础,从而走上了学习舞蹈专业的道路。这些孩子的家长认为学习舞蹈固然很好,但是文化课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走高考舞蹈艺考这条路既可以学习扎实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发挥孩子特长。于是这部分学生就成为了我们普通高中舞蹈艺考生的另一种来源。

2、普通高中舞蹈师资情况

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意识。可在我国虽有众多的舞校、艺术学校,但他们培养的是专业舞蹈人才,很少有毕业生到普通高中去执教,虽有个别也相对缺乏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我省情况也一样。从调查情况看,在条件好一些的城市中学,一般情况下,还能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接触过五大舞蹈训练的教师;而县城的中学,舞蹈教师大都是由音乐老师来代替的,真正接触过舞蹈训练的很少,师资匮乏。

3、高中舞蹈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直以来,普通高中在一定程度上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对艺术教学重视不够,再加上财力人力的制约受限制,在教材、教辅资料方面匮乏,教学设备也不足,甚至没有像样的场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免捉襟见肘。

在应试教育仍占据重要地位的普通高中,艺术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最多可算“小家碧玉”,重视不足,课时量偏少。据了解,一般普通高中专业训练时间与高中所设课程之比平均下来还不到五分之一,这就导致学生上文化课时间长,平时训练少,学习舞蹈仅是“浅尝辄止”。在这种普通教育模式下,对于舞蹈专业的学习不可能达到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因此造成在高考舞蹈艺考中同个别的艺校或外省水平较高的普高学生缺乏竞争力。

教育理念短视,让成绩不好的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捷径考入一个理想的大学,以此提高升学率,这是当前普通高中对于艺考生的选用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在舞蹈人才的选用上,身体的比例,肢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对音乐节奏地掌握等等,符合标准才能被选入舞蹈人才的行列。而一些学校中考艺考与高考艺考没有做到很好接轨,考试内容和要求与高考艺考不太吻合,致使招收的一部分学生,距离高考依靠的要求相差很远。

二、普通高中舞蹈艺术生培养模式改革

1、建立健全的中考制度,提高“生源”的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我认为,筹划详细的,科学的,健全的艺术中考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现阶段要努力实现和完成的任务之一。之前我们曾分析过普通高中舞蹈生的生源问题,可以看出,大学在招生时,主要的生源来自欠发达的县城,这些学生学习艺术时间短,教师水平不高,造成学生的整体水平不高。如果能够在中考时加入艺术类专业或特长考试,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习和接触艺术,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建立较好的音乐感觉和舞蹈功底,以及扎实的文化课知识,再进入高中阶段进一步深造。随着学生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们在对艺术的理解能力方面也会有更理性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这样的学生素质,我认为才是合格的大学生生源。

2、合理整合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各个中学的音乐老师数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这就为各个学校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创造了一些基本条件。但是,欠发达地区的中学,音乐教师是极其匮乏的,舞蹈教师更是少得可怜。这样的话,再有舞蹈艺考生的培训是困难的。我认为,将整个县城或是乡镇为一个单元,合理的整合师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科学的办法。

3、高中与大学建立合作培养机制

非艺术生源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艺术教育;特性;发展趋势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各阶段教学都开始与“素质教育”挂钩。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近些年来也意识到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所以,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艺术教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人才。因此,对当前高职艺术教育呈现出的特点进行分析,且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艺术教育呈现出的特性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艺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意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所以,通过各自形成特点,展开激烈的竞争。首先,“小班制”教学是许多高职院校开展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优势,其可以按照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做教学目标。而教师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喜好和特点,制定符合学生要求的教学模式,既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也可以使得艺术教育的本质体现出来。其次,大多数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偏低,文化素质不高。由于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都是在高考中没能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所以其文化课水平必然相对较弱,学生的整体素质与传统的本科院校相比也会有一定的差别。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学生就会认为自己不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前景一片黑暗。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深陷其中,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在开展艺术教育的时候,过分注重艺术知识传授,忽视文化成绩提升,必然造成大多数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得不到提高。最后,则表现为高职院校传授给学生的艺术知识不具备实用性。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所以开展教育的事后,必须按照市场用人要求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可是当前高职艺术的现状还存在一定的堪忧景象,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就业岗位要求脱节,在毕业之后很难顺应社会用人要求,同时也无法及时适应工作。

二、未来高职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

1、对艺术教育进行科学定位

高职院校若想在未来更好地开展艺术教育,势必需要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高职院校需要对自身开展的艺术教育进行科学定位,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挖掘自身学校的教学特色。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进行客观分析,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怎样的艺术人才。将此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进而确保学生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更具竞争实力。

2、将艺术教育和非艺术教育结合起来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开展艺术教育,需要将艺术教育和非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欣赏水平。在同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下,可以形成符合我国发展要求的全面型人才,成为我国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3、实行“工学合一”的教育模式

所谓“工学合一”,就是指在开展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甚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机会。因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社会中需要的岗位提供实用型人才。故而,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未来高职艺术教育的必然趋势。学校不仅需要注重对学生理论性艺术知识的灌输,还需要跳出书本的拘泥当中,让学生走向社会。许多企业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就业的机会,通过让学生亲临企业进行实习工作,可以有效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巩固。利用实践经验,改善传统理论知识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对相关知识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深入分析,长此以往势必会提升高职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准。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且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源库

网络资源格外丰富,其可以作为有效的资源,被应用到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过程中。利用网络,可以及时对该专业的行业发展动态有所了解,同时还可以弥补书本知识的欠缺与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眼界,也丰富了教学内容。此外,学校还可以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独属于自身的资源库,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学生的学习与信息搜集,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极具帮助。

5、注重素质教育的意义

我国各阶段教育过程中,都不断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高职院校也绝不例外。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艺术教育的时候,需要意识到艺术所具有的多元化特点。故而,多元化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才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三、结语

当前,我国高职艺术教育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依旧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许多不足需要弥补。艺术教育是需要与素质教育目标相结合的,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向。高职院校教师需要逐步转变传统的思想,意识到艺术的多元化特点,从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特点的角度,提升艺术教育水平,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作者:张滔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燕.关于高职艺术教育发展的对策与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7,08:89-90.

[2]施王伟.高职艺术教育发展及其特性[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02:83-87.

非艺术生源范文篇7

关键词:课程改革;素质教育;钢琴教育;教育问题;解决措施

一、新时代下大学生钢琴教育现状及问题

1、盲目扩招促使生源质量差

近几年高校扩招已成为大趋势,扩招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生源质量的担忧。在高校扩招之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的考核都比较严格,那些基础差,素质低,能力差的学生是很难进入到高等艺术院校的钢琴音乐专业学习的。在我国文化事业,艺术事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艺术人才的渴求也是越来越迫切。而国家相关的教育部门为此相继降低了艺术类考生的录取分数线,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到了钢琴专业的学习中去。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大学钢琴教学在改革的道路上面临着极大的难度和挑战。

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一些艺术类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曾几度出现饱和的状况,与之相反的是教师资源却严重缺乏。逐年来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高校和教师的压力也是倍增,难免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矛盾日渐突出。钢琴教育不像专业教育,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众不同的教育模式——“一对一”。这种教育模式经过多次试验证明确实是提高教师开展钢琴教学质量的法宝。学生在专人的指导下也会取得更加明显的进步。可如今学生数量和师资人数的不平衡导致这样的想法只会化作泡影。

3、忽视钢琴理论教学

高校教师在对学生开展钢琴教学的时候普遍重视对学生弹奏技巧的培养,并通过一些优秀曲目来夯实学生的基本功。但让人遗憾的是教师以及学生都减少了对钢琴理论文化课程的关注度,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便具备了较高的钢琴弹奏技巧,但是却严重缺乏艺术气息和灵感,最终演奏出的曲目也是缺乏真实情感的且不能打动聆听者。这其实也是艺术工作者素质教育欠缺的一种表现。

4、教育模式过于传统

我国艺术院校总体的分布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但是经过研究调查后会发现不同类型的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都是雷同的。然而事实上不同的高校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比如中央音乐学院注重培养的是能够站在国内外大舞台的钢琴演奏家,而那些非专业的艺术院校虽然设置有相关的钢琴专业课,但是培养出来的艺术人才也趋向于是成为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培养方向,但是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多数的高等艺术院校都没有对此做出严格的区分。

5、学生钢琴基础层次不齐

随着各大艺术类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需要学习钢琴课程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刚进校的学生中有的家庭条件稍好,从小学习钢琴基础就非常扎实,且已经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水平。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只是出于个人爱好或者其它原因略微了解了一点钢琴知识。因此学生的钢琴水平可谓是参差不齐,这种情况也给传统模式下的高校钢琴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果一味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很有可能会使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来教育初级学生,而那些水平较好的学生又得不到针对性的指导。这只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无法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新时代下大学生钢琴教育改革的措施

1、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必定会深刻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背景下,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在钢琴教学中,教师结合钢琴艺术的需求勇于创新并多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适当的鼓励。

2、制定教学计划

非艺术类的院校要想提高钢琴专业教育的质量就需要纵观全局,为教师制定一个教学计划。通过科学的办法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钢琴的演奏技巧,落实到实践当中时还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的去创作作品。一个完善的教学计划将更加有利于教师教学课程的开展,同时对全校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也极具借鉴意义。

3、重视文化素养提升

目前部分高校的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普遍表现出重视专业训练而轻视文化课学习的特点。如果不及时改变这样的现状,高校在钢琴教育改革上只能以失败告终。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的钢琴知识教学时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和有效地引导。或者通过开办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论坛,课程和讲座,不断为学生创造接触人文知识学习的良好条件。

4、推广数码钢琴

数码钢琴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推广应用也是近些年来很常见的一个教育改革方式。数码钢琴比传统机械钢琴多了许多“数码”特有的功能,在我国也将数码钢琴统称为“电钢琴”。实践曾数次证明数码钢琴教学不仅能够降低高校的教学成本,而且还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同时数码钢琴的伴奏,录音等各种功能都是普通钢琴所不具备的,在课堂上使用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兴趣,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

三、结语

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使得钢琴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钢琴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对个体的发展大有裨益。在迅猛发展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钢琴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部分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展变革,以求符合新时展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推进新时期钢琴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各大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院校更要肩负起培养各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责任!

作者:季毅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非艺术生源范文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建设;思考

1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是针对培养幼儿教师设置的专业,学前教育在儿童成长中占据重要地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对的是0~6岁的学龄前儿童。学龄前时期是幼儿性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尝试各种新的改革,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学前教育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学前舞蹈课程属于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随着教育体制发展的新趋势,该课程同样面临着如何改进教学思想体系、课程建设的难题。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沿用舞蹈专业的培养方式,没有明显的专业特点,而学前教育市场需要一专多能并且具有舞蹈艺术特长的人才。针对以上情况的形成原因,笔者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1.1教学目标不明确,方法单一。教学目标是舞蹈课程的核心问题。目前该专业因目标不明确,在实践教学中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以学习舞蹈为教学目标,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学习。另外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是调动学生内驱力最有效的方式,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学目标完成的质量。现实中多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依然是教师一招一式教,学生逐个动作学。舞蹈课程结构上呈现固化状态,学生不知道为何而跳舞,动作僵硬、身心分离、周而复始,缺乏趣味性和艺术审美性。1.2教学课时不足。学前教育专业非舞蹈专业课,总学时128学时,每学期32学时,周学时为2学时。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零基础的学前专业学生身体的软开度,舞蹈基本表达技能,舞蹈基本理论知识,认知幼儿身体、心智能力表达与发展的技能知识。内容多时间少,教学课时完全不能满足教学需求。1.3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前教育专业非艺术专业,生源状况参差不齐。学生均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文化功底较深,舞蹈专业技能浅,极少数学生有舞蹈特长和一定基础,95%学生没有基础,舞蹈课教学从最低起点开始,教学内容简单,进度缓慢,教学目标不能如期完成。

2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

2.1目标清晰,明确教学。目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主要是为了培养懂舞蹈艺术、了解幼儿特点、能够适应幼儿园教学的一专多能舞蹈人才,而非舞台表演能力人才。专业舞蹈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舞蹈技能素养,培养毕业生在幼儿教育领域创新教学上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舞蹈研讨能力。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双方在注重动律规格、要领、风格及教学目的步骤同时,还要从文化角度入手,感受独特的舞蹈文化和情感,实现集模仿、致用、理解运用、创新等能力于一体的培养目标。2.2多元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讨式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讨式课堂教学法,可以满足学生自身舞蹈素养的培养,也可以满足幼教领域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该教学法将课堂分为三个模块:元素技能学习模块,目的是解决基本技能元素学习;小组研讨模块,鼓励学生挖掘舞蹈背后的支撑点,用批判的角度看待舞蹈,培养学生的研讨能力,目的为幼儿教师做铺垫;元素编创模块,根据第一个模块学习的元素,创编8小节作品,目的是使学生将学习的舞蹈元素,转化为编创应用能力。2.3建立课外链接,辅助课堂教学。课外采用各种方法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辅助教学。首先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其次小组完成作业,施行带帮式学习任务分层,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互助心理,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压力。最后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增加早功或晚功。针对自身条件较好的同学可以进行个别辅导,迅速提升其专业能力,这部分学生培养起学习热情,能够很快成为中坚力量,带动起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以课外增加练习的方法可以弥补课时不足,提高教学效率。2.4采用扬长避短教学方法,均衡发展。发挥学生文化基础好的优势,课堂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研讨能力,培养学生身体表达能力及对孩子身心的认知能力。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到教学相长均衡发展。例如:第一,实行主题研究,培养探索实践能力;第二,让学生讲解动作,互相纠正动作,培养动作正确发力和表达的判断力。总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均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以上是笔者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的思考,也是近年在教学中的总结和探索,存在个人看法的片面性,不足之处请指正。

参考文献:

[1]高文.教育中的若干建构主义范型[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3-9.

[2]贾安林,钟宁.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3]王淑月,冯思美.舞蹈基础训练[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非艺术生源范文篇9

关键词:建筑室内设计;工匠精神;高职教改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培养艺术设计类人才“专精艺精”的匠人品质,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岗位职业化培养。技艺动作的略微变形走样,生熟之别都会导致作品产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结果。将高职类艺术设计类专业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融合,是时展的需求,这也正是国内高职教学所需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以“工匠”标准培养学生,对行业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1]。

1目前教学特点与现状

1.1生源特点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生源分为两类,一是来自普通高考或单招学生,二是来自中专或高职学生,非艺术生较多,艺术生较少。文化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学习和艺术专业独立创新的能力。

1.2课程现状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是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一门优势专业,《工程制图》课程的性质是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是设计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进行设计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本课程根据工作岗位任职要求,参照国家制图员职业资格标准开展教学,其涵盖了建筑识图与制图相应规范标准知识,以“建筑装饰工程图纸”为载体,“建筑装饰图纸的绘制与识读”为重点,通过识读与绘制室内各构件的各类视图、识图与绘制房屋室内建筑装饰施工图、识读与绘制房屋室内装饰结构施工图等展开学习。也是学习AutoCAD等各种装饰工程制图软件提供各项参数的最有利的蓝本,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铺垫。在现有的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模式中,多以课程知识的输出为主,以教师为主导,因其生源特点,学生大多无绘画创造基础,创造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薄弱,缺乏对空间多维度、多角度的分析能力。

2工匠精神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2.1构建课程中“匠心”文化教学环境

2.1.1三尺讲台“每课一匠”塑“匠心”结合“工匠精神”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行业内代表性的工匠人物事迹,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精选出艺术类工匠大师的故事。在讲授课程知识点前,以“每课一匠”的形式,根据每节授课知识点内容,选择对应的工艺美术大师故事,采用视频播放,有音效、有影像的方式传播工匠故事。重点突出艺术匠人在人类文明造物中的地位,让学生认识到匠人的价值与意义,补充艺术工匠有关的知识内容,传递艺术匠人奉献一生的“匠心”执着,对作品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高贵品质。结合翻转课堂学生分享观后感,在解读工匠故事与讨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塑造“匠心”,为后续课程的教学展开基奠良好的教学氛围基础。2.1.2课程中“工匠文化”环境的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营造有助于提升学习氛围,通过“工匠文化”上墙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学习氛围的营造可塑造良好的班风学风,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奠定环境基础。

2.2课程中“匠心、妙手、工匠精神”三位一体教学改革策略

本课程以“匠心、妙手、工匠精神”三位一体为教学总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改革:2.2.1教——翻转课堂“互动式”理论教学拓“思维”(1)课前先学优化学前准备策略课前给学生布置具体章节理论预习作业,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边思考边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通过课前的自学,学生可提前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2)科学优化课内“学、教、练”时间结构为避免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学生易分散注意力,科学优化课内“学、教、练”时间,能有效提高课堂理论教学质量,学、教、练穿插进行,教学中教师精讲理论,讲授时间控制在15分钟之内,15分钟用于当堂训练,10分钟用于师生互评互动,教师用5分钟做知识点总结,以此互动互学的模式提高理论学习的教学质量。(3)翻转课堂“互动式”理论教学拓思维在课前先学、合理规划课内时间结构的基础上,以翻转课堂“互动式”理论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例:以学习建筑的组成部分知识点为例,课前任务分组对不同教学楼的空间组合、外形处理、结构形式和规模大小等进行调研,分组拍摄所调研不同教学楼的基础、墙、柱、楼面、屋面、门窗、楼梯以及台阶、散水、阳台、走廊、天沟、雨水管、勒脚、踢脚板等。课中教师讲授理论之前让学生分组上台介绍所调研建筑的组成部分,教师后点评讲解知识点,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又与理论知识结合,拓展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2.2.2学-技艺实操“步骤化”主题实训依托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艺术设计类课程多以理论+实操的模式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与应用,强调实践教学中的标准化、精细化、可视化,以此增强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1)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学定教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例:分组绘制教室六面视图,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教室平、立面图的测量及绘制。把课程知识点分解到实训实操环节中,对任务主题进行设计构思、绘图制作,让学生在实操中探索创新,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2)训练方法与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注重把实训操作步骤进行细化,通过步骤分解图,视频观看等方式,将实操步骤标准化、可视化。让学生直观的获取信息,也可反复观看。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法讲授实操的标准,以此帮助学生领悟工艺、掌握技艺,在实操过程中达到“匠心”、“妙手”的目标[2]。2.2.3做-评估修正“精益求精”培养工匠精神在任务驱动教学中,通过分组以团队协作模式开展实操,不单一以师生互动为主,增加了“生生互评”的“讲—评—改”+“解”的评价模式改革。(1)讲:分组完成作品的分析陈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2)评:开展“生生互评”模式,小组之间通过互评的方式进行作品点评,在评价别组作品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反思本组作品的不足之处。(3)改:根据评价结果修改本组作品,以达到“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目标。(4)解:教师针对“讲—评—改”三个环节对本次主题实训进行综合点评,解析过程遇到的难点,总结知识点并提出更新的观点。对学生作品进行现场一对一的修改,并提出修正的意见,反复评估修正以打到“精益求精”的结果。

3结语

结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特点,本文探讨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工程制图》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备“工匠精神”的艺术匠人品质。探讨与高职院校建筑室内设计类更相符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和行业塑造更专业更精益的复合型人才,发扬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推动行业与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俊竹.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8):88-91.

非艺术生源范文篇10

一、钢琴集体课对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更符合综合艺术师资培养的要求

通常在钢琴的“个别课”上,教师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演奏技巧。而钢琴集体课在课时安排上经常是两节连上,因此在一堂钢琴集体课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就极其丰富,并增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内容的安排上通常也包括乐曲的演奏,但由于是面向二、三十个学生,这就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体打节奏、唱音符、集体弹奏;在课堂上做一些熟悉键盘的移调练习;即兴创作小乐曲;利用多媒体视频给学生介绍所弹奏乐曲的作曲家以及创作背景,了解作品的风格,欣赏名家的范奏;等等。学生在打节奏、唱旋律、唱音符的同时也就是在练习视唱的过程,教师在要求学生唱单旋律或低音旋律时必须说出音程之间的关系,如果声部较多,还可以要求说出几个声部之间的音程关系,这样学生的视唱练耳自然得到增强。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熟练键盘的五指练习,包括一些移调练习,熟练运用一些固定伴奏音型、和声编配伴奏以及即兴创作等。这实际上也是在学习和声、作曲以及简易即兴伴奏的过程。教师给学生示范或是运用视频和多媒体手段给学生进行演示和播放,同样增加了音乐欣赏的内容。这样教学内容中就涵盖了视唱、和声、简易即兴伴奏、音乐欣赏、作曲等各门类音乐基础学科的内容,实现了以学习钢琴弹奏为核心的大部分音乐基础学科的课程的融合。这与艺术师资培养中所要求的课程整合是不谋而合的。因此从课程整合的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比起个别课更符合艺术师资的培养。

二、钢琴集体课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进行“整合”,更符合综合艺术师资培养新理念

将数码钢琴、总控制台、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是实施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必备的物质条件。在引入声像多媒体组合后,教学手段由单纯的书面教材转变为综合采用声像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广泛便捷的音乐形象、音乐内容、音乐意境、音乐风格等学习和体验的机会。例如在弹奏一首新乐曲之前,教师可以将一些名家的范奏或是与乐曲风格有关的其它门类的艺术形式———舞蹈、器乐、戏剧等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也可以根据音乐的意境制作或剪辑一些幻灯片,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通感联想,尤其是针对美术方向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的意境,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乐曲风格。艺术师资培养的新理念是倡导“营造艺术能力形成的氛围,建立多门艺术的沟通与交融,促成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①。钢琴集体课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融合又与艺术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不谋而合。

三、钢琴集体课在教学对象上也体现出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