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5:12:23

出镜记者

出镜记者范文篇1

关键词:出境记者新闻现场新闻报道

出镜记者是伴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的,是电视新闻行业内部分工细化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受众具备了更高的心理层面需求,他们已经不再满足关于事实的客观性报道,因此具有“深、广、新”特性的电视新闻成为媒介和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同时伴随着新闻现场的日益复杂,电视新闻记者要频频出镜,以提问者或揭秘者的身份起到一个串联新闻前后的作用,这样出镜记者就应运而生了。

现在电视新闻中的出镜记者有好多都是从主持人或普通记者转过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做记者,也不是所有的记者都适合出镜。出镜记者要具备一定的特质,即提问的技巧和对新闻现场的控制能力和挖掘能力。在有些电视新闻节目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优秀的出镜记者为节目增光添彩,但同时也有一些出镜记者缺乏对现场的观察,不能很好的把握节目的进程,表现令人大失所望,最后将新闻的真实性和震慑力掩埋在遗憾之中。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是对自身情感缺乏适度的把握。

在电视新闻中,我们常看到有的记者态度冷漠,不管发生了什么事、现场的气氛如何,都把自己置身事外,始终保持同一表情。这样很容易造成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隔阂,被采访者不会把自己看到的或自己知道的告诉记者,很有可能在关键的时候关闭了话匣,最后造成采访的终止,即使勉强进行下去,采访也只是停留在表面。还有一种现象,和上面的情况正好相反。那就是记者在现场很容易被当时的气氛影响,或因为被采访者的不幸遭遇而心生怜悯;或因为遇到不公平的事而悲愤不已;或因为看到了光明的前景而兴高采烈。其实这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出镜记者应该做到的,记者应该时刻记住自己的职责,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的报道。

二缺乏对新闻现场的驾御能力和判断力。

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除了要具备镜头感、良好的形象和流利的口才外,还要具备非凡的洞察力以及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力。有些记者在采访的时候,一遇到突发事件就不知该如何收场,手忙脚乱的应付差使或干脆只见其面,不闻其声。其实这都是记者学艺不精,工夫底子不扎实的表现。在采访前,记者应详细了解新闻事实的背景,在头脑里先形成一个大致的框架,想好采访的角度,这样才能在新闻现场快速准确的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对于一些突发事件,记者虽不能提前遇见,但只要在平时的采访中能多留心,多观察,多积累经验,就不会出现措手不及的现象。

三不能处理好和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在电视新闻中,有些记者在采访领导人时,一味的赔笑脸,说话小心翼翼,对弱势的被采访者却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提问也无所顾及,咄咄逼人。作为一名有良知的记者,对待所有的被采访对象都应该一视同仁。对领导要表现出尊敬,不卑不亢,变仰视为平视,对弱势被采访者也要尊重,变俯视为平视。四忽略对被采访者的倾听.

倾听是记者在采访中的一种技巧。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你问的问题很可能是被采访者难以启齿的。这时倾听往往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谈话中记者真诚的倾听会拉近与被采访的距离,他会认为你愿意倾听他的故事、接受他的思想。这种心灵上的沟通,会增强被采访者对记者的信任感,很可能就此打开话匣,那么你距离想要的答案也就不远了,还有可能在谈话中会有意外的收获。

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王志曾说过:“要成为优秀的,首先必须是职业的。”所谓职业,就是各负其责,你是一名记者,就把采访搞好;你是一名摄像,就把摄像搞好;你是一名编导,就把节目前期的策划和后期的制作搞好。镜头前光鲜亮丽的记者,其实在采访前要下很大的功夫,要对你的采访对象进行了解、要对整件事的脉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甚至在出发前几分钟或是新闻现场,你都要做大量的功课,大脑不能有一丝松懈。

那么作为一名出镜记者到底应该具备那些基本的素养和能力呢?

首先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记者所做的一切要和记者的身份相吻合。记者要学会多思考,不能很容易就被人给骗了。思考和判断力的背后是要求记者要有丰富的阅历。你不了解工人,怎么采访工人?你不了解经济犯罪,怎么能解决公司逃税的事件?你不了解国家政策,怎么知道有人钻了政策的空子?记者必须是一个杂家,样样精通达不到,但起码要作到半个专家。这样是对自己负责、对被采访者负责、对广大的观众负责。

其次记者要有控制力。有些采访对象非常的狡猾,越是你想要的东西,可能是他最忌讳说的。像江湖骗术一样,他有可能说了很多无关痛痒的问题,你已经不知道他在讲什么。这时,作为一名记者,你必须要有定力,要有清晰的思维能力,牢牢把握住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主动权被别人控制,那么记者就是一个失败者。得不到我想要的,我就会一直问,还不说,我就再问。不管在什么时候,记者都不能慌,你不能被人给吓住。如果记者都不能独立思考了,还谈什么采访呢?

第三要有细致的观察能力。被采访者此时的情绪怎样?适不适合继续采访?他的神态怎样?有没有说谎?现场的环境怎样?有没有什么异常?细致的观察能力也是记者取得采访成功的关键。如果你的观察力不够,很可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一个很明显的漏洞,可能因为你的不仔细,从眼前悄悄溜走了。一旦事后发现,你将后悔莫及。最后很可能导致采访的失败。

出镜记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一定程度上说出镜记者的新闻品格决定着一个新闻节目的成败。新闻节目与出镜记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好的新闻节目需要优秀的出镜记者、好的新闻节目造就优秀的出镜记者。优秀的出镜记者既要熟练的掌握电视传播的规律,又要具备必要的新闻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节目的节奏,在镜头前淋漓尽致的表现、挥洒自如。记者不单是事件的记录者、传播者,更是社会公信力的代言人、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在一个个新闻事实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新闻记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他们是维护新闻真实和社会正义的坚强后盾。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的职业。

参考文献:1电视新闻学作者:叶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

2新闻写作教程作者:刘明华徐泓张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如何做好出镜记者作者:赵玉涛来源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4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作者:杨洁陈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镜记者范文篇2

关键词:出境记者新闻现场新闻报道

出镜记者是伴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的,是电视新闻行业内部分工细化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受众具备了更高的心理层面需求,他们已经不再满足关于事实的客观性报道,因此具有“深、广、新”特性的电视新闻成为媒介和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同时伴随着新闻现场的日益复杂,电视新闻记者要频频出镜,以提问者或揭秘者的身份起到一个串联新闻前后的作用,这样出镜记者就应运而生了。

现在电视新闻中的出镜记者有好多都是从主持人或普通记者转过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做记者,也不是所有的记者都适合出镜。出镜记者要具备一定的特质,即提问的技巧和对新闻现场的控制能力和挖掘能力。在有些电视新闻节目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优秀的出镜记者为节目增光添彩,但同时也有一些出镜记者缺乏对现场的观察,不能很好的把握节目的进程,表现令人大失所望,最后将新闻的真实性和震慑力掩埋在遗憾之中。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是对自身情感缺乏适度的把握。

在电视新闻中,我们常看到有的记者态度冷漠,不管发生了什么事、现场的气氛如何,都把自己置身事外,始终保持同一表情。这样很容易造成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隔阂,被采访者不会把自己看到的或自己知道的告诉记者,很有可能在关键的时候关闭了话匣,最后造成采访的终止,即使勉强进行下去,采访也只是停留在表面。还有一种现象,和上面的情况正好相反。那就是记者在现场很容易被当时的气氛影响,或因为被采访者的不幸遭遇而心生怜悯;或因为遇到不公平的事而悲愤不已;或因为看到了光明的前景而兴高采烈。其实这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出镜记者应该做到的,记者应该时刻记住自己的职责,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的报道。

二缺乏对新闻现场的驾御能力和判断力。

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除了要具备镜头感、良好的形象和流利的口才外,还要具备非凡的洞察力以及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力。有些记者在采访的时候,一遇到突发事件就不知该如何收场,手忙脚乱的应付差使或干脆只见其面,不闻其声。其实这都是记者学艺不精,工夫底子不扎实的表现。在采访前,记者应详细了解新闻事实的背景,在头脑里先形成一个大致的框架,想好采访的角度,这样才能在新闻现场快速准确的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对于一些突发事件,记者虽不能提前遇见,但只要在平时的采访中能多留心,多观察,多积累经验,就不会出现措手不及的现象。

三不能处理好和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在电视新闻中,有些记者在采访领导人时,一味的赔笑脸,说话小心翼翼,对弱势的被采访者却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提问也无所顾及,咄咄逼人。作为一名有良知的记者,对待所有的被采访对象都应该一视同仁。对领导要表现出尊敬,不卑不亢,变仰视为平视,对弱势被采访者也要尊重,变俯视为平视。四忽略对被采访者的倾听.

倾听是记者在采访中的一种技巧。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你问的问题很可能是被采访者难以启齿的。这时倾听往往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谈话中记者真诚的倾听会拉近与被采访的距离,他会认为你愿意倾听他的故事、接受他的思想。这种心灵上的沟通,会增强被采访者对记者的信任感,很可能就此打开话匣,那么你距离想要的答案也就不远了,还有可能在谈话中会有意外的收获。

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王志曾说过:“要成为优秀的,首先必须是职业的。”所谓职业,就是各负其责,你是一名记者,就把采访搞好;你是一名摄像,就把摄像搞好;你是一名编导,就把节目前期的策划和后期的制作搞好。镜头前光鲜亮丽的记者,其实在采访前要下很大的功夫,要对你的采访对象进行了解、要对整件事的脉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甚至在出发前几分钟或是新闻现场,你都要做大量的功课,大脑不能有一丝松懈。

那么作为一名出镜记者到底应该具备那些基本的素养和能力呢?

首先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记者所做的一切要和记者的身份相吻合。记者要学会多思考,不能很容易就被人给骗了。思考和判断力的背后是要求记者要有丰富的阅历。你不了解工人,怎么采访工人?你不了解经济犯罪,怎么能解决公司逃税的事件?你不了解国家政策,怎么知道有人钻了政策的空子?记者必须是一个杂家,样样精通达不到,但起码要作到半个专家。这样是对自己负责、对被采访者负责、对广大的观众负责。

其次记者要有控制力。有些采访对象非常的狡猾,越是你想要的东西,可能是他最忌讳说的。像江湖骗术一样,他有可能说了很多无关痛痒的问题,你已经不知道他在讲什么。这时,作为一名记者,你必须要有定力,要有清晰的思维能力,牢牢把握住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主动权被别人控制,那么记者就是一个失败者。得不到我想要的,我就会一直问,还不说,我就再问。不管在什么时候,记者都不能慌,你不能被人给吓住。如果记者都不能独立思考了,还谈什么采访呢?

第三要有细致的观察能力。被采访者此时的情绪怎样?适不适合继续采访?他的神态怎样?有没有说谎?现场的环境怎样?有没有什么异常?细致的观察能力也是记者取得采访成功的关键。如果你的观察力不够,很可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一个很明显的漏洞,可能因为你的不仔细,从眼前悄悄溜走了。一旦事后发现,你将后悔莫及。最后很可能导致采访的失败。

出镜记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一定程度上说出镜记者的新闻品格决定着一个新闻节目的成败。新闻节目与出镜记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好的新闻节目需要优秀的出镜记者、好的新闻节目造就优秀的出镜记者。优秀的出镜记者既要熟练的掌握电视传播的规律,又要具备必要的新闻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节目的节奏,在镜头前淋漓尽致的表现、挥洒自如。记者不单是事件的记录者、传播者,更是社会公信力的代言人、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在一个个新闻事实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新闻记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他们是维护新闻真实和社会正义的坚强后盾。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的职业。

参考文献:1电视新闻学作者:叶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

2新闻写作教程作者:刘明华徐泓张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如何做好出镜记者作者:赵玉涛来源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4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作者:杨洁陈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镜记者范文篇3

一、电视记者出镜在报道中的优势

1.体现记者深入基层一线的作风。记者出镜势必要求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否则记者出镜就是一句空话。记者出镜这种报道方式,决定了记者必须深入一线,这种约束和牵制,在客观上起到了迫使记者深入基层的作用。在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百姓爱听爱读爱看,这就更加强调记者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深入到一线和火热的生活中去。记者出镜,或在现场报道突发事件,或与受访者对话交流,或体验式关注事件的发生发展,不仅体现了新闻事实中作为记录者的记者的真实存在,更展现了记者良好、深入的工作作风。

2.给观众以真实感。在新闻事件现场出镜的记者,既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更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同时又担负着引领观众进入现场的任务,这就会使观众能更强烈地感受到参与感,从而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3.丰富电视新闻表现手段。僵化老套、严肃刻板的新闻播报方式沿袭多年,观众势必会产生审美疲劳,而电视记者的现场出镜,恰如一缕清新的春风在呼唤新闻形式的创新,电视记者出镜这种新颖的表现形式既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又活跃了电视画面、丰富了电视的表现手段。

4.有效发挥电视媒体优势。电视记者出镜可广泛应用于一般报道、现场报道甚至直播报道,它将电视所具有的传播及时、声画并茂的优势得以全面展示,相对于其他媒体,更加直观、生动,易于被受众选择。

二、电视记者出镜留给观众的遗憾

尽管记者出镜的作用和优势十分突出,许多电视新闻工作者也十分重视电视记者出镜的作用,但是目前电视记者出镜也存在不少问题。

1.牵强附会,画蛇添足我们提倡电视新闻记者出镜报道新闻事实,并不是说所有的新闻报道都要有记者出镜,有些新闻适合记者出镜,不出镜倒是显得呆板老套,而有些新闻不适合记者出镜,出镜了倒是显得多余和罗嗦。所以说,记者出镜只有恰当地运用才会增添新闻的表现力和魅力。而在一些报道中,我们会看到一些没必要或不适合记者出镜的新闻,却被记者生拉硬拽地在新闻导语前扣了顶“帽子”,这种为了出镜而出镜的设计,无异于画蛇添足,不仅不能增强新闻的表现力,相反还会降低新闻的质量。

2.表情生硬、呆板做作端庄大方、自然流畅是出镜记者的基本要求。记者出镜时,首先是作为一个新闻传播者存在,他的任务是带领观众进入新闻现场,因此在报道中要忘记自我的存在,投入到新闻事件中去,过于关注自我,或生硬地背稿,或故做姿态地表演,都会严重影响出镜效果。

3.缺乏亲和力和技巧记者是现场采访的主角,因此记者的亲和力与采访技巧往往能够决定一篇报道的成功与否,特别是出镜记者,他的形象和言辞是要曝光在电视画面中的,诸如那些缺乏亲和力的审问式提问或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是怎么想的?”“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

三、出镜记者怎样才能给人以美感

要知道,观众在收看新闻的同时,会十分注重记者在现场的表现,小到衣着举止,大到思想观点,都会成为观众评头论足的对象,出镜记者一个小小的弱点或疏忽,都会被电视的镜头无情地放大。所以,出镜记者应该十分注重并努力把握好自己的形象。那么,出镜记者怎样才能给人以美感呢?

1.仪容仪表要恰当端庄记者在出镜时不可浓妆艳抹,最好不要佩戴项链、手镯等饰品。妆容和服装要与采访环境和谐,要符合记者的身份,同时又要接近被采访者,比如深入地震灾区现场报道穿着一套喜庆的红装,深入农村基层采访穿着笔挺的西服,诸如此类都是不合时宜、不恰当的,对此记者有着切身的体会。去年中秋,记者在走基层系列采访中,曾深入我市宏伟区南八里果园与农民一同采摘南果梨,体验农民辛苦,报道丰收的喜悦。在采访中,记者采用体验式报道的方式,同果农一道边劳动边报道,采访效果很好,但是稿件播出时却发现记者现场穿着高跟鞋和一件稍显华丽的外衣,正是这身妆扮,使记者拉开了和农民的距离,“走基层转作风”看起来似乎是在作秀。

2.语言要流畅,神态要自如记者出镜做报道,必须现场口述,因为新闻稍纵即逝,没有时间让你反复推敲,这就要求记者能够出口成章,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力争做到口齿清晰、表达流畅、简洁有力,同时采访时神态要自如、放松,特别是与采访对象交流时,更要认真倾听、平等交流,切不可表现出急躁、轻视或漫不经心等态度。

出镜记者范文篇4

关键词: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职业素养

“出镜记者”来源于国外,纵观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均未提及该词语,用中文解释即指的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当前,电视新闻节目按照出镜的目的、新闻节目的时长、采访对象的差异主要将出镜记者分成两大类,其一为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这类记者主要是针对新闻事件(如:直播、日常消息报道、连线报告等)进行报道;其二为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这类记者采访和报道的对象为典型人物。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蒸蒸日上,出镜记者已经成为现场报道中的主体。对一名合格的出镜记者而言,除了应当具备一定的基本素养,还应该具备新闻节目主持人具备的一些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增强自身职业素养,来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和控制报道现场的能力。在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现场报道中,很多新闻记者从地震现场用镜头记录下一幕幕感人画面,而新闻现场记者的表现也得到了观众的赞赏。伴随着新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电视新闻行业也来越注重新闻事件报道的及时性、客观性、真实性,要实现上述目的必然对出镜记者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素养。

一、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

对出镜记者而言,其口头表达能力主要指的是他们运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身情感、思想、阐述新闻事实、同采访对象或者观众进行交流的能力。出镜记者在采访人物时,表面上看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模式,不仅考验着记者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考验着记者把握新闻主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主要是通过声音和表情等来表达复杂的感情,因此具备激发性,容易引起观众情感共鸣。说话人不但可以通过声调和节奏强调有意义的词语,还可以借助动作、表情等传达情感。借助上述这些辅助手段,出镜记者便可以为观众营造形象、生动的情景,这样达到的效果显然是书面语言无法比拟。但是,口头语言表达用时少,从构思到选词到转换为语言这一过程非常短暂,一旦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便是最终形式,且无法修改。口头表达能力的上述特征要求出镜记者不但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思维敏捷、反应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语言资源,迅速搜索出最恰当的词语,汇聚成语言并表达出来。当前,我国电视台一条新闻普遍时长约2分钟,那么便要求记者在这2分钟内将现场报道、采访对象回答、自己提问等有机融合起来,并将信息客观且生动的表达出来,这无疑对出镜记者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灵活地现场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属于一类面临突发事件时应变能力,应变能力强弱和刺激产生至人做出明显反应所需的间隔时间存在反比例关系,因此应变能力强不仅要求反应时间短,而且效果要好。对电视新闻记者而言,其必须根据新闻现场情况做出反应,这主要是由其为独立的脑力劳动者这一职业特点而决定的。要求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在面临问题时要独立思考和判断,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决定并实施。由于受到新闻时效性的限制,出镜记者在采访中无法慢条斯理地反复斟酌和权衡,特别是当遇到紧急事件时,出镜记者应当根据地点、时间、现场情况等因素变化情况,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必要时出镜记者还应当在直播时开展现场调查和即兴点评等。例如:在体育比赛现场的报道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如名将发挥失常、运动员受伤、黑马、爆冷等等,这便要求出镜记者能够迅速调整报道的角度,为观众展示新的新闻亮点。在现场采访过程中,出镜记者难免会遇到体育明星拒绝采访或者大批媒体蜂拥而上等情况,在面临这些突发情况时,出镜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的应变能力,巧妙地化解一切突发事件。

三、准确把握自身情感的能力

采访不仅是一项广泛且深入的社会活动,也是一项特殊的调查活动,要求出镜记者用心做好。纵观无数灾难新闻,一些现场记者为了给观众记录现场最新消息,常常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到条件艰苦的地中,甚至还需要参与到救援行动中。但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特征,要求出镜记者在现场报告中不可过多的融入个人情感,这样为观众报道的新闻事件,才能让人信服。一位记者到乡下采访时,无意间听到村民在议论村中有一位妇女常常帮助一些孤寡老人的事迹,在听到描述后,记者被该妇女的行为深深感动,但是因为无法控制自身情绪,最终不得不放弃出镜。即便这条新闻报道在播出后反响强烈,但是这位记者却错失了这次宝贵的出镜机会。除此之外,记者在捐助现场、事迹报告会、司法机关审判现场等进行报道时必须注意把握好个人情感。

综上所述,新闻记者作为媒体主力军,其在现场的报道新闻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其所在媒体企业综合实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站在某种角度而言,新闻出镜记者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体现了媒体实力如何。因此,新形势下,必须提高新闻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让他们成为新闻现场报道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王大林.浅析出镜记者的作用与素养[J].新闻传播,2018(06):72-73.

出镜记者范文篇5

一、电视出镜记者角色定位的偏差

现在,活跃在城市电视台新闻采访第一线的出镜记者大多是由主持人转过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当好出镜记者。电视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与出镜记者的内在新闻敏感性和外在表现有着直接关系。在城市电视台的一些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一般由主持人或播音员临时来串岗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现场报道实际上成了“导语式出镜报道”,就是由出镜记者说好导语后,再由别的播音员配画外音。这样的报道,虽然普通话标准了,但现场报道“两张皮”现象非常严重。许多人认为,由主持人或者播音员来客串出镜记者,形象好,普通话标准。然而,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业务技巧侧重于吐字发声、语言调整及播讲时表情神态的掌握上,出镜记者则要求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素养,能在事发现场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有扎实的采访技巧和对新闻事态进行分析评述的口头表达能力。现在有许多主持人凭着优越的外在因素走进了出镜记者行列,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实际的新闻训练,虽然有着清新的形象、伶俐的口齿,具备一定的镜头感,但一旦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者事件突发变故,他们就会变得语言迟滞,神态窘迫,甚至完全丧失对新闻的判断力。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是新闻信息的采集者,而不是主持人。出镜记者要善于调动新闻现场的各种资源,对碎片化的新闻信息进行整合处理,提高自己观察思考的能力。电视现场报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即兴性,现场采访原则是“一次过”,因此就要求出镜记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素养。

二、电视出镜记者应加强新闻素养

电视出镜记者应该加强新闻业务综合素养,不仅要具备发现报道线索的新闻捕捉能力、快速整合新闻信息的能力,还要有积极恰当的镜头前表现力和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1.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出镜记者一是要有新闻敏感性,能够发现新闻现场的细节、报道切入的角度和判断新闻价值。二是对画面、出镜时机、采访对象和报道内容进行选择,出镜画面要选择最直观最能说明问题的,具有典型性,让观众一看就大致明白此次出镜的目的或主题是什么。三是要注重逻辑排列,要考虑如何排列更能体现表达目的。四是表达要有个好的开头,开始的15秒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引发观众的兴趣,那么这则报道将很难成功。在表达时,要善于强调感受性的东西,引领提示观众;进入新闻现场后,要迅速全身心融入环境,接收各种信息,向观众进行立体式的信息传递。

2.较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出镜记者要对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新闻现场及结果进行概括描述,甚至要展开即时评述,不仅要说出来,而且要说得明白,说得流畅,引导观众看最重要、有价值的东西,其内容不能脱离现场和事件本身。

3.敏锐的观察思考和快速反应能力。在不同的新闻现场,出镜记者的报道要素必须明确,无论突发事件、预测性事件还是策划型事件,出镜记者的画面表现形式要根据题材的区别而多样化,从而使现场报道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同时,出镜记者除了将新闻现场的最新消息以最快速度传达给受众之外,还要链接新闻背景,点评新闻事件。

三、出镜记者要把握题材

出镜记者范文篇6

通过在电视台的实习,认识到作为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比什么都重要,无论是在镜头前和被采访者的沟通还是在背后和人们的沟通都非常重要,有助于记者更好的掌握事情的真相和来龙去脉,才会得到更及时准确的报道,才会出优秀的新闻。

新闻不是坐着等出来的,是靠双脚走出来的。主动的去采集新闻,做任何事情都要主动,坐,只有坐以待毙。实习指导老师作为一个电视台的工作者,不可能以教导实习生为主,所以任何让自己得到成长的机会都要靠自己主动去寻找、发现、请教,且事无巨细。诚意,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的。

勇敢面对错误,错误是大树枝繁叶茂最好的肥料。刚开始进入电视台实习,很害怕犯错误,导致做事瞻前顾后,什么也做不好,但细想,作为一个实习生如果没有错误就不可能叫做实习生了,任何错误都会比之前的成功更记忆深刻,错误是完善自我的良方,感谢那些给了自己犯错误的机会的人和事。

【实习认识】

树立团队精神。不能逞个人英雄主义和不遵照上级的安排,工作中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大局为重。自顾自的行动。

作为新闻很多时间都会都会走进农村,工作中感受到中国是农业大国的深刻含义。和农民朋友们打交道,学会走农田道,学会融入村民生活都是很重要的

【学习经验】

<一>在实习中了解到作为记者不仅是要写要说,也要懂基本的摄像,一下是在实习中学习到得摄像技巧:

1.画面不能“七扭八歪”;

2.整体构图要和谐,不要“面壁思过”;

3.不要“横线切脖”,即是说物体位置安排的合理性。避免“横线切脖”的办法是改变机位高度。一般是把横线安排在人物肩膀以下;

4.画面不能过满或者“缺边少沿”,造成画面不协调;

5.忌“顾此失彼”,合理安排画面每一个事物。把他(她)们或是安排在画内,或是安排在画外,决不能把两旁的人物拍成“半拉身子半拉脸”;

6.画面的重心要稳,忌“头重脚轻”,主体上方留空白应比主体下方留的空白稍大一些;

7.忌“刀光剑影”,摄像时要注意光的合理;

8.画面事物合理安排,变换机位角度,避免把主要人物与枝干状背景物安排在一条垂直线上,从而克服“杂草丛生”;

9.忌“哆哆嗦嗦”,要求画面的连贯稳定,克服“哆哆嗦嗦”的毛病,我们在拍摄时尽可能选择自动变焦方式。必须使用手动变焦时,就应特别掌握好手推拉变焦杆,使其始终保持匀速运动;

10.忌画面的“空洞无物”,但摇移运动过程中的画面却缺乏实在内容甚至是空白,根本没有表现主题的画面内容;

11.画面的起落要稳;

12.不要随意的运动镜头,特别是电视新闻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反映较多的画面信息,要求每个画面的长度相对较长,既不适应新闻片在短时间内容纳较多画面的需要,又使人看起来眼花缭乱,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13.忌“或快或慢”,拍摄出的运动画面,看起来和人的视线移动速度相近,那么,这样的运动速度就比较合适。让摄像机的运动速度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是运动摄影的一条基本原则;

14.忌“主体游移”要求记者对运动主体的取景宜大不宜小,要注意使摄像机运动速度与拍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大体一致。

<二>在实习中很高兴能有一次出境经验,也学习到作为出镜记者应该掌握的一些技能:

熟悉当地事务,掌握人脉关系。记者应是公关人才,拿出一张人脉联络图,你就成功了一半。

应急反应迅速,应变能力强,最成功的记者是突发事件直播报道记者。

有政治敏感,虽然记者不是政治家,但新闻永远和政治相关联。

可以提前策划的情况下,出镜记者要做到:

1、事前调查与资料收集。

2、做一个报道构成表。无论是一分钟的现场报道还是三十分钟大型现场报道的节目,都要把重点和提纲整理在一张纸上,可以一目了然。

3、找细节。

4、准备现场当事人的采访。

背景声、同期声、现场所有的声源都对现场报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能唤起观众的临场感和现场感,特别是现场当事人的鲜活对话。当事人的话不要由出镜记者代言,记者在采访前要与其进行交流,如果采访对象表达太差就不用他,一旦要用让他自己说话。不清楚的地方记者可以复述,但不要代言。

5、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分析。

出镜记者说什么

说精确的数据

要具体说几月几日,不要模糊。

说感触——听到、闻到、摸到……电视媒体是一个只能看、只能听、不能闻、不能摸的一个媒体,而记者在现场能看、能听、能闻、能摸,所以把记者在现场的感触说出来,调动各种感官系统的信息。比如化工厂发生火灾能闻到浓重的硫磺味道,这就增加了现场感。

现场采访内容一定要短,每一句采访的内容尽量不要超过45秒。现场不是一个说话场。除非采访对象是一个核心当事人。

依托细节、道具、空间和背景说话

越空的语言让人紧张,越危险,比如讲概念。

把长问题切割成几个小问题

情绪也是现场感,情绪就是现场感的来源之一,焦虑也好,紧张也好,痛苦也好,悲伤也好,其实就是现场感的一部分,出镜记者的情绪最能直观感染观众,所以出镜记者情绪一定不能太平静,否则会损坏很多现场感。

不是什么都说,涉及到法律或者其他非常专业的东西,基本上要请专家来说。

不要准备整段的词,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记者准备内容,不要准备语句,完整地照着之前写好的东西来背诵,这是最危险的。

在一个直播系统当中,互相的信任是整个关键,千万不要因为你想出风头而打破它,这是作为直播出镜记者的第一原则。

现场不要把话铺得太满,一定要留白,要让现场本身说话,让同期声进来。

不要霸住镜头,让所有镜头集中在自己身上,没有让周边这些物品开口说话,这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事情。因为现场永远比记者的脸更有魅力。

不能简单地罗列数据,更不能随便下结论,应以可信的数据和细节来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

出镜背景,一定要和报道的主题有紧密联系。

头发和化妆,女记者如果披头发,在出镜风大的时候,头发就会成为干扰。化妆太浓,头发吹的一丝缝都没有,也都不合适。

透明伞,准备一个透明性非常好的伞,在下雨时出镜用。

语速,现场语速稍快一点大家可以接受。

【作品】

发表媒体:县电视台《新闻报道》

1.十二届县政协召开第十六次常委会

2.县暑期大学生实结表彰会暨汇报演出

出镜记者范文篇7

一、事件空间

事件空间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理位置。对于事件空间的彰显,体现了新闻“五要素”的要求;而作为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它又能突出新闻价值,强化新闻的“现场感”“可读性”和“易读性”等素质。空间要素容纳了新闻要素中的其他要素,空间要素的状态留下了时间的痕迹。事件发生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天气状况、时令季节、现场气氛等等因素构成了事件空间。对这个空间的感觉是人体所有感觉的统一体,形成了“眼、鼻、耳、舌、身、意”“六根互用”。[1]凤凰卫视资讯台在对新闻报道事件空间的开拓上,首先表现为事件空间的广泛性,即快捷及时报道来自世界各地的热点信息,信息覆盖面广。《凤凰早班车》《午间特快》《时事直通车》等“三班车”分别在每天早、中、晚往来穿梭报道环球时事,《华闻大直播》则打造成与央视《新闻联播》同时段竞争的要闻总汇,《凤凰全球连线》《环球直播室》等节目更是将视野投向国际新闻。《天下被网罗》和《媒体大摄汇》分别为网络资讯汇集和电视民生新闻总汇。其次,该台执著于在事发之地有“我”在场,从而让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空间感。该台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湾、纽约、伦敦等新闻多发地区设有新闻直播室,派驻记者和播音员。即使是事件性不强的新闻,该台也习惯于让记者在相关地点出镜报道,形成一个特殊的报道语境,暗示受众“我在事发之地”,传达了记者对现场空间的所有感觉,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可信度和权威性。除现场直播外,新闻报道多属事后报道,但“我在场”的空间安排,是以空间换取时间,以“现在播报”的现在进行时态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强化了新闻的时新感。

二、报道空间

事件空间是客观事实存在的真实空间,而报道空间则是新闻媒体对事件空间的主观经营。报道空间的构建直接为受众接触与理解事实服务,它建立在新闻本身所包含的事实空间与报道者所置身的社会语境空间基础上。[2]从宏观来看,报道空间体现在报道视域的选择。凤凰卫视资讯台惯于以“全球视野,华人视角”来报道评论新闻事件。“报道+评论”平分秋色的模式在宏观上凸显了新闻事件的背景空间,将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放在与之纵横关联的宏观背景之中,让受众明白了事件的原因、意义、影响及未来发展前景。在“三班车”以及晚7点整《华闻大直播》等综合性新闻节目中,热点新闻得到了及时解读。比如2011年8月18日《华闻大直播》节目的热点之一是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该节目连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分析这次访问的中美两国政治经济背景、中美两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访问所肩负的使命以及访问预期,让受众对此次美债危机背景下的访问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该台《时事开讲》《新闻今日谈》等新闻评论节目,有数位资深评论员对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阐释。当前媒体竞争的焦点不在于第一报道权,而在于第一解释权。只有及时阐释新闻事件的意义,才能做到先发制人,掌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权。该台打造了一支“三名”精英团队:名记者、名主持人、名评论员。这些人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地区”,有共同的中华文化底蕴,但又因地域和历史的差异,分享了不同的价值观,融合了中西方的主流价值追求。最典型的节目如《时事辩论会》,往往选择有较大文化差异的嘉宾作为控辩双方,同时又通过微博和手机等新媒体收集海峡两岸和香港地区等不同华人亚文化社区的观点,形成了华人视角主导下的观点碰撞和激荡。而凤凰卫视的一些资深评论员如邱震海、何亮亮、曹景行等人,多是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善于在“全球视野”中洞察国际国内问题。从中观来看,电视新闻叙事空间是指构成的空间。构成的空间是指将一系列记录真实事件空间的片段,经过选择、取舍、重组构成新的统一的空间形态。[3]凤凰卫视资讯台通过融合互联网、手机和卫星通讯等新媒体,以实现不同空间之间的信息交流:

1.通过各直播室的空间组合构成完整的节目空间。在一些大型综合性新闻节目中,播报空间的变化让受众如同在一条新闻长廊中漫游。每晚7点整的《华闻大直播》节目,动画片头之后,演播室内空间通过俯拍平移镜头依次展现,接着主持人从室内旋梯走下来,来到演播台,面向左侧观看一块大屏幕上播放的短片(这是本档新闻节目的焦点),随后转身面向受众开始播报新闻。这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极具动感和交流感。节目在播出时,往往要依次切换到北京、台湾、香港、纽约等地所设立的直播室,主直播室的主持人以连线采访的形式与画面右上方小窗口中的分直播室主持人交流几句,提示新闻要点,也完成了演播室的空间转换。节目内部浑然一体,时空转换线条清晰,信息流畅。

2.通过连线采访实现空间并置。比如《凤凰全球连线》,就某一热点问题,主持人通过卫星等传输网络同时对两位甚至三位嘉宾进行连线采访,这时画面开设了三到四个并置的窗口。在嘉宾答问时,小窗口放大到满幅,随后又收缩为左右两个并置的小窗口,一边为主持人,一边为嘉宾,相互之间形成了信息对流;基本实现了“任何时间”在全球任何热点地区报道“任何事情”的理想,拓展了新闻的报道空间。从微观来看,报道空间表现为对屏幕空间的设计经营。凤凰卫视资讯台像设计报纸版面一样精心设计新闻节目播报窗口。画面通过色彩、线条、字体、光影等元素的组合形成统一的视觉识别。主色调是被中华文化视为吉祥如意、繁荣兴旺的金色。屏幕下方的字幕块层次分明,由下往上依次为滚动新闻、标题和节目名称,并以互补的背景色块区隔开来;靠右边的提示块上有实时汇率,下有时间提示;字体主要为黑体。节目内板块之间的隔断多数是由金色的线条和光影所构成的动画,节目与节目之间穿插由流动的金色弧线幻化而成的一对金凤凰形成统一的LOGO。不同的节目播放窗口各有风格。如互联网资讯类节目《天下被网罗》,节目的播报窗口恰如网络视频播放器,每条新闻的开头都会以鼠标箭头提示登载新闻的网址。主持人的解说和主画面内容形成内在关联,观众在听“网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跟主持人一起喜怒哀乐起来。《凤凰早班车》节目的播报窗口背景是实时的香江画面,在中景入镜的主持人身后,船只往来于江面,岸边现代化的建筑鳞次栉比,让人感受到香港早晨扑面而来的繁荣气息。《时事直通车》则凸显全球意识,直播窗口大气磅礴,主持人坐在一个占据整个画框底部的椭圆形大演播台前,背景中央是富有动感的世界地图,两边各开一个窗口,提示重要的新闻画面。总体来说,凤凰卫视资讯台新闻节目的画面空间设计层次分明,富有动感,既彰显个性,又注重整体统一,极具视觉冲击力。

出镜记者范文篇8

(1)事件空间。即新闻事件的具体发生地,也包括事件发展变化时所经历的空间转换。

(2)报道空间。可以分为宏观的报道视角、中观的报道地点以及报道的空间组合、微观的屏幕空间。报道空间通过电视声画的蒙太奇组合得到具体展现。

(3)心理空间。通过电视声画的蒙太奇组合,受众对叙事空间的总体感觉和构建。本文选择凤凰卫视资讯台新闻节目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作为24小时环球报道新闻频道,其主要收视市场在中国大陆。而要在有限落地的情况下与包括央视新闻频道在内的大陆本土电视频道竞争,该台在空间叙事方面可谓别具一格。摘要:电视新闻报道的空间要素包括事件空间、报道空间和心理空间。主持人或出镜记者对事件空间进行“聚焦”,通过移情效应将自己的空间联觉传达到受众。媒介融合的技术偏向,将实现传受双方的“时空趋同”。关键词:空间叙事凤凰卫视事件空间报道空间心理空间媒介融合

一、事件空间

事件空间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理位置。对于事件空间的彰显,体现了新闻“五要素”的要求;而作为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它又能突出新闻价值,强化新闻的“现场感”“可读性”和“易读性”等素质。空间要素容纳了新闻要素中的其他要素,空间要素的状态留下了时间的痕迹。事件发生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天气状况、时令季节、现场气氛等等因素构成了事件空间。对这个空间的感觉是人体所有感觉的统一体,形成了“眼、鼻、耳、舌、身、意”“六根互用”。[1]凤凰卫视资讯台在对新闻报道事件空间的开拓上,首先表现为事件空间的广泛性,即快捷及时报道来自世界各地的热点信息,信息覆盖面广。《凤凰早班车》《午间特快》《时事直通车》等“三班车”分别在每天早、中、晚往来穿梭报道环球时事,《华闻大直播》则打造成与央视《新闻联播》同时段竞争的要闻总汇,《凤凰全球连线》《环球直播室》等节目更是将视野投向国际新闻。《天下被网罗》和《媒体大摄汇》分别为网络资讯汇集和电视民生新闻总汇。其次,该台执著于在事发之地有“我”在场,从而让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空间感。该台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湾、纽约、伦敦等新闻多发地区设有新闻直播室,派驻记者和播音员。即使是事件性不强的新闻,该台也习惯于让记者在相关地点出镜报道,形成一个特殊的报道语境,暗示受众“我在事发之地”,传达了记者对现场空间的所有感觉,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可信度和权威性。除现场直播外,新闻报道多属事后报道,但“我在场”的空间安排,是以空间换取时间,以“现在播报”的现在进行时态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强化了新闻的时新感。

二、报道空间

事件空间是客观事实存在的真实空间,而报道空间则是新闻媒体对事件空间的主观经营。报道空间的构建直接为受众接触与理解事实服务,它建立在新闻本身所包含的事实空间与报道者所置身的社会语境空间基础上。[2]从宏观来看,报道空间体现在报道视域的选择。凤凰卫视资讯台惯于以“全球视野,华人视角”来报道评论新闻事件。“报道+评论”平分秋色的模式在宏观上凸显了新闻事件的背景空间,将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放在与之纵横关联的宏观背景之中,让受众明白了事件的原因、意义、影响及未来发展前景。在“三班车”以及晚7点整《华闻大直播》等综合性新闻节目中,热点新闻得到了及时解读。比如2011年8月18日《华闻大直播》节目的热点之一是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该节目连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分析这次访问的中美两国政治经济背景、中美两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访问所肩负的使命以及访问预期,让受众对此次美债危机背景下的访问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该台《时事开讲》《新闻今日谈》等新闻评论节目,有数位资深评论员对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阐释。当前媒体竞争的焦点不在于第一报道权,而在于第一解释权。只有及时阐释新闻事件的意义,才能做到先发制人,掌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权。该台打造了一支“三名”精英团队:名记者、名主持人、名评论员。这些人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地区”,有共同的中华文化底蕴,但又因地域和历史的差异,分享了不同的价值观,融合了中西方的主流价值追求。最典型的节目如《时事辩论会》,往往选择有较大文化差异的嘉宾作为控辩双方,同时又通过微博和手机等新媒体收集海峡两岸和香港地区等不同华人亚文化社区的观点,形成了华人视角主导下的观点碰撞和激荡。而凤凰卫视的一些资深评论员如邱震海、何亮亮、曹景行等人,多是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善于在“全球视野”中洞察国际国内问题。从中观来看,电视新闻叙事空间是指构成的空间。构成的空间是指将一系列记录真实事件空间的片段,经过选择、取舍、重组构成新的统一的空间形态。[3]凤凰卫视资讯台通过融合互联网、手机和卫星通讯等新媒体,以实现不同空间之间的信息交流:

1.通过各直播室的空间组合构成完整的节目空间。在一些大型综合性新闻节目中,播报空间的变化让受众如同在一条新闻长廊中漫游。每晚7点整的《华闻大直播》节目,动画片头之后,演播室内空间通过俯拍平移镜头依次展现,接着主持人从室内旋梯走下来,来到演播台,面向左侧观看一块大屏幕上播放的短片(这是本档新闻节目的焦点),随后转身面向受众开始播报新闻。这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极具动感和交流感。节目在播出时,往往要依次切换到北京、台湾、香港、纽约等地所设立的直播室,主直播室的主持人以连线采访的形式与画面右上方小窗口中的分直播室主持人交流几句,提示新闻要点,也完成了演播室的空间转换。节目内部浑然一体,时空转换线条清晰,信息流畅。

2.通过连线采访实现空间并置。比如《凤凰全球连线》,就某一热点问题,主持人通过卫星等传输网络同时对两位甚至三位嘉宾进行连线采访,这时画面开设了三到四个并置的窗口。在嘉宾答问时,小窗口放大到满幅,随后又收缩为左右两个并置的小窗口,一边为主持人,一边为嘉宾,相互之间形成了信息对流;基本实现了“任何时间”在全球任何热点地区报道“任何事情”的理想,拓展了新闻的报道空间。从微观来看,报道空间表现为对屏幕空间的设计经营。凤凰卫视资讯台像设计报纸版面一样精心设计新闻节目播报窗口。画面通过色彩、线条、字体、光影等元素的组合形成统一的视觉识别。主色调是被中华文化视为吉祥如意、繁荣兴旺的金色。屏幕下方的字幕块层次分明,由下往上依次为滚动新闻、标题和节目名称,并以互补的背景色块区隔开来;靠右边的提示块上有实时汇率,下有时间提示;字体主要为黑体。节目内板块之间的隔断多数是由金色的线条和光影所构成的动画,节目与节目之间穿插由流动的金色弧线幻化而成的一对金凤凰形成统一的LOGO。不同的节目播放窗口各有风格。如互联网资讯类节目《天下被网罗》,节目的播报窗口恰如网络视频播放器,每条新闻的开头都会以鼠标箭头提示登载新闻的网址。主持人的解说和主画面内容形成内在关联,观众在听“网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跟主持人一起喜怒哀乐起来。《凤凰早班车》节目的播报窗口背景是实时的香江画面,在中景入镜的主持人身后,船只往来于江面,岸边现代化的建筑鳞次栉比,让人感受到香港早晨扑面而来的繁荣气息。《时事直通车》则凸显全球意识,直播窗口大气磅礴,主持人坐在一个占据整个画框底部的椭圆形大演播台前,背景中央是富有动感的世界地图,两边各开一个窗口,提示重要的新闻画面。总体来说,凤凰卫视资讯台新闻节目的画面空间设计层次分明,富有动感,既彰显个性,又注重整体统一,极具视觉冲击力。

三、心理空间

出镜记者范文篇9

【论文摘要】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现场感首先是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之后再把最能体现新闻事件本质的声音和图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传达给观众。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才能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呢?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有幸参加2007年遵义广播电视奖参评,凤冈电视台送评的《200多台收音机热闹凤冈偏远山乡》就采用了现场报道,并体现了电视新闻强烈的现场感,获得遵义市广播电视奖消息类一等奖。之所以能够获奖,就是它那强烈的现场感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十七大前夕,为让偏远农村的群众能及时了解十七大召开的盛况,听到党中央的声音,遵义市委宣传部分别在凤冈县土溪镇梯子岩组和王寨乡的土璜村举行了“喜迎党的十七大赠送收音机到农家”活动,将205台收音机发放到农户手中。

二是采访中采取了在捐赠现场记者出场景的一个报道,并分为两组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第一组记者:介绍了梯子岩人民在现场感受到现场农民喜悦的心情,“各位观众,我现在是在土溪镇鱼泉村梯子岩组赠送收音机的活动现场,由市委宣传部赠送的105台收音机正发放到农户手中。”第二组记者同样采取现场出镜介绍捐赠的情况,“各位观众,这里是王寨乡土璜村的捐赠现场,100台收音机将发放到受捐赠的农民手中,他们将通过这些收音机收听党的十七大的盛况,了解党支农、惠农的政策。”这样用两个记者出镜现场进行报道,把在两个偏远的农村捐赠收音机现场连接起来。采取此种方式,向观众口头报道当时“刚刚发生”、“正在发展变化”的新闻事实,使它极具现场感强、真实感强和参与感强等特点;记者直接“出镜”把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声音、细节、结果等通过屏幕向观众叙述,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观众造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直接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记者还现场直接采访了受捐赠的群众,充分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使观众有参与新闻事件当中的感觉。同时,使观众看到、听到记者和当事人的叙述和现场特有的同期声及图像,使观众倍感亲切,增强新闻的冲击力、可信性和真实感。还用几组描写人物内心深处的近景和特写画面烘托现场气氛,与大家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三是在新闻编辑后期制作中,记者用了几句话交代了事由,用第一组外镜主持人介绍捐赠情况,再加上市领导张明辉部长给老百姓讲的一席话:“你们这种自强不息,自己想干事,自己想改变面貌的这种精神感动了我们……让我们老百姓的思想与国家能够同步。”一席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让他们心明眼亮,脸上总堆满了笑容。接过收音机的群众全神贯注地听广播电视技术员讲解如何使用,有的嫌人多听不清楚就把一个个耳朵贴近收音机头挨头专心听起来。就这样用现场同期声+现场音+现场描写人物内心的几组镜头,最后介绍了两个偏远山区,常年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而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想办法让老百姓能及时听到党的声音,了解惠民政策。通过活动的开展把整个捐赠现场热烈的环境衬托出来,群众也高兴得不得了,此条新闻能够获奖,主要是它本身新闻价值大,记者抓住现场感强的细节,深人新闻事件的现场,并合理地运用了同步摄录画面和同期声,达到了声画统一的现场报道效果,造成强烈的现场感,给观众以亲临新闻事件现场的感觉。

鉴于此,我对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首先,一条现场感强的新闻,在采访中,记者要能及时捕捉到最能反映新闻事实本质的现场镜头来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使现场报道产生“轰动效应”,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现场要能抢拍、抓拍到最能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的镜头。现场感与现场拍摄两者截然不同,所有的电视新闻都是在现场拍摄的,但并非现场拍摄的电视新闻都具有现场感。现场感就是要求记者在拍摄现场能迅速明确主题,初步策划出棱角,做到胸有成竹,做出快速的反应,及时在现场捕捉抓拍到比较自然、真实的、能反映整条新闻核心内容的镜头和生动场面,就能给新闻报道有效地增强现场感。如果我们的记者在现场缺乏新闻嗅觉,采访不深入,到了现场对新闻事件理解不深,面对事件出现的现场气氛无法应对,只是简单地拍几个镜头,漏掉了现场最真实的、说明事物本质和充满活力的、最具现场感的画面,就会使整条新闻大为失色了。

出镜记者范文篇10

【论文摘要】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现场感首先是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之后再把最能体现新闻事件本质的声音和图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传达给观众。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才能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呢?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有幸参加2007年遵义广播电视奖参评,凤冈电视台送评的《200多台收音机热闹凤冈偏远山乡》就采用了现场报道,并体现了电视新闻强烈的现场感,获得遵义市广播电视奖消息类一等奖。之所以能够获奖,就是它那强烈的现场感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十七大前夕,为让偏远农村的群众能及时了解十七大召开的盛况,听到党中央的声音,遵义市委宣传部分别在凤冈县土溪镇梯子岩组和王寨乡的土璜村举行了“喜迎党的十七大赠送收音机到农家”活动,将205台收音机发放到农户手中。

二是采访中采取了在捐赠现场记者出场景的一个报道,并分为两组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第一组记者:介绍了梯子岩人民在现场感受到现场农民喜悦的心情,“各位观众,我现在是在土溪镇鱼泉村梯子岩组赠送收音机的活动现场,由市委宣传部赠送的105台收音机正发放到农户手中。”第二组记者同样采取现场出镜介绍捐赠的情况,“各位观众,这里是王寨乡土璜村的捐赠现场,100台收音机将发放到受捐赠的农民手中,他们将通过这些收音机收听党的十七大的盛况,了解党支农、惠农的政策。”这样用两个记者出镜现场进行报道,把在两个偏远的农村捐赠收音机现场连接起来。采取此种方式,向观众口头报道当时“刚刚发生”、“正在发展变化”的新闻事实,使它极具现场感强、真实感强和参与感强等特点;记者直接“出镜”把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声音、细节、结果等通过屏幕向观众叙述,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观众造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直接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记者还现场直接采访了受捐赠的群众,充分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使观众有参与新闻事件当中的感觉。同时,使观众看到、听到记者和当事人的叙述和现场特有的同期声及图像,使观众倍感亲切,增强新闻的冲击力、可信性和真实感。还用几组描写人物内心深处的近景和特写画面烘托现场气氛,与大家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三是在新闻编辑后期制作中,记者用了几句话交代了事由,用第一组外镜主持人介绍捐赠情况,再加上市领导张明辉部长给老百姓讲的一席话:“你们这种自强不息,自己想干事,自己想改变面貌的这种精神感动了我们……让我们老百姓的思想与国家能够同步。”一席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让他们心明眼亮,脸上总堆满了笑容。接过收音机的群众全神贯注地听广播电视技术员讲解如何使用,有的嫌人多听不清楚就把一个个耳朵贴近收音机头挨头专心听起来。就这样用现场同期声+现场音+现场描写人物内心的几组镜头,最后介绍了两个偏远山区,常年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而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想办法让老百姓能及时听到党的声音,了解惠民政策。通过活动的开展把整个捐赠现场热烈的环境衬托出来,群众也高兴得不得了,此条新闻能够获奖,主要是它本身新闻价值大,记者抓住现场感强的细节,深人新闻事件的现场,并合理地运用了同步摄录画面和同期声,达到了声画统一的现场报道效果,造成强烈的现场感,给观众以亲临新闻事件现场的感觉。

鉴于此,我对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首先,一条现场感强的新闻,在采访中,记者要能及时捕捉到最能反映新闻事实本质的现场镜头来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使现场报道产生“轰动效应”,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现场要能抢拍、抓拍到最能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的镜头。现场感与现场拍摄两者截然不同,所有的电视新闻都是在现场拍摄的,但并非现场拍摄的电视新闻都具有现场感。现场感就是要求记者在拍摄现场能迅速明确主题,初步策划出棱角,做到胸有成竹,做出快速的反应,及时在现场捕捉抓拍到比较自然、真实的、能反映整条新闻核心内容的镜头和生动场面,就能给新闻报道有效地增强现场感。如果我们的记者在现场缺乏新闻嗅觉,采访不深入,到了现场对新闻事件理解不深,面对事件出现的现场气氛无法应对,只是简单地拍几个镜头,漏掉了现场最真实的、说明事物本质和充满活力的、最具现场感的画面,就会使整条新闻大为失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