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责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1:56:32

长期责任

长期责任范文篇1

关键词:长期责任准备金;成长惩罚;成本率

一、引言

为了规范非寿险业务的发展,加强非寿险业务的核算工作,促进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的科学管理和准确计算,减少经营非寿险业务的公司管理层对准备金提取的人为干预和主观臆断,包括监管部门在内的保险业界都极为重视准备金领域的理论及其实践操作和监管模式的研究。

2004年12月,中国保监会了《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下称《试行办法》)。《试行办法》规定,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和保监会规定的其他种类的责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包括保险公司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准备金,以及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长期责任准备金。保险公司应当采用二十四分之一法或者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法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对于某些特殊险种,根据其风险分布状况可以采用其他更为谨慎、合理的方法。[1]由此可见,目前监管部门在准备金监管上,对短期险和长期险业务等同对待,均要求按照传统的比例法计提,并没有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方式。

该试行办法明确了传统比例法的法律地位,并最先以法律的形式将精算理念引入准备金的核算,势必有力推动产险公司的规范经营与管理。该试行办法要求长期责任准备金按比例计提,因而较《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和《保险公司财务制度》有了相当大的改进。但相对于目前产险公司的业务操作方式而言,试行办法仍有一些不足。一方面,各产险公司长期险业务以楼按为主,而该类险种保险期间较长,一般涉及十年、十五年或二十年等较长时间,最高甚至可达三十年;另一方面,该类险种的签单费用一般偏高,后续费用较低,呈现费用前期集中的特点。试行办法在忽略签单费用的基础上,以签单保费为基数比例计提长期责任准备金,将全部签单费用列入当期费用核算,结果导致当期费用高估,利润考核数据严重失真,从而无法形成良好的业务导向。也就是说,不考虑签单费用而以签单保费为基数计提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规定,使保险公司陷入了“做的规模越大,当期利润越紧”的尴尬境地,从而引起业界对此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本文重点介绍和分析美国保险官协会(NAIC)对长期责任准备金提取方法的规定,并结合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大胆思考,希望对国内产险公司的经营和政府监管有借鉴意义。

二、美国保险官协会(NAIC)关于长期责任准备金提取方法的规定

1997年,美国保险官协会修订了《财险与意外险公司的会计实务与程序指南》,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该指南明确了对长短期险业务实行差异化的监管,规定使用不同的计提方式。按照该指南的规定,对于保险期间在一年以内的保险合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照保费与未赚比例的估计值的乘积结果来计提,其中未赚比例的估计值取合同未到期期间预期成本(含赔款和费用)与整个合同期间预期成本的比率。对于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保险合同,该指南规定长期责任准备金在计提之前需要计算三个金额(即经过三个测试程序):第一个金额为假设合同终止情形下保险公司根据条款规定应支付的退保金额(测试程序1);第二个金额为保费与未赚比例的估计值的乘积(测试程序2);第三个金额为合同未到期期间未来预期成本的现值减去未来应收保费的现值的差额(测试程序3)。[2]

从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出,NAIC对短期险未到期准备金规定的提取方法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电脑系统也容易实现;而对长期责任准备金,无论是客观数据的要求,还是主观上的估计,其内容都要丰富得多,电脑系统的实现也比较复杂。

一般在实务处理上,长期责任准备金有一些要求。第一,逐单与汇总的要求。在保险合同的头三年内,保险公司必须在逐单进行三个测试程序之后,按照最大的计算结果逐单计提长期责任准备金;已赚时间超过三年的合同,保险公司却是在逐单测试后,按风险的特点将上述三个金额分类汇总,然后取最大值作为某类别的长期责任准备金。第二,使用最新数据进行估计的要求。NAIC关于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规定,突出了“估计”和“预期”这两个概念,这与传统的以会计保费为基础的比例法迥然不同。比例法按照固定模式进行机械化的计算,而NAIC的规定则要求精算人员进行估计和判断,更加侧重于经验的运用。一般来讲,在每个准备金报告日期,NAIC要求精算人员使用最新的经营数据对预期成本重新估计,并使用这种结果计算长期责任准备金。第三,贴现的要求。传统的比例法在计算各项准备金的过程中不允许贴现,而NAIC在计算长期责任准备金第三个金额的过程中,涉及了现值的计算。这里必须注意两点:(1)贴现时间长度的确定。一宗赔案从发生、报案到结案的整个过程中会有多个关键时间点,如事故发生时间、报案时间、立案时间、结案时间、赔款支付时间等,在实际处理过程中,保险公司因缺乏相关的技术力量,往往会出现因理解差异从而导致错误计算贴现时间长度的问题。为此,NAIC明确规定了贴现时间长度按照未来预期赔款与费用发生的日期计算。(2)贴现利率的选择。NAIC规定,计算使用的贴现利率应低于下列两者当中的较小者:当前五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公司符合法律规定的投资资产的到期收益率减去1.5%后的差额。第四,与财务口径保持一致的要求。长期责任准备金最终要在年度报表中体现,因此为保证一致性和连贯性,计算长期责任准备金时需要考虑是否参与了分保。另外,计算预期成本时,如有必要,可扣除未来预期残值和追偿款收入。

为行文方便,本文将NAIC计提长期责任准备金的方法称为测试法。

三、三个测试程序的比较分析

由于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变幻莫测,因而准备金特别是长期责任准备金在提取原则和方法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方争议和分歧颇大。测试法的三个程序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计算原理进行了阐述,这充分显示了测试法的谨慎性。同时,选择三个程序最大结果的机制,也有力地说明了测试法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谨慎性和保守性确保了测试法能够最大程度地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从而使得该方法倍受各国监管者的青睐。

计算退保金程序主要是保证保险公司在业务停办、合同提前终止时有足够大的准备金用于支付退保金。这种思路遵循了清算会计的理念,侧重于在停办业务的假设下保险公司应该承担的义务。该程序客观性强,无需精算人员的专业判断和经验分析,一般根据条款约定的方式来计算退保金。大多数条款规定,退保时保险公司按照比例计算的未赚保费退还,从而使得该程序容易理解和掌握,便于操作及电脑系统的实现。在这个程序下,通过准备金提取和返回机制,保险公司每笔业务的保费都是在该保单的整个保险期间内按比例赚取的。

按照未赚比例估计长期责任准备金程序,其显着作用是消除了“成长惩罚”。所谓“成长惩罚”,是指在传统的比例法下,准备金按照保费比例计提;其提取和返回机制使得保费在整个保险期间分期赚取,而占比较大的签单费用却一次性记入签单当期,这种收入与费用匹配不合理的弊端,造成保险公司陷入了“做的规模越大,当期利润越紧”的尴尬境地。未赚比例程序在使用过程中,其未赚比例的计算必须考虑赔款、费用在整个保险期间的分布,从而保证了每笔业务的收入与成本能很好地配比,有效地解决了“成长惩罚”的问题。如在一年最后一天承保的保单,签单费用占比15%。按照比例法,该笔保费基本上全部记入准备金,转为今后的收入;而大额的签单费用却全部记入当期,作为本年费用,故这种方式对签单部门极不公平,本年利润严重缩水。但按照测试法,该程序却是通过未赚比例的估计,准备金仅按照保费的85%提取,故该做法极好地消除了比例法造成的不利影响。

计算现值程序主要是针对产品定价不足而设计的;它完全撇开保费,其未来成本的估计全部建立在对未来风险判断的基础上。因此,只有这个程序才可能要求保险公司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该程序有很强的主观性。为了避免操作上的随意性,监管者一般都会对未来成本的估计、贴现时间长度的计算和贴现利率的选择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和界定,以形成行业的统一标准,树立行业监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因此,有效降低定价不足风险、最大程度上满足产品监管的需要,是该程序最突出的特点。

对上述三个程序的比较归纳如表1所示。

四、风险分布对测试法的影响

风险分布不同的合同,在使用测试法的过程中,其占主导地位的程序是不同的。对于成本前置的合同,由于按比例提取准备金的方法比较保守,测试程序1容易占主导地位;对于成本后置的合同,测试程序2有优势;对于定价不足的合同,准备金一般按照测试程序3的结果计提。在实务中,不同标的的合同,其成本分布千变万化。有的合同,其成本在逐年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又逐年下降,在这种情形下,其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计算中,占主导优势的程序则分阶段有所差异。

现在考虑三份不同的长期合同,保险期间分别为5年期、2年期和6年期(见表2)。如果假设承保在每年内是均匀分布的,那么不失一般性,可假设以上三份合同在年中开始生效、合同期内每年的赔款与费用均发生在年中、三份合同在保单签发时均有15%的签单费用、之后均有总和为80元的赔款与费用支出。

注:合同1原来是5年,但这里假设理赔需要6年才结束。同样的考虑适用于合同2和合同3。

首先,假设每份合同的保费都是100元,那么每份合同都有5元的利润,利润率为5%。现按照三个测试程序对这些合同分别计算应提取的准备金,其中,测试程序3按照5%的贴现率计算。具体结果如表3、表4和表5所示。

注:①第2列即测试程序1有一定的规律,如第一年后的测试值减少了10,而第5年后的测试值正好是10;从第2年开始,每年的测试值等额减少20。

②84.21=100×(80÷95)。其中,95为整个合同期间的预期成本,80为未到期期间的预期成本。同列的其他值类推。

③67.73=0.77×1.05-0.57.88×1.05-1.5…7.41×1.05-5.5,同列的其他值类推。

{4}以下表中的计算说明类似。

合同1在第5年和第6年的赔款与费用有所降低,因此在中间年份,该合同准备金的计算以测试程序2为主;但在合同期间的尾部年份,测试程序1重返主导地位。由于合同2的成本前置,测试程序1比其他两个程序保守得多,因此该合同每年的准备金全部按照测试程序1来计算提取。与合同2相反的是,合同3的成本明显后置,即成本主要发生在保单后期,在这种情形下,准备金的计算提取以测试程序2的结果为主。由于存在承保利润,测试程序3的结果未出现在准备金中。

其次,假设每份合同的保费为85元。此时公司出现承保亏损,每份合同的成本率为109.1%[=(85×15%+80)÷85]。重新计算准备金,得到表6、表7和表8。

此时,测试程序3计算的结果出现在合同1的中间年份和合同3的尾部年份。对于成本前置的合同2而言,相对保守的测试程序1仍然占主导地位。

最后,假设每份合同的保费为60元。此时保险公司面临相当大的承保损失,测试程序3在长期准备金的计算中凸现出来。每份合同的成本率为148.3%[=(60×15%+80)÷60]。重新计算准备金,得到表9、表10和表11。

除了合同2的第2年外,测试程序3在其他地方都占主导地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合同1和合同3中前两年的长期责任准备金超过保费,合同2第一年的准备金也超过保费。更为特别的是,合同3在前两年的长期责任准备金出现递增,这种现象意味着在这段时期保险公司的已赚保费为负数,这就是严重的“成长惩罚”。

五、测试法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虽然测试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与监管者的监管诉求不谋而合,然而,它必须经过三个测试程序,并选取最大值计提准备金,故这种方式决定了它必然存在不可弥补的缺陷。由于这种内在的选择机制,故在计算准备金过程中,测试法使用程序将不连贯,从而使得每年已赚保费和成本率会发生比较大的波动。

(一)已赚保费的分析

已赚保费分累计已赚保费和每年已赚保费两种。简单地讲,累计已赚保费就是保费减去准备金后的差额;每年已赚保费为累计已赚保费在每年的增量。对上述三份合同的累计已赚保费和每年已赚保费进行计算,得到表12、表13和表14。

由表12-14可见,在保费为60元时,累计已赚保费和每年已赚保费会出现负数。另外,即使赔款与费用流按照平滑的趋势发展,已赚保费也不一定会出现平滑的趋势。例如,合同3的赔款与费用流呈现递增的趋势,当保费为100元时,每年已赚保费却在第2年和第3年之间呈现下降的趋势。出现这种异常的原因,在于NAIC规定取三个测试程序结果的最大值作为准备金这种选择机制。

(二)成本率的分析

如果保费收入与成本不能较好地匹配,那么在保险期间内的成本率变化是不稳定的。在赔款与费用的估计没有发生变化、且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假设下,对累计成本率和每年成本率进行测算,得到表15、表16和表17。

由表15-17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成本率的变化很不稳定,应用成本率的意义不大。另外,上述例子都假设赔款与费用在整个保险期间内与估计相吻合;一旦这些估计发生偏差,那么相应的准备金、已赚保费也会发生显着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加大成本率的波动。

六、对国内保险业的借鉴

总的来说,测试法在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计提上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该方法已经逐步得到各方的认可。然而对国内保险业来讲,测试法却显得很陌生。在保险业对外开放渐成气候的形势下,引入并借鉴测试法已成为必然的选择。不过,长期以来,数据缺乏有效性、业务系统二次开发力度不够、业务操作尚不规范统一等问题,会直接影响测试法在国内保险业的使用效率和作用发挥。本文认为,就现阶段而言,针对国内各产险公司的实际情况,测试法对国内保险监管、产险公司准备金评估及分析有以下借鉴之处。

1.充足性测试可按照计算未来预期成本的方法进行。《试行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保险公司在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应当对其充足性进行测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足时,要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但该办法对如何进行充足性测试并不明确,测试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如前所述,测试法的程序3要求保险公司计算未到期预期成本的现值减去未来应收保费的现值的差额。但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慎用贴现率。在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发达以及各保险公司投资业绩不甚理想的环境下,使用贴现率的时机不够成熟;二是应考虑分期应收保费计划的操作惯例和系统实现方式。目前,各产险公司虽然允许一些大客户使用分期付款计划,但很少在业务系统有所体现,一般是手工操作或仅在财务系统中记录。

2.测试法的程序1和程序2要求保险公司精算人员对赔款和费用的分布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然后根据分析和预测的最新结果进行相关计算。这对数据的集中性和可信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监管部门要求各产险公司定期提供xml格式的数据,这在机制上为数据集中化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宏观上,针对国内的行业现状,建议在现有的行业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加强赔款和费用分布的研究,掌握各类险种的承保理赔规律,并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学术机构负责组织并对外,形成一套准备金的计量标准作为监管依据,从而避免各公司各自为政和故意扭曲经营数据等行为导致的信息失真,确保各公司提取的长期责任准备金能够达到客观性、公正性和公平性的要求。在微观上,建议严格各险种条款中保险责任的界定,加强各险种条款间差异的研究,尽快制定产险统计指标的行业标准,切实提高数据的质量,防止数据资源的浪费。

3.测试法要求退保金计算必须实现逐单化和电子化。逐单化和电子化是相辅相成的。就现阶段国内各产险公司的实际情况而言,为达到逐单化和电子化的要求,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IT技术支持必不可少。由于长期以来各产险公司不重视退保工作,突出表现是新产品在写入系统时往往缺乏退保考虑,因而在实践中,退保金的计算更多的是停留在手工层面。二是业务操作的复杂性。一方面,各产险公司经营的产品多种多样,各产品对于退保的规定有不少差异;另一方面,迫于竞争的压力,即使相同的产品,应客户的要求,保险公司也会做一些变通,如降低退保手续费率等。因此,业务部门在提交IT需求报告之前,有必要总结整理各产品业务流程和操作细则,在此过程中,IT部门可协助提供系统的历史记录。

参考文献:

[1]吴小平.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实务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长期责任范文篇2

关键词:长期责任准备金;成长惩罚;成本率

一、引言

为了规范非寿险业务的发展,加强非寿险业务的核算工作,促进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的科学管理和准确计算,减少经营非寿险业务的公司管理层对准备金提取的人为干预和主观臆断,包括监管部门在内的保险业界都极为重视准备金领域的理论及其实践操作和监管模式的研究。

2004年12月,中国保监会了《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下称《试行办法》)。《试行办法》规定,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和保监会规定的其他种类的责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包括保险公司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准备金,以及为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保险合同项下尚未到期的保险责任而提取的长期责任准备金。保险公司应当采用二十四分之一法或者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法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对于某些特殊险种,根据其风险分布状况可以采用其他更为谨慎、合理的方法。[1]由此可见,目前监管部门在准备金监管上,对短期险和长期险业务等同对待,均要求按照传统的比例法计提,并没有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方式。

该试行办法明确了传统比例法的法律地位,并最先以法律的形式将精算理念引入准备金的核算,势必有力推动产险公司的规范经营与管理。该试行办法要求长期责任准备金按比例计提,因而较《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和《保险公司财务制度》有了相当大的改进。但相对于目前产险公司的业务操作方式而言,试行办法仍有一些不足。一方面,各产险公司长期险业务以楼按为主,而该类险种保险期间较长,一般涉及十年、十五年或二十年等较长时间,最高甚至可达三十年;另一方面,该类险种的签单费用一般偏高,后续费用较低,呈现费用前期集中的特点。试行办法在忽略签单费用的基础上,以签单保费为基数比例计提长期责任准备金,将全部签单费用列入当期费用核算,结果导致当期费用高估,利润考核数据严重失真,从而无法形成良好的业务导向。也就是说,不考虑签单费用而以签单保费为基数计提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规定,使保险公司陷入了“做的规模越大,当期利润越紧”的尴尬境地,从而引起业界对此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本文重点介绍和分析美国保险官协会(NAIC)对长期责任准备金提取方法的规定,并结合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大胆思考,希望对国内产险公司的经营和政府监管有借鉴意义。

二、美国保险官协会(NAIC)关于长期责任准备金提取方法的规定

1997年,美国保险官协会修订了《财险与意外险公司的会计实务与程序指南》,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该指南明确了对长短期险业务实行差异化的监管,规定使用不同的计提方式。按照该指南的规定,对于保险期间在一年以内的保险合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照保费与未赚比例的估计值的乘积结果来计提,其中未赚比例的估计值取合同未到期期间预期成本(含赔款和费用)与整个合同期间预期成本的比率。对于保险期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保险合同,该指南规定长期责任准备金在计提之前需要计算三个金额(即经过三个测试程序):第一个金额为假设合同终止情形下保险公司根据条款规定应支付的退保金额(测试程序1);第二个金额为保费与未赚比例的估计值的乘积(测试程序2);第三个金额为合同未到期期间未来预期成本的现值减去未来应收保费的现值的差额(测试程序3)。[2]

从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出,NAIC对短期险未到期准备金规定的提取方法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电脑系统也容易实现;而对长期责任准备金,无论是客观数据的要求,还是主观上的估计,其内容都要丰富得多,电脑系统的实现也比较复杂。

一般在实务处理上,长期责任准备金有一些要求。第一,逐单与汇总的要求。在保险合同的头三年内,保险公司必须在逐单进行三个测试程序之后,按照最大的计算结果逐单计提长期责任准备金;已赚时间超过三年的合同,保险公司却是在逐单测试后,按风险的特点将上述三个金额分类汇总,然后取最大值作为某类别的长期责任准备金。第二,使用最新数据进行估计的要求。NAIC关于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规定,突出了“估计”和“预期”这两个概念,这与传统的以会计保费为基础的比例法迥然不同。比例法按照固定模式进行机械化的计算,而NAIC的规定则要求精算人员进行估计和判断,更加侧重于经验的运用。一般来讲,在每个准备金报告日期,NAIC要求精算人员使用最新的经营数据对预期成本重新估计,并使用这种结果计算长期责任准备金。第三,贴现的要求。传统的比例法在计算各项准备金的过程中不允许贴现,而NAIC在计算长期责任准备金第三个金额的过程中,涉及了现值的计算。这里必须注意两点:(1)贴现时间长度的确定。一宗赔案从发生、报案到结案的整个过程中会有多个关键时间点,如事故发生时间、报案时间、立案时间、结案时间、赔款支付时间等,在实际处理过程中,保险公司因缺乏相关的技术力量,往往会出现因理解差异从而导致错误计算贴现时间长度的问题。为此,NAIC明确规定了贴现时间长度按照未来预期赔款与费用发生的日期计算。(2)贴现利率的选择。NAIC规定,计算使用的贴现利率应低于下列两者当中的较小者:当前五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公司符合法律规定的投资资产的到期收益率减去1.5%后的差额。第四,与财务口径保持一致的要求。长期责任准备金最终要在年度报表中体现,因此为保证一致性和连贯性,计算长期责任准备金时需要考虑是否参与了分保。另外,计算预期成本时,如有必要,可扣除未来预期残值和追偿款收入。

为行文方便,本文将NAIC计提长期责任准备金的方法称为测试法。

三、三个测试程序的比较分析

由于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变幻莫测,因而准备金特别是长期责任准备金在提取原则和方法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方争议和分歧颇大。测试法的三个程序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计算原理进行了阐述,这充分显示了测试法的谨慎性。同时,选择三个程序最大结果的机制,也有力地说明了测试法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谨慎性和保守性确保了测试法能够最大程度地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从而使得该方法倍受各国监管者的青睐。

计算退保金程序主要是保证保险公司在业务停办、合同提前终止时有足够大的准备金用于支付退保金。这种思路遵循了清算会计的理念,侧重于在停办业务的假设下保险公司应该承担的义务。该程序客观性强,无需精算人员的专业判断和经验分析,一般根据条款约定的方式来计算退保金。大多数条款规定,退保时保险公司按照比例计算的未赚保费退还,从而使得该程序容易理解和掌握,便于操作及电脑系统的实现。在这个程序下,通过准备金提取和返回机制,保险公司每笔业务的保费都是在该保单的整个保险期间内按比例赚取的。

按照未赚比例估计长期责任准备金程序,其显着作用是消除了“成长惩罚”。所谓“成长惩罚”,是指在传统的比例法下,准备金按照保费比例计提;其提取和返回机制使得保费在整个保险期间分期赚取,而占比较大的签单费用却一次性记入签单当期,这种收入与费用匹配不合理的弊端,造成保险公司陷入了“做的规模越大,当期利润越紧”的尴尬境地。未赚比例程序在使用过程中,其未赚比例的计算必须考虑赔款、费用在整个保险期间的分布,从而保证了每笔业务的收入与成本能很好地配比,有效地解决了“成长惩罚”的问题。如在一年最后一天承保的保单,签单费用占比15%。按照比例法,该笔保费基本上全部记入准备金,转为今后的收入;而大额的签单费用却全部记入当期,作为本年费用,故这种方式对签单部门极不公平,本年利润严重缩水。但按照测试法,该程序却是通过未赚比例的估计,准备金仅按照保费的85%提取,故该做法极好地消除了比例法造成的不利影响。

计算现值程序主要是针对产品定价不足而设计的;它完全撇开保费,其未来成本的估计全部建立在对未来风险判断的基础上。因此,只有这个程序才可能要求保险公司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该程序有很强的主观性。为了避免操作上的随意性,监管者一般都会对未来成本的估计、贴现时间长度的计算和贴现利率的选择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和界定,以形成行业的统一标准,树立行业监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因此,有效降低定价不足风险、最大程度上满足产品监管的需要,是该程序最突出的特点。

对上述三个程序的比较归纳如表1所示。

四、风险分布对测试法的影响

风险分布不同的合同,在使用测试法的过程中,其占主导地位的程序是不同的。对于成本前置的合同,由于按比例提取准备金的方法比较保守,测试程序1容易占主导地位;对于成本后置的合同,测试程序2有优势;对于定价不足的合同,准备金一般按照测试程序3的结果计提。在实务中,不同标的的合同,其成本分布千变万化。有的合同,其成本在逐年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又逐年下降,在这种情形下,其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计算中,占主导优势的程序则分阶段有所差异。

现在考虑三份不同的长期合同,保险期间分别为5年期、2年期和6年期(见表2)。如果假设承保在每年内是均匀分布的,那么不失一般性,可假设以上三份合同在年中开始生效、合同期内每年的赔款与费用均发生在年中、三份合同在保单签发时均有15%的签单费用、之后均有总和为80元的赔款与费用支出。

注:合同1原来是5年,但这里假设理赔需要6年才结束。同样的考虑适用于合同2和合同3。

首先,假设每份合同的保费都是100元,那么每份合同都有5元的利润,利润率为5%。现按照三个测试程序对这些合同分别计算应提取的准备金,其中,测试程序3按照5%的贴现率计算。具体结果如表3、表4和表5所示。

注:①第2列即测试程序1有一定的规律,如第一年后的测试值减少了10,而第5年后的测试值正好是10;从第2年开始,每年的测试值等额减少20。

②84.21=100×(80÷95)。其中,95为整个合同期间的预期成本,80为未到期期间的预期成本。同列的其他值类推。

③67.73=0.77×1.05-0.57.88×1.05-1.5…7.41×1.05-5.5,同列的其他值类推。

{4}以下表中的计算说明类似。

合同1在第5年和第6年的赔款与费用有所降低,因此在中间年份,该合同准备金的计算以测试程序2为主;但在合同期间的尾部年份,测试程序1重返主导地位。由于合同2的成本前置,测试程序1比其他两个程序保守得多,因此该合同每年的准备金全部按照测试程序1来计算提取。与合同2相反的是,合同3的成本明显后置,即成本主要发生在保单后期,在这种情形下,准备金的计算提取以测试程序2的结果为主。由于存在承保利润,测试程序3的结果未出现在准备金中。

其次,假设每份合同的保费为85元。此时公司出现承保亏损,每份合同的成本率为109.1%[=(85×15%+80)÷85]。重新计算准备金,得到表6、表7和表8。

此时,测试程序3计算的结果出现在合同1的中间年份和合同3的尾部年份。对于成本前置的合同2而言,相对保守的测试程序1仍然占主导地位。

最后,假设每份合同的保费为60元。此时保险公司面临相当大的承保损失,测试程序3在长期准备金的计算中凸现出来。每份合同的成本率为148.3%[=(60×15%+80)÷60]。重新计算准备金,得到表9、表10和表11。

除了合同2的第2年外,测试程序3在其他地方都占主导地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合同1和合同3中前两年的长期责任准备金超过保费,合同2第一年的准备金也超过保费。更为特别的是,合同3在前两年的长期责任准备金出现递增,这种现象意味着在这段时期保险公司的已赚保费为负数,这就是严重的“成长惩罚”。

五、测试法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虽然测试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与监管者的监管诉求不谋而合,然而,它必须经过三个测试程序,并选取最大值计提准备金,故这种方式决定了它必然存在不可弥补的缺陷。由于这种内在的选择机制,故在计算准备金过程中,测试法使用程序将不连贯,从而使得每年已赚保费和成本率会发生比较大的波动。

(一)已赚保费的分析

已赚保费分累计已赚保费和每年已赚保费两种。简单地讲,累计已赚保费就是保费减去准备金后的差额;每年已赚保费为累计已赚保费在每年的增量。对上述三份合同的累计已赚保费和每年已赚保费进行计算,得到表12、表13和表14。

由表12-14可见,在保费为60元时,累计已赚保费和每年已赚保费会出现负数。另外,即使赔款与费用流按照平滑的趋势发展,已赚保费也不一定会出现平滑的趋势。例如,合同3的赔款与费用流呈现递增的趋势,当保费为100元时,每年已赚保费却在第2年和第3年之间呈现下降的趋势。出现这种异常的原因,在于NAIC规定取三个测试程序结果的最大值作为准备金这种选择机制。

(二)成本率的分析

如果保费收入与成本不能较好地匹配,那么在保险期间内的成本率变化是不稳定的。在赔款与费用的估计没有发生变化、且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假设下,对累计成本率和每年成本率进行测算,得到表15、表16和表17。

由表15-17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成本率的变化很不稳定,应用成本率的意义不大。另外,上述例子都假设赔款与费用在整个保险期间内与估计相吻合;一旦这些估计发生偏差,那么相应的准备金、已赚保费也会发生显着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加大成本率的波动。

六、对国内保险业的借鉴

总的来说,测试法在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计提上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该方法已经逐步得到各方的认可。然而对国内保险业来讲,测试法却显得很陌生。在保险业对外开放渐成气候的形势下,引入并借鉴测试法已成为必然的选择。不过,长期以来,数据缺乏有效性、业务系统二次开发力度不够、业务操作尚不规范统一等问题,会直接影响测试法在国内保险业的使用效率和作用发挥。本文认为,就现阶段而言,针对国内各产险公司的实际情况,测试法对国内保险监管、产险公司准备金评估及分析有以下借鉴之处。

1.充足性测试可按照计算未来预期成本的方法进行。《试行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保险公司在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应当对其充足性进行测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不足时,要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但该办法对如何进行充足性测试并不明确,测试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如前所述,测试法的程序3要求保险公司计算未到期预期成本的现值减去未来应收保费的现值的差额。但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慎用贴现率。在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发达以及各保险公司投资业绩不甚理想的环境下,使用贴现率的时机不够成熟;二是应考虑分期应收保费计划的操作惯例和系统实现方式。目前,各产险公司虽然允许一些大客户使用分期付款计划,但很少在业务系统有所体现,一般是手工操作或仅在财务系统中记录。

2.测试法的程序1和程序2要求保险公司精算人员对赔款和费用的分布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然后根据分析和预测的最新结果进行相关计算。这对数据的集中性和可信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监管部门要求各产险公司定期提供xml格式的数据,这在机制上为数据集中化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宏观上,针对国内的行业现状,建议在现有的行业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加强赔款和费用分布的研究,掌握各类险种的承保理赔规律,并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学术机构负责组织并对外,形成一套准备金的计量标准作为监管依据,从而避免各公司各自为政和故意扭曲经营数据等行为导致的信息失真,确保各公司提取的长期责任准备金能够达到客观性、公正性和公平性的要求。在微观上,建议严格各险种条款中保险责任的界定,加强各险种条款间差异的研究,尽快制定产险统计指标的行业标准,切实提高数据的质量,防止数据资源的浪费。

3.测试法要求退保金计算必须实现逐单化和电子化。逐单化和电子化是相辅相成的。就现阶段国内各产险公司的实际情况而言,为达到逐单化和电子化的要求,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IT技术支持必不可少。由于长期以来各产险公司不重视退保工作,突出表现是新产品在写入系统时往往缺乏退保考虑,因而在实践中,退保金的计算更多的是停留在手工层面。二是业务操作的复杂性。一方面,各产险公司经营的产品多种多样,各产品对于退保的规定有不少差异;另一方面,迫于竞争的压力,即使相同的产品,应客户的要求,保险公司也会做一些变通,如降低退保手续费率等。因此,业务部门在提交IT需求报告之前,有必要总结整理各产品业务流程和操作细则,在此过程中,IT部门可协助提供系统的历史记录。

参考文献:

[1]吴小平.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实务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长期责任范文篇3

一、精准排查线索

(一)会同相关部门全面梳理排查涉黑涉恶犯罪案件背后的腐败问题线索,逐案过筛、扩线深挖近年来已侦结的黑恶势力违法犯罪案件,及时跟进、深挖细查正在侦办的涉黑涉恶违法犯罪案件,确保不放过每一条问题线索。

责任主体:各村两委、毛家镇党委、镇纪委

统筹协调:镇纪委

完成时限:2018年3月,长期坚持

(二)对涉黑涉恶腐败、“保护伞”等问题突出的村、行业和领域,组织开展专项摸底调查,对摸底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线索及时汇总上报上级纪检监察机关。

责任主体:各村两委、镇党委、镇纪委

统筹协调:镇纪委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三)拓宽监督举报渠道,公告,引导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站、手机客户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涉黑涉恶腐败、“保护伞”等问题进行监督举报。

责任主体:各村两委、镇纪委、镇综治办

统筹协调:镇综治办

完成时限:2018年4月,长期坚持

(四)严格做好检举举报受理工作。对涉黑涉恶腐败问题线索,实行台账管理,专项登记、专人负责,逐一核查、逐一销号。

责任主体:各村两委、镇纪委、镇综治办

统筹协调:镇纪委

完成时限:2018年3月,长期坚持

二、精准实施打击

(一)加强与公安、综治部门的经常性联系沟通,每月通报涉黑涉恶腐败相关问题情况,分析工作形势,会商重大问题,提出具体对策措施。建立线索互通反馈机制,明确具体责任单位及工作要求。

责任主体:各村两委、镇党委、镇纪委

统筹协调:镇纪委

完成时限:2018年3月,长期坚持

(二)对黑恶势力违法犯罪案件和腐败问题长期、深度交织的复杂案件以及扶贫领域涉黑涉恶腐败案件,做到纪法衔接,同步立案、同步调查、协调推进,切实提高扫黑除恶和反腐“拍蝇”的整体性、协同性。

责任主体:各村两委、镇党委、镇纪委

统筹协调:镇纪委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建立领导班子成员包片负责监督,进一步加强对基层行使公权力人员的日常监督和教育管理。

责任主体:镇党委、镇纪委

统筹协调:镇纪委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三、精准督办督查

(一)针对涉黑涉恶腐败问题突出的村、行业和领域,采取机动式明察暗访等方式开展专项督查,坚持“一竿子插到底”,既深挖包庇纵容、沆瀣一气的涉黑涉恶腐败问题线索,又着力发现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玩忽职守、失职失责等问题。镇纪委要坚持每2个月至少开展1次督查。

责任主体:各村两委、镇纪委

统筹协调:镇纪委

完成时限:2018年12月,长期坚持

(二)对“保护伞”涉案人员层级高、范围广,案件查办干扰多、阻力大的案件,采取重点查办方式加大办案力度。

责任主体:镇纪委

统筹协调:镇纪委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四、精准追责问责

(一)采取通报、约谈等方式,督促涉黑涉恶腐败问题突出的村、行业和领域认真整改,系统治理。

责任主体:镇党委、镇纪委

统筹协调:镇纪委

完成时限:2018年5月,长期坚持

(二)督促各村及镇直各单位结合自身职能,主动承担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的任务,强化监管,不断挤压黑恶势力滋生空间。

责任主体:镇党委、镇纪委

统筹协调:镇纪委

完成时限:2018年3月,长期坚持

(三)对各村、镇直各单位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重视不够、甚至敷衍塞责、消极应付的,推动工作不力、应发现未发现,发现问题后压案不报的,导致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的,要严肃问责追责。对向黑恶势力和团伙通风报信、干预或阻碍案件查办的党员干部,一经发现并查实,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批后先予免职,再根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责任主体:镇党委、镇纪委

统筹协调:镇纪委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四)充分发挥反面典型警示教育作用,及时梳理、剖析典型案例,编辑制作警示教材或警示教育片并组织观看。坚持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制度,对今年以来查处的党员干部涉黑涉恶案件,一律点名道姓内部通报或公开曝光。凡被查结的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件,要在其所在单位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于受到处分的党员干部,要召开会议宣布处分决定,被处分干部要当场做检查,让每一名同志都受到教育。

责任主体:镇党委、镇纪委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五、精准信息报送

及时上报重要情况。工作推进中,如果有重大情况、重要工作信息或其他需要及时上报的情况,及时上报。

责任主体:镇纪委、各村两委、镇直各单位

长期责任范文篇4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深入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川扫黑〔2018〕18号、威扫黑领发〔2018〕13号的要求,明确工作主体,落实责任,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突出重点,进一步狠抓落实,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铁的手腕打好扫黑除恶攻坚仗,持续把专项斗争引向深入。

二、明确责任、强化责任追究

各责任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整改落实,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从存在的问题中看到工作落实的差距,从点上的问题看到面上工作的差距,对存在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全部整改到位。镇扫黑除恶领导小组将对不作为、慢作为,问题严重、耽误整改进程的部门和单位按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整改内容及主要措施

(一)政治站位

1.部分单位和部门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要性、对黑恶势力的危害性和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

整改措施:进一步学习领会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省、市、县的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破除不愿打、不真打、不敢打的错误思想,坚决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各村(社区)、各部门、各成员单位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并长期坚持

2.部分部门和单位工作开展滞后,没有与政法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整改措施:将扫黑除恶纳入重要议程,及时学习传达中央、省、市、县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专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领导,保障工作落实。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各村(社区)、各部门、各成员单位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并长期坚持

3.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氛围不浓,阵地拓展不够,宣传策划不够深入,缺乏持续性,群众知晓率不高。

整改措施:进一步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宣传力度,不断营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特色氛围,坚定人民群众同黑恶势力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在全社会引起共识。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的广泛参与,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发现线索,营造黑恶势力人人喊打的声势。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各村(社区)、各部门、各成员单位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并长期坚持

4.没有及时公布扫黑除恶举报电话,没有在单位官网上设立扫黑除恶举报平台。

整改措施: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平台。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镇宣传办

完成时限:2018年9月20日前完成并长期坚持

(二)依法打击

1.线索摸排手段单一,质量不高。

整改措施:全方位开展集中排查、滚动排查,切实加强对重点区域、行业、领域涉黑涉恶情况明察暗访,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各村(社区)、各部门,各成员单位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并长期坚持

2.重点行业、领域主管部门线索摸排不深入,不细致,部分成员单位线索摸排为零。

整改措施:压实责任,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线索摸排,把线索摸出来。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各部门、各成员单位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并长期坚持

3.侦办案件人员在深挖、扩线、串并、取证等方面意识不强,深挖彻查执行不到位,案侦质效不高。

整改措施:坚持打早打小,打准打实,依法办案,始终保持对各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连界派出所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并长期坚持

4.黑恶案件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

整改措施:把打击锋芒始终对准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深恶痛绝的黑恶势力犯罪,重要线索要上提一级,坚决依法严惩。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连界派出所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并长期坚持

(三)综合治理

1.综合治理重视不够,措施不实,基层治理和重点行业乱点的治理工作不够深入。

整改措施: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那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的原则,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各部门、各成员单位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并长期坚持

2.对个别行业、个别地方已发现的黑恶势力团伙,跟进整治不力。

整改措施:深刻剖析滋生黑恶势力的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下深水、出真招进行整治。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各部门、各成员单位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并长期坚持

(四)深挖彻查

1.深挖彻查涉黑恶问题和“保护伞”不够。

整改措施:将打击“保护伞”作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要方向,实现对黑恶势力的深挖彻查,针对问题比较突出,组建工作专班,深挖彻查关系网、“保护伞”。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镇纪委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并长期坚持

2.纪检监察部门与政法机关衔接不够,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整改措施:落实与政法机关同步协调办案机制,做到法纪衔接,协调推进。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镇纪委

完成时限:2018年9月30日完成并长期坚持

3.以案明纪的正面导向作用发挥不够,相关典型案例通报曝光和专题警示会、反思会召开不及时。

整改措施:实施以案明纪,坚持做到典型问题发现一起,通报一起。对已经办结的案件,及时向社会公布,召开专题警示会、反思会。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镇纪委

完成时限:2018年10月30日前完成并长期坚持

(五)组织建设

1.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改措施单一,缺乏针对性,整顿工作推进不平衡。

整改措施:把整顿软弱涣党组织与整治治安乱象结合起来,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取信于民。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镇组织办、镇社事办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并长期坚持

2.基层干部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性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

整改措施:充分发挥村(社区)书记和第一书记的作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工作落实。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镇组织办、镇社事办

完成时限:2018年12月30日完成并长期坚持

(六)组织领导

1.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未设在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多为兼职,流动性大、更换频繁,工作延续性不够。

整改措施:专题研究,召开动员会,制定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增加工作力量,落实专门机构。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镇组织办

完成时限:2018年9月30日前完成并长期坚持

2.痕迹管理不强,资料收集有所欠缺,资料归档不规范,不能准确反映工作开展情况。

整改措施:进一步科学、规范的收集资料,建立台账,制定目录清单。

责任领导:

长期责任范文篇5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医养结合;老龄人口;医保基金

一、长期护理保险与医养结合联合探讨的背景

20世纪末,我国老龄人口的比例突破10%,标志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老龄人口接近五分之一处于失能状态的比例,表明人口老龄化及其带来的“副作用”逐渐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老龄人口增多且老龄人口的预期寿命仍在不断延长,其维持健康对医疗资源和服务的需求以及养老资金的需求也势必会增加。人口老龄化呈现增长趋势已成定局,追求延长老龄人口健康寿命时间的“健康老龄化”,展现了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态度,和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的决心。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甚至继续为家庭乃至社会做出贡献,身体健康都是必备的条件。但发展相关的服务事业,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力量的介入,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提升老龄人口接收服务质量的同时,实现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养结合制度。养老与医疗以及护理之间的联系,在社会保障政策上的有机结合,能够在为老龄人口就医护理提供合理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医疗和财政补贴资源更加有效的配置。党的报告中,也对医养结合提出了要求,我国的养老产业要逐步拓展,走向多样化道路,提供多元多层次服务,并将养老和医疗有机结合起来。现阶段我国的医养结合尚处于起步阶段,长护险的推行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和不断调整。

二、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历程

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在针对计划生育和人口问题的文件《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到,要在我国发展长护险制度。有学者在当时提出,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应当以商业保险作为切入点,逐步引入社会保险过渡,最终实现长护险完全纳入社会保险制度。同年,长期护理保险就首先以商业保险的形式在我国出现,中国人保公司推出了“全无忧长护险”,这一保险的上市也标志着我国首个保障较为全面的长护险的出现。尽管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长期护理保险理应存在发展空间,但全国进行开发长护险的公司却并不多,究其原因不在于长护险的需求不足,而在于保险公司在该险种的经营上,评估风险和经营管理都存在较大困难。我国结合自身实践情况以及国际经验得出结论,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更适合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2016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首批试点正式开始试行,标志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开始纳入社会保险。试点是我国各类政策推行的一种重要途径。长护险推行通过多地试点,能够实现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护理服务水平的地区进行全面综合的评判,为未来全国推行的政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保证和实践经验。本文中主要以第一批试点中的15个城市为例,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

三、医养结合目前的发展

2015年,“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重在通过医疗和护理资源的整合,满足老年人养老过程中所产生得到相关需求。实现这种社会资源的整合,需要政府介入进行调控与引导,这不仅能够为现阶段的医养结合提供支持,也为未来医养结合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奠定了基础。但是,医养结合目前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医养结合综合管体系尚未构建。我国医养结合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因此在宏观上的统筹和审视还不够,涉及的一些部门共同进行管理的过程难免产生交叉,抑或是存在管理缺失的部分。政策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进而影响整体政策推行的效率,使政策发行缓慢;其次,医养结合资源的整合效率较低。我国目前养老、医疗包括长期护理的机构资源主要有医疗定点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医疗照护机构等,这些机构资源共同在我国的医养结合背景下为老龄人口提供服务。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些资源有助于我国在提供各项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合理的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最后,医养结合与资金运用有待优化。我国现行的医保基金筹资模式下,医保基金面临的压力正在逐渐加大。但目前长护险试点的状况来看,首批15个试点城市在长护险基金的筹措过程中,医保基金都是长护险资金来源之一,一些城市甚至完全依赖医保资金的划拨,在试点阶段为了推行政策,长期护理保险基金采取跟从医保基金的方式,但未来政策真正落地,还是需要建立多元筹资机制,明确政府财政、医保基金、企业以及个人各方在长护险基金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有关医养结合的探讨

长期护理保险除了为老龄人口提供资金给付之外,其提供的服务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居家服务还是机构服务以及医保定点机构,都是对医疗服务的一项补充,因此长护险与医疗保险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提供服务时的部分交叉重合上,同时也体现在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筹措上,这也是后续探讨的重点问题。

(一)保险资金来源

新险种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保险基金的建立,保险基金的安全稳定是长期护理保险平稳运营的重要保障。筹资模式的探索是我国采取试点的一个重要测试标的,试点过程中各地采取不同筹资模式,但都与医保基金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社会保险筹集保险资金往往会以个人缴纳和财政补贴作为基金来源,而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推行政策,也在相关国际经验的引领下更好的贯彻与医保基金挂靠的思路,其保险基金对医保基金划拨的依赖度是较高的。各地公告显示,首批15个试点全部选择医保基金作为长护险基金来源之一,个别城市在试点过程中直接选择医保基金作为长护险基金的来源,一些城市还通过个人缴费和财政进行补贴的方式补充长护险基金的来源,但医保基金无疑还是长护险基金的主要组成部分。试点过程中基金的构建依赖于已经形成体系的医保基金对政策推行是有利的。不过,无论是出于对长护险基金自身的安全,还是医保基金面临巨大压力的现状,长护险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形成独立于医保基金的多元筹资渠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试点个人缴纳的部分中,长护险的参保对象中占比较多的是城镇职工,其次是城乡居民,在城乡居民的参保中,农村居民的参保程度是非常低的,有多达8个试点并没有将农村居民列入投保范围,这对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属性产生了削弱。在医疗保险中,农村居民的被保障程度也低于城镇居民,这也是医养结合整体的现状,更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反映。但事实上,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增加,农村人口外流主要体现在年轻人的流出,这会导致农村人口对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增长。因此,加强对农村居民的长期护理保障,是医养结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向。

(二)保险责任明确

在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范围之前,长期护理的责任,无论是资金上的还是提供照护方面,一直都是由家庭内部来承担。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国家选择承担起部分失能人口的照护责任,并不意味着企业和社会不需要承担责任,更不意味着个体责任可以完全抽离。现行的长护险试点政策中,企业则责任基本没有体现,而个人责任主要体现在其自身所拥有的医保个人账户上,整体上仍然是跟从医疗保险。因此,为了实现各方责任的明确,如果政策推行,初期可以通过企业个人缴纳较少比例进行过渡,逐步实现国家预计的筹资目标。

(三)保险费率厘定

综合考量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能力,确定科学的费率。从试点情况不难发现,各省长护险费率整体在0.4%-1.1%不等,而费基也多为工资水平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合我国各地的平均工资标准,试点筹资无论是定额筹资还是比例筹资,大多数人群每年缴纳的金额都仅有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在试点过程中赔付亦有待调整。长护险试点过程中做到了应赔尽赔,大多数试点按照赔付的标准,符合试点政策规定,属于长期失能,无法自理,治疗时间超过六个月,病情稳定,符合标准化评估测定,即可获得长护险的赔付。比例赔付都达到支付护理资金的5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达到了90%。社会保险从家庭中接过了承担长期护理责任,但面多全国数量如此庞大的赔付人群,产生的资金缺口如果全部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兜底,造成的压力也是巨大的。通过分析长期护理保险这一险种发展相对成熟的德国,其经验表明厘定保险费率过程呈现出动态增长的倾向。德国自1995年开始推行长护险制度,从1996年至2017年间多次调高费率,从最初占工资收入的1.7%逐渐上调到占工资收入的2.55%。对比来看,我国在试点过程中厘定的费率是相对偏低的,因此无论是从对筹资责任更好规划的角度,抑或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不得不采取的措施,提升费率是有必要的。

五、未来长期护理保险与医养结合共同发展的方向

(一)明确长护险在社会保险制度中的定位

医疗与护理各自发挥其职能,才能充分实现医养结合的目标。长护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部分,能够调节之前出现的商业保险参保人数占比少的情况,弥补了商业保险自主选择过程中,天然将经济条件差的人群筛选在外的窘境,实现失能人员照护范围的扩大。但是长护险既然单独作为一个险种出现在社会保险中,其有别于医疗保险的定位应当明确。首先,医疗保险的保障重在强调对医疗服务,但长护险的保障是在长期接受治疗后,病情稳定,进入到失能照护阶段的相关服务。两者之间虽然有些许关联,但保障的本质不同;其次,长护险突出的一个定位也在于减轻失能人群对亲属的负担,能够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最后,长护险注重的是对提供服务的补偿,而非单纯的经济上的补贴,目的在于充分保障失能人群得到照护。

(二)明确长护险筹资责任,建立独立多元筹资渠道

长护险作为一项社会保险,独立稳定的筹资是长期运行的前提。个人在长期护理方面的责任是始终存在的,在长护险筹资的过程中,应改变试点中医保责任过重的情况,将个人责任,企业责任应当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多元筹资。这种责任也应具体体现在缴费的比例上,个人在长护险筹资中,缴纳的自付金额应当在整体资金筹集中达到百分之二十及以上,企业为员工缴纳长护险也应当有确定合理的比例,多方协同实现多元筹资。此外,在顶层设计的层面统筹基金,探索建立调剂金制度,通过调剂金的介入更好的抵御风险。

(三)加强对农村居民的长期护理保障

农村地区整体的医养结合保障水平低于城镇居民。在长护险试点过程中,参保对象中占比较多的是城镇职工,其次是城乡居民,在城乡居民的参保中,农村居民的参保程度是非常低的,许多试点并没有将农村居民列入投保范围,在医疗保险中,农村居民的被保障程度也低于城镇居民。加强对农村居民的长期护理保障,是医养结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向,而农村居民的经济能力有限,农村地区的护理服务资源也相对匮乏,这对长护险统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长护险的实行过程中,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下,加强农村护理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从服务和补贴的角度发挥长护险的社会再分配功能。循序渐进扩大长护险参保范围,从城镇职工增加到城镇居民逐步拓展到城乡居民,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改革的成果。

(四)构建医养结合综合管理体系

随着医养结合的发展,我国需要设立专门的医养结合管理部门,以在宏观上进行统筹和审视,为政策的推行保驾护航,专业的管理部门能够使医养结合管理体系尽快搭建起来,防止多部门共同管理过程产生交叉管理,抑或是存在管理缺失的情况。在微观上,医养结合发展过程的中,应当进一步明确医疗和护理之间的界限,例如明确相关药物的使用、一些诊疗手段的范围等医疗保险与长护险可能存在重合的区域,在加强保障的同时,对相关医疗服务资源进行统筹,提高整个机制中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效保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老龄人口人数众多的国家,更高层次、定位更精准的统筹,能够在减轻医疗服务资源压力的同时,为财政与社会保障基金减负。这些定位和实行过程中的管理都需要医养结合专有的管理部门。

参考文献:

[1]尹海燕.可持续的公共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国外经验与中国方案[J].宏观经济研究,2020(5):166-175.

[2]王新军,李雪岩.长期护理保险需求预测与保险机制研究[J].东岳论丛,2020,41(1):144-156.

[3]周磊,王静曦.长期护理保险资金筹集和待遇支付政策探讨:基于全国15个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的比较[J].财经问题研究,2019(11):89-97.

[4]赵秀斋.长护险试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社会保障,2018(4):74-78.

[5]包世荣.国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2):58-63.

[6]孙洁,蒋悦竹.我国长护险筹资机制[J].中国金融,2017(21):58-60.

[7]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129-136.

[8]陈璐.中国长期护理成本的财政支持和公平保障[J].财经研究,2013,39(5):73-85.

[9]魏华林,何玉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潜力研究[J].保险研究,2012(7):7-15.

长期责任范文篇6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医养结合;老龄人口;医保基金

一、长期护理保险与医养结合联合探讨的背景

20世纪末,我国老龄人口的比例突破10%,标志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老龄人口接近五分之一处于失能状态的比例,表明人口老龄化及其带来的“副作用”逐渐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老龄人口增多且老龄人口的预期寿命仍在不断延长,其维持健康对医疗资源和服务的需求以及养老资金的需求也势必会增加。人口老龄化呈现增长趋势已成定局,追求延长老龄人口健康寿命时间的“健康老龄化”,展现了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态度,和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的决心。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甚至继续为家庭乃至社会做出贡献,身体健康都是必备的条件。但发展相关的服务事业,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力量的介入,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提升老龄人口接收服务质量的同时,实现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养结合制度。养老与医疗以及护理之间的联系,在社会保障政策上的有机结合,能够在为老龄人口就医护理提供合理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医疗和财政补贴资源更加有效的配置。党的报告中,也对医养结合提出了要求,我国的养老产业要逐步拓展,走向多样化道路,提供多元多层次服务,并将养老和医疗有机结合起来。现阶段我国的医养结合尚处于起步阶段,长护险的推行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和不断调整。

二、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历程

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在针对计划生育和人口问题的文件《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到,要在我国发展长护险制度。有学者在当时提出,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应当以商业保险作为切入点,逐步引入社会保险过渡,最终实现长护险完全纳入社会保险制度。同年,长期护理保险就首先以商业保险的形式在我国出现,中国人保公司推出了“全无忧长护险”,这一保险的上市也标志着我国首个保障较为全面的长护险的出现。尽管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长期护理保险理应存在发展空间,但全国进行开发长护险的公司却并不多,究其原因不在于长护险的需求不足,而在于保险公司在该险种的经营上,评估风险和经营管理都存在较大困难。我国结合自身实践情况以及国际经验得出结论,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更适合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2016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首批试点正式开始试行,标志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开始纳入社会保险。试点是我国各类政策推行的一种重要途径。长护险推行通过多地试点,能够实现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护理服务水平的地区进行全面综合的评判,为未来全国推行的政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保证和实践经验。本文中主要以第一批试点中的15个城市为例,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

三、医养结合目前的发展

2015年,“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重在通过医疗和护理资源的整合,满足老年人养老过程中所产生得到相关需求。实现这种社会资源的整合,需要政府介入进行调控与引导,这不仅能够为现阶段的医养结合提供支持,也为未来医养结合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奠定了基础。但是,医养结合目前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医养结合综合管体系尚未构建。我国医养结合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因此在宏观上的统筹和审视还不够,涉及的一些部门共同进行管理的过程难免产生交叉,抑或是存在管理缺失的部分。政策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进而影响整体政策推行的效率,使政策发行缓慢;其次,医养结合资源的整合效率较低。我国目前养老、医疗包括长期护理的机构资源主要有医疗定点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医疗照护机构等,这些机构资源共同在我国的医养结合背景下为老龄人口提供服务。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些资源有助于我国在提供各项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合理的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最后,医养结合与资金运用有待优化。我国现行的医保基金筹资模式下,医保基金面临的压力正在逐渐加大。但目前长护险试点的状况来看,首批15个试点城市在长护险基金的筹措过程中,医保基金都是长护险资金来源之一,一些城市甚至完全依赖医保资金的划拨,在试点阶段为了推行政策,长期护理保险基金采取跟从医保基金的方式,但未来政策真正落地,还是需要建立多元筹资机制,明确政府财政、医保基金、企业以及个人各方在长护险基金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有关医养结合的探讨

长期护理保险除了为老龄人口提供资金给付之外,其提供的服务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居家服务还是机构服务以及医保定点机构,都是对医疗服务的一项补充,因此长护险与医疗保险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提供服务时的部分交叉重合上,同时也体现在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筹措上,这也是后续探讨的重点问题。

(一)保险资金来源

新险种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保险基金的建立,保险基金的安全稳定是长期护理保险平稳运营的重要保障。筹资模式的探索是我国采取试点的一个重要测试标的,试点过程中各地采取不同筹资模式,但都与医保基金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社会保险筹集保险资金往往会以个人缴纳和财政补贴作为基金来源,而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推行政策,也在相关国际经验的引领下更好的贯彻与医保基金挂靠的思路,其保险基金对医保基金划拨的依赖度是较高的。各地公告显示,首批15个试点全部选择医保基金作为长护险基金来源之一,个别城市在试点过程中直接选择医保基金作为长护险基金的来源,一些城市还通过个人缴费和财政进行补贴的方式补充长护险基金的来源,但医保基金无疑还是长护险基金的主要组成部分。试点过程中基金的构建依赖于已经形成体系的医保基金对政策推行是有利的。不过,无论是出于对长护险基金自身的安全,还是医保基金面临巨大压力的现状,长护险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形成独立于医保基金的多元筹资渠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试点个人缴纳的部分中,长护险的参保对象中占比较多的是城镇职工,其次是城乡居民,在城乡居民的参保中,农村居民的参保程度是非常低的,有多达8个试点并没有将农村居民列入投保范围,这对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属性产生了削弱。在医疗保险中,农村居民的被保障程度也低于城镇居民,这也是医养结合整体的现状,更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反映。但事实上,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增加,农村人口外流主要体现在年轻人的流出,这会导致农村人口对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增长。因此,加强对农村居民的长期护理保障,是医养结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向。

(二)保险责任明确

在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范围之前,长期护理的责任,无论是资金上的还是提供照护方面,一直都是由家庭内部来承担。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国家选择承担起部分失能人口的照护责任,并不意味着企业和社会不需要承担责任,更不意味着个体责任可以完全抽离。现行的长护险试点政策中,企业则责任基本没有体现,而个人责任主要体现在其自身所拥有的医保个人账户上,整体上仍然是跟从医疗保险。因此,为了实现各方责任的明确,如果政策推行,初期可以通过企业个人缴纳较少比例进行过渡,逐步实现国家预计的筹资目标。

(三)保险费率厘定

综合考量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能力,确定科学的费率。从试点情况不难发现,各省长护险费率整体在0.4%-1.1%不等,而费基也多为工资水平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合我国各地的平均工资标准,试点筹资无论是定额筹资还是比例筹资,大多数人群每年缴纳的金额都仅有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在试点过程中赔付亦有待调整。长护险试点过程中做到了应赔尽赔,大多数试点按照赔付的标准,符合试点政策规定,属于长期失能,无法自理,治疗时间超过六个月,病情稳定,符合标准化评估测定,即可获得长护险的赔付。比例赔付都达到支付护理资金的5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达到了90%。社会保险从家庭中接过了承担长期护理责任,但面多全国数量如此庞大的赔付人群,产生的资金缺口如果全部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兜底,造成的压力也是巨大的。通过分析长期护理保险这一险种发展相对成熟的德国,其经验表明厘定保险费率过程呈现出动态增长的倾向。德国自1995年开始推行长护险制度,从1996年至2017年间多次调高费率,从最初占工资收入的1.7%逐渐上调到占工资收入的2.55%。对比来看,我国在试点过程中厘定的费率是相对偏低的,因此无论是从对筹资责任更好规划的角度,抑或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不得不采取的措施,提升费率是有必要的。

五、未来长期护理保险与医养结合共同发展的方向

(一)明确长护险在社会保险制度中的定位

医疗与护理各自发挥其职能,才能充分实现医养结合的目标。长护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部分,能够调节之前出现的商业保险参保人数占比少的情况,弥补了商业保险自主选择过程中,天然将经济条件差的人群筛选在外的窘境,实现失能人员照护范围的扩大。但是长护险既然单独作为一个险种出现在社会保险中,其有别于医疗保险的定位应当明确。首先,医疗保险的保障重在强调对医疗服务,但长护险的保障是在长期接受治疗后,病情稳定,进入到失能照护阶段的相关服务。两者之间虽然有些许关联,但保障的本质不同;其次,长护险突出的一个定位也在于减轻失能人群对亲属的负担,能够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最后,长护险注重的是对提供服务的补偿,而非单纯的经济上的补贴,目的在于充分保障失能人群得到照护。

(二)明确长护险筹资责任,建立独立多元筹资渠道

长护险作为一项社会保险,独立稳定的筹资是长期运行的前提。个人在长期护理方面的责任是始终存在的,在长护险筹资的过程中,应改变试点中医保责任过重的情况,将个人责任,企业责任应当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多元筹资。这种责任也应具体体现在缴费的比例上,个人在长护险筹资中,缴纳的自付金额应当在整体资金筹集中达到百分之二十及以上,企业为员工缴纳长护险也应当有确定合理的比例,多方协同实现多元筹资。此外,在顶层设计的层面统筹基金,探索建立调剂金制度,通过调剂金的介入更好的抵御风险。

(三)加强对农村居民的长期护理保障

农村地区整体的医养结合保障水平低于城镇居民。在长护险试点过程中,参保对象中占比较多的是城镇职工,其次是城乡居民,在城乡居民的参保中,农村居民的参保程度是非常低的,许多试点并没有将农村居民列入投保范围,在医疗保险中,农村居民的被保障程度也低于城镇居民。加强对农村居民的长期护理保障,是医养结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向,而农村居民的经济能力有限,农村地区的护理服务资源也相对匮乏,这对长护险统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长护险的实行过程中,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下,加强农村护理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从服务和补贴的角度发挥长护险的社会再分配功能。循序渐进扩大长护险参保范围,从城镇职工增加到城镇居民逐步拓展到城乡居民,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改革的成果。

(四)构建医养结合综合管理体系

随着医养结合的发展,我国需要设立专门的医养结合管理部门,以在宏观上进行统筹和审视,为政策的推行保驾护航,专业的管理部门能够使医养结合管理体系尽快搭建起来,防止多部门共同管理过程产生交叉管理,抑或是存在管理缺失的情况。在微观上,医养结合发展过程的中,应当进一步明确医疗和护理之间的界限,例如明确相关药物的使用、一些诊疗手段的范围等医疗保险与长护险可能存在重合的区域,在加强保障的同时,对相关医疗服务资源进行统筹,提高整个机制中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效保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老龄人口人数众多的国家,更高层次、定位更精准的统筹,能够在减轻医疗服务资源压力的同时,为财政与社会保障基金减负。这些定位和实行过程中的管理都需要医养结合专有的管理部门。

参考文献:

[1]尹海燕.可持续的公共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国外经验与中国方案[J].宏观经济研究,2020(5):166-175.

[2]王新军,李雪岩.长期护理保险需求预测与保险机制研究[J].东岳论丛,2020,41(1):144-156.

[3]周磊,王静曦.长期护理保险资金筹集和待遇支付政策探讨:基于全国15个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的比较[J].财经问题研究,2019(11):89-97.

[4]赵秀斋.长护险试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社会保障,2018(4):74-78.

[5]包世荣.国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2):58-63.

[6]孙洁,蒋悦竹.我国长护险筹资机制[J].中国金融,2017(21):58-60.

[7]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129-136.

[8]陈璐.中国长期护理成本的财政支持和公平保障[J].财经研究,2013,39(5):73-85.

[9]魏华林,何玉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潜力研究[J].保险研究,2012(7):7-15.

长期责任范文篇7

一、整改内容之一:

理论水平不高,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陈旧问题。

整改目标:理论水平提高,工作作风加强,能用科学的理念指导环保工作。

整改措施之一:建立学习的常态化制度,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办公室

具体责任人:*

完成时限:8月底

整改措施之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专业技术交流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办公室

具体责任人:*

完成时限:正在落实,长期实施

整改措施之三:加强干部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干部职工业务能力。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办公室

具体责任人:*

完成时限:正在落实,长期实施

二、整改内容之二:

环境管理机制创新不够,环保工作考核机制、环保投入机制、环保奖惩机制以及农村环保管理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还不够协调,有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有的即使建立了也落实得不够好。

整改目标:建立适合当前环保工作的新机制。

整改措施之一: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办公室

具体责任人:*

完成时限:8月底

整改措施之二:开展“废、改、立”工作。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用科学的制度管理日常工作;废除不符合科学发展的、不适应新情况的规章制度,完善和修订各项制度。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办公室

具体责任人:*

完成时限:10月底

三、整改内容之三:

环境管理、执法能力有待加强。

整改目标:环保工作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解决突出问题的能力。

整改措施之一:创新执法机制,加强执法力度。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监察大队

具体责任人:*

完成时限:9月底

整改措施之二:建立执法责任考核和环境违法行为挂牌督办制度。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监察大队

具体责任人:*

完成时限:10月底

整改措施之三:转变执法方式,由被动执法向主动执法、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变。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监察大队

具体责任人:*

完成时限:正在落实,长期实施

四、整改内容之四:

创新意识不够,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不高,全局观念不强,缺乏从经济发展的全局谋划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识;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与环保的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

整改目标:开创性开展工作,从经济发展的全局谋划工作。

整改措施之一:学习十七届三次全会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利益观。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办公室

具体责任人:*

完成时限:正在落实,长期实施

整改措施之二:开展问责、问效、问廉活动,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办公室

具体责任人:*

完成时限:正在落实,长期实施

整改措施之三:改进机关作风,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审批环节,实行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办公室

具体责任人:*

完成时限:正在落实,长期实施

五、整改内容之五

自身能力建设不够。我县环保系统的能力建设,仍处在基本适应当前环境管理需要的层面上,环境监察、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人员编制增加、监测设备添置,环保信息自动化建设等等,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至今未能很好地落实。

整改目标:环境监察、监测达到县级标准化建设要求。

整改措施之一:加强机关行政管理和环保宣传的力度。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办公室

具体责任人:*

完成时限:正在落实,长期实施

整改措施之二:开展监察大队标准建设。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监察大队

具体责任人:*

完成时限:2010年底

整改措施之三:开展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监测站

具体责任人:*

完成时限:今年底

整改措施之四: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人员编制和专项资金。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办公室

具体责任人:*

完成时限:正在落实,长期实施

整改措施之五:开展绿色社区、学校、家庭等评选活动,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生态股

具体责任人:*

长期责任范文篇8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着力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强劲的法治支撑和保障。

二、工作措施及责任分解

(一)充分发挥政策支撑作用

1.落实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要求决策草案提交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前,均应经合法性审查,做到“应审尽审”。

责任股室:法治综合股

责任领导:

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并长期坚持

2.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认真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对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依法严格进行合法性审查。

责任股室:法治综合股

责任领导:

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并长期坚持

(二)打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体系

3.深入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进一步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梳理汇总并公布我区区直部门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目录。

责任股室:法治督察股

责任领导:

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并长期坚持

(三)强化营商环境法治服务

4.加强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普法宣传。将民法典以及其他涉及营商环境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作为“八五”普法规划的重点内容。将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列入局党组理论中心组重点学习内容。

责任股室:普法与促进法治股

责任领导:

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并长期坚持

5.压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指导相关部门将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宣传列入区直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和普法计划,适时对责任单位落实法治宣传情况进行检查。将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宣传工作纳入普法考核重要内容,确保“谁执法谁普法”责任落实到位。

责任股室:普法与促进法治股

责任领导:

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并长期坚持

6.积极开展法律服务活动。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组建律师服务自愿团,推行企业“法治体检”活动,为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请求工伤赔偿待遇等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责任股室:公共法律服务股、法律援助中心

责任领导:

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并长期坚持

7.健全涉企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常态化组织开展涉企不稳定因素和风险排查,加强对住建、金融、医疗、劳动关系及社会保障等专业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加强对矛盾风险态势发展的评估和预警,引导纠纷有效化解。

责任股室:普法与促进法治股

责任领导:

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并长期坚持

(四)着力规范执法司法行为

8.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组织各执法部门制定重大法制审核目录清单,并根据工作实际对清单实行动态化管理。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定期开展行政执法案件评查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工作。

责任股室:法治督察股

责任领导:

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并长期坚持

9.建立健全行政裁量基准动态调整机制。2021年底前,根据国家、省各部门行政裁量权基准指导意见,适时开展行政裁量权基准汇总和调整工作。

责任股室:法治督察股

责任领导: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三、有关要求

1、加强学习教育。要把法治营商环境学习作为作为司法行政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干部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长期责任范文篇9

一、审计目标

通过审计,全面摸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清领导者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对其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为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考核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审计对象和范围

根据市委组织部委托书,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如下:

1、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2、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3、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4、xx同志任xx卫生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5、xx同志任xx市经贸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四、审计重点和主要内容

一、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一)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此项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基本内容。主要以真实性为重点,把握好三个关口或关键控制点,即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和决算的编制。

(二)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主要审查其来源是否合法,是否认真执行了“收支两条线”,有无隐瞒、拖欠、截留、坐支问题,是否严格按收支计划使用资金并纳入决算报表体系,有无损失和浪费等问题。

(三)往来帐项的管理和清理情况。首先审查往来帐项的真实性,要摸清往来帐项所反映的实际内容,是否存在收入挂往来科目的情况,其次是要重点关注资金数额大、时间长的往来帐项,尤其要关注呆帐、死帐的情况,是否存在资金损失挂往来的情况,对呆帐和死帐,是否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了认真、积极地清理。对于有问题甚至有个人行为的往来帐项,要摸清其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原因,落实经济责任。

(四)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即内部控制系统评审。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适当的程序,能够显著地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借助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结果,能够有效地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并促进其加以改进和完善。

(五)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情况。对该部分资金的审计,主要审查是否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开支是否严格履行了审批程序,是否存在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的问题,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六)资产管理情况。主要审查资产的日常管理是否到位,资产的产权关系是否明晰,资产的处置是否履行了相应的报批程序,是否存在因管理不严而造成人为丢失、毁损的情况,是否存在个人或小集体长期无偿占用国有资产的情况,资产的处置中是否因处置不当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的收益是否得以体现等。

二、投资项目及重大经济决策事项

对投资项目的审计,首先要摸清投资的性质和种类,然后有重点地选择几个项目(好的和差的典型)有步骤地审计其可行性论证和立项情况,投资方案情况,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项目预决算情况,投资效益及效果情况。对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审计,首先也要摸清在领导干部任期内,都有哪些经济决策事项,选择重大的事项审查其决策的背景、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决策的效果情况。以此来确定和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

三、行业经济指标或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要把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即首先选择一套能够科学反映经济成果的经济指标体系,通过审计或采集,进行量化的综合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再作出准确的定性结论。必须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选择使用那些最能综合地反映领导干部业绩的经济指标。对于部门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要结合本部门的特点,围绕本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选择财政财务收支数额较大、运作时间较长、政策性较强的资金,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收集数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总、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以全面、准确的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或责任。

四、领导者本人执行廉政纪律情况

通过对帐务的审计,审查领导干部本人是否违规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各项费用,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为个人或小集体发放各种钱物的问题,甚至挪用、贪污公款的行为,是否存在个人长期无偿占用、甚至侵占公共财产的行为。

五、审计组织和要求

(一)通过局务会讨论,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按项目情况分五个审计小组,各小组组成人员为:

1、xx同志任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

2、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

3、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

4、xx同志任xx市卫生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

5、xx同志任xx市贸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xxxxxxxx。

(二)各审计小组务必于2006年5月15日至16日进驻被审计单位,并认真开展好审前调查,掌握详细资料,报批各项目审计实施方案。

(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各审计小组应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注意抓重点,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或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报告。

长期责任范文篇10

根据XX市审计局、我局二○○六年审计工作计划及XX市委组织部委托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情况,我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局决定组织对2005年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为明确审计范围,突出重点,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现制定如下审计方案:一、审计目标通过审计,全面摸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清领导者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对其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为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考核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二、审计对象和范围根据市委组织部委托书,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如下:1、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2、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3、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4、XX同志任XX卫生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5、XX同志任XX市经贸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四、审计重点和主要内容一、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一)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此项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基本内容。主要以真实性为重点,把握好三个关口或关键控制点,即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和决算的编制。(二)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主要审查其来源是否合法,是否认真执行了“收支两条线”,有无隐瞒、拖欠、截留、坐支问题,是否严格按收支计划使用资金并纳入决算报表体系,有无损失和浪费等问题。(三)往来帐项的管理和清理情况。首先审查往来帐项的真实性,要摸清往来帐项所反映的实际内容,是否存在收入挂往来科目的情况,其次是要重点关注资金数额大、时间长的往来帐项,尤其要关注呆帐、死帐的情况,是否存在资金损失挂往来的情况,对呆帐和死帐,是否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了认真、积极地清理。对于有问题甚至有个人行为的往来帐项,要摸清其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原因,落实经济责任。(四)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即内部控制系统评审。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适当的程序,能够显著地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借助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结果,能够有效地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并促进其加以改进和完善。(五)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情况。对该部分资金的审计,主要审查是否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开支是否严格履行了审批程序,是否存在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的问题,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六)资产管理情况。主要审查资产的日常管理是否到位,资产的产权关系是否明晰,资产的处置是否履行了相应的报批程序,是否存在因管理不严而造成人为丢失、毁损的情况,是否存在个人或小集体长期无偿占用国有资产的情况,资产的处置中是否因处置不当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的收益是否得以体现等。二、投资项目及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对投资项目的审计,首先要摸清投资的性质和种类,然后有重点地选择几个项目(好的和差的典型)有步骤地审计其可行性论证和立项情况,投资方案情况,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项目预决算情况,投资效益及效果情况。对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审计,首先也要摸清在领导干部任期内,都有哪些经济决策事项,选择重大的事项审查其决策的背景、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决策的效果情况。以此来确定和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三、行业经济指标或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要把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即首先选择一套能够科学反映经济成果的经济指标体系,通过审计或采集,进行量化的综合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再作出准确的定性结论。必须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选择使用那些最能综合地反映领导干部业绩的经济指标。对于部门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要结合本部门的特点,围绕本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选择财政财务收支数额较大、运作时间较长、政策性较强的资金,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收集数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总、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以全面、准确的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或责任。四、领导者本人执行廉政纪律情况通过对帐务的审计,审查领导干部本人是否违规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各项费用,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为个人或小集体发放各种钱物的问题,甚至挪用、贪污公款的行为,是否存在个人长期无偿占用、甚至侵占公共财产的行为。五、审计组织和要求(一)通过局务会讨论,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按项目情况分五个审计小组,各小组组成人员为:1、XX同志任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XX,成员:XXXXXXXX。2、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3、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4、XX同志任XX市卫生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5、XX同志任XX市贸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二)各审计小组务必于2006年5月15日至16日进驻被审计单位,并认真开展好审前调查,掌握详细资料,报批各项目审计实施方案。(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各审计小组应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注意抓重点,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或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报告。(四)为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权威性,保证审计项目质量,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审计纪律,纪检人员专门负责对各审计小组执行审计纪律的监督,发现问题,严肃处理。(五)各审计项目统一在2006年7月15日前全面结束审计,统一上报,统一审计处理,统一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