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7:25

长期护理论文

长期护理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老龄化,长期护理

长期护理保险是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出现在美国,2000年4月日本正式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计划。虽然这一险种出现较晚,但发展速度却较快,目前已成为一些国家人身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还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继2005年国泰人寿在上海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之后,2006年6月15日,国内第一家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这是国内首个全国性的具有全面保障功能的长期护理保险。它的推出,标志着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迈出了实质性的—步。

一、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较好途径之一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CareInsurance,简称LTCI),是指为那些因年老体衰、疾病或伤残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照顾的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补偿的一种保险。当被保险人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甚至不能利用辅助设备生活时,由保险机构付给保险金用来补偿其护理费用。长期护理保险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可以说是人口老龄化的产物。这种产品的出现,不仅在我国有其必然性,全球也是如此。从经济发达国家来看,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而人口出生率却持续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上,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以日本为例,2005年达到或者超过65岁的老龄人口有2560万人,占总人口的20.04%,超过1/5的日本人口已经达到或者超过65岁。日本2005年的出生率也创下历史新低,平均每名妇女一生中生育1.25个孩子,到2025年日本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8%,约三个半人中就有一个老龄人口。日本是这样,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国也不例外。根据联合国规定,凡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比例的7%以上,称为人口老龄化,处于人口老龄化状态的社会就是老龄化社会。那么,进入21世纪后,全球将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就成为全球各国必须解决的课题。

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也在加速,人均寿命多年来一直在稳步增长,而死亡率和生育率始终保持下降或不变,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亿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北京为例,2005年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7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37个百分点。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两大特点:一是基数大,发展快。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从1953年-1982年的29年时间里,65岁以上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81万人,平均每年递增2.27%,从1982年-1990年的8年时间里,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从4929万人增加到629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70万人,平均每年递增3.10%。两者相比,后8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比前29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快37%;二是经济基础差,负担重。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却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此同时,老龄人口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种老年性疾病如老年痴呆、脑中风后遗症、脑损伤、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等的发病率却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些多发病、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再加之意外事故在老龄人群中的发生率也较高,越来越多的老龄人需要接受长期性的护理服务,才能安全地过着正常的生活。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根本无力承担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据有关部门调查,2005年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其中: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大量的“四二一”、“四二二结构”及“空巢家庭”出现,使得广大中青年人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而且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经济、心理和身体压力均较大,许多人处于亚健康中,更有一些人英年早逝,特别是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子女无暇照顾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加之老年人较过去更为长寿,需要护理的卧床周期延长,导致护理费用不断增多,而护理费用是不计人医疗保险范畴的,这笔不断上涨的费用给老年人及其子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非一般人能承受。而长期护理保险可以承保各种专业性或非专业性的长期护理、家中护理或护理机构的护理。在被保险人出现日常活动能力丧失或认知能力障碍,即在没有他人的帮助下,不能进行日常生活,包括:起床、穿衣、脱衣、洗漱、进食、行走、移动物品、如厕、沐浴等或患有老年性痴呆等症时,由保险公司给付被保险人保险金。因此,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不仅可以充分满足老年丧失生活能力者的需要,缓解长期患病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和身体负担,提高由于病理性衰老或正常衰老的老龄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而且,对人口正处于老龄化的国家也十分有利。它有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以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较好途径之一。

二、发展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

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国情。我们考虑什么问题,做什么事情,都要从这个国情出发。我国现有人口相当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的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多。仅65岁以上的人口就接近日本(2005年大约为1.2776亿人)全国人口,尽管近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82321亿元,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很低,2005年人均CDP只有13943.6元,与世界各国比较,排在百多个国家之后,这主要是人口众多之故。从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经历来看,人口老龄化与其经济发展呈现出正相关,一般是先富后老,而我国人口老龄化却不是这样,而是在经济欠发达,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时出现的,因此社会经济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承受能力较差,并未具备发达国家雄厚的物质基础。况且,各个地区、城乡、行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为3.22:1。(2)不同地区收入差距较大。目前,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均GDP美元值相对差异系数要高于世界各国的相对差异系数,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和差距大的特点十分明显,突出表现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等高收入地区,约占总人口的2.2%,相当于世界的高收入发达国家;“第二世界”是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江苏、辽宁等6个沿海省份,约占总人口的21.8%,相当于世界上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第三世界”是山东、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相当于世界的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占总人口的26%;“第四世界”主要是贵州、甘肃、陕西、西藏等中西部地区,相当于世界上的低收入水平,约占总人口的50%。地区差距的扩大,相当一部分表现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差距,特别是东部与西部差距非常明显。以2006年5月为例,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月可支配收入912.77元,收入最高的上海市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月可支配收入为1671.18元,而收入最低的青海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月可支配收入仅为641.2元,二者收入差距为2.6:1。(3)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较大。2004年收入最高的计算机服务业职工平均工资为47725元,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仅为7611元,收入差距为6.27:1。(4)高低收入差距较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显示,最富有的10%的城镇居民家庭与最贫穷的10%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有六成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特别是我国还有许多低收入人口,2005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年收入低于683元)的数量为2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5%,低收入人口(年收入在684—944元)数量为4067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4.3%,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合计数量为6432万人。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基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保费较高,我国目前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少,人们支付能力不足,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应从富裕地区开始,如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针对中高收入者。从目前来看,由于人们对保险的认知度不高,对保险还有一些偏见,特别是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保费较高,非一般人能承受得起,因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应选择经济效益较好、职工收入水平较高的行业,如:计算机业、软件业、电力、金融、通讯等,重点发展团体长期护理保险,使其作为一些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以此吸引和留住企业关键岗位人员。政府应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减免,在税收上可将企业这部分支出记人费用,免除税收,以刺激有效市场需求。保险公司应在调研的基础上,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不断开发适合不同层次客户需要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进行科学论证,加强对疾病发生率、恢复期长短和护理费用率等精算数据的收集,使得长期护理产品的保险责任范围、保险费率以及给付额更加合理。另外,针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特殊性,保险公司应建立一系列配套设施。例如,与一些专门的护理服务机构联合或自己设立相应部门,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信息及服务。

三、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模式应从商业保险逐渐过渡到社会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有多种实现模式,世界各国均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相应的模式。美国主要以自愿保险的方式,采取商业保险模式。但这种以盈利为目标的保险模式,仅限于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而低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费用主要由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资助的医疗计划(Medicaid)支付,目前Medicaid已承担了美国主要的长期护理费用。日本和德国采取社会保险模式。它们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由政府强制实施。在日本,凡40岁以上的人必须参加长期护理保险,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特点是全民皆保,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几乎是所有国民。德国则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凡参加了法定医疗保险的人自动参加护理保险,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覆盖全国人口的90%左右。两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覆盖率之高,是采用社会保险模式的结果。这主要取决于两国有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我国经济欠发达,人口众多,其老龄人口就相当于日本全国的总人口,也相当于德国和法国人口相加之和。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许多倍。加之社会保障体系尚处于初创时期,社会保险存在地区性的不平衡,绝大多数地区缺乏社会保障,80%的劳动者与老龄人没有基本养老保险,90%的人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因此,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目前还不能采用社会保险模式。仅凭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只能满足部分老年人的需要,它不足以解决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特别是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问题。当前,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应分地区、分行业、分人群采取三种长期护理保险模式:(1)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高收入行业以及高收入人群中,可采用商业性的K期护理保险模式。因为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较高,要求投保人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以最近推出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为例,30岁女性,保额10万元,缴费期为20年,年缴保费需7600元。象这么高的费用,不是城镇一般收入人群和农村大多数人所能承担的,因此这种模式只能满足部分人的需要。(2)在中部地区和收入在中等水平的行业、人群中采用个人、企业、政府共同承担的“三位一体”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因为中部地区经济不及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居民的收入不如东部地区的经济收入高,中等收入的行业和人群不如高收入行业、人群,可采用个人、企业、政府共同负担的模式。这部分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险应与我国目前国力相适应,满足老年人基本长期护理需求。(3)在西部地区和低收入行业及人群中,采用政府全部负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考虑到我国国力有限,为节约费用,这部分人的长期护理问题可首先考虑建立老年互助之家,由政府出少量费用,由低龄健康老人向高龄老人提供服务,还可建立免费性质的“成人日托中心”,其护理应是最基本的护理,目的是使这些人不至于因病致贫和因病更贫。

但从长期看,随着国力的增强,我国应建立覆盖全民的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更好地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为此,待条件成熟时,应将长期护理纳入到社会保险的范畴内,应建立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保费的“三位一体”机制,政府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减免,国家应承担起低收入人口的全部长期护理费用。同时要建立完善的配套护理体系,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及护理信息。在护理机构的设置上,城市可以社区为依托,强化家庭护理服务,发展医院与社区的联合服务,建立不同服务层次的护理服务机构;农村可以乡、村卫生所为基础,建立老人之家,这样既可以提供迅速方便的护理服务,又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解决就业矛盾。同时,应完善康复医疗服务,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长期护理中心,提高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质量。在经济发展、健全法制的基础上,逐渐摸索经验,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过渡到社会保险,使全国老龄人和残疾人以及需要照顾的人群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健康生活。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由于占用工作时间来护理老人的机会成本十分高昂,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太高,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无法自行解决长期护理问题。在我国过早进入人口老龄化情况下,不妥善解决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发展适合不同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险对缓解家庭及社会的压力都极为必要。特别是建立对低收入人口的长期护理保险,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子操,杜能.人身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陈琴.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和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

长期护理论文范文篇2

1、临床资料

1998年1月—1999年10月我普外ICU病区共收治各种病因并发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机患者47例,其中使用呼吸机超过二周以上34例,最长者为90天,34例病例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55—88岁,平均72岁,病种胃癌12例、结肠癌6例、肝癌5例、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7例、斜疝1例、胆囊3例,患者使用呼吸机原因主要为原有老慢支肺功能不全肺部感染致术后排痰无力呼衰者4例,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致肺呼吸功能抑制引起呼衰7例,晚期肿瘤全身衰竭23例。

2、撤离呼吸机的方法

所有病人均采用DragerEvita2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潮气量8-10ml/kg,f12次/分,FiO240%。)待病情稳定,考虑脱机时,先逐步改变呼吸模式(从原来的IPPV—SIMV—ASB+CPAP),等ASB+CPAP适应24H后再开始逐渐脱机。开始时每日停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后逐渐增加到每次停用1—2小时。在停用期间患者如无异常,再逐渐增加停用时间,直到连续两个白天病人能自己呼吸,才考虑夜间停机。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呼吸肌锻炼及物理治疗,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前功尽弃,一旦脱离呼吸机后情况良好,可考虑拔管。

3、结果

自1998年1月—1999年10月我普外监护室运用上述的方法与病人共同配合脱机,34例病例中,11例病人在3天内成功撤机,9例病人在4天内成功撤机,10例病人在6天内撤机,其余4例病人撤机时间大于7天。所有病人中有30例痊愈后出院,另外4例病人死亡。其中2例患者由于晚期癌肿导致全身衰竭而死亡。1例是使用呼吸机90天的胰腺炎病人在撤机后18天死于多发肠瘘引起的腹腔感染。另外1例是87岁的高龄患者,原有老慢支及哮喘病史,在撤机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而重新接呼吸器辅助呼吸,最终因年龄大、病情重、呼吸衰竭而死亡。

4、讨论与护理

4.1了解停机的指征。长时间依靠呼吸机支持呼吸的病人,会产生呼吸肌力的下降,肌力的减退往往与疾病的轻重和呼吸机使用天数的长短呈正相关。临床发现一般使用超过二周,就会产生呼吸机较强的依赖性,一旦撤机时,往往会不适应,病人心理负担加重,情绪紧张,更中重了对呼吸机的依赖性,因此,长期使用呼吸机病人撤机前,除了必须做好撤机前的心理护理,首先要了解停机的指征。根据病人适应情况逐步调整呼吸机到符合停机前的参数:(1)原发病已基本痊愈或受到控制病情稳定;(2)营养状态及肌力良好,基本恢复;(3)呼吸频率<30次/分;静息潮气量>300ml;最大吸气负压>2.94kpa;(4)神智清醒肺部感染控制,痰液量逐步减少,并能咳嗽排痰,符合以上条件方可停机。

4.2做好停机时的心理护理。由于病人依靠呼吸机呼吸,减轻了自身负担,所以长时间使用,对机器产生了依赖性。一旦停机,患者心理上难以忍受,认为脱离呼吸机后会引起呼吸困难,情绪上就起了很大的波动。因此,需要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向其阐述运用呼吸机的目的只是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现在病情已基本稳定,只要配合治疗,就能撤离呼吸机自行呼吸,使其认识到停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停机时护理人员应守护在床旁,教导病人正确呼吸方法:其一,如果病人有自主呼吸时可嘱咐病人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其二,当病人脱离呼吸机时由于心理因素而不敢呼吸时,可打开呼吸机接模拟肺,呼吸机的声音能使大部分病人症状缓解;其三,若病人的呼吸浅而促时可指导病人提起胸廓进行深而慢的呼吸运动。同时在撤机过程中,由于病人是逐渐训练脱机,而不是一步到位,所以病人认为自己无法脱离机器呼吸,此时应向病人解释清楚,停机—使用机器—再停机只是为了让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和不必要的顾虑,与护士共同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停机。

4.3停机时临床观察

4.3.1呼吸监测。停机时给氧吸入5L/分,如患者安静,未梢红润,肢体温暖、无汗,胸廓起伏状态良好,两肺呼吸对称,呼吸平稳,可继续停机。若病人出现呼吸频率明显增快或减少,呼吸衰浅,胸式呼吸不明显,胸腹运动不协调,呼吸道分泌物大量潴留,心率较前明显增加,血压波动不稳,鼻翼煽动,出冷汗、紫绀,烦燥不安等,立即给予接上呼吸机辅助呼吸以避免呼吸肌群过度疲劳导致呼衰。

4.3.2血流动力学的监测。连续监测EKG、BP、SPO,若BP升高及呼吸加快可提示PCO增高,若心电图出现S—T段提高,心肌缺血可考虑PO下降,及SPO<95%时,应立即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一旦血气分析示PO<60mmhg、PCO>45mmhg,及SPO<95%时,可重新使用呼吸机,根据动脉血气来调整呼吸机的各参数。如果停机前后半小时测动脉血气均正常且相差不大时,可继续停机。

4.4停机时的营养支持是患者能够撤机成功的基本条件。长期使用呼吸机病人一般全身情况较差,由于急救或病情观察治疗需要及腹部术后绝大多数病人不能进食。而病人处于高代谢状态呼吸机肋间肌在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时被分解代谢消耗。可造成停机后呼吸肌无力作功病人将再度进入乏氧状态,造成撤机的失败。因此当病人禁食时必需实行肠外营养,纠正负氮平衡,是较为理想的营养支持方法。可用胃管鼻饲法,既能量合剂自胃管内输入质从稀到厚,量从少到多逐渐增加,以及深静脉内注入营养合剂GIK+20%或30%脂肪乳剂250ml+乐凡命500ml配制而成。待病情许可后再给予肠内营养。

长期护理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骨科患者;便秘;原因及护理

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病因较为复杂,骨科卧床患者由于创伤打击大,卧床时间长,伤口疼痛等原因,导致生活方式和排便方式的改变,多数患者会出现便秘,感到焦虑不安、腹胀、腹痛,影响生活质量。笔者在骨科长期工作中探索骨科卧床便秘患者的护理方法,收到良好成效。

1骨折卧床患者发生便秘原因

1.1卧床时间长患者卧床时间长是导致便秘的主要原因,骨科卧床患者便秘多属于因结肠或直肠的生理功能障碍而引起。骨科卧床患者多为下肢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由于创伤和手术,卧床的时间长,活动受限,加上使用镇痛泵,使患者肠黏膜应激性减退,肠蠕动反射功能障碍等,导致张力减退性便秘。

1.2排便方式的改变排便方式的改变也是骨科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常人排便时,结肠远端的直肠纵行肌收缩,使直肠变短,消除了结肠远端和直肠之间的角度,直肠内压力升高,肛内、外括约肌舒张,同时膈肌下降到深吸气位置以增加腹压,加上腹壁肌用力收缩,大便时采取蹲位也能造成腹腔的最大压力,并可利用重力排便。而床上排便只能依靠深吸气增加腹压,骨科的卧床患者多因急诊入院,未能做床上排便的训练,加上术后制动时间长,排便方式改变,使多数人不习惯床上排便,有意抑制正常便意,整个结肠的活动受到抑制,引起排便反射的刺激减弱或消失而导致便秘。

1.3创伤致神经、精神的变化这种情况发生的便秘称为紧张性便秘。骨外伤的患者本身受伤,神经、精神受到很大打击,出现疼痛、紧张、焦虑、失眠等,加上手术的创伤,神经、精神的变化不可避免,导致便秘。

1.4饮食不合理及饮水量不足骨折卧床患者,由于肠蠕动减少,食欲下降,摄入的食物较少,肠内容物不足以刺激正常的肠蠕动。有的患者又给予过量的高营养食物,加重胃肠道的负担,使消化功能减弱,粪便在结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等处停留过长,水分被吸收过多,使大便干燥而发生便秘。缺乏相关知识,便秘虽是一种病症,但人们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便秘是患者自身的问题,不是护理不当的问题,所以缺乏早期干预措施。

2护理方法

2.1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排便的习惯对长期卧床患者应针对病人,采取早预见性护理。术后注意观察有无腹胀,肠鸣音是否正常。肠蠕动减弱者要暂禁饮食。护士要把预防便秘的问题作为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训练患者床上排便的方法,制定患者合理饮食、饮水计划,每日饮水量应在1500~2000ml。给予足量的维生素饮食,增加适量的水果和蔬菜。对急诊手术的患者也要及时告诉患者便秘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2.2指导患者各种促进排便的方法对排便动力减弱的患者,教会患者每天在床上练习腹部肌肉的紧张力,或屏气以增加腹压,轻压肛门后部,以协助排便,指导患者采用按摩腹部方法,依结肠走行的方向,由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做环行按摩,起到刺激肠蠕动的作用,并鼓励患者多做床上运动,不要忽视便意,定时排便。

长期护理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护理论文;PubMed;英文;中国;内地;护理研究

随着护理专业的发展以及护理队伍的壮大,近年来中国内地(下称内地)护理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在内地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尤为显著。但这些论文除摘要外几乎全部用中文撰写,其阅读群体也多为国内读者,这对于科学的评价和促进内地的护理事业不利,因为对于几乎没有中文阅读能力的其他国家的护理人员而言,阅读内地的护理论文是她们了解内地护理状况的主要方式。鉴于英语是目前最主要的工作语言,英文护理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内地护理科研的水平,决定了国际护理领域对内地护理水平的评价,同时也对内地能否同其他地区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有着深远影响。基于以上背景,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截止2007年12月31日内地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英文护理论文情况,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为提高内地护理专业和护理人员在国际护理领域的地位提供借鉴。

一、资料与方法

选取PubMed文献检索系统,检索关键词设为:“ChinaorP.R.ChinaNOHongKongNOTTaiwanNOTMacao[AD]”,在子集中限定“NursingJournals”,论文撰写语言限定为“English”,检索时间限定至2007/12/31。只检索已经出版的刊物,不包括已通过审核,尚未出版的论文。对于北京、上海、天津及重庆4个直辖市,考虑到某些作者可能只写地区而未注明China,按照“BeijingORShanghaiORTianjinORchongqing[AD]”的策略进行增补。同时考虑到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某些作者可能只注明“China”

而未注明地区,对检索到的沦文进行手工删减。

阅读摘要或全文,对作者的属地、期刊的种类、是否有研究基金及来源进行统计,所得数据进行构成比分析。

二、结果

2.1论文总量

最初检索到64篇文章,增补北京地区的2篇,减去台湾地区的6篇后共得到60篇文章,第1篇文章发表在1989年。而1990~2007年,来自香港地区的英语护理文献总数为576篇,台湾地区为634篇。

2.2论文的区域分布

按作者属地行政区域进行归类,有15个地区的学者发表过英文护理学术论文,数量较多的依次是北京、湖北和上海,三地的累计论文数占全部论文总量的61.7%,有17个地区未发表任何与护理相关的英文学术论文。

2.3的期刊

60篇文章发表在31种护理国际期刊上,其中发表文章较多的依次是Nursing&HealthSciences(7篇),JournalofClinicalNursing(6篇),JournalofAdvancedNursing(5篇),JournalofCancerNursing(4篇),InternationalNursingReview(4篇)。

2.4研究论文的资助情况

PubMed资料显示,60篇文章中有18篇所报道的研究获得了资助,占30.0%。其中3项来自内地;13项来自合作单位,包括美国(7项)、香港(5项)、加拿大(1项)。此外,有1篇未找到全文,另1篇∞3在文中没有介绍相关信息无法确定其资助来源。

三、讨论

3.1内地英文护理论文的现况及分析

3.1.1内地护理工作者撰写英文论文的整体水平较低尽管内地拥有最大的护士群体和最多的护理服务人口,然而内地护理工作者撰写英文护理论文的能力却亟需大力提高。在1989~2007年近20年的时间咀,仪有60篇英文文章发表,昆然这些文章不能代表内地实际的护理水平,但检索这些文章却是国际社会了解和评价内地护理学科动态的主要方式。因此,内地在国际护理领域中的地位和所能发挥的作用可想而知。同时,由于未能通过论文真实展示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研究方向,进一步限制了我国护理工作者与国际护理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本次调查显示,与内地合作的国家和地区的范围狭窄(仅美国、香港及加拿大),反映出该问题的严重性。这对内地护理专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为每个护理工作者都需要通过国际性的交流来分享和促进各国共同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是当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处于同一个全球健康系统巾,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内地和内地了解世界同样重要。

3.1.2内地各地区之间发表英文护理论文的差异较大北京、上海经济文化巾心地区的国际论文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提示护理科研论文的国际化程度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密切关系。首先,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较高,他们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英文水平,具有撰写英文护理论文的基本能力。其次,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对护理科研更为重视,很多地区在人员招聘和职称晋升中对科研有较高的要求,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第三,这些地区对科研的投入也相对较多,护理人员有机会查阅更多的科研文献、了解最新的前沿动态。另外,国际合作是促进英文护理沦文发表的重要途径。通过合作能够开阔护理人员的视野,转变护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使她们能够从国际化的视角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例如本次调查显示,湖北地区发表的13篇英文护理论文中,8篇由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的Petrini和Lambert教授协助完成,充分说明有效的国际合作对推进内地护理论文的国际化进程有重要的意义。

3.1.3科研资助严重缺乏本次调查的60篇论文中,只有3项获得了内地科研基金的资助,有些科研资助来自国际合作单位,而更多的研究缺乏必要的科研经费,这种状况与护理队伍整体的科研水平较低是分不开的。内地自1983年恢复高等护理教育至今只有20多年的时问,研究生教育更足刚刚起步,目前内地绝大部分的护理工作者最初接受的只足中专教育,虽然很多护理人员毕业后接受了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缺乏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同其他专业人员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且基金评审专家往往来自临床和基础领域,对护理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护理人员在同其他专业人员同时竞争科研经费时往往处于劣势,较难获得资助,加之传统观念上对护理专业的定位较低,多数地区对护理科研的投入较少。

3.1.4专业英语水平亟待提高与中文护理科研论文相比,英文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的差距都非常显著,说明英语水平是限制内地很多护理工作者撰写英文论文的重要因素。目前在中等和高等护理教育中,英语的学时数都很高,占到公共课程学时数的29.65%[4],但这些英语课主要学习词汇、语法等公共英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环境都缺少医学背景。这种英语学习模式导致绝大部分的护理人员专业英语水平较低,无法阅读英文科技论文,因而也无法把握国际护理专业的发展动态,撰写论文时感觉无从下笔。

同时由于信息资源匮乏,多数护理工作者对国外护理期刊的种类、论文选题要求、书写规范等都不了解,因而从未写过英文论文。

3.2对策

3.2.1加强护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内地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提高素质,教育先行,近年来,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研究生教育的逐渐推进,护理人员的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必须看到,目前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仍是稀缺资源,绝大部分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仍然偏低。本次调查发现内地尚有17个地区从未发表过同护理相关的英文论文,显示了该问题的广泛性和严重性。为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今后仍要继续扩大高等护理教育的规模,这在中西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更为重要,同时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同国际接轨,变医学教育模式为护理教育模式,强调从护理的专业角度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大力推进护理硕士和博士教育,以此来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并推动专业的发展。

3.2.2提高科研意识,加强科研训练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首先要转变护理工作中操作为主,研究为辅的观念。每个护理人员都要清楚地认识到科学研究足发展新知识,为临床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提高人群健康状态的一种基本工具,是与每个护理人员密切相关的技能。在护理实践中要改变机械的执行医嘱的工作方式,从专业的角度去评价护理工作并勇于从研究的角度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其次,建立护理科研合作机构,确定科研优先策略,提高护理人员科研的针对性。为促进科研的发展并有利于整合多种资源,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确定国家或区域性的科研优先策略,即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确定一定时期内需要重点解决和发展的护理问题,以此对科学研究的方向进行指导。文献显示,台湾地区在1999年,香港地区在2002年都确定了自己的护理研优先发展策略。这种策略对于引导护理人员科学选题,确定研究方式,争取科研基金、加强机构合作以及促进成果转化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3加大对护理科研的投入,并重点扶持科学研究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做支撑,科研经费的不足是制约护理科研发展的重要囚素。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各级医院和学校加大对护理科研的投入,为护理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更好的条件,如增加护理人员外出考察与交流合作的机会,扩大和补充图书馆护理期刊杂志的馆藏,尤其是最新的外文杂志,建立方便快捷的文献检索系统等。另外,鉴于护理科研整体实力较弱的实际情况,需要各级科研主管部门给予特殊政策进行扶持,如建立护理科研的专项基金等。除此之外要努力增加科研经费的来源,如接受企业或个人捐助,通过对外交流获取国际资助等。

3.2.4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本次调查显示,作为母语同为汉语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其护理专业人员撰写英文论文的能力远远高于内地,这同他们在教育领域推行纯英文授课以及坚持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提高内地护理人员专业英语的水平,在今后的学校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中,要增加专业英语的比重,使用英文教材或讲义,加大双语授课的比例或推行纯英语授课。同时利用一切机会扩大对外交流及合作,通过合作在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撰写英文论文的技巧,以此促进英文护理论文的发表。另外,在广大护理人员普遍关注职称晋升等问题上也要提高对专业英语的要求。有文献显示2001年,为促进科研和论文的国际化,土耳其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一定级别的高校教师职称晋升时必须要发表国际性论文等一系列政策,促使护理人员大量查阅国际性文献,并撰写相关论文。这一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土耳其的国际护理论文和专业论著的数量得到了持续的增长?,该做法对内地部分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公务员之家

长期护理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护理科研;课题;科研管理

科研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从而发现与发展对有关事物的认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科研活动,护理科研能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临床护理实践。临床护理研究是研究临床护理中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它有助于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临床护理理论和技术的更新,有利于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但护理科研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为此,我们对我院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的护理科研状况进行分析。按照学科自身特点和固有规律,寻找护理科研管理思路,为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医院护理科研的发展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共3l项院级护理科研课题;200篇护理论文,其中核心期刊53篇;10项有护理人员参与的科技成果奖,其中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省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l项,市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我院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有:科研课题的申报、审批制度,各种科研配套经费管理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论文、著作奖励规定,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评选办法等。

1.2方法

通过我院科教处及护理部查阅科研档案资料,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及经费情况、情况、科技成果奖的等级及获奖人员排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我院科研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及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等进行分析,提出护理科研管理的思路。

二、现状分析

2.1护理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院设有科研管理机构,并有一系列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条例,但未配备专职护理科研管理人员,未建立护理科研管理制度和条例,无护理科研专项经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护理科研的发展。因为护理学和医学均为健康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职责。医学主要任务是寻找疾病的原因,研究由于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如何诊断和治疗疾病,它从分子、原子、基因等方面研究健康和疾病。而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映,它关注的是整体的人,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2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不重视

我院护理人员本、专科学历占85.26%,但系统的学习过科研知识者较少。各层次护士在使用和培养上没有明确的区分,无论学历和能力高低都从事一样的工作,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护理管理者重视临床护理工作的完成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忽视了护理人员获取信息能力、阅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护理人员难以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开展。

2.3护理人员自身的科研意识不强

护理人员每天超负荷运转,整日忙于完成大量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没有养成良好的临床观察能力,没有主动地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习惯,一些护理人员为了晋升撰写论文。缺乏科研选题、设计等知识,缺少课题申报、成果报奖的信息。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推动学科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的重要作用。

三、管理思路

3.1建立护理科研管理组织

护理管理者的科研意识决定着一个群体的科研意识,护理管理者要从思想观念上把护理科研管理纳入护理管理日程,认识护理科研对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由护理部一科研小组一护理人员三个层次组成的护理科研管理组织。科研小组由护理部一名副主任负责,科研小组成员应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较敏锐的临床观察能力、较好的中英文阅读能力、较强的探索和创新意识。科研小组负责收集和最新护理科研信息和动态,负责全院护理科研课题的审核和申报,负责科研成果鉴定的申请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护理科研管理制度,推动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

3.2培养护理科研领军人才

护理科研的进步必须依靠科研人才,护理管理者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护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规范的科研知识的学习,如科研设计、卫生统计、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引导她们主动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动态,护理科研选题的方向和趋势,挖掘她们的科研潜力,指导她们将临床工作经验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然后解决问题。培养一支想做、敢做、会做的护理科研队伍,以此带动全院护理科研工作,逐步提升整个护理群体的科研素质。

3.3指明护理科研方向

护理科研的任务是研究、探索、防治、护理疾病,维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护理科研的目的是将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先进的护理手段进行实践,并探索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工作强度、改善护理工作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护理方法。英国的Vincent保健中心改变了对护理科研的固有看法,鼓励护理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即由创新性研究转变为应用性研究。护理科研应以临床应用性研究为主,把丰富的临床实践作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鼓励护理人员研究患者的需求和安全,研究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暴露的问题,研究和选择最合适的临床护理工作方法等,提高护理人员参与科研的意识。公务员之家

3.4开发护理科研资源

在院内争取设立护理科研专项基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与多部门合作,拓宽科研基金来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申报护理科研课题,规范科研经费资助程序,争取学会、厂矿、企业、个人等资助。

四、小结

护理科研是一项集体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护理科研的管理水平影响着护理科研的发展速度,建立完善管理方案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科研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对护理研究的责任感,有利于护理科研的深入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惠,吕久余。护理研究概述[J].现代护理,2004,10(5):489.

[2]杨红叶,那文艳,姜晓冬,等。护理科研管理流程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内科,2008,3(1):121.

[3]肖春秀,姜小鹰。从管理的五要素浅析我国临床护理科研管理的缺陷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6,6(5):29—31.

长期护理论文范文篇6

1办刊历程:危机带来的冲击与反思

本刊位于西部贵州省,创刊于1986年,30余年来,历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生物医学类核心期刊,被多家数据库收录。1992—2008年连续5次作为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2年至今,多次入选“中国统计源核心期刊”。本刊以高质量的办刊实践取得了较多荣誉,成为贵州乃至全国护理学科学术交流和人才成长的平台,为我国护理学科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科技期刊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发展态势日新月异。本刊创刊之际,全国仅有3家公开发行的护理类科技期刊,至2020年,全国公开发行的护理类期刊已有28家(含中英文)之多。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护士仅有3万余名,至2019年,全国注册护士的总数已超过400万[5]。随着0我国护理队伍的不断壮大,教育层次的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水平也在逐渐加强。虽然我国护理期刊办刊规模和水平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护理人员人均拥有的护理期刊资源仍然偏低,远远不能满足学科建设和人才成长的需求。加之我国护理期刊科研论文质量较其他科技期刊存在一定差距,学术影响力水平仍非常有限。近10年来,由于办刊理念、办刊手段滞后等因素,本刊的发展遭遇了瓶颈,影响力也呈下降趋势。如何才能发挥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本护理期刊的优势,助推护理学科的发展,真正能够服务临床和护理人才的培养,本刊在进行多次自检、自查的基础上,邀请护理专家、编辑大家审读杂志,共同评估杂志现状,找出存在的3点主要问题:1)优质稿源不足;2)办刊理念较传统,创新意识薄弱;3)传播手段相对不足。经与各方专家反复讨论分析,本刊对期刊发展进行了新的方向判断和目标调整,提出在自身不具备集约化、集团化发展条件和能力的情况下,不唯指标论、不唯数据论,在传承继往办刊定位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集中在“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学科占位”内功构建上调整,着力提升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2夯实内功建设的发展策略

2.1约组优质稿件

“内容”是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而优质稿源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本刊年来稿量在10000篇左右,但优质稿源明显不足。关注学科热点、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动态,采取约稿方式争取优质稿源是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最佳途径[6]。为此:1)我们打破传统主要依靠自由来稿的被动局面,由主编挂帅,依托专家资源,主动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拜访业内名家,约组具有引领学科发展的高质量论文。2)外派编辑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倾听临床专家的声音,关注学科发展动向。3)日常工作中加强与专家、作者的交流与合作,为专家搭建交流平台,提供优质服务。4)在用稿过程中发掘优质作者,并为青年作者的快速成长提供支持与帮助。2018年,本刊在与复旦大学护理学院JBI循证护理中心多次沟通后,以连载的方式对JoannaBriggs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年发表的13个文献质量评价工具进行详细的解读,为国内研究者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提供工具和参考。2019年,在得知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对糖尿病足的护理方面在业界有较好的口碑之后,编辑部立即与该院护理部白姣姣主任取得联系,约组了有关糖尿病足病和甲病护理的多篇优质文章。近年来,编辑部还通过编委向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人文护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潘绍山教授约组了“人文护理的机遇与挑战”等;向香港理工大学陈胡和安琪博士、澳门镜湖护理学院朱明霞教授约组了“护理的关顾与关爱实践”“第三种爱浅析”;向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BrendaNevidjon教授和MarryGullatte博士约组了“肿瘤护理的循证实践”和“中国肿瘤护士在癌症症状管理中的新角色”等优质文章。开拓了学术视野,助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2.2策划专刊专题

专刊与专题的策划既可体现办刊人的办刊思想、职业水平及创造能力,也是构建精品期刊的重要步骤[7]。同时,专刊专题针对临床热点、难点进行多维报道,其时效性更高、针对性更强、信息量更大、更具学习性和交流性,因此会受到更多的关注[8]。循证护理(EBN)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循证医学的发展而新兴起来的一门学科,作为一种科学的护理工作方式和理念,越来越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自2002年起,本刊在贵阳召开了“全国循证护理暨介入医学护理学术研讨会”,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成翼娟主任对循证的相关理念进行介绍,并组约、刊发了循证护理的稿件。在此影响下,有关循证护理的论文逐年增多,但论文的同质性也非常高,甚至处于低水平的重复状态。随着循证护理研究发展的突飞猛进,原有的认知已存在明显片面和不足。而学术出版与学科建设的强耦合关系,使科技期刊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为此,编辑部与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循证护理学科发展的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取得联系,陆续派出编辑参加复旦大学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组织的“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培训班”。2014年,本刊与复旦大学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达成共识,联合推出“循证护理专刊”,所有来稿由该中心组审,其内容涵盖了循证护理的理论、循证教育、系统评价、证据汇总、证据转化、最佳证据、循证护理实践推荐等。专刊出版后,反响极强,既提升了护理人员对循证理念的认知,又促进了循证护理在临床的落地,被编辑和作者誉为“循证护理的写作蓝本”。循证护理专刊为循证护理研究及论文的规范起到引领作用。2020年,本刊再次与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合作,对“推动证据临床转化:证据实施方法学系列文章”进行连载。2019年,“患者报告结局中国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上海举行。利用参会的契机,本刊主编与“患者报告结局中国中心(PNC-China)”负责人约组相关稿件,并于2020年开设了“患者报告结局”专题。专题围绕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PROMIS)的开发、研制、测试、管理及临床应用,多视角全面介绍患者报告结局的研究和实践进展,以助力推动患者报告结局在我国的临床应用。近几年来,编辑部与中华护理学会各专委会合作,陆续推出了“肿瘤护理专刊”“口腔护理专刊”“糖尿病护理专刊”“人文护理专刊”。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难点、疑点及稿源情况,又陆续推出了“中医护理”“延续护理”“互联网+护理”“质性研究”“工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肺炎护理”等专题。专刊、专题一经出版,下载量、引用率、影响力呈持续提升趋势,其中,专刊的多篇文章[9-13]被评为“中华护理百篇优秀论文”。

2.3活用传媒技术,增进群体影响

随着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模式的多元化,期刊出版的媒体融合已成为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化媒体的介入有助于提高科技成果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为医学专业期刊注入活力。本刊自创刊到2010年一直采用纸质投稿,2011年开始尝试电子邮箱投稿,但由于观念固化及时机不成熟,1年后又回归纸质投稿。在历经多次努力实践后,2013年才正式启用数字采编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并逐步实现了作者投稿、专家审稿、回修、校对、缴费一体化,大幅缩短了稿件处理时间,优化了出版流程,改善了作者的投稿体验,提高了审者、编者的工作效率。近年来,在线发表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和争取首发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印刷厂停工停产导致出版滞后,在线发表对助力抗疫成效显著。目前,编辑部对具有创新性、时效性较强的论文开通快审、快发通道,三审通过并完成编辑加工后均先予以网络首发,再纸质出版。此外,对刊发论文中图表较多或有动态图示的,在纸媒中植入二微码,读者通过扫码即可观看,这既增加了可视性,又节约了版面资源。本刊自2017年开通微信公众号后,利用其不受时间、空间、篇幅限制,以及传播快、受众广、参与性强、更新快等特点,及时学科新动态。对已刊发的重点文章以“论文速递”的方式进行精准推送,充分发挥期刊的导向、导读作用。在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号刊发的抗疫指南、专家共识、论文速递等专题,为抗疫提供了学术支撑;同时,“一线日记”分享护士抗疫心得和战“疫”经验,引发共鸣和讨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本刊也以“防疫抗疫主题”入选“中国期刊协会BIBF2020中国精品期刊展”。2020年,本刊在公众号上推出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得到作者的积极回应和踊跃参与,最终评选出30篇优秀论文,并向论文获奖者颁发了证书。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加快了数字化建设,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提高了作者和读者的参与度。

3期刊质量与人才成长的良性互动

一流的科技期刊发表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二者相辅相成;支持一流人才的科学研究既能提升期刊影响力,又能为科技发展做贡献[3],形成期刊质量与学科人才成长的良性互动。本刊名誉主编、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胡雁教授,名誉副主编、苏州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李惠玲教授在学术交流中多次提到从第一次投稿与本刊结缘,到与本刊共同成长的过程和感慨。江苏省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的杨昭霞作者,读研期间先后在本刊发表了2篇论文,从投稿到刊发,责任编辑反复与她沟通,指导修改,曾多次来信表示感谢,此后凡在学术上有新的动态,均会及时与编辑分享。现特邀审稿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米元元老师,最初也是本刊作者,编辑发现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之后经多次组约稿取得互相认同,目前已成为本刊青年编委。由此说明,学科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期刊的培养,而期刊的发展也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和优质的稿源。在期刊建设过程中,本刊编辑努力提高组织策划能力、与专家和作者的沟通协调能力、为读者作者服务的意识以及职业认同感,实现了要成为护理工作者“进修提高的实用指南,最新科技的瞭望窗口;以文会友的理想园地,排忧解难的知心朋友”的办刊初心。

长期护理论文范文篇7

护理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和尚待验证的理论很多,研究课题主要来自护理实践。一个研究问题的产生常需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主要从护理实践和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逐步形成新的想法继而提出研究问题。目前护理研究的问题大多数为个人自选。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

1、从理论中提出研究问题

许多研究问题就是研究者按照某一理论提出某种假设,推测按照此理论应该解决某一问题而提出的。可以是成熟的理论,也可为尚有争论的学说。

2、从护理实践中提出研究问题

大量的护理实践为护理人员提供了研究问题的丰富来源。无论是临床护士、护理管理人员还是护理教师,都会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遇到使自己困惑或不解的问题。一般来说,护理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困难及服务对象经常发生的问题都可成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长期护理论文范文篇8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均来自问卷调查。根据地理位置和卫生事业发展水平,选择江苏、江西、广州、甘肃四省,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以《护理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为基础的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可行性。共发出问卷185份,回收有效问卷166份。本次调查还对受访人员的权威程度进行了调查。权威程度(Ca)由受访者对问题进行判断的依据(判断系数Ci)和对问题的熟悉程度(熟悉程度系数Cs)两个因素决定,Ca=(Ci+Cs)/2。Ca≥0.70表示具有较好的权威性。根据本调查受访人员的自评,本次调查的166人的Ca平均值为0.87,权威程度较高。

1.2分析方法

回收问卷使用EpiData3.1录入,使用SAS9.1.3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临床护理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指标体系

以《护理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为依据,将临床护理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标准归纳为基本情况、护理工作、护理教学、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5个维度,并进一步梳理出一级指标11个和二级指标20个(表1)。调查要求受访者对每项指标在护理高级职称评价中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评分采用5分制,5分表示非常重要,3分表示一般重要,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

2.2评价指标体系重要性、可行性的调查结果

2.2.1各评价维度的重要性

根据受访者对5个评价维度各项指标赋分情况,得出5个评价维度重要性的评分,护理教学维度的得分最高(4.23分),其次为基本情况维度(4.16分)、护理工作维度(4.03分),护理科研(3.75分)和社会工作(3.31分)两个维度得分较低。

2.2.2一级评价指标的重要性

从受访者对11个一级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评分来看,得分较高的3个指标是护理安全(4.66分)、上一职称工作年限(4.43分)、工作总结创新(4.33分),得分较低的指标是科研课题(3.78分)、论文论著(3.72分)、社会工作(3.31分)。其余指标评分分别为临床教学情况4.23分,学历4.18分,工作质量4.17分,年度考核结果3.87分,工作数量3.79分。

2.2.3各维度对正、副高级职称评价的重要性

对于在正、副高级职称评价中5个评价维度的重要性,受访者评分的意见趋一致,均认为基本情况、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较为重要,而社会工作和护理科研重要性相对较低(表2)。基本情况、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3个评价维度对于正高级评价的重要性显著高于副高级(P<0.05),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两个维度对于正、副高级职称评价的重要性没有显著差异。

2.3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可行性的调查结果

将医疗机构类型按照城市大医院、县医院、社区及乡镇卫生院划分为3个层级。结果显示,受访者对5个评估维度在各层级机构的可行性的评估结果总体方向一致(表3)。普遍认为基本情况维度的可行性最高,达82.0%;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维度的可行性较低,分别为64.5%和55.5%。受访者对于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临床护理人员评价中,基本情况可行性的认可率均较高,且无差异。但对社区及乡镇卫生院临床护理人员评价中,护理工作、护理教学、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4个评价维度的可行性认可率,均明显低于城市大医院和县医院(P<0.001)。

3讨论

3.1临床护理正高级与副高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需体现差异化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所有指标在副高级和正高级护理职称评价中重要性的赋分均高于3分,说明所列指标在副高级和正高级评价中均应予以考虑。调查结果同时提示,所列指标对于不同级别护理职称评价中的权重需差异化设置,特别是临床护理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工作时间和经验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且贡献率高达20%以上,应赋予基本情况、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各项指标更多权重[1]。正高级的评价中,对科研、社会活动的赋权可重于副高级。

3.2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中临床护理人员评价标准应予区别

目前的评价标准与各层级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特点有一定的差距,难以准确、全面地反映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的工作特点,影响临床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对护理队伍的培养和稳定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不同层级的分析结果提示,对以城市大医院为代表的三级医院,所有指标均应加以评估;对以县医院为代表的二级医院,评价指标与三级医院相差不大,可适当降低对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维度的指标权重;对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代表的一级医院,应在二级医院的评价标准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对疑难重症护理、特级一级护理、护理管理等护理工作、科研工作、教学工作、社会工作维度指标的评价权重,而对体现其工作特点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次数”指标,应加大评价的权重。

3.3临床护理评价不宜过于倚重科研和论文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护理科研的重要性评分仅高于社会工作维度,反映了一线工作者对评价更应侧重基本情况和工作能力的要求。《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完善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对从事临床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论文要求,注重实践能力”,而在实际评价工作中,普遍存在对临床护理人员综合评价过分倚重论文的倾向。论文数量往往是申报职称的“门槛”,形成了护理人员较普遍的“重论文、轻实践”的状况,而且,与医师相比较,护理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参与科研的意识薄弱且经费获取困难,特别在基层医疗机构矛盾更为突出,“论文搭车”现象成风,使得护理人员不能一心一意地钻研业务实践能力,影响了医疗服务水平[2]。

3.4完善临床护理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职称评价标准研究

长期护理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方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健康概念的变化促使医学模式改变,使护理工作范围不断扩大,职责不断扩展,迫切需要具有深厚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专业信念坚定,行为目标明确,精通学科研究方法,掌握精湛专业技能,把握学科方向动向的高学历、高实践水平的专门人才[1]。血液净化专科护士是以血液净化患者为服务对象,并为患者提供系统治疗、监测、支持和帮助等专业性护理服务工作者,其综合技能水平对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的成功及患者的生存质量起着关键作用[2]。培养新型的护理学人才中,培训模式是关键[3]。我院为贵州省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及实践基地,于2014年6月~2014年9月举办了贵州省第三届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班,接受了全省30家医院的45名学员,其中有24名学员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参加临床实践培训,现将培训方法及经验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培训对象

1.1.1对象选择:①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对证书进行执业注册的护士;②热爱本职工作,有献身精神,工作责任心强,刻苦钻研业务,具有良好医德修养;③具备本专业较强的临床观察、评估和处理能力,有一定专科理论知识和专科操作技能。

1.1.2一般资料:本次参加贵州省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的学员45名。年龄:22~42岁。工作年限:1.5~20年。从事血液透析工作年限:0.5~8年。学历:本科:22名,大专20名,中专3名。职称:主管护师:9名,护师:20名,护士:16名。

1.2方法:在护士长的统一部署下,挑选一名获得全国血液净化专科护士证书的护士担任班主任,并为每位学员安排临床实践带教老师。

1.2.1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根据血液净化专科护士需要具备的专科理论和操作技能,对学员进行专科理论培训、临床实践培训、专科理论小讲课,培训内容包括血液透析技术及护理、腹膜透析技术及护理、连续性血液净化及护理、常见血液净化技术标准护理操作程序、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管理五个大项80个内容。采用全脱产培训方式,培训时间3个月,其中,第一个月为理论知识培训,第2~3个月为临床实践培训及专科理论小讲课。临床实践培训前填写《临床实践意向表》,根据学员个人意愿及临床实践基地情况分配学员至5个临床实践基地,完成临床实践内容。

1.2.1.1专科理论培训:①课程设置: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文艳秋主编的《实用血液净化护理培训教程》为授课教材,同时增加了专科护理发展现状与进展、血透护士行为规范、我国专科护士的管理与发展、如何撰写护理科研论文等讲座。②师资条件:由肾脏病专科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血液净化中心获得部级及省级血液专科护士证书的护理人员,肾内科和腹膜透析中心主管护师以上人员担任授课老师。并邀请院内相关专家及省内护理及血液净化方面的知名专家授课。③培训方式:共146个学时,其中上大课学时142个,考核4个学时,将理论知识由浅及深,统一进行学员集中培训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提供相应学习资源,让学员快速掌握所学知识并完成理论考试。

1.2.1.2临床实践培训:①课程设置:将临床实践分为两部分,血液透析中心和腹膜透析中心。实践内容包括:透析器及管路预冲操作程序、血液透析治疗引(回)血程序、血液灌流操作程序、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串联操作程序、免疫吸附操作程序、内瘘穿刺操作、长期留置导管上下机操作程序、血液滤过治疗操作、CRRT操作程序等。②师资条件:选拔职业素养高、理论知识全面、操作技能水平高的护理人员担任临床实践带教老师。③培训方式:共360个学时,采用一对一临床实践带教和集中统一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对一临床实践带教,即一名带教老师负责带教一名学员,根据培训手册内容,逐项进行带教,并进行评估。集中统一培训,即安排专门课时,由专门的操作技能老师教授各项操作程序,纠正各临床实践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1.2.1.3专科内容小讲课:每周二、三、四安排获得血液净化专科护士证书的人员及工程师,针对设备维护、院感相关知识、水处理系统以及血液净化方面的新技术、新项目,为学员授课。

1.2.2考核方法: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取带教老师评分、统一命题结业考试成绩、结业操作考试三项考核的平均成绩,并于毕业前完成毕业论文一篇,并制作成ppt。

1.2.2.1带教老师评分:根据学员在基地实践期间,工作表现、专业学习、组织纪律、综合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实践结束由带教老师进行考核,填写《临床实践考核成绩表》,算出临床实践考核平均分,书写评语。

1.2.2.2统一命题结业考试成绩:由班主任,针对理论授课内容统一命题,进行结业考试,实行百分制;结业操作考试成绩:统一一项操作内容,根据操作流程制定规范化操作评分标准,采取百分制,由班主任担任主考老师,学员以抽签的方式进行有序考试。

1.2.2.3毕业前要求完成一篇血液净化方面的毕业论文,并制作成ppt,由班主任及专业老师,仔细查阅后,选出两篇优秀论文。

2教学反馈

阶段性召开临床实践学员意见反馈会,毕业前对每位学员发放《贵州省血液净化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质量反馈表》,并如实、客观填写。由护士长和班主任定期对各实习基地学员学习实践情况及基地教学情况进行巡查。

3结果

45名学员均在培训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全部培训内容,理论考试平均成绩83.77分,操作考试平均成绩94.95分,全部学员均顺利通过统一结业考试,取得贵州省血液净化专科护士证书。

4讨论

4.1培训方法

对于血液净化护士的培养方面,最传统的方式是师傅带徒弟,没有统一的培训机构,无法保证培训质量,开展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班可以起到以点带面,全面覆盖的作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是培养专科护士的有效途径。因此,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班的开展和规范迫在眉睫。

4.2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

系统、全面、规范的教材是培养专科护士的关键,教材也可以作为日常工作的工具书。我基地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文艳秋主编的《实用血液净化护理培训教程》为教学大纲,教材立足于对各类血液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模式、护理实施的操作指引的介绍,特别注重了护理要点的提炼。教程包含了血液透析技术及护理、腹膜透析技术及护理、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及护理、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管理以及常见血液净化技术标准护理操作程序等全面的护理培训内容。在操作安全、患者指导、新理论及新技术等应用方面提供了使每一个专业护士在实际工作中都能遵循的原则内容,是一部全面、系统的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教材。但随着血液净化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血液净化护理的内容也不断更新,我基地在文艳秋教材基础上并参考孔繁莹等人的《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应具备专业知识的调查研究》和李亚洁等人的《肾脏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4,5],增加了有关肾脏的解剖、生理及病理的内容,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实用,为培养合格的血液净化专科护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训旨在培养直接的临床实践能力、专科护理科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指导和教育的能力、提供咨询的能力、领导与创新的能力等综合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培养,本科的培训内容和课程设置上还存在问题,应增设或加大护理管理、健康教育、情景模拟等内容。

4.3反馈评价机制

护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服务性极强的应用科学。为了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教育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培养一批工作能力较强的实用型护士。而临床教学质量的高低是通过教学反馈与评价指导来衡量的。多年来,只注重对“学”的评价,而忽视对“教”的反馈分析,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查阅李继平等人的《临床护理教学情况调查分析》、马晓军的《临床护理学多样式教学法》和BoelenC的《医学教育质量的评价》基础上[6~8],结合我基地教学的实际情况,编制了《血液净化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质量反馈表》,此表调查内容包括血透室内教学氛围浓郁、带教老师教学意识强、带教老师带教能力强、带教老师专业技术过硬、有完善适用的带教计划、血透室内仪器设备齐备利于学习、培训课程中的理论问题能在血透室内得到应有用、培训课程中的技术操作能在血透室内得到实践、您认为此血透室是否符合教学基地要求9项内容,分值从0~10分,由差到好。同时编制了《贵州省第三届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班教学评估反馈表》,包括您认为培训课程安排是否合理(若不合理请举例)、您认为培训课程还应增加哪些方面的知识、授课老师讲解专科理论知识是否到位,您最满意的授课老师、您认为专科护士培训形式是否对专业知识的普及有所帮助、您对基地工作是否满意6个项目,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层次。总之,必须制定双向反馈考核机制,每周开展师生双向反馈会,师生分开进行,改进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4.4师资力量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护理领域高学历人才严重不足,高年资人员缺乏规范性培训。因此我们需要对带教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和规范化培养,以提高临床教学老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从而保证教学质量。血液净化专科护士的培训过程,不仅是学员的一次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教学老师的一次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带教思想、带教业务、带教作风,不仅帮助和促进学员学习工作取得了进步,其自身素质修养与教学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此次培训,提高了血液净化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全省血液净化专科护士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激发了专科护士的学习热情,促进了血液专科护理事业的发展。我国专科护士的教育刚刚起步,在经过严格资质认证后的医院建立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进行培养可能更适合我国国情。重视和发展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强血液净化护理专业的竞争力,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促进专科护理事业的发展,同时为培训其他学科的专科护士提供依据。

作者:郑娟 何珊 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血透室

参考文献:

[1]冯金元.血液净化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体会[J].当代护士,2010,3:97-98.

[2]王晨.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2,1:64-65.

[3]马艳娟,黄莺,莫玲玲,等.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在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4,4:162-163.

[4]孔繁莹,李秋洁,吕东梅,等.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应具备专业知识的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7,22(1):1-4.

[5]李亚洁,张立颖,王秀岚.肾脏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34-436.

[6]李继坪,宋锦平,成冀娟.临床护理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3):159-161.

长期护理论文范文篇10

大家好,本人姓名///,今年40岁,大专学历。现有职称主管护理师,从事护理工作20多年。原任内一科护士长,现参加竞争护士长岗位上岗。下面我介绍一下本人的一些基本情况:

本人于一九七五年开始从事护理工作。在开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做护士工作期间,参加过下乡医疗队一年半,从事妇女保健、计划生育宣传、结扎手术的护理工作,在农村医疗队的一年多,使自己得到最大的锻炼,懂得了不少怎样做好一名护士的道理。

一九七七年曾在XX医院进修护理专业一年。

一九七九年调入X职工医院,分配在内科病房,曾担任团支部书记。

一九八二年在X医院进修心电图,同年有参加心电图学习班,学制两年。

一九八五年在XXX进修学习,同年在全国实用妇产科杂志上发表了“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原因分析”论文。

一九九四年调入开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从事护理工作,在创“二甲”医院评审时获的心肺复苏技术操做第一名。并获得护理技术操作防褥疮第一名。

一九九七年接受组织的安排调入内一科担任护长工作,去年六月被院领导班子任命为内一科护士长。这五年间,在院领导班子和科主任领导下,能坚持学习,撰写论文。“门诊病人心理护理得体会”被当代护理杂志刊登。曾多次被评为“优秀护士”和获得“临床贡献奖”。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卫生系统和医院先进工作者,年度考核优秀等。

工作期间自己能做到,集体至上、忠诚正直、以身作则。要求下属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定下来得纪律制度自己先遵守,能搞好上下左右团结,能使大家同心同德干事业,并能把工作的成绩、利益、荣誉和自己下属同享,能做到宽容大度,实事求是,能以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作风踏实,爱院、爱自己的专业、爱自己下属的全体护士,关心她们,今天能参与竞争护士长岗位,很大程度上与内一科全体护士给我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随着护理学科的迅速发展,经验管理方式以不适合现代管理实践,现代化管理应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随着我国加入了WTO,避免不了要接受新的挑战,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形成自己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多更优的医疗服务,更全面地满足患者的要求,拥有更低的成本和更高效率,以求获得更大和更长期的市场回报,靠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高尚的医德医风,建全管理机制,才能保证健康发展,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护理工作方面最主要是在观念上的转变,把过去的“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服务”。目前我院的护理工作从三基理论、护理质控、技术操作均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在礼仪与素养方面可以说是弱势,例如:我们医院有很多很优秀的护士,她们在各项护理工作中做的都很好,输液能做到一针见血,护理危重病人、观察病情都有很强的责任心,但在礼仪与素养方面就很难让患者感受到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很多护士进入病房能向病人讲解护理知识,但脸部表情却是非常严肃,没有笑容,甚至有些护士不好意思同病人说声“早上好”。

所以我认为护理工作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护士的礼仪与素养是很重要的,创自己护理名牌,是当前护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

最近有一篇报道讲述北京协和医院的护士。凡是到过北京协和医院的患者,没有看病就好了三分。患者看见协和医院的护士就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还有患者这样形容:“即使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你也能辨认出谁是协和医院的护士。她们的风度和举止就是与众不同”。这就是护理的品牌。

礼仪对个人来说,其价值几乎等同生命,对整个社会而言,礼仪是社会文明标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在医疗护理服务中,面对广大的护理服务对象,良好的护士礼仪及素养无意是一剂疗效甚佳的良药,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改革正在不断深化,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必须以高素质的医护人员相匹配。

护理部将要开展“模范护士”评比,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理念,我认为势在必行。我相信有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和大家的努力下,一定能创出开平市中心医院优质护理的品牌,以独特的市场优势,让我们的服务对象也能这样评价我们,就是在繁华的商贸广场,也能辨认出谁是开平市中心医院的护士,她们的风度和举止就是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