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7:23:16

肠梗阻范文篇1

肠梗阻为腹部外科常见疾病,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为主要原因[1],但对腹部无手术史的肠梗阻,其原因判断较为困难。本院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无腹部手术史肠梗阻病82例,经手术或肠镜得到病因证实66例,现将其原因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6例,其中男49例,女17例,年龄16~92岁(平均52岁)。主要症状和体征:腹痛64例(96.8%);腹胀59例(89.4%);肛门停止排便排气55例(83.3%);X线见肠胀气或液平59例(89.4%)。发病到诊断明确或手术时间6h~22d(平均3.8d)。

1.2梗阻原因

肿瘤27例(大肠癌24例,胃癌晚期2例,胰腺癌晚期1例),柿石、粪石6例,胆石性肠梗阻3例,嵌顿疝(入院前或入院时立即发现嵌顿疝者除外)6例,成人肠套叠3例,乙状结肠扭转3例,粘连性肠梗阻6例,肠系膜血管栓塞3例,粪块积聚堵塞4例,继发性腹膜炎肠麻痹(术前已发现或初步发现腹膜炎原因者除外)4例,美克尔憩室索带致肠扭转1例。治疗前诊断明确或基本明确33例、剖腹探查明确诊断33例。

1.3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9例,包括肿瘤5例、粪块积聚4例,肿瘤患者或家属拒绝手术;粪块积聚患者经挖粪、灌肠肛门排便排气后肠梗阻解除,再经肠镜检查未发现大肠梗阻物。手术治疗57例,手术方式包括结、直肠肿瘤切除、内吻合、外造瘘、肠切除、疝结扎修补等针对各种病因的手术方式。

2结果

非手术治疗9例,梗阻解除或缓解出院。手术治疗57例中,发现肠坏死9例(嵌顿疝肠坏死3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肠系膜血管栓塞3例,乙状结肠扭转1例);死亡(包括病情垂危自动出院)6例,其中肠系膜血管病变3例,胃癌晚期1例,结肠癌2例。

3讨论

随着我国卫生水平和人均寿命的提高,腹部无手术史肠梗阻患者中,结肠癌比例明显增高[2],而腹外疝及蛔虫性肠梗阻患者明显减少。腹部无手术史肠梗阻病因诊断在术前常难以明确,故保守治疗时间也较长,易造成肠缺血坏死[1],本组术前诊断明确或基本明确的仅53.2%,保守治疗时间3.8d,也显得较长,肠坏死比例也较高(14.5%),但通过了解各种肠梗阻的特点、详细询问病史、规范体格检查、合理的辅助检查对原因分析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本资料分析,腹部无手术史肠梗阻的诊断特点,大致如下。(1)大肠肿瘤急性肠梗阻:一般年龄较大,平时常有腹部不适、大便规律及性状改变,部分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表现,另一特点为此类肠梗阻一般腹胀严重,但腹痛不是很剧烈,在保守治疗后部分患者可恢复少量排便排气,有较长时间做肠镜、B超、CT等辅助检查,血肿瘤标记部分可升高,肛指有的可及肿块。本组大肠肿瘤24例,平均年龄56岁,平均保守治疗时间5.2d,经辅助检查后术前明确诊断17例,无肠坏死。(2)柿石或粪石性肠梗阻:大多年龄较轻,阵发性腹痛较剧,呕吐较多,部分患者病史中可了解到有食柿子史,B超检查有时可发现肠腔中可疑结石,胃镜如发现胃腔中残留结石对诊断有帮助,口服泛影葡胺摄X线片见小肠梗阻形态对诊断有帮助。本组1例胃镜检查见胃腔内有残石,有食大量柿子史,右下腹回盲部可明显触及结石样团块,2例B超检查见小肠内结石样可疑物。(3)胆石性肠梗阻:对有长期胆囊或胆管结石史患者出现肠梗阻应要考虑上述疾病,B超检查有时可探及胆囊结石及小肠内结石样物质。本组1例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降部间有一巨大胆石,1例B超见小肠内结石样团块。(4)肠套叠:多见于回盲部肠套,阵发性腹痛明显,晚期可有血便,右下腹可及条索状肿块,B超可见肠有多环影,本组通过B超检查明确2例。(5)嵌顿疝:腹股沟部肿块伴腹胀、腹痛可确诊该疾病,理论上斜疝或股疝嵌顿术前应均可发现,但仍有漏诊,本组除1例闭孔疝及1例Richter疝外余腹股沟均有小包块,但入院检查时均未发现。(6)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老年患者,平时大便较硬,突然腹痛,腹痛较剧,X线检查有时可见下腹部孤立肠襻,钡灌肠可见鸟嘴状影,肠镜有诊断及治疗作用。(7)粪块阻塞:一般多见于老年人,有便秘史,腹胀为主要表现,腹痛较轻,肛指可及坚硬大便,手挖大便和灌肠可排出大量大便,症状即可缓解,但仍应肠镜检查以排除大肠肿瘤。(8)粘连性肠梗阻:腹部无手术史仍可有粘连性肠梗阻,特别多见于以往有阑尾炎或妇科炎症经保守治疗治愈患者,有上述病史应考虑该疾病,但术前诊断病因仍较困难。(9)肠系膜血管栓塞:对高龄、有高血压、房颤病史且腹痛与体征不相符时要注意本病,D-二聚体可升高,晚期可有血便及腹膜炎体征,在无DSA的基层医院术前诊断困难,本组仅有1例怀疑本病可能,余均误诊。(10)继发性腹膜炎肠麻痹:一般发生在年老体弱患者,且就诊时发病时间已较长,由于老年人对疼痛不敏感,腹肌反应也差,但及时仔细的检查仍大多能鉴别出腹膜炎情况。本组4例中3例为急性阑尾炎穿孔、1例为胃穿孔。(11)美克尔憩室条索肠扭转:本病较少见,对肠梗阻右下腹部压痛伴较多肠襻者要考虑,术前明确诊断仍困难。腹部无手术史肠梗阻在治疗时必须注意:既要努力寻找病因,也不要过于强调明确病因,有肠梗阻手术指征时应及时手术,以减少肠坏死及各种并发症。

【参考文献】

肠梗阻范文篇2

1病例资料

患者,女,65岁,因“间断左下腹疼痛1周”入院。2个月前纤维结肠镜示:乙状结肠溃疡性肿块,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乙状结肠中分化腺癌。术后未进行化疗,近1周来,患者间断左下腹疼痛,VAS疼痛评分评分6~7分,间断呕吐,肛门停止排气。KPS评分60,腹部膨隆,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腹部CT示:肠管扩张,考虑肠梗阻。诊断:①乙状结肠中等分化腺癌Ⅳ期;②恶性肠梗阻。外科会诊意见:暂无手术指征。治疗方案:①禁食禁水;②硫酸吗啡控释片(美施康定)10mg,po,q12h;③奥曲肽0.2mg,皮下注射,q8h;④甲氧氯普胺20mg,肌内注射,qd;⑤补液:5%葡萄糖注射液500ml+10%氯化钾注射液15ml;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10%氯化钾注射液15ml;乳酸钠林格液500ml,静脉滴注。

2药学服务

患者为老年女性,一般状况较差,目前不宜进行手术治疗,治疗目标为控制患者的呕吐、腹痛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药师在分析处方后认为,该医嘱存在镇痛药物和止吐药物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临床药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建议,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了用药教育。

2.1镇痛药物的合理使用

本案例中,针对患者的腹痛症状,医生为患者开具了硫酸吗啡控释片缓解疼痛症状。阿片类镇痛药是控制明确病因的恶性肠梗阻所致腹痛最有效的药物,对于持续性疼痛和绞痛均有效。然而阿片类止痛药常出现恶心呕吐和便秘等不良反应,这是因为阿片受体之一μ受体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产生镇痛作用,而在胃肠道激活则主要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减少胆汁、胰腺的分泌。与吗啡相比,芬太尼受体选择性较高,在中枢与胃肠道的药物分布比例是1∶1.1,而吗啡是1∶3.4,因此胃肠道不良反应小于吗啡。为避免患者呕吐、腹痛症状加剧,药师向医师建议,将治疗方案中的吗啡替换为芬太尼透皮贴剂。具体用法为:4.2mg,贴皮,q72h。医师采纳药师建议。

2.2止吐药物的合理使用

本案例中,为控制患者的呕吐症状,医生为患者开具了甲氧氯普胺止吐。甲氧氯普胺适用于早期、不完全性肠梗阻,对于晚期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可以发挥良好的止吐作用。但由于甲氧氯普胺具有促动力作用,可能会引发腹部绞痛,因此不推荐用于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2]。抗胆碱类药物也能够抑制肠道分泌及肠道平滑肌的蠕动,缓解恶性肠梗阻的呕吐及腹痛症状,且不会引发腹部绞痛。此外,在使用阿片类止痛药的同时,合并使用抗胆碱药物,可以缓解因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平滑肌张力增高。丁溴东莨菪碱和山莨菪碱都是应用于外周的抗胆碱类药物,适用于本患者所出现的腹痛合并呕吐症状。考虑到患者已合并使用阿片类止痛药,临床药师遂向医师建议,将治疗方案中的甲氧氯普胺替换为丁溴东莨菪碱或山莨菪碱。具体用法为:10mg,肌内注射,qd。医师采纳药师建议。

2.3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用药教育

药师了解到患者和家属对使用吗啡类镇痛药物存在不安情绪,于是向患者和家属告知:疼痛的缓解非常重要,忍受疼痛没有任何医疗益处。疼痛不但可以通过药物控制,还能促进病情好转,改善自己生活质量。除便秘外,阿片类镇痛药的其他不良反应会随时间逐渐减轻,请保持足够的液体摄入来预防便秘。一旦出现便秘需告诉医生或药师来获得专业指导。患者治疗3d后,腹部疼痛缓解,呕吐症状明显减轻,腹胀好转,肛门恢复排气,进食流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KPS评分为70分,进行全身化疗。

肠梗阻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1例,男29例,女12例,年龄15~67岁,平均43岁。手术类型:上腹部手术11例,小肠手术5例,阑尾手术14例,结肠手术3例,盆腔手术8例。本组均在术后3~24天内并发急性炎性肠梗阻。其中3~7天16例,8~14天13例,15~24天12例,全组均有不同程度腹胀,伴恶心呕吐35例,腹痛38例,停止排便排气34例,均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部未及包块,叩诊为浊音,听诊均有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立位X线平片均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气液平面,CT检查有不全性肠梗阻,小肠壁广泛水肿、增厚粘连,肠腔内积液及腹腔渗出等表现。

1.2治疗方法

1.2.1非手术治疗共38例,治疗措施包括:(1)禁食,胃肠减压;(2)早期使用生长抑素持续静脉滴注减少消化液分泌,减少肠内炎性渗出;(3)使用H2-受体阻滞剂;(4)应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减轻肠道炎症和水肿,3~5天后逐渐停药;(5)给予抗生素防感染;(6)早期进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7)中医针灸,包括热疗,足三里封闭,艾条灸足三里等。

1.2.2手术治疗有3例。手术方式主要是:单纯肠粘连松解术、肠减压术、腹腔冲洗术。

2结果

本组经保守治疗治愈38例,平均治愈时间为11天。手术组治愈3例,平均治愈时间为31天,其中1例(为阑尾切除术后25天发病者)在分离粘连时引起了多发性肠破裂和术后肠瘘,后保守治疗,历时65天治愈。

3讨论

3.1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般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3周,系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1]。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本病诊断并不困难。(1)近期腹部手术史明确,特别是有腹腔污染或创伤大的腹部手术史;(2)多发生于2周左右,可有部分患者肠功能一度恢复且进食后再出现梗阻症状;(3)均无排气排便,伴不同程度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症状;(4)腹胀呈对称性,无肠型出现,腹部压痛不定位,不明显,一般无肌紧张、反跳痛;(5)体温基本正常,偶有中、低热;(6)白细胞总数多在5×109/L以内,中性粒细胞少于90%;(7)腹部X线立位片可见多气液平面,肠腔内积液现象;(8)腹部CT扫描可见肠壁增厚,肠襻成团,腹腔渗出等;(9)诊断本病时必须排除腹部手术后内疝、肠扭转、肠套叠等机械性肠梗阻以及术后麻痹性肠梗阻。

肠梗阻范文篇4

[关键词]肠梗阻;护理体会;讨论

肠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很多,比较常见的原因有粘连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嵌顿疝以及肿瘤造成的肠梗阻。

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0年12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肠梗阻患者356例,其中粘连性肠梗阻306例,肠扭转8例,肠套叠8例,嵌顿疝15例,结肠癌并肠梗阻16例,其他3例,住院时间5d~35d,经过一次手术的171例,二次手术的23例,三次手术的4例。保守治疗158例,年龄10个月~98岁。

2护理

2.1热情接待患者与主管医生一起询问病史,协助医生给患者做好检查,指导协助患者进行各种辅助检查,确认患者是不是肠梗阻,肠梗阻的典型表现是腹痛、腹胀、呕吐、停止肛门排便、排气。确诊了肠梗阻后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绞窄性肠梗阻,对已有绞窄或有绞窄趋势者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应尽快手术治疗。

2.2保守治疗期的护理对于不能判定梗阻的部位和性质的患者,一般给予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方法主要是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抗感染及对症处理等。有效的胃肠减压可以吸出吞咽下去的空气和肠空内产生的气体及消化液、减轻腹胀、改善呼吸及循环功能。有少数结肠、直肠癌的患者可通过有效的胃肠减压变急诊手术为限期手术,使术前准备更加充分[1]。在给患者进行胃肠减压操作时护士要有耐心,有同情心做好解释指导工作,使患者心理接受,操作轻、稳、准减轻患者痛苦,置好胃管后,在胃管末端接一次性负压吸引器(接管前排尽吸引器内的空气,防空气挤入胃内),并妥善固定,打开开关时要缓慢,以免负压突然增大吸住胃黏膜而导致胃黏膜损伤;严密观察引流物的性质和量并记录,一开始胃肠减压引流物一般是吃入的食物,以后逐渐变为墨绿色的胃肠液;在胃肠减压期间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2次,保持胃管通畅,并做好口腔护理。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许多患者可以得到缓解,部分患者可形成绞窄性肠梗阻,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应考虑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腹痛发作急骤,剧烈,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早期出现休克,抗感染治疗后改善不明显,体温上升、脉搏增快、白细胞计数增高;有明显腹膜刺激征;腹胀不对称,可触及孤立胀大的肠袢;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肛门排出物为血性,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X线检查见孤立、胀大的肠袢,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位置,或肠间隙增宽提示有腹腔积液,或有假肿瘤状阴影,或门静脉内存在有气体[2]。观察时间一般≤4h~6h;对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观察时间一般≤12h~24h[3]。由于肠梗阻患者病因不同、病变多样、症状各异,尤其是老年人机体反应差,有些患者虽然有腹膜炎存在,但其腹膜炎体征不明显,我们科收治1例从农村来的87岁的女患者,内科以消化不良、胃肠功能差治疗,因腹胀明显而转入我科,患者面色苍白、脉搏细弱,立即边抗休克、边检查,发现腹胀明显,腹股沟处皮肤溃烂,急诊剖腹探查,为股疝嵌顿小肠坏死,不得已切除小肠12cm,肠吻合,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后积极抗休克、抗感染、肠外营养疗,才保住了性命,但生活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对老年患者不应过分强调典型症状,治疗上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小儿肠梗阻也应特别警惕,反复观察,认真检查,以免错过手术的最佳时机,对保守治疗有一定效果,但病程较长的亚急性肠梗阻,其保守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

2.3手术治疗的护理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讲清手术的必要性,使患者在手术情景中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平稳、安全地度过手术期[4]。术毕患者回病房后,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意识、尿量并记录;给患者扎上腹带,鼓励、帮助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嗽时按住伤口减轻疼痛,常规超声雾化吸入(雾化吸入时护士在旁守护),保持呼吸道湿润,有利于痰液咳出。硬膜外麻醉术后平卧6h或全身麻醉清醒后血压平稳,应取半卧位,病情许可术后第1天协助患者下床活动,先让患者坐在床边双腿摆动,无头晕不适时再下床活动,活动量根据个体差异而定。做好各种引流管的护理,保证引流通畅,并记录引流的性质和量,腹腔引流物一般为洗肉水样,术后当天引流液多,约20ml~100ml。以后逐渐减少,若出现引流量突然增加,颜色发生变化,要立即报告医师,确诊有无吻合口瘘的发生。引流管放置3天~5天后,周围组织已包裹引流管,起不到引流作用。引流管长期放置可能会压迫肠管,影响血运,也是逆行感染源之一[5]。因此引流管是否放过危险期则不强求,只要无液体流出即可拔管。术后早扩肛、早排气、早进食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6]。一般患者术后2h~3h开始扩肛,2h/次。术后24h~72h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应遵医嘱拔出胃管,开始饮淡盐水,20ml/次左右,1h/次~2h/次,消除黏膜水肿,2次~3次后患者无恶心不适,可给流食,肠内营养有促进黏膜细胞的增生、修复,起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6]。食量50ml/次~80ml/次,第2日100ml/次~150ml/次,缓慢摄入,6次/d~8次/d,摄入含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应避免易产气的食物,以蛋汤、菜汤、藕粉为佳,第4天可进稀饭,由稀变稠,由少到多,1个月~3个月内进易消化的食物,主食与配菜应软烂易于消化,忌进生硬、油炸、浓茶、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3讨论

本组病例中保守治疗梗阻解除的158例,术后肠瘘1例,肠粘连再次住院98例。虽然粘连是组织损伤后愈合机制的一部分,但过度粘连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预防术后粘连的产生,需要手术轻柔,尽量减少对腹腔的污染,将腹腔彻底冲洗,术后充分引流,合理使用抗生素,早期下床活动,保证充分有效的胃肠减压。胃肠功能恢复后合理饮食是保证康复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汪建平.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9.

[2]张延岭.肠梗阻时肠缺血的早期发现[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3.

[3]王元和,阮灿平.肠硬阻手术时机的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8.

[4]池金,李文静.术前焦虑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5,19(11B):2351.

肠梗阻范文篇5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老年并发肠梗阻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62~81岁。疾病类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5例,哮喘者20例,支气管溃疡患者8例,胃食管反流致咳者2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在61~83岁,疾病类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2例,哮喘者18例,支气管溃疡患者10例,胃食管反流致咳者5例,纳入研究标准为:经本院确诊为肠梗阻并行手术治疗患者;年龄≧60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恶心等症状。对本研究知情并自动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患者意识不清,存在认知障碍及其他症状不能配合调查者。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5h~20天,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病程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患者服用药物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心理护理。因老年患者入院时主要治疗呼吸内科疾病,然后入院后,忽然出现外科疾病,尤其肠梗阻,发病较急,此时患者很容易出现紧张、恐惧、焦虑及害怕等不良负面情绪,基于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临床治疗目的和预后等一系列相关情况,告知患者胃肠减压的重要性,同时做好健康宣教工作,让患者明白临床护理以及治疗的重要性,从来而取得患者信任,消除患者心中顾虑。对老年患者护理时态度和蔼,尤其对患者表现出一些行为应给予高度理解,鼓励并安慰患者,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的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负面情绪,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2)病情护理。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组织愈合能力差,多合并各种慢性疾病等特点,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监测其血压、心率、尿量的变化,认真观察切口敷料是否出现渗液、渗血等问题,如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与此同时应随时密切关注患者面部表情和体温变化,在胃肠道减压操作前,应告知患者有效的胃肠减压能够吸引出胃肠中的积液与积气,缓解胃肠腔内压力,进一步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让患者和家属收获更多的疾病知识。另外,应详细记录患者引流液的颜色及其性质等。如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为了维持患者电解质、酸碱的平衡,应给予全静脉的营养支持。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给予口服抗菌药物。除此之外,针对部分老年患者害怕活动导致跌倒,担心术后活动会导致伤口裂开等因素,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科学活动指导,患者上下床时应提供帮助,指导患者避免因用力过度、咳嗽等增加腹压,术后使用腹带保护患者腹部,以防伤口裂开。(3)解除肠道梗阻。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患者液体石蜡每日30~60mL。部分患者可在此基础上给予泻下导滞中药,如大承气汤等,或者给患者灌入适量的大黄煎液,每日以9~15g为宜。针对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适量给予促进消化道蠕动的药物。对便秘较严重的患者,可给予推拿、针炙等,帮助患者缓解便秘症状。(4)防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术后存在心肺功能差以及营养不良者,应严格遵照医嘱控制静脉滴速,并指导陪护24小时床边照看,帮助患者术后24小时床上进行肢体活动,并协助患者翻身,肢体按摩、拍背等,待病情好转后,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逐渐增加运动量,防止出现肠粘连现象。1.3疗效评定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设为临床症状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未缓解三个标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消化道功能恢复正常为完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消化道功能部分通畅,为部分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为不缓解。釆用自制调查问卷发放形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设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标准。

2结果

通过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

3讨论

肠梗阻的病理生理过程属于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由于老年人身体各机能不断下降,呼吸功能减退,再加上老年人肠胃功能的减弱、术后卧床休息及饮食不当等因素的存在,往往会间接诱发肠梗阻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对老年并肠梗阻病患者来说,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最佳手术时机、完善的术前准备以及术后耐心细致的护理是降低老年患者病死率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为医护人员,除了积极配合术前准备外,应做好患者术后的综合护理。有研究显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肠梗阻患者出现紧张、焦虑,害怕等不良心理,所以说积极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通过与患者和陪护进行健康知识指导,并要求陪护共同参与到患者教育、沟通和关怀护理中,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向患者耐心讲解相关疾病知识,以此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术后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愿望等采用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对老年高龄患者的护理重点放在支持愈后的细心观察与护理中,这利于及早发现并处理术后再发肠梗阻疾病。与此同时,对观察组患者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是否出现渗血、渗液等现象,如有污染状况及时给予更换。在观察患者病情时,鼓励家属共同参与,关注患者面部表情,询问患者有无腹痛、腹胀等症状,如发现患者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症状时,应立即告知医生。如确诊患者为早期炎性肠梗阻症状时,应釆取合理的干预措施给予重点护理。对于老年高龄患者容易发生切口感染者,重点观察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确保引流管畅通。此外,出院时,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健康指导手册,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填写护理满意调查表,出院后定期回访,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生活方式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良好的饮食习惯等。综上所述,对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并发肠梗阻的护理中,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给予系统的综合护理,能够有效减少老年肠梗阻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建立良好的护患、医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东兰.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并发肠梗阻的护理探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020(001):69-70.

[2]肖慧.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并发肠梗阻的护理探讨[J].养生保健指南,2017,000(027):119.

肠梗阻范文篇6

【关键词】胃肠减压护理;肠梗阻;超声影像技术;改良式置管

在胃肠外科中,肠梗阻较为常见,其是一种多发急腹症,该病症若不及时接触,则会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感染性休克、绞窄性肠坏死、水电解质失衡,从而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1]。目前在治疗肠梗阻时,胃肠减压仍是最主要的护理操作和治疗方法,其主要自鼻腔将胃管插入胃内,将聚集的液体和气体利用虹吸原理排出体外,以促使消化管壁张力和胃肠道压力降低,从而改善血液循环[2]。但因临床缺乏定量、定位标准、患者配合度差异、护士操作差异等影响,所以胃液引流仍存在一些问题[3]。因此本文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为起止时段,以60例胃肠减压护理肠梗阻患者为对象,经随机分组法分2组各为30例,即分析了在胃肠减压护理肠梗阻患者中应用超声影像技术结合改良式置管的效果,现阐述如下内容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为起止时段,以60例胃肠减压护理肠梗阻患者为对象,经随机分组法分2组各为30例。总结分析患者基础信息:研究组18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区间24-69岁,统计均值(45.3±2.7)岁。参照组19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区间25-68岁,统计均值(45.2±3.4)岁。经统计分析各组数据资料,结果P值>0.05,可比。1.2方法采取常规护措施护理参照组,取平卧体位,对患者剑突、耳垂、耳尖长度进行测量,测量长度后置入胃管,确保其达到胃内,将胃液从胃管抽出,将10mL空气注入胃管,闻及气过水声,在水中置入胃管末端,连接引流器,无气泡溢出,采用3M胶带在鼻翼处妥善固定胃管,二次固定在同侧脸颊经高举平台法完成。采取超声影像技术结合改良式置管护理研究组,具体为:首先讲解操作注意事项和置管目的,对患者存在鼻中隔弯曲与否做出评估,对其鼻腔大小测量,了解前1d进食种类,对胃管合理选择。护士在置管时需确保患者吞咽节奏与送管速度吻合,若吞咽动作与之不符,则插入10-15cm时胸骨柄紧贴下颌,将食管弧度加大,以防食管上段胃管盘旋。胃管与引流器需连接紧密,于脐周下方放置,呈负压状态。协助患者置管后取右侧卧位,在剑突下方放置低频探头(涂有耦合剂),对胃管部位加以确定,在胃窦或胃体内对胃管位置按照B超影响调整并标记。最后调整为半卧位,以防胃管脱管、扭曲、受压等,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和变换体位,以及时排除胃液,加速肠蠕动。1.3评价指标比较2组第1d、2d胃液引流量、并发症率及总满意率(工具为自制调查问卷,评估结果分为分值100分,分为不满意(<60分)、一般(60-89分)、满意(>90分)等三个选项。)。1.4数据处理所得文中数据由统计人员处理,工具为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计数等资料分别用“x±s”和(%)表示,且分别用、t检验数据差异,当P<0.05时,满足统计处理要求。

2结果

2.1对比2组胃液引流量表1中所示,2组对比第1d、2d时胃液引流量的数据表明研究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0.05)。2.2对比2组并发症率表2中所示,2组对比并发症率的数据表明研究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0.05)。2.3对比2组总满意率表3中所示,2组对比总满意率的数据表明研究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0.05)。

3讨论

在临床上,肠梗阻指的是肠内容物因各种因素所致无法从肠道正常通过的现象,其发生后主要症状为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4]。在治疗该病症时,处理原则为纠正生理功能紊乱,接触肠道梗阻,而有效方法即为胃肠减压,但因该操作具有侵入性,且会引发引流不畅、插管困难、恶心呕吐等问题和不适,所以还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护理[5]。通过对患者应用超声影像技术结合改良式置管,其中前者可对胃内胃管所处位置予以准确观察,可对胃管顶端至胃窦或胃体位置在B超图像下进行适当调整,避免侧孔与胃壁紧贴,同时可防止胃管侧孔吸钳和保障充分引流;而后者可确保患者置管后胃管前端直达胃窦或胃体内,可避免管道打结和扭曲,且利于在胃体下方妥善固定,且管道呈持续负压状态,有利于持续引流,进而保障有效胃肠减压,以预防各种并发症[6]。本文结果显示,2组对比第1d、2d时胃液引流量、并发症率及总满意率的数据表明研究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0.05)。可见,在胃肠减压护理肠梗阻患者中应用超声影像技术结合改良式置管发挥着极大的优势和作用综上,在胃肠减压护理肠梗阻患者中应用超声影像技术结合改良式置管的效果显著,即可对胃液有效引流,可减少并发症,促进其病情恢复,患者普遍较为满意,可做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叶妙勤,刘丽梅.改良式置管结合超声影像技术在肠梗阻患者胃肠减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7(6):229-231.

[2]陈亚东,还勇为,孙波,等.改良肠梗阻导管置入联合外科手术对急性左半结直肠恶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外科杂志,2019,28(3):276-278.

[3]张炎彬,黄铠生,刘旭华,等.改良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术后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6,21(6):594-596.

[4]邓建国.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对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8,10(18):508-509.

[5]曾新忠.改良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医学信息,2017,(19):431-432.

肠梗阻范文篇7

关键词:中药灌肠;机械性肠梗阻;倾向性匹配评分

机械性肠梗阻(mechanicalintestinalobstruction,MIO)归属于中医的“关格”“腹痛”“肠结”“积聚”范畴,病死率较高[1]。中药保留灌肠多年来广泛应用于肠梗阻的临床治疗中,现代研究证实效果显著[2-6]。目前主流观点多采取“通因通用”的治疗原则,针对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取“六腑以通为用”之义,多选用承气汤类方剂进行灌肠[7]。但笔者认为,在MIO的急性发作期,由于患者出现剧烈腹痛症状,脏腑气机阻遏,气血津液运转严重失调,会出现气阴两虚、阴阳失调的证候表现;部分慢性肠梗阻患者,平素气血不足,津液亏虚,在MIO急性发作时其气阴两虚症状更加明显。因此,无论急性还是慢性MIO,气阴两虚、阴阳失衡的病机更应引起临床医师关注。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益气养阴灌肠方对MIO的治疗效果,为选择中药灌肠方剂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设计

本研究属于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采用病例对照设计。调阅本院2013年11月至2020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普外科住院病历系统中自有电子化记录以来全部机械性肠梗阻住院患者。根据病例纳入标准筛选病例,通过调阅患者住院病历的方式记录信息。中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医病症疗效诊断标准》[8]《中医急诊学》[9]关于肠结病气阴两虚证的诊断依据: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分册》[10]《外科学》[11]《胃肠外科学》[12]制订。①症状:腹痛、腹胀、呕吐并肛门停止排气排便。②体征:单纯梗阻早期患者表情痛苦,严重者可出现脱水、虚弱或休克。③查体:腹部可见腹胀、蠕动波,触诊可有压痛,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可闻及气过水声及高调金属音或振水音。绞窄性肠梗阻可表现为腹膜炎体征,有时可有移动性浊音,腹壁压痛,肠鸣音微弱或消失。④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尿比重可增高,血气分析、血生化、肾功能紊乱。⑤立位腹部X线片可见全腹多发气液平。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完整记录患者发病时间、入院查体、血常规、生化等入院情况,及治疗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及辅助检查等治疗转归情况。排除标准:①绞窄性肠梗阻、肠套叠、肠坏死、肠扭转等需急诊手术治疗的肠梗阻;②血运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等其他因素引起的肠梗阻;③伴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异常;④肿瘤腹腔内多发转移,引起肠梗阻;⑤精神异常,查体不合作,无法顺利语言沟通;⑥自动出院;⑦扫描记录内容不完整病历;⑧曾明确表示不愿将个人住院资料用于科学研究。本研究方案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编号:JDF-IRB-2020033401),并在实施过程中全程监督。

1.2分组方法

采集纳入患者的全部信息,将住院期间采用禁食水、胃肠减压、抗感染、解痉镇痛、静脉补液等常规治疗外,联合应用益气养阴灌肠方治疗者(连续应用时间>3d)纳入中药灌肠组。益气养阴灌肠方组成:桂枝9g、白芍18g、生姜6g、大枣10g、炙甘草6g、黄芪18g、太子参18g、山药18g、生地15g、麦冬15g、玄参15g、厚朴15g、枳壳15g、大黄15g、莱菔子18g。如兼有湿热者加用姜半夏9g、生薏苡仁30g、白豆蔻6g、淡竹叶10g、滑石粉10g;气虚较重者可增加黄芪至30g;阴虚较重者加用麦冬15g、熟地15g;大便干结者加苦杏仁10g。全部中药灌肠药剂均由本院煎药室制作,灌肠方法:排空二便,药液量为200ml,药液温度37~39℃,将药液缓慢注入肛管,密切观察患者神情变化,嘱患者保留1h。将住院期间仅采用常规治疗、未应用中药灌肠或连续使用中药灌肠不足3d(住院时间>4d)者纳入对照组。

1.3观察指标

1.3.1人口学指标及基线情况

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入院前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持续时间。

1.3.2疗效指标

主要疗效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后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次要疗效指标:记录患者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总计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抗生素升级情况,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whitebloodcell,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count,NEUT)、中性粒细胞比值(neutrophilratio,NEUT%]的变化情况;记录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中转外科手术治疗。

1.3.3症状体征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痊愈:经非手术治疗后,梗阻完全解除,肛门排气排便通畅,腹痛、腹胀消失,呕吐停止,可以过渡为普通饮食,饮食后无不适症状。②减轻:经非手术治疗后,肛门排气排便通畅,腹痛、腹胀、呕吐有所缓解,可以进少量流质饮食,进食后仍有腹胀。③无效:梗阻症状未减轻或加重,转手术治疗。总有效率=(痊愈+减轻)例数/总例数×100%。

1.3.4安全性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过敏、药物不良反应、休克等病情加重及死亡的情况。

1.3.5倾向性匹配

评分(propensityscoremethod,PSM)是一种可用于在非随机对照中涉及较多混杂因素情况下做因果推断的方法,是研究数据收集后,再对基线匹配的方法。PSM能够将多个混杂因素综合为一个变量(倾向评分),通过平衡两对比组的倾向评分而有效地均衡混杂变量(协变量)的分布,从而达到控制偏倚的目的。其中匹配容差是指匹配的精准度,取值范围为0~1。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le表格进行数据录入,研究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所收集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记录,计数资料应用“例数/百分比”形式进行记录。比较两组治疗肠梗阻的疗效,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对于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选用秩和检验。所有统计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人口学及基线情况

根据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要求,初步纳入323例患者,调阅病例医嘱,根据病例筛选标准,排除161例不符合要求患者,初步筛选后纳入162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纳入75例,中药灌肠组纳入87例。基线资料包括10个协变量,运用SPSS25.0软件倾向评分模块功能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以保证两组间基线资料的均衡性,采用1:1最近邻居匹配法,匹配容差选取0.1,匹配后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P>0.05)。匹配后共有67对患者,即中药灌肠组67例、对照组67例(表1)。

2.2治疗后两组疗效分析

治疗后,中药灌肠组在恢复患者排气排便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及抗生素升级情况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药灌肠组在恢复流质饮食时间、住院天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2)。

2.3两组治疗效果分析

治疗后,中药灌肠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3)。

3讨论

肠梗阻范文篇8

关键词:健康教育;腹部手术;粘连性肠梗

目前临床上在进行腹部手术治疗相关疾病后往往伴随部分并发症,以肠粘连最为常见,不仅可能会引起患者肠道功能紊乱,而且有可能造成肠管功能病变,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发展为粘连性肠梗阻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影响患者预后[1]。因此,为了减少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现就健康教育在预防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做以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我院2017年5月~2019年4月进行腹部手术的92例患者资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甲组和乙组,各46例,甲组实施常规护理,乙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甲组男21例,女25例,年龄22~52岁,平均(41.19±3.91)岁,乙组男20例,女26例,年龄19~55岁,平均(41.03±3.97)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纳入研究对象为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排除血液疾病及严重肿瘤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对研究知情,且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2方法。甲组给予常规护理手段干预,乙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健康宣讲:①健康教育,由责任护师对患者讲解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原因及预防方式,开展相关讲座讲解知识,督促患者之间互相交流,巩固要点,发挥同伴教育作用;②产生信念,同患者巩固健康信念、自我效能理论模式,促使患者认识到积极的自我护理和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对于预防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意义重大;③改变行为,针对患者对于健康教育的反馈情况做以调研,及时调整,督促患者及家属针对健康教育内容做好护理工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的排便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及腹痛消失时间。记录两组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情况。1.4统计学方法。将两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率(%)和(x±s)表示,进行X2检验与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改善时间。乙组排便恢复时间(52.08±5.84)h、排气恢复时间(45.82±5.67)h及腹痛消失时间(16.94±3.39)h,均比甲组(68.59±6.33)h、(67.82±6.62)h、(32.08±4.31)h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甲组粘连性肠梗阻11例(23.91%),乙组粘连性肠梗阻2例(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主要是进行腹部手术后肠道内容物的不正常运行,引起腹腔内粘连或肠粘连,使得肠管的解剖功能改变,造成全身性生理紊乱,患者出现腹痛、恶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预后[2]。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更加了解肠梗阻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而更好的配合护理预防工作,降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3]。将健康教育应用在预防腹部患者发生粘连性肠梗阻中的结果显示,患者排便、排气时间及腹痛消失时间更短,患者整体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率更低。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摒弃不良行为,有利于改变患者自觉接受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护理模式,通过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让其积极主动参与到术后并发症预防中,配合护理人员积极防治粘连性肠梗阻,进而减少腹部手术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将健康教育强化到护理干预中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依从性,配合相关治疗措施,有利于尽快恢复胃肠道功能。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应用在腹部手术患者中,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增加治疗依从性,有效预防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

参考文献

1金亚玲,楼美阳,马宏艳.综合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作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2):519~520

2张雅莲.针对性护理在腹部手术患者预防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11(07):599~601

肠梗阻范文篇9

【关键词】胃底贲门癌;外科手术;左胸低位切口

我科自2003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左胸低位切口径路根治手术治疗胃底贲门癌,手术效果满意案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1例,男性68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8.17岁,全组术前经纤维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诊断为胃底贲门癌。活检证实乳头状和管状腺癌65例,低分化腺癌11例,黏液腺癌14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按TNM分期,I期11例,II期25例,IIIA期36例,IIIB期14例,IV期5例。全组术前经CT检查评估可以手术切除职称论文。

1.2手术方法:

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全麻后,取右侧卧位,经左胸第八肋间紧贴第九肋上缘切开进胸。探查后,首先游离食管下段,包括附近的结缔组织,直达下肺静脉平面。绕一纱布将食管向外侧牵引,切开膈肌,如肿瘤侵犯膈肌,连同食管裂孔周围部分膈肌一并切除。由贲门左侧向胃底大弯侧游离切断胃膈、脾胃韧带达脾下极。游离切除大网膜及横结肠系膜前叶,左自横结肠脾曲向右至横结肠肝曲,保留胃网膜右血管弓。掀除胰腺被膜。胃小弯侧自贲门右贴近肝脏切断肝胃韧带,向右达肝十二指肠韧带左缘,然后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显露肝固有动脉及胃右动脉根部,于根部结扎切断胃右动脉。再自幽门管向近端沿小弯分离小网膜,连同幽门上和胃窦小弯的淋巴组织一并分离至幽门近端5cm处,并将肝总动脉周围及胰腺上缘淋巴结一起由肝总动脉远端推向其根部并清除。同法由脾门向脾动脉根部清扫脾门和脾动脉干的淋巴结。在胃左动脉根部将其结扎切断,并将其附近包括腹腔动脉干周围所有肿大的淋巴结一并切除。手术中胃周1到11组淋巴结都可方便清扫。

2结果

全部患者切除食管长约在6cm以上,近端胃切除80例,全胃切除11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5例,阳性率16.48%(15/91)。取出幽门上,下淋巴结活检7例阳性,阳性率7.69%(7/91)。手术后一个月内死亡3例,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肺梗死,1例因出现心功能衰竭死亡。

3讨论

胃癌的好发部位在以往以胃窦部多见,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胃癌的发病部位有向口侧移位现象,胃底贲门癌比率增加[1],如何治疗,采用何种术式等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其中手术径路的选择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贲门癌发生在食管和胃结合部,淋巴结转移较为复杂,包括腹腔方向和胸腔方向[2],胃底体癌亦有较高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因此,淋巴结清扫包括腹腔和胸腔两个部位。本组经左胸低位切口径路手术的病例中,食管旁淋巴结转移率为16.48%,说明下纵隔淋巴结清扫的重要性。其次,胃底贲门癌向上容易侵犯腹段食管。贲门癌向下可侵及胃小弯垂直部,胰尾及脾门,向幽门上、下淋巴结转移,本组转移率为7.69%。所以,合理的切口选择应满足能较好暴露病变、便于切除原发肿瘤,彻底清扫淋巴结,手术安全,并发症发生率低。经腹部手术虽然创伤相对小,对心肺功能影响小,腹腔术野暴露好,可以彻底清扫腹腔淋巴结,必要时联合胰体尾、脾切除方便。但它有局限性:(1)不能彻底清除下纵隔淋巴结,手术存在根治不彻底的可能,如本组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16.28%。(2)当肿瘤侵犯食管下段或膈肌时,给肿瘤切除造成很大的难度,切除食管长度有限,容易发生食管切缘癌细胞残留。文献报道经腹胃底贲门癌手术食管切缘癌细胞残留率为5%[3];经胸腹联合切口能良好显露,有利于肿瘤的根治性切除,不论行全胃或联合脏器切除,还是食管下段切除,均在直视下操作。也容易清扫下纵隔淋巴结和腹腔淋巴结。

但其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时间长;经左胸低位切口有以下优点:(1)切口位置较传统的经左胸第六肋床或第六肋间低两个肋间,此切口纵隔和腹腔显露良好,自贲门向上可方便游离食管约15cm,亦有利于清扫下纵隔淋巴结。传统的第六肋间游离脾门时,由于暴露困难常常导致脾脏撕裂出血,而被迫行脾切除;全胃切除和空肠代胃重建操作困难;更无法清扫幽门区淋巴结。而左胸低位切口便于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包括全胃切除和联合胰体尾脾切除,空肠代胃重建,以及胃周1-11组淋巴结的清扫都变得简单易行。(2)低位切口所涉及的肌肉组织,主要有背阔肌、前锯肌、肋间肌和竖脊肌,经此切口开胸切断背阔肌时在其起始部位,肌腹扁而薄。前锯肌的下缘附着于第九肋骨的表面,不切断肌束,将其自肋骨表面由下而上掀起即可显露肋间。竖脊肌不用切断并不影响切口暴露,肋间肌在其肋骨上缘附着处切开。目的是尽量减免损伤,减少出血、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的康复。(3)经我们观察低位开胸对心肺功能的影响较小,胸管留置时间短,平均3.5d即可拔除。无一例胸腔感染。并不象以往文献报道的手术较复杂,对病人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较大。所以,除高龄、心肺功能不全者应慎重之外,其余患者都能耐受。

我们认为经左胸低位切口手术治疗胃底贲门癌,术野暴露充分,手术创伤小、出血少、肿瘤易于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康复时间短,是一种良好的手术路径,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VincentT,DeVitaJrSamueletHellman,etal.Cancerprinciplesandpracticeofoncology[M].5thEdition.USA:Publishedbylippicott-Raven,1997:1056-1089.

肠梗阻范文篇10

护理诊断/相关因素:(1)环境改变。(2)知识缺乏。(3)对手术的安全和疼痛畏惧有关。

预期目标:(1)病人主诉恐惧感减轻或消失。(2)尽快适应环境。(3)病人能采取有效应付恐惧的方法。

护理措施:(1)热情接待病人,给病人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空气新鲜的住院环境。(2)为病人提供主诉恐惧原因的机会,并采取相应的办法减轻恐惧。(3)为病人讲述疾病有关知识。(4)向病人说明手术的必要性、麻醉方法、手术简单过程,增强手术的信心。(5)分散注意力,减轻病人对恐惧的感受性。

2.疼痛:

护理诊断/相关因素:(1)与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有关。(2)与惯性渗出物刺激有关。(3)与手术创伤有关。

预期目标:(1)病人主诉疼痛减轻或消失。(2)病人能述说疼痛原因。

护理措施:(1)耐心听取病人主诉并教授病人应付技巧。(2)禁食,胃肠减压,减少胃肠分泌,减少对肠壁的刺激。(3)协助病人变换舒服体位,如半卧位,使身体放松,并使惯性渗出物局限,减轻疼痛。(4)遵医嘱使用止痛剂,以解除肠道平滑肌痉挛,缓解疼痛。

3.体液不足:

护理诊断/相关因素:(1)与长期禁食有关。(2)与呕吐引流液丢失有关。

预期目标:(1)病人术后生命体征平稳。(2)病人的血清、电解质、血红蛋白等在正常范围内。(3)病人尿量、色在正常范围内。(4)病人术后粘膜湿润,皮肤弹性好。

护理措施:(1)记录皮肤弹性和粘膜情况。(2)记录尿比重及颜色。(3)记录呕吐物、引流液数量、颜色。(4)监测生命体征,判断血容量有无不足。(5)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6)禁食期间补充液体,定时抽血查血生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清理呼吸道无效:

护理诊断/相关因素:(1)与术后伤口疼痛、害怕咳嗽有关。(2)与麻醉、手术创伤有关。

预期目标:(1)病人能有效地咳出呼吸道分泌物。(2)病人呼吸道通畅。(3)病人的肺功能在正常范围内。

护理措施:(1)耐心讲解咳出呼吸道分泌物的重要性。(2)鼓励病人有效咳嗽痰,协助病人用手按压伤口或用腹带包扎,以免伤口裂开。(3)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每天2~3次,以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稀释痰液,便于咳出。

5.舒适的改变:与腹胀、引流管不通有关。

预期目标:(1)病人感受到舒适多了。(2)腹胀在减轻或缓解。

护理措施:(1)评估、记录腹胀的程度。(2)插胃管将胃内容物及液体引出体外,减轻腹胀(3)保持有效析负压吸引。(4)若腹部手术后造成的梗阻,可采用腹部热水袋热敷,肌肉注射解痉药物。(5)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是否有肛门排气,排便,如有则拔出胃管,流质饮食。

6.口腔粘膜的改变:

护理诊断/相关因素:(1)与疾病本身长期禁食有关。(2)胃肠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