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0:42:33

插图教学

插图教学范文篇1

一、以图入境,导入新课 彩图、插图虽居某一框题之中,但有的如果预先提出,作为入境之法和新授课的导入部分,效果则更佳。如学习下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这一框题时,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看70页插图15:被帝国主义侵略者抢劫烧毁的圆明园残迹。并讲述: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圆明园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大型皇家园林。然而,就是这样一座被世人称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却被帝国主义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今天的圆明园残骸是中华民族倍受屈辱的历史见证,也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国的铁证。那么,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的呢?这正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也就导入了新课。这样的导入方法新颖奇特,富有吸引力,必能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境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的适时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习到某一内容时,如果适时对该部分的彩图、插图加以讲解和指点则必然会有“推波助澜”之效果。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达到高潮。当学习资本家用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榨取工人血汗这一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看11页插图3,卓别林和他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中的一个镜头。教师可直接讲解指点,也可通过点拨启发让学生说出其含义。这样必然加深学生对资本家不顾工人死活,榨取工人更多血汗这一事实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之情。

三、用于课堂教学的结尾 根据教材内容,有些彩图和插图在一堂课的结尾时再加以运用,效果则更好。

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时,进行概括和总结。这样定会深化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学习88页“困扰帝国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这一框题时,就要在该堂课的结尾引导学生看插图:加利福尼亚警察阻挡黑人示威者的去路、美国青年吸毒者越来越多和美国监狱人满为患。这三幅插图,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种族冲突严重、合法化、吸毒贩毒成风、犯罪活动猖獗,还有“黄色文化”泛滥、自杀事件层出不穷、精神极度空虚等是困扰帝国主义国家的社会玻然后,教师再简明地扼要地概述其原因。这样把直观、形象的插图用以概括和总结,必然有助于学生对困扰帝国主义国家的社会病及根源,有一个更明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复习时运用能增强联想和联系 彩图编排的顺序,反映了教材内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故此,复习时如以彩图为联系点,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必然会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完整而又系统地掌握教材内容。

插图教学范文篇2

一、利用插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利用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概念时,教材在认识数“4”时安排了“乘客排队上公共汽车”的插图。教学时可结合插图进行提问:“共有几个乘客在上公共汽车?谁排在第一?小朋友排在第几?”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数在表示数量多少和先后顺序时所代表的“基数”和“序数”这两种不同的含义。“0”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单凭语言讲解很难使小学生建立起“0”的概念。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组插图的观察比较进行教学:插图中第一个集合圈里有2只杯子,就用数“2”表示;第二个集合圈里有1只杯子,就用数“1”表示;第三个集合圈里一只杯子也没有,就用“0”表示。虽然不要求学生说出“0”是空集的基数,但通过对插图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0”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绘制出实物图、线段图,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说图以及据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学生解应用题的基本功,也是降低应用题教学难度,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插图中上、下两排图形一一对应部分,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从多出或少出的部分,认识到“多”和“少”的含义;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

三、充分利用插图,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向小学生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到这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2+1=3”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渗透并集思想:一个圈内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用小圈圈住),然后把这两个圈用一个大圈圈起来,表示原来的2个小朋友加上新来的1个小朋友,一共是3个小朋友,使学生领悟到把两个部分量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通过如准备课中的“萝卜、白菜图”渗透对应思想;通过如渗透函数思想等。

四、通过几何图形的提前渗透,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教材编入这些几何图形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认数,数数、计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矗例如,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的操作,既让学生学习了数的概念,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同时,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及早安排了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如第一册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这些几何形体教学与认数、计算和应用题教学同步进行,相互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五、充分利用插图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教材中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画图正好符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对称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如“从卡片上剪下有关图形,按下图拼一拼。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六、通过孕伏,从实物图过渡到线段图

随着学生认数范围的扩大和计算需要,实物图已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须逐步介绍抽象性较强、适应范围更广的线段图。

新教材对实物图向线段图的过渡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实物图;二是趋于线段化的排列图(包括实物和几何图形);三是长方条图形;四是线段图。这样逐步孕伏过渡坡度小,易为学生接受。教学时,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系统性,掌握好孕伏过渡的时机,做好从实物图向线段图的自然过渡和衔接。这样,学生学习线段图时就会爬坡不见坡,降低教学难度。

插图教学范文篇3

随着新的大纲和新教材的出现,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本在旧版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色彩鲜艳的插图,我认为教者应重视这些插图,授课时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直观形象,启发思维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以直观性为主,思维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新教材配备了大量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分布在每篇课文中,每篇课文最少也有一幅,插图不仅多,质量也不错,不要说学生,即使老师看了,也会被吸引住,因此,教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在授课时图文并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得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二)培养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不少教师埋怨学生作文条理不清,特别是写景的作文。要克服这个缺点,我们不妨试一下在看课文说话这一环节抓起。在教授新课时,先让学生看着插图说一说图中的内容,在这里要注意提醒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如在教授《小站》一课时,课文插图清楚明了,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然后提问学生,得到了几种答案,有的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讲,有的按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讲,有的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讲,有的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讲,显然,这些顺序都是可行的,最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比较一下自己想的顺序与课文的有什么不同。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能让学生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三)深入理解课文,帮助记忆新的教学大纲要求不少的课文需要背诵,对于一些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但突破这一难点也有办法,教者如果在授课时注意把插图转化为文字,学生就容易记忆得多。如在教《卢沟桥的狮子》一课中,课文要求背诵描写狮子形态的一段,由于狮子的形态一共有五种,容易混淆调乱。课文中配备了三幅彩图,把狮子的形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借着这一优势,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大概记清狮子形态的顺序,再多次出现彩图,并让其配以动作,接着抛开课本,出示彩图让学生记忆背诵,结果,平时难以背出来的学生也能很快地背出来了。除了以上三点,值得注意的是要更充分地发挥插图的作用,还得在教材的基础上花点心思,有些课文的插图还需要作适当的补充,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插图的作用,使教学得以顺利、成功地进行。

插图教学范文篇4

1在教学中运用插图的重要性

首先,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历史教材插图的大量增加,其目的之一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此为提高学生求知欲望的必要手段。同时,教师在利用插图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疑问难,引起他们思考、联想,活跃思维,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其次,运用插图,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去认识理解其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分析、想象,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并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去感知理解其他知识,如语文、政治、地理等,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插图教学。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编排新颖,插图颇多,真可谓图文并茂。

2利用教材搞好插图教学的途径

第一,教师要非常熟悉和理解书中的插图。“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对插图中的整体、细节全面进行琢磨、研究,大量翻阅有关资料,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展历史事实情节,放大历史真像,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明晰的认知插图,了解插图,掌握插图,评价插图的内容和作用。

第二,设问引导学生观察历史插图。观察是识图的首要步骤。学生对某一插图的观察应首先让其明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目的就不得不依靠历史教师巧妙设置问题了。而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在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以及探究方法的指导决定着探究能否真正展开,问题的适度性、问题的价值性决定着探究学习的效果。笔者在让学生观察“狮身人面相”时,就这样设问:①这幅图给我们哪些信息?②照图上的信息逻辑,能指出他的神秘之处吗?他体现了古埃及怎样的习俗?这样问题一出,学生积极思考,踊跃查找书上相关内容,各个学习小组也纷纷议论、酝酿……这样的问题设置就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教师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真正体验到了学习之乐,教师也从一味讲解、讲述的桎梏中解脱了出来。

第三,辅助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插图。识图离不开阅读。阅读包括对插图和文字叙述的阅读,两种阅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生效。教材中有些插图文字说明比较抽象或者没有文字说明,学生阅读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加以讲解和文字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插图的内涵和外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的再造想象,让学生初步形成图形形象及有关知识体系,这时学生再去阅读就容易得多。比如笔者在让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时。就这样给学生一段辅助材料:我们书上只选了‘十字街头“的部分,这幅图总长5米多,共绘各式人物550多个,牛马驴骡等牲畜56匹,各式车辆20辆,大小船共20余艘,还有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目的是反映北宋时商品经济较以前更发达,同时已分散于全城各个城落……当笔者把这段辅助文字交给学生后再让学生在图上寻找:有哪些不同行业的人?哪些不同式样的车辆、船只?哪些不同种类的店铺?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该图的价值有较深了解,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

第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把插图制成幻灯片,进行电化教学,使教学更直观、形象。例如在讲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时,可将插图《珍妮机、瓦特与蒸汽机、爱迪生与电灯》制成幻灯片,通过幻灯片把插图放大,再现这些发明的结构,让学生在了解。方法简单有效,但对学校教学条件以及教师的素质的要求都比较高。

第五,将插图配上适当的文字说明、作业练习,并结合课外相关的图片资料扫描制成软件,利用电脑进行程序教学、多媒体教学或者网络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学生要求都很高。但这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推广的。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历史作为一门更替较慢的学科,学科知识、学科地位、学科作用等,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利用电脑这种现代化工具去传播历史知识、进行历史教学,必能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笔者在讲《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日》这课时,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课内容,效果异常的好。在东南沿海以及内地部分城市的学校广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另外在沿海以及内地发达城市的部分学校还组建了网络教室,利用区域网、因特网学习历史或者访问与历史有关的网站,了解历史知识。这是今后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插图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材插图;应用策略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得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应具备读图能力。课堂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主要场所。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还在单纯地引导学生们阅读纯文字的内容。纯文字的内容是抽象复杂的,对于大部分抽象思维不发达的初中生来说是一大阅读阻碍,他们难以自主地借助语言文字信息理解化学内容,导致化学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同时,在低效的阅读影响下很容易失去阅读自信心。教材插图是学生进行化学阅读的资源之一,具有图文结合的特点。在化学课堂上应用插图资源引导学生阅读,符合读图时代的发展特点,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受到图片的辅助理解文字信息,获取有价值的化学知识,还可以顺其自然地形成读图能力,为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立足教材插图的应用价值,在实施初中化学教学的时候,笔者以化学教材为切入点着力开发插图资源,并联系教学需要多样策略地应用插图资源。下面,笔者将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入手,详细阐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插图资源的策略。

一、教师:应用插图组织教学

教师是化学教学资源的应用者。插图是化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多样策略地进行应用才能切实地发挥其应有价值,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一般情况下,笔者在化学课堂上这样应用插图:1.由图生疑。注意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上学生高度地集中注意力,不但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还可以推动教学深入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问题是驱动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主要工具。因此,笔者在开展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时候,会利用插图提出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指学生在体验具体情境的过程中,因自身现有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不足,被迫探寻新的方法而产生的“不满”。这种“不满”,很容易使得问题成为学生探究化学的驱动力。以“化学改变了世界”此内容为例,教材中给出了如下插图:插图中展示的内容凸显出了化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们早已与各种各样的化学物品进行了互动,但是没有深入地探究这些物品中的化学元素。对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们阅读这些插图,边阅读边思考如此问题: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呢?在生活中你还接触过哪些使用化学方法生产的物品呢?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化学,图上的这些物品还会存在吗?这说明了什么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带着好奇心,对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探究,便于实现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2.媒体辅助。化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涵盖了生活中的健康、环保、医疗等领域。教材中尽管为学生们展现了一些插图,但是插图数量是有限的,无法有效地凸显出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影响学生们深入探究化学。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尤其当下正在成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在实施化学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会立足教材插图不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多样地搜集与新知有关的其他图片,开阔学生视野,驱动学生动态直观地了解科学动态,实现对化学的深刻理解。以“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为例,教材中为我们直观地展现了集中营养强化食品的图片,试图使学生在形象思维的作用下了解营养品与化学的关系。但是,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是不足的,对营养品的化学作用的了解程度不深,在理解营养品与化学关系的时候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笔者利用网络渠道搜集了化学家研究、测量营养品的图片,图文结合展现营养品中的化学元素。在真实可靠的图文信息的辅助下,学生们不仅产生了学习兴趣,还探究了营养品与化学元一五教海探航素的关系,便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二、学生:应用插图进行学习

学生是化学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插图资源是为学生有效地学习化学提供服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建议教师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所以,在应用插图组织初中化学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插图,还要指导学生自主搜集、学习插图。1.搜集插图,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们在参与化学学习的时候需要践行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插图形象直观,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而且,插图中涉及到的内容与化学知识有着直接联系。在组织初中化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立足插图特点,或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自主学习,或指导学生搜集插图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插图的辅助下提高化学学习水平。以“燃烧和灭火”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笔者先为学生们设计了搜集插图的任务,要求他们在生活中搜集以燃烧和灭火有关的插图内容。网络上的插图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们在搜集的过程中,可以获取丰富的插图资源,实现视野的开拓。为了使学生们能借助插图有效地自主学习,笔者还提出了一些要求,如整理搜集到的插图,整合分析物体燃烧的原因,以及灭火的方法,从中归纳出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如此要求,将插图与化学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们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插图,借助插图初步地了解燃烧和灭火,为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在自主搜集插图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获取多种多样的插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丰富。立足学生们的搜集所得,笔者在课堂上鼓励他们进行展示,边展示边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借此引发集体讨论,推动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2.阅读插图,养成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障。阅读习惯是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生的阅读效果。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忽视化学阅读,剥夺学生阅读机会,导致学生化学阅读效果不尽如人意,直接影响了化学学习质量。阅读插图对于化学阅读能力本就不强的初中生来说是一大挑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实施化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立足学生们的化学阅读情况,教师不妨教给学生们化学阅读方法,使学生通过应用化学阅读方法,有效地阅读化学内容,久而久之形成化学阅读习惯,提升化学学习效果。笔者在组织化学教学的时候,为了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们边读边思考的方法。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这节课中的插图的时候(如下图所示),笔者指导他们就自己看到的内容提出问题。在自主性的作用下,学生们给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如在往试管中加入粉末状固体的时候,为什么要将试管倾斜呢?钥匙在此过程中是否可以碰到试管壁呢?在将药品放到试管底部之后,要做什么呢?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他们需要图文结合理解的内容。在提出问题之后,笔者先鼓励他们迁移化学学习经验,自主地思考答案。之后,阅读插图旁的文字信息,从中探寻答案。如此阅读插图,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提问明确学习问题,提升学习的针对性,还可以使他们在文字信息的辅助下加深对化学内容的理解。尤其,不少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形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为锻炼化学思维,提升化学学习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在学生们阅读了插图和文字信息之后,笔者鼓励他们就自己获得的结果,模仿插图进行操作,边做边记忆,促进化学操作水平的提高。3.阅读插图,解决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以任务为中心驱动学生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解决任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化学探究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化学探究能力,在实施化学教学的时候,笔者立足插图设计任务,用任务驱动学生们探究。以“酒精灯的使用”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笔者为学生们设计了探究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的任务,要求学生们观察教材插图,总结出使用酒精灯的方法。在课堂上,学生们需要就总结的方法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会自发地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有效地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为操作实验夯实基础。

综上所述,在实施初中化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灵活地开发、利用插图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学生理解所学,同时使学生们在不断读图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促进化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洋.基于“深度学习”视野下人教版初中化学插图教学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9.

[2]王晓英.初中化学教材插图应用的教学策略[J].考试与评价,2019(3):133.

[3]朱慧.初中化学课本插图的特点及应用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4):32-33.

插图教学范文篇6

关于插图的作用问题,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曾有过间接的论述,他生前曾为鲁迅的《阿Q正传》等九篇小说作了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上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由此不难看出插图的作用。

细心的高中语文教师大概发现了《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插图在新旧教材中是不同的,为什么新教材要更换插图呢?其中一个原因,想必就是因为旧教材中的插图有些不当之处,这幅插图中的雄鸡啼叫便没能真正理解“鸡鸣入机织”一句,插图中理解成“鸡鸣”便是黎明,而诗中之意在时间上则还要提前,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点到3点,这才足以证明兰芝的辛勤和焦母的刁难。正因为这样,新教材便更换了插图,从这也可看出插图在教材中不是可有可无的。

首先,插图是文字的补充和注解。

教材中有的插图是文字所介绍事物的真实再现,像说明文中的插图便起了这样的作用。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所附的荔枝全貌图及结构解剖图,就有效地帮助学生形象地把握住了荔枝的形态及其内部结构。若没有这幅插图,对不产荔枝地区中的学生来说要想象出荔枝的真实形状则着实有困难。

教材中有的插图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这样的插图大都在记叙文和散文中。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肖像图,有力地概括了文字的描绘,形象逼真地完成了人的肖像刻画。再如《多收了三五斗》文末中的插图,可让读者在回忆课文时便于对众多人物的描写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挥手之间》的插图是文章抒情议论的形象凝缩。《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的夜渡黄河图,通过浊浪排空的画面和老船公们那紧张严肃的情绪,形象地告诉读者夜渡黄河的危险和艰难,便于把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旨。

其次,插图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生动体现。

教材中好多插图都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美和社会美,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热爱祖国的山川河流、热爱幸福美好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图、《石钟山记》中的石钟山图、《长江三峡》中的三峡图等,都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着这些精美的图画,学生便会油然生出一种热爱祖国山川的情感,便会被其壮丽所熏陶。

至于教材中诸多的肖像更是社会美的一种反映。因为一切美好的事物中最美好的事物便是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富有创造力量的人物形象。像鲁迅先生便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教材中的几幅肖像集中概括了他们作为战士的一面。《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肖像展现了鲁迅先生在残酷形势下的沉痛与悲愤。他那紧蹙着的双眉,无疑告诉人们他正在思索着讨伐反动军阀及走狗文人的战斗檄文,体现出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精神。而《琐记》中的肖像则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写照。

再次,观赏教材中的插图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培养。

欣赏艺术品的过程,就是欣赏者再创造的过程,面对一幅精美的插图,学生很难做到不去思考画面背后的内容。看“苏武牧羊图”,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孤身一人的苏武在那荒凉的北海会是怎样一番滋味,也会自然地想到甘愿忍受寂寞和困苦的苏武是多么地高尚。自然,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进行画面的扩充,虽说画面不辽阔,但学生脑中的天空也许是远的,深邃的,这就是创造想象的结果。至于观察力的培养那就更容易理解。因为想象和观察是统一的。比如教完《雨中登泰山》后,我要求学生依据插图写一段文字,其中一个学生写下了《泰山小照》一段:

这帧精致的小画,把古老泰山的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些松树,把斜斜的身子坠入山崖,铺洒开一团醉人的墨绿。它们脚下那陡峭的十八盘,仿佛一架云梯搭在南天门口,从窄窄的山谷中蜿蜒而上。左侧是高峻绵延的山峰,顶端那座小巧的亭子最是别致可爱,尖尖的顶,高翘的四角,纤细的柱,竟是那般玲珑,凌空踞在山崖。身后便是天街,那许多的小客店,密密匝匝的几堆,错落有致,别具风情,更有三三两两的游人互相携扶着,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似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倒也有趣。总之,这是一张很有情趣的小画。

通过这段文字,不难看出学生观察的仔细,经常进行这种训练,无论是观察力,还是想象力,都能相应地得到提高。

明白插图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那么该如何进行插图教学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知识性的插图要拿出时间让学生对照着文字去读懂。

2.美感教育占重要内容的插图,要跟学生作文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借助想象力把画面转化成文字。

3.对于那些高度概括了课文内容的图画,要让学生和文字比较着看,从中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

插图教学范文篇7

插图在语文教材中具有形象、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在工作实践中,我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生动的教材,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插图培养理解能力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1)结合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如我在教学《亲人》时,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声、韵母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声、韵母的音形与插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各自的插图,我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a"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o"的读音,可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教学"e"时,可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教师教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结合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如教学《师生情》一文时,我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三位小女孩的体态和神态各是怎样的?她们为什麽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她们在门外深情地看着、等着,这说明了什么?由此体会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

二、利用插图培养观察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如从二年级起就要培养有顺序地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三、观察插图培养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画,从帆没有张起来,可以联想到是逆风行驶;从身子前倾,可以联想到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纤夫们都在使劲;从纤夫们的衣着、外貌、神态可以联想到他们的悲哀、痛苦、不满和反抗,从而体会出画家的思想感情。因此,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再认真反复地体会作者作画的意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插图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幼儿课堂教学;插图;教学;效率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达到讲授知识目的的一个过程。在幼儿教学中,这种交流就更加重要,需要教师与学生更多地沟通,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而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很难对教师讲述的知识点感兴趣,这是由幼儿的天性好玩的性格特点决定的。要想最大程度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运用插图教学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就目前情况而言,幼儿插图教学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应用方面很多幼儿教师还不晓得如何正确利用这一有效的教学方式。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分析,抛砖引玉,提出几点幼儿插图教学中的优化建议,希望借此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些许帮助,提升幼儿教学的效果。

一、幼儿教学中插图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

插图应用重数量,轻质量。幼儿教师很多只是形式上采用了插图教学这一模式,进行插图教学随意性很大,而不在意插图使用的教育性。插图应用缺乏层次性,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同,需要教师对插图的使用进行层次化。插图应用没有一定的标准,不管什么课程都采用大量的插图,结果并没有产生教师期望的效果。

二、如何有效地应用插图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1.适量采用插图提高教学效率。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适量的插图来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注重插图的质量,以“精”为主。目前的幼儿园教师很多对于插图使用的教育意义毫不在乎,试想连教师都不知道运用插图的意义,幼儿就更加无法理解教学的目的。此外,教师要注意插图运用的针对性,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进行插图的应用设计。因为幼儿受家庭影响比较大,智力发育各有不同,所以同样一幅插图,有的幼儿理解得很好,有的幼儿却完全没有理解。教师这时就要针对幼儿的差异对插图进行优化设计。在优化过程中,教师可以粗略地把幼儿进行1、2、3阶梯分组。对于1组是一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正确理解所有插图的含义,并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2组的学生理解能力稍弱,要求其正确认识插图含义即可;3组的学生可能无法正确理解插图的含义,教师要求其认真跟上就可以。这样分层次教学,就可以通过插图教学提高幼儿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2.给幼儿减负增效的插图。幼儿教学中运用插图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幼儿减负增效。减负增效,教师可以多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和插图的选择根据减负增效的原则设置。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充分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第二,在设置插图的时候多花心思。遵循由浅入深的顺序,逐步增强插图教学的效果。东西再好,也不能多吃。在应用插图的时候,教师应该把握适度的程度,将插图应用控制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数量范围内。不要每堂课都是用插图来教学,更不可以整堂课下来都是插图。这样幼儿的思维会达到一个饱和状态,容易对插图产生厌烦,不利于以后的教学工作展开。例如,在进行生活常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瓜果蔬菜的图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达到增加教学效果的目的。但是在进行数学加法的教学中,过多的图片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在这样的情形下,插图就应该尽量少出现一些。第三,插图设置的趣味性。幼儿容易被外界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而往往吸引后很容易丧失兴趣,也就是说,幼儿的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不会很长。因此,教师要注重插图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插图教学的效果发挥出来。

3.采用合适的插图教学方法。教学活动除了注意幼儿个体的差异外,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毕竟学习习惯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幼儿插图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插图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策略性。虽然书本的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但是学习在于实践。书本中的知识要是离开实践,那就会成为空洞的理论,死板的教学。所以要是离开了生活,完全依赖于书本中的知识,那设计出来的插图都不知道会是什么模样。西方的谚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优化插图的方式有许多,很多课文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实践。

例如,钱的作用。幼儿可以发挥想象力,写出其心中的最佳答案。教师也不必急于公布答案,可以带领学生去市场体验花钱买东西的过程,这样学生可以很容易理解钱的作用。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了一起,而插图教学就是最合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些市场购物的课件,利用插图学生可以很快在模拟的情景中感受教学内容,很轻松地理解这一知识。总而言之,幼儿教学中利用插图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以后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应用插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掌握一定的策略,遵循适度的原则,科学地应用好这一教学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庄雪雯.对幼儿教学中利用插图优化课堂教学的探究[J].学周刊,2016,44(25):237-238.

[2]蔡玉娟.利用插图教学提升幼儿园课堂教学效率探讨[J].小作家选刊,2017,23(15).

插图教学范文篇9

“由外而内法”。所谓“外”,是指插图的外露信息,包括环境、景物、人的神态和行为表征。所谓“内”,是指插图人物的内在本质。采用“由外而内法”,就是审视插图,先从外露信息入手,进而领略榜样人物内心世界。例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人教版”第8册)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上海海运局“长柳号”海轮停靠码头后,作为服务员的杨怀远为旅客挑运行李的事。他的面部表情显得异常兴奋。尾随其后的七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婆婆,也乐呵呵的。教师抓住这些外露信息,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上的人物为什么会高兴?七位老人的笑和杨怀远的笑又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两个问题的牵引,学生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七位老人的笑,是得到别人帮助后而感发的。他们遇到了杨怀远这位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热心人的关心和帮助,解除了下船后拿不动行李的忧虑。因此,老人们的笑,既是对助人者的感激,也是对社会主义新风尚的称颂。杨怀远基于为旅客服务,帮助老人解决困难,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他的高兴,是其“助人为乐”心理的反映。像这样借助插图的外露信息,透视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灵。

“由内而外法”。所谓“内”,是指插图内涵的意蕴;所谓“外”,是指课堂外的现实生活。采用“由内而外法”,是运用“由外而内法”的继续和扩展。它要求从画内移到画外,与现实生活紧密挂钩,以充分揭示插图中道德形象的社会意义。例如《关心他人》有三幅插图。第一幅图是炎热的夏天,身患骨癌的刘玲带病打来凉水洒在教室里;打来开水凉着,为的是让同学上完体育课回到教室后能感受到“清凉”。第二幅图是在公共汽车上,刘玲宁肯拄着拐杖站着,也要把座位让给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第三幅图是在病房里,刘玲一瘸一拐地走到生病阿姨的床前,轻声唱歌,为的是让阿姨减轻痛苦。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从这三幅图上感受到刘玲无微不至地洞悉和满足别人的需求,千方百计地给他人带来愉悦的美好心灵,而且要用插图中的人物道德风范去观察比照现实社会生活,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刘玲高尚的美德,这对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优化社会风气,鞭斥极端利己主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由小显大法”。所谓“小”,是指插图的“画眼”。虽然所占篇幅很小,却能牵动整个画面。所谓“大”,是指插图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情感。采用“以小显大法”,就是抓住“画眼”,从小处入手,以揭示和把握整幅插图的意蕴。例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第一幅插图,居画面中心位置的是杨怀远,他头戴海员帽,上身着白色海员服,右肩上一条小扁担挑着两个大行李包,扁担被压得弯弯的,左手还提着一个行李箱。插图中的这条扁担就是“画眼”。教师让学生观察、认识扁担虽为平凡之物,几十年来却为旅客挑了数十万件行李,由于长年累月负重,新的挑旧了,旧的挑断了,断一条又换一条新的。杨怀远先后换过十几条。教师借助画面上的这条小扁担,牵引学生的思维拾级而登,就能让他们感悟到杨怀远的“扁担精神”。

“由静趋动法”。所谓“静”,是指插图的静态构形;所谓“动”,是让插图上的东西都“活灵活现”。采用“由静趋动法”,就是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活”插图上的人物、景观和物态,让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皆“含情脉脉”,仿佛要跃出画面,向人们诉说心中的衷曲。例如《珍惜劳动成果》(“人教版”第6册)第一幅插图,画的是大江和虎子。大江睁着眼睛,责怪虎子把他用了半天时间画的画弄脏了。而扫视地面,就能发现被大江扔掉的许多半截铅笔和铅笔屑。对此要特别加以关注,因为被扔掉、被损坏的铅笔是劳动成果。上课前可把插图放大为挂图。执教时先指着挂图中被扔的东西设问:“这是什么?是谁扔的?”当学生看清图意,作出明确的回答后,教师又将事先准备好的“折断了腿的铅笔人”贴在图中的半截铅笔处。然后进一步追问:“同学们,你知道这些被折断腿的‘铅笔人儿’,会向大江说些什么呢?”此时,一个个铅笔头站起来,瞪着眼睛,摇摇晃晃向大江走来。当画面由静态趋向动态时,学生的情感也随之掀起波澜。他们同情铅笔的遭遇,会语重心长地劝说大江:“你知道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不知道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其实,损害别人的劳动成果,别人一定也很伤心;损害任何一种劳动成果,人民都心疼啊!”通过插图的活用,激起了学生极大的情趣,使教学产生了耐人寻味的魅力。

插图教学范文篇10

关于插图的作用问题,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曾有过间接的论述,他生前曾为鲁迅的《阿Q正传》等九篇小说作了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上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由此不难看出插图的作用。

细心的高中语文教师大概发现了《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插图在新旧教材中是不同的,为什么新教材要更换插图呢?其中一个原因,想必就是因为旧教材中的插图有些不当之处,这幅插图中的雄鸡啼叫便没能真正理解“鸡鸣入机织”一句,插图中理解成“鸡鸣”便是黎明,而诗中之意在时间上则还要提前,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点到3点,这才足以证明兰芝的辛勤和焦母的刁难。正因为这样,新教材便更换了插图,从这也可看出插图在教材中不是可有可无的。

首先,插图是文字的补充和注解。

教材中有的插图是文字所介绍事物的真实再现,像说明文中的插图便起了这样的作用。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所附的荔枝全貌图及结构解剖图,就有效地帮助学生形象地把握住了荔枝的形态及其内部结构。若没有这幅插图,对不产荔枝地区中的学生来说要想象出荔枝的真实形状则着实有困难。

教材中有的插图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这样的插图大都在记叙文和散文中。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肖像图,有力地概括了文字的描绘,形象逼真地完成了人的肖像刻画。再如《多收了三五斗》文末中的插图,可让读者在回忆课文时便于对众多人物的描写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挥手之间》的插图是文章抒情议论的形象凝缩。《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的夜渡黄河图,通过浊浪排空的画面和老船公们那紧张严肃的情绪,形象地告诉读者夜渡黄河的危险和艰难,便于把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旨。

其次,插图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生动体现。

教材中好多插图都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美和社会美,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热爱祖国的山川河流、热爱幸福美好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图、《石钟山记》中的石钟山图、《长江三峡》中的三峡图等,都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着这些精美的图画,学生便会油然生出一种热爱祖国山川的情感,便会被其壮丽所熏陶。

至于教材中诸多的肖像更是社会美的一种反映。因为一切美好的事物中最美好的事物便是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富有创造力量的人物形象。像鲁迅先生便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教材中的几幅肖像集中概括了他们作为战士的一面。《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肖像展现了鲁迅先生在残酷形势下的沉痛与悲愤。他那紧蹙着的双眉,无疑告诉人们他正在思索着讨伐反动军阀及走狗文人的战斗檄文,体现出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精神。而《琐记》中的肖像则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写照。

再次,观赏教材中的插图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培养。

欣赏艺术品的过程,就是欣赏者再创造的过程,面对一幅精美的插图,学生很难做到不去思考画面背后的内容。看“苏武牧羊图”,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孤身一人的苏武在那荒凉的北海会是怎样一番滋味,也会自然地想到甘愿忍受寂寞和困苦的苏武是多么地高尚。自然,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进行画面的扩充,虽说画面不辽阔,但学生脑中的天空也许是远的,深邃的,这就是创造想象的结果。至于观察力的培养那就更容易理解。因为想象和观察是统一的。比如教完《雨中登泰山》后,我要求学生依据插图写一段文字,其中一个学生写下了《泰山小照》一段:

这帧精致的小画,把古老泰山的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些松树,把斜斜的身子坠入山崖,铺洒开一团醉人的墨绿。它们脚下那陡峭的十八盘,仿佛一架云梯搭在南天门口,从窄窄的山谷中蜿蜒而上。左侧是高峻绵延的山峰,顶端那座小巧的亭子最是别致可爱,尖尖的顶,高翘的四角,纤细的柱,竟是那般玲珑,凌空踞在山崖。身后便是天街,那许多的小客店,密密匝匝的几堆,错落有致,别具风情,更有三三两两的游人互相携扶着,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似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倒也有趣。总之,这是一张很有情趣的小画。

通过这段文字,不难看出学生观察的仔细,经常进行这种训练,无论是观察力,还是想象力,都能相应地得到提高。

明白插图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那么该如何进行插图教学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知识性的插图要拿出时间让学生对照着文字去读懂。

2.美感教育占重要内容的插图,要跟学生作文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借助想象力把画面转化成文字。

3.对于那些高度概括了课文内容的图画,要让学生和文字比较着看,从中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