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道德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9:58:22

诚信道德

诚信道德范文篇1

为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诚信**”的意见》的精神和要求,在全社会进一步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把诚信教育作为深化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融入到思想道德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不断提高全县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和城乡现代文明程度,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按照打造“诚信永宁”、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长效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努力培育和形成开拓创新、诚信友爱、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总体思路

以精神文明创建为载体,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机关、学校、单位、社区、家庭等为主阵地,以政府诚信教育为龙头,以企业和学校诚信教育为重点,以个人诚信教育为突破口,分层次、分阶段,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在全县形成“诚实守信”的浓厚氛围,为“诚信永宁”建设贡献力量。

三、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全力抓好诚信永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一)广泛深入地开展诚信宣传教育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基本教材,紧紧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整体推进诚信教育,努力形成“建诚信永宁,做诚信市民”的社会氛围。

1、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1)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县组织开展“知荣辱、树新风、讲诚信”、“创建诚信永宁、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机关、树立文明窗口”、“创建诚信单位、争做文明职工”、“创建诚信企业、争做文明员工”大讨论活动、主题演讲和知识竞赛活动,普及诚信知识,倡导诚信观念。(2)组织文明单位举行诚信宣言仪式,公布诚信承诺,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迅速掀起建设“诚信永宁”工作热潮。(3)通过开展诚信签名、诚信演讲、诚信班会、诚信队会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广大青少年的诚信意识。(4)依托基层党员活动室、市民文明学校、宣传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等阵地,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企业职工、社区居民和广大农民开展诚信主题教育,不断深化诚信教育。(5)组织开展“践行道德规范,争做诚信一员”签名活动,提高群众素质,规范群众行为。

2、深入持久地开展新闻宣传。把建设“诚信永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舆论宣传工作的重点,精心组织、精心策划、精心运筹。(1)永宁电视台要开辟专栏、专题节目,系统宣传建设“诚信永宁”的重大意义,宣传诚信建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使诚信建设家喻户晓。(2)组织“诚信建设看永宁”集中采访活动,推出一批诚信建设的先进典型,推动诚信建设健康发展。(3)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舆论监督力度,曝光批评不讲诚信的行为和现象,推动执法部门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

3、全方位、多层面地开展社会宣传。(1)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9•20公民道德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积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经验,褒扬先进,惩戒犯罪,警示违规,揭露丑恶。(2)在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人民满意公务员等各类创建活动中突出诚信建设内容。继续深入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消费者信得过”、“百城万店无假货”等诚信主题活动。把诚信教育与诚信实践、诚信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宣传教育的社会影响和效果。(3)利用好公益广告牌,突出诚信宣传教育内容。(4)利用好社区和农村宣传阵地,让诚信教育进入千家万户。(5)通过文艺演出等形式,让群众自觉自愿参与到诚信宣传活动中来。

(二)广泛开展诚信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把诚信建设落实到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贯穿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形成一批深受群众欢迎、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诚信建设的“名牌”项目。

1、围绕建设诚信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为主要内容,继续在全县党政机关开展“争创文明机关”、“争当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为全社会做出表率。以建设“人民信赖满意的政府”为目标,以争做“人民好公仆”为载体,大力加强“服务宗旨”教育,广泛开展“创建文明诚信机关,争做文明诚信公务员”、“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等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德立身,以德励志,以德谋政,以德律行。

2、围绕打造诚信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恪守企业信誉”为重点,深化“文明信用”工程,完善创评机制,倡导“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树形象”的发展理念。以创建文明行业为龙头,开展“共铸诚信”活动。以创建“社会公认放心的企业”为目标,以创建“文明诚信企业”、“文明非公有制企业”“文明个体工商户”为载体,以“重合同、守信用”为主要内容,在窗口服务行业广泛开展文明诚信示范行业、示范单位、示范窗口、青年文明信用示范岗和“文明诚信一条街”、“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等创评活动,使企业经营者进一步树立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

3、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活动,继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深入开展“文明诚信镇”、“文明诚信村”、“文明诚信户”创评活动,大力实施文明诚信工程。培养新型农民,构建和谐村镇。

4、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开展“诚信从我做起,诚信从细节做起”系列教育活动。以“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为主题,利用校、班、团队会组织研讨会、辩论会;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我讲诚信故事、相声小品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传统美德特别是诚实守信教育,突出解决思想品德教育薄弱的问题,引导学生诚实礼貌、好学上进,努力形成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良好校风。

5、围绕构建和谐社区,以创建“诚信社区”为主题,促进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努力在社区环境上体现诚信,在社区文化中融入诚信,在社区生活中蕴含诚信,在社区服务上实践诚信,在社区交往中奉行诚信,在社区管理上突出诚信,为构建市民个人诚信提供良好平台,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气。以“诚信与文明同行”为主题,深入开展“诚信楼院”、“齐心楼院”、“和睦楼院”、“创建诚信家庭、争做文明成员”等特色创建活动,把诚信教育和实践渗透到文明社区等各项创建活动中,建立各家庭之间、邻里之间诚信互助、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四、方法步骤

1、宣传动员阶段(**年12月-2007年1月)

(1)在全县掀起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潮,学习各级党委、政府有关诚信建设的重要精神和意见,提高全体市民对诚信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建设诚信永宁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2)营造氛围。利用专栏、标语、学习园地、宣传栏、新闻网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诚信永宁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全县营造“人人知诚信,处处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2、具体实施阶段(**年1月——12月)

(1)1——3月份在全县开展部分文明单位诚信宣言仪式,公布诚信承诺。开展“践行道德规范,争做诚信市民”签名活动。

(2)4——6月份在全县党政机关广泛开展“创建文明诚信机关,争做文明诚信公务员”、“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等实践活动。利用4月份“读书月”,在党政机关掀起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诚信公务员活动的高潮。

(3)7——9月份围绕“公民道德宣传日”,以“讲文明、树新风、改陋习、促和谐”为主题,利用广场文化季活动,积极开展以“诚信建设”为内容的文艺演出活动。在广大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做诚信学生”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4)10——12月份召开诚信建设经验交流活动,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五、加强领导,制定措施,扎实推进诚信永宁建设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充分认识开展诚信永宁建设的重要意义,把诚信建设与各项群众性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设计各具特色的活动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2、齐抓共管,广泛参与。各乡镇各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形成各负其责、团结协作的合力。积极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动员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与到活动中来,使诚信建设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

3、典型引路,全面推动。要及时发现和培育诚信永宁建设活动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善于运用典型推动工作,真正做到在开展活动中出思路,出经验,见成效。各乡镇、各单位要注意发现、培养、宣传自己的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诚信道德范文篇2

我党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并把诚实守信作为重点内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都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坚持不懈推进文化建设,有力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党员和领导干部讲诚信、守信用,起表率作用,他指出“对同志、对战士、对人民,要讲老实话,是则是,非则非。”“讲真话,每个普通的人都应该如此,每个共产党人更应该如此。”“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分别通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决议,都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建设规范。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把“明礼诚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把“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作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切实“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强调,“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党对诚信道德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考察道德现象,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由于我们党历来重视诚信道德建设,所以,当前我国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发展进步的。这样的判断和分析符合我国当前社会实际状况,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社会道德建设领域大大拓展,社会道德榜样的层次愈加丰富多样,道德理论发展进步,在总体上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同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用先进的道德思想武装人,以高尚的道德精神激励人,以优秀的道德榜样引导人,取得了诚信道德建设的积极成果。各个地区、各行各业、各类人群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诚信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从“当代雷锋”郭明义、庄仕华,到“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从“诚信致富”的王乐义、“诚信经商”的尚金锁,到“诚信建房”的范玉恕、“诚信报国”的王一硕;从“廉洁履职”的杨善洲、“两袖清风”的刘金国,到“践行信念”的沈浩、“人民的贴心人”牛玉儒,从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的志愿者和英模群体等,都“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了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以对亲人的爱、对国家的忠、对事业的诚来践行和见证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伟大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印证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内涵,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范,”为引领社会诚信道德风尚、弘扬社会正气起到了示范和表率作用,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和伟大复兴的基石。

二、诚信道德缺失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容回避

看不到30多年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成绩和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当前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同样是危险的。由于道德发展的滞后性、体制机制不完善、法治和德治不完全相适应及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等原因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在政务领域,表现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政策多变、有法不依、不守承诺、暗箱操作等,一些干部,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在商务领域,表现为部分企业及商家的不守信用、不讲信誉、违约欺诈、制假售假、坑蒙拐骗、虚假宣传、财务信息严重失真等。在司法领域,表现为个别司法人员的刑讯逼供、司法不公等。在社会生活领域,个体方面表现为假学历、假履历、考试作弊、欠贷不还、偷税漏税、假医假药等,公共生活方面表现为少数人的见危不救、见恶不忿、见弱不帮、见苦不悯等,公共服务方面表现为食品行业的“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等,建筑行业中的“桥垮垮”、“楼脆脆”等,教育领域个别人的论文抄袭、成果剽窃、买卖文凭、沽名钓誉等,医疗卫生领域个别医生小病大看、小病大药方、“红包”盛行等。各类诚信道德缺失案例频发多发,不断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拷问着人们的道德良知,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针对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恶性事件,曾严厉指出:“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由诚信缺失导致的道德失范,侵蚀着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的肌体。其后果非常严重。

(一)严重影响着公民对社会诚信度的评价。2011年7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的“2011中国人信用大调查”显示:公众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不乐观,超六成(65.7%)受访者认为,近十年来中国社会诚信度整体下滑。2011年2月,《瞭望》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五个城市进行的社会诚信状况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7.8%评价“一般”,而认为“差”和“很差”的占46.6%。2009年,《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对我国“诚信小康”状况进行的抽样调查、《人民论坛》所作的“千人问卷”调查、2010年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社会信任调查,都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虽然这些数据属于样本调查,不能全面准确反映社会诚信的总体状况,但诚信缺失问题日益凸显却是不争的事实。假话不信,真话受质疑,成为一种不良的社会心态,严重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良好社会基础。

(二)政务失信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据新华网诚信调查显示,公众认为“目前最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诚信”中,“政务诚信”占到59.9%,加上“司法公信”21.3%的比例,对提高整个政府诚信的比例超过八成。政府既是社会信用的制定者、执行者、维护者,又是公共信用的引导者、监督者、践行者,政务诚信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处于关键与核心地位,直接影响着商务诚信、社会诚信,政府诚信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社会诚信道德的整体运行过程。然而,从“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到“7•20”、“7•25”恩施州建始县不作为、乱作为事件;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反正我信了”,到建始县经信局副局长“砍村民药材树谁说赔钱”;从郭美美微博炫富将中国红十字会推上舆论漩涡中心,到会理官员“悬浮”事件等的出现,一次次将政务诚信推上社会舆论和公众关注的风口浪尖,直接拷问着政府行为的公信力。各种不信任情绪的累积,最后都可能会引向对政府的怀疑。因此,政务失信不仅给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带来负面影响,更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严重影响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商务失信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其中因产品质量低劣、制假售假、合同欺诈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000亿元。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诚信经济、信用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石,“诚信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交往层次和交换频率的迅速扩大,信用作为一切交易活动的基础,必然要求被人们认同和遵守。只有交易双方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承诺和践诺,才能使双方无须付现即可获得商品、服务和货币,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诚信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限制交易主体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萎缩,经营效率低下,甚至企业破产。最重要的是造成了社会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损害,破坏了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

(四)社会失信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人们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使得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也变得更加不易。更为严重的是,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使得许多诚实守信的人利益受到损害,认为“老实人吃亏”的思想占了主导,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加大,道德水平下降。同时,诚信作为社会有序发展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必然要求被人们遵守和认同,一旦诚信不彰,社会上便会坑蒙拐骗盛行,欺诈造假成风,最终必然使民众对社会和政府失去基本的信心和信任,导致社会的和谐稳定运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些法律工作者不无忧虑的指出:“在一个不讲诚信的社会,守信者遭受损失,劣币驱逐良币,驱使很多讲诚信的‘好人’变成了‘坏人’,人们从不敢诚信、不能诚信发展到最后不愿诚信,很可能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

(五)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道德是文化的灵魂,诚信是社会的良心。诚信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只有人人讲诚信、社会重诚信,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才不致成为空中楼阁。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每个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成员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反之,如果诚信缺失、不讲信用,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更谈不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了。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一体化逐渐加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的特殊背景下,切实加强诚信建设,以先进文化引领经济政治建设,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回归和社会的和谐。

三、加强诚信道德和法治建设刻不容缓

顺应国人之期盼,关注民生之需要,实现文化强国和依法治国之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切实“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正视诚信道德问题,推进诚信道德建设,构筑社会诚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强诚信道德的宣传教育

教育升华思想,思想引导行为。要通过思想教育,引导人们把诚信道德转化为内心信念、信仰。要充分认识诚信缺失、道德滑坡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把诚信道德教育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要像重视经济建设、法制建设一样高度重视诚信道德教育。要加强中华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和党的革命道德传统的教育,加强新时期诚信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教育,普及诚信文化和诚信知识,培育道德主体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素养,增强诚信道德自觉和自信;加强对社会精英重点人群的诚信道德教育,把党员干部、公务员队伍、富裕阶层和文化科技精英等作为诚信道德教育的重点,发挥他们的标杆和示范作用。通过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诚信教育,在全社会努力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人人行诚信”的良好道德环境。

(二)加强法治建设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建立各类企业、组织、个人的诚信信息的征集和公开机制,建立统一集中或政府、行业、信用中介机构三个层次的资信数据库,及时有效地向全社会提供和信用信息。建立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形成一个动态评估体系,向媒体公布个人的诚信情况,个人信用档案与银行、信贷、工商、税务等单位进行“资源共享”,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建设社会信用中介组织,支持科学治理、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持牌信用服务机构开发信用产品,发挥专业优势,细分信用市场,强化营销服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鼓励社会各界使用、引导信用服务需求,共建社会信用环境,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通过整合工商、质监、财政、税务、审计、司法和银行等系统的各类信息,建立以互联互通的信用资料数据库为基础的公共信息平台。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通过对诚信者的社会褒扬和对失信者的舆论谴责,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诚信氛围。

(三)发挥政务诚信建设的关键作用

政务诚信对其他社会主体诚信发挥着重要的表率和导向作用。政府守信践诺,企业才会履行契约,民众才会“不令而行”;政务缺乏公信力,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便举步维艰,民众、法人也难免“虽令不从”。打造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政府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行为主体,一要坚持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二要恪尽职守,用心谋事,用情做事,用力成事,不回避矛盾,不推过揽功;三要清正廉洁,珍惜名誉,靠诚信赢得民心;四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诚实守信的表率,为群众树立榜样;五要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增加透明度,避免行政垄断和暗箱操作。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努力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和推进其它领域的诚信建设。

(四)发挥商务诚信建设的主体作用

诚信道德范文篇3

1.大学生对诚信道德理念的认识分析。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华夏儿女历来尊崇的道德规范,也是当今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准则。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表1显示:诚信道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近90%的大学生的赞同,只有10%左右的大学生持非肯定的态度;75%的大学生认为,诚信为人是当今社会为人处世的主导性原则。调查显示:有超过1/4的大学生认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为诚实人”不现实,不符合我国的国情,这是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不和谐音符。高校要通过有效的诚信教育,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建设诚信社会做出贡献,为振兴中华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2.大学生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方面的诚信状况分析。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诚信道德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基本道德规范,不仅是大学生个人的立身之本、成功之道,而且是大学生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基础。中国传统诚信以道德为支撑,重感情,重视熟人基础上的人格信任,希望良心上心安理得,要求单方主动实践,不求后果,仅仅是隐藏着一种希望得到回报的期待,可称为德性诚信传统③。调查显示:有近80%的大学生认为诚信道德在当今为人处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表2第2项显示:现在的大学生中诚信意识一般和不强的比例占到了85%,诚信意识强和诚信意识很差的比例相当。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希望对方必须讲诚信的占75.85%,而自己能做到诚实守信的只有27.43%,这种只要求别人诚实守信与自己的诚信行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3.大学生在学术和学业方面的诚信状况分析。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建立在民族文化的积累之上的,学术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学术兴,这个民族一定是个蒸蒸日上的民族;学术衰,这个民族的精神一定受到了损害④。从表3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对大学教授剽窃论文非常反感,有70%以上的同学认为该给予批评,这说明大学生认为大学教授应该是有知识和水平的,不应该剽窃和造假,反对学术腐败。同时也说明:教育工作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业务素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调查显示:对大学生做论文,涉嫌剽窃和抄袭的,表示同情和可以理解的占到约50%。对考试作弊表示理解的占到被调查人数的约60%,仅有0.13%的同学会向监考老师反映。调查显示,表示从不作弊的学生有64%,而有过作弊行为或经常作弊的学生却高达近四成。

4.大学生在经济生活方面的诚信状况分析。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当有利益诱惑时,部分大学生可能会放弃自己的诚信道德准则,导致大学生的经济不诚信,违背了和谐社会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的原则。大学生经济不诚信主要表现在申请补助时不能如实反映家庭收入情况,不及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恶意拖欠学费(具体调查情况见表4)。近年来,大学生恶意欠缴学费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假称家庭困难,拖欠学费,将父母给予的用于缴纳学费的资金用于个人的高消费。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区政府加大了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确定发放对象时,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资助。在大学生中,有拖欠学费经历的学生比例为30%左右,其中有恶意欠费倾向的近14%。正是大面积的欠费,导致每年10月份,一般高校学生欠费总额高达千万元。国家助学贷款原本是为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而推行的一项以大学生的身份、人格和信誉为担保,由政府贴息的个人信用贷款,但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以各种理由拖欠贷款,甚至隐瞒工作单位,更换联系方式,恶意逃款。大学生贷款按时还贷率理应高于社会上其他群体,但实际上,倾向于不还贷的大学生近4%,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千分之一的比率。

5.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状况分析。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诚实是大学生的基本道德品德。有的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日益滋长,由此导致的大学生就业时的诚信缺失也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就业自荐材料缺乏真实性,弄虚作假,就业协议随意签订,随意违背。毕业生为了吸引用人单位,虚构个人信息,伪造证书,隐瞒其不良表现,涂改学业成绩,极力美化个人简历和毕业推荐表。表5显示:要求坚决制止履历造假的学生仅占45.28%,有54.72%的学生认为,为了吸引用人单位不惜履历造假是可以理解的和无奈之举。认为履历造假与道德品质无关的占到了11.42%,而把履历造假的原因归结为外界客观因素的竟占到了一半以上。更有甚者,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随意签约、违约,视违约如寻常之事,只有38.58%的被调查学生会履行合同。这种把诚信当成儿戏,曲解双向选择含义,将自己的违约行为说成与道德品质无关和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心安理得地拒不兑现承诺。

二、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要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展开和执行均离不开诚信。没有诚信,就无法实现民主法制;没有诚信,公平正义便失去了基础;没有诚信,就无所谓友爱;没有诚信,整个社会将不正当运转,缺乏活力;没有诚信,整个社会将杂乱无章,动荡无序;没有诚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也就成了空话。因此,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高校是培养和谐社会建设者的基地,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义务。诚信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也是全民族迫在眉睫的事业。诚信道德素质重在养成,重在把诚信的要求逐步转化为大学生的道德习惯。

1.更新诚信道德教育理念,增强诚信道德意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实际上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外部反映。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把诚信教育纳入日常教育体系,和思想品德课结合起来,纳入“两课”教学大纲和计划,充分利用“两课”阵地,深刻挖掘和弘扬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让学生真正了解诚信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格信誉是每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石。当代大学生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卡十绝弄虚作假、欺诈伪善的行为。教师也要做到既教书,更要育人,教育学生做人做事不仅要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身教。教师要面对学生群体的审视和检验,因此他们是否对自己的j二作尽心尽职,是否公平、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诚信意识。只有教师做到自尊自重,视诚信如生命,学生们才可能受到良好的熏陶,才能真正了解诚信的真谛。要增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意识,使大学生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信誉。⑤

2.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舆论是公众道德选择的引导者,是人们道德实践的评价者,是全而道德行为的监督者⑥。大学生是文明的传承者,是国家的希望,诚信道德的弘扬要从大学生开始。要在大学生中形成以诚信为荣、以不诚信为耻的良好舆论氛嗣,让诚信深入人心,让诚信成为大学生的立身之本。高校应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同时要开展各种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来辅助宣传,如征文比赛、辩论赛、演讲赛、歌咏比赛、社会实践等。要树立诚实守信的先进人物典型,形成人人学诚信、处处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浓厚氛围。

3.培养大学生诚信道德情感,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诚信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诚信道德的认知,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去对照、衡量、评价自己和他人诚信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诸如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仰慕或鄙视、爱好或憎恶等情绪态度。“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⑦。”要把对诚信的道德认识提高为诚信道德情感,对诚实守信的行为进行赞扬和对失信行为进行无情地鞭挞。同时,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大学生的诚信实践,要通过诚信道德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将课堂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针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采取有步骤、有计划的教育措施。大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的要求,修正不符合诚信的思想、行为,才能使自己真正具有诚信的道德品质。

4.加强诚信立法,实现道德与法在诚信建设中的良性互动。“法律和道德代表着不同的规范性命令”⑧,因而道德与法在诚信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同的。道德侧重于自我约束,是行为主体“应当”的选择,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与社会舆论发挥其作用和功能,不具有国家强制力;而法律侧重于国家强制,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用以调整、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的权威性规则。在中国历史上,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而存在,被赋予极其丰富的内涵。诚信二者连用表明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所谓“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⑨,即以信释诚,又以诚释信。我国诚信法律规则体系还有待完善,法律规定还比较笼统,一些规定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因此,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制定诚信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诚信原则作出更具体、也更切实可行的规定。

5.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对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仅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以诚信评价。要通过道德评价,使诚信作为社会道德要求在大学生心里得以反映和积淀,逐渐形成诚实守信的义务感和背信弃义的羞耻心,使大学生不再视遵守规则、履行契约为强制约束,而是一种值得践行的生活方式。在塑造大学生诚信人格的过程中,要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赏罚纪律,使之能够约束大学生的各种行为。要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基本经历、奖惩情况、学杂费缴纳、助学贷款、学习情况、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及违纪情况的诚信记录,并将其与奖学金、助学金、干部选拔、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等环节联系起来,使这份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诚信道德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在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文章从大学生对诚信道德理念的认识、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学术和学业、经济生活、求职就业过程中等方面对高校诚信道德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探讨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注释]

①②朱熹.四书集注[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79,168.

③吴潜涛,赵爱玲诚信与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4-01-13.

④胡文彬学术腐败是民族的耻辱[EB/OL].http://www.cuepa.cn/cate_l2/derail79.html,2007—05—29.

⑤范晓峰,苏醒.修身立业、诚信为本.观察与思考,2004(1):12—13.

⑥李国春.高校诚信教育环境构建之我见[J].教育探索,2007(5):87.

⑦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5.

诚信道德范文篇4

大家中午好!我今天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诚信道德我们的未来。

当春回大地的时候,重谈道德诚信的话题,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毕竟,道德诚信在我们生活中与我们紧紧相随,每时每刻都不曾分离,道德与人类同生,诚信与社会同生。

说到诚信,我想起小时候听到的“狼来了”的故事,从中懂得了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

想到这里,我的心一阵难受,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种种不诚信现象,君不见,有人为了牟取暴利,给猪肉注水,用福尔马林浸泡海鲜,还有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造假酒;卖假烟……在我的身边,也有不诚信的现象,有同学使用捡来的同学的饭卡,有同学抄袭别人的作业,还有同学盗用老师的名义自批假条,甚至有部分同学考试作弊,以欺骗家长老师,如此种种,怎不令人寒心。走出校园,充满耳目的常常是暴力、行窃、吸毒、贪污、受赌;弱者无肋,壮力血流;大街污水满地,人嘴脏话漫天……凡此种种,让人感觉道德巳被扭曲,人进已经丧失。

假如长此下去,可以设想:世态炎凉,人间冷淇,社会大乱,人心变态,身临其境,人人自危。无数先烈壮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成果将毁于一旦,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善良的群众呼唤着正义现身,呼唤着良知发现,更呼唤着道德回归。

有个故事,说一位贫寒的母亲帮别人买东西,却中奖得了一辆轿车,这位母亲要还给原主。她的孩子反对。母亲说,城信是我们全家惟一值钱的东西,人穷志不可穷!一个年迈的母亲都可以有这样的品德而我们呢?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道德修养。人的道德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曾经有位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教授回答说:“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要谦让、吃饭前要洗手……”听到这里记者漠然了!!

我们从小接受社会公共道德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社会公德。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么?”我们接受社会公共道德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公共道德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公共道德,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美好的明天,生活在鲜花盛开的大地渴望不是等待,幸福美满的生活必须创造和拥有以人与人的道德标准为标志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加强法制建设,遵守市民公约,请相信,蓝天、白云、阳光、雨露、幸福。和平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我记得经济学家茅于轼说过,诚信是在于量的,每个人都从自己开始改善信誉,形成量的积累,才能造成一个诚信的社会。是的,千万棵沐浴在诚信的雨露中的树木,必将构成一片诚信的森林,为自己,也为国家的生命和成长,撑起一片明媚的天空。

所以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公共道德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不是就把面包发起来了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面包发起来!

同学们,让我们每个人都像爱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诚信和做人的道德,我坚信,我们的祖国必将如繁茂的森林永远繁荣,永远强大,永远年轻。让我们坚守诚信坚守道德,致力建设和谐的社会,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

做人需要道德,道德赢来尊严。。

诚信道德范文篇5

论文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些现象既有社会的、学校的和家庭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营造诚信氛围、创新诚信模式、完善诚信机制和强化诚信践履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看作是“立身之本”、“举政之举”、“进德修业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无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如何把诚实守信作为大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基本理念与准则,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索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但纵观现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种种不如人意的表现着实令人担忧。

1.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现象严重

学生独立做作业、做实验、写报告的人越来越少。笔者就此在学生中调查,结果发现,70%的学生作业或实验报告是采用抄袭方式。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成绩差的为了六十分而作弊,成绩好的则为了评奖学金、评优等而铤而走险,且作弊手段、方法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更有一些人胆大妄为,不惜重金雇用“”替考英语四、六级等重要的国家考试,在补考中请人代考。这些都严重的破坏了考试的公正性。

2.弄虚作假蔚然成风

在学习期间,有的学生为了逃课或躲避集体活动,编出生病、家中有急事等理由,甚至找人冒充家长通过电话请假;有的借东西不还、损坏东西不赔;有的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换来各种荣誉和入党、评优、评先的机会,在就业期间,有的学生以欺骗的手段制作虚假就业自荐书等等以致大量的假学历、假档案、假证书、假履历充斥着大学生的求职市场,诚信求职面临严峻的考验。另外,毕业生毁约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毁约不仅使用人单位承担着重新选人用人而增加的工作成本,而且也损害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及社会形象,并严重波及其他学生的就业。这些丑恶现象居然被部分学生奉为圣明,认为必须练就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成为未来的成功人士。

3.助学贷款的欺骗和违约行为

助学贷款是国家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帮扶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殷切关怀。一些学生却把这一政策理解为“福利待遇”,将学费用于挥霍而编造虚假情况称家庭条件困难获取助学贷款;严重的是有些在毕业离校后,即黄鹤一去不复返,杳无音信,更有甚者不择手段采取改名换姓的方式逃避还贷,从而使助学贷款遭遇诚信危机。还有个别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借实习单位的钱,承诺工作后在其工资中扣还,但毕业后在该单位服务不久就不辞而别另谋高就,跳槽到其他单位,逃避还钱。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失误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只重视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忽略了思想品德尤其是诚信教育的培养,对他们的一些不诚实行为不进行及时纠正;有些家长缺乏自身的模范行为对子女的引领作用,反而在他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注入许多消极因素。中学教育受高考制度的制约,更多地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诚信教育无形中受到冷落。

2.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

高校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水平竞争的加剧,常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的专业教育上,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没有把诚信教育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同时,因为高校扩招,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为了能考试及格,不免有人试图通过作弊蒙骗过关。一些教师诚信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高校诚信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严也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

3.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仍严重存在着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也充斥着贪污、腐败、虚伪、欺诈的不良风气。如今的大学生们不少人受社会中不守诚信行为的影响,认为做老实人“吃亏”,尤其是吃眼前亏,老实是“无能”的表现。“利字摆中间,诚信撇两边”成了他们的人生哲学。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对道德问题搞“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对各种不守诚信的行为深恶痛绝,口诛笔伐;而与此同时,他们自己却在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撒谎骗人。他们的这些失信行为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经常获益,久而久之,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诚信道德教育丧失了信心,不守诚信,对一些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4.学生自身的诚信意识淡薄

一是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二是道德判断能力不强,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反思能力,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放弃诚信信仰,产生失信心理和行为;三是从众心理和虚荣心使然,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看到别人弄虚作假讨便宜,自己也心动,跟着别人学,认为自己讲诚信会吃亏。

三、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建设途径

高校是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以育人为本,培育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

1.营造诚信氛围

诚信品德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往往离不开环境的熏陶。要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置身于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求真至善的校园环境中。如尝试“无人监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等,使大学生在相互辩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和相互促进提高;构建和拓展教育载体,利用校内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建立诚信网站和诚信论坛;在公共场所开设诚信教育专栏,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在诚实守信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提高诚信认知,养成良好的诚信品德。

2.创新诚信模式

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需要,为了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必须创新诚信教育模式。一是更新诚信育人内容,重新审视诚信教育的内容,摒弃那些空洞和过时的内容,增加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教育资源,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富有时代特征和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诚信教育内容体系。二是改进育人方法,为了提高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诚信教育的时代感,教育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理论讲述,或者是案例分析,或者是研讨辩论,或者是开展活动,不拘一格。三是构建全程全员诚信育人体系。要彻底改变目前一些高校对于诚信教育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无论是在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还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要强调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以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3.完善诚信机制

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依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通过外在制度约束,才能强化内心认同。一是健全诚信育人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用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其诚信品性做出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记载的内容既有诚信的优秀表现,也有诚信的缺失记录,并将诚信情况与学生评优、奖贷学金、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有助于他们自觉地确立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诚信意识。三是完善监督机制,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一方面纪检部门要负责定期检查、核实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的诚信品德的评价情况;另一方面,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严肃治理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网上传播虚假信息等不守诚信的行为,让失信者受罚,使接踵者敛迹;同时,还应建立诚信奖惩制度,对诚实守信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不诚实守信者给予必要的惩戒。

4.强化诚信践履

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养成。只有在具体的诚信实践中,大学生才能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要求。因此,要以实践性体验为诚信教育的载体,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拓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空间和领域,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实践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培育健康人格、完善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实现诚信品德的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修养。

参考文献:

[1]马雪松.浅谈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4,(5).

[2]吴磊,刘建荣.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

[3]侯亚元.完善诚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诚信道德范文篇6

论文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些现象既有社会的、学校的和家庭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营造诚信氛围、创新诚信模式、完善诚信机制和强化诚信践履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看作是“立身之本”、“举政之举”、“进德修业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无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如何把诚实守信作为大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基本理念与准则,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索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但纵观现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种种不如人意的表现着实令人担忧。

1.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现象严重

学生独立做作业、做实验、写报告的人越来越少。笔者就此在学生中调查,结果发现,70%的学生作业或实验报告是采用抄袭方式。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成绩差的为了六十分而作弊,成绩好的则为了评奖学金、评优等而铤而走险,且作弊手段、方法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更有一些人胆大妄为,不惜重金雇用“”替考英语四、六级等重要的国家考试,在补考中请人代考。这些都严重的破坏了考试的公正性。

2.弄虚作假蔚然成风

在学习期间,有的学生为了逃课或躲避集体活动,编出生病、家中有急事等理由,甚至找人冒充家长通过电话请假;有的借东西不还、损坏东西不赔;有的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换来各种荣誉和入党、评优、评先的机会,在就业期间,有的学生以欺骗的手段制作虚假就业自荐书等等以致大量的假学历、假档案、假证书、假履历充斥着大学生的求职市场,诚信求职面临严峻的考验。另外,毕业生毁约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毁约不仅使用人单位承担着重新选人用人而增加的工作成本,而且也损害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及社会形象,并严重波及其他学生的就业。这些丑恶现象居然被部分学生奉为圣明,认为必须练就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成为未来的成功人士。

3.助学贷款的欺骗和违约行为

助学贷款是国家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帮扶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殷切关怀。一些学生却把这一政策理解为“福利待遇”,将学费用于挥霍而编造虚假情况称家庭条件困难获取助学贷款;严重的是有些在毕业离校后,即黄鹤一去不复返,杳无音信,更有甚者不择手段采取改名换姓的方式逃避还贷,从而使助学贷款遭遇诚信危机。还有个别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借实习单位的钱,承诺工作后在其工资中扣还,但毕业后在该单位服务不久就不辞而别另谋高就,跳槽到其他单位,逃避还钱。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失误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只重视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忽略了思想品德尤其是诚信教育的培养,对他们的一些不诚实行为不进行及时纠正;有些家长缺乏自身的模范行为对子女的引领作用,反而在他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注入许多消极因素。中学教育受高考制度的制约,更多地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诚信教育无形中受到冷落。

2.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

高校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水平竞争的加剧,常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的专业教育上,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没有把诚信教育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同时,因为高校扩招,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为了能考试及格,不免有人试图通过作弊蒙骗过关。一些教师诚信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高校诚信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严也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

3.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仍严重存在着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也充斥着贪污、腐败、虚伪、欺诈的不良风气。如今的大学生们不少人受社会中不守诚信行为的影响,认为做老实人“吃亏”,尤其是吃眼前亏,老实是“无能”的表现。“利字摆中间,诚信撇两边”成了他们的人生哲学。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对道德问题搞“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对各种不守诚信的行为深恶痛绝,口诛笔伐;而与此同时,他们自己却在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撒谎骗人。他们的这些失信行为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经常获益,久而久之,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诚信道德教育丧失了信心,不守诚信,对一些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4.学生自身的诚信意识淡薄

一是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二是道德判断能力不强,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反思能力,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放弃诚信信仰,产生失信心理和行为;三是从众心理和虚荣心使然,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看到别人弄虚作假讨便宜,自己也心动,跟着别人学,认为自己讲诚信会吃亏。

三、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建设途径

高校是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以育人为本,培育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

1.营造诚信氛围

诚信品德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往往离不开环境的熏陶。要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置身于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求真至善的校园环境中。如尝试“无人监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等,使大学生在相互辩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和相互促进提高;构建和拓展教育载体,利用校内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建立诚信网站和诚信论坛;在公共场所开设诚信教育专栏,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在诚实守信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提高诚信认知,养成良好的诚信品德。

2.创新诚信模式

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需要,为了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必须创新诚信教育模式。一是更新诚信育人内容,重新审视诚信教育的内容,摒弃那些空洞和过时的内容,增加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教育资源,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富有时代特征和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诚信教育内容体系。二是改进育人方法,为了提高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诚信教育的时代感,教育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理论讲述,或者是案例分析,或者是研讨辩论,或者是开展活动,不拘一格。三是构建全程全员诚信育人体系。要彻底改变目前一些高校对于诚信教育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无论是在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还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要强调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以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3.完善诚信机制

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依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通过外在制度约束,才能强化内心认同。一是健全诚信育人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用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其诚信品性做出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记载的内容既有诚信的优秀表现,也有诚信的缺失记录,并将诚信情况与学生评优、奖贷学金、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有助于他们自觉地确立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诚信意识。三是完善监督机制,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一方面纪检部门要负责定期检查、核实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的诚信品德的评价情况;另一方面,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严肃治理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网上传播虚假信息等不守诚信的行为,让失信者受罚,使接踵者敛迹;同时,还应建立诚信奖惩制度,对诚实守信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不诚实守信者给予必要的惩戒。

4.强化诚信践履

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养成。只有在具体的诚信实践中,大学生才能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要求。因此,要以实践性体验为诚信教育的载体,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拓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空间和领域,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实践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培育健康人格、完善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实现诚信品德的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修养。

参考文献:

[1]马雪松.浅谈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4,(5).

[2]吴磊,刘建荣.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

[3]侯亚元.完善诚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诚信道德范文篇7

论文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些现象既有社会的、学校的和家庭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营造诚信氛围、创新诚信模式、完善诚信机制和强化诚信践履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看作是“立身之本”、“举政之举”、“进德修业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无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如何把诚实守信作为大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基本理念与准则,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索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但纵观现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种种不如人意的表现着实令人担忧。

1.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现象严重

学生独立做作业、做实验、写报告的人越来越少。笔者就此在学生中调查,结果发现,70%的学生作业或实验报告是采用抄袭方式。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成绩差的为了六十分而作弊,成绩好的则为了评奖学金、评优等而铤而走险,且作弊手段、方法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更有一些人胆大妄为,不惜重金雇用“”替考英语四、六级等重要的国家考试,在补考中请人代考。这些都严重的破坏了考试的公正性。

2.弄虚作假蔚然成风

在学习期间,有的学生为了逃课或躲避集体活动,编出生病、家中有急事等理由,甚至找人冒充家长通过电话请假;有的借东西不还、损坏东西不赔;有的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换来各种荣誉和入党、评优、评先的机会,在就业期间,有的学生以欺骗的手段制作虚假就业自荐书等等以致大量的假学历、假档案、假证书、假履历充斥着大学生的求职市场,诚信求职面临严峻的考验。另外,毕业生毁约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毁约不仅使用人单位承担着重新选人用人而增加的工作成本,而且也损害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及社会形象,并严重波及其他学生的就业。这些丑恶现象居然被部分学生奉为圣明,认为必须练就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成为未来的成功人士。

3.助学贷款的欺骗和违约行为

助学贷款是国家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帮扶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殷切关怀。一些学生却把这一政策理解为“福利待遇”,将学费用于挥霍而编造虚假情况称家庭条件困难获取助学贷款;严重的是有些在毕业离校后,即黄鹤一去不复返,杳无音信,更有甚者不择手段采取改名换姓的方式逃避还贷,从而使助学贷款遭遇诚信危机。还有个别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借实习单位的钱,承诺工作后在其工资中扣还,但毕业后在该单位服务不久就不辞而别另谋高就,跳槽到其他单位,逃避还钱。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失误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只重视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忽略了思想品德尤其是诚信教育的培养,对他们的一些不诚实行为不进行及时纠正;有些家长缺乏自身的模范行为对子女的引领作用,反而在他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注入许多消极因素。中学教育受高考制度的制约,更多地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诚信教育无形中受到冷落。

2.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

高校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水平竞争的加剧,常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的专业教育上,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没有把诚信教育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同时,因为高校扩招,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为了能考试及格,不免有人试图通过作弊蒙骗过关。一些教师诚信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高校诚信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严也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

3.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仍严重存在着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也充斥着贪污、腐败、虚伪、欺诈的不良风气。如今的大学生们不少人受社会中不守诚信行为的影响,认为做老实人“吃亏”,尤其是吃眼前亏,老实是“无能”的表现。“利字摆中间,诚信撇两边”成了他们的人生哲学。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对道德问题搞“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对各种不守诚信的行为深恶痛绝,口诛笔伐;而与此同时,他们自己却在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撒谎骗人。他们的这些失信行为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经常获益,久而久之,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诚信道德教育丧失了信心,不守诚信,对一些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4.学生自身的诚信意识淡薄

一是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二是道德判断能力不强,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反思能力,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放弃诚信信仰,产生失信心理和行为;三是从众心理和虚荣心使然,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看到别人弄虚作假讨便宜,自己也心动,跟着别人学,认为自己讲诚信会吃亏。

三、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建设途径

高校是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以育人为本,培育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

1.营造诚信氛围

诚信品德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往往离不开环境的熏陶。要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置身于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求真至善的校园环境中。如尝试“无人监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等,使大学生在相互辩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和相互促进提高;构建和拓展教育载体,利用校内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建立诚信网站和诚信论坛;在公共场所开设诚信教育专栏,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在诚实守信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提高诚信认知,养成良好的诚信品德。

2.创新诚信模式

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需要,为了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必须创新诚信教育模式。一是更新诚信育人内容,重新审视诚信教育的内容,摒弃那些空洞和过时的内容,增加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教育资源,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富有时代特征和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诚信教育内容体系。二是改进育人方法,为了提高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诚信教育的时代感,教育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理论讲述,或者是案例分析,或者是研讨辩论,或者是开展活动,不拘一格。三是构建全程全员诚信育人体系。要彻底改变目前一些高校对于诚信教育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无论是在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还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要强调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以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3.完善诚信机制

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依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通过外在制度约束,才能强化内心认同。一是健全诚信育人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用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其诚信品性做出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记载的内容既有诚信的优秀表现,也有诚信的缺失记录,并将诚信情况与学生评优、奖贷学金、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有助于他们自觉地确立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诚信意识。三是完善监督机制,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一方面纪检部门要负责定期检查、核实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的诚信品德的评价情况;另一方面,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严肃治理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网上传播虚假信息等不守诚信的行为,让失信者受罚,使接踵者敛迹;同时,还应建立诚信奖惩制度,对诚实守信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不诚实守信者给予必要的惩戒。

4.强化诚信践履

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养成。只有在具体的诚信实践中,大学生才能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要求。因此,要以实践性体验为诚信教育的载体,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拓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空间和领域,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实践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培育健康人格、完善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实现诚信品德的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修养。

参考文献:

[1]马雪松.浅谈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4,(5).

[2]吴磊,刘建荣.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

[3]侯亚元.完善诚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诚信道德范文篇8

摘要:由于会计工作是向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各个方面提供信息的工作,因此其“诚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在各种各样法律法规不断出台的情况下,会计领域的各种丑恶现象仍然与日俱增,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计从业人员存在严重的不守诚信的道德问题。因此,如何全面推进会计诚信建设成为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会计;诚信;对策

会计诚信缺失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为了获取一定利益,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利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现行会计规范体系的不完备性及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会计信息进行人为操纵,导致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损。它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当事人具有弄虚作假以谋取私利的主观愿望;二是被操纵、歪曲的会计信息一般都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并使其利益受到危害。会计诚信缺失一般也被称为会计造假、会计舞弊或会计信息主观违法性失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进程,诚信这一永恒的话题开始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越来越受重视。会计诚信,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会计诚信缺失问题比较严重,会计的现实恰恰把它对社会的诚信承诺抛到九霄云外。从中国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这些中国会计造假的典型案例到美国的全球能源业巨头安然公司的破产案,无不反映了会计诚信原则的缺失。因此,必须全面推进会计诚信的建设。

针对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要注重法治与德治并重,开展综合治理。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财会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对会计诚信缺失的主体要依法进行处罚,追究单位关人员的责任,对涉及违法犯罪者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另一方面,对会计人员、管理人员除强调法律约束外,还应该加强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素养,弘扬正气,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氛围,营造良好的会计经济秩序。

一、社会大环境方面

(一)加大政府监督的力度。包括以人大为主体的法律监督和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体的国家审计监督、府监督职能主要是通过人大制定的一系列法规来调整和规范财务会计行为。比如《公司法》《会计法》国家审计监督系统是一个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和强制性的高层次监督机构。主要包括针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真实性审计。国有资产增值与保值的监督。以及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延伸审计等。

(二)注重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社会监督主要是注册会计师监督。它以第三者身份出现,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取信于社会公众"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对会计行为合理化的作用,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实行彻底的财务公开和严格的年度报表审计制度,二是要优化社会监督系统的构造和功能,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三)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我国近年来先后制定并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尽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只要严格执行,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

(四)搞好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信誉。现在,整个社会的企业都在努力实施“品牌”战略,但它不是指单一的产品品牌,更重要的是指打造一个单位品牌、社会品牌。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笔者认为,应把人品“品牌”放在首位,才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靠财会人员造假、偷税漏税发展企业,只能是兔子尾巴,违规操作法不容情。所以,抓好诚信建设、实施诚信教育已刻不容缓。不仅要教育财会从业人员深刻认识财会诚信是企业的生命,也要让企业领导真正接受郑百文、银广夏的沉痛教训,全力支持财会人员履行职责,坚定诚信理念,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为企业的科学管理、正确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经济信息。

(五)建立和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发挥会计监督作用。财政、税务、审计每年都要联合对有关单位进行一次大检查,也确实发现基层单位财务存在着违规收支和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通常的处理办法是:问题较轻的一般提出批评和要求;问题严重的一般写出书面报告,处以罚款了事。这样的处理均没有触及领导干部和财会人员的利益,也没有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所以屡查屡犯、屡禁不止。中共中央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了工作越规和失误要实行责任追究制,不妨在财务管理中也制定一个“财会人员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发生问题也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依法治国的同时,加强以德治国。通过宣传和教育净化社会从业环境,对诚信社会、诚信经济显得尤为重要。让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会计诚信的重要性,对会计诚信缺失的单位和个人在各大媒体上披露其不诚信行为,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形成对“不诚信者”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对诚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形成诚信者受尊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要从正面教育会计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形成整个社会“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和诚信的环境,又要从反面加以宣传报道,在新闻媒体上曝光会计诚信缺失的单位和个人,以示警示和教育。

二、企业自身方面

(一)突出内部审计的作用。随着企业内部管理层次的形成和管理跨度的增大,为协调各管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满足经理层进行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建立的一种约束机制,其目的是协助经理层更好地履行其所负责任,所以内部审计是站在维护企业法人所有权的立场上,维护企业的法人所有权权益不受损害。

(二)建立健全财会人员任用制度,明确企业财会人员任用权限。我国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有关地方性法规,对财会人员任用都有明确规定的标准和条件,但没有明确规定使用或更换财会人员必须报何机关何部门批准,使有些单位的领导误认为在财务用人上还是我说了算,也就有了会计造假的可能。为此,杜绝领导在财务用人上的随心所欲,真正发挥会计监督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财会人员任用制度。财会人员的奖惩、撤换、调离,都必须上报有关部门审核批准。

(三)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和外部约束机制。为了有效地防止企业做假帐,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首先要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即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其正常运行。强化企业约束机制,坚决制止管理者任意违反财务规定,自行支配企业的经营行为。其次,建立外部约束机制,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完善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法律手段强化管理者在会计假帐中的法律责任。同时,健全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证作用。三是政府对信息市场进行适度管理,通过行政手段,强化企业外部监督。通过政府审计机构,规范企业的信息批露,加强监督。

(四)改进审计方法。一是检查核对,从银行账号人手,找相关人员掌握有多少个银行账号,检查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余额是否相符,对可疑问题可以到银行查询,并取得证明材料。二是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监测评价,重视符合性审计,及时发现假证、假账、假表的问题,促进被检查单位真实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三是重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被审计单位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常常人为地在与子公司和关联方做一些交易事项,其处理表面上看符合一般公认会计方法,但实质不能反映交易本质。四是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资料,发现被审计单位病症所在。同时发挥被审计单位职工的舆论监督作用,建立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引起全社会公民参与支持打假,增强打假的广度和力度.

三、结束语

总之会计诚信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一大难题,并已引起整个国际社会的关注。从美国的安然、世界通信的造假事件,到我国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造假案件,可以看到当今企业造假现象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它使广大股民的投资信心遭到了沉重打击,降低了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任,造成了信任危机,严重干扰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总理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抓紧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因此,必须努力解决会计诚信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荣秀,陈昌明.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塑会计诚信形象[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张前.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剖析——基于公司治理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9,3:53-57

[3]杨梅菊,赵东星.面对会计诚信缺失如何建立健全会计诚信体系[J].商场现代化,2008,17

[4]陈洁.法学角度下会计诚信危机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17

诚信道德范文篇9

第一,诚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当进一步发扬光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应当是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新型关系。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人们之间以诚相待,才能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使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人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言而无信,尔虞我诈;一些地方存在道德冷漠症,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因此,以诚信为重点,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二,诚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道德规范。用诚信道德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交换关系,要求双方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日益扩展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为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维系着市场关系和市场秩序。所以,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同时,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属性,如果对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一些人就可能以失信行为来谋不义之财。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失信问题较为严重,加大了企业交易成本,也影响了企业在经贸往来中的信誉。失信行为还从经济生活蔓延到政治、文化及人际关系领域,并滋生了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所以,诚信和失信的道德冲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道德建设的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市场秩序的状况。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第三,诚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政府的诚信,关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任务。政府的诚信建设,一是体现在制度的公正性层面;二是表现在政府行为的诚信层面。制度公正是政府公信度的基础。制度不公就会导致社会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引发社会利益分配失衡或利益冲突,并为各种不法行为、失信行为提供孳生的土壤。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五个统筹”的关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解决分配公正、司法公正、教育公正等群众特别关切的问题,是诚信政府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符合社会公正的制度,要通过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去维护和实施,其实施的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政风,决定着政府的公信度和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地方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缺乏责任意识,致使政策扭曲;有的地方腐败现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尖锐地指出:有些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和奢侈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比较严重。因此,诚信政府建设,关系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关系到社会诚信道德水平的提升。

第四,诚信道德建设,是保证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撑。诚信道德建设,不仅是道德建设的重点,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其他各方面的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同志指出,和谐社会几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这一深刻阐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和谐社会构建方面的具体运用,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个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民主法治是政治方面的明确要求,公平正义首先是经济方面的价值目标,安定有序是社会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任务,充满活力是社会建设多方面努力的综合成果,和谐相处是对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要求。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诚信道德的规范、支持和维护。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诚信的道德素养,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就不可能协调,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做到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生活就不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如何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呢?

诚信道德范文篇10

第一,诚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当进一步发扬光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应当是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新型关系。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人们之间以诚相待,才能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使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人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言而无信,尔虞我诈;一些地方存在道德冷漠症,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因此,以诚信为重点,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二,诚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道德规范。用诚信道德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交换关系,要求双方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日益扩展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为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维系着市场关系和市场秩序。所以,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同时,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属性,如果对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一些人就可能以失信行为来谋不义之财。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失信问题较为严重,加大了企业交易成本,也影响了企业在经贸往来中的信誉。失信行为还从经济生活蔓延到政治、文化及人际关系领域,并滋生了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所以,诚信和失信的道德冲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道德建设的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市场秩序的状况。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第三,诚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政府的诚信,关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任务。政府的诚信建设,一是体现在制度的公正性层面;二是表现在政府行为的诚信层面。制度公正是政府公信度的基础。制度不公就会导致社会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引发社会利益分配失衡或利益冲突,并为各种不法行为、失信行为提供孳生的土壤。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五个统筹”的关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解决分配公正、司法公正、教育公正等群众特别关切的问题,是诚信政府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符合社会公正的制度,要通过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去维护和实施,其实施的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政风,决定着政府的公信度和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地方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缺乏责任意识,致使政策扭曲;有的地方腐败现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尖锐地指出:有些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和奢侈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比较严重。因此,诚信政府建设,关系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关系到社会诚信道德水平的提升。

第四,诚信道德建设,是保证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撑。诚信道德建设,不仅是道德建设的重点,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其他各方面的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同志指出,和谐社会几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这一深刻阐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和谐社会构建方面的具体运用,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个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民主法治是政治方面的明确要求,公平正义首先是经济方面的价值目标,安定有序是社会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任务,充满活力是社会建设多方面努力的综合成果,和谐相处是对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要求。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诚信道德的规范、支持和维护。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诚信的道德素养,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就不可能协调,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做到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生活就不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如何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