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7:09:59

读法范文篇1

[关键词]自然拼读法;语音意识;音素意识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的提出,小学英语教学更加注重自然拼读教学法的应用。自然拼读法通过让学生掌握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与拼写之间的固定联系,帮助他们根据发音规律对英语单词进行拼写。自然拼读法作为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理应被我国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们熟练掌握、灵活使用。但是自然拼读法在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完善,尚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英语课堂自然拼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然拼读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还仅仅是流于形式,不能系统深入地渗透其中。

(一)教师对语音及拼读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英语属于表音文字体系,语音和文字(字母)有直接固定的联系,因此,语音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而在小学阶段的英语语音教学中,拼读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和认读能力,增进阅读与理解能力。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在我国英语初级阶段教学中,语音的教授一般是零散的、随意的、不成系统的。另外,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是在教授英语单词的读法和讲解语法,对于单词拼读的方法、认读拼读单词的规律、字母的自然读音等知识的教授及练习很少涉及。学生在记忆单词时,机械模仿和死记硬背依然是主要手段,很多学生都会将单词分解,按字母的拼写顺序来背诵单词,也有部分学生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会将单词的英语发音转化成汉语语音。这些错误的单词记忆方法都会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造成学生基础不牢,兴趣不高。因此,后面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也变得更加困难。

(二)教师欠缺自然拼读相关语音理论知识

传统的英语教学将语法、词汇和写作作为教学的重点,而相对缺乏英语语音教学。这就造成了英语教师对语音及拼读教学所需的理论知识掌握远远不够。自然拼读法的引进,只在近数年之间。作为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母语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较我国传统英语教学使用的方法而言更为生动鲜活。自然拼读法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母语教学的范式,更贴近英语学习的自然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也符合新教改的核心思想。我国传统拼读法过于僵化,其死记硬背的特点不适合学生第二语言发展的需要。然而,很多小学一线英语教师对自然拼读法一知半解,他们对自然拼读法的内涵、内容和方法没有深入学习和系统梳理,无法理解自然拼读法的实质。这些教师由于自身在英语语音方面理论和实践的不足,对新课改手足无措,面对增加了的教学内容和新型的教学手法一头雾水,很难消化。

(三)教师在教学中较难灵活使用自然拼读法

自然拼读法是一种新型的英语教学法,要求教师一定要更新理念,扎实掌握其理论和内容,以便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然而许多小学英语教师对其了解远远不够,掌握尚存不足,在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时,不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最终影响在教育教学中使用自然拼读法的信心,不能很好地发挥自然拼读法的作用。再者,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自然拼读法教学同音标教学也存在误区。自然拼读法是利用英语字母及其发音之间的联系进行拼读,并不需要掌握音标。从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看,音标并不属于小学阶段英语教学需要传授的内容,在小学生还未具备相应拼读技能的前提下,一味地向小学生传授音标知识,已经超出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另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语音教学内容不集中,在课程设置方面有较大的跨度,容易导致教师自然拼读教学内容不集中,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英语语音内容。教师如果不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整合语音知识,就会造成学生语音学习时间漫长且分散,学生无法在深入掌握语音知识的基础上独立进行单词拼写,久而久之,会对英语自然拼读教学产生严重影响。

(四)教师不能利用有效资源科学设计课堂教学

目前,市场上的英语启蒙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这就给教师自然拼读教学选取合适的资源带来挑战,许多不贴合课堂教学的材料被带进小学英语课堂。而且对于新型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也很迷茫,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导致设置教学内容时不贴合实际,反而影响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发展进行教学设计,并将趣味性融入自然拼读法的教学中。精选出和课本内容关系密切的英语原版绘本、儿歌、动画片等资源,进行系统化和主题化的设计,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拓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自然拼读法,从而提高小学生拼读、拼写单词的效率,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为推动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二、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对字母知识的系统学习

扎实的字母知识是顺利学好自然拼读的前提。美国教育专家研究认为,自然拼读法最好在掌握了字母名称(Lettername),并会辨识每个字母形状(Lettershape)之后,再开始学习字母发音(Lettersound)。通过字母知识的学习,学习者知道字母是一套特殊的能够看到并且有自己发音的符号,能够在周边生活环境中识别书本上对应的印刷字。字母知识启蒙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营造一个英语字母环境,因此教师可以带学生阅读相关的绘本,还可以带学生玩字母磁力贴、字母积木、字母拼图等。

(二)着重培养语音和音素意识

语音和音素意识是学习者对英语语音进行分别的能力。对学习英语来说,是否具备语音和音素意识会直接影响学习者后期阅读能力水平。对中国学习者来讲,由于汉语和英语发音体及文字体系的差别,要学好英语,就必须重视语音和音素意识的培养。1.通过设置生活语境培养英语语音意识语音意识是指对头韵、尾韵等口语语音单位的区分能力。在英语绘本中,有很多是培养语音意识的。其共同特点是要么押韵、朗朗上口;要么重复使用发音相同的第一个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词;还有的是帮助学生明白词读音的拆分和组合。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重复朗读绘本,或者一起背诵童谣,通过让学生对押韵词填空的形式,加强对学生语音意识的培养。新课标针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倡在合理科学语言教育途径中采用可以实现提升语言教育成效的教学手段与策略。基于此,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设置生活化语境,实现沉浸式英语语境教学。通过设置生活语境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也可利用易于接受的英语语音输入刺激学生的英语拼读输出。在生活语境中,学生主动感知语言,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实现自然拼读法的应用。2.通过设计专项练习培养音素意识英语利用基础的语音单位——音素,实现了其发音建构。高效地进行自然拼读法教学,音素是必须让学生掌握的。教师要因材施教、分批分层进行音素教学。前期要先立足于26个字母,让学生初步了解接触部分音素。在建立一定音素基础后,再将字母中的元音、辅音总体展示,循序渐进,逐步讲解,夯实小学生英语自然拼读基础。音素意识可以通过以下的专项练习进行训练。(1)音素分离,即识别独立的音素。如问“Tellmethefirstsoundin‘banana’”,要能回答出banana的第一个音是/b/。(2)音素确认,即找出一组词中共同的音素。如how、hat、hello的共同音素是/h/。(3)音素归类,即根据音素相同或不同对一组词进行归类。如bug、bun、juice这组词中,bug和bun可以归为一类,juice中的字母u发音不同。(4)音素拼读,即把各个音素拼到一起发出词的音的过程。如问“Whatwordis/k//u://1/”,要能拼读出/ku:l/。(5)音素拆分,即拆分出一个词中的每一个音素。如问“Howmanyphonemesaretherein‘egg’”,要回答出“Three/e/and/g/”。老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边击掌一边说一个词,击掌的次数和这个词有多少个音素是对应的,这也是练习音素拆分。(6)音素减法,即能知道一个词中去掉某些音素后形成什么新词。问“Whatissnailwithoutthe/s/”,要能回答出“nail”。(7)音素分辨,即区分口语说的两个词相同还是不同。如能够听出来cat和hat这两个词的区别。以上全面介绍了培养音素意识的各个层面,实践中要先围绕其中一项或者两项来进行,再逐步推进,要注意加强学习者有效输入的知识积累。

(三)重视自然拼读资源的整合使用

语音和音素意识是自然拼读的重要阶段,教师要让学习者通过学习和游戏,沉浸在押韵语言中。将发音游戏引入小学英语课堂,可以通过这类形式的学习,把枯燥的英语学习和机械训练转化为趣味性浓郁的游戏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自然拼读法时,应当立足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选择地设计英语发音拼读的游戏,以提升课程的趣味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自然拼读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合理选择不同题材的阅读资源,整合归类,设立不同的主题,让学习者围绕主题通过英语学知识,在主题阅读中把涉及到的自然拼读知识进行梳理、运用,而不是学习抽象枯燥、脱离情境的语言规则。自然拼读法是通过掌握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来学习英语单词的,其方法类似于汉语拼音,小学生在刚刚上学时就接触了汉语拼音,对于自然拼读法的学习并不会感到陌生。自然拼读法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授英语时要使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字母和字母组合的数量相对于英语单词的数量来说是非常有限的。在英语词汇中,属于音形一致的单词占绝大多数。小学生在使用自然拼读法的前提下,可以做到快速准确地朗读、拼写,大大节约了学习单词的时间,更降低了小学生抵触学习英语的概率。另外,使用自然拼读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可以根据26个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进行课后的自我预习和学习。这些都为以后英语词汇的大量储存做好了准备,是使用英语进行流利阅读和交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海岚.全儿童英语启蒙——北美二语教育启示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7.

[2]刘金龙,高莉敏.零基础从头开始学音标:详细讲解的英语发音入门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贺其刚.英语学习中如何巧妙使用自然拼读法和语音技巧[J].基础教育研究,2019,(46).

[4]赵晓霞.自然拼读法在基础英语教学的意义与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9,(47).

[5]李文娟.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7,(26).

[6]贾学芳.浅谈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20,(36).

读法范文篇2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何读书?有些人主张阅读要“少而精”。但精到什么程度,也说得不太清楚。我们认为,阅读既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两者要统一起来考虑。

首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性,掌握读书的整体功能,让学生视觉、听觉和思维器管处于积极状态,眼、耳、口、脑并用。其次,无论整体或部分的“读”都必须目的明确,常读常新,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牎耙练ā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反辣和“会读”两个方面,经过长期有序的“阅读法”操作训拣,打破以往将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知识对象的注入式阅读教学,转变成以学生阅读为主,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启发性阅读教学。

一、“引读法”的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读的重要性:“各年级都要重视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总得读。”朗读是有声的感染,它可以使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阅读教学中,以读为基础,以“引”为暗示、启迪,以情传情,学生才读得快,读得好。这种教法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情感因素作为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兴趣的“引爆点”,它既依赖于琅琅诵读,也少不了析词解句,推敲标点符号,以读代讲、寓读于讲之中,达到师生思维和情感共鸣。

从小学生心理特征分析:他们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40分钟里要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认真的阅读和思考,仅靠严格的纪律约束和一环扣一环的紧张提问是不行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努力增强教学的情趣,寓教于乐、融理于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吮吸知识的琼浆。

从阅读教学现状分析:目前小学生读学过的课文有的读起来较流利,有的读起来却结结巴巴。由此而见,阅读教学中的“读”的功能还没有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读”作为训练语言的基本途径,广大教师还没有真正地引起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指导学生读清楚、读正确,读出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语音的轻重。一句话也就是指导学生表情达意地朗读课文。

从小学对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分析:读是理解的一面镜子。学生朗读课文,使作者的语言化为儿童自己的语言;也帮助自己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从儿童阅读心理来分析,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知识感知与情感体验总是融汇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儿童阅读心理出发,以教材为依据,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运用“引读法”做到创设情境培养情,加强朗读感受情,文字训练品味情,以情激情强化情。教师掌握契机,引用文中蕴含的情和自己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二、“引读法“的运用。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好一篇课文,往往需要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引读法”是把读的技巧和师生的情感两者结合起来,以读代讲,读中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情知和谐统一的诸多教法中的一种。那么具体如何运用呢?

1.教师在课前的情感体验。

(1)发掘教材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备课时,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去发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只有充分发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学时,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才能落到实处。例如:写景的文章要善于从景物描写入手,发掘景物的内在美,以体会作者倾注的情感。又如记人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把握人物的整体形象,善于从人物外表的形象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发掘人物内在的思想、品质、精神,从而体会作者倾注在人物身上的爱憎感情。

(2)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

为了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备课时,进行情感体验和揣摩,把握教材的情感基凋。写文章是感情动于内而文辞发于外,读文章则是披阅文章辞而后沉浸于文章特有的情感气氛之中。文章的内容不同,基调也不同,或像太阳一样炽热,或像月亮一样恬静……把握好了教材的情感基调,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等才能与课文的基调合拍;以情传情。

2.教师在教学中以情传情。

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师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生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趣中很快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受美好的情趣,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作者对国土,对亲人的爱恋,对侵略者对反动派的憎恨之情交织在一起,感情跌宕起伏。我们在教学时首先播放乐曲《松花江上》,使学生产生低沉悲壮激愤的感情,缩短与作者感情之间的距离。接着通过语言再创情境:3.公然背叛革命,举起血淋淋的屠刀大肆追捕革命者和进步人士,作者被迫踏上了远去法国巴黎的邮轮。这情境的创设为情感引读打下了基础,学生便很自然也较投入地进入了角色。

(1)诵读吟味,放手让学生明理动情。

朗读是把书面的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学生吸引到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境中来,使他们体会文章中心所在,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情感引读正是在学生入境生情之时,教师以引带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佳妙之处、感人之处,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读法范文篇3

鲁迅先生说得好:“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或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注: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第513页。)语文教学正与此相类似,何不用“画眼睛”的办法“极省俭地”提炼文章的精髓呢?早在1985年,淮北煤师院中文系中教法教研室副教授金海侠便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金先生依据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继承前人“评点法”的精髓,结合系统论原则和语文教学实际,创立了“文眼导读教学法”。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省时高效,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我在金老师的指导下,从1996年开始在煤师院附中高中进行“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以下是实验情况的阶段性总结。

一、“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的客观依据

首先,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注: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第42、44页。)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是工具,语文水平低,影响别的学科的学习。”(注: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第80页。)这个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重要地位,也赋予了语文教学艰巨的任务。花大力气学好语文,熟练地掌握运用这个工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却令人们大失所望:“十年的时间,2700多个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注: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第80页。)教师循规蹈矩,字词句段语法修辞等面面俱到,为应付考试,将一篇篇形神兼备、文质兼美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死记硬背,抓不到规律,得不到方法,不见长进,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仍旧不会读书,不会作文。这费时费力低效的教学方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第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知识作为人类大脑的记忆物,其遗忘是必然的,而且遗忘率很高;思维作为智力结构的“变性组件”,其衰退是偶然的,而且衰退率很低。知识只有通过思维的“过滤”和“再组合”,才能变成有用的东西。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却恰恰违背了这一规律。课堂上,教师是主宰,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服从;教师是演说家,学生只能随声附和地听。无论成绩好差,统统“一刀切”,结果好的“舒舒服服”,差的“稀里糊涂”,中等的则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无需动口、动手、动脑的“原始积累”,显然不利于智力结构的形成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三,从学生的现状看,高中学生学语文普遍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学理科的学生更是整日埋头于数、理、化的题海中,早晚有时间背背外语,语文则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因而语文基础薄弱,普遍对语文学科兴趣不浓,有相当多的同学不知语文该学些什么,更不知该怎样学,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读书作文是浪费时间。轻视语文学科固然是学生不对,但其根源却是我们教师那不切实际的教法。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生没有疑问,何须研读?没有目标,怎能用功?不见进步,哪来兴趣?

“文眼导读法”则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文眼为核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点线面一体化,把精讲、议论、赏析、图解和练习熔为一炉。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一个“导”字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最后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文眼导读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体,它形神兼备,能把教师的“指点”与学生的“独创”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赋予语文教学以生命力。

二、“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的具体操作

这项实验是从九六届高一开始的,由于是初步尝试,高一时实验只限于小范围部分篇章,高二文理分科以后,则选定一个理科班进行了为时一年的系统实验,并将我同时带的另外一个平行班作为对照。实验班和对照班都有学生54人,是根据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数外理化五门课的总成绩平均分开的,分班语文平均成绩相当。在实验中两个班采用两套教案,两种教法,实验班以“文眼导读法”为主,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讨论,对照班以传统教法为主,重在老师讲授。

在具体操作中,实验班的“导读”教学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读课文抓“课眼”,这是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是最基本的一步。这里的读是通读,这里的课眼指的是一篇课文的写作目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等。课眼是一篇课文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抓到并打开这扇窗户,便能窥见全篇,居高临下,整体把握。认真阅读“预习提示”是抓课眼的捷径,抓课眼又是为找文眼铺平道路。如《六国论》的预习提示这样说:“这是史论,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论古是为了讽今,目的在于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本文论证自己的观点,充分分析历史事实,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为了讽今,于文末又巧妙地联系北宋的实际,指出全文的主旨,更发人深省。”(注:高中课本《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312页。)这则提示已通过两个“但”字明示出课文的主旨目的是借“论古”来“讽今”,抓住这个课眼,就能很顺利地找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一藏于文末的文眼。

二读课文找“文眼”。这是分析理解的过程,是关键步骤。这里的读是选读,是在通读基础上选读重点段落,旨在找出能够集中体现课眼的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藏眼”。清人刘熙载有个生动形象的说法,叫做“眼乃神光所聚”,就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它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例如茅盾先生的名篇《风景谈》中,“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便是它的文眼,是全篇的“通体之眼”,找到并抓住它,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治繁从简,治杂从约。

找准文眼是“文眼导读”的关键一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边读边议,认真研究,弄清文眼的位置,掌握识别文眼的方法,还要体会文眼设置的巧妙之处。不同文章文眼的设置方式也不相同,但是只要学生在通读时抓准课眼,选读时便可有的放矢,经过反复练习,便可熟能生巧。文贵有眼,文眼又贵在巧设——不事雕琢,不露痕迹。找到这巧设的文眼,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三读课文析“字眼”。这是赏析品味的过程。这里的读是精读,这里的字眼,主要指课文中除生字词外的重点字词,如直接表达主题思想的字词;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字词;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使用频率高,社会交际能力强的字词等。的词《沁园春·长沙》中“鱼翔浅底”的“翔”字,便是极富表现力的关键字眼。“翔”本意是鸟飞,鱼怎么会“翔”呢?经过引导点拨,充分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翔”字的妙处:①水流清澈,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游鱼的优美姿态;②水流缓慢,鱼儿在水中游得自由自在;③明净如镜的江水像一面大镜子,将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水天浑然一体,那鱼儿可不就是“翔”吗?一个“翔”字,境界全出。析透“翔”字,便可领悟到那如诗如画的深邃意境。

辨析关键字眼的过程,其实也是深入品味文眼,透辟赏析全文的过程,因为文眼之光即是对那一处处字眼之光的凝聚,反之,这些关键字眼文句也是对文眼的顾注。

四读课文列“板眼”。这是总结归纳的过程。这里的读是精读基础上以分析概括为主要目的阅读,是将前面零散的分析归结成整体的过程。板眼则是针对文章坐标图解及板书设计而言的。

所谓坐标图解,是指根据文章的文眼位置及其文眼顾注的巧设过程,按照“欣赏画面→点睛之妙→意境开拓→情意升华”四个环节,深入指点学生理出文章的外在线索、内在线索、轴心线索,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知识,画出文章的坐标示意图,其画法如下:

一画O点:表示文章的“通体之眼”即文眼;二画X轴: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是文章的外在线索,又叫实线;三画Y轴:表示作者的思路情感,是文章的内在线索,又叫虚线;四画Z轴:表示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章的轴心线,又叫中心线索;五画△XOZ:表示文章的内容;六画△YOZ:表示文章的形式。

准确、简洁、新颖的板书设计,不仅便于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形成美与愉悦的熏陶和感染。板书有核心,统帅全板的核心即是板眼,学生见板眼而知全板,见全板而明全篇,而这板眼,又恰是文眼的突现。如《守财奴》的板书:一枚铜钱,四个场面,一个核心,便活画出了老葛朗台这个拜金主义执着狂的灵魂,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以上四个步骤,简而言之则可概括为:整体把握抓“课眼”,分析理解找“文眼”,赏析品味析“字眼”,归纳概括列“板眼”。课眼是教学设计的纲,文眼是通篇的神,字眼是文中的闪光点,板眼则是诸眼在课堂上的聚焦点。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眼眼相扣,步步深入。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注: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认识》第75页。)有鉴于此,学生的模仿与训练当然也是教改实验的重要步骤。一般来说,对于便于进行整体教学的单元,我便直接从其中选出典型的一篇做示范,其余篇章请学生自读讨论,做模仿练习,并通过研讨点拨体会各篇章之间的异同;对于不便直接进行整体教学的单元,则根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以及教学实际进行小范围的适当调整,以便于学生举一反三。我在教改实验中尤其重视及时补充课外阅读训练材料,以加大容量,开拓视野,培养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效果

“文眼导读法”教学改革经过一年的系统实验,已初见成效。实验班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了。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课堂上一改以往死气沉沉看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真正做到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文者情、教者情与学者情融为一体,学生已逐渐由厌学向好学、由苦学向乐学转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同是一篇难度大些的课文,如《林黛玉进贾府》,实验班只需两课时便能圆满完成任务,对照班用了四个课时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一个同样的教学单元,实验班两周内便可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对照班则需三周才能完成。由于有了充裕的时间,实验班学生每周都能在教师指点下阅读课外材料一万字以上。

其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有所增强。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在独立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实验班学生能准确迅速地找出“外祖母家自与别家不同”这一文眼,从环境、人物两个方面理清作者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在淮北市教委组织的“香港百年”知识竞赛中,以实验班学生为主的参赛队(占四分之三)勇夺第一,他们那敏捷的反应,机智的应变,丰富的表达受到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校团委组织的九八寒假社会调查报告评比中,实验班学生获12个奖项中的7个,分获一二等奖的作品《关于龙河污染情况的调查》和《中学校园“追星热”》等先后被《小记者导报》以头版发表。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实验班学生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受到任课教师的普遍赞誉,在上各类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时,大家总是不约而同地选定在这个班。由于有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实验班被淮北市教委评为97~98学年度市级先进班集体。

读法范文篇4

在绵亘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诵读法这一语文教学中的奇葩也几度浮沉,根据它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容、形式、目标的不同,分为:传统诵读法和现代诵读法

1.传统诵读法

《说文解字》中解释“读,诵书也”、“诵,讽也”,在《周礼·大司乐》中记载“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说明古代的“读”是一种朗读,“诵”是进行吟咏、背诵的语言教育,传统诵读法是随着语文教育产生而产生,在古代的劳动人民间口口相传,利用反复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熟诵成背”的作用,对语文和文字进行基础的训练。它起于先秦,盛于两汉,成于魏晋,虽历时千年:(1)“要求读书时‘口到’、‘手到’、‘眼到’、‘心到’;(2)要求分散记忆,多次复习;(3)注意熟读与精思、抄写与诵读结合”,但却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没有对它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是把注重背诵的传统继承下来,慢慢随着历史、客观等原因渐渐淡出语文教学的历史舞台。

2.现代诵读法

当今功利性的社会导致功利性的学校教育,又直接导致学校对待考试的功利主义态度。面对升学的“指挥棒”、就业的压力,面对只让死记硬背的“诵读法”,语文教学课内、外不读不写或少读少写的状况屡见不鲜也是情有可原,现代诵读法无疑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传统诵读法的继承和发展的产物——现代诵读法:(1)强调语言学习中对“说”的强化训练;(2)利用出声的朗读,在读中思,在思中读,读思结合;(3)在充分了解、认识文章的基础上,带着读者的感情继续诵读;(4)熟读成诵,熟诵成背,达到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简而言之: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表现方式,读诵结合、缺一不可。我们常见的朗读、背诵、吟咏、美读都是“现代诵读法”的众多“化身”之一。

二、现代诵读法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以下简称诵读法)

吕叔湘先生说:“白话文学生完全看得懂,教师完全可以少讲或不讲,个别地方学生不理解的就讲一点。”基与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结合“现代诵读法”,是非常必要的:

1.培养兴趣,激发求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为我们揭示了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如《声声慢》的语文课堂教学,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背诵,学生无不沉浸在作者“身世飘零、孤苦无依、心内死灰”而结成的“愁城”中,无不身临诵读所营造的意境,无不震撼诵读所传递的情感。原来语文课竟是如此迷人、如此美妙、如此动人心魄,诵读教学把学生引入的竟是如此奇幻的世界,并由此产生高涨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引发他们迫切学习的旺盛求知欲,也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的探究学习。

2.潜移默化,培养语感

诵读通过声音来体验字词句篇的语言形象,从而大大促进了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在吟咏过程中,反复品味文章中有生命力的字词语句,咀嚼消化吸收,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化为自己的血肉。在诵读时,遇见似曾相识的词汇、句式、结构和方法,正如老友重逢,喜不自禁,在写作时,需要某种词汇、句式、结构和方法时,就会涌来笔端,挥洒自如。把繁复、庞杂的语法知识和内化、无形的语感为“和谐优美”、“朗朗上口”的读书声,把语文的学习由强迫被动变为主动自觉。这种语言材料和知识的积累,正是语文功底的基石。

3.反复诵读,积累语言

语文能力的体现,最直观的就是日常交往中“听、说、读、写”的体现。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都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诵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语文教学也因此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三多”——多读点好书、多背点美文、多写点作文这个方面上来,要让学

生广泛阅读,要加强诵读。

三、语文教学中现代诵读法的具体实施

1.营造意境——熟读成诵法

特定意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教师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既可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诵多了,自然成背;背多了,自然语感;语感有了词汇也积累,一举数得。例如,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先先奏出伴着鸟声水声、弥漫着秋天森林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其次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这来自天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来营造意境,接着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再次以自然美抒情言志为话题进行讨论,最终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主旨,达到“读诵结合,寓诵于景,情景交融,找准主旨,体悟感情”的目的。

2.联系扩充——想象入境法

也就是说,选取与所学文章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文章联系起来诵读学习,在诵读欣赏文章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平板、苍白的文字变的立体、生动、鲜活;还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组块;更能激起学生读文、爱文、赏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

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荷花、荷叶、荷香、荷波”的名诗或文章,像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想象,月色下的荷塘的美景——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怎样的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见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

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二读:把握文章总体和情感脉络情况下,让学生提出问题,继续诵读,以学生自主分析为主,以教师引导辅。体会作者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在诵读间似乎已展现眼前,三读:“熟读成诵、熟诵成背”,整篇文章中作者情感的表达“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也就跃然纸上,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即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的兴趣、教学环境,设备条件等,结合“现代诵读法”来确定适合的教学方式。

无论对诵读法的前世——“传统诵读法”,还是它的今生——“现代诵读法”的研究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将语文这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中蕴含的知识,情感传递给他们。以上只是笔者在“现代诵读法”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时,采撷到的几朵浪花,希望能对“后来人”有所启迪和影响。

注释:

①《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

②《周礼·大司乐》:儒家经典,成书于战国时期。

③吟咏:歌唱;有节奏地诵读;吟诵玩味。首见《诗·周南·关雎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④美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叶圣陶先生首创诵读方法。

[摘要]本文从“诵读法”的历史发展作为突破口,以其衰微的原因作为引子,浅析“现代诵读法”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并探讨了具体实施的措施。

[关键词]现代诵读法读思结合语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诵读法,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势日渐衰微、几近消亡,在世纪巨变、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方法又重新走入语文教学的视线,新课标更是把它提到很高的地位。本文试从“诵读法”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现代诵读法”进行分析研究,挖掘其对语文教学的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

[2]礼记.

[3]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

读法范文篇5

(一)使学生能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二)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三)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过程设计

师:今天我们复习100以内数的数、读、写以及它们的组成、顺序和比较大小.看谁能够勤于思考,积极发言.

(一)复习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和写数

1.指名按要求数数.

(1)从27起,一个一个地数到43;

(2)从60起,十个十个地数到100;

(3)从48起,两个两个地数到68;

(4)从35起,五个五个地数到65;

(5)从92起,往前一个一个地数到78.

师:刚才我们能用各种方法数数,有1个1个地数,2个2个地数,3个3个地数,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还能够逆着1个1个地往前数.说明同学们对100以内数的数法掌握得很好,同学们真聪明.

2.看图读数、写数.(投影片)

师:看图读出并写出计数器图上所表示的各数.

(1)指名4个学生读数后,在黑板上写数.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写数,集体订正.

(2)指名回答:这4个数里面两位数的是几?三位数的是几?

(3)说一说每个数的特点:

①师:45的个位上的数字是几?还有哪些两位数个位上也是5,谁能报出来?(指定1名学生报数,教师板书,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数:152535455565758595)

师:这些两位数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按一个比一个大10的规律变化的)

师:谁还能报出个位上的数字都相同的一组数?(如:122232425262728292)

②师:33这个两位数有什么特点?(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一样,都是3)

师: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个位上的3表示什么?(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个位上的3表示3个一)

师:像这样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一样的两位数还有哪些?谁能报出来?(同上写出:112233445566778899)

师:这些两位数又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按一个比一个大11的规律变化的)

③师:60这个两位数有什么特点?(个位上的数字是0)

师:谁能报出个位上的数字是0的两位数?(102030405060708090)

④师:还有一个数,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也是0,这个数是多少?它是几位数?(这个数是100,它是三位数)

3.写数练习.(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写,指名4个学生在黑板上写)

(1)写出38后面的六个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73前面的六个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六个十位上是7的两位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六个个位上是9的两位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1.按顺序在空格里填数.(投影片)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各自填在作业纸上.填好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第①小题是按从小到大排列,一个比一个数大1.

第②小题是按从大到小排列,一个比一个数小1.

第③小题都是双数.一个比一个数大2.

第④小题都是单数.一个比一个数大2.

第⑤小题是按从小到大排列,一个比一个数大5.

第⑥小题是发散性练习,鼓励学生想出各种不同的填写方法.

小结按一定的顺序在空格里填数,先要看清楚这列数是从大到小变化的,还是从小到大变化的,再看每一次是增加几,或是减少几,最后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

2.按顺序排列

(1)把复习(一)第2题中的4个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在课本中找到第33,45,60,100页.

(3)先写出下面各数,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投影片)

(3)小结:同列数,可以按不同的顺序排列,排列前一定要看清楚题目要求,排列以后要仔细检查有没有多写或漏掉的,有没有抄错数,养成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三)复习数的组成

1.填空.(投影片,教师问,学生回答后教师将答案填在投影片上)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2)读数和写数都从()位起.

(3)说出复习(一)第2题中的4个数的组成.(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4)5个十和6个一是(),再加上2个十是().再加上2个一是().

(5)七十八写作(),它十位上的数字是(),表示()个十;个位上的数字是(),表示()个一.这个数是()位数.

八十七写作(),它十位上的数字是(),表示()个十;个位上的数字是(),表示()个一.这个数是()位数.

(6)一百写作(),它是()位数,“一”在()位.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复习课能够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从具体题目得出结论的归纳型复习方法.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条理,有重点地组织复习.

复习分三个部分进行.先复习数数、读数和写数,再复习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最后复习数的组成.以看图读数、写数(453360100)为中心把所学知识串成线,连成片,形成知识网络,设计巧妙、流畅.

第一部分先让学生按要求数数,又出示投影,让学生看图读数、写数,着重让学生掌握数数的规律,报出与这些数的特点相同的另一些两位数,并结合进行读写练习.

第二部分,又是抓住数数的规律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在空格里填数,同时进行了发散性练习,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品质.在这里教师再次让学生把上面的4个数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同时在课本中找到第×页.渗透了一个数既表示大小(基数)又表示顺序(序数).

第三部分,能够把数的组成与数位、位数的含义结合起来复习,以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

读法范文篇6

首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性,掌握读书的整体功能,让学生视觉、听觉和思维器管处于积极状态,眼、耳、口、脑并用。其次,无论整体或部分的“读”都必须目的明确,常读常新,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牎耙练ā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反辣和“会读”两个方面,经过长期有序的“阅读法”操作训拣,打破以往将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知识对象的注入式阅读教学,转变成以学生阅读为主,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启发性阅读教学。

一、“引读法”的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读的重要性:“各年级都要重视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总得读。”朗读是有声的感染,它可以使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阅读教学中,以读为基础,以“引”为暗示、启迪,以情传情,学生才读得快,读得好。这种教法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情感因素作为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兴趣的“引爆点”,它既依赖于琅琅诵读,也少不了析词解句,推敲标点符号,以读代讲、寓读于讲之中,达到师生思维和情感共鸣。

从小学生心理特征分析:他们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40分钟里要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认真的阅读和思考,仅靠严格的纪律约束和一环扣一环的紧张提问是不行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努力增强教学的情趣,寓教于乐、融理于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吮吸知识的琼浆。

从阅读教学现状分析:目前小学生读学过的课文有的读起来较流利,有的读起来却结结巴巴。由此而见,阅读教学中的“读”的功能还没有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读”作为训练语言的基本途径,广大教师还没有真正地引起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指导学生读清楚、读正确,读出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语音的轻重。一句话也就是指导学生表情达意地朗读课文。

从小学对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分析:读是理解的一面镜子。学生朗读课文,使作者的语言化为儿童自己的语言;也帮助自己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从儿童阅读心理来分析,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知识感知与情感体验总是融汇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儿童阅读心理出发,以教材为依据,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运用“引读法”做到创设情境培养情,加强朗读感受情,文字训练品味情,以情激情强化情。教师掌握契机,引用文中蕴含的情和自己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二、“引读法“的运用。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好一篇课文,往往需要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引读法”是把读的技巧和师生的情感两者结合起来,以读代讲,读中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情知和谐统一的诸多教法中的一种。那么具体如何运用呢?

1.教师在课前的情感体验。

(1)发掘教材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备课时,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去发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只有充分发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学时,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才能落到实处。例如:写景的文章要善于从景物描写入手,发掘景物的内在美,以体会作者倾注的情感。又如记人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把握人物的整体形象,善于从人物外表的形象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发掘人物内在的思想、品质、精神,从而体会作者倾注在人物身上的爱憎感情。

(2)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

为了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备课时,进行情感体验和揣摩,把握教材的情感基凋。写文章是感情动于内而文辞发于外,读文章则是披阅文章辞而后沉浸于文章特有的情感气氛之中。文章的内容不同,基调也不同,或像太阳一样炽热,或像月亮一样恬静……把握好了教材的情感基调,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等才能与课文的基调合拍;以情传情。

2.教师在教学中以情传情。

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师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生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趣中很快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受美好的情趣,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作者对国土,对亲人的爱恋,对侵略者对反动派的憎恨之情交织在一起,感情跌宕起伏。我们在教学时首先播放乐曲《松花江上》,使学生产生低沉悲壮激愤的感情,缩短与作者感情之间的距离。接着通过语言再创情境:3.公然背叛革命,举起血淋淋的屠刀大肆追捕革命者和进步人士,作者被迫踏上了远去法国巴黎的邮轮。这情境的创设为情感引读打下了基础,学生便很自然也较投入地进入了角色。

(1)诵读吟味,放手让学生明理动情。

朗读是把书面的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学生吸引到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境中来,使他们体会文章中心所在,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情感引读正是在学生入境生情之时,教师以引带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佳妙之处、感人之处,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读法范文篇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环境、新的形势要求我们语文教学方式也要与之相适应,相协调。在继承、发展、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人教版语文教材对教学内容作了新的探索设计,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作了新的、更进一步的要求。在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更是从深度、广度方面的目标要求甚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了有针对性的培养阅读能力方法——比较阅读法。

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文章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教师在讲授这些文章时,可以找一些单元内的文章或者课外一些体裁、文体、风格迥异的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比较的内容可以在文章于文章之间,段落于段落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或者文章风格、立意、写作方法等之间都可以是比较的对象。选择中确定好比较点是关键,比较时可以应用对比和类比的方法,对比侧重于求同,类比侧重于求异,突出被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点,明确了相同点和不同点,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度、广度有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对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语文能力有一定的培养作用。

人教版语文教材雨果的一篇文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重点给学生介绍圆明园的不朽的艺术价值与谴责英法联军的罪行的两部分内容但作者在此文中是用文学的表现手法把这两部分内容呈现给读者。为了让学生体会文学艺术手法的魅力,所以我在教读此文时,我把历史课文中这一块内容打印成资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会表现同一个主题却用两种不同的风格的内容的文字表现出来,找到了比较点,学生用表格的方式将其体会思考的内容写出来,使学生的思考方式一下子豁然开朗,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加强了自己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读鲁迅的作品Ⅸ阿长与<山海经>》时,在体会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之一——欲扬先抑时,我给学生提供鲁迅另外一篇写人的名篇<藤野先生>给他们阅读,让学生分别朗读和讲授课文,让学生细心体会这两篇文章写作方法有何相似之处。因为在将写作方法之前,我已经分析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所以同学们很快地发现同样是写人,使用了一个明显的写作思路,先写这个人给作者留下并不好的印象,后来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这种印象以及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顺势一导,点出“欲扬先抑”的写法,通过这样一起一落,学生很快地容易理解这种写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一举两得,效果十分理想。不仅是段与段、篇与篇之间可以比较,就是同一篇课文内部之间也可以比较。例如,《信客》中开头有几段的叙述老信客事例的文字,我让学生比较有无这段叙述,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效果是否有变化。

这类比较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了解课文的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上述几个例子可以看出,选择确定好比较多,通过两者之间的异同对比、列举,使被比较两者的内涵在比较过程中逐步被学生体会、发掘出来,对加深被比较两者理解是十分有益的,会一举多得的效果。掌握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辨析理解阅读能力,更能使学生有触类旁通、融洽贯通的能力。因此,学生掌握了比较阅读法,对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读法范文篇8

鲁迅先生说得好:“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或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注: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第513页。)语文教学正与此相类似,何不用“画眼睛”的办法“极省俭地”提炼文章的精髓呢?早在1985年,淮北煤师院中文系中教法教研室副教授金海侠便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金先生依据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继承前人“评点法”的精髓,结合系统论原则和语文教学实际,创立了“文眼导读教学法”。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省时高效,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我在金老师的指导下,从1996年开始在煤师院附中高中进行“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以下是实验情况的阶段性总结。

一、“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的客观依据

首先,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注: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第42

当前在中学教学领域出现了两个尖锐的矛盾:知识更新与教材老化的矛盾;不断增长的知识数量与有限学时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两个矛盾除从根本上改革教材内容之外,还必须彻底解决费时低效的传统教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到比得到金子更重要的“点金术”。

鲁迅先生说得好:“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或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注: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第513页。)语文教学正与此相类似,何不用“画眼睛”的办法“极省俭地”提炼文章的精髓呢?早在1985年,淮北煤师院中文系中教法教研室副教授金海侠便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金先生依据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继承前人“评点法”的精髓,结合系统论原则和语文教学实际,创立了“文眼导读教学法”。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省时高效,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我在金老师的指导下,从1996年开始在煤师院附中高中进行“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以下是实验情况的阶段性总结。

一、“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的客观依据

首先,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注: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第42

人,是根据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数外理化五门课的总成绩平均分开的,分班语文平均成绩相当。在实验中两个班采用两套教案,两种教法,实验班以“文眼导读法”为主,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讨论,对照班以传统教法为主,重在老师讲授。

在具体操作中,实验班的“导读”教学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读课文抓“课眼”,这是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是最基本的一步。这里的读是通读,这里的课眼指的是一篇课文的写作目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等。课眼是一篇课文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抓到并打开这扇窗户,便能窥见全篇,居高临下,整体把握。认真阅读“预习提示”是抓课眼的捷径,抓课眼又是为找文眼铺平道路。如《六国论》的预习提示这样说:“这是史论,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论古是为了讽今,目的在于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本文论证自己的观点,充分分析历史事实,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为了讽今,于文末又巧妙地联系北宋的实际,指出全文的主旨,更发人深省。”(注:高中课本《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312页。)这则提示已通过两个“但”字明示出课文的主旨目的是借“论古”来“讽今”,抓住这个课眼,就能很顺利地找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一藏于文末的文眼。

二读课文找“文眼”。这是分析理解的过程,是关键步骤。这里的读是选读,是在通读基础上选读重点段落,旨在找出能够集中体现课眼的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藏眼”。清人刘熙载有个生动形象的说法,叫做“眼乃神光所聚”,就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它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例如茅盾先生的名篇《风景谈》中,“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便是它的文眼,是全篇的“通体之眼”,找到并抓住它,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治繁从简,治杂从约。

找准文眼是“文眼导读”的关键一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边读边议,认真研究,弄清文眼的位置,掌握识别文眼的方法,还要体会文眼设置的巧妙之处。不同文章文眼的设置方式也不相同,但是只要学生在通读时抓准课眼,选读时便可有的放矢,经过反复练习,便可熟能生巧。文贵有眼,文眼又贵在巧设——不事雕琢,不露痕迹。找到这巧设的文眼,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三读课文析“字眼”。这是赏析品味的过程。这里的读是精读,这里的字眼,主要指课文中除生字词外的重点字词,如直接表达主题思想的字词;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字词;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使用频率高,社会交际能力强的字词等。的词《沁园春·长沙》中“鱼翔浅底”的“翔”字,便是极富表现力的关键字眼。“翔”本意是鸟飞,鱼怎么会“翔”呢?经过引导点拨,充分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翔”字的妙处:①水流清澈,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游鱼的优美姿态;②水流缓慢,鱼儿在水中游得自由自在;③明净如镜的江水像一面大镜子,将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水天浑然一体,那鱼儿可不就是“翔”吗?一个“翔”字,境界全出。析透“翔”字,便可领悟到那如诗如画的深邃意境。

辨析关键字眼的过程,其实也是深入品味文眼,透辟赏析全文的过程,因为文眼之光即是对那一处处字眼之光的凝聚,反之,这些关键字眼文句也是对文眼的顾注。

四读课文列“板眼”。这是总结归纳的过程。这里的读是精读基础上以分析概括为主要目的阅读,是将前面零散的分析归结成整体的过程。板眼则是针对文章坐标图解及板书设计而言的。

所谓坐标图解,是指根据文章的文眼位置及其文眼顾注的巧设过程,按照“欣赏画面→点睛之妙→意境开拓→情意升华”四个环节,深入指点学生理出文章的外在线索、内在线索、轴心线索,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知识,画出文章的坐标示意图,其画法如下:

一画O点:表示文章的“通体之眼”即文眼;二画X轴: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是文章的外在线索,又叫实线;三画Y轴:表示作者的思路情感,是文章的内在线索,又叫虚线;四画Z轴:表示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章的轴心线,又叫中心线索;五画△XOZ:表示文章的内容;六画△YOZ:表示文章的形式。

准确、简洁、新颖的板书设计,不仅便于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形成美与愉悦的熏陶和感染。板书有核心,统帅全板的核心即是板眼,学生见板眼而知全板,见全板而明全篇,而这板眼,又恰是文眼的突现。如《守财奴》的板书:一枚铜钱,四个场面,一个核心,便活画出了老葛朗台这个拜金主义执着狂的灵魂,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以上四个步骤,简而言之则可概括为:整体把握抓“课眼”,分析理解找“文眼”,赏析品味析“字眼”,归纳概括列“板眼”。课眼是教学设计的纲,文眼是通篇的神,字眼是文中的闪光点,板眼则是诸眼在课堂上的聚焦点。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眼眼相扣,步步深入。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注: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认识》第75页。)有鉴于此,学生的模仿与训练当然也是教改实验的重要步骤。一般来说,对于便于进行整体教学的单元,我便直接从其中选出典型的一篇做示范,其余篇章请学生自读讨论,做模仿练习,并通过研讨点拨体会各篇章之间的异同;对于不便直接进行整体教学的单元,则根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以及教学实际进行小范围的适当调整,以便于学生举一反三。我在教改实验中尤其重视及时补充课外阅读训练材料,以加大容量,开拓视野,培养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文眼导读法”教改实验效果

“文眼导读法”教学改革经过一年的系统实验,已初见成效。实验班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了。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课堂上一改以往死气沉沉看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真正做到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文者情、教者情与学者情融为一体,学生已逐渐由厌学向好学、由苦学向乐学转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同是一篇难度大些的课文,如《林黛玉进贾府》,实验班只需两课时便能圆满完成任务,对照班用了四个课时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一个同样的教学单元,实验班两周内便可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对照班则需三周才能完成。由于有了充裕的时间,实验班学生每周都能在教师指点下阅读课外材料一万字以上。

其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有所增强。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在独立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实验班学生能准确迅速地找出“外祖母家自与别家不同”这一文眼,从环境、人物两个方面理清作者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在淮北市教委组织的“香港百年”知识竞赛中,以实验班学生为主的参赛队(占四分之三)勇夺第一,他们那敏捷的反应,机智的应变,丰富的表达受到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校团委组织的九八寒假社会调查报告评比中,实验班学生获12个奖项中的7个,分获一二等奖的作品《关于龙河污染情况的调查》和《中学校园“追星热”》等先后被《小记者导报》以头版发表。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实验班学生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受到任课教师的普遍赞誉,在上各类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时,大家总是不约而同地选定在这个班。由于有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实验班被淮北市教委评为97~98学年度市级先进班集体。

读法范文篇9

1.亿以内数的读法

这部分教材包括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和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材先通过首都北京的人口、光速说明日常生活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然后在复习“一”“十”“百”“千”计数单位后,借助算盘引出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接着介绍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四位一级的计数法,最后结合在算盘上记数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亿以内数的读法是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的,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的关键是理解数位的意义和熟记数位顺序。因此,教学时要性意结合算盆上记数复习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方以内数的读法,并结合数的组成说明数位的意义和顺序,让学生搞清“计数单位”和“数位”、“数位”和“位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同一个数字在某数中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然后借助算盘比较万级的数与个级的数,启发学生类推出整万数的读法,找到万级的数与个级的数读法的异同,理解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万”字。

教学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要强调弄清这个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哪些是万级上的数字,哪些是个级上的数字,还要强调先读万级再读个级。最后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是难点,教学时要结合实例强调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并注意安排有关的专门练习和个别辅导。此外,写出读法时一提醒学生要写中文字。

2.亿以内数的写法

这部分内容教材先是结合数位顺序表教学整万数的写法,然后教学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亿以内数的写法由于数位多,学生容易出错。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的关键与读法相同,也是理解数位的意义和熟记数位顺序,由个级的数的写法类推到万级。教学整万数的写法时,可惜助算盆上记数,先在算盘上拔出整万数,然后再写出来,最后启发学生比较万级的数与个级的数的写法的异同,着重理解整万数在按照个级的数的写法写出后,末尾要加上四个0。教学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要结合数位顺序表和算盘记数,着重强调先写万级再写个级,正确确定这个数是几位数,万级上有几位,再一级一级往下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情况,学生易错。教学时要强调: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并且告诉学生检查方法,可以先想写的数是几位数,写完后再检查核对位数,还可以读一读写出的这个数来防止写错。另外,要注意了解学生写数情况,加强个别指导,纠正学生在写数中的错误。

3.比较数的大小和近似数

这部分内容以读、写数为基础,先是通过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引出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然后教学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最后进一步介绍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比较数的大小可分两种情况进行教学:一是比较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位数多的数较大;二是比较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起依次比较每一位上的数。

教学时要着重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及比较方法,再通过类推让学生尝试解决例题。然后引导学生着重从数位上进行比较,以进一步加深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位的顺序,在此基础上再概括出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由于位数多,易看错,所以教学中要强调通过读数来帮助弄清这两个数是几位数,若位数相同,要从最高位一个一个比较下去,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还可以告诉学生,数的比较可用对齐数位纵向比较的方法进行。

整万数的改写具有实用意义。由于有亿以内数的读写为基础,学生较易接受。

读法范文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英语;自然品读法;词汇教学

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词汇的积累,词汇掌握得越多,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越强。在信息化条件下的自然品读法词汇教学创新研究怎样才能顺利进行,需要教师认真思考。

一、信息化时代英语语音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并没有高质量地实现课堂效率。教师会制作课件,利用PPT教学,但只是将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并没有真正将技术融合到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时候是观赏者,没有积极参与其中。学生课堂学得精彩,但是课后不能及时巩固,知识未能内化。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以真挚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成长进步,同家长配合,实现高效学习。2.新的教育思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如MOOC、微课、翻转课堂,但是很多教师不知如何应用。教师应有更多机会去学习、掌握制作技巧,制作出适合学生学情的资源包,更好地服务教学。3.学生的视眼较小,接触信息化的环境有限。英语学习,最好是在语言环境中习得,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知识和技能都来自于课堂,课上的知识重点有限,学生要想拓展,需要更多的英语资料,很多家庭不能实现;而教学中的难点,课后家长不会辅导,越积越多,学段越高,掉队的学生越多,“学困生”增加。对待“学困生”,学校和家长要多沟通,可以成立“一对一”小班,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方法,创造乐学好学的学习环境,实现整体进步。同时,利用多媒体为每个学生进行成长记录,关注成长,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对待考试的态度。多从学生中发现刻苦学习的榜样,形成踏实、努力上进的正能量。4.一些学生家庭条件有限,外来务工人员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的学习效果。学生接触新技术,如平板电脑,网上学习等机会少,学生能拥有的就是“人人端”———手机。小学生自制力差,利用手机打游戏,浏览不良网页,影响学业。教师布置线上英语作业要规定好时间,并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监督学生在家使用的手机,逐步养成学生正确安全使用手机的习惯。

二、利用信息技术搞好小学英语自然品读法词汇教学的途径

(一)在自然品读法词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授课模式下,上词汇课主要是利用卡片,方便时也利用实物来呈现新知,久而久之,这种单一的方式让学生提不起兴趣。而现在运用班班通,就可以制作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课件,在上课伊始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在教授词汇环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一般情况下,上词汇课教授新词时,主要是采用“教师领读示范,学生跟读”的形式。这种形式机械单一,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也不理想。现在借助信息技术,自然品读法词汇教学也可以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不用机械地跟读,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多。(三)记忆的巩固环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种方式的训练没有班班通之前,在单词的复习巩固环节一般会采用英汉互译、快看快说、大小声读、开火车读、分组读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学生在熟悉这几种模式后,兴趣就慢慢减弱了。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后,复习巩固环节经常成为词汇课上的高潮部分。简言之,利用信息技术,在复习巩固环节,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四)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预习和复习巩固调查发现,有四分之三的学生家长无法辅导学生的英语,学生学英语完全依靠课堂教学。同时,几乎每个学生家中都有电脑或者智能手机,所以开学伊始就在“一起作业网”上创建了自己的班级,要求每个学生加入。

通过探索和实践,在信息化条件下,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来进行小学英语的自然品读法词汇教学,比传统的自然品读法词汇教学更生动、活泼、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取其精华,针对课型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将它与信息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然品读法词汇教学课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主动地学习,在游戏活动创设的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习得知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