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觉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9:02:12

触觉范文篇1

包装的视触觉感是由包装的材料、质地以及包装材料表面的肌理造成的,它的不同感觉传达给我们不同的信息和判断,在包装设计中,利用材质和肌理的设计来达到我们包装要传达的信息内容是我们有待研究的课题,也就是视触觉概念在包装设计上的导入。

1视触觉的产生

任何物体都有特定的材质构成,不同的材质表面产生不同的触觉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肌理感,肌理是物体外表的质地特征,质地的软,硬,光滑,粗糙,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质感可大致分为两种:视觉型和触觉型。表面虽是光亮平滑,但视觉上则令人感觉到独特的凹凸感或粗糙感,此即视觉优先型的质感J。视觉型就是我们所说的视触觉。视触觉和真正的触觉通常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视触觉是真正的触觉给人一种经验的反映而已,它是抽象的,在这种条件下,视触觉便成为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通过先前的经验得以产生,再经过编译和转化,成为一种视觉信息,进而对后来的触觉判断产生指导作用。因此,通过视触觉来判断新事物,可以诱导我们接触,也可以警示我们远离。例如:没有人愿意去抓长满刺的仙人掌,看到长长的刺,给人的反映是它会伤人,应该远离。而我们看到婴儿的一双小手,又光滑又柔软,很愿意去触摸一下,这是由于我们过去对这些触觉经验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判断符号,诱导了我们的行为。

2包装设计中材质的触觉感

为保证视觉运动的流畅顺利,包装设计中的各种视觉元素应是目力所及,在知觉容量限度内的,视觉客体必须是可视的,视觉信息要有一定强度的诉求力。视觉语言必须是易读的,各种信息的意义必须易于为人所理解,并具备相应的视觉环境。所以,包装设计中视触觉的导入必须建立在触觉的高度可视化,也就是它必须有较强的视觉传达功能,包装是商品的外表,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是通过包装来实现的。合理地导入可视的触觉信息,可以帮助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欲和认知度。

3包装设计中视触觉的2种形式

第一种视触觉形式是由包装材料本身材质的肌理造成的,它可以是感觉柔软的,坚硬的,光滑的,粗糙的等等,通过包装材料表面材质肌理的视觉触觉感,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亲和感和诱惑力,这在目前很多设计中都被广泛采用,例如,想表现具有粗糙原生态的茶叶包装,很多设计师会采用竹木或者粗陶等包装材料来设计,尽可能地把表面肌理触感建立在自然的视觉感受中,通过视触觉把商品的信息传达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认知并建立购买需求。

第二种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它不仅仅考虑到本身包装材质的选用,而且将所包装的产品材质肌理要素,模拟设计在产品的外包装上,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获得对包装商品的认知和识别,这种识别是通过包装的视触觉来完成的。例如,对一盒橙汁的包装设计,可以通过对橙子表皮的肌理的真实模仿,将橙子表皮肌理设计到商品的外包装上,建立较强烈的视触觉感,使消费者很快认识到这盒饮料是新鲜橙汁而不是别的,非常准确和有效地建立了和消费者之间的识别和认同关系。图2是由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设计的猕猴桃饮料包装,他创意性地把猕猴桃的真实表皮材质肌理通过包装纸材的设计,将真实的猕猴桃表皮模仿得非常逼真,使消费者通过视觉判断出商品的属性和相关信息。这样的创新设计是视触觉理念导入包装设计的很好典范。

4实现视触觉导入包装设计的手段

实现视触觉导入包装设计的手后已有:

(1)在商品包装的设计中,将真实的材质和肌理运用到包装材料中去,也就是前面举过茶叶包装的例子,直接运用竹木或陶器等来设计茶叶包装。这种方法也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也是比较传统的方法。

(2)采用模仿的方法,用其他常规包装材料,如纸张,塑料,玻璃等模仿产品特征或某一需要的材质肌理来达到视触觉和真实触觉上的效果,通过这样的设计来建立商品信息对消费者有效的视觉传达。图2就是通过纸材的模仿设计的很好的案例。

(3)通过平面的印刷技术来模仿某种肌理视觉效果,同样可以在包装设计中导入视触觉概念。消费者在最初的远观中就可以马上通过包装的视觉传达,获取对商品的基本的认知感受,从而判断对此商品的购买需求。例如,一盒糖果的纸盒包装,表面印刷的是布纹的肌理效果,它所传达的视触觉效果是比较柔和和温馨的,达到了包装需求亲和的预期效果。但它和前面两种手段不同,它只具有视触觉,而前面两种不仅具有视触觉,还具有真实触觉感。

触觉范文篇2

中国书法朴素而玄奥,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书法家们“形情思于笔端”、“殊衄挫于毫芒”,把宇宙意识和万物生机都尽量纳入其间,使之充满了生命意蕴的“妙不可言”。书法形象实际上就是人的生命和宇宙自然生命合而为一的形象。张怀瓘说:“夫草木各务生气,不自埋没,况禽兽乎?况人伦乎?猛兽鸷鸟,神彩各异,书道法此。”一切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尝到的、触到的,均可以提炼而融入书法意象,表现为韵律美和意蕴美。苏轼谓:“书必有精、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能成书。”这实际上就是触摸到了书法生命的活体。书法中的人的“精气骨肉血”熔铸成书法的生命之美,内在的质地美转换、凝结为视觉的形式。如何体验和品味这种生命之美?显然不是单纯的“看”可以得见。古人所谓“虚静”的观照(“澄怀味道”),是深明当下的“静态”,其实是“动作”的结果,是“生命运动的迹化”。而且,这个“静形”始终在以其“妙质”以静示动地昭示着其文化的深刻性,在喻示着生命之美和宇宙自然的“幽微”妙道。所以对这个“妙”的体味往往是闭目塞听(收视反听)的一种整体的感知,以“童心”去睹其形、闻其声、嗅其气、尝其味、触其质、体其妙。单薄地“看”和“听”恐未必能切入。因为“五色迷目,五音乱耳”,反而令人迷茫,不能达到生命的本真及宇宙的本体。肉眼之观与肉耳之闻,皆不称高明,所以《淮南子》说:“听有音之音者聋,听无音之音者聪。”真正的生命之美并不在表面的“声色气味”,更不在制作或装扮出来的视觉形式,而在于内在的有机相融的“精气骨肉血”及其所构成的生命活体的质感。理性的分解,可以把一头猪解剖为各个部分,骨肉分离,五脏六腑,清晰在案,然而它是一头死猪。于科学或有效,于艺术则无益。无色无声无气无味的书法线条及其造型,正是这样一种需要整体感触的生命活体。当真正地“心斋”“坐忘”、收视反听之时,触觉的本体便凸显了,于是“,玄览”方成为可能。书法呈现的方式非常简约,而且抽象,同时还有文字内容的干扰———很多人不是把字义当作对书法的辅助感知,而是在书法中认字,这显然不是欣赏。

古人似乎没有这个问题,而是很自然地在整体感知中便似有所悟了。书法的确是“多义”的,“空筐”极大。所以中国古人在论书画诗等艺术作品的欣赏时,很少单讲拿眼睛去看,也不可能像现代美学家那样,勉为其难地去对所谓“形式美的构成因素”进行物理学式的分析,而是立足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注重“静观”、“玄览”、“卧游”、“品鉴”、“品味”、“体味”、“味道”,字帖用“读”,写字曰“书”。一“品”字之中,视听嗅味触均有所调动。《说文》:“品,众庶也,从三口。”即“品”是拒绝单薄的,是众多的意思,是从一到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多”。中国审美,是讲求韵味、余味、回味的,归根到底,也可以用这一“品”字来总结,是谓“品味学”。禅宗里有“住于一味即摄众味”,讲求的也是对生命之美的申发和体味的深情。所谓“味在酸咸外”,当然就包含了触觉的美妙。这种对美的整体把握,显然超越了视觉形式美本身,而是囊括了包括视觉形式美在内的所有时空感、运动感、情调、意境、质感以及生命之美的本真。这才是最高明的欣赏。在“心斋”的“丧我”境界中收视反听、凝神静照,直取美(更多的时候称“妙”)的无上菩提。这里的“忘”和“丧”,并非消除,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整合,一种圆通和合的境界。这里的“收”和“反”,也不是全然取消耳目之功,而是全面调动包括触觉在内的身心功能,更深刻地真切感知、更本然地到位地体味艺术对象。这无疑是一种更多主动参与的、心手合一的“品味”———“体味”。味触一体,是为“妙学”。

历来美学,习惯于放大头脑而脱离身体,总爱把美规定在视觉和听觉的感应中、放在理性的约束中,似乎摆脱了自然的动物属性其实是“蔽于人而不知天”,反而“人为成伪”、失之于自然了。虽然动物的快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人的美感,但人的全部官能感受只能是人的而非动物的。比如触觉,实际上是一种全方位的触觉。触觉与四官相通,是“心官”的感受器,而且是最真实和最本然的感受器。中国人自古强调“身体”这个维度,有所谓“身在而道在,身在而美在”的说法,这种出于实践理性和“乐感文化”的审美体验,具有十足的“亲体性”。以至在后来的思想中谈到“实践出真知”时也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得去亲口的尝一尝。这的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种审美的亲体性,与西方传统文化注重“视听”确乎是大异其趣。西方人看鲜花,更多地注重其“形色”,如花形大小、花色绚丽等,中国人似乎更在意其袭人的花气、柔润的花质等。这就是“视像性”与“亲体性”的差别。如果以西人传统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书法,必然有“隔”。然而,近现代以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西方后现代思潮如日中天的崛起,随着西方哲学向一种更为始源的‘生活世界’的回归,这种以反思为其取向的西方意识哲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尼采的‘一切从身体开始’的宣言,以及狄尔泰的作为其生命哲学核心的‘体验’的概念,还是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之于‘我能的身体’的发现,实际上都表明了一批新生代的哲学家已开始摆脱传统的羁绊,表明了在西方哲学中一种重新奠基运动的正在兴起,并且在这种奠基运动中不是思维而是身体开始成为新哲学的阿基米德之点,从‘反思’走向‘反身’似乎正在成为人类哲学历史发展的理论必然。而这样一种全新思维方式的转变,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了却有赖于生命发生学、文化人类学的深入研究。不过,据现代胚胎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的形成有一个先后秩序和过程。最先发育的是触觉,怀孕7周开始发育,24周时大部分触觉器官开始动作并延伸到整个身体,然后依次是味觉、嗅觉、听觉,最后才是视觉。这个感觉器官的发育过程,应该可以说是部分地浓缩或重演了人类祖先的某些进化的阶段。因此,触觉是人类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个根本性的基础和前提。触觉作为主体最先成长的感觉,似乎并不被历史文化所看重,更被宗教与哲学所排斥,以至于被遗忘在美学研究之外。这里面的原因极其复杂,我们将另文研究。然而,首先容易被理解的原因是:触觉是最基本的、最普遍的、最平凡的,也是最一般的感觉,所以往往不引人注目。其次是:触觉被人为地规定为低级的动物性的官能感受(主要是西方的理性哲学),在生理学上突出地表现为“食色性也”,在儒教有“男女之大防”,在西方宗教里通常视为“肉体邪恶”,即使“性的触觉美”已超越了传宗接代的“人的生产”目的,进化为人生目的之一,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显现,充满了“利、真、善、美、信、妙”的人文理想,可依然不为“高深”的哲学美学所顾及,也被教育视为“禁忌”。

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全面能力的自由实现”的社会理想,在此有个不小的疑问。非常奇怪,不是?再者,触觉的功用经常被溶化在视听嗅味诸觉之中,并被后者所取代而发生转换。后者作为特殊的感觉,相对触觉来说,对客体的感受更加敏锐具体,更加鲜明突出,正是所谓“已开之窍”。而触觉是全方位的,具有整体性,犹如“浑沌”。触觉被湮没于“四官”之后,并非就真正的“七窍生、浑沌死”了,它在幕后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各种信息和经验、各种感受和知觉,并与“四官”一道共同感受着世界,共同创造着美妙。这个浑沌的触觉,长期地蔽于“耳聪目明”,深藏在艺术审美的盲区之中,我们认为是不应该的。即使在中国古人那里,虽未具体予以否认,也没有明确加以肯定,而是笼统地把它纳入到整体直观顿悟中,讲求一种比较含糊的“体味”。这是中国人很特别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自有其独到的一方面,也有可加以分析的余地。这样的观念长久地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或许是不利的,但对于艺术和美而言却是有幸的,“体味”确乎是先验地、单刀直入地洞悉了其真谛。不过,时代在向前发展,美学既称科学,自然不会拒绝对“整体”的分析及其内部关系的揭示,虽然有待于时日。“体味”,犹如体道验道悟道,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这之中怎能忽略触觉呢?同属“肉身感受”的味道、香气等,我们的审美文化并没有排斥。如由味觉而产生的醇厚、清淡、生辣、甜熟等审美范畴;由嗅觉而产生了气息、气韵、雅俗清浊、简远淡逸等审美范畴。可是,更重要的一些审美范畴,却是源自于触觉的,如“妙”“、刚柔”、“骨力”、“肥瘦”、“润燥”“、钝利”、“涩滑”……所有关于线条艺术的质地质量的质感,都与触觉紧密相关,包括线质的弹性感、强劲感、轻重感、厚薄感、立体感、运动感、光洁与毛糙感,连创造书法艺术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都包括在这种触觉的美感之中。可以说,因为触觉的转入,才决定了视觉美感。而触觉美与视觉美在书法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中频繁地发生着转换,才引发联觉与通感。

对此,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指出:“品味在视觉活动中更多地带有‘手’的特性———触摸感。也就是说,书法中线的形质个性与内在意蕴,惟有在视觉的‘触摸’中方能得以照面,得以显示”。这是行家深刻的鉴赏,打通了视觉与触觉,准确地说,是对审美对象入木三分的体味。只是,书法的创作和欣赏,其实不是靠人的手去“触摸”而是人手的延长———很早就历史地“主体化”了的工具———毛笔———她具有主体的“神经末梢”,是神奇而机敏的“触觉感受器”,是书法家高韵深情的“传导器”。

触觉范文篇3

关键词:阵列传感器混沌电路开关电容A/D转换信号采集

引言

随着机器人技术和复杂检测系统的出现,人们对触觉传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触觉阵列规模的扩大,希望A/D转换速度加快,而原先在小规模阵列触觉传感器系统中采用的共用A/D转换器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大规模阵列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实时性的要求。因此,要想实现高速、高分辨率并且对小信号敏感的大规模阵列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关键部件就是A/D转换器。

本文利用混沌帐篷映射方法和开关电容(SC)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A/D转换器。该A/D转换器的电路具有调理放大、误差补偿和A/D转换功能一体化的优点,并且电路简单、便于集成、功耗小;能以很高的性能价格比实现多路触觉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并行采样和A/D转换。

1阵列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的组成

模拟式阵列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的原理电路见图1。该系统由m×n阵列传感器、列读取电路、行扫描电路、n个ADC电路、时序控制电路和计算机等组成。在时序控制电路的控制下,行扫描电路对m行阵列触觉传感器发送周期性激励信号;而列读取电路则周期性地并行读入n列输出信号。读n个信号经n个A/D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格雷码序列直接送到计算机;计算机完成格雷码向二进制码的转换,接着在时序逻辑的控制下,读取下一行的n列信号并进行A/D转换。计算机在获得1帧m×n触觉传感器信号后,就可以进行信号处理了。图1中除A/D转换器需要特殊设计外,其余各电路都有现有的产品,没有特殊要求。

2混沌开关电容A/D转换器的设计

2.1混沌开关电容A/D转换的原理

利用开关电容技术进行误差补偿的基本原理是电荷的再分配。电容失配误差利用开关转换储存起来,结果由电容上电荷的再分配而得到补偿。混沌帐篷映射是一种离散非线性系统,其映射关系为:

这一映射可以看到由两步组成:先将区间[0,1]伸长2倍,然后再压缩成原区间[0,1]。如此反复迭代操作,最终导致相邻点的指数分离,从而进入混沌状态。这种映射对初始值(系统的输入信号)的放大与通常的线性放大方法不同:线性放大倍数为一常数,而且受工作范围限制;而处于混沌状态的帐篷映射系统,是在有界的区间内,迭代1次将信号放大2倍,反复有限次迭代后,可以将微弱信号放大到可观测的水平,而不会出现溢出再现象。显然,这是一种非线性放大。帐篷映射系统的输入值Vin对应于系统的初始状态x0。x0可以二进制小数表示:

为了得到离散帐篷映射的迭代输出与x0的关系,引入另一种非线性映射——离散贝努利移位是映射:

这一映射的作用是每迭代一次,就将二进制位t1、t2、t3、……向左依次移出一个二进制位,即

对于贝努利移位映射,令bn=sgn(x''''n-0.5),作为贝努利移位映射的第n次迭代输出,由于bn=tn,且bi(i=0,1,2,…)是一个二进制序列;对于帐篷映射,令gn=sgn(xn-0.5),则gi是与bi对应的格雷码序列,即

根据上述和初始时刻x0=x''''0=Vi,可得:

因此,通过将帐篷映射迭代输出的格雷码序列gi(i=0,1,2,…),转换成贝努利移位映射的二进制序列bi(i=0,1,2,…),可推算出初始值(输入信号的二进制数字量),即

式(7)中{Vin}表示输入信号的二进制数字量。gi(i=0,1,2,…)就是经过帐篷映射完成了对输入信号的非线性放大和A/D转换的格雷码形式的数字量。

2.2混沌开关电容A/D转换电路的实现

利用并关电容技术进行电路设计,有其独特的优点:电路的性能与电容无关,只取决于电容之比,两个电容比值的误差小于1/1000,因此电路运算精度高;电路便于实现大规模集成,因而电容体积小、工作可靠、成本低,功耗小(一个开关电容A/D转换器功耗4mW)等。这些优点对模拟式阵列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最有利,因此该系统需要大量的ADC。

图2混沌开关电容A/D转换电路

基于帐篷映射的开关电容A/D转换电路如图2所示。运放A1、A2及周围的电路完成帐篷映射,即完成对输入信号的非线性放大和A/D转换;C4、C5、A3及周围的电子模拟开关组成保持电路,输出信号V0为输入信号的格雷码形式的数字量。图3为电路时序控制逻辑。

图2电路,当启动信号为高电平时,电子模拟开关指向“1”端,输入信号Vi接通。延时t1时间后,D触发器产生一个脉冲信号,这时,若0≤Vi≤0.5,则电子模拟开关S1指向“2”端,C1、C3和A2及有关的电子模拟开关构成一个开关电容比例延时器,如图4所示。在(n-1)T时,Vi给C1充电,充电电荷为C1Vi(n-1),C3被短路,V02(n-1)=0;在nT时,C1中电荷转移到C3中,充电电荷为C3V02(n),由电荷守恒原理,其差分方程为:

C1Vi(n-1)=C3[V02(n)-V02(n-1)]=C3V02(n)(8)

式(8)经过Z变换可得该电路Z域传递函数:

H(Z)=V02(Z)/Vi(Z)=(C1/C3)Z-1(9)

若取C3=0.5C1,则有:

H(Z)=V02(Z)/Vi(Z)=(C1/C3)/Z-1=(C1/0.5C1)Z-1=2Z-1(10)

可见,图4的电路具有起放大作用的比例延时功能,实现了对输入信号的翻倍,即实现了y=2x的运算;同时对C4充电,当下一个“o”脉冲为高电平时,C4中电荷转移到C5中,这时开关S0指向“2”端,把输出信号Vo反馈到输入端,给C1充电,实现迭代运算。经过n次迭代后,使Vi信号入大,直到可观测为止。

同理,当0.5≤Vi≤1时,Vi向C2充电,电子模拟开关S2指向“2”端,这时,C2、C3和A2构成另一个开关电容比例延时器,把式(9)中的C1换成C2,就是这个比例延时器的Z域传递函数。“e”脉冲为高电平时,C2中电荷Q=C2Vi转换到C3中,若取C3=0.5C2,就实现了y=2(1-x)的运算;当下一个“o”脉冲为高电平时,C4中电荷转移到C5中,这时开关S0指向“2”端,把输出信号Vo反馈到输入端,给C2充电,实现迭代运算。经过n次迭代后,使Vi信号放大到可观测为止。

这样,经过一个周期T,完成了对Vi一个样点的采集。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A/D转换工作。D触发器输出的信号就是格雷码序列:

将gk序列和初始条件b0=Q0代入式(6)中,就得到贝努利二进制序列bk(k=0,1,2,…)。当然,只要把ADC的输出信号Vo(格雷码序列)送入计算机,转换成二进制数字量的工作,可由计算机通过软件来实现。

3实验结果

利用图4的信号系统对5×7应变式微型阵列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非线性放大和A/D转换实验,实验结果见表1。表1中为第4行7个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A/D转换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帐篷映射的开关电容A/D转换器可有效地实现对小信号的放大和A/D转换。

4结论

本文利用混沌电路对小信号敏感及它具有的非线性变换的独特性能,设计了混沌帐篷映射开关电容新型A/D转换器。这种A/D转换器适用于机器人模拟阵列触觉传感器输出信号的A/D转换。它集调理放大和A/D转换于一体,具有电路简单、易于集成及功耗小的特点。开关电容电路只有二相时钟,电路性能只取决于两个电容之比而与电容绝对值无关,因而电路运算精度高、成本低。利用该A/D转换器可实现多路触觉信号的并行采样和A/D转换,以满足大规模阵列传感器信号的实时采集要求。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表1A/D转换实验结果

传感器(4,1)(4,2)(4,3)(4,4)(4,5)(4,6)(4,7)

测量值/mV0806718824617025

计算值/mV0.080.266.4187.5242.3168.924.7

格雷码

gog1…g6g700000000000111110001100100101000001000010011111000000101

触觉范文篇4

一、引言

郭纪金先生在他的《企业文化》书中,曾经有一段趣事: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航行时船出了故障,必须让一部分人先跳下去,才能保证船不沉。老于世故的船长,知道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他对英国人说:“跳水是一种体育运动。”英国人崇尚运动,听罢就跳;他对法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时髦,你没看见有人跳了吗?”法国人追求时髦,遂跟着跳下;他对德国人说:“我是船长,现在跳水,这是命令。”德国人严守纪律,服从了命令;对现实的美国人说:“反正你买了人寿保险,跳了不亏。”对中国人说:“你家不是有80岁的老母嘛,你不逃命对得起她老人家吗?”中国人也跳了。这则幽默生动说明世界上存在众多文化类型,不同文化背景必然产生不同行为方式,只有利用跨文化优势、管理文化差异、消弭文化冲突,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赢得成功。

在当今以人才为主导的经济社会中,人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而外贸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政治观念,业务熟练,熟悉相关法律,具有高的情商和智商,而且还要具备外贸信息员的特质、需要通晓人事、不断创新的特别素质。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吸收和积累,是贸易创新的源泉,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发展对外贸易,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文化触觉概述

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上作用重大,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与文化正在不断走向融合,“文化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正在迅速崛起。1999年10月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会议上,世界银行曾指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也是世界经济运作方式和运作条件的重要因素(安字、田广增、沈山,2004)。文化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由文化自身的结构决定的。文化的层次如图1所示。

文化具有双重性,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如果将文化比喻为一座冰山的话,冰山的上层为文化的外在表现,下部为文化的隐藏部分。如果想了解冰山上有形事物的影响力,就必须潜入水底去了解冰下隐藏的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文化差异中文化因素而非心理因素有时会妨碍贸易的交流和前进。消除文化差异的基本要件之一,就是在对不同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客体开展国际交往时,依据公认的国际规则和行为规范开展活动,并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交往、沟通与合作。当今研究跨文化众多理论中,大都强调一些外在的素质,例如外语能力、国际知识储备等,忽略了内在素质的培养,笔者倡导的外贸“文化触觉”这一理念主要是想引起社会对国际贸易中文化内在情感的思考,促进开放型外贸人才的培养。

触觉是自艺术心理学的重要范畴,即感受能力。贝伦森曾在“四福音”中论述了“触觉想象”理论,并提出了著名的“触觉值”的概念。他认为在感受艺术作品时,观赏者通过“想象感觉”设想经历了一次真实的身体遭遇,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付竹,2007)。对于跨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触觉,就是在认识全球化文化中,通过激发其触觉想象感觉,创造出能使主体感觉触摸到客体文化的感觉,从而更充分地把握贸易动态,适时捕捉商机。文化触觉并不是虚无飘渺以及不可触摸。它是建立在学识基础上的,将在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对文化的敏感,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发散思维,获取与贸易对象相关的文化信息,并创造机会赢取价值的能力:它要求对本土文化及非本土文化有客观、全面、深层次的了解,并能够区分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分离:它是一种建立在客观感知基础上的主观认知及其所产生的心理敏感,这种敏感会促使人们利用已有信息,通过发散思维获取有价值或者相关的信息。

三、文化触觉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触觉可以有效消除文化壁垒和冲突

文化这一概念具有动态性,它会随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丰富。而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差异总和就构成了文化壁垒,具体体现在语言、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政治法律制度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逻辑思维习惯、对时间的态度及对情景和关系的依赖程度等不同地域、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的特征。当不同时空的文化发生关系时,其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就形成了文化冲突。如果处理不好,文化冲突就有可能发展成不可遏制的后果。外贸人才只有具备了文化敏感性,才能有效分析文化差异,找到不同利益方的平衡点,满足贸易的需要。举个简单的关于文化敏感性的例子,当年可口可乐公司在香港拓展业务时,最初品牌的名译为“是必利”,这是因为不了解中国人文化习惯,这个名字显得俗气而且不容易记住,贸易量十分有限,后来公司针对香港居民的文化背景及汉语的特色,改名为“雪碧”,这个名称显得高雅和新潮,立刻受到中国香港、大陆巨大市场的青睐。

(二)文化触觉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贸易需求。发现商机

世界上跨文化的经济交往自古有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跨文化的经济交流已经由原来交往范围狭窄、交往频率低转化为世界范围内人们的日常行为。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自觉不自觉地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如果未来能利用触觉感受,引发人对产品的情感联系,并通过有效方式聆听消费者声音,将获得巨大的商机。过去几年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一台让人爱不释手的家电,即智慧型吸尘器,Roomba这台吸尘器可以自行侦测家里的行动路线,避开古董、小孩、宠物等,并完成打扫的任务。这种设计得益于设计师对人情感诉求的敏锐性,将这种触觉感融入设计,获得成功,得益于触觉具有引发人情感面的特点,让商品具有了情感诉求的特征。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阐述了人的需求层次,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安全需求后会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当前,人们在货物和服务中购买的主要是生活方式、文化诉求、情感和心灵体验。因此,无论货物贸易或者服务贸易。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因素。比如我们所知道的,每个国家都有代表自己的文化产业。说起意大利,大家就想到服装,法国的红酒、日本的数码产品、中国的瓷器等等,这些都是进行国际贸易所需要的常识。只有将这些常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现很多商机。对于我国而言,中国设计与提供的服装如果更多融合武术、东方特色会让这些产品的文化内涵更好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贸易的发展。

(三)文化触觉有利于建立系统的国际营销渠道

以“海尔”、“TCL”、“格兰仕”为例,他们各自创造了自己的“国际化模式”。但在国际化进程中分别遇到了困境,其中共同的困境时缺乏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和系统的国际营销渠道。所谓的国际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消费的国际化,而非产品的国际化。国际化必然要求建立准确和强有力的商业信息系统网络,建立包括一般客户、海外经销客户现在何未来需要的产品,而文化触觉的培养可以让对销售国的语言风格、语言符号的言外之意都掌握。我们可以从一些营销失败案例可以看出文化触觉的重要。Pepsodem牙膏在东南亚销售不畅,主要是因为他许诺的洁白牙齿与视黑黄牙齿为威望象征的当地文化相冲突。一家美国公司在马来西亚进行的一次广告活动因为使用许多暗绿色而惨遭失败,因为在马来西亚暗绿色象征疾病和死亡。如果理解了销售国的价值观,就会在销售外贸产品时事半功倍。比如美国的文化价值中心在于个人活动和主动性上,而亚洲社会强调合作和服从集体等等。很多年来,很多欧洲国家消费者对购买美国的品牌很勉强和犹豫,因此很多美国公司在与欧洲做生意时需要非常小心谨慎以免过分宣扬自己的美国根源。近年来,美国品牌的开始流行,主要是因为美国音乐、电影、电视节目在全球的传播、互联网的发展和对美国旅游增加,这些得益于使得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更加熟悉美国的文化(陈希,1999)。

行为传导理论认为,一国文化将最终影响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从而影响其对贸易产品、地区、方式等多方面的选择,导致各自偏好差异。这些差异则构成了市场的不完全性,同时增加了产品的进入成本。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派认为: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是专业化经济与节约交易费用之间两难的结果,当专业化分工水平一定或者说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交易费用至关重要(杨小凯,2003)。在国际贸易中,文化传统是对交易费用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因此,具备敏锐的文化触觉有助于减少贸易成本,有利于将交易产品更加迅速地打入国际市场,赢得先机。

四、文化触觉的生成及开放型经济人才文化触觉的培养

(一)文化触觉的生成方式

文化触觉作为开放型经济人才必备素质,也是人才价值的充分体现。但开放型经济人才敏锐的文化触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有其自身的生成过程。文化触觉是建立在文化相互尊重基础上,在国际交往中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它要求主体对本土文化及非本土文化有客观的、全面的、深层次的了解,并能够区分及识别不同的文化,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外在分离和内在联系:文化触觉还要求主体具有对文化的心理敏感,这种敏感会促使人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网络,通过发散思维,获取有价值或者相关的信息。

(二)开放型经济人才文化触觉的培养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开放型经济人才的重要机构。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培养开放型经济人才的文化触觉。

首先,教育理念上,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意识。国际贸易中是一种互主体的交往,双方的交往是一种平等、独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触觉,就必须不断强化学生在文化交往中的主体意识。在此过程中,既是要反对文化自卑主义,又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不因经济发达国家在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问题上常常采用只有他们才能达到的高标准,如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而丧失了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唯西方马首是瞻,把西方的标准视为先进的文化,对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产生自卑感。同时也要防止学生视自己文化最优越,而导致的封闭、抵制外来文化的盲目心理。在任何国际贸易中,都应该注意不能以自己的行为标准、自己认可的价值来要求其他的贸易主体,而应该做到尊重对方,在相互尊重中寻找贸易的共同利益。

其次,在语言教学中,注重传授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贸易中,经济技术合作产生的困难,并不一定都是因为技术问题导致的,有不少是由于语言、文字等深层内涵的交流障碍,以致信息传递不尽明确,彼此缺少了解而产生的误会。每个国家的语言在内涵上难免存在差异,这一方面更应该注意。如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dragon)在中国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但是在西方,dragon被视为邪恶的化身,比喻一些凶恶的人,尤其是指妇女,这种鲜明的文化差异一定要放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方可充分理解。所以,在语言教学中,不仅要进行语言讲授,还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的分析,让学生不仅学会运用外语语言,而且懂得用他国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触觉范文篇5

一、引言

郭纪金先生在他的《企业文化》书中,曾经有一段趣事: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航行时船出了故障,必须让一部分人先跳下去,才能保证船不沉。老于世故的船长,知道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他对英国人说:“跳水是一种体育运动。”英国人崇尚运动,听罢就跳;他对法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时髦,你没看见有人跳了吗?”法国人追求时髦,遂跟着跳下;他对德国人说:“我是船长,现在跳水,这是命令。”德国人严守纪律,服从了命令;对现实的美国人说:“反正你买了人寿保险,跳了不亏。”对中国人说:“你家不是有80岁的老母嘛,你不逃命对得起她老人家吗?”中国人也跳了。这则幽默生动说明世界上存在众多文化类型,不同文化背景必然产生不同行为方式,只有利用跨文化优势、管理文化差异、消弭文化冲突,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赢得成功。

在当今以人才为主导的经济社会中,人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而外贸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政治观念,业务熟练,熟悉相关法律,具有高的情商和智商,而且还要具备外贸信息员的特质、需要通晓人事、不断创新的特别素质。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吸收和积累,是贸易创新的源泉,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发展对外贸易,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文化触觉概述

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上作用重大,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与文化正在不断走向融合,“文化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正在迅速崛起。1999年10月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会议上,世界银行曾指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也是世界经济运作方式和运作条件的重要因素(安字、田广增、沈山,2004)。文化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由文化自身的结构决定的。文化的层次如图1所示。

文化具有双重性,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如果将文化比喻为一座冰山的话,冰山的上层为文化的外在表现,下部为文化的隐藏部分。如果想了解冰山上有形事物的影响力,就必须潜入水底去了解冰下隐藏的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文化差异中文化因素而非心理因素有时会妨碍贸易的交流和前进。消除文化差异的基本要件之一,就是在对不同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客体开展国际交往时,依据公认的国际规则和行为规范开展活动,并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交往、沟通与合作。当今研究跨文化众多理论中,大都强调一些外在的素质,例如外语能力、国际知识储备等,忽略了内在素质的培养,笔者倡导的外贸“文化触觉”这一理念主要是想引起社会对国际贸易中文化内在情感的思考,促进开放型外贸人才的培养。

触觉是自艺术心理学的重要范畴,即感受能力。贝伦森曾在“四福音”中论述了“触觉想象”理论,并提出了著名的“触觉值”的概念。他认为在感受艺术作品时,观赏者通过“想象感觉”设想经历了一次真实的身体遭遇,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付竹,2007)。对于跨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触觉,就是在认识全球化文化中,通过激发其触觉想象感觉,创造出能使主体感觉触摸到客体文化的感觉,从而更充分地把握贸易动态,适时捕捉商机。文化触觉并不是虚无飘渺以及不可触摸。它是建立在学识基础上的,将在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对文化的敏感,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发散思维,获取与贸易对象相关的文化信息,并创造机会赢取价值的能力:它要求对本土文化及非本土文化有客观、全面、深层次的了解,并能够区分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分离:它是一种建立在客观感知基础上的主观认知及其所产生的心理敏感,这种敏感会促使人们利用已有信息,通过发散思维获取有价值或者相关的信息。

三、文化触觉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触觉可以有效消除文化壁垒和冲突

文化这一概念具有动态性,它会随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丰富。而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差异总和就构成了文化壁垒,具体体现在语言、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政治法律制度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逻辑思维习惯、对时间的态度及对情景和关系的依赖程度等不同地域、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的特征。当不同时空的文化发生关系时,其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就形成了文化冲突。如果处理不好,文化冲突就有可能发展成不可遏制的后果。外贸人才只有具备了文化敏感性,才能有效分析文化差异,找到不同利益方的平衡点,满足贸易的需要。举个简单的关于文化敏感性的例子,当年可口可乐公司在香港拓展业务时,最初品牌的名译为“是必利”,这是因为不了解中国人文化习惯,这个名字显得俗气而且不容易记住,贸易量十分有限,后来公司针对香港居民的文化背景及汉语的特色,改名为“雪碧”,这个名称显得高雅和新潮,立刻受到中国香港、大陆巨大市场的青睐。

(二)文化触觉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贸易需求。发现商机

世界上跨文化的经济交往自古有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跨文化的经济交流已经由原来交往范围狭窄、交往频率低转化为世界范围内人们的日常行为。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自觉不自觉地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如果未来能利用触觉感受,引发人对产品的情感联系,并通过有效方式聆听消费者声音,将获得巨大的商机。过去几年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一台让人爱不释手的家电,即智慧型吸尘器,Roomba这台吸尘器可以自行侦测家里的行动路线,避开古董、小孩、宠物等,并完成打扫的任务。这种设计得益于设计师对人情感诉求的敏锐性,将这种触觉感融入设计,获得成功,得益于触觉具有引发人情感面的特点,让商品具有了情感诉求的特征。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阐述了人的需求层次,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安全需求后会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当前,人们在货物和服务中购买的主要是生活方式、文化诉求、情感和心灵体验。因此,无论货物贸易或者服务贸易。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因素。比如我们所知道的,每个国家都有代表自己的文化产业。说起意大利,大家就想到服装,法国的红酒、日本的数码产品、中国的瓷器等等,这些都是进行国际贸易所需要的常识。只有将这些常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现很多商机。对于我国而言,中国设计与提供的服装如果更多融合武术、东方特色会让这些产品的文化内涵更好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贸易的发展。

(三)文化触觉有利于建立系统的国际营销渠道

以“海尔”、“TCL”、“格兰仕”为例,他们各自创造了自己的“国际化模式”。但在国际化进程中分别遇到了困境,其中共同的困境时缺乏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和系统的国际营销渠道。所谓的国际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消费的国际化,而非产品的国际化。国际化必然要求建立准确和强有力的商业信息系统网络,建立包括一般客户、海外经销客户现在何未来需要的产品,而文化触觉的培养可以让对销售国的语言风格、语言符号的言外之意都掌握。我们可以从一些营销失败案例可以看出文化触觉的重要。Pepsodem牙膏在东南亚销售不畅,主要是因为他许诺的洁白牙齿与视黑黄牙齿为威望象征的当地文化相冲突。一家美国公司在马来西亚进行的一次广告活动因为使用许多暗绿色而惨遭失败,因为在马来西亚暗绿色象征疾病和死亡。如果理解了销售国的价值观,就会在销售外贸产品时事半功倍。比如美国的文化价值中心在于个人活动和主动性上,而亚洲社会强调合作和服从集体等等。很多年来,很多欧洲国家消费者对购买美国的品牌很勉强和犹豫,因此很多美国公司在与欧洲做生意时需要非常小心谨慎以免过分宣扬自己的美国根源。近年来,美国品牌的开始流行,主要是因为美国音乐、电影、电视节目在全球的传播、互联网的发展和对美国旅游增加,这些得益于使得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更加熟悉美国的文化(陈希,1999)。

行为传导理论认为,一国文化将最终影响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从而影响其对贸易产品、地区、方式等多方面的选择,导致各自偏好差异。这些差异则构成了市场的不完全性,同时增加了产品的进入成本。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派认为: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是专业化经济与节约交易费用之间两难的结果,当专业化分工水平一定或者说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交易费用至关重要(杨小凯,2003)。在国际贸易中,文化传统是对交易费用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因此,具备敏锐的文化触觉有助于减少贸易成本,有利于将交易产品更加迅速地打入国际市场,赢得先机。

四、文化触觉的生成及开放型经济人才文化触觉的培养

(一)文化触觉的生成方式

文化触觉作为开放型经济人才必备素质,也是人才价值的充分体现。但开放型经济人才敏锐的文化触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有其自身的生成过程。文化触觉是建立在文化相互尊重基础上,在国际交往中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它要求主体对本土文化及非本土文化有客观的、全面的、深层次的了解,并能够区分及识别不同的文化,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外在分离和内在联系:文化触觉还要求主体具有对文化的心理敏感,这种敏感会促使人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网络,通过发散思维,获取有价值或者相关的信息。

(二)开放型经济人才文化触觉的培养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开放型经济人才的重要机构。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培养开放型经济人才的文化触觉。

首先,教育理念上,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意识。国际贸易中是一种互主体的交往,双方的交往是一种平等、独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触觉,就必须不断强化学生在文化交往中的主体意识。在此过程中,既是要反对文化自卑主义,又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不因经济发达国家在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问题上常常采用只有他们才能达到的高标准,如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而丧失了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唯西方马首是瞻,把西方的标准视为先进的文化,对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产生自卑感。同时也要防止学生视自己文化最优越,而导致的封闭、抵制外来文化的盲目心理。在任何国际贸易中,都应该注意不能以自己的行为标准、自己认可的价值来要求其他的贸易主体,而应该做到尊重对方,在相互尊重中寻找贸易的共同利益。

其次,在语言教学中,注重传授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贸易中,经济技术合作产生的困难,并不一定都是因为技术问题导致的,有不少是由于语言、文字等深层内涵的交流障碍,以致信息传递不尽明确,彼此缺少了解而产生的误会。每个国家的语言在内涵上难免存在差异,这一方面更应该注意。如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dragon)在中国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但是在西方,dragon被视为邪恶的化身,比喻一些凶恶的人,尤其是指妇女,这种鲜明的文化差异一定要放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方可充分理解。所以,在语言教学中,不仅要进行语言讲授,还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的分析,让学生不仅学会运用外语语言,而且懂得用他国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触觉范文篇6

一、引言

郭纪金先生在他的《企业文化》书中,曾经有一段趣事: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航行时船出了故障,必须让一部分人先跳下去,才能保证船不沉。老于世故的船长,知道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他对英国人说:“跳水是一种体育运动。”英国人崇尚运动,听罢就跳;他对法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时髦,你没看见有人跳了吗?”法国人追求时髦,遂跟着跳下;他对德国人说:“我是船长,现在跳水,这是命令。”德国人严守纪律,服从了命令;对现实的美国人说:“反正你买了人寿保险,跳了不亏。”对中国人说:“你家不是有80岁的老母嘛,你不逃命对得起她老人家吗?”中国人也跳了。这则幽默生动说明世界上存在众多文化类型,不同文化背景必然产生不同行为方式,只有利用跨文化优势、管理文化差异、消弭文化冲突,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赢得成功。

在当今以人才为主导的经济社会中,人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而外贸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政治观念,业务熟练,熟悉相关法律,具有高的情商和智商,而且还要具备外贸信息员的特质、需要通晓人事、不断创新的特别素质。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吸收和积累,是贸易创新的源泉,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发展对外贸易,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文化触觉概述

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上作用重大,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与文化正在不断走向融合,“文化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正在迅速崛起。1999年10月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会议上,世界银行曾指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也是世界经济运作方式和运作条件的重要因素(安字、田广增、沈山,2004)。文化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由文化自身的结构决定的。文化的层次如图1所示。

文化具有双重性,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如果将文化比喻为一座冰山的话,冰山的上层为文化的外在表现,下部为文化的隐藏部分。如果想了解冰山上有形事物的影响力,就必须潜入水底去了解冰下隐藏的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文化差异中文化因素而非心理因素有时会妨碍贸易的交流和前进。消除文化差异的基本要件之一,就是在对不同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客体开展国际交往时,依据公认的国际规则和行为规范开展活动,并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交往、沟通与合作。当今研究跨文化众多理论中,大都强调一些外在的素质,例如外语能力、国际知识储备等,忽略了内在素质的培养,笔者倡导的外贸“文化触觉”这一理念主要是想引起社会对国际贸易中文化内在情感的思考,促进开放型外贸人才的培养。

触觉是自艺术心理学的重要范畴,即感受能力。贝伦森曾在“四福音”中论述了“触觉想象”理论,并提出了著名的“触觉值”的概念。他认为在感受艺术作品时,观赏者通过“想象感觉”设想经历了一次真实的身体遭遇,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付竹,2007)。对于跨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触觉,就是在认识全球化文化中,通过激发其触觉想象感觉,创造出能使主体感觉触摸到客体文化的感觉,从而更充分地把握贸易动态,适时捕捉商机。文化触觉并不是虚无飘渺以及不可触摸。它是建立在学识基础上的,将在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对文化的敏感,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发散思维,获取与贸易对象相关的文化信息,并创造机会赢取价值的能力:它要求对本土文化及非本土文化有客观、全面、深层次的了解,并能够区分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分离:它是一种建立在客观感知基础上的主观认知及其所产生的心理敏感,这种敏感会促使人们利用已有信息,通过发散思维获取有价值或者相关的信息。

三、文化触觉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触觉可以有效消除文化壁垒和冲突

文化这一概念具有动态性,它会随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丰富。而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差异总和就构成了文化壁垒,具体体现在语言、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政治法律制度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逻辑思维习惯、对时间的态度及对情景和关系的依赖程度等不同地域、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的特征。当不同时空的文化发生关系时,其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就形成了文化冲突。如果处理不好,文化冲突就有可能发展成不可遏制的后果。外贸人才只有具备了文化敏感性,才能有效分析文化差异,找到不同利益方的平衡点,满足贸易的需要。举个简单的关于文化敏感性的例子,当年可口可乐公司在香港拓展业务时,最初品牌的名译为“是必利”,这是因为不了解中国人文化习惯,这个名字显得俗气而且不容易记住,贸易量十分有限,后来公司针对香港居民的文化背景及汉语的特色,改名为“雪碧”,这个名称显得高雅和新潮,立刻受到中国香港、大陆巨大市场的青睐。

(二)文化触觉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贸易需求。发现商机

世界上跨文化的经济交往自古有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跨文化的经济交流已经由原来交往范围狭窄、交往频率低转化为世界范围内人们的日常行为。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自觉不自觉地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如果未来能利用触觉感受,引发人对产品的情感联系,并通过有效方式聆听消费者声音,将获得巨大的商机。过去几年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一台让人爱不释手的家电,即智慧型吸尘器,Roomba这台吸尘器可以自行侦测家里的行动路线,避开古董、小孩、宠物等,并完成打扫的任务。这种设计得益于设计师对人情感诉求的敏锐性,将这种触觉感融入设计,获得成功,得益于触觉具有引发人情感面的特点,让商品具有了情感诉求的特征。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阐述了人的需求层次,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安全需求后会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当前,人们在货物和服务中购买的主要是生活方式、文化诉求、情感和心灵体验。因此,无论货物贸易或者服务贸易。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因素。比如我们所知道的,每个国家都有代表自己的文化产业。说起意大利,大家就想到服装,法国的红酒、日本的数码产品、中国的瓷器等等,这些都是进行国际贸易所需要的常识。只有将这些常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现很多商机。对于我国而言,中国设计与提供的服装如果更多融合武术、东方特色会让这些产品的文化内涵更好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贸易的发展。

(三)文化触觉有利于建立系统的国际营销渠道

以“海尔”、“TCL”、“格兰仕”为例,他们各自创造了自己的“国际化模式”。但在国际化进程中分别遇到了困境,其中共同的困境时缺乏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和系统的国际营销渠道。所谓的国际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消费的国际化,而非产品的国际化。国际化必然要求建立准确和强有力的商业信息系统网络,建立包括一般客户、海外经销客户现在何未来需要的产品,而文化触觉的培养可以让对销售国的语言风格、语言符号的言外之意都掌握。我们可以从一些营销失败案例可以看出文化触觉的重要。Pepsodem牙膏在东南亚销售不畅,主要是因为他许诺的洁白牙齿与视黑黄牙齿为威望象征的当地文化相冲突。一家美国公司在马来西亚进行的一次广告活动因为使用许多暗绿色而惨遭失败,因为在马来西亚暗绿色象征疾病和死亡。如果理解了销售国的价值观,就会在销售外贸产品时事半功倍。比如美国的文化价值中心在于个人活动和主动性上,而亚洲社会强调合作和服从集体等等。很多年来,很多欧洲国家消费者对购买美国的品牌很勉强和犹豫,因此很多美国公司在与欧洲做生意时需要非常小心谨慎以免过分宣扬自己的美国根源。近年来,美国品牌的开始流行,主要是因为美国音乐、电影、电视节目在全球的传播、互联网的发展和对美国旅游增加,这些得益于使得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更加熟悉美国的文化(陈希,1999)。

行为传导理论认为,一国文化将最终影响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从而影响其对贸易产品、地区、方式等多方面的选择,导致各自偏好差异。这些差异则构成了市场的不完全性,同时增加了产品的进入成本。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派认为: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是专业化经济与节约交易费用之间两难的结果,当专业化分工水平一定或者说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交易费用至关重要(杨小凯,2003)。在国际贸易中,文化传统是对交易费用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因此,具备敏锐的文化触觉有助于减少贸易成本,有利于将交易产品更加迅速地打入国际市场,赢得先机。

四、文化触觉的生成及开放型经济人才文化触觉的培养

(一)文化触觉的生成方式

文化触觉作为开放型经济人才必备素质,也是人才价值的充分体现。但开放型经济人才敏锐的文化触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有其自身的生成过程。文化触觉是建立在文化相互尊重基础上,在国际交往中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它要求主体对本土文化及非本土文化有客观的、全面的、深层次的了解,并能够区分及识别不同的文化,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外在分离和内在联系:文化触觉还要求主体具有对文化的心理敏感,这种敏感会促使人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网络,通过发散思维,获取有价值或者相关的信息。

(二)开放型经济人才文化触觉的培养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开放型经济人才的重要机构。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培养开放型经济人才的文化触觉。

首先,教育理念上,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意识。国际贸易中是一种互主体的交往,双方的交往是一种平等、独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触觉,就必须不断强化学生在文化交往中的主体意识。在此过程中,既是要反对文化自卑主义,又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不因经济发达国家在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问题上常常采用只有他们才能达到的高标准,如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而丧失了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唯西方马首是瞻,把西方的标准视为先进的文化,对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产生自卑感。同时也要防止学生视自己文化最优越,而导致的封闭、抵制外来文化的盲目心理。在任何国际贸易中,都应该注意不能以自己的行为标准、自己认可的价值来要求其他的贸易主体,而应该做到尊重对方,在相互尊重中寻找贸易的共同利益。

其次,在语言教学中,注重传授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贸易中,经济技术合作产生的困难,并不一定都是因为技术问题导致的,有不少是由于语言、文字等深层内涵的交流障碍,以致信息传递不尽明确,彼此缺少了解而产生的误会。每个国家的语言在内涵上难免存在差异,这一方面更应该注意。如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dragon)在中国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但是在西方,dragon被视为邪恶的化身,比喻一些凶恶的人,尤其是指妇女,这种鲜明的文化差异一定要放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方可充分理解。所以,在语言教学中,不仅要进行语言讲授,还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的分析,让学生不仅学会运用外语语言,而且懂得用他国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触觉范文篇7

关键词:盲人群体;触觉感知;心理;人文关怀;产品交互

中国存在着数量庞大的盲人群体,并且每年还会随着时间而增加。眼部疾病在世界范围内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设计师在对盲人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真正的需求与感受,通过对产品的设计,希望能够使盲人群体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都能够得到关怀与心灵上的满足,让盲人群体不会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感到心理的落差与不安。

1盲人群体的分类

盲人群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先天致盲的全盲人群。这类人群由于先天致盲,从来没有通过“看”认知过外部世界,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就是通过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而触觉是居于听觉以外最重要的通道[2]。所以他们对于事物的具体形态与正常人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他们通过其他的感觉器官,感受事物的形状、纹理、质感、声音、味道等等,这样的区别,让全盲人群虽然不如正常“看”世界那样直观,但是他们所感受到的世界却更加立体。所以,这类人群的特点就是对于正常事物形象的理解能力较差,但是排除视觉的其他感觉器官则非常灵敏。第二类是后天原因造成视力损伤的盲人群体。这类人群先天拥有健康的视力,而后天由于疾病等原因导致了视力的丧失。这类人群由于最初“看”过世界,所以当视力丧失之后,对向其描述的事物的外观形态,会有更快的接受能力,对事物特征的认知理解比先天视觉残障人士好[3]。他们会通过现有的已知概念对所接受的信息加以整合,会更方便理解。但是由于后天的失明,会导致这类人群的其他感觉器官相对来说并不会那么灵敏,而在之后长时间适应中逐渐加强。由于经历过失明,从正常人变成盲人,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这类人群的自卑感相对较强,会更加依赖辅助设备。这类盲人群体的特点,对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快,心理落差较大。第三类是接近于盲的严重弱视群体。这类人群有非常微弱的视力,但是不同于近视者,接近盲的状态但能看得到近距离的物体[4]。并且对分辨率较强的物体较为敏感,比如说对于鲜明的色彩及移动的物体就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他们会通过视觉继续接受一部分信息,而通过其他的感觉器官辅助接收更多的事物信息。这类盲人群体的特点,拥有一定的视力,可以辨别鲜明的色彩和移动的物体。有研究表明,盲人群体有着与正常人相同甚至更好的记忆力,因为盲人群体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立体。正常人有超过70%的信息都是通过“看”来接受,因为视觉功能的强大而忽视了其他的感官功能,而盲人群体虽然有视觉的丧失,但是通过其他感觉器官会接受到更加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形成更加立体的印象。我们在设计产品时应忘记我们是先天健全的正常人,而应以盲人群体的生理特征为出发点,以一种全新的、立体型的思维方式来指导我们的设计,这样才会真正站在盲人群体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2以触觉为主的盲人产品

因为巨大数量的盲人群体的存在,所以如今世界各国也有诸多的设计师也把设计的焦点聚焦与能够给盲人群体带来更好服务的盲人产品上,杜宇盲人产品的设计,主要集中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入手,虽然听觉是盲人群体的主要信息来源,大多数的盲人产品的设计也诸多的考虑了听觉的元素,而除了听觉,触觉作为感知事物的主要途径,逐渐成为本世纪设计的新的探索方向[5]。如图1。对于盲人群体来说,吃药也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首先,无法看到药瓶上的说明书,即使有人告诉应该吃多少;而且药瓶普遍都是细口的圆柱形瓶身,无法用手指去取而只能倾倒,这样就会造成经常倒出过多药粒而带来不便;其次,这种圆柱形的瓶身特别容易倾倒而洒出药物,且易翻滚;第三,一般的药瓶设计均为瓶身与瓶盖分离、通过旋转进行盖合的设计方式,这种方式对于视力受损的人来说,拧开瓶盖较为困难并且瓶盖容易丢失都是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外设计师设计了一款方便视力受损人士使用的药瓶。瓶身以不易翻滚的方体为主,瓶盖通过铰链连接,使用者可以轻松拿出药片。瓶盖设计有不同的纹理,通过触摸即可分辨,且以不同的颜色区分,这就方便很多实力受损但是还能看到模糊影像的使用者,当物体离得近的情况下还是能够分辨出很强的颜色的,瓶盖上还有语音提示,提示药品的使用说明。这是一款由设计师KonstantinDatz专门为盲人设计的魔方(图2)。在我们以往的生活经验中,魔方都是通过颜色来进行区分,所以魔方的设计都难免落入桎梏之中只是颜色或者图案的改变,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魔方其实是一个手指的游戏,而视觉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魔方的每一次旋转都给我们带来的是触觉的快感。而这款魔方的设计,巧妙的使用盲文来代替传统干的六种颜色,方便盲人区分的同时是否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呢?

3设计实践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也在努力为更多的人带来便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通用设计或者专门针对残障人士的设计。本次设计实践的主要课题为盲人手表的设计,意在从盲人心理出发,通过触觉感知的理论研究,以触觉为主体设计指导思想对盲人手表的外观进行重新的设计研究,在解决好盲人群体生理因素的前提下,也要充分考虑盲人群体的心理细节。希望设计成果能够真正解决盲人群体的现实问题。手表这一在正常人群体中常用的可穿戴设备已经伴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普通人眼里,手表是用来看的,时间、数字、指针都是需要通过视觉去接收这些信息的,所以在正常的手表设计中都是以看为前提。所以感觉无法“看”的盲人群体正常是无法使用手表的。如图3所示,这款盲人手表名为Bradley,是一款为盲人而设计的手表,当然,正常人也可以使用,其最大的突破,就是撤掉了传统的指针,而代之以滑道与滚珠,使用者无论是用手触摸还是用视觉观看,都可以轻松了解时间,做到了真正的通用设计,且金属质感商务高端。笔者通过这款盲人手表的启发,设计了如下的这一款盲人手表,将指针完全去除而代之以按键的凸起,即到了对应的时间,便会向上凸起,通过手指的触摸即可了解时间。表盘内圈代表时针,外圈代表分针。表盘的主体材质采用了磨砂金属,给人以稳重、高端、科技之感,且边角均采用圆角或切角的处理,避免会刮伤手指。设计的最初想法,便是要以触觉的感知为主,无指针的设计,以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设计的想法和解决问题。表盘的造型及设计思路即使用者通过一只手甚至于只用一只手指便可以轻松识别。所以去掉了传统的指针,而让整个表盘只是由凸起的模块组成,做到以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4结语

虽然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但是大多数人对盲人的认知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众多针对盲人的产品设计仍然存在缺陷[6,7]。设计出真正适合盲人群体使用的产品,触觉感知的领域是必不可少的思考方向。设计者应从触觉的方向出发,通过对材质、形态、使用方式等要素对触觉的影响,提升产品给使用者所带来的用户体验,增加产品的人文关怀,使产品给人的体验能够真正的体现于每一个细节上。本文希望以此来为盲人产品的设计提供一些理论上的设计方向,让盲人产品的设计真正的能够通过触觉从而从心灵上与情感上给人带来更好的关怀。

参考文献

[1]杨晗.适用于盲人的速食品触觉包装设计[D].湖南:湖南工业大学,2015.

[2]赵浩凯.触觉启动─适用于盲人的包装设计探究与思考[J].装饰,2012(8):96-97.

[3]江宁,鲁晓波,李元,徐迎庆.面向盲人的图形显示设计方法及其用户体验研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1(9):1539-1543.

[4]陈鸿雁.非视觉的深度感知——针对盲人的设计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4):62-66.

[5]叶玲红.触觉包装体和触觉包装贴的开发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74-75.

[6]吕旺,刘卓,马文,洪邦欣.盲人用拐杖设计与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12):117-119.

触觉范文篇8

“无感设计”就是将五官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的一种设计方式。

2平面设计中的触觉体验

视觉和触觉是人类最发达的两种感官,与视觉设计不同,触觉更加敏锐。将触觉引入平面设计,就是使原本二维的平面设计逐渐向三维空间转变。现今国内外的设计领域,都尝试采用材料通过身体的触摸产生不同的感受,来引发人们内心敏感和细腻的情感。而材料的肌理和纹路,不仅能为视觉形式提供更加新鲜的血液,也能将身体的感受直接传达,这时的信息便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提炼。比如,当触摸到柔软的材质时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当触摸到大理石时会给人高贵典雅的感觉。现代平面设计中经常用到的材质是纸质,不同的纸给人们的触觉感受都是不同的,人们在能够在进行触摸或翻动中感受作品传递出来的不同信息。人工肌理也是现在常用的设计手段,其作用是通过触感的体验来实现作品信息的传递,使作品变得有趣。像是果汁的包装上采用将纤维固定到纸上,通过人工材料的加工使包装的质感与原型及其的相似,看似水果的肌理又偏偏是一个方形果汁盒的样子,让人不禁想要伸手触摸。简单的仿水果肌理设计,完美地体现出流畅的自然外形,使其突出产品自身功能,冲击人们的眼球。触觉的融入使平面设计增添了活力。

3平面设计中的听觉体验

除了视觉、触觉外,人类还有一个重要的感觉通道———听觉。听觉是人们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桥梁。日常生活中听觉的大多经历是以声响和音乐为主。将听觉体验加入到平面设计中,可以使人们在感受视觉信息的同时接收到听觉信息的传达———声音,听觉和触觉相互作用,能让作品表现得更易理解和生动。在书籍设计方面,听觉上的表现尤为突出。日本设计家杉蒲康平先生说过:“翻动书本时,纸张会因摩擦而发出声响。字典纸发出的是哗啦哗啦的尖锐声响,而宣纸发出的则是犹如积雪一般细微的沙沙声。”由此可见,书籍因纸的材料和质感不同,而带给人不同的听觉体验。有些设计师在设计书籍时会在内加入了铜版纸、金箔之类的材料。当读者翻动书页的时候,清脆的纸声会给读者听觉上的刺激,使人们对阅读产生更大的兴趣。而有些书籍在设计时会运用了加厚的毛边纸板,翻页时给读者一种厚重、沉闷的感觉,使书籍给人一种深厚的历史感。

4平面设计中的味觉和嗅觉体验

味觉是人的口腔因受到食品对器官的直接化学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在市面上的设计作品中,有味觉体验的设计比较少。嗅觉可以通过识别气味唤醒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记忆,人的嗅觉可以识别一万种气味。研究发现,嗅觉比视觉更容易使受众产生刺激,并且相对于其他四感来说,它在人们的记忆中保存时间是最久的。在一定程度上味觉和嗅觉为设计添加了真实感和具体感。在平面设计中添加嗅觉,可以更直接的传递信息,并且能够消除视觉传递时带来的信息想象空间,使信息一目了然,比如当我们拿到一个用竹筒包装的茶叶时,当人们在发生视觉和触觉活动之后,一般都会拿起来放到鼻子下面闻,这就是嗅觉的作用。有的面包包装设计师就很好的利用了人们的嗅觉活动,他们会在包装盒上面扎上小洞,让面包的香气透过包装发散出来,以此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在平面设计师的创意下,将嗅觉融入到设计中也会提升人们对某件商品的诱惑力。记得之前见过这样一组海报,其主题是环保,意在呼吁大家关心自然环境,作者巧妙地运用大量的纤维碎片和烧焦的棉线编织,当人们看到这些烧焦的棉线和残缺不全的碎片是脑海中就会自然联想到烧焦的味道,这种方法更能突出主题。正可谓是事实无味,心中有觉。

5结语

在人与人、人与物的沟通交流中,是以人的感官为载体的,现如今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于视觉设计的范畴,人的每一个动作或者手势,都体现着人的内心世界,因此,设计师更应该对人的知觉体验仔细琢磨。随着现代平面的发展,设计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设计的体验过程也逐渐复杂,设计师们一直都在追寻新元素的运用与融合。“五感”的有效运用为设计带来了更多趣味化和人性化的体验。虽然在平面设计中视觉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但随着“五感”在设计中的不断发展,材料在设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它为五感设计的形式化表现提供了可循的途径和表达媒介。现代平面设计科学合理的运用材料,发挥出材料的特性与美感,会为设计开拓出一个更加开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1日.

[2]吴沙沙.艺术设计在感官视觉的简化与传达.大众文艺,2014年.

触觉范文篇9

一、五感

(一)五感设计概念

五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服务人类的最直接的体验和感受,景观设计是指在园林设计中土地与土地上空间和物体综合体的一种对于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综合设计,一般的景观设计主要是为了服务于人的视觉要求,然而人对景物、景观的感受是全方位的、多元的,这不仅仅要求景观设计符合人们的视觉需求,而且要符合人们整体的五官感受,这就给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也就出现了将五感应用到景观设计中的五感设计,将五感应用到景观设计中能够全方位提升人们的感官体验,提升了景观的层次感,增强了景观的代入感,另外相较于单一的视觉景观设计,综合五感的五感景观设计对盲人等残障人士欣赏景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五感体验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生成五感体验,例如,我们走在广场上,看到的是许多叔叔阿姨等老年人在整齐地跳着广场舞,听到的是带有节奏感的动感音乐,闻到的是各种各样的美食香味,广场上有许多人在遛狗,我们可以触摸到狗身上柔软的毛,看到自己喜欢的小吃,我们也可以买来尝尝,这以上所有的体验与感受都与我们的五感息息相关。在我国传统的景观设计中,利用五感来营造氛围,引领人们走入景观中的设计有很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佛殿,进入佛殿我们可以看到到高大的佛像、神态各异的罗汉、虔诚的信徒等,可以听到悠远的钟声、直入人心的诵经声,可以闻到佛堂独有的香火气息,可以摸到宏伟的佛堂建筑,这些所有的五官感受都能营造出一种佛堂虔诚、庄严、肃穆的气氛,并将人们带入到整个的气氛中去。

(三)五感之间的联系

人类的无感之间看似毫无干系,实则是相互联系的,而这种感官上的联系会加强人们对所感受到事物的认识,这种感官之间的联系叫做通感现象,在景观设计中,加强五感之间的联系才能给人们带来全面的感受与感知,以视觉和触觉为例,视觉能够使人们感受到所观察物体的体积、色彩、质地等视觉体验,能够帮助人们判断在距离、空间、方向等方面的特征,但往往视觉看到的或许不是客观存在的物体,很可能是一种错觉,例如海市蜃楼,而触觉能够使人们体验物体的质地、触感等,这种感觉很真实,能够给人们客观存在的一种体验,将视觉和触觉结合到一起,就会实现人们对物体最基本的判断,也会带给人们真实的感受。所以在景观设计中,综合五感,将五感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应用到景观设计中,才能让人们有着最最真切并且全面的感受和体验。

二、五感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视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视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十分重要,视觉感受往往是人们对景观的第一感受,通过这种感受我们可以深刻的去理解景观的布局、景物的搭配、景观的颜色等,根据视觉的空间性我们把视觉在景观设计的应用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点

点是景观空间构成的基本单位,在景观中,点的设计尤为重要,它可以是景观中的独特点缀,也可以作为景观整体布局中的一处景物,更可以是整个景观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点。在景观中,一棵大树、一丛花草、一栋建筑、一座假山都可以作为点的设计。在现实生活的景观中,点的设计有很多,例如:佛堂中的佛像,一坐山中高耸入云的塔等等,这些特殊的点作为视觉在景观设计中的一种体现往往会给人带来特殊的感受,或是一种标志,或是一种象征,具有画龙点睛的意味。

2.线

景观中的线是点的一种延伸,线的设计往往会作为景观设计中的主体部分,线可以有着独特的形状,可以是笔直的直线也可以是弯曲的曲线,“线”的设计含有方向、力量的意思,会增强人们对景物的实际感受。例如,马路旁的一排柳树,公园中的一条河流,树林中的一条小路等都是“线”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面

面是景观设计中的二维表现,墙面、湖面等都是面的体现,景观设计中面的使用非常多,合理把握好面的设计能够提升景观的整体效果,例如,园林中一处平静的湖面,博物馆中的作品墙等等都是面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体

体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二维向三维的延伸,体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实体,包括景观中的立方体、球体等,例如国家体育馆中的水立方游泳馆,另外一种是开敞的体:是不同要素结合而成的整体。

(二)听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听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会影响着环境品质的优良程度,声音往往能够对人的情绪带来一定影响,景观设计中唯美的声音能够带给人美好的心情,声景的设计包括人工声和自然声两种,自然声有水声、风声、动物的叫声等,这些声音很难模拟复制,人工声有音乐、歌声等。将听觉应用到景观设计中能够提升整个景观的层次。

(三)嗅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有自己的气味,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尾气、工业生产释放的污染气体逐渐增多,我们生活中的也充斥着许多刺鼻的气味,在这种条件下,嗅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景观中的花香、草香等自然气味会让人们感到十分舒适。

(四)触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触觉是人类最早出现的感觉,触觉的感受是奇特的,不可替代的,景观中的触觉感受很多,例如,脚下材质的感受:草地、石板、沙地、石子等都会给人不同的触觉感受。触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触觉感受往往是最真实的感受,我们用手触摸古老的树木、平静的湖面、唯美的图画等都会增加人们对景观的美好感受。

(五)味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触觉范文篇10

[关键词]感觉信息现代包装设计应用研究

一、引言

包装从字面上可理解为包裹、包扎、安装、填放及装饰、装潢之意。“包”字在创字之始的象形文字寓意为胎儿置于母腹之中,形象地描绘出了包装的含义。包装设计的概念涵盖材料、器形、印刷、视觉传达设计等诸多要素,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设计应具有超前意识和启迪性,这是现代包装设计的要点。和一切艺术形式一样,现代包装设计的创作离不开感觉。作为生活中最普遍的心理现象,感觉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根本途径和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基础。通过感觉信息在包装设计中应用的研究来探索自然信息,增强、扩大视觉语言构思,来确立感觉信息视觉化意识,帮助提高包装设计的视觉传达能力和功能表现,从而最终使消费者对包装信息了解、接受。

二、现代设计中的感觉信息

人类具有多样化的感觉,根据刺激的类型和反映的特点可分为生理感受和心理感知两种类别。生理感受是感知信息的初级形式,指人脑通过感官对所受刺激做出的直接反应,这些反应基于我们常说的“五感”,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其中视觉、听觉信息占人类感知信息的大部分至绝大部分。触觉主要依靠手及皮肤感知物理状态,如软硬,冷热,温度等等;味觉信息主要靠人的舌及味觉神经系统感知;嗅觉信息主要依靠鼻及嗅觉神经感知。

在媒体技术日趋丰富的今天,信息传播的焦点正向着人类感官的原始体验回归,因此利用各种表现手段提升针对人类感官刺激的视觉转译能力,这是当今设计特别是包装设计的重要课题。

三、触觉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种视触觉形式是由包装材料本身材质的肌理造成的,通过包装材料表面材质肌理的视觉触觉感,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亲和感和诱惑力,这在目前很多设计中都被广泛采用。第二种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它不仅仅考虑到本身包装材质的选用,而且将所包装的产品材质肌理要素,模拟设计在产品的外包装上,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获得对包装商品的认知和识别,这种识别是通过包装的视触觉来完成的。例如一盒橙汁的包装设计,可以通过对橙子表皮的肌理的真实模仿,将橙子表皮肌理设计到商品的外包装上,建立较强烈的视触觉感,非常准确和有效地建立了和消费者之间的识别和认同关系。

四、味觉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食品包装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消费者能最快接受到的信息,消费者通过物质与精神的互动,对色彩产生丰富的联想,形成了各种味觉感受的符号,例如:红色的硕果给予人甜美的口感,因此红色常用于传递甜的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