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20:52:57

诚信机制

诚信机制范文篇1

论文摘要:社会诚信已成为重要的问题。在此,利用机制设计原理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通过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所构建的和谐社会能让诚实宁信的传统美德得以恢复和发扬,各种欺作行为逐渐得以消除,社会生活得到净化。

《圣经》上所罗门王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女人抱着一个男婴来到所罗门王跟前,要求他评判到底谁是真的母亲。所罗门王见她们争执不下,便喝令侍卫拿一把剑来要把孩子劈成两半一个母亲一半。这时其中一个女人说“大王不要杀死孩子。把孩子给她吧我不和她争了。所罗门王听了却说“这个女人才是真的母亲,把孩子给她。”这个故事所反映的事实便可用机制设计理论给予回答。

20世纪六七+年代美国数理经济学家利奥、赫维兹引入了激励相容概念从而创立了机制设计理论。如果我们假设人们是按照博弈论所刻画的方式行为的并且我们设定按照社会选择理论我们对各种情形都有一个社会目标存在,那么机制设计就是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的解就是那个社会目标或者说落在社会目标集合里,或者无限接近于它。在机制设计理论中机制设计者没有也不可能了解所有信息那么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有效的制度便是机制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机制设计需要解决信息成本和机制的激励问题。所谓信息成本问题,就是指所设计的机制需要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和信息(运行)成本。任何一个经济机制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因此,对于制度设计者来说,便是信息空间的维数越小越好。所谓机制的激励问题或积极性问题,是指在所设计的机制下,使得各个参与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达到设计者所设定的目标。在不同的博弈行为假设下,机制设计理论会有不同的结果。而诚信即讲真话不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在别人都讲真话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个人,他可以通过说谎而得到好处。那么什么时候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机制下人们愿意讲真话呢,只有当社会选择的规则只照顾一个人的利益的时候这个人才有动力讲真话,因为这时其他人讲假话没有什么好处,讲真话也没有什么坏处讲讲真话也无所谓。这就是吉巴德—萨特斯维特的操纵定理。通过虚假显示自己的偏好可以操纵最后结果以使自己得利。赫维兹的“真实显示偏好“不可能性定理是一个类似结论。在个人经济环境中在参与性约束条件下《即导致的配置应是个人理性的》不存在一个有效的分散化的经济机制(包括市场竞争机制),能够导致帕累托最优配置并使人们有动力去显示自己的真实信息也就是说,真实显示偏好和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因为如果一个人愿意讲真话那就意味着讲真话是他的占优策略。因此在机制设计中要想得到能够产生帕累托最优配置的机制很多时候必须放弃占优均衡假设即放弃每个人都讲真话办真事的假定。任何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都不得不考虑激励问题。我们要实现某一个目标,首先要使这个目标是在技术可行性《feasible》范围内的;其次我们要使它满足个人理性即参与性,如果一个人不参与你提供的博弈因为他有更好的选择那么你的机制设计就是虚设的第三它要满足激励相容约束,要使个人的自利行为是他自愿实现制度的目标。

现在我们考虑保证制度得以执行的制度问题即应该提供足够的激励使制度执行者在追求自我利益的过程中也实现我们(作为制度设计者)希望的社会整体利益。从机制设计的角度可以把问题具体化为这样一个激励问题,即人类社会如何选出制度执行者以及如果他们是自利的,容易利用自己的执行权力损害社会利益时,如何设计一套制度监督约束他们。用委托(principle-agent)理论的框架来表述那就是:我们不具有某种特殊的知识只好委托一些人某些事情。我们凭什么知识筛选识别出宣称自己拥有这种知识的人,我们又凭什么使这些人不会利用自己的知识作出损害我们的事情。机制设计理论的着眼点不仅是要指出种种不可能性的困境,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具体环境下走出困境的途径。人类创造了很多能够诱导人们显示并测度他们的效用的技术如拍卖和招标投标制度克拉克一格罗夫斯—莱德亚德机制以及很多局部的效用测度和比较也是可行的。

诚信是一种传统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气。从博弈的观点看,其实任何成型的社会风气实质上都是一种均衡。这种社会风气或习俗一旦建立就不会有任何个人有单方面偏离这种规范的激励。现代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告诉我们如果需要做出选择的进程可以分为前后相继的步骤,则理性行为将考虑所有人的初始行为对后续选择及最终结果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动态博弈。这一类博弈的中心问题是可信性即当背离行为发生后惩罚措施是否确实被执行。而这正是现实社会建立诚信的关键所在。在一个人人都尔虞我诈的社会中,如果有谁选择诚实守信则他的利益必然受损所以相互欺骗是一个纳什均衡。而在一个人人讲求诚信的社会中骗人是会受到法律制裁和舆论指责的,所以诚信也是一个纳什均衡。博弈论中的无名氏定理(Folk丁heorem)告诉我们:如果经济个体(市场经济中主要是企业)的生存期足够长,他们之间进行的不是静态博弈而是无限期的重复博弈,而他们又有足够的远见(其贴现因子接近!),则信守诺言将成为纳什均衡。

诚信机制范文篇2

论文摘要:诚信是任何社会都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规范。在我国传统社会特定的背景下,诚信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这是与传统社会的熟人社会背景、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一元的儒家文化价值观等密不可分的。面对当今的社会诚信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借鉴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加强合理的制度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等途径,建立我国当代社会的诚信机制。“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就是格守信义、信用和信誉。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当今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规范。可以说,现代社会是诚信经济的社会。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要求,也是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如果正视社会现实,就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存在较为普遍的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笔者通过借鉴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设想我国当代社会诚信机制建立与完善的途径。

一、我国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崇尚诚信的传统,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把“信”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信”既是做人和交友的基本要求,也是治理国家的伦理手段。上自约束皇帝的“君无戏言”,下至约束百姓的“言必信,行必果”,这些都是诚信这一要求在当时的具体体现。诚信己经成为传统社会的一种道德风尚并且代代相传。

我国传统社会之所以能够奠定比较牢固的诚信基础,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小农经济造就的“熟人社会”是维护传统社会诚信规范的物质基础。传统社会是小农经济社会,土地是人们从事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受土地这种生产资料固定性的局限,人们总是在故土上繁衍生息。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4·…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川正是由于祖祖辈辈在固定的土地上休养生息,传统社会成为熟悉社会。在熟悉社会里,信息的传播是迅速和均等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言行都在所有社会成员的视野之内,所有熟悉的社会成员都是诚信规范的评判员和监督者。如果有人违背诚信,那就意味着他将在熟人圈子里被冷落,甚至处于无法生存的境地。可见,小农经济造就的“熟人社会”是维护传统社会诚信规范的重要条件。

第二,长期的独尊儒术的一元文化价值观是维护社会诚信的重要社会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而产生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因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统一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强行解决了人们的思想统一问题,但这一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使其长治久安。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受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推行了“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逐步确立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一元社会文化格局。后经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努力,形成了“三纲五常”、“五伦十义”等道德规范。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诚信是传统社会主导性道德的一部分,是一元文化的社会条件下的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它具有至高的震慑力和权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社会规范被人们逐渐内化为自身观念的一部分,并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加以遵守。

第三,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诚信的道道防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的。如果我们把道德比喻为一张网,那么社会诚信规范作为网上的经线和纬线必然是丰富而具体的。每种诚信规范又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详细规定。如作为传统社会的“孝道”,既指奉养、尊敬、服从父母,还包含延续父母、祖先的生命之含义。它要求人们时刻牢记祖宗的形象,不给祖宗抹黑。如有不道德的名声则不仅意味着毁坏自己的名声,同时也是给其父母和祖先抹黑,也就是最大的不孝,可称为家门逆子。在传统社会里,谁也承受不起这样的坏名声。正如唐德阳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把获取功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作为人生的崇高目标”[’」。在孝道基础上,传统道德进一步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体要求,把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都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加以限定。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社会道德规范之系统而具体。这种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构成了维护社会诚信坚不可摧的道道防线。

二、我国现代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正在快步地向现代化国家迈进。但是,我们在承认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丰硕成果时,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即诚信缺失问题。如假冒伪劣产品问题、虚假信息问题、个人信用缺失问题、学术不端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那么,为什么会在当前情况下存在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呢?对应传统社会的诚信社会机制,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市场经济加速了社会流动,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打破了熟人交际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社会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它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熟人交际圈,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是在生人中进行的。目前我国社会流动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职业之间的流动、职位之间的流动、职业地域和生活地域等的流动,并且这些流动速度呈加速趋势。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交往表现为短暂性,人们之间虽然交往的数量增加了,但熟识程度却降低了。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表现出功利性和间接性,以感情维系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初级群体逐渐衰落。农村地区的村落有逐步解体的趋势,城市中的邻居成了地理位置上的概念,左邻右舍的人们之间有可能互不相识和互不交往。可见,传统社会靠熟人去维护社会诚信的机制,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已经完全行不通了。

第二,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功利性经济,它以利益为基本导向,引导人们如何去获得经济利益,强调的是商品意识和金钱观念。这样,便出现了与市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如尊重个人利益、倡导自由竞争、主张自由平等,等等。这些道德观念有益于人们的生产、经营和消费等活动,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并非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而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市场经济看做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方式,这种独立性相对于原来的“人的依赖性”是对人性的极大解放。人虽然仍有着对物的依赖性,但终归已是独立性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个性、主体性、情感、个人利益等压抑了许久的人性被重视起来,个体摆脱了原来的束缚,追求民主、平等便成了社会的主旋律。所以,市场经济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人性,考虑、追求经济利益是人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个体的权利。但是,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特别是对金钱的追逐,为金钱所左右,利欲熏心,就会导致“唯利是图”,成为金钱的奴隶。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就占据了一些人的思维空间,使社会诚信受到严重冲击。可见,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传统社会的“安贫乐道”、“重义轻利”价值观已被市场经济的商品意识、利益观念所代替,用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约束现代社会中这些利欲熏心之人,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第三,法制不健全,对失信者打击不力。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律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是信用建设的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从整体上看,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制保障不力仍然是当前社会中极为棘手而又函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没有制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守信用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制裁。在不少情况下却是守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其二,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判决执行率低。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在处理违约赖账行为时显得苍白无力。债权人为追索到期债务,往往要通过诉讼方式追索债务,而采用这种方式的成本费用越来越高,不要说因种种原因败诉,即使是胜诉了,真正能够执行裁决的也很少,这使债权人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客观上助长了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

三、我国传统社会诚信机制对当代社会诚信的启示

时至今日,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来消除今日社会的诚信危机,但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从中汲取对我们今天有用的东西,建立与完善我国当代社会的诚信机制。

第一,加强社区建设,营造类似于“熟人社会”的氛围,增强社会监督。

“社区”是指人们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用于区别局限于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它主要包括农村和城市两种基本类型。农村社区地域广阔、居民聚居程度低,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其基本特征是:人口规模小、密度低,人际关系密切;封闭性强,社会流动率较低;文化具有家族特征。城市社区是指在城市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委会辖区。其基本特征则是人口规模大、密度大,人际关系淡化;开放性强,社会流动率较高。可见从诚信监督方面讲,农村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基本上属于熟人之间的交往并且具有较大的优势。城市社区相对于农村社区来讲,其邻里仅仅成了地域概念,左邻右舍大多数互不相识和互不往来,关系非常淡化,从诚信监督方面讲,则不具有农村社区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农村邻里和城市邻里的结构不同。农村邻里多为同质邻里,人们的职业、语言、生活方式等具有共同性,便于交往;城市邻里多为异质邻里,人们在职业、语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而不便交往。其二是农村住宅和城市住宅不同。农村住宅多为平房,便于邻里之间走门串户;现代城市住宅多为高层或小高层单元住宅,客观上设置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屏障,阻碍了邻里间的交往。其三是农村住户和城市住户的社会流动速度不同。就整体而言,农村住户的社会流动速度较慢,人们之间较为熟悉;城市住户的社会流动或迁徙速度则较快,使得邻里之间交往不深。其四是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节奏不同。农村生活节奏比较慢,人们的空闲时间也比较多,客观上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城市生活节奏比较快,除了退休(离休)人员外,人们的空余时间比较少,因而人们之间交流的机会也就较少。可以说,邻里关系淡化是现代城市社区的一种通病,它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不利于人们之间的诚信监督。因此我们要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和完善合理的邻里结构;改革住宅设计,减少交往屏障,提供邻里间交往的场所;把改善邻里关系与社区活动结合起来,使社区居民在活动中相互了解。这样,既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又有利于熟人之间的互助,还有利于熟人之间的诚信监督。

第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为社会诚信提供必要的社会导向。

虽然传统社会独尊儒术的一元文化价值观不符合时代文化发展的要求,但它对我们构建当今社会的主文化具有启示作用。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主文化。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主文化,那么这个国家就面临着被完全同化的可能或被吞并的危险;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主文化,那么整个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呈现混乱状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应该建立社会主义主文化。因此,在多元文化中必须有一元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学揭示。公务员之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精神上树立起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其内容就是提出的“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简短的112个字,通俗易懂,逻辑清晰,概括精辟,切中时弊,寓意深刻,高度集中地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与要求,便于作为全社会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它集历史性、时代性、群众性、可行性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震撼力。它是人们进行道德约束和评判的重要手段和标准,必将引导人们明荣辱之分,即知荣而为之,知耻而不为,由此成为推动人们奋发向上、文明正义的强大内在动力。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道德建设与经济改革并行而面临着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道德领域的严峻挑战,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只有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主张社会正义,才能为社会诚信提供必要的道德保障。

第三,建立和完善维护社会诚信的合理制度,为社会诚信保驾护航。

从传统社会的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对社会诚信的有效制约机制来看,加强制度规范建设是我们有效解决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良策。制度对人的行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曾经说道:“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n}4〕因此,我们必须为社会诚信提供合理的制度保证。

首先,加强经济制度和法制规则建设。制度是人们行为的导向,人们总是在既定的制度下选择自己的行为,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要加强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使每一个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有章可循,有制度作为其社会保障,使经济活动有序进行。二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使市场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保证市场经济机制良性运行。

其次,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给每个社会成员建立信用档案。在他们谋取职业、借贷、注册公司时,都要进行信用登记,形成实名、实姓和终生代码相结合的登记史;资信评估机构根据金融、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法院等机构及用人单位、业务往来提供的信息掌握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资信情况和信用史并给予评估;任何人或企业都可以向资信评估机构征询他准备与之进行交易的企业或个人的资信情况,以决定是否与其进行交易;对有不正当交易行为或违规行为的企业或个人,资信评估机构有权对其进行管理,并视情节轻重做出赔偿、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乃至永远不得重新注册公司等惩罚。有了这样的信用制度,讲道德者和不讲道德者的博弈情况就会发生根本的改观厂’〕。

诚信机制范文篇3

论文摘要:从诚信缺失的角度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博弈分析,并建立了迫使农户还贷的“三维”诚信机制。农村小额信贷在帮助贫困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民的诚信意识比较淡薄,偿贷意识不强,致使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

论文关键词:小额信贷;诚信缺失;博弈;诚信机制

小额信贷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种新型扶贫模式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成功,尤其以孟加拉国的Grameen银行为典范。它是农信社根据农户的偿还能力、信用程度、贷款用途而发放的额度相对较小的一种贷款,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借,余额控制”的办法。其本质上是一种信贷方式,属于自然人贷款,不是企业贷款,对农户的自有资金没有严格的比例规定,主要以农户的信誉和偿还能力为依据来发放信用贷款。但由于农户和农信社之间信息不对称,致使贷款偿还率不尽人意,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挑战。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诚信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小额信贷工作从1993年开始试点,1996年进行扩展,1999年全面推行,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对农信社发放低息支农再贷款,由农信社以优惠的利率再贷给农民。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在帮助贫困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止到2006年,各项农村小额信贷累计发放1766亿元,惠及贫困农户5745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10.

农村小额信贷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但随着它的不断实施,这项政策遭到了空前的信用危机。农信社面对的难题越来越多,例如,不断出现新的呆账坏账;无法很好的确定信用额度;农户欠贷不还等。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覆盖面达31%,但不良贷款比例高达70%.在对湖北十堰市竹山县、黄石市阳新县2005年小额信贷质量进行的调查时发现,当年农户还贷的违约率分别达到25%和26.3%,个别基层信用社的违约率高达48%.

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下,农村小额信贷中农户与农信社之间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农村小额信贷本身的高自然风险、道德风险和管理风险等特有的行业特征及不完善的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致使农户还贷违约率很高。但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农户的诚信意识淡薄,偿贷意识不强,贷款农户贷款后还款与否完全靠个人自觉,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因此诚信缺失问题在农村小额信贷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借贷双方的信用博弈分析

在农村小额信贷中,贷款农户的违约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诚信缺失,造成这种诚信缺失,农户有借不还的主要原因是相比于其他可行策略(还贷),违约能给理性的农户带来更高的净收益。可以分别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和“相机选择”原理来分析这种诚信缺失产生的原因。

(一)“囚徒困境”分析

农户小额信贷博弈的参与者为农信社和农户。假如一家农户贷款c万元,按正常情况,农户会获得一定的收成。用字母来表示双方在不同情况下的利得。如图1所示:

图1“囚徒困境”分析

其中,括号中的数字分别为农信社和农户的利得,下面来分析每一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农信社为农户贷款c万元,贷款农户还贷时总收入为c+e+h.若他能履约,向农信社还贷c+e万元(e为贷款利息)。这可以说实现了小额信贷的初衷,农户自己还有h的利得。第二种情况,农信社为农户贷款c万元,贷款农户违约,造成农信社连本带利未收,实际上农信社损失了这笔资金,而农户获净利c+e+h万元,这就是诚信缺失造成的违约后果。第三种情况,虽然农户是诚信的,选择还款,但农信社拒绝为该农户贷款。由于机会成本的存在,致使农信社的利得为-(c+e),而农户由于没有贷到资金,他也就失去了进一步获得收入的机会,这实际上造成了农户最低为h的损失。第四种情况,农户可能违约,农信社也就可能拒绝贷款,两者没有合作意向,机会成本为0,双方的利得或损失就为0,这或许是双方按照各自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的最优策略。

(二)“相机选择”分析

“相机选择”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农村小额信贷中农户诚信缺失行为,其博弈的双方依然是农信社和贷款农户,地方政府不参与博弈,但可对博弈双方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该博弈为动态博弈。如图2所示。图2中三个终端黑点处的数组表示博弈各方到达这些终端路径所实现的得益,其中第一个数字为先行为的农信社的得益,第二个数字为后行为的农户的得益。

图2中最上方的圆圈表示农信社的选择节点,博弈中农信社先进行选择,农户后进行选择,因而博弈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由于农户作为后行为的博弈方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因而处于较有利的位置。在第一阶段中,先行为的农信社有“贷款”与“拒贷”两种可选策略。如果农信社拒绝贷款,则博弈结束,它能保住c万元本钱,而农户则不能获得进一步的收入,农信社与农户的得益数组为(c,0)。如果农信社选择“贷”,则到达农户的选择信息集,农户将掌握主动权,可选策略有“还贷”和“违约”,若选择“还贷”,则博弈结束,双方得益数组为(c+e,h)。若农户选择“违约”,双方的得益数组为(-c,c+e+h)。农信社追偿与否则取决于追偿成本的高低。

图2两阶段动态博弈

通常情况下,农信社在发放贷款时,都是假定贷款农户是可信的,即获得收入后农户会主动还贷。若农信社预知农户不可信,则农信社与农户的合作最终成为不可能。那么,有没有办法使得农户变成可信的,从而使农信社愿意选择“贷款”,而农户遵守诺言选择“还贷”,最终增加双方的利益呢?事实上,这是完全可能的,关键在于必须增加一些对农户行为的制约。

在图2中,当农户选择“违约”时,他可能会更换住所或采取别的方式,使农信社无法追偿贷款,或者追偿的成本太大以至于放弃追偿。如果农信社在农户违约时可以用法律武器,或通过其他途径,则农信社的合法权益就有保障。这时双方的选择,以及农户对农信社选择行为的判断,就会使农户自己的行为发生变化,博弈的结果就大为不同了(如图3所示)。

这里,第三阶段农信社的行为选择非常重要,因为有了这个阶段,博弈的结果就大为不同,当农户违约时,农信社可以选择“追偿”。当然,由于目前相关体系还不健全,如个人征信系统、还贷监测系统、农户个人信息查询系统以及公安部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完善,农信社向农户追偿的成本过大,使得农信社追偿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因为预知农信社将“不追偿”,所以借款农户获得收入后往往选择“违约”。若农户违约,农信社肯定选择“追偿”,则博弈双方的得益数组为((c+e)*,h*),在此,(c+e)*为农信社的期望收益c+e减去它的追偿成本后的收益,h*为农户的收益h减去由于他违约带来的负效应后的收益,如面子成本、名誉等。

图3三阶段动态博弈

对农户来说,当他完全清楚农信社会唯一选择“追偿”时,并且知道农信社“追偿”的威胁是可信的,若他不还贷款,等待他的必然是一场官司和家庭及个人的名誉扫地,那么他就会选择“还贷”。即使其最终的利得为0,农户理性的选择肯定依然是“还贷”,也就是说,在农信社的追偿行为保证实施(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保证)情况下,农户的“还贷”许诺就成为可信的会信守的许诺,那么农信社在第一阶段会理性地选择“贷款”,而农户在第二阶段会理性地选择“还贷”,从而双方各得利益,结束博弈。

三、“三维”被迫诚信机制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依靠农户的道德等内在诚信约束效力非常有限,他们的违约是有极大可能的。要使博弈双方顺利达到农信社发放贷款、农户按时归还贷款这一均衡路径,就必须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克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此,建议设计一套外在的诚信约束机制,迫使农户不得不守约还贷,笔者将这种诚信机制称之为“三维”被迫诚信机制。之所以称其为“三维”,是因为在这里,将由地方政府、农信社、贷款业务委员会以及借款农户形成三维立体图(如图4所示)。所谓贷款业务委员会是由借款农户所在地的乡政府以及村委会各派出一人,由该村选出一位比较有权威和声望的人,再由借款农户家庭中的一人等共四人来担任委员会成员。其中地方政府和农信社对贷款业务委员会进行还贷的监管,同时政府、农信社和贷款业务委员会又对借款农户形成制约,以使其获得收入后能主动还贷。

图4小额信贷的“三维”被迫诚信机制

上述的“三维”被迫诚信机制,反映了地方政府、农信社、贷款业务委员会以及借款农户之间的权责、义务以及有关各方的制约关系。

(一)地方政府推行各种小额信贷政策,支持、帮助农信社开展各项正常的金融活动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小额信贷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虽然小额信贷是一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但由于没有相关法律规范约束贷款农户的行为,使农信社的权责在农户不还贷时没有受到法律保护。既然要坚持推行小额信贷政策,健全法律法规是很必要的。政府应抓紧制定《小额信贷合同法》和《个人信用管理法》等,并且地方政府在大的框架内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在这些法律法规中,规定农信社、贷款业务委员会和贷款农户在小额信贷中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规定政府、农信社和贷款业务委员会在个人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和使用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提供虚假信用资料的法律责任。通过完善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把农信社、贷款业务委员会和贷款农户的行为纳入法制轨道,从而减少信贷风险。因此,在笔者设计的“三维”被迫诚信机制中,地方政府是小额信贷政策的积极倡导者,也是相关小额信贷法律法规的制定者,还是小额信贷政策的帮扶者,而且在小额信贷的执行中,地方政府有权利对农信社、贷款业务委员会和贷款农户进行监督,使得农户按期还贷,减少违约。

(二)农信社经办小额信贷政策,并委托贷款业务委员会对贷款农户进行监督和管理

农信社在经办小额信贷政策时,可以以优惠价打包出售给农户所在地贷款业务委员会,再由农户所在地贷款业务委员会直接给农户贷款,并由其向农户所欠贷款进行催收和管理。相对于农信社来讲,贷款业务委员会对小额信贷的管理和催收的成本比较小。若某家农户到期不还贷,农信社可以委托贷款业务委员会向农户追偿。一般来说,这样农户违约的可能性比较小,他们不会因“赖帐”而使其名誉受损,而且贷款业务委员会对借款农户有催还借款的义务,贷款农户会听从贷款业务委员会的劝告而自动还贷。在小额信贷“三维”被迫诚信机制中,农信社首先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农户信用等级评价方法,确定不同农户的授信额度,当农户的基本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变更信用等级及相应的授信额度,拒绝不能还贷可能性较大的农户,从源头上控制资金的去向,这将大大有助于解决呆账坏账、农户欠贷不还的问题。其次,农信社要通过贷款业务委员会加大对违约农户的惩罚力度,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约束作用。例如,贷款业务委员会要代替农信社多途径定期公布违约农户的名单,这样可以借助周围农户的监督和舆论力量加大借款农户违约的心理压力,从而加大其违约成本。

(三)贷款业务委员会加强小额信贷的管理和监督,并向农信社负责

由于信用评定和授信额度由农信社和贷款业务委员会集体核定,并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在操作程序上有效地防范了现代过程中的内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贷款业务委员会要经常深入农户掌握和了解其生产经营和贷款使用情况,确保农户小额信贷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真正发挥其功效和作用。在笔者设计的小额信贷的“三维”被迫诚信机制中,贷款业务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都有比较紧密的社会关系,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程度远远大于农信社和农户之间的程度,他们在贷款农户的资格审查、资产状况、信誉状况、经营能力、道德水平及贷款的事后监督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获取信息的成本较低,克服了农信社和农户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外,贷款业务委员会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地缘、人缘优势,依靠所掌握的“软”信息以及他们本身良好的口碑和威信,建立农户自律机制,增加监督力量,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四)农户可申请小额贷款,但负有偿还贷款的义务

政府推行小额信贷政策为许多贫困农户解了燃眉之急,但极高的贷款违约率使这项政策的长期实行受到阻拦。由于农户驾驭市场的能力不强,获得信息的渠道狭窄,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有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地方政府、农信社和贷款业务委员会对其并非仅仅提供资金,而相应地为贷款农户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管理培训,甚至是基础教育等。在小额信贷“三维”被迫诚信机制中,贷款农户可在原籍向农信社申请贷款,并负有偿还的义务。贷款农户的还贷行为将受到政府、农信社和贷款业务委员会的制约和监督。贷款业务委员会可以说是农户还贷的担保者,当农户违约时,它负有追偿的义务。

综上所述,农信社可以作为政府和借款农户之间的中间人,开办个人委托贷款新业务,把资金低成本、高效率地贷给需求者;贷款业务委员会也可以作为农信社和借款农户之间的中间人,充分发挥信用中介的职能,为农信社和贫困农户借贷的双方牵线搭桥,从而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实现小额信贷的初衷。在笔者设计的小额信贷的“三维”被迫诚信机制中,可以积极推进政府、农信社与贷款业务委员会的垂直联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使三者结合、协同运行,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丽。对农户小额信贷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6(5):74-76.

[2]孙清,汪祖杰。LOGIT模型在小额农贷信用风险识别中的应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8):27-29.

[3]应宜逊,黄震宇,徐永良。我国小额农贷体制的特点及改进思路[J].金融研究,2005(5):180-190.

诚信机制范文篇4

论文摘要:诚信是任何社会都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规范。在我国传统社会特定的背景下,诚信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这是与传统社会的熟人社会背景、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一元的儒家文化价值观等密不可分的。面对当今的社会诚信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借鉴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加强合理的制度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等途径,建立我国当代社会的诚信机制。

“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就是格守信义、信用和信誉。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当今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规范。可以说,现代社会是诚信经济的社会。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要求,也是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如果正视社会现实,就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存在较为普遍的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笔者通过借鉴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设想我国当代社会诚信机制建立与完善的途径。

一、我国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崇尚诚信的传统,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把“信”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信”既是做人和交友的基本要求,也是治理国家的伦理手段。上自约束皇帝的“君无戏言”,下至约束百姓的“言必信,行必果”,这些都是诚信这一要求在当时的具体体现。诚信己经成为传统社会的一种道德风尚并且代代相传。

我国传统社会之所以能够奠定比较牢固的诚信基础,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小农经济造就的“熟人社会”是维护传统社会诚信规范的物质基础。传统社会是小农经济社会,土地是人们从事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受土地这种生产资料固定性的局限,人们总是在故土上繁衍生息。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4?…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川正是由于祖祖辈辈在固定的土地上休养生息,传统社会成为熟悉社会。在熟悉社会里,信息的传播是迅速和均等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言行都在所有社会成员的视野之内,所有熟悉的社会成员都是诚信规范的评判员和监督者。如果有人违背诚信,那就意味着他将在熟人圈子里被冷落,甚至处于无法生存的境地。可见,小农经济造就的“熟人社会”是维护传统社会诚信规范的重要条件。

第二,长期的独尊儒术的一元文化价值观是维护社会诚信的重要社会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而产生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因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统一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强行解决了人们的思想统一问题,但这一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使其长治久安。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受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推行了“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逐步确立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一元社会文化格局。后经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努力,形成了“三纲五常”、“五伦十义”等道德规范。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诚信是传统社会主导性道德的一部分,是一元文化的社会条件下的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它具有至高的震慑力和权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社会规范被人们逐渐内化为自身观念的一部分,并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加以遵守。

第三,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诚信的道道防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的。如果我们把道德比喻为一张网,那么社会诚信规范作为网上的经线和纬线必然是丰富而具体的。每种诚信规范又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详细规定。如作为传统社会的“孝道”,既指奉养、尊敬、服从父母,还包含延续父母、祖先的生命之含义。它要求人们时刻牢记祖宗的形象,不给祖宗抹黑。如有不道德的名声则不仅意味着毁坏自己的名声,同时也是给其父母和祖先抹黑,也就是最大的不孝,可称为家门逆子。在传统社会里,谁也承受不起这样的坏名声。正如唐德阳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把获取功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作为人生的崇高目标”[’」。在孝道基础上,传统道德进一步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体要求,把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都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加以限定。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社会道德规范之系统而具体。这种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构成了维护社会诚信坚不可摧的道道防线。

二、我国现代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正在快步地向现代化国家迈进。但是,我们在承认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丰硕成果时,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即诚信缺失问题。如假冒伪劣产品问题、虚假信息问题、个人信用缺失问题、学术不端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那么,为什么会在当前情况下存在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呢?对应传统社会的诚信社会机制,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市场经济加速了社会流动,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打破了熟人交际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社会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它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熟人交际圈,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是在生人中进行的。目前我国社会流动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职业之间的流动、职位之间的流动、职业地域和生活地域等的流动,并且这些流动速度呈加速趋势。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交往表现为短暂性,人们之间虽然交往的数量增加了,但熟识程度却降低了。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表现出功利性和间接性,以感情维系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初级群体逐渐衰落。农村地区的村落有逐步解体的趋势,城市中的邻居成了地理位置上的概念,左邻右舍的人们之间有可能互不相识和互不交往。可见,传统社会靠熟人去维护社会诚信的机制,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已经完全行不通了。

第二,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功利性经济,它以利益为基本导向,引导人们如何去获得经济利益,强调的是商品意识和金钱观念。这样,便出现了与市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如尊重个人利益、倡导自由竞争、主张自由平等,等等。这些道德观念有益于人们的生产、经营和消费等活动,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并非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而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市场经济看做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方式,这种独立性相对于原来的“人的依赖性”是对人性的极大解放。人虽然仍有着对物的依赖性,但终归已是独立性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个性、主体性、情感、个人利益等压抑了许久的人性被重视起来,个体摆脱了原来的束缚,追求民主、平等便成了社会的主旋律。所以,市场经济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人性,考虑、追求经济利益是人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个体的权利。但是,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特别是对金钱的追逐,为金钱所左右,利欲熏心,就会导致“唯利是图”,成为金钱的奴隶。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就占据了一些人的思维空间,使社会诚信受到严重冲击。可见,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传统社会的“安贫乐道”、“重义轻利”价值观已被市场经济的商品意识、利益观念所代替,用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约束现代社会中这些利欲熏心之人,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第三,法制不健全,对失信者打击不力。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律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是信用建设的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从整体上看,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制保障不力仍然是当前社会中极为棘手而又函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没有制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守信用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制裁。在不少情况下却是守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其二,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判决执行率低。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在处理违约赖账行为时显得苍白无力。债权人为追索到期债务,往往要通过诉讼方式追索债务,而采用这种方式的成本费用越来越高,不要说因种种原因败诉,即使是胜诉了,真正能够执行裁决的也很少,这使债权人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客观上助长了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

三、我国传统社会诚信机制对当代社会诚信的启示

时至今日,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来消除今日社会的诚信危机,但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从中汲取对我们今天有用的东西,建立与完善我国当代社会的诚信机制。

第一,加强社区建设,营造类似于“熟人社会”的氛围,增强社会监督。

“社区”是指人们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用于区别局限于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它主要包括农村和城市两种基本类型。农村社区地域广阔、居民聚居程度低,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其基本特征是:人口规模小、密度低,人际关系密切;封闭性强,社会流动率较低;文化具有家族特征。城市社区是指在城市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委会辖区。其基本特征则是人口规模大、密度大,人际关系淡化;开放性强,社会流动率较高。可见从诚信监督方面讲,农村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基本上属于熟人之间的交往并且具有较大的优势。城市社区相对于农村社区来讲,其邻里仅仅成了地域概念,左邻右舍大多数互不相识和互不往来,关系非常淡化,从诚信监督方面讲,则不具有农村社区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农村邻里和城市邻里的结构不同。农村邻里多为同质邻里,人们的职业、语言、生活方式等具有共同性,便于交往;城市邻里多为异质邻里,人们在职业、语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而不便交往。其二是农村住宅和城市住宅不同。农村住宅多为平房,便于邻里之间走门串户;现代城市住宅多为高层或小高层单元住宅,客观上设置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屏障,阻碍了邻里间的交往。其三是农村住户和城市住户的社会流动速度不同。就整体而言,农村住户的社会流动速度较慢,人们之间较为熟悉;城市住户的社会流动或迁徙速度则较快,使得邻里之间交往不深。其四是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节奏不同。农村生活节奏比较慢,人们的空闲时间也比较多,客观上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城市生活节奏比较快,除了退休(离休)人员外,人们的空余时间比较少,因而人们之间交流的机会也就较少。可以说,邻里关系淡化是现代城市社区的一种通病,它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不利于人们之间的诚信监督。因此我们要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和完善合理的邻里结构;改革住宅设计,减少交往屏障,提供邻里间交往的场所;把改善邻里关系与社区活动结合起来,使社区居民在活动中相互了解。这样,既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又有利于熟人之间的互助,还有利于熟人之间的诚信监督。

第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为社会诚信提供必要的社会导向。

虽然传统社会独尊儒术的一元文化价值观不符合时代文化发展的要求,但它对我们构建当今社会的主文化具有启示作用。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主文化。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主文化,那么这个国家就面临着被完全同化的可能或被吞并的危险;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主文化,那么整个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呈现混乱状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应该建立社会主义主文化。因此,在多元文化中必须有一元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学揭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精神上树立起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其内容就是提出的“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简短的112个字,通俗易懂,逻辑清晰,概括精辟,切中时弊,寓意深刻,高度集中地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与要求,便于作为全社会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它集历史性、时代性、群众性、可行性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震撼力。它是人们进行道德约束和评判的重要手段和标准,必将引导人们明荣辱之分,即知荣而为之,知耻而不为,由此成为推动人们奋发向上、文明正义的强大内在动力。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道德建设与经济改革并行而面临着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道德领域的严峻挑战,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只有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主张社会正义,才能为社会诚信提供必要的道德保障。

第三,建立和完善维护社会诚信的合理制度,为社会诚信保驾护航。

从传统社会的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对社会诚信的有效制约机制来看,加强制度规范建设是我们有效解决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良策。制度对人的行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曾经说道:“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n}4〕因此,我们必须为社会诚信提供合理的制度保证。

首先,加强经济制度和法制规则建设。制度是人们行为的导向,人们总是在既定的制度下选择自己的行为,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要加强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使每一个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有章可循,有制度作为其社会保障,使经济活动有序进行。二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使市场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保证市场经济机制良性运行。

其次,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给每个社会成员建立信用档案。在他们谋取职业、借贷、注册公司时,都要进行信用登记,形成实名、实姓和终生代码相结合的登记史;资信评估机构根据金融、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法院等机构及用人单位、业务往来提供的信息掌握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资信情况和信用史并给予评估;任何人或企业都可以向资信评估机构征询他准备与之进行交易的企业或个人的资信情况,以决定是否与其进行交易;对有不正当交易行为或违规行为的企业或个人,资信评估机构有权对其进行管理,并视情节轻重做出赔偿、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乃至永远不得重新注册公司等惩罚。有了这样的信用制度,讲道德者和不讲道德者的博弈情况就会发生根本的改观厂’〕。

诚信机制范文篇5

一、工作原则

工矿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机制建设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动态管理”的原则,逐步构建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进一步调动企业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自觉性。

二、工作范围

本方案所指工矿企业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矿山、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以及机械、制造等其它一般工业企业。

三、工作目标

2011年底前,完成试点工作。

2012年底前,所有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矿山,烟花爆竹批发和40%的规模以上机械制造企业开展诚信机制建设。

2013年底前,全面建立工矿企业诚信管理体系。

四、工作组织

(一)县局成立工矿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方案制定、组织协调、督促指导等日常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

(二)各地要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工矿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机制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五、工作步骤

(一)部署阶段(11月15日以前)

1、开展工作调研,制定工作方案,部署工作任务。

2、制定县工矿企业安全生产承诺公示、信用等级评定、信用信息公开、激励约束、安全警示等相关制度。

(二)试点阶段(2011年11月16日至12月)。

1、分别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矿山企业、烟花爆竹批发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诚信机制建设试点工作。

2、与市安监局衔接,开发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信息系统。

3、各地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配合县局做好相关试点工作。

(2)加快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3)将县级标准化达标企业信息及时录入市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系统。

(三)实施阶段(2012年1月开始)。

1、县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出台危险化学品经营、烟花爆竹零售经营单位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

(2)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信息系统。

(3)进一步完善县工矿企业安全生产承诺公示、信用等级评定、信用信息公开、激励约束、安全警示等制度。

(4)将诚信机制建设纳入各地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考核。

(5)协调县级相关部门和单位完善落实激励约束政策。

(6)指导协调各地开展诚信机制建设。

(7)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部署下步工作。

2、各地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2)全面开展工矿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机制建设,有效实施分类分级管理。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机制建设是“信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生产领域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积极探索,切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各地要紧密联系实际,将诚信机制建设与标准化、信息化、执法检查等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按照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由点及面,扎实推进。

诚信机制范文篇6

关键词:传统社会现代社会诚信社会机制

“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就是格守信义、信用和信誉。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当今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规范。可以说,现代社会是诚信经济的社会。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要求,也是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如果正视社会现实,就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存在较为普遍的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笔者通过借鉴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设想我国当代社会诚信机制建立与完善的途径。

一、我国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崇尚诚信的传统,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把“信”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信”既是做人和交友的基本要求,也是治理国家的伦理手段。上自约束皇帝的“君无戏言”,下至约束百姓的“言必信,行必果”,这些都是诚信这一要求在当时的具体体现。诚信己经成为传统社会的一种道德风尚并且代代相传。

我国传统社会之所以能够奠定比较牢固的诚信基础,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小农经济造就的“熟人社会”是维护传统社会诚信规范的物质基础。传统社会是小农经济社会,土地是人们从事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受土地这种生产资料固定性的局限,人们总是在故土上繁衍生息。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4?…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川正是由于祖祖辈辈在固定的土地上休养生息,传统社会成为熟悉社会。在熟悉社会里,信息的传播是迅速和均等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言行都在所有社会成员的视野之内,所有熟悉的社会成员都是诚信规范的评判员和监督者。如果有人违背诚信,那就意味着他将在熟人圈子里被冷落,甚至处于无法生存的境地。可见,小农经济造就的“熟人社会”是维护传统社会诚信规范的重要条件。

第二,长期的独尊儒术的一元文化价值观是维护社会诚信的重要社会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而产生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因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统一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强行解决了人们的思想统一问题,但这一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使其长治久安。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受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推行了“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逐步确立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一元社会文化格局。后经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努力,形成了“三纲五常”、“五伦十义”等道德规范。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诚信是传统社会主导性道德的一部分,是一元文化的社会条件下的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它具有至高的震慑力和权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社会规范被人们逐渐内化为自身观念的一部分,并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加以遵守。

第三,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诚信的道道防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的。如果我们把道德比喻为一张网,那么社会诚信规范作为网上的经线和纬线必然是丰富而具体的。每种诚信规范又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详细规定。如作为传统社会的“孝道”,既指奉养、尊敬、服从父母,还包含延续父母、祖先的生命之含义。它要求人们时刻牢记祖宗的形象,不给祖宗抹黑。如有不道德的名声则不仅意味着毁坏自己的名声,同时也是给其父母和祖先抹黑,也就是最大的不孝,可称为家门逆子。在传统社会里,谁也承受不起这样的坏名声。正如唐德阳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把获取功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作为人生的崇高目标”[’」。在孝道基础上,传统道德进一步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体要求,把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都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加以限定。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社会道德规范之系统而具体。这种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构成了维护社会诚信坚不可摧的道道防线。

二、我国现代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正在快步地向现代化国家迈进。但是,我们在承认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丰硕成果时,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即诚信缺失问题。如假冒伪劣产品问题、虚假信息问题、个人信用缺失问题、学术不端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那么,为什么会在当前情况下存在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呢?对应传统社会的诚信社会机制,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市场经济加速了社会流动,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打破了熟人交际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社会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它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熟人交际圈,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是在生人中进行的。目前我国社会流动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职业之间的流动、职位之间的流动、职业地域和生活地域等的流动,并且这些流动速度呈加速趋势。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交往表现为短暂性,人们之间虽然交往的数量增加了,但熟识程度却降低了。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表现出功利性和间接性,以感情维系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初级群体逐渐衰落。农村地区的村落有逐步解体的趋势,城市中的邻居成了地理位置上的概念,左邻右舍的人们之间有可能互不相识和互不交往。可见,传统社会靠熟人去维护社会诚信的机制,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已经完全行不通了。

第二,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功利性经济,它以利益为基本导向,引导人们如何去获得经济利益,强调的是商品意识和金钱观念。这样,便出现了与市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如尊重个人利益、倡导自由竞争、主张自由平等,等等。这些道德观念有益于人们的生产、经营和消费等活动,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并非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而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市场经济看做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方式,这种独立性相对于原来的“人的依赖性”是对人性的极大解放。人虽然仍有着对物的依赖性,但终归已是独立性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个性、主体性、情感、个人利益等压抑了许久的人性被重视起来,个体摆脱了原来的束缚,追求民主、平等便成了社会的主旋律。所以,市场经济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人性,考虑、追求经济利益是人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个体的权利。但是,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特别是对金钱的追逐,为金钱所左右,利欲熏心,就会导致“唯利是图”,成为金钱的奴隶。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就占据了一些人的思维空间,使社会诚信受到严重冲击。可见,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传统社会的“安贫乐道”、“重义轻利”价值观已被市场经济的商品意识、利益观念所代替,用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约束现代社会中这些利欲熏心之人,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第三,法制不健全,对失信者打击不力。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律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是信用建设的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从整体上看,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制保障不力仍然是当前社会中极为棘手而又函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没有制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守信用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制裁。在不少情况下却是守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其二,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判决执行率低。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在处理违约赖账行为时显得苍白无力。债权人为追索到期债务,往往要通过诉讼方式追索债务,而采用这种方式的成本费用越来越高,不要说因种种原因败诉,即使是胜诉了,真正能够执行裁决的也很少,这使债权人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客观上助长了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

三、我国传统社会诚信机制对当代社会诚信的启示

时至今日,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来消除今日社会的诚信危机,但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从中汲取对我们今天有用的东西,建立与完善我国当代社会的诚信机制。

第一,加强社区建设,营造类似于“熟人社会”的氛围,增强社会监督。

“社区”是指人们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用于区别局限于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它主要包括农村和城市两种基本类型。农村社区地域广阔、居民聚居程度低,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其基本特征是:人口规模小、密度低,人际关系密切;封闭性强,社会流动率较低;文化具有家族特征。城市社区是指在城市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委会辖区。其基本特征则是人口规模大、密度大,人际关系淡化;开放性强,社会流动率较高。可见从诚信监督方面讲,农村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基本上属于熟人之间的交往并且具有较大的优势。城市社区相对于农村社区来讲,其邻里仅仅成了地域概念,左邻右舍大多数互不相识和互不往来,关系非常淡化,从诚信监督方面讲,则不具有农村社区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农村邻里和城市邻里的结构不同。农村邻里多为同质邻里,人们的职业、语言、生活方式等具有共同性,便于交往;城市邻里多为异质邻里,人们在职业、语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而不便交往。其二是农村住宅和城市住宅不同。农村住宅多为平房,便于邻里之间走门串户;现代城市住宅多为高层或小高层单元住宅,客观上设置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屏障,阻碍了邻里间的交往。其三是农村住户和城市住户的社会流动速度不同。就整体而言,农村住户的社会流动速度较慢,人们之间较为熟悉;城市住户的社会流动或迁徙速度则较快,使得邻里之间交往不深。其四是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节奏不同。农村生活节奏比较慢,人们的空闲时间也比较多,客观上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城市生活节奏比较快,除了退休(离休)人员外,人们的空余时间比较少,因而人们之间交流的机会也就较少。可以说,邻里关系淡化是现代城市社区的一种通病,它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不利于人们之间的诚信监督。因此我们要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和完善合理的邻里结构;改革住宅设计,减少交往屏障,提供邻里间交往的场所;把改善邻里关系与社区活动结合起来,使社区居民在活动中相互了解。这样,既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又有利于熟人之间的互助,还有利于熟人之间的诚信监督。第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为社会诚信提供必要的社会导向。

虽然传统社会独尊儒术的一元文化价值观不符合时代文化发展的要求,但它对我们构建当今社会的主文化具有启示作用。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主文化。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主文化,那么这个国家就面临着被完全同化的可能或被吞并的危险;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主文化,那么整个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呈现混乱状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应该建立社会主义主文化。因此,在多元文化中必须有一元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学揭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精神上树立起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其内容就是提出的“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简短的112个字,通俗易懂,逻辑清晰,概括精辟,切中时弊,寓意深刻,高度集中地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与要求,便于作为全社会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它集历史性、时代性、群众性、可行性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震撼力。它是人们进行道德约束和评判的重要手段和标准,必将引导人们明荣辱之分,即知荣而为之,知耻而不为,由此成为推动人们奋发向上、文明正义的强大内在动力。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道德建设与经济改革并行而面临着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道德领域的严峻挑战,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只有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主张社会正义,才能为社会诚信提供必要的道德保障。

第三,建立和完善维护社会诚信的合理制度,为社会诚信保驾护航。

从传统社会的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对社会诚信的有效制约机制来看,加强制度规范建设是我们有效解决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良策。制度对人的行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曾经说道:“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n}4〕因此,我们必须为社会诚信提供合理的制度保证。

首先,加强经济制度和法制规则建设。制度是人们行为的导向,人们总是在既定的制度下选择自己的行为,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要加强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使每一个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有章可循,有制度作为其社会保障,使经济活动有序进行。二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使市场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保证市场经济机制良性运行。

其次,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给每个社会成员建立信用档案。在他们谋取职业、借贷、注册公司时,都要进行信用登记,形成实名、实姓和终生代码相结合的登记史;资信评估机构根据金融、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法院等机构及用人单位、业务往来提供的信息掌握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资信情况和信用史并给予评估;任何人或企业都可以向资信评估机构征询他准备与之进行交易的企业或个人的资信情况,以决定是否与其进行交易;对有不正当交易行为或违规行为的企业或个人,资信评估机构有权对其进行管理,并视情节轻重做出赔偿、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乃至永远不得重新注册公司等惩罚。有了这样的信用制度,讲道德者和不讲道德者的博弈情况就会发生根本的改观厂’〕。

诚信机制范文篇7

摘要:诚信是任何社会都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规范。在我国传统社会特定的背景下,诚信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这是与传统社会的熟人社会背景、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一元的儒家文化价值观等密不可分的。面对当今的社会诚信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借鉴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加强合理的制度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等途径,建立我国当代社会的诚信机制。

“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就是格守信义、信用和信誉。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当今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规范。可以说,现代社会是诚信经济的社会。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要求,也是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如果正视社会现实,就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存在较为普遍的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笔者通过借鉴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设想我国当代社会诚信机制建立与完善的途径。

一、我国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崇尚诚信的传统,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把“信”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信”既是做人和交友的基本要求,也是治理国家的伦理手段。上自约束皇帝的“君无戏言”,下至约束百姓的“言必信,行必果”,这些都是诚信这一要求在当时的具体体现。诚信己经成为传统社会的一种道德风尚并且代代相传。

我国传统社会之所以能够奠定比较牢固的诚信基础,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小农经济造就的“熟人社会”是维护传统社会诚信规范的物质基础。传统社会是小农经济社会,土地是人们从事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受土地这种生产资料固定性的局限,人们总是在故土上繁衍生息。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4?…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川正是由于祖祖辈辈在固定的土地上休养生息,传统社会成为熟悉社会。在熟悉社会里,信息的传播是迅速和均等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言行都在所有社会成员的视野之内,所有熟悉的社会成员都是诚信规范的评判员和监督者。如果有人违背诚信,那就意味着他将在熟人圈子里被冷落,甚至处于无法生存的境地。可见,小农经济造就的“熟人社会”是维护传统社会诚信规范的重要条件。

第二,长期的独尊儒术的一元文化价值观是维护社会诚信的重要社会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而产生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因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统一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强行解决了人们的思想统一问题,但这一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使其长治久安。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受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推行了“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逐步确立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一元社会文化格局。后经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努力,形成了“三纲五常”、“五伦十义”等道德规范。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诚信是传统社会主导性道德的一部分,是一元文化的社会条件下的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它具有至高的震慑力和权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社会规范被人们逐渐内化为自身观念的一部分,并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加以遵守。

第三,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诚信的道道防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的。如果我们把道德比喻为一张网,那么社会诚信规范作为网上的经线和纬线必然是丰富而具体的。每种诚信规范又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详细规定。如作为传统社会的“孝道”,既指奉养、尊敬、服从父母,还包含延续父母、祖先的生命之含义。它要求人们时刻牢记祖宗的形象,不给祖宗抹黑。如有不道德的名声则不仅意味着毁坏自己的名声,同时也是给其父母和祖先抹黑,也就是最大的不孝,可称为家门逆子。在传统社会里,谁也承受不起这样的坏名声。正如唐德阳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把获取功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作为人生的崇高目标”。在孝道基础上,传统道德进一步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体要求,把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都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加以限定。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社会道德规范之系统而具体。这种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构成了维护社会诚信坚不可摧的道道防线。

二、我国现代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正在快步地向现代化国家迈进。但是,我们在承认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丰硕成果时,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即诚信缺失问题。如假冒伪劣产品问题、虚假信息问题、个人信用缺失问题、学术不端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那么,为什么会在当前情况下存在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呢?对应传统社会的诚信社会机制,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市场经济加速了社会流动,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打破了熟人交际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社会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它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熟人交际圈,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是在生人中进行的。目前我国社会流动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职业之间的流动、职位之间的流动、职业地域和生活地域等的流动,并且这些流动速度呈加速趋势。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交往表现为短暂性,人们之间虽然交往的数量增加了,但熟识程度却降低了。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表现出功利性和间接性,以感情维系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初级群体逐渐衰落。农村地区的村落有逐步解体的趋势,城市中的邻居成了地理位置上的概念,左邻右舍的人们之间有可能互不相识和互不交往。可见,传统社会靠熟人去维护社会诚信的机制,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已经完全行不通了。

第二,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功利性经济,它以利益为基本导向,引导人们如何去获得经济利益,强调的是商品意识和金钱观念。这样,便出现了与市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如尊重个人利益、倡导自由竞争、主张自由平等,等等。这些道德观念有益于人们的生产、经营和消费等活动,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并非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而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市场经济看做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方式,这种独立性相对于原来的“人的依赖性”是对人性的极大解放。人虽然仍有着对物的依赖性,但终归已是独立性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个性、主体性、情感、个人利益等压抑了许久的人性被重视起来,个体摆脱了原来的束缚,追求民主、平等便成了社会的主旋律。所以,市场经济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人性,考虑、追求经济利益是人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个体的权利。但是,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特别是对金钱的追逐,为金钱所左右,利欲熏心,就会导致“唯利是图”,成为金钱的奴隶。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就占据了一些人的思维空间,使社会诚信受到严重冲击。可见,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传统社会的“安贫乐道”、“重义轻利”价值观已被市场经济的商品意识、利益观念所代替,用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约束现代社会中这些利欲熏心之人,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第三,法制不健全,对失信者打击不力。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律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是信用建设的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从整体上看,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制保障不力仍然是当前社会中极为棘手而又函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没有制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守信用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制裁。在不少情况下却是守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其二,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判决执行率低。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在处理违约赖账行为时显得苍白无力。债权人为追索到期债务,往往要通过诉讼方式追索债务,而采用这种方式的成本费用越来越高,不要说因种种原因败诉,即使是胜诉了,真正能够执行裁决的也很少,这使债权人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客观上助长了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

三、我国传统社会诚信机制对当代社会诚信的启示

时至今日,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来消除今日社会的诚信危机,但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从中汲取对我们今天有用的东西,建立与完善我国当代社会的诚信机制。

第一,加强社区建设,营造类似于“熟人社会”的氛围,增强社会监督。

“社区”是指人们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用于区别局限于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它主要包括农村和城市两种基本类型。农村社区地域广阔、居民聚居程度低,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其基本特征是:人口规模小、密度低,人际关系密切;封闭性强,社会流动率较低;文化具有家族特征。城市社区是指在城市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委会辖区。其基本特征则是人口规模大、密度大,人际关系淡化;开放性强,社会流动率较高。可见从诚信监督方面讲,农村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基本上属于熟人之间的交往并且具有较大的优势。城市社区相对于农村社区来讲,其邻里仅仅成了地域概念,左邻右舍大多数互不相识和互不往来,关系非常淡化,从诚信监督方面讲,则不具有农村社区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农村邻里和城市邻里的结构不同。农村邻里多为同质邻里,人们的职业、语言、生活方式等具有共同性,便于交往;城市邻里多为异质邻里,人们在职业、语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而不便交往。其二是农村住宅和城市住宅不同。农村住宅多为平房,便于邻里之间走门串户;现代城市住宅多为高层或小高层单元住宅,客观上设置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屏障,阻碍了邻里间的交往。其三是农村住户和城市住户的社会流动速度不同。就整体而言,农村住户的社会流动速度较慢,人们之间较为熟悉;城市住户的社会流动或迁徙速度则较快,使得邻里之间交往不深。其四是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节奏不同。农村生活节奏比较慢,人们的空闲时间也比较多,客观上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城市生活节奏比较快,除了退休(离休)人员外,人们的空余时间比较少,因而人们之间交流的机会也就较少。可以说,邻里关系淡化是现代城市社区的一种通病,它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不利于人们之间的诚信监督。因此我们要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和完善合理的邻里结构;改革住宅设计,减少交往屏障,提供邻里间交往的场所;把改善邻里关系与社区活动结合起来,使社区居民在活动中相互了解。这样,既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又有利于熟人之间的互助,还有利于熟人之间的诚信监督。

第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为社会诚信提供必要的社会导向。

虽然传统社会独尊儒术的一元文化价值观不符合时代文化发展的要求,但它对我们构建当今社会的主文化具有启示作用。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主文化。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主文化,那么这个国家就面临着被完全同化的可能或被吞并的危险;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主文化,那么整个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呈现混乱状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应该建立社会主义主文化。因此,在多元文化中必须有一元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学揭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精神上树立起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其内容就是提出的“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简短的112个字,通俗易懂,逻辑清晰,概括精辟,切中时弊,寓意深刻,高度集中地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与要求,便于作为全社会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它集历史性、时代性、群众性、可行性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震撼力。它是人们进行道德约束和评判的重要手段和标准,必将引导人们明荣辱之分,即知荣而为之,知耻而不为,由此成为推动人们奋发向上、文明正义的强大内在动力。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道德建设与经济改革并行而面临着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道德领域的严峻挑战,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只有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主张社会正义,才能为社会诚信提供必要的道德保障。

第三,建立和完善维护社会诚信的合理制度,为社会诚信保驾护航。

从传统社会的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对社会诚信的有效制约机制来看,加强制度规范建设是我们有效解决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良策。制度对人的行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曾经说道:“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我们必须为社会诚信提供合理的制度保证。

首先,加强经济制度和法制规则建设。制度是人们行为的导向,人们总是在既定的制度下选择自己的行为,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要加强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使每一个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有章可循,有制度作为其社会保障,使经济活动有序进行。二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使市场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保证市场经济机制良性运行。

其次,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给每个社会成员建立信用档案。在他们谋取职业、借贷、注册公司时,都要进行信用登记,形成实名、实姓和终生代码相结合的登记史;资信评估机构根据金融、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法院等机构及用人单位、业务往来提供的信息掌握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资信情况和信用史并给予评估;任何人或企业都可以向资信评估机构征询他准备与之进行交易的企业或个人的资信情况,以决定是否与其进行交易;对有不正当交易行为或违规行为的企业或个人,资信评估机构有权对其进行管理,并视情节轻重做出赔偿、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乃至永远不得重新注册公司等惩罚。有了这样的信用制度,讲道德者和不讲道德者的博弈情况就会发生根本的改观。公务员之家

诚信机制范文篇8

一、我市价格诚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1、以模范带动行业,推动价格诚信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1)加强政府信用建设,价格诚信更好地贴近百姓、服务群众。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价格诚信建设活动,强化企业内部约束和社会外部监管,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和价格环境,维护消费者价格权益,加快我市和谐创业社会的建设,市价格主管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精心组织开展“价格诚信单位”评选活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和上级价格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专门成立了由市发改委、市总工会、日报社、市消费者协会、市电视台、市人民广播电台六家单位组成的市“价格诚信单位”评选活动考评委员会。从去年5月份开始在全市医疗、通讯、旅游、宾馆、餐饮、商贸流通等行业当中,开展了以模范执行价格政策和规定的诚信单位带动行业诚信为主题的“价格诚信单位”评选活动。考评委员会对价格诚信建设工作和评比办法作出了整体规划和具体安排,制定了严格的评选程序、方法及评分标准,指定由市价格监督检查局负责实施,通过市一报两台大力宣传《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等价格法律、法规,利用我委政府门户网站的优势,推出了消费者网上参与创评专栏,把符合“价格诚信单位”参评资格的各行各业引入活动中去,把铺天盖地的舆论氛围与热烈高涨的群众运动结合起来,真正评选出价格信誉好的、消费者信任的、经营者认同的、群众放心的、政府满意的诚信单位和部门。今年春节前夕,经过近十个月“价格诚信单位”评选活动和考评委员会的考核,并通过新闻媒体公示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后确定江西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分公司等13家单位为首批市(AA)级“价格诚信单位”。这些涌现出的执行国家价格政策诚信单位,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二是大力推进价格服务进社区、价格服务进学校活动。根据国家发改委开展“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的部署,今年初市、区发改委抽调业务骨干下到城区现有的四个街道办事处20个社区,把教育和医疗作为送服务的重点,对于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价格问题,通过扎实开展价格服务进社区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告之广大群众。通过与社区群众交谈,了解他们对价格服务的要求以及想得到解决的价格问题(主要有教育、医疗卫生、通信服务、有线电视、物业管理、停车场、环境卫生等收费和水、电、煤气等价格以及相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包括国家对下岗再就业收费的优惠政策等等),把价格主管部门对房地产价格实行明码标价和价格备案制,对经济适用房实行严格的价格审批制,对物业服务定价实行成本监审等政策和服务送到千家万户,督促物业收费贴近小区实际,科学合理,让社区居民真正做到明明白白缴费。通过在学校聘请联络员、发展价格服务志愿者、加强物价员队伍建设、加强物价部门与学校、物价部门与社区单位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从夯实部门动态和价格服务进万家政府门户网站二大服务载体入手,盘活工作措施。通过依靠价格部门的职能,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和加强监督检查,向学生和社会公示行政事业性收费、代办项目收费、经营性服务收费等所有收费项目和标准,做到收费政策公开透明。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在城区还通过公布“12358”价格监督举报电话、政府网站举报网址,公布价格部门的收费政策咨询电话和学校负责收费部门电话等形式,畅通投诉渠道;通过电视台、电台行风热线,现场解答和受理学校、学生、家长的有关价费政策咨询、一些市民关心的价格热点问题及各种价格举报。今年初活动开展以来,城区学校教育收费公示率达100%,实现“零”投诉。既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又提高了物价工作的公信力和支持率,发挥了物价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杠杆、催化和推进器的作用。

(2)构建商业流通及服务领域信用基础的价格诚信,打造依法、诚实、守信的经营服务新理念,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移动公司和解放军184医院共同打造的就医“绿色通道”——全球通VIP“健康快通道”在全省率先启用,以诚信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为VIP客户免除了以往排队办理就医、体检等手续的奔波之苦,患者对医院的药品和医疗费用的满意度提高了,又发挥了价格诚信和服务客户的突出作用。我市最近评选出的“十大名店”、市“旅游定点接待单位”、月湖区“文明窗口”等称号的市工商联会员企业——“千百度茶吧”开业10年来,以优雅环境和浓厚茶文化取胜,并凭借优质服务和诚信经营成为业内的龙头企业,并多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赢得新老客户好评。这些企业荣誉的获得,提高了消费者的信任度、企业的知名度,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社会效益。

(3)以收费公示和明码标价为着力点,有序地推进价格诚信建设活动的正常开展。针对大部分超市擅自使用未经物价部门监制标价签的行为,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根据《江西省商品零售实行三色标价签的试行办法》,结合超市的自身特点,广泛听取经营者的意见,尝试在超市推行特色标价签。特色标价签由使用单位结合各自经营特点和理念自行设计,其内容由市价格监督检查局负审查监制,标价签上标明“价格举报电话12358”和“市价格监督检查局监制”字样,深受经营者的欢迎和支持。结合市出租车运行价格调整之机,于去年初对全市271辆出租车统一更换明码标价牌(起步价5元/2公里,里程价1.5元/公里),广大司乘人员对政府引导、监督诚信经营拍手称快,我市超市和出租车行业的明码标价也由过去的“难点”变成了“亮点”。

2、增强经营者价格自律意识,引导企业制定价格诚信准则或规范。

(1)加强经营者信用建设,努力为企业搭建价格诚信平台。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以引导帮助为主,综合运用提醒、告诫等手段,在经营者中开展“讲诚信、讲道德”活动,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引导经营者守法经营,诚信经商。一是加强舆论宣传,结合《价格法》颁布实施、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等宣传活动,宣传价格法律、法规政策,同时利用一报两台等新闻媒体扩大影响,对我市婚庆、家装、眼镜等行业经营内幕进行了曝光,倡导诚信经营理念,鼓励诚信经营行为。二是开展培训教育,组织开展企事业单位物价员培训工作,充分发挥物价员的作用,通过物价员达到加强企业内部自律的目的。帮助企业完善各项价格管理制度,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道德义务和职业操守,并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使经营者的价格诚信行为变为自觉的行为。

(2)引导企业制定价格诚信准则或规范。通过引导和督促企业正确运用自主定价权,严格价格自律,依法诚信经营。从首届中国眼镜超市暨籍眼镜销售业主高峰论坛在我市的成功召开,到节日期间我市空调价格诚信体系的建立,发挥了价格主管部门在引导企业制定价格诚信准则的突出作用。享有“中国眼镜之乡”美誉的籍眼镜销售队伍十分庞大,全市有6万多人常年在外销售眼镜,年经营收入超过30亿元。在全国眼镜市场中,籍眼镜队伍销售份额占据半壁江山。今年清明节,在召开的中国眼镜超市(直通车)高峰论坛上,60多位眼镜销售业主发表联合宣言:推行眼镜超市(直通车)经营新模式,以规模大、品种多、高标准、高质量、专业化工厂直销平台直通用户,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打破行业高价壁垒,以平价促消费,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眼镜产品。业主们在宣言中还说,同样的品质,我们的价格最低;同等的价格,我们的品质最好。用诚信的品格、实在的价格赢得消费者信赖。每年“五一”,被空调厂商视为启动市场的最佳时机,面对其他地方家电市场群起而动,各大家电卖场均为黄金周筹备充足的空调资源,以套餐、特价、返现、赠品、增值服务等多种形式面向顾客,部分家电的老总还亲自来到签名促销。名家主流空调厂商负责人也声称,“五一”期间会维持现有价格体系,不会打价格战,但会重点在服务上做足文章。

3、完善明码标价和价格收费公示制度,为价格诚信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1)完善教育和医疗等事业收费公示制度。对教育收费实行严格的全程管理,确保公办义务教育“一费制”收费办法和高中择校生“三限”政策落实到位,坚决制止了搭车收费等违规行为;对群众反映的上学贵、药价高等问题迅速作出反应,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做到明白收费,全面实行住院费用日清单制度,切实减轻患者负担;有效打击乱涨价,乱收费行为,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当好百姓价格卫士。

(2)规范商品及服务明码标价行为。按照国家《零售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和江西省3A价格诚信标准,严格明码标价,促进价格诚信管理工作,更好地方便百姓。建立健全各项价格诚信考核机制,使客户经营场所明码标价率达100%。依法查处利用虚构原价打折、利用使人误解的标价方式引诱消费者等价格欺诈行为,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价格权益。

(3)提高明码标价和价格收费透明度。把推进明码标价和价格收费公示制度作为价格主管部门促进诚信、公平、和谐氛围的重要途径,作为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主要手段。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种不正当价格行为仍时有发生,少数企业甚至将明码标价当成了实施价格欺诈、坑害消费者的手段,虚高标价、虚假折价等价格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对此,我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充分发挥明码实价企业的示范作用,开展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标价率、公示率都有了明显提高,使我市的明码标价工作再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价格诚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交易风险增大,经济诈骗问题突出,不少企业交易仍处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简单交易形式,以避免市场风险,保障交易安全。二是价格欺诈较普遍,且表现形式千奇百态。比如跳楼价、买一送一、搞活动、清仓处理、节日优惠。从我市受理的几宗价格投诉案件来看,家装行业价格欺诈最为普遍,服装行业惯用虚拟原价打折等形式欺骗顾客。三是企业虚高标定价格现象普通存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服装和箱包类生产企业标定的建议零售价和全国统一零售价与经销商的实际结算价利润空间非常大,绝大部分利润在60%以上,少数商品的利润在100%(眼镜产品的利润高达300%)以上,尽管经销商未能完全按企业标定的价格同消费者进行交易,但平均利润空间都在50%以上。四是博得消费者青睐,提价销售。有的商家把牌子标榜为外国企业名牌,并以极端高价出售,骗取高额价款。还有的商家猛吹专利产品,环保产品,认证产品,新产品和获奖产品的。五是哄抬物价时起时伏。如2007年5月份部分生猪养殖户或屠宰户乘猪肉价格过快上涨之机,囤积居奇、哄抬肉价。六是明码标价普及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服务行业、个体商业的明码标价仍是一个死角。

2、原因分析

(1)盲目追求高额利润或收益最大化,不讲诚信。从政府价格看,一些单位或部门为达到通过收费增加收入的目的,越权设置收费项目,随意提高收费标准,失信于民。部分经营者为获取高额利润,不遵守商业道德,降低服务质量、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短斤少两、掺杂使假和提级提价等。有的经营者利用其市场优势或联合其它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固定商品及服务价格,或限制其它经营者的销售价格,在相应的市场上消除和限制价格竞争的行为。这种不正当的价格行为,必然损害消费者和其它经营者的价格权益。

(2)虚高标价、价格垄断、价格欺诈等市场价格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由于价格信息的公开程度、传播广度、传递方式和信息获取的渠道等不同,经营者和消费者取得的价格信息数量和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别。经营者往往能够全面地拥有价格信息,可以凭借拥有价格信息的优势制定远高于成本、获取暴利的欺诈性价格,并误导或诱导消费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如虚假降价、模糊标价等。从垄断行业看,由于其自身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往往提高收费标准,提高商品价格,强制服务收费,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使企业形象和公信力下降;垄断性价格限制了竞争,造成资源的的浪费,剥夺了其它经营者的合法定价权,也是对消费者的经济掠夺。

(3)管理体制不成熟,经营者随意定价行为时有发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纵深发展和市场经济地位确立,95%以上的商品和绝大部分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但是,在赋予经营者价格决策权的同时,却忽视了经营者定价行为的管理和指导,经营者科学定价、规范经营者定价行为等的管理体制却没有及时建立健全起来或对原有管理体制未及时加以完善。大量的价格失信行为得不到及时和应有的惩罚,失信惩罚机制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价格失信行为的发生,间接地打击了守信者的信心,扰乱了价格诚信道德的评价标准。

(4)监督管理不到位,对价格失信的监管力度不够大、覆盖面不够广。监管的重点、热点、难点越来越多,受人力、物力等的制约,对经营者价格行为的监督不到位,而且重事后监督检查,轻事前事中的教育预防和科学定价意识、价格诚信理念的培植。从物价监管看,监管环境不宽松,执法力度不够大,法制体系不健全,滞后的价格诚信立法,难以满足对价格行为规范、约束和制裁的需要。造成部分价格失信。如制定或调整商品或服务价格时,不搞市场调查,不进行成本核算,不征求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闭门造价”,所定价格既不体现商品或服务内在价值和成本,也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价格诚信犹如纸上谈兵。

(5)舆论氛围不浓厚,价格信息传递滞后。近年来,虽然经营者的市场经济和价格诚信观念有所增强,但是,整体上讲,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价格诚信环境并未真正形成,经营者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定价意识和价格诚信的理念。缺乏对规范的价格信息的宣传、指导,政府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掌握的可以公开的价格信息因各种原因未开放或全部开放,增加了消费者信息获取的难度。政府门户网站的价格信息数据库规模偏小,更新不及时。

三、推进我市价格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1、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和舆论宣传。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单、宣传栏、标语、网站、短信等宣传方式在本单位开展干部职工信用知识宣传,经常公布一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价格政策,采取问答的方式告之他们什么是价格违法、什么是价格欺诈。经常组织开展符合小区特点的价格法律法规宣传文化活动,增强其诚信服务观念。二是教育和引导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时,做出的质价相符、公开真实的承诺,无虚假信息、无以次充好、无掺杂使假、无价格欺诈等行为,并且要履行诺言,承诺兑现。要重视价格诚信建设理论的深入调查研究和指导,定期深入生产厂家,流通领域上门提供法律法规咨询,采取劝导,提醒、告诫等方式,使企业按照诚实、真实、公开、公平、自觉制定合理的出厂价,使经销商制定合理的市场调节价,使消费者购买到质价相符的商品。三是组织经营企业物价员进行价格诚信建设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促进经营者完善内部物价管理制度,严格定价规则,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远离行政手段,而用服务手段达到规范价格行为、制止价格欺诈的目的,树立公平、友好、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形象。四是进一步加大对《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配合各街道社区,设立宣传台,免费发放价格政策资料和收费价格手册,以及其他一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资料,积极宣传价格信用知识、诚信经营理念,努力打造浓厚的信用建设氛围。

2、依靠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推动价格诚信建设。一是更新观念,要改变过去那种包办一切事务的做法,按照“定规则、当裁判、重服务”的工作思路和“放得开,管得好”的总体工作要求,善于应用社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价格主管部门在价格诚信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不变,要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提出总目标,明确大原则;参与各项标准的制定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协调各社会团体之间、各群体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资源,形成科学的运作机制。保护一切社会力量参与价格诚信建设的积极性,并给予支持、帮助和扶持。二是充分发挥价格协会在价格诚信建设中的综合协调作用,要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引导和规范市场价格行为,以为企事业单位价格服务为基础,与行业协会合作为条件,做好相关工作。重视发挥眼镜、出租车等行业协会、商会这些民间行业组织在推动价格诚信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各行业组织,在本行业内,宣传发动企业单位参加价格诚信建设;在行业内部制定行规、行约、帮助企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诚信档案。

3、强化收费和价格监督管理。一是要言出法随、依法行政,严厉查处随意定价、价格欺诈、价格垄断、价格歧视、变相涨价或变相降价等经营者的非科学定价及价格失信行为,不搞弹性执法,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利用收费年审等时机清费制乱,规范行政、事业性单位的收费行为。二是转变监管理念,既要重视事后的检查,更要强化事前、事中的监督,防范于未然。三是发挥乡(镇)社区价格监督站(员)的监督作用。通过乡(镇)社区价格监督站(员),发动全体居民参与对价格诚信建设单位的监督,参与对价格诚信建设的先进单位评价、评选。通过乡(镇)社区价格(员)监督活动。四是建立街道价格监督服务网。在各街道社区聘请一名懂政策、热心肠的人担任社区义务价格监督员,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对义务价格监督员进行上岗培训,并建立联系制度;要定期联系各社区义务价格监督员,及时听取社区群众对价格工作的建议和要求。义务价格监督员负责对街道周边价格进行监督,接受群众举报,通过与群众唠家常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国家价格政策、让国家的价格政策深入人心,同时了解群众对价格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想法。

4、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建设和各项工作制度。建立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价格、收费公示制度,逐步建立以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为主体及电子政务为基础的公共价格信息平台,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和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价格信息平台,以经营者自身为主体和价格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自我控制价格信息平台,以市场中介为主体和市场运行为基础的社会商务价格信息平台。在一些居民密集的社区醒目位置上设置价格公示栏,公示居民关心的水、电、煤气价格和工商、税务登记、教育、民政、环卫、停车、有线电视、物业管理等收费的项目、标准、范围、依据、投诉方式等内容,同时公示低保对象,下岗再就业收费的优惠政策等等。增加价格政策的透明度,保障群众对价格和收费的知情权,让社区群众明明白白消费,清清楚楚交钱。做好窗口单位的基础建设工作,完善办证大厅办理和价格举报受理有关制度规定。

5、把开展价格诚信建设与价格服务进社区结合起来,互动促进。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超市、通信行业、医院和水、电等部门开展价格诚信建设,让他们互相比服务、比诚信、比质量,培养良好的商业诚信意识,杜绝价格违纪问题的产生。同时,发动各社区群众积极对参加诚信活动的单位进行投票打分,关心诚信单位的评选,让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价格诚信建设中来,在关心诚信建设的同时也能增加群众对国家价格政策的了解。在全市范围内深化价格服务进社区工作,通过价格服务进企业、进入每一个价格诚信建设单位,送政策上门、送服务上门。

诚信机制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工作机制

研究生学习阶段是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启蒙阶段,也是他们科研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期,是塑造求真务实科学精神、遵守科研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科研道德习惯的关键期。但是,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群体却成为科研失信的“重灾区”之一,如不加强科研诚信教育、管理和监督,势必会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科研诚信是科研主体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过程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用以约束科研主体的有感情色彩的一套规则、规定、惯例、信念、价值观的综合体[1]。科研的生命在于创新,同时也取决于科研主体对学术规范、科研道德和科学精神的尊崇和执着。高校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主阵地,研究生既是未来科研队伍的主力军,也是国家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后备力量,他们对科研诚信的尊重与遵守,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学术声誉,更是实现国家知识积累和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雷晓锋等人从“历史、现实、理论”三个维度审视了加强我国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果研究生在校期间没有养成严谨诚信、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作风,很难想象他们步入社会后的发展前景和对社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2]。高校是研究生科研诚信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做好科研诚信教育的守门人意义重大[3]。但是,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科研失信现象屡有发生,在科学研究特别是学位论文撰写中的捏造、篡改、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成为舆论的焦点。方晓春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科研价值观教育存在道德目标过高、缺乏实践性、与科研管理脱节等问题,难以实现科研诚信要求[4]。袁子晗等人以教育部公布的42所在建世界一流大学为调研对象,分析了这些大学科研诚信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发现目前存在管理机构不统一、施教方式不协调、科研诚信政策宣传不充分、各校学术规范要求不统一等问题[5]。王飞认为高校科研诚信教育具体实施情况并不是很乐观,教育的作用收效缓慢且成本昂贵[6]。因此,新形势下加强我国高校研究生科研教育管理是毋庸置疑的,不仅事关千千万万研究生优良道德品质、科研精神的养成,还对于保证科学研究严肃性和社会公信力,推动科学研究传承、发展和创新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生科研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形式

2019年10月,科技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科研失信行为七个方面表现[7]。就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抄袭和剽窃、伪造和篡改、不当引用、一稿多投、论文等科研不端行为比较常见,科研失信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研究生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现象早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这也是当前研究生群体中最常见、最为严重的一种科研失信行为。在撰写课程论文、学位论文,或是在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时,采取“复制+粘贴”他人研究成果,再经过简单的文字“粗加工”,即成为自己的研究成果。目前,由于学术不端检测平台尚不能实现所有文献全覆盖,如专著、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尚未纳入期刊杂志社和高校研究生学位系统,而且多国国家文字的自动转换,因此文献系统存在监管空白,给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仍留有余地。(二)捏造、篡改科研数据。真实可靠的科研数据是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科学结论的重要依据。忠实于原始数据,是科研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部分研究生不愿坚持做艰辛的调研和实验,为了得到与自己预期相符合的结论或满足某种模型特性的需要,不惜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在实验数据记录、撰写论文过程中随意捏造或篡改研究数据,或根据主观愿望对原始数据做人为取舍,只选用符合愿望的结果,剔除不符合愿望的结果,得出与研究假设“完美契合”的结论。(三)不当引用或引用不标识出处。科学研究从来都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眺望,即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也能帮助研究者和读者搞清楚所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因此,研究成果中的思想、观点如果不是自己原创性提出的,务必要规范标注文献出处,这既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更是必须严格遵守的科研行为规范。然而,部分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或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中,随意引用过多、引用他人观点不加以标注,或者标注不规范,无法找出原文,更有甚者随意将未参考的文献列入参考文献范围,这既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也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四)一稿多投和不当署名。一稿多投也是研究生群体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科研失信行为,部分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为了快速完成学业,在发表学术成果时会倾向性选择一稿多投,例如论文主要内容不变,题目和结构稍加改变,然后以多篇论文的方式发表,片面追求论文数量,不考虑论文质量及创新性,以期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毕业授位要求,漠视长远的学术规划及学界声誉。同时,根据科研行为规范要求,科研成果署名及次序应与作者所付出的贡献相一致。但在实际中,部分研究生在时,不认真对待成果署名[8],例如将有实质性贡献的作者排除在外,未作出贡献的作者挂名,任意修改作者次序,随意增减作者,或者虚假标注作者信息等,这些问题既不能正确反映作者的实际贡献,也损害了作者的权利。(五)买卖、论文。近年来研究生群体中抱着混文凭或者功利的态度去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求学动机的功利化趋向明显,即多以增加就业资本作为主要的读研动机,创新意识淡薄。这种求学动机与培养过程的学术取向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他们没有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从事学术研究,买卖和成果论文、学位论文的现象也随之增加。这种现象主要是发生在在职研究生群体中,他们主要关心自己是否能够顺利拿到学位,不在乎科研学术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攻读研究生的功利心更加突出,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去完成毕业论文,就会出现雇佣他人论文现象。

三、研究生科研失信行为产生的原因剖析

高校研究生违背科研诚信并非偶然事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既有科研价值观约束不足的内在因素,也有急功近利学术氛围、惩戒制度不规范和措施不严的外部因素。(一)科研价值观偏离。科研诚信要求“科研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9]。科研价值观关系到科研工作者对科研本质意义的认识,正确的科研价值观是端正科研态度、规范科研行为的内在约束,而科研价值观的偏离则是造成科研失信问题的最根本原因[4]。研究生阶段是研究生科研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对其今后的良好科研品格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目前高校科研工作群体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急功近利氛围,“唯论文”数量论导致心浮气躁,甚至部分研究生对科研诚信的要求、科研失信的表现等基本常识并不清楚。在这种氛围和环境中,研究生难以塑造正确的科研价值观。(二)科研行为规范训练不足。正确的科研价值观是内在约束,也正是这种价值观决定了研究者在科研活动中的各种意识和行为,即要求按照科研行为规范开展科研活动,如行文规范、引注规范、数据真实可靠、署名规范等。当然这种能力并非自然习得,而是要经过长期的专业化训练。但是许多高校对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研究生缺乏专业化的科研规范训练,缺乏完善的学术规范和知识体系,对科研失信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在从事学术研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发现,高校缺乏对研究生的科研行为规范教育是造成研究生科研失信的重要原因之一[5]。同时,为具体落实国家科研诚信政策,高校一般都制定了相应内部学术规范,但实际操作中,不同高校所制定的学术规范内容详略不一,对科研失信行为的规定也缺乏统一标准,这也会对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的科研行为选择造成不良影响。(三)科研不端行为惩戒不严。科研不端行为惩戒是外在的约束,科研不端行为惩戒不严,会降低研究生科研不端行为的成本,助长不良风气。客观上讲,科研不端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再加之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很难被及时发现,即使被揭露了违信成本也是偏低的。目前教育部《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办法》中,最严格的就是依法撤销学位。但是学校基于学生前途、学校名誉等方面的考虑,更多是采用教育和说教的方式,尽可能缩小科研不端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行为一定程度上更加纵容和助长了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另外,部分高校还未设立负责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管理的专职部门,或即使成立了专职管理部门,但研究生对该部门的职责并不清楚,如此造成的管理混乱必然会影响科研诚信教育效果。

四、构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管理“三位一体”工作机制

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多层面、多角度共同努力去完成。为了提高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文章提出构建科研诚信教育引导机制、科研失范防范机制、科研不端惩治机制“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多管齐下、系统推进,形成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不想”“不能”“不敢”失范的协同效应。(一)科研诚信教育引导机制。科研诚信教育引导机制的核心在于锻造正确的科研价值观。通过构建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的科研诚信教育引导措施,让研究生真正领悟科学精神是什么,应该秉承什么样的态度去做学术研究,提高科研诚信意识,强化内因作用,筑牢思想基础,自觉杜绝科研不端行为。第一,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诚信氛围。高校要在新生报到注册和入学教育阶段开展大密度、高强度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如新生报到“签订科研诚信承诺书”、入学第一课“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等,使新生一跨入研究生阶段就形成强烈的意识冲击。将每年开学季定为科研诚信教育宣传月,集中开展科研诚信主题展板巡展、先进科研团队评选表彰、科研诚信教育优秀主讲教师评选、科研诚信教育主题演讲等系列实效性高、参与度广、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第二,组织开展科研诚信教育系列课程。随着研究生逐渐参加科研活动训练,则有必要从课程设置、专业教师培训、教材选定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诚信教育和科研价值观塑造,包括把科研道德系列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以课堂教学的方式确保科研诚信教育对研究生实现全覆盖。结合研究生的特点,聘任具有精深专业造诣、重要学术影响和优秀学术品格的专家学者担任授课教师,负责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工作。在强化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同时,重视配套教材的建设,适时完善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系列教材。第三,强化科研诚信教育经验总结与推广。在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环节中,选拔一批先进典型,塑造一批先锋模范团队和先进个人,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积极营造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的良好氛围,增强科研诚信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举办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高校和机构、专家学者、研究生代表参会,分享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就科研诚信教育的理念、内容、模式等展开深入探讨。(二)科研失范防范机制。科研失范防范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严格的防范措施,防微杜渐,让学生熟练掌握科研行为规范并用于实践,努力把学术失范、科研不端行为解决在萌芽阶段。第一,导师要强化对研究生的科研行为规范训练。导师团队、课题组是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的基本单元,导师要担负起专业培养责任人、科研道德教育责任人的双重身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师要强化学术指导,培养研究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强化科研行为规范训练,杜绝科研不端行为,提升研究生科研道德涵养。同时,要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把学术道德制度体系、预防学生出现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措和鉴别手段作为重要内容,提高他们对学术规范的指导力和科研不端的鉴别力。第二,实行严格的论文质量监控措施。在毕业阶段,坚持严格的学位制度,加大学位的范围和力度,实现对研究生学位的全覆盖,实行严格的论文抽检、送审、盲评等制度,对达不到规范要求的一律推迟答辩,发现故意抄袭和造假行为的一律取消答辩资格。加大对研究生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成果的审查,发表的学术论文如涉及科研诚信问题,要纳入科研诚信档案,情节严重的可撤销学位。第三,构建研究生科研诚信在线管理平台。将研究生科研诚信管理工作纳入线上平台,推动科研诚信管理长期化、常态化。以平台为基础,探索建立研究生科研诚信档案数据库,内容包含了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学习考试、评奖评优、助学贷款、学费缴纳等学习生活方面的诚信表现。及时更新科研规范指南、科研道德案例、科学前沿等栏目,广泛宣传学校科研诚信的基本要求和规章制度,并提供相关文献资料和生动案例。开设科研诚信教育在线课程,面向学校师生和社会开放。建立科研诚信问题答疑互动平台,研究生可以在个人主页随时查看个人失信记录,从而进一步完善科研失信警示机制。第四,改革研究生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成果的不良风气,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让教师们不为科研考核所累,重点考察评价研究生的真才实学,让他们能够潜心于自己的专业,潜心于学术,潜心于创新,降低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的发生率。(三)科研不端惩治机制。科研不端惩治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构建标准严格、程序规范、科学合理的学术不端惩治体系,并将其作为规范科研行为和净化学术风气的有效手段。第一,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完善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核查、惩处和申诉等制度,规范惩治程序,完善内部约束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明确调查程序、处理规则、处理措施等具体要求,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查处科研不端行为。第二,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科研诚信与道德监督委员会,明确科研诚信行为规范,制定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细则,提供方便快捷的举报和咨询渠道,对科研不端行为的问题线索组织核查。此外,还要健全校院两级工作机制,将科研诚信建设各项要求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定期研究和解决科研诚信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努力形成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学术道德建设的良好局面。第三,科学制定科研失信处分等级。在完善惩处制度和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科研不端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撤销学位等不同等级的处分。以查处的科研不端案例为反面典型,对研究生进行警示教育。

总之,高校作为研究生科研诚信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第一主体”责任,把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管理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从科研诚信教育引导机制、科研失范防范机制、科研不端惩治机制等多个方面,多管齐下、系统推进,建立起科研诚信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把每一个研究生培养成为科研诚信的遵从者、践行者和监督者,让他们在科研活动中“不想”“不能”“不敢”失范。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编写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第二版)[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2]雷晓锋,王文文,冯蓉,等.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多维审视和途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06):80-82.

[3]张红伟,赵勇.高校应当好科研诚信教育的守门人[N].中国教育报,2018-06-04(005).

[4]方晓春.科研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科研诚信评价机制构建[J].社会科学家,2017(09):70-75.

[5]袁子晗,靳彤,张红伟,等.我国42所大学科研诚信教育状况实证分析[J].科学与社会,2019,9(01):50-62.

[6]王飞.当前我国科研诚信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性建议[J].科学与社会,2019,9(01):63-71.

[7]科技部等多部委.关于印发《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的通知[Z].2019.

[8]滕建华,赵继颖,周启杰.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04):10-13.

诚信机制范文篇10

一、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诚信经营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应有的收益,营造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而这一切都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息息相关。为此,政府应该加大工作职能的深化力度,将宏观市场经济管理和完善市场经济环境作为当前工作的核心内容,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自身需求出发,不断对市场交易的规模和范围进行扩展,全面杜绝工作过程中出现部门或地方保护主义,让每个企业都能得到公平合理的竞争机会。与此同时,还要在市场上建立起完善的第三方诚信信用体系,并保障诚信考评标准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对企业进行涵盖资格认证、信用评估、法律服务、审计、会计的综合性诚信测评。不仅如此,法院、公安、银行、税务以及工商等部门应该对企业诚信档案进行联网管理,保障企业诚信档案信息的及时更新,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大众媒体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提高企业经营诚信的透明度,为企业提供诚信查询服务,从而帮助企业决定是否进行相应的市场经济活动。另外对于企业诚信评估过程,还须建立起严格的法律监控体系,确保企业诚信档案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对于其中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惩。

二、政府加大对企业失信的惩处力度

政府对于企业的失信问题,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企业失信问题从层次上可以分为个别企业的诚信缺失问题和多数企业的诚信缺失问题。其中,前者指的是通过非法手段诸如欺诈消费者、经营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传销等谋取经济利益的企业。后者则是指那些严格遵循社会诚信伦理建立经营理念的公司,但由于企业诚信管理理念薄弱,为了快速获得经济收益而发生的失信行为。对于这两类不同诚信缺失的企业,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惩罚措施。政府处理以非法经营手段盈利的企业时,需要大力增强他们的诚信文化建设工作,定期开展诚信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以往非法经营手段对社会大众和市场经济的危害,从而逐步建立起诚实守信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除此之外,政府还要不断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条例,让我国企业的诚信原则能够从法律上获得强有力保障,使债权人的利益远离非法经营手段的危害,做到企诚信经营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惩。同时提高对企业诚信缺失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一经发现,严惩不贷,并依据相关法律追求企业责任人和相关管理人员的法律刑事责任,增大企业的失信成本,沉重打击非法经营者。在管理正常经营企业的失信行为时,政府应该先确定该失信行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如果是企业内部的诚信缺失问题,则应该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引导式教育,帮助企业建立起健全的内在诚信管理体系,依据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确立科学合理的可持续经营理念。而在处理企业对外的诚信缺失问题上,政府应该加快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经济体制的建设进程,通过外部市场加强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约束效力,保障诚信经营企业的利益的同时,让投机取巧分子无路可走。

三、企业加大自身诚信建设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从本质来说是为了实现企业自身的经济最大化,而一般员工的努力工作也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所以在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对员工以诚相待,保障员工的付出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做到言而有信,遵守双方之间的合同承诺,增强企业与员工的信息沟通力度,尊重每个员工的个人价值。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降低人才的流失,还能让企业以良好的诚信形象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从而促进企业的全方面快速发展。除此之外,企业还要秉承为客户负责的服务理念,紧抓产品的质量并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消费者的信任,进而通过品牌诚信增强企业产品的附属价值,维护客户忠诚度,不断提高企业的品牌诚信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品牌价值与经济效益。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