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8:19:46

独立化

独立化范文篇1

一、民办独立学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利于提高民办独立学院的经济效益。由于民办独立学院的经费大部分来源是合资企业或其他途径,经费使用条件必然苛刻,学院对档案管理方面的资金配备较少。然而,传统的人工管理档案存在管理成本大、服务效率低的缺点,而进行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从短期来看是花费了一部分资金,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原先需要几个人管理的档案,进行档案数字化扫描之后只需要一个人来管理,节省了占地空间,节约了保管费用,减少了人员的配备,档案查阅则更加方便迅速,避免了物力和人力浪费,提高了经济效益。(二)利于提高办公效率。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存在档案利用率低、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但是进行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够科学、方便地完成档案收集、整理、利用等环节,而且通过数字化扫描后的档案信息能够及时实现数据共享,并且利用学校的数字化平台实现档案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互通互联,档案利用者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查询档案资料,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三)利于保护档案原件。虽然民办独立院校所收集的档案一般形成时间比较新,但是将存档的纸制档案通过数字化扫描后变为电子档案,档案的存储和利用都更加安全便捷。尤其是对一些珍贵的档案,通过扫描后减少对档案原件的使用频率,利于档案的永久保管。

二、民办独立学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虽然民办独立学院的档案工作正在逐步被重视,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民办独立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有些学校甚至没有独立的档案库房,有些未对档案库房配置防火、防潮、防盗、防虫、防强光等防护设备,没有配备基础的复印机、扫描仪等设备,基础设施条件水平较为落后。而且,民办独立学院在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基础设备及经费配备比例较低,绝大多数学校是没有专项经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档案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二)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很多民办独立学院并不愿意在档案工作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导致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在民办独立学院中的开展较晚,没有统一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也没有形成档案工作网络,更没有制定相应的档案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制度规范。(三)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配备良莠不齐。目前,民办独立学院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专职、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人员变动频繁,即便有些学校配备了专门的人员,也缺少档案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发展。(四)档案信息化建设观念薄弱。民办独立学院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普遍较弱,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来自其他职能部门或身兼数职,他们习惯沿用原来的纸质利用方式,没有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利性,从而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或未起步。另外,民办独立学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很多高校没有设立专项资金来购买专门的档案基础设备和信息化软件(如档案管理系统),这也制约了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造成民办独立学院的信息化水平整体较低。

三、民办独立学院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提高领导重视,适当增加资金投入。民办独立学院的档案工作由于无法直接对学校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因而一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程中,首先需要转变领导的观念,成立学校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档案的二级或三级档案工作网络,增强他们的档案意识,争取设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专项经费,提高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二)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档案硬件设备共享。 档案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是硬件基础设施,在资金允许和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信息化设备的购置(例如服务器、存储设备、高速扫描仪等)这样才能够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购买设备后,也可以将这些设备(例如打印机、复印机、高速扫描仪等)进行共享,让其他部门的也可以使用这些设备,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不浪费资源的目的。(三)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对于民办独立学院来讲,存在归档不齐、档案流失严重的现象,民办独立学院应改变旧的工作观念和模式,要想档案的长足发展,首先要制定适合本校档案信息化工作发展规划及档案管理制度规范,以学校信息化建设为载体,把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中,建立科学的档案信息化发展规划体系。(四)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民办独立学院的档案管理人员应改变传统的档案服务利用方式,多向信息化程度高的学校档案部门取经,积极参加各类档案信息化建设培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部门人员流动,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稳定性。(五)提高档案信息化服务水平。因我国民办独立学院发展的不平衡性,档案工作也存在地域差异、资金投入差异,因此想要提高民办独立学院的信息化服务整体水平,就要区别对待。1.档案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院校。加强档案编研,开发建设档案专题网页,在分析档案利用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开展档案专题网页建设工作,实现档案咨询服务、档案开发服务、编研成果利用服务、档案宣传服务等功能。2.档案信息化水平较低的院校。首当其冲的基础工作就是信息化硬件设备(扫描仪)和软件的购置,推广普及档案管理软件。可通过购买使用较为成熟的、符合学校档案特点的档案管理系统软件,或者依托科技部门自主开发等方式以节省经费。3.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全方位提供档案利用服务。例如可以开创档案微信服务平台,进行档案事务的查询服务,可以进行简单的主动性档案信息内容推送,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将馆藏档案进行编研,将编研成果通过微信平台展现给广大师生或社会,不仅提高了档案部门的知名度,还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4.开展档案扩展服务,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从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出发,通过分类整理或者编研深加工,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档案产品,对外提供有偿服务利用。也可以通过提供扩展性服务,例如为学校的出国学生,提供成绩单和学历学位证书英文翻译工作,从而为学校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总结

目前全国民办独立学院的档案管理水平相比于普通本科类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总体情况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有些民办独立学院的档案管理水平甚至超过了普通全日制本科类高校。因此,民办独立学院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立足于本校档案工作实际,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对外提供便利的档案服务,进而做到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民办独立学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李江霞.办公室业务,2017(09).

[2]民办独立学院数字化校园平台与档案系统数据对接研究[J].钱嘉荔.兰台世界,2016(21).

独立化范文篇2

关键词: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内涵;要求

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引领司法独立和公正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检察权。”坚持司法独立,确保司法公正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探索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确保司法权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行使,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公民权力救助机制,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落实司法保障,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检察权,要把改革的着眼点放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切实保障司法公正的体制机制问题上。随着依法治国的进展,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坚持司法独立的基础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形成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完善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的内容、程序和工作制度;大力推进司法公开,提高司法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加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委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明确内容,规范程序,改进方法,并加强对各种形式监督的协调整合,保障司法监督的有效进行。确保司法权的行使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公平正义的要求,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二、准确理解和把握司法独立和公正的科学内涵

司法上的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即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在历史上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对于封建的专制、非法、专横无疑是一个革命性的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司法独立原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条根本法原则,也是我国有关组织法和诉讼法规定的司法机关适用法律的一个基本原则。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对于保证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具有重大的意义,没有这一原则,司法机关的司法就有可能因为多种因素影响而失去其司法的本质,甚至演变为非法与专横。

司法独立原则,即司法权独立行使原则,是指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具有以下基本含义:一是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的司法机关行使,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行使司法权,否则就是对国家司法权的侵犯。二是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中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只服从法律,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三是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是依法进行的,而不是司法机关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非法司法或者任意司法都是司法的反动,都是违法的。

坚持司法独立原则,并不意味着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可以不受任何监督和约束。司法权如同其他任何权利一样,都要接受监督和制约。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包括司法权力),会导致腐败。对司法权的监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司法权要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这是司法权正确行使的政治保证。其二,司法权要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权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因此,国家权力机关有权监督司法权的行使,司法机关也有义务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其三,司法机关的上下级之间以及同级之间也存在监督和约束,这种监督和约束是通过司法制度中的一些制度来体现和实现的。其四,司法权也要接受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派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还要接受舆论的监督。这些种类广泛的监督形式和监督机制,有利于更好地确保司法公正,防止司法权的滥用等司法腐败现象和行为。

三、新时期坚持司法独立和公正的基本要求

1.坚持党的领导,处理好司法独立和公正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不仅不能削弱党的领导,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党在依法治国中的领导地位和重要作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削弱甚至否定党的领导的倾向,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落实到依法治国的每一个环节。

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支持和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支持和保障司法部门依法严格公正司法,不干预司法机关正常的执法活动。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党的领导和司法独立与公正的关系,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坚决防止和克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现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也是党的领导法律化、制度化的过程。必须根据加快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与时俱进,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委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指导监督的职能作用,保障司法独立,确保司法公正。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然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司法独立只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司法公正的实现需要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环境条件的决定,司法权的行使必须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人民的监督,这是法治社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基本要求。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前提是依据宪法和法律的严格规定,必须在法定权限范围内行使独立职权,不得越权行事;既要遵守实体法的规定,也要遵守程序法的规定,按法定程序和规则行事。司法机关必须在司法工作中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办案中依靠和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对于党的领导和党组织通过正常渠道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应当虚心接受,主动改进,而不能借口司法独立予以推诿和轻视。

2.加强相关配套制度机制建设,落实保障司法独立和公正

司法独立是一项宪法性原则,是其他一切诉讼活动的基础,实现这项原则必须有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

有关司法独立的现有规定主要存在于《宪法》第126条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第4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宪法》第131条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9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刑事诉讼法》第3条第1款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些法律规定的贯彻落实对于保障我国司法独立原则的实现,确保司法公正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司法独立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对于人民法院来讲,是每一个人民法院均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对于人民检察院来讲,是全国检察机关作为一个整体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制度建设是静态的实体规定,而机制建设属于动态的程序管理,对于保证司法独立确保司法公正也是十分重要的。从动态的机制建设来看,整个司法活动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审判(一审、二审、再审)和执行五个阶段,目前应当以这五个阶段依法规范司法独立的机制建设,从司法独立的内部活动中依法免除外界因素对于司法独立的干扰。主要包括司法机关立案活动中的司法独立与监督、侦查活动中的司法独立与监督、起诉活动中的司法独立与监督、审判活动中的司法独立与监督、执行过程中的司法独立与监督等内容,进一步深化依法实施司法独立的制度机制建设,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

3.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依法治国的基础是增强全社会的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的薄弱,直接影响依法治国的进程。要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增强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公民意识。保证司法独立,确保司法公正,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没有全体公民的参与和支持是很难实现的。制度建设是前提,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是基础,只有全体公民具有守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司法机关才能真正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社会上对于司法独立的非正常干扰才会杜绝和消灭。

法制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要突出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权威,使宪法在全社会得到遵守。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既要注重增强人民的民主意识和权力意识,也要增强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根据当前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利益结构和人民思想观念等深刻变化的新情况,积极探索和不断推广法制宣传教育的新形式。广大干部要加强学习法律知识,带头守法,提高依法办事的水平。要倡导公民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积极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为推进依法治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葛洪义.法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修订版).

[3]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

独立化范文篇3

(一)审计产品质量差异化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会造成审计技术的差异化。专门化经营使得事务所拥有一批具有行业专门知识和行业审计专长的审计专家,他们对该行业的各种风险领域、会计规则、报告要求等有深刻的认识,也更易发现该行业的具体会计、审计问题。这种优势在银行保险业等对审计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体现的尤为明显。其次,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能通过为客户提供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建议而产生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品质差异化服务。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更可能在改造经营流程、内部控制等方面向管理当局提出更多有深度的建议,从而实现更高的附加价值。最后,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能实现对审计产品更高的保险功能。审计质量通常受到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审计师行业专长,可以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对审计产品的质量保证。(二)规模效应与成本优势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的基本出发点是将资源优势聚合于某一特定的行业或产业领域,资源的聚合和管理的协同意味着事务所在该特定细分市场上技术优势的集中。这种技术优势具体体现为行业审计专家自身的人力资源整合优势、事务所拥有的客户行业知识资源共享优势、审计实务中积累的与行业紧密相关的技术方法交流优势等,随着行业审计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审计收费溢价的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就会获得行业审计的规模收益。同时,事务所行业专门化经营有利于形成富有成效的学习经验曲线。审计师的执业能力除了来源于专业的理论外,更多是源于经验的积累。当审计师专攻某一行业的审计鉴证业务时,通过行业知识水平和从业经验的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富有成效的学习经验曲线,可有效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形成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

(三)专用性人力资本运用效率的提高

人力资源是会计师事务所最核心的资源,而专用性人力资本如行业审计专家,更是直接关系到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事务所为了形成行业专长,会投人大量精力用于行业审计人员的相关审计会计知识培训,而专门化的审计人员在其职业生涯中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积累相关的行业知识和经验。行业专长的形成使得事务所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声誉,同时也增强了所内行业专长型审计人才对事务所的依赖,减少了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损失。行业专长型审计人员的行业专长依赖于其执业前期长期的不断学习和工作时的日积月累,流动成本极高,一旦流动到非行业专长型事务所将难以保持其专业化的技术优势。这种人力资本稳定性的增加会有效提高事务所对专用性人力资本的运用效率,为事务所专门化经营提供有力保障。

(四)更多边际利润的获取

社会分工精细化使得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形成行业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生产流程、经营惯例等技术特点,以及行业经济技术指标、行业相关会计政策等,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同时,行业专门化经营的事务所通过对特定行业集中资源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其行业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更富有针对性,这些均促使更多行业技能成为进入行业审计市场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了进入的技术性壁垒。虽然行业专门化经营的事务所会在前期投入较多成本用于行业专用性投资,但审计溢价的获取、规模效益的提高和由学习经验曲线形成的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会迅速弥补前期的成本投入。行业专门化使事务所能有效利用学习经验曲线控制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而行业专门化经营的良好品牌获取的审计收费溢价、行业专门化经营形成的规模效应和与规模无关的技术成本优势会使事务所获得更多的经济边际利润。

二、审计市场需求方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社会分工精细化的客观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提供专业化审计服务的特殊生产单位,其本身就是人类社会长期缓慢发展而逐渐分工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细分化,企业作为一个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其生产规模日趋扩大,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客户需求逐步多样化,同时对审计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带动了独立审计服务向更精细的分工、协作和行业专门化的高层次发展。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客户规模、不同的生产特征使得审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必须“对症下药”。chanetal(2001)认为,审计师的所有客户都是唯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根据客户的特征做出调整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个性化的客户特征决定了审计师必须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情况做出及时调整。同时,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认为,审计不仅要关注企业微观层面的问题,更要关注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战略和风险等宏观因素。因此审计师执业时要依据客户的个性化特征关注行业基本特征、一般经济指标、行业标准或准则、行业环境和风险等宏观因素,不断积累行业知识,摸索行业审计模式或方法,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业专长,使独立审计呈现出行业专门化的发展趋势。

(二)信息传递理论的要求

信息传递主要用于解决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证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致使投资者无法对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做出正确评价,极易发生逆向选择,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另外,投资者作为委托人往往因为监督成本、实际操作等问题不能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在监督乏力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委托人往往会认为管理层存在道德风险问题。由于审计服务质量无法量化,难以直观表达,因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声誉则成为高质量审计服务最直观可靠的传递信号。其中,适度的事务所规模、较高的品牌专用性只是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一个方面,不足以给事务所带来良好的声誉,事务所还必须进行品牌专用性投资,形成特定审计服务声誉。而事务所实行行业专门化经营,形成行业专长则是品牌专用性投资的重要选择。

(三)保护投资者的要求

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是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乏力使得公司内部管理层具有为一己之私粉饰报表,扭曲财务报告信息的可能性。我国证券市场中众多中小股东过于分散,且其财务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难以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发现问题,此时审计师的审计鉴证服务就成为揭露会计舞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关键所在。而我国证券市场审计失败案件却频频发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严重质疑。审计师的审计失败除了与审计技能和独立性有关外,还与审计师对客户行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审计师通过发展审计行业专长,掌握客户所在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相关经济技术指标、特殊会计规则等知识,可以增强其专业判断能力及搜集综合审计证据以确定客户会计报表真实、公允的技能,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审计行业的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可以将投资者决策所面临的信息不确定性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有效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

三、审计市场监管方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审计市场制度建设与行业专门化经营

一是法律制度建设。从审计师的角度看,为避免受到法律处罚同时赢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设法提高审计产品的质量。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审计技术、模式不断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审计师执业会随之进行分工细化,从而体现出行业专门化的经营特征。二是审计制度建设。为了保证审计师的审计质量,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审计师行业专长,在审计质量的保证上,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相应的审计制度。同时,我国还了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以指导具体的审计实务工作,这些公告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需关注行业背景知识,考虑行业审计的特殊情况。另外,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征求意见稿,也较多涉及到审计师行业专长。三是会计制度建设。2006年2月财政部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四项准则涉及到特殊行业;另外有三项准则涉及到特殊业务,这些特殊的行业会计准则和特殊业务准则都突出强调了客户所属行业的特殊行业环境和业务背景。由此可见,这些特殊行业的存在也都要求审计师关注特殊行业情况或行业中的特殊事项,培育相关的行业审计专长。

独立化范文篇4

一、行政法官——象征地位独立的名称

美国行政法官地位的发展是美国行政法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在美国,有人认为行政法官已成为美国法官系统的主角〔1〕。这种说法虽有悖于行政法官的性质,但作为对现实状况的评价确不无道理。美国行政法官(AdministrativeLawJudge,简称ALJ)虽称作“法官”,却不是司法系统组成人员。根据普通法系的司法传统,国家审判权只能由具有单一审判职能的普通法院行使,“我们的行政法与诺庭汗(LordNottingham)之后的衡平法一样,只是普通法的一个组成部分”。〔2〕所以行政案件与民事、刑事案件一样,由普通法院来审理,不设立专门的行政法院,当然不存在大陆法系行政法院中的“行政法官”(JudgeofAdministrativeCourt)。美国行政法官是美国行政机关行使审判型听证权的一类特殊行政人员。所谓审判型听证,又叫作正式程序的听证,即法律规定必须举行的听证,听证要遵循法定的程序,听证记录是最终裁决的依据。除了行政法官,美国还有其它非正式程序听证人员,但不象行政法官属于正式听证的正常情况。

行政法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地位的独立性,这源于美国行政法中贯彻了一项古老的原则——自然公正原则,该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当事人不能作为自己案件的法官,体现在行政法中就是“职能分离”(seperationoffunction),即:“从事裁决和审判型听证的机构和人员,不能从事与裁决和听证行为不相容的活动,以保证裁决的公平”。〔3〕所谓不相容的活动,主要是指调查追诉活动,因为事先参加调查的人如果参加听证和裁决,必然着重以他所调查的、用以追诉当事人的证据作为听证依据,而忽视当事人所提出的相反证据。有一种心理上偏见。带着这种偏见来行使听证权,并作出初步决定,很难保证听证和裁决的公正性。正是为了防止这种偏见,具有听证和初步裁决权的听证主持人员逐步与其它行政人员区别开来,并且随着听证公正性要求的日益提高,独立性日益分明,进而形成了行政法官这支特殊的队伍。

行政法官的名称是伴随听证主持人员地位的提高而逐步获得的。本世纪开始时,主持行政听证的人员被授予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审查官”(Examiner)。他们是根据1906年的赫普本法(HepburnAct1906),由州际商业委员会任命的专门负责主持宣誓,审查证人和接收证据的人员,他们与稍后不久由其它行政机关任命的审查官是今天行政法官的前辈,但这些前辈的地位远不如今天的行政法官显赫。审查官与所属行政机关之间是一种完全的从属关系,他们的任命、提升和薪金保险全部由行政机关决定,根据行政长官的意志主持听证,缺乏职业安全感。三十年代,审查官的地位问*向行政机关无视审查官听证工作的独立性。在这种批评声中,1946年美国通过了《联邦行政程序法》,该法规定了一系列保证听证主持人员独立工作的措施:文官事务委员会从具有律师资格和工作经验的人中,通过考试录用听证主持人员,听证主持人员的工资和任职由文官事务委员会管理,不受听证所在行政机关影响;行政机关根据工作需要,从文官事务委员会确定的合法合格人员中任命听证主持人员;听证主持人员没有试用期,轮流听证,实行职能分离,不能执行和听证工作不相容的职务;听证主持人员除非有文官事务委员会所规定和确认的正常理由,并经正式的听证程序,不能罢免。1966年《联邦行政程序法》编纂过程中,审查官更其名为“听证审查官”(HeanringExaminer),突出其享有的独立听证权。1972年,随其地位提升又改为“行政法官”,有时也称“隐蔽的法官”(HiddenJudiciary)或“看不见的法官”(InrisibleJudiciary)。但行政法官独立化问题并未就此结论,有人期待更多的变化,甚至于倡议在美国建立独立的行政法院,把行政法官又称作“行政机关的美国法官”〔4〕(UnitedStatesJudgeoftheExecutrieDepartment),认为行政法官的地位无异于美国宪法第三条规定的联邦法官。

二、州行政法官的集中使用制度

目前,在美国一些州适用行政法官集中使用制度,由一个统一的行政听证机构(CentralOfficeofAdministrativeHeanings)雇佣一批行政法官,这些行政法官根据各行政机关的要求被派往主持该机关的听证。通过这一制度,实际上形成了一个行政法官集团,或者叫作统一组织(CentralPanel)。这个组织中的行政法官由统一的行政听证机构管理,他们不属于听证所在机关的职员,也不只为一个行政机关服务,而是根据行政机关的请求去主持听证。各行政机关由于种种原因,如避免利益冲突、维护在公众中的形象,自愿要求使用统一组织中的行政法官主持听证。行政法官集中使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给予行政法官脱离主持听证所在行政机关的独立地位”〔5〕,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行政法官的专业化水平、减少开支、合理安排工作量、实现行政法官的集中管理、制定统一的听证程序和职业纪律等等。1945年加利福尼亚州《行政业务法》是建立行政法官集中使用制的开创性文件,在1981年的《示范州行政程序法》中规定了两种听证人员组成版本〔6〕:一种是行政机关可以决定任何程序中的听证官员为行政长官、行政机关的一个或几个成员、或者统一听证机构分派的一个或几个行政法官;另一种是除了上述几种选择,行政机关在无法律禁止时,还可以安排一个或几个另外的人主持听证。第一种版本无疑把集中使用制作为其推荐的方式之一,这促进了该制度更快的发展。到1992年,适用行政法官集中使用制度的有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马萨诸塞、弗罗里达、明尼苏达、密苏里、新泽西、田纳西、弗杰尼亚、华盛顿、德克蒺斯、衣阿华、威阿明、马里兰、北达克塔、威斯康新等16个州,还有一些大城市,如纽约市等。

独立化范文篇5

一、行政法官-象征地位独立的名称

美国行政法官地位的发展是美国行政法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在美国,有人认为行政法官已成为美国法官系统的主角〔1〕。这种说法虽有悖于行政法官的性质,但作为对现实状况的评价确不无道理。美国行政法官(AdministrativeLawJudge,简称ALJ)虽称作“法官”,却不是司法系统组成人员。根据普通法系的司法传统,国家审判权只能由具有单一审判职能的普通法院行使,“我们的行政法与诺庭汗(LordNottingham)之后的衡平法一样,只是普通法的一个组成部分”。〔2〕所以行政案件与民事、刑事案件一样,由普通法院来审理,不设立专门的行政法院,当然不存在大陆法系行政法院中的“行政法官”(JudgeofAdministrativeCourt)。美国行政法官是美国行政机关行使审判型听证权的一类特殊行政人员。所谓审判型听证,又叫作正式程序的听证,即法律规定必须举行的听证,听证要遵循法定的程序,听证记录是最终裁决的依据。除了行政法官,美国还有其它非正式程序听证人员,但不象行政法官属于正式听证的正常情况。

行政法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地位的独立性,这源于美国行政法中贯彻了一项古老的原则-自然公正原则,该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当事人不能作为自己案件的法官,体现在行政法中就是“职能分离”(seperationoffunction),即:“从事裁决和审判型听证的机构和人员,不能从事与裁决和听证行为不相容的活动,以保证裁决的公平”。〔3〕所谓不相容的活动,主要是指调查追诉活动,因为事先参加调查的人如果参加听证和裁决,必然着重以他所调查的、用以追诉当事人的证据作为听证依据,而忽视当事人所提出的相反证据。有一种心理上偏见。带着这种偏见来行使听证权,并作出初步决定,很难保证听证和裁决的公正性。正是为了防止这种偏见,具有听证和初步裁决权的听证主持人员逐步与其它行政人员区别开来,并且随着听证公正性要求的日益提高,独立性日益分明,进而形成了行政法官这支特殊的队伍。

行政法官的名称是伴随听证主持人员地位的提高而逐步获得的。本世纪开始时,主持行政听证的人员被授予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审查官”(Examiner)。他们是根据1906年的赫普本法(HepburnAct1906),由州际商业委员会任命的专门负责主持宣誓,审查证人和接收证据的人员,他们与稍后不久由其它行政机关任命的审查官是今天行政法官的前辈,但这些前辈的地位远不如今天的行政法官显赫。审查官与所属行政机关之间是一种完全的从属关系,他们的任命、提升和薪金保险全部由行政机关决定,根据行政长官的意志主持听证,缺乏职业安全感。三十年代,审查官的地位问*向行政机关无视审查官听证工作的独立性。在这种批评声中,1946年美国通过了《联邦行政程序法》,该法规定了一系列保证听证主持人员独立工作的措施:文官事务委员会从具有律师资格和工作经验的人中,通过考试录用听证主持人员,听证主持人员的工资和任职由文官事务委员会管理,不受听证所在行政机关影响;行政机关根据工作需要,从文官事务委员会确定的合法合格人员中任命听证主持人员;听证主持人员没有试用期,轮流听证,实行职能分离,不能执行和听证工作不相容的职务;听证主持人员除非有文官事务委员会所规定和确认的正常理由,并经正式的听证程序,不能罢免。1966年《联邦行政程序法》编纂过程中,审查官更其名为“听证审查官”(HeanringExaminer),突出其享有的独立听证权。1972年,随其地位提升又改为“行政法官”,有时也称“隐蔽的法官”(HiddenJudiciary)或“看不见的法官”(InrisibleJudiciary)。但行政法官独立化问题并未就此结论,有人期待更多的变化,甚至于倡议在美国建立独立的行政法院,把行政法官又称作“行政机关的美国法官”〔4〕(UnitedStatesJudgeoftheExecutrieDepartment),认为行政法官的地位无异于美国宪法第三条规定的联邦法官。

二、州行政法官的集中使用制度

目前,在美国一些州适用行政法官集中使用制度,由一个统一的行政听证机构(CentralOfficeofAdministrativeHeanings)雇佣一批行政法官,这些行政法官根据各行政机关的要求被派往主持该机关的听证。通过这一制度,实际上形成了一个行政法官集团,或者叫作统一组织(CentralPanel)。这个组织中的行政法官由统一的行政听证机构管理,他们不属于听证所在机关的职员,也不只为一个行政机关服务,而是根据行政机关的请求去主持听证。各行政机关由于种种原因,如避免利益冲突、维护在公众中的形象,自愿要求使用统一组织中的行政法官主持听证。行政法官集中使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给予行政法官脱离主持听证所在行政机关的独立地位”〔5〕,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行政法官的专业化水平、减少开支、合理安排工作量、实现行政法官的集中管理、制定统一的听证程序和职业纪律等等。1945年加利福尼亚州《行政业务法》是建立行政法官集中使用制的开创性文件,在1981年的《示范州行政程序法》中规定了两种听证人员组成版本〔6〕:一种是行政机关可以决定任何程序中的听证官员为行政长官、行政机关的一个或几个成员、或者统一听证机构分派的一个或几个行政法官;另一种是除了上述几种选择,行政机关在无法律禁止时,还可以安排一个或几个另外的人主持听证。第一种版本无疑把集中使用制作为其推荐的方式之一,这促进了该制度更快的发展。到1992年,适用行政法官集中使用制度的有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马萨诸塞、弗罗里达、明尼苏达、密苏里、新泽西、田纳西、弗杰尼亚、华盛顿、德克蒺斯、衣阿华、威阿明、马里兰、北达克塔、威斯康新等16个州,还有一些大城市,如纽约市等。

上述这些州在适用行政法官集中使用制时各有各的特定,有的甚至不能称之为完整的集中使用制。比如有些州行政法官统一听证机构与某个已经存在的行政机关合并在一起办公,但从事独立的工作,统一听证机构能从这一行政机关中得到政治上或实际工作上的帮助,在财政紧缺时作为该机关的一部分而得到相应的支援;还有些州虽有统一机构的名称,但并不是为所有行政机关提供听证服务,而只负责某些领域内的听证。但无论采取哪种类型的集中使用方法,这些州都意在为行政法官创造一个独立听证的环境,排除听证所在行政机关的干扰。行政法官集中使用制还附带来一些别的收获,如制定全州统一的听证程序规则,适用于凡使用统一组织分派的行政法官的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官统一的行为规范,如1991年,适用集中使用制的所有州的统一听证机构长官举行会议,通过了《司法道德示范规则》(ModelCo姡洌*ofJudicialEthics)主张适用于采取集中使用制各州。

1992年行政法官调查中发现,79%的行政法官想与听证所在行政机关脱离,76%的行政法官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的行政法官组织是一个问题。〔7〕在地方各州和大城市中开展的行政法官集中使用运动无疑迎合了行政法官独立的需要,成为行政法官寻求保护其独立地位的堡垒。

三、联邦行政法官的首席法官负责制度

“行政程序法虽然创造了行政法官这一独特的职务,但并没有给予他们联邦法官的地位。”〔8〕联邦行政法官虽然由文官事务委员会管理,但被分派到特定的行政机关任职,不象州行政法官集中使用制中的行政法官可以为不同的行政机关服务,所以往往与行政机关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于是从本世纪的30年代起,就有人倡导设立一个独立的联邦行政司法机构,但该建议不仅被国会拒绝,还要求联邦行政法官向行政机关内的非行政法官长官负责。目前,联邦行政机关在与行政法官的关系上,有的任命一个首席行政法官负责行政法官工作,如联邦运输局;有的任命一个高于行政法官职位的领导(director)负责行政法官工作,如美国联邦内务部;还有的由一个负责裁决工作的裁决官员(judicialofficer)或负责听证工作的听证官员(administrativehearingofficer)负责行政法官工作,如邮政服务部和移民事务办公厅。但无论名称怎样变化,无非两种类型:一种由行政法官自己领导自己,即作为长官的首席行政法官领导其它行政法官工作;另一种是由其它非行政法官领导行政法官工作,非行政法官由行政机关任命产生,不具有行政法官的独立地位。前者叫作首席行政法官负责制,后者叫作非行政法官负责制。

在首席行政法官负责制中,首席行政法官身兼两职,首先作为主要行政法官在听证程序中发挥特殊的作用,比其它行政法官享有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不但可以决定听证程序的进展,还可以就有些事实和法律文件的含义作出解释;其次,作为行政管理人负责轮派行政法官听证、监督行政法官和其它协助听证人员的行为。在非行政法官负责制中,负责人更多地主持日常行政事务,他们被要求尊重行政法官的独立性,但同时又必须积极参予行政法官的听证工作。这两种方式孰优孰劣还没有定论,但不少学者认为首席行政法官负责制有以下的优点:(1)行政法官们把首席行政法官视为自己的伙伴,认为他更能理解行政法官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在听证工作中能够保持与他们较密切的联系;(2)公众通常认为使用非行政法官负责制连表面上行政法官与行政机关的分离都作不到,而首席行政法官负责制可以增强他们的信任感;(3)大多数非行政法官由政治任命产生,不具有行政法官的独立地位,所以容易受行政机关长官意志的左右,而首席行政法官所受操纵和影响的程度小得多;(4)首席行政法官能为其他行政法官提供实质性问题的指导,并可以组织有关这些问题的研讨,非行政法官的指导则往往注重形式,不够深入;(5)首席行政法官监督行政法官的行为不会引起抵触情绪,非行政法官因为顾忌有干涉之嫌,对行政法官行为的监督不够得力。当然,非行政法官负责制也有自己的长处,由于非行政法官专门从事行政管理日常工作,可提高工作效率;另外,他不具有独立地位由政治任命产生,所以通常工作较认真,而行政法官,由于地位独立,缺乏对其的监控手段,更易发生滥用职权行为;再者,行政法官分散在各地区,不需要集中办公时,一个非行政法官的设置更切实际。

在这样的利弊决择中,首席行政法官负责制似乎更符合行政法官独立化的要求,被视为行政听证制度改革的有力步骤较受推崇。

四、行政法官独立化进程的特点与暴露的问题

美国行政法官独立化进程是美国现代行政法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既反映出行政权在现时代的扩大、行政司法权的日益增强;也表明公众对约束行政权的呼声日高,遵守行政程序法和恪守自然公正原则已成为与行政权力扩张并行的*,还是集中使用制、首席行政法官负责制的推广,都是从无到有,历经许多年,“时而这儿,时儿那儿有些起伏”,〔9〕这种趋势并未停止,仍在蔓延。这一方面说明有些制度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需要根据各地区、各行政机关的现实选择适宜的独立化措施;另一方面也说明美国立法对改革成果的确认是比较谨慎的,重大的变革只有在时机成熟时才会以成文法形式作出规定,这一过程中,许多立法建议是法学家们通过对行政法官地位的深入调查和研究而提出的。总之,以行政法官独立化为主题,选择适用、多方研究、谨慎立法贯穿于行政法官平缓的独立化过程。

行政法官独立化进程中无疑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令行政法学家们担心的莫过于“一支有着难以接受数量的听证人员队伍,却存在着拙劣的表现和无视正直。”〔10〕目前,美国已有一支相当庞大的行政法官队伍,到1980年,联邦行政法官人数是美国地方法院从事联邦刑事、民事案件审判法官人数的两倍〔11〕;1990年,在联邦31个行政机关中有1,005名行政法官;在地方各州中,1991年,仅加利福尼亚州就有400名以上的行政法官〔12〕。这些行政法官分布于美国社会各级政府之中,处理着每年上百万的行政纠纷,象任何一个大的集团一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滥用权力现象;但由于行政法官的独立性受到更多的重视,使他们很少受到来自外界的监督,并且随着其地位越高,越独立,也越发与外界隔绝。这形成两种威胁:一种是行政法官屈从于有权的行政机关或有势力的社会集团和个人,不公平听证,而“受到不利影响的却往往是那些在社会上处于非常不利地位的人”〔13〕,虽然有司法审查作为对当事人的补救措施,行政法官听证工作的专业化和工作经验,使法院不能完全排除其滥用权力;另一种是行政法官内部长官权力日益加强,集中使用制中统一听证机构的长官或首席行政法官负责制中的首席法官,在分派听证任务、解释法律政策时滥用权力,反而成为行政法官独立听证的威胁,“当许多首席法官表现出色时,其他却在专权和利用他们的权力控制自己的同类。”〔14〕

所以,美国行政法官的独立化进程也有暗礁潜伏,对于它的前景,美国的学者们可谓喜忧参半。

注:

〔1〕AllenHobergAdministratireHearings:StateCentralPanelsinthe1990s46AdmiLRerat75(1994Winter)。

〔2〕BernardSchwartsAdministrativeJusticandItsPlaceintheLegalOrder30N.Y.U.LRevat13901413-14(1955)。

〔3〕王名扬著:《美国行政法》第437、452页,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4〕JosephJSimeoneTheFunction,FleeibilityandFutureofUnitedStatesJudgesoftheExecutiveDepartment,44AdmiLRev159(1992)。

〔5〕〔8〕〔9〕〔12〕Id.AllenHoberg‘sat76、89、92、75.

〔6〕《美国示范州行政程序法》第4-202(a)。

〔7〕1992ALJSurrey,Supranote3,response23k.

〔10〕CharlesH.Koch,JrAdministrativePresidingOfficialToday46AdmiLRerat272(1994Summer)。

〔11〕FeffreysLubbers,FederalAdministrativeLawJudges:AFocusOn姡希酰*InrisibleJudiciary,33AdmiLRevat109(1981)。

独立化范文篇6

1.1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首先,不少独立院校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电算化初级阶段,简单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以“电算化”代替“手工账”,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停留在懂核算、会软件操作这样较低的层面上,这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化高端人才供需失衡。其次,现今大多高校都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会计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务操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高级专门人才”为定位目标,显然培养目标笼统、定位过高。这一目标定位导致大学生在出校后眼高手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无法从基层、从具体的工作做起。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更是如此。

1.2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首先,大部分独立学院对会计信息化教学不够重视,许多学院只设置一门会计信息化的课程,而且教学时间比较短,课时量不多,一般为64课时或72课时。其次,独立学院在会计课程体系方面基本采用了会计专业课程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双轨运行”的模式。割裂了原本一体的会计信息化知识体系,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无法将这些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造成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再次,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课程设计不够完备、实践与理论课程的衔接以及知识更新与改革的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缺乏由浅入深、从点到面的多层次多视角全面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方案和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

1.3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分析

独立学院中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有些教师的专业性不够强,知识结构不全面,往往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教师会注重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建设方面的知识,而会计专业出身的教师则会偏重于会计理论上的讲授。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工作的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真正的从业经验,而且大多数独立学院不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组织上、经费上和时间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

1.4教学评价体系分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绩评价机制是比较单一的,这种单一性主要体现在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两方面。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在评价内容上主要针对所学的会计电算化理论和财务软件操作进行考核。这种以“理论+技能”的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显然不尽合理,它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认定,容易使学生产生为了考试成绩而努力学习的功利思想,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学习不扎实、考完就忘的现象。

2构建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

2.1定位教学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应综合考虑人才培养计划和会计岗位需求两方面因素,教学环节应以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一般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为主,辅之以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和数据维护、不同会计软件的操作差异、会计软件设计等内容,培养能维护和管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解决会计软件异常性操作问题、适应各类会计软件的强能力和高素质专业人才,以适应未来会计岗位的不同需求。具体来说,独立学院培养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目标可考虑定位在:让学生在掌握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的基础上,站在整个企业管理的角度,把握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能够运用一定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构建、应用及维护。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综合运用管理软件中涉及财务会计的部分,并能将先进的管理方法、企业实际需求、计算机的特点结合起来,优化企业相关的业务流程,能参与二次开发,提出应用解决方案。此外还要掌握有关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和计算机审计的基本知识。

2.2重新构建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尝试将会计信息化课程中涉及的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中,重点强调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以此为基础进行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如图1所示)。首先,在会计信息化前期基础课程设置中,应包括计算机类课程和会计类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类课程不但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学生紧跟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前沿,应考虑增设数据库应用基础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其次,会计信息化配套课程的学习是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核心,除了传统的会计学专业课程外,还需要设置新的配套课程,包括会计信息化、计算机财务管理、计算机审计和ERP沙盘等。

2.3建设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首先,独立学院应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选送青年教师到生产单位培训或者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锻炼,通过教师和企业人员合作,教师参与企业实际业务,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到实践能力的过渡。与此同时学院应加大投入,从组织上、经费上和时间上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其次,学院还应聘请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校给教师和学生举办技术讲座或直接授课,组建一支由社会同行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会计信息化专业人员,到学校举办案例讲座和进行实践指导,或承担一些课程的讲授任务。这样既可拓宽师生视野,又可促进师资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

2.4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考核形式

独立化范文篇7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综合平台系统;服务效能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独立学院的重视程度。独立学院模式调动了普通本科高校和社会团体共同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随着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普通高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逐步“独立”为民办高校。但仍有多数独立学院未与母体高校脱钩,继续以独立学院的模式办学。在“互联网+”背景下,独立学院的后勤管理必须实现信息化,以提高管理的效率,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保驾护航。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进行的具体分析。

一、独立学院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内涵

在20世纪60年代,“信息化”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简单地说,信息化是借助于物质生产来促进信息的生产和交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化的内涵也产生了变化。信息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包括培育智能工具、发展智能工具,还包括使用智能工具,本质上是为人类服务的。对现在的独立学院来说,开展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整体工作效率[1]。通过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独立学院后勤管理信息需求者可以更快、更准地获得信息,有利于资源价值的实现。

二、独立学院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新形势下,独立学院的发展对后勤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励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2]。(一)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的需要。独立学院良好的后勤管理工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创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而为了进一步发挥后勤管理工作的作用,独立学院必须和时展相适应,以发达的科学技术为支撑提高后勤管理水平。通过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规范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二)后勤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展的需要。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愈发离不开网络。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和时展相适应,而且能为广大学生和教职工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三)后勤管理信息化是推动独立学院更好发。展的重要环节独立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后勤管理工作,后勤管理工作不到位会导致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混乱。后勤管理信息化简化了工作流程,节约了时间成本和资金,对学校的理性化、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三、独立学院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困境分析

(一)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受投资方资金水平制约,独立学院往往将大部分经费用于教学设施的购置,能够用于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费少之又少。而后勤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不断地投入资金购买最新的信息技术产品和硬件设施,这对资金投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由于很多老设备需要养护,对独立学院后勤管理资金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换句话说,资金投入状况基本决定了独立学院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工作水平。(二)后勤管理制度有待规范和完善。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不少独立学院的后勤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在“互联网+”背景下,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有赖于完善的制度体系,同时也需要规范的业务流程。从现有情况看,很多独立学院的后勤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三)后勤管理信息化缺少专业的人才。从事独立学院后勤管理工作的人员存在年龄老化现象,不能适应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很难主动地接受“互联网+”带来的冲击,这是现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阻碍之一。(四)信息化基础薄弱,服务水平较低。很多独立学院后勤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信息技术渗入后勤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有限,既没有做好后勤管理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又没有建成信息化管理平台。

四、提高独立学院后勤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

(一)切实转变后勤管理工作的观念。独立学院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各个部门的统筹协作,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后勤管理对学校全体师生的重要性,以提高后勤管理部门工作质量为前提做好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4]。后勤部门要做好牵头抓总工作,和学校其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密切配合,实现有组织的后勤管理信息化。(二)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平台建设,优化管理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独立学院的后勤服务要和这一时代背景相适应,形成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后勤管理平台,完善信息管理运行体系。举例来说,后勤管理要通过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实现和信息需求者的互动,促进后勤管理信息需求者和平台的沟通,提高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三)建立“一个机制”,实现“三个提高”,改善后勤服务。传统的后勤工作主要是借助于人力进行管理和服务,容易导致服务过程不规范,信息反馈迟缓,整体服务质量比较差。在新形势下,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真正关注师生的需求,借助高效的后勤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构建全天候、全方位、便捷高效的服务机制。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和五个方面提高独立学院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一要提高后勤的保障能力,二还要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三要提高整体的服务和管理效率。通过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独立学院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第一,追求精准,平台管理工作者要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后勤管理服务项目;第二,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数据信息不能有任何错误,在做报表时也不能出现失误,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出最佳决策;第三,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要追求灵敏,对师生提出的问题要能做出快速反应;第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注重细节,工作细化、管理细化,特别是执行细化;最后,后勤管理信息化工作要提供优质服务,事实上,后勤服务质量体现了学校的办学能力和管理水平。(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后勤管理与服务队伍。。要想进一步和“互联网+”背景相适应,就要优化后勤管理与服务的人员结构,在后勤管理团队,不仅要有科学技术人员,还要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此外,学校必须做好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者的培训工作,不仅要重视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还要注重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5]。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后勤管理工作者招聘时要优先考虑那些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具有创新思想的技术管理人员,以提高整个后勤管理和服务队伍的综合水平。

五、结束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独立学院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应地,独立学院的后勤管理在面临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6]。所以,必须及时更新后勤管理理念,将新技术、新的管理手段应用到后勤管理与服务中去。

参考文献:

[1]王运武,陈琳.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32.

[2]金文东,张国强.关于深化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3):121-123.

[3]王梦婕.浅谈高校后勤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赤子,2013(7):182.

[4]张岩.浅谈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6):124.

[5]陈志博,汪超,张鹏.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8):7.

独立化范文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理实一体化;计算机教学;差异胜势;实践应用

现如今,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各大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且要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独立学院紧跟这一思想要求,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并应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加入实践训练,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差异

所谓“理实一体化”,即为师生为同一个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所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此处的项目二字并无限制性意义,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且有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也可以是某一学科的具体教学工作。须注意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强烈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试图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理论中学会操作,所以其在运用时也有它所限定的前提条件:一是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项目任务,二是规范明晰的项目任务要求,三是鼓动人人皆乐于实践参与,四是在项目任务完成之后皆能收获成果。只有具备了这四点前提条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意义上运用得当。“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异,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间的联系表现在两个层面:①成功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后所取得的成果都要回归传统教学,由老师主导进行知识内容的填补与延展②“理实一体化”的成功应用离不开传统教学模式的支持,前者在学科教学中要用到后者所提供的知识成果、教授方法,且前者又是对后者知识内容的一种实践应用。两者间的区别表现在三个层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一次革新,打破并摒弃了传统教学禁锢,弥补了传统教学纰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收获成果、赢得快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实践融入了课堂,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与传统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全然不同“理实一体化”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相较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更先进一些。总而言之,这两种教学模式互补又差异,独立学院计算机老师在选择应用时要擦亮眼睛,争取最大限度的发挥成效辅助计算机教学,让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应用于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的胜势

众所周知,计算机学科具有实践性、应用性两大鲜明特征,其对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当下,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存在这样一种问题现象:老师指导帮助时,学生可以较为娴熟的操练计算机,老师一旦离开,学生便无法结合教材理论知识深入研究并操练计算机,与此同时,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靠,不会举一反三,更不能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其它领域,使得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此种问题现象若不及时加以遏制解决,独立学院的计算机教学水平将很难取得阶段性提高。基于此,不少教育研究者发现,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能够有效消解这一问题现象,计算机授课老师也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可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可谓具有足够大的优势。关于“可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的优势所在,笔者可归纳为这几点:第一,“理实一体化”很好的把计算机理论知识与上机实践结合了起来,将操作技能与理论素质无缝隙捆绑,让学生在操练计算机的同时也掌握理论知识,实现了举一反三,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应用领域;第二,此种教学模式促使老师始终保持积极上进,自觉主动的开展计算机教学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强化了独立学院教师师资力量;第三,“理实一体化”把枯燥无趣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将学生接受知识的层面提到了行为感知高度,化感性为理性,开发学生思维,使得整个计算机教学事半功倍。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中实践应用

(一)打好坚实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独立学院要想真正提高“理实一体化”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成效,首要任务便是激发学院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辅之以老师的教学与指引,打好计算机学科坚实基础。计算机教学开始阶段,老师要深入调查班级学生当前的计算机水平,知根知底后带领学生仔细学习和积累计算机基础知识,充分使用现有计算机课本教材,让学院学生接触并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内容,此时老师再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梳理教学重难点及实践内容,相信独立学院的计算机教学定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呢?这就要求老师妙用多种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理清课堂教学内容的主流线索,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学习。比如,老师在讲授“Word2003基本操作”一节内容时,老师先要分发给学生导学案,同时带领学生回顾与Word2003相关的基本知识,然后向学生布置教学任务,让他们以导学案上已排版好的样稿为模板编辑word文档,努力让编辑文稿趋同样稿,或比样稿更加新奇多彩。这个任务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满怀热情去尝试,老师后续的教学工作自然更容易的开展。

(二)理论结合实践,显理实一体化魅力

独立学院计算机学科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还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因此独立学院计算机老师在开展教学时,万万不可偏重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而是要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确保学生在操作实践之余还不忘强化理论知识,以此展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独特魅力。譬如,讲解《VB程序设计》一册内容时,其中“面向对象”、“窗体控件”以及“对象属性”之类的生疏抽象概念众多,所以老师定然会先向学生介绍这些抽象概念的具体指向与意义,始料不及的是,学生在刚接触这些抽象概念时便失去了继续深入学习的勇气。针对此种问题,老师有必要调整教材内容讲解顺序,可尝试将该册教材中最后一章的“VB简单应用程序设计”放在学期之初讲解,借助一个简单VB实例一一向学生介绍“面向对象”、“窗体控件”以及“对象属性”之类的生疏抽象概念,以此帮助学生顺利跨入《VB程序设计》的大门。此外,老师要格外推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轻松学习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并侧面展现“理实一体化”的魅力。

(三)重视反馈指导,兼顾自主合作学习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略微看重和要求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主导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完全变成学生的课堂,老师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价值功用,细致分析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并给予指导,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之时不忘推动合作学习。第一,老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主动指引他们的思考、推测、联想方向,第一时间将学生从偏离的学习轨道上拉回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少走弯路、错路,同时老师要鼓励和赞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进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第二,学生遇到疑惑困难时,老师绝不能全盘包办,也不可撒手不管,而应该鼓励查阅教材文本自主解决疑难问题,或者与其他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合作找寻问题答案,如果运用这两种方式皆无果的话,老师再参与指导和讲解,分析清楚此疑惑问题的考点、难点和涉及到的知识点,让学生弄清缘由,为日后相似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第三,独立学院的计算机老师要善于组织进行“群策群力”,让班级学生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制定出一套适宜本班计算机教学的系统理论,并将这些教学理论落实到实践中。

(四)教会学习方法,建立优质评价体系

最后一条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条应用方略,即独立学院计算机老师要真正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的涵义,随后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教授,并建利优质评价体系,由此把好独立学院“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最后一道关。一方面,教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计算机学科的手段方法,譬如任务学习法、求得帮助法等等,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增长学习能力;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计算机老师要建立优质评价体系,将计算机理论成绩和上机操作成绩两方面内容作为综合评定标准,整个教学评价坚持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让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过程都充实丰满,个人优势及闪光点皆充分展现,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有所长。

四、结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可谓是益处良多,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观能动性,而且还有效提升了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质量与水平。但需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理实一体化”也是如此,所以开展并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重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建立以能力为要领、职业实践为主线、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做好理论知识学科的整合与实践,同时事先准备上课教案、设计教学流程,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老师主导地位。学校的硬件、软件教学设施要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需求,确保能够支撑该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多元全面,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上所述,以上内容即为笔者对于“注重理实一体化的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策略”此课题的意见与看法,希望能够为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王微 董慧慧 陈义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马鉴恺.一体化教学在技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10)

[2]刘光蓉.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4(11)

[3]刘文红.理实一体模式下高效计算机基础课堂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11(09)

[4]杜鹃.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数据库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3)

[5]吕正荣.试论《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现[J].福建电脑,2007(10)

[6]姜晓琴.职业教育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J].科技视界,2012(35)

独立化范文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

从主观的角度来看,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进行,有很多影响因素存在,内外工作的协调,以及国家规范的遵守,以及院校特殊情况的应对和解决,都要纳入到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体系当中,应坚持对管理的丰富性做出良好的巩固。与此同时,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开展,还必须在创新力度上不断的提升,针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做出创新管理,不能表现出固步自封的现象,否则很容易导致后续工作的进行,陷入到极大的困境当中。

1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问题

1.1管理制度不健全。与以往工作有所不同,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开展,是一项全新的理念,虽然在理论上的可靠性、可行性较高,但是在实践工作的开展上,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缺失和不足,尤其是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问题,必须在未来工作的处置上保持高度关注[1]。首先,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制度设定、执行,并没有对国家的相关教育管理规范良好的落实,完全是按照老旧的经验来操作,表面上的制度条文较多,实际上并不具有较好的规范效果,而且对管理的综合推动并不显著,造成的矛盾、冲突是比较多的。其次,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进行,制度层面的革新速度非常慢,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或者全新的管理方案,都没有积极的融入,这种现象的发生,将很容易影响到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飞速发展,甚至是造成了很严重的阻碍。1.2管理手段单一。就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本身而言,手段单一的问题出现,也是需要重点解决的对象,否则很有可能对之前的工作成果造成严重的损失,产生的一些潜在性挑战也非常突出。例如,部分院校在开展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完全是通过严苛的惩处手段来完成[2]。从表面上分析,惩处手段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其能够最大限度的规避同类问题的反复出现,而且对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进步,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单纯按照惩处手段来开展管理,容易造成人人自危的现象,对工作上的相互合作,以及意见的沟通交流,包括教育项目的改善,都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这对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改进,无形之中增添的较多的阻力,在信任感方面也会不断的降低[3]。1.3管理优化不足。现代化的教育事业前进,必须不断地开拓新的领域,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优化不足,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综合发展,而且造成的一些挑战和损失,根本无法快速弥补,在社会上形成的舆论压力非常大,想要在日后的工作规避上有良好的进步,必须对该项问题保持高度的关注。第一,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优化。对优化方向、优化手段、优化目标等,都没有开展科学的设定和执行,此种情况下,比较容易影响到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全面拓展,而且在各项工作的安排和解决上,都会造成新的挑战,产生的一些损失和问题,容易造成长久的积累现象,针对院校的进步,并不能产生良好的推动效果。第二,管理优化不足的现象发生后,未能够得到高度的重视。各项工作的进行没有以此来作为新的起点,而是不断的循环老旧的工作模式,这种情况的发生,很容易导致院校的自身架构,出现较多的隐患,而且无法产生良好的改进效果。

2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原则

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进步过程中,针对教育事业和管理事业的实施,正不断地选用一些科学的革新手段来完成,其目的在于针对既有的问题良好处理,从而推动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综合进步。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原则,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管理初期的开展,必须要设定良好的过渡阶段,尤其是在方案的设计、执行过程中,必须做出良好的改进,不能总是按照老旧的思想来完成,应坚持在思想的开放程度上更好的提升,督促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全面改进。第二,管理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要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开展差异性的应对、解决,内外工作的开展必须保持较高的协调性,这样才能在综合工作的部署、前进上,不断的取得更好的成就[4]。

3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对策

3.1完善管理制度。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开展,无论是对当下的工作内容,还是对未来的挑战,都必须在制度上积极的完善,即便是出现了很小的不足,都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首先,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制度落实,要坚持对国家的最新理念、最新条文积极的融入。例如,在管理的处罚措施上,必须做出明确的规定,针对不同的处罚标准、处罚原因等,要及时地做出通告,发现任何问题及时的解决,不能出现长期积累的现象,否则很容易影响到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进步。其次,管理制度的完善,应坚持对多方的观点、看法等,都做出仔细的探讨和分析,要对工作的不足良好的弥补,从而在管理的综合效用上大幅度的提升[5]。完善管理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按照简单的模式来应对。3.2提高管理水平。从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角度来分析,现有一些问题的改善、解决,还要在管理水平上不断的提升,该方面的工作实施,已经成为了必要性的内容,如果没有良好的处理,将会造成新的挑战。首先,管理水平的提升,要坚持在奖励、激发、惩处等多个方面来共同进行。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推动教育进步,促使独立学院辅导员,能够对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良好的执行,单一手段的应用,容易造成极端的管理效果,同时在纠正的难度上非常高。其次,管理水平的进步,还要对一些典型的案例做出深入分析。例如,独立学院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肯定会遇到特殊情况,尤其是学生的争执、师生的矛盾,甚至是对一些来自校外的事件影响,都要做出妥善的应对和解决。此种情况下,必须对管理的特殊情况,做出灵活的调整,继续按部就班的开展,不仅会造成时间的耽误,而且无法在问题上正确的处理。3.3加强管理总结。现如今的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开展,正不断从长远角度来出发,各项工作的进行基本上可以达到较高的协调性[6]。建议在未来的工作开展上,应对管理总结不断的强化。首先,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阶段性成果,要做出正确的判定和分析,无论是管理的正确结论,还是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错误手段,都要保持理性的判断,这样操作的好处在于,能够促使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进步,不断地对内部自省做出良好完善,在同类问题的处理效率、处理质量上,都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其次,管理总结的部署和实施过程中,要对时间段,以及管理的主题做出正确的把控,这样才能为管理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在新挑战的应对上,能够按照扬长避短的模式来改进。3.4完善管理内涵。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过程中,自身的内涵丰富是比较容易忽略的内容,但是其产生的影响却非常的显著。第一,管理工作的进行,必须要设定明确的目标,无论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都要结合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能力,以及自身所拥有的成果来科学的设定,不能轻易的做出更改,否则容易导致管理方向出现偏差。第二,管理人员的工作过程中,应坚持按照团队作业模式来完成,个体管理人员的操作,并没有办法与独立学院辅导员开展有效的交流,而且有可能造成新的问题,在未来的管理工作开展上,这些都是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第三,管理内涵的丰富,还要适当的对国际上的经验和成果积极的借鉴,要在管理的眼界上更好的开阔,这样才能促使将来的工作部署,不断地取得更好的成就。

4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注意事项

现如今的管理成就相对突出,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很多内容都在不断的丰富。对将来的工作而言,必须在注意事项的遵守上保持较高的主动性。例如,独立学院辅导员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应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促使正面形象的树立可以获得较多的依据。与此同时,常规性的管理,并不意味着大问题的放任自流。相反的,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过程中,必须对大问题做出良好的拆分处理,促使工作挑战良好的应对和解决,从而对将来的工作开展,提供更多的保障,为将来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5结束语

我国在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方面,正不断的选用一些有效的手段来落实,整体上的工作部署、安排,并没有展现出严重的漏洞。日后,应继续对独立学院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开展深入的探讨,从多个角度来出发,确保管理工作的进行,能够不断的朝着更高的目标来前进,为地方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推动教育实力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钟江颖,张志明.独立学院辅导员的角色困境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为例[J].文存阅刊,2018(15):188.

[2]苏力,马丽,杨阳.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3):102-103.

[3]刘琰婷.独立学院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开展学生工作初探[J].山西青年,2018(13):167-168.

[4]张丽,李清源,彭卓勍.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J].知识经济,2018(14):169-170.

[5]徐仲亨,林少淇.独立学院辅导员绩效考核模式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8(6):151.

独立化范文篇10

度的二阶段发展模式。

二、独立董事制度的外生化

外生化是指通过公司法、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强制要求设置独立董事,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外生化的独立董事制度,可以在制度空白的基础上迅速构建较为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而监管部门也可以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进行强制性的纠正。

1.尽快确立独立董事的法律地位。在《公司法》中,要确立独立董事的法律地位,充分考虑独立董事与其他董事之间权利义务的平衡,考虑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之间的权利分工,考虑独立董事运作的财务管理、信息披露、利润分配以及其他制度环境,增加有关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例以及权利、义务、职责、作用的法律条文。在此基础上,由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制定《独立董事条例》,对独立董事任职条件、产生程序,发表意见的原则以及薪酬等问题作出原则规定,并对独立董事的过失追究提出原则意见,要求上市公司的章程中必须载明独立董事行权的具体方式和方法。证券交易所依据上述规定,制订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指导意见和章程指南,对不同主导产权结构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具体人数、具体条件、独立性解释、薪酬范围、发表意见的具体方式以及责任追究的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也应对独立董事在重大问题上必须坚持的原则和立场进行规范。

2.设立独立董事管理委员会,推行独立董事的专业化。

在外生化阶段,由中国证监会和国资委等部门组建独立董事管理委员会,在证监会的领导下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依据《公司法》等法规制定《独立董事执业规则》等实施办法,负责监督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和推广工作。同时,要设立独立董事的自律组织“全国独立董事协会”,一方面通过其建立协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通过协会统一安排独立董事的专业职能培训,促进独立董事行权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形成专业化的独立董事阶层。独立董事管理委员会对独立董事协会的工作进行指导,同时,在具体实施措施的制定上征求协会的意见。在独立董事协会的管理协调机能逐步形成时,独立董事管理委员就可以减少管理职能,实现从外生化阶段到内生化阶段的过渡,建立以独立董事协会为主的运行模式。

3.确立以独立董事分委会为主体的行权机制。独立董事以自然人的身份参与董事会的工作,一方面个体的知识与信息有限,可能制约其行权的能力;另一方面,以个体对公司是一种不对称的博弈。因此,通过设立独立董事分委会,可以弥补个人在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不足,扩大独立董事的影响力。为此,必须着重强化独立董事三个方面的权力。一是知情权。凡须经董事会决策的事项,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法定的时间提前通知独立董事,并同时提供足够的资料。二是独立声明权。对于包括董事的提名和任免、公司管理层的薪酬、关联交易等事项,如果独立董事分委会认为可能损害中小股东权益,可以直接对外予以公告。三是否决权。对于关联交易、分红派息、资产重组和并购四项活动,必须赋予独立董事分委会直接否决的权力,使损害小股东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被制止。

4.实行收益与风险并存的激励约束机制。在经理人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经济利益是激励独立董事认真履行职责的主要手段,应当按照其提供的专业性服务给付报酬。独立董事的报酬可以分为固定收入和浮动收入两部分。固定收入是相对其监督职能而言的,浮动收入是相对其参与决策职能而言的。在外生化阶段,监督职能是主要职责,因此固定收入占比重大。固定收入的数额,可以综合考虑地区经济水平、行业、公司规模等因素,确定在执行董事固定收入的40%~60%左右。浮动部分是独立董事对公司合理化建议的酬劳,由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金额,但需要经由独立董事管理委员会转交并备案。与此同时,要明确独立董事在消极不作为、违规违法时应受到的处罚。独立董事在被上市公司聘用时,需交纳与其固定收益相当的风险保证金,由独立董事管理委员会保管。如果独立董事公示失实、泄露公司机密,或者是违规违法对公司造成损失,由上市公司举证确认后,没收其保证金,并追回其当年从公司获得的收入。如果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可能受到追加的经济处罚。三、独立董事制度的内生化

在外部环境趋于成熟,独立董事市场基本形成之后,就可以转入到内生化阶段。内生化是指通过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优势,吸引上市公司主动设立独立董事,促进该制度的完全市场化。

1.推广独立董事事务所。在内生化阶段,由全国独立董事协会负责独立董事的相关管理工作。为推行独立董事的职业化,可以在一些上市公司较为集中的省份和城市,比如深圳、上海等,设立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事务所,集中招收独立董事会员。独立董事事务所在全国独立董事协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接受其指导和监督。通过建立高素质的、规范的独立董事事务所,一方面便于把独立董事办成一种专门性的职业,实现独立董事职业化。该中介机构通过设立独立董事人才库,为上市公司提供独立董事后备人选。另一方面,可以从行业内部对独立董事的行为规则加以约束。上市公司可与独立董事事务所签订服务契约,由事务所根据公司的行业性质和特点派驻独立董事对公司行使职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风险。这样不但可以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形成单个独立董事所没有的整合力,而且有利于独立董事自身监督机制的完善,从而促进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内部人的监督和制衡。

2.建立以专门委员会为主体的行权机制。进入内生化阶段后,由各专门委员会替换独立董事分委会。专门委员会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即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在这三个委员会中,独立董事需要占委员人数的一半以上,并主持日常工作。审计委员会负责定期与公司内部审计员或财务官协同工作,适当借助公司外部审计力量,监督公司的财务报告和内部审计程序,详细讨论审计业务中的问题,评估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定期地向股东、债权人等有关方面会计信息。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负责决定公司高级管理层的一揽子报酬方案,定期对董事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察,监督报酬支付的实施情况。这些委员会所涉及的是企业的一些重要事务,其中有可能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因此,以独立董事为主体来处理这些事务,可以体现其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也巩固了独立董事的地位,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3.建立以固定收入和股票期权相结合的激励制度。多数观点认为,独立董事的薪酬不能与公司之间存在重大利益关系。作者认为,设立独立董事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公司运营良好,不断赢利。因此,独立董事的薪酬不能与公司绩效完全无关,否则如何衡量其作为董事参与决策的作用。随着独立董事的作用日渐得到广泛认同,独立董事的报酬有与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的趋向,国外主要是向独立董事提供股票期权激励,而且实施这种激励的公司比例持续增长。鉴于上述原因,独立董事的报酬分为三个部分,即总报酬=必要开支+固定津贴+股票期权。必要开支包括到公司花费的差旅费、食宿费和办公费(如资料复印费),经公司批准到外地调研的相关费用,其标准比照公司副总经理的标准。固定津贴类同外生化阶段的固定收入,但在数量上相应减少,参照执行董事年固定收的30%~50%左右发放。股票期权的具体持股比例和持股期限等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作更深一步的研究。

四、结束语

现代化、规范化的公司治理是由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各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结果,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资本市场等因素密切相关。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一种外部监督机制,仅是诸多公司的治理环节中的一个,其作用能否发挥还取决于其他各环节能否共同发挥作用。本文针对当前独立董事制度赖以生存的市场大环境和公司治理小环境都没有成熟的实际,提出了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两阶段发展模式,期望通过借助政府部门的推动,加快建立适于我国市场环境的独立董事制度。

参考文献:

1.吉小燕,郑垂勇.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探讨.现代管理科学,2005,(3):14-15.

2.傅达红,许敏.从三个层面上看我国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现代管理科学,2004,(7):109-111.

3.孙泽蕤,朱晓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薪酬制度的理论研究及现状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5,8(1):21-29.

4.楼百均.独立董事在公司利益制衡机制中的作用探析.中国软科学,2004,(7):97-99.

5.陈伟民.关于实施独立董事制度有待探讨的几个问题.软科学,2001,15(5):17-20.

6.桑桔.关于我国独立董事制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现代管理科学,2004,(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