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4:49:52

成瘾范文篇1

一、网络经济及其特征

网络经济植根于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革命,并在90年代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高潮中逐渐成型的。对这场信息革命所形成的网络经济可以从广义与狭义角度去理解。若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即狭义)来讲,网络经济属于部门经济的范畴,是信息产业中的一类部门经济。即指现代通信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网络部门及部门内的一切经济活动。若从广义上来理解,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及各种资源配置网络所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切经济活动。不仅包括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简言之,网络经济是指网络型的经济,即经济活动的网络化。因此,网络经济是基于网络的、以信息为特征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因特网联系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以信息产业和服务为主导,是由直接从互联网或与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中获取全部收入或部分收入的企业构成的经济。

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具有区别于传统经济的独特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网络经济是一种知识智能型经济。网络经济是信息、知识型经济。经济的发展不再是靠体力而是靠知识和信息,财富被重新定义为所拥有信息、知识和智力的多少,智能工具将日益占社会的主导地位,传统产品中知识的含量不断增加,生产、交换和分配等各种经济活动都将日益智能化。(二)网络经济是一种直接经济,是用网络武装的更高阶段的直接经济。由于网络的发展,经济组织趋于扁平化,网络直销代替间接的商场销售,网络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在网上直接见面,省去车马劳顿与时间费用。(三)网络经济是一种全球化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而建立在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的基础之上的网络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相互联动、资源共享的态势,突破了空间、国界的限制,使经济活动成为全球性的活动。(四)网络经济是一种虚拟经济。网络经济的虚拟性源于网络的虚拟性,它除了空间上的虚拟性,还表现为时间上的虚拟性与物质上的虚拟性。这是因为,网络经济活动是在信息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媒体空间)中进行的,信息网络每天24小时都在运转中,网络经济活动可以全天候地、高效快捷地连续进行,很少受到时间因素的制约,与经济社会实物经济相对应,网络经济运行在网络上的经济活动实际上只是一套符号体系。虽然经济活动实实在在地进行着,但网络经济活动的诸要素都是虚拟的。(五)网络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英特尔前董事长格罗夫说:“未来因特网之争是争夺眼球的战争。”西蒙教授也曾说过:“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因此,注意力经济又被形象地称为“眼球经济”,它是指实现注意力这种有限的主观资源与信息这种相对无限的客观资源的最佳配置的过程。由于网络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注意力经济,使得人们对“注意力”的关注胜过以往任何时代。

二、网络经济时代的网络成瘾及其表现

随着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所谓“因特网综合症”(即网络成瘾症)随之出现。那些被人们称之为“网虫”的网络成瘾者,他们对网络一往情深,为了网络可以抛开家庭与身边的亲人,可以辞去满意的工作,特别是一些青年学生,甚至发展到为了上网而放弃学业。可以说,没有网络经济时代的网络,就不可能有网络成瘾现象,也不可能有网络成瘾者。

网络成瘾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这些网络成瘾者与成瘾者非常相似,均为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行为冲动失控。I.Goldberg最先提出“互联网成瘾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这个概念。后来Davis又提出了“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概念,而这种病理性使用影响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Griffth则把网络成瘾看作是一种技术成瘾,是对网络中新的软件、新的游戏和新的信息产生的迷恋。有学者认为使用“网络成瘾”夸大了网络的消极作用,但是美国Young教授通过调查证实了网络成瘾的存在。她还和Bread教授一起制定了评定网络成瘾的九条标准,这9条标准是:经常回想起以前的网上活动,或期待下次上网;需要增加更多的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在努力减少或停止上网时,感到烦躁不安、闷闷不乐或容易发怒;上网时间比计划的要长;虽然多次努力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但不能成功;因为上网,妨碍或丧失了重要人际关系(如与父母、老师、朋友等的关系);因为上网,影响了学习;曾经对家人、好友或其他人撒谎,隐瞒上网的事;把上网作为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如无助、嫉妒、内疚、焦虑或抑郁)的方法。被测试者只要满足其中5条便可被判定为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大致可以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一)网络性成瘾。此类成瘾者沉迷于观看、下载和交换色情作品。(二)网络关系成瘾。此类成瘾者将全部精力于在线关系之中,把在线朋友看得比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和朋友更为重要。(三)网络游戏成瘾。此类成瘾者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网上,游戏,购物和拍卖等活动之中。(四)信息收集成瘾。此类成瘾者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随有强迫性冲动倾向。(五)计算机成瘾。此类成瘾者沉迷于电脑程序性游戏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大多数网络成瘾者尤其是青少年的网络使用集中在网络互动游戏、新闻组、聊天室、即时信息聊天、email、访问色情网站及在线交易或拍卖等。他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欲罢不能,连续玩五六个小时都不愿动,甚至通宵达旦。有时夜晚起床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上“溜达”,白天无精打采,然而一摸键盘立刻神采奕奕。起初只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遨游冲浪,尔后则发展成为躯体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对于网瘾者而言,他们决不能没有网络,不能没有网络经济和网络社会的支撑。

三、网络成瘾现象呼唤网络经济的理性回归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的统计报告,中国上网用户总数已达1.03亿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年轻网民是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网络由于具有匿名性、便利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已深为青年人所宠爱。他们喜欢上网冲浪,在网上参加社交活动,在线购物等,如果他们过度上网,过分依恋网络,势必影响身心健康,给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损害。但另方面他们也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网络产品与网络服务的忠实消费者。网络经济深深地眷恋着消费者,同时网络消费者们与网络生产者与经营者一起支撑着网络经济的大厦。美国商务部《2000年数字经济报告》表明,信息产业(包括网络经济)产值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从1994年的6.3%提高到2000年的8.3%,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接近1/3,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经济的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隐忧,这就是“网络成瘾”,尤其是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无庸讳言,众多青少年喜欢网络,他们中一些人成为网络成瘾者,固然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也与网络教育的缺位有关,但网络经济自身的特性及网络商家的经营理念与策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成瘾范文篇2

1网络成瘾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1•1网络成瘾的定义

长时间网上浏览和过度沉溺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并对身心造成一定伤害的现象。

1•2流行病学特征

2000年12月31日中国互联网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上网人数中,18岁以下的用户占14.93%,18~24岁的用户占41.18%;在2250万互联网用户中青少年用户接近50%。据重庆医科大学儿少卫生教研室杨励报道,在被调查的2173名高中生中,沉迷与计算机游戏和电子游戏机的占24.6%,随着年级的增高,发生率也在增高,高三学生达到32.3%。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的2000年中国5城市青少年互联网状况及其影响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同样的流行趋势,即高中生占56.0%>初中生36.0%>小学生25.8%;调查还显示,父母的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

从玩计算机游戏和电子游戏的地点分析,社会经营场所是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和电子游戏的主要场所。

2网络与计算机游戏成瘾的影响及危害

2•1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影响及危害

2•1•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睡眠、饮食一切从简,计算机游戏画面变化莫测、惊险刺激,加之计算机荧光屏产生的极低辐射对神经系统产生的影响,常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失眠。通宵达旦玩计算机游戏,还可出现精神恍惚。

2•1•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由于网上的游戏兴奋紧张,青少年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也担心家长和老师的斥责和批评,心情矛盾复杂,极易引起植物神经紊乱,而出现心慌、气短、心动过速、心悸等症状。

2•1•3对视觉器官的影响

长时间视近操作计算机,可有眼睛干涩、模糊、引起视力下降。连续长时间玩游戏,严重时可引起暴盲症。暴盲症是指外眼正常,而单眼或双眼视力迅速下降以至骤然失明的急性内障眼病。

2•2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及危害

2•2•1意识障碍造成自我迷失

个体必须学会将自我放在与社会、与他人相处后的对比中来认识和评价自己。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盲目崇拜网络英雄,比如对网络巨富比尔•盖茨传奇式的成就表现出无限的向往,甚至亦步亦趋,效仿其中途退学,创办公司等做法,从而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客观地把握自己,而最终导致迷失了自我。

2•2•2与他人互动减少造成人际能力弱化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青少年需要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也要有选择的接受他人的喜怒哀乐。而在网络世界,他们可以大胆地、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说自己愿说的话,与情感相投的人尽情聊天,从而造成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沉默寡言,忘记了同学、朋友、老师及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导致个人主义膨胀,易造成离群、孤傲,而自己却时常有失落感。

2•2•3网络疏离症造成责任感降低

网络社会中,由于个体是一个即隐匿又流动且非面对面的情景,人们无需顾及社会规范的压力以及在现实社会互动中的人际障碍。青少年的不成熟及自制能力差,依赖网上生活和娱乐,容易忘记自己对家庭、社会的责任,而沉迷在虚拟的网络的世界里。

2•2•4网络副产品使思想意识扭曲

网络游戏大多宣传暴力凶杀、色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计算机的画面清晰度高、真实感强,镜头可以任意定位、重复、固定、放大、缩小,所以,黄色游戏比黄色书刊、录像毒害更为严重,腐蚀青少年的思想。

2•2•5自律性低,生活学习质量差

在网络世界里,青少年接触的是符号、文本、图形、声音。这种与符号的交往,不必要花时间、费精力去掌握内涵,从而使刻苦钻研的精神减弱,对复杂的数理化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主动学习、自主管理的自觉性,加之睡眠严重不足,常常出现迟到、早退、缺课、逃学、旷课、组织纪律性差的问题。

3网络和电子游戏成瘾的原因和预防对策

3•1网络和电子游戏成瘾的原因

3•1•1与青少年的掠奇心里有关

青少年不仅处于身体的生长发育期,也是情感体验和心理不断完善的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互联网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思维的束缚,培养人们非线性思维;全新的媒介形式和互动方式,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大的群体环境和社会交往空间而对广大青少年产生吸引力。

3•1•2与家庭间缺少情感关怀和沟通有关

这主要有缺乏家庭关怀、父母不良教育方式及生活态度不正确、学校课外活动少且形式单调乏味、有关部门和机构疏于管理或力度不够等。

3•2预防对策

3•2•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使用网络

对青少年应进行思想道德和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主动远离黄、赌、毒文化陷阱,选择绿色网站,增强自身免疫力。

3•2•2加强对网络的使用监督是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的有力保证

根据青少年上网地点分析,在社会场所占94•5%,因此,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督。

学校附近禁止开设网吧且不得滞留未成年人,网吧严格实行实名制,限制营业时间,对纯赢利性网吧进行行政执法监督。

成瘾范文篇3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关注和认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积极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指出网络生存的常态化对人类自身遗传体质的潜在影响,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今天,上千万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和近千万接近成瘾者存在的事实,说明网络这一高科技产物在带给人类社会巨大财富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一挑战显然是信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网络的发现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原因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关系密切。而网络游戏是通过我们人性深处寻求交往与认同、刺激与娱乐、成就感以及追求自由与自尊的需求来实现的。网络之所以吸引人甚至令人上瘾,也正是因为它能带给人们变幻莫测的“崭新世界”。网络通过它全新的吸引力,使参与者的个性几近灭失。网络诱因中最大的动因也许是由于我们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理性和欲望的集合体。而发现或追求它本身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快乐感,当网络游戏带给人们的兴奋感渐成习惯、甚至无法被有效取代时,即可能成为不能自拔的网络成瘾者。适度的娱乐本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青少年偶尔迷恋于网聊、或沉醉于网络游戏,本都属于正常人性之范围。真正值得担心的是那种过分的向往和迷恋,因为它将违背人类身体发育和智力成长的基本规律。

每一次新技术革命,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我们人类对自身的再发现。同时也是对人类集体智慧和理性的考验。网络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蒙昧的,成人可以不考虑孩子的愿望和需求、甚至让孩子们盲目服从的时代行将结束。对于东方文化而言、其意义和影响也许是深远的。因此,重新认识幼稚与少年,重新认识网络时代,重新认识成人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我们的教育看来已不容迟缓。因此,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思考,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对“网络迷恋者”这一特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关注,发现其普遍的教育学、社会学意义也许更大。

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说”:(1)“多因说”,指学校、社会、家庭、网吧,各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2)“产业责任说”,指的是作为新型产业的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和终端经营者的网吧,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3)“三大缺失说”,则是由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提出,即:“父亲功能”的缺失,游戏缺失和同伴的缺失等,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以上“三说”角度不同、各有道理。就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多因一果”这一判断来看,分歧较小。然而就青少年身体与心理成长的特点来看,应当说学校教育是诸多因素之中的重中之重。

诚然,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背后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关系密切的影响因素。然而,究竟什么是较有针对性的社会可控变量?究竟谁是管理边界更清晰、更易于把握的社会理性因素?值得深入探讨。

在社会调控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通过提醒、明示、引导、供给、鼓励或禁止等政策措施来实现管理和调控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多限于以提供生存与情感支撑,传递诸如自保的、防范的、基本公德方面的常识等;而学校则是以传播认知理性(包括新知识)或价值理性,也即是通过启蒙与教化来实现管理和疏导的。就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学校教育所拥有的时空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同步进行学生动员与教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难看出,在学校、社会与家庭三者之间,与学校及社会监管相关的资源,其公共理性、社会理性之边界更清晰,且可把握性更强。而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包括政府的发现与调控)两方面比较的话,学校教育是一线的、常态化、专门化的公共性资源,因此,其时效性、可行性也更强。相比之下家庭教育虽然也是常态的、责任伦理明确的单元,但其在社会理性方面的确定性较差。虽然,这一判断与传统的家庭理念有些出入,但就日益一体化、现代化的人类社会而言,做出这一宏观判断也许不无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应当提及的是,2006年5月,由“团中央”、“少工委”、“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牵头,有关研究机构、各大网络媒体以及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中国未成年人网脉框架工程性方案”正式出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未成年人文明健康上网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的配合,其长效性是值得担心的。

二、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

网络迷恋如同其它形式的“路径依赖”一样,也是一种生命运动的惯性。要改变它非得生发新的吸引力或助推力不可,这个“力”可以是外界环境要素的改变,也可以是自身认识的改变。自身认识的改变则主要取决于教育。以陶宏开教授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特别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尽管素质教育已倡导了多年,然而真正起作用的却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理性、教育爱心与快乐教育的缺乏成为教育的“三大短板”。时下,教育的弊端与教育不快乐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究其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和教育产业化风潮使得公共教育失去了公平、失去了大爱、失去了从容不迫与心平气和,也失去了教育应该有的担当。在今天的校园里,即便是一些兢兢业业的好老师也难免不被过分功利的环境所同化。我们的教育离开真诚与关爱已经很久了。娱乐的理性化是网络时代提出的特有的课题,如果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就难以得到缓解。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问题和不幸,提供持久地解决方法。”

在有效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学校教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主力。美国网络上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杨博士提出“五招并施”治“网瘾”——“首先要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在健康教育计划中引入有关‘网络上瘾症’的内容,让学生能像防范酗酒危害一样预防网络上瘾;第三,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上瘾的苗头,就应该多加疏导,并鼓励学生找专业的顾问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最后,应该围绕互联网这个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知道网络的益处和副作用”。以上“五招”的实施,无一不与学校教育的积极作为相关。也有的学者认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情况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边界,对于认识和预防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1.教育是理性选择之源。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理性的养成愈来愈依赖于教育。无论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共教育的内在理性。网络内容健康与否的识别,文明健康上网等均属于理性选择和理性行为,理当诉诸于教育。这里的教育所指的主要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带有更强的社会公共理性。学校教育是每个孩童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它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勿须多言。青少年成长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小学或中学渡过的。这一阶段,他们遇到怎样的学校、怎样的教育、怎样的老师对他们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教育的大爱或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更是举足轻重。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他们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有相当多的例子可以证明,教育的激励或教师的关爱,在孩子成长中是多么重要。生在网络时代对网络没有兴趣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适度或过度使用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理性选择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败,教育投入以及“教育产业化”的思潮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教育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理性,从容与爱心。关心孩子们的全面成长成了一种奢望。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更是使大多数受教育的孩子被抛在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部分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种不健全教育所遗弃的结果。因而反思当下的教育,改变办学思路应当是今后教育健康发展,使更多的孩子“回归”校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基础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是占据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它担负着文明启蒙和理性的承继功能。每一代人都无法选择他们所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他们首先要被动地适应一切先在的生存文化系统,当然也包括网络生存或娱乐方式。如果教育不介入的话,他们就只能听信传言或随大流。教育引导对于孩童来说,应当是完整的,个体的知识感,道德感,是非感是在群体(学校)教育中实现的。

但是,我们的教育在其功能和机制,特别是应试取向等方面无法适应一个民族全面的进步和全社会进化的要求。尽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职责,然而不是通过更为有效的途径培养人才,而是由牺牲一代或几代人的“海选”来培养所谓的人才,应当说是严重的失职或不理性行为。不仅违背人类社会进化的多数准则,也严重忽略了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原则。罗素说:“除了一些罕见的英雄事例之外,不论你选择哪一种人生准则,它都不应该与快乐不相容。”看来、让教育和学习成为一件伴随孩子成长的快乐事情,也应提到日程上。而这可以大大增强学校教育对于大多数孩子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孩子乐于校园生活,当然对当下的学校教育的改进也需要有耐心。但是我们期待教育能守望公平、播撒爱心、传承智慧、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应当不算过分。

2.家庭教育功能的局限性。家庭,一般说来是提供感情与生存支撑的。在传播知识与理性方面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处于弱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每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知识文化结构与精力配置都不可能完全适应不断变革与发展的社会和成长中的青少年,这是其一。其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大多数是从赤贫中走过来的,生存的艰辛已经够负担了,我们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其和谐状态与生存状况。其三,青少年从小学到中学约有70%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除睡眠之外),高中更是达80%以上、甚至更多。其四,在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一些个案问题上,家庭教育难咎其职,比如家庭不和睦、教育不得法,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离心力,不出大的漏子已经是万幸的了。然而在青少年一味地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共性”问题上,大教育、大环境理当伴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的理性与文明,快乐与和谐也会自然而然地提上日程。目前、对于大多数尚处于打理生计阶段的家庭,我们能指望它完成抚养、抚育、保持基本的和谐已经是较高的要求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在大多数人的成长中,只能起到理性的补充作用。给社会提供健康合格的公民,应当更多的期待公共教育。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强调学校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极端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家庭教育可以无所作为。家庭也应意识到,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提前,而青少年体力与智力成长的不平衡本身又明显地限制着他们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因而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理性地介入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真正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健康、文明上网,特别是弄明白过度上网的不良预后等等,都可以使孩子的成长变得离我们的期望更近。

由以上讨论不难看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潜在的追随者步其后尘的最好方法,还是要指望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机制性变革与功能性改进。当然高质量的教育也必须置身于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背景之下。对此,政府也在不懈的努力之中。一个法制公平、社会正义、人们相对安居乐业的环境,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及其改进都是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前提。

三、网络生存状态的观察与启示

网络生存的视听状态、运动状态、人际虚拟状态,乃至生理特殊化状态及其未来潜在的对人类体质遗传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话题。长期上网者身上出现的莫名其妙的病状已有报道,其影响也许不仅仅是当下的,极可能是长远的。网络化生存是未来不可逆转的一种选择(诸如:阅读、信息、娱乐等)。无数经验的和科学的证据告诉我们:运动不仅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必要条件,而且是长久进化的保证之一。值得担忧的是,如今的网络化生存是以指尖活动为特征的生存娱乐方式,一旦把握和引导不当,势必对人自身或其后代的身体素质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未成年人长期沉溺于网络,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对于个人的体力、智力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长时间迷恋网络,生活和睡眠规律被破坏,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负面的;一些过分沉迷者会与他所在的社会及群体格格不入,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尤其未成年人不仅是身体与智力成长期,也是社会价值建构、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缺课”会对其一生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互联网视听信息过多,一方面会使青少年产生信息接收疲劳——“认知疲劳”,从而加剧对简单游戏的迷恋,另一方面,还会使感觉处于懒散与麻木状态(嗅觉、触觉);对于少数极度沉迷的青少年而言,潜存着体质下降与体质遗传蜕化危险。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与关注。

四、网络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和专家们所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还只是端倪性的”。预期将会像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一样更大规模的进入千家万户,因而会有比现在更多的人使用网络,并且会依赖甚至喜欢网络,传统媒体将部分地被网络媒体所取代,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这个能即时、高效互动的媒体动态来看,网络成瘾的问题也许会更加普遍、甚至漫延至成年人,它将会带来一个更为普遍而深刻的社会变化;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潜存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与不良嗜好成瘾问题的研究与跟踪,将是一个应当长期重视的事情。PC的电磁辐射,也应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从小上网、甚至有可能伴随其成长及至结婚生子,因此,更远的担忧也许是:常态化的网络生存会不会对人类的遗传基础发生实质性影响,进而对个体或民族的发展及进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应该提醒的是:已有的重度网络依赖者,实际造成的影响,可能不止是当下的、负面的病态及其相关治疗成本;他们作为一个新时代尝试者的亲身的体验或教训是否还应该给我们的政府与社会提示些其它的什么?这也有待于我们给予进一步的关注。

网络信息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的时代已经开始,今日的网络宽带为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提供了知识、信息与技术资源共享的平台,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知识,信息与资源正在向我们聚拢而来,这将推动我们的学习与研究由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的开放;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人类的集体洞察力正在跨越千年。在我国,互联网的全部意义尚未充分显现出来,随着城乡差别、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及数字化鸿沟的缩小,互联网将会有更多人参与和使用,其“潜能”必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此刻,如果我们能有足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的话,何愁网络信息时代的未来会不如我们所愿呢。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罗素回忆录.希望出版社,2006

2.钟志贤,杨蕾.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河南教育网,2005.03.11

3.华商报.近四成孩子不爱运动.第114期华商调查,2006.07.1

成瘾范文篇4

关键词:网络成瘾网络特性网络成瘾者特征

网络成瘾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IAD)[1]也称为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PIU)[2],是指因过度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明显的病态行为和认知适应不良的心理行为障碍。网络成瘾者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一时间,网络成瘾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领域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也如雪片般纷纷而至,使得人们对于网络成瘾的成因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本文将就网络成瘾的成因机制研究脉络加以综述,以供参考。

1网络的特性(thenatureoftheinternet)

早期对于网络成瘾的成因的讨论集中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上,即研究者关心是否由于网络的某些特殊属性导致了网络成瘾。例如,Young[3]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网络成瘾的ACE模型,该模型中的A、C、E分别指代anonymity(匿名)、convenience(便利)、escape(逃避现实)。该模型认为,正是网络的这些特点导致了网络成瘾。人们在网上可以隐藏自己的职业、经历,甚至性别,用虚拟的、想象的甚至是多种多样的身份遨游于网络时空,这就使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对个体的约束力削弱或者失效。网络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以及多种多样的服务,可以满足个体多种需要,使个体流连忘返。网络还可以使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或潜意识的个性得到释放,起到逃避现实的作用。

Chou[4]的研究访谈了83位重度网络成瘾者,要求他们报告网络中的哪些特点吸引他们沉溺其中。他们的报告涉及网络的互动性(interactivity)、易得性(availability)和信息的海量性(breadthofinformation)等方面。其中网络的互动性包括两类,一为人机互动,二为人际互动,如聊天室或是电邮等使得人际之间的互动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易得性指的是网络的操作十分简单而且价格低廉。最后网络充斥大量的信息,而且信息还在不断的即时更新。

漆文烨,葛明贵[5]总结了网络游戏与传统游戏相比的特别之处:1)颠覆虚拟与现实的角色扮演;2)赋予挑战感的等级层次;3)史诗般的故事情节;4)虚拟社区中的归属感与友谊。他们认为这些能给青少年不同形式的强化,满足他们不同层面的心理需求,这导致了青少年的沉迷。这种强化机制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其中,在网络游戏中,玩家可获得高的得分,得到某种形式的奖励,行为后果体现于直接的物质利益,并因而使自己的自尊、自信、权力和能力得到象征性的满足,这是正强化。而在真实生活,老师、父母的责备、批评,所有这些现实中的苦恼、无助、失去控制和无价值感在网络游戏中都能一扫而光,这就是负强化。

2网络使用者的特性(thenatureoftheinternetusers)

随着网络成瘾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网络不过是一个工具,网络的某些特点固然对众人产生了吸引力,但是唯有人对网络的病态使用才产生了网络成瘾症。因此,对网络成瘾的成因机制研究关注的重点从网络转移到了网络使用者。研究者们主要从网络成瘾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加以探究。

2.1网络成瘾者的生理特征

研究成瘾行为的生理因素的科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在多巴胺和易感性这两个方面[6]。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令个体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从而渴望得到更多。这被认为是造成网络成瘾的重要神经生化事件。

同时,张智君等对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发现,游戏图片对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诱发的P2的振幅小于一般使用者且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对游戏图片位置上出现的探测点的加工(P1)较早。这提示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的注意偏向存在特定的脑电模式。他们对信息的深加工能力较差[7]。网络成瘾脑功能成像研究发现,在完成冲动控制任务时,对照组的额叶、边缘叶激活较集中;而网络成瘾组额叶、边缘叶激活区域大于对照组,还可见其他多处区域被广泛激活(如顶叶、颞叶、小脑前叶等)。这说明正常情况下,完成冲动控制任务时不需要更多的脑区参与,就能高效率地完成冲动控制任务,而网络成瘾者可能存在脑功能障碍,作为脑组织的一种代偿机制,需要增加更多的脑区才可能保持脑功能的相对正常[8]。

2.2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特征

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频繁过度的网络使用者比没有使用、减少使用和适度使用的人似乎具有特殊的人格类型。国内专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病态人格是网络成瘾的本质原因,是病态人格选择了网络成瘾[9]。

Young对因特网使用者进行了16PF问卷的网上调查,发现成瘾者表现出高独立性、敏感性、反应性、支配性、怀疑性和低自我揭露。他们似乎是抽象的思想家,但观点却很少符合社会习俗,容易对他人产生更多的情感反应。[10]

唐志红,周世杰等采用艾森克的人格问卷EPQ对所有被试进行人格测验,结果发现网络成瘾组在精神质和神经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说明网络成瘾青少年情绪不稳,更容易焦虑、紧张、易怒和抑郁,同时又表现出冷漠、缺乏同情心、好进攻等特点。而且网络成瘾组在掩饰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正常组,这可能是因为网络的隐蔽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有助于青少年真实地表现自我。[11]

研究发现一些与抑郁相关的人格特征,如低自尊、孤独、社交焦虑、缺乏成就动机、害怕被拒绝等都可能是促成病态使用互联网的原因[12]。此外,刘连龙等人的研究表明抑郁质和胆汁质这两种气质类型与网络成瘾关系密切,特别是抑郁质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密切,即抑郁质心理特征越突出者形成网络成瘾症状的程度越严重;而黏液质和多血质则与无网络成瘾的关系密切,特别是多血质心理特征越突出者越不容易形成网络成瘾。[13]

还有人认为网络成瘾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危机有关。依据自我同一性理论,青少年身上出现的任何问题包括网络成瘾问题都可以在其自我同一性上找到根源。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者的同一性发展水平落后,不能很好地解决同一性危机,并进而表现出诸多症状。[14-15]

2.3网络与网络使用者的交互特性(thenatureofuserinteractionsontheinternet)

病理性网络使用是人与网络的一个互动,单纯的从网络自身或从网络使用者本身来探讨网络成瘾的成因都是片面的,只有综合的考虑网络与网络使用者的交互特性,才能对网络成瘾的本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随后的研究开始讨论,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产生何种类型的网网络成瘾,或者说,哪种网络行为对什么类型的人更具有吸引人,使其产生成瘾的倾向。公务员之家

Hamburger和Ben-Artzi发现互联网的使用与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他们通过因素分析把互联网服务功能分为三个因子:社会服务(SocialService),包括聊天和加入讨论组;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包括搜寻工作或学习;娱乐服务(LeisureService),包括漫游或光顾成人网站。他们发现人格特征与互联网使用呈显著相关,并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对于男性使用者,外向型的人倾向于使用娱乐服务,而内向的人更不善于使用信息服务;对于女性使用者,内向型的人明显倾向于社会服务,而外向型的人却不容易使用社会服务。[16]

杨文娇,周治金对396名大学生在网络游戏、网络信息下载与网络人际关系三个网络使用功能上的使用情况及其感觉寻求、人际信任、孤独感三个方面的测评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不同成瘾类型的网络成瘾者,并且不同成瘾类型者在一些人格特征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网络游戏成瘾者在感觉寻求量表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对于网络信息下载成瘾类型,高分组与低分组被试在孤独量表得分上存在显著。[17]

2.4多因素综合作用理论

网络成瘾虽然是某个特定的个体的问题,但是网络成瘾涉及的主体——网络使用者,以及客体——网络都处于动态的发展中。这种发展性引发了网络成瘾的成因的多种可能性: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发展,比如由之前的电脑上网到日前逐渐普及的手机上网,网络的可及性更加广泛,这使得网络成瘾的概率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网络使用者的经历也日新月异,某些生活事件的发生可能成为其网络成瘾的诱因,例如梅林松等人的研究发现对网络成瘾大学生产生重要心理影响的更多的是考试失败、迷恋上网、形成不良习惯、自我评价发生较大变化、重修或重考等这些负性生活事件。[18]

这些事实使得研究者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是认知、动机、行为、人格、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实证研究领域中,国内学者开始将多种因素综合起来研究网络成瘾的成因机制。例如刘树娟等[19]提出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她们认为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中的各个因素不是彼此独立的,其影响是交互的。例如,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可促使网络新手积极地使用网络,而这时如果由于某种其他的原因使个体出现认知失调,则他们就很容易出现网络成瘾。张芝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网络使用行为受倾向、促成和强化3类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是认知、态度、信念等倾向因素,网络可用程度等促成因素,以及家庭、社会影响等强化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20]

综上所述,对网络成瘾的成因研究历经如下的研究脉络,从最初的关注网络的特性到关注网络使用者的特性,从孤立的看单个网络使用者与网络的交互特性到将网络成瘾置于家庭、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加以考虑。这一方面反映出研究者对网络成瘾的本质理解越来越深刻,另一方面这也为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指明了更加确切的方向——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唯有个人-家庭-社会总动员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GoldbergI.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www.cog.brown.edu/brochure/people/duchon/humor/internet.addiction.html,1995

[2]Davis,R.A.Acognitive-behavioralmodelofpathologicalinternetuse[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1,17(2):187-195.

[3]YoungK.S,RodgersR.TherelationshipbetweendepressionusingtheBDIandpathologicalInternetuse[C].The105thAnnualConvention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Chicago,1997.

[4]Chou,C.,InternetabuseandaddictionamongTaiwancollegestudents:Anonlineinterviewstudy.CyberPsychologyandBehaviors,2001,4(5),573-585.

[5]漆文烨,葛明贵.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特点及其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J].中国校医,2009,(01):109-111.

[6]雷雳,李宏利.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界定与测量.心理科学进展[J].2003,11(1):73-77.

[7]张智君,赵均榜,张锋,杜凯利,袁旦.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的注意偏向及其ERP特征[J].应用心理学,2008,14(4):291-296.

[8]曹枫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脑功能影像学及团体心理干预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9]庞勇.网络成瘾与病态人格的亲和性选择[J].学术交流,2005,140(11):131-134.

[10]YoungKS,RodgersRC.Internetaddictionpersonalitytraitsassociatedwithitsdevelopment.PaperPresentedatthe?AnnualMeetingoftheEaster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Boston,1998.

[11]唐志红,周世杰.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17(2):164-166.

[12]张晓阳,席震芳.初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人格关系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学,2004,3(14):17-21.

[13]刘连龙,胡明利.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4):295-296.

[14]冯聪,管雷.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自我同一性缺失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7):197-199.

[15]陈小普.沉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消极影响[J].鸡西大学学报,2009,9(1):23-24.

[16]HamburgerYA,Ben-putersinHumanBehavior,2000,16.441~449

[17]杨文娇,周治金.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人格特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9-42.

[18]梅松丽,葛鲁嘉.寇长贵.张迪.陈艳芬.于雅琴.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生活事件及适应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3):206-209.

成瘾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健康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的“第二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其中学生占30.0%,本科生占21.3%。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大军。而以过度、无节制的使用网络所造成的上网行为冲动失调和个体的社会、心理功能明显受损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成瘾成为影响众多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的严重问题之一.现已受到国内外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着重揭示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网络成瘾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情况,以期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具体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1研究对象与工具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吉林省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32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2.5%,其中有效问卷266份,有效率为9O%。其中一年级66人,二年级88人,三年级58人。四年级54人。男生124人,女生142人。

1.2研究工具

(1)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

本研究采用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杨文娇博士、周治金教授根据Yung对网络成瘾的定义自行编制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该问卷包含27道题目,分别为游戏成瘾(8个题目)、信息成瘾(6个题目)和人际交往成瘾(6个题目)三个维度,此外还有7个干扰题目。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不太符合,3代表说不清楚,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明显。杨文娇等在编制该问卷时测得的三个分量表的信度分别是:0.89、0.77、0.85,问卷整体信度为0.91。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Alpha系数)为0.91,三个分量表的信度为:0.88、0。74、0.84。通过对该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该量表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进行研究的要求。(见表1)

,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绝对拟合指数RMSEA小于0.08,相对拟合指数NNFI和CFI都大于0.9,对多项指数综合评价表明网络成瘾量表具备较好的结构效度。

(2)症状自评量表(SCL_9O)

该量表是鉴别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使用的量表。具有易操作、实效强的特点。其考查内容涉及到个体感觉、思维、情绪、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包含躯体化(12个题项)、强迫(10个题项)、人际关系敏感(1O个题项)、抑郁(13个题项)、焦虑(1O个题项)、敌意(6个题项)、恐怖(7个题项)、偏执(6个题项)和精神病性(10个题项)等九个因子和作为其它(7个题项)来处理的第十个因子。该量表采用五级评分制,1代表没有,2代表较轻,3代表中等,4代表较重.5代表严重。分数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不乐观。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基本情况

根据国内外关于网络成瘾的一些研究结果,以及本研究所使用的网络成瘾问卷的要求,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分别选取网络成瘾总分、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信息成瘾以及网络人际成瘾得分的前27%为高成瘾倾向组,选取得分后27%的为低成瘾倾向组。并进行了相关的描述统计分析。通过对高网络成瘾倾向者的分布情况进行x2检验发现:男女在成瘾总分、游戏成瘾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而在信息成瘾和人际成瘾方面,男女差异不显著。在成瘾总分、信息成瘾和人际成瘾方面,存在显著年级差异。

2.2大学生高网络成瘾倾向者与低网络成瘾倾向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考查高网络成瘾倾向者与低网络成瘾倾向者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差异,分别对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和网络人际成瘾的高倾向组与各自对应的低成瘾倾向组在SCL_90各因子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网络游戏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躯体化和人际敏感因子上的得分差异达到了.05显著水平。在其他因子上则没有显著差异。(见表2)

网络信息成瘾高、低倾向组在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存在.05水平的显著差异。在其他因子上无显著差异。(见表3)

网络人际成瘾高倾向组与低倾向组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因子上则没有显著差异。(见表4)

3讨论

3.1大学生高网络成瘾倾向者的分布特点

研究发现:在高成瘾倾向和游戏成瘾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信息成瘾和人际成瘾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这一结果和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李秀敏的研究表明:网络人际交往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网络游戏成瘾则是男生高于女生。杨文娇的研究表明在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信息下载成瘾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均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其解释是: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现实生活行为是密不可分的,男女生可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习惯与方式延伸到了网络上。

关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首先本研究采取的网络成瘾问卷把“登录BBS发帖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也作为网络人际成瘾的一个衡量标准.并排除了“在网络上与固定对象聊天”这一衡量标准。其次,在网络信息下载方面,由于性格特点。男生则更热衷于各种软件的、升级等信息。更关注时事、体育和军事新闻等信息。女生则更倾向于关注娱乐信息以及Et常消费品尤其是化妆品、服饰等信息。男女生因其性别差异造成了所关注的信息类型的不同。因而在网络信息成瘾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也是正常的。

对于不同年级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网络成瘾差异的研究尚不多见。祝丽玲等的研究发现:高年级是网络成瘾的高发年级。而谢静波等的研究四则没有显示出网络成瘾的年级差异。

本研究发现:在高网络成瘾倾向、网络信息成瘾和网络人际成瘾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和大四学生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这主要是由于大一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小,空余时间较多,而且可能会更多的借助于网络上寻求关怀和支持。利用网络交际来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人际交往挫折。而大四的学生则由于面临就业压力,会更多的借助于网络寻找就业信息、寻求人际支持和宣泄心理压力。

大二、大三的学生则由于相对繁重的学习压力使网络吸引力的相对弱化。较之大一与大四的学生,网络成瘾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

3.2大学生高网络成瘾倾向者与低成瘾倾向者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网络成瘾类型的高成瘾倾向者与低成瘾倾向者在SCL_90各因子上的差异,结果发现:网络游戏高成瘾倾向者与低成瘾倾向者在躯体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值为2.53,P<.05)网络信息高成瘾倾向者与低成瘾倾向者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2.00、2.48,P<.05)网络人际高成瘾倾向者与低成瘾倾向者则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1.998、3.13、3.87、3.1l,P<.05)网络游戏高成瘾倾向者之所以在躯体化因子上与低成瘾倾向者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网络游戏成瘾者比非成瘾者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玩游戏。现在的网络游戏集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和智力性于一身,一些游戏玩家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更高的游戏积分成为更高一级的玩家,往往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破坏了正常的作息和饮食习惯,时间一久难免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且长时间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坐在电脑前也容易导致肌肉酸痛、头昏头疼等躯体症状。

成瘾范文篇6

关键词:体育锻炼;高职学生;手机成瘾症状;干预;可行性;研究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普遍的、大众的健身手段,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修身养心、愉悦身心。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学生高负荷的课业,就业的压力等,使人们越来越逃避现实,活在虚拟的世界里,手机成瘾的症状已经越来越严重。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切想解决的问题。

1高职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

当下,手机作为每个人必备的使用设备,成为人们联系外界与人交流、阅读学习、交通出行、饮食购物、休闲娱乐等综合为一体的方便快捷的使用工具,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高职学生更是如此。高职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和认真程度不及本科院校的学院,由于基础偏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热情不高,容易转移注意力,那么这个时候手机成为他们的一个必然选择。虽然部分教师采用上课统一上交手机,但有的学生还是不配合,甚至有的条件好的学生随身携带两部手机,那么上交一部,手里还有一部,上课期间还是会偷偷拿在手里玩。即使大多数同学上交了,但在上课时睡觉、聊天。即使老师讲课讲的再生动,也是只能吸引一会,然后又思想开小差,心里惦记着手机。因此,上交手机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还是解决不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想玩手机的欲望。除了课堂课外,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手机不离手。走路玩手机,甚至由于太投入,撞到人或者其他障碍物上,有的学生甚至下楼梯时玩手机不慎拐到脚,摔倒的。吃饭时玩手机,上厕所玩手机,睡觉前玩手机,熬夜玩手机,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玩手机,手机已经占据了他们的课余时间。经调查发现,高职学生使用手机在做的事情有:聊天、刷朋友圈、抖音、微博、打游戏、看影视剧、购物、听音乐、健身。其中聊天、刷朋友圈、抖音、打游戏占据他们的时间最多。经调查发现,导致高职学生手机成瘾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社会现象,目前手机成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涉及到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行业的人群。(2)大学的校园氛围,不像中学时代的那样单纯、简单,与人交往方面,学生容易借助手机去与人交流。(3)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大学生活相对自由,需要靠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业。然而,高职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荒废学业,大把的时间浪费在玩手机游戏和看影视剧上。

2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功能

高职院校的体育锻炼项目按照人数分,可以分为单人、双人、团体。单人项目有:田径、健身、单人跳绳、游泳、轮滑、滑板、舞蹈、健身操类、武术。双人项目有: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跆拳道。团体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其中,有的项目既可以单人又可以双人还可以团体。如羽毛球、乒乒球、健美操、跳绳。所有体育项目的功能的共同点都是使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那么单人项目实施起来,比较方便,一个人就可以进行。通过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免疫力,塑造健美的身材。双人项目,两个人互动,可以相互切磋交流,共同锻炼,共同提高。团体项目,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配合和相互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进学生的感情。高职院校的体育锻炼项目按照性质可分为:竞技类和游戏类,竞技类指所有的对抗性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跆拳道、散打;游戏类主要指的是体育游戏。竞技类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斗志。游戏类的项目可以放松学生身心、促进交流、轻松娱乐、释放压力、回归童趣。高职院校的体育锻炼项目按照时间可分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课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有组织、有纪律、有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体系的,由体育教师教授学生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学生集体参与体育锻炼,能充分保证运动量。课外体育锻炼,是指在体育课以外的时间参与和进行的体育锻炼。没有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由学生自己参与体育锻炼,全靠学生的自觉性。

3体育锻炼对高职学生手机成瘾症状干预的可行性

手机成瘾者往往都会导致颈椎、腰椎、近视等疾病,然而,通过体育锻炼可以积极预防、干预和缓解。体育锻炼的好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放松心情,愉悦身心,大汗淋漓后的感觉会让人释放压力,心情愉悦。经常锻炼的人,可以降低人的焦虑反应。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与人的交流,增进感情,减少隔阂,交到朋友。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智力水平,充分体现大脑活力。可以使自己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对于一些记忆、反应、想象,都有着明显的提高,足以证明,对于人的智力水平有着促进的良好作用。体育锻炼,能够确定好自己的自我概念,以及对自己身体的客观评价。对于自己的身体有一个良好的评价,自我反思自己,是否是可以确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坚持锻炼可以有助于改善人的表象和人的自尊。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培养坚强的品质。一个人的优秀品质,都是从锻炼中表现出来的,又或者是在克服困难的时候,所突发表现出来的一面,经常锻炼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养成自我坚强的品质,现在的学生就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的消除眼部疲劳。对于学生来说,学业和就业的压力,经常用眼看书学习,或者经常使用电脑,容易用眼过度,眼睛疲劳。各种压力导致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方面压力都很大,疲惫不堪,这时候不妨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起到锻炼的效果,还可以使得身心放松。体育锻炼,对于治疗心理疾病,有着莫大的好处。体育锻炼是治疗并消除焦虑症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所面临的压力过大,所以常常会引起一些焦虑和抑郁,这就需要适当的体育锻炼来解决这些心理疾病。经调查发现,那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大多数都是性格开朗、活泼大方、心态积极阳光,善于交际。并且手机成瘾的现象在这些学生中也是不存在。也就是说,体育锻炼时间越长,玩手机的时间就越短,手机成瘾的症状就越轻微。那些不爱锻炼的学生,往往大多数都是成天抱着手机,没有生活目标,活在虚拟的世界里,逃脱现实。久而久之,容易引起焦虑、自卑、自闭、抑郁等心理疾病。因此,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缓解和减少学生玩手机的次数和时间,通过锻炼能让学生学会阳光、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坚强、勇敢、顽强、吃苦、永不放弃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组织、沟通、协调的能力,这些都是手机里没有的,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变学生的心态,让学生走出户外,接触自然,亲近他人,从而放下手机,戒掉手机成瘾的行为。

4结语

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减少学生玩手机的次数和时间,对于改善手机成瘾症状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是学校和体育教师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改善学生手机成瘾的症状。这是一种无副作用,方便实行,见效快的方式。如何在校园营造这种众人锻炼的氛围,使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体广泛化、大众化,使“阳光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口号能够在高职院校实施起来,成为今后学校所要考虑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宋华,陶漪.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手段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以体育手段为例[J].体育世界,2014(6):35-36.

[2]胡珊珊.大学生控制源、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3]朱淦芳.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现状与体育锻炼相关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7(4):62-64.

成瘾范文篇7

【关键词】防止青少年网络成瘾症

1基本概况

当今社会家庭生活水平发生了千变万化,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和需求也出现了许多异常现象。而电脑网络发展与运用成为各行各业的必备工具。都市人易“感”职业倦怠症,因感到职业压力大而郁郁寡欢,浑身疼痛;为逃避职业压力经常酗酒、上黄色网站。这样的人在上班族中越来越多。但对于年幼无智的青少年来说,最容易患上电脑网络上瘾症,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目前网络成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总数的13.2%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在我国已经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假日期间上网的人员就更多了。如何把握住自己是一大难题。需要社会、邻里、家庭、学校等的相互关心、配合与正面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2何为网络成瘾症

医学上,成瘾一般被认为是由于成瘾物质所引起的依赖性和行为冲动甚至失控,但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La)实际上是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运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上网者会花相当多的时间在使用网络且无法离线也不想离线,进而开始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活动与社交就称为网络成瘾症。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依赖行为,包括无法克制的使用网络、超出预期的使用时间、当无法使用时会烦躁不安或想尽办法上网;对现实生活造成影响,尤其最重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网络依赖者具有喜欢单独生活,限制自己的人际交往等特征,并具有较强的抽象思考能力,不喜欢遵守社会习俗,而且在个性上往往更为敏感、谨慎、崇高个人主义。对学习、工作跟本不感兴趣,厌烦心理严重;既使在知道网络已对自己生活或周围的家人或朋友造成伤害,却无法停止网络的使用;经由网络行为可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尤其是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无助感、罪恶感。电脑游戏与暴力行为:科学家认为,经常玩视频游戏者,由于不断地出现暴力,就会在孩子头脑中强化这些过程。长此以往,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就可能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大打出手。科学家还一致认为,传基因和经历不良的社会环境,这两个因素可能是导致冲动和暴力的潜在原因,使孩子将来处于更大的社会犯罪风险之中。电脑游戏与暴力行为与青少年犯错高危人群是有着密切的亲和关系。因此,防止青少年染上网络成瘾症,前景可谓路漫漫。

3人为什么会网络成瘾

从生理因素上分析,上网刺激分泌神经荷尔蒙适应戒断症状,可以得到喜乐或减少不舒服,而成为网络上瘾的成因之一。从个人心理因素上讲,有以下几点:①补偿作用:许多网虫可能就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所带来的压力,进而躲到网络的世界中;②替代作用:在网络世界中是不受现实社会规范制约,许多人将压抑已久的本我欲望,宣泄在网络世界中;③幻想与认同作用:使自己置身于另一个充满幻想的虚拟世界中以逃避面对现实时所产生的压力或将自己依附在自己创造的在线角色来逃避真实生活中的角色;④生理需求:网络上大量色情信息和容易获得各式各样的虚拟行为,大大满足了众人对性的需求;⑤安全需求:网络的匿名特质也给人在人际交往间和显露出真实自我一份保护与安全感;⑥爱与隶属需求:虚拟小区的互动也能人被他人关心爱护欣赏鼓励等爱与隶属需求。如果从网络特性因素上探讨,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安全性、自由性使人能放心的在网上与他人互动,不会有现实世界与他们交际时的陌生和焦虑,也不会有面对接触的危险与压力,同时可以呈现自我,使得个人的自主权扩大。在加上行为的不受限故可让人在网中想做什么尽情发泄或满足欲望,所以容易成瘾。

4网瘾表现的形式

4.1网络游戏成瘾这种形式是最早引起人们关注的,患者不分昼夜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

4.2网络交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者就是利用各种聊天软件及网站的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并到了成瘾的程度。网络交际成瘾又可分为交友成瘾和网恋成瘾两种。交友成瘾者多在现实生活中有孤僻、自卑等极端性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极不合群,只能在网络中谈心、宣泄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网友成为自己心灵的寄托。与网络交友成瘾不同的是,网恋成瘾者交谈的双方通常是异性关系,并在网上确立了恋爱关系,不可遏止的越陷越深,这类群体多是失恋者或未曾恋爱者。网恋可发展成现实在的恋爱,但往往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4.3网络色情成瘾在网络中,各种与性和色情有关的站点比比皆是,各种淫秽文字、声音、图像信息泛滥,可以毫无障碍地在网络中传播,只要稍不留心,就可能误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4.4强迫信息收集成瘾这类成瘾者经常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紧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这种现象与以强迫性物品收集为主的强迫症类似。他们下网后担心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信息,既使这些信息对他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也总想查看或者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

4.5网络技术成瘾这类人强迫性地沉溺于电脑编程或游戏程度中不能自拔,这与电脑程序员的工作不同,网络技术成瘾的人往往没有目的,没有计划。

5自测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通过对网络使有者的调查研究,现阶段医务界初步定为以下10条诊断标准,如果受试者肯定的回答超过5条,就可能被诊断为网络成瘾了。①你是否对网络过于关注,如下网后还想着它;②你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③你是否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④当你准备下线或停止使用网络时,你是否感到烦躁不安、无所适从;⑤你是否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⑥你是否对家人或朋友掩饰自己对网络的着迷程度;⑦你是否由于上网影响了学业或朋友关系;⑧你是否常常为上网花很多钱;⑨你是否下网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一上网就来干劲;⑩你上网的时间是否经常比预计的要长。

6网瘾由轻到重的四个阶段

目前判断网瘾轻重并无一个特别准确的标准,通常根据网瘾不同程度的表现,将其分成四个阶段并有四种相应的“脱瘾”方法。

6.1依赖网络症状:老师布置的作业,不靠自己动脑思考完成,而是全部依赖互联网。对症下药:家长和学校除了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互联网的优势和危害,预防和避免学生沉迷网络外,还要在网络的使用、坐姿、上网时间上进行指导,特别是生理上的健康指导,比如上网的时候注意眼睛的健康、维生素的正常摄入等。

6.2迷恋网络症状:一天不上网就觉得难受,但在外界的干扰下还是可以控制的。对症下药:家长要对孩子的网络使用进行控制和干扰。必要时请心理咨询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把孩子每天上网的时间控制在2个小时以内,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交流,避免亲子关系恶化。可能为孩子安排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常与孩子一起旅游、参观,用体验式的现实活动来控制孩子对互联网的过度沉迷。

6.3网络成瘾症状:意志力已经被网络摧垮了,不上网就失魂落魄,再怎么干预也没用。对症下药:进行封闭式心理治疗,必要时由临床医生加以诊断。同时对电脑进行控制,比如对电脑进行防火墙的设置。家长与孩子约法三章,限制孩子的上网内容、时间和地点。同时转移孩子的兴趣,在培养自信心等方面鼓励孩子。在营养上也要加强,因为沉迷网络常令孩子的成长受到不良影响,身体机能也受到破坏。

6.4完全沉迷症状:孩子全身心沉迷到网络中,每天上网超过10小时,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对症下药: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必须带孩子到专业医院或网络成瘾治疗中心进行封闭式治疗,初见成效后还应该在社区、学校的帮助下长期进行辅助配合治疗,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学校在此阶段应该配合家长,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孩子有兴趣、有地方、更广泛地学习,愿意与人交流。比如可能运用团体治疗的方法,从网上拉到网下,让孩子互相帮助、互相监督。

7讨论

要防范和应对网络成瘾行为,我们首先应做到加强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沟通维系技巧训练,其目的是为人际沟通能力提升与自我肯定,学习新的嗜好,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等,可通过社团活动的推动、信息素养的培育和举办正规的电玩比赛等方法具体实施;也可应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治疗等方法,如:根据网络成瘾者不断的练习,增强技术,争取过关的心理特点,把游戏破关的难度增加,让他们不断挫折,虽然不断尝试新技巧仍经常失败,他们就可能失去耐性不得不放弃。其次,应让孩子了解上网的目的意义,目前上网无非是找资料、聊天、娱乐、找朋友等,饭后休息、压力大时和情绪起伏大时等,如果孩子的目的为有益的就不应反对,同时要教育孩子搞好学习时间规划,应在完成作业及功课的情况下,按预定时间上网。父母、教师、辅导人员应具备网络使用的基本技术,知道孩子去哪些聊天室,并教导孩子适当的自我保护技巧,能共同和孩子讨论上网的相关话题或者是共同上网,也可以其人之身反制其人之道;通过网络匿名、虚拟的特性,成为孩子们聊天、联机的对象,以了解其不可告人的内心世界,同时可预防可能出现的危险行为,并提供正确知识和建议。

除了以上措施以外,家长应注意计算机设备的摆放位置,不能把电脑放在孩子的卧房内,应放在书房或客厅里,可以善用各种的网络使用记录监控软件,在非规定上网时段,将计算机联机功能上锁等网络监控及限制手段,进一步规范孩子的上网行为。

8结果

防止青少年网络成瘾症,采取分析、对照、排查、监控,解除上网成瘾青少年的压力,拓展孩子的思路,正面引导。给家庭、社会带来稳定,创建和谐起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关注网瘾拯救孩子[J].中国健康教育,2006,6(16):18.

成瘾范文篇8

一、成瘾性行为的生理,心里机制

所谓成瘾性就是的生命过程中,在生理和心理的某种尝试行为中产生了愉悦的反应。这种反映在神经学领域,表现为一种电化学过程,即受到物质或精神刺激的神经元,以突触《sun—aptein>的形式转化成一种“电”,并引起人体的代谢反应。这种代谢反映的重复,就兴盛对其补偿的渴求,这就是依赖。愉悦感又从心理上强化了这种依赖。这种愉悦感的受到强化的依赖性,就是我们常说的成瘾性。

成瘾分生理成瘾与心理性成瘾,但若说到成瘾性的致瘾源,则分为进入类和非进入类两种。所谓进入类,既有具体的物质进入人体而这类物质具有成瘾的成分,从而造成食入者生理上的成瘾,如烟,酒,等。所谓非进入类既没有具体物质进入人体,仅仅由于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游戏方式,从而主要是从心理上形成人的“瘾劲”,如,游戏,游戏机迷,棋迷,歌迷,球迷等。体育迷也属于此类。一般的观点,使我们只会对有形物质上瘾,在我们身体内对该物质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如果我们的身体上瘾,那我们也就上瘾了。然而,最新的科学证据表明,人们可能会对行为产生某种会养成习惯的化学反应就像对物质一样。当我们的大脑对熟悉的刺激产生反应时,他们可以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改变我们的行为,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具有不断重复上瘾习惯的倾向。

二、体育成瘾性行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体育成瘾性包含生理性成瘾和心理性成瘾两种机制。其生理性成瘾机制在于体育运动可以促使人体血浆——内啡肽,脑啡肽水平升高,齐声高的程度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成正比,此种物质可以给身体带来快乐感。其心理性成瘾可以球迷的表现中略见一斑,如球类运动,打球的有瘾可以理解,是一种介入性成瘾,但是没有打球的人也有瘾就比较有趣,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那就是成千上万的球迷,他们在看台上或电视机前欢呼叫喊,还画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面孔,他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在某种程度上不比一名运动员付出的少。调查研究表明,之所以球迷上瘾,只要是在于有的人是因为自己当年所钟爱的体育项目和某种生活方式不能实现,以对其执著的爱进行补偿,有的人是因为对祖国对家乡的感情,以及本国本地的球队的痴迷加以表达,有的人是从别人的表演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或是从球星的追逐种满足了自己的崇拜心理,抑或是发泄了对某种美的精神追逐,非介入成瘾者,虽然未直接进入成瘾行为的操作,而能获得心理上的愉悦。

三、体育成瘾性行为促使人产生的运动愉快感的积极作用

运动愉快感(enjoyment)始与身体锻炼相联系的一种心理健康因素等。以愉快态度参加锻炼可以帮助人们减缓日常生活中的压力。运动愉快感在各类锻炼此项目中最能改善心境,关于运动愉快感,许多学者对该问题曾进行过研究。Scanlan和simons(1992)把运动愉快感定义为对运动体验的一种积极的心境状态。如高兴,喜欢,痴迷,是对导致满足,喜欢,快乐的感觉和知觉的运动经历的积极情感反应。Wankel(1993,1997)认为:运动愉快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情绪状态,其在自然状态下可能是稳定的,来源与生物需要的满足或生长的本能。总之,运动愉快感就其本身来说是锻炼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锻炼最优化的心理状态。锻炼产生的运动愉快感对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表现为满足,愉悦,舒畅。能力感增强和积极参与活动等。

Kimeick等人的研究得出结论;从本质上说,运动愉快感与流畅是两个可以相互代替的概念。体育成瘾性行为产生的这种运动愉快感是一种心理的流畅状态,已得到许多研究者的认同。个体处于流畅状态时,将注意力集中与有限范围。失去时间的感觉,忘记个人的问题,有控制感和能力感,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Jackson等人(1996)认为:流畅作为一个概念,浓缩了锻炼参与者最优化的心理状态。流畅状态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当锻炼者完全地投入到运动情境,并且个人的能力能够胜任挑战时的发生。这是任何水平的锻炼者所追求的状态。“畅”是美国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的概念。他对“畅”体验有如下描述:“他是一种感觉,当一个人的技能能够在一个有预订目标,有规则约束并且能够让行为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做得如何之好的行为系统中充分地应付随时到来的挑战时,就会产生这种感觉。这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没有心思注意与此无关的事,也不考虑别的问题。自我意识消失,甚至意识不到时间的存在。能让人获得这种体验实在是让人陶醉,人们总想做这件事,不需要别的原因。”由此不难推论,体育行为者越是投入于自己的体育活动,就越能培养起专业技能和审美情趣。因此也就养成了体育成瘾性行为。

体育成瘾性行为还能经常带来“高峰体验”---通常指一种短暂的狂喜、入迷、出神、极大的幸福感和愉悦感。在这种短暂的时刻里,我们能感受敬畏、崇拜和奇妙的心情,这种体验多发生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完全的高峰体验不仅对精神而且对身体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它是一种完全的释放和彻底的满足。人的机体如果从来不用,必然导致萎缩,甚至退化,部分使用意味着不充分、不正常。只有彻底使用才谈得上健康。人的肌肉情况更是如此,需要有完全的强烈的收缩,才能体验到快乐。这种高峰体验不仅对健康有利,对于社会的健全也是十分有利的。中国女排的五连冠激励了一代人。中国乒乓球的长盛不衰更是自豪了多少中国人。人是要宣泄的,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体育文化被称为宣泄的文明,不无道理。在体育场上体育成瘾性行为可以使你得到这种满足---高峰体验。

成瘾范文篇9

【关键词】物质依赖;成瘾严重程度指数(ASI)

【Abstract】ObjectiveInordertoassessaddictionseverityofheroinaddicts.Methods108heroinaddictswereinterviewedwiththeChineseASItranslationversion.ResultsDifferentgenderofdrugabuserhavesignificantdifferenceonfirstandfourthitems;TheyearsofeducationandthebeginningofusingtimeweresignificantrelatedtoASI(P<0.05).ConclusionDifferentgenderhavedifferentproblems,accordingtogendertodeveloppsychologicaltherapyespeciallyforadolencent.

【Keywords】substancedependence;addictionseverityindex

吸毒作为社会的公害,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全民的重视。对吸毒人员进行戒毒使躯体依赖在短期内得以戒除,但是远期效果并不理想,戒毒后的三年复吸率达到99%,防止复吸成为戒毒的关键。有研究发现复吸与成瘾严重程度间存在一定的关系[1,2]。我们通过对自愿戒毒患者成瘾严重程度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与其相关的一些问题,为制定干预手段和治疗措施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145例研究对象来自2004年10月~2005年5月在上海自愿戒毒中心戒毒的人员。共收回有效问卷108份。其中男74例,占68.5%;女34例,占31.5%;年龄:男平均(29.97±7.50)岁;女平均(28.09±6.97)岁,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测评工具(1)自制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个人资料。(2)成瘾行为及相关因素调查表。为自编量表包括使用种类、吸毒方式、用量等与吸毒相关的问题。(3)ASI成瘾行为严重程度指数表[3]。

1.3研究方法对研究者进行ASI中文版操作培训,统一访谈方式和评分标准;然后对被测试者进行逐一访谈,访谈半小时完成。

1.4统计学方法所用研究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不同性别间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从表1看出男女自愿戒毒患者在受教育年限、吸烟量和戒毒次数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患者受教育年限相对较高、每日吸烟量较多(P<0.05)。而女性患者的首次吸毒年龄较早,戒毒次数相对高于男性患者(P<0.05)。余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表1不同性别自愿戒毒患者一般情况

注:*P<0.05

2.2不同性别间分量表得分比较见表2。

ASI共有六个分量表组成。包括躯体健康,职业功能,使用,违法犯罪,家庭关系,精神健康。由表1看出在6个分量表中男性和女性相比在职业功能和精神健康两个分量表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戒毒人员更多存在职业问题和心理情绪问题。

表2不同性别ASI分量表比较

注:*P<0.05

2.3不同分量表与吸毒相关因素的比较见表3。

由表3看出首吸年龄和职业功能,违法犯罪,家庭关系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性差异。受教育年限与使用,违法犯罪家庭关系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性差异;自杀观念与精神健康与自杀观念间存在负相关;是否使用中毒与使用情况间存在正相关。

表3ASI各分量表与吸毒有关问题的相关分析

注:*P<0.05

3讨论

成瘾行为严重程度指数(ASI)是一种应用于药物滥用和依赖病人的结构式访谈问卷,主要用于评估成瘾行为的程度和治疗效果,适用于对多种药物使用问题的评估[4]。20多年来。ASI得到广泛的运用,发现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赵敏等通过对ASI中文版研究发现,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依赖研究工具初步使用[3]。

本研究中发现自愿戒毒的海洛因依赖者在教育年限、首吸年龄、烟量、戒毒次数及ASI中分量表2(职业功能)、分量表4(精神健康)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这可能是与女性的社会角色有关。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的社会支持程度和应付方式都较男性明显不足,女性表现为自卑回避,不善于求助于外界、社会支持利用度较低,这样导致面临更多的就业问题和心理问题。严重者可以造成抑郁或者焦虑症状。这或许与其吸毒年龄早、心理成熟度差有关。因此对戒毒者应当根据男女成瘾严重程度的不同进行心理治疗,对女性患者尤其要加强社会支持程度。

与ASI的六个分量表相关的吸毒因素主要是:首吸年龄和ASI中的职业功能、违法犯罪、家庭关系三项间相关性达到显著性差异;受教育年限与使用、违法犯罪、家庭关系之间的相关性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首吸年龄越早,与不良的职业功能、家庭关系及违法犯罪行为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吸毒年龄越早将因药物在其大脑所建立的奖赏机制越强而越难脱离非法药物的使用,因此一个人初次吸毒年龄越早则其戒断后再吸的可能性更大,此外由于过早接触部分青少年出现逃学、辍学,丧失接受教育的机会,丧失职业功能,由于职业功能的丧失为了获取毒资就有了从事违法犯罪的动机。

在家庭系统中如果有物质依赖者,则会导致家庭功能的紊乱。幼年时表现为逃学偷窃等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为失业、暴力行为、或者出现婚姻问题从而阻碍家庭成员间的健康发展。对依赖者而言良好的家庭关系不仅会对其起到监督作用,而且会增强其对吸毒行为的愧疚,有助于降低成瘾行为。罗建等人发现戒毒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就业困难,缺乏家庭支持,情绪问题,这几项原因均与成瘾严重程度有关。

ASI主要用于对物质依赖严重程度的评估对于上述患者我们将继续跟踪随访。研究成瘾严重程度与操守时间的相关性。为ASI在临床中的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CirauloDA,Piechniczek-BuczekJ,IscanEN.Outcomepredictorsinsubstancedisorders.PsychiatrClinNorthAm,2003,26(2):381-409.

2张富强.阿片类药物成瘾的认识和治疗现状.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5,(11),2:119-122.

3赵敏,李旭,郝伟.成瘾严重程度指数(ASI)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8:679-680.

成瘾范文篇10

根据国食药监安〔2007〕633号2007版《我国规定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我国规定管制的麻醉药品有121种,精神药品有130种,这些药品中的许多药品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为了保证用药安全,这些药品只能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需凭医师或其他有处方权的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出售,并在医师、药师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监督及指导下方可使用,通常被称为处方药。这一类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服用具有良好的治疗疾病的效果,是良药,如果过量服用及无节制地滥用就相当于吸毒。青少年对处方药的危害及成瘾性缺乏了解,而且成瘾性处方药物由于打着药物的旗号,很多青少年都认为反正是药物不是,试试无妨,没想到却掉入泥潭,最后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了它的危害性,但也只是了解其部分的危害性,缺乏全面的理解。

当前,有很多青少年为了“提神”、“寻求快感”滥用一些具有精神活性的处方药,导致药物成瘾,给身体造成巨大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很多青少年滥用成瘾性具有精神活性的处方药,在单一服用处方药不能满足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以后,就采用多种处方药混合滥用,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部分滥用者为了追求更大的刺激,甚至开始尝试甲基苯丙胺或海洛因等刺激性更强的,最后导致由滥用处方药转为吸食烈性。

常见的被滥用的成瘾性处方药品种繁多,而且每年都有新的处方药被滥用,其它地具有成瘾性的药物也有被滥用的趋势。

本文主要介绍几种被滥用比较严重的具有成瘾性的处方药,同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希望能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一常见成瘾性处方药的滥用现状及危害

1.止咳水

近几年,全国很多地区都有青少年不同程度地滥用“止咳水”的报道,有些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滥用“止咳水”在沿海一带尤为严重,并有从沿海向内地蔓延的趋势。

被滥用的“止咳水”主要是一些含有可待因和麻黄素的镇咳类处方药物。可待因属于阿片类麻醉药品,是吗啡的取代物,称为甲基吗啡,作用效果与吗啡相似,效力为吗啡的1/4。超过治疗量使用会出现全身开始放松、心跳加速。随着摇滚音乐的节奏,头开始剧烈晃动,手开始不由自主地抖动,意识开始变得模糊,进入迷幻的状态,所以又被称为“摇头水”。长期大量服用会出现类似吗啡成瘾生理及心理上的双重病变。生理方面,止咳水成瘾后患者会食欲不振、晕眩、神志不清、呼吸抑制、便秘、失忆、中毒性精神病、低钾血症等。而严重的低钾血症会出现呼吸困难,心脏骤停,有致命的可能。在心理上,止咳水成瘾会给患者特别是青少年患者带来人格的异化,由于长期沉溺于止咳药水,他们会越来越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常表现为:缺乏责任心、自卑和欺诈等行为。

据调查服用止咳水主要是在网吧、学校、KTV包房、自己家里、朋友家里,其中滥用最多的地方是网吧和学校。

2008年12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管理的通知》,对生产、批发、零售联邦止咳露等13种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但是许多不法分子及一些药品零售商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仍然在无处方的情况下出售止咳水给青少年,造成恶劣后果。

2.曲马多

近几年全国很多地区都报道了多起青少年滥用曲马多的事件,许多青少年一开始听同学说吃曲马多可以消除疲劳,缓解学习压力,纷纷买来服用,结果服用一段时间以后就形成了瘾癖。继长春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破获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一起贩卖曲马多案件,其他省份又报道了多起曲马多的非法贩卖案件。曲马多是一种鸦片类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疼痛相关的特异性受体,主要用作镇痛药,可缓解普通到严重的疼痛。如果过量服用会导致意识紊乱、昏迷、全身性癫痫发作、低血压、心动过速、瞳孔扩大或缩小、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骤停。正常人如果每天服用300~400毫克(6~8片药),一个星期左右就会成瘾。长期大剂量服用,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癫痫发作。曲马多成瘾后,还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异常和性格变化,比如撒谎、脾气暴躁、自卑、自虐,甚至骗钱、偷盗,走上犯罪道路。曲马多在2008年1月1日被国家列为精神药品进行管制。也就是说曲马多就是。滥用曲马多则等于吸毒,而非法贩卖曲马多等于贩毒。

3.利他林

利他林又叫哌醋甲酯,为精神类兴奋药,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儿童注意力缺乏症和发作性嗜睡,主要作用是对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有兴奋作用,服药后能促使患儿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集中注意力,减少小动作,增加学习兴趣。

现在很多人把利他林叫“聪明药”,许多家长觉得孩子吃了利他林后学习成绩提高,变聪明了。一些高考生家长互相推荐利他林,让考生在考前吃利他林,应付高考。其实,考前吃了利他林有害无益。“利他林”可刺激大脑皮层,使多动症的孩子精神集中;但是给正常的孩子吃了效果却适得其反,孩子大脑皮层高度兴奋后,可能出现面色苍白,睡眠困难,甚至躁动不安,反而难以集中精力。更糟糕的是,如果孩子服用剂量过大,可能出现口干、头晕甚至难以想象的严重不良反应。

利他林为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根据我国对的定义,滥用管制药品就是吸毒。所以家长给孩子服用“聪明药”利他林就是给孩子吸毒。

4.莫达非尼

莫达非尼被称为“不夜神”,根据我国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属于一类精神药品,一般用于治疗嗜睡症和睡眠呼吸暂停。属于处方药,它与“利他林”有类似的功能。在使人镇定下来之后变得精力集中,还能使短期记忆力有所提高。莫达非尼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主要包括失眠和食欲减退及过敏反应等。由于药物影响,一些人产生严重焦虑症,心跳加速、无端恐慌,因此病人感觉似乎得了心脏病,情形非常可怕。服药病人可能受失眠症困扰,而且是长期失眠。一些人还可能情绪混乱,甚至想要自杀。

常见的被滥用的成瘾性处方药除了上述4种还有复方地芬诺酯、镇痛新、丁丙诺啡、羟考酮、安定、舒乐安定、氯硝安定、三唑仑、芬美曲秦、阿普唑仑等,其他的具有成瘾性的药物也有被滥用的趋势。

二校园滥用处方类新型的防治

1.加大校园药品安全的宣传力度

这类成瘾性处方药的滥用者大都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思想较超前,开始接触成瘾性处方药只是好奇或是其他原因服食成瘾性处方药,认为反正是药不是,结果造成对身体及心理的极大伤害。具体做法是把校园预防工作做得更细更全。在进行预防教育中把这一类易滥用的、具有成瘾性的处方药有针对性地强化介绍,让青少年知道成瘾性处方药里含有国家规定管制的药品成分,滥用管制药物就是吸毒。同时,使老师、学生和家长全面了解成瘾性处方药的成瘾性及毒副作用,坚决杜绝成瘾性药物的滥用。

2.堵住处方药滥用的源头

(1)减少销售环节。成瘾性处方药从生产到销售,流通渠道的每一环节都将受到监控,同时尽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瘾性处方药从生产、运输渠道流入非法途径的机会。

(2)加强药物监管。相关医院、诊所、具有出售处方药资格的药店应提高处方药物监管的意识,严格按照处方药出售管理规定出售处方药,让其认识到非法出售成瘾性处方药的严重性,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危害,防止成瘾性处方药从销售渠道流入非法途径。

(3)加强校园周边整治。校园周边的商店、网吧等是处方药的重要的来源地。这些商店和网吧看到低成本的处方药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也开始销售这类药物。这些场所销售处方药的特点是隐蔽性强,不敢采取公开的方式销售,有固定的客源。所以,应加强校园周边整治,禁绝没有资质的机构销售成瘾性处方药。

3.加大惩治非法销售处方药的力度

相关部门,如药监部门、工商部门、公安机关应加强合作、明确分工,加大对非法销售处方药的惩治力度。目前对查处的非法销售处方药的药店和诊所,按照处方药违规销售规定,给予查实货物3~5倍罚款。由于打击力度过轻,又有大量的市场需求,导致这些销售部门明知故犯。为杜绝成瘾性处方药的非法销售,应加大打击力度,采用严惩重罚的方法。对查处的非法销售成瘾性处方药的药店和诊所无论情节轻重,应吊销执照,同时给予重罚,情节特别严重的应移交公安机关。对查处的非法销售成瘾性处方药的校园周边商店及网吧和娱乐场所应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应吊销执照,按照容留他人吸毒及贩毒罪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