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0:50:06

长期护理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范文篇1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CareInsurance,简称LTCI),是指为那些因年老体衰、疾病或伤残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照顾的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补偿的一种保险。当被保险人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甚至不能利用辅助设备生活时,由保险机构付给保险金用来补偿其护理费用。长期护理保险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可以说是人口老龄化的产物。这种产品的出现,不仅在我国有其必然性,全球也是如此。从经济发达国家来看,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而人口出生率却持续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上,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以日本为例,2005年达到或者超过65岁的老龄人口有2560万人,占总人口的20.04%,超过1/5的日本人口已经达到或者超过65岁。日本2005年的出生率也创下历史新低,平均每名妇女一生中生育1.25个孩子,到2025年日本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8%,约三个半人中就有一个老龄人口。日本是这样,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国也不例外。根据联合国规定,凡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比例的7%以上,称为人口老龄化,处于人口老龄化状态的社会就是老龄化社会。那么,进入21世纪后,全球将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就成为全球各国必须解决的课题。

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也在加速,人均寿命多年来一直在稳步增长,而死亡率和生育率始终保持下降或不变,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亿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北京为例,2005年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7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37个百分点。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两大特点:一是基数大,发展快。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从1953年-1982年的29年时间里,65岁以上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81万人,平均每年递增2.27%,从1982年-1990年的8年时间里,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从4929万人增加到629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70万人,平均每年递增3.10%。两者相比,后8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比前29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快37%;二是经济基础差,负担重。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却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此同时,老龄人口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种老年性疾病如老年痴呆、脑中风后遗症、脑损伤、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等的发病率却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些多发病、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再加之意外事故在老龄人群中的发生率也较高,越来越多的老龄人需要接受长期性的护理服务,才能安全地过着正常的生活。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根本无力承担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据有关部门调查,2005年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其中: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大量的“四二一”、“四二二结构”及“空巢家庭”出现,使得广大中青年人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而且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经济、心理和身体压力均较大,许多人处于亚健康中,更有一些人英年早逝,特别是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子女无暇照顾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加之老年人较过去更为长寿,需要护理的卧床周期延长,导致护理费用不断增多,而护理费用是不计人医疗保险范畴的,这笔不断上涨的费用给老年人及其子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非一般人能承受。而长期护理保险可以承保各种专业性或非专业性的长期护理、家中护理或护理机构的护理。在被保险人出现日常活动能力丧失或认知能力障碍,即在没有他人的帮助下,不能进行日常生活,包括:起床、穿衣、脱衣、洗漱、进食、行走、移动物品、如厕、沐浴等或患有老年性痴呆等症时,由保险公司给付被保险人保险金。因此,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不仅可以充分满足老年丧失生活能力者的需要,缓解长期患病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和身体负担,提高由于病理性衰老或正常衰老的老龄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而且,对人口正处于老龄化的国家也十分有利。它有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以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较好途径之一。

二、发展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

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国情。我们考虑什么问题,做什么事情,都要从这个国情出发。我国现有人口相当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的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多。仅65岁以上的人口就接近日本(2005年大约为1.2776亿人)全国人口,尽管近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82321亿元,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很低,2005年人均CDP只有13943.6元,与世界各国比较,排在百多个国家之后,这主要是人口众多之故。从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经历来看,人口老龄化与其经济发展呈现出正相关,一般是先富后老,而我国人口老龄化却不是这样,而是在经济欠发达,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时出现的,因此社会经济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承受能力较差,并未具备发达国家雄厚的物质基础。况且,各个地区、城乡、行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为3.22:1。(2)不同地区收入差距较大。目前,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均GDP美元值相对差异系数要高于世界各国的相对差异系数,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和差距大的特点十分明显,突出表现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等高收入地区,约占总人口的2.2%,相当于世界的高收入发达国家;“第二世界”是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江苏、辽宁等6个沿海省份,约占总人口的21.8%,相当于世界上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第三世界”是山东、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相当于世界的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占总人口的26%;“第四世界”主要是贵州、甘肃、陕西、西藏等中西部地区,相当于世界上的低收入水平,约占总人口的50%。地区差距的扩大,相当一部分表现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差距,特别是东部与西部差距非常明显。以2006年5月为例,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月可支配收入912.77元,收入最高的上海市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月可支配收入为1671.18元,而收入最低的青海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月可支配收入仅为641.2元,二者收入差距为2.6:1。(3)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较大。2004年收入最高的计算机服务业职工平均工资为47725元,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仅为7611元,收入差距为6.27:1。(4)高低收入差距较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显示,最富有的10%的城镇居民家庭与最贫穷的10%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有六成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特别是我国还有许多低收入人口,2005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年收入低于683元)的数量为2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5%,低收入人口(年收入在684—944元)数量为4067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4.3%,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合计数量为6432万人。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基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保费较高,我国目前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少,人们支付能力不足,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应从富裕地区开始,如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针对中高收入者。从目前来看,由于人们对保险的认知度不高,对保险还有一些偏见,特别是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保费较高,非一般人能承受得起,因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应选择经济效益较好、职工收入水平较高的行业,如:计算机业、软件业、电力、金融、通讯等,重点发展团体长期护理保险,使其作为一些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以此吸引和留住企业关键岗位人员。政府应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减免,在税收上可将企业这部分支出记人费用,免除税收,以刺激有效市场需求。保险公司应在调研的基础上,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不断开发适合不同层次客户需要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进行科学论证,加强对疾病发生率、恢复期长短和护理费用率等精算数据的收集,使得长期护理产品的保险责任范围、保险费率以及给付额更加合理。另外,针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特殊性,保险公司应建立一系列配套设施。例如,与一些专门的护理服务机构联合或自己设立相应部门,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信息及服务。

三、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模式应从商业保险逐渐过渡到社会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有多种实现模式,世界各国均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相应的模式。美国主要以自愿保险的方式,采取商业保险模式。但这种以盈利为目标的保险模式,仅限于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而低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费用主要由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资助的医疗计划(Medicaid)支付,目前Medicaid已承担了美国主要的长期护理费用。日本和德国采取社会保险模式。它们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由政府强制实施。在日本,凡40岁以上的人必须参加长期护理保险,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特点是全民皆保,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几乎是所有国民。德国则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凡参加了法定医疗保险的人自动参加护理保险,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覆盖全国人口的90%左右。两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覆盖率之高,是采用社会保险模式的结果。这主要取决于两国有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我国经济欠发达,人口众多,其老龄人口就相当于日本全国的总人口,也相当于德国和法国人口相加之和。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许多倍。加之社会保障体系尚处于初创时期,社会保险存在地区性的不平衡,绝大多数地区缺乏社会保障,80%的劳动者与老龄人没有基本养老保险,90%的人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因此,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目前还不能采用社会保险模式。仅凭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只能满足部分老年人的需要,它不足以解决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特别是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问题。当前,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应分地区、分行业、分人群采取三种长期护理保险模式:(1)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高收入行业以及高收入人群中,可采用商业性的K期护理保险模式。因为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较高,要求投保人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以最近推出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为例,30岁女性,保额10万元,缴费期为20年,年缴保费需7600元。象这么高的费用,不是城镇一般收入人群和农村大多数人所能承担的,因此这种模式只能满足部分人的需要。(2)在中部地区和收入在中等水平的行业、人群中采用个人、企业、政府共同承担的“三位一体”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因为中部地区经济不及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居民的收入不如东部地区的经济收入高,中等收入的行业和人群不如高收入行业、人群,可采用个人、企业、政府共同负担的模式。这部分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险应与我国目前国力相适应,满足老年人基本长期护理需求。(3)在西部地区和低收入行业及人群中,采用政府全部负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考虑到我国国力有限,为节约费用,这部分人的长期护理问题可首先考虑建立老年互助之家,由政府出少量费用,由低龄健康老人向高龄老人提供服务,还可建立免费性质的“成人日托中心”,其护理应是最基本的护理,目的是使这些人不至于因病致贫和因病更贫。

但从长期看,随着国力的增强,我国应建立覆盖全民的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更好地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为此,待条件成熟时,应将长期护理纳入到社会保险的范畴内,应建立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保费的“三位一体”机制,政府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减免,国家应承担起低收入人口的全部长期护理费用。同时要建立完善的配套护理体系,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及护理信息。在护理机构的设置上,城市可以社区为依托,强化家庭护理服务,发展医院与社区的联合服务,建立不同服务层次的护理服务机构;农村可以乡、村卫生所为基础,建立老人之家,这样既可以提供迅速方便的护理服务,又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解决就业矛盾。同时,应完善康复医疗服务,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长期护理中心,提高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质量。在经济发展、健全法制的基础上,逐渐摸索经验,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过渡到社会保险,使全国老龄人和残疾人以及需要照顾的人群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健康生活。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由于占用工作时间来护理老人的机会成本十分高昂,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太高,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无法自行解决长期护理问题。在我国过早进入人口老龄化情况下,不妥善解决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发展适合不同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险对缓解家庭及社会的压力都极为必要。特别是建立对低收入人口的长期护理保险,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子操,杜能.人身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陈琴.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和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

长期护理保险范文篇2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长护险;推广

一、引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19064万人,在全国人口中占比高达13.5%,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伴随老龄化激增的护理需求日益增长,解决长期护理保障问题已迫在眉睫。我国自2016年起在15个试点城市推行长期护理保险(下文简称“长护险”),在获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2020年9月16日又新增了包括呼和浩特市在内的14个部级试点城市,拟在更大范围检验试点成果。其中,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作为第二批长护险的试点城市,其推广的成功与否对于全内蒙古地区长护险的推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具有战略性意义。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其他试点城市成功经验的分析,对呼和浩特地区长护险的推广进行研究并提供建议。

二、各试点城市政策分析

(一)第一批试点城市政策分析

通过对第一批试点城市长护险相关文件政策的研究,对参保对象、筹资渠道、筹资标准、给付比例等进行了总结,如表1所示,发现第一批试点城市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几个特点:第一,长护险主要参保对象与基本医保的参保对象相重叠。在15个试点城市中,参保对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起步(下文简称“职保”),如广州、宁波、成都等;另一类是除职保外,还包括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下文简称“居保”),如上海、苏州、南通等,其中上海、苏州和荆门还保障农村居民。可以看出,在推行的初级阶段,将长护险与医保相挂钩,有利于提高知名度,便于推广和管理。第二,筹资渠道较为单一,以医保基金为主,再结合个人负担和政府补助,石河子市还运用了福利基金筹资,调动了社会力量的参与,这给第二批试点城市提供了新思路。与此同时,各试点城市筹资标准也不尽相同,主要是定额、按一定比例以及二者相结合确定金额。可以看出,目前阶段长护险没有作为独立险种的筹资渠道,全国各试点的筹资标准也不尽相同,这不利于长护险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各试点城市给付比例不同。如上海、广州、苏州等经济发达城市,无论哪种服务形式,大部分费用均由长护险基金支付,少部分由个人进行支付。对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的城市而言,需要个人支付的比例较大。在推行初级阶段可以根据地域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给付,但随着推行的深入,国家制定统一标准更有利于实现各地区公平。

(二)呼和浩特市长护险政策分析

呼和浩特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各旗县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03%,其中65岁及以上占11.96%,老龄化严重,但与此同时户均人口为2.30人,比同期自治区少0.05人,比全国少0.32人。这意味着小型家庭构造、家庭成员外出就业造成了家庭的“空巢化”,导致传统的家庭已经难以担当失能老人的护理重任。但目前呼和浩特市养老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居家和社区养老相对滞后。因此,呼和浩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的政策引导,出台了《呼和浩特市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其中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是该措施中的亮点工作之一。为了具体落实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推广工作,呼和浩特市结合有关试点地区经验和呼和浩特市实际,在2021年初制定了《呼和浩特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对以下内容进一步明确:参保范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全部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参保范围。筹资渠道:职工筹资以单位和个人缴费为主,财政适当补助,接受社会捐助;城乡居民筹资采取个人缴费、医保费划转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方式。筹资标准: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0.2%×单位缴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数+0.2%×个人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基数+0.2%×养老金(退休人员)+0.2%×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基数(单建统筹)+财政补贴10元/人/年+社会捐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个人缴费10元+医疗保险费划转50元+财政补贴10元/人/年+社会捐助。待遇保障:参加呼和浩特市长护险的人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失能满6个月,评估小组上门对失能程度、疾病状况、护理情况等进行评估,评定为中度、重度失能的人员,按失能等级及服务方式,限额予以基本生活照料服务费和护理服务费,超出部分由个人承担。从上述实施方案中可以看出:首先,呼和浩特市长护险的推广在参保范围方面借鉴了第一批试点城市的经验,主要针对的是医疗保险参保对象,同时还包括了农村地区,较大部分第一批试点城市范围更广阔,保障更广泛;其次,筹资渠道基本与第一批试点城市一致,主要渠道依然是医保基金,结合部分财政补贴,但较第一批试点城市的筹资渠道来看,增加了社会捐助渠道,提升了社会力量的参与度;从筹资标准方面来看,主要是定比和定额相结合的方式提取,但是提取比例较第一批试点城市低,这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最后,从待遇保障来看,制定了失能等级的评估指标,并且逐级提升限额,能够给予失能人员一定的经济支持,解决失能人员家庭的长期护理问题,缓解经济压力。从2021年8月10日起,呼和浩特市正式启动长期护理保险业务经办服务,有需要的市民可以提交书面申请,也可以通过手机App在线申请,使居民在理赔时能够快速申请,便捷操作,提高了给付的效率。

三、呼和浩特市长护险推广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认知偏低

呼和浩特市长护险试点工作才刚开展了一年多的时间,对群众而言是“新兴事物”,有很多群众对长护险并不了解,相比于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而言,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居民收入有限,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对于长护险的认知偏低,推广难度加大。

(二)覆盖人群不全面

呼和浩特市长护险的参保人群包括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保障群体较为全面,但并未考虑到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特殊农村居民群体,特别是留守老人,他们更需要获得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当他们处于失能状态时,经济压力会更大。

(三)筹资体系单一

目前呼和浩特长护险主要筹资渠道是医保基金,对于试点阶段是可行的,然而若要长期推行长护险,仅依赖医保基金很容易造成赤字。同时,虽然有财政补助,但由于地区经济较东部地区而言发展较为缓慢,财政补贴力度较小,进一步加大了个人和单位的负担。但相比于第一批试点城市,呼和浩特尝试引入社会捐助,具有创新性。

四、呼和浩特市长护险推广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长护险的推广政策,为长护险的发展保驾护航。另外,各相关部门也要积极扩大长护险的宣传面,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平台进行宣传,社区以多样的社区活动、宣传栏等为载体,使长护险走进居民日常生活中,提高长护险在全社会的知名度。

(二)探索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我国目前推行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其筹资渠道不能局限于医保基金和财政补助,作为独立险种,在长护险推广的不同阶段可以构建不同的筹资体系,最终必须建立独立、完整的筹资体系,保证长护险可持续发展。在初始阶段,长护险需要依赖医保基金,与此同时可以由政府推行优惠税收政策,引导社区组织、养老机构共同参与;在发展阶段,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研发适销对路的护理类商业保险,满足各收入层人群的不同需求。

(三)扩大参与对象覆盖面,实施差异化筹资标准

现阶段呼和浩特市长护险的保障对象为医保参保人,且所有对象筹资标准均是按医保基金的一定比例和固定金额确定的,这就使不同收入人群的筹资标准统一化。但为建立可持续的长护险基金保障机制,政府一方面可以提供财政经费,另一方面可以对不同情况人群实施差异化筹资标准:如对呼和浩特户籍特困老年人加大财政补贴的同时免除个人缴费;对低收入困难家庭加大财政补贴,降低个人缴费比例;对一般情况的人群按目前标准缴费。

参考文献:

[1]张琳喻.东、中、西部视角下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对策:以上海市、齐齐哈尔市和石河子市为例[J].中国市场,2021(25):39-40.

[2]荆涛,邢慧霞,万里虹,等.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对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J].保险研究,2020(11):47-62.

[3]刘文,王若颖.我国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效率研究:基于14个试点城市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20,41(5):29-45.

长期护理保险范文篇3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长期护理(LongTermCare,LTC)定义为“由非正规照料者(家庭、朋友或邻居)和专业人员(卫生和社会服务)进行的照料活动体系,以保证那些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继续得到其个人喜欢的以及较高的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自主、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因此,长期护理包括非正规与正规两类支持性体系。正规的支持体系可能包括广泛的社区服务(即公共卫生、初级保健、家庭保健、康复服务和临终关怀)、私人疗养院以及临终关怀院,也指那些暂停或逆转疾病和残疾状况的治疗。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CareInsurance),也称长期照料保险,是指为那些因老年、疾病或伤残导致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保险。老年人是长期护理服务的主要使用者。20世纪70年代,长期护理保险开始在美国商业保险市场上出现。到了1986年,以色列政府率先推出了法定护理保险制度。随后,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国也相继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出资责任承担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个人和家庭应承担长期照料保险的主要融资责任,政府只有当个人无力承担出资责任时,才能作为最后的责任人,由此形成了商业护理保险。商业护理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自愿开办,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另一种是政府要确保老年人享受到综合的照料服务,政府应居于主导地位,而不管老年人是否具有经济上的承受能力,由此形成了社会护理保险。社会护理保险由政府强制实施,以德国和日本为典型代表。

实行长期护理保险需要考虑的因素

制定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在于老年护理保险的需求增加,而需求主体主要来自老年人个人(及其家庭)和政府。

从个人及其家庭的角度看,个人及其家庭对于老年护理需求的增加,主要受人口变动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两方面的影响。人口变动趋势主要指生育率下降、离婚率上升以及分年龄死亡率下降等因素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主要指人口教育程度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工资收入和退休收入(包括社会保障金、退休金、资产等)也随之增加等变化。

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显现,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老年人数增多,如心、脑血管疾病、肠胃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显著增加,由此导致老年失能和残障状况突出,使老年人对于长期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需求急剧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家庭的护理功能在弱化。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核心化,老年人独居或与配偶共同居住的人数增多;即使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大多也因子女工作而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许多老人转而求助于住院护理,或入住专业护理机构,而庞大的医疗费用和专业护理费用给老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建立在“四二一”家庭结构基础之上,即一对独生子女夫妇要抚养一个孩子和赡养四位老人,家庭的护理保障作用明显不足。

从政府医疗保险支出的角度看,在长期护理保险出台以前,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不能解决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明确地将长期护理费用排除在外,其结果造成投保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老年人长期住院费用导致医疗保险支出急剧上涨。

长期护理险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当前我国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大的城乡、地区差异决定了建立统一的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尚不具备可行性。然而,商业性老年护理保险则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一方面,老龄化发展迅速、护理需求较大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高,市民保险意识也强,部分家庭已具备购买老年护理保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老年护理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护理保险的内容应具有多样性,而商业保险灵活的保单设计能更好地满足这一要求。完善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建议

(一)分阶段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

德国和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由政府强制实施,属于社会保险制。在德国,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基本上解决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和经费问题。其护理保险制度分为居家护理和住院护理两个层次。近年来,其护理项目已经由日常生活护理,扩大到医疗护理和精神护理,还增加了心理咨询和治疗等内容,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要。

日本护理保险一般采用“护理服务”给付方式为主,“保险金”给付方式为辅的做法。被保险人需要护理服务时,首先要提出申请,经过专门机构审查认定后,护理保险管理机关将根据病人实际身体状况提供相应内容、相应等级的护理服务。日本护理保险制度中护理服务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医生、看护人员上门进行访问护理;接送老人去日间护理设施,或保健设施进行康复训练;以及出借轮椅、特殊床等福利用具等三大部分。

在我国,现有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仅限于对护理费用的补偿,一经确定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老年人所得到的保险金金额也是相对固定的。今后,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应给予老年人“保险金”的补偿,而且应提供“护理服务”和“护理信息”在内的全面保障。与“保险金”给付方式相比,“护理服务”给付方式更能适应被保险人的多样需求,而且能较好地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节省护理费用支出。在“护理服务”给付方式中,应恰当划分护理等级,针对不同等级规定不同的给付数量和服务费用。此外,还应积极鼓励“居家护理”方式,既满足老年人居家愿望,又节省了住院等高昂护理费用问题。

(二)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长期护理保险法》

我国应在调查的基础上,做好长期护理需求的预测,研究长期护理保险缴费起始年龄、缴费标准,划分长期护理等级,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长期护理保险法》。

德国1992年通过了《护理保险法》,1993年开始实施。它对护理保险的范围、标准、支付办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自1995年起,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有义务参加社会护理保险,即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护理保险为需要护理服务的参保人提供家庭护理,目的是为那些失去自理能力及需要经常性帮助的人支付护理费用,其主要管理机构是在法定医疗保险公司附设的护理保险公司。

日本1997年通过了《长期护理保险法》,2000年开始实施。它对保费的缴纳、护理方案的选择、病人是否应接受护理服务、以及保险赔偿的审定与核定程序等都作了严格规定。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由市町村具体运营,被保险人无论身体状况好坏均要参加。筹资来源方面表现出多样性,一半来自于被保险人交纳的保险费,另一半来自于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政府,按照2∶1∶1的比例提供的补贴。

我国政府应积极鼓励寿险公司开发长期护理保险,并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应尽早出台《长期护理保险法》,对护理保险的范围、标准、支付办法等审核程序做出明确规定,以期规范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的法制化发展。由于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形势下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巨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决定了我国尚不能建立统一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因此,政府应在法制框架下,通过诸如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商业寿险公司积极探索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途径。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既保障老年人获得更全面的护理服务需求的满足,又保障寿险公司为老年人健康提供服务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双赢目标。

长期护理保险范文篇4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居家养老;护理人员;培训

社会老龄化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医疗资源显然无法满足现今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已成为社会主流养老模式[1]。经对天目西街道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做了护理知识测试,发现护理人员均缺乏护理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知晓率远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专业护理需求。本研究分析了护理人员日常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方案,采用培训补漏的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并检验其效果,以切实保障居家老人的护理质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选取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所有在岗的40名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以及接受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天目西街道的179个家庭为研究对象。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的纳入标准:(1)年龄30~60岁;(2)文化水平初中以上;(3)有“养老服务护理员”证书;(4)注册在岗为养老社工事务所护士。排除标准:(1)年龄>60岁;(2)文化水平低于初中。40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30~60岁,平均(42.61±5.33)岁;从业工龄1~22年,平均(10.65±4.36)年;文化水平:初中11名,高中和中专25名,大学及以上4名。接受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家庭纳入标准:(1)自愿接受长护险服务的居家养老人员;(2)年龄≥60岁;(3)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年龄<60岁;(2)精神疾病。居家养老人员中,男性86名,女性93名;年龄60~92岁,平均(77.34±10.65)岁。1.2方法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护理规范技术操作培训,具体如下。1.2.1培训内容包括Ⅰ类基本生活照料、Ⅱ类护理相关技能、Ⅲ类临床护理操作。1.2.2培训方法对街道所有在岗养老服务护理员,由1名社区护士负责3名养老服务护理员;对老社工事务所护士,由1名社区护士负责2名为老社工事务所护士。以小组形式和现场模拟的方式进行护理操作培训,社区护士每个月入户随访1次,从老人和家属了解养老服务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1.2.3培训过程(1)利用微信平台,搭建沟通渠道。建立微信群,每天安排1名社区护士在线解答养老服务的护理问题;建立微信平台,每周推送相关的护理文章,并对养老服务护理员及为老社工事务所护士进行定期考核,了解其掌握程度。(2)对各项护理操作质量进行检查分析。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护理技术;树立较强的管理意识,加强管理知识的培训;树立法律意识,掌握法律知识。(3)护理质量管理。做好基础工作,使护理人员认知质量管理概念和意义,掌握质量管理的工具;制订工作内容标准,将每项护理操作均制订统一的标准,每名护理人员以此为标准开展每天的工作;实施护理质量缺陷控制,对每项操作按工作标准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并落实整改;按随访周期,复查已落实的问题,并进行下一项护理操作的培训。1.3观察指标(1)在培训前和培训后,以理论技能测试方式评价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测试共20题,答对计1分,答错不计分,满分20分,得分越高成绩越好。(2)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对居家养老家庭(居家养老人员或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与满意度。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共17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方法,见表1。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比较护理人员培训后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测试成绩为(19.09±0.80)分,高于培训前的(16.23±2.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7,P=0.000)。2.2培训前后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与满意度比较居家养老家庭培训后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质量评价及满意度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构建“9073”的社会养老服务格局,在社区养老模式下的“医养结合”需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建立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2]。而纵观世界,居家养老实践在美国、北欧等发达国家以“长期看护”、“社区照顾”等命名的服务形式,己从理论走向实践并不断完善[3]。推行“长期照顾计划”,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是照护人员专业化管理[4-5]。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1+8”文件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和核心[6]。因此,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可以更好地提高社区居家照护的专业性,也体现了“医”和“养”的紧密结合[7]。本研究通过对居家养老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测试结果发现,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其护理知识水平远不能满足居家养老老人的专业护理需求,因此加强培训非常有必要。针对护理规范技术操作培训可以发现护理人员的护理盲点并予以纠正,有助于通过护理工作的推进不断解决居家老人护理的需求,观察居家养老人及家属对护理人员满意度的变化和“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护理模式在社区推广的可行性,能明显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更有效地满足居家养老的护理要求,为居家养老护理质量的监测提供思路,也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护理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据,更为居家养老护理人员的劳务输出提供帮助[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培训后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测试成绩均明显高于培训前。提示,护理规范技术操作培训对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与操作技能有明显作用。居家养老家庭培训后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与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培训前。提示,居家养老家庭对培训后的护理质量评价更为满意。分析原因,与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护理工作更为专业、细致有关。综上所述,基于长期护理保险对居家养老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护理规范技术操作培训的效果良好,可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家庭质量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范会芳,张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启示———基于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J].长治学院学报,2020(5):53-58.

[2]顾诗意,杨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对养老护理员队伍的影响及优化对策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2020,29(2):75-81.

[3]钟雯,刘志红,陈翠霞.老龄化背景下社工机构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的现状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20(11):39,41.

[4]陈杏子,曾智,沈永健.我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体系对大陆居家养老的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7(9):1031-1036.

[5]成秋娴,冯泽永,冯婧,等.中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制度特征分析及启示[J].中国老年学,2018,38(11):2800-2803.

[6]姜春力,张瑾.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成效、问题和建议[J].经济与管理,2020(19):29-33.

[7]边珊珊,刘燕,丁小娥,等.长期护理保险背景下基于HCSI模型的居家护理老人满意度问卷的编制及评价[J].上海医药,2019,40(6):15-19,43.

长期护理保险范文篇5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老龄化,长期护理

长期护理保险是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出现在美国,2000年4月日本正式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计划。虽然这一险种出现较晚,但发展速度却较快,目前已成为一些国家人身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还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继2005年国泰人寿在上海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之后,2006年6月15日,国内第一家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这是国内首个全国性的具有全面保障功能的长期护理保险。它的推出,标志着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迈出了实质性的—步。

一、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较好途径之一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CareInsurance,简称LTCI),是指为那些因年老体衰、疾病或伤残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照顾的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补偿的一种保险。当被保险人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甚至不能利用辅助设备生活时,由保险机构付给保险金用来补偿其护理费用。长期护理保险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可以说是人口老龄化的产物。这种产品的出现,不仅在我国有其必然性,全球也是如此。从经济发达国家来看,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而人口出生率却持续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上,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以日本为例,2005年达到或者超过65岁的老龄人口有2560万人,占总人口的20.04%,超过1/5的日本人口已经达到或者超过65岁。日本2005年的出生率也创下历史新低,平均每名妇女一生中生育1.25个孩子,到2025年日本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8%,约三个半人中就有一个老龄人口。日本是这样,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国也不例外。根据联合国规定,凡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比例的7%以上,称为人口老龄化,处于人口老龄化状态的社会就是老龄化社会。那么,进入21世纪后,全球将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就成为全球各国必须解决的课题。

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也在加速,人均寿命多年来一直在稳步增长,而死亡率和生育率始终保持下降或不变,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亿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北京为例,2005年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7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37个百分点。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两大特点:一是基数大,发展快。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从1953年-1982年的29年时间里,65岁以上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81万人,平均每年递增2.27%,从1982年-1990年的8年时间里,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从4929万人增加到629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70万人,平均每年递增3.10%。两者相比,后8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比前29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快37%;二是经济基础差,负担重。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却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此同时,老龄人口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种老年性疾病如老年痴呆、脑中风后遗症、脑损伤、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等的发病率却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些多发病、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再加之意外事故在老龄人群中的发生率也较高,越来越多的老龄人需要接受长期性的护理服务,才能安全地过着正常的生活。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根本无力承担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据有关部门调查,2005年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其中: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大量的“四二一”、“四二二结构”及“空巢家庭”出现,使得广大中青年人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而且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经济、心理和身体压力均较大,许多人处于亚健康中,更有一些人英年早逝,特别是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子女无暇照顾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加之老年人较过去更为长寿,需要护理的卧床周期延长,导致护理费用不断增多,而护理费用是不计人医疗保险范畴的,这笔不断上涨的费用给老年人及其子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非一般人能承受。而长期护理保险可以承保各种专业性或非专业性的长期护理、家中护理或护理机构的护理。在被保险人出现日常活动能力丧失或认知能力障碍,即在没有他人的帮助下,不能进行日常生活,包括:起床、穿衣、脱衣、洗漱、进食、行走、移动物品、如厕、沐浴等或患有老年性痴呆等症时,由保险公司给付被保险人保险金。因此,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不仅可以充分满足老年丧失生活能力者的需要,缓解长期患病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和身体负担,提高由于病理性衰老或正常衰老的老龄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而且,对人口正处于老龄化的国家也十分有利。它有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以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较好途径之一。

二、发展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

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国情。我们考虑什么问题,做什么事情,都要从这个国情出发。我国现有人口相当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的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多。仅65岁以上的人口就接近日本(2005年大约为1.2776亿人)全国人口,尽管近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82321亿元,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很低,2005年人均CDP只有13943.6元,与世界各国比较,排在百多个国家之后,这主要是人口众多之故。从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经历来看,人口老龄化与其经济发展呈现出正相关,一般是先富后老,而我国人口老龄化却不是这样,而是在经济欠发达,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时出现的,因此社会经济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承受能力较差,并未具备发达国家雄厚的物质基础。况且,各个地区、城乡、行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为3.22:1。(2)不同地区收入差距较大。目前,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均GDP美元值相对差异系数要高于世界各国的相对差异系数,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和差距大的特点十分明显,突出表现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等高收入地区,约占总人口的2.2%,相当于世界的高收入发达国家;“第二世界”是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江苏、辽宁等6个沿海省份,约占总人口的21.8%,相当于世界上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第三世界”是山东、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相当于世界的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占总人口的26%;“第四世界”主要是贵州、甘肃、陕西、西藏等中西部地区,相当于世界上的低收入水平,约占总人口的50%。地区差距的扩大,相当一部分表现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差距,特别是东部与西部差距非常明显。以2006年5月为例,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月可支配收入912.77元,收入最高的上海市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月可支配收入为1671.18元,而收入最低的青海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月可支配收入仅为641.2元,二者收入差距为2.6:1。(3)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较大。2004年收入最高的计算机服务业职工平均工资为47725元,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仅为7611元,收入差距为6.27:1。(4)高低收入差距较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显示,最富有的10%的城镇居民家庭与最贫穷的10%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有六成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特别是我国还有许多低收入人口,2005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年收入低于683元)的数量为2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5%,低收入人口(年收入在684—944元)数量为4067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4.3%,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合计数量为6432万人。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基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保费较高,我国目前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少,人们支付能力不足,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应从富裕地区开始,如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针对中高收入者。从目前来看,由于人们对保险的认知度不高,对保险还有一些偏见,特别是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保费较高,非一般人能承受得起,因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应选择经济效益较好、职工收入水平较高的行业,如:计算机业、软件业、电力、金融、通讯等,重点发展团体长期护理保险,使其作为一些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以此吸引和留住企业关键岗位人员。政府应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减免,在税收上可将企业这部分支出记人费用,免除税收,以刺激有效市场需求。保险公司应在调研的基础上,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不断开发适合不同层次客户需要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进行科学论证,加强对疾病发生率、恢复期长短和护理费用率等精算数据的收集,使得长期护理产品的保险责任范围、保险费率以及给付额更加合理。另外,针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特殊性,保险公司应建立一系列配套设施。例如,与一些专门的护理服务机构联合或自己设立相应部门,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信息及服务。

三、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模式应从商业保险逐渐过渡到社会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有多种实现模式,世界各国均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相应的模式。美国主要以自愿保险的方式,采取商业保险模式。但这种以盈利为目标的保险模式,仅限于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而低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费用主要由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资助的医疗计划(Medicaid)支付,目前Medicaid已承担了美国主要的长期护理费用。日本和德国采取社会保险模式。它们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由政府强制实施。在日本,凡40岁以上的人必须参加长期护理保险,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特点是全民皆保,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几乎是所有国民。德国则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凡参加了法定医疗保险的人自动参加护理保险,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覆盖全国人口的90%左右。两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覆盖率之高,是采用社会保险模式的结果。这主要取决于两国有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我国经济欠发达,人口众多,其老龄人口就相当于日本全国的总人口,也相当于德国和法国人口相加之和。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许多倍。加之社会保障体系尚处于初创时期,社会保险存在地区性的不平衡,绝大多数地区缺乏社会保障,80%的劳动者与老龄人没有基本养老保险,90%的人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因此,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目前还不能采用社会保险模式。仅凭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只能满足部分老年人的需要,它不足以解决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特别是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问题。当前,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应分地区、分行业、分人群采取三种长期护理保险模式:(1)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高收入行业以及高收入人群中,可采用商业性的K期护理保险模式。因为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较高,要求投保人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以最近推出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为例,30岁女性,保额10万元,缴费期为20年,年缴保费需7600元。象这么高的费用,不是城镇一般收入人群和农村大多数人所能承担的,因此这种模式只能满足部分人的需要。(2)在中部地区和收入在中等水平的行业、人群中采用个人、企业、政府共同承担的“三位一体”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因为中部地区经济不及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居民的收入不如东部地区的经济收入高,中等收入的行业和人群不如高收入行业、人群,可采用个人、企业、政府共同负担的模式。这部分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险应与我国目前国力相适应,满足老年人基本长期护理需求。(3)在西部地区和低收入行业及人群中,采用政府全部负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考虑到我国国力有限,为节约费用,这部分人的长期护理问题可首先考虑建立老年互助之家,由政府出少量费用,由低龄健康老人向高龄老人提供服务,还可建立免费性质的“成人日托中心”,其护理应是最基本的护理,目的是使这些人不至于因病致贫和因病更贫。

但从长期看,随着国力的增强,我国应建立覆盖全民的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更好地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为此,待条件成熟时,应将长期护理纳入到社会保险的范畴内,应建立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保费的“三位一体”机制,政府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减免,国家应承担起低收入人口的全部长期护理费用。同时要建立完善的配套护理体系,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及护理信息。在护理机构的设置上,城市可以社区为依托,强化家庭护理服务,发展医院与社区的联合服务,建立不同服务层次的护理服务机构;农村可以乡、村卫生所为基础,建立老人之家,这样既可以提供迅速方便的护理服务,又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解决就业矛盾。同时,应完善康复医疗服务,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长期护理中心,提高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质量。在经济发展、健全法制的基础上,逐渐摸索经验,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过渡到社会保险,使全国老龄人和残疾人以及需要照顾的人群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健康生活。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由于占用工作时间来护理老人的机会成本十分高昂,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太高,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无法自行解决长期护理问题。在我国过早进入人口老龄化情况下,不妥善解决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发展适合不同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险对缓解家庭及社会的压力都极为必要。特别是建立对低收入人口的长期护理保险,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子操,杜能.人身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陈琴.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和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

长期护理保险范文篇6

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概述

(一)概念界定

当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概念在我国并未明确的界定,学界广泛接受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概念描述:一是“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长期护理机构,接受长期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荆涛,2010);二是“护理保险是借用国家、社会或私人的力量,对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它关注的是老年人口因年老而带来的生活及生理需求”(王莉莉、叶晓恬,2011);三是“长期护理保险是指那些因为老年、疾病或者伤残导致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者护理服务的保险”(黎建飞、侯海军,2009)。据此,我们可以认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指国家或社会建立的、为了解决因年老、伤残导致的丧失自理生活能力问题而举办的社会保险。它的手段在于长期护理需求产生后,为被保险者提供相应的费用补偿或者服务补偿。它的一般性目的在于免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其抵御年老或者伤残时自理生活风险,特殊目的在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变迁等原因导致的老年性社会问题,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

(二)主要制度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主要集中在商业性保险领域,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征收商业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当被保险人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伤残或者年老风险损失时,保险公司依据合同对其进行经济给付或者服务补偿。当前市场上主要的护理保险产品有以下三类:2005年国泰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率先开发出康宁长期看护健康保险产品,它主要针对30到50岁的健康人士,为被保险人提供身故或全残保险金、长期看护复健保险金、长期看护保险金;2006年中国人保健康推出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它主要针对18~59岁的健康人士,可以与单独出售,也可以与其公司的其它产品捆绑出售。当被保险人产生护理需求费用时,保险公司派专业调查专员实地调查,根据被保险人的实际情况,确定赔付标准,给付长期护理保险金;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近年来推出一个更为详细的护理保险产品———太平盛世附加老年护理保险。此产品将参保者的年龄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70~79周岁、80~89周岁、90周岁及以上,年龄越大的获得的保险金就越多。按照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金额支付保险金,支付时要根据签订的合同和最后一次缴费的凭证、保险金领取人的身份证明和户籍证明,到保险公司填写保险金申领书领取保险金,受益人均为被保险人本人,不得指定其他受益人。②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化的风险分担机制,为参保者提供抵御老年残障风险服务,解除其后顾之忧。同时它也是一种更具目标性和针对性的经济保障机制,商业保险参加者通过缴纳护理保费,满足人们多层次和特殊的护理需求,进而保险制度经营主体获得利润。但是商业性保险的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是基于经济利益建立的合同关系,属于私人经济范畴。主体始终追求个体利润最大化的经营个体,对投保对象也存在选择性。这就致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收费高、覆盖面狭窄、风险控制能力弱等,难以抵挡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大幅提高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可以举办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

二、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及其经验分析

德国1994年颁布了《护理保险法》,自1995年1月1日该国的护理保险法正式生效,通过法律规范将护理服务模式由单纯的“处置”性国民服务变成“契约”性国民保障,为我国护理保险的建立提供了一条可行性道路。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理念是依托于医疗保险,即国民在进行医疗保险投保的同时也参加护理保险。该保险的对象涵盖18岁以上的全体国民,所有参加医疗保险的人都要参加社会保险。对于符合未满18岁、没有工作同时年龄23岁以下、未满25岁的在校学生等条件的子女不必另交保险税而在承包之列。全体进行医疗保险投保的公民,保险费主要由政府、企业、个人和医疗保险四方承担。自2008年年初起,有缴纳保险费义务的成员,其收入的1.9%为护理保险费,由雇员和雇主各承担一半政府承担部分占总体的1/3以上,政府官员、法官和军人的保险费用则由国家负责缴纳。基金管理方面,医疗保险基金与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分账管理,委托医疗保险机构投资运营,给付服务费用。服务提供方面,护理程度分为三级(一级最轻,三级最重)。护理级别不同,接受护理服务的时间和享受护理补贴标准也不一样。③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立主要遵循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则:第一,广泛覆盖原则,即对全部人口承担保险。德国《护理保险法》明确规定所有参加国家医疗保险的投保人也必须被社会护理保险承保。这就有效地扩大了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面,据统计,以此种方式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人数占总人口的92%;此外,还有7%的公民通过私人医疗保险的途径享受私人互利保险。从总体上来看,在德国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公民总数以趋近100%,早在1997年未参加该项保险的人数仅占总人口的0.3%,近年来这一数字又有所下降;第二,护理制度的人性化原则,即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额度直接由投保人劳动所得收入的多少决定,而不是与其年龄、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等投保风险因素相关。这就保障了投保人在享受长期护理保险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加平等的对待,不仅充分维护了投保人的个人权利,同时也通过对有限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人性化操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于不同收入群体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甚至免收保险费,也保障了低收入者能够切实地享受到社会所提供的长期护理服务。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该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该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为本国公民提供了全面地互利保险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促进护理人员培训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发展。除此之外,更是卓有成效地通过护理人员招聘的途径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长期护理保险范文篇7

论文摘要:我国商业保险公司虽已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认为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达到增进老年人福利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适应本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考虑到“银发市场”潜在的巨大购买力,适时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为解决“老年护理危机”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达到增进老年人福利以及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社会目标。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概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长期护理(LongTermCare,LTC)定义为“由非正规照料者(家庭、朋友或邻居)和专业人员(卫生和社会服务)进行的照料活动体系,以保证那些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继续得到其个人喜欢的以及较高的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自主、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因此,长期护理包括非正规与正规两类支持性体系。正规的支持体系可能包括广泛的社区服务(即公共卫生、初级保健、家庭保健、康复服务和临终关怀)、私人疗养院以及临终关怀院,也指那些暂停或逆转疾病和残疾状况的治疗。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CareInsurance),也称长期照料保险,是指为那些因老年、疾病或伤残导致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保险。老年人是长期护理服务的主要使用者。20世纪70年代,长期护理保险开始在美国商业保险市场上出现。到了1986年,以色列政府率先推出了法定护理保险制度。随后,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国也相继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出资责任承担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个人和家庭应承担长期照料保险的主要融资责任,政府只有当个人无力承担出资责任时,才能作为最后的责任人,由此形成了商业护理保险。商业护理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自愿开办,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另一种是政府要确保老年人享受到综合的照料服务,政府应居于主导地位,而不管老年人是否具有经济上的承受能力,由此形成了社会护理保险。社会护理保险由政府强制实施,以德国和日本为典型代表。

实行长期护理保险需要考虑的因素

制定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在于老年护理保险的需求增加,而需求主体主要来自老年人个人(及其家庭)和政府。

从个人及其家庭的角度看,个人及其家庭对于老年护理需求的增加,主要受人口变动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两方面的影响。人口变动趋势主要指生育率下降、离婚率上升以及分年龄死亡率下降等因素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主要指人口教育程度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工资收入和退休收入(包括社会保障金、退休金、资产等)也随之增加等变化。

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显现,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老年人数增多,如心、脑血管疾病、肠胃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显著增加,由此导致老年失能和残障状况突出,使老年人对于长期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需求急剧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家庭的护理功能在弱化。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核心化,老年人独居或与配偶共同居住的人数增多;即使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大多也因子女工作而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许多老人转而求助于住院护理,或入住专业护理机构,而庞大的医疗费用和专业护理费用给老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建立在“四二一”家庭结构基础之上,即一对独生子女夫妇要抚养一个孩子和赡养四位老人,家庭的护理保障作用明显不足。

从政府医疗保险支出的角度看,在长期护理保险出台以前,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不能解决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明确地将长期护理费用排除在外,其结果造成投保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老年人长期住院费用导致医疗保险支出急剧上涨。

长期护理险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当前我国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大的城乡、地区差异决定了建立统一的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尚不具备可行性。然而,商业性老年护理保险则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一方面,老龄化发展迅速、护理需求较大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高,市民保险意识也强,部分家庭已具备购买老年护理保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老年护理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护理保险的内容应具有多样性,而商业保险灵活的保单设计能更好地满足这一要求。完善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建议

(一)分阶段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

德国和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由政府强制实施,属于社会保险制。在德国,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基本上解决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和经费问题。其护理保险制度分为居家护理和住院护理两个层次。近年来,其护理项目已经由日常生活护理,扩大到医疗护理和精神护理,还增加了心理咨询和治疗等内容,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要。

日本护理保险一般采用“护理服务”给付方式为主,“保险金”给付方式为辅的做法。被保险人需要护理服务时,首先要提出申请,经过专门机构审查认定后,护理保险管理机关将根据病人实际身体状况提供相应内容、相应等级的护理服务。日本护理保险制度中护理服务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医生、看护人员上门进行访问护理;接送老人去日间护理设施,或保健设施进行康复训练;以及出借轮椅、特殊床等福利用具等三大部分。

在我国,现有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仅限于对护理费用的补偿,一经确定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老年人所得到的保险金金额也是相对固定的。今后,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应给予老年人“保险金”的补偿,而且应提供“护理服务”和“护理信息”在内的全面保障。与“保险金”给付方式相比,“护理服务”给付方式更能适应被保险人的多样需求,而且能较好地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节省护理费用支出。在“护理服务”给付方式中,应恰当划分护理等级,针对不同等级规定不同的给付数量和服务费用。此外,还应积极鼓励“居家护理”方式,既满足老年人居家愿望,又节省了住院等高昂护理费用问题。

(二)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长期护理保险法》

我国应在调查的基础上,做好长期护理需求的预测,研究长期护理保险缴费起始年龄、缴费标准,划分长期护理等级,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长期护理保险法》。

德国1992年通过了《护理保险法》,1993年开始实施。它对护理保险的范围、标准、支付办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自1995年起,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有义务参加社会护理保险,即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护理保险为需要护理服务的参保人提供家庭护理,目的是为那些失去自理能力及需要经常性帮助的人支付护理费用,其主要管理机构是在法定医疗保险公司附设的护理保险公司。

长期护理保险范文篇8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长春;问题;失能老人;对策

目前我国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众多,达2.5亿,多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超过16%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加快老年护理服务的发展进程,是全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实施健康老龄化的现实举措,对稳定经济发展、加大力度改革、促进社会结构变化、保障民生发展、积极建设文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由此,长春市政府于2015年5月1日正式实施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险,致力于解决不断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政策中失能老年人的保障以及失能老年人自身和家庭的生活幸福感、家庭获得感的提高以及经济压力的缓解问题,使失能人员在长期护理保障中得到应有的人文关怀。以失能老人为研究对象,需要满足该种人群的基本生存和基础的医疗护理,以期能减轻失能老人自身和家庭、社会压力,社会保障手段就是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含义。在老龄化背景下,家庭中若有失能或半失能老人,该家庭可能会出现家庭护理功能弱化、老年人财务负担能力有限、家庭负担过重、医保基金支付压力较大等问题。由此可知,针对长春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出改进意见尤为重要。

一、长期护理保险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在某些经济发达国家,老年长期照护保险由来已久,并不断实践探索,同时产生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主要以社会化、现状和问题以及效果三方面内容为主。第一方面,JuMoonPark(2011)认为由韩国国家健康保险机构对护理保险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保险制度实施的效率,并且可以充分节约管理成本[1]。第二方面,Tamiya(2011)认为实施长期护理保险能够改善日本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而论证了实行并推广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2]。第三方面,Kemper(2016)认为社区照护减轻了家庭成员的养老负担[3]。由此可以看出,世界上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发达国家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方面都有一套符合本国国情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该制度对大部分国家都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4]。

(二)国内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对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实施现状方面,学者李静(2018)认为养老机构照护、日间照料中心、医疗机构照护床位、居家上门照护、家庭照护为我国现阶段老年照护的主要模式[5]。问题研究方面,学者李月娥、明庭兴(2020)认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过度依赖医保基金,不具备长期实施的基础[6]。效果分析方面,学者李元、陈立行(2018)认为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险减轻了经济压力,改善了失能老人的晚年生活境况[7]。总体来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我国各地呈现碎片化现象,因地制宜寻找自身地区真正所需的措施,同时互相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最终找到适合自己本地区的针对性举措是我国各地区政府应做的。

二、长春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现状

(一)政策红利精准释放

长春市从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之初年惠及5229人次,到如今成为40358人次的政策支撑,保障人次增长了7倍之多,报销比例达到了80%①。为应对老龄化、少子化的现实需要,长春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制度。以上数据表明,长春市政府采取了报销比例分级分类、以互联网为依托结算医保、对医疗照护中的目录、失能标准、耗材标准进行规范管理以及远程审批等政策保障,为全国照护制度管理增添了部分内容。

(二)转待遇给付为服务给付

长春市医疗照护保险制度的支付形式,表面上看是以现金的形式给付待遇,医疗照护保险制度的保障对象到定点医疗机构或者养老护理机构享受服务,先垫付护理费用,再按照制度规定的报销比例去社保经办机构报销相关费用[8]。但目前长春市长期护理保险是服务的给付,通俗来讲就是以保险机构为中介,以护理知识和实践为内容,通过机构为被保险人提供服务给付,保障被保险人的自身权益和长期利益。

三、长春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问题

(一)失能老人保险参与程度不高

通过长春市政府官方对长春市失能老人的失能程度数据总结和分析发现:轻度、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比例不一。其中轻度失能老人的比例最高,重度失能老人仅次于轻度,中度失能老人比例较小,说明在失能老人群体中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这种“年龄与失能风险、健康风险类同人类成长轨迹和衰老规律的正向比例趋势”使得老年人所需的护理更为详细和迫切,需要政府更多地为降低失能风险和提高失能老人健康情况提出更完善的政策和更具有现实性的方案。

(二)公立护理机构不足,评估机制不健全

目前长春市医疗保险机构颁布的医疗照护机构定点单位共有79家,包括各类医院25家,各种养老机构或护理院54家,但几十家的机构并不能满足长春市10万名及以上的失能人员。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会加大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难度,不利于长春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医疗护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随着长春市医疗照护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评估机制并不健全,资金配置不合理。

(三)长期护理保险参保范围狭窄

长春市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险于2015年开始,截至今日已有近七年的时间,其制度保障范围在不断扩大。但是仍然有一些未参保和已参保的失能人员与家庭对长春市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了解程度不深,关于其政策范围认定、参保标准和规范等认知不清,政策的普及范围狭窄,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宣传力度较小,宣传效果较差,与政策期望相差较远。

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提升举措

(一)引导失能老人积极参加长期护理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医疗照护保险制度作为失能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是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长春市长期护理制度的现状分析可知,现在仍然有未参保的失能老人及家庭不太了解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内容,缺少得到护理服务的机会。除此之外,还存在部分已经参保了的失能老人和家庭不了解该项政策,利用效率降低,失能老人和家庭的获得感不高。因此,长春市政府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类解决。一是在制度上提出完善的保障政策,确保失能老人参保的安全性和积极性。例如,设计更加多样化的制度形式,对老年人进行分类服务,以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家庭状况提供不同服务,让社区充分参与进来,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二是完善政策宣传路径,以街道、社区、村、乡镇、市、省为分类,进行逐级走访和汇总,再进行逐级宣传。针对不同人群、家庭和地区情况采取不同宣传手法,提升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和医疗照护制度的宣传准确度,使得所需人群能准确了解服务内容。对极其需要照护帮助的家庭街道和社区可以采取上门走访宣传的方式,向他们详细讲解政策内容,使他们了解参加医疗照护保险后能够享受的福利待遇。

(二)建立充足的医疗机构及完善的评估机制,保障资金配置的合理性

失能老人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对长春市医疗机构和资金的充足性提出了挑战。随着失能老人的急剧增加、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及医疗照护保险的范围变化,使得定点医疗机构不足,资金周转不畅,由此需要长春市政府在合理范围内增加医疗定点服务机构,或与企业合作,增加服务机构的数量,满足更多老年人和家庭的需要。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定期进行评估。一是要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保证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被评估,同时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以最完善的评估机构设置最大程度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及真实性[9],提高参保人员的安全感。二是构建完善的评估体系,将评估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以确保长期护理保险运行顺畅及落实准确,提高评估效果。三是创建畅通的反馈渠道,使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试点实施过程中各项事宜得到及时反馈,在资金配置优化完善的基础上,保证护理资金的在线与持久,从而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平稳发展与实现突破保驾护航。

(三)重点关注未参保人群,扩大参保范围

一是现行长期护理保险补偿政策可适当向早期未参保群体倾斜,在合理范围内适当有度地提高报销比例,做好早期未参保群体的补偿工作。通过政策的力量,使得早期未参保人群获得相应补偿,增加其获得感;对刚参保人群也进行政策激励,使其对长期护理保险相关政策的接受程度、忠诚度提高。二是关注早期未参保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增加对早期未参保群体的体检频率,并重点关注慢性疾病等老年病[10]。同时,对未参保人群的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加深参保人群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医疗照护制度的认识程度,使其认可度提高。三是加强未参保群体家庭的健康教育和制度介绍,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提高对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护理意识,提高老年人身心发展程度,提高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降低乃至避免病情加重情况的发生。

(四)倡导居家护理模式,促进护理模式多样化

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整体发展,随之而来的低出生率和人口高龄化问题也不断显现,由此所引发的老年人口护理问题也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失能老人群体更加成为老年人口幸福感下降、老年家庭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加重的稻草,同时也加大了社会的各方压力。因此,倡导护理模式多样化成为大趋势。其中居家护理模式最为容易实施和普及。一是因为在居家环境中,失能老人面对的环境和人都相对熟悉,这对失能老人的心理作用比较明显,也为其身体健康恢复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家庭和社区的生活设施和娱乐设备相对医疗护理机构更加人性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失能老人和家庭的生活获得感,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三是居家护理模式减少了家庭其他成员的往返压力,有利于在家庭亲属的亲情关系中产生积极影响,抵消部分因身体疾病带来的家庭隔阂,同时也有利于本地区在有限的医疗护理资源基础上提高利用率和有效性。根据长春市老年人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优化长期护理保险的护理服务结构,增加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和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建立真正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良心模式。其次,在政策引导上,加强对居家护理模式优势的宣传与走访,融合社区医院及社区资源,建立符合当地社区、呈规模化的长期护理医疗点,强化护理意识,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培养专业护理人才队伍,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照护保险作为我国未来老年护理的新探索,离不开专业护理人员,也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这也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源泉,因此,政府、学校、社会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养护职员的训练和教育力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准入门槛,拉高行业整体素质,为老年人护理工作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首先,政府和教育单位要对每个护理服务提供者进行完备的专业技能培训,在经过规范化培养的基础上,优化笔试、面试流程,进行专业化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为护理工作培养针对性人才,使准入门槛成为人才建设的第一步。其次,加强专业化护理人员队伍的审查力度,在部级资格审查方面设立相应门槛,完善职业资质体系建设,以全面培养计划、严格的培养流程、公平的培养水准和公正的录用结果,为当地乃至全国培养充足且专业的护理人员。再次,在面临道德问题和伦理问题时,进行多重预设和讨论,最大程度上提供解决大部分伦理道德问题的方案,增加护理人员从业信心。因此,加强对护理行业的宣传和教育,打破群众对护理工作,尤其是老年护理工作的不合理认知,鼓励更多感兴趣的年轻人积极参与护理工作,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

长期护理保险范文篇9

一、美国

美国是一个较早出现长期护理保险的国家。其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商业护理保险制度,由商业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愿投保。政府并未直接参与承保,而是对其进行一定的补贴或者税收优惠,以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在美国的发展。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构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基金筹集:保险资金的重要构成是部分自愿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群体无需缴付,其资金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提供,其中联邦政府负担55%、州政府负担45%。参保范围:存在三个年龄区间,分别为40-49岁、50-84岁、55-79岁,投保人根据自己的年龄范围选择相应的等级进行投保。投保人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不允许健康状况差的人投保。保费及保费给付: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大小与被保险人年龄、性别、保额、给付期等因素相关。年龄越大、保额越高、受益期间越长,保费就越高。保费给付方式灵活,它可以用现金一次性支付,10年内分期支付,或支付至65岁退休。给付方式: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一般采用直接定额给付现金和提供护理服务两种方式。给付条件:以被保险人能完成的日常生活活动、认知能力程度作为衡量给付的准则。日常生活活动一般是指起床、洗漱、行走、如厕等无需他人帮助,而认知能力障碍则多指老年痴呆等疾病。保险金的最后给付程度与这两个标准有着密切关系。承保方式: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既可以作为独立的专门保险进行投保,也可以作为终身寿险的一个附加险进行投保,或者是由收入损失保险转化而来,或以保险金额随着独立账户余额变动的长期护理保险单形式存在。二、德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老龄化趋势加快,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随着人们投保意识的加强和护理费用的增加而膨胀。在此背景下,德国政府于1995年开始实施《护理保险法》,这标志着德国正式建立起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系统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参保范围:各个年龄段人口均可参保。基金筹集:由于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法律制度规定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实行双轨运行的制度,根据居民的收入水平划分不同的投保范围。收入水平低于规定的标准门槛的个人必须参加强制性社会保险体系的长期护理,而高收入者则有权选择参加社会保险或购买强制性商业保险。因此,其基金筹集既来自于社保基金,也来自于商业保险保费收入。根据新的加强法案,纳入社会保险的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采取强制缴纳,比例增加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由雇员和雇主以一定比例共同负担。给付条件:虽然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采用强制性原则,覆盖全面,且被保险人的受益资格将由其是否有护理需求来决定。按照法律的规定,当个人由于生理或心理问题导致其在包括健康、饮食、行动、家务四个方面的日常生活行为中至少有两个方面需要持续性(至少6个月以上)或实质性的帮助时,即可获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等级鉴定:被保险人提出申请后需要经过资格审查后才能对其进一步划分受益级别。护理水平与他所需要的护理时长和护理次数有密切联系。一级护理为每天最少需要一次90分钟的日常生活护理服务,二级护理为每天最少需要三次3个小时的日常生活护理服务,三级护理为最高级别的护理,需要24小时不定次数的至少5个小时日常生活护理服务。给付方式: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受益方式主要有实物待遇、现金补贴、日间或者夜间看护、机构照护四种方式。每种方式的受益程度根据受益人的实际需要而有所不同。从以上国际经验分析可以得出,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主要采取的是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双轨道运行机制,且主要是以社会保险为主。美国则是采用市场主导的模式,投保人在社保所给予的保障之外再基于个人的需求自愿投保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故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呈现混合型特征,具有多层次、多类型,政府主导、商业保险补充的优势。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制度框架已初具雏形。但由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短,制度政策等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还是社保体系的长期护理保险,都没有较完善的法律制度。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路径在对美国和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其在基金筹集、失能评估体系等方面具有许多可取之处,值得借鉴。法律制度的设计应当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环境相关。笔者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与优化提出几点建议。一、立法模式的选择从我国第一批试点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实践来看,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将其划入医疗保险范畴,另一种则是作为独立于其他“五险”的一种新型险种存在。2020年5月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要坚持独立运行,着眼于建立独立险种,独立设计、独立推进。”这从制度定位上明确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保“第六险”的定位,即独立于医疗保险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长期护理保险的立法应该从属于《社会保险法》,同时也要考虑其与其他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之间的衔接与补充关系。

二、保障人群

从目前我国试点城市的保障人群范围来看,大多数城市都只将失能人员纳入了保障范围。以成都为例的试点城市在试点之初覆盖的仅为重度失能人群,轻度和中度失能则被排除在外。尽管在后续的试点指导意见中明确将保障范围扩大到因失智导致的重度失能人群,但是在失能人群中重度失能人群所占比例较小,中度和轻度失能人群占比较大,将占比大的人群排除在制度以外,既不能有效地满足大多数人群的真实需求,也有损制度的公平性。因此,笔者认为,为了使长期护理保险成为惠及全民的社保“第六险”,应该依序将不同程度的失能(失智)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在试点之初,可首先保障重度失能(失智)人群,深化试点之后逐步将中度失能(失智)人群、轻度失能(失智)人群纳入保障范围。

三、失能等级鉴定制度

以成都为例的部分试点城市在进行失能等级鉴定时采用的是成立评估委员会进行评估的方法,虽然这种评估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人性化的特点,但是由评估委员进行评估的操作模式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笔者建议采用国际通用的巴塞尔指数(Barthelindex)进行评级,具体评分标准如下表:它是对人们的日常基本生活活动(ADL)即基础性的生活活动和工具性的生活活动的评估。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厕、床椅移动、平地行走、上下楼梯共十项活动。每一项得分相加得到的总和数为100分者,为生活自理者;61—99分者,为轻度功能障碍者;41—66分者,为中度功能障碍者;<=4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者。即利用评定的每一项分数累计和来衡量居民健康状况,从而确定其失能(失智)等级。

四、基金筹集制度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失能问题的加剧,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目前我国试点城市中真正实现多元筹资的城市数量较少,这不仅为医保基金账户带来不小的筹资压力,同时也不利于基金的监管。笔者认为,我国应该提早建立起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多渠道的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具体由医保基金、政府补贴、社会捐助、个人缴费等部分构成,根据人群的年龄、性别、收入等个体差异条件而在各个部分设置不同的筹资比例。同时,为了满足不同需求人群的超额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缓解筹资压力,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的供给,分担养老护理服务的压力。

五、给付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范文篇10

长期护理保险是针对那些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生活自理、需要他人辅助日常生活的被保险人(基本是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或护理服务的保险。它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人身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

通常情况下,长期护理保险相比传统的医疗护理周期更长一些,重点在于尽最大可能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身体机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即使是在无疾病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被保险人的生存能力,同样可以选择护理险。

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分析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就称为“人口老龄化”。我国从2000年开始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因为65岁以上老年人2000年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比例为6.96%;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3亿,占总人数的10%左右,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而且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因此老龄化速度要远远快于其他国家。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这是2006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报告指出到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二)新型家庭结构导致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上个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第一批独生子女以每年数以百万计的规模进入生儿育女的生命周期,夫妻两人供养双方4位老人,抚养1个后代的“421”模式将成为中国今后几十年主流家庭模式。据一项京、沪、穗三大城市居民调查显示,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49%的家庭要赡养2~3位老人。中年人既要照顾年老的父母,又要照顾子女,同时还要承担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导致对照顾老年人感到力不从心,以家庭为单位的老年长期护理费用不断攀升。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家庭的规模不断缩小,年轻人外出工作,独居的空巢老人已经越来越多了,这就是所谓的“空巢家庭”,即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有14.03%的家庭只有一对老年夫妇生活,有12.35%的家庭为单身老人户。当前就全国而言,空巢家庭在城市平均已经达到30%,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

我国特殊的国情政策和人口老龄化导致家庭模式和结构的变化正在日益影响着居家养老的模式,从而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来弥补传统居家养老的不足。

(三)老年医疗费用的上升刺激了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医疗费用支出与年龄的关系非常密切。医疗支出随着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而提高。日本有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医疗支出是65岁以下人口的5倍。我国学者黄成礼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是65岁以下人口的2.7~4.8倍。

近年来随着老人寿命的延长,越来越多的慢性病老人带来了医疗费用支出增长且呈现上升的势头,这对国家资源和政府预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据专家测算,我国18%的老年人将占用80%的医药费,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医药费用将会占用一生医药费的80%以上,随着老年人增多,将对社会经济将带来更大的负担,这给政府的财政支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供给分析

长期护理保险是要为被保险人承保长期护理服务的费用支出,这包括在疗养院、护理所、家中的非专业和专业护理,主要是指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

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也都发展缓慢,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当前社会护理机构主要面向孤寡老人,虽然近年来也陆续开始向有家庭的老人开放,但地点合适、条件稍好的护理机构价格昂贵,使得老年人及其子女从经济上难以承受,再加上由于护理机构布局不合理且多数内部条件较差,老人只能获得最基本的低级的护理服务。

我国护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存在失衡的情况。一方面,我国目前护师、护士与全国人口数之比相当低。根据调查显示,到2020年,我国每1000人的平均床位数将由2002年的2.4张增加到16张,而目前护理工作者的增长速度却远跟不上需求;另一方面,高素质护理人员所占比例低。在我国100多万护士中,大部分人仅具有中专学历,占60%,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可谓凤毛麟角。

从总体上来看,对于日益增加的长期护理需求,我国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的缺乏会影响供给能力,因而制约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三、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构想

在我国建立的护理服务体系应该是法定护理保险、个人储蓄性护理保险、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服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护理体系。

(一)开展法定的护理保险体系

1.护理保险的性质地位

法定护理保险为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施,具有法定地位,但是考虑到目前已有的社会保险发展状况,以及比较分析了国外经验教训,笔者认为最佳的选择应是将其纳入法定的医疗保险之内共同实施。理由:一是我国目前已经有五大法定的社会保险项目,短期内不可能再予以扩大,而且世界上单独列为法定护理保险的国家不多,实施问题不少。二是现在已在中国推行的法定住院医疗保险,已把部分医疗费用承担起来,并且不久要推出的老人医疗费统筹,因此将护理保险融入医疗保险之中,将比较容易被接受。三是纳入法定医疗保险统一管理之后,将有利于治疗与护理的结合,更可减少工作环节和节省管理成本。

2.护理保险的财源筹措问题

法定护理保险的财源主要来自保险费,根据已有的住院医疗保险费的筹资情况,以及对未来护理费用的预测,可以考虑仅将45岁以上的在职职工作为缴费对象,考虑到从45岁到60岁退休的15年缴费,基本能满足老年护理服务的需求并有部分积存。国家在护理保险实行的初期阶段内,主要承担财政托底责任,即出现赤字时地方财政给予财政援助,但随着护理保险的深入展开,国家应有计划地实施实质投入。

3.护理保险的待遇给付问题

法定护理保险属于基本保险,因此其给付待遇将维持在基本护理需要上。根据生活自理和病情状况,分别设置给付等级。保险给付完全采用实物给付制,即根据护理等级给付护理服务小时。超过法定护理保险给付标准的服务费用,由被护理者本人负担或由其他形式护理服务补充。

(二)推进个人储蓄性护理保险体系

储蓄性护理保险采用个人账户的办法,即通过统一的标准,将存入的货币换算成服务小时记入账内予以积存,劳务储蓄可直接将劳务小时记入个人账户。护理保险给付,将按个人账户记载的服务小时提供护理服务,如投保人无需护理服务,也可以根据个人账户中所记载的服务小时,再按换算规定领回投入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