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民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3:20:29

电子民主

电子民主范文篇1

约翰·杜威指出:“每代人必须为自己再造一遍民主,民主的本质与精髓乃是某种不能从一个人或一代人传给另一个人或另一代人的东西,而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问题与条件进行构建。”20世纪晚期以来,信息通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传统代议制民主的弊端日益显露,对民主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电子民主的实施提供了日益成熟的硬件平台。

应对电子民主的要求,政府必须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积极把信息网络技术运用于政治领域。一是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与研究开发,加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尤其要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投入,普及电脑和网络技术知识,缩小数字鸿沟。完善有线宽带网的基础架构,落实公共场所如街道社区、公共图书馆等网络终端设备的采购及建设维护。拓展无线移动通讯网,开发升级多媒体技术,促进计算机、有线电视和电信“三网融合”,为信息沟通及公民参与提供有效的服务通道和技术条件。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电子政府,为电子民主的运转搭建平台。电子政府是基于因特网构造的网络化政府。它的缘起既是信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政府再造的理性选择。具体来说,指的是应用信息通讯技术打破传统行政机关的物理组织界限,重组整合及贯通政府部门流程,改善公共服务,增强公共参与、政务公开和民主程度,促进政府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最终实现以公众为中心的虚拟政府。

电子政府的架构包括应用系统开发、部署、运行和管理的环境及相应规范,具体包含内网平台、专网平台、外网平台、数据库、门户网站和各种电子业务系统等。一方面要提高政府办公自动化水平,把知识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府,普及比如电子公文交换、政府决策分析支持系统、报表汇总统计分析等电子系统的使用。加强政府内部局域网建设,整合信息资源,保证政府各部门的共享合作,由内到外进行辐射式发展,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办公。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规划,做好政府网站的应用开发、更新维护、内容定位、安全保密、宣传运营等工作,提供面向公民的各种服务,如信息检索、电子税务、电子招标,建立政务论坛等方便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协商沟通。

电子政府并非是简单地将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引入和应用于公共行政的问题,而是要将技术因素和政治因素、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筑适应时展要求的民主政府、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

二、政府治理变革:电子民主构建的软件支撑

信息技术是政府创新的驱动器。但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信息技术植入政府现有的组织和流程中,而不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政府进行“再造”,只会削弱信息技术的价值。信息技术的价值不是来自技术本身,而是存在于信息技术创造的新的实践过程中。面对信息社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重塑政府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从而推动民主进程。政府治理变革为电子民主提供必要的软件条件,不仅包括行政法律规范制度的保障,还涉及到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权力重新配置等方面,是一项多因素合成的系统工程。

1、电子民主需要政府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

作为发展中的新事物,电子民主的构建迫切需要政府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信息通讯技术为电子民主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技术不是终极目标,也并非万能的。技术上的缺陷不足将留待专业人员研发处理,处于中心地位的民主则需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保障,引导其健康良性发展。

政府必须切实把电子政府建设和电子民主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加强与互联网相关的信息法律和制度建设,进行网络立法和制度创新,对网络自由的限度、保护隐私、网络道德和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做出规定。保护合法论坛的生存和发展,鼓励合法政治博客的创建,保证公民话语表达的效果和力量,维护网络群体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调整网上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使其沿着有利于社会政治进步、符合全人类发展的轨道前进。只有这样,公民才能真正享受到民主权利和信息自由权。这些既是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同时也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2、电子民主要求政府权力从集权走向分权

传统金字塔式集中、刻板的信息传输和解决问题的机制经常表现出反应迟滞和不灵活等弊端,它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社会,跟不上民主化进程的步伐。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促使社会的阶层结构、权力结构、政府组织形式和政治活动方式发生变化。电子政府对传统官僚体制的高度集权形成了巨大冲击。因为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它提供了一个无中心的自由领域。信息和权力不再垄断于政府官僚手中,这意味着原有的官僚制集权模型被打破,将更多地实行分权,把权力由政府还给社会、还给公众。

政府应加快行政体制的改革,推动组织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纵横交错的水平网状结构转变,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民主化。这要求政府适时向子系统、向地方、向社会分权。同时,政府要转变职能,减少管理层次,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电子民主要求政府改革等级集权制的官僚科层组织,实行分权管理。

3、电子民主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和过程透明

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基础。电子民主在网络资源的运用上能否让公民充分获知政府信息,民众与政府能否有效互动沟通,以及是否得以作为自由、公开表达意见的公共领域等要件,均是实践电子民主的重要条件。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其政务活动、信息资源,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依法利用其所控制的信息。在信息时代,各种形式的权利都依赖于信息,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成为民众参政的生命线。政府信息公开是保证公民在知情前提下实现民主权利的需要,也是对政府透明度的基本要求。电子民主的实现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过程透明,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流通与共享。政府应重视建设具有整合性、示范性的公用电子资料库,包括经济、贸易、科技、环境等各个领域,各部门应在最大范围内提供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不仅政府的职责范围、行政程序、政策制定、公共开支等信息,而且政府制定各种法规政策的原因、目的、决策和执行过程等公众关心的信息都必须通过网络及时向公众,扩大公民的政府信息拥有量,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非理性判断行为,促进公民有效参与,并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同时保障公民的权利,维护公众的利益,强化民主政治,增加权力行使过程中的透明度,有效遏制腐败。

4、电子民主要求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民主要求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民主政治不仅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公民知政,更重要的是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电子政府的发展,扩大了社会民主政治的内涵,拉近了决策者与参与者、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接受者之间的距离,政府决策过程的公共参与和民主公开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电子民主的实现要求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利用网络技术改变政府传统的信息传送模式,通过搭建信息网络平台,把政府运行所需要的信息迅速及时转化为决策和管理的依据,将政府的机构设置、决策程序、运行方式纳入技术控制的范畴,从而保证政府决策与管理的科学高效。另一方面,公众可以借助网络多渠道地将信息直接传至决策层,减少不必要的中间层级,避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使公众的意愿得到更加真实的反映。同时,政府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民意调查测验,开展听证咨询,最大限度地集思广益,广泛吸纳民众意见,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公共决策的质量以及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理解。

三、网络公共领域:电子民主构建的环境营造

民主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形式,总有相对固定的公共空间作为社会活动和相互交流的领域和环境。随着网络技术能力和覆盖面的持续扩大,进入网络空间的公民将越来越多。电子民主的发展、公众参政素质的提升必将形成对扩充公共领域空间的巨大需求。

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Publicsphere)指的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通俗地说,就是指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公共领域的功能是,监督国家权力并影响国家的公共政策,经过讨论达成的共识,促进公共权力的合理化。共识的形成,需要理性的讨论与言论互动。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明确使用“沟通理性”(comnmnica-riverationality)一词作为公共领域理性论述的原则。他认为理想的沟通模式是由下而上的、去中心式的理性沟通,双方在对等立场上进行的双向互动沟通。

信息时代的网络能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宽泛意义上的网络空间的建立是否意味着理想话语环境的实现,或者网络公共领域存在与否的问题一直都遭到质疑。但从客观上来说,网络具有公共领域存在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瑞恩高德(HowardRheingold)在《虚拟社群》(Vit-tualCommunity)一书中表示,计算机媒介沟通《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CMC》具有强大的民主传播力量,它将挑战现存政治阶层,打破政治结构对强有力的大众传媒的垄断,重振因商业化、社会化等因素分裂而衰落的公共领域,将网络视为一个“没有奴隶的雅典城”。

作为信息和意见传播的平台,传媒在公共领域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在哈贝马斯那里,理想的传媒应该可以提供开放的公共论坛,尊重弱势群体的发言空间,呈现多元化的报道,以彰显公共领域的精义及多元社会的理念。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使“理想沟通环境”平台的搭建从纯技术角度来讲具有了某种可能性,它符合理想公共领域建构的两个内部条件:广泛参与和理性沟通。以往大众传媒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只能铺陈各种意见,而网络最大特征就是互动,更多的网民可以不受种族、性别、国籍与年龄限制参与讨论。基于网络媒体构建的网络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物理空间内公共领域的延伸或变形,它与传统的公共领域相比概念更加多元化。

当代网络公共领域的形式主要以论坛(Forum)和博客(Blog)为代表。尽管它们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想模型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总体而言,从外在形态上看,作为网民公共辩论的场所,具备了公共领域的三个基本特征:参与主体是由私人组成的公众;公共领域为参与者们提供充分讨论与沟通的公共场所;参与主体能够无拘束地进行批判性讨论。与面对面的参与讨论相比,透过信息与通讯科技的计算机中介传播,互动讨论可以更加理性、更具逻辑性。网民从自己的私人经验出发进行讨论,较少地受到政治宣传的影响,更容易发表批判的观点。并且,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人们更容易挑战权威,而不是随声附和。网民的讨论一般会形成一个大致的舆论方向,而有时观点的交锋也会让参与者获得思想上的启发,推动问题的深层次发展。网络论坛还有刺激公共议题辩论与对话的潜力,借此可促使公民意识的觉醒与公众参与。

此外,理想的公共领域决不仅仅是一个言论平台,其最终目的在于对公共权力展开批判,进而影响公共权力机构,在决策时充分考虑公民的利益。由此可见,公共领域的成熟形式应当是社会成员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并与国家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在数字化生存的今天,公众通过网络社区的自由讨论和交流,形成包含公众利益要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公共舆论,并且通过一定的渠道进入决策系统,或者作为影响决策的外部压力。

以网络媒体为平台的公共对话及其建构的公共领域首要的基础,是公众对公共事务有各种形态的价值观取向,公众可以自行表达或支持某一观点来参与社会决策或为其提供参考。其次是应该保证媒体只是一个属于公众的平台,权力及资本对公众舆论的形成不构成任何干预。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合作,需要来自国家与社会的双重努力。一方面,国家要为公众提供进入话语空间的途径。哈贝马斯强调,在理想的民主政治下,国家在法律制约下只能承担公共领域的担保人角色,是保障自由的权力机关,而不能干预。国家应该以加强网络行政法制监管为突破口,从规范网站建设与运营活动人手,着力构建以政府为督导主体,以网络法律规范为依据准则的管理框架体系。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或者管理条例,在制度上保障促进网络社区的健康自由发展,为公民提供广阔的多维度的言论空间。除此之外,当前政府决策的形成更多依赖专家智囊团:网络言论并未成为主要的决策参考坐标,所以还要加快形成通过网络采集公民言论意见并最终进入决策系统的有效机制,真正发挥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

另一方面,媒体和公众也应当提升社会责任感。网络媒体要充分重视网络公共领域的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以利于深入讨论问题,也容易达成共识,防止使网络变成一个只发泄个人心中不满的非理性空间,而是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宝库。要不断激发人们关注公共事务的热情和提升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使公共领域形成与国家政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能够真正代表公众的社会舆论。加速各种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吸收、融合,发展新的文化——网络文化,促进新的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发展。

四、积极公民参与:电子民主构建的主体培育

人件是SHEL模型的主体,人的领导、管理、交流、合作等关系对系统的运转尤为重要。在电子民主的构建中,积极公民的培育是不可或缺的要件,因为人是技术的掌握者和运用者,对模型中硬件、软件及环境条件的建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方面,需要扩大公民参与,加强公民信息教育。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官员领导能力,重塑官民关系。此外,还应进一步发展壮大公民社会。

1、扩大公民参与,加强信息教育

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是实现民主的两大基石。网络技术的实时互动与异步传输并举的功能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有公共领域的组织界限,使传统的公民参与模式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在线参与”将成为信息时代政治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

基于电子政府的运转平台,政府信息的公开有助于强化公民的知情权,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为公民参与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政府要有意识地培育社会力量,推动有效参与系统的完善,拓宽参与渠道,保障利益表达机制的畅通。一方面是建立各级政府网站,为公民提供信息和一站式服务,提供可用的电子邮件链接和政务论坛,方便公民与政府官员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多样化的参与形式,比如电子民意测验、电子竞选、电子投票、电子市政厅会议等,使参与范围扩展到所有能使用网络终端的公民,提高公众的参与兴趣,增强公民参与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强化公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公民的文化素养、政治意识、政治能力是实现公民有效参与的基本条件。一是要加强公民的信息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培养新时代的掌握电子技术的公民。普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他们对获取政府信息和接受服务的能力。高度重视信息社会的公平问题,政府应当积极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使得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和能力,从而公平参与政府的管理。在实践上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培养公民行使民主权利、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的能力。二是要为公民营造宽松的政治生活环境和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培育公民意识。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思想的开放性已经日益成为人们选择传播媒介的主要方面。公民通过参与网络社区获取信息和帮助,寻求一种归属感,在心理上满足自我认知。网络上自由、平等、民主的交流方式也逐渐为他们所接受并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公民责任意识、宽容精神、竞争意识、自律意识等的培养,使公民确立自身作为思想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实现从臣民到公民意识的转变,塑造电子民主需要的积极公民。

2、提升领导能力,重塑官民关系

信息时代对政府行政人员尤其是领导阶层的素质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实现电子民主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电子民主还要求政府摒弃以往“自上而下”单一单向的信息传输模式,更多的是建立公民“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与意见表达机制,重塑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政府部门中部分公务人员的既得利益或权力范围势必受到威胁和限制,必然导致这部分人员对新技术的抵触和排斥。如果政府行政人员特别是领导阶层在观念上抵制阻碍信息技术的运用,那么必然导致政府实际运作的低效和停滞不前,这显然与社会政治发展和民主进程相背离。构建电子民主,对政府行政人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应用技能等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要尽快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chiefInformationOfficer,CIO)制度。政府CIO应该既是熟悉政府业务的业务专家,又是精通信息技术的技术专家,还是懂得现代管理的管理专家,并且善于以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将部门信息化战略与部门工作部署紧密结合在一起,负责本部门或本地区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监督和评估、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电子民主的发展需要政府官员和民选代表,积极更新观念,树立创新、竞争、民主和以民众为中心的理念。同时加强政府公务人员的信息知识和网络教育培训,增强行政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行政能力,这对于保证电子公共服务提供端的顺利执行是至关重要的。电子民主是一种双向、互动、直接的民主,政府公务人员应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条件,熟练进行网上办公,开辟与公民沟通的电子民主渠道,设立网站论坛和个人博客,主动与公民进行沟通,倾听公民的意见,坦诚、平等地与公民对话。

信息时代,互联网架起了政府与公民之间沟通的电子桥梁。网络的交互性特征使公民与政府的沟通具有了双向互动性,有助于回归苏格拉底时代真正的“对话”。电子民主需要在政府信任和公民参与的基础之上重塑官民之间的新型关系。电子民主下的政府不应该是治民或为民做主的政府,而是为民服务,通过网络为社会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朝着“24小时”、“自助式”服务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民有、民治、民享”。电子民主需要的官民关系也不是对立的、矛盾的“治”与“被治”,而是协商合作的双向互动。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协商,通过与政府官员的电子邮件来往,甚至是网络论坛上的直接对话,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评议,从而影响政府决策、政府行为、政治过程。政府官员借助互联网直接倾听到人民呼声,了解群众意见,采纳合理建议,保证公民作为国家主人的合法权益。

3、发展壮大公民社会

实行民主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公民社会在推动民主的潮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强大的、活跃的、参与式的公民社会将使国家更加负责任地行动,并对公民的需要更快地做出反应,因此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已经成为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公民通过参与各种志愿性社团组织所形成的互惠、信任、合作等规范,正是维系民主和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本。

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公民社会(CivilSociety)包括各种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社区团体和私人基金会等。民主治理和全球化的发展迅速扩大了全球公民社会的规模、范围和能力。信息化的来临使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一方面赋予既有公民组织和社会团体网络在线的新形式,另一方面也催生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群体形式,即虚拟社群。它是围绕着共同利益或目的而组织起来,在网络虚拟世界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网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意愿,登录任意网络社群站点,注册成为其中一员,对社会现象、政治事件等发表意见。形成公众舆论,以期对政府行为和政治过程造成影响。网络社群近几年的发展趋势表明,公民社会所折射出的普通民众对公共权力制衡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公民社会的存在是一个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有利条件。公民社会与民主化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良性机制,公民社会能促进民主化的发展,民主化也有助于推动公民社会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所以,电子民主的实现需要大力培育和壮大公民社会,扶持代表各阶层利益的社会团体并扩大其影响。

总之,电子民主的实现任重道远,需要在硬件、软件、环境、人件各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各要素之间必须加以协调整合,尤其重视人件在引导创建硬件、软件、环境条件中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用。除了以上条件外,现实社会文化、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等则是电子民主构建的制约因素。电子民主的构建既有广阔的前景,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尽管对电子民主的前景还存在着争议,对于21世纪的政府来说,电子民主的主要问题不是探讨技术能否推动民主,而在于如何创造具体条件,为电子民主的构建开辟道路。

电子民主范文篇2

关键词:电子民主;SHEL模型;信息技术;电子政府;公民参与

电子民主(electroniedemocracy,即e-democracy)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从西方引进的概念,相关的概念还有数字民主(digitaldemocraey)、赛博民主(cy-berdemocracy)、远程民主(teledemocraey)等,这些概念可以统称为电子民主。它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网络及其相关技术为运作平台,以直接民主为发展趋向,以公民的全体、主动、切实参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等民主运作程序为典型特征的一种民主新形式。电子民主借助于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公民更切实、全面的政治参与,保持了民主的本质理念,这是电子民主特征的核心所在。特别是当传统代议政治及大众媒体无法充分发挥原有功能时,电子民主似乎是另一种势在必行的民主新方式。然而,电子民主的实现是一个长期且检举的过程,需要做各方面的准备。

SHEL模型最初由英国学者爱德华(ElwynEd-wards)于1972年提出,1984年霍金斯(FrankH.Hawkins)对其进行了改良。SHEL由Software(软件)、Hardware(硬件)、Environment(环境)、Liveware(人件)的首写字母所组成,其中,人件是整个模型的中心,系统的其他要素必须适应、配合这一中心。系统的有效运转不仅仅取决于个人要素,还取决于人与其他要素的和谐互动。电子民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运用SHEL模型,从硬件、软件、环境及人件等四个方面分析电子民主构建的条件。

一、信息通讯技术:电子民主构建的硬件平台

约翰·杜威指出:“每代人必须为自己再造一遍民主,民主的本质与精髓乃是某种不能从一个人或一代人传给另一个人或另一代人的东西,而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问题与条件进行构建。”20世纪晚期以来,信息通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传统代议制民主的弊端日益显露,对民主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电子民主的实施提供了日益成熟的硬件平台。

应对电子民主的要求,政府必须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积极把信息网络技术运用于政治领域。一是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与研究开发,加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尤其要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投入,普及电脑和网络技术知识,缩小数字鸿沟。完善有线宽带网的基础架构,落实公共场所如街道社区、公共图书馆等网络终端设备的采购及建设维护。拓展无线移动通讯网,开发升级多媒体技术,促进计算机、有线电视和电信“三网融合”,为信息沟通及公民参与提供有效的服务通道和技术条件。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电子政府,为电子民主的运转搭建平台。电子政府是基于因特网构造的网络化政府。它的缘起既是信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政府再造的理性选择。具体来说,指的是应用信息通讯技术打破传统行政机关的物理组织界限,重组整合及贯通政府部门流程,改善公共服务,增强公共参与、政务公开和民主程度,促进政府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最终实现以公众为中心的虚拟政府。

电子政府的架构包括应用系统开发、部署、运行和管理的环境及相应规范,具体包含内网平台、专网平台、外网平台、数据库、门户网站和各种电子业务系统等。一方面要提高政府办公自动化水平,把知识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府,普及比如电子公文交换、政府决策分析支持系统、报表汇总统计分析等电子系统的使用。加强政府内部局域网建设,整合信息资源,保证政府各部门的共享合作,由内到外进行辐射式发展,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办公。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规划,做好政府网站的应用开发、更新维护、内容定位、安全保密、宣传运营等工作,提供面向公民的各种服务,如信息检索、电子税务、电子招标,建立政务论坛等方便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协商沟通。

电子政府并非是简单地将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引入和应用于公共行政的问题,而是要将技术因素和政治因素、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筑适应时展要求的民主政府、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

二、政府治理变革:电子民主构建的软件支撑

信息技术是政府创新的驱动器。但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信息技术植入政府现有的组织和流程中,而不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政府进行“再造”,只会削弱信息技术的价值。信息技术的价值不是来自技术本身,而是存在于信息技术创造的新的实践过程中。面对信息社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重塑政府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从而推动民主进程。政府治理变革为电子民主提供必要的软件条件,不仅包括行政法律规范制度的保障,还涉及到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权力重新配置等方面,是一项多因素合成的系统工程。

1、电子民主需要政府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

作为发展中的新事物,电子民主的构建迫切需要政府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信息通讯技术为电子民主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技术不是终极目标,也并非万能的。技术上的缺陷不足将留待专业人员研发处理,处于中心地位的民主则需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保障,引导其健康良性发展。

政府必须切实把电子政府建设和电子民主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加强与互联网相关的信息法律和制度建设,进行网络立法和制度创新,对网络自由的限度、保护隐私、网络道德和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做出规定。保护合法论坛的生存和发展,鼓励合法政治博客的创建,保证公民话语表达的效果和力量,维护网络群体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调整网上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使其沿着有利于社会政治进步、符合全人类发展的轨道前进。只有这样,公民才能真正享受到民主权利和信息自由权。这些既是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同时也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2、电子民主要求政府权力从集权走向分权

传统金字塔式集中、刻板的信息传输和解决问题的机制经常表现出反应迟滞和不灵活等弊端,它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社会,跟不上民主化进程的步伐。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促使社会的阶层结构、权力结构、政府组织形式和政治活动方式发生变化。电子政府对传统官僚体制的高度集权形成了巨大冲击。因为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它提供了一个无中心的自由领域。信息和权力不再垄断于政府官僚手中,这意味着原有的官僚制集权模型被打破,将更多地实行分权,把权力由政府还给社会、还给公众。

政府应加快行政体制的改革,推动组织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纵横交错的水平网状结构转变,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民主化。这要求政府适时向子系统、向地方、向社会分权。同时,政府要转变职能,减少管理层次,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电子民主要求政府改革等级集权制的官僚科层组织,实行分权管理。

3、电子民主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和过程透明

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基础。电子民主在网络资源的运用上能否让公民充分获知政府信息,民众与政府能否有效互动沟通,以及是否得以作为自由、公开表达意见的公共领域等要件,均是实践电子民主的重要条件。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其政务活动、信息资源,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依法利用其所控制的信息。在信息时代,各种形式的权利都依赖于信息,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成为民众参政的生命线。政府信息公开是保证公民在知情前提下实现民主权利的需要,也是对政府透明度的基本要求。电子民主的实现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过程透明,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流通与共享。政府应重视建设具有整合性、示范性的公用电子资料库,包括经济、贸易、科技、环境等各个领域,各部门应在最大范围内提供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不仅政府的职责范围、行政程序、政策制定、公共开支等信息,而且政府制定各种法规政策的原因、目的、决策和执行过程等公众关心的信息都必须通过网络及时向公众,扩大公民的政府信息拥有量,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非理性判断行为,促进公民有效参与,并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同时保障公民的权利,维护公众的利益,强化民主政治,增加权力行使过程中的透明度,有效遏制腐败。

4、电子民主要求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民主要求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民主政治不仅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公民知政,更重要的是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电子政府的发展,扩大了社会民主政治的内涵,拉近了决策者与参与者、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接受者之间的距离,政府决策过程的公共参与和民主公开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电子民主的实现要求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利用网络技术改变政府传统的信息传送模式,通过搭建信息网络平台,把政府运行所需要的信息迅速及时转化为决策和管理的依据,将政府的机构设置、决策程序、运行方式纳入技术控制的范畴,从而保证政府决策与管理的科学高效。另一方面,公众可以借助网络多渠道地将信息直接传至决策层,减少不必要的中间层级,避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使公众的意愿得到更加真实的反映。同时,政府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民意调查测验,开展听证咨询,最大限度地集思广益,广泛吸纳民众意见,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公共决策的质量以及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理解。

三、网络公共领域:电子民主构建的环境营造

民主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形式,总有相对固定的公共空间作为社会活动和相互交流的领域和环境。随着网络技术能力和覆盖面的持续扩大,进入网络空间的公民将越来越多。电子民主的发展、公众参政素质的提升必将形成对扩充公共领域空间的巨大需求。

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Publicsphere)指的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通俗地说,就是指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公共领域的功能是,监督国家权力并影响国家的公共政策,经过讨论达成的共识,促进公共权力的合理化。共识的形成,需要理性的讨论与言论互动。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明确使用“沟通理性”(comnmnica-riverationality)一词作为公共领域理性论述的原则。他认为理想的沟通模式是由下而上的、去中心式的理性沟通,双方在对等立场上进行的双向互动沟通。

信息时代的网络能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宽泛意义上的网络空间的建立是否意味着理想话语环境的实现,或者网络公共领域存在与否的问题一直都遭到质疑。但从客观上来说,网络具有公共领域存在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瑞恩高德(HowardRheingold)在《虚拟社群》(Vit-tualCommunity)一书中表示,计算机媒介沟通《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CMC》具有强大的民主传播力量,它将挑战现存政治阶层,打破政治结构对强有力的大众传媒的垄断,重振因商业化、社会化等因素分裂而衰落的公共领域,将网络视为一个“没有奴隶的雅典城”。

作为信息和意见传播的平台,传媒在公共领域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在哈贝马斯那里,理想的传媒应该可以提供开放的公共论坛,尊重弱势群体的发言空间,呈现多元化的报道,以彰显公共领域的精义及多元社会的理念。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使“理想沟通环境”平台的搭建从纯技术角度来讲具有了某种可能性,它符合理想公共领域建构的两个内部条件:广泛参与和理性沟通。以往大众传媒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只能铺陈各种意见,而网络最大特征就是互动,更多的网民可以不受种族、性别、国籍与年龄限制参与讨论。基于网络媒体构建的网络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物理空间内公共领域的延伸或变形,它与传统的公共领域相比概念更加多元化。

当代网络公共领域的形式主要以论坛(Forum)和博客(Blog)为代表。尽管它们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想模型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总体而言,从外在形态上看,作为网民公共辩论的场所,具备了公共领域的三个基本特征:参与主体是由私人组成的公众;公共领域为参与者们提供充分讨论与沟通的公共场所;参与主体能够无拘束地进行批判性讨论。与面对面的参与讨论相比,透过信息与通讯科技的计算机中介传播,互动讨论可以更加理性、更具逻辑性。网民从自己的私人经验出发进行讨论,较少地受到政治宣传的影响,更容易发表批判的观点。并且,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人们更容易挑战权威,而不是随声附和。网民的讨论一般会形成一个大致的舆论方向,而有时观点的交锋也会让参与者获得思想上的启发,推动问题的深层次发展。网络论坛还有刺激公共议题辩论与对话的潜力,借此可促使公民意识的觉醒与公众参与。

此外,理想的公共领域决不仅仅是一个言论平台,其最终目的在于对公共权力展开批判,进而影响公共权力机构,在决策时充分考虑公民的利益。由此可见,公共领域的成熟形式应当是社会成员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并与国家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在数字化生存的今天,公众通过网络社区的自由讨论和交流,形成包含公众利益要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公共舆论,并且通过一定的渠道进入决策系统,或者作为影响决策的外部压力。

以网络媒体为平台的公共对话及其建构的公共领域首要的基础,是公众对公共事务有各种形态的价值观取向,公众可以自行表达或支持某一观点来参与社会决策或为其提供参考。其次是应该保证媒体只是一个属于公众的平台,权力及资本对公众舆论的形成不构成任何干预。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合作,需要来自国家与社会的双重努力。一方面,国家要为公众提供进入话语空间的途径。哈贝马斯强调,在理想的民主政治下,国家在法律制约下只能承担公共领域的担保人角色,是保障自由的权力机关,而不能干预。国家应该以加强网络行政法制监管为突破口,从规范网站建设与运营活动人手,着力构建以政府为督导主体,以网络法律规范为依据准则的管理框架体系。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或者管理条例,在制度上保障促进网络社区的健康自由发展,为公民提供广阔的多维度的言论空间。除此之外,当前政府决策的形成更多依赖专家智囊团:网络言论并未成为主要的决策参考坐标,所以还要加快形成通过网络采集公民言论意见并最终进入决策系统的有效机制,真正发挥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

另一方面,媒体和公众也应当提升社会责任感。网络媒体要充分重视网络公共领域的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以利于深入讨论问题,也容易达成共识,防止使网络变成一个只发泄个人心中不满的非理性空间,而是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宝库。要不断激发人们关注公共事务的热情和提升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使公共领域形成与国家政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能够真正代表公众的社会舆论。加速各种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吸收、融合,发展新的文化——网络文化,促进新的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发展。

四、积极公民参与:电子民主构建的主体培育

人件是SHEL模型的主体,人的领导、管理、交流、合作等关系对系统的运转尤为重要。在电子民主的构建中,积极公民的培育是不可或缺的要件,因为人是技术的掌握者和运用者,对模型中硬件、软件及环境条件的建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方面,需要扩大公民参与,加强公民信息教育。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官员领导能力,重塑官民关系。此外,还应进一步发展壮大公民社会。

1、扩大公民参与,加强信息教育

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是实现民主的两大基石。网络技术的实时互动与异步传输并举的功能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有公共领域的组织界限,使传统的公民参与模式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在线参与”将成为信息时代政治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

基于电子政府的运转平台,政府信息的公开有助于强化公民的知情权,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为公民参与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政府要有意识地培育社会力量,推动有效参与系统的完善,拓宽参与渠道,保障利益表达机制的畅通。一方面是建立各级政府网站,为公民提供信息和一站式服务,提供可用的电子邮件链接和政务论坛,方便公民与政府官员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多样化的参与形式,比如电子民意测验、电子竞选、电子投票、电子市政厅会议等,使参与范围扩展到所有能使用网络终端的公民,提高公众的参与兴趣,增强公民参与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强化公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公民的文化素养、政治意识、政治能力是实现公民有效参与的基本条件。一是要加强公民的信息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培养新时代的掌握电子技术的公民。普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他们对获取政府信息和接受服务的能力。高度重视信息社会的公平问题,政府应当积极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使得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和能力,从而公平参与政府的管理。在实践上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培养公民行使民主权利、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的能力。二是要为公民营造宽松的政治生活环境和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培育公民意识。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思想的开放性已经日益成为人们选择传播媒介的主要方面。公民通过参与网络社区获取信息和帮助,寻求一种归属感,在心理上满足自我认知。网络上自由、平等、民主的交流方式也逐渐为他们所接受并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公民责任意识、宽容精神、竞争意识、自律意识等的培养,使公民确立自身作为思想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实现从臣民到公民意识的转变,塑造电子民主需要的积极公民。

2、提升领导能力,重塑官民关系

信息时代对政府行政人员尤其是领导阶层的素质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实现电子民主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电子民主还要求政府摒弃以往“自上而下”单一单向的信息传输模式,更多的是建立公民“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与意见表达机制,重塑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政府部门中部分公务人员的既得利益或权力范围势必受到威胁和限制,必然导致这部分人员对新技术的抵触和排斥。如果政府行政人员特别是领导阶层在观念上抵制阻碍信息技术的运用,那么必然导致政府实际运作的低效和停滞不前,这显然与社会政治发展和民主进程相背离。构建电子民主,对政府行政人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应用技能等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要尽快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chiefInformationOfficer,CIO)制度。政府CIO应该既是熟悉政府业务的业务专家,又是精通信息技术的技术专家,还是懂得现代管理的管理专家,并且善于以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将部门信息化战略与部门工作部署紧密结合在一起,负责本部门或本地区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监督和评估、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电子民主的发展需要政府官员和民选代表,积极更新观念,树立创新、竞争、民主和以民众为中心的理念。同时加强政府公务人员的信息知识和网络教育培训,增强行政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行政能力,这对于保证电子公共服务提供端的顺利执行是至关重要的。电子民主是一种双向、互动、直接的民主,政府公务人员应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条件,熟练进行网上办公,开辟与公民沟通的电子民主渠道,设立网站论坛和个人博客,主动与公民进行沟通,倾听公民的意见,坦诚、平等地与公民对话。

信息时代,互联网架起了政府与公民之间沟通的电子桥梁。网络的交互性特征使公民与政府的沟通具有了双向互动性,有助于回归苏格拉底时代真正的“对话”。电子民主需要在政府信任和公民参与的基础之上重塑官民之间的新型关系。电子民主下的政府不应该是治民或为民做主的政府,而是为民服务,通过网络为社会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朝着“24小时”、“自助式”服务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民有、民治、民享”。电子民主需要的官民关系也不是对立的、矛盾的“治”与“被治”,而是协商合作的双向互动。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协商,通过与政府官员的电子邮件来往,甚至是网络论坛上的直接对话,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评议,从而影响政府决策、政府行为、政治过程。政府官员借助互联网直接倾听到人民呼声,了解群众意见,采纳合理建议,保证公民作为国家主人的合法权益。

3、发展壮大公民社会

实行民主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公民社会在推动民主的潮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强大的、活跃的、参与式的公民社会将使国家更加负责任地行动,并对公民的需要更快地做出反应,因此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已经成为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公民通过参与各种志愿性社团组织所形成的互惠、信任、合作等规范,正是维系民主和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本。

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公民社会(CivilSociety)包括各种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社区团体和私人基金会等。民主治理和全球化的发展迅速扩大了全球公民社会的规模、范围和能力。信息化的来临使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一方面赋予既有公民组织和社会团体网络在线的新形式,另一方面也催生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群体形式,即虚拟社群。它是围绕着共同利益或目的而组织起来,在网络虚拟世界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网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意愿,登录任意网络社群站点,注册成为其中一员,对社会现象、政治事件等发表意见。形成公众舆论,以期对政府行为和政治过程造成影响。网络社群近几年的发展趋势表明,公民社会所折射出的普通民众对公共权力制衡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电子民主范文篇3

约翰·杜威指出:“每代人必须为自己再造一遍民主,民主的本质与精髓乃是某种不能从一个人或一代人传给另一个人或另一代人的东西,而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问题与条件进行构建。”20世纪晚期以来,信息通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传统代议制民主的弊端日益显露,对民主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电子民主的实施提供了日益成熟的硬件平台。

应对电子民主的要求,政府必须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积极把信息网络技术运用于政治领域。一是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与研究开发,加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尤其要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投入,普及电脑和网络技术知识,缩小数字鸿沟。完善有线宽带网的基础架构,落实公共场所如街道社区、公共图书馆等网络终端设备的采购及建设维护。拓展无线移动通讯网,开发升级多媒体技术,促进计算机、有线电视和电信“三网融合”,为信息沟通及公民参与提供有效的服务通道和技术条件。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电子政府,为电子民主的运转搭建平台。电子政府是基于因特网构造的网络化政府。它的缘起既是信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政府再造的理性选择。具体来说,指的是应用信息通讯技术打破传统行政机关的物理组织界限,重组整合及贯通政府部门流程,改善公共服务,增强公共参与、政务公开和民主程度,促进政府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最终实现以公众为中心的虚拟政府。

电子政府的架构包括应用系统开发、部署、运行和管理的环境及相应规范,具体包含内网平台、专网平台、外网平台、数据库、门户网站和各种电子业务系统等。一方面要提高政府办公自动化水平,把知识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府,普及比如电子公文交换、政府决策分析支持系统、报表汇总统计分析等电子系统的使用。加强政府内部局域网建设,整合信息资源,保证政府各部门的共享合作,由内到外进行辐射式发展,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办公。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规划,做好政府网站的应用开发、更新维护、内容定位、安全保密、宣传运营等工作,提供面向公民的各种服务,如信息检索、电子税务、电子招标,建立政务论坛等方便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协商沟通。

电子政府并非是简单地将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引入和应用于公共行政的问题,而是要将技术因素和政治因素、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筑适应时展要求的民主政府、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

二、政府治理变革:电子民主构建的软件支撑

信息技术是政府创新的驱动器。但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信息技术植入政府现有的组织和流程中,而不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政府进行“再造”,只会削弱信息技术的价值。信息技术的价值不是来自技术本身,而是存在于信息技术创造的新的实践过程中。面对信息社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重塑政府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从而推动民主进程。政府治理变革为电子民主提供必要的软件条件,不仅包括行政法律规范制度的保障,还涉及到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权力重新配置等方面,是一项多因素合成的系统工程。

1、电子民主需要政府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

作为发展中的新事物,电子民主的构建迫切需要政府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信息通讯技术为电子民主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技术不是终极目标,也并非万能的。技术上的缺陷不足将留待专业人员研发处理,处于中心地位的民主则需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保障,引导其健康良性发展。

政府必须切实把电子政府建设和电子民主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加强与互联网相关的信息法律和制度建设,进行网络立法和制度创新,对网络自由的限度、保护隐私、网络道德和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做出规定。保护合法论坛的生存和发展,鼓励合法政治博客的创建,保证公民话语表达的效果和力量,维护网络群体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调整网上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使其沿着有利于社会政治进步、符合全人类发展的轨道前进。只有这样,公民才能真正享受到民主权利和信息自由权。这些既是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同时也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2、电子民主要求政府权力从集权走向分权

传统金字塔式集中、刻板的信息传输和解决问题的机制经常表现出反应迟滞和不灵活等弊端,它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社会,跟不上民主化进程的步伐。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促使社会的阶层结构、权力结构、政府组织形式和政治活动方式发生变化。电子政府对传统官僚体制的高度集权形成了巨大冲击。因为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它提供了一个无中心的自由领域。信息和权力不再垄断于政府官僚手中,这意味着原有的官僚制集权模型被打破,将更多地实行分权,把权力由政府还给社会、还给公众。

政府应加快行政体制的改革,推动组织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纵横交错的水平网状结构转变,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民主化。这要求政府适时向子系统、向地方、向社会分权。同时,政府要转变职能,减少管理层次,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电子民主要求政府改革等级集权制的官僚科层组织,实行分权管理。

3、电子民主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和过程透明

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基础。电子民主在网络资源的运用上能否让公民充分获知政府信息,民众与政府能否有效互动沟通,以及是否得以作为自由、公开表达意见的公共领域等要件,均是实践电子民主的重要条件。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其政务活动、信息资源,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依法利用其所控制的信息。在信息时代,各种形式的权利都依赖于信息,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成为民众参政的生命线。政府信息公开是保证公民在知情前提下实现民主权利的需要,也是对政府透明度的基本要求。电子民主的实现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过程透明,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流通与共享。政府应重视建设具有整合性、示范性的公用电子资料库,包括经济、贸易、科技、环境等各个领域,各部门应在最大范围内提供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不仅政府的职责范围、行政程序、政策制定、公共开支等信息,而且政府制定各种法规政策的原因、目的、决策和执行过程等公众关心的信息都必须通过网络及时向公众,扩大公民的政府信息拥有量,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非理性判断行为,促进公民有效参与,并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同时保障公民的权利,维护公众的利益,强化民主政治,增加权力行使过程中的透明度,有效遏制腐败。

4、电子民主要求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民主要求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民主政治不仅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公民知政,更重要的是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电子政府的发展,扩大了社会民主政治的内涵,拉近了决策者与参与者、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接受者之间的距离,政府决策过程的公共参与和民主公开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电子民主的实现要求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利用网络技术改变政府传统的信息传送模式,通过搭建信息网络平台,把政府运行所需要的信息迅速及时转化为决策和管理的依据,将政府的机构设置、决策程序、运行方式纳入技术控制的范畴,从而保证政府决策与管理的科学高效。另一方面,公众可以借助网络多渠道地将信息直接传至决策层,减少不必要的中间层级,避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使公众的意愿得到更加真实的反映。同时,政府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民意调查测验,开展听证咨询,最大限度地集思广益,广泛吸纳民众意见,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公共决策的质量以及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理解。

三、网络公共领域:电子民主构建的环境营造

民主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形式,总有相对固定的公共空间作为社会活动和相互交流的领域和环境。随着网络技术能力和覆盖面的持续扩大,进入网络空间的公民将越来越多。电子民主的发展、公众参政素质的提升必将形成对扩充公共领域空间的巨大需求。

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Publicsphere)指的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通俗地说,就是指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公共领域的功能是,监督国家权力并影响国家的公共政策,经过讨论达成的共识,促进公共权力的合理化。共识的形成,需要理性的讨论与言论互动。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明确使用“沟通理性”(comnmnica-riverationality)一词作为公共领域理性论述的原则。他认为理想的沟通模式是由下而上的、去中心式的理性沟通,双方在对等立场上进行的双向互动沟通。

信息时代的网络能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宽泛意义上的网络空间的建立是否意味着理想话语环境的实现,或者网络公共领域存在与否的问题一直都遭到质疑。但从客观上来说,网络具有公共领域存在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瑞恩高德(HowardRheingold)在《虚拟社群》(Vit-tualCommunity)一书中表示,计算机媒介沟通《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CMC》具有强大的民主传播力量,它将挑战现存政治阶层,打破政治结构对强有力的大众传媒的垄断,重振因商业化、社会化等因素分裂而衰落的公共领域,将网络视为一个“没有奴隶的雅典城”。作为信息和意见传播的平台,传媒在公共领域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在哈贝马斯那里,理想的传媒应该可以提供开放的公共论坛,尊重弱势群体的发言空间,呈现多元化的报道,以彰显公共领域的精义及多元社会的理念。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使“理想沟通环境”平台的搭建从纯技术角度来讲具有了某种可能性,它符合理想公共领域建构的两个内部条件:广泛参与和理性沟通。以往大众传媒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只能铺陈各种意见,而网络最大特征就是互动,更多的网民可以不受种族、性别、国籍与年龄限制参与讨论。基于网络媒体构建的网络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物理空间内公共领域的延伸或变形,它与传统的公共领域相比概念更加多元化。

当代网络公共领域的形式主要以论坛(Forum)和博客(Blog)为代表。尽管它们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想模型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总体而言,从外在形态上看,作为网民公共辩论的场所,具备了公共领域的三个基本特征:参与主体是由私人组成的公众;公共领域为参与者们提供充分讨论与沟通的公共场所;参与主体能够无拘束地进行批判性讨论。与面对面的参与讨论相比,透过信息与通讯科技的计算机中介传播,互动讨论可以更加理性、更具逻辑性。网民从自己的私人经验出发进行讨论,较少地受到政治宣传的影响,更容易发表批判的观点。并且,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人们更容易挑战权威,而不是随声附和。网民的讨论一般会形成一个大致的舆论方向,而有时观点的交锋也会让参与者获得思想上的启发,推动问题的深层次发展。网络论坛还有刺激公共议题辩论与对话的潜力,借此可促使公民意识的觉醒与公众参与。

此外,理想的公共领域决不仅仅是一个言论平台,其最终目的在于对公共权力展开批判,进而影响公共权力机构,在决策时充分考虑公民的利益。由此可见,公共领域的成熟形式应当是社会成员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并与国家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在数字化生存的今天,公众通过网络社区的自由讨论和交流,形成包含公众利益要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公共舆论,并且通过一定的渠道进入决策系统,或者作为影响决策的外部压力。

以网络媒体为平台的公共对话及其建构的公共领域首要的基础,是公众对公共事务有各种形态的价值观取向,公众可以自行表达或支持某一观点来参与社会决策或为其提供参考。其次是应该保证媒体只是一个属于公众的平台,权力及资本对公众舆论的形成不构成任何干预。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合作,需要来自国家与社会的双重努力。一方面,国家要为公众提供进入话语空间的途径。哈贝马斯强调,在理想的民主政治下,国家在法律制约下只能承担公共领域的担保人角色,是保障自由的权力机关,而不能干预。国家应该以加强网络行政法制监管为突破口,从规范网站建设与运营活动人手,着力构建以政府为督导主体,以网络法律规范为依据准则的管理框架体系。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或者管理条例,在制度上保障促进网络社区的健康自由发展,为公民提供广阔的多维度的言论空间。除此之外,当前政府决策的形成更多依赖专家智囊团:网络言论并未成为主要的决策参考坐标,所以还要加快形成通过网络采集公民言论意见并最终进入决策系统的有效机制,真正发挥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

另一方面,媒体和公众也应当提升社会责任感。网络媒体要充分重视网络公共领域的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以利于深入讨论问题,也容易达成共识,防止使网络变成一个只发泄个人心中不满的非理性空间,而是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宝库。要不断激发人们关注公共事务的热情和提升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使公共领域形成与国家政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能够真正代表公众的社会舆论。加速各种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吸收、融合,发展新的文化——网络文化,促进新的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发展。

四、积极公民参与:电子民主构建的主体培育

人件是SHEL模型的主体,人的领导、管理、交流、合作等关系对系统的运转尤为重要。在电子民主的构建中,积极公民的培育是不可或缺的要件,因为人是技术的掌握者和运用者,对模型中硬件、软件及环境条件的建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方面,需要扩大公民参与,加强公民信息教育。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官员领导能力,重塑官民关系。此外,还应进一步发展壮大公民社会。

1、扩大公民参与,加强信息教育

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是实现民主的两大基石。网络技术的实时互动与异步传输并举的功能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有公共领域的组织界限,使传统的公民参与模式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在线参与”将成为信息时代政治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

基于电子政府的运转平台,政府信息的公开有助于强化公民的知情权,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为公民参与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政府要有意识地培育社会力量,推动有效参与系统的完善,拓宽参与渠道,保障利益表达机制的畅通。一方面是建立各级政府网站,为公民提供信息和一站式服务,提供可用的电子邮件链接和政务论坛,方便公民与政府官员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多样化的参与形式,比如电子民意测验、电子竞选、电子投票、电子市政厅会议等,使参与范围扩展到所有能使用网络终端的公民,提高公众的参与兴趣,增强公民参与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强化公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公民的文化素养、政治意识、政治能力是实现公民有效参与的基本条件。一是要加强公民的信息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培养新时代的掌握电子技术的公民。普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他们对获取政府信息和接受服务的能力。高度重视信息社会的公平问题,政府应当积极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使得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和能力,从而公平参与政府的管理。在实践上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培养公民行使民主权利、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的能力。二是要为公民营造宽松的政治生活环境和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培育公民意识。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思想的开放性已经日益成为人们选择传播媒介的主要方面。公民通过参与网络社区获取信息和帮助,寻求一种归属感,在心理上满足自我认知。网络上自由、平等、民主的交流方式也逐渐为他们所接受并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公民责任意识、宽容精神、竞争意识、自律意识等的培养,使公民确立自身作为思想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实现从臣民到公民意识的转变,塑造电子民主需要的积极公民。

2、提升领导能力,重塑官民关系

信息时代对政府行政人员尤其是领导阶层的素质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实现电子民主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电子民主还要求政府摒弃以往“自上而下”单一单向的信息传输模式,更多的是建立公民“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与意见表达机制,重塑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政府部门中部分公务人员的既得利益或权力范围势必受到威胁和限制,必然导致这部分人员对新技术的抵触和排斥。如果政府行政人员特别是领导阶层在观念上抵制阻碍信息技术的运用,那么必然导致政府实际运作的低效和停滞不前,这显然与社会政治发展和民主进程相背离。构建电子民主,对政府行政人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应用技能等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要尽快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chiefInformationOfficer,CIO)制度。政府CIO应该既是熟悉政府业务的业务专家,又是精通信息技术的技术专家,还是懂得现代管理的管理专家,并且善于以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将部门信息化战略与部门工作部署紧密结合在一起,负责本部门或本地区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监督和评估、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电子民主的发展需要政府官员和民选代表,积极更新观念,树立创新、竞争、民主和以民众为中心的理念。同时加强政府公务人员的信息知识和网络教育培训,增强行政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行政能力,这对于保证电子公共服务提供端的顺利执行是至关重要的。电子民主是一种双向、互动、直接的民主,政府公务人员应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条件,熟练进行网上办公,开辟与公民沟通的电子民主渠道,设立网站论坛和个人博客,主动与公民进行沟通,倾听公民的意见,坦诚、平等地与公民对话。

信息时代,互联网架起了政府与公民之间沟通的电子桥梁。网络的交互性特征使公民与政府的沟通具有了双向互动性,有助于回归苏格拉底时代真正的“对话”。电子民主需要在政府信任和公民参与的基础之上重塑官民之间的新型关系。电子民主下的政府不应该是治民或为民做主的政府,而是为民服务,通过网络为社会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朝着“24小时”、“自助式”服务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民有、民治、民享”。电子民主需要的官民关系也不是对立的、矛盾的“治”与“被治”,而是协商合作的双向互动。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协商,通过与政府官员的电子邮件来往,甚至是网络论坛上的直接对话,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评议,从而影响政府决策、政府行为、政治过程。政府官员借助互联网直接倾听到人民呼声,了解群众意见,采纳合理建议,保证公民作为国家主人的合法权益。

3、发展壮大公民社会

实行民主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公民社会在推动民主的潮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强大的、活跃的、参与式的公民社会将使国家更加负责任地行动,并对公民的需要更快地做出反应,因此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已经成为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公民通过参与各种志愿性社团组织所形成的互惠、信任、合作等规范,正是维系民主和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本。

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公民社会(CivilSociety)包括各种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社区团体和私人基金会等。民主治理和全球化的发展迅速扩大了全球公民社会的规模、范围和能力。信息化的来临使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一方面赋予既有公民组织和社会团体网络在线的新形式,另一方面也催生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群体形式,即虚拟社群。它是围绕着共同利益或目的而组织起来,在网络虚拟世界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网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意愿,登录任意网络社群站点,注册成为其中一员,对社会现象、政治事件等发表意见。形成公众舆论,以期对政府行为和政治过程造成影响。网络社群近几年的发展趋势表明,公民社会所折射出的普通民众对公共权力制衡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电子民主范文篇4

【关键词】电子政府;概念;功能;价值

网络和信息与通讯技术作为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先近生产力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同时信息与通讯技术与国家上层建筑的结合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的各国政府再造改革运动,产生了电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电子政府最早起源于美国副总统戈尔领导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提出的“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运动,随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业开展了电子政府建设。我国电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建设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在我国由于文化背景和学者的理解不同有很多称法,如“电子化政府”、“电子政务”、“网络政府”、“数字政府”和“虚拟政府”等。但是电子政府是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合理的学科名称。

一、电子政府概念与内涵

学者们对电子政府定义的差别,直接原因是对ElectronicGovernment翻译的不同理解。根据学者们对电子政府的定义可以把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技术平台和功能作用把电子政府的概念分为三类:服务论、技术论和改革论。

(一)服务论观点

服务论观点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念即批判和改革科层官僚制政府本位以民众为顾客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思想,注重强调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认为电子政府是为民众提供信息资源及服务的虚拟政府。张成福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其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是运用信息及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以上是服务论的观点,服务论着重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

(二)技术论观点

持技术论观点的学者多是从信息与通讯技术、网络平台为出发强调技术的作用,多注重研究电子政府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办公自动化倾向于电子政务方向。汪玉凯认为电子政府是将政府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葛笑春认为电子政府是指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对传统政府职能、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上,主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平台,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张锐昕和黄波认为电子政府的主要内涵是运用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以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1技术论观点主要是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建设成果,崇尚工具理性。

(三)改革论观点

持改革观点的学者认为电子政府是政府再造,重点在信息和通讯技术及网络化平台上通过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构建政府管理体系。张志清认为的电子政府是指基于信息技术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重新构造成的新的政府管理形态。刘宝润认为电子政府由政务过程电子化、网络化影响和推动,促使政府机制和体系重组,而形成的适应电子化、信息化需求的政府结构形式,实现政府再造,电子政府的核心内容是建构一个虚拟状态的政府及其部门结构体系。许希亮、常春芹认为所谓电子政府通常是政府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政府,确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正的政府运作模式。改革论观点强调通过改革从传统政府转向电子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政府模式,从内在本质上更加注重追求效率、公平和服务品质。

对电子政府的不同理解,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对电子政府从价值趋向、技术平台和作用功能不同认识构成的。可以认识到一点,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讯和互联网为技术平台构建的。他完全不同于现实中的实体科层制政府,他具有虚拟性,强调网络化、信息化、数值化等特征,强调信息技术的执行功能。在他的背景环境下必然存在信息与网络化的高度发达的虚拟社会。所以电子政府的构建完全取代实体科层制政府治理现在社会把政府的功能延伸到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讨论电子政府必定把他的背景上升到网络社会的范畴。电子政府具有技术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思路,而制度主义是起主导作用的,也就是说制度按照自己的规则运用技术。技术和制度之间的护理效果不是直接的和结果性的,而是复杂的和高度依赖的。所以电子政府构建应该考虑如何把信息和网络与制度和组织相结合起来,形成技术和制度紧密结合的规范与规则运行的政府模式,而不是讨论如何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导追求工具理性,更不是忽视制度与技术结合或制度磨合把现有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硬搬到网络社会中。所以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政府的管理过程和信息采集自动化,重组政府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重建行政职能、政府组织、构建为个人、企业、社会团体提供高品质服务,追求民主、效率有回应力、负责任的政府。

二、电子政府的作用

电子政府是科技创新和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他具有虚拟性,因为他服务于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社会中。他也具有实体性,因为他具有组织结构、制度基础、服务站点和人员支持。电子政府的功能打破了传统政府组织结构的束缚、部门的限制和行政区划的阻隔,形成“无缝隙政府”,最直接的可提供7*24*365在线服务模式,极大地扩展了政府的服务时间和空间,扩大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也由于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增强,填补了传统政府模式缺乏监督的弊端。

(一)电子政府对传统政府组织的冲击

电子政府创新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共行政价值观的重构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宏观背景下诞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官僚制片面追求工具理性、漠视价值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颜雅英、庄锡福在《电子政府是抑制官僚主义之良策》中指出电子政府通过发挥以下功能:(1)电子政府促进民主;(2)电子政府抑制行政膨胀;(3)电子政府促进规模适度政府的建立。从而克服各种物流阻碍和组织阻碍,杜绝传统组织形态和物质构成中强调分工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官僚主义层次繁多、互相推诿、手续繁琐、公文旅行等诸多问题,最大程度地消除顾客使用公用产品和服务过程的成本,成为抑制官僚主义的良策。

(二)电子政府的基本功能

电子政府是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后的政府,他也具有发挥政府功能作用为民众提供服务和治理网络社会的功能。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的功能有:(1)提升政府信息资源水平,(2)重建政府组织体系,(3)改进政府决策模式,(4)再造政府业务流程(5)优化政府人才结构。张成福把电子政府的功能归纳为:(1)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2)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3)提高政府的反映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参与;(4)促进政府重组,节约行政,提高政府效率;(5)公开政府信息,实现开放政府。

矛盾总是存在两面性,电子政府构建可以扩展政府的服务功能,填补传统政府治理中的缺陷,但是也由于随着民众参与治理的程度提高和网络的无边界信息资源丰富易获取性、治理客体的虚拟性,给政府的权威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削弱了政府的权力。电子政府推动了民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但是一方面网上过度的民主会产生民主危机。张锐昕、黄波认为网上过分自由的信息传输有可能引发民主危机,如果任由网上“自由”、“民主”泛滥,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不仅造成政府宏观调控失控,信息资源浪费,影响经济发展效率,甚至会导致政府失灵,引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过度的民主也会滋生“无政府主义”。人们在追求民主与自由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倾向,甚至有人可能会打着构建电子政府这一旗号,另有一番“心思”。因此,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民主的尺度。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追求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在政府运作中的运用创造了电子政府的管理模式,这体现了科技及其工具理性的力量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飞跃性变化。科技及其构造的工具理性就会成为一种针对所有人的异己力量,窒息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造成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与生存危机。所以,技术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价值观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它自身蕴含的巨大力量。在无法找到更合适的代表更多人利益制度之前,民主必然是最佳的选择,电子政府也同样适合这种选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民主是会引发“无政府主义”。所以电子政府应该追求合理的价值取向,学者们对电子政府价值取向作了研究。

(一)电子政府的基本价理念

电子政府有着与传统政府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基本特征,将导致传统政府理念体系的重大变革,推动政府行政理念的重购和更新。李传军把电子政府的基本理念概括为:民主理念、科学理念、政治理念、责任理念、效率理念、公平理念、服务理念、安全理念、文化理念、形象理念。

(二)电子政府与公共价值观的追求

电子政府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也同样追求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为实现公共价值观的重建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基于公共管理部门基于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的虚拟政府。因此电子政府也追求公共管理重建以追求人为中心、效率、责任与公平的核心价值观并重的公共行政价值观。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是网络政府

电子政府为网络政府提供了技术前提,网络政府则为电子政府塑造了价值的灵魂。在政府信息改革过程中应努力构筑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同时将公平、民主、参与等人类价值追求渗透其中以构建网络政府。纪丽萍提出:网络政府是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即在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上嵌入公平、民主、参与的价值,形成多中心治理的网络政府。

(四)电子政府的基本价值追求与实现形式

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公共权益、正当程序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趋向。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充分发展,使信息成为优势资源,事实上,信息归根接地是权力。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使信息很容易获取人们信息,并拥有权力,权力的产生必须有相应的规范和约束机制,民主就是最优选择。民主与电子化信息化结合产生了电子民主。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的最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民主和自由。也有学者以网络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平台研究电子民主(ElectronicDemocracy),提出电子民主是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势,宋迎法研究给出了电子民主的概念,认为电子民主是使完全网络时代的民主。因此,如何加快落后地区的网络和数字化建设,消灭“数字鸿沟”问题是电子民主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正是电子政府本身公平价值理念的体现。

电子政府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新公共管理范式构建,作为政府治理新模式它还是一个新领域。在实践中我国的电子政府建设经历三个阶段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成福.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3).

[2]于凤荣,王丽.电子政府与现代政府之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01(11).

[3]赵雪.我国电子政府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8).

[4]李传军.电子政府的十大理念[J].湖北行政学院院报,2002(1).

[5]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J].新视野,2002(2).

[6]葛笑春.业务流程再造基础上的电子政府建设[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9).

[7]张锐昕,黄波.政府上网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

[8]张志清.电子政府建设与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6).

[9]刘宝润.对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概念的理解和关系比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报,

电子民主范文篇5

【关键词】电子政府;概念;功能;价值

网络和信息与通讯技术作为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先近生产力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同时信息与通讯技术与国家上层建筑的结合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的各国政府再造改革运动,产生了电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电子政府最早起源于美国副总统戈尔领导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提出的“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运动,随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业开展了电子政府建设。我国电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建设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在我国由于文化背景和学者的理解不同有很多称法,如“电子化政府”、“电子政务”、“网络政府”、“数字政府”和“虚拟政府”等。但是电子政府是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合理的学科名称。

一、电子政府概念与内涵

学者们对电子政府定义的差别,直接原因是对ElectronicGovernment翻译的不同理解。根据学者们对电子政府的定义可以把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技术平台和功能作用把电子政府的概念分为三类:服务论、技术论和改革论。

(一)服务论观点

服务论观点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念即批判和改革科层官僚制政府本位以民众为顾客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思想,注重强调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认为电子政府是为民众提供信息资源及服务的虚拟政府。张成福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其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是运用信息及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以上是服务论的观点,服务论着重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

(二)技术论观点

持技术论观点的学者多是从信息与通讯技术、网络平台为出发强调技术的作用,多注重研究电子政府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办公自动化倾向于电子政务方向。汪玉凯认为电子政府是将政府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葛笑春认为电子政府是指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对传统政府职能、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上,主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平台,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张锐昕和黄波认为电子政府的主要内涵是运用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以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1技术论观点主要是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建设成果,崇尚工具理性。

(三)改革论观点

持改革观点的学者认为电子政府是政府再造,重点在信息和通讯技术及网络化平台上通过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构建政府管理体系。张志清认为的电子政府是指基于信息技术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重新构造成的新的政府管理形态。刘宝润认为电子政府由政务过程电子化、网络化影响和推动,促使政府机制和体系重组,而形成的适应电子化、信息化需求的政府结构形式,实现政府再造,电子政府的核心内容是建构一个虚拟状态的政府及其部门结构体系。许希亮、常春芹认为所谓电子政府通常是政府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政府,确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正的政府运作模式。改革论观点强调通过改革从传统政府转向电子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政府模式,从内在本质上更加注重追求效率、公平和服务品质。

对电子政府的不同理解,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对电子政府从价值趋向、技术平台和作用功能不同认识构成的。可以认识到一点,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讯和互联网为技术平台构建的。他完全不同于现实中的实体科层制政府,他具有虚拟性,强调网络化、信息化、数值化等特征,强调信息技术的执行功能。在他的背景环境下必然存在信息与网络化的高度发达的虚拟社会。所以电子政府的构建完全取代实体科层制政府治理现在社会把政府的功能延伸到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讨论电子政府必定把他的背景上升到网络社会的范畴。电子政府具有技术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思路,而制度主义是起主导作用的,也就是说制度按照自己的规则运用技术。技术和制度之间的护理效果不是直接的和结果性的,而是复杂的和高度依赖的。所以电子政府构建应该考虑如何把信息和网络与制度和组织相结合起来,形成技术和制度紧密结合的规范与规则运行的政府模式,而不是讨论如何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导追求工具理性,更不是忽视制度与技术结合或制度磨合把现有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硬搬到网络社会中。所以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政府的管理过程和信息采集自动化,重组政府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重建行政职能、政府组织、构建为个人、企业、社会团体提供高品质服务,追求民主、效率有回应力、负责任的政府。

二、电子政府的作用

电子政府是科技创新和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他具有虚拟性,因为他服务于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社会中。他也具有实体性,因为他具有组织结构、制度基础、服务站点和人员支持。电子政府的功能打破了传统政府组织结构的束缚、部门的限制和行政区划的阻隔,形成“无缝隙政府”,最直接的可提供7*24*365在线服务模式,极大地扩展了政府的服务时间和空间,扩大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也由于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增强,填补了传统政府模式缺乏监督的弊端。

(一)电子政府对传统政府组织的冲击

电子政府创新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共行政价值观的重构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宏观背景下诞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官僚制片面追求工具理性、漠视价值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颜雅英、庄锡福在《电子政府是抑制官僚主义之良策》中指出电子政府通过发挥以下功能:(1)电子政府促进民主;(2)电子政府抑制行政膨胀;(3)电子政府促进规模适度政府的建立。从而克服各种物流阻碍和组织阻碍,杜绝传统组织形态和物质构成中强调分工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官僚主义层次繁多、互相推诿、手续繁琐、公文旅行等诸多问题,最大程度地消除顾客使用公用产品和服务过程的成本,成为抑制官僚主义的良策。

(二)电子政府的基本功能

电子政府是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后的政府,他也具有发挥政府功能作用为民众提供服务和治理网络社会的功能。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的功能有:(1)提升政府信息资源水平,(2)重建政府组织体系,(3)改进政府决策模式,(4)再造政府业务流程(5)优化政府人才结构。张成福把电子政府的功能归纳为:(1)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2)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3)提高政府的反映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参与;(4)促进政府重组,节约行政,提高政府效率;(5)公开政府信息,实现开放政府。

矛盾总是存在两面性,电子政府构建可以扩展政府的服务功能,填补传统政府治理中的缺陷,但是也由于随着民众参与治理的程度提高和网络的无边界信息资源丰富易获取性、治理客体的虚拟性,给政府的权威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削弱了政府的权力。电子政府推动了民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但是一方面网上过度的民主会产生民主危机。张锐昕、黄波认为网上过分自由的信息传输有可能引发民主危机,如果任由网上“自由”、“民主”泛滥,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不仅造成政府宏观调控失控,信息资源浪费,影响经济发展效率,甚至会导致政府失灵,引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过度的民主也会滋生“无政府主义”。人们在追求民主与自由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倾向,甚至有人可能会打着构建电子政府这一旗号,另有一番“心思”。因此,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民主的尺度。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追求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在政府运作中的运用创造了电子政府的管理模式,这体现了科技及其工具理性的力量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飞跃性变化。科技及其构造的工具理性就会成为一种针对所有人的异己力量,窒息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造成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与生存危机。所以,技术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价值观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它自身蕴含的巨大力量。在无法找到更合适的代表更多人利益制度之前,民主必然是最佳的选择,电子政府也同样适合这种选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民主是会引发“无政府主义”。所以电子政府应该追求合理的价值取向,学者们对电子政府价值取向作了研究。

(一)电子政府的基本价理念

电子政府有着与传统政府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基本特征,将导致传统政府理念体系的重大变革,推动政府行政理念的重购和更新。李传军把电子政府的基本理念概括为:民主理念、科学理念、政治理念、责任理念、效率理念、公平理念、服务理念、安全理念、文化理念、形象理念。

(二)电子政府与公共价值观的追求

电子政府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也同样追求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为实现公共价值观的重建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基于公共管理部门基于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的虚拟政府。因此电子政府也追求公共管理重建以追求人为中心、效率、责任与公平的核心价值观并重的公共行政价值观。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是网络政府

电子政府为网络政府提供了技术前提,网络政府则为电子政府塑造了价值的灵魂。在政府信息改革过程中应努力构筑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同时将公平、民主、参与等人类价值追求渗透其中以构建网络政府。纪丽萍提出:网络政府是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即在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上嵌入公平、民主、参与的价值,形成多中心治理的网络政府。

(四)电子政府的基本价值追求与实现形式

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公共权益、正当程序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趋向。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充分发展,使信息成为优势资源,事实上,信息归根接地是权力。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使信息很容易获取人们信息,并拥有权力,权力的产生必须有相应的规范和约束机制,民主就是最优选择。民主与电子化信息化结合产生了电子民主。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的最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民主和自由。也有学者以网络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平台研究电子民主(ElectronicDemocracy),提出电子民主是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势,宋迎法研究给出了电子民主的概念,认为电子民主是使完全网络时代的民主。因此,如何加快落后地区的网络和数字化建设,消灭“数字鸿沟”问题是电子民主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正是电子政府本身公平价值理念的体现。

电子政府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新公共管理范式构建,作为政府治理新模式它还是一个新领域。在实践中我国的电子政府建设经历三个阶段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成福.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3).

[2]于凤荣,王丽.电子政府与现代政府之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01(11).

[3]赵雪.我国电子政府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8).

[4]李传军.电子政府的十大理念[J].湖北行政学院院报,2002(1).

[5]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J].新视野,2002(2).

[6]葛笑春.业务流程再造基础上的电子政府建设[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9).

[7]张锐昕,黄波.政府上网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

[8]张志清.电子政府建设与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6).

[9]刘宝润.对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概念的理解和关系比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报,

电子民主范文篇6

一、党务工作

(一)强化理论学习,加强思想建设

1、完善局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强化队伍政治理论学习,丰富学习内容。

坚持每月一次中心组学习。截止6月底共组织中心组学习6次,集中学习了党的*报告、新《党章》等重要文件,传达了省、市、区委的有关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

组织校(园)级领导干部寒假理论学习培训。20*年1月25日至27日,局党委举办为期3天的校(园)级领导干部寒假理论学习培训班,参加会议的有各中小学(中心校以上)、公办幼儿园、直属事业单位副校级以上干部、师培中心和局机关中层以上干部、部分民办学校负责人共计252人。在3天的培训学习活动中,内容十分丰富。局党委书记、局长*作了《贯彻党的*精神,办好认人民满意的教育》辅导报告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的主题讲座,区委组织张君副部长做了新《党章》学习专题报告,区监察局王金明局长作了党风廉政建设专题讲座。

2、认真开展好科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

根据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开好科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通知》要求,区教育局召开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本次班子民主生活会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高度重视,准备充分。教育局党委十分重视本次班子民主生活会。为了进一步规范班子民主生活程序,提高会议质量,会前广泛征求基层和相关部门意见、班子成员提前5天进行了廉情公示、认真总结去年民主生活会中反映出的问题的整改情况等相关准备工作。二是强化学习,主题突出。这次班子民主生活会主题是:“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班子成员根据文件要认真开展了《*报告》、《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相关文件的学习,并对照标准查找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反思。三是严格程序,注重质量。在民主生活会上,教育党委书记、局长*代表班子回顾了20*年4月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收集到的7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和整改情况,通报了本次班子民主生活教育局领导班子收集到的主要问题和整改措施。班子成员在深刻剖析自身不足与问题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原因,并结合工作实际谈了具体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班子成员之间本着互相帮助、增进团结、促进工作的原则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最后廖霆副区长对本次班子民主生活会给予高度评价,就并如何加强领导班子和机关作风建设,如何解决教育难点、热点问题,如何处理好“以人为本”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作了重要讲话。

(二)积极做好党组织建设工作。

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局党委制定了《20*年党员发展工作意见》、《关于做好20*年党员教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规范化进程。

1、认真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坚持发展新党员制度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上半年新成立了虹桥幼儿园党支部、黄冈实验学校党支部、翠屏电子职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三江民工子弟学校党支部四个党组织,对师培中心党总支、武庙街小学党支部2个党组织进行了按期换届工作,进一步配齐配强了直属党组织党支部(总支)班子。

坚持发展新党员制度。按照《20*年党员发展工作意见》的要求,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积极要求上进的优秀知识分子吸收到党的组织中来,今年上半年各直属党组织共发展新党员20名,批准转正预备党员13名,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

2、加强党建工作宣传力度

为了加大对党建工作的宣传力度,巩固基层党建“三级联创”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素质。翠屏区教育局党委举办宣传工作培训班,局党委直属党支部的60个宣传委员全程参加了培训会。

3、积极做好统战工作

认真贯彻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关心、支持教育系统派基层组织建设,重视发挥派、无党派高级知识分子的作用。20*年1月29日,召开区教育系统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座谈会。会上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就20*年的教育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汇报,并对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作了客观的分析。各派负责人和党外校园级干部积极发言献策,对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4、积极推进党的*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

为深入推进党的*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将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精神上来,为实现我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和努力建设西部教育强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根据区委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区教育系统实际,教育局党委开展了党的*精神学习宣传征文活动。本次活动得到各基层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踊跃参与,共征集到各单位推荐的论文47篇。经专家评审,局党委会研究,共有12篇优秀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教育局党委发文通报并给予奖励。

5、注重年轻干部的培养

根据《中共宜宾市翠屏区委组织部关于推荐优秀年轻干部的通知》(翠组干〔20*〕37号)精神,区教育局党委严格按照文件要求的资格和条件对全区教育系统的优秀年轻干部进行全面筛选,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在充分征求学校党组织意见的基础上,提出7名侯选人名单,经5月6日上午教育局党委集体研究,决定推荐李逢玉、伍鸿平、龚小彬3人为年轻优秀干部人选。

6、积极关心教职员工的身心健康

为了增强学校领导干部和机关职工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他们以良好的身体素质、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西部教育强区的建设上来,努力为构建和谐、健康的翠屏教育作贡献,4月30日区教育局党委邀请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医师谢明均博士到会进行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7、认真组织党员干部为灾区献爱心、交纳“特殊党费”

5月12日,我省汶川、北川等地县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灾难。教育局党委按照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关于党员交纳“特殊党费”支援抗震救灾有关事项的通知》(川组明电字[20*]23号)要求,全区教育系统各基层党组织高度重视,大力宣传,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心系灾区,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踊跃交纳“特殊党费”,支援地震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建设。截止6月3日,区教育局党委直属38个党组织,1414名党员,共交纳“特殊党费”164155.1元,其中党员自愿一次交纳1000元以上的10人。

二、人事工作

(一)认真搞好人事调研

为推进我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师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我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3月25日至4月20日,区教育局政工股对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编制、师资配置、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收入分配、进行了调研,为今年我区教职工编制调整、人员补充、专业技术评聘及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强化编制与岗位管理

1、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开展教职工编制微整工作。对生源增加较快的城区学校适度增编,生源减少的部分乡镇小学适度减编,缓解了高完中发展和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带来的编制不足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在认真调研基础上,经区编委同意,今年3月进行了编制微调,调整编制70个。总计增编学校10所,减编学校17所。

加强编制管理工作。坚持学校不得超编制聘用人员,坚持超编学校一律不进人原则,严格清理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今年我局继续坚持对各类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进行清理,共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18人。

2、加强岗位管理

严格按照省、市、区核定的编制数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任教师、教学辅助人员、职员、工勤人员岗位,规范岗位职数,明确岗位职责。根据各校工作的实际,坚持“因事设岗”的原则,克服岗位管理的随意性,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岗位进行调整。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强化了教师师德教育。

把师德考核纳入履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建立了师德责任制,严格奖惩管理制度,规范了教师师德师风的管理。进一步深入开展了职业道德教育,把教师师德师风教育作为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来抓,坚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四川省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提倡敬业、爱岗、奉献精神。在本学年的年度考核中把教职工师德师风表现纳入履职考核的重要内容,重点考核教职工惯彻执行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规以及教师日常教育行为、表现。对违反师德者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2、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人选的评选推荐工作。

根据中省市关于加强骨干教师管理培养工作的文件精神,我区加大了骨干教师评选工作力度,制定了《翠屏区骨干教师成长计划》,五月推荐报送157名市级骨干教师培养人选。

3、努力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开展面向全国公开引进优秀教师人工作,本次共有80个岗位,有220人报名参加考核,77人通过考核,参加政审,73人通过政审,目前正73人已进入体检程序。本年选聘了优秀大学毕业生28人,拟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教师172名(其中中学84名,小学52名,校医6名,招聘代课教师30名),充实了教师队伍,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4、顺利开展了教师区内流动工作

为更好地促进全系统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调节系统内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套的现状,在6月开展了全区教师区内流动,现已对20*年拟调入城区学校的92名教师和拟调入乡镇学校的38名教师名单进行了公示.

5、完成了上半年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按照教师资格认定条件规定,20*年我区面向社会认定初级中学教师资格5*人(其中宜宾学院466人)、小学教师资格28人、幼儿园教师资格19人。

6、认真开展评优选先工作。

评选推荐了四川省教育系统师德标兵1名、四川省教育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拟表彰区优秀教师70名、优秀班主任20名、优秀教育工作者10名。

(四)加强工资管理工作。

顺利完成20*年全区教育系统5938名在职教职员工正常调资工作。做好日常工资管理工作:办理教职员工退休70人,办理死亡人员抚恤金和丧葬费28人,办理遗属生活困难补助8人,结合职称评聘等工作进行的日常工资调整166人。

(五)努力完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工作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确定工作。

20*年教职工年度考核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确定工作已全面展开。我系统各单位在8月底按照区人专(2003)198号文件精神完成本年年度考核工作。根据职称评定文件精神,今年上半年我系统推报中级职称约150余人,受理评定初级材料239份,其中受理确定中学初级材料约90份(含幼儿园学前教育专科毕业者申报幼一)。

(六)做好人事日常事务工作。

为掌握系统编制、人员的动态变化,坚持了编制、人员管理的“月报”制度,使人员管理基础数准确,为领导抉择提供了前提条件。

积极做好全区教职工的离退手续的办理工作、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的办理工作。

对人民代表涉及政工方面的提案进行了认真的回复。对部分上访教职工、代课教师,耐心做好关于人事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维护教职工队伍的稳定。耐心接待各类上访者,坚持首问责任制。认真做好“市长信箱”的回复工作。

加强了教职工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和教职工档案调整工作,积极为全系统提供档案服务工作。今年清理归档干部资料达1万余份,为系统内外提供档案服务500余人次。

(七)积极认真做好离退休教职工管理服务工作。

电子民主范文篇7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继续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廉政准则》)。在党员干部中继续开展学习《廉政准则》活动,使《廉政准则》8条52个方面的禁止性规定落实到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中,督促全体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廉政准则》。集中开展《廉政准则》执行情况专项检查,把执行情况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干部考核的具体指标,对违反者严肃问责和处理。

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按照市纪委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大力宣传勤政廉政先进典型,组织开展红色廉政文化教育、群众廉政文化教育、反面典型警示教育,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深入开展政治纪律教育,促进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以及省、市委保持高度一致。

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结合供销合作社实际,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市社重点办好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栏和合作经济网“党风廉政建设”专栏,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动态,办成党风廉政教育基地。提高电子信息学校、中商百货两个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建设水平,为市直供销合作社系统廉政文化建设树立榜样。

二、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落实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党风廉政建设格局。按照《市供销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着力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到位。

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按照《廉政准则》的规定,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参与和通过“带彩”抹牌等形式收敛钱财、“三公一金”治理、公务接待和财务管理、整治庸懒问题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强化行政问责和效能建设。

加强直属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廉洁从业的监督检查。按照《市直供销社系统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的规定》,切实加强直属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廉洁从业的监督检查,促进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职责,坚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正确行使权力,确保直属企事业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强源头防控,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重点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落实市社党组成员参加分管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责任,大力提高直属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认真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制定和完善党务公开制度。

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按照市纪委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规定,在完善市社机关预警防控工作规范的基础上,开展直属企事业单位腐败风险防控工作,形成以岗位为点、程序为线、制度为面全覆盖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继续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加快形成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切合供销合作社实际、规范管用的制度体系。着力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严格执行工作目标责任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和党员目标责任承诺制度,强化财务基础管理,完善财务、资产管理制衡机制,加大对资金(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等资金)、投资等重大事项的制度审计检查,增强约束力。加强对直属企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保证社有资产安全。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处理违反制度的行为,提高制度执行力。

四、加强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电子民主范文篇8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继续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廉政准则》)。在党员干部中继续开展学习《廉政准则》活动,使《廉政准则》8条52个方面的禁止性规定落实到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中,督促全体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廉政准则》。集中开展《廉政准则》执行情况专项检查,把执行情况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干部考核的具体指标,对违反者严肃问责和处理。

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按照市纪委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大力宣传勤政廉政先进典型,组织开展红色廉政文化教育、群众廉政文化教育、反面典型警示教育,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深入开展政治纪律教育,促进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以及省、市委保持高度一致。

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结合供销合作社实际,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市社重点办好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栏和合作经济网“党风廉政建设”专栏,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动态,办成党风廉政教育基地。提高电子信息学校、中商百货两个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建设水平,为市直供销合作社系统廉政文化建设树立榜样。

二、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落实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党风廉政建设格局。按照《市供销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着力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到位。

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按照《廉政准则》的规定,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参与和通过“带彩”抹牌等形式收敛钱财、“三公一金”治理、公务接待和财务管理、整治庸懒问题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强化行政问责和效能建设。

加强直属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廉洁从业的监督检查。按照《市直供销社系统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的规定》,切实加强直属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廉洁从业的监督检查,促进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职责,坚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正确行使权力,确保直属企事业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强源头防控,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重点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落实市社党组成员参加分管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责任,大力提高直属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认真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制定和完善党务公开制度。

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按照市纪委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规定,在完善市社机关预警防控工作规范的基础上,开展直属企事业单位腐败风险防控工作,形成以岗位为点、程序为线、制度为面全覆盖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继续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加快形成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切合供销合作社实际、规范管用的制度体系。着力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严格执行工作目标责任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和党员目标责任承诺制度,强化财务基础管理,完善财务、资产管理制衡机制,加大对资金(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等资金)、投资等重大事项的制度审计检查,增强约束力。加强对直属企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保证社有资产安全。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处理违反制度的行为,提高制度执行力。

四、加强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电子民主范文篇9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继续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廉政准则》)。在党员干部中继续开展学习《廉政准则》活动,使《廉政准则》8条52个方面的禁止性规定落实到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中,督促全体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廉政准则》。集中开展《廉政准则》执行情况专项检查,把执行情况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干部考核的具体指标,对违反者严肃问责和处理。

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按照市纪委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大力宣传勤政廉政先进典型,组织开展红色廉政文化教育、群众廉政文化教育、反面典型警示教育,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深入开展政治纪律教育,促进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以及省、市委保持高度一致。

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结合供销合作社实际,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市社重点办好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栏和合作经济网“党风廉政建设”专栏,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动态,办成党风廉政教育基地。提高电子信息学校、中商百货两个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建设水平,为市直供销合作社系统廉政文化建设树立榜样。

二、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落实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党风廉政建设格局。按照《市供销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着力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到位。

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按照《廉政准则》的规定,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参与和通过“带彩”抹牌等形式收敛钱财、“三公一金”治理、公务接待和财务管理、整治庸懒问题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强化行政问责和效能建设。

加强直属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廉洁从业的监督检查。按照《市直供销社系统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的规定》,切实加强直属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廉洁从业的监督检查,促进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职责,坚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正确行使权力,确保直属企事业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强源头防控,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重点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落实市社党组成员参加分管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责任,大力提高直属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认真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制定和完善党务公开制度。

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按照市纪委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规定,在完善市社机关预警防控工作规范的基础上,开展直属企事业单位腐败风险防控工作,形成以岗位为点、程序为线、制度为面全覆盖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继续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加快形成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切合供销合作社实际、规范管用的制度体系。着力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严格执行工作目标责任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和党员目标责任承诺制度,强化财务基础管理,完善财务、资产管理制衡机制,加大对资金(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等资金)、投资等重大事项的制度审计检查,增强约束力。加强对直属企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保证社有资产安全。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处理违反制度的行为,提高制度执行力。

四、加强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电子民主范文篇10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继续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廉政准则》)。在党员干部中继续开展学习《廉政准则》活动,使《廉政准则》8条52个方面的禁止性规定落实到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中,督促全体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廉政准则》。集中开展《廉政准则》执行情况专项检查,把执行情况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干部考核的具体指标,对违反者严肃问责和处理。

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按照市纪委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大力宣传勤政廉政先进典型,组织开展红色廉政文化教育、群众廉政文化教育、反面典型警示教育,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深入开展政治纪律教育,促进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以及省、市委保持高度一致。

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结合供销合作社实际,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市社重点办好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栏和合作经济网“党风廉政建设”专栏,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动态,办成党风廉政教育基地。提高电子信息学校、中商百货两个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建设水平,为市直供销合作社系统廉政文化建设树立榜样。

二、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落实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党风廉政建设格局。按照《市供销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着力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到位。

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按照《廉政准则》的规定,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参与和通过“带彩”抹牌等形式收敛钱财、“三公一金”治理、公务接待和财务管理、整治庸懒问题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强化行政问责和效能建设。

加强直属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廉洁从业的监督检查。按照《市直供销社系统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的规定》,切实加强直属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廉洁从业的监督检查,促进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职责,坚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正确行使权力,确保直属企事业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强源头防控,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重点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落实市社党组成员参加分管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责任,大力提高直属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认真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制定和完善党务公开制度。

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按照市纪委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规定,在完善市社机关预警防控工作规范的基础上,开展直属企事业单位腐败风险防控工作,形成以岗位为点、程序为线、制度为面全覆盖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继续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加快形成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切合供销合作社实际、规范管用的制度体系。着力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严格执行工作目标责任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和党员目标责任承诺制度,强化财务基础管理,完善财务、资产管理制衡机制,加大对资金(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等资金)、投资等重大事项的制度审计检查,增强约束力。加强对直属企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保证社有资产安全。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处理违反制度的行为,提高制度执行力。

四、加强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