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贷险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6:52:02

车贷险市场

车贷险市场范文篇1

经过改造的车贷险产品的悄然复出,引起了相关各方的高度关注。但从媒体报道来看,各方反应不一。一方面是保险公司的初步动作,意在观察相关利益各方的态度与反应;另一方面是银行、车商,认为新条款过于“苛刻”,使自身风险难以转移分摊,故而表现出冷淡态度;再一方面是消费者认为从中难以体会到人性化的体贴与关怀。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以为,问题的根源在于车贷险、汽车贷款的风险如何控制上,如何在把风险降到最小的同时,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具体到银保双方,即个人信用调查系统的有效和完备。不论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其实都有自己管控风险的办法和系统,如银行有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保险公司又长于风险的管理等等,要解决的矛盾,其实就是如何合理地平衡各方利益。相关各方都不宜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考量这一产品的设计,而应从相关各方在这一市场上的共同利益的角度出发,互惠互利,谋求多赢。各方利益能够平衡好,风险的分摊能够比较公平,其他问题也就有可能顺畅解决。因为统一了认识,有了共同的利益,自然就有了共同保障这种利益的需求,如此不论是要建立可共享的个人资信系统,共享相关信息和数据资料,还是采取协调的措施防范风险,就都是易于解决的技术层面的事了。

日渐兴旺的车市是车贷险产品生存的肥沃土壤,目前又有不少民营的汽车消费服务中介机构成功样本的刺激与竞争,尽管还会有挫折,尽管还会成为争论的焦点,但随着市场的变化与发展,车贷险产品终将会日益成熟,从而使利益各方求得多赢的结果,使广大消费者认同和接受。

车贷险:涉过浅滩看得失

与银行车贷业务一起登上车市舞台的车贷险,去年8月起优势不再,以致不得不黯然地暂时“离场”。但日渐兴旺的汽车市场显然不能因此停止自己的脚步。人们发现,利用消费者信用评估和风险处置能力来协助商业银行继续开展车贷业务的汽车信贷消费服务中介机构开始悄然红火起来,有些公司的业务量甚至同比增长了50%到70%。虽然经营内容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其活跃的经营思路、与市场和谐发展的机制和对消费者更加体贴的服务,对伺机重整旗鼓返回车市舞台的车贷险来说都是不无裨益的。

体制

细心人不难发现,这些日趋活跃的中介机构大多集中在浙江、广东等私营经济发达的省份,其自身也往往属于私营或集体所有制性质。体制上的特点决定了这些企业从上至下都必须处事严谨,否则所有风险都将由自己承担。这些公司的业务拓展也力求稳妥,一般都是待业务体系健全后才开始向车市蓬勃兴旺的大城市辐射。另外,灵活的体制也决定了这些公司的营销模式更加多样且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

比较起来,保险公司则大多属于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公司长远利益的得失往往被认为与个人无关;人事制度的缺陷又使一些国有保险公司领导人对短期业绩的关心胜于对公司长远利益的考虑。有专业人士指出,恶性竞争的根源是保险公司重规模不重效益的经营理念和公司上下目标不一致的体制矛盾。其在车贷险业务上所暴露出来的,或者说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风险防范机制的缺失、风险管理能力的不足和对审慎经营原则的忽视。

管理

去年底在北京举行的“北京汽车金融发展论坛”上,受邀嘉宾浙江长行汽车租赁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昶行向与会者演示了该公司经过10年探索建立起来的“汽车信贷消费风险管理三大体系”:在客户资信评估方面,他们有对消费能力资料真伪的评估,车辆技术含量贬值风险的评估;在风险化解方面,又有及时提醒、适度催收和垫款援助、协商回购等环节;当风险已经发生,必须对其进行处置时,又具备着找车、收车、诉讼和追偿等诸多能力。而这一整套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是否真正适合市场环境需要,让我们看看相关数据:该公司自1993年起与建行合作开展汽车分期付款和信贷消费业务,已累计销售汽车1.2万余辆,放贷10多亿元,至今银行未出现一笔不良贷款。

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也承认,去年停办车贷险的根本原因,就是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和经营管理方面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而导致风险失控。车贷险无疑属于管理型产品,但当时很多保险公司都存在操作和管理上的漏洞,如贷前调查走访、健全档案等各项制度未能很好落实,签订协议时将保险责任无限扩大,甚至违反规定满足经销商不合理要求,委托银行或经销商直接开具保险单据等。

技术

据了解,像浙江长行、康达,广东靓靓驹等个人信用购车中介服务机构,往往都有着严格的资信审查程序,其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不仅仅来自资金的实力,更是专业管理技术和经验的积累。经过近10年的市场磨砺,这些企业目前大都形成了各自比较成熟的“客户资信评估系统”,可根据客户的具体资料做出一个比较正确的评估和筛选,而且能按还款能力的强弱对客户采取不同的按揭政策。有的还建立了“贷前审查、贷中监控、贷后控制”的风险控制体系,因此也就具备了相当强的抗风险能力。

当然,消费者信用能力的评估和风险的处置,技术性强、流程复杂,属于管理密集型工作,往往需要通过专业化经营才能建立起这种能力,而保险公司的主业显然不在于此,从成本和效益上讲,投入太大也不划算。但既然保险公司如今还是要揽这“瓷器活儿”,那自然就应具备“金刚钻”,否则防范风险仍然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各家保险公司还是要在“专”字上下些功夫,提高防范风险的“技术”含量,比如在单项业务上能否设立专业机构,加强个人资信评估体系和风险审查评估制度的建设,加强汽车消费信贷催欠和追偿管理机制,保险公司之间建立车贷险客户不良行为信息共享平台等等。

4月1日,新车贷险“重出江湖”。银行、经销商和消费者等各方对此的态度似乎都有些冷淡,颇多微辞。显然,在已经尝到其他“保险方式”甜头的车贷市场对新车贷险的“回马枪”寄予着更高的期望。从这个角度看,车贷险回炉再造,对车市和保险市场都不应该是一件坏事。

车贷险再出难点圈内外共议对策

保险公司对车贷险风险管理的不善作为,始终被认为是旧车贷险半途夭折的根源。如今车贷险再造重生,保险公司痛定思痛,必定会在自身管理方面做足文章,政府主管机构和保险监管部门也已加强了对该业务内外部管理的监管力度。那么新生的车贷险为什么还会给人步履维艰的感觉呢?在近来圈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把脉车贷险后,不难发现车贷险业务新的症结所在。

首先,从长远的角度看,主要还是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阻碍了车贷险前进的道路。具体说来,其系统性风险主要来源于缺乏信用监督和惩罚机制,失信者不会得到应有的制裁。显然,在目前个人信用体系缺失的情况下,无论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还是汽车金融公司都无力独自承担车贷的信用风险。

因此,有识之士呼吁应加快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和金融系统共享的信贷登记咨询网络。银行和保险公司应共同建立借款人信用评级体系,利用银行的客户资信管理优势和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优势,共同进行资信调查、监控和追缴贷款等工作,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保障信用链条和利益链条的连续。而只有把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建设好,保险公司才能轻松进入车贷险市场。

当然,信用环境的营造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其影响到的也绝不仅仅是车贷险一个领域。而对于车贷险自身来说,近期最需要解决的,还是有关利益各方的关系如何理顺的问题。业内人士分析,保险公司虽然观望、犹豫,对车贷险业务却并不愿轻言放弃。之所以迟迟不推出新车贷险,实际上是在观察和了解与车贷险有关利益各方的态度,因为车贷险是一个连锁的链条,相关的不只有买车人,还包括银行和车商,因此风险并非保险公司所能单一控制,任何一个环节不能顺畅运行,都将对整个汽车信贷消费业务产生影响。实际上保险公司最担心的,还是相关利益方能否在诚信的原则上,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科学地来看待和处理该项业务。

这其中尤以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关系最为重要。专家指出,要改变目前双方过分强调风险分担和相互推诿、各自为政的现状。银行在这个过程中的态度及其对汽车贷款消费观念的认识被认为是制约或者影响整个汽车信贷市场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风险的形成和防范,银行还是应该从自身管理上多找找原因,多想想对策。尤其要在贷款客户资质审查及信用评判、诉讼、车辆变卖等方面练好自己的内功。总之,只有银保双方尽早就相关问题冲破壁垒、达成一致,才能有效化解车贷业务的风险。

有人推测5月以后,随着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出台,就会有保险公司率先推出车贷险产品。也许它仍然不会是尽善尽美的,也许它依然会成为争议的焦点,但既然它是市场需求的产物,更有助于我国汽车、金融产业的蓬勃发展,那就让我们预先祝福它一路走好吧。

新车贷险:互惠中谋求银保双赢

从4月1日起,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天安保险和永安财产保险4家公司报备的6款新车贷险产品获得中国保监会批准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多月。目前,新车贷险还没有大面积“投放”到市场上,各界对新车贷险的发展还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但从各方面对新车贷险面市后的反应上,人们不难看出新车贷险未来市场发展的轨迹。

“从过去几年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来看,属于风险比较高的业务。不过任何一项贷款业务都是有风险的,关键是看如何来规避风险。保险公司在收取保费的同时已在保险条款设计中把风险都规避了,却留给银行潜在的风险,那么银行方面就会考虑该项业务是否有开展的必要。对于任何一项合作,双赢是非常重要的。新车贷险的银保合作也是如此,合作双方应该共同从降低风险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仅从自身的利益来考虑问题。”一位银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

近几年,我国保险业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保险新产品层出不穷,保险新产品的开发也成为保险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任何一款保险新产品能否有生命力毕竟还要得到市场的检验才能知晓。对于车贷险业务,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我国车贷险市场上是重要的两大组成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是车贷险能否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的基础。几年来,许多保险公司之所以纷纷停办车贷险业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保险公司认为单方面风险过大,难以承受。

保险公司仅仅靠保险条款来规避风险显然难以赢得市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理想中的双赢合作模式。消费者从车商和中介机构购买车辆,银行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保险公司提供汽车消费信贷的保险保障就如同环环相扣的链条,这是任何一个贷款购买汽车的消费者必然要经过的几个环节。而银行对新车贷险产品的态度是否积极,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这些新产品的生命力。

一位保险业人士告诉记者,保监会批准的6款新车贷险包括免赔率不低于10%;车贷险期限不超过3年;车贷险首付比例不得低于30%,且投保人必须是贷款所购车辆的最终使用人。这种设计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设计理念更加人性化;合理平衡了保险公司、被保险人(贷款机构)和投保人(贷款购车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加大了不同风险水平客户之间的保费差距。其中的每一点都降低了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表面上看,改变了过去银行“零风险”,风险由保险公司独自承担的状况,保险公司与银行间的银保合作模式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然而,这种理想中的合作模式,却难以在现实中“美梦成真”。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在门槛提高的同时,降低了对风险的保障,而保险公司收取消费者的保费不会有多大改变;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风险加大了,贷款利息没有改变。这样的新车贷险能否赢得银行的青睐就成了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系主任郝演苏告诉记者:“在车贷险方面,银保合作就好比大学生与小学生之间的合作,本身就没有合作基础。车贷险在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构架中,并不是主流业务,保险公司不会大力抢拼这块市场。近期,央行连续两次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由6%升至7.5%,加强信贷管理。银行好的信贷业务还做不过来,对新车贷险自然也不会有多大兴趣。”

他认为,根据贷款人的职业、收入情况,购买车的价格、用途等不同,目前银行最长的放贷时间是5年。而新车贷险条款规定车贷险期限不超过3年;消费信贷首付款的比例一般为20%,而新车贷险首付比例不得低于30%,且投保人必须是贷款车的最终使用人。这实际意味着车贷险已经把相当数量的业务排除在外。新车贷险对银行和消费者在选择上没有诱惑力。

不管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有效进行风险控制才是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保险业务的关键。目前,我国的车贷险市场参与各方在风险控制方面仍要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车贷险市场信用风险居高不下,而我国车辆价格却持续下跌,谁来承担车辆贬值的风险?尤其是对于消费者不愿承受的这部分风险应由谁来“埋单”?有关人士认为,这正是我国汽车信贷市场存在的难以调和的矛盾。目前,我国正处于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初建时期,个人信用观念淡薄,有关法律法规有待健全,银行、保险公司、汽车信贷服务商之间各个环节没能构建起一个分工明确、协同作战的制度保障体系。银保合作模式还不够成熟,在操作层面上存在诸多误区。各有关部门还应加强汽车消费信贷中的个人资信评估体系和风险审查评估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谁来承担车贷险出险后的催欠和追偿工作?目前,对于逾期催讨、追偿、抵押物处理等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相关成本较高,车贷险并非是一年期业务,难以准确分摊与核算,同时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保险公司要与有关部门合作,借助律师等社会中介力量对欠款进行追收。这些都给汽车消费信贷催欠和追偿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业内人士指出,商业保险公司本身就是为客户提高风险保障的机构,如果保险公司在设计险种时将大量的风险排除在外,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然会受到质疑,市场的认可程度将受限。

新条款又成焦点利益方众说不一

保险公司:

车贷险产品虽已获批,但很多保险公司似乎对于恢复该项业务并不积极乐观,有的甚至根本没把重新开办车贷险业务列入计划。如果说从1998年问世以来,车贷险屡进屡退,充分体现了保险公司对车贷险“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复杂心态,那么眼下的局面就更是其陷于“进退维谷”两难境地的真实写照。

其实,保险公司的苦衷不言自明,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旧车贷险无论是在政策制定还是在市场运作中对保险公司都不是很“公平”,使之成为车贷风险最终的承受者。如今,在社会信用环境改观不大、车贷险风险依然很大的情况下,能否有效降低车贷险的风险显然还是个未知数。虽然新车贷险在审查上比以前更加严格,但保险公司对于如何管控风险心里显然还是没底儿。于是,对市场的缺乏信心,使得保险公司该出手时却不敢再贸然出手。

倒是有关专家对保险公司的这种谨慎态度报以充分的理解和肯定。他们认为,保险公司的业务开展,完全是一种商业运作行为,应该有权利根据风险状况自行选择。新车贷险条款面市以后,保险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马上涉足危机四伏的车贷险市场,是保险公司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自身情况后做出的理性选择,也是保障公司偿付能力充足、保障大多数投保人利益的理性选择。所以其目前的反应不仅是正常的,而且和过去盲目竞争、非理性扩张的行为相比还有了本质上的进步。

银行:

应该说,作为车贷险的最大受益者,银行还是热盼车贷险复出的。车贷和车贷险捆绑问世以来,二者的起落兴衰始终如影随形。有了车贷险的保驾护航,在车贷业务火红的2002年,有些品牌的汽车甚至开进了银行营业大厅。很明显,随着去年车贷险的撤出,各家银行的汽车贷款业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来自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的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北京金融机构的汽车消费贷款业务比上年末减少9.6亿元,下降幅度1.16%。保险公司退出车贷险市场,使银行个人汽车贷款风险加大,银行开始有意收缩汽车贷款业务不能不说是车市降温的重要原因。

虽然希望与保险公司早日再续前缘,但新车贷险的条款显然让银行不甚满意。其中首要一点就是银行认为保险公司矫枉过正,比较“自私”地先给自己上好了“保险”。从新车贷险的特点来看,要求贷款车辆首付款不得低于30%,期限不超过3年等等条件,被认为是在原本就比较难的汽车贷款上又加了一把锁。有银行人士表示,任何一项贷款业务都是有风险的,也总要有机构来承担,如果保险条款把风险都规避了,风险还要由银行和担保公司来扛,那消费者把几千元,甚至更高的保费交给保险公司意义何在。更何况车贷险调整后还有10%的绝对免赔额,即车款的10%不在保险公司赔付范围之内,银行方面认为这也是不公平的。

此外,银行有关人士还表示,新车贷险虽然加强了风险控制,但在对贷款人资信审核上并没有取得突破,而这正是车贷业务中最关键的环节。还有,如何处理因不还贷款而收回的汽车,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经销商:

汽车经销商本来都在望眼欲穿地盼望新车贷险政策能够改变目前车市萎缩的状况,但对于新出台的条款,很多经销商都表示有还不如没有。他们认为新车贷险政策确实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但和银行前些日子下发的新贷款政策有交叉,而且一些细节问题没有非常明确地表示出来,这对今后的汽车销售有可能带来不便。但也有一些车商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车市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就没有把车贷险作为主要的银行贷款担保,房产抵押一直是担保中的主力。

消费者:

车贷险市场范文篇2

经过改造的车贷险产品的悄然复出,引起了相关各方的高度关注。但从媒体报道来看,各方反应不一。一方面是保险公司的初步动作,意在观察相关利益各方的态度与反应;另一方面是银行、车商,认为新条款过于“苛刻”,使自身风险难以转移分摊,故而表现出冷淡态度;再一方面是消费者认为从中难以体会到人性化的体贴与关怀。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以为,问题的根源在于车贷险、汽车贷款的风险如何控制上,如何在把风险降到最小的同时,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具体到银保双方,即个人信用调查系统的有效和完备。不论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其实都有自己管控风险的办法和系统,如银行有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保险公司又长于风险的管理等等,要解决的矛盾,其实就是如何合理地平衡各方利益。相关各方都不宜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考量这一产品的设计,而应从相关各方在这一市场上的共同利益的角度出发,互惠互利,谋求多赢。各方利益能够平衡好,风险的分摊能够比较公平,其他问题也就有可能顺畅解决。因为统一了认识,有了共同的利益,自然就有了共同保障这种利益的需求,如此不论是要建立可共享的个人资信系统,共享相关信息和数据资料,还是采取协调的措施防范风险,就都是易于解决的技术层面的事了。

日渐兴旺的车市是车贷险产品生存的肥沃土壤,目前又有不少民营的汽车消费服务中介机构成功样本的刺激与竞争,尽管还会有挫折,尽管还会成为争论的焦点,但随着市场的变化与发展,车贷险产品终将会日益成熟,从而使利益各方求得多赢的结果,使广大消费者认同和接受。

车贷险:涉过浅滩看得失

与银行车贷业务一起登上车市舞台的车贷险,去年8月起优势不再,以致不得不黯然地暂时“离场”。但日渐兴旺的汽车市场显然不能因此停止自己的脚步。人们发现,利用消费者信用评估和风险处置能力来协助商业银行继续开展车贷业务的汽车信贷消费服务中介机构开始悄然红火起来,有些公司的业务量甚至同比增长了50%到70%。虽然经营内容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其活跃的经营思路、与市场和谐发展的机制和对消费者更加体贴的服务,对伺机重整旗鼓返回车市舞台的车贷险来说都是不无裨益的。

体制

细心人不难发现,这些日趋活跃的中介机构大多集中在浙江、广东等私营经济发达的省份,其自身也往往属于私营或集体所有制性质。体制上的特点决定了这些企业从上至下都必须处事严谨,否则所有风险都将由自己承担。这些公司的业务拓展也力求稳妥,一般都是待业务体系健全后才开始向车市蓬勃兴旺的大城市辐射。另外,灵活的体制也决定了这些公司的营销模式更加多样且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

比较起来,保险公司则大多属于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公司长远利益的得失往往被认为与个人无关;人事制度的缺陷又使一些国有保险公司领导人对短期业绩的关心胜于对公司长远利益的考虑。有专业人士指出,恶性竞争的根源是保险公司重规模不重效益的经营理念和公司上下目标不一致的体制矛盾。其在车贷险业务上所暴露出来的,或者说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风险防范机制的缺失、风险管理能力的不足和对审慎经营原则的忽视。

管理

去年底在北京举行的“北京汽车金融发展论坛”上,受邀嘉宾浙江长行汽车租赁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昶行向与会者演示了该公司经过10年探索建立起来的“汽车信贷消费风险管理三大体系”:在客户资信评估方面,他们有对消费能力资料真伪的评估,车辆技术含量贬值风险的评估;在风险化解方面,又有及时提醒、适度催收和垫款援助、协商回购等环节;当风险已经发生,必须对其进行处置时,又具备着找车、收车、诉讼和追偿等诸多能力。而这一整套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是否真正适合市场环境需要,让我们看看相关数据:该公司自1993年起与建行合作开展汽车分期付款和信贷消费业务,已累计销售汽车1.2万余辆,放贷10多亿元,至今银行未出现一笔不良贷款。

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也承认,去年停办车贷险的根本原因,就是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和经营管理方面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而导致风险失控。车贷险无疑属于管理型产品,但当时很多保险公司都存在操作和管理上的漏洞,如贷前调查走访、健全档案等各项制度未能很好落实,签订协议时将保险责任无限扩大,甚至违反规定满足经销商不合理要求,委托银行或经销商直接开具保险单据等。

技术

据了解,像浙江长行、康达,广东靓靓驹等个人信用购车中介服务机构,往往都有着严格的资信审查程序,其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不仅仅来自资金的实力,更是专业管理技术和经验的积累。经过近10年的市场磨砺,这些企业目前大都形成了各自比较成熟的“客户资信评估系统”,可根据客户的具体资料做出一个比较正确的评估和筛选,而且能按还款能力的强弱对客户采取不同的按揭政策。有的还建立了“贷前审查、贷中监控、贷后控制”的风险控制体系,因此也就具备了相当强的抗风险能力。

当然,消费者信用能力的评估和风险的处置,技术性强、流程复杂,属于管理密集型工作,往往需要通过专业化经营才能建立起这种能力,而保险公司的主业显然不在于此,从成本和效益上讲,投入太大也不划算。但既然保险公司如今还是要揽这“瓷器活儿”,那自然就应具备“金刚钻”,否则防范风险仍然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各家保险公司还是要在“专”字上下些功夫,提高防范风险的“技术”含量,比如在单项业务上能否设立专业机构,加强个人资信评估体系和风险审查评估制度的建设,加强汽车消费信贷催欠和追偿管理机制,保险公司之间建立车贷险客户不良行为信息共享平台等等。

4月1日,新车贷险“重出江湖”。银行、经销商和消费者等各方对此的态度似乎都有些冷淡,颇多微辞。显然,在已经尝到其他“保险方式”甜头的车贷市场对新车贷险的“回马枪”寄予着更高的期望。从这个角度看,车贷险回炉再造,对车市和保险市场都不应该是一件坏事。

车贷险再出难点圈内外共议对策

保险公司对车贷险风险管理的不善作为,始终被认为是旧车贷险半途夭折的根源。如今车贷险再造重生,保险公司痛定思痛,必定会在自身管理方面做足文章,政府主管机构和保险监管部门也已加强了对该业务内外部管理的监管力度。那么新生的车贷险为什么还会给人步履维艰的感觉呢?在近来圈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把脉车贷险后,不难发现车贷险业务新的症结所在。

首先,从长远的角度看,主要还是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阻碍了车贷险前进的道路。具体说来,其系统性风险主要来源于缺乏信用监督和惩罚机制,失信者不会得到应有的制裁。显然,在目前个人信用体系缺失的情况下,无论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还是汽车金融公司都无力独自承担车贷的信用风险。

因此,有识之士呼吁应加快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和金融系统共享的信贷登记咨询网络。银行和保险公司应共同建立借款人信用评级体系,利用银行的客户资信管理优势和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优势,共同进行资信调查、监控和追缴贷款等工作,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保障信用链条和利益链条的连续。而只有把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建设好,保险公司才能轻松进入车贷险市场。

当然,信用环境的营造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其影响到的也绝不仅仅是车贷险一个领域。而对于车贷险自身来说,近期最需要解决的,还是有关利益各方的关系如何理顺的问题。业内人士分析,保险公司虽然观望、犹豫,对车贷险业务却并不愿轻言放弃。之所以迟迟不推出新车贷险,实际上是在观察和了解与车贷险有关利益各方的态度,因为车贷险是一个连锁的链条,相关的不只有买车人,还包括银行和车商,因此风险并非保险公司所能单一控制,任何一个环节不能顺畅运行,都将对整个汽车信贷消费业务产生影响。实际上保险公司最担心的,还是相关利益方能否在诚信的原则上,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科学地来看待和处理该项业务。

这其中尤以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关系最为重要。专家指出,要改变目前双方过分强调风险分担和相互推诿、各自为政的现状。银行在这个过程中的态度及其对汽车贷款消费观念的认识被认为是制约或者影响整个汽车信贷市场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风险的形成和防范,银行还是应该从自身管理上多找找原因,多想想对策。尤其要在贷款客户资质审查及信用评判、诉讼、车辆变卖等方面练好自己的内功。总之,只有银保双方尽早就相关问题冲破壁垒、达成一致,才能有效化解车贷业务的风险。

有人推测5月以后,随着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出台,就会有保险公司率先推出车贷险产品。也许它仍然不会是尽善尽美的,也许它依然会成为争议的焦点,但既然它是市场需求的产物,更有助于我国汽车、金融产业的蓬勃发展,那就让我们预先祝福它一路走好吧。

新车贷险:互惠中谋求银保双赢

从4月1日起,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天安保险和永安财产保险4家公司报备的6款新车贷险产品获得中国保监会批准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多月。目前,新车贷险还没有大面积“投放”到市场上,各界对新车贷险的发展还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但从各方面对新车贷险面市后的反应上,人们不难看出新车贷险未来市场发展的轨迹。

“从过去几年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来看,属于风险比较高的业务。不过任何一项贷款业务都是有风险的,关键是看如何来规避风险。保险公司在收取保费的同时已在保险条款设计中把风险都规避了,却留给银行潜在的风险,那么银行方面就会考虑该项业务是否有开展的必要。对于任何一项合作,双赢是非常重要的。新车贷险的银保合作也是如此,合作双方应该共同从降低风险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仅从自身的利益来考虑问题。”一位银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

近几年,我国保险业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保险新产品层出不穷,保险新产品的开发也成为保险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任何一款保险新产品能否有生命力毕竟还要得到市场的检验才能知晓。对于车贷险业务,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我国车贷险市场上是重要的两大组成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是车贷险能否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的基础。几年来,许多保险公司之所以纷纷停办车贷险业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保险公司认为单方面风险过大,难以承受。

保险公司仅仅靠保险条款来规避风险显然难以赢得市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理想中的双赢合作模式。消费者从车商和中介机构购买车辆,银行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保险公司提供汽车消费信贷的保险保障就如同环环相扣的链条,这是任何一个贷款购买汽车的消费者必然要经过的几个环节。而银行对新车贷险产品的态度是否积极,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这些新产品的生命力。

一位保险业人士告诉记者,保监会批准的6款新车贷险包括免赔率不低于10%;车贷险期限不超过3年;车贷险首付比例不得低于30%,且投保人必须是贷款所购车辆的最终使用人。这种设计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设计理念更加人性化;合理平衡了保险公司、被保险人(贷款机构)和投保人(贷款购车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加大了不同风险水平客户之间的保费差距。其中的每一点都降低了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表面上看,改变了过去银行“零风险”,风险由保险公司独自承担的状况,保险公司与银行间的银保合作模式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然而,这种理想中的合作模式,却难以在现实中“美梦成真”。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在门槛提高的同时,降低了对风险的保障,而保险公司收取消费者的保费不会有多大改变;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风险加大了,贷款利息没有改变。这样的新车贷险能否赢得银行的青睐就成了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系主任郝演苏告诉记者:“在车贷险方面,银保合作就好比大学生与小学生之间的合作,本身就没有合作基础。车贷险在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构架中,并不是主流业务,保险公司不会大力抢拼这块市场。近期,央行连续两次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由6%升至7.5%,加强信贷管理。银行好的信贷业务还做不过来,对新车贷险自然也不会有多大兴趣。”

他认为,根据贷款人的职业、收入情况,购买车的价格、用途等不同,目前银行最长的放贷时间是5年。而新车贷险条款规定车贷险期限不超过3年;消费信贷首付款的比例一般为20%,而新车贷险首付比例不得低于30%,且投保人必须是贷款车的最终使用人。这实际意味着车贷险已经把相当数量的业务排除在外。新车贷险对银行和消费者在选择上没有诱惑力。

不管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有效进行风险控制才是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保险业务的关键。目前,我国的车贷险市场参与各方在风险控制方面仍要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车贷险市场信用风险居高不下,而我国车辆价格却持续下跌,谁来承担车辆贬值的风险?尤其是对于消费者不愿承受的这部分风险应由谁来“埋单”?有关人士认为,这正是我国汽车信贷市场存在的难以调和的矛盾。目前,我国正处于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初建时期,个人信用观念淡薄,有关法律法规有待健全,银行、保险公司、汽车信贷服务商之间各个环节没能构建起一个分工明确、协同作战的制度保障体系。银保合作模式还不够成熟,在操作层面上存在诸多误区。各有关部门还应加强汽车消费信贷中的个人资信评估体系和风险审查评估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谁来承担车贷险出险后的催欠和追偿工作?目前,对于逾期催讨、追偿、抵押物处理等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相关成本较高,车贷险并非是一年期业务,难以准确分摊与核算,同时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保险公司要与有关部门合作,借助律师等社会中介力量对欠款进行追收。这些都给汽车消费信贷催欠和追偿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业内人士指出,商业保险公司本身就是为客户提高风险保障的机构,如果保险公司在设计险种时将大量的风险排除在外,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然会受到质疑,市场的认可程度将受限。

新条款又成焦点利益方众说不一

保险公司:

车贷险产品虽已获批,但很多保险公司似乎对于恢复该项业务并不积极乐观,有的甚至根本没把重新开办车贷险业务列入计划。如果说从1998年问世以来,车贷险屡进屡退,充分体现了保险公司对车贷险“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复杂心态,那么眼下的局面就更是其陷于“进退维谷”两难境地的真实写照。

其实,保险公司的苦衷不言自明,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旧车贷险无论是在政策制定还是在市场运作中对保险公司都不是很“公平”,使之成为车贷风险最终的承受者。如今,在社会信用环境改观不大、车贷险风险依然很大的情况下,能否有效降低车贷险的风险显然还是个未知数。虽然新车贷险在审查上比以前更加严格,但保险公司对于如何管控风险心里显然还是没底儿。于是,对市场的缺乏信心,使得保险公司该出手时却不敢再贸然出手。

倒是有关专家对保险公司的这种谨慎态度报以充分的理解和肯定。他们认为,保险公司的业务开展,完全是一种商业运作行为,应该有权利根据风险状况自行选择。新车贷险条款面市以后,保险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马上涉足危机四伏的车贷险市场,是保险公司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自身情况后做出的理性选择,也是保障公司偿付能力充足、保障大多数投保人利益的理性选择。所以其目前的反应不仅是正常的,而且和过去盲目竞争、非理性扩张的行为相比还有了本质上的进步。

银行:

应该说,作为车贷险的最大受益者,银行还是热盼车贷险复出的。车贷和车贷险捆绑问世以来,二者的起落兴衰始终如影随形。有了车贷险的保驾护航,在车贷业务火红的2002年,有些品牌的汽车甚至开进了银行营业大厅。很明显,随着去年车贷险的撤出,各家银行的汽车贷款业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来自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的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北京金融机构的汽车消费贷款业务比上年末减少9.6亿元,下降幅度1.16%。保险公司退出车贷险市场,使银行个人汽车贷款风险加大,银行开始有意收缩汽车贷款业务不能不说是车市降温的重要原因。

虽然希望与保险公司早日再续前缘,但新车贷险的条款显然让银行不甚满意。其中首要一点就是银行认为保险公司矫枉过正,比较“自私”地先给自己上好了“保险”。从新车贷险的特点来看,要求贷款车辆首付款不得低于30%,期限不超过3年等等条件,被认为是在原本就比较难的汽车贷款上又加了一把锁。有银行人士表示,任何一项贷款业务都是有风险的,也总要有机构来承担,如果保险条款把风险都规避了,风险还要由银行和担保公司来扛,那消费者把几千元,甚至更高的保费交给保险公司意义何在。更何况车贷险调整后还有10%的绝对免赔额,即车款的10%不在保险公司赔付范围之内,银行方面认为这也是不公平的。

此外,银行有关人士还表示,新车贷险虽然加强了风险控制,但在对贷款人资信审核上并没有取得突破,而这正是车贷业务中最关键的环节。还有,如何处理因不还贷款而收回的汽车,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经销商:

汽车经销商本来都在望眼欲穿地盼望新车贷险政策能够改变目前车市萎缩的状况,但对于新出台的条款,很多经销商都表示有还不如没有。他们认为新车贷险政策确实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但和银行前些日子下发的新贷款政策有交叉,而且一些细节问题没有非常明确地表示出来,这对今后的汽车销售有可能带来不便。但也有一些车商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车市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就没有把车贷险作为主要的银行贷款担保,房产抵押一直是担保中的主力。

消费者:

车贷险市场范文篇3

经过改造的车贷险产品的悄然复出,引起了相关各方的高度关注。但从媒体报道来看,各方反应不一。一方面是保险公司的初步动作,意在观察相关利益各方的态度与反应;另一方面是银行、车商,认为新条款过于“苛刻”,使自身风险难以转移分摊,故而表现出冷淡态度;再一方面是消费者认为从中难以体会到人性化的体贴与关怀。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以为,问题的根源在于车贷险、汽车贷款的风险如何控制上,如何在把风险降到最小的同时,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具体到银保双方,即个人信用调查系统的有效和完备。不论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其实都有自己管控风险的办法和系统,如银行有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保险公司又长于风险的管理等等,要解决的矛盾,其实就是如何合理地平衡各方利益。相关各方都不宜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考量这一产品的设计,而应从相关各方在这一市场上的共同利益的角度出发,互惠互利,谋求多赢。各方利益能够平衡好,风险的分摊能够比较公平,其他问题也就有可能顺畅解决。因为统一了认识,有了共同的利益,自然就有了共同保障这种利益的需求,如此不论是要建立可共享的个人资信系统,共享相关信息和数据资料,还是采取协调的措施防范风险,就都是易于解决的技术层面的事了。

日渐兴旺的车市是车贷险产品生存的肥沃土壤,目前又有不少民营的汽车消费服务中介机构成功样本的刺激与竞争,尽管还会有挫折,尽管还会成为争论的焦点,但随着市场的变化与发展,车贷险产品终将会日益成熟,从而使利益各方求得多赢的结果,使广大消费者认同和接受。

车贷险:涉过浅滩看得失

与银行车贷业务一起登上车市舞台的车贷险,去年8月起优势不再,以致不得不黯然地暂时“离场”。但日渐兴旺的汽车市场显然不能因此停止自己的脚步。人们发现,利用消费者信用评估和风险处置能力来协助商业银行继续开展车贷业务的汽车信贷消费服务中介机构开始悄然红火起来,有些公司的业务量甚至同比增长了50%到70%。虽然经营内容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其活跃的经营思路、与市场和谐发展的机制和对消费者更加体贴的服务,对伺机重整旗鼓返回车市舞台的车贷险来说都是不无裨益的。

体制

细心人不难发现,这些日趋活跃的中介机构大多集中在浙江、广东等私营经济发达的省份,其自身也往往属于私营或集体所有制性质。体制上的特点决定了这些企业从上至下都必须处事严谨,否则所有风险都将由自己承担。这些公司的业务拓展也力求稳妥,一般都是待业务体系健全后才开始向车市蓬勃兴旺的大城市辐射。另外,灵活的体制也决定了这些公司的营销模式更加多样且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

比较起来,保险公司则大多属于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公司长远利益的得失往往被认为与个人无关;人事制度的缺陷又使一些国有保险公司领导人对短期业绩的关心胜于对公司长远利益的考虑。有专业人士指出,恶性竞争的根源是保险公司重规模不重效益的经营理念和公司上下目标不一致的体制矛盾。其在车贷险业务上所暴露出来的,或者说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风险防范机制的缺失、风险管理能力的不足和对审慎经营原则的忽视。

管理

去年底在北京举行的“北京汽车金融发展论坛”上,受邀嘉宾浙江长行汽车租赁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昶行向与会者演示了该公司经过10年探索建立起来的“汽车信贷消费风险管理三大体系”:在客户资信评估方面,他们有对消费能力资料真伪的评估,车辆技术含量贬值风险的评估;在风险化解方面,又有及时提醒、适度催收和垫款援助、协商回购等环节;当风险已经发生,必须对其进行处置时,又具备着找车、收车、诉讼和追偿等诸多能力。而这一整套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是否真正适合市场环境需要,让我们看看相关数据:该公司自1993年起与建行合作开展汽车分期付款和信贷消费业务,已累计销售汽车1.2万余辆,放贷10多亿元,至今银行未出现一笔不良贷款。

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也承认,去年停办车贷险的根本原因,就是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和经营管理方面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而导致风险失控。车贷险无疑属于管理型产品,但当时很多保险公司都存在操作和管理上的漏洞,如贷前调查走访、健全档案等各项制度未能很好落实,签订协议时将保险责任无限扩大,甚至违反规定满足经销商不合理要求,委托银行或经销商直接开具保险单据等。

技术

据了解,像浙江长行、康达,广东靓靓驹等个人信用购车中介服务机构,往往都有着严格的资信审查程序,其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不仅仅来自资金的实力,更是专业管理技术和经验的积累。经过近10年的市场磨砺,这些企业目前大都形成了各自比较成熟的“客户资信评估系统”,可根据客户的具体资料做出一个比较正确的评估和筛选,而且能按还款能力的强弱对客户采取不同的按揭政策。有的还建立了“贷前审查、贷中监控、贷后控制”的风险控制体系,因此也就具备了相当强的抗风险能力。

当然,消费者信用能力的评估和风险的处置,技术性强、流程复杂,属于管理密集型工作,往往需要通过专业化经营才能建立起这种能力,而保险公司的主业显然不在于此,从成本和效益上讲,投入太大也不划算。但既然保险公司如今还是要揽这“瓷器活儿”,那自然就应具备“金刚钻”,否则防范风险仍然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各家保险公司还是要在“专”字上下些功夫,提高防范风险的“技术”含量,比如在单项业务上能否设立专业机构,加强个人资信评估体系和风险审查评估制度的建设,加强汽车消费信贷催欠和追偿管理机制,保险公司之间建立车贷险客户不良行为信息共享平台等等。

4月1日,新车贷险“重出江湖”。银行、经销商和消费者等各方对此的态度似乎都有些冷淡,颇多微辞。显然,在已经尝到其他“保险方式”甜头的车贷市场对新车贷险的“回马枪”寄予着更高的期望。从这个角度看,车贷险回炉再造,对车市和保险市场都不应该是一件坏事。

车贷险再出难点圈内外共议对策

保险公司对车贷险风险管理的不善作为,始终被认为是旧车贷险半途夭折的根源。如今车贷险再造重生,保险公司痛定思痛,必定会在自身管理方面做足文章,政府主管机构和保险监管部门也已加强了对该业务内外部管理的监管力度。那么新生的车贷险为什么还会给人步履维艰的感觉呢?在近来圈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把脉车贷险后,不难发现车贷险业务新的症结所在。

首先,从长远的角度看,主要还是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阻碍了车贷险前进的道路。具体说来,其系统性风险主要来源于缺乏信用监督和惩罚机制,失信者不会得到应有的制裁。显然,在目前个人信用体系缺失的情况下,无论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还是汽车金融公司都无力独自承担车贷的信用风险。

因此,有识之士呼吁应加快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和金融系统共享的信贷登记咨询网络。银行和保险公司应共同建立借款人信用评级体系,利用银行的客户资信管理优势和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优势,共同进行资信调查、监控和追缴贷款等工作,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保障信用链条和利益链条的连续。而只有把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建设好,保险公司才能轻松进入车贷险市场。

当然,信用环境的营造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其影响到的也绝不仅仅是车贷险一个领域。而对于车贷险自身来说,近期最需要解决的,还是有关利益各方的关系如何理顺的问题。业内人士分析,保险公司虽然观望、犹豫,对车贷险业务却并不愿轻言放弃。之所以迟迟不推出新车贷险,实际上是在观察和了解与车贷险有关利益各方的态度,因为车贷险是一个连锁的链条,相关的不只有买车人,还包括银行和车商,因此风险并非保险公司所能单一控制,任何一个环节不能顺畅运行,都将对整个汽车信贷消费业务产生影响。实际上保险公司最担心的,还是相关利益方能否在诚信的原则上,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科学地来看待和处理该项业务。

这其中尤以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关系最为重要。专家指出,要改变目前双方过分强调风险分担和相互推诿、各自为政的现状。银行在这个过程中的态度及其对汽车贷款消费观念的认识被认为是制约或者影响整个汽车信贷市场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风险的形成和防范,银行还是应该从自身管理上多找找原因,多想想对策。尤其要在贷款客户资质审查及信用评判、诉讼、车辆变卖等方面练好自己的内功。总之,只有银保双方尽早就相关问题冲破壁垒、达成一致,才能有效化解车贷业务的风险。

有人推测5月以后,随着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出台,就会有保险公司率先推出车贷险产品。也许它仍然不会是尽善尽美的,也许它依然会成为争议的焦点,但既然它是市场需求的产物,更有助于我国汽车、金融产业的蓬勃发展,那就让我们预先祝福它一路走好吧。

新车贷险:互惠中谋求银保双赢

从4月1日起,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天安保险和永安财产保险4家公司报备的6款新车贷险产品获得中国保监会批准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多月。目前,新车贷险还没有大面积“投放”到市场上,各界对新车贷险的发展还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但从各方面对新车贷险面市后的反应上,人们不难看出新车贷险未来市场发展的轨迹。

“从过去几年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来看,属于风险比较高的业务。不过任何一项贷款业务都是有风险的,关键是看如何来规避风险。保险公司在收取保费的同时已在保险条款设计中把风险都规避了,却留给银行潜在的风险,那么银行方面就会考虑该项业务是否有开展的必要。对于任何一项合作,双赢是非常重要的。新车贷险的银保合作也是如此,合作双方应该共同从降低风险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仅从自身的利益来考虑问题。”一位银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

近几年,我国保险业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保险新产品层出不穷,保险新产品的开发也成为保险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任何一款保险新产品能否有生命力毕竟还要得到市场的检验才能知晓。对于车贷险业务,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我国车贷险市场上是重要的两大组成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是车贷险能否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的基础。几年来,许多保险公司之所以纷纷停办车贷险业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保险公司认为单方面风险过大,难以承受。

保险公司仅仅靠保险条款来规避风险显然难以赢得市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理想中的双赢合作模式。消费者从车商和中介机构购买车辆,银行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保险公司提供汽车消费信贷的保险保障就如同环环相扣的链条,这是任何一个贷款购买汽车的消费者必然要经过的几个环节。而银行对新车贷险产品的态度是否积极,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这些新产品的生命力。

一位保险业人士告诉记者,保监会批准的6款新车贷险包括免赔率不低于10%;车贷险期限不超过3年;车贷险首付比例不得低于30%,且投保人必须是贷款所购车辆的最终使用人。这种设计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设计理念更加人性化;合理平衡了保险公司、被保险人(贷款机构)和投保人(贷款购车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加大了不同风险水平客户之间的保费差距。其中的每一点都降低了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表面上看,改变了过去银行“零风险”,风险由保险公司独自承担的状况,保险公司与银行间的银保合作模式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然而,这种理想中的合作模式,却难以在现实中“美梦成真”。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在门槛提高的同时,降低了对风险的保障,而保险公司收取消费者的保费不会有多大改变;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风险加大了,贷款利息没有改变。这样的新车贷险能否赢得银行的青睐就成了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系主任郝演苏告诉记者:“在车贷险方面,银保合作就好比大学生与小学生之间的合作,本身就没有合作基础。车贷险在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构架中,并不是主流业务,保险公司不会大力抢拼这块市场。近期,央行连续两次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由6%升至7.5%,加强信贷管理。银行好的信贷业务还做不过来,对新车贷险自然也不会有多大兴趣。”

他认为,根据贷款人的职业、收入情况,购买车的价格、用途等不同,目前银行最长的放贷时间是5年。而新车贷险条款规定车贷险期限不超过3年;消费信贷首付款的比例一般为20%,而新车贷险首付比例不得低于30%,且投保人必须是贷款车的最终使用人。这实际意味着车贷险已经把相当数量的业务排除在外。新车贷险对银行和消费者在选择上没有诱惑力。

不管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有效进行风险控制才是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保险业务的关键。目前,我国的车贷险市场参与各方在风险控制方面仍要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车贷险市场信用风险居高不下,而我国车辆价格却持续下跌,谁来承担车辆贬值的风险?尤其是对于消费者不愿承受的这部分风险应由谁来“埋单”?有关人士认为,这正是我国汽车信贷市场存在的难以调和的矛盾。目前,我国正处于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初建时期,个人信用观念淡薄,有关法律法规有待健全,银行、保险公司、汽车信贷服务商之间各个环节没能构建起一个分工明确、协同作战的制度保障体系。银保合作模式还不够成熟,在操作层面上存在诸多误区。各有关部门还应加强汽车消费信贷中的个人资信评估体系和风险审查评估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谁来承担车贷险出险后的催欠和追偿工作?目前,对于逾期催讨、追偿、抵押物处理等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相关成本较高,车贷险并非是一年期业务,难以准确分摊与核算,同时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保险公司要与有关部门合作,借助律师等社会中介力量对欠款进行追收。这些都给汽车消费信贷催欠和追偿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业内人士指出,商业保险公司本身就是为客户提高风险保障的机构,如果保险公司在设计险种时将大量的风险排除在外,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然会受到质疑,市场的认可程度将受限。

新条款又成焦点利益方众说不一

保险公司:

车贷险产品虽已获批,但很多保险公司似乎对于恢复该项业务并不积极乐观,有的甚至根本没把重新开办车贷险业务列入计划。如果说从1998年问世以来,车贷险屡进屡退,充分体现了保险公司对车贷险“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复杂心态,那么眼下的局面就更是其陷于“进退维谷”两难境地的真实写照。

其实,保险公司的苦衷不言自明,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旧车贷险无论是在政策制定还是在市场运作中对保险公司都不是很“公平”,使之成为车贷风险最终的承受者。如今,在社会信用环境改观不大、车贷险风险依然很大的情况下,能否有效降低车贷险的风险显然还是个未知数。虽然新车贷险在审查上比以前更加严格,但保险公司对于如何管控风险心里显然还是没底儿。于是,对市场的缺乏信心,使得保险公司该出手时却不敢再贸然出手。

倒是有关专家对保险公司的这种谨慎态度报以充分的理解和肯定。他们认为,保险公司的业务开展,完全是一种商业运作行为,应该有权利根据风险状况自行选择。新车贷险条款面市以后,保险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马上涉足危机四伏的车贷险市场,是保险公司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自身情况后做出的理性选择,也是保障公司偿付能力充足、保障大多数投保人利益的理性选择。所以其目前的反应不仅是正常的,而且和过去盲目竞争、非理性扩张的行为相比还有了本质上的进步。

银行:

应该说,作为车贷险的最大受益者,银行还是热盼车贷险复出的。车贷和车贷险捆绑问世以来,二者的起落兴衰始终如影随形。有了车贷险的保驾护航,在车贷业务火红的2002年,有些品牌的汽车甚至开进了银行营业大厅。很明显,随着去年车贷险的撤出,各家银行的汽车贷款业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来自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的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北京金融机构的汽车消费贷款业务比上年末减少9.6亿元,下降幅度1.16%。保险公司退出车贷险市场,使银行个人汽车贷款风险加大,银行开始有意收缩汽车贷款业务不能不说是车市降温的重要原因。

虽然希望与保险公司早日再续前缘,但新车贷险的条款显然让银行不甚满意。其中首要一点就是银行认为保险公司矫枉过正,比较“自私”地先给自己上好了“保险”。从新车贷险的特点来看,要求贷款车辆首付款不得低于30%,期限不超过3年等等条件,被认为是在原本就比较难的汽车贷款上又加了一把锁。有银行人士表示,任何一项贷款业务都是有风险的,也总要有机构来承担,如果保险条款把风险都规避了,风险还要由银行和担保公司来扛,那消费者把几千元,甚至更高的保费交给保险公司意义何在。更何况车贷险调整后还有10%的绝对免赔额,即车款的10%不在保险公司赔付范围之内,银行方面认为这也是不公平的。

此外,银行有关人士还表示,新车贷险虽然加强了风险控制,但在对贷款人资信审核上并没有取得突破,而这正是车贷业务中最关键的环节。还有,如何处理因不还贷款而收回的汽车,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经销商:

汽车经销商本来都在望眼欲穿地盼望新车贷险政策能够改变目前车市萎缩的状况,但对于新出台的条款,很多经销商都表示有还不如没有。他们认为新车贷险政策确实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但和银行前些日子下发的新贷款政策有交叉,而且一些细节问题没有非常明确地表示出来,这对今后的汽车销售有可能带来不便。但也有一些车商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车市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就没有把车贷险作为主要的银行贷款担保,房产抵押一直是担保中的主力。

消费者:

车贷险市场范文篇4

(一)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形成阶段

1995年,我国开始了汽车消费信贷的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一些汽车生产厂商联合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内尝试性地开展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但由于缺乏相应经验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9月叫停了汽车信贷业务1998年9月,央行出台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恢复了汽车信贷业务,汽车信贷市场开始形成

(二)车贷险产品起步阶段

自1998年中国保监会批准财产保险公司试办机动车辆分期付款售车信用保险,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正式起步同年9月,中国人保财险杭州市分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杭州市吴山支行合作,率先推出了第一张车贷险保单,打响了车贷险市场的第一枪

(三)车贷险业务高速发展阶段

1999年4月,央行又配套出台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的相关举措,有效刺激了私人的汽车消费,汽车消费信贷由此急速升温一时间,车贷险成为了各大保险公司竞相争夺的“蛋糕”,保险公司为了追求保费规模,将经营目标锁定在车贷险及其带动的车险保费上,车贷险业务也以平均每年200%的速度迅猛增长为此,暗中提高手续费假赔款等违法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使车贷险市场在不规范的激烈竞争中,急速畸形膨胀

汽车消费信贷占这一时期整个汽车消费总量的比例大幅提高,由1999年的1%左右,迅速升至2001年的15%汽车消费信贷主体由国有商业银行扩展到股份制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成为贷款银行的优质业务,放贷规模迅速飙升;而保险公司的加入,又使整个汽车销售总量急剧增长

(四)车贷险业务停办阶段

进入2002年,中国汽车信贷市场由汽车经销商之间的竞争逐步上升为银行之间的竞争和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在这一时期,车贷险市场是供不应求,车贷险产品一般捆绑附加其他产品销售消费者在购买车贷险产品时,必须同时购买机动车辆保险产品,车贷险业务极大地拉动了机动车辆保险业务多数保险公司不惜以放宽条件降低门槛,甚至违法违规的方式进行竞争

车贷险业务的扩张效应,使车贷险业务经营中显现的各种问题被忽视被累积被业务规模发展亮点所掩盖到2003年,该险种的出险率急剧攀升,贷款逾期率增大,索赔金额之巨令人震惊,车贷险业务逐步陷入严重亏损的泥潭车贷险业务的巨大风险,迫使各家财险公司不得不对车贷险业务进行停办清理整顿2004年3月31日,保监会宣布废止现行车贷险条款费率,车贷险被暂停销售至此,保险业承担的车贷风险已高达2137亿元,车贷险业务在开办不到5年之后退出了市场

(五)新车贷险业务复出阶段

保险公司在痛定思痛认真反思之后,于2004年4月重新推出“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即所谓的新车贷险但车贷险市场从此陷入低迷,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银行汽车经销商以及众多的消费者都对新车贷险反应冷淡

二、对车贷险陷入困境的成因探析

(一)社会信用体系缺失

车贷险退出的直接原因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由于目前国内的个人和企业金融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缺乏信用等级监督和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导致部分金融消费者信用观念淡漠,道德风险日益突出

市场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汽车信贷消费者预期收入落空,导致丧失还款能力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以汽车做营运工具者和企业经营不善亏损倒闭的消费者身上,如交通车辆管理部门的政策变化使部分营运车辆停运,导致还款违约二是贷主出现债务或违法,导致车辆被扣押,造成还款无力和保险标的物消失三是有钱不还,套用信贷资金,对还贷采取能拖则拖的战术四是恶意钻信贷消费的空子有的贷款购车人向银行申请购买高价位的车辆,而实际购买低价位的车辆,恶意多套银行贷款

(二)保险公司管理不善

1.受利益驱动盲目扩张业务,对车贷险风险的认识不足

保险公司大力发展车贷险业务不仅仅是因为车贷险的保费,主要是由此带来的其他车险保费一般车贷险条款都规定在投保车贷险时必须同时投保车辆综合险,包括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盗抢险自燃险等,且必须在贷款期限内连续投保加上开办初期违约率很低,相应的赔付率不到10%,所以保险公司对风险估计过于乐观,忽视风险,制定各种优惠和奖励政策大力扩张业务,不可避免地承保了一些高风险的垃圾业务从银行角度看,银行既可以从汽车消费贷款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又可以通过补充协议几乎将全部贷款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因此往往放松对借款人的资信审查,进而导致车贷险业务的道德风险成倍放大

2.承保条件一降再降,风险积聚成倍放大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财险公司的承保条件一降再降,产生了巨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了争抢业务,与银行签订各种各样的补充协议,在标准条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保险责任缩减责任免除范围,取消免赔额,导致风险程度大大增加

第二,为了争抢业务,向银行支付高额手续费,降低费率,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盈利能力

第三,降低首付比例,甚至虚增车价,造成零首付或负首付,甚至对借款人通过虚增车价套取现金的行为也不认真审查

3.核保程序形同虚设,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为了争夺业务,保险公司纷纷制定各类业务发展奖励政策,并且业务员的工资收入往往只与业绩挂钩,在这种机制下,业务员力求通过增加保费收入的途径实现其工资收入的最大化,盲目发展业务,不顾风险防范除了直接业务外,车贷险业务的另一部分源自保险人和机构,在利益驱动下,机构和人想方设法发展业务,对风险置之不理,加上核保程序几乎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导致有些机构甚至与借款人伪造购车手续骗取银行贷款,进行空车套贷

(三)资信调查严重缺位

放贷前对借款人进行资信调查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基本职责,也是车贷险条款规定银行必须履行的义务但在汽车消费贷款放贷过程中,银行一直以为有资金雄厚的保险公司作“担保”,可以无风险地放贷,旱涝保收,往往忽视对借款人的资信调查,对凡是保险公司同意承保车贷险的购车人,银行几乎是“有求必应”,甚至要求保险公司或车行承担资信调查工作保险公司却认为资信调查是银行应尽的义务,不应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从而导致资信调查这一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形同虚设,这无疑大大提高了风险事故的发生率

(四)银保合作体制不成熟

银保双方在业务合作中的权利义务不对称对于绝大部分财险公司而言,车险是其主要业务,通过争夺车贷险,除可获得相应保费收入外,还可获得汽车综合险的保费和较为稳定的长期客户而许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片面强调自身利益,对无风险的客户不要求投保车贷险,仅对生产性用车和风险无法控制的贷款客户要求投保车贷险,又加大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为了业务,保险公司在强势的银行面前只好自己承担风险此外,银行还要求保险公司返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或者佣金给银行保险公司如果不同意,就无法成为被指定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由于害怕失去新车保险市场而被迫妥协,从而降低了自己的盈利空间以上因素导致所有的贷款风险全部转嫁到保险公司身上,使保证保险成为高风险险种,影响银保双方建立长期的利润共享的合作关系

三、新旧车贷险条款内容之比较

旧版车贷险被叫停之后,2004年4月以来陆续又有各家保险公司的新版车贷险获得保监会批准与旧版车贷险相比较,新版车贷险更注重风险共担和强化资信调查新车贷险条款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一)注重资信调查

在以往的车贷险业务中,保险公司认为资信调查是银行应尽的义务,而银行却因为有保险公司对贷款提供保障而忽视资信调查工作,造成了车贷险业务资信调查的缺失有鉴于此,在新版条款中,保险公司一方面敦促银行履行资信调查义务,一方面独立开展资信调查

(二)重构承保条件

承保条件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确保银行保险公司和借款人三方利益均衡,共同承担风险新版条款在以下几个方面重构了承保条件

一是客户选择方面

1.地域限制:首选为本地居民;若是其他户籍的购车人,需在当地工作一定年限以上,并拥有自有房产,同时提供一名本地户籍的自然人做担保

2.收入限制:贷款购车人需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满足(房贷月供款车贷月供款)/月家庭收入≤50%的条件

二是车型选择方面

承保车型限定为中低档个人消费用车,并且仅限于新车,不承保二手车

三是贷款成数与贷款金额方面

1.设定贷款成数规定基准贷款成数不得高于70%这一方面可以将借款人限制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客户,另一方面让借款人也承担一定风险,充分体现风险共担原则

2.贷款金额规定在4万~60万之间

四是免赔率方面

将免赔率规定为不低于10%设定免赔率的主要目的是让银行承担一定风险以激励其更好地履行义务,控制贷款风险

五是贷款期限方面

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三年一方面,贷款期限过长会使得不可控因素增加,导致违约风险升高,另一方面车辆具有流动性,较房贷险来说车贷险风险更加难以控制,加上近几年车价下降速度太快导致车辆快速贬值,如果贷款期限过长,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将会大大增加

(三)细分风险费率

新版车贷险细分了风险,按照不同的风险水平设定不同的费率水平根据对投保人资信调查的结果确定其适用的费率,根据资信等级的不同,费率水平可在1%~2%之间浮动,从而使得这一产品的费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四、新车贷险业务发展的对策思考

较之旧版车贷险备受市场青睐,新车贷险却饱受市场冷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在我国信用环境没有较大改观前,保险公司对车贷险的风险仍有所忌惮因此,尽管多家保险公司重新设计了产品,缩小了责任,提高了门槛,但没有唤起其发展热情

2.保险公司银行与汽车经销商三方互相推诿,不愿共同分担车贷风险保险公司从控制自身风险角度出发,在新车贷险条款中增加了许多限制性规定,这看似平衡了保险公司银行汽车经销商三方的利益与风险水平,似乎甚为理想,却难以实践

与旧版车贷险经营相比较,新版车贷险经营的外部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信用体制的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仍然是制约新车贷险发展的外部原因因此,目前只有从改善内部利益关系,完善内部管理体制着手,才能找到推动新车贷险发展的道路

(一)有效平衡保险公司银行汽车经销商购车人四方利益,寻求一种新的合作模式

首先,保险公司应当清晰定位新车贷险,明确车贷险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非效益型险种,经营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实现盈利,而是要实现新车贷险及其所带动车险的整体盈利

其次,银行在新车贷险利益链中不能过于强调自身的“零风险”据研究,银行承担车贷险10%~20%的风险责任,车贷险违约率会比银行不承担任何风险责任的违约率低5~10倍因此,银行承担新车贷险中的部分风险责任,对于降低新车贷险经营风险以及推动新车贷险发展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再次,汽车经销商应当积极主动地寻求与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新型合作模式,作出适当的妥协和让步汽车消费市场激烈竞争的现实迫使汽车经销商不得不寻求多元化的营销模式在新车贷险利益链中,汽车经销商可以约定形式承担部分风险,如规范保证金操作抵押车辆的回购以及配合银行和保险公司完善对购车人的资信调查,等等

最后,购车人应当遵守诚信原则,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二)创新体制机制,丰富产品服务,共同推动车贷险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1.保险公司银行汽车经销商三方要通力协作,严把资信调查关,完善核保程序和抵押制度,并建立多样化的风险化解机制,从源头上把握和控制风险,对于逾期和可疑类车贷,三方要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共同分析风险,抓好清欠工作

2.丰富产品体系,开发具有不同保障功能的车贷险产品目前车贷险产品的保障范围狭窄,广度方面只适用于个人消费类的家庭自用车;深度方面只承担投保人因疾病意外事故死亡或残疾而导致投保人不能履行还款义务的责任

广度方面保险公司在注重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同时,应逐步开展能满足更多购车人需求的营业性质用车的保证保险业务,并积极探索能有效化解风险的多种机制

深度方面保险公司应不断丰富新车贷险产品体系,尽可能回归保险的传统保障功能,满足购车人对车贷险产品的不同需求

3.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努力实现多方共赢当车贷利益链中各主体彼此无法做出更大的妥协和让步时,要引进产业链中的其他业务伙伴,将他们整合到车贷险利益链中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推动车贷险业务的发展充分利用汽车生产厂商的优势,让他们参与到新车贷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博弈中来,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如汽车生产厂商承担起逾期贷款车辆按市场价回购的义务,等等这种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博弈各方利益与风险重新分配,实现共赢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车贷经营风险,更重要的是将保险公司银行经销商汽车生产厂商四方紧密联在一起,各方从自身利益考虑,自觉自愿地履行各自的义务,杜绝了过去车贷险业务经营当中银行经销商生产厂家缺位不到位甚至不负责任,所有风险均由保险公司独家承担的不正常现象

4.保险公司要逐步建立与汽车金融集团的合作关系,实现新车贷险的多元化发展汽车金融集团拥有的客户资源优势可以较好地甄别出客户质量,与汽车生产商经销商紧密融合的优势可以使抵押车辆处理便利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经销商和购车人合伙诈骗的风险保险公司如果能与汽车金融集团建立保险业务方面的长期合作关系,将具有不同保障功能车贷险系列产品引入汽车金融公司,无论是对新车贷险业务的发展,还是对车险业务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头军,邹畅.寻求车贷险发展出路[J].中国保险,2006,(1).

[2]刘小刚,童佳.新车贷险博弈[J].中国保险,2006,(3).

[3]谢鹭.车贷险业务发展现状及出路[J].保险研究,2003,(11).

车贷险市场范文篇5

关键词:车贷险;社会信用体系;资信调查;银保合作

一、对车贷险业务发展的历史考察

(一)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形成阶段

1995年,我国开始了汽车消费信贷的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一些汽车生产厂商联合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内尝试性地开展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但由于缺乏相应经验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9月叫停了汽车信贷业务1998年9月,央行出台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恢复了汽车信贷业务,汽车信贷市场开始形成

(二)车贷险产品起步阶段

自1998年中国保监会批准财产保险公司试办机动车辆分期付款售车信用保险,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正式起步同年9月,中国人保财险杭州市分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杭州市吴山支行合作,率先推出了第一张车贷险保单,打响了车贷险市场的第一枪

(三)车贷险业务高速发展阶段

1999年4月,央行又配套出台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的相关举措,有效刺激了私人的汽车消费,汽车消费信贷由此急速升温一时间,车贷险成为了各大保险公司竞相争夺的“蛋糕”,保险公司为了追求保费规模,将经营目标锁定在车贷险及其带动的车险保费上,车贷险业务也以平均每年200%的速度迅猛增长为此,暗中提高手续费假赔款等违法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使车贷险市场在不规范的激烈竞争中,急速畸形膨胀

汽车消费信贷占这一时期整个汽车消费总量的比例大幅提高,由1999年的1%左右,迅速升至2001年的15%汽车消费信贷主体由国有商业银行扩展到股份制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成为贷款银行的优质业务,放贷规模迅速飙升;而保险公司的加入,又使整个汽车销售总量急剧增长

(四)车贷险业务停办阶段

进入2002年,中国汽车信贷市场由汽车经销商之间的竞争逐步上升为银行之间的竞争和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在这一时期,车贷险市场是供不应求,车贷险产品一般捆绑附加其他产品销售消费者在购买车贷险产品时,必须同时购买机动车辆保险产品,车贷险业务极大地拉动了机动车辆保险业务多数保险公司不惜以放宽条件降低门槛,甚至违法违规的方式进行竞争

车贷险业务的扩张效应,使车贷险业务经营中显现的各种问题被忽视被累积被业务规模发展亮点所掩盖到2003年,该险种的出险率急剧攀升,贷款逾期率增大,索赔金额之巨令人震惊,车贷险业务逐步陷入严重亏损的泥潭车贷险业务的巨大风险,迫使各家财险公司不得不对车贷险业务进行停办清理整顿2004年3月31日,保监会宣布废止现行车贷险条款费率,车贷险被暂停销售至此,保险业承担的车贷风险已高达2137亿元,车贷险业务在开办不到5年之后退出了市场

(五)新车贷险业务复出阶段

保险公司在痛定思痛认真反思之后,于2004年4月重新推出“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即所谓的新车贷险但车贷险市场从此陷入低迷,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银行汽车经销商以及众多的消费者都对新车贷险反应冷淡

二、对车贷险陷入困境的成因探析

(一)社会信用体系缺失

车贷险退出的直接原因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由于目前国内的个人和企业金融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缺乏信用等级监督和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导致部分金融消费者信用观念淡漠,道德风险日益突出

市场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汽车信贷消费者预期收入落空,导致丧失还款能力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以汽车做营运工具者和企业经营不善亏损倒闭的消费者身上,如交通车辆管理部门的政策变化使部分营运车辆停运,导致还款违约二是贷主出现债务或违法,导致车辆被扣押,造成还款无力和保险标的物消失三是有钱不还,套用信贷资金,对还贷采取能拖则拖的战术四是恶意钻信贷消费的空子有的贷款购车人向银行申请购买高价位的车辆,而实际购买低价位的车辆,恶意多套银行贷款

(二)保险公司管理不善

1.受利益驱动盲目扩张业务,对车贷险风险的认识不足

保险公司大力发展车贷险业务不仅仅是因为车贷险的保费,主要是由此带来的其他车险保费一般车贷险条款都规定在投保车贷险时必须同时投保车辆综合险,包括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盗抢险自燃险等,且必须在贷款期限内连续投保加上开办初期违约率很低,相应的赔付率不到10%,所以保险公司对风险估计过于乐观,忽视风险,制定各种优惠和奖励政策大力扩张业务,不可避免地承保了一些高风险的垃圾业务从银行角度看,银行既可以从汽车消费贷款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又可以通过补充协议几乎将全部贷款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因此往往放松对借款人的资信审查,进而导致车贷险业务的道德风险成倍放大

2.承保条件一降再降,风险积聚成倍放大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财险公司的承保条件一降再降,产生了巨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了争抢业务,与银行签订各种各样的补充协议,在标准条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保险责任缩减责任免除范围,取消免赔额,导致风险程度大大增加

第二,为了争抢业务,向银行支付高额手续费,降低费率,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盈利能力

第三,降低首付比例,甚至虚增车价,造成零首付或负首付,甚至对借款人通过虚增车价套取现金的行为也不认真审查

3.核保程序形同虚设,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为了争夺业务,保险公司纷纷制定各类业务发展奖励政策,并且业务员的工资收入往往只与业绩挂钩,在这种机制下,业务员力求通过增加保费收入的途径实现其工资收入的最大化,盲目发展业务,不顾风险防范除了直接业务外,车贷险业务的另一部分源自保险人和机构,在利益驱动下,机构和人想方设法发展业务,对风险置之不理,加上核保程序几乎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导致有些机构甚至与借款人伪造购车手续骗取银行贷款,进行空车套贷

(三)资信调查严重缺位

放贷前对借款人进行资信调查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基本职责,也是车贷险条款规定银行必须履行的义务但在汽车消费贷款放贷过程中,银行一直以为有资金雄厚的保险公司作“担保”,可以无风险地放贷,旱涝保收,往往忽视对借款人的资信调查,对凡是保险公司同意承保车贷险的购车人,银行几乎是“有求必应”,甚至要求保险公司或车行承担资信调查工作保险公司却认为资信调查是银行应尽的义务,不应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从而导致资信调查这一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形同虚设,这无疑大大提高了风险事故的发生率

(四)银保合作体制不成熟

银保双方在业务合作中的权利义务不对称对于绝大部分财险公司而言,车险是其主要业务,通过争夺车贷险,除可获得相应保费收入外,还可获得汽车综合险的保费和较为稳定的长期客户而许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片面强调自身利益,对无风险的客户不要求投保车贷险,仅对生产性用车和风险无法控制的贷款客户要求投保车贷险,又加大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为了业务,保险公司在强势的银行面前只好自己承担风险此外,银行还要求保险公司返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或者佣金给银行保险公司如果不同意,就无法成为被指定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由于害怕失去新车保险市场而被迫妥协,从而降低了自己的盈利空间以上因素导致所有的贷款风险全部转嫁到保险公司身上,使保证保险成为高风险险种,影响银保双方建立长期的利润共享的合作关系

三、新旧车贷险条款内容之比较

旧版车贷险被叫停之后,2004年4月以来陆续又有各家保险公司的新版车贷险获得保监会批准与旧版车贷险相比较,新版车贷险更注重风险共担和强化资信调查新车贷险条款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一)注重资信调查

在以往的车贷险业务中,保险公司认为资信调查是银行应尽的义务,而银行却因为有保险公司对贷款提供保障而忽视资信调查工作,造成了车贷险业务资信调查的缺失有鉴于此,在新版条款中,保险公司一方面敦促银行履行资信调查义务,一方面独立开展资信调查

(二)重构承保条件

承保条件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确保银行保险公司和借款人三方利益均衡,共同承担风险新版条款在以下几个方面重构了承保条件

一是客户选择方面

1.地域限制:首选为本地居民;若是其他户籍的购车人,需在当地工作一定年限以上,并拥有自有房产,同时提供一名本地户籍的自然人做担保

2.收入限制:贷款购车人需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满足(房贷月供款车贷月供款)/月家庭收入≤50%的条件

二是车型选择方面

承保车型限定为中低档个人消费用车,并且仅限于新车,不承保二手车

三是贷款成数与贷款金额方面

1.设定贷款成数规定基准贷款成数不得高于70%这一方面可以将借款人限制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客户,另一方面让借款人也承担一定风险,充分体现风险共担原则

2.贷款金额规定在4万~60万之间

四是免赔率方面

将免赔率规定为不低于10%设定免赔率的主要目的是让银行承担一定风险以激励其更好地履行义务,控制贷款风险

五是贷款期限方面

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三年一方面,贷款期限过长会使得不可控因素增加,导致违约风险升高,另一方面车辆具有流动性,较房贷险来说车贷险风险更加难以控制,加上近几年车价下降速度太快导致车辆快速贬值,如果贷款期限过长,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将会大大增加

(三)细分风险费率

新版车贷险细分了风险,按照不同的风险水平设定不同的费率水平根据对投保人资信调查的结果确定其适用的费率,根据资信等级的不同,费率水平可在1%~2%之间浮动,从而使得这一产品的费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四、新车贷险业务发展的对策思考

较之旧版车贷险备受市场青睐,新车贷险却饱受市场冷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在我国信用环境没有较大改观前,保险公司对车贷险的风险仍有所忌惮因此,尽管多家保险公司重新设计了产品,缩小了责任,提高了门槛,但没有唤起其发展热情

2.保险公司银行与汽车经销商三方互相推诿,不愿共同分担车贷风险保险公司从控制自身风险角度出发,在新车贷险条款中增加了许多限制性规定,这看似平衡了保险公司银行汽车经销商三方的利益与风险水平,似乎甚为理想,却难以实践

与旧版车贷险经营相比较,新版车贷险经营的外部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信用体制的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仍然是制约新车贷险发展的外部原因因此,目前只有从改善内部利益关系,完善内部管理体制着手,才能找到推动新车贷险发展的道路

(一)有效平衡保险公司银行汽车经销商购车人四方利益,寻求一种新的合作模式

首先,保险公司应当清晰定位新车贷险,明确车贷险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非效益型险种,经营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实现盈利,而是要实现新车贷险及其所带动车险的整体盈利

其次,银行在新车贷险利益链中不能过于强调自身的“零风险”据研究,银行承担车贷险10%~20%的风险责任,车贷险违约率会比银行不承担任何风险责任的违约率低5~10倍因此,银行承担新车贷险中的部分风险责任,对于降低新车贷险经营风险以及推动新车贷险发展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再次,汽车经销商应当积极主动地寻求与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新型合作模式,作出适当的妥协和让步汽车消费市场激烈竞争的现实迫使汽车经销商不得不寻求多元化的营销模式在新车贷险利益链中,汽车经销商可以约定形式承担部分风险,如规范保证金操作抵押车辆的回购以及配合银行和保险公司完善对购车人的资信调查,等等

最后,购车人应当遵守诚信原则,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二)创新体制机制,丰富产品服务,共同推动车贷险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1.保险公司银行汽车经销商三方要通力协作,严把资信调查关,完善核保程序和抵押制度,并建立多样化的风险化解机制,从源头上把握和控制风险,对于逾期和可疑类车贷,三方要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共同分析风险,抓好清欠工作

2.丰富产品体系,开发具有不同保障功能的车贷险产品目前车贷险产品的保障范围狭窄,广度方面只适用于个人消费类的家庭自用车;深度方面只承担投保人因疾病意外事故死亡或残疾而导致投保人不能履行还款义务的责任

广度方面保险公司在注重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同时,应逐步开展能满足更多购车人需求的营业性质用车的保证保险业务,并积极探索能有效化解风险的多种机制

深度方面保险公司应不断丰富新车贷险产品体系,尽可能回归保险的传统保障功能,满足购车人对车贷险产品的不同需求

3.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努力实现多方共赢当车贷利益链中各主体彼此无法做出更大的妥协和让步时,要引进产业链中的其他业务伙伴,将他们整合到车贷险利益链中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推动车贷险业务的发展充分利用汽车生产厂商的优势,让他们参与到新车贷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博弈中来,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如汽车生产厂商承担起逾期贷款车辆按市场价回购的义务,等等这种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博弈各方利益与风险重新分配,实现共赢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车贷经营风险,更重要的是将保险公司银行经销商汽车生产厂商四方紧密联在一起,各方从自身利益考虑,自觉自愿地履行各自的义务,杜绝了过去车贷险业务经营当中银行经销商生产厂家缺位不到位甚至不负责任,所有风险均由保险公司独家承担的不正常现象

4.保险公司要逐步建立与汽车金融集团的合作关系,实现新车贷险的多元化发展汽车金融集团拥有的客户资源优势可以较好地甄别出客户质量,与汽车生产商经销商紧密融合的优势可以使抵押车辆处理便利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经销商和购车人合伙诈骗的风险保险公司如果能与汽车金融集团建立保险业务方面的长期合作关系,将具有不同保障功能车贷险系列产品引入汽车金融公司,无论是对新车贷险业务的发展,还是对车险业务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头军,邹畅.寻求车贷险发展出路[J].中国保险,2006,(1).

车贷险市场范文篇6

关键词:车贷险;社会信用体系;资信调查;银保合作

一、对车贷险业务发展的历史考察

(一)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形成阶段

1995年,我国开始了汽车消费信贷的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一些汽车生产厂商联合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内尝试性地开展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但由于缺乏相应经验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9月叫停了汽车信贷业务1998年9月,央行出台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恢复了汽车信贷业务,汽车信贷市场开始形成

(二)车贷险产品起步阶段

自1998年中国保监会批准财产保险公司试办机动车辆分期付款售车信用保险,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正式起步同年9月,中国人保财险杭州市分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杭州市吴山支行合作,率先推出了第一张车贷险保单,打响了车贷险市场的第一枪

(三)车贷险业务高速发展阶段

1999年4月,央行又配套出台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的相关举措,有效刺激了私人的汽车消费,汽车消费信贷由此急速升温一时间,车贷险成为了各大保险公司竞相争夺的“蛋糕”,保险公司为了追求保费规模,将经营目标锁定在车贷险及其带动的车险保费上,车贷险业务也以平均每年200%的速度迅猛增长为此,暗中提高手续费假赔款等违法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使车贷险市场在不规范的激烈竞争中,急速畸形膨胀

汽车消费信贷占这一时期整个汽车消费总量的比例大幅提高,由1999年的1%左右,迅速升至2001年的15%汽车消费信贷主体由国有商业银行扩展到股份制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成为贷款银行的优质业务,放贷规模迅速飙升;而保险公司的加入,又使整个汽车销售总量急剧增长

(四)车贷险业务停办阶段

进入2002年,中国汽车信贷市场由汽车经销商之间的竞争逐步上升为银行之间的竞争和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在这一时期,车贷险市场是供不应求,车贷险产品一般捆绑附加其他产品销售消费者在购买车贷险产品时,必须同时购买机动车辆保险产品,车贷险业务极大地拉动了机动车辆保险业务多数保险公司不惜以放宽条件降低门槛,甚至违法违规的方式进行竞争

车贷险业务的扩张效应,使车贷险业务经营中显现的各种问题被忽视被累积被业务规模发展亮点所掩盖到2003年,该险种的出险率急剧攀升,贷款逾期率增大,索赔金额之巨令人震惊,车贷险业务逐步陷入严重亏损的泥潭车贷险业务的巨大风险,迫使各家财险公司不得不对车贷险业务进行停办清理整顿2004年3月31日,保监会宣布废止现行车贷险条款费率,车贷险被暂停销售至此,保险业承担的车贷风险已高达2137亿元,车贷险业务在开办不到5年之后退出了市场

(五)新车贷险业务复出阶段

保险公司在痛定思痛认真反思之后,于2004年4月重新推出“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即所谓的新车贷险但车贷险市场从此陷入低迷,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银行汽车经销商以及众多的消费者都对新车贷险反应冷淡

二、对车贷险陷入困境的成因探析

(一)社会信用体系缺失

车贷险退出的直接原因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由于目前国内的个人和企业金融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缺乏信用等级监督和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导致部分金融消费者信用观念淡漠,道德风险日益突出

市场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汽车信贷消费者预期收入落空,导致丧失还款能力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以汽车做营运工具者和企业经营不善亏损倒闭的消费者身上,如交通车辆管理部门的政策变化使部分营运车辆停运,导致还款违约二是贷主出现债务或违法,导致车辆被扣押,造成还款无力和保险标的物消失三是有钱不还,套用信贷资金,对还贷采取能拖则拖的战术四是恶意钻信贷消费的空子有的贷款购车人向银行申请购买高价位的车辆,而实际购买低价位的车辆,恶意多套银行贷款

(二)保险公司管理不善

1.受利益驱动盲目扩张业务,对车贷险风险的认识不足

保险公司大力发展车贷险业务不仅仅是因为车贷险的保费,主要是由此带来的其他车险保费一般车贷险条款都规定在投保车贷险时必须同时投保车辆综合险,包括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盗抢险自燃险等,且必须在贷款期限内连续投保加上开办初期违约率很低,相应的赔付率不到10%,所以保险公司对风险估计过于乐观,忽视风险,制定各种优惠和奖励政策大力扩张业务,不可避免地承保了一些高风险的垃圾业务从银行角度看,银行既可以从汽车消费贷款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又可以通过补充协议几乎将全部贷款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因此往往放松对借款人的资信审查,进而导致车贷险业务的道德风险成倍放大

2.承保条件一降再降,风险积聚成倍放大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财险公司的承保条件一降再降,产生了巨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了争抢业务,与银行签订各种各样的补充协议,在标准条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保险责任缩减责任免除范围,取消免赔额,导致风险程度大大增加

第二,为了争抢业务,向银行支付高额手续费,降低费率,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盈利能力

第三,降低首付比例,甚至虚增车价,造成零首付或负首付,甚至对借款人通过虚增车价套取现金的行为也不认真审查

3.核保程序形同虚设,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为了争夺业务,保险公司纷纷制定各类业务发展奖励政策,并且业务员的工资收入往往只与业绩挂钩,在这种机制下,业务员力求通过增加保费收入的途径实现其工资收入的最大化,盲目发展业务,不顾风险防范除了直接业务外,车贷险业务的另一部分源自保险人和机构,在利益驱动下,机构和人想方设法发展业务,对风险置之不理,加上核保程序几乎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导致有些机构甚至与借款人伪造购车手续骗取银行贷款,进行空车套贷

(三)资信调查严重缺位

放贷前对借款人进行资信调查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基本职责,也是车贷险条款规定银行必须履行的义务但在汽车消费贷款放贷过程中,银行一直以为有资金雄厚的保险公司作“担保”,可以无风险地放贷,旱涝保收,往往忽视对借款人的资信调查,对凡是保险公司同意承保车贷险的购车人,银行几乎是“有求必应”,甚至要求保险公司或车行承担资信调查工作保险公司却认为资信调查是银行应尽的义务,不应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从而导致资信调查这一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形同虚设,这无疑大大提高了风险事故的发生率

(四)银保合作体制不成熟

银保双方在业务合作中的权利义务不对称对于绝大部分财险公司而言,车险是其主要业务,通过争夺车贷险,除可获得相应保费收入外,还可获得汽车综合险的保费和较为稳定的长期客户而许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片面强调自身利益,对无风险的客户不要求投保车贷险,仅对生产性用车和风险无法控制的贷款客户要求投保车贷险,又加大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为了业务,保险公司在强势的银行面前只好自己承担风险此外,银行还要求保险公司返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或者佣金给银行保险公司如果不同意,就无法成为被指定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由于害怕失去新车保险市场而被迫妥协,从而降低了自己的盈利空间以上因素导致所有的贷款风险全部转嫁到保险公司身上,使保证保险成为高风险险种,影响银保双方建立长期的利润共享的合作关系

三、新旧车贷险条款内容之比较

旧版车贷险被叫停之后,2004年4月以来陆续又有各家保险公司的新版车贷险获得保监会批准与旧版车贷险相比较,新版车贷险更注重风险共担和强化资信调查新车贷险条款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一)注重资信调查

在以往的车贷险业务中,保险公司认为资信调查是银行应尽的义务,而银行却因为有保险公司对贷款提供保障而忽视资信调查工作,造成了车贷险业务资信调查的缺失有鉴于此,在新版条款中,保险公司一方面敦促银行履行资信调查义务,一方面独立开展资信调查

(二)重构承保条件

承保条件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确保银行保险公司和借款人三方利益均衡,共同承担风险新版条款在以下几个方面重构了承保条件

一是客户选择方面

1.地域限制:首选为本地居民;若是其他户籍的购车人,需在当地工作一定年限以上,并拥有自有房产,同时提供一名本地户籍的自然人做担保

2.收入限制:贷款购车人需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满足(房贷月供款车贷月供款)/月家庭收入≤50%的条件

二是车型选择方面

承保车型限定为中低档个人消费用车,并且仅限于新车,不承保二手车

三是贷款成数与贷款金额方面

1.设定贷款成数规定基准贷款成数不得高于70%这一方面可以将借款人限制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客户,另一方面让借款人也承担一定风险,充分体现风险共担原则

2.贷款金额规定在4万~60万之间

四是免赔率方面

将免赔率规定为不低于10%设定免赔率的主要目的是让银行承担一定风险以激励其更好地履行义务,控制贷款风险

五是贷款期限方面

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三年一方面,贷款期限过长会使得不可控因素增加,导致违约风险升高,另一方面车辆具有流动性,较房贷险来说车贷险风险更加难以控制,加上近几年车价下降速度太快导致车辆快速贬值,如果贷款期限过长,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将会大大增加

(三)细分风险费率

新版车贷险细分了风险,按照不同的风险水平设定不同的费率水平根据对投保人资信调查的结果确定其适用的费率,根据资信等级的不同,费率水平可在1%~2%之间浮动,从而使得这一产品的费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四、新车贷险业务发展的对策思考

较之旧版车贷险备受市场青睐,新车贷险却饱受市场冷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在我国信用环境没有较大改观前,保险公司对车贷险的风险仍有所忌惮因此,尽管多家保险公司重新设计了产品,缩小了责任,提高了门槛,但没有唤起其发展热情

2.保险公司银行与汽车经销商三方互相推诿,不愿共同分担车贷风险保险公司从控制自身风险角度出发,在新车贷险条款中增加了许多限制性规定,这看似平衡了保险公司银行汽车经销商三方的利益与风险水平,似乎甚为理想,却难以实践

与旧版车贷险经营相比较,新版车贷险经营的外部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信用体制的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仍然是制约新车贷险发展的外部原因因此,目前只有从改善内部利益关系,完善内部管理体制着手,才能找到推动新车贷险发展的道路

(一)有效平衡保险公司银行汽车经销商购车人四方利益,寻求一种新的合作模式

首先,保险公司应当清晰定位新车贷险,明确车贷险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非效益型险种,经营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实现盈利,而是要实现新车贷险及其所带动车险的整体盈利

其次,银行在新车贷险利益链中不能过于强调自身的“零风险”据研究,银行承担车贷险10%~20%的风险责任,车贷险违约率会比银行不承担任何风险责任的违约率低5~10倍因此,银行承担新车贷险中的部分风险责任,对于降低新车贷险经营风险以及推动新车贷险发展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再次,汽车经销商应当积极主动地寻求与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新型合作模式,作出适当的妥协和让步汽车消费市场激烈竞争的现实迫使汽车经销商不得不寻求多元化的营销模式在新车贷险利益链中,汽车经销商可以约定形式承担部分风险,如规范保证金操作抵押车辆的回购以及配合银行和保险公司完善对购车人的资信调查,等等

最后,购车人应当遵守诚信原则,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二)创新体制机制,丰富产品服务,共同推动车贷险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1.保险公司银行汽车经销商三方要通力协作,严把资信调查关,完善核保程序和抵押制度,并建立多样化的风险化解机制,从源头上把握和控制风险,对于逾期和可疑类车贷,三方要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共同分析风险,抓好清欠工作

2.丰富产品体系,开发具有不同保障功能的车贷险产品目前车贷险产品的保障范围狭窄,广度方面只适用于个人消费类的家庭自用车;深度方面只承担投保人因疾病意外事故死亡或残疾而导致投保人不能履行还款义务的责任

广度方面保险公司在注重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同时,应逐步开展能满足更多购车人需求的营业性质用车的保证保险业务,并积极探索能有效化解风险的多种机制

深度方面保险公司应不断丰富新车贷险产品体系,尽可能回归保险的传统保障功能,满足购车人对车贷险产品的不同需求

3.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努力实现多方共赢当车贷利益链中各主体彼此无法做出更大的妥协和让步时,要引进产业链中的其他业务伙伴,将他们整合到车贷险利益链中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推动车贷险业务的发展充分利用汽车生产厂商的优势,让他们参与到新车贷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博弈中来,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如汽车生产厂商承担起逾期贷款车辆按市场价回购的义务,等等这种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博弈各方利益与风险重新分配,实现共赢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车贷经营风险,更重要的是将保险公司银行经销商汽车生产厂商四方紧密联在一起,各方从自身利益考虑,自觉自愿地履行各自的义务,杜绝了过去车贷险业务经营当中银行经销商生产厂家缺位不到位甚至不负责任,所有风险均由保险公司独家承担的不正常现象

4.保险公司要逐步建立与汽车金融集团的合作关系,实现新车贷险的多元化发展汽车金融集团拥有的客户资源优势可以较好地甄别出客户质量,与汽车生产商经销商紧密融合的优势可以使抵押车辆处理便利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经销商和购车人合伙诈骗的风险保险公司如果能与汽车金融集团建立保险业务方面的长期合作关系,将具有不同保障功能车贷险系列产品引入汽车金融公司,无论是对新车贷险业务的发展,还是对车险业务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头军,邹畅.寻求车贷险发展出路[J].中国保险,2006,(1).

车贷险市场范文篇7

关键词:车贷险;社会信用体系;资信调查;银保合作

一、对车贷险业务发展的历史考察

(一)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形成阶段

1995年,我国开始了汽车消费信贷的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一些汽车生产厂商联合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内尝试性地开展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但由于缺乏相应经验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9月叫停了汽车信贷业务1998年9月,央行出台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恢复了汽车信贷业务,汽车信贷市场开始形成

(二)车贷险产品起步阶段

自1998年中国保监会批准财产保险公司试办机动车辆分期付款售车信用保险,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正式起步同年9月,中国人保财险杭州市分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杭州市吴山支行合作,率先推出了第一张车贷险保单,打响了车贷险市场的第一枪

(三)车贷险业务高速发展阶段

1999年4月,央行又配套出台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的相关举措,有效刺激了私人的汽车消费,汽车消费信贷由此急速升温一时间,车贷险成为了各大保险公司竞相争夺的“蛋糕”,保险公司为了追求保费规模,将经营目标锁定在车贷险及其带动的车险保费上,车贷险业务也以平均每年200%的速度迅猛增长为此,暗中提高手续费假赔款等违法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使车贷险市场在不规范的激烈竞争中,急速畸形膨胀

汽车消费信贷占这一时期整个汽车消费总量的比例大幅提高,由1999年的1%左右,迅速升至2001年的15%汽车消费信贷主体由国有商业银行扩展到股份制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成为贷款银行的优质业务,放贷规模迅速飙升;而保险公司的加入,又使整个汽车销售总量急剧增长

(四)车贷险业务停办阶段

进入2002年,中国汽车信贷市场由汽车经销商之间的竞争逐步上升为银行之间的竞争和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在这一时期,车贷险市场是供不应求,车贷险产品一般捆绑附加其他产品销售消费者在购买车贷险产品时,必须同时购买机动车辆保险产品,车贷险业务极大地拉动了机动车辆保险业务多数保险公司不惜以放宽条件降低门槛,甚至违法违规的方式进行竞争

车贷险业务的扩张效应,使车贷险业务经营中显现的各种问题被忽视被累积被业务规模发展亮点所掩盖到2003年,该险种的出险率急剧攀升,贷款逾期率增大,索赔金额之巨令人震惊,车贷险业务逐步陷入严重亏损的泥潭车贷险业务的巨大风险,迫使各家财险公司不得不对车贷险业务进行停办清理整顿2004年3月31日,保监会宣布废止现行车贷险条款费率,车贷险被暂停销售至此,保险业承担的车贷风险已高达2137亿元,车贷险业务在开办不到5年之后退出了市场

(五)新车贷险业务复出阶段

保险公司在痛定思痛认真反思之后,于2004年4月重新推出“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即所谓的新车贷险但车贷险市场从此陷入低迷,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银行汽车经销商以及众多的消费者都对新车贷险反应冷淡

二、对车贷险陷入困境的成因探析

(一)社会信用体系缺失

车贷险退出的直接原因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由于目前国内的个人和企业金融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缺乏信用等级监督和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导致部分金融消费者信用观念淡漠,道德风险日益突出

市场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汽车信贷消费者预期收入落空,导致丧失还款能力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以汽车做营运工具者和企业经营不善亏损倒闭的消费者身上,如交通车辆管理部门的政策变化使部分营运车辆停运,导致还款违约二是贷主出现债务或违法,导致车辆被扣押,造成还款无力和保险标的物消失三是有钱不还,套用信贷资金,对还贷采取能拖则拖的战术四是恶意钻信贷消费的空子有的贷款购车人向银行申请购买高价位的车辆,而实际购买低价位的车辆,恶意多套银行贷款

(二)保险公司管理不善

1.受利益驱动盲目扩张业务,对车贷险风险的认识不足

保险公司大力发展车贷险业务不仅仅是因为车贷险的保费,主要是由此带来的其他车险保费一般车贷险条款都规定在投保车贷险时必须同时投保车辆综合险,包括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盗抢险自燃险等,且必须在贷款期限内连续投保加上开办初期违约率很低,相应的赔付率不到10%,所以保险公司对风险估计过于乐观,忽视风险,制定各种优惠和奖励政策大力扩张业务,不可避免地承保了一些高风险的垃圾业务从银行角度看,银行既可以从汽车消费贷款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又可以通过补充协议几乎将全部贷款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因此往往放松对借款人的资信审查,进而导致车贷险业务的道德风险成倍放大

2.承保条件一降再降,风险积聚成倍放大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财险公司的承保条件一降再降,产生了巨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了争抢业务,与银行签订各种各样的补充协议,在标准条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保险责任缩减责任免除范围,取消免赔额,导致风险程度大大增加

第二,为了争抢业务,向银行支付高额手续费,降低费率,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盈利能力

第三,降低首付比例,甚至虚增车价,造成零首付或负首付,甚至对借款人通过虚增车价套取现金的行为也不认真审查

3.核保程序形同虚设,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为了争夺业务,保险公司纷纷制定各类业务发展奖励政策,并且业务员的工资收入往往只与业绩挂钩,在这种机制下,业务员力求通过增加保费收入的途径实现其工资收入的最大化,盲目发展业务,不顾风险防范除了直接业务外,车贷险业务的另一部分源自保险人和机构,在利益驱动下,机构和人想方设法发展业务,对风险置之不理,加上核保程序几乎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导致有些机构甚至与借款人伪造购车手续骗取银行贷款,进行空车套贷

(三)资信调查严重缺位

放贷前对借款人进行资信调查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基本职责,也是车贷险条款规定银行必须履行的义务但在汽车消费贷款放贷过程中,银行一直以为有资金雄厚的保险公司作“担保”,可以无风险地放贷,旱涝保收,往往忽视对借款人的资信调查,对凡是保险公司同意承保车贷险的购车人,银行几乎是“有求必应”,甚至要求保险公司或车行承担资信调查工作保险公司却认为资信调查是银行应尽的义务,不应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从而导致资信调查这一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形同虚设,这无疑大大提高了风险事故的发生率

(四)银保合作体制不成熟

银保双方在业务合作中的权利义务不对称对于绝大部分财险公司而言,车险是其主要业务,通过争夺车贷险,除可获得相应保费收入外,还可获得汽车综合险的保费和较为稳定的长期客户而许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片面强调自身利益,对无风险的客户不要求投保车贷险,仅对生产性用车和风险无法控制的贷款客户要求投保车贷险,又加大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为了业务,保险公司在强势的银行面前只好自己承担风险此外,银行还要求保险公司返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或者佣金给银行保险公司如果不同意,就无法成为被指定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由于害怕失去新车保险市场而被迫妥协,从而降低了自己的盈利空间以上因素导致所有的贷款风险全部转嫁到保险公司身上,使保证保险成为高风险险种,影响银保双方建立长期的利润共享的合作关系三、新旧车贷险条款内容之比较

旧版车贷险被叫停之后,2004年4月以来陆续又有各家保险公司的新版车贷险获得保监会批准与旧版车贷险相比较,新版车贷险更注重风险共担和强化资信调查新车贷险条款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一)注重资信调查

在以往的车贷险业务中,保险公司认为资信调查是银行应尽的义务,而银行却因为有保险公司对贷款提供保障而忽视资信调查工作,造成了车贷险业务资信调查的缺失有鉴于此,在新版条款中,保险公司一方面敦促银行履行资信调查义务,一方面独立开展资信调查

(二)重构承保条件

承保条件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确保银行保险公司和借款人三方利益均衡,共同承担风险新版条款在以下几个方面重构了承保条件

一是客户选择方面

1.地域限制:首选为本地居民;若是其他户籍的购车人,需在当地工作一定年限以上,并拥有自有房产,同时提供一名本地户籍的自然人做担保

2.收入限制:贷款购车人需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满足(房贷月供款车贷月供款)/月家庭收入≤50%的条件

二是车型选择方面

承保车型限定为中低档个人消费用车,并且仅限于新车,不承保二手车

三是贷款成数与贷款金额方面

1.设定贷款成数规定基准贷款成数不得高于70%这一方面可以将借款人限制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客户,另一方面让借款人也承担一定风险,充分体现风险共担原则

2.贷款金额规定在4万~60万之间

四是免赔率方面

将免赔率规定为不低于10%设定免赔率的主要目的是让银行承担一定风险以激励其更好地履行义务,控制贷款风险

五是贷款期限方面

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三年一方面,贷款期限过长会使得不可控因素增加,导致违约风险升高,另一方面车辆具有流动性,较房贷险来说车贷险风险更加难以控制,加上近几年车价下降速度太快导致车辆快速贬值,如果贷款期限过长,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将会大大增加

(三)细分风险费率

新版车贷险细分了风险,按照不同的风险水平设定不同的费率水平根据对投保人资信调查的结果确定其适用的费率,根据资信等级的不同,费率水平可在1%~2%之间浮动,从而使得这一产品的费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四、新车贷险业务发展的对策思考

较之旧版车贷险备受市场青睐,新车贷险却饱受市场冷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在我国信用环境没有较大改观前,保险公司对车贷险的风险仍有所忌惮因此,尽管多家保险公司重新设计了产品,缩小了责任,提高了门槛,但没有唤起其发展热情

2.保险公司银行与汽车经销商三方互相推诿,不愿共同分担车贷风险保险公司从控制自身风险角度出发,在新车贷险条款中增加了许多限制性规定,这看似平衡了保险公司银行汽车经销商三方的利益与风险水平,似乎甚为理想,却难以实践

与旧版车贷险经营相比较,新版车贷险经营的外部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信用体制的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仍然是制约新车贷险发展的外部原因因此,目前只有从改善内部利益关系,完善内部管理体制着手,才能找到推动新车贷险发展的道路

(一)有效平衡保险公司银行汽车经销商购车人四方利益,寻求一种新的合作模式

首先,保险公司应当清晰定位新车贷险,明确车贷险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非效益型险种,经营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实现盈利,而是要实现新车贷险及其所带动车险的整体盈利

其次,银行在新车贷险利益链中不能过于强调自身的“零风险”据研究,银行承担车贷险10%~20%的风险责任,车贷险违约率会比银行不承担任何风险责任的违约率低5~10倍因此,银行承担新车贷险中的部分风险责任,对于降低新车贷险经营风险以及推动新车贷险发展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再次,汽车经销商应当积极主动地寻求与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新型合作模式,作出适当的妥协和让步汽车消费市场激烈竞争的现实迫使汽车经销商不得不寻求多元化的营销模式在新车贷险利益链中,汽车经销商可以约定形式承担部分风险,如规范保证金操作抵押车辆的回购以及配合银行和保险公司完善对购车人的资信调查,等等

最后,购车人应当遵守诚信原则,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二)创新体制机制,丰富产品服务,共同推动车贷险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1.保险公司银行汽车经销商三方要通力协作,严把资信调查关,完善核保程序和抵押制度,并建立多样化的风险化解机制,从源头上把握和控制风险,对于逾期和可疑类车贷,三方要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共同分析风险,抓好清欠工作

2.丰富产品体系,开发具有不同保障功能的车贷险产品目前车贷险产品的保障范围狭窄,广度方面只适用于个人消费类的家庭自用车;深度方面只承担投保人因疾病意外事故死亡或残疾而导致投保人不能履行还款义务的责任

广度方面保险公司在注重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同时,应逐步开展能满足更多购车人需求的营业性质用车的保证保险业务,并积极探索能有效化解风险的多种机制

深度方面保险公司应不断丰富新车贷险产品体系,尽可能回归保险的传统保障功能,满足购车人对车贷险产品的不同需求

3.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努力实现多方共赢当车贷利益链中各主体彼此无法做出更大的妥协和让步时,要引进产业链中的其他业务伙伴,将他们整合到车贷险利益链中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推动车贷险业务的发展充分利用汽车生产厂商的优势,让他们参与到新车贷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博弈中来,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如汽车生产厂商承担起逾期贷款车辆按市场价回购的义务,等等这种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博弈各方利益与风险重新分配,实现共赢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车贷经营风险,更重要的是将保险公司银行经销商汽车生产厂商四方紧密联在一起,各方从自身利益考虑,自觉自愿地履行各自的义务,杜绝了过去车贷险业务经营当中银行经销商生产厂家缺位不到位甚至不负责任,所有风险均由保险公司独家承担的不正常现象

4.保险公司要逐步建立与汽车金融集团的合作关系,实现新车贷险的多元化发展汽车金融集团拥有的客户资源优势可以较好地甄别出客户质量,与汽车生产商经销商紧密融合的优势可以使抵押车辆处理便利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经销商和购车人合伙诈骗的风险保险公司如果能与汽车金融集团建立保险业务方面的长期合作关系,将具有不同保障功能车贷险系列产品引入汽车金融公司,无论是对新车贷险业务的发展,还是对车险业务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头军,邹畅.寻求车贷险发展出路[J].中国保险,2006,(1).

车贷险市场范文篇8

一、现状与前景

所谓车贷险,即购车人要想获得银行的按揭贷款,必须先买这种保险:由保险公司负责调查贷款申请人的资信,万一借款人不能按约定还款,由保险公司负责银行的损失。

具体讲,为了转移银行的风险,保险公司开设了汽车贷款分期付款保险。汽车贷款分期付款保险是以汽车消费贷款合同规定的还款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它既是一种信用保险,同时又是汽车消费贷款的保证。

近年来,随着汽车消费贷款的不断增多,汽车贷款保险一度成为保险公司争夺的热点。有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国个人汽车信贷余额达945亿多元,且正迅猛增长。在近年来新增的私家车中,有1/3的是贷款购车。车贷正在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领域最为红火的业务之一。

汽车贷款越来越火,各家商业银行和汽车经销商趋之若骛。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我国即将进入一个大规模汽车消费的时代。到2005年,中国有购车能力的家庭将达到4200万户。对于开办汽车贷款的机构来说,这就意味着成百千亿的贷款总额和利息收入。汽车信贷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从2000年起,银行与保险公司联手打造汽车消费信贷的“蛋糕”,使得汽车消费信贷不断升温,车贷险市场越做越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业务却逐渐陷入了尴尬境地。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实际操作失范,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与所获得的收益已越来越不相适宜。目前,高赔付率、高贷款逾期率、高出险率和低费率、低追偿成功率等“三高二低”已成为车贷险的致命伤,信用危机也使保险公司望而却步。所有开办车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无不在这一业务上陷入了亏损的泥潭。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看,当履约风险超过保险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时,必然要做出相应调整,最终结果就是无奈放弃了车贷履约保险这块“蛋糕”。

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部分保险公司最近相继宣布停办车贷险业务,还没有停办这项业务的保险公司也开始明显收缩。而很快就将出台的“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将使保险公司面临更大的考验。

二、凸现的风险

目前,贷款的流程是:先由保险公司对借款人进行调查,银行根据保险公司的调查材料按图索骥,根据履约保单和机动车辆保单发放贷款。对于银行来说,贷款人在买车时,买一个车贷险,以后一旦出现恶意贷款或是呆帐坏帐,银行所有损失都由保险公司负责理赔。在现行的汽车信贷链上,我们看到的是银行和汽车经销商不承担任何风险,而让保险公司独挡的模式。在系统性风险的作用下,保险公司承担了全部的责任。照此办理,车贷险己成为吞噬保险公司利润的黑洞。

1.车贷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它最直接的反映是个人信用风险过大,由于目前国内的个人和企业金融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缺乏信用等级监督和对失信者进行惩罚的机制,部分消费者信用观念淡漠。个人信用风险已成为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

2.信贷管理主体偏移,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本该由银行落实的贷款“三查”基本上是由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操作。从而造成贷前调查错位,银行对第一还款人的资信状况缺乏真实全面的了解。由于投保双方信息不对称,没有投保人理赔信息跟踪制度,部分高风险投保人可自由流动,使保险公司制定的高风险条款形同虚设。对凡是保险公司同意承保车贷险的购车人,银行几乎是“有求必应”,银行的贷款调查只停留在表面上的审查上,因而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3.从去年底开始,不少银行降低了汽车按揭的门槛,给汽车按揭坏帐抬头以可乘之机。有的银行降低汽车按揭门槛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幅下调首付比例,有的银行甚至推出了“零首付”;将规定的3年还贷年限延长到5年~8年;大幅下调贷款利率;将放贷人对象逐步由高收入扩展到一般的工薪阶层:放宽、简化信用审核,甚至取消担保人制度等。

4.保险公司在做资信审验时,为了杜绝风险,根据要求,公司要见本人,要见身份证原件,还有人户的调查、电话的回访,确认这个人是真实的、真正的消费者,而且买车是用于家庭消费。这个确认过程很烦琐,保险公司显然不如银行的手段和资料完备,又没有现成的征信系统可查,只能是凭感觉,凭经验,既不科学,又搞得很累。现行的做法往往是保险公司对借款人的调查由车商“代办”。现在看来,在这一业务领域没有可行性强的一套制度或机制约束,承担的风险太集中、太大。

5.保险公司为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竟相加大自己的负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保险公司违规操作。为了争抢业务,它们的分支机构将总公司经过一定标准和数据研发的、报经保监会备案的车贷险条款与银行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随意加以更改,扩大了保险责任。比如规定逾期3个月不还款保险公司就要承担赔付责任等。

(2)条款规定保险公司有绝对免赔率,一般在15%左右。而银行与保险公司签署的违规协议却将这一免赔去除了,由银行担当的一块责任和风险也完全转给了保险公司,从而使银行放松了审贷的责任心和要求,也加大了保险公司的赔付压力。保险公司为争抢业务还向银行及经销商支付高额手续费,并且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有的手续费高达30%~40%,影响了保险公司维持正常经营的能力。

(3)有的保险公司业务操作程序混乱。不按程序办理业务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管控薄弱,风险加大。部分保险公司在办理业务过程中,不按监管机关要求的经审批的单位才能做兼业的规定,一些银行分支机构不具备资格也在做此项业务。

6.车贷还有一些不易规避的系统风险。比如汽车降价速度快、幅度大,一辆新车两三年后的价格有可能跌到比贷款还低的程度,这就使部分购车者宁愿把汽车这个抵押物赔给银行,也选择不还款。但与此同时,汽车骗贷行为也日趋严重,案件大幅上升。目前车贷官司主要有三类;一是车贷者将车辆用于经营,因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贷款。二是将还车贷的钱挪作他用。三是恶意车贷,车一到手就立即转卖“黑典当”或“地下钱庄”,随即隐匿行踪。

三、几点启示

车贷险的由盛到衰,一方面是由保险公司、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不到位所造成,另一方面是由保险公司、银行以及汽车经销商的无序竞争以及贷款人的个人信用不无关系。车贷险是个完整的经济“生态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眼下需要消费者、商家、银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起责任。

1.保险业应加强行业自律,保险公司要切实规范经营行为,加强内部管理,防止保险风险过于集中。有条件的应实现汽车保证保险的专业化经营,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保险公司都要有一整套的人员、队伍、核算、数据、分析系统,进行集中管理,避免内部无序竞争,增强防范能力,将风险降低。今后提高车贷险门槛已是必然趋势。保险公司不仅要注意物的风险,更要关注入的道德风险。

2.高赔付是目前车贷险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在某些车贷发展较快的地区,车贷险的平均赔付率高达120%,最高达到近200%。虽然由个人引发的道德风险不可避免,但如此高的赔付率不禁令人怀疑某些保险公司的精算能力。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没有引进科学的精算以及相关数据,只是凭经验数据,很难把握费率厘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也是造成保险公司在经营车贷险业务过程中走到目前地步原因之一。在今年初进行的车险条款费率改革中,许多保险公司由于精算技术方面的原因就已显得力不从心,车贷险的停办更是给保险公司在精算技术上敲响警钟。再之,就是财产险公司能不能做长期业务,如果做,用什么方法进行管理,因为它涉及预定利率问题,牵扯到控制利差问题,因此,应考虑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解决对保险双方都有约束的问题。

3.银行业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主动调整自己的现行做法,取消违规的合同和协议,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金融监管部门要尽快修订和完善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制定完备的实施细则:商业银行要发挥在汽车消费信贷管理中的比较优势,落实贷款“三查”制度,进一步提高资信调查的能力,采用多种抵押方式,在信用贷款方面作一些有益的尝试。借鉴国外在汽车金融服务方面的经验,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房产抵押及其他不动产抵押、法人和自然人担保、权利权益抵押、担保人连带责任、经销商回购担保等方式,改变防范风险的局限性。通过转变经营理念,改变防范风险的局限性,加大对贷款人的还款约束。

4.汽车销售商、银行、保险公司应联手共同维护汽车消费市场和车贷险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各方应加强合作,相互协调,规范操作,加强承保前的核保工作,共同把好资信审查关。按目前的操作方式,车主若想进行一车多贷等骗贷行为,必须与卖方(汽车经销商)或承保方(保险公司)“合作”,因为卖方与承保方均须出具证明,银行才会放款。所以,如果汽车经销商不参与承担部分风险,加强内部管理,车贷风险控制就会存在漏洞。正确处理银行、汽车经销商和保险公司三方的利益关系,本着坦诚相见、相互理解、各尽其职、共同发展的宗旨,明确三家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只有三方利益均享,才能保证合作长久;只有三方责任均担,才能保证市场健康有序。

5.个人信用是车贷险发展的绊脚石。信用是信贷的基础,就车贷险而言,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客户的个人道德风险。我国目前尚未建成个人信用体系,个人的信用状况不易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有待健全。由于各保险公司、银行掌握的客户资料都属于商业机密,目前很难资源共享。另外,如果将骗贷者的资料公布,还存在泄露客户个人隐私的问题。如何恰当地做到信息共享,至今仍是一个课题。政府应尽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尽快建立联系网、数据共享的“个人征信系统”,提供开放的信息平台。通过查询借款人的历史信用记录,银行、保险机构就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借款人的资信情况,使汽车消费贷款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发展。

车贷险市场范文篇9

保险公司陷入车贷险泥潭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汽车开始走进百姓家庭,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新的热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比1998年增长了286倍。银行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为保险公司车贷险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一时间,车贷险市场热闹纷繁。

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于车贷险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暴露,赔付率和逾期率持续居高不下,给保险公司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到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和偿付能力安全,各公司被迫陆续停办了该项业务。车贷险的停办,给处于快速发展中的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一个不小的打击,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那么,车贷险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是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产生的道德风险。车贷险业务,是基于信用基础上的一种担保责任,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其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目前,我国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信用体系都尚未建立起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无记录,也没有建立对失信人的制约和惩罚机制,使得违规失信的成本低廉。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已经成为阻碍车贷险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不足产生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业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把车贷险与其它保险业务的管理混为一般,没有针对车贷险的风险特点,建立专门的业务操作流程和核保核赔制度,现有的制度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对分支机构经营车贷险业务不加控制,任其发展,导致业务质量低下,与银行、汽车经销商的合作缺乏平等的基础,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不到位,资信调查工作流于形式,程序不规范,审核不严格,对追偿工作不够重视,没有配备专职人员开展逾期贷款的催缴和追偿。

三是不正当竞争产生的市场风险。目前,保险产品的同质现象严重,产品营销和服务的差异化程度低,保险公司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使得价格仍然是一种主要的也是有效的竞争手段。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保险公司除了降低费率外,还普遍存在通过协议扩大保险责任、取消免赔额、降低首付款比例甚至零首付、高额手续费返还等违规现象。不规范竞争的结果使得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增加了、经营成本提高了、业务质量下降了,导致赔付率居高不下,直至出现亏损。

四是汽车关税不断下调产生的价格风险。加入WTO后,我国汽车进口关税不断走低,两年时间内最大降幅在40%以上。车价短期内的大幅度下降,造成部分贷款购车者所承担的还贷额度甚至高于新购车价,也使得一些新车的性价比高于所购车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还贷意愿。部分不讲信用的购车者宁愿损失已支付的银行贷款,也不愿意再继续履行合同,故意钻政策空子,以车抵贷,放弃还款。

五是银行、汽车经销商风险责任缺位产生的外部风险。银行和汽车经销商是车贷险经营的重要环节,也是车贷险风险控制的重点。在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三方合作过程中,迫于竞争的压力,保险公司往往通过协议将银行和汽车经销商应承担的责任转移给自己,造成在车贷险业务经营过程中银行、汽车经销商的风险责任缺位。由于有保险公司做担保,弱化了银行的责任意识,多数银行缩减了资信调查程序、降低了审核标准、放松了对贷款人的跟踪管理。这种失衡的合作关系导致车贷险的风险管理链条出现断裂,产生风险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追偿难也是影响车贷险业务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抵押物的处置渠道不通畅、相关制度不健全,逾期贷款的追偿周期长,成本高、成功率低等问题,造成基层保险公司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如何看待车贷险市场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达350万台,2003年1-8月生产汽车283.4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6.8%.据预测,中国汽车产业正向汽车生产国迈进,未来3年将释放出500万辆的消费潜能。2008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将达到630万辆,到2013年中国将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

在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推出,有力地推动了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据人民银行统计,2003年1-10月,全国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新增665亿元,全年新增贷款可望达800亿元。

相对于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现有的银行贷款规模远不能满足需要。目前,在全球汽车销售中70%是通过融资贷款方式实现的,在美国更是达到了80%,而我国这一比例不足20%,发展空间巨大。正因如此,专门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并提供相关金融服务的汽车金融公司应运而生。有专家分析,由于汽车金融公司的参与,我国汽车消费贷款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每年将产生700-1000亿元的汽车消费增量资金。在汽车消费贷款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保险公司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汽车金融公司的出现对车贷险业务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先,车贷险对银行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巨大。目前,银行办理汽车消费贷款业务虽然有自然人保证贷款、房产(新车)抵押贷款、有价证券质押贷款、信用贷款等方式,但保险公司提供的车贷险仍是最主要的贷款方式。根据一项调查,江苏省各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采用车贷险方式发放的占业务总量的80%以上。受江苏省车贷险市场整顿,以及人保、平安等保险公司停办车贷险业务的影响,江苏省各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增幅明显减缓。如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2003年1—7月汽车消费贷款月均增幅保持在2.7亿元,8月份仅增加3900万元,9月份更是出现负增长。交通银行无锡分行原先的日业务量每天20笔左右,8月份后每天不足5笔。保险公司暂停车贷险业务后,银行也在积极寻求新的安全的替代方式,如加强与担保公司合作、强化贷款人的资信调查、扩大信用贷款的范围和比例等。但是,受担保公司资金实力弱、社会信用基础差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措施目前均难以取代车贷险的地位,而且,这一状况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其次,短期内汽车金融公司不会对银行的汽车贷款业务产生大的影响。一是汽车金融公司从申请筹建到开业需要一个过程,最早2004年6月前后才能营业,二是汽车金融公司的经营区域有局限性,不能设立分支机构,且同一法人不得投资一个以上的汽车金融公司。可以预见,除部分中心城市外,大部分地区的汽车贷款业务仍将是银行的天下,三是汽车金融公司只能通过接受股东单位存款、向金融机构借款等形式募集资金,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量不足将成为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发展的瓶颈,四是汽车金融公司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有一定的限制,使其无法通过利率杠杆配合母公司实施产品促销,也就无法发挥其整体优势:五是汽车金融公司设立的门槛过高,5亿元的最低注册资本和不低于40亿元的总资产要求,把国内众多企业拒之门外。受上述因素影响,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短期内难有大的作为。

第三,随着汽车金融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宏观政策环境的改善,将有助于加强汽车行业与保险行业在产品。客户资源、资本等方面的合作。一方面,保险产品是汽车金融公司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重要内容,包括机动车辆保险、第三者责任保险等,另一方面,车贷险也是目前汽车金融公司解决贷款担保瓶颈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环境的放宽和投资渠道的逐步拓展,保险资金可以投资设立汽车金融公司,不仅拓展了保险业的发展空间,还可以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2002年,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利润占通用公司总利润的35%以上、福特汽车金融公司的利润也占福特公司总利润的20%以上,可见汽车金融服务领域投资收益丰厚。

积极推动车贷险良性发展

保险公司根据市场存在的问题暂停车贷险的经营,是公司经营管理走向成熟的表现。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2003年8月南京保监办对无锡市车贷险业务问题严重的4家产险公司给予停业3个月的处罚,至今期限已满,但仅有1家公司提出了恢复申请,足见保险公司对车贷险经营之谨慎。车贷险真的就没有发展的空间吗?根据笔者的分析,目前车贷险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保险公司的经营机制、管理能力还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完全可以通过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机制创新加以克服和解决。

(一)提高对发展车贷险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发展车贷险是做大中国保险业的需要。随着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车贷险业务本身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发展车贷险还可以带动机动车辆等相关保险业务的发展。据测算,车贷险对机动车辆保险的带动比例为1:1.9:二是车贷险在推动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发挥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社会管理职能;三是发展车贷险有利于优化银行信贷资产结构,防范信贷风险。由于车贷险的拉动,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发展迅猛,占消费贷款的比重不断上升,改善了银行的信贷结构。同时,银行通过车贷险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使得汽车消费贷款的不良比例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促进了汽车贷款业务的良性发展。最近有报道称,银行汽车消费贷款坏帐率骤增,个别银行的坏帐率预期达二成,直接原因就是车贷险的全面停办。

(二)加强业务管理,实行专业化经蕾。车贷险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管理风险,因此,加强对车贷险业务的管理,实行专业化经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是管理机构的专业化。应建立专门的业务管理机构,实行授权经营、集中管理的经营模式。考虑到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车贷险的经营权原则上也应控制在中心支公司,对个别经济发达、汽车信贷业务量大的县市可适当延伸。同时,在同一地区实行业务集中经营,即只授权一家分支机构经营车贷险,不宜遍地开花,既可以有效避免内耗,也有利于加强业务管理。二是管理制度的专业化。车贷险业务经营环节多、操作程序复杂,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业务健康发展的基础。管理制度的专业化就是要按照车贷险业务风险的巨灾性、隐蔽性和滞后性特点,建立专业化的风险控制体系、业务处理流程、核保核赔制度、财务核算制度,实现业务管理的标准化。三是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要充实管理力量,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培训内容除了保险专业知识外,还应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汽车产业政策、银行信贷业务等相关知识。

(三)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营销模式。车贷险业务涉及银行、保险、汽车经销商、消费者等各方利益,车贷险的经营离不开银行和汽车经销商的支持与配合。因此,保险公司与银行、汽车经销商之间是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合理分担风险,彻底改变以往银行只注重发放贷款、汽车经销商只管卖汽车,而风险由保险公司独家承担的不合理状况。银行要充分发挥在资信管理和债务追偿方面的专长,严格审贷条件和程序,利用网络优势和帐户管理手段,加强对逾期贷款催缴和赔款的追偿。汽车经销商也应承担起部分市场风险,要确保汽车质量、提高售后服务水平。保险公司在市场有需要、风险可管控的前提下,应积极开展车贷险业务,努力为经济发展全局服务。

(四)加强市场研究,加大产品创新力度。车贷险属于新兴业务,保险公司业务数据积累不够充分、管理经验不足。加强对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和车贷险市场的研究,及时发现和总结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公司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可以有效地防止风险的扩大。例如通过对赔案的分析发现,法人类、营运类、工程机械类业务的出险率高,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产品创新,采取细分客户群、缩减保险责任、提高首付款比例和担保条件、限制抵押物用途等方式来预防和降低可能由此产生的风险。在产品创新过程中,要加强与银行和汽车经销商的协调,确保相关责任及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车贷险市场范文篇10

车贷险是近两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业务。但是为时不长,这块当初为各方普遍看好的市场便失去了“魅力”,保险公司纷纷退出。从总体环境看,车贷险淡出市场,是社会消费信用环境不成熟所致,那么,除此之外,作为市场的主体,保险公司由热衷这一业务到抛弃这一业务,是否还有其它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车贷险业务的现状与前景

近年来,汽车贷款保险一度成为保险公司争夺的热点。截至去年年底,我国个人汽车信贷余额达945亿多元。在新增的私家车中,有1/3的是贷款购车。

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到2005年,中国有购车能力的家庭将达到4200万户。对于开办汽车贷款的机构来说,这就意味着成百上千亿的贷款总额和利息收入。汽车信贷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从2000年起,银行与保险公司联手,使得汽车消费信贷不断升温,车贷险市场越做越大。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实际操作失范,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与所获得的收益已越来越不相适宜。目前,高赔付率、高贷款逾期率、高出险率和低费率、低追偿成功率已成为车贷险的致命伤,信用危机也使保险公司望而却步。所有开办车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无不在这一业务上陷入了亏损的泥潭。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部分保险公司最近相继宣布停办车贷险业务,还没有停办这项业务的保险公司也开始明显收缩。而很快就将出台的“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将使保险公司面临更大的考验。

二、车贷险业务凸现的风险

目前,贷款的流程是:先由保险公司对借款人进行调查,银行根据保险公司的调查材料按图索骥,根据履约保单和机动车辆保单发放贷款。对于银行来说,贷款人在买车时,买一个车贷险,以后一旦出现恶意贷款或是呆帐坏帐,银行所有损失都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在系统性风险的作用下,保险公司承担了全部的责任。照此办理,车贷险已成为吞噬保险公司利润的黑洞。

1.车贷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它最直接的反映是个人信用风险过大,由于目前国内的个人和企业金融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缺乏信用等级监督和对失信者进行惩罚的机制,部分消费者信用观念淡漠。个人信用风险已成为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

2.信贷管理主体偏移,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本该由银行落实的贷款“三查”基本上是由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操作。从而造成贷前调查错位,银行对第一还款人的资信状况缺乏真实全面的了解。由于投保双方信息不对称,没有投保人理赔信息跟踪制度,部分高风险投保人可自由流动,使保险公司制定的高风险条款形同虚设。对凡是保险公司同意承保车贷险的购车人,银行几乎是“有求必应”,银行的贷款调查只停留在表面上的审查上,因而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3.从2002年底开始,不少银行降低了汽车按揭的门槛,给汽车按揭坏帐抬头以可乘之机。降低汽车按揭门槛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大幅下调首付比例,有的银行甚至推出了“零首付”;将规定的3年还贷年限延长到5年—8年;大幅下调贷款利率;将放贷对象逐步由高收入扩展到一般的工薪阶层;放宽、简化信用审核,甚至取消担保人制度等。

4.保险公司在做资信审验时,为了杜绝风险,按要求应见本人,见身份证原件,入户调查,电话回访,确认这个人是真实的、真正的消费者,而且买车是用于家庭消费。这个确认过程很烦琐,保险公司显然不如银行的手段和资料完备,又没有现成的征信系统可查,只能凭感觉,凭经验,既不科学,又搞得很累。现行的做法往往是保险公司对借款人的调查由车商“代办”。

5.保险公司为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竞相加大自己的负荷。(1)一些保险公司违规操作。为了争抢业务,部分分支机构将总公司经过一定标准和数据研发的、报经保监会备案的车贷险条款与银行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随意加以更改,扩大了保险责任。比如规定逾期3个月不还款保险公司就要承担赔付责任等。(2)条款规定保险公司有绝对免赔率,一般在15%左右。而银行与保险公司签署的违规协议却将这一免赔率去除了,由银行担当的一块责任和风险也完全转给了保险公司,从而使银行放松了审贷的责任心和要求,也加大了保险公司的赔付压力。保险公司为争抢业务还向银行及经销商支付高额手续费,并且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有的手续费竟高达30%—40%,影响了保险公司维持正常经营的能力。(3)有的保险公司业务操作程序混乱。不按程序办理业务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管控薄弱,风险加大。部分保险公司在办理业务过程中,不按监管机关要求的经审批的单位才能做兼业的规定,一些银行分支机构不具备资格也在做此项业务。6.车贷险业务还有一些不易规避的系统风险。比如汽车降价速度快、幅度大,一辆新车两三年后的价格有可能跌到比贷款还低的程度,这就使部分购车者宁愿把汽车这个抵押物赔给银行,也选择不还款。与此同时,汽车骗贷行为也日趋严重,案件大幅上升。目前车贷官司主要有三类:一是贷款者将车辆用于经营,因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贷款。二是将还车贷的钱挪作他用。三是恶意车贷,车一到手就立即转卖“黑典当”或“地下钱庄”,随即隐匿行踪。

三、几点启示

车贷险的由盛到衰,一方面是由保险公司、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不到位所造成,另一方面与保险公司、银行以及汽车经销商的无序竞争以及贷款人的个人信用有直接关系。车贷险是个完整的经济“生态链”,需要消费者、商家、银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起责任。

1.保险公司要切实规范经营行为,加强内部管理,防止保险风险过于集中。有条件的应实现汽车保证保险的专业化经营,保险公司要有一整套的人员、队伍、核算、数据、分析系统,进行集中管理,避免内部无序竞争,增强防范能力,将风险降低。今后提高车贷险门槛已是必然趋势。保险公司不仅要注意物的风险,更要关注人的道德风险。

2.高赔付率是目前车贷险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在某些车贷发展较快的地区,车贷险的平均赔付率高达120%,最高达到近200%。虽然由个人引发的道德风险不可避免,但如此高的赔付率不禁令人怀疑某些保险公司的精算能力。车贷险的停办给保险公司在精算技术上敲响警钟。再之,就是财产险公司能不能做长期业务,如果做,用什么方法进行管理,因为它涉及预定利率问题,牵扯到控制利差问题,应考虑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解决对保险双方都有约束的问题。

3.银行业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主动调整自己的现行做法,取消违规的合同和协议,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金融监管部门要尽快修订和完善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制定完备的实施细则;商业银行要发挥在汽车消费信贷管理中的比较优势,落实贷款“三查”制度,进一步提高资信调查的能力,采用多种抵押方式,在信用贷款方面作一些有益的尝试。借鉴国外在汽车金融服务方面的经验,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房产抵押及其他不动产抵押、法人和自然人担保、权利权益抵押、担保人连带责任、经销商回购担保等方式,改变防范风险的局限性。通过转变经营理念,改变防范风险的局限性,加大对贷款人的还款约束。

4.汽车销售商、银行、保险公司应联手共同维护汽车消费市场和车贷险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各方应加强合作,相互协调,规范操作,加强承保前的核保工作,共同把好资信审查关。正确处理银行、汽车经销商和保险公司三方的利益关系,本着坦诚相见、相互理解、各尽其职、共同发展的宗旨,明确三家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5.信用是信贷的基础,就车贷险而言,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客户的个人道德风险,政府应尽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尽快建立联系网、数据共享的“个人征信系统”,提供开放的信息平台。通过查询借款人的历史信用记录,银行、保险机构就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借款人的资信情况,使汽车消费贷款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