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4:05:45

电子信息类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电子信息;实践教学改革;工程能力培养

近年来,我国推动了一系列工程教育改革重大举措。2016年6月,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表明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1]。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并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主动布局未来科技领域人才培养[2−3]。2019年,教育部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4]。现代工程教育强调教育目标要围绕学生工程能力培养。2015年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重点强调了复杂工程背景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可量化的评价机制、持续改进的措施等。2017年6月教育部主导审议通过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进一步明确工程教育要结合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瞄准国际前沿,并在此前提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2]。在工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优化与完善以及如何更好地支撑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关注的热点[5−7]。南京邮电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是国内较早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高校。通信工程等5个电子信息类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部分专业通过两轮认证)。本文结合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认证和“双一流”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介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的改革和探索。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及改革目标

1.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现代工程应用是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集成系统,对从业者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为培养满足社会和行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本科阶段,其中实践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以电子信息为鲜明特色的工科高校,南京邮电大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8],如图1所示。该体系在知识结构上分为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及专业教育三个阶段;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分基础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三个层次;在实验实践空间上从校内实验实践平台延伸到校外实践基地,基本覆盖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所需的实践教学全过程。经过多年实践,该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获批了包括部级教学成果奖、部级教学平台、部级精品课程等成果,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1.2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归纳为以下4点。1)部分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与之相关的实验实践环节)教学目标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关联度不够紧密,缺乏相关专业的针对性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改革。2)个别实践环节考核不够细致,缺乏形成性评价,难以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也影响了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是否达成的准确及定量判断。3)个性化的实训环节偏少,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不足,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4)复杂工程背景需求体现尚待加强,非技术因素毕业要求支撑偏弱,这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综合能力形成了限制。1.3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目标。针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新工科”和“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近年来围绕强化工程素养培养和复杂工程背景下实践能力训练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尝试。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深化基础技术类课程群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基础技术应用能力训练;2)改革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训练;3)完善创新训练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4)强化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加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实践

2.1技术基础类课程群教学改革。以嵌入式处理器及FPGA为代表的应用技术是电子信息行业的主流应用技术,相关的技术基础类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技能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9−10]。我们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建立技术基础类课程群,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嵌入式系统系列课程为例,课程内容选取力图精炼,围绕硬件系统设计、驱动程序开发、应用软件开发3个应用方向的必备知识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力图脉络清晰,每个知识点的介绍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以上过程教会学生“应该怎么做”,而通过问题导向则可帮助学生学会“我怎么做”[11]。结合嵌入式系统的典型应用设计一些小型课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逐步形成课题的解决方案。教师通过组织讨论、主动质询等方式,引导学生注重相关领域的知识贯通,了解不同技术或方法的应用场合及局限性。表1给出了部分典型课题示例。技术基础类课程群的教学改革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设计概念、培养基本工程素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2改革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模式。根据培养方案,学生在完成部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后会安排两门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一门是软件设计,另一门是课程设计。综合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现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工程实践训练[12−13]。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1)丰富教学内容,建立立体式培养路线两个实践环节中,软件设计注重编程能力和软件仿真能力训练,课程设计侧重软硬件结合的工程能力培养或针对专业领域的应用仿真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既涵盖当前电子信息领域的主流技术,又充分体现技术及知识应用的完整性。为此,我们设置了包括通信系统设计仿真、数字信号处理、网络程序设计、移动应用设计、数据库技术应用等多个教学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此外,尽可能使软、硬两条主线的模块设置在内容上具有延续性,使学生通过两个实践环节的训练全面掌握相关技术的运用。表2给出了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及层次关系。2)优化师资、管理和评价机制综合实践教学不仅涉及专业理论还涉及应用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导教师及团队建设[14]。为了提供有效的指导,每个模块的教学由3~5名专业理论教师和实验技术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承担,其中至少有1名教师具有工程实践背景(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在企业完成完整工程培训、企业挂职1年以上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规定课题的设计。设计课题既要体现知识综合,也要反映技术发展趋势。具体任务要求则需考虑学生的水平差异,设置基本要求、提高要求和发挥要求,以提高成绩的区分度。在教学过程管理上,通过细化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完成设计后,教师现场验收设计结果,并根据方案的合理性、课题的完成度及设计的创新点等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评价。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每学年课题的更新率保持在10%。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使用、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及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2.3完善创新训练课程体系。为了解决个性化实训环节偏少的问题,设计开发了创新实训课程体系,陆续开设了包括电子设计基础能力训练、通信电路模块设计与实训、微处理器应用设计与实训、传感器应用设计与实训、综合通信系统设计与实训等10余门创新类实训课程。这类课程按任选课设置,授课对象不受年级限制,授课形式以动手实践为主。课程训练内容由模拟电路到数字电路,由基本应用单元设计到综合系统应用,由简单功能实现到复杂电路联调。从一年级的基础认知和实操训练,到创新冬令营集训、电子信息类小制作为代表的创新综合设计、创新夏令营、学院电子设计竞赛、各级学科竞赛训练营等多种形式,构建了4年不间断的创新实训体系,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达到了提高能力、树立自信、鼓励创新的目的。如表3所示,竞赛结果从侧面反映出创新实训课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意识起到了很大作用。近年来学生在各类电子设计竞赛中也取得了较好成绩。2018和2019两年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参赛学生获国家一等奖2人、国家二等奖3人、省一等奖19人、省二等奖50人。2.4改革毕业设计管理模式。毕业设计是本科阶段实践性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15−18]。为了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最后一个实践环节在工程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结合多个专业第二轮认证工作,一方面拓宽思路引入团队毕业设计、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创新模式,另一方面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设计环节的要求为基本导向,对毕业设计管理与质量监控进行持续改进。1)把关课题质量,强调复杂工程问题要素采取系、院、校三级审核方式共同把关课题质量,保证毕业设计课题具有电子信息类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要素。课题以工程设计、技术(学术)研究和软件设计三大类为主。工程设计类课题要求与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中的问题紧密结合,以将技术原理转化为技术现实,或者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基础为设计目标;技术(学术)研究类课题要求涉及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重在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以及新设备的研制方向等;软件设计类课题主要包括编制应用工程软件,根据已有硬件功能编写硬件控制、信息交换、管理或显示程序等。为了保证毕业设计更符合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规定工程实践和产品开发类课题不少于50%,鼓励教师结合科研、工程和实验室建设确定毕业设计课题。近3年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占比统计如图2所示。2)调动学生潜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学生选题后,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调研和开题准备。学生对课题有充分的理解、能提出较详细的设计方案才是完成设计的基本保障,所以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对课题要求提出修改意见,确定合适的设计目标。在毕业设计进行过程中也允许对设计目标作适当调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3)加强过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过程管理:一是抓住开题、中期和答辩3个重点环节,采用自查、互查、抽查、督查等多种形式督导毕业设计进程;二是注重论文评阅和答辩工作的质量检查。学院和学校每年按毕业生总数10%~15%的比例随机抽检论文质量,近3年共抽检252份毕业论文。来自学校、学院和指导教师的严格要求使得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评选中,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近3年共有13人及3个毕业设计团队评为优秀(学院按4%比例推优至学校,再由学校评选,推优至江苏省)。

3结束语

电子信息类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做好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竞争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实践教学上摒弃传统的做法,坚持改革与创新,选取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试点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现已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新模式。

一、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按照“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装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对电子信息类专业采取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创新技能训练”具有模块化、组合型、递进式特点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高职三年学制分学期制定各阶段实践性教学总体规划和要求,赋予每个训练模块具体的实训项目、实训目的、实训大纲、实训考核和实训评价等内容,与专业理论教学相互配合,围绕实践教学环节,使模块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相互联系,凸显“基本技能训练是基础、专业技能训练是重点、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是关键”的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有机训练整体。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每个学期阶段规定的实训任务,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切实做到训练目标明确、训练任务充实、训练环节衔接、训练效果显著。一是基本技能训练,在第一、二学期完成,主要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按完整实践教学周设计,专门进行金工基本技能训练、电工基本技能训练和电子基本技能训练等;另外,与专业课程同步安排,主要是电工技术基本技能训练、模拟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数字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训练等。通过这些项目实践,学生基本上能熟悉常用的电工材料和电工工具,学会正确使用电工测量仪器仪表,具备查阅元器件手册能力,掌握电子产品制作的基本要点及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基础电子技术实践,这些都为以后的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等重要训练奠定了基础。二是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在第三、四学期实施,着重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应有单元设计能力、使用与维护能力等,掌握电子电路的构建、性能分析与故障排除技能,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模拟数字电路及绘制电原理图,了解电子产品的工艺管理与技术等。在具体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上,同样在完整实践教学周内进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训练、功放音箱设计与制作等;另外,通过与专业实践课程同步进行电子设计自动化技能训练、单片机应用技能训练、新型嵌入式系统应用技能训练、dsp技术应用技能训练等一系列操作,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三是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在第五、六学期进行,重点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具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综合技能。利用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学生的工作态度、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收集到很多面向企业的二手开关电源、ups电源、静止无功发生器、有源电力滤波器、各种单项和三项变频器等电力电子产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着实物钻研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拆卸、测试、维修这些产品,进行一些设计及技术上的改造。学生必须融入到与实际工作环境基本类似的实践环境中去,“真刀实枪”地训练,才能保证人才技能训练的针对性。近几年,学校依托校内优质教学资源与本地区一些企事业单位、街道、厂矿、住宅小区等签订了电力电子产品维修和调试、路灯系统维修与维护、泵房节能改造工程、家用型太阳能发电系统组成等项目,不但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综合技能训练空间和“实弹演习”舞台。在技术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这些工程项目的实践训练,较熟练地掌握了变频调速的工作原理、变频器的安装技巧、现场有关参数调试、ups电源的电路结构和维修技巧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等工程实践知识。四是创新能力训练,这一训练贯穿学生在校三年学习的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目的是通过专业训练,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能力。学校采取开设创新制作课程,改革技术应用性课程,要求学生自选具有新意的课题,利用学校重点实验室、企业先进设备等条件,完成自行设计制作项目,提供开题报告、设计报告与制作实物,并进行结题答辩,阐述设计制作过程,评价制作样品,给出实践成绩;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建立第二课堂。利用电子服务社、电子技术应用中心等,学校提供场地和常规仪器仪表,聘请有经验教师定期指导,鼓励专业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互动、相互学习,增强合作意识,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再者,除要求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外,学校每年定期举办职业规划、媒体制作、技能竞赛等多种创新设计活动,以营造创新氛围,拓展创新途径,提升创新空间。

二、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管理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除建设必要的相关课程技能训练校内实训室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外,学校还建立了有效科学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管理,教师首先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再按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制定完备的课程教学实践大纲,大纲对每个实践环节、目标、内容、要求、形式、手段、学时安排、理论与实践衔接以及技能考试方式方法等都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基本上做到实践教学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实训教材、实训讲义、实训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技能训练指导书、实训项目报告、各类专业技术操作规范等参考资料上,它是实践技能训练的依据,实践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学校特别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审定,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由一名教学副院长亲自抓,并抽调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企事业知名的工程技术专家以及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等多层次、多类型人员,形成各有所长、优势互补的团队,共同编写高标准、高质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践教学资料。另外,学校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专门设立出版基金,以资助印刷出版实践教学指导用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务处和教学系部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对原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与补充,同时又相继出台了《专业实践教学检查制度》《专业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及激励制度》《学生实训成绩评定办法》及《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奖励制度》等,使实践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必依,大大提高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三、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评价

实践教学效果考核是教学管理的指挥棒。实践教学效果考核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重点是考核学生完成专业教学规定的各类实践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对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实践教学考核形式取决于实践考核内容,采取笔试、操作、制作、设计、分析与现场解决问题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核与能力测试。以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电视技术”考核为例。考核内容为:一是对电视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的电子元器件识别与质量鉴别能力,成绩占25%;二是对常规电子仪表仪器的正确使用,成绩占20%;三是对电视机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与掌握程度,成绩占25%;四是对电视机常见故障分析、判断及检修能力,成绩占30%。在对学生实践成绩进行评定时把握几点:一是让学生明确各类实习项目的考核标准;二是重点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应用、通用能力及综合技能;三是考察学生实操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四是考察学生在一定情景下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仲宇璐 单位: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类专业范文篇3

关键词:互联网;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到来以及在其推动下,在对于电子类信息专业技术的教学模式中人们更重视的是适应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信息加工、人工智能以及网络技术等新的科学论述与成果,学习的思维方式也创新了起来,如微课、慕课、视频公开课,虽然比传统式的教学方式的思维方式要好很多,但是依旧也有它的局限性,它的局限在于只是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对知识的进行推动,然而在研究知识能力培养这一方面有所忽略,本文通过对互联网网课的了解,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的地步已经发展为了基础的设施,随着互联网教学的模式开启,它已经渐渐演变成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甚至在今后,都会是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工具,同时,互联网技术学习是离不开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通信、计算机等这些辅助的工具。由于它是新兴起的课程模式,因此目前为止,在于大多数高校的衔接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一些教材不得不被消除,由于这一系类的原因,最终导致了教学的安排以及实施;再加上有些教材偏向于理论知识,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成无法满足学生自学的要求,在此期间,很多学者对其付出了贡献,引入了西方的讨论式、翻转课堂、启发式等一些教学理论,并从中研究出了对现在时代的教学改革,然而,目前依旧停留在理论的表面上,而对教学有使用性质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依旧未能研究出来。总的来说,目前的教学的问题主要有教学内容不够新颖,与其他相关门课之间缺乏联系,而学生所学到的理论也仅仅只是课堂上讲授来讲述传授,却很少让学生进行实操,导致与现代电子技术的脱节,从教师方面,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有些教师的知识层面比较差,无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能力,而且在创新精神方面也比较薄弱,从而难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如今互联网依旧快速发展的趋势下,互联网课程也已经从计算机专业发展到了其他电子类的专业上,例如信号处理、微电子专业、通信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等专业,内容也随着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新技术的到来而改变着,内容背景也已经从单一的计算机网络发展到了其他的信息处理系统上,近几年的技术改革中,计算机内容的改革主要在于互联网+上,而在教学内容上有些减弱,因此,在互联网的教学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需要紧跟着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关联。

二、更新教学内容及改革教学体系

通过对本科阶段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的研究,围绕着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基本的内容以及在未来可能涉及到的信息技术,首先对信息科学应用领域进行总体介绍:(1)计算机及互联网,在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现在的发展状况,需要先掌握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教学知识点包含:①计算机科学所包含的内容;②计算机互联网的概念与发展前景;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2)物联网与互联网的结合,首先对物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之后使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融合,从而使人类社会和物理系统进行了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强大的中央计算机在支配着,以此来对基础设施、设备、机器和人员的一种控制和管理。(3)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首先了解到为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的主要手段是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主要知识点包含:信息技术的概念,以及信息的一般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4)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基本内容,信息的存储以及传递的基本手段与技术就是多媒体,主要了解与掌握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多媒体中的音视频信号的处理流程和未来发展,主要知识:多媒体的基本概念,音视频的编码以及图像的编码以及在音频信号处理的技术。(5)人工智能技术等与互联网结合的运用,对于人工智能的概念需要掌握,对于机器学习的所有相关的知识及其基本形式的掌握,其内容包含计算机智能的原理,如何制造出与人脑智能相似的计算机,能够使计算机的应用实现更高层次,人工智能的运用范围如今正在逐步的发展中,未来将涉及到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它的范围也在渐渐超越计算机的适用范围,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长期发展,必须要于互联网、物联网相结合,这样才能突破甚至更高一层的发展,而如今的互联网学科也需要借助人工智能工具才能向智能网络方向发展。

三、电子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创新

在教学方面的改革,应当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首先电子信息技术的教学课程需要跟紧当代的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及时更换教学内容,而对于教师队伍也应当进行培训,教师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到电子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教师队伍以及先进的设备,都是很难取得一个满意的教学成果,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方面,学校应当极为重视,通过对教师的多加培训以及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关注,优化教师的知识层次,打造出一支理论知识雄厚以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其次,对教学模式采取灵活性以及加强实践教学,在讲述电子信息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时,教师应当结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进行改变学习的模式,对教学模式采取强化的方式,例如电子信息技术中电子产品工艺训练,比如在如何装配原件、接着调整路线以及焊接元件、对电路应如何维修以及测量元器件等工艺可以反复强化训练,在强化训练中学习到它的相关知识并加强记忆;而时间学习在教学模式中更是不可缺少的,学校可以让一些优秀的教师带领优异学生进行一些项目的研发,通过这一研发,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能够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同时,对实验环节进行了优化,不再是实验环节单一枯燥,同样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实践小组,而实践小组的成员由学生以及资历深厚的教师组成,对小组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与常规仪器的操作。最后,对于课程的创新,教师可以结合现展的情况而设定一个比较有新意的课题,在实践过程中,对于遇到的难题,教师进行相关性的引导,让学生根据线索寻找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自学以及创新的能力。

四、总结

电子信息专业技术的改革创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所在,电子信息专业技术的改革应该与互联网相互结合,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理论知识结合既可以有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在对学生的教学中融合工程应用以及产品的概念,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其强化学生互联网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跟进互联网的步伐,对互联网的发展规律有所了解,由此掌握互联网和社会变化的发展趋势;结合互联网的发展,对教师队伍的知识层次进行提升,对课程的改革应当偏重于实用,侧重融入最新(上接第175页)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主流的计算机技术,由此发挥课程实用的最大化,使学生能学以利用,能更好的适应时代信息化的发展,在对对最新课程的学习,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的传授,还应当结合实践性的学习,从实践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增强,并通过实践使学生对专业课兴趣的增加,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培养创新能力极强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文艺,张继荣.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04):121-124.

[2]林训超.浅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改革特色[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02):102-103+106.

[3]欧阳玉祝,蒋剑波,王广成.协同创新背景下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01):173-175+205.

[4]李陶深,苏一丹,宋玲,胡强,韦兆文.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计算机与电子通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1):1-3+6.

电子信息类专业范文篇4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应坚持创新引领创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电子信息类专业具有工程性、实践性较强,技术更新快等特点。要求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由知识型人才向创新型转变,才能更好地符合为当代信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才需求[1]。因此。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创新教育培养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

欧美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开始对本科专业创新教育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研究小组(ESG)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本科生的创新教育和科研制度化,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与国外高校创新教育相比,我国创新教育近十年才真正得到发展,尤其是卓越计划和万众创新的政策推动下,各层次高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和经验,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共性的问题[2]:如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模式定位不够准确,创新教育缺乏特色,创新培养体系及创新实践内容训练难以真正与创新培养目标符合,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个别院校创新实践平台不够完善,难以支撑学生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创新竞赛和创新活动还不够丰富,覆盖面十分有限,难以支持多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队伍还有待优化建设,兼备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比例相对偏小,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普遍参与到创新实践获得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提高创新教育质量,才能跟上日新月异发展的新知识与新技术,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构建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创新教育模式

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构建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投身创新活动为核心建立创新教育机制,形成教育体系完整、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明确、创新能力培养显著的创新教育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的创新教育指导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一)构建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教育体系,专业教育结合创新活动实施创新教育

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教育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建立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团队,建立创新实验室,依托实训中心、专业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教育体系,包含创新竞赛与创新实践、专业综合设计与创新任务驱动实践和实习与工程实训三部分,如图1所示。采取创新学分机制作为激励引导机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嵌入式大赛、创新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创新创业项目等。完善实践环节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鼓励学生投身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团队,通过创新项目、创新竞赛和开放性实验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创新活动互相促进。结合创新活动中的创新培训和新技术培训,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点面辐射”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建立校级与院级两级大学生创新团队,形成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对参加团队创新活动的学生提供创新培训和技术指导。团队吸纳各年级优秀学生成员,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工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的能力。(1)创新团队采取“梯队式”的创新团队工作模式通过团队负责人及骨干指导教师的带领,培养一批有能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学生创新活动指导工作。同时,团队中参加竞赛并获奖的优秀学生指导未参加过竞赛的学生,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的学生。使创新团队创新活动的成果以及经验一届一届传递下去,使缺少竞赛经历的的低年级学生能够尽快的成长起来,并不断循环下去。(2)采取集中培训和分组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新训练按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培训和竞赛选拔。以集中培训普遍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分组训练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选拔促进培训,以参赛检验培训。通过竞赛培训与指导工作锻炼和提高团队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3)分层次、分阶段培养,循序渐进锻炼学生培养能力团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启发阶段、普及阶段和提高阶段三个阶段培养,采取不同的创新活动方式:(1)在启发阶段针对于并未学得专业知识但富有创新激情的低年级学生。启发阶段以电路板的制作、焊接和初级单片机系统功能实现为内容,激发学生们对创新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意识。(2)在普及阶段针对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大二、大三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指导他们参与创新计划训练项目、电子设计竞赛等创新活动。学生开展创新项目的研究工作或自拟题目设计制作电子作品,由团队指导教师定期技术指导。(3)提高阶段针对高年级学生,引领学生创新到达一个更高的层次。开展创新计划项目和创新竞赛活动,以“创新项目+竞赛”驱动模式强化创新能力培养。针对具有不同技术特长的学生,指导教师加强针对性技术指导,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

(三)加强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创新教育水平

为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新教育教师不但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才能将研发、设计、创新等知识和能力内化并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因此,需不断加强创新教育教师的培养与能力提升。一方面选派青年教师到大中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科研开发项目合作,进行新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参与创新实践教学。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广泛参与指导全国电子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博创杯嵌入式设计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大赛、挑战杯竞赛等本专业领域内的富有影响的学科竞赛,以赛代练,以赛促教,提高专业教师的创新教育教学水平。

三结语

创新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性环节,同时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也是我国全面推进人才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发展现状,就如何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教育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行探索,形成了创新教育体系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结合创新团队管理模式和优化创新教育教师队伍以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措施。

作者:关维国 曹洪奎 马永红 王亚君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类专业范文篇5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方法;形象比喻法

1引言

随着我国微机事业的发展,目前微型机在我国工业过程控制、智能化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办公自动化等领域已得到迅速发展。许多现代通信设备都融合了当今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通信类人才必须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技术。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我系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主要阐述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应用系统设计,以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微机软硬件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深入学习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仪器的设计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活”、“繁”,属于“困难课程”之一。从如何提高微机原理课程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方面,谈谈在教学上的一些体验和认识。

2课堂教学

2.1明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其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而且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越学到后面越觉得乱,理不出个头绪来,更谈不上好好理解并加以应用了,经常是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我们认真地分析了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从本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素质及教材系统性出发,主要以8086/8088为主,从CPU的组成、内存单元的存储原理、寻址方式入手,讲述指令的组成及应用,实验部分强调基本接口电路的原理与编程及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之前,先指出重点和难点,重点部分精讲,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例如:在讲8086/8088结构一节时,存储器地址分段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讲课时应配以大量图表形式进行重点阐述并辅以例题和练习题加深理解,而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一节,学生在前修课程中已经学过,只是粗略复习一下即可。其他章节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这样,学生知道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学习有了目标,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加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2.2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础,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授课过程是否成功,决定了这门课程能否达到授课目的,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边理论教学边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理论。例如,在讲解芯片引脚图和芯片的内部结构图时,可在课件中通过点击相应文字或按钮来控制这些图片的显示或隐藏,并在图片旁边显示文字说明或语音提示,从而增强图片的可读性;又如,汇编语言指令和数据寻址方式是课程的基础知识,可在课件中用动画效果来模拟原本无法看到的指令执行过程和数据流动方向。在此课程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加快教学速度,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另一方面图文并茂,动感演示,无疑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阅读时容易产生联想。

2.3利用形象比喻法,加深内容理解

本课程有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会觉得很难弄明白,例如:堆栈、存储单元、寄存器、各种寻址方式等等。在教学时,不妨把这些内容和现实中的事情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堆栈“后进先出”工作方式时,可以将“堆栈”比喻成火车站,先到的火车排在最后,最后到的火车排在最前,出站时,后到的火车必须先走,先到的火车才能出发。又如,在讲存储器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时,可用学校的教室做比喻,每一个教室是一个存储单元,有且只有一个唯一的教室编号,而该教室又属于某一个教学楼,即存储器的段,在该段里通过偏移量找到该存储单元比喻成在该教学楼里找到该教室。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实践证明,凡是比喻恰当的地方,学生就容易掌握,只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联想,课本中许多枯燥、抽象的问题都能与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从而使它们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了。

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学习最终结果是要求学生具有开发嵌入式系统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除了课堂讲授原理外,还要靠实践加深理解,要通过对一些典型软件、硬件进行设计,编写程序、调试,直到正常运行,才能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微机开发能力。我们在实践环节上主要作了以下一些探索:

3.1注重实验的选择

在传统教学中,汇编语言的实验占用了大部分课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为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的调试过程即可。重点学习与输入输出相关的指令,并通过实验熟练掌握。中断和接口技术对于电信类学生而言,可在今后的实际中直接进行应用,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有重点的学习。

3.2注重实验方法的运用

在实验课程中,适当采用逆向教学方式,例如在中断技术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做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们只要将电路按规定连接好,并输入预先编好的程序即可。然后再在课堂教学中在对实验的原理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参与共同讨论。由于学生通过实验已经建立起感性认识,因而在理论学习上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4结束语

从我系学生的平时反映及成绩来看,本文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能尽快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不断总结,相信一定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陈静.浅谈《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增刊):187-188.

[3]何乃淇,屈莉莉,邝小磊.《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与实践环节教学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5).

电子信息类专业范文篇6

1.1明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其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而且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越学到后面越觉得乱,理不出个头绪来,更谈不上好好理解并加以应用了,经常是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我们认真地分析了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从本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素质及教材系统性出发,主要以8086/8088为主,从CPU的组成、内存单元的存储原理、寻址方式入手,讲述指令的组成及应用,实验部分强调基本接口电路的原理与编程及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之前,先指出重点和难点,重点部分精讲,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例如:在讲8086/8088结构一节时,存储器地址分段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讲课时应配以大量图表形式进行重点阐述并辅以例题和练习题加深理解,而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一节,学生在前修课程中已经学过,只是粗略复习一下即可。其他章节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这样,学生知道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学习有了目标,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加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1.2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础,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授课过程是否成功,决定了这门课程能否达到授课目的,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边理论教学边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理论。例如,在讲解芯片引脚图和芯片的内部结构图时,可在课件中通过点击相应文字或按钮来控制这些图片的显示或隐藏,并在图片旁边显示文字说明或语音提示,从而增强图片的可读性;又如,汇编语言指令和数据寻址方式是课程的基础知识,可在课件中用动画效果来模拟原本无法看到的指令执行过程和数据流动方向。在此课程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加快教学速度,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另一方面图文并茂,动感演示,无疑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阅读时容易产生联想。

1.3利用形象比喻法,加深内容理解

本课程有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会觉得很难弄明白,例如:堆栈、存储单元、寄存器、各种寻址方式等等。在教学时,不妨把这些内容和现实中的事情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堆栈“后进先出”工作方式时,可以将“堆栈”比喻成火车站,先到的火车排在最后,最后到的火车排在最前,出站时,后到的火车必须先走,先到的火车才能出发。又如,在讲存储器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时,可用学校的教室做比喻,每一个教室是一个存储单元,有且只有一个唯一的教室编号,而该教室又属于某一个教学楼,即存储器的段,在该段里通过偏移量找到该存储单元比喻成在该教学楼里找到该教室。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实践证明,凡是比喻恰当的地方,学生就容易掌握,只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联想,课本中许多枯燥、抽象的问题都能与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从而使它们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了。

2实验教学

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学习最终结果是要求学生具有开发嵌入式系统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除了课堂讲授原理外,还要靠实践加深理解,要通过对一些典型软件、硬件进行设计,编写程序、调试,直到正常运行,才能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微机开发能力。我们在实践环节上主要作了以下一些探索:

2.1注重实验的选择

在传统教学中,汇编语言的实验占用了大部分课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为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的调试过程即可。重点学习与输入输出相关的指令,并通过实验熟练掌握。中断和接口技术对于电信类学生而言,可在今后的实际中直接进行应用,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有重点的学习。

2.2注重实验方法的运用

在实验课程中,适当采用逆向教学方式,例如在中断技术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做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们只要将电路按规定连接好,并输入预先编好的程序即可。然后再在课堂教学中在对实验的原理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参与共同讨论。由于学生通过实验已经建立起感性认识,因而在理论学习上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2结束语

从我系学生的平时反映及成绩来看,本文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能尽快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不断总结,相信一定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陈静.浅谈《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增刊):187-188.

[3]何乃淇,屈莉莉,邝小磊.《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与实践环节教学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5).

[4]周自强.面向工程应用的微机原理教学方法[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11).

[5]周明德.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电子信息类专业范文篇7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我更加高度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建设的新时期,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来说,应当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重要的方向和目标,积极探索更加科学和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在开展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运用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着眼于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和效能性,积极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努力使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取得更大的突破。

1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

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只有大力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才能使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效能性,进而为企业、社会以及相关组织提供强有力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支撑,比如通过有效的调查与分析,在开展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更有效的适应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大力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的提升,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步入创新发展轨道的新时期,通过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可以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而且也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与发展过程中更有竞争力。

2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

2.1优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对于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来说,一定要在人才培养思路方面进行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市场导向和发展理念,更加重视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更大突破。这就需要在开展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切实加大市场调查与分析,同时也要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对于广大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来说,也要在教学思路创新方面下功夫,重中之重的就是要围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努力在构建创新的行为系统、创新的个性系统、创新的认知系统以及创新的动力系统方面下功夫,比如应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2.2完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来说,只有不断优化和完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方法,才能使其取得更大的突破。这就需要在开展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学校也要为推动教学方法创新创造有利条件。要着眼于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在系统集成与管理、应用设计、软件开发、硬件设计等生产一线工作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因而应当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现代学徒制约”纳入到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当中,学校应当加强与电子信息类企业的战略合作,引导企业参与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当中。2.3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电子信息类专业来看,主要是采用电子学的方法与手段来研究信息科技与技术,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重视信息的利用、存储、处理、传输、获取等方方面面,因而一定要在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狠下功夫。要更加高度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比如可以采取“订单式”教育的模式,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进而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符合企业的需求。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也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项目驱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将“教学做一体化”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式,并且进行细化分解,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实践中来。

综上所述,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是我国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来说,一定要更加高度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要立足于推动人才建设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效能性,积极探索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既要深刻认识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也要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大力推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重点要在优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完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步入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1]高诺,王涛,魏莉.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16):33-35.

电子信息类专业范文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专业要学到的知识中,很多都与高中物理联系密切,此外,电子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也有重要应用。电子信息类专业在最近几年一直是热门学科,受到很多同学的追捧。因此,对高中物理与电子信息类专业关系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概述

1.1高中物理概述。物理被一些同学认为是理科中比较难的一个学科,其中的理论知识相对枯燥乏味,并且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习物理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知识,掌握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高中物理是大学许多学科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在高中阶段打下坚实基础,对于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意义重大。高中物理包括声、光、热、电、力等方面的知识,其涉及众多领域,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与生活联系密切。学习高中物理一方面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训练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此外,学习高中物理能培养我们对物理的兴趣,以培养我们兴趣作为突破口,可以让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物理。但是高中物理知识点太多,且有些问题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去理解,有时会导致学习起来颇有难度,容易打击我们的自信心。另外,物理课堂上老师的讲课也容易枯燥,如果有电子信息的加入,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1.2电子信息概述。电子信息一词在近些年来时常被提及,它是一个信息学的词汇。电子信息技术属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领域。在各种现代电子设备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例如,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智能手机,里面的通信技术、存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等,都属于电子信息技术范畴。除了智能手机,我们频繁使用的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我们经常使用的笔记本电脑等计算机设备,我们学习时用到的投影仪、声音播放器等多媒体设备,里面都有电路模块和电子芯片,涉及到信号采集、信息传输与信息处理等,都应用到了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在信息传输领域有许多优点,例如容量大、速率快、效率高等,它的出现极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电子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在当今社会,电子信息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学习生活,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学习生活方式。电子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也有重要的应用[1]。高中的教室课堂上广泛应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以前,老师上课都是用粉笔在黑板上手写,但是粉笔书写不仅速度慢,影响上课效率,而且粉笔产生的粉笔灰危害师生身体健康。如今,现代教室都是采用投影仪播放的方式。教师直接用PPT展示课件,既生动形象,又健康环保[2]。使用PPT展示课件时,用到了投影仪、计算机、PPT无线遥控笔、音响等等,里面涉及到了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等等,与电子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由此可见,电子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应用广泛,而且对于现代化课堂的建设,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物理学科的一大特点是它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高中物理的学习离不开动手实验。①在学习实验中,老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全面地展示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注意事项,学生可以通过显示屏观看到实验的全过程,在亲自动手实验之前就有一个直观的、全面的了解[3]。②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实验研究可以部分通过电脑仿真来模拟完成,学生无需再耗费较长时间亲自动手,学校也能节省相关的投入[4]。并且,学生做实验不会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只是在那狭小的实验室,而是有计算机的地方都可以做,且不受材料限制,没有危险性。③对于实验室进行的实验,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测量所需的各类传感器、示波器等等,都应用了电子信息技术,实验结果可以选择通过照片进行记录,拍照技术也应用了电子信息技术。因此,在高中生学习物理实验的过程中,也广泛应用到了电子信息技术。除了课堂和实验,电子信息技术在学生的课后物理学习中也应用广泛。老师可以分享一些与物理学习有关的视频、PPT、Word文档等电子资料给学生,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使用手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学习观看相关资料,操作方便而且容易实现。在这个过程中,都应用到了电子信息技术。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应用广泛。

3高中物理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密切关系

3.1高中物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高中物理知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为进入大学后进一步学习电子信息专业铺好前进的路。高中物理中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电磁学知识,了解了一些物理概念,例如电场和磁场的概念,电子的运动,串并联电路的简单求解方法等等,这些都是进一步学习研究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在大学学习电子信息专业时,通常会学到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等等课程,这些都需要以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只有高中三年学好了物理课程,进入大学进一步学习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才能更加轻松。3.2学习高中物理激发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兴趣。高中物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例如高中物理中学到的电学知识,让我们对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电线、电灯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高中物理中学到的力学知识,让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减小阻力、如何利用浮力等有了更多的思考。高中物理知识充满趣味性,容易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很好地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一旦培养起兴趣,我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去花时间学习研究更多的物理知识,这样很容易激发起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兴趣。因为高中物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学习高中物理的乐趣很容易激发起对于进一步学习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兴趣。3.3电子信息是高中物理的延伸。电子信息其实是高中物理的延伸,电子信息知识中一些与物理相关的知识点,通过简化方式放到高中物理课上,可以让学生更早接触到一些相对深奥的知识,加深对物理学科的认识和了解。高中物理学到的知识是十分基础的,而大学里面电子信息类专业所学到的知识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电子信息技术无时无刻都在发展前进,尤其在最近的几十年里,电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不断有更新的更好的创新出现。但是,不管如何发展进步,其仍然是建立在原有基础之上,是高中物理的延伸。3.4共同之处。高中物理的学习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习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高中物理所分析解决的问题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电子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高中物理的学习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习都需要大量的实验,实验是检验知识、学习知识的重要方法。此外,两者的学习都需要不断提高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它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4结语

高中物理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密切相关的,学好高中物理可以为学好电子信息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电子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学习高中物理的效率,并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邱昊林.电子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初探[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03):48~49.

[2]孟睿霖,孟亮.电子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18(01):162+213.

[3]李劭阳.电子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电学实验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6):254~255.

电子信息类专业范文篇9

关键词:网络教学,电子信息工程,知识体系,模型设计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创新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当代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都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此,国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以及“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以提升竞争力,适应新时代工科发展的需求。新时代工业发展的核心不仅是注重理工科的发展,还要注意多学科的融合,特别是要结合信息化技术创新。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与这一特点相匹配,因此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建设质量有助于为这一部级重大战略提供更合适的人才。为了适应这一教育需求,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课程群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建设模式,该模式通过研究学生学习规律和市场人才需求,对多学科多课程进行融合,达到独立又互补的效果。通过课程群模式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可以减少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叠与干扰,在同一框架系统下安排多门课程的内容,能够让不同课程之间的隔阂消失,实现相互补充和融会贯通,变得可以更高效的实现教学目的。

1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的建设原则

电子信息专业很重要的一个学习方向就是网络理论,其中最基础的四门课程是网络互联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编程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这些年,随着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传统的教学课程需要进行改变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目标。通过网络课程群建设可以让学生更简单的获取最新最全面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自适应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综合培养的目标。该课程群建设需要围绕新时代电子信息专业核心思想,注重网络基础知识和实用网络新技术课程平台的建设。通过新理论新技术把传统教学经验进行整合,打造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创新和共享。(1)课程群建设重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连锁效应。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建设不仅需要实现不同精品课程的相辅相成,还需要突出时代特色。即根据实际人才培养需求,在工程层面上选择内容不同但具有互补作用的相关课程,实现基础理论与前沿实践技术全面覆盖以及多学科创新融合,帮助学生接受紧随时代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储备,能够胜任信息化时代工作需求并进行创新。借助课程群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不仅能够推动高等教育整体学科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师生对本专业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起到品牌连锁效应以更好地推广特色课程。(2)利用“互联网+教育”手段,形成课程群理论与技术的共鸣。这两年受疫情的影响,“互联网+教育”赢得了大发展,师生慢慢适应和喜欢上这种新的教育模式。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可以借助资源远程共享、互动交流方便的特点来建设。在该模式下,课程群设计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现有知识基础、未来发展阶段等因素。做到先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再进行融合不同课程的专业知识学习,有适合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习需求的课程。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递进式的学习和深入探索。“互联网+教育”手段对于课程群的推广具有很大的帮助,也是未来课程学习的发展方向。(3)课程群的建设要内容精、概念清。课程群内的各精品课程的选择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项目组在选择和规划课程时不仅要创新,还需要弄清楚不同课程所讲内容的关联性,不要出现“重叠区”或“三角带”,只有做好概念界定,才能实现课程之间既独立又互补,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容易出现缺失或混乱。此外,群内课程的相关性和学习顺序也是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建设需要研究的核心。课程群建设只有保证群内成员“内容精、概念清”,才能形成优势,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正协同效应。(4)注意教材和教师团队建设。课程群的建设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了,要注重团队协作。团队内的不同教师擅长不同的课程教学,也都拥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怎么融合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如何实现核心知识脉络的梳理,如何更好地实现项目的目标等,这些都是课程群建设必须要解决的内容。这就要求注重团队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教学相长和沟通协作在同一系统框架下构建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新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体系。此外,在新背景下需要不同学科进行融合且利用信息化技术新手段,这些都是传统教材不具备的,直接完全使用以前的经典教材会影响课程群建设效果,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应鼓励项目团队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以及研究成果,结合信息化时代特色,优化现有教材的内容,编著适合学以致用,与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相匹配的教材,弥补课程教材内容建设滞后的问题。

2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的建设方法

适应课程间关系。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群建设先要有一个核心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此外根据具体的不同专业方向课程群应有不同侧重核心。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物联网技术,其核心课程应是“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专业方向侧重于移动通信主流技术,其核心课程应是“移动通信网络”;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侧重于无线电工程和无线集群网通信技术,其核心课程应是“软件无线电技术”。只有先确定了该专业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建设和完善对应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学习生态链,才能建设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特色课程群。建设群内精品课程案例。相比分散力量进行多门精品课程同时建设,电子信息类专业不同方向也有可共用的核心课程,在进行群内精品课程建设时可以优先考虑打造某一门核心课程,建设可共享的精品课程群,这样可以集中力量先出特色成果。例如,可以先建设核心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然后再建设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精品课程,达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稳步推进的效果,实现可共享的课程群资源平台建设。建立课程群“成员”优胜劣汰方法。随着时展和技术革新,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群中的课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建立课程群成员的准入与退出方法,把落后的课程去除掉,优质的课程引进,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例如,可以建立科学的核心课程评估方法以及规范的课程遴选制度等,根据时展和实际需求,注重融合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综合型应用型课程群建设,努力建设出科学化、规范化以及多元化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群。优化课程群建设团队。课程群建设团队教师组成及其教学科研能力是影响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群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团队教师需要具备把前沿科技成果与相关课程结合转化的能力。例如,考虑到目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可以注重“物联网”方面的课程研发,通信工程专业可以注重“智能互联”方面的课程研发,这就需要引进相应的团队教师组成,把前沿科研精华建设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使课程群建设紧随时代,得到健康发展。

3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的建设实践

按照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群建设原则和方法,我院建立了“点”“面”结合的课程群体系,先对知识点进行学习,再聚“点”成“面”形成系统应用,通过此方法让课程融会贯通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规划的课程群体系如图1所示。此外,还对我院电子信息类两个专业原有课程进行优化。先将两个专业共有的必修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打造成核心精品课程,再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对“TCP/IP协议分析”和“网络工程”也打造了特色精品课程。此外,根据互联网技术发展情况分专业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例如,随着IPV6的应用普及,通信工程专业加强了相关知识的深度,并增加了光纤和可见光通信网络等之前没有的教学内容,建设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网络课程群,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则增加网络安全、网络互联技术、云计算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建设成信息化网络特色课程群。通过打造核心精品课程对原有的经典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并加强与新时代的联系。项目团队采用新理念建设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群模块符合“理论基础深度+专业工程实践训练”的创新要求,在对本校两个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应用过程中,优化后的新网络课程群初具成效。

4结语

电子信息类专业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应用

1.前言

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持续更新和进步,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迅速发展。随着现代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稳步推进,给大学生创设更多的发展道路。

2.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不足

高职院校开展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影响到了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首先,很多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的认识不够全面充分,没有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健全创业教育模式,无法给学生提供较为良好的学习条件。高职院校所具体采用的创业理念、资源以及思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落后性,没有形成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无法积极开展科学化的教学活动,影响到了实际活动的教学效果。其次,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够雄厚。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有效开展,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为专业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和引导能力,具备较强的市场就业需求长远眼光,进而才能够给大学生提供较为准确充分的支持,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实际创业教师团队之中缺乏这样综合性的高素质教师人才。

3.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良好创建和开展

积极构建创业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切实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大学生寻找到更多的自主创业机会,促进大学生的良好进步和发展。高职院校具体创建电子信息类创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到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特点,结合市场就业岗位需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3.1更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思维现阶段的高职院校需要紧紧把握电子信息类专业岗位就业能力需求,以市场导向为重要依据,开展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工作。首先,高职院校需要充分注重到电子信息类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加大相应的教育投资力度,给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教学实验设备,准备较多方面的课程学习机会,促进学生能够在较多学习环节中感受到创业的魅力和重要性,从而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模式之中。其次,广泛应用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发挥其总体的优势和作用,将全新的创业教育思维有效融合并贯穿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从而便于学生更为准确客观的认识自身的各项优势和不足,准确定位自身的创业方向,有针对性的提升大学生的创业优势。当高职院校积极采用创业教育思维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将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和素养不断提升,促进学生更好的开展各项创业活动[1]。

3.2实现创业教育模式的多位一体效果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模式创建活动,需要从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出发,结合市场导向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具体特征,实现创业教育模式的多位一体效果。创业教育模式之中,需要将专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充分有效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课堂教学活动、岗位实践和实训模拟活动内容,发挥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优势和作用,引导学生能真正了解和掌握到电子信息行业运行的基本情况,电子信息企业创业流程以及真实工程项目的运营实践方法,促进学生能够掌握到更多创业实践活动的知识和内容,为大学生后续走上电子信息行业的创业道路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2]。

3.3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工作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将能够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良好的支撑,这其中需要有专业性的教师团队作为基础。面对高职院校教师力量不够雄厚的问题,需要积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工作,不断引进一些兼具电子信息专业科学知识和创业教育知识方面的优秀教师,并给校内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提供较多的进修和培训机会,促进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高职院校还可以让优秀教师参与到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创业工作环节之中,提升教师在创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能力[3]。

结束语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良好创建和开展,需要把握好市场就业导向信息,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电子信息行业创业道路。高职院校切实开展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更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思维,实现创业教育模式的多位一体效果,并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工作,这样将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贺志强,任培华,娄建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潍坊职业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群为例[J].河南农业,2018(6):00125-00126.

[2]王金龙,张静.高等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J].河北农机,2017(8):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