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门体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1:13:40

大部门体制

大部门体制范文篇1

从1982年开始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内容丰富,就推进策略而言,改革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与党的重大改革目标相联系,适应改革开放和政策调整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需要,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重点是精简机构,明确部门职责范围,精干领导班子,实现干部“四化”,提高办事效率。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政府机构改革的任务,要求按照经济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的要求抓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为此,1988年的改革开始提出转变政府管理职能。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的改革便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并结合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与政府内部的制度化建设相配套。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进一步推进机构改革的新任务,1998年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2002年十六大提出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003年的改革目标是“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二,在总目标明确一致的基础上形成逐步递进和深化配套的渐进模式。改革的总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虽然每次改革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各有侧重,但改革是在逐步深化和完善,每一次改革都留下了重要的改革成果。1982年的改革内容以机构和大量领导职数的精简为主,国务院工作机构(包括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1988年开始把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联系起来,国务院工作机构从72个精简为68个,改革目标是转变职能,精干机构、精简人员,提高行政效率。1993年重点实现政企分开、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国务院工作机构从86个精简为59个。1998年着眼于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精简了很多与计划经济相关的经济部门,国务院工作机构从72个精简为53个,此后可以说是大体走出了精简与膨胀的循环怪圈。2003年的机构改革表现出新的趋向,即没有在机构数量和人员规模上多下功夫,而是着重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国务院工作机构仅从53个精简为52个。大体来看,五次改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2年改革重点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机构的数量精简为主;1988至1998的三次改革围绕职能转变在继续精简机构的同时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为具体目标;2003年开始的改革重点是解决政府管理职能的优化,标志着政府管理迈向了新的阶段。

第三,在改革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领域。2003年之前的改革相对集中在经济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总的趋势是削减、弱化甚至取消,对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关的部门的改革触动不大。如1993年撤销能源部等7个专业经济管理部,其中有的改为经济实体,有的改为行业。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把计划经济下设置的数量庞大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基本撤销,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逐步转到间接管理为主。同时,把原来行政机关的部分职能转移到各种协会去承担。2003年的改革围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了政府的监管机构和监管体制建设,凸现政府管理专业化特色。对主要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法、文教卫生、社会事务等部门虽也提出了转变职能、下放权力、调整内部结构和精简人员的要求,但在机构方面基本没有作大的变动,而这些部门也是近年来意见反映较为集中的领域。

第四,国务院工作机构如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协调机构等的改革与部门一样是机构改革的重点。除作为国务院组成机构的部门外,国务院直属机构、工作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部门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和议事协调机构、临时机构等在历次改革中也是重点,相应进行了精简和调整。这些机构一是数量与部门相比更多;二是精简幅度不如部门明显,变动不大;三是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另外,这些机构,尤其是直属机构和部门管理的国家局的调整与部门改革有着直接的联系,很多是作为承接部门改革后的职能而设的。

第五,机构改革只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而非全部。以往几轮机构改革的落脚点是在机构和人员的调整上,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撤并机构、精简人员就是政府改革的全部。事实上,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改革现实来看,政府改革都涉及了多个方面,至少涉及到管理理念的变革、组织结构的重组、管理方式的转变等。改革开放的30年里,除了机构改革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理念上的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管理方式上以行政手段为主到建设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提出,无一不体现了改革内容上的全方位和向纵深发展。政府机构改革无疑属于组织结构的重组,只是全面改革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量的改革是在平时的政府工作中适时推进的。

二、制定新一轮改革推进策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即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在新一轮探索推行大部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借鉴五次改革的经验,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脚踏实地、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无疑要放在总体方案中来设计和推进。首先,要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本身的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各是什么,实现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具体指标有哪些、通过什么途径和措施实现,如何从现状向目标过渡等。其次要明确大部门体制改革在整体改革中的定位,并设计相应的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制定相应的具体指标和实现措施。再次,要选择好适宜推进改革的具体领域和部门,做好充分、充足的改革准备工作,从改革的多个维度出发进行细致的整体设计、逐步推进。要把改革措施与改革目标区分开来,每次的目标要有限、措施要具体。

二是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来进行。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职能转变仍然是政府改革的核心内容。在不同阶段,职能转变呈现不同的客观需求和工作重点,就当前而言,重点应在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职能。纵向职能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横向职能则涉及不同部门间职能的调整和平衡。同时,还要重视和规范政府的运行职能,如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绩效评估职能等,这些职能是所有政府机构在管理中的共性职能,要制定相对统一的规范化标准要求。大部门体制改革表面看是机构的整合改革,实际上是为了解决职能的合理配置问题,以解决不同部门间职能的交叉、重叠或划分不清的顽疾,这就不可避免要面临职能的纵向、横向划分和运行职能的规范问题。为此,我们应该首先“摸清家底”,对现有部门的职能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分析总结与科学论证,只有搞清楚症结是职能界定问题和划分不清问题,还是具体执行中的问题,才能采取相应对策。

三是要探索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整合目的。随着改革的深化,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越来越重,相关部门所处理的事务关联性强,需要加强整合,但整合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上讲包括组织机构的整合、过程的整合、资金的整合、专业的整合;从程度讲包括侧重于组织之间正式的、全面的整合,也包括侧重共同决策和执行的整合,还包括基于信任和互惠的非正式整合。目前可以考虑选择的途径:一是机构的整合,这是最直接的,其前提是不同机构之间的职责重叠或相近。二是在保持机构边界不变的基础上,注重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加强协调性机构和机制的建设,例如可以从管理过程方面探索统一目标、共同决策、联合执行甚至联合预算等方式引导各方的合作。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部门的性质和隶属关系不相同,合作时不能强调集权而要适度划分权力,不过多追求一致性和普遍性,避免以往传统模式中一个部门处理一个问题、在面对多重属性的问题时常常出现“管理重叠”或“管理真空”的混乱局面。

大部门体制范文篇2

从政府产生之时,就存在着依据对象进行分工管理的客观要求。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要求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必须有所分工,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也就是实行部门管理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不断增加,机构数量也将不断增多,进而出现政府部门管理中交叉、重叠、真空领域不断增加,产生矛盾和问题。于是,大部门体制应运而生。这就是将政府相关或者相近的职能部门加以整合,加大横向覆盖的范围,将类似的职能尽量集中在一个大的部门中,把原来的部门改编为内设司局或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机构。大部结构通过扩大部门职能或者整合相关部门,把本来是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变为部门内部的关系,这就减少了行政协调成本。因此,大部门体制逐步成为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组织中央政府时的一种选择。这些国家内阁组成部门一般在11—18个之间,较为精干,其原因除了政府管得少,实行大部门体制是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联邦政府在2003年前,内阁长期保持14个组成部门。英国是发达国家中较早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国家。目前,部门数量维持在18个左右。法国自第五共和国以来,平均每届政府的部的数量增加到20个左右。随后开始整合各部门,每届政府基本稳定在15个部左右。德国联邦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一些部门进行了跨度较大的整合,形成了大交通、大农业、大保障和大环保的部门模式。日本政府在2002年将原来的1府22省(厅)合并为1府12省(厅)。

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俄罗斯、阿根廷、印度、印尼、埃及、巴西和南非等国家,中央政府组成部门的机构数量相对较多。实行大部门体制的有俄罗斯和阿根廷,其他几个国家中央政府组成部门都在20个以上,印度最多,超过40个。在俄罗斯,联邦政府现有17个部,代表性的大部门有卫生与社会发展部、交通部等,前者统筹负责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项政府职能,后者则全面负责陆、海、空交通运输以及国土测绘与制图等政策和管理。阿根廷政府中最典型的大部门为经济与生产部和外交、国际贸易和宗教事务部,经济与生产部主管国内外经济事务,涉及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据统计,在各国行政部门中,有三分之一的部门名称(包括职能)相同,另有三分之一的部门名称内容接近。这说明各国政府管理的主要职能基本类似,只要是处于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就具备了实行大部门体制的条件。

二、部分国家推进大部门体制的方法步骤

大部门体制作为政府组织形态变革的重要举措,涉及面广,各国在推行过程中都十分慎重,采取了很多办法来推动改革,以充分发挥大部门体制对改进政府管理的积极作用。

一是多措并举,合力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是对政府机构的重新组合,需要采取各种方法互相配合。日本政府为了顺利推行行政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中央省厅等改革基本法》、《总定员法》、《省厅改革关联法》、《独立行政法人个别法》等法律;成立行政改革推进协议会、行政改革推进本部、行政改革推进事务局等专门的机构;扩大民主参与,多次组织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大部门体制的改革方案最终付诸实施。

二是配套改革,体制支撑。为了推行大部门体制,各国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主要有:设置各种执行机构,大部具有功能综合性、设置稳定性的优点,直属机构具有运作灵活性的优点,可以呼应社会变迁对政府职能的新要求,与大部相配套。如英国大约有150个执行机构,日本大约有100个独立行政法人;加强对大部门的监督,有些国家为此进行了一些制度设计,特别是强调议会的制衡作用,如美国农业部的很多工作就要接受国会农业委员会密切监督。

三是加强协调,注重整合。随着部门数量的减少和职能的扩大,各个大部具有较为独立、完整的行政资源和权力系统,容易造成各个大部之间的协调难题,从而影响政府政策的整体性。在促进部门之间协调方面,各国采取的办法有:通过减少副首相等副职数量、提高部分部长的地位来实现;通过总统和总理完成部门间的协调;通过成立专门委员会或部际联席会议进行协调。

四是强调技术,注重细节。各国在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中,比较重视具体的操作方法,确保改革成功。首先是在选择什么样的部门建立大部门体制,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在协调任务重和政策性强的部门实施。比如英国的贸易与工业部,澳大利亚的教育、就业和工作场所关系部就属此类。其次,在大部领导成员的选配方面,很多国家政府首脑也是颇费思量的,正职往往选择通才,而副职则以专家居多。再次,统筹部门关系,注重强势部门和弱势部门的权力平衡、内部资源分配和人员配置上的平衡。

三、部分国家大部门体制建立过程中的特点

一是应需而设,职能为基。实施大部门体制一般是以职能变革为基础的机构改革,是应对社会经济发展、调整政府职能的产物。如日本推行大部门体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国家的干预减少到最低限度,政府的相关部门只承担法规管理,转变监管方式,适应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调整的需要。法国在1997年将工业发展部并入经济与财政部,交通管理职能并入装备、运输与住房部,通讯管理职能并入文化部等措施同样体现了大部门体制推进的这一特点。

二是渐进推进,因时制宜。大部门体制作为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中逐步推进的。部分国家推进大部门体制的过程经历了很长的过程,英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动,而且其中还存在反复,有些合并的大部后来又分为几个部。日本政府由1府22省(厅)合并为1府12省(厅)的改组工作,从1996年开始启动,至2002年才宣告完成。大部门常常随着政府职能的变化而设立或撤销,如法国曾设置过生活质量部和消费部、内政和权力下放部,但随着相关问题的解决又予以撤销。英国最近又新成立了儿童、家庭和学校部,新组建了商业、企业和规划改革部及创新、大学和技能部,以强化政府的相关职能。

大部门体制范文篇3

进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情况和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新阶段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无论是目标的确立还是路径的选择,都需要从新的历史起点思考和分析。目前,我国开始从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生存型社会是以解决温饱、初步实现小康为目标。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全社会的生存性压力减弱,发展性压力凸显。当前,全社会更加重视教育公平化程度、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水平、基本社会保障程度;更加关心贫困差距、城乡差距的趋势,以及公共安全和环境问题等。

新阶段实现大部门体制同以往历次机构改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实行大部门体制是在全面推进政府转型、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和过去几次机构改革有连续性,但背景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新阶段的特定背景下,应当把实行大部门体制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现代政府治理模式变化相适应。第一,政府应当发挥以提供经济性公共服务为重点的经济职能;第二,政府应当发挥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社会职能。此外,政府建设更需要朝着良好的公共治理结构的方向发展。就是说,新阶段的现实需求决定,不能以机构整合为目标来推进大部门体制。

现实需求的变化。(1)进入新阶段,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必然要求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要适应阶段发展的要求,这个变化要具有方向性和未来的相对稳定性。(2)政府在努力增加物质财富的同时,面临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问题,全社会基本公共需求增加了,政府需要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确定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3)近年来,社会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全面凸显,政府如何在社会和市场中实行有效地监管十分重要。就是说,这次机构调整应当围绕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社会基本公共需求来进行。

具体目标的变化。过去的几次机构改革,虽然也十分强调政府职能转变,但重点还是落在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上。这次机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推进政府转型,实行大部门体制、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是推进政府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措施。也就是说,在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政府应当从过去经济建设型、行政控制型的治理模式转向服务型、公共行政型的治理模式。

政府自身建设的需求变化。面对我国行政成本增多、行政效率不高、体制机制性腐败问题突出的情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调整,要朝着良好的公共治理结构的方向发展。

二、实行大部门体制要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联系

新阶段实行大部门体制,重要的在于,要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决策与执行分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公共治理结构的改善相联系。例如,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政府职能的要求看,实行大部门体制应当考虑:(1)加强政府中长期战略规划职能。我国整体经济的中长期规划和宏观政策的稳定仍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前提下,成立国家专司经济中长期规划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经济部或经济发展委员会十分重要。(2)加强国家的能源战略职能。为适应国家能源资源的需求,建立国家能源委员会或能源部,具有一定迫切性。(3)加强国家对外经济战略职能。在我国由开放大国向开放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对外战略职能尤为重要。(4)将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国家的经济战略职能。(5)强化市场的监管职能和统筹协调。(6)扩大国家环境保护职能。从我国的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看,尽快组建国家环境保护部,以适应国家环境保护的需求。

向着明确的方向,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实行大部门体制的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全面把握这个目标和要求十分重要。只要目标选对了,未来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就会很顺利。我认为,实现大部门体制是一个选准方向、逐步推进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大部门体制的实行涉及到很多部门的利益和官员的利益,各种利益关系需要协调。因此,建立大部门体制的过程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第二,大部门体制的目标是推进政府转型。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三、实行大部门体制需要推进配套改革

实行大部门体制不仅取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也取决于社会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进程。例如,实行大部门体制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干部制度改革、中央地方关系调整、行政统一性等等,都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都需要政治体制改革有实质性推进。

大部门体制范文篇4

进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情况和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新阶段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无论是目标的确立还是路径的选择,都需要从新的历史起点思考和分析。目前,我国开始从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生存型社会是以解决温饱、初步实现小康为目标。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全社会的生存性压力减弱,发展性压力凸显。当前,全社会更加重视教育公平化程度、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水平、基本社会保障程度;更加关心贫困差距、城乡差距的趋势,以及公共安全和环境问题等。

新阶段实现大部门体制同以往历次机构改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实行大部门体制是在全面推进政府转型、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和过去几次机构改革有连续性,但背景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新阶段的特定背景下,应当把实行大部门体制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现代政府治理模式变化相适应。第一,政府应当发挥以提供经济性公共服务为重点的经济职能;第二,政府应当发挥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社会职能。此外,政府建设更需要朝着良好的公共治理结构的方向发展。就是说,新阶段的现实需求决定,不能以机构整合为目标来推进大部门体制。

现实需求的变化。(1)进入新阶段,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必然要求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要适应阶段发展的要求,这个变化要具有方向性和未来的相对稳定性。(2)政府在努力增加物质财富的同时,面临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问题,全社会基本公共需求增加了,政府需要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确定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3)近年来,社会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全面凸显,政府如何在社会和市场中实行有效地监管十分重要。就是说,这次机构调整应当围绕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社会基本公共需求来进行。

具体目标的变化。过去的几次机构改革,虽然也十分强调政府职能转变,但重点还是落在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上。这次机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推进政府转型,实行大部门体制、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是推进政府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措施。也就是说,在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政府应当从过去经济建设型、行政控制型的治理模式转向服务型、公共行政型的治理模式。

政府自身建设的需求变化。面对我国行政成本增多、行政效率不高、体制机制性腐败问题突出的情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调整,要朝着良好的公共治理结构的方向发展。

二、实行大部门体制要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联系

新阶段实行大部门体制,重要的在于,要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决策与执行分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公共治理结构的改善相联系。例如,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政府职能的要求看,实行大部门体制应当考虑:(1)加强政府中长期战略规划职能。我国整体经济的中长期规划和宏观政策的稳定仍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前提下,成立国家专司经济中长期规划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经济部或经济发展委员会十分重要。(2)加强国家的能源战略职能。为适应国家能源资源的需求,建立国家能源委员会或能源部,具有一定迫切性。(3)加强国家对外经济战略职能。在我国由开放大国向开放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对外战略职能尤为重要。(4)将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国家的经济战略职能。(5)强化市场的监管职能和统筹协调。(6)扩大国家环境保护职能。从我国的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看,尽快组建国家环境保护部,以适应国家环境保护的需求。

向着明确的方向,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实行大部门体制的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全面把握这个目标和要求十分重要。只要目标选对了,未来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就会很顺利。我认为,实现大部门体制是一个选准方向、逐步推进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大部门体制的实行涉及到很多部门的利益和官员的利益,各种利益关系需要协调。因此,建立大部门体制的过程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第二,大部门体制的目标是推进政府转型。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三、实行大部门体制需要推进配套改革

实行大部门体制不仅取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也取决于社会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进程。例如,实行大部门体制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干部制度改革、中央地方关系调整、行政统一性等等,都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都需要政治体制改革有实质性推进。

大部门体制范文篇5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的重要论述,是针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机构设置过多、职责分工过细、协调配合不力的实际问题,提出的一项带有探索性、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进行了五次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逐步规范,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积极成效,行政效能显著提高,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支持。这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基本要求相比,政府机构和政府职能仍然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政府仍然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还比较多,行政许可事项仍然较多,而有些该由政府管的事却没有管到位,特别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还比较薄弱。二是部门职能交叉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部门职能分工权责脱节问题比较突出,权责配置不合理,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权责不匹配,过于集中与过于分散并存。三是决策、执行、监督职能配置不够科学,政府机构设置仍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改革措施,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健全政府职能体系,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精简和规范各类机构,规范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门体制范文篇6

大部门体制,又称大部门制、大部制,一般是指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整合、归并为一个较大的部门,或者使相同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管理为主,以减少机构重叠、职责交叉、多头管理,增强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大部门作为政府机构设置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小部门而言的,通常管理职能较宽,业务管理范围较广,对一项政府事务或几项相近事务实行统一管理。所以,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关键,在于实现职能有机统一。在我国现阶段,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有利于提高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5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使政府职能有了重大转变,机构编制得以精简,管理方式不断创新,大体上与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相适应。但是,政府体制改革并没有到位,而且随着改革和发展,政府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问题突出,例如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交通运输、食品药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成为影响政府效能的体制因素,不仅造成了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推诿扯皮、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加大了行政成本,影响了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因此,对一些相近职能或融合性强的职能进行整合,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有助于从体制上理顺部门间关系,使政府运行更加顺畅,提高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能力。

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的职能和规模都是有限的,政府的作用主要限定在“市场失灵”的公共事务领域,如宏观经济调控、建立法律框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等,较少干预微观经济运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精简了大量按计划经济而设立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同时健全了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加强宏观调控,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但目前政府体制上存在的职能配置不合理、部门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比如说,有的综合部门既管宏观又管微观,既管规划又管项目审批,不能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也不利于产业管理部门进行统筹协调;有的部门政企不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干预微观经济社会事务;因此,在新的改革发展起点上,按照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思路,有机整合政府职能和部门,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规划制定、维护法制政令统一实施等宏观管理职能,减少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体制。

有利于形成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结构。政府机构是承载政府职能的实体,为了履行职能,政府通常需要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在传统社会,政府职能比较简单,机构设置也较少,如古代中国仅设有吏部、户部、刑部、兵部、礼部、工部等几个部门,美国在19世纪初只设有国务院、财政部和陆军部三个部门。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府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各国都先后增设了许多新的管理机构,如能源、运输、环保、社保、卫生、信息等部门,但是政府也不能增加一项职能就设立一个机构,使机构数量无限扩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际上采取的流行做法,就是将职能相近的部门重组为一个大部门,实行大部门体制,如发达国家无论大小,内阁部门一般保持在15-20个之间,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多一些,在20-30个之间;同时,为了行使某项相对独立的职能,或管理某方面的事务,大多数国家设有其他行政机构,如独立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等,名称、数量和职能取决于各国政府管理需要,形成了以内阁部门为骨干框架,其他行政机构相辅相成的政府组织结构。在我国,政府同样面临着管理职能增加但又不能设立过多机构的矛盾。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统筹考虑职能配置和各种类型机构设置,有助于政府在保持合理机构数量的基础上全面履行职能,逐步形成更加精干高效的现代政府组织结构。

二、实行大部门体制是一个积极探索、循序渐进的过程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和效能政府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无论是部门职责的重新界定,还是机构的调整重组,都要有利于政府全面正确有效履行职能,有利于解决现行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形势是好的,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是明确的,推进改革的有利因素很多,但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应当看到,在我国实行大部门体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经验,实行大部门体制需要一个探索过程,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一方面,要抓住时机,积极探索,首先选择一些意见集中、影响全局的重点领域,实行大部门体制,迈出坚实步伐,争取有所突破。比如说,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事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应将环保职能整合和机构设置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事关民生,建设职能的调整,应统筹协调城乡建设,把住房建设、住房制度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另一方面,大部门的设置,主要取决于我国改革面临的环境、条件和内容,要充分考虑到现实可行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为了加快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有必要整合各种交通运输管理职能和机构;同时考虑到有的管理部门的特点以及运行情况,改革需要一个过程,相关职能和机构整合就要从现实可行性出发,逐步推进。

从我国改革历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各个时期改革发展的要求,逐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为逐步实行大部门体制提供了成功经验。例如,1982年的改革,主要是精简机构人员,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00个(含部、委、局、办,下同)精简到61个,人员编制缩减约25%。1988年的改革,按照职能转变的要求,国务院工作部门由72个减少到68个,人员编制精简20%。1993年的改革,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务院工作部门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编制减少20%。1998年的改革,精简了9个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国务院工作部门减少到52个,人员编制减少47.5%。2003年的改革,主要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机构设置,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以上五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标志着政府改革的重要阶段,呈现为一种分阶段、逐步推进的过程,适应了不同时期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实行大部门体制,应充分运用以往成功经验,实事求是地逐步推进改革进程。

从国际经验看,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大部门体制,也大多是逐步推进、不断调整的。例如,英国的大部制就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其外交和联邦事务部,是1968年由外交部和联邦事务部合并而成的;商业、企业和规划改革部,儿童、家庭和学校部,创新、大学和技能部等部门,是1997年通过机构整合成立的;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是2001年由原来的农业、渔业和食品部与环境、运输和地区部整合而成的。美国1955年通过机构整合成立了卫生、教育和福利部,1979年又将该部分解为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和教育部两个部;农业部经过了多次重组,1994年又将商务部和内政部负责的相关职能划归农业部;国土安全部是2003年由22个联邦机构重组而成的超级大部。德国1986年成立了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接管了原来由内政部、农业部和卫生部共同负责的环境保护职能,形成大部制;2001年成立的消费者保护、食品和农业部,是由原食品、农业和林业部改组而成。日本内阁部门原来有1府22省厅,2002年重组合并为现在的1府10省厅,尽管这次机构重组是通过一次大规模改革完成,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着手进行,专门设立了改革推进机构,制定了中央省厅改革法律等,到2002年才正式完成,历时多年。

三、大部门体制改革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是,“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应按照十七大的要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深入研究和解决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1.职能和机构整合问题。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实质,在于实现职能有机统一,确保运转顺畅,而不在形式上调整多少部门。按照这一要求,改革方式有两种选择:一个途径是将职能相同相近的部门,重组为一个职能更宽、管理范围更广的大部门,使相关职能由一个大部门负责,统一协调管理相关领域的事务。具体整合方式,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比如说,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与公共卫生服务有着内在有机联系,应当在统筹协调食品药品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政府部门,统一负责相关领域的政策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职能。再比如说,能源涉及到经济、社会、外交、资源等多个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国家能源管理机构的设置,既要考虑强化行业管理职能,也要考虑从更高层次上加强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职能,实现职能有机统一。另一个途径是只对相同相近职能进行整合,不动机构。在许多情况下,一个部门可能只有某些管理职能与其他部门存在交叉,或者一项事务的工作流程客观上需要几个部门共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重组机构,而是采取职能整合的办法,将相近职能归入一个部门管理为主,使之成为该项职能的主要负责部门,牵头协调相关业务,其他部门配合,做到职责明确、各负其责,防止都负责、又都不负责,出了问题无人负责。

2.决策与执行分开问题。目前,有些政府部门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容易导致权力过于集中、部门利益化等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的运行机制”。实行大部门体制,有的部门职能更宽,权力更大,可能出现新的部门利益,监督控制更加困难。因此,实行大部门体制,更有必要在建立决策与执行相对分离的权力结构上有所创新。在这方面,国外已有多年实践,有些成熟经验可供我国参考借鉴。例如,20世纪90年代起,英国开始推行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的政府模式,内阁部门主要负责政策制定,设有各种决策咨询委员会,同时将部门内设机构成建制地转为执行机构,负责政策执行,并授予执行机构负责人充分的人事权、管理权和财政资源支配权,目前执行机构已达100多个,大部分公务员在执行机构工作。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也有类似做法。从我国情况看,可考虑以大部门制改革为契机,进行决策与执行相对分开的改革试点,如将执行性、服务性、监管性的职责及相关机构,分离出来作为大部门的执行机构,将所属事业单位改为独立法人单位,使部门本身主要负责政策制定,执行机构和法人单位专门负责政策执行,形成决策与执行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大部门体制范文篇7

关键词:大部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期待已久的“大部制”,在今年“两会”上终于开始了破冰之旅。尽管这个方案并没有大家所预期的那么彻底,但五个新的大部,足以显示国家改革的决心。大部门体制,简称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大部制改革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根据党的十七大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再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应当做到一下四点:

一、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服务型政府

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求政府担负起服务公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服务型政府坚持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政府只有有效地提供了公共服务才能获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让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政府本位、官本位体制转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转变。为了符合现代政府的治理理念,大部制改革应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以建设一个服务型政府为改革目标。首先,树立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伴随着市场经济完善的进程,政府必须减少管制层面,强化服务功能,在政府管理上进一步由“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责任政府”、“有限政府”转变,从管微观向管宏观、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其次,打造透明务实型政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政府公告制度,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切实保障广大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管权。再次,强化危机管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政府要有危机管理的意识,建立预防、预警、反映、救助和社区参与等危机机制。

二、大部制改革需要其他配套改革相配合

大部制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调整和组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配套改革的原则,使大部制改革和其他改革相互协调和彼此促进。一方面,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部制改革的实质是一种权力结构的重组和再造,就在于它实行的是行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划分和相对分离。因此,大部制改革要遵循“决策、执行、监督”的改革思路,我们要以这次大部制改革为契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起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机制,使我国的行政管理方式走上制度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道路。同时强化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完善首长负责制、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和贵任追究制。另一方面,使地方行政部门的设置和中央的大部制改革相适应。中央政府在国家治理结构中虽然处于高端的支配地位,但治理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地方,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不当,地方的大部制改革没有跟上,那么,无论是大部制还是小部制,都可能治理无效。三、大部制在建立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部门利益

大部制改革最大的阻力是多年来被强化的部门利益。大部制机构设置可能把部门职能交叉、相互扯皮的问题通过改变组织形态加以抑制。过去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决策周期长、制定成本高、协调沟通困难,原因就是受到了部门利益的严重影响,所谓“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导致政府运行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甚至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大部制改革如果不成功,就会把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要减少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除了建立外部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以外,在各部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也是一条重要途径。上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中所建立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是国务院的综合协调部门,几乎和每个部都有关系,这些部门和发改委的每个司、处都一一对应。但是发改委模式绝对不是大部制改革的方向,发改委的权力过大,完全成了一个“小国务院”。在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发改委应当抓“大”放“小”,剥离出工业行业管理的相关职责,缩小投资审核的范围,下放部分规划和产业政策管理的权力。各个部门在发改委的统一调控下,协调动作,往一个调控目标使劲,可以达到最佳的调控效果和较高的行政效率。

四、大部制改革需要良好的法律保障

由于受计划经济和部门立法的影响,我国相当程度上存在一个部门一套法律体系的现象,大部制改革后,有关执法主体,诉讼管辖和法律适用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同时,大部制改革必然涉及到现行法律法规的修改问题,国家应当以此为契机,增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和实行综合立法。首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所有的部门立法进行统一规范,对那些与现行法律制度相抵触的部门立法进行废除处理,对于那些符合我国立法原则和与现行法律法规相适应的部门立法,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颁布实施。

大部门体制范文篇8

一、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必要性

大部门体制,又称大部门制、大部制,一般是指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整合、归并为一个较大的部门,或者使相同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管理为主,以减少机构重叠、职责交叉、多头管理,增强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大部门作为政府机构设置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小部门而言的,通常管理职能较宽,业务管理范围较广,对一项政府事务或几项相近事务实行统一管理。所以,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关键,在于实现职能有机统一。在我国现阶段,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有利于提高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5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使政府职能有了重大转变,机构编制得以精简,管理方式不断创新,大体上与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相适应。但是,政府体制改革并没有到位,而且随着改革和发展,政府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问题突出,例如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交通运输、食品药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成为影响政府效能的体制因素,不仅造成了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推诿扯皮、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加大了行政成本,影响了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因此,对一些相近职能或融合性强的职能进行整合,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有助于从体制上理顺部门间关系,使政府运行更加顺畅,提高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能力。

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的职能和规模都是有限的,政府的作用主要限定在“市场失灵”的公共事务领域,如宏观经济调控、建立法律框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等,较少干预微观经济运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精简了大量按计划经济而设立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同时健全了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加强宏观调控,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但目前政府体制上存在的职能配置不合理、部门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比如说,有的综合部门既管宏观又管微观,既管规划又管项目审批,不能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也不利于产业管理部门进行统筹协调;有的部门政企不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干预微观经济社会事务;因此,在新的改革发展起点上,按照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思路,有机整合政府职能和部门,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规划制定、维护法制政令统一实施等宏观管理职能,减少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体制。

有利于形成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结构。政府机构是承载政府职能的实体,为了履行职能,政府通常需要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在传统社会,政府职能比较简单,机构设置也较少,如古代中国仅设有吏部、户部、刑部、兵部、礼部、工部等几个部门,美国在19世纪初只设有国务院、财政部和陆军部三个部门。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府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各国都先后增设了许多新的管理机构,如能源、运输、环保、社保、卫生、信息等部门,但是政府也不能增加一项职能就设立一个机构,使机构数量无限扩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际上采取的流行做法,就是将职能相近的部门重组为一个大部门,实行大部门体制,如发达国家无论大小,内阁部门一般保持在15-**个之间,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多一些,在**-**个之间;同时,为了行使某项相对独立的职能,或管理某方面的事务,大多数国家设有其他行政机构,如独立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等,名称、数量和职能取决于各国政府管理需要,形成了以内阁部门为骨干框架,其他行政机构相辅相成的政府组织结构。在我国,政府同样面临着管理职能增加但又不能设立过多机构的矛盾。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统筹考虑职能配置和各种类型机构设置,有助于政府在保持合理机构数量的基础上全面履行职能,逐步形成更加精干高效的现代政府组织结构。

二、实行大部门体制是一个积极探索、循序渐进的过程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和效能政府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无论是部门职责的重新界定,还是机构的调整重组,都要有利于政府全面正确有效履行职能,有利于解决现行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形势是好的,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是明确的,推进改革的有利因素很多,但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应当看到,在我国实行大部门体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经验,实行大部门体制需要一个探索过程,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一方面,要抓住时机,积极探索,首先选择一些意见集中、影响全局的重点领域,实行大部门体制,迈出坚实步伐,争取有所突破。比如说,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事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应将环保职能整合和机构设置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事关民生,建设职能的调整,应统筹协调城乡建设,把住房建设、住房制度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另一方面,大部门的设置,主要取决于我国改革面临的环境、条件和内容,要充分考虑到现实可行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为了加快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有必要整合各种交通运输管理职能和机构;同时考虑到有的管理部门的特点以及运行情况,改革需要一个过程,相关职能和机构整合就要从现实可行性出发,逐步推进。

从我国改革历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各个时期改革发展的要求,逐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为逐步实行大部门体制提供了成功经验。例如,1982年的改革,主要是精简机构人员,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个(含部、委、局、办,下同)精简到61个,人员编制缩减约25%。1988年的改革,按照职能转变的要求,国务院工作部门由72个减少到68个,人员编制精简**%。****年的改革,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务院工作部门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编制减少**%。1998年的改革,精简了9个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国务院工作部门减少到52个,人员编制减少47.5%。**03年的改革,主要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机构设置,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以上五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标志着政府改革的重要阶段,呈现为一种分阶段、逐步推进的过程,适应了不同时期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实行大部门体制,应充分运用以往成功经验,实事求是地逐步推进改革进程。

从国际经验看,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大部门体制,也大多是逐步推进、不断调整的。例如,英国的大部制就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其外交和联邦事务部,是1968年由外交部和联邦事务部合并而成的;商业、企业和规划改革部,儿童、家庭和学校部,创新、大学和技能部等部门,是1997年通过机构整合成立的;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是**01年由原来的农业、渔业和食品部与环境、运输和地区部整合而成的。美国1955年通过机构整合成立了卫生、教育和福利部,1979年又将该部分解为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和教育部两个部;农业部经过了多次重组,1994年又将商务部和内政部负责的相关职能划归农业部;国土安全部是**03年由22个联邦机构重组而成的超级大部。德国1986年成立了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接管了原来由内政部、农业部和卫生部共同负责的环境保护职能,形成大部制;**01年成立的消费者保护、食品和农业部,是由原食品、农业和林业部改组而成。日本内阁部门原来有1府22省厅,****年重组合并为现在的1府10省厅,尽管这次机构重组是通过一次大规模改革完成,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着手进行,专门设立了改革推进机构,制定了中央省厅改革法律等,到****年才正式完成,历时多年。

三、大部门体制改革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是,“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应按照十七大的要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深入研究和解决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1.职能和机构整合问题。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实质,在于实现职能有机统一,确保运转顺畅,而不在形式上调整多少部门。按照这一要求,改革方式有两种选择:一个途径是将职能相同相近的部门,重组为一个职能更宽、管理范围更广的大部门,使相关职能由一个大部门负责,统一协调管理相关领域的事务。具体整合方式,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比如说,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与公共卫生服务有着内在有机联系,应当在统筹协调食品药品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政府部门,统一负责相关领域的政策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职能。再比如说,能源涉及到经济、社会、外交、资源等多个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国家能源管理机构的设置,既要考虑强化行业管理职能,也要考虑从更高层次上加强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职能,实现职能有机统一。另一个途径是只对相同相近职能进行整合,不动机构。在许多情况下,一个部门可能只有某些管理职能与其他部门存在交叉,或者一项事务的工作流程客观上需要几个部门共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重组机构,而是采取职能整合的办法,将相近职能归入一个部门管理为主,使之成为该项职能的主要负责部门,牵头协调相关业务,其他部门配合,做到职责明确、各负其责,防止都负责、又都不负责,出了问题无人负责。

2.决策与执行分开问题。目前,有些政府部门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容易导致权力过于集中、部门利益化等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的运行机制”。实行大部门体制,有的部门职能更宽,权力更大,可能出现新的部门利益,监督控制更加困难。因此,实行大部门体制,更有必要在建立决策与执行相对分离的权力结构上有所创新。在这方面,国外已有多年实践,有些成熟经验可供我国参考借鉴。例如,**世纪90年代起,英国开始推行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的政府模式,内阁部门主要负责政策制定,设有各种决策咨询委员会,同时将部门内设机构成建制地转为执行机构,负责政策执行,并授予执行机构负责人充分的人事权、管理权和财政资源支配权,目前执行机构已达1**多个,大部分公务员在执行机构工作。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也有类似做法。从我国情况看,可考虑以大部门制改革为契机,进行决策与执行相对分开的改革试点,如将执行性、服务性、监管性的职责及相关机构,分离出来作为大部门的执行机构,将所属事业单位改为独立法人单位,使部门本身主要负责政策制定,执行机构和法人单位专门负责政策执行,形成决策与执行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大部门体制范文篇9

1富阳与顺德的大部制改革实践

1.1富阳模式

富阳市是杭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2007年初,富阳市出台了《中共富阳市委关于建立市四套班子重大事项协调运作机制的意见(试行)》和《中共富阳市委富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和完善市政府工作推进运作机制的意见(试行)》,把四套班子分工负责与合作共事结合起来,把现代政府统筹整合理念与现有的部门分工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套机制,富阳把它称为“5+15”运作机制。“5”,指从四套班子层面,建立工业化战略推进领导小组、城市化战略推进领导小组、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决策咨询委员会、监督管理委员会5个机构。其中,3个领导小组是市委重大事项议事机构,只议事不决策,决策仍由市委常委会或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乃至四套班子联席会议行使。决策咨询委员会是全市重大事项的决策咨询机构,由人大、政协牵头,市内外专家组成。监督管理委员会整合全市各类体制内外监督资源,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方位监管。“15”,指从政府层面,建立计划统筹委员会、规划统筹委员会、公有资产管理运营委员会、土地收储经营委员会、体制改革委员会、社会保障委员会、工业经济委员会、环境保护委员会、重大工程建设委员会、城乡统筹委员会、社会事业发展委员会、现代服务业发展委员会、招商委员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运动休闲委员会等15个专门委员会(简称“专委会”)。富阳专委会组织结构[1]如图1所示。“专委会”的性质是富阳市政府的统筹协调执行机构,它不是一个有形的大部门,而是按照职能有机统一的思路,把各部门中相同相近的职能梳理出来,整合归类组成。专委会制度实行市领导牵头负责,各专委会都有一个牵头责任部门,其他部门协助和配合,各部门可以置于多个专委会下面,一个部门在一个专委会下是牵头部门,在另一个专委会下可能成为协助配合的成员部门。富阳专委会制度的权力结构模式如图2所示。

1.2顺德模式

2009年9月14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佛山市顺德区党政机构改革方案》,按照顺德区作为全省行政管理体制综合试点改革的要求,顺德区启动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责权关系、创新运行机制、精简管理层次为主要任务的党政群联动为主要特征的大部制综合改革试验工作。一是党政联动一起改革,深化完善大部门体制。这次改革对41个党政群部门和部分双管单位的职能进行了同类项合并和优化重组,整合组建16个大部门,形成“宽职能、少机构”的大部门体制。二是大力度打破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管理部门的界限。把大部分原来省、市垂直管理的部门改为属地管理,并将相关部门划入顺德的大部门。三是创新行政运行机制,实现党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分工清晰又统一协调。实行决策权上移,由“四位一体”(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区联席会议负责全局性重大决策,由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决策咨询和政策研究室来研究制度、战略、规划和政策等重大问题;执行权集中由其他大部门和镇(街)来负责;监督权外移,由纪委(政务监察和审计局)及派驻各大部门的纪检组集中行使。四是精简管理层次,实行部门首长责任制。创新领导管理制度,设立副处实职的区政务委员职务,由区委常委、副区长和政务委员兼任16个大部门的首长,联席会议决策直接由大部门落实执行,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实现领导分工专业化、决策执行扁平化[2]。

2两地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比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各异,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的大部制试点各有特色,这显示出各地对行政体制改革的不同诉求。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区域面积富阳市比顺德区大很多,但在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方面,顺德远高于富阳,两地不可等量齐观,从人均GDP来看,两地均属经济较发达地区。总之,顺德的市场经济较富阳更为发达,社会管理压力较富阳更大。表2充分展示了顺德富阳两地大部制改革的基本框架,从表中可以看出,顺德大部制改革比富阳大部制改革力度大很多,需要的配套和扶持政策相应也多很多。在人员分流上都选择了回避策略,以减少改革阻力。顺德改革可以概括为“动职能,调机构”,而富阳的改革是“动职能,不调机构”,由此带来行政关系调整的不同。

3综合评价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同为县区级政府的富阳与顺德大部制改革的主要相同点在于:一是改革的目标或初衷之一的减少职能重叠、部门扯皮、政出多门等弊端得以实现。富阳通过专委会的跨部门协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提高了办事效率;顺德通过大部门综合履行行政职能,同样解决了“小部门”的沟通协调问题,至少是外部沟通得以内部化。二是都试图构建“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架构(如表3所示)。富阳和顺德在这方面的改革思路基本一致。在决策权方面,顺德和富阳的决策权都实行了上移的做法,将原本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决策权上移到上级政府层面,同时,顺德的大部门首长和富阳的专委会主任都是市领导班子成员,决策确定后有利于大部门和专委会理解上层意图,决策意图得以更加科学的执行。在执行权方面,富阳虽有专委会下的一个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但效率毕竟不如顺德一个大部门。在监督权方面,顺德打通了党政部门的界限,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而富阳的监督管理委员会充分利用了体制内外的监督力量,二者各有千秋。二者的主要不同点在于,顺德做“加减法”,希望“形变促神变”,富阳做“乘除法”,希望实现“神变形不变”,换句话说,富阳通过虚设专委会这一管理层级来回避了机构调整的问题,由此带来二者的主要不同点有:一是行政关系调整的上下对接。富阳在行政关系调整方面回避了“上下对接”问题,无论是对上还是对下,均由原来的部门进行“条条”对接,不存在上下级政府的协调问题,而顺德由于精简了大量部门,在对上级政府的对接方面存在较多困难,加之上级“条条”部门的自身利益作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二是机构的灵活变动问题。由于富阳的专委会是虚设的机构,无“三定”问题,因而其可以自主地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变化,以此服务于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灵活多变;而顺德的大部门是实实在在的职能部门,其设置有严格的“三定”要求,不易作出变化。三是县镇关系①的调整。富阳的机构设置未变,县、镇之间的关系未打破,保持了原来的层级权力结构,利于发挥镇(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顺德由于实行大部门体制,区领导担任大部门首长,大部门的行政级别高于原来的“小部门”,也就相应高于下面的镇(街),这就导致镇(街)在当地决策权方面的说话权变弱,不利于发挥镇(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综合来看,顺德的改革力度大,富阳模式相对保守,可以说,在现行条件下,富阳模式是顺德模式的一个过渡版。但要达成顺德模式所期待的理想效果,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做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有发达的第三方组织能承接政府职能,否则政府职能不可能减少。职能不削减和合理设置,机构的设置则只是隔靴搔痒、有表无里。

4启示

大部门体制范文篇10

一、大部门体制改革对监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大部门体制是指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职能相近的部门加以整合,形成宽职能、大部门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五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每次改革都推动了政府部门自身建设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自身及行政管理体制也要进一步改革。这次改革的目标在于“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也向行政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行政监察工作直接推动行政效能建设

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下,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诸多职能交叉问题,行政运行成本高,行政效率低,行政责任难以落实。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不满也直指行政效能问题。大部门体制改革就是要实现一种“大职能、宽领域”的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体制,有效避免职能交叉,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内部协调,提高社会经济生活的统筹安排能力。同时,更加明确了政治责任与行政责任,有利于建立责任政府。因此,行政监察机关要围绕提高行政效能展开工作,推动政府部门在进行机构改革时,能够做到职能分工明确,工作程序顺畅,工作职责明晰,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和直接管理事项,提高行政效能。

(二)行政监察工作着力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加快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选择。服务型政府基本特征在于依法执政、透明执政、勤政廉政,履行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这就要求行政监察工作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执法监督、效能监督等方式,切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行政监察工作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拥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本质特征。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行政监察工作就是围绕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这个根本点,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职能定位、职权范围、工作程序、制度规范进行审视与监督,推动机构调整真正向着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方向发展。

二、新形势下行政监察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大部门体制改革序幕已经拉开,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入,还将向地方各级政府延伸,。从根本上讲,这次改革不在于政府机构部门的多少,也不是机关人员编制的增加或者减少,衡量这场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志,在于公民到政府机关办事是否更加方便,政府为公民提供的各类公共产品是否更加丰富。行政监察机关在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既要通过行政监察工作保证大部门体制改革顺利实现,又要适应大部门体制改革,加强自身内部改革,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因而,行政监察工作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必须面对大部门体制改革触及部门利益的问题。过去,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决策周期长、成本高,协调沟通困难,重要原因就在于受到了部门利益的严重影响,即所谓“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这次改革,要解决现行管理体制中各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政策争夺有利事务管辖权、处罚权、收费权,对无利可图的事务拖延塞责等部门利益问题”,消除部门之间的纠纷,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某些权力部门的抵制,同时,改革中的机构调整与人员安置受利益驱动也会有许多矛盾和问题。二是自身必须适应大部门体制改革的问题。行政监察机关如何重新调整职能,适应透明政府、效能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行政监察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提高行政监察的有效性,推动政府改革实现较大的突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等。

三、行政监察工作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大部门体制改革必将推动政府在实现科学执政,促进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有更大的作为。行政监察机关更要通过履行自身职能,抓住关键问题,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顺利实施。

(一)积极开展机构改革中的职能定位监察

随着国务院机构的改革方案实施后,这一改革还会影响到各级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行政监察机关要顺应改革需要,及早准备和科学谋划,通过强化行政监察工作,推动政府机构改革持续深化,确保政府机构改革符合大部门体制改革方向,有效整合部门职能分工,合理配置权力资源,确保机构改革后的部门能够正确运用法律所赋予的行政权力,有效地管理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满足公众的需求,建立服务型政府。因此,行政监察机关要对机构改革方案中职能定位进行有效监察,这种监察应把握三个重点。一是明确部门职能分工。部门“三定”方案是机构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就是要通过制定和完善“三定”方案,具体落实转变职能的各项要求,理顺部门关系,强化部门责任,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行政监察机关要监督和确保机构改革的职能定位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讨论,对职能运行的行政成本、腐败成本和社会成本进行评估,提出具体意见,促进职能定位依法、科学、高效。二是确保政府职能的服务性。这次改革就是弱化具体事务管理,强化宏观调控与服务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通过行政监察,着力推动阳光行政,依法行政,落实责任,严格责任追究,使政府行为置于监督之下,真正做到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三是避免部门利益化。由于权力利益化倾向没有彻底改变,政府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越到后期,必然面临越来越强大的阻力。行政监察机关在大部门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职责就是通过对部门政策规章进行清理,对相关法律重新审视,提出修改意见,配合政府制定适应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法律法规,有效防止新组建的大部门产生新的部门利益冲动。

(二)深入开展行政效能监察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然指向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行政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行效能监察职能。一是在政府机构改革调整时,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加强对机构部门的权责一体、工作程序等规范性设置进行有效监察,尤其是督促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部门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程序,缩减办理时限。二是督促行政部门提高办事效率。行政监察机关通过监督,落实政府机关处理行政事务的责任主体,在处理行政事务,尤其是行政审批中,强化办事流程、办事时限,严格行政效能责任追究,真正落实责任政府建设,推动行政效能提升。三是落实群众行政效能测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服务型政府,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促进民生改善。因此,要建立一些客观的评价指标,就政府部门的行政成本、审批项目数量、部门之间职责交叉问题改善等方面进行考评。行政监察机关在对政府部门行政效能监察时,让群众对政府部门的工作绩效进行测评,把测评结果作为对政府部门奖惩的重要依据和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