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3:52:35

放大镜范文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能力目标

1.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正确组装、调整实验仪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3.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利用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用作图法解决凸透镜的成像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原理的分析逐步培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观察与实验,就像和影、实像与虚像的成因,初步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分析,就是对各种相关现象分别进行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找出最主要、最本质、带决定性的因素.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把通过对各种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以及相关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到较为完整的认识.例如对实像、虚像的认识是在分析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三种情况)的基础上,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由光形成,有光进入眼睛引起人们的视觉,因而与影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它们的不同点是,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虚像是由反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因而决定了它们的显像方法也不相同.这就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综合指导下的分析.在物理学习中,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离不开分析与综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将有助于今后的学习.

德育目标

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以学生实验开始,观察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讲述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讲了幻灯机后还介绍了投影仪的构造和原理,讲了放大镜后介绍了显微镜的原理.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原理与幻灯机类似.向学生简单介绍显微镜的原理,有助于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教法建议

本节跟讲照相机的方法相似,仍是先让学生做实验,观察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讲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建议结合实际情况介绍投影仪、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针对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应以实验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提问,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一、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学说明

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从这一物理现象变化全过程的高度来分析这一物理现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认识.

2.由于本实验要求学生同时观察和考虑的内容比较多,如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焦点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时还要观察像的性质.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来讲容易在观察某一内容时忽略观察其他内容,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是头脑中没有反映出其它的内容,这样就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物理变化过程,为此在本节实验设计中采取了两个办法.

(1)每进行完一个内容的实验(如物体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学画图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体在这个范围内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的灯片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在实验现象与物理模型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这一物理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2)三个内容的实验全部完成以后.可用计算机模拟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移到焦点以里的过程.凸透镜成像由小到大、由实到虚、从倒立变为正立、在透镜另一侧用屏幕接取到用眼直接观看的整个动态变化,从而对凸透镜成像形成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也可通过投影或画图进行).

3.为便于操作,也为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形成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探索规律打下基础,实验前应要求学生在光具座中透镜两侧的标尺上明显的标出与焦距和2倍焦距等长的位置以便在实验中能迅速准确的找到应找的位置,并对物、像所处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说明

要教育、引导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径有三个

1.认真完成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通过实验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

2.采用作图法,利用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作出凸透镜在三种情况下的成像光路图,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凸透镜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3.将实验现象、物理模型与平时应用幻灯机、放大镜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完成“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分组实验.

1.完成分组实验.(分两个阶段完成)

2.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运用作图法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两个阶段完成)

3.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实验及相应的理论分析后,讨论、研究在实践中哪些光学仪器是运用这一原理制作的或工作的.

(二)结合上节照相机的知识分析、研究在三种情况下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过程及变化规律.

五、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1.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采用幻灯机和投影仪在屏幕上展示各种有关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仪器的主要工作元件都是凸透镜,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结合上节课讲到的照相机,指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提出问题:如果物体放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物体成像特点是什么;若物体放在焦点以内,能成像吗?像的特点是什么?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学生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研究物体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画出板图)、位于焦点以里(画出板图),两个位置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质(指像与物比是放大还是缩小、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虚像还是实像)).我们用u来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像到透镜的距离、f表示焦距.

教师介绍仪器及使用方法,并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告诉同学凸透镜的焦距

(2)把透镜放在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物体分别设两个位置,进行两个实验,分两次完成.每完成一个实验,做一次小结,再进行下一个实验.对每个位置成像情况的研究都要通过三个途径进行

(1)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况.略调整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发生什么变化.

(2)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两条就可以),用作图法研究凸透镜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况.

(3)研究、分析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三种仪器中,哪种仪器利用了凸透镜在这一位置的成像原理.

教师讲完后,问同学们有无问题,然后宣布开始第一个实验,将物体(蜡烛)放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学生实验结束,教师组织提问、进行总结.

教师利用作图法分析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向透镜移近的过程中,凸透镜成像的变化情况(有条件可用计算机模拟).

物体从大于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向焦点处移近的过程中,像成在透镜另一侧,像离透镜越来越远,像越来越大.2倍焦距处是一个变化点,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实像,进入2倍焦距内(大于焦距)成放大实像.焦点处是又一个变化点,而且使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物距大于焦距成倒立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使学生们头脑中对整个成像情况形成一个动态的模型.

教师结合实验讲述幻灯机、放大镜的构造及应用.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讲了幻灯机后简要介绍一些投影仪的构造和原理.讲放大镜之后可介绍一下显微镜的知识,有助于学科间的联系.

3.总结

分析了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结合前面学过的照相机,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特点.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过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这里有三个成实像的情况,两个成虚像的情况.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虚像是由反射光线(平面镜成像)或者折射光线(物体位于焦点以里的凸透镜成像)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从岸边观察水中的鱼、石子,看到的也是水中物体的虚像.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不论实像、虚像都是由光线形成的.从这点看影又与它们有本质的不同,影是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学习投影仪的使用方法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利用学校的投影仪学习如何使用投影仪,并会一般的维护.

【备注】

放大镜范文篇2

知识目标

1.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能力目标

1.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正确组装、调整实验仪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3.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利用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用作图法解决凸透镜的成像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原理的分析逐步培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观察与实验,就像和影、实像与虚像的成因,初步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分析,就是对各种相关现象分别进行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找出最主要、最本质、带决定性的因素.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把通过对各种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以及相关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到较为完整的认识.例如对实像、虚像的认识是在分析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三种情况)的基础上,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由光形成,有光进入眼睛引起人们的视觉,因而与影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它们的不同点是,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虚像是由反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因而决定了它们的显像方法也不相同.这就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综合指导下的分析.在物理学习中,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离不开分析与综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将有助于今后的学习.

德育目标

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以学生实验开始,观察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讲述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讲了幻灯机后还介绍了投影仪的构造和原理,讲了放大镜后介绍了显微镜的原理.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原理与幻灯机类似.向学生简单介绍显微镜的原理,有助于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教法建议

本节跟讲照相机的方法相似,仍是先让学生做实验,观察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讲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建议结合实际情况介绍投影仪、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针对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应以实验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提问,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一、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学说明

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从这一物理现象变化全过程的高度来分析这一物理现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认识.

2.由于本实验要求学生同时观察和考虑的内容比较多,如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焦点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时还要观察像的性质.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来讲容易在观察某一内容时忽略观察其他内容,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是头脑中没有反映出其它的内容,这样就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物理变化过程,为此在本节实验设计中采取了两个办法.

(1)每进行完一个内容的实验(如物体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学画图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体在这个范围内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的灯片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在实验现象与物理模型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这一物理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2)三个内容的实验全部完成以后.可用计算机模拟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移到焦点以里的过程.凸透镜成像由小到大、由实到虚、从倒立变为正立、在透镜另一侧用屏幕接取到用眼直接观看的整个动态变化,从而对凸透镜成像形成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也可通过投影或画图进行).

3.为便于操作,也为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形成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探索规律打下基础,实验前应要求学生在光具座中透镜两侧的标尺上明显的标出与焦距和2倍焦距等长的位置以便在实验中能迅速准确的找到应找的位置,并对物、像所处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说明

要教育、引导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径有三个

1.认真完成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通过实验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

2.采用作图法,利用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作出凸透镜在三种情况下的成像光路图,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凸透镜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3.将实验现象、物理模型与平时应用幻灯机、放大镜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完成“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分组实验.

1.完成分组实验.(分两个阶段完成)

2.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运用作图法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两个阶段完成)

3.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实验及相应的理论分析后,讨论、研究在实践中哪些光学仪器是运用这一原理制作的或工作的.

(二)结合上节照相机的知识分析、研究在三种情况下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过程及变化规律.

五、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1.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采用幻灯机和投影仪在屏幕上展示各种有关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仪器的主要工作元件都是凸透镜,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结合上节课讲到的照相机,指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提出问题:如果物体放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物体成像特点是什么;若物体放在焦点以内,能成像吗?像的特点是什么?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学生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研究物体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画出板图)、位于焦点以里(画出板图),两个位置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质(指像与物比是放大还是缩小、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虚像还是实像)).我们用u来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像到透镜的距离、f表示焦距.

教师介绍仪器及使用方法,并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告诉同学凸透镜的焦距

(2)把透镜放在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物体分别设两个位置,进行两个实验,分两次完成.每完成一个实验,做一次小结,再进行下一个实验.对每个位置成像情况的研究都要通过三个途径进行

(1)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况.略调整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发生什么变化.

(2)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两条就可以),用作图法研究凸透镜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况.

(3)研究、分析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三种仪器中,哪种仪器利用了凸透镜在这一位置的成像原理.

教师讲完后,问同学们有无问题,然后宣布开始第一个实验,将物体(蜡烛)放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学生实验结束,教师组织提问、进行总结.

教师利用作图法分析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向透镜移近的过程中,凸透镜成像的变化情况(有条件可用计算机模拟).

物体从大于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向焦点处移近的过程中,像成在透镜另一侧,像离透镜越来越远,像越来越大.2倍焦距处是一个变化点,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实像,进入2倍焦距内(大于焦距)成放大实像.焦点处是又一个变化点,而且使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物距大于焦距成倒立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使学生们头脑中对整个成像情况形成一个动态的模型.

教师结合实验讲述幻灯机、放大镜的构造及应用.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讲了幻灯机后简要介绍一些投影仪的构造和原理.讲放大镜之后可介绍一下显微镜的知识,有助于学科间的联系.

3.总结

分析了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结合前面学过的照相机,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特点.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过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这里有三个成实像的情况,两个成虚像的情况.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虚像是由反射光线(平面镜成像)或者折射光线(物体位于焦点以里的凸透镜成像)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从岸边观察水中的鱼、石子,看到的也是水中物体的虚像.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不论实像、虚像都是由光线形成的.从这点看影又与它们有本质的不同,影是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学习投影仪的使用方法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利用学校的投影仪学习如何使用投影仪,并会一般的维护.

【备注】

放大镜范文篇3

(二)教学目的

1.知道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知道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知道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4.简单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放大原理.

(三)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火柴、粉笔.

教师用:幻灯机、幻灯片、投影仪、屏幕、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看过电影,也看到过老师在课堂上用投影仪配合上课.小小的胶片怎么会变成很大的画面的呢?

上生物课时要观察动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它们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师给你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它们为什么能使我们看到很小的物体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

1.研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

①请同学们用上节课的器材做实验.在桌上用粉笔画出直线,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置在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

②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稍小于二倍焦距的地方.沿直线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像在凸透镜哪侧?

③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些,仍在焦点以外.移动光屏,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请同学们观察:移近后得到的像和原来的像比较是变大了还是变小呢?像离凸透镜的距离怎样变化?

实验观察结束,教师提问: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向凸透镜靠拢时,得到的像变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也是变大的.教师板书.

2.研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条件

继续用上面器材学生进行实验.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移到焦点以内.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还能得到像吗?(学生观察后回答得不到)在光屏这一侧往凸透镜里观察,能看到像吗?

请学生回答:往凸透镜里面观察,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像?

让学生把蜡烛移到靠近焦点,仍在焦点以内时,凸透镜里看到的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这个像和前实验中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时,能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它,因此是虚像.教师板书.

3.讲述幻灯机的工作原理

教师出示幻灯机实物.在黑板上画出课本图6—22.介绍幻灯机的主要结构:镜头(凸透镜)、幻灯片(物体)、画片框、聚光镜、反光镜、光源等.讲述工作原理:幻灯片离镜头的距离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用强光照射幻灯片时,就可以在屏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为了使得到的像成为“正立”的,要把幻灯片上下颠倒放置.实际演示打出一张幻灯片.

对照投影仪实物,教师简单介绍投影仪的结构与使用.学生看课本图6—23.与幻灯机比较,投影仪用两块大螺纹透镜作聚光器(作用相当于凸透镜).使用时凸透镜所成的像被一平面镜反射到屏幕上.其优点是能放映大画面的幻灯片,也可以直接放映书写在透明胶片上的文字、图表.使用方便.

4.讲解放大镜原理

让同学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将凸透镜尽量靠近课本,往凸透镜里看,看到的字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我们就用作放大镜.再让学生将凸透镜慢慢远离课本.看到的像有什么变化?凸透镜继续远离课本,还能始终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凸透镜作放大镜用时,一定要靠近观察的物体,使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这样才能透过凸透镜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5.简单介绍显微镜的结构、放大原理

教师出示显微镜.讲述:为了提高放大倍数常用显微镜.它的主要结构是有两个凸透镜.一个是目镜,一个是物镜.

讲述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物体先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再通过目镜第二次成像,成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放大就提高了放大倍数.

三、小结本课内容

1.本课内容是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复述一遍.

2.课内完成节后的练习1、2、3.

3.教师总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和放大的虚像的条件及应用.

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章后习题第7、8、9、10题.

(五)说明

1.关于学生实验的说明见本章第三节中的说明1、2.

2.幻灯机演示打出幻灯片时,要再次强调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正立与生活中的概念不同.对这些问题,学生容易混淆.多年的测试检查总有不少学生认为电影屏幕上的像是正立的.演示时,先把幻灯片正放,得到的画面是倒立的.然后再将幻灯片倒放,画面就“正立”.

对课本“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中的“正立”要作说明,这是生活中的感觉,不是凸透镜成正立的像.

放大镜范文篇4

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从这一物理现象变化全过程的高度来分析这一物理现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认识.

2.由于本实验要求学生同时观察和考虑的内容比较多,如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焦点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时还要观察像的性质.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来讲容易在观察某一内容时忽略观察其他内容,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是头脑中没有反映出其它的内容,这样就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物理变化过程,为此在本节实验设计中采取了两个办法.

(1)每进行完一个内容的实验(如物体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学画图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体在这个范围内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的灯片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在实验现象与物理模型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这一物理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2)三个内容的实验全部完成以后.可用计算机模拟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移到焦点以里的过程.凸透镜成像由小到大、由实到虚、从倒立变为正立、在透镜另一侧用屏幕接取到用眼直接观看的整个动态变化,从而对凸透镜成像形成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也可通过投影或画图进行).

3.为便于操作,也为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形成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探索规律打下基础,实验前应要求学生在光具座中透镜两侧的标尺上明显的标出与焦距和2倍焦距等长的位置以便在实验中能迅速准确的找到应找的位置,并对物、像所处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说明

要教育、引导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径有三个

1.认真完成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通过实验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

2.采用作图法,利用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作出凸透镜在三种情况下的成像光路图,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凸透镜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3.将实验现象、物理模型与平时应用幻灯机、放大镜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完成“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分组实验.

1.完成分组实验.(分两个阶段完成)

2.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运用作图法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两个阶段完成)

3.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实验及相应的理论分析后,讨论、研究在实践中哪些光学仪器是运用这一原理制作的或工作的.

(二)结合上节照相机的知识分析、研究在三种情况下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过程及变化规律.

五、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1.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采用幻灯机和投影仪在屏幕上展示各种有关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仪器的主要工作元件都是凸透镜,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结合上节课讲到的照相机,指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提出问题:如果物体放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物体成像特点是什么;若物体放在焦点以内,能成像吗?像的特点是什么?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学生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研究物体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画出板图)、位于焦点以里(画出板图),两个位置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质(指像与物比是放大还是缩小、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虚像还是实像)).我们用u来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像到透镜的距离、f表示焦距.

教师介绍仪器及使用方法,并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告诉同学凸透镜的焦距

(2)把透镜放在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物体分别设两个位置,进行两个实验,分两次完成.每完成一个实验,做一次小结,再进行下一个实验.对每个位置成像情况的研究都要通过三个途径进行

(1)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况.略调整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发生什么变化.

(2)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两条就可以),用作图法研究凸透镜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况.

(3)研究、分析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三种仪器中,哪种仪器利用了凸透镜在这一位置的成像原理.

教师讲完后,问同学们有无问题,然后宣布开始第一个实验,将物体(蜡烛)放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学生实验结束,教师组织提问、进行总结.

教师利用作图法分析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向透镜移近的过程中,凸透镜成像的变化情况(有条件可用计算机模拟).

物体从大于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向焦点处移近的过程中,像成在透镜另一侧,像离透镜越来越远,像越来越大.2倍焦距处是一个变化点,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实像,进入2倍焦距内(大于焦距)成放大实像.焦点处是又一个变化点,而且使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物距大于焦距成倒立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使学生们头脑中对整个成像情况形成一个动态的模型.

教师结合实验讲述幻灯机、放大镜的构造及应用.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讲了幻灯机后简要介绍一些投影仪的构造和原理.讲放大镜之后可介绍一下显微镜的知识,有助于学科间的联系.

放大镜范文篇5

六年级共有教学班4个。我担任这四个教学班的科学课教学。他们通过近六年的学习,对自然事物有了一些了解,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本学期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经历较完整的“收集证据、整理证据、分析数据、形成认识”的探究过程。还要求学生能够用查阅资料、制定调查计划、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能够通过实验、记录收集证据,能够通过表格进行归类整理、分析数据、能够通过讨论、交流、展览等方式最终形成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32课,分四个单元。

1、微小世界。包括1---8课,使学生知道,怎么样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2、物质的变化。包括1---8课,让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3、宇宙。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4、环境和我们。包括1---8课,引导学生认识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让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及比较分类能力。

2、学习宇宙知识。让学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3、教育学生用联系、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认识放大镜是“凸”“透”镜。

2、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

3、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4、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五、教学方法及措施

1、学习制造放大镜。通过放大镜、显微镜对物体的观察、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2、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放大镜范文篇6

1设计理念

许多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获得直观认识,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生物学概念成了教学的一个难点。在以往“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落在如何使用显微镜上,忽略了对显微镜构造的讲解。其次,由于学校条件、课时紧张等限制,不能做到上课时每个学生一台显微镜,致使学生对显微镜构造的认识比较模糊,从而盲目地使用显微镜。学生不清楚显微镜的构造,也就不能很好地爱护仪器,更不能关注到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不利于完善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下面以“练习使用显微镜”为例,采用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2教学设计

2.1教材分析。“练习使用显微镜”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本节内容先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再通过实验介绍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先理论后实践的编排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为实践操作显微镜观察动植物标本奠定知识基础。2.2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物和生物圈有了基本认识,知道了显微镜是常用于生物科学探究的仪器,但尚未接触过显微镜。且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仍较弱,若教师按以往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落在显微镜的使用上,会造成学生对显微镜结构认识不清,从而盲目甚至错误地使用显微镜,科学探究工具认识使用不当,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2.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认识并准确说出显微镜各结构的名称。能力目标:通过“看图找镜”活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类比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2.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并能准确说出显微镜的结构。难点:如何快速准确地记住显微镜的结构。2.5教学过程。2.5.1开展活动,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展示在三种不同倍数放大镜下所观察到的桔子皮,组织学生开展“看图找镜”活动。学生使用三种放大镜来观察桌上的桔子皮,找出与PPT上图片对应的放大镜,并说出手中不同倍数放大镜的厚薄、弧度有何区别。学生动手观察与感受,说出放大镜倍数与其厚薄、弧度的关系。教师总结:放大镜倍数有限,不能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教师再次引导:如何利用手中现有的放大镜,观察到放大倍数更大的橘皮图像。启发学生尝试重叠观察后,教师介绍复式显微镜发明的背景,使学生理解透镜重叠可增大放大倍数是显微镜的一个基本原理,并将学生完成“重叠”这一动作与显微镜的结构联系起来。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活动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在学生通过“视觉”与“触觉”切身融入课堂后,教师再循循善诱,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锻炼学生动手探究能力,做到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通过科学史将活动与新课衔接起来,引导学生思维迁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实现情感目标。2.5.2建立联系,讲解新知教师手持两个放大镜,向学生示范通过重叠的两个放大镜观察桔子皮的动作(同时显示一张完整的显微镜图片),在演示的过程中逐个讲解显微镜各结构的功能(同时在课件上指出该结构),并在黑板上依次贴出各个结构的KT版(一种类似泡沫塑料板的轻便新型材料)模型。之后,教师补充光圈、压片夹和转换器结构,使学生脑海中显微镜的构造更为完整。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重叠动作”演示,指引学生将其与显微镜结构相结合,提高学生类比思维能力。教师糅合直观演示法三大要素———动作、语言、图片,引导学生将“靠近眼睛的放大镜”类比为显微镜的“目镜”,将“靠近物体的放大镜”类比为显微镜的“物镜”,将放置桔皮的“桌子”类比为显微镜的“载物台”,将“手臂支撑固定两个放大镜”类比为显微镜的“镜臂和镜筒”,将“镜筒”类比为“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将“上下移动两个放大镜”与“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进行类比,将“叠加使视野变暗”与“反光镜”的作用进行类比。通过类比,加深学生对显微镜结构的认识,使学生更加地理解显微镜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5.3贴出模型,巩固旧知教师布置任务:一名学生上台试着贴出显微镜各结构名称,其他学生自行回忆。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依次指着黑板上KT版显微镜模型的各个结构(同时说出该结构作用),学生集体回答说出该结构名称,由此总结本堂课内容。最后,教师展示100X显微镜下的橘子皮图片,结束新课。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快速准确地说出显微镜各结构名称,达成教学知识目标。通过展示高倍镜下桔子皮图像,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求知欲,为下节课显微镜的操作作铺垫。

3教学效果及反思

实践发现,教师通过“看图找镜”活动,引导学生重叠“两个放大镜”,亲身体会“显微镜的结构”,最后贴出显微镜结构模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上,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达到了教学目标。此外,当用“手臂支撑两个放大镜”和“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类比为显微镜结构中的镜臂与镜筒时,学生并不能清楚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请学生上台示范再辅以文字补充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鉴于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1)采取多种直观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如图片展示、模型构建、亲身示范等,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基于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课堂反应,教师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如直观地通过语言强调或补充说明等,帮助学生思维迁移,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参考文献:

[1]幸嘉萍.直观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药学教育,2013,02:23-25.

[2]王鹏.高中生物学直观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3]杨景武.直观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解剖学杂志,2005,01:119.

[4]欧成勇.浅议直观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J].读与写,2006,07:39+36.

[5]杨兴英.论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性[J].铜仁师专学报(综合版),2000,03:42-43+10.

[6]平岚.中学地理概念的直观教学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放大镜范文篇7

【关键词】:半显微性状鉴定放大镜扫描仪体视显微镜

传统中药作为中国宝贵资源,在临床治病及养生保健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药物疗效与药材的质量关系密切,因此对药材进行鉴别而保证药物疗效就非常重要。现已被广泛应用的药材鉴定方法有显微鉴定,性状鉴定等。显微鉴定是利用显微技术对中药的细胞?组织?构造特征进行显微观察与分析,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的一种鉴定方法;性状鉴定是一种传统的鉴别方法,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本文则建立了一种介于性状和显微鉴别方法之间的另一类鉴别方法,它是借助放大镜?扫描仪?体式显微镜等仪器观察中药材细微的外观性状,可称它为半显微性状鉴定。“半显微“是指它对中药表面特征的放大是界于肉眼和生物显微镜之间,例如它可以把一个苏子放大到一个乒乓球大小,非常清楚地显示其表面的纹理,但它还不能看清楚植物细胞的形态,所以它还是属于“性状鉴别”范畴。但由于它是借助仪器对药材表面的肉眼看不清的特征进行观察,这也与传统的性状鉴定有较大的区别。半显微性状鉴别法主要用于细小的果实种子类?扁平的中药饮片?叶类及花类药材的观察。对于形体大而厚的药材的整体观察则不适用,但亦可用于观察其表面细微处的特征。按照这种方法所用到的仪器不同,可分为放大镜半显微形状鉴定,扫描仪半显微形状鉴定,体视显微镜半显微性状鉴定。

1放大镜半显微性状鉴定

放大镜法就是利用一般的放大镜来观察药材,此种方法简便易行,放大镜又方便携带,所以是鉴别药材形状的一种经常使用的基本方法。但缺点是放大镜的分辨率不是很高,对于一些药材的更为细微的特征,放大镜的效果就不是很理想。而且利用放大镜所得的观察结果很难记录下来,除非亲自观察,否则很难从观察者的描述中得到很深的印象。

2扫描仪半显微性状鉴定

扫描仪法是利用电脑扫描仪来鉴别药材的方法,扫描仪已是常用的办公用具。它除了有文件扫描功能,还有两个强大的功能——实物扫描功能和图像放大功能,后两个功能可被利用对中药材进行半显微性状鉴别。具体方法如下:

2.鉴别用仪器一台中等以上配置的电脑,像素为1200~2400的扫描仪。

2.软件在电脑中加装Photoshop6.0以上的图像处理软件。

2.2.软件介绍Photoshop是一种现被广泛使用的图形处理和浏览软件,其功能之齐全是一般的其它图形处理软件所不能比的。包括了所有图形的基本处理,对图形进行加工。能支持数码相机?扫描仪?体视显微镜直接捕获图象。我们就是利用它的这种功能将它应用于扫描仪半显微性状。具体功能?使用方法将在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2.3扫描过程

2.3.打开软件打开Photoshop,点左上角的[文件]下拉出菜单,指向[导入],就可以看到你的扫描仪的型号了,双击扫描仪的型号,即可在Photoshop的背景下进行扫描。

2.3.普通扫描选择好药材样品,将需要放大的部分朝下放,上面盖上合适颜色的背板(通常情况下,用白纸即可),在扫描仪上进行预扫;再用取景框框住要扫描的药材,在24bit色彩,像素300~600间(根据景框的大小选择)对药材进行普通扫描,可见药材的图像被直接展示在Photoshop中。

2.3.3高精扫描为了得到更加清晰的扫描结果,能更好地选择扫描指数来观察药材,选择要放大的区域(区域选择不能太大,否则会占用很大的电脑空间),把像素调至2400,进行扫描,可见药材被放大的图像也被直接展示在Photoshop中。观察这一图像,看看你对光线的强弱,对比度的大小等,满意不满意,如果你感觉不行,可以调整后重新扫描。

2.3.4图像的进一步放大关掉扫描仪,这时的Photoshop调整亮度和对比度,一般都可以得到较好的图像,可以清楚地看见药材的细微特征。就可以看到放得很大的药材图像。如果对图像不够满意,还可以点Photoshop就可以起用了,用工具栏中的放大镜对图像进行放大,你上的[图像]下拉出菜单,指向[调整],在下拉菜单中点[亮度/对比度],分别调整亮度和对比度,一般都可以得到较好的图象,可以清晰地看见药材的细微特征。

3体视显微镜半显微性状鉴定

体视显微镜法与扫描仪法很相似,就是利用体视显微镜对药材的表面特征进行观察鉴定。它可以直接观察,也可以用一台体视显微镜和电脑相连,通过电脑中的软件观察显微镜中药材的表面特征,并可以拍摄下来的一种药材鉴别方法。这种体视显微镜与普通生物显微镜不同,它的放大倍数一般在10-40之间,生物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则多在40倍以上。由于两者光的来源不同,因而观察样品的图象部位也有所区别,体视显微镜的光源为反射光,适合于观察物体的表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表面特征,与物体的厚度无关;普通生物显微镜的光源为透射光,适合于观察薄片样品内部的组织构造等,当薄片的厚度超过一定范围之后就不容易看清楚了。体视显微镜法与放大镜相比的优点就是比普通放大镜的分辨率高,能将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特征分辨得很清楚。下面将仔细介绍这种方法的使用仪器和具体操作步骤:

3.鉴别用仪器一台中等以上配置的电脑,体视显微镜一台,电子目镜一个,连接电脑的数据线。

3.软件电脑中加装Uleadphotoexplorer软件。

3.2.软件介绍这也是一个图形处理和浏览软件,包括了所有图形的基本处理,对图形进行加工.也是一个图片浏览器.支持多达几十种图片格式,可以把同类图片合并成一个图片集,加上背景音乐作成屏幕保护或壁纸等等,还支持图形旋转?转换基本图形处理功能(具有photoshop的一些插件功能),也支持数码相机?扫描仪?体视显微镜直接捕获图象.这里利用的就是他能支持体视显微镜直接捕获图象的功能

3.3操作步骤

3.3.打开软件将体视显微镜通过电子目镜和数据线接到电脑上。再打开Uleadphotoexplorer软件,点左上角的[文件]菜单,选择其子菜单[TWAIN获取],会弹出下级子菜单,选择[选取来源]项,会出现一个窗口列举了可供选择的视频来源,点击USBPCCamera选项,就把该软件调到了合适的状态。再点击工具栏中的[TWAIN获取]项,视频窗口就可出现。该窗口有五个单选按扭,分别为DeviceFormatPreferenceSnapshotExit.选择Device按扭,单击USBPCCamera项,即可进入可以拍照状态。

3.3.实物拍照将需鉴别药材放入体视显微镜物镜下进行观察,调整显微镜使得药材的表面特征能被最清楚地显示出来。这时电脑视频窗口也会显示显微镜下可观察的图象。如觉得图象还不够理想,可选择Preference项进行调整。双击Preference按扭会出现图象调整对话框。该对话框可分为ImagecontrolIn/OutdoorDisplay等若干区域。Imagecontrol区域较常用,可通过调节Brightness(亮度)Contrast(对比度)hue(色度)等来使得图象最清楚。In/Outdoor区仅有Indoor(门内)和Outdoor(门外)两个单选按扭,经我们初步实验摸索可知这两个按扭是用于调节光线强弱的。Display区有LCD和CRT两个单选按扭,LCD是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的缩写,CRT是CathodeRayTube(使用阴极射线管)的缩写。一般情况只需调节这几项,其它选项随系统自己而定即可.当图象效果很好时点击确定按扭即完成对图象的调整.这时单击Snapshot即可以拍摄图象。

3.3.3保存文件拍摄图象的同时软件本身已将其保存在地址栏显示的文件夹内.,单击工具栏中[打开查看器]工具就可以查看图象文件,这时图象会出现在一个只保存有图象的查看器窗口里面,通过这个窗口可再次对照片进行调整和保存等处理。调整操作和前面相同,对图象另保存的操作如下:单击查看器窗口工具栏中的[另存为]工具,就会弹出一个文件另存为对话框,在这个对话框内的地址栏键入你希望文件保存地址,然后点击保存,图象文件就会复制一份保存入你选择的地址。在这个查看器窗口内你还可以对图象进行剪切?悬转?放大?缩小等一系列的操作。

3.3.4再次拍照当你想从查看器窗口返回到视频窗口时,使用窗口工具栏最左端的返回工具就可以完成.然后在视频窗口又可以像第一次拍照一样对同一药材进行再次拍照或对其他的药材进行拍照.后面的调整?保存等操作也相同。

现已被广泛应用的鉴定方法可用于绝大多数药材的鉴定,且能从不同角度鉴别同一药材,但这些鉴别方法也有其难以克服的不足。例如性状鉴别对包括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折断面?气?味?水试?火试等方面的鉴别。药材的大小是指长短?粗细?厚薄。而对于药材上的一些细微特征的观察,特别是有些很小的种子类药材,如葶苈子?芥子?车前子?菟丝子等时,肉眼不好区分其形状如何,药材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有无皱纹?皮孔或毛茸等。又如双子叶植物的根类药材顶部有的带有根茎;单子叶植物根茎有的具膜质鳞叶;蕨类植物的根茎常带有叶柄残基和鳞片。但很多药材的表面特征通过肉眼也是观察不到的,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来观察。显微鉴定是利用显微技术对中药进行显微分析,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的一种鉴定方法。显微鉴定主要包括组织鉴定和粉末鉴定。组织鉴定是通过观察药材的切片鉴别其组织构造特征,适合于完整的药材或粉末特征相似的同属药材的鉴别;粉末鉴定是通过观察药材的粉末制片鉴别其细胞分子及内含物的特征,适合于破碎?粉末状药材或中成药的鉴别。进行显微鉴定,鉴定者必须具有植(动)物解剖的基本知识,掌握制片的基本技术。由于鉴定材料的不同(完整?破碎?粉末)和药用种类及药用部位的不同,选择显微鉴定的方法也不同。鉴定时,首先要根据观察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药材,制备不同的显微制片,然后依法进行鉴别[1]。这些都局限了显微鉴定这种方法的广泛性?普遍性。

基于上面两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我们就半显微性状鉴别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从以上的实验结果看来,这种方法利用了低倍的显微仪器来观察药材以求结果的准确性及区分药物的广泛性,而不用像一般显微鉴定那样对药材进行复杂的解剖,并根据鉴定材料的不同和药用种类及药用部位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制片方法,选择不同的显微鉴定方法,这就使得这种方法保留了一般显微鉴定的准确的特点而不用操作那么复杂。另外它仍是对鉴别材料的表面特征进行鉴别而无法观察到药材组织构造特征?细胞分子及内含物的特征,因此我们仍将这种方法归为性状鉴定的范围内,但这是种特殊的性状鉴定方法,既具有一般性状鉴定的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又比其观察的更为细致:而且可以避免一般显微鉴定操作复杂的弊端。综合这种半显微性状鉴定法的各方面特征,可知它是种介于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中间的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是对现有的四大鉴别方法的重要补充。

放大镜范文篇8

【关键词】保湿时刻;过夜器械;妇产科器械;生锈率;清洗效果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急诊诊疗、大型手术日渐增多,因此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过夜器械[1]。妇本文为了进一步研究三种保湿时刻对过夜妇产科器械生锈率及清洗效果,就我院360件过夜妇产科器械的保湿处理情况进行对照分析,见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的360件过夜妇产科器械(包括吸引头、刮匙、宫颈钳、卵圆钳、探针、平镊、扩阴器、窥器等)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进行保湿处理,根据不同保湿时刻将其纳入A、B、C三组,每组120件。对比三组器械的种类与数量等基本资料,P>0.05。1.2方法。A组于器械使用后即刻进行保湿处理,B组于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回收时(使用后4h内)进行保湿处理,C组于回收至消毒供应中心分类时(使用后12h内)进行保湿处理。保湿处理方法为:于器械表面喷洒保湿剂,吸引管使用带长嘴的保湿剂喷洒管腔内部,保湿最短作用5min,再进行常规清洗。1.3观察指标。对比三组器械的生锈率与清洗效果,采取目测法、放大镜观察、隐血试验对器械的生锈情况及清洗效果进行评价。(1)目测法:进行裸眼直接观察,观察者为经过专业训练的、裸眼视力>1.0的妇产科医护人员或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观察项目包括器械表面洁净度,光洁(是否需要去掉),所有关节面、咬合面均无污渍、血迹、锈斑、水垢视为清洗合格,否则为不合格[2]。(2)放大镜观察:于带光源的放大镜下,放大4~6倍进行观察,观察项目与清洗质量评价方法与目测法相同[3]。(3)隐血试验:使用隐血试纸条,滴2~3滴呈色液,于待检测器械的管腔、钳齿、关节、表面多次擦拭,试纸紫色视为清洗不合格,试纸不变色视为清洗合格[4]。1.4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器械的生锈率对比。A组目测法、放大镜观察、隐血试验的器械生锈率均低于B、C组,P<0.05;B组目测法、放大镜观察、隐血试验的器械生锈率均低于C组,P<0.05,见表1。2.2三组器械的清洗效果对比。A组目测法、放大镜观察、隐血试验的器械清洗合格率均高于B、C组,P<0.05;B组目测法、放大镜观察、隐血试验的器械清洗合格率均高于C组,P<0.05,见表2。

3讨论

器械清洗是消毒供应中心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清洗质量会直接影响灭菌效果[5]。2012年,卫生部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对全部手术器械实施集中管理,旨在促进器械清洗质量的专业化、标准化,以确保消毒无菌,提高器械清洗质量。然而,从各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现状来看,白班制的工作模式显然无法及时处理夜班使用后的器械,由此导致过夜器械产生。过夜器械如果等到隔天才进行清洗,极易因为有机物的遗留时间过长而导致器械表面微生物的滋生,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生物膜,继而增加器械的清洗难度,导致清洗质量降低[6]。妇产科的夜班手术较多,过夜器械也相对增多,因此应对过夜器械进行有效处理。有报道指出[7],对手术器械进行预处理,可明显提高器械的清洗质量,减少清洗成本,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保湿是对妇产科器械的一种有效的预处理方法,可避免污染物黏附于器械表明,能减少有机物生物膜的生成。保湿处理中常用的保湿剂是长效泡沫保湿剂,含有多酶成分,可分解血液、组织、黏液以及分泌物等多种有机物,且可包裹器械,使其与空气隔绝,因此既能达到器械保湿的效果,还能预防器械关节、齿槽等部位的污染物干涸。对过夜妇产科器械的保湿处理应在器械使用后的第一时间进行,以保证器械表面上的有机污染物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如果等到有机污染物干结后再予以保湿处理,则效果大大降低。

本研究结果数据说明,过夜妇产科器械使用后的保湿处理时间越短,则保湿效果越佳,与王珺等[8]报道结果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对过夜妇产科器械使用后即刻进行保湿处理,可明显降低器械生锈率,提高清洗合格率;器械使用后保湿越早,则生锈率越低,清洗效果越佳。

参考文献

[1]刘美芹.探讨隔夜管腔器械的最佳清洗方法[J].全科护理,2017,15(11):1360-1362.

[2]赖有娘,张园凤,江晓平,等.提高隔夜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20):131-133.

[3]滕智英,刘芳.前馈控制管理在过夜手术器械预处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12):172-175.

[4]郭会平,郭春菊,申竹萍.手术医疗器械表面腐蚀形成原因及除锈处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0):4254-4255.

[5]李正英,王秀琴,崔燕.不同预处理方法对隔夜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8):185-186+191.

[6]姚艳华,余枝秀,彭施萍,等.保湿预处理方式对隔夜手术器械清洗效果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7,34(06):576-577.

[7]于伟,张燕,邢巨影,等.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手术器械防锈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20):4780-4781+4784.

放大镜范文篇9

1.从理论研究层面来看

从理论上来看,人类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传统观点;另一种是建构主义的现代观点。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知识是来自客观事物的观察,而观察是中性的,不带主观偏见,因此,一旦实验验证确立下来的知识就是真理、不可推翻的。建构主义现代观点认为,科学知识是科学家根据已有理论与实验建构而成,由于科学技术不同,人类的认识水平不同,客观检验的标准与尺度不一样,建构的科学知识是暂时性,可被推翻与修改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科学是格物致知的一种路径,其基本特点是以实证为判别尺度、以逻辑为论辩的武器、以怀疑为审视的出发点。[1]张开逊概括了科学本质观,当发现新的证据和对已有事实有新的解释时,科学知识将会改变;科学知识最终是建立在经验和证据之上的;人类的想象和创造性参与了科学知识发展的所有阶段。[2]科学是一种探究,是一种人人(每个学生)都可以做的探究活动;科学是一套价值观体系,科学研究的社会性目的是通过将科学转化为技术促进社会发展,从而造福人类;科学是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意义建构,是人们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对自然事物的合乎逻辑的阐释。[3]

2.科学本质观解读的启示

基于科学本质观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的解读,我们认为,科学是一种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是一种价值取向。所以,科学教学的价值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高分,也不是为了一张录取通知书,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劳厄所说:“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知识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课堂教学作为渗透科学本质观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应运用科学探究教学,揭示科学是一门耐人寻味探索性学科;展示技术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创新的态度和精神;以实证的意识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科学需要证据;合理地运用科学史实激活“静态”的文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经典,而是发展变化的运动。

二、科学本质观视角下的科学教学策略

1.运用科学探究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是探究的过程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4]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教学,通过学生探究学习及时总结与反思,以增进学生对科学文化的体验和理解,实现知识的个人建构和社会建构的统一,这就更能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某些方面的理解。在“月球”的教学中,教材呈现了许多月球的面貌、宇航员生活的情景及其与地球、太阳比较的数据,如果仅仅以材料分析去展示“数字化”的月球,可能会让我们的学生感到学习科学不过就是一系列记忆各种数据和知识的机械的过程,这有悖于“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的探索是一种带有探究性学习的活动”的科学教育宗旨,对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养成及对学习兴趣的形成都是极为不利的。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以探究的理念去选取教学内容并加以整合,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师以“望月、探月、登月”的思路去整合古人望月后的想象、探月的方法及现代人登月后的深入研究等,引导学生体验古人望月、探月思想方法以及现代人登月后亲眼所见月球面貌展开的探索,这样学生就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对月球新的认识,同时领悟科学的本质是一种探究的过程。

2.展示技术创新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理论常常可以转化为技术原理,科学促进技术发展,技术又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5]在初中科学教材中,虽然有许多科学与技术的例子,像克隆技术、试管婴儿、磁悬浮列车、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等;但由于这些技术离学生太遥远,缺乏亲近感,所以教师常常让学生自学阅读了解,效果不佳。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展现技术的改进过程,启发学生根据技术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以创新的眼光看待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例如,在“认识显微镜结构”的教学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平铺直叙,先介绍结构,再讲解显微镜各结构的作用。学生被动地听,索然无味,学到的只是知识的结论,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却得不到应有的挖掘。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先设置问题,要观察肉眼难以看见物体的结构,我们该怎么办?驱动学生思考,用显微镜,然后提出能否用放大镜制成一架显微镜,一个放大镜放大能力不够,是否可以再增加一个放大镜等问题。同时,让学生分别将一个放大镜和两个放大镜组合去观察同一根头发,通过比较得出两个放大镜能提高放大能力。然后,让学生回顾刚才使用两个放大镜的不便之处,通过讨论、引导得出结论,需要支架将它们固定,需要螺丝旋钮以便移动。接着,教师再设置问题,观察的物体放在哪里?如果光线较暗时怎么解决?怎样使物体放大得更大些?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需要台面且台面要挖小孔、用镜子反射光线、制造暗箱及需要备用多个放大镜等等。顺着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画图、修正形成显微镜的雏形,然后展示1665年荷兰人用两块透镜制造出的显微镜,最后出示真实的显微镜。以这样的方式展示显微镜演变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学生不但能对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作用有深刻的印象,避免了死记硬背,而且让他们亲身体验显微镜的制作过程,觉得“我好象也能想到、也能做到”,同时领悟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参与和合作等等,从而更好地认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3.以实证的意识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科学需要证据

科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实验证据、理性的论据和怀疑。[6]为此,我们在处理初中科学教材内容时应该具备实证的意识,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有序加工、组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执教“地壳的变动”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用科学探究实证的思想组织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地壳在不断地变动?接着让学生建立假设,如果地壳发生了变动,那就会留下痕迹。然后引导学生从地球内部结构上找证据,从已有的地壳变动记录上找证据。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地壳变动的证据:(1)属上升运动的有三根石柱的沉降,喜马拉雅山形成,刚果盆地的形成;(2)属下降运动有三根石柱的沉降,黄河三角洲形成;(3)属缓慢运动有喜玛拉雅山的形成,东非大裂谷的形成;(4)属剧烈运动有青藏高原隆起;刚果盆地的形成。然后得出结论,地壳确实在变动。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初中的科学教师要完成新的教学任务,就要加深对科学课的理解和认识,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实证的视角组织与加工教材,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观的理解。

4.以科学史激活静态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发展变化

放大镜范文篇10

【关键词】风险管理;消毒灭菌;医疗器械;风险值;风险分级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负责全院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存放、发放的工作,在医院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1]。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对医护人员自身、患者就医安全及医院整体的医疗质量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就医风险认知的提高,风险管理也随之在我国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医疗器械管理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核心,是医疗安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研究[2]表明,医疗器械管理可以明显提高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避免意外医疗事故及纠纷发生。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及处理,从而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及医院的危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引入风险评估管理的实施情况,旨在探讨其应用效果,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采用更有效的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3月消毒供应中心采用传统消毒管理模式的300件医疗器械作对照组,包含手术器械150件,医疗耗材150件,均采用高温蒸汽灭菌;选取2017年4-6月采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模式的300件医疗器械作为观察组,包含手术器械140件,医疗耗材150件,均采用高温蒸汽灭菌。2组器械均通过目测法、放大镜法、ATP法进行灭菌质量检测。2组器械类型、清洗消毒灭菌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方法2017年4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根据风险管理标准对医疗器械进行风险分级管控[3],即围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3个基本要素予以实施。具体实施如下。1.2.1风险识别调查2017年1-3月医疗器械采用常规消毒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排查识别风险点,主要包括器械易损坏、器械易混淆、配件易丢失、周转不够、高低温混淆、结构复杂难清洗六大类,将其列入风险管理目录。1.2.2风险评估调查统计上述各风险点涉及器械数目、风险出现频次、危害程度,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计算各类器械风险值,风险值按公式R(t)=LE(t)×P(t)计算。其中,R-医疗器械风险值(risk);LE-可能损失的资产(lossexpectancy);P-设备不良事件平均发生率(probability);t-某个时刻(time)。并根据风险值,进行风险分级。参照医疗器械风险管控分级矩阵[4],分为高、中、低3个级别,确定该风险管理项目的风险级别。1.2.3风险控制针对风险管理项目的不同风险级别,采取典型控制措施。导致低风险项目的主要因素为消毒供应中心新职工对消毒流程不熟悉,人员分配不合理引起,因此逐步建立完善的人员梯度培养制度,以有经验者带无经验者模式,同时还需对新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中风险项目的出现主要是器械消毒中心未做好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消毒供应中心指导临床科室做好对医疗器械的预冲洗,在清洗中根据不同的器械选择合理的清洗剂或清洗方式;高风险项目的出现主要为监管人员对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的检测不标准有关,应建立多种检测方式,必要时还需成立专门的检测科室。对每件器械的使用状况做好记录,统计出现风险的频次、危害程度,组织对残余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残余风险是指经过改进控制方式后,仍存在的风险。若残余风险在可接受范围,按原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管控;若超出可接受范围,则针对残余风险过大原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调整控制措施。

1.3观察指标比较2组器械灭菌合格率。①目测法:取消毒后的医疗器械直接采用肉眼进行观察,以未观察到器械表面存在水垢、污物,器械齿部不存在污垢、锈迹为消毒合格的标准。②放大镜法:主要针对结构复杂,多死角的器械,借助放大镜检查穿刺针有无钩、齿轮器械有无污物。③ATP生物荧光法:多适用于管腔器械,需使用ATP检测仪,根据使用说明操作,合格参考标准为相对光单位(RLU)≤2000[4]。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灭菌器械合格件数/检测器械的总件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灭菌质量合格率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观察组采用目测法检测152件,合格147件;放大镜法检测79件,合格75件;ATP法检测69件,合格64件。对照组采用目测法检测149件,合格133件;放大镜法检测83件,合格61件;ATP法检测68件,合格44件。观察组灭菌合格率为95.33%(286/300)高于对照组的79.33%(238/3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713,P<0.001)。

2结果

观察组采用目测法检测152件,合格147件;放大镜法检测79件,合格75件;ATP法检测69件,合格64件。对照组采用目测法检测149件,合格133件;放大镜法检测83件,合格61件;ATP法检测68件,合格44件。观察组灭菌合格率为95.33%(286/300)高于对照组的79.33%(238/3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713,P<0.001)。

3讨论

医院医疗器械的结构、性能、形状、规格及价值多样化,医院除自有基础器械外,还有很大一部份外来医疗器械,这类器械常来自于生产商、公司租赁或免费提供给医院的可重复利用的医疗器械,给消毒供应中心对于医疗器械的管理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潜在风险也随之增多。如一些外来医疗器械多为昂贵、精细的器械,对手术具有重大意义,但因之流动性强,甚至会辗转于不同的医院科室,再加上清洗难度较大等因素,很容易在交叉使用中造成院内感染,而这一类事故已被纳入严重医疗事故[5-6]。医疗器械的重复使用,也使得其在回收、消毒灭菌、包装、发放等各个环节管理上容易出现漏洞,导致存在危害安全的隐患,增加了医疗器械的各种潜在风险[7-8]。因此,传统的消毒灭菌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需求。风险管理模式通过科学的技术识别、评估风险因素,针对风险级别实施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形成了安全有保障的技术体系,可有效提高医疗器械的灭菌合格率,对于医疗器械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9-10]。本研究发现,采用风险管理模式的观察组灭菌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可能与及时排查风险点,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估,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医疗器械采取有针对性的典型控制措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