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案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7:44:07

草案范文篇1

一、宪法草案以三民主义分编的初步确定

1933年1月,孙科就任立法院院长。就职伊始,即罗致专家40人,成立宪草委员会,自兼委员长,以张知本、吴经熊任副委员长。[1]依三民主义精神立法,为国民政府的主要任务。在讨论宪草委员会组织规程时,第一种分组意见即受三民主义的影响,以为将来的宪法,一定不能离开三民主义,所以主张分为五组,以便研究。一为民族组,研究关于国体、领土、主权等之问题;二为民权组,研究关于人民行使四权和民权保障之问题;三为民生组,研究关于国民生计之问题;四五两组研究关于中央和地方的政制之问题。[2](P.92)这一意见当时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其影响不可低估。1933年2月9日下午,宪草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到宪法草案起草程序,议决交副委员长张知本、吴经熊,委员焦易堂、傅秉常、吴尚鹰、马寅初、陈肇英审查,由张知本召集。[3]11日,有报道称,宪法起草委员会某委员谈到,起草宪法程序,究以何者为先决问题,正在会商中,现有大部分委员主张以三民主义为宪法最高范围,全部宪法,分为民族、民权、民生三章,外交、土地、经济等列入民族章内,政权、制度等列入民权章内,有关民生问题列入民生章内。此种主张,最近当可决定。[4]16日,宪草委员会开第二次会议,指定副委员长张知本、吴经熊及委员傅秉常担任宪法草案初稿主稿委员,并议决将孙科提出的根据三民主义研究宪法草案内容建议案,交原审查委员会审查。[5]审查结果虽不得而知,但孙科的主张很明确:根据我们特有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我们所需要的宪法,是以三民主义为依归的五权宪法。[6]3月间,周一志、钟天心、邓公玄等委员在一次小组会议上提出一个宪法草案纲目的提案,内容包括基本原则、民族篇、民权篇、民生篇、附则。民族篇包含:(1)国体之规定,(2)主权之规定,(3)国土之规定,(4)国旗之规定,(5)国内各民族间关系之规定,(6)对外关系基本原则之规定,(7)其他。他们认为,五权宪法不但可以有它特殊的内容,还可以很自然地以三民主义为经,五权制度为纬,自成一种形式与体系。[6]根据这个提案,小组会议决将宪法草案分为民族、民权、民生三篇。4月21日,审查委员会开会。关于宪法编制问题,采纳了周一志、钟天心、邓公玄等委员在小组会上提出的建议,将宪法分为民族、民权、民生三篇,但详细节目由主稿人斟酌。[2](P.197-200)三位委员所拟提案,应该说代表了以孙科为首的再造派的主张。1927年后,在孙科周围,原先的“太子派”逐渐产生分化,傅秉常、马超俊等继续追随孙科,吴铁城则投靠了。此时,又有一批青年国民党员,包括梁寒操、钟天心、王昆仑、谌小岑、周一志等,因对国民党内的现状不满而同情孙科的政治主张。在这部分人中,有人曾奉胡汉民为政治领袖,以后由于胡汉民离职,原先拥胡的人均转向拥孙。这些人参加了由孙科支持创办的《再造旬刊》的编撰工作,并在政治上积极支持孙科,因此人们习惯上把这个围绕孙科的圈子称为“再造派”[7](P.74)。国民党成立非常会议及两广国民政府时期,钟天心为宣传部主任秘书及市政府秘书,周一志为非常会议秘书而被派赴上海秘密工作。邓公玄1928年春获斯坦福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适孙科由欧赴美,力邀其同轮归国,邓遂携眷与孙科偕行返沪。孙科膺任铁道部部长新命,初派邓为秘书兼机要科长,旋孙科兼任交通大学校长,邓又迁调交通大学训育主任。1929年3月,孙科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又调回铁道部任秘书兼编译科科长。1932年,孙科赴粤,邓随行,被聘为国立中山大学教授。迨九一八事变,宁粤合作,孙科又偕邓返沪至京,出席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32年的“集中国力、挽救危亡”案,就是在钟天心、周一志等人奔走下,孙科约集一些在沪国民党中央委员提出来的。“孙科以政治主张被接纳为理由,于一九三三年初到南京就任立法院长;我们几个朋友都当了立法委员。立法院负起草宪法的责任……我们……也是起草委员。”[8](P.139)这里的“我们”,即包括钟天心、周一志和邓公玄。他们能成为立法委员和宪草委员会委员,都是靠孙科的提拔。当然,他们对三民主义的坚持与孙科应该是一致的,周一志甚至在国民党在大陆风雨飘摇之际,犹表示坚信三民主义,公开表达对国民政府的极度不满,宣称“对于三民主义的信仰,始终一贯”[9],“至于政府挂羊头,卖狗肉,那是另一件事;有骨头的真信徒,并不因此而动摇信念。”[10]

二、宪草委员会研究原则时围绕宪法草案纲目

“民族篇”的争论1933年4月27日,宪草委员会开第十二次会议,在大会讨论时,以三民主义分篇引起许多反对的议论。主要的反对意见有三种,其中第二种反对意见是根据民族问题而来。据吴经熊、金鸣盛所述,程中行反对的理由是:“民族问题如果在宪法里边详细规定起来,会发生很大的毛病。就是可以予野心国家阴谋的口实,也就是所谓投鼠忌器了。像现在的满洲国,也是这个问题。新疆、西藏、蒙古等地方,现在的情形,是不是这个问题呢?我们在这种环境之下,民族问题以不提为妙。一提之后,一定会发生许多问题,所以对于宪法的编制,反对以民族、民权、民生来分篇。而最大理由也是在于民族问题。”[2](P.200-201)楼桐荪反对的理由是:“民族二字,摆在宪法当中,恐怕没有这种常例。总理的三民主义讲的很好。但因为这个,就将三民主义在宪法上标出来,则不十分妥当。总理遗教中所讲美国民族同化成一国家,德国民族同化成一国家,而我们成一民族的国家,并不是认为国家内有许多民族。是希望由许多民族同化,最后要成一个纯粹的民族。理论上事实上皆应如此的。总理在当时主张我们汉、满、蒙、回、藏同化为一族。国旗上不必显然表示。所以五色旗要分别五族来,总理并不赞成的。”[2](P.201)焦易堂的理由则是:“总理所说的民族,是指世界弱小民族被压迫者而言,我满、蒙、回、藏的民族,未被压迫,他们还是当他们的喇嘛及皇帝。各方面问他们去主张什么,恐怕是没有这回事的。总理的主义,向来是王道的。如现以民族问题在宪法上提出来,虽然略略说了几句,将来恐怕发生很大的危险。不但国内生了问题,而在国外,也生了问题。国内人民一定要责备我们不应该如此规定的。”[2](P.201)第三种反对意见是根据逻辑而来。陈茹玄说:“想用民族、民权、民生来分篇,总觉得里面有点不能尽合于逻辑的地方……其次就是所说过的主权在民。而主权之规定,又在民族里边……还有一点小问题,如果在民族篇里要规定对外关系基本原则,对于国际公法承认有效,则发生问题;因为国际公法是否法律,还是一个问题。中国现在正要废除不平等条约,若在宪法里规定承认国际公法,恐怕绝对不是总理意思。总理遗嘱是要在最短期间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如在宪法里规定承认国际公法,是不啻作茧自缚了。”[2](P.201-202)拥护以三民主义分篇者,如卫挺生说,“以为标明了民族篇,明白规定了民族间的关系,将引起民族问题,意思是大家不愿意民族间有问题,以为不提民族,民族问题似已解决了,我们若是观察过去的事实,可以知道这句话没有根据。民国成立二十年来,蒙古解决了没有?西藏解决了没有?都是还没有解决了。西北几省还常常有回族问题发生,这都是事实。在外国,常常有人观察中国的情形,而问你们对于少数民族有怎样保障?如果没有保障,将来还是要发生问题的。这是实在的话。一部分满洲民族已和内地同化了。一部分还是和内地人民生活不同。回民也是如此。一部分回民,他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一切和内地人民完全不同。如果要免强的承认这个事实是和内地人民一样的待遇,终非决裂不可。从前开蒙古会议的时候,有人表示过,如果对于蒙古人不稍给他游牧生活,一定要他去开垦,将来要发生问题的。所以在宪法上对于少数民族应该给他相当保障才行。如果一点不提,恐怕不甚妥当。如果承认了这个问题,倒可以把此问题解决,否则会将问题扩大。爱尔兰所以发生问题,就是在此。瑞士由三个民族合成,能够相安无事,就是对于各个民族有相当承认的缘故。所以恐民族问题发生,而反对以三民分篇,殊不成为反对的理由。”[2](P.203-204)以上正反两方的意见,经议决交主稿人参考。但最后仍决议按三民主义分篇,具体细目则由初稿人酌定。先由吴经熊将宪法初稿全文草俊,然后由主稿人开小组会议讨论一个月,再提交宪草委员会讨论。吴经熊对以三民主义分编是完全赞同的。参与其事者陈茹玄说:“此次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草案原则时,对于编制,尝有剧烈之辩难。初稿人则主张以总理之三民主义分编。并力持非如此则不敢负责起草。”[11]杨公达也提到,“就编制方法来说,当开会时,吴先生是以非党员的立场,极力主张以三民主义分编;可是大多数以党员立场,不以为然。”[12]吴经熊则自述:“宪法的编制,能够像小组会议的决定,以民族、民权、民生这样的分法,本席觉得起草条文时,可免遗漏,且容易进行,当然可以担任的,否则或有另外的分编法,本席总觉得恐无前面这样分法的便利,本席是不敢担负动笔的责任的。也只有请大家另推高明了”,“关于分三篇编制的方法,我们认为比较是最便利的。”[2](P.198)吴还认为以三民主义分编是中国宪法的特点:“通常宪法意不外就政制与人民权利义务加以规定,即节制资本与平均地权,德宪法已有此种含义,今就民族、民权、民生等分篇,尚为他国所未有。”[13]吴经熊对三民主义与法律的关系有自己的看法,其赞成以三民主义分编并不是出于政治上的附和。1931年4月12日青年会学术演讲,吴经熊受邀作了题为《三民主义和法律》的演说,他说:“三民主义是我们的目标,法律是贯彻三民主义的一种工具。牠们是搭档码子。前者是目的,后者为方法。”[14]在演讲中他还分别讨论了法律对民族、民权、民生的贡献。关于法律和民族,他认为法律对于民族的贡献大致有三点:法律应尽量发扬民族精神,法律为取消领事裁判权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有力工具,法律可以改良民族。

三、“民族”编之内容

《吴稿》第二编“民族”,包括第一章“民族之维护”和第二章“民族之培养”,共14条。具体条文如下:第一章民族之维护第九条国内各民族均为中华民族之构成份子,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第十条中华民族以正义和平为本,但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应抵御之。第十一条他国以武力侵占中华民国之土地,不得以媾和或订立和平条约割让之。第十二条秘密条约为民族主义所不容,应认为无效。第十三条中华民国与各友邦缔结条约,应基于国际平等、互尊主权之原则。其有违反此原则者,应设法修改或废除之。第十四条国际法上公认之规章,凡不背本宪法之精神者,视与中华民国法律有同等之效力。第十五条国内之弱小民族,应扶植之,使有实行自治之能力与充分发展之机会。第十六条侨居国外之中华民族,应由国家按其情形保护并扶植之。第二章民族之培养第十七条婚姻为民族发达之基础,应受国家之保护。男女两性应本平等互助之精神,共谋家庭之幸福。患精神病及其他遗传性之恶疾者,有贻害于民族及社会之危险,得以法律禁止其婚姻或防止其生育。第十八条妇女在生产前后,应由国家按其家庭环境、身体状况,予以相当之保护。第十九条未成年之男女,应由国家按其知识程度、身体状况,予以必要之保护。第二十条非婚生子,应由国家保护之,使与婚生子享有生存及发展能力之均等机会。第二十一条民族地位之提高,端赖教育。为父母者,于其子女之德智体三育,应注意之。孝敬父母乃中华民族固有之美德,为子女者,应遵守之。第二十二条有关历史、文化、艺术之古迹古物,应由国家保护或保存之。[15]对以上内容安排的考虑,吴经熊说:民族编之规定,可大别为二项:(1)关于民族之维护者。凡足以促成民族间之平等,维持民族间之正义,及避免民族间之冲突者,皆属之。(2)关于民族之培养者。凡足以充实民族繁兴之能力,发扬民族之美德,提高民族之地位者,皆属之。[2](P.212)关于民族间平等之促成,见于第九、十三、十五、十六条。吴经熊说,该数条大都系根据《建国大纲》第四条,以促成民族之地位均等为目的,实为民族主义之基础。[2](P.212-213)《建国大纲》第四条说:“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16](P.127)包括对内对外两个方面,但没有涉及国内各民族平等。所以第九条应源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民族主义的对内方面。第十五条来源于《建国大纲》第四条对内方面。这两条规定的是民族主义的对内方面。第十三条之设,是为规定缔结条约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使政府日后与外国缔结条约,知遵守平等之原则,不致再缔结损己利人之条约,一方面使国人对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努力设法废除之。[2](P.262)第十六条涉及侨民则是因为华侨于国家前途,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主张重视和保障其利害。[2](P.264)这两条系对外方面。以上四条反映了吴经熊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解和取舍。关于民族间正义之维持,见于第十、十一条。第十条主张自卫而反对侵略,吴称不仅与《建国大纲》第四条之精神相合,即与欧洲先进国家之宪法,及最近国际盟约亦属一致。第十一条与第十条实有连带关系,所以确立反抗不合正义之侵略态度。法国1793年之宪法第一二一条之规定略与此同。[2](P.213)吴氏鉴于国土为强敌以武力占据,所以领土完整的问题,在中国成为最关重要的问题,因而对保存领土的完整特详为规定。这两条均为保持领土完整的方法。[2](P.259)关于民族间冲突之避免,见于第十二、十四条。吴氏认为一战为列强秘密条约所引起,秘密条约是世界和平的大障碍,国际联盟章约前文及第十八条皆否认秘密条约。欧战后列国宪法因遵守国际联盟规章而有否认秘密条约之规定。宪法保障国际法规则的效力,成为一战后国际的趋势。[2](P.261)这两条一则主张条约公开,一则主张国际规章之尊重。直接所以维持民族间之信义及亲善,间接所以避免民族间之冲突。外国宪法中采此项规定者亦不乏其例。故前项规定,于学理上及事实上,均有相当之根据。[2](P.213-214)关于民族繁兴能力之充实。充实民族繁兴能力之道,约有二端:(1)巩固民族之基础,即婚姻与家庭之关系。(2)按各个人之需要,予以保护及扶助。前者见于第十七条,后者见于第十八条至二十条。[2](P.214)关于民族美德之发扬。中华民族固有之美德,本非一端,惟其与家庭有关系者,当首推孝敬。为巩固家庭之基础起见,应提倡之。故于第二十一条第二项设此规定。[2](P.215)关于民族地位之提高。欲使民族之地位提高,首须注重教育。而教育之实施,非专恃国家之监督所能奏效,必为父母者就近予以深切之注意,始克竞其全功。第二十一条第一项之设,即缘是故。古迹古物直接关系民族文化,间接关系民族地位,殊有保存或保护之必要,故设第二十二条之规定。[2](P.215)吴氏又说,第二章“民族之培养”第十七、十八、二十一诸条,是为维护家族制度。他认为,“欧美的社会组织,是以个人为单位。而中国的社会组织,则以家庭为单位。但是现在的欧风美雨卷地而来,动摇了中国家庭的固有组织。关切世道人心的人们,心焉忧之。”[2](P.262-263)《吴稿》对此深为注意,故有第二章相关各条的规定。吴经熊还宣称,注意国际的新趋势(保障国际法规则之效力、否定秘密条约、规定缔结条约之基本精神)、维护家族制度均为《吴稿》特色中之荦荦大者。[2](P.260-264)可见,“民族”编所谓的“民族”,时而指中华民族之构成分子,时而指国家民族层面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时而指国家。严格来说,真正涉及“国内各民族间关系之规定”的,只有第九条和第十五条。具体条文内容,第十六至二十二条与吴经熊对三民主义与法律关系的认识、宪草委员会第二研究组的讨论、一战后列国宪法、《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等有关。在《三民主义和法律》的演讲中,吴经熊在阐述法律应尽量发扬民族精神时说,民族的优良特性“应该竭力保守勿失,并且竭力培植,务使牠们开花结果,弄得万紫千红蔚为大观。”[14]在阐述法律可以改良民族时他说,通过法律规定恋爱自由,结婚自由,夫妻愉快,可以产生活泼伶俐而且强健的小国民,使民族得以渐渐地转弱为强。再如鸦片和花柳病为害民族很大,法律可以用处罚的方法强迫人民戒烟,也可以对生花柳病的人的种种行为加以相当的制裁,例如准许对方解除婚约及离婚,以免除及减少花柳病的传染害其民族。1933年3月9日,吴经熊在宪草委员会第五次会上报告第二研究组关于人民权利问题审查结果二十八项。其中,对第二十二项“婚姻为民族发达基础,受国家之保护。男女两性在家庭中,应以互助平等为本”,议决修正为“婚姻为民族发达之基础,受国家之保护。男女两性,有平等之权利及互助之义务”。对第二十四项“非婚生子之地位,应与婚生子同”,议决修正为“非婚生子应受国家之保护”。因为婚生子有他父母保护,国家不必再行保护;私生子所以要保护的道理,就是恐怕东抛西丢的缘故。对第二十五项“未成年之青年男女,有受国家特别保护及扶助之权”,议决修正为“未成年之青年男女,应受国家特别保护”。对第二十八项“侨居外国之中华民国国民,应保护并扶助之”,议决照原案通过。[17]3月16日,吴经熊在宪草委员会第六次会上报告第二研究组第三次讨论人民权利问题补充事项及人民义务问题决定事项经过。关于人民权利问题补充事项,对第一项“妇女在生产前后及哺乳期间,依法受国家特别保护及扶助”,议决修正为“妇女在生产前后,有依法受特种保护之权”,将原案“及哺乳期间”五字删去。因哺乳期间意义甚广,医学上解释的很多。关于妇女生产时之保护,在德国所以规定详细的理由,是因为该国在欧战之后男子死亡很多。有许多女子,全都不能正式结婚。说到我国,无论国家或地方对于妇女产期的保护,经济力量甚为薄弱。所以若规定为产前产后保护,此种保护时间的长短,全看国家力量如何,可随时斟酌,或定为几个星期,或定为三五个月均无不可。若定为哺乳期间,则其保护的期间,自有一定,不容伸缩,未免规定过于呆板。至于特别扶助,亦可无须,特别保护,也就是特别扶助的意思了。关于人民义务问题,对第五项“人民有教育子女之义务”,议决照原案通过。委员黄右昌临时提议添加“人民有孝敬父母之义务”一条,其所以主张增加此条,是因为总理在民族主义第六讲说,要能够把忠孝两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我们遵行总理的遗教,也不得不有这一条的规定。该条经议决通过,列在第五项之前。所以原第五项“人民有教育子女之义务”变为第六项。[18]可以看到,《吴稿》“民族”编第一章“民族之维护”多系宪法草案纲目拟案“民族篇”中“国内各民族间关系之规定”,“对外关系基本原则之规定”的具体化,第十六条则源于人民权利问题第二十八项;第二章“民族之培养”第十七条前两项源于人民权利问题第二十二项,第三项源于《三民主义和法律》中的“法律可以改良民族”,第十八条源于人民权利问题补充事项第一项,第十九条源于人民权利问题第二十五项,第二十条源于人民权利问题第二十四项,第十六、二十一条第一项源于人民义务问题原第五项,第二项源于人民义务问题第五项。吴经熊说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此数条皆以原案为根据,惟措词上稍有出入”[2](P.215)。实际上,第十六、二十一条也源于“原案”。所谓“原案”,即宪草委员会讨论案。美国西北大学法学博士、律师田鹤鸣指出,《吴稿》第十七条,《德意志国宪法》(1919年8月11日公布)第119条、《丹济自由城宪法》(1922年5月11日公布)第80条、《希腊共和国宪法》(1927年6月2日公布)第24条、《立陶宛宪法》(1928年5月15日公布)第99条、《西班牙共和国宪法》(1931年2月9日公布)第43条均有相似规定,但对于患精神病及恶疾者,未有限制其婚姻或生育的规定;第十八条,《德意志国宪法》第119条、《立陶宛宪法》第99条、《希腊共和国宪法》第24条、《丹济自由城宪法》第80条、《西班牙共和国宪法》第43条,有相似规定;第十九条,《德意志国宪法》第122条、《丹济自由城宪法》第83条有相似规定;第二十条,《丹济自由城宪法》第82条、《西班牙共和国宪法》第43条,均有相似规定;第二十一条前半段,《德意志国宪法》第120条、《丹济自由城宪法》第81条、《西班牙共和国宪法》第43条,有相似规定;第二十二条,《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58条有同样规定,故本条系保留训政约法。该条所规定者,《德意志国宪法》《西班牙共和国宪法》均有相关规定。[19](P.264-267)《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的颁布晚于《德意志国宪法》,早于《西班牙共和国宪法》,所以,其第58条可能受《德意志国宪法》第150条的影响。至此,宪草委员会第二研究组所讨论各项究竟由谁提出已难知其详,亦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条文几乎都参考和借鉴了一战后列国宪法,充分注意到了宪法的国际趋势。

草案范文篇2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县**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年,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县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的有关决定决议,积极组织收入,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圆满完成财政收支预算和各项目标任务。

**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21002万元,比上年增加3217万元,增长18.0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654万元,比上年增加2114万元,增长16.86%;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完成4488万元,比上年增加863万元,增长23.81%;上划所得税完成1860万元,比上年增加240万元,增长14.81%。国税完成7459万元,比上年增加1453万元,增长24.19%;地税完成4965万元,比上年增加895万元,增长21.99%;财政完成8578万元,比上年增加869万元,增长11.27%。

**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支出73680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7170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89%,比上年增加18880万元,增长35.73%;上解支出1972万元。

预算收支执行结果,**年全县一般预算收入14654万元,上级补助收入60761万元,调入资金110万元,全年财政决算总收入75525万元;**年财政决算总支出73680万元(含专项上解支出1972万元);上年结转本年支出7609万元;本年结转下年支出9395万元;当年节余59万元,历年累计赤字1293万元,则**年底累计赤字1234万元。总的来讲,**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一)财政收入较快增长,财力基础不断夯实。**年,全县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培植财源,依法组织收入,财税收入再上新台阶,突破2亿元大关,达到2.1亿元,为年初预算的105.44%,增长18.09%,保持了连续5年高幅度增长的速度。并且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年税收收入增长29.56%,其中增值税完成5980万元,增加1144万元,增长23.66%,营业税完成2994万元,增加692万元,增长30.06%,非税收入增幅比前几年平均增幅下降5.2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增长好于非税收入增长,说明我县财税收入质量在不断改善。与此同时,上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财力补助资金大幅增加,经费保障能力提高。2004年以来,中央、省政府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步伐加快,我们紧紧抓住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效果明显,**年,一般转移支付比上年增长40.3%,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比上年增长15.4%,上级专项资金比上年增长84.84%,增幅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处于较高水平。

(二)财税改革稳步推进,改革成效不断显现。一是不断创新税收征管办法,大力推行科技化管税、信息化管税、精细化管税,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办理、“一户式”存储,实行网上办税,提高办税效率,创新纳税服务。二是全面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制订改革文件、召开相关会议、建设信息网络、搞好财务清查。6月1日,“乡财县管乡用”新体制正式实行,有效的加强乡镇收入管理,规范乡镇支出行为。三是稳妥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年对林业局等6个单位实行部门预算改革试点,财政部门精心组织,试点单位密切配合,部门预算改革顺利实施,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就部门预算改革情况在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做了专门汇报。四是进一步完善工资统发制度,扩大统发范围,**年又新增22个乡镇及农口、卫生系统8个单位纳入县财政工资统发范围。目前,全县除林业局、农机局外,财政全额单位都已纳入县财政工资统发。此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平稳实行,政府采购管理进一步规范,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准备就绪。

(三)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领域保障有力。在安排支出上,我们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突出重点,灵活调度资金,确保了各项重点支出需要,较好地服务了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一是确保人员经费到位,按规定落实工资改革政策,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严格规范机关单位津贴补贴政策,津贴补贴改革稳妥推行。二是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支出19179万元,比上年增加8422万元,确保教育工资到位,加快教育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三是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482万元,比上年增加3032万元,增长32.08%;医疗卫生支出4279万元,比上年增加2861万元,增长201.76%,主要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增加支出。四是加大“三农”投入,公共财政的阳光越来越多地照耀到农村。**年,全县“三农”投入乡村道路建设1470万元、粮食直补696万元、良种补贴2175万元、石油价格改革补贴478万元、扶贫14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689万元、农民工就业培训14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997万元、农村救助302万元、退耕还林1199万元、村级补助690万元、以及农业、林业、水利、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奖扶等方面支出。五是消赤减债,清理教育“普九”债务和乡镇债务,偿还“两会一部”再贷款,消化历年赤字。

(四)财政管理不断加强,财税秩序得到规范。一是开展经常性的收入收缴情况检查和专项稽查,严格依法缴纳税费,防止收入“跑冒滴漏”。二是规范支出管理,核算中心严把支出关口,全年共拒报违纪开支153笔,金额140万元,退报手续不完善开支175余笔,金额165万元。三是严格基建项目验收审核,全年共验收审核基建项目119个,送审金额5491万元,审定金额4905万元,审减率11%。四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全面的清产核资,清产核资单位235个,核实资产帐面值总额7.04亿元,同时,对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行产权登记,登记单位38个,登记的实收资本总额8421万元。五是进一步完善涉农补贴资金的发放工作,建设“中国农民补贴网”,把全县22个乡镇和茶铺茶场的所有农户,共18.54万户67.8万农民的基本数据全部录入网络,确保涉农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架起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的“连心桥”。

**年财税工作卓有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财税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收入规模小,缺乏骨干税源点,财力不强,尚属省财政困难县;收支矛盾突出,工资和津贴补贴改革、确保各项重点支出等政策性增加的刚性支出大幅度增长;债务负担重,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艰巨;财政支出结构不够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收入征管仍然存在不少漏洞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年预算草案

根据县委、县政府对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年财政收支预算的初步安排是:

收入预算安排:一是**年全县财政征收收入安排23522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加2520万元,增长1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5920万元,比上年增加1266万元,增长8.64%;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安排5519万元,比上年增加1031万元,增长22.97%;上划所得税安排2083万元,比上年增加223万元,增长12%。分部门安排情况:国税安排9174万元,比上年增加1715万元,增长23%;地税安排6057万元,比上年增加1092万元,增长22%;财政块收入安排8291万元,比上年减少287万元,下降3%。以上是向人大报告的12%的增长,工作目标力争达到18%的增长。二是上级转移性收入(不含上级专项补助收入)按**年市与县的结算数安排。

支出预算安排:**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920万元,预计上级补助收入40605万元(不含上级专项补助收入),调入资金260万元,全年预计可安排财力56785万元。按照预算平衡的原则下,安排**年财政支出56785万元(不含上级下拨的专项支出),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安排54985万元,专项上解支出安排1800万元。**年财政支出预算总体上维持**年预算编制口径不变,在**年支出预算口径的基础上,安排增人增支及工资增支等正常增加的经费;落实公检法司公用经费保障要求,并核定公检法司非税收入体制;调整乡镇畜牧人员原基数包干的经费预算办法,把乡镇畜牧人员按统一标准预算经费;安排中型水利管理单位和乡镇水管站体制改革财政补助经费;实行乡镇第五轮财政体制,增加乡镇农民技术员和社区居委会补助经费;增加村级补助支出,落实村干部基本工资、离任村主职干部生活补助,补助村级公用经费;安排机关单位津贴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资金,严格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和实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适当调整专项支出,专项支出增减按文件和有关会议确定的数安排预算;上解上级支出按**年市与县的结算数预算。

三、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年预算

为确保**年财政收支预算的圆满实现,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组织收入,努力提高财政的保障能力。一是加强财源建设。按县委、县政府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培植发展壮大财源,为财政增收提供可靠税收来源。二是强化收入征管。突出征管重点,全面分析监控重点税源企业、行业的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加强发票管理,实行以票管税,以票控税。切实抓好家用车辆、摩托车的税收管理,落实车辆税收“一条龙”管理办法。依法加强对资源型企业的税收征管,着力监控资源型产业、新兴行业和新兴领域的税收入库情况。强化均衡入库,科学分析税源,研究征收措施,将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建立责任制,严格按进度要求考核,确保收入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优化财税环境,要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把税法宣传到位,在全社会形成依法纳税的主流意识。严格依法治税,依率计征,不收过头税,认真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税收稽查,防止收入“跑冒滴漏”。三是继续努力做好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的各项工作。要了解信息,研究文件,吃透政策,科学编制报表数据,主动协调关系,积极反映我县财政困难的现状,力争得到上级更多的财力支持和项目支持。

(二)加强支出管理,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是严格预算约束。严格执行人大批复的预算,非特殊情况,不再追加新的支出,努力缩小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的差距。二是确保重点支出。保工资,落实好国家工资政策,严格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和实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加大支持“三农”力度,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快城乡协调发展步伐。继续增加教育投入,健全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机制。积极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支持乡村卫生院建设。进一步保证政法机关履行职能的经费需要,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三是严格经费管理。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严格日常经费管理,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控制和规范招待费、会议费、差旅费、考察培训经费等一般性支出,确保单位运转。四是勤俭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任何时候都不能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财政还很困难,急需花钱的地方很多,急需帮助的困难群体很多,我们更要厉行节约,管好用好每一分财政资金。

(三)严格财税监管,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继续开展经常性的税收征管检查和收费收缴情况检查,整顿收入秩序,堵塞收入漏洞。推进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努力做到专项资金公开、透明、规范。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机制,提高财政监督水平,对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支出,不仅要努力做到资金保障有力、管理严格规范,而且要更加注重增强政策执行的公开性和公正性;加大对重大财政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力度,着力监督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以及社会团体和舆论的监督,牢固树立依法理财和为民理财的意识,预防各类违反财政法规问题的发生。积极推进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加强对重点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通过严格监管、追踪问效,把钱花在急需处,把钱用出效益来。

草案范文篇3

*年,全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汕尾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按照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预算,充分发挥财政部门职能作用,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强化税收征管,努力组织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监督,保证重点支出的需要;坚持依法理财,大力推进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财政收支管理效益;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经过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预算收支计划和各项工作任务,有效地保证了我市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基本需要,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0948万元,为市代编年度预算63406万元的111.89%,比上年增收15460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增长27.86%,其中:市级完成16609万元,市城区完成7369万元,陆丰市完成19672万元,海丰县完成*8万元,陆河县完成4939万元,红海湾开发区完成1403万元,华侨管理区完成888万元。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税收返还、各项补助和调入资金、上年结转、结余等,收入总计254173万元。

*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06万元,完成市代编年度预算119190万元的168.22%,比上年增支34361万元,增长20.68%,加上解支出2153万元,加增设预算周转金、国债转贷资金结余等,支出总计203946万元。

全市财政收支相抵,结转结余50227万元,其中:净结余2217万元,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主要收支项目详见附件一)。

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年,市级(不包括市城区、红海湾开发区和华侨管理区,下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609万元,为年度预算15033万元的110.48%,比上年增收3357万元(主要项目包括:工商税收收入增收2010万元,契税收入增收27万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增收240万元,其他收入增收2147万元,行政性收费收入减收710万元,罚没收入减收598万元),同比增长25.33%。

*年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6665万元,除上年结转、上级追加、专项拨补10959万元,属市级可支配的财力25706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4.52%(主要收支项目详见附件二)。

*年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609万元,加上级补助26317万元,税收返还4627万元,上年结转结余17737万元,县区上解收入967万元,调入资金1280万元等,收入总计67548万元;一般预算支出36665万元,加上解支出685万元,补助县区支出7542万元等,支出总计44903万元,收支相抵,结转、结余22645万元,其中净结余600万元。

*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7.86%,是近十五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增幅超全省平均水平(18.41%)近1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名。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下取得的结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戎铁文和市长王蒙徽等领导在准确把握全市经济发展、经济运行情况的同时,对财税工作的决策亲力亲为,亲自调研,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亲自解决财税征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通过对县(市、区)和乡镇党政实行财税考核激励机制等举措,激发了全市各级党政和财税部门大抓财税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财税工作的不断进步。

过去的一年,各级财政部门主要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财税征管力度,确保年度预算任务圆满完成。各级财政部门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强化税收征管的同时,全面清理非税收入项目,加大政府资源收入征管力度,全市完成非税收入26428万元(其中市直完成收入6789万元);认真做好契税征收管理工作,全市征收契税和耕地占用税242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627万元,增长34.89%;加大对逾期财政周转金和金融再贷款资产处置力度,全市共回收逾期周转金4326万元(其中市财政局回收周转金2503万元),处置和追收资产金额3372万元(其中市本级追收资产金额1005万元),进一步增强了各级财政可调控能力,确保年度预算计划的圆满完成。

(二)加强财政检查监督和管理,进一步规范财经秩序。一是对5万元以上专项资金,严格实行市、县、镇三级统一建档管理制度;二是积极开展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会计信息质量和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等检查工作,全市重点检查了102个单位,查出违规金额1461.78万元,全部按规定作出处理;三是强化财政票据监管,市票据中心全年核销票面金额61748万元,监督入库金额31792万元;四是把好工程预(结)算审核关,全市财政部门审核工程预(结)算398宗,送审造价50249万元,净核减造价5199万元,净核减率10.35%(其中:市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审核工程预(结)算47宗,送审造价18626万元,净核减造价1645万元,净核减率8.83%);五是推进政府采购工作,全市办理政府采购业务409宗预算金额4583万元,实际支出4134万元,节约资金470万元,节约资金率10.27%(其中:市直办理政府采购业务199宗预算金额1848万元,实际支出1669万元,节约资金179万元,节约资金率9.7%)。

(三)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维护社会稳定。各级财政部门在确保政权运转和重点支出的同时,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一是积极参与社会保障改革,主动与地税、劳动保障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百日突击活动”,全市征收企业养老保险基金12903万元,比上年增加1747万元,增长15.6%;二是落实城乡居(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工作,全市城乡享受低保救济对象24346户69048人,发放保障金2300万元,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三是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就业和再就业扶持力度,全市对1562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再就业培训,市直帮助743名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为155名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小额担保贷款总额274多万元;四是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约34.8万人,有7193人次享受了医疗补助909万元,有238人享受了医疗救助,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困难群众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四)坚持制度创新,深化财政改革。一是着力抓好部门预算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实,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去年,各县(市、区)全面实行了部门预算改革;二是积极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全市开展国库集中支付试点有68个预算单位(其中市级35个),市级完成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建设并投入使用,确保了资金及时拨付和专款专用,实现了指标控制计划,计划控制用款的目的;三是乡镇财政信息化管理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全市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乡镇有32个,占全市55个乡镇的58%,为实现全市所有乡镇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加强行风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各级财政部门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民主评议行风“回头查”、“行风热线”等活动,进一步巩固行风建设成果,树立财政系统依法行政、勤政廉洁的行业新风。

*年预算草案

一、*年全市一般预算草案

*年,我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和谐汕尾”和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要求,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的原则,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依法加强财税征管,整合政府财力资源,努力增收节支;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工资、政权运转和重点支出;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严格控制政府债务,严防财政债务危机,确保财政安全;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按照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85138万元,比上年完成数70948万元增长20%,其中:增值税25%部分收入10626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长20%;其他工商各税收入39810万元,比增20%。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税收返还,省转移支付补助,减上解支出,全市可支配财力133495万元,按照《预算法》关于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安排133495万元,比*年预算数增长12%(代编全市一般预算收支计划详见附件一)。

二、*年市级一般预算草案

根据我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原则和重点是:①依法编制预算,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量入为出;②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政权运转和重点支出需要,一般性支出除少数项目确需增加支出外,其它支出与上年持平;③推进各项财税体制改革,实施绩效激励机制,实现财政、经济有效增长。

*年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19930万元,比上年实绩16609万元,增长20%。其中:

1、增值税25%部分收入2293万元,比上年增长35%;

2、其他工商各税收入8075万元,比上年增长18%;

3、企业所得税收入(地方部分)1024万元(其中:地税部门企业所得税217万元,比上年增长18%;国税部门涉外企业所得税807万元,比上年增长35%);

4、契税收入675万元,比上年增长18%;

5、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收入400万元,与上年持平;

6、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284万元,比上年减少12.35%;

7、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133万元,比上年增长18%;

8、专项收入487万元(其中:排污费收入120万元,与上年持平;教育费附加收入367万元,比上年增长18%);

9、其他收入5127万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政府资源收入3500万元,南告电厂上缴500万元,其他收入700万元,罚没收入427万元)。

*年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19930万元,加税收返还4627万元,省转移支付补助2177万元,固定补助261万元,下级上解收入930万元,减上解支出460万元,市级可支配财力27465万元。按《预算法》规定和适度从紧,量入为出的原则,*年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计划相应安排27465万元,比上年预算数24594万元,增加2871万元,增长11.67%。

主要支出项目安排如下:

*

三、*年市级预算单位部门预算草案

根据财政改革的要求和省财政厅对预算编制改革工作的部署,按照财政部编制部门预算的原则和办法,编制了市委办公室等172个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详见附件三)。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努力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

*年,我市财政工作的形势是好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财政工作,实施“财税三项工作制度”和财税激励机制,为做好财政工作提供了政治和组织保证;二是今年汕尾发电厂、陆丰核电厂等一批大型项目加快建设或相继上马建设,招商力度和中心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大,这将对拉动内需,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提供有利条件;三是近年来的一系列财政改革成效已经显现,部门职能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四是近年来财政干部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为做好财政工作和推进财政改革提供了坚强的人才队伍保证。

但从去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一高二低”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性好转。去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仅有7亿多元,占GDP比重仅为3.12%,这两者都是全省最低的,而非税收入在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所占比重却居高不下,去年全市非税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37.25%(市级占40.88%),比重仍居全省首位;二是税源不足,特别是个别税种依赖个别企业现象严重,如市级的增值税,由于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在去年尚留抵税额达8500万元,预计上半年仍可能没有增值税缴纳,这将直接影响市级增值税的收入。全市上划省市共享“四税”和综合增长率经过上年的高速增长后,增收压力加大;三是刚性支出的增加和历史债务等原因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今年国家可能要提高公务员工资,“三农”、社会保障等都需要加大投入,同时地方要负担的出口退税7.5%部分等,再加上省继续从我市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中抵扣各种欠款,这给本来就困难的各级财政增加了资金调度压力。

*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财政工作,对于为完成“十一五”规划起好步、开好局,实现“全面推进奔小康,再造一个新汕尾”的跨越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各级财政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努力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一)加强财税征管,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各地要认真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关于乡镇财税收入奖惩制度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工作实绩考核办法等文件精神,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大财税工作力度,切实抓好税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促进我市财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级财政部门要全力支持和配合税务部门抓好税收征管工作,要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税种的征管和监控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公路、电厂、烟草、供电、通讯、外资企业、服务业、在建工程等重点税源项目的税收征管,进一步完善重点税源纳税情况追踪和纳税评估制度,保证主体税收快速增长。对工业小规模纳税人要进行全面清查,核实情况,并帮助其建立健全帐务核算,实行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要加强对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的控管清查工作和房产交易、房产出租税收管理,加大稽查力度,及时追补税源,做到应收尽收,促进税收的稳定增长;要切实抓好契税征收工作,确保契税征管秩序、质量不受影响;要加强非税收入征管,特别是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资源和部分特种行业的管理;要加强国有企业运营和国有资产管理,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制度,加大金融资产再贷款处置和催收周转金力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二)严格预算约束,确保重点支出需要。

要坚持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的原则和方针,依法编制预算,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政权运转需要。要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市级一般性支出,除少数项目确需增加支出外,其它支出与上年持平。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单位,要严格按照《预算法》和部门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切实加强部门预算单位的收支监督。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乱开支出口子,用好有限的财政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强化财政监督,逐步建立长效监控机制。

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舆论监督的自觉性,推动财政管理阳光运行,推进依法理财。一是建立财政支出实时监管体系,通过建立财政基础数据库,随时掌握各预算单位人员、资产、项目等基础信息,保证部门预算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严防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堵塞管理漏洞;三是加强对重大工程项目的财务监督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效益;四是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继续进行检查,提高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水平;五是对省财政厅责令通报批评挪用、挤占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行为的18户违规单位,要继续加强对整改情况的跟踪检查,督促各违规单位按时按质完成整改任务。

(四)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一是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完善国库单一帐户体系,深化改革的预算单位级次,逐步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改革范围,在*年7月1日起,市直预算单位要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县(市、区)要全面开展试点和扩面工作,不断总结经验,逐步铺开;二是进一步规范政府非税收入征管,加快管理信息化建设,改变征收成本过高、征收手段落后的状况;三是积极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工作,今年,全市要筛选3-4个支出项目重点开展绩效评价,全面推开市级预算单位使用财政资金1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实行自我绩效评价报告制度,促进县级财政部门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的全面开展,逐步有序地建立项目-单位-部门-综合等四个层次的评价类型。完善市级部门预算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形成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外部评价、外部监督两个层次相结合的评价监督体系,积极探索建立项目绩效预算管理新机制;四是加快乡镇财政信息化建设步伐,做好乡镇财政信息化管理的电脑及会计业务培训工作,提高乡镇财政结算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在*年6月1日前全市所有乡镇全面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五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加强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确保采购过程“公开、公正、公平”;六是进一步加强投资评审监管,提高评审质量,实行阳光评审。

(五)加强行风建设,进一步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草案范文篇4

我受森村乡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我乡**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代表们予以审议,并请各位领导和列席代表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人大的依法监督下,在上级的关心指导和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乡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各项决策和部署,通过强化财税征管,优化支出结构,推进各项改革,加强财政监督,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等工作,努力克服政策性减收影响,齐心协力,扎实苦干,较好地完成了乡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财政预算任务,促进了我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并有节余的目标。

(一)收入方面情况:

农村税改后,取消了到户征收的农业两税,致使我乡财政税源严重短缺,我们在接到县下达全年财政任务55万元后,及时主动与国税、地税联系,深入企业、工地摸排税源,及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国地财三家和有关企业,做到早谋划早准备。通过努力,全年共完成财政任务62万元。其中:国税完成增值税10.7万元;地税完成营业税、所得税等工商税37.5万元;财政完成契税、耕地占用税计划生育社会抚育费土地罚款等13.8万元。

(二)财政支出方面情况

全年我乡共计完成财政支出1615372元,其中:

1,农业支出79815元,

2,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175530元,(其中文化支出14365元,广播支出17439元,计划生育支出143726元);

3,医疗卫生支出34037元,

4,乡财政事业费支出66106元,

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187336元;

6,行政管理费支出500099元,

7,司法支出15784元,

8,离退休费294940元,

9,其它支出261725元。

以上支出保证了我乡各项事业的正常发展;收支相抵,整个乡财政运转正常,并略有结余。

二、二00七年财政预算(草案)

**年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民主理财,积极把握加快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财源培植和项目建设,强化税收征管,优化支出结构,努力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和财政保障能力,促进我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结合我乡实际,现将**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如下:

(一)、**年我乡安排财政收入63万元,比**年任务增长15%,比**年实绩增长2%;其中:

1、国税收入任务安排20万元。

2、地税收入任务安排36万元。

3、财政收入任务安排7万元。

(二)、**年我乡安排财政支出168万元,

1、支持农业生产支出9.8万元。

2、文体广播计划生育事业支出15.5万元。

3、卫生经费支出3万元。

4、财政事业费支出5.6万元。

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20万元。

6、行政事业单位离休退休费支出28万元。

7、行政管理费支出41.7万元。

8、公检法司支出0.8万元。

9、综合治理支出1.8万元。(法制宣传:3500元;反邪教2500元;安帮1200元;社会防控体系建设1200元;人民防线建设1200元;流动人口管理2500元)

10、农村党的建设支出0.7万元。

11、精神文明创建经费支出0.3万元。

12、安全生产支出1.5万元。

13、依法行政村级建设1万元。(其中:殡葬管理0.5万元)

14、动物防疫0.8万元。

15、护林防火0.8万元。

16、人大代表活动经费0.5万元。

17、民兵训练、征兵费用0.5万元。

18、统计事业经费支出0.5万元。

19、其它支出33万元。(其中:村级支出32万元)

20、预备费2.2万元。

三、为完成预算而努力奋斗!

**年财政总收入为63万元,财政支出安排168万元,争取上级转移支付105万元,做到当年预算收支相抵,实现收支平衡。在新的一年里,为圆满完成**年预算,努力做好以下的工作:

1、认真贯彻县委有关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财观念,拓宽理财思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三农”投入,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植财源,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强收入征管,确保收入稳定增长。认真摸排税源,目标明确,做到应收尽收。完善税收征管手段,规范税收秩序。

3、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优先保工资发放和机关正常运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城镇低保金发放和落实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加大对农业、科教文卫事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4、继续执行党的惠农政策,做好服务三农工作,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卡制”的管理,加强对扶贫、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的管理。

5、继续开展“创建人民满意的财政所”活动,强化宣传工作,加强财政监督,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政务、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树立财政干部新形象。

草案范文篇5

我受森村乡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我乡**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代表们予以审议,并请各位领导和列席代表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乡人大的依法监督下,在上级财政税务部门的关心指导和乡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乡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各项财经政策,积极开展”三大建设推进年”活动,通过强化财税征管,优化支出结构,深化各项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监督,着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乡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财政预算任务,促进了我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并有节余的目标。

(一)收入方面情况:

**年县下达我乡全年财政任务65万元后,我们及时主动与国税、地税部门联系,深入企业、工地摸排税源,及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国地财三家和有关企业,做到早谋划早准备。通过努力,到年底国地财三家共完成财政任务65.5万元,超额完成全年财政任务。其中财政完成14万元,国税完成8万元,地税完成43.5万元。

(二)财政支出方面情况

全年我乡共计完成财政支出1874025元,

1,农业支出65448元,保证了我乡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的正常发展;2,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28954元,[其中文化支出12446元,广播支出16508元],我乡的文体广播支出有了充足的保障;

3,计划生育支出117702元,使得计划生育工作局面大为改观;

4,医疗卫生支出26000元,

5,财政支出72622元,

6,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223461元;

7,行政管理费支出564086元,

8,司法支出14159元,

9,离退休费337191元,

10,其他支出27152元。

以上支出基本保证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收支相抵,整个乡财政运转正常.

二、二00八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财政政策,更加突出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和要求,全乡2008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县委第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对财政工作的要求,坚持好字优先,继续做大财政“蛋糕”,提高财政运行质量;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提高公共财政基本保障能力;深化财政改革,积极促进和谐森村建设,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财政预算编制原则:一是“积极稳妥,量力而行”,财政收入增幅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并充分考虑税源增减因素;二是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和谐发展”,把确保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放在首位,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积极支持乡域经济发展。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综合考虑我乡各方面因素,2008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如下:

(一)、2008年我乡安排财政收入75万元,比**年任务增加10万元,增长15%,略低于全县18%的增长幅度;其中:

1、国税收入任务安排20万元。

2、地税收入任务安排45万元。

3、财政收入任务安排10万元。

(二)、2008年我乡安排财政支出197.5万元,

1、支持农业生产支出11万元。

2、文体广播计划生育事业支出18万元。

3、卫生经费支出3万元。

4、财政事业费支出6.5万元。

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24.5万元。

6、行政事业单位离休退休费支出36万元。

7、行政管理费支出43.5万元。

8、公检法司支出1.1万元。

9、综合治理支出2.3万元。(其中:“五五”普法宣传经费3500元;反邪教经费2000元;安帮经费1200元;社会防控体系建设经费1200元;人民防线建设经费1200元;流动人口管理经费3000元;社区矫正经费5000元;调解中心工作经费4000元;其他经费1900)

10、农村党的建设支出1万元。

11、精神文明创建经费支出0.5万元。

12、安全生产支出2.3万元。

13、依法行政村级建设1.5万元。(其中:殡葬管理0.5万元)

14、动物防疫1.5万元。

15、护林防火1.5万元。

16、人大代表活动经费1.2万元。

17、民兵训练、征兵费用0.8万元。

18、统计事业经费支出0.8万元。

19、其它支出38万元。(其中:村级支出36万元)

20、预备费2.5万元。

三、完成2008年预算任务的主要措施

为圆满完成2008年预算目标,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的工作: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财观念,拓宽理财思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三农”投入,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植财源,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强收入征管,确保收入稳定增长。认真摸排税源,目标明确,做到应收尽收。完善税收征管手段,规范税收秩序。

3、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优先保工资发放和机关正常运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城镇低保金发放和落实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加大对农业、科教文卫事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4、继续执行党的惠农政策,做好服务三农工作,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卡制”的管理,加强对扶贫、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的管理。

5、强化宣传工作,加强财政监督,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政务、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树立财政新形象。

草案范文篇6

一、2006年我市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决议,坚持科学依法理财,深化财税改革,强化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建设、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根据2006年预算收支情况,预计全市和市本级财政均可实现收支平衡(见附表一),全市和市本级政府性基金也完成收支计划,实现收支平衡(见附表二)。由于省与市县之间的财力结算有一个过程,全市和市本级最后的平衡结果待决算汇审后,再专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2006年预算执行中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财税监管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任务较重等。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年预算草案和报告(收支安排见附表三、四),符合预算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贯彻了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的精神,体现了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要求。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预算草案和报告是可行的。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同意《2006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年市本级预算草案。

三、为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代表们的审议意见,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

(一)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着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充分运用财税政策,支持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要将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作为财税政策支持的重点,大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促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二)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依法治税,强化收入征管,保持收入稳定增长。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比重,新增财力应主要用于社会事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就业和再就业、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坚持勤俭节约的方针,严格控制会议、考察、接待等经费,建设节约型政府。

草案范文篇7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08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提交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年,在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决议,紧紧围绕“好中求快、全面协调、稳中求进、惠民富民”的总要求,深入落实“三个三”工作措施,壮大财源基础,增强财政实力,优化支出结构,推进财税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收入超额完成任务,较好地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支出需要。

**年全市财政总收入汇总预算为105.53亿元,执行数为114.06亿元,完成预算的108.08%,比上年增长24.30%。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汇总预算为57.26亿元,执行数为61.68亿元,完成预算的107.71%,增长23.87%。**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预算为50.21亿元,执行数为53.5亿元,完成预算的106.55%,增长22.53%。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27.06亿元,执行数为28.93亿元,完成预算的106.89%,增长22.93%,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7.07%。

**年全市财政支出汇总预算为61.66亿元,执行数为68.82亿元,完成预算的111.61%,比上年增长21.93%。**年市本级支出预算为29亿元,由于超收财力增加安排支出和省财政补助增加,执行数为31.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34%,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8.12%。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年全市和市本级地方留用资金加上预计的省各项补助、上年结转、调入资金、结转下年支出款项等,收支相抵后,**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均可实现收支平衡。最后平衡结果待决算汇审后再专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关于**年全市和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另行报告。

**年,为保障财政预算的顺利执行,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依法征收、规范管理,围绕“均衡入库、持续增长、优化结构、调控有力”的目标,千方百计做好做大财税收入“蛋糕”,全市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并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12.73%,比上年提高0.6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54.0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7个百分点。在支出预算执行中,围绕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及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着力向新农村建设、向低收入人群、向改善民生倾斜,全市财政支出增量中民生支出占80.8%。

(一)促进创业创新,有效培植财源

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制激励、优质服务有机结合,积极促进创业创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大科技投入,全市财政科技支出2.9亿元,增长40.17%,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促进完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引进创业创新人才,全市财政安排1.16亿元,用于职业教育“五大工程”实施和技术人才引进;市财政还拨出专款支持人才公寓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发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全市财政拨付扶持企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资金2.21亿元。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财政拨付7150万元,重点加大对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推进农村流通网络建设,营造放心消费的环境。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鼓励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全市办理出口退税25.91亿元,拨付财政扶持资金4744万元。支持节能降耗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全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5762万元。此外,我市还争取到省以上各类促进经济发展资金6.06亿元。

(二)规范征收管理,积极组织收入

努力提高收入分析和预测质量,增强组织收入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强化户籍管理、税源管理、发票管理等基础工作。以餐饮等行业为重点,深化纳税评估。完善营业税“以票控税”办法,强化税收源泉控管。进一步规范企业所得税管理。推行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成功实施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首次自行申报制度。扩大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推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资源税征管,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贯彻落实车船税新政策,加强房产税征管。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做好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征收工作。完善社保费“五费合征”办法,统一了单位缴费率,公平了企业负担。推进工伤保险费扩面征缴,全市新增参保人数18.5万人。加强对政府性资源收入的管理,有效增加政府统筹的财力。市本级将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公用事业(电力)附加费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将电视台广告收入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了地方建筑高等教育费征缴管理。

(三)加大支农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市用于“三农”的财政性资金达24.7亿元,增长34%;其中预算内农林水事务支出6.02亿元,增长39.07%。全面落实各项支农补贴政策,全市财政安排农业发展资金9300万元,拨付粮油直补、油价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7609万元。建成覆盖全市近46万农户的“农民补贴网”,免费为全体农户办理邮政“一折通”。全市财政拨付2.74亿元,支持老虎潭水库、大钱港整治、合溪水库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改善水利基础条件;投入财政资金8075万元,推进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实施。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市校合作项目52个,带动社会投入24.1亿元。全市财政拨付6146万元,对新农村建设实验示范镇(乡)、村实行“以奖代补”,激发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拨付3389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中心镇发展;拨付9182万元,支持“百千工程”,完成127个环境整治村建设,新创建4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拨付3360万元,完成河道清淤865公里;拨付1364万元,改善农民饮用水条件;拨付3610万元,支持农村路网建设。继续支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四)着力保障民生,为民办好实事

通过预算内外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社保基金支出需要。全市社会保障支出24.09亿元,增长29.73%。促进就业再就业,全市财政拨付再就业资金5004万元,用于再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等。在全省率先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市5.51万人参保;全市财政拨付1706万元,为企业退休人员进行免费体检。全市财政拨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补助资金8723万元,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85元。实行新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即征即保、应保尽保”,全市新增参保人数2.2万。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支持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对1335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实施补助,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推进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到97%,供养标准达到年人均4500元以上。继续对老年人乘坐公交车给予专项补助。针对物价上涨情况,及时向全市困难群众拨付动态物价补贴,对高校学生实行生活补助。建立市级司法救助专项资金,保障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

(五)突出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全市预算内教育支出15.33亿元,增长28.05%。全市财政投入5360万元,支持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深入实施。拨付专款对市区中小学生集中接送实行补助,保障学生安全。推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全市预算内医疗卫生支出4.07亿元,增长46.72%,基本形成了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市传染病医院。积极落实建设文化大市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投入,专项安排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市财政预算内直接安排2.8亿元,支持中心城区老居住区改造和消防安全隐患整治,推进人民路、苕溪路等道路拓改工程,支持滨湖大道建设。市财政拨付交通建设资金8035万元,支持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生态建设,全市财政投入1.97亿元,支持建成市工业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16座污水处理厂,争取到上级财政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补助资金2.82亿元、太湖蓝藻治理专项资金1500万元。保障公共安全基本需要,支持乡镇公共安全监管中心建设、“三合一”企业整治、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

与此同时,全市财税系统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积极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加大财税普法宣传力度,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专项活动,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新的提升,纳税人综合满意率达到98%以上;市财政局通过了市级文明单位复评考核;德清县地税局武康税务分局被省纪委、省监察厅、省纠风办评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先进单位,是全省地税系统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单位;市地税局南浔税务分局被市纪委、市监察局、市纠风办评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示范单位。

**年全市财政运行总体情况较好,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公共财政体系不够完善,公共财政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财税收支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财税管理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仍然较重;财经纪律的贯彻落实还有不到位的地方,等等。我们要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通过深化财税改革、创新管理机制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关于2008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我市推进创业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深化之年。党的十七大明确了财政工作的重点、深化改革的要求、支出保障重点和优化结构的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协调性逐步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为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奠定了基础。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新政策的实施,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制度的改革,会增加一些收入。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财源基础还不够稳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不少,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会对金融、房地产等相关行业及中小企业产生较大影响,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的增长会继续减缓,加上雪灾造成的损失,这些都会影响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而且今年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减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实施支持节能减排、促进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都将不同程度减少收入。在财政增收难度加大,地方可用财力增势趋缓的情况下,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财政支出的刚性不断增强,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因此,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充分估计各种困难,周全考虑应对措施,狠抓增收节支,确保收支平衡。要清醒认识和把握宏观形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信心迎接挑战,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市委对全市工作的总体部署,2008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继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入推进“三个三”、“三个子”建设,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促进收入扩量提质,着力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着力深化财税管理改革,着力提升有效监管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们编制了2008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并汇总了所属各县编制的财政收支预算。

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汇总预算为13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71.55亿元,增长16%。按照现行财政体制,拟安排全市支出预算7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9%。全市财政预算收支平衡。

2008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预算为62.06亿元,增长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33.56亿元,增长16%。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市本级地方留用资金29.63亿元,加上预估省各项补助、动用上年结转款项、净结余等7.09亿元,合计可用资金为36.72亿元,依法补充预算周转金2200万元后,拟安排支出预算36.5亿元,增长15.28%。市本级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具体分项目的安排情况在财政预算(草案)中报告。

关于2008年全市和市本级基金预算收支计划(草案)另行报告。

三、关于2008年的主要财政工作

为确保今年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我们主要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支持创业创新,综合运用各项财税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和税收杠杆调节作用,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经济发展与财源培育互动机制建设,优化财源结构,提高财政贡献率。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领域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组建政府牵头的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和信用担保机构,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支持做强先进制造业,进一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重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对明星企业、优质企业、重点骨干企业的财税扶持政策,支持“1155”培大育强工程和“百家成长、千家培育”工程实施。推动现代家庭工业特色区域建设。支持做大现代服务业,增加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发展物流配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现代商务、工业设计、创意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动企业主辅分离,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支持发展休闲旅游业,促进提升商贸业,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现代流通网络。支持做优高效生态农业,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支持现代农业园区、生态高效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全面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积极发挥农信担保机构的作用,解决农业企业特别是农户贷款难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继续提高种粮补贴水平和实施粮食储备制度。加大财政扶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力度,支持引进“大好高”项目,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推动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国际市场。支持接轨上海,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的经济合作。全面落实鼓励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加大对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支持力度,促进发展循环经济。

(二)着力促进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变化对收入的影响,加强税收政策、征管措施的收入效应分析,及时解决组织收入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完善“数据采集、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五位一体的税源管理机制,加强税源跟踪管理。建立健全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扎实有效开展纳税评估。强化部门协作,进一步推进社会化征管工作,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完善营业税分行业和差额征收管理。深入贯彻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依法加强所得税税基管理。认真抓好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自行纳税申报工作,实现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全覆盖,积极落实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减除标准调整政策。坚持“抓大不放小”,继续加强地方小税种征管。规范、完善资源税征管办法,全面落实车船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新政策,认真做好土地增值税结算工作。强化对个人私房出租(自营)的税收征管。以契税征管为龙头,深入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认真贯彻落实耕地占用税新条例。进一步重视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增强政府财政实力。深入推进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提高征缴质量。完善残疾人保障金征收工作。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三)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推进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全市安排用于“三农”的财政性资金28.16亿元。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民组织化和农业规模化生产。大力支持“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实施。大力推进市校共建,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百千工程”,重点支持村庄环境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小城镇环境整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水环境改善。着力推进老虎潭水库及饮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河道清淤和航道砌石护岸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市土地收益主要用于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支持滨湖大道建设、龙溪港东岸综合改造等重点项目实施,支持老居住区改造和苕溪路、红旗路、南街综合整治,推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交通网络建设,支持公交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路网。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支持主要污染物减排、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污染源普查、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支持生态公益林建设,支持加大对饮用水源的监管监测力度。

(四)着力支持改善民生

支持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制度,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和教师待遇,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继续对中小学生集中接送实行财政补助。支持教育二轮布局调整和高教园区东扩。加大推进职业教育“五大工程”力度,对中职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给予每人每年1500元的政府助学金,免除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学费。落实好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积极的就业财税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促就业。筹措落实就业再就业资金,完善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机制,支持零就业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农民、农村低保对象就业。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优化卫生事业支出结构,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推进婚前免费体检,促进出生人口素质提高。继续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推进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建设。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额到112元以上。实施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即征即保、应保尽保”制度,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继续支持城镇廉租住房建设、农村住房保险和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建立粮食、猪肉、食用油等重要商品的实物储备制度,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做好对城乡低收入家庭的物价动态补贴工作。支持文化大市建设,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重点支持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项工程”。继续支持市民健身中心建设。加大公检法司必要投入,保障职能部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需要。支持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社区矫正和人民调解工作。支持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重视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促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五)着力完善财税监管体系

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三位一体”的财政改革,逐步完善“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管理模式。科学编制预算,完善预算定额体系,试行项目支出预算申报限额制度,完善项目支出预算滚动管理。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基金预算管理。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研究事业单位财政供给方式。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和均衡性。在市级所有行政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组织实施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机制,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建立健全财政国库动态监控运行机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加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的监督。落实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实施方案。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支持采购自主创新和生态环保节能产品,建立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的有效价格监管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强化财政审核工作。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积极防范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推进“金财工程”一体化建设。广泛开展财税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全社会依法理财治税观念。加强财政监督和会计监管,开展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提高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水平。发挥税务稽查作用,有效运用调研式稽查,继续开展税收专项检查,维护税收秩序。

与此同时,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增强干部素质,深入开展以“访千家联百村、服务发展创新业”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活动,着力打造勤政廉政的财税干部团队,进一步规范执法,优化服务,为圆满完成财政预算和全年财税工作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创业创新,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力实施增强“三力”、奋力崛起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名词解释:

“三个三”工作措施:是省财政根据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以及地方可用财力增长不断趋缓的新形势,为促进财税经济的良性运行提出的理财措施,主要内容是:在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较快发展中,更加强调支持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依法理财治税、规范管理的前提下,积极采取措施优化税收收入结构、政府财力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等三个结构,增强调控能力;财政支出做到“控、压、保”三个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民生支出:根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预算分配要向民生支出倾斜,具体包括农业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支出。

“五大工程”:指我市“十一五”时期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实施的职业院校助学奖学工程、新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培训工程、校企合作工程、实训基地和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工程。

社保费“五费合征”:是指社会保险费实行“征管机构统一、参保登记统一、征缴基数统一、征缴流程统一”的征缴办法,即凡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的单位社保费,统一以缴费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计征依据,统一由地税部门负责征收。

“百千工程”:是“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简称。具体目标为:到2010年,全市1000多个行政村的环境得到整治,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要求,重点建设好20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

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指为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自2005年开始在全省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三个子”:是“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简称。吕祖善省长在**年1月17日召开的全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暨财政地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一是做到所有的政府性资金一个“笼子”收;二是所有的政府性支出都纳入预算一个“盘子”管理;三是所有的资金支出由国库一个“口子”支出。

“1155”培大育强工程:到2011年,力争培育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达到1-2家;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企业达到1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企业达到5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到500家。

草案范文篇8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省2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2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全省经济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在此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认真按照省委“两个加快”的决策部署,努力克服地震灾害和经济下滑给财政工作带来的巨大困难,圆满完成了省人代会年初确定的收支预算任务,确保了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各项政策落实。

(一)全省财政预算变动及执行总体情况

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954亿元,执行中未发生变动。根据快报统计,20**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41.76亿元,为预算的1**.2%,剔除入库捐赠资金46.5亿元后完成995.26亿元,同口径增长18.9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32.02亿元,为预算的101.95%,同口径增长18.46%;非税收入完成3**.74亿元,为预算的131.26%,同口径增长20.27%。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422.78亿元,为计划的100.**%,增长14.94%。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完成201.02亿元,为计划的1**.26%,增长24.26%。全省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1665.56亿元,同口径增长18.49%。全省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3%。

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1564.4亿元。执行中发生了三项变动:一是中央财政增加我省转移支付补助、专款补助及结算补助收入1314.23亿元;二是各级动用当年部分超收收入、上年净结余等增加支出预算92.02亿元;三是上年结转项目结余230.61亿元并入当年预算。以上三项共调增支出预算1636.86亿元,全省一般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3201.26亿元。根据快报统计,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965.18亿元,为预算的92.63%,增长68.56%。

全省基金收入完成715.48亿元,为预算的145.42%;基金支出完成721.56亿元,为预算的81.48%。基金预算结余164.02亿元。

(二)省级财政预算变动及执行情况

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省级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277.8亿元,执行中未发生变动。根据快报统计,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22.56亿元,为预算的116.11%,剔除入库捐赠资金37.49亿元后完成285.**亿元,同口径增长17.4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48.82亿元,为预算的101.84%,同口径增长18.3%;非税收入完成73.74亿元,为预算的220.19%,同口径增长12.1%。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1.5%。

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省级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3**.9亿元。执行中发生了四项变动:一是中央财政增加我省转移支付补助、专款补助及结算补助收入1314.23亿元;二是安排捐赠收入及部分其他超收收入等增加支出预算45.79亿元;三是上年结转项目结余120.18亿元并入当年预算;四是按规定增加对市(州)及扩权试点县(市)转移支付补助、专款补助及结算补助1312.69亿元。以上四项品迭后,调增支出预算167.51亿元,省级一般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477.41亿元。根据快报统计,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82.68亿元,为预算的80.16%,增长40.28%。

省级财政年初预算安排的5亿元预备费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安排阿坝州、甘孜州藏区维稳经费1亿元;二是用于抗震救灾应急抢险支出3亿元;三是用于企业解困补助等1亿元。

省级基金收入完成88.77亿元,为预算的139.8%。省级基金支出完成64.**亿元,为预算的65.61%。基金预算结余33.59亿元。

(三)贯彻《监督法》第十八条规定的情况

1、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1)全省一般预算平衡情况。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41.76亿元,加上中央返还性收入142.28亿元,专款补助收入734.18亿元,中央转移支付补助、结算补助等财力性补助578.26亿元,中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收入478.93亿元,上年结余收入248.49亿元,调入资金6.8亿元,国债转贷收入及上年结余0.44亿元后,全年总收入为3231.14亿元。总收入减去当年支出2965.18亿元,上解中央支出9.02亿元,国债转贷支出及结余0.44亿元,调出资金5.76亿元后,预计年终滚存结余为250.74亿元。其中,按政策规定应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的项目结余250.56亿元,累计净结余0.18亿元,当年赤字17.7亿元。

(2)省级一般预算平衡情况。省级一般预算收入322.56亿元,加上中央返还性收入142.28亿元,专款补助收入734.18亿元,中央转移支付补助、结算补助等财力性补助收入578.26亿元,中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收入478.93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20.24亿元,调入资金6.8亿元,市(州)上解收入7.86亿元,国债转贷收入及上年结余0.04亿元后,全年总收入为2391.15亿元。总收入减去当年支出382.68亿元,返还性支出120亿元,财力性转移支付及结算补助支出538.95亿元,专款补助支出671.25亿元,上解中央支出9.02亿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支出564.02亿元,国债转贷支出及结余0.04亿元,调出资金5.76亿元后,年终滚存结余为99.43亿元。其中,按政策规定应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的项目结余99.36亿元,累计净结余0.**亿元,实现当年收支平衡。

2、部分重点支出执行情况

20**年全省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增幅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241.58亿元,增长37.53%;教育支出完成374.21亿元,增长27.78%;科学技术支出完成25.39亿元,增长22.21%;医疗卫生支出完成142.37亿元,增长4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460.61亿元,增长69.2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完成34.57亿元,增长20.91%;环境保护支出完成78.71亿元,增长13%;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完成532.04亿元。

3、预算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

20**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超收87.76亿元,其中捐赠收入46.5亿元。主要安排用于抗震救灾和中央及省出台的政策性增支、增加政府性投资和止滑提速、维护社会稳定和解决历史债务,以及补充预算稳定调节金。20**年,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实现超收44.75亿元,具体安排是:捐赠收入37.49亿元用于抗震救灾,向**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注入资本金1.5亿元,调入省级预算稳定调节金5.76亿元。

4、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20**年省政府所属部门、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的部门预算继续提交省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审查资金量占部门预算资金总量的92.17%,预算透明度进一步提高。省人代会结束1个月内,按时批复了部门预算。严格预算执行,截至20**年12月31日,87个省级部门的一般预算支出进度达到89.55%,其中63个部门一般预算执行进度超过90%。

5、省对市(州)、县(市、区)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20**年,省财政对市(州)、县(市、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达198.79亿元,较上年增长27.41%。其中,对县级补助176.89亿元,增长25.76%。下达市(州)、县(市、区)一般预算专款补助1235.27亿元,较上年增长242.1%。主要用于:地震应急抢险、灾区群众安置抚慰、临时生活救助以及灾后恢复重建;保障灾区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必要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城乡义务教育、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兑现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其他涉农补贴政策等。

6、省人大关于批准预算的决议的执行情况

对省人民代表大会和省人大常委会审查财政预、决算报告时提出的审议意见和决定,省政府高度重视,责成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制定有效措施整改落实,并及时将贯彻落实情况报告省人大。对代表、委员的意见及建议,进行认真研究与回复,并制定措施计划,认真落实,不断改进工作。

以上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均为20**年12月31日快报统计数据,在完成决算审查汇总并与中央财政办理结算后将会有一些变化,届时再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四)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筹集使用情况

20**年各级财政通过预算安排和资金调度,共筹集抗震救灾资金104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833.57亿元;省级财政筹集165.21亿元(含缴入省级金库的捐赠资金37.49亿元);市(州)、县(市、区)财政筹集49.22亿元。

全省财政共拨付抗震救灾资金1034.75亿元。其中,应急抢险支出219.12亿元;灾后恢复重建支出815.63亿元。

省财政已拨付的中央和省级抗震救灾资金985.53亿元,主要用于:救灾物资采购、储运5.84亿元;受灾群众安置、生活救助及住房建设567.03亿元;医疗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32.38亿元;校舍维修加固及学生资助116.02亿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55.02亿元;城乡建设73.82亿元;救灾防灾减灾体系建设62.8亿元;生产领域救灾与重建30.72亿元;重灾区过渡期财力补助26.5亿元;救灾综合财力补助10亿元;其他领域5.4亿元。

二、关于20**年的财政工作

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受汶川地震灾害和宏观经济下滑影响,全省财政收入一改近年持续快速增长势头,收入增幅自5月开始逐月回落,10月当月出现2004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11月当月负增长10.4%,全年财政减收达136亿元,地震重灾地区出现大额减收。与此同时,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民生保障和维护稳定等支出需求急剧扩大,全省减收增支压力空前,收支矛盾异常突出。面对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各级财政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紧围绕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狠抓增收节支,支持经济发展,强化公共保障,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严峻形势面前,各级财政经受了考验,取得了新的进步,积累了新的经验。

(一)全力保障救灾应急

面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藏区维稳、汶川特大地震、攀枝花-会理地震和婴幼儿奶粉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各级财政部门履职尽责、主动积极,全力以赴保障救灾应急资金需要。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级财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开通资金拨付“绿色通道”,不分昼夜地向灾区调拨应急抢险资金,为救灾物资供应和抢险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自始至终,全省没有任何地方因为资金支付问题影响救灾应急工作。

(二)大力开展增收节支

面对地震灾害、宏观经济波动和执行各类财税优惠政策对财政收入的严重影响,各级财政坚持省委九届四次全会重大部署和奋斗目标不改变,坚持实现全省财政收入目标任务的决心不动摇。一方面,切实加强收入管理。竭尽全力挖掘增收潜力,严格依法征税,强化非税收入管理,确保应收尽收;另一方面,严格控制支出。通过压缩机关公用经费、调整存量资金、集中增量资金等多种途径,积极筹措资金,确保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等重点支出需要。省级党政机关日常公用经费在年初预算基础上压缩10%,各级各部门大力压缩公务用车、出国考察、会议培训、接待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完成了省人大年初确定的收支预算任务。

(三)努力推动经济发展

一是推进灾后重建,促进扩大内需。面对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资金需要,各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加快资金拨付,确保项目实施。截止去年底,中央财政补助我省的灾后重建基金和扩大内需资金已全部分配下达市(州)、县(市、区);省级财政筹集的灾后重建基金,也已全部分配下达市(州)、县(市、区)。为确保今年首季止滑提速、加快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省财政提前安排一次性财政困难补助、预算内基本建设和企业加班补助等专项资金。圆满完成了省委关于20**年新增政府性投资800亿元的目标任务。

二是落实发展政策,促进产业发展。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省财政下达病险水库整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发展建设资金43亿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各级财政投入带动资金23亿元,全面实施现代农业项目。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实施,安排落实工业发展、技术改造、园区建设等产业发展资金27亿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加快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取消14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和公民负担66亿元。

三是创新发展机制,提高政策效能。整合财政发展资金,支持投融资体制改革,参与省级投融资平台“**发展”的融资运作。研究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分类考核办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实施了企业销售收入上台阶、外贸企业出口上台阶、企业创名牌等奖励政策。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制定金融机构贷款激励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和信用担保机制建设。完善支农投入机制,推进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金、农业政策性保险、农业担保风险补贴等试点工作。

(四)继续强化公共保障

20**年,全省民生支出继续增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救灾救济等各项民生政策全面落实。

一是保障基本运行。加大对下支持力度。20**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市(州)、县(市、区)的财力性补助资金达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特别是为切实解决重灾地区因灾减收带来的基本保障困难,省财政安排下达重灾区过渡期财力补助资金26.5亿元,保障了灾区政权机构运转和公共事业发展。

二是落实民生政策。按照省委、省政府“八项民生工程”实施规划,认真开展资金平衡工作,确保筹资任务落实。20**年全省累计安排拨付“民生工程”资金501.4亿元,为计划的116%;安排拨付“富民安康”工程资金约77亿元。全力确保“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按时启动。

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各级财政认真落实灾区困难群众临时生活补助、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和困难群众后续生活救助政策;及时安排农民自建过渡安置房、城乡居民永久性住房建设补助资金;紧急调拨灾区卫生防疫资金,确保伤员医疗救治和疫病防治需要;启动农业综合开发“安民增收”项目,帮助受灾群众生产自救、增加收入。

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及时安排下达资金,维护藏区社会稳定。认真落实军转干部困难补助政策,解决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问题。切实解决企业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和省属企业遗留问题。

(五)积极创新财政管理

一是创新资金统筹模式。为支持灾后重建,省级财政在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集中整合教育、卫生、农业、交通等专项资金10.5亿元,通过综合专项补助市(州)、县(市、区),统筹用于恢复重建。在“八项民生工程”和“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资金筹集中,通过区域性、板块类资金的集中打包,实现了项目的整合投入。

二是创新应急保障机制。针对地震灾害应急抢险阶段灾情不明、资金保障紧迫的实际,省级财政实行了“调度资金保急需、灾情稳定作分配”的应急保障模式,通过对市(州)和县(市、区)专调资金、对省级部门预拨资金方式,较好地解决了灾区和部门的燃眉之急,保证了资金安排科学合理。在藏区维稳、婴幼儿奶粉事件等突发事件资金保障中,全面启动应急保障机制,及时筹集拨付资金,确保了应急资金需要。

三是创新预算管理手段。省级财政探索建立部门预算编制联审制度,加强对待批复预算的审核管理。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了基础信息库、工资直发系统与工资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针对预算编制粗、执行进度慢、资金结转大等问题,省政府批转出台了加强省级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若干规定。扩大支出绩效考评范围,建立绩效考评分类指标体系。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加大预算执行监督力度,积极推进公务卡改革。

四是创新财政监督管理。省财政从健全制度入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救灾资金、灾后重建资金和扩大内需资金监管的制度规范,确保资金管理有章可循。积极完善监督机制,整合监管力量,会同审计、监察部门开展联合监督检查,对重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核查。通过多种信息平台,及时公开资金分配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六)认真解决代表、委员关注的问题

“普九”化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年12月底,全省共化解“普九”债务76.4亿元,占20**年锁定债务总额的94.4%,有135个县(市、区)“普九”债务已全部化解。基层财力薄弱、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得到改善。20**年全省县级人均财力较上年提高15.8%,全省所有县(市、区)人均财力均超过了3万元。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健全财政政策和资金分配的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救灾资金、捐赠资金、重建资金安排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并将代表、委员们的建议贯彻在财政工作之中。切实加强与人大代表的沟通联系,省财政通过建立人大代表约请制度、走访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主动接受代表监督,广泛听取代表的批评建议。

20**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与改革开放相随相伴,**财政也走过了不平凡的三十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三十年来,全省财政励精图治、开拓奋进,财政体制完成了由“包干制”向“分税制”改革,运行模式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财政”向现代“公共财政”转变,保障重点由“行政运转”向“民生、发展”转变。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基层财力逐步壮大,财政管理更加规范,法制建设全面推进。20**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41.76亿元,是1978年的40倍,年均增长13.1%。三十年来,**财政为全省改革开放“铺路搭桥”,为促进发展、改善民生、推动改革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为维护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财政改革发展中仍然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债务负担比较沉重,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二是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一些地方财政基础不强、财力储备不足的问题显现无遗,财政稳健运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三是面对与日俱增的庞大支出,监管责任不到位、监管力量有限、监管方法不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听取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关于20**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20**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精神和省委关于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20**年全省财政预算编制将按照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原则妥善安排,收入预算与全省经济发展相协调,支出安排重点向灾后重建、民生工程和产业发展领域倾斜,加大对“三农”、教育、卫生、就业和科技创新的投入,促进经济止滑提速和平稳较快发展。

(一)全省财政预算草案

在20**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41.76亿元的基础上,调减增值税转型改革、利息所得税暂停征收、燃油税改革、集贸市场管理费停征、捐赠收入及其他一次性非税收入缴库等因素后,20**年预算基数为955.1亿元,按10%的增幅计算增长,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安排为1**0.6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安排为801.9亿元,同口径增长11.73%;非税收入安排为248.7亿元,同口径增长4.76%。上划中央“两税”安排为423.93亿元,同口径增长6.28%;上划中央所得税安排为220.85亿元,同口径增长12.71%。全省一般预算总收入1695.38亿元,同口径增长9.38%。其中,按财政部规定口径计算的经常性收入增长8.1%。

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6亿元,加上中央返还性收入144.48亿元、财力性转移支付618.59亿元,扣除专项上解中央支出9.02亿元后,全省当年可用财力总额为1804.65亿元,比基数增加127.7亿元。根据《预算法》关于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规定,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安排为1804.65亿元,增长7.62%。加上中央预通知20**年专项转移支付补助312.03亿元,20**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总额将达到2116.68亿元。

20**年地方财力1804.65亿元安排的支出主要是: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327.75亿元,增长2.81%;公共安全131.84亿元,增长9.23%;教育322.97亿元,增长10.41%;科学技术25亿元,增长10.34%;文化体育与传媒30.82亿元,增长9.37%;社会保障和就业189.55亿元,增长9.**%;医疗卫生99.58亿元,增长9.23%;环境保护25.53亿元,增长9.12%;城乡社区事务110.17亿元,增长5.21%;农林水事务138.88亿元,增长10.5%;交通运输36.95亿元,增长8.39%;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56.4亿元,增长9%;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38.81亿元,增长8.03%;国债事务5.46亿元,增长5.32%。

全省基金预算安排情况是:基金收入预算2**.1亿元。其中,地方农网还贷资金收入6.7亿元;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2.75亿元;地方教育附加收入7.17亿元;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10亿元;森林植被恢复费2.02亿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4.31亿元;政府住房基金收入5.69亿元;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4.42亿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144.3亿元;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4.5亿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1.2亿元;公益金收入6.5亿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相应安排基金支出预算2**.1亿元。

以上全省20**年财政预算草案,是根据20**年全省预算执行情况和20**年收支政策代编的。待各级预算编制完成并经本级人代会批准之后,再将汇总情况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二)省级财政预算草案

在20**年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22.56亿元的基础上,调减增值税转型改革、利息所得税暂停征收、燃油税改革、集贸市场管理费停征、捐赠收入缴库及其他一次性非税收入缴库等因素后,预算基数为272.36亿元,按10%的增幅计算增长,省级财政一般预算安排为299.6亿元。其中,税收收入272.**亿元,同口径增长11.57%;非税收入27.51亿元,同口径下降3.42%。按财政部规定口径计算的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8%。

省级一般预算收入预算299.6亿元,加上中央返还性收入144.48亿元,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618.59亿元,市(州)专项上解收入7.59亿元,扣除专项上解中央支出9.02亿元,补助下级支出547.54亿元,返还性支出121.8亿元后,省级可用财力总额为391.9亿元,比基数增加27.31亿元。按照收支平衡的规定,省级一般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安排为391.9亿元,增长7.49%。加上中央20**年可能给予我省的专款补助312.03亿元,扣除拟下达市(州)、县(市、区)的专款补助278.66亿元后,省级一般预算支出总额将达到425.26亿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围绕“两个加快”的决策部署,20**年省级财政通过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努力压缩行政成本性支出,集中整合财力增量,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证灾后重建、民生工程和促进产业发展等新增重大项目资金需要,为止滑提速、加快发展提供了较强的财力保障。省级新增财力安排民生方面的支出20.51亿元,占新增财力的75.1%,安排经济发展方面的支出6.8亿元,占新增财力的24.9%。20**年,省级财政安排工业发展资金18.8亿元,加上预计恢复重建基金安排工业恢复重建资金71.8亿元,支持工业发展资金总额达到90.6亿元。一般预算安排用于“三农”方面支出总额预计达到117.6亿元,较20**年年初预算96.8亿元增长21.4%;加上原有财力和基金预算中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省级财政安排“三农”方面的总投入预计达到133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2.7%。

具体安排情况是:

1、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50.24亿元,增加10亿元,增长24.85%。另外,还通过整合财力增量和调整支出结构筹集安排,确保20**年、20**年省级财政筹集重建基金达到170亿元。

2、农林水事务37.74亿元,增加5.39亿元,增长16.66%。增加部分主要用于现代农业推进工程1.5亿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省级配套资金0.5亿元,畜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农业新品种(技术)推广、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及生猪(奶牛)贷款担保财政补助、扶贫配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林业发展等共0.6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省级财政补贴资金1.4亿元,能繁母猪补贴资金0.5亿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0.7亿元。

3、教育44.23亿元,增加4.17亿元,增长10.4%。增加部分主要用于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增加安排支出1亿元、城市义务教育经费省级负担资金0.35亿元、职业教育攻坚经费2亿元、高等教育专项经费0.65亿元。

4、科学技术9.3亿元,增加0.78亿元,增长9.19%。增加部分主要用于科学事业专项经费0.25亿元,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0.4亿元。

5、社会保障和就业35.32亿元,增加3.63亿元,增长11.46%。增加部分主要用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资金0.2亿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费0.5亿元,农民工技能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开展就业援助及推动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等促进就业资金1.1亿元,优抚对象提高补助标准等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等经费0.49亿元,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省级财政补助资金0.66亿元。

6、医疗卫生35.33亿元,增加7.99亿元,增长29.2%。增加部分主要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补助5.5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省级补助2.12亿元,公共医疗卫生及疾病预防控制专项经费0.1亿元,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0.2亿元。

7、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16.12亿元,增加2.1亿元,增长14.98%。其中,增加产业发展及重点产业园区建设资金2亿元,总额达到5亿元。

8、文化体育与传媒6.93亿元,增加0.42亿元;环境保护6.62亿元,增加0.28亿元;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9.94亿元,增加0.6亿元;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66.94亿元,增加0.6亿元;国防1.26亿元,增加0.1亿元;公共安全26.66亿元,增加1.62亿元;城乡社区事务1.79亿元;交通运输6.35亿元;其他支出37.15亿元,减少10.37亿元。

以上安排中,农业、教育、科技支出等法定支出增长均高于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省级基金预算的安排情况是:基金收入为26.9亿元。其中,地方农网还贷资金收入6.7亿元;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1.2亿元;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10亿元;森林植被恢复费1.94亿元;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收入2.5亿元;公益金收入3.3亿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相应安排基金支出预算26.9亿元。

以上省级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省级86个部门20**年的部门预算已报送大会,请一并审查。

四、关于20**年的财政工作

20**年是我省灾后重建、加快发展进入攻坚提速的关键一年。全省财政部门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财政工作,牢牢把握“两大机遇”,紧紧围绕“两个加快”,认真贯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快推进灾后重建,促进扩大内需;努力提高保障能力,切实改善民生;坚持科学理财,强化监督管理,为实现全省经济“止滑提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提供财力保障。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和国外优惠贷款,克服减收增支困难,优化支出结构,整合政府资金,按照省委关于2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力争达到1万亿以上的部署,地方各级政府力争筹集各类政府性资金1380亿元左右。积极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效应,广泛吸收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完善资金保障机制,简化资金拨付流程,确保项目资金需要。

严格把握投入重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把握投入重点和环节。推进灾后重建,按照省委“四个优先”的要求,优先保证城乡住房重建、公共设施重建、基础设施重建和重大产业重建资金需要。促进扩大内需,管好用好工业发展、技术改造、园区建设等产业发展资金,大力支持缓解瓶颈制约、产业改造提升和产品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避免将资金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行业,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注重政策机制创新。创新财政投融资体制,推动财政资金由直接投资向间接投资转变。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配合,改善企业融资环境,通过财政贴息、担保补贴、金融机构贷款激励等政策手段,增加信贷投入,改善企业融资难的状况。

(二)支持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增加公共保障投入。继续调整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救助、廉租住房等资金需要,确保不留“硬缺口”。针对特殊群体、特殊需要,适度扩面提标,提高保障水平。省、市财政继续加大对下支持力度,逐步把民生保障支出纳入财政转移支付标准支出范围,进一步提高基层财政的公共保障能力。

确保各项政策落实。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落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政策,执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加快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实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标政策,扩大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促进就业再就业,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就业培训补贴等政策,支持对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落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标政策,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支持重点文化项目和农村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富民安康”工程、“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实施,支持棚户区改造,确保粮食直补、综合补贴、廉租住房、“家电下乡”以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惠民政策落实。

继续完善保障机制。研究常态与非常态政策的接续问题,逐步将灾害应急状态下的民生保障政策纳入正常保障体系,防止出现新的历史遗留问题。加强和完善基础信息管理,防止因数据失真、更新不及时出现的经费缺口及损失浪费问题。探索完善政府、企业、个人之间和各级政府之间的保障责任分担机制。

(三)大力开展增收节支工作

针对今年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的情况,加大对收支形势的分析预测,密切关注预算执行动态,努力挖掘增收潜力。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税收减免,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压缩“人、车、话、会”等一般性支出,严控楼堂馆所、信息化建设,严禁超标建设。加强重点项目支出管理,加大投资评审力度,坚决避免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四)继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

扎实推进税制改革。认真做好增值税转型、成品油税费改革、资源税适当扩大征收范围,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的房产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一系列改革的准备工作,细化改革方案,采取综合措施,确保税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逐步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财政预算体系。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建立部门预算责任制度,严格预算执行考核,加强部门结余管理。深化国库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扩大公务卡改革范围,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试点。全面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

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逐步建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办法,科学合理设置转移支付因素和权重,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完善灾后恢复重建期间财政激励约束分类考核机制,加大奖补力度,强化机制效应。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建立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以及三江源保护的转移支付模式,实施对主体功能区的差别扶持。推进扩权强县试点改革。

(五)努力强化财政监督管理

要严把资金投向。加强财政资金投向监管,确保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坚决防止“搭顺风车”、滥用“自由裁量权”和随意扩大建设范围的问题。

要确保运行安全。严把资金拨付审核关,保证资金及时足额拨付,避免资金拨付过早、形成闲置。构建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强化事前核查把关、事中动态监控与事后及时检查,有效防范违纪违规行为发生。

草案范文篇9

一、利润来源点

1.市级分赛区授权

2.招商项目:

i.“全国咖啡商务形象大使大赛××省选拔赛”的总冠名、协办单位、单项奖冠名、唯一指定产品

ii.“全国酒吧商务形象大使大赛××省选拔赛”的总冠名、协办单位、单项奖冠名、唯一指定产品

iii.“中国咖啡师大赛××省选拔赛”的总冠名、协办单位、单项奖冠名、唯一指定产品

iv.“中国调酒师大赛××省选拔赛”的总冠名、协办单位、单项奖冠名、唯一指定产品

3.分成项目

i.××省招展收入分成

ii.会系列书籍的销售收入分成

iii.会及各大赛系列赛刊、光碟的销售收入分成

二、大赛项目流程:

1.与北京会组委会联系获取省级授权并签订协议

2.组织工作人员负责业务、策划、组织、宣传等工作

3.确定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薪酬及提成比例

4.与当地政府或文化部门协作进行各市级分赛区授权(也可自行联系)

5.制订省级分赛区运作方案

6.联系省级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络等媒体支持单位

7.确定省级半决赛、决赛场地

8.确定宣传及工作安排计划

9.确定费用预算

10.确定省级评委会人员

11.确定报名选手、主持人

12.确定赞助商及赞助金额

13.省级半决赛

14.省级总决赛

15.颁奖典礼或颁奖晚会

16.后期新闻宣传

三、大赛项目收益预算(以安徽省举例):157万元/个赛事

1.市级分赛区授权:17万元

例:安徽省17个市,每1-4个大赛的市级授权收入1万元;

2.省级大赛总冠名企业赞助:10万元/个

例:***中国咖啡师大赛安徽省分赛区总决赛

3.省级大赛协办单位企业赞助:5万元*6个=30万元

例:中国咖啡师大赛安徽省分赛区总决赛协办单位

4.省级大赛单项奖冠名企业赞助:5万元*10个=50万元

例:中国咖啡师大赛安徽省分赛区总决赛华康品味怡情奖:

5.省级大赛唯一指定产品企业赞助:5万元*10个=50万元

例:中国咖啡师大赛安徽省分赛区总决赛唯一指定服装

6.以上所有数字仅为举例数字,各省应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自定。

四、项目成本:15万元-30万元

1.省级授权费用:5万元:1-4个大赛

2.省级分赛区总决赛举办费用:10万元(含场地、人员、宣传费用等)

3.若同时举办4个大赛,收入可能翻4倍,而成本费用仅翻2倍

五、项目说明

1.4个大赛可以分开单独授权

2.省级分赛区授权单位同时有机会作为会展位招商合作单位

3.省级分赛区授权单位同时有机会作为国资委技能鉴定中心培训合作单位

4.赞助回报:

例:***中国咖啡师大赛××省分赛区选拔赛决赛总冠名:10万元

a.总则

1.“中国咖啡师大赛××省分赛区总决赛”独家总冠名权,冠名方式为**杯“中国咖啡师大赛××省分赛区总决赛”。

2.自冠名之日起印制公布的与“中国咖啡师大赛××省分赛区总决赛”有关的所有公函、证件、获奖证书、奖杯、参赛证、选票、画册、门票等正式非正式文件,文本上均以冠名企业指定前缀。

3.冠名企业领导担任组委会名誉主席,并请冠名企业领导为冠军颁奖。

4.邀请冠名企业领导出席会的各类新闻会、媒体见面会、颁奖晚会、庆功酒会并致词。

5.邀请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络等主流权威媒体对总冠名企业进行专题采访报道。

6.颁奖晚会、总决赛现场设立冠名企业宣传方阵。

7.“中国咖啡师大赛××省分赛区总决赛”的省级总冠军选手担任冠名企业的形象代言人。

8.赠送“中国咖啡师大赛××省分赛区总决赛”颁奖晚会及“中国咖啡师大赛××省分赛区总决赛”的全程精版光碟,作为企业形象资料。

9.颁发“中国咖啡师大赛××省分赛区总决赛”冠名企业荣誉证书。

10.大赛获奖选手、中外媒体、领导、佳宾、企业家、时尚界、演艺界及咖啡酒吧业界名人与冠名企业联合开展一次大型公益活动。

b.媒体宣传

1.拟邀请××省电视台等媒体对**杯中国咖啡师大赛××省分赛区总决赛”进行现场新闻报导。

2.拟邀请合肥电视台等媒体对**杯中国咖啡师大赛××省分赛区总决赛”进行现场全程录播。

3.会官方网站和三大亚太门户网站“亚太咖啡网”;“亚太酒吧网”;“亚太瓷器网”对**杯“拟邀请××省电视台等媒体对**杯中国咖啡师大赛××省分赛区总决赛”现场进行网络视频报导。

4.在××省市级报刊、网络媒体上不少于20篇的带冠名大赛全称的宣传广告。

c.现场广告宣传

1.赠送颁奖晚会现场横幅(5m×0.7m)1个

2.赠送颁奖晚会现场气球(附条幅)1只

3.赠送颁奖晚会广告指示牌(2.4m×1m)1个

4.赠送大赛现场横幅(5m×0.7m)1个

5.赠送大赛现场气球(附条幅)1只

6.赠送大赛现场广告指示牌(2.4m×1m)1个

d.平面小媒体宣传

1.设计印发份的**杯“中国咖啡师大赛××省分赛区总决赛”宣传海报,带冠名企业名称在全国派发,派发范围包括全国各省市分赛区、媒体高校、大型企业等。

2.设计印发份的《中国咖啡师大赛××省分赛区总决赛》赛刊画册,画册含1个p冠名企业广告。

3.**杯“中国咖啡师大赛××省分赛区总决赛”现场的礼品袋广告(双面)。

4.**杯“中国咖啡师大赛××省分赛区总决赛”门票刊印冠名企业的logo和冠名名称。

5.**杯“中国咖啡师大赛××省分赛区总决赛”的光碟封面署名冠名企业。

e.活动宣传

1.活动内容

1).全国咖啡酒吧征文活动

2).全国咖啡酒吧书画摄影作品大赛

3).全国咖啡酒吧漫画大奖赛

4).中国咖啡酒吧产业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评选

5).中国咖啡酒吧行业品牌排行榜

6).《咖啡丽人》电视连续剧

2.会刊物

1).《咖啡黄皮书―中国咖啡产业发展分析与预测》

2).《酒吧红皮书―中国酒吧产业发展分析与预测》

3).《全国咖啡酒吧征文活动作品集》

4).《全国咖啡酒吧书画摄影大赛作品集》

5).《全国咖啡酒吧漫画大奖赛作品集》

6).《中国国际咖啡酒吧博览会会刊》

7).《全国咖啡商务形象大使大赛赛刊》及决赛光碟

8).《全国酒吧商务形象大使大赛赛刊》及决赛光碟

9).《中国咖啡师大赛赛刊》及决赛光碟

10).《中国调酒师大赛赛刊》及决赛光碟

草案范文篇10

受县人民政府的委托,下面,将**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向大会作书面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年是我县实现“三年大变样”目标的关键之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县财政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和部署,积极开展“落实推进年”和“三大建设推进年”活动,严格依法理财,努力增收节支,深化各项财政改革,着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较好地完成了年初人代会通过的收支预算任务。

全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730万元(不含省级收入764万元,下同),占年预算25260万元的109.8%,同比增长23%,增收518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中,县本级收入完成18526万元,占年预算17413万元的106.4%,同比增长17.5%,增收2781万元。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0689万元,占年预算10550万元的196.1%,同比增长140.6%,增收12089万元。

全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5117万元,占年初预算37389万元的174.1%(超预算部分主要为省市专项补助指标支出),同比增支13490万元,增长26.1%。基金预算支出21875万元,占年初预算10550万元的207.2%,同比增支13658万元,增长166.6%。

全县一般预算执行结果:县级一般预算收入18526万元,上级补助收入46808万元(中央“两税”返还、所得税返还、省财政体制补助和专项补助),上年结转使用640万元,全县一般预算总财力为65974万元。全县一般预算支出65117万元,专项上解支出112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745万元。基金预算执行结果:当年基金收入20689万元,省市补助3679万元、上年结转1387万元,基金预算收入合计为25755万元,基金预算支出21858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3897万元,按规定结转下年使用。

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主要项目完成情况见附表。全县最终财政决算情况,待上级财政部门决算审查并经同级预算执行审计后,再向县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报告。

各位代表,**年,全县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各项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狠抓依法征管,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县财税部门从年初开始就将组织收入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明确各级各部门收入任务和责任,完善财税协调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收入进度考核,实现了收入均衡入库。积极开展税源摸排,加强行业税负分析和纳税评估,建立税负预警机制,大力实施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稳步推进非税收入征缴改革,做到应收尽收。积极开展行业整治,加强税务稽查,堵塞漏洞,挖潜增收,确保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一是总量增长较快,质量有所好转。全年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净增5180万元,税收收入达到20427万元,净增4051万元,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由上年的73%提高为今年的74%。二是主体税种全面增长。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分别比上年增长36.1%、17.5%和36.2%。三是国税局、地税局组织税收创历年最好水平。国、地税两局组织收入增幅分别达到34.7%和20.5%,全面超额完成预算任务。两局分别稽查入库税收595万元和378万元,进一步规范了税收秩序。国税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历史性跨越。四是三次产业提供的税收比例趋向合理。今年三次产业提供的税收比重由上年的3.9:48:48.1,调整为今年1.9:51.4:46.7,工业提供税收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坚持科学理财,财政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坚持开源节流,科学理财。在不断发展自身实力的同时,准确把握上级财政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补助,全年上级财政共计补助各类资金6.35亿元,比上年增加1.35亿元。坚持有保有压,集中财力办大事,主动将财力向基层倾斜,向“三农”倾斜,向民生倾斜,积极调优支出结构,增强了财政保障能力。**年一般预算支出达到6.52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36亿元。一是人员工资大幅增长。在确保人员工资及时供给和正常晋升工资749万元兑现的同时,安排200万元用于解决义务教育教师午餐补贴,追加4100万元兑现了国家工改增资,全年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达到28857万元,比上年增长24.2%。同时,提高和统一了城乡住房公积金供给标准,住房公积金支出由上年的210万元提高到今年的680余万元。全部兑现了99年以来历欠退休人员住房补贴106万元。二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年一般预算社会保障支出12044万元,比上年增支1168万元;社保基金支出7115万元,比上年增支3332万元,其中:发放养老金和失业金5479万元,医疗保险金1421万元,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三是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农林水事务、教育、科技、卫生、抚恤等支出也有了较大增长,同时,县乡公用经费标准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效促进了社会事业的稳定协调发展。

大力培植财源,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围绕全县“三大建设推进年”活动,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支持引导作用,服务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培植税源、增加税收。一是全力支持开发区建设。全年共计拨付县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133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449万元,县级财政资金8684万元),比去年增加1494万元。二是积极支持招商引资工作。兑现了2006年度招商引资奖励106万元,支持各部门和乡镇招商引资工作。三是支持工业发展。及时兑现县委、县政府各项财税优惠政策516万元;继续安排县扶持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拨付企业技改和环保项目等资金380万元;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作用,为我县中小企业提供担保99笔担保额10800万元,有效缓解了我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四是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筹集拨付各项城市维护和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4851万元。五是积极实施省开发性金融贷款项目。**年到位开发银行贷款4500万元,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担保机构建设、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三期贷款项目先后顺利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项目(**东路、**西路、练江大道、新安江大道)已基本完成,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项目正按计划有序进行。

落实惠民政策,民生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全面实施省、市推进的十八项民生工程,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加强民生工程的组织、协调、实施和督查,全县筹集到位资金14954万元,其中县级配套1610万元,至目前已拨付12745万元,12.6万人直接受益。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安排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经费1391.3万元,为7941名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74.2万元,补助1649名农村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47.4万元;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开工项目59个,竣工项目31个,新建校舍33555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32731平方米,拨付工程款1400.6万元;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558.3万元,保障对象14695人;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拨付供养金467万元;发放577名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121.9万元;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年参保农民36.5万人,享受医疗补助131898人,补助资金1795.5万元;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政策,全县享受人数900人,奖扶资金58.2万元;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年投资1124万元,解决2.9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此外,城镇零就业家庭做到出现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廉租房建设、库区移民扶持等民生工程正强力推进,有效缓解了我县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促进了我县和谐社会的发展。

加大支农投入,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准确把握新形势下财政支农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创新机制,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全年一般预算农林水事务支出6344万元,比上年增长51.5%。二是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年通过“一卡制”形式直接发放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6306万元,发放到户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446万元。三是扎实实施**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世行贷款农业科技有机茶基地建设、徽城镇范村和深渡镇土地治理、汪满田茶场食品茶加工和宏大生物科技茶油开发等国家项目,以及省级项目徽城镇、杞梓镇、王村镇道路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233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523万元,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积极争取支农项目资金支持农村改革和建设。全年拨付村级转移支付补助和离任村干补助资金940万元(**年新增173万元),拨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资金78万元,促进了村级组织建设;拨付国有农场税费改革资金78.4万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费148万元,加快推进农村生产制度改革步伐;拨付县乡公路建设资金3318.7万元,扶贫、以工代赈项目资金1287万元,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资金227万元,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贯彻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经费投入主要用于农村政策,大部分民生工程主要惠及农村,促进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推进财政改革,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以建立公共财政为主线,不断改进预算管理的同时,积极推进各项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照新的分类科目编制和执行**年县级部门预算,增加了预算执行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二是深化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强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政府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和各项政府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三是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三项改革,建立四个机制”的总体目标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在徽城、富堨、霞坑、坑口、深渡、王村6个乡镇启动了第一批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高为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便民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四是加大国有资产管理力度,不断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制,扎实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完成全县237户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清查资产达57196万元,为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奠定了基础。五是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全年通过政府采购中心集中采购金额3136.7万元,比上年增长105.6%,节约资金252.3万元,节约率7.4%。同时,加强财政监督,扎实开展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大检查和“小金库”清理检查,进一步规范了各部门的财务管理。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的财政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一是县域经济总量不大,支柱财源和骨干财源尚未形成;二是财政增收速度不够快,财政收入增幅在全省、全市位次靠后;三是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偏弱,综合调控手段不强;四是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财政支出水平偏低,公用经费供给标准不高,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五是财政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对财政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和监督管理仍需加强,财政管理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财政政策,更加突出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和要求,全县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县委第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对财政工作的要求,坚持好字优先,继续做大财政“蛋糕”,提高财政运行质量;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提高公共财政基本保障能力;加强和改善财税调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深化财政改革,推进财政管理机制创新,强化财政资金使用和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积极促进和谐歙县建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财政预算编制原则:一是“积极稳妥,量力而行”,财政收入增幅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并充分考虑税源增减因素;二是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和谐发展”,把确保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放在首位,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08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如下:

(一)财政收入安排情况。2008年全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2730万元,比**年实绩27730万元增加5000万元,增长18%。其中: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1620万元,比上年增长16.7%;上划中央税收9410万元,比上年增长28.3%;出口退税1700万元,比上年减少9%。基金收入安排21000万元,比**年完成实绩20689万元增加311万元,增长1.5%。

(二)财政支出安排情况。全年一般预算支出安排48725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30.3%,增加支出预算11327万元。基金支出按照自求平衡原则安排。

(三)财政平衡情况。根据县级收入预算,按照现行财政体制,2008年一般预算预计财力为48725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收入2162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7105万元(省市体制补助23039万元和中央“两税”、所得税返还4066万元);一般预算支出48725万元,收支两抵,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2008年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项目具体分类安排情况详见附表。

三、完成2008年预算任务的主要措施

为实现上述目标,2008年将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突出服务发展,培植壮大财源。围绕推进跨越式大发展主题,深入开展“工业发展效益年”活动,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做活财政引资、筹资、融资、投资文章,加大支持经济发展力度。一是大力支持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的招商引资工作。加强经费保障,严格兑现奖惩,鼓励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能耗污染少和税收贡献大的骨干工业企业入驻我县。二是加大对县经济开发区支持力度。除在税收政策、资金调度等方面继续支持外,还要积极争取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加快开发区建设,使之尽早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和增长极。三是重点扶持工业企业发展。经营好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作用,改善我县企业融资环境;在贷款贴息、财税政策、奖励机制和对上争取项目资金上向对财政贡献大的民营企业倾斜。四是积极做好财政融资工作。继续实施好省开发性金融贷款项目,认真把握国家产业扶持方向和资金投放政策,多途径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城市建设、园区建设、旅游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筹措资金,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同时,根据我县的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依法治税,强化收入征管。坚持把组织收入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完善收入征管机制,将改革发展成果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加强日常财税协调制度,及时分析研究财税形势,推进收入分析监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开展税源摸排,加强行业税负分析和纳税评估,构建分税种、分行业、分规模的纳税评估体系。严格依法治税,加大稽查力度,严厉打击偷漏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注重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提高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促进地方可用财力稳定增长。加强财政“两税”直征,深化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壮大财政收入规模。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和考核激励机制,严明部门和乡镇责任,狠抓收入均衡入库,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三)突出改善民生,提高保障能力。按照公共财政和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理财理念,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新增财力向基层倾斜,向“三农”倾斜,向教育、卫生和改善民生倾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增加群众收入。按照省市的规定,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二是加大支农投入,统筹城乡发展。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各项资金,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创新各项支农补贴方式,推行“一线实”试点经验,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加大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场改革,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积极争取村级公益事业财政奖补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民生投入,加快构建和谐歙县。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既定民生工程的各项政策措施,保障资金及时到位,紧紧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实施力度,把好事办好,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突出沟通协调,争取上级支持。针对我县经济总量小,财力薄弱,收支矛盾突出的实际,把争取上级支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一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化财税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要求,认真研究中央、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民生工程建设以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等政策导向,及时捕捉上级政策信息。二要准确把握省里已经出台的一系列促进东向发展和12个扩权试点县改革的政策,结合我县实际,精心编制和选报项目,争取更大的支持。三要加强各部门配合和对上沟通联系,做好申报项目、分配资金的跟踪问效工作。四要强化专项资金管理,加快项目实施进度,通过更好的工作业绩来争取上级补助、奖励,实现争取资金办好事、办好事情促争取的良性循环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