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网络教学研究

时间:2022-06-09 15:35:09

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网络教学研究

摘要:阐述网络课程群理论知识体系的模型设计,电子信息课程的网络教学建设原则、建设方法,电子信息工程的课程实践,评估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教学,电子信息工程,知识体系,模型设计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创新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当代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都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此,国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以及“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以提升竞争力,适应新时代工科发展的需求。新时代工业发展的核心不仅是注重理工科的发展,还要注意多学科的融合,特别是要结合信息化技术创新。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与这一特点相匹配,因此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建设质量有助于为这一部级重大战略提供更合适的人才。为了适应这一教育需求,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课程群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建设模式,该模式通过研究学生学习规律和市场人才需求,对多学科多课程进行融合,达到独立又互补的效果。通过课程群模式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可以减少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叠与干扰,在同一框架系统下安排多门课程的内容,能够让不同课程之间的隔阂消失,实现相互补充和融会贯通,变得可以更高效的实现教学目的。

1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的建设原则

电子信息专业很重要的一个学习方向就是网络理论,其中最基础的四门课程是网络互联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编程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这些年,随着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传统的教学课程需要进行改变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目标。通过网络课程群建设可以让学生更简单的获取最新最全面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自适应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综合培养的目标。该课程群建设需要围绕新时代电子信息专业核心思想,注重网络基础知识和实用网络新技术课程平台的建设。通过新理论新技术把传统教学经验进行整合,打造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创新和共享。(1)课程群建设重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连锁效应。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建设不仅需要实现不同精品课程的相辅相成,还需要突出时代特色。即根据实际人才培养需求,在工程层面上选择内容不同但具有互补作用的相关课程,实现基础理论与前沿实践技术全面覆盖以及多学科创新融合,帮助学生接受紧随时代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储备,能够胜任信息化时代工作需求并进行创新。借助课程群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不仅能够推动高等教育整体学科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师生对本专业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起到品牌连锁效应以更好地推广特色课程。(2)利用“互联网+教育”手段,形成课程群理论与技术的共鸣。这两年受疫情的影响,“互联网+教育”赢得了大发展,师生慢慢适应和喜欢上这种新的教育模式。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可以借助资源远程共享、互动交流方便的特点来建设。在该模式下,课程群设计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现有知识基础、未来发展阶段等因素。做到先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再进行融合不同课程的专业知识学习,有适合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习需求的课程。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递进式的学习和深入探索。“互联网+教育”手段对于课程群的推广具有很大的帮助,也是未来课程学习的发展方向。(3)课程群的建设要内容精、概念清。课程群内的各精品课程的选择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项目组在选择和规划课程时不仅要创新,还需要弄清楚不同课程所讲内容的关联性,不要出现“重叠区”或“三角带”,只有做好概念界定,才能实现课程之间既独立又互补,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容易出现缺失或混乱。此外,群内课程的相关性和学习顺序也是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建设需要研究的核心。课程群建设只有保证群内成员“内容精、概念清”,才能形成优势,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正协同效应。(4)注意教材和教师团队建设。课程群的建设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了,要注重团队协作。团队内的不同教师擅长不同的课程教学,也都拥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怎么融合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如何实现核心知识脉络的梳理,如何更好地实现项目的目标等,这些都是课程群建设必须要解决的内容。这就要求注重团队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教学相长和沟通协作在同一系统框架下构建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新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体系。此外,在新背景下需要不同学科进行融合且利用信息化技术新手段,这些都是传统教材不具备的,直接完全使用以前的经典教材会影响课程群建设效果,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应鼓励项目团队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以及研究成果,结合信息化时代特色,优化现有教材的内容,编著适合学以致用,与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相匹配的教材,弥补课程教材内容建设滞后的问题。

2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的建设方法

适应课程间关系。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群建设先要有一个核心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此外根据具体的不同专业方向课程群应有不同侧重核心。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物联网技术,其核心课程应是“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专业方向侧重于移动通信主流技术,其核心课程应是“移动通信网络”;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侧重于无线电工程和无线集群网通信技术,其核心课程应是“软件无线电技术”。只有先确定了该专业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建设和完善对应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学习生态链,才能建设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特色课程群。建设群内精品课程案例。相比分散力量进行多门精品课程同时建设,电子信息类专业不同方向也有可共用的核心课程,在进行群内精品课程建设时可以优先考虑打造某一门核心课程,建设可共享的精品课程群,这样可以集中力量先出特色成果。例如,可以先建设核心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然后再建设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精品课程,达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稳步推进的效果,实现可共享的课程群资源平台建设。建立课程群“成员”优胜劣汰方法。随着时展和技术革新,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群中的课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建立课程群成员的准入与退出方法,把落后的课程去除掉,优质的课程引进,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例如,可以建立科学的核心课程评估方法以及规范的课程遴选制度等,根据时展和实际需求,注重融合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综合型应用型课程群建设,努力建设出科学化、规范化以及多元化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群。优化课程群建设团队。课程群建设团队教师组成及其教学科研能力是影响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群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团队教师需要具备把前沿科技成果与相关课程结合转化的能力。例如,考虑到目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可以注重“物联网”方面的课程研发,通信工程专业可以注重“智能互联”方面的课程研发,这就需要引进相应的团队教师组成,把前沿科研精华建设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使课程群建设紧随时代,得到健康发展。

3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的建设实践

按照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群建设原则和方法,我院建立了“点”“面”结合的课程群体系,先对知识点进行学习,再聚“点”成“面”形成系统应用,通过此方法让课程融会贯通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规划的课程群体系如图1所示。此外,还对我院电子信息类两个专业原有课程进行优化。先将两个专业共有的必修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打造成核心精品课程,再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对“TCP/IP协议分析”和“网络工程”也打造了特色精品课程。此外,根据互联网技术发展情况分专业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例如,随着IPV6的应用普及,通信工程专业加强了相关知识的深度,并增加了光纤和可见光通信网络等之前没有的教学内容,建设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网络课程群,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则增加网络安全、网络互联技术、云计算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建设成信息化网络特色课程群。通过打造核心精品课程对原有的经典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并加强与新时代的联系。项目团队采用新理念建设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群模块符合“理论基础深度+专业工程实践训练”的创新要求,在对本校两个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应用过程中,优化后的新网络课程群初具成效。

4结语

为了符合新时代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我院基于课程群模式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实践证明新理念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群建设是成功的。下一步还需要进行更多精品课程的建设,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群成员的质量,做到优胜劣汰、与时俱进,致力于以全新的理念、更新的方法培养出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我国新工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詹静 单位:庆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