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4:04:50

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范文篇1

一、创新法制建设理念,是供电企业改革过程中提出的时代要求

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对于保证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法制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首先是法制经济。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基本“细胞”,是法律法规调整权利义务关系的主要对象之一。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而最重要的治本之策,就是加强法制建设,切实解决有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经营的问题。邓小平反复强调,法制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要正确处理法制建设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当前,必须大力推进普法和依法治企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企业内外部法律环境,方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法制建设,是企业应对入世新环境的内在要求。WTO的灵魂是自由贸易学说,是市场万能论,而“市场”的实质是法律秩序。入世说到底,是一种法律行为,是市场经济即法制经济的集中体现。在WTO组织里,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行为,都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亦即游戏规则,一切都必须依法而行。入世后,企业将在更大范围内、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这既是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加强对世界贸易组织各项规则的研究的运用,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加强法制建设,是企业开展“普法”教育的直接目的。企业普法旨在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内部法制秩序,服从并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企业普法教育,是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促进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举措,是企业转换机制、加强管理、实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是提高企业的法律素质和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主体运作的客观需要。“四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了“努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全面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目标。这两个“转变”和两个“提高”应当说是对普法工作的更高标准的要求,也是企业在法治化进程中所要达到的更高境界。

(四)加强法制建设,是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开放有序、公平竞争、构架现代企业制度。我们必须看到,电力企业改革和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现代企业制度工作还不够完善,经营机制尚未根本转换。企业在进入市场经济轨道后,与国家以及与其它企业和组织之间,与本企业职工之间的关系将主要通过法律来调整。供电属服务性行业,每一项经营服务活动都要涉及到一定的法律关系。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普遍增强,导致企业对法律法规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供电部门公司化改组以来,民事诉讼案件和法律纠纷不断增多,且多数是处于被告方地位。可见供电公司在依法经营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加快供电企业的法制建设显得更加重要,迫切需要通过规范经营行为达到完善内部管理目的。

二、强化法制建设机制,为增强供电企业发展后劲注入“强心针”

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其实质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全面导入法制理念,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建设学习型企业,增强员工法制意识,提高依法治企素质,从而使企业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获得再生。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普法为抓手,着力培育企业“法治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员工知法懂法是自觉守法和依法维权的思想基础。企业员工法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依法治企的进程,必须加强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素质和自觉性。要努力实现由提高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这是“四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作为企业,要按照“两个转变”的目标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第四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继续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学习宣传与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淮安供电公司近年来,把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来考虑,从计划部署、工作安排、措施落实各个环节上作好宏观指导统筹安排,在人力,财力、物力搞好合理调配和平衡兼顾,在适应内部和外部两个环境中寻求形式创新,将普法宣传与依法治企、依法维权组成有机整体,通过精心系统组织“普法七招”活动:即组织全员听取“四五”普法活动讲话、组织管理人员观看依法治企专题讲座录像、组织公司系统每季一次的法律知识考试、集中开展电力设施社会保护宣传活动、举办电力法制新闻和法律知识竞赛及法制征文活动、为公司全体管理人员发放与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书籍和建立普法和依法治理联络员网络等工作,员工的法律观念逐年增强,为依法治企工作的持续开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要坚持以法规行,以诚信为目标,悉心打造企业信用品牌。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打造公司“依法治企、诚信经营’品牌,是法制建设提升其品质的必然结果,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根本要求。企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必须使本企业内部管理的小环境与国家采取法律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大环境相适应。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司内部法律事务管理水平是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不以法律为基础的管理就不是成熟、不科学的管理。企业必须按照市场规律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贯彻依法治企的方针,强化依法规范经营行为,尽快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机制,使企业的发展策略、规章制度、经营管理行为充分与法律法规接轨。

淮安供电公司在坚持依法规范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尝到了甜头。其主要做法:一是专门设立法律事务部,明确依法治企管理职能;二是引进法律本科专门人才,提高法制工作专职人员业务;三是指定法律事务部为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归口审核部门,使国家法律法规融入企业经营;四是设置合同、协议签字核准程度,未经法律事务部核准的合同协议一律不得签定;五是外聘专职法律顾问,对重要法律案件和事务进行咨询和决策参谋;六是落实责任追究责任,对违反规定造成经济损失人员追究其本人和领导者责任。七是依法健全企业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努力做到凡事有章可循。企业法制建设以其规范和严谨,得到淮安市“依法治市”和法制局的充分肯定,在企业法制建设现场会上加以推广。

(三)要倡导法制工作创新,促进企业依法治企工作规范有序。法制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作为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方针的具体体现的企业法制建设须不断地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其建设内容、形式、方法、载体和机制都应与时俱进,同步变化,尽力实现法制建设的最大效能。淮安供电公司基于这种考虑,在法制工作创新上迈出了积极的步伐。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展同业比较,拓宽工作思路。组织法制工作人员走出去,观摩、借鉴电力系统内兄弟单位行之有效的法制化管理经验;组织法制专职人员参加案件的开庭审理活动,熟悉了解审理过程和司法技巧;邀请法制工作专家和上级领导讲授法制管理的先进理念和依法治企的成功经验,进行深度剖析和层面比较,在比对中完善,在吸取中消化,在学习中提高。

二是深入基层调研,建立服务机制。针对基层单位多、供电覆盖面广、问题复杂多样的实际情况,组织法制工作人员开展专项调查和分析研究,帮助基层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强化法制建设管理部门的服务功能,在全系统推行法制工作“五办制”:即一般事项直接办理制、特殊事项承诺办理制、重大事项联合办理制、上报事项负责办理制、控制事项明确答复制,全面规范法制工作流程,明确法制工作责任,提高了法制工作水平。

三是强化合同管理,实现法制工作新突破。针对供电公司由行政部门到经济实体、由计划到市场、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到法律手段的转变实际,从日常发生量最大的企业民事法律行为寻求法制工作的突破,以供用电合同和设备采购及施工合同为重点,制定全公司统一的《合同管理办法》,规范合同管理程序、格式和要求,提高合同审核效率。

四是推广法制信息系统,提高法制管理效率。利用公司局域网,自主开发并在全市供电系统范围推广法制建设信息系统,设置合同流转、案件办理、工商信息、法制宣传和职工法制论坛等模块,基本实现了法制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五是完善法制教育功能,落实“四五”普法工作。建立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用法、年度法制讲座和员工法律知识考试等普法工作制度;结合公司系统普法和法制化管理的实践,编写《供用电典型民事案件》教育读本,警示员工严守行业纪律,牢记行业规则,防范法律风险,维护企业权益。使公司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三、发挥法制建设的维权功能,为供电企业健康发展增加“助推力”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快了立法步伐,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国家生活的重要方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为企业依法经营建造了较为完善的外部法律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作为民事主体的企业,是依法程序设立、以营利为目的社团法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最为活跃的民事主体。供电企业在失去政府行政管电职能以后,已成为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经济组织,没有了行政执法权,企业在建立和维持供用电关系和查处窃电方式上发生根本的变化,依法维权必已成为企业法律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一)依法健全经营管理制度,为企业维权奠定基础。企业制度建设,是法制建设的核心。供电企业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既要依法强制电力使用者应尽的义务,又要依法保护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承担着维护供用电双方责权利公平与公正责任,要主动创造有利于社会和用户监督自己依法管电、供电行为的良好氛围,就必须针对行业特点,依照法律法规特别是《民法通则》、《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力法》、《赔偿法》和《电网调度规则》、《电力实施保护条例》及《供用电营业规则》等制定企业经营行为规则,健全企业法制制度体系、延伸法律服务功能、建立法制监督考核机制,把企业的一切活动纳入法制化、制度化和经常化轨道,从而提高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水平和依法维权能力。

(二)强化依法维权机制,为民事诉讼免责创造条件。企业法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法律事务、财务、审计、监察和业务部门的职能作用,特别是在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与客户签定供用电、工程承包和设备采购等合同,依法约定统一、明确的合同责权利条款和补充事项,以合同的事先约定为依据,抓好生效合同的完全履行。淮安供电公司为落实好《合同管理办法》,先后出台了如《授权委托制度》、《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合同签订前的资信调查等制度》、《招议标制度》、《合同审查会签制度》和《涉电案件管理办法》等配套措施。**年度,淮安供电公司系统共对外签订合同共1623份合同标的额约为1.98亿元,未发生因合同管理不严引起的民事诉讼,避免了重大法律纠纷的发生,提高了企业的诚信度。

(三)加强法制联系沟通,营造良好的维权环境。企业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加强法制工作的联系与沟通,有利于及时获取法制建设的信息、动态和新成果,为企业诊法维权服务。淮安供电公司一是通过组织召开了电力民事诉讼案件研讨会,邀请省公司法律事务部领导和市、区两级人民法院的法律工作者,共同对供电服务中涉及的法律和管理上的问题进行研探,达成共识;二是与两级法院建立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在密切与司法机关联系中,提高公司系统民事诉讼案件的应诉灵敏度;三是通过不断地加强企业的诉讼管理,积极运用法律武器,树立敢于诉讼、善于诉讼和会诉讼意识,充分发挥电力行业法律队伍集体作战的优势,使企业在维权工作中日趋成熟。

法制建设范文篇2

一、强化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要求,今年要重点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等新出台和新修订法律法规的培训与学习。

坚持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继续采取政府常务会议、局务会议会前学法,举办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讲座和研讨,开展自学等形式,强化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灌输。今年市政府拟举办两次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讲座,集中开展对《行政强制法》等培训与学习,进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理政能力。

重点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轮训。继续采取“请上来”与“走下去”相结合的方式,对市直机关、执法单位和各县(市)、区所有行政人员开展《行政强制法》培训。培训后进行法律知识测试。

同时,要做好对新参加工作和岗位轮换人员行政执法资格的培训与考核,考试合格后方可颁发行政执法证件。

开展各种有效的法制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和信息网络、政府法制简报等平台,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法律法规知识、法制工作正反两方面典型等宣传教育,增强法制工作的普及和辐射面。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法制机构要及时向国务院和省政府法制信息网报送信息,充分反映和展示我市法制工作的成果。

深入开展法制理论研究工作。要紧紧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快政府法制建设、政府法制工作如何为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服务、如何完善和改进行政执法、如何推动行政管理方式创新、如何改善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等重要课题,开展调研工作。撰写出一批具有指导操作作用和具有实用价值的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二、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提升依法决策水平认真执行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要结合政府换届,重新修改完善重大决策议事规则,并严格按照议事规则办事。特别是要认真履行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和集体讨论等程序。对于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特别是基层群众意见,使决策合民心、顺民意。

坚持信息公开制度。切实关系群众利益并有重大影响的决策确定后,要通过媒体和信息网络平台等向社会,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开展对重大决策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对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和综合研判,并采取有效处置预案。

坚持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重大决策的执行,决策机关要跟踪问效,督办检查,确保各项决策按期实施。对实践证明错误的决策特别是造成严重后果的决策,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深入搞好地方立法,进一步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坚持正确的立法指导思想。在坚持法制统一的前提下,本着“少而精、少而特、少而管用”的原则开展立法工作,实现立法的预期目标,即有利于规范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有利于创新提高城市和社会化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和经济社会和谐有序、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实施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凡是列入市人大和市政府立法计划的项目单位,要高度重视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草案的起草和提请工作。要做到立法人员、立法经费、立法调研、组织领导四到位,确保按期完成立法的起草任务;对纳入预备项目的单位,也要积极开展调研工作,为尽快进入立法程序做好准备;没有纳入立法计划的单位,也要根据工作和领导批示及时提请立法,特别是对社会高度关注、实践急需、条件相对成熟的立法项目,要集中力量攻关,使其尽快出台。

严格履行立法程序。开展立法调研、听证和征求意见、法制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和公布实施,这是每个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制定的必经程序,必须严格遵守。尤其是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立法项目,要突出立法协调、听证、论证等环节,充分听取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坚决克服立法中的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倾向。市政府法制办要认真把好立法审修关,确保文字、体例、结构和条款的设定符合立法的本质要求,实现立法的公正性、严肃性、规范性和操作性。

积极探索立法评估机制。要对立法成本效益、社会风险和实施后情况进行评估,根据立法后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每部法规和规章,增强其生命力和执行力。

四、搞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进一步提高政府抽象行为水平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规定制发规范性文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本着“精简实用”原则,制发规范性文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能不制发文件的就不制发文件,能用一般文件代替的就不制发规范性文件。凡是必须制发规范性文件的,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要求,不得违规设定行政权力,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规范性文件出台前必须经法制机构严格审查把关,未经合法性审查的不准出台。同时,各级法制机构还要按照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依法审查把关好本级政府和部门新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将要签约的协议、合同文本,保证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原则,强化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市政府制发的规范性文件由市政府办公厅及时上报省政府法制办备案(市政府规章及时向国务院法制办报备)。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部门制发的规范性文件必须在之日起15日内向市政府法制办备案,备案率要达到100%。市政府法制办对县(市)、区和市直部门报送的文件要认真开展依法审查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对严重违法的规范性文件要及时修改或撤销。

为不断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市政府法制办要定期开展对规范性文件的查评工作。每半年通报一次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情况。

五、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进一步提高规范执法水平各级行政机关和执法单位要牢固树立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的观念,以良好的法律素质和执法形象,开展各项执法活动,从而为全市经济特别是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城市改造和改善民生等提供优质服务。

深入开展执法监督工作。为不断提高规范执法水平,今年要下大气力重点抓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强制等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设卡等违法行为。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监督形式。努力建设好政府执法监督平台,整理完善执法单位工作流程,强化执法网上监督。继续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集中检查与抽查相结合、检查执法单位与走访管理相对人相结合、检查执法现场与调阅案卷相结合、专门检查与互查联查相结合等方式,加大对公安、工商、交通、土地、质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等重点执法部门、执法领域进行监督检查。深入探索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限定工作。总结推广龙沙区的工作经验,逐步建立完善适合我市的自由裁量权的适用规则和基准制度。坚持行政重大处罚报告制度,作出重大处罚7日内必须向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备案。深入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考核奖惩办法,加大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力度。深入推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在有条件的县(市)、区积极开展启动推进工作。

深入搞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认真贯彻省清理行政审批文件精神,及时完成清理工作,依法开展行政审批。市政府法制办要积极会同市监察局等部门对全市行政审批项目流程进行再造,减少审批项目、精简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继续强化道路检查站点的监管工作,深入治理公路“三乱”,为招商引资和我市经济发展开辟“绿色通道”。

六、深入做好行政复议和仲裁工作,进一步提高化解行政争议和经济纠纷的能力按照省政府法制办的要求,迅速启动市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委员会各项工作制度,推行相对集中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同时,抓好县(市)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

深入抓好《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宣传贯彻和落实,不断扩大行政复议的受案率和办结率,提高办案质量。继续坚持有案必受、按程序办案、协调在先和案结事了的原则,畅通行政复议申请渠道,热情受理和办理各类行政复议案件。

对于不属于受案范围的案件,要做好解释和告知工作,坚决杜绝无正当理由不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的行为。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过程中,要严格履行调查、勘查取证、听证等办案程序,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科学合理作出决定。要突出调解工作力度,凡是能调解解决的案件,就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通过有效的工作积极化解各种行政争议和矛盾,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贡献。今年要把行政复议工作作为检查考核县(市)、区行政执法工作的重点,对案件减少、办案质量不高的,一律取消评优资格。

积极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部门要积极配合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活动,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要按规定提交相关证据材料并指派或者委托相关人员出庭应诉,自觉履行人民法院作出的各种判决和裁定。

深入宣传贯彻《仲裁法》,让更多的公民、法人和经济组织了解仲裁的作用。认真做好仲裁工作。健全仲裁管理机制,规范仲裁办案行为,热情受理仲裁申请,不断提高仲裁办案质量,及时高效化解民商事经济纠纷,增强市仲裁机构的公信力。

七、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政府法制建设的水平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提高对政府法制工作的认识,切实把政府法制建设作为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民主与法制化进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要落实行政首长作为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把政府法制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行政首长要定期组织召开依法行政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分析政府法制建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政府法制建设的规划与意见,推动政府法制建设深入开展。

法制建设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法制;依法治校;建设途径

在高校法制建设过程中,依法治校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统筹高校管理和协调高校管理的作用。因此,在高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始终贯彻法治的原则,营造民主、公平、公证和诚信的高校校园氛围,提升高校法制建设水平。

一、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在依法治校,推进高校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高校管理者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条例,有效结合自身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为高校依法治校奠定重要的前提条件。其中,高校管理者应该完善高校管理体制,注重从党群工作管理制度、行政工作管理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和学生工作管理制度等内容入手,全面提升高校法制建设水平。其次,在高校法制建设过程中,除了制定完善的法制规章制度,还需要强化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从而保障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从根本上避免不利的人为因素对高校法制建设产生的破坏作用。第三,积极构建系统完善的高校民主监督机制,切实维护好高校师生的合法权益。在高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批评权,让所有教职工积极参与到高校各项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有效增强高校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最后,应结合高校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救济制度。随着我国高校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在教育法和教师法中都制定了关于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制度。因此,高校在依法治校,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构建系统完善的法律救济渠道,为被处罚的对象提供更多解释和陈述的机会,及时纠正高校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当管理行为,从根本上避免高校法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校内侵权行为的外部化和复杂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广大师生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加快高校法制建设速度。

二、明确法制教育目标,优化法制教育内容

在高校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重视法制教育。因此,需要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设置明确的法制教育目标,优化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其中,应该积极立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功能,严格遵循高校法制教育规律,深化改革法制教育途径,以便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量避免高校法制教育目标政治化、抽象化和理想化,有效结合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全面保障高校法制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对于一些复杂的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应该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法制教育内容的取舍,充分注重培养高校师生的宪法观,强化权利观和义务观。在选择高校法制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还需要与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强化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为依法治校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我校作为专业性较强的民航专业类高校,不同工种、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都具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运行手册,都是工作、学习的标准和依据,让师生员工能够通过对法制学习来更好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是,不管是高校哪个专业的法制教育,都需要紧密结合宪法观、守法观和权利义务观,注重培养高校师生的法律观念和信仰,从而促使高校德育与法制教育全面结合起来,优化高校法制教育内容,推动高校法制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强化高校法制宣传,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在依法治校的背景下,为了推进高校法制建设,便需要营造平安校园的法制环境,积极组织高效师生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加大高校法制建设的宣传力度,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开展保驾护航。其中,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参与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培训工作,坚持以领导带头,全面学校《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民法》等法律法规的条例。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高校校务公示栏、班级黑板报和法制宣传橱窗等、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法制宣传,积极组织广大高校学生参与法律知识竞赛、“知法守法”征文比赛活动,有效增强高校师生的法制意识,促进高校法制建设。

总而言之,法治不但是权利的保障,也是制约权利的重要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权利与义务、权利与责任的关系。通过加强高校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校的原则,能够让高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制度和管理内容合法化,让各项法律关系明确化,从而保障高校法制运行更加通畅,有效打造高校和谐校园。

作者:诸葛帅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新津分院

[参考文献]

法制建设范文篇4

关键词:城建档案;法制;立法

党的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因此,研究并做好城建档案法制建设,理顺权利与责任是前提和保障。

一、城建档案法制建设历程

(一)国家层面1957年,国务院《关于改进档案资料工作的方案》。1960年,国家档案局通过《关于加强管理城市基本建设档案的意见》和《关于如何加强城市基本建设档案的报告》并由国务院批转。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经委、原国家建委、原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共同《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1997年原建设部颁布《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并于2001年对该规定进行修订。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也有部分条文涉及城建档案管理。

(二)地方层面上世纪80年代至1999年。随着《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使得城建档案工作得以迅速发展,各地纷纷建立健全城建档案管理体制、成立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推进进程中,形成实行以向工程建设单位收取城建档案保证金制度等手段,确保了工程档案的归档。而今看来,这无疑是有利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在1999年国家取消了档案保证金制度之后,各地逐步通过建立建设工程档案预登记制度和建设工程竣工备案查验、建设工程档案认可文件制度,作为档案移交归档的有效手段。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开始施行,该法促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控制行政许可设定权及行政许可事项范围,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的法律。城建档案立法工作在此基础上,顺应时代法治精神的要求,结合时代实际需要,在总结之前立法成果的基础上,集思广益,使得城建档案立法进一步转型升级,在法律法规许可的框架范围内,设立行政许可事项,服务社会,城建档案的接收、保管和利用工作更为顺畅。

二、目前城建档案立法面临的问题

(一)缺少上位法依据目前,在国家层面缺少有关城建档案管理的一般性法律法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是一部国家层面的档案管理的法律,但其中没有明确涉及城建档案管理的相关内容,故而难以对全国性的城建档案管理进行宏观调控及有效具体指导。《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也仅有指导性不强的散见条文。《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虽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做了系统规定,但属于部门规章,未能设立行政许可。然而,改革意味着要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改革中容易出现改革突破现行法律法规规章,从而导致改革于法无据。在地方机构改革过程中,机构的合并撤改在所难免,职责职能确定、隶属关系转变和机构合并改革需与修法并进。各地的城建档案立法过程,规划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会或多或少的就管理主体的资格等问题产生分歧,立法过程屡遇瓶颈,从而影响了城建档案法制建设效果。

(二)建设工程档案归档时限问题《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向城建档案馆报送一套符合规定的建设工程档案。凡建设工程档案不齐全的,应当限期补充”。从实际工作来看,很多工程项目在工程竣工验收后,会尽快办理竣工备案手续,而后工程完结,工程项目的监理及施工单位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会离开工程项目现场。这样的情况,对于竣工备案后的工程档案整理造成一定的困难,有可能出现为完成工程档案的编制而编造与事实不符的档案数据情况。城建档案贵在客观真实,如若存伪,则其存在的价值就丧失殆尽,也是对历史、对未来、对国家、对人民的不负责,也是对城建档案事业初衷的严重亵渎。此外,也有可能会出现由于工程纠纷影响工程档案顺利归档的情况。

(三)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接收对于《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提及的“建设系统各专业管理部门(包括城市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园林、风景名胜、环卫、市政、公用、房地产管理、人防等部门)形成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的归档内容不够明确,资料的收集、归档的实际效果也不甚理想。

(四)立法欠科学、准确立法的目的是用以规范管理工作,于是立法科学性和准确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否则,将导致立法不能对管理工作实行有效的规范与指导。以档案的查阅利用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但具体开放和利用的办法不甚明确,开放工作和利用工作具体实施就难以有效开展。《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规定“城建档案馆应当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向社会提供服务”,同样由于缺少具体的指导性条文,从而难以有效用以指导工作开展。

三、城建档案法制建设前景

(一)理顺改革与立法的关系改革要于法有据,需要对现行法律法规规章修改的应尽快修改,尤其是实现国家层面上位法的突破,先立后破,严格按法律程序有序进行。要树立法律意识,强调依法办事,实现城建档案立法工作的创新突破,实现城建档案立法与改革决策的优质衔接。

(二)坚持问题导向城建档案立法应当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加以解决。必要时,可以扩大民众的参与程度,通过专家论证、公开征询、立法听证、论证和公开征求等方式,让各方意见得到充分的吸收、采纳和借鉴。要尽量避免过去以加强行业内部的协调配合,来代替城建档案立法在管理工作中规范作用的传统方式。

(三)抓住立法法修定后的有力条件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经修定后规定,“设区的市(之前表述为“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修改后的立法法扩大了中小城市立法的权限,有利于中小城市开展城建档案立法,形成城建档案立法多点开花。

(四)加大立法的科学性及准确性着重强调立法科学性,改变过去“立法宜粗不宜细”的做法,提高城建档案立法的精密化程度。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二是明确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收集、归档资料的范围、途径及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理顺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关系。三是在档案的鉴定、查阅利用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内容上要做到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而且逻辑上要严密,避免出现政策性用语。四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将全面推进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理顺政事关系,实现政事分开,不再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在立法过程中,凡是涉及到行使行政职能的主体将不能是城建档案机构。

(五)做好配套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正式开始施行。该法专门规定了行政规范性文件(对于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可以反复适用的公文)备案审查制度,也是对国家政府机关的行政行为实行监督。为推进审查制度的落实,各地也逐步制定形成了相应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制度。起草规范性文件要对制定的必要性、需要解决的问题、拟确立的主要措施等进行调研,实现对城建档案立法的必要补充。

法制建设范文篇5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在上海成立之日起,就一直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中,也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法制思想为自己的法制建设的行动指南。

1.1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自幼深受做律师的父亲影响,其法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法制思想的启蒙时期。这个时期主要集中在1835年10月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至1844年。当时,面对言论自由受封建势力的打压,马克思深入分析和思考了法与自由的关系,明确提出“自由确实是人所固有的东西”[1],继承了近代启蒙思想家的自由观,并提出法制化才是维护人民自由的手段。第二阶段:法制思想的发展成熟时期。马克思在1844年参与《德法年鉴》的工作之后,其法制思想迅速发展成熟,在法的本体论、法的本质论、法的职能论、法的历史规律论、法的关系论、人权论、部门法论、对资产阶级法津和法律学说的批判、法学方法论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观点。他已经将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置于经济基础之上,对法制的理解已经脱离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与恩格斯一道,共同创立唯物主义的法制理论体系,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法制时代。

1.2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的中国化

马克思与恩格斯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他们的法制观始终围绕人的解放和争取自由为核心,深入批判了资产阶级法的阶级属性和局限性,揭示了法的一般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是人类解放事业的重要财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法制思想是建立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背景和日耳曼民族传统之上的。因而,各国在适用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的过程中不能只采取单纯的拿来主义,而必须根据本国和本民族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的设计。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后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的中国化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原有的法律体系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一步吸取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的精髓,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的中国化。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段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中国化的历史。

2法制建设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2.1建章立制巩固革命成果,开启法制建设的中国化进程

是马克思主义法制中国化的开启者。早在1918年,组织“新民学会”进行革命实践活动时就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组织机体必须建立在完善的规章制度基础上,确保组织的纯洁。此后,的法制观念不断深化,特别是在经过两次国民革命战争的洗礼,愈发感受到法制建设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中国这种专制传统浓重、封建残余势力强大的国家,对于如何搞好民主更是有了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主,在中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简单地改变法律、破除旧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经历一定的历史阶段,于是他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正是这一理论指导中国人民破除重重困难,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建立前后,率先提出要走法制道路,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的意愿,摆正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位置。建国前,深刻地总结了解放区政权建设的经验,领导全国进步的政治团体制定了具有广泛政治基础的《共同纲领》,并在纲领基础上成立了新中国;又先后制定了《婚姻法》《法》《工会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1954年制定了我国的第一部宪法,极大促进和保证了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62—1963年相继起草了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准备征求意见后正式通过,以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遗憾的是,史无前例的“”干扰了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

2.2构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框架,邓小平引领法制建设中国化的全面展开

的结束掀起了法制建设的新一轮高潮。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想法,特别是提出了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框架,并逐步理顺了党、国家和军队的关系,要求在法制的框架内实现人民生活和国家生活的正常化。第二代领导集体不但要求要搞好改革开放,而且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同时搞好,用法制的手段捍卫社会主义事业。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法制思想逐步清晰,在内容和实质上都继承了以为中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法制建设中国化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法制建设的脉络:首先,坚持将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例如,1978年12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在此,邓小平不仅将民主摆在国家生活的首位,还强调应当将民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其次,吸收西方立法经验,完善民事领域立法,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邓小平倡导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有用的经验,特别是在民事领域,不断引入创新观念,《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和《商标法》等民事、经济法律的制定,进一步提供了经济建设的法律保障,推进了经济社会的法制化。最后,树立法律权威,注重法律实施,提出了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邓小平要求法律的制定实施要体现权威性,不允许有超越法律的特殊党员存在,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确保国家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落实到实处。

2.3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推动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建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了大寒流,包括苏联在内的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中国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毅然前行,坚定不移地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在此时期也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中国政府的职能被重新定位,政府部门经历了机构改革,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式提出“法治”概念,为中国法制的革新和法制建设的中国化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实现了“法制”向“法治”的过渡。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党和国家、人民的关系模式,认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随后,“依法治国”概念在1999年被正式写入宪法。这标志着中国在追求人民幸福、人民民主的过程中,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2.4倡导和谐平等的社会法治模式,进一步助推文明成果的法制建设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以为领导中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以“保稳定、促发展”为核心理念,不断落实和发展依法治国理念,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成果的法制建设。第四代领导集体在法制建设中国化的进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一是提出了和谐法治的思想。在2005年9月4日会见世界法律大会代表时指出:“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国家与国家的和平相处,都需要法治加以规范和维护。”第四代领导集体不仅践行依法治国的理念,而且也对依法治国增添了和谐的内涵。二是科学定性了法治国家的内涵,并明确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依法治国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三是理顺了法治国家与政党的关系,依法治国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党的领导之下才能维护法治的权威、实现公平正义。

3法制建设中国化中的问题与突破

3.1中国法制建设中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国化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程中,党不但在内部制度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带领中国人民在国家建设中同样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迅猛以及中国封建文化的根深蒂固,中国法制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法制建设落后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在90余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30余年社会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法制建设实践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法律规定落后于社会现状,无法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要求。其次,误读党的建设与国家法治建设的关系。法制建设的实践应当是将党的建设与国家的法制建设置身于同一个平面,应当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法治建设。但是,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坚持党的领导绝对化,有以党代政的倾向;二是错误认为,宪法规定党组织和党员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因而认为法律与党之间存在剧烈的矛盾冲突,党和国家之间是割裂的矛盾关系。最后,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法制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重大改革。但是,部分观念却将马克思主义指导与法制建设对立起来,将法制建设看作是一种脱离马克思主义指导进程、是一场全盘西化的改革,全面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将西方倡导的资本主义民主法制机械地套用到我国。

3.2法制建设的突破

法制建设范文篇6

企业法制建设的关键在于将法制建设引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规范企业经营生产的每一个过程,把企业经营活动带入法制轨道。企业法制建设完善的过程就是将企业的直接管理转变成间接管理,将单纯生产型企业转变成自主生产型企业,让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生产活动都能够有法可依。企业的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国家主要通过经济和法律两种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大部分的经济手段是由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确定的,即使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也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实现。所以,对于企业发展来讲,依法经营是企业经营的根本;对于国家来讲,完善企业的法制建设是践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方式。企业的法制建设是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规范职工行为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的法制建设对于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法制建设。企业的法制建设首先要规范企业管理者、经理和职工的行为,为企业的各级领导以及员工提供准则,杜绝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完善企业的法制建设还应该规范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完善企业内部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有利于企业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制度。企业的法制建设贯彻的越彻底,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企业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

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致使企业不能自主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因为不明白什么是担保,而将自己的企业为他人做担保,很多企业因为担保而被认定有连带责任,不仅需要为被担保者弥补损失还很有可能让自己的企业濒临破产。经济法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合同法》就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业务员的思想较为守旧,习惯于按照传统的规矩办事,凭借老关系进行业务的沟通,根本没有按照正规程序签订业务合同和办理相关手续的观念,不考虑相关法律对企业业务的规定。这种仅凭借关系而建立的业务往来,一旦出现货物质量问题或者货款没有按时到账的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受到法律的保护。即使企业的管理人员想要起诉对方,但是由于没有合同、没有相关手续作为证据,根本没有办法得到合理的赔偿。如果不按照《合同法》的规定来签订合同,对于对方的经济情况、信誉状况以及经营内容等不了解,而盲目的签订合同,就有可能出现预付给对方货款,到期未得到货款,但是已支付的预付款无法收回的状况。

(二)不会使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许多企业在经济来往的过程中出现经济纠纷,他们不了解法院以及仲裁机构的作用,有的怕得罪对方以后无法进行合作,或者由于时间较长超出了起诉的期限,只能忍气吞声,归根到底企业出现这些事故的原因就是企业不懂得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就存在着许多违法乱纪的行为。例如做假账、收受回扣等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危害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并且违反了《生产质量法》。对于这些现象。大部分企业在发现后都只是进行警告、罚款或开除,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法律进行惩处,这也是导致这些违法乱纪行为屡见不鲜的原因。

三、完善企业法制建设的有效措施

企业的法制建设对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完善企业的法制建设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

(一)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要想加强企业的法制建设,首先市场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于已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对于法制上缺少的内容进行立法,以确保企业各项独立的经济活动都有法可依。

(二)理顺政府的职能

企业走向市场,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能所在,减少政府对于企业发展的干涉。政府部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宏观控制,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监督力度,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避免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挂钩。

(三)重视执法及监督部门的工作,规范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

完善企业的法制建设不仅需要规范企业自身的行为,还需要执法监督部门加强执法监督工作。执法机关在执法的过程中应该严格的按照法律制度进行执法,加强行政执法的透明度,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只有执法和监督部门依法办事,才能真正做到规范企业行为,帮助企业完善法制建设,让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结语

法制建设范文篇7

关键词:体育法制;发展;建设

1995-08-29国家的体育相关政策法规时,我国体育发展基础还十分薄弱,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经过21年的风雨历程,现已形成由法律至地方政府规章的立体的体育法规体系,这个体系支撑和调整着我国各个方面的体育法律关系。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这是中国有史以来举办的最盛大的一次体育盛宴,中国把“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展示给世界,向世界宣读了国人的体育梦。此外,中国还饯行了“法治奥运”的承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离不开法律武器作保障,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成熟的大背景下,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法律清理已经展开。首先对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阶段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划分,然后对我国体育法制建设进行了探讨,在对问题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对策。

1、中国体育法制建设的阶段划分

法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将静态的概念认为是狭义的,即指一国法律制度的总和。动态是相对于静态来讲的,动态概念不仅包括法律制度本身,还包括司法等其他法律活动。本文主要从静态的视角对中国体育法制建设进行了研究。对中国体育法制建设的研究离不开其发展的大背景,从诸多文献来看,一些学者将其分成3个阶段,也有分成4个的,视角不同,划分的层次也有所不同。在笔者来看,中国体育法制发展可以分为5个阶段,同样也是十分合理的。1949年以前,中国长期处于战乱状态,这个时期我国的体育事业几乎一盘散沙,所以不予讨论。1949—1956年是中国体育法制的初创阶段。这个时期中国体育事业处于萌芽状态,所有体育法制工作刚刚起步,1951-08,政务院了《关于改善各级学生健康的决定》,由此掀开了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历史一页。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又制定了大大小小的40余项法规性文件,体育法制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提倡国民体育”。国民体育的突出特点是“增强人民体质”,所以就成为这个阶段的一大特色。这个阶段的法规性文件是最多的,如《关于开展职工体育运动的暂行办法纲要》(1955)、《关于推行广播体操的联合通知》(1951)等。在学校教育方面,我国主要借鉴前苏联的学校教育模式,学校体育以旧学校为基础,同时发展新的学校体育。这个阶段在立法上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如《关于中学和师范学校体育的几个问题的指示》(1956)、《关于正确发展学校体育运动、防止伤害事故的联合指示》(1953)等。1959年和1965年的全国运动会打破了僵局,中国体育事业摆脱了缓慢不前的状态,这一时期体育法制建设速度加快,其规范性文件逐渐增多,数量也远远超过了初创阶段。这个阶段的体育目标不单单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还强调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后面一句话的加入体现了它的政治功能,也是“举国体制”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标志。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正要开始下一个5年计划的时候,一场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性后果的政治运动“”爆发,建国以来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社会主义法制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在全中国,体育系统完全处于停止状态,体育法制建设没有任何进展。直到1971年这种局面才得到缓解,全国比赛和国际体育交往逐渐恢复。这个阶段的规范性文件最少,大多是零星的、无关紧要的,如《关于在全国中小学推行第五套儿童广播体操的通知》(1973年)等。虽然体育法制建设停滞,但它的政治功能却有发展,“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成为举国体制下最响亮的口号,这一口号至今在一些体育运动中还能听到。“”以后,中国法制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这些为《体育法》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当然,《体育法》的酝酿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并没有过多关注体育领域,所以长久以来依然没有体育法律出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全书》(1994)统计,截止1994年,我国卫生类法律4件、文化类的法律2件、科技类的法律1件、教育类的法律4件、体育类法律0件。截止1994年,共制定体育法规523件,但大部分是体育部门规章,得到国务院批准的只有3件。从上面数据来看,我国的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都有了相应的法律,只有体育法制建设进步较慢。在这一阶段我国体育法制主要有以下特点:立法内容多样化,各种法规文件明显增多,涉及体育及相关领域;从调整的对象来看,竞技体育是法规内容的重点部分,“举国体制”基本形成;这个时期的立法层次逐渐明朗起来,但没有体育法律,行政法规也很少,只有一些部门规章,立法层次较低;这个时期法律清理工作开始执行。1995年,经过8年的反复酝酿,我国第一部体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体育工作进入了“以法治体”的新阶段,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可谓锦上添花,其对体育法制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体育法》作为我国第一部体育类法律,彻底打破了我国没有体育法的尴尬,使我国体育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让我国体育从此在世界上有了话语权。同期,《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虽然它只是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它在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2001年以前,我国体育领域仅有屈屈的3部行政法规,这是根本无法满足体育工作要求的,尤其是对马上要迎来的2008年奥运会,在立法内容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于是2002年和2003年连续颁布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和《反兴奋剂条例》三项重要的行政法规。顺应体育立法的潮流,各个地方立法工作开展也十分顺利。截至2007-12-31,国家体育总局先后两次对体育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共确定有效的体育法律法规237件。这个阶段的法律层次性更强,《体育法》为体育法制建设的基础,体育立法体系更加完善。

2、体育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1949年至今,我国体育法制建设走过了60多个年头,体育立法从无到有,从零碎不全到逐渐成熟,目前已形成了结构完善的法制体系,但从现状来看,仍然存着诸多问题:(1)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体育法律1件,行政法规6件,其余都是一些地方性法制和政府规章,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法律偏少,行政性法规严重不足。立法调整内容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对一些特殊的管理缺乏法律控制,如在体育纠纷、市场管理、竞赛秩序管理等方面缺少立法,虽然学术界近年来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雷声大雨点小,效果不甚理想。(2)作为体育法制体系的骨架,体育法律和行政法规不够严密,使其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如《体育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有明确的关于体育场地和公共体育设施的禁止性规定,但只是禁止性规定,对违反规定的责任认定和追究却很模糊,执法主体不明确。在国内经常会发生一些侵占体育场地或改变公共体育设施用途的现象,很多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并且其中一些违法现象属政府行为,违法的外面包裹着一层“合法”的外衣。(3)调整内容呈现出不平衡,主要以调整内部关系、竞技体育和体育经济为主,在学校体育、体育产业化等方面的立法较少。在国际合作方面,我国体育领域只有一个《反对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国际公约》(2005),于2007-02正式生效。另外我国还签署了《维也纳条约法公约》(1969)和《反对体育领域里种族隔离国际公约》(1987),但这些都没有得到批准,此公约对中国没有拘束力。中国与其他国家大约签订了20多个双边协定,但这些协定几乎没有涉及到体育方面,而且既然是协定,大多有效时间都不会很久,一般为1~5年期限,这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是很理想。

3、体育法制建设分析

1995年以来,我国体育立法的发展速度极快,其主要特点是立法数量变多、立法内容变得更宽泛,对地方体育立法,发展地方体育事业起到了很好的法律保障作用。虽然体育立法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机制不健全、立法内容滞后、立法内容重复、地方特色不足等问题。体育立法是体育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其在满足市场经济需求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上仍然问题重重。体育事业是社会文明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体育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也体现了一个社会群体的文明程度。在现代化进程中,体育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其它社会事业密切相关,但我国人民还没有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体育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认为体育只是社会经济的一种辅助功能,可有可无,这对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带来一定难度。要想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需要法律作坚实的后盾。2010年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法制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法制建设的实际作用,不断提高立法的实用性,在促进法制建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此指引下,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虽然我国体育法律法规逐渐完善,但依然有许多法律问题需要去解决,特别是在立法上仍然十分薄弱。我国现有只有一部《体育法》,其中一些条款过于原则化,不能有效协调各个领域和各种社会关系,虽然还有一些行政法规和地方性规章,但局限性较大,而且受地域差异的限制,实用性并不高。所以说,完善体育法制建设,加快体育立法的道路还很漫长。

4、推动法制建设的考量

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体育立法,不仅要重视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立法数量的增多,还要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能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能够弘扬现代法治精神。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和谐居民生活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快速的消费升级阶段,城镇居民除了对物质生活有一定需求之外,还对体育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人类在享受文明生活的同时,还在不断追求着那种原始的、激发人体潜在欲望的一种本能,而体育正是恰到好处地实现了人的这种愿望,所以体育成为目前为止找到的最有效、最有益、最有趣的方法。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就是为了推动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3)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体育行政法规的形成了有效的补充。《全民健身条例》(2009)的通过,意味着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有了更可靠的法律保障,人们的体育权利得到了保护。体育可谓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催化剂”,对提高体育财政收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规范体育的发行和使用,国务院还特别制定了《管理条例》(2009)。自体育实施以来,体育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巨额公益基金的充分保障下,体育公益事业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因此,在普遍关注社会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要坚持“以法治体”的基本原则,让体育法规成为体育事业发展助推器;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会促使体育法制建设的完善。当前,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重点应放在立法质量上,因为立法数量再多,如果立法质量上不去,就无法发挥体育法规的真正效力,就无法保障公民的合法体育权利。体育立法要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手,保证立法能为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服务。立法是法制建设的重要一步,它不仅仅体现了体育法律法规建设的过程,还是依法治体、实现小康体育的前提条件。2004-04-26,总书记提出:“将立法质量摆在一个更突出的位置”。显然,这是对我国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的一种指引。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思路,立法工作内容与社会经济、体育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体育立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地将体育立法搞好。立法部门要认真对待体育立法工作,将其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评价总结,最终研究出应对措施,以便在立法上提供一定的参考。转变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思想,将重心放到立法质量和效益上来,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党和国家从国情现状出发,以民主主义为前提,将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作为体育发展的目标,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之路。在体育改革发展的经验中,我们清晰地意识到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改进和优化体育事业,才能彻底解决当前面临的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才能解决体育发展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地方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提升体育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加强地方体育事业的管理,强化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重要性,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是以体育法制为基本保障的。地方立法只有紧跟体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才能为地方体育事业提供持久的保护力。在坚持“以法治体”的基本原则下,应使地方的体育法律建设得到逐步提升。大量的体育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颁布,为体育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也加快了地方体育立法工作的进展。在实践中,体育立法作为体育法制建设的关键,面临的新形势越来越复杂,必须加强地方立法工作,以使体育法制建设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地方立法可谓是中国法制建设的一个特色,它对中国法制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一方面它是对我国宪法、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欠缺之处的补充;另一方面,在一些尚不成熟,不具备立法条件的事项上,先由地方试行,待成熟后形成立法的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立法功不可没,在我国的经济、政治、法制、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数量众,地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可能根据地方特色开展立法工作,如对一些自治区,就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经济、文化特点进行立法,立法要体现地方特色。在北京奥运会的申办过程中,地方立法的作用功不可没,2001年至2008年,北京人大常委会围绕奥运筹备与举办,制定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规,从而为奥运会的顺利闭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因此,地方立法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在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显著,应高度重视起来。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不断强化法制建设的意识,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召开,刘鹏局长在大会上强调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应坚持“举国体制”。在举国体制之下,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竞技体育,自从许海峰打响了奥运金牌第一枪之后,举国体制办体育让中国在奥运会上出尽风头,金牌数量一届比一届多,2008年奥运会中国更以51枚金牌的巨大优势超越美国,名列奥运金牌榜第一。但是要想成为体育强国,不是靠奥运成绩来说话的,在一些硬指标的基础上,还要与体育各个领域的发展相结合,特别是在体育立法方面,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为了使体育事业得到更快速的发展,我们必须提前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依法治体”是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根本,我们要不断增强立法意识,提升法制观念,把体育立法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实现立法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总而言之,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体育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体育法制建设已进入多层次、国际化、稳步向前的发展阶段。但我们不能为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因为体育法规的系统性依然不足,它与法院、体育仲裁之间存在着两重体育法律关系。保护性体育法律关系是体育主体权利与义务无法正常实现,即违反了《宪法》、《体育法》等,通过法律制裁而形成的法律关系,其目的是为了恢复主体间被阻断的体育法律关系。最典型的保护性法律关系是刑事法律关系,它对体育内在和发展秩序起到保护作用。对此,应从以下几个主面理解:一是体育行为人是故意或过失的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二是体育行为人违反了《体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三是体育行为人承担地是一种否定性的法律后果。可以这么说,违法性是认定其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如体育赛事中常出现的“”,滥用“兴奋剂”,借机制造混乱,实施恐怖袭击等,都属于典型的保护性体育法律关系,对体育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的,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5余论

法制建设范文篇8

一、城建档案法律法规的建设,创造了城建档案工作的外部环境

城建档案工作是档案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一部分。在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时,一要参照《档案法》。因为《档案法》规定了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指导和监督,其中监督就是执法。二是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规划法》)。因为在《规划法》中涉及到城建档案工作,是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必须向行政主管部门移交城建档案资料。依据《档案法》《规划法》,国家住建部颁布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城建档案馆要做到依法治档,必须用足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这一系列的法规和规章,明确了城建档案事业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具体操作规范,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出台,将城建档案的管理纳入了城市建设法规系列,推进了城建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标志着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城建档案事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城建档案接收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根据《规定》住建部出台了《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规范》中规定了城建档案归档文件及其质量要求,对归档内容、归档文件范围、质量要求、立卷的原则、方法、编制、整理,还有工程档案的验收与移交制定了详细的国家标准。依据《规定》《规范》的要求,城建档案设有18个大类、102个属类。城建档案馆档案工作人员通过努力,尽量建立健全档案门类,丰富馆藏,可是存在接收渠道不畅通、接收难的问题,使有些大类档案至今还是空白或少之又少。只有疏通档案接收渠道,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逐渐建立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符合质量要求的馆藏体系,才能使城建档案工作健康发展。

二、依法治档,严格执法

城建档案馆是以城市为单位建立的永久保存城市重要城建档案资料的基地,是各有关方面,有关人员研究、利用城建档案的中心,是为城市积累和贮存城建档案,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的。《档案法》赋予了档案部门监督职能,有法可依,但是关键在于实施和监督。可是在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并不是很顺利。按照《规范》《规定》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形成的工程技术档案要移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而在城市建设中形成各种专业的工程档案,按照城建档案分类大纲要求,分为18大类,可是我馆自上世纪80年代建馆以来现存的档案大类,其中城市建设管理类、工业建筑类、民用建筑类居多,市政工程类近两年在领导与相关部门的疏通下陆续进馆,城市规划类和公用设施类都数量有限,交通运输类、名胜古迹园林绿化类、城市科研类、人防军事类、声像类等大类档案很少,甚至有的大类还是空白,如水利防灾类、工程设计类、地下管线类,这些档案大多数保存在行政主管部门。所以我们城建档案馆现存档案门类不齐全、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自建馆以来,形成了以提供利用为重心,业务指导为中心,重服务轻监督,重指导轻执法的工作方式。指导和监督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指导、监督的力度不够,要依法治档,杜绝违反档案工作法规的事,及时补救。加大力度宣传贯彻法律法规,取得相关部门、领导的支持与配合,严格监督,才能出效益、出质量。城建档案的业务指导既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又有执法监督的职能,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技术活动。城建档案的业务指导是一种法定的档案行政活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指导活动。有关档案工作和城市建设的法律、规章、制度,如《档案法》、《规划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都是城建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依据,城建档案馆是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的主体。如何依法治档,发挥依法治档的能动性,有效地执行城建档案法律法规?只有提高城建档案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通过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介宣传城建档案法律法规、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及城建档案的社会价值,领导带头学法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才能依法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强化监督,促进城建档案执法

在城建档案法制建设中,依法监督,是法律赋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责。有效地实施监督,可以减少违法行为。在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建立管理完善、制约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保证执法权力依法行使。如何能有效实施执法监督机制?一要健全组织,依法行政的水平与部分领导执法队伍素质密切联系在一起。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充分认识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把依靠政策管理转变到依靠法律法规管理。二要学习法律法规,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提高执法队伍的水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我馆的执法队伍有具有专业职称的工作人员,参加城建档案执法人员培训,取得执法人员执法证,持证上岗。他们不仅仅是城建档案工作者同时还是执法者。档案行政执法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及执法水平。执法人员要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档案法律法规,在明确自身权利和义务外,还必须学习掌握其他法律知识,如《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和处罚尺度,做到执法工作经得起法律的检验、社会的监督。三要加强城建档案执法检查,通过纠错提高各参建单位的城建档案意识。用法来规范施工过程中的档案资料是否齐全、归档是否规范,否则责令整改,直至顺利移交进馆。这样,执法检查对提高参建各单位的档案意识和重视程度起到积极的作用,推动城建档案的收集工作。调动大家积极学法、遵法,才能创造依法治档的良好环境。

四、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坚持依法治档,而不是以法治档,避免将档案的法律法规作为摆设,切实认真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在工作中,充分运用城建档案法律法规规范城建档案的接收指导工作,宣传城建档案对社会的重要性和城建档案法律法规的要求,切实、有效地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能,正确行使执法权,通过合法的执法,强化监督,促进城建档案执法。

作者:陈晓莲 单位:呼和浩特市城建档案馆

参考文献:

[1]李红芳.依法治档是建设档案强国的先决条件[J].城建档案,2014,(9).

[2]林源.档案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兰台内外,2013,(6).

[3]刘顺英.在实践中提高档案法制建设水平[J].山西档案,2008,(S1).

[4]刘洋.关于我市档案法制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8).

[5]韩艳新.从档案执法浅谈我国档案法制建设[J].山西档案,2007,(S2).

法制建设范文篇9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提高省属企业依法决策和依法经营水平,促使企业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现就加强省属企业法制建设讲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一)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要求。党的*大以及*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在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对国有重点企业的法制建设讲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法制建设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保障和约束作用,自觉把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摆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代要求的高度加以认识,作为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工作认真落实。(二)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需要。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主要工作是: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尽快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使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加快企业内部改革步伐,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步伐,多种途径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所有这些改革,都必须纳入法制轨道依法推进,都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法律人员的作用,用法律保证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三)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是加快国有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国有企业参与国内国际竞争与合作过程中,必然涉及到风险防范和权益保护等问题。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最大限度地维护出资人和企业合法权益,必须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一流的企业不仅要有一流的技术和产品,更要有一流的人才和机制。因此,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是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有力保障。(四)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是提高国有企业法人意识,真正实现责权利统一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应该再以过去那种经营发展靠政府指令安排,出了问题等待政府承担解决的思想来指导经营管理活动,必须不断提高企业的法人意识,使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在依法享有经营自主权的同时,也切实承担起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以高度的责任心,正确、积极应对发生的法律纠纷,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真正实现责权利的统一。二、加强省属企业法制建设的主要目标(一)加强省属企业法制建设的法律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和《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国务院国资委第6号令)是省属企业加强法制建设的主要法律依据。尤其是《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对国有企业法律事务机构、企业内设法律顾问、总法律顾问的地位、职责、权利、责任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对企业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讲了明确要求,是当前指导国有企业推行法律顾问制度的重要法律性文件。(二)加强省属企业法制建设的主要目标。通过推进省属企业法制机构、人员、运行机制的建设,完善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企业法律人的“把关人”作用,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事前防范和事中法律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促使企业依法经营,规范运作,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三、确保企业内部法律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省属企业的集团层面全部要设立专门的法律事务机构,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同时,省国资委将在部分条件成熟的企业进行总法律顾问制度试点。今后新设立的省属企业,必须按本意见设置专门的法律事务机构。资产量较大的重要子企业也应设置专门的法律事务机构,配备与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相适应的足够的专业人员;一般的子企业也应该指定负责法律事务的机构,配备经过专业培训或者具备专业资格的法律人员。各省属企业要将对法律人才的管理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范畴,从科学的人才观出发,切实加强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和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壮大和充实企业法律顾问队伍,提高企业法律顾问业务素质,逐步在企业中形成一支以经营班子中的分管领导或总法律顾问为核心,素质高、能力强的受过法律专业培训或具有律师、企业法律顾问资格的专门人才队伍。四、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法律工作机制(一)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的职能及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制度建设推动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健全;二是在日常经营中参与谈判,审查合同,提示风险;三是在公司联营、兼并、分立或投资等活动中分析法律风险、确保合法操作;四是担任企业的人,参与合同争议等法律纠纷的调解、仲裁或诉讼活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五是管理、指导和监督企业外聘律师的活动。(二)企业重大决策必须听取法律事务机构意见。省属企业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关键是职能的真正落实和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因此,当前省属企业法制建设的重点,是加强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制度建设,完善企业内部法律工作机制。要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政策的要求,明确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在企业经营、决策各个环节的权利义务和工作程序并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对企业法律事务的把关作用,必须以制度明确企业作出重大决策前必须听取法律事务机构的意见,尤其是对法律事务机构讲的不同意见,应予充分重视,以提高对经营风险的预见性以及及时发现并化解法律纠纷的前瞻性,促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依法开展、规范运作。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对外经济合资合作中,既要促成合资合作,又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和商业规则保护自身利益,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同时,集团应加强对下属公司法律工作的指导,构建集团和下属企业沟通的平台,不定期组织集团和下属企业开展法律工作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五、注重提高企业法律工作人员的素质实现依法治企,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支既懂法律又懂经营与管理的高素质的法律工作队伍。为使省属企业法制建设不断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以及参与国际竞争、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要求,各企业集团要重视提高企业法律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系统、定期的培训制度,鼓励继续学习深造,努力培养一批懂法律、懂经济、懂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企业内部法律工作人员也要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更新知识,刻苦钻研业务,加快提高素质,适应岗位要求,增强解决和处理涉法纠纷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六、切实做好企业内部法律风险的排查工作结合省属企业发生法律纠纷的实际情况,各省属企业必须在*年底前,对所有涉及出资人重大权益的对外投资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尤其是出资人重大权益面临危险或有潜在危险的,企业应尽快采取必要和可能的法律手段,循商业途径,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最大限度地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减少和避免国有资产损失。

法制建设范文篇10

一、法制建设是实现县城管理的重要手段。

法制就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法制建设具有明显的行业性特点,包括由国家立法机关按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城市规划法》、《拆迁法》等法律,也包括由国家其他部门制定的,从属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这里所讲的制度,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建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立法制度、执法制度和法律监督制度等等。加强法制建设工作,不仅是有效治建的手段,也是实现县城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依法管理县城,可提高城市的系统功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清洁、文明、有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目前,县城管理的工作方法仍是主要依靠行政管理,这一方法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老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县城范围的延伸扩大,这一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由于受行政管理体制限制,县城乱倒垃圾现象到处可见;乱设摊点总是屡禁不止;偷窃和破坏城市基础设施的案件时有发生,这些都使我们必须去重新思考和研究县城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措施,以逐步理顺管理机制,通过依法治建来逐步解决问题。我县从近年来的城市管理实践看,依法治建,一方面要依法办事,按程序运作;另一方面,必须严格执法,通过照章办事,开展随时随地的执法管理,起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一、依法治建是现代化县城发展管理的方向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县城是城镇化进程中连接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纽带,其发展必然以人为主体,空间利用和自然环境利用为特征;经集聚社会和经济效益为目的;以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文化为必然趋势的空间地域大系统。因此,人们对县城管理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必须采取法制形式来管理城市,通过依法治建发挥城市整体功能,为人民创造一个优美、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这也是城市管理适应现代化县城发展的客观需要。具体来说,实行依法治建有如下一些作用:

1、保证县城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未来发展,探索城市管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各项专业工程,是城市发展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县城集中着大量人口和各种社会组织,其进行了各项活动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极为复杂,因此,需要有其行为准则来加以控制和调整,才能使城市建设和相关工作不断得到规范,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城市规划法》作为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社会关系的法律管理是城市生产、生活所必须的。

2、保证县城各环节的正常运行。县城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过程的大系统,城市管理的关键是保证人、财、物的合理流通,使用法律管理把流通的方法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就可以建立起法律秩序,使城市管理系统中的各系统明确自已职责、权利和义务,使各系统之间流通渠道畅通无阻,并正常地发挥各自职能,使城市整个管理系统有效地运转。

3、保证县城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管理就是为驻地人民办实事,城市管理工作的好坏,取决于人的作用。人的作用有两重性,既可以起消极作用,如乱垃圾、乱扔污物等等

糟蹋环境;也可以起积极作用,如打扫卫生,清除污物,只有统一行为规划和活动准则,才能保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环境。综上所述,依法治建是城市管理的方向,只有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并逐步将城市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才能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

三、加强县城法制建设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法可依。有法可依,要求国家各级政府根据城市发展

的客观需要逐步制定和完备法律、法规。这是加强法制建设的前提,也是依法治建的关键。没有法律或法律不完备,依法治建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这种状况不解决,不仅搞不好城市管理,而且有损于法律威严。因此,加强法制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搞好城市管理的立法规范和完善工作,尽可能出台一些与城市管理工作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及其它具有法律效果的规章,为依法治建打下好基础。

2、要严格执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法律制定出来就要付诸实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于无法。执法必严,一方面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活动,必须要有法律依据,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精神和程序办事,认真维护法律尊严;另一方面要求有关部门、单位和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使自已举止言行符合法律规定。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必须做好由农村到城市观念上的转变,广泛开展宣传,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在城市管理中要在解决“脏”字上做文章,在“严”字上下功夫,在“管”字上动脑筋,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城市管理的目的。

3、要有一支过硬的执法队伍。执法队伍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执行,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