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生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6:54:13

蚕桑生产

蚕桑生产范文篇1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今天专题召开全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工作暨蚕桑生产技术培训会,这充分说明了县委、县政府对这一产业培植和发展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东桑西移”项目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蚕桑基地、发展蚕桑产业是我县抢抓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战略机遇,立足郧西实际,整合优势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一)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发展蚕桑生产,是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培植农业骨干产业的战略举措。黄姜产业持续低迷之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植农业新的替代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东南沿海地区蚕桑生产受到土地的制约,“东桑西移”成为必然趋势。在“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公共财政扶持、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计划在中西部地区建设200个万亩以上的蚕桑基地,并对每个基地县进行重点扶持。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做好年秋冬播工作的意见》,我省“东桑西移”基地主要分布在原鄂东大别山区的老蚕桑基地和十堰市新建蚕桑基地。年邻近的郧县被确定为“东桑西移”工程全国首批50个万亩蚕桑基地之一,蚕桑生产发展迅速。今年5月,我带队专题向省政府、省商务厅汇报我县蚕桑生产情况,取得了省政府和省商务厅的支持。省商务厅同意将我县列入国家“东桑西移”年项目县,向国家商务部争取立项。因此,立足县情,抢抓机遇,推动蚕桑产业发展,是承接国家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培植新的农业替代产业的战略举措。

(二)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发展蚕桑生产,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中国是蚕桑生产起源地,有“丝绸之国”的美称,蚕丝生产、加工已有数千年历史,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年全国蚕丝年总需求量达到10万吨,供给量9.75万吨,缺口2500吨,国际市场缺口更大。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各产地近年来纷纷出现抬价抢收现象。国际国内蚕丝、蚕茧价格均比去年上升。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丝绸产品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发展蚕桑生产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今年9月,我带领县直相关部门和部分乡镇的负责人到阳、镇安等地考察学习蚕桑产业发展的经验,深受启发。陕西省各市县均把蚕桑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坚持发展20余年,效果显著。邻近的郧县后来居上,发展势头强劲。因此,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发展蚕桑生产,是我县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选择。蚕桑产业是我国一项覆盖面广的传统产业,蚕桑生产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东部沿海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土地、人工成本大幅度上升,在江浙一带每生产一斤鲜蚕茧成本价达到7元以上,而在、一带每生产一斤鲜蚕茧成本价仅4元左右,中间相差3元以上。虽然在东部地区蚕桑效率比其它农产品效益高,但与其它方面的投资比较效益还是较低。在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中,蚕桑却是风险小、投资少、经济效益较高的优势产业之一。根据国家丝绸工业总公司年统计表明,全国各种农产品每亩现金收入中蚕桑为1393.48元名列第一,烤烟、棉花、稻谷、小麦每亩现金收入分别为773.65元、615.44元、484.7元、318.96元。我县土地、劳力的成本较低,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将会更加突出。桑树生长周期短,容易成林,发展蚕桑不仅可以使农民脱贫致富,还可以绿化环境,涵养水源,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因此,加快蚕桑产业发展,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四)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发展蚕桑生产,我县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一定的技术基础。我县具有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降雨量适中等特点,一年中有5个月的时间适宜桑蚕生长发育,是理想的蚕桑生产地区。全县坡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重大,95%左右的土地属中性土壤,非常适应桑树的生长,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县拥有农林技术人员300余人,其中近半数拥有高、中级职称,经过短期培训,完全可以胜任对蚕桑生产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指导。同时,我县多个乡镇曾有桑蚕养殖经历,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自年开始,在城关、观音、涧池3个乡镇发展桑树600余亩,今年秋季已经投入蚕桑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率。

二、抓住关键,加速推进我县蚕桑产业发展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我县要把蚕桑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又一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到年,全县计划发展桑树10万亩,实现产值5亿元,农民增收3亿元,财政增加税收2000万元。从今年开始到年,每年建设400亩优质桑苗培育基地,年提供种苗1200—1500万株,年新增桑树基地3万亩;每年新建设标准化养蚕大棚200个、县级催青室1处、小蚕共育室5000个,推广应用方格蔟500万张。两年内,配套建设蚕桑科技培训基地2个,引进自动缫丝10组以上的初级加工企业2家,建设收购烘干加工点8个以上。基本实现蚕桑生产产业化。

年,我们将集中发展桑树基地1万亩。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高产密植,规模经营”的思路,集中在8个基础较好的乡镇(观音、涧池、河夹、景阳、安家、夹河、香口、马安)重点发展35个蚕桑产业示范村,每村集中连片密植桑树500亩以上,对发展蚕桑积极性高的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扶贫开发重点村优先安排桑园建设计划。已被确定的重点乡镇和基地村,要尽快制订具体的发展规划和措施,分年度实施,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得因乡镇换届主要领导的变动而动摇这一目标,也不得因村级班子换届和驻村干部的变换而动摇这一目标。有关部门要根据这一目标,认真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全县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认真落实基地面积。一是基地选择。当前,秋播生产在即,各乡镇(场、区)要广泛宣传蚕桑产业的发展前景,引导农民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规模经营”的发展要求,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情况下,腾出土层肥厚、能灌能排的水田和平地,建设标准化的高效桑园。桑园要求相对集中,一方面是为了发展规模经营,便于肥、水、病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为了保障生产安全,防止农药等有害物质污染桑树,引起蚕中毒。二是桑苗栽植。桑苗以秋冬栽为主,春栽为辅。今年我们要以冬栽为主,重点在观音、马安、涧池、河夹、安家、香口、夹河和景阳8个乡镇新增加蚕桑基地1万亩至1.2万亩,其他乡镇(场、区)也要办好试点,享受同等优惠政策。自明年起要在全县适宜发展蚕桑的区域全面铺开。今年10月中旬以前林业局负责联系桑苗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10月30日以前由各乡镇政府和林业部门按照退耕还林的要求完成桑园的规划、设计,要逐村、逐户、逐地块落实面积,健全档案,分步实施;11月底以前完成所有桑苗的栽植任务。三是桑苗供应。根据这次到浙江桐乡等地考察学习情况和本地土壤、气候等特点,今年新发展的桑树要以农桑14号和71-1嫁接品种为主,这两个品种的特点是生产速度快、桑叶产量高、叶质好,生长过程中需要大肥大水,所以在选择建设基地上要以中等肥力以上、能灌能排的水田和坪地为主。桑苗由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办公室统一调配。各乡镇(场、区)要在10月下旬以前将新发展桑园桑苗款足额上介到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户按每亩640株256元预交桑苗款,桑园建成验收合格后,按相关政策给予种苗补贴。基地面积已经落实,桑苗款没有及时收齐的乡镇,可以乡镇为单位在县蚕桑办公室办理借款手续,但借款额度不高于应交纳种苗款的40%。

(三)加强蚕桑科技服务。聚合林业部门、县乡农技中心及乡村干部等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蚕桑生产专业协会(合作社)、民营蚕桑技术服务组织,形成县有蚕桑站(办)、乡镇有蚕桑技术服务队、村有专职蚕桑辅导员、组有蚕桑科技示范户的四级服务网络。以“高产桑园建设、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簇具改良”四项技术落实为突破口,加强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加快科技成果在蚕桑生产上的转化应用,全面提高蚕桑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县农业局、林业局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技术指导组,深入到发展蚕桑产业的乡镇(场、区)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林业局、农业局共同办好神雾岭茶场、六官坪林场两个蚕桑生产示范点,作为蚕桑标准化生产示范、培训基地。在冬季以前完成六官坪林场大棚内高密度栽培桑苗和神雾岭茶场标准化栽培桑苗任务,明年4月份在六官坪林场举办全县农林蚕桑技术服务干部、村级专职蚕桑辅导员和养殖大户参加的蚕桑实用生产技术培训班;6月份在神雾岭茶场开展一至二期养殖大户蚕桑生产技术培训班。自明年开始,各涉农单位要创新技术服务队伍考评管理机制,将种桑养蚕的各项技术服务作为县乡农技中心“以钱养事”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技术员的报酬与工作业绩紧密结合,对所有服务蚕桑产业的技术干部实行工资、职称、考核、奖惩、提拔任用与工作实绩“五挂钩”。

(四)认真落实各种激励机制。蚕桑是我县新培育的农业产业,在群众中难免会出现思想认识、发展观念、工作理念上的问题,在加大宣传的同时,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引导农户发展。一是林业部门将新争取到的退耕还林计划,主要用于发展蚕桑基地建设,在适宜发展蚕桑的区域,退耕还林树种要以桑树为主。达到密植桑园标准的,按每3亩桑园认可1亩退耕还林面积,落实兑现政策;二是在全县180个贫困村中,属蚕桑发展重点村的,在新阶段扶贫时优先列入扶贫重点村计划。扶贫重点村要抓住机遇,用好资金,加大发展蚕桑力度,以实际工作业绩赢得政策上的扶持。三是金融部门对农民发展蚕桑生产提供贴息贷款,每年全县安排蚕桑贴息小额贷款不少于1000万元。四是县政府建立蚕桑发展基金,实行“以奖代补”支持龙头企业和生产大乡镇、大村、大户的发展,对新建标准化桑园10亩以上的大户、1000亩以上的大村,验收合格后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补贴;五是建立蚕桑发展考核机制,把蚕桑生产纳入乡镇、村、组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将蚕桑生产纳入乡镇(场、区)农业公益性采购合同的主要项目,将蚕桑生产技术纳入职业技术教育、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的主要培训内容,利用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扶持蚕桑产业发展。希望各乡镇(场、区)抓住机遇,强化措施,确保我县“兴蚕桑,大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强化措施,为“东桑西移”项目建设提供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了推进全县蚕桑生产的快速发展,县政府成立了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具体组织领导全县蚕桑生产工作。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将蚕桑产业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思想认识、桑园面积、扶持政策、服务体系、部门职责、组织领导“六到位”,力争将蚕桑产业培植成为我县“十二五”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各乡镇(场、区)要按照一个产业、一支队伍、一套考核奖励办法的要求,集中精力抓好蚕桑产业建设。乡镇(场、区)党委书记要亲自抓、主动抓,并配备过硬的蚕桑工作专班具体抓产业发展。各乡镇(场、区)负责蚕桑工作的专班确定后,报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非特殊情况中途不得变换。

(二)坚持典型带动。蚕桑作为我县农业产业中的新型产业,部分群众对这个项目有一个认识过程,难免会出现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各乡镇(场、区)要广泛宣传、办好试点,通过典型带动,促进全面发展。要以发展蚕桑生产大乡镇、大村、大户为主,培育一批蚕桑生产基地乡镇、基地村、示范户,辐射带动全县蚕桑产业发展。县“东桑西移”项目领导小组成员每人每年要抓好一个百亩以上的标准化桑园示范点;发展蚕桑的乡镇(场、区)产业领导小组成员,每人每年要抓好一个50亩以上的标准化桑园示范点和5户蚕桑技术示范户;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站要抓好一个百亩以上的标准化桑园管理示范点。建立领导抓点检查通报制度,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将定期对各联系点的发展情况进行检查通报。

蚕桑生产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蚕桑生产;误区;桑树施肥;养蚕消毒

桑树对土壤和气候条件要求不高,适应性广。养蚕周期短,技术性不高,是农民致富的好途径。笔者在长期的技术推广工作中发现,在实际养蚕生产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误区,从而影响产量,降低茧质,减少收益。现将蚕桑生产中的误区总结如下。

1桑树施肥存在的误区

1.1重视夏肥的意识不强

桑树夏伐后进入第二生产高峰,因为这时气温高,雨水也较多,抽枝长叶生长快。6—8月枝条生长量占整个生长量的90%左右,是桑树最需养分的时期。施足夏肥后,枝条生长必然粗壮,枝叶茂盛,除促使夏秋叶增产外,还可为翌年春叶高产打下基础,施夏肥与不施夏肥相比,当年秋叶可增产30%~55%,翌年春叶也能增产19%~37%。夏肥可分2次施用,夏伐后施第1次肥,疏芽和蚕结束时施第2次肥,以速效肥为主,也可配合施些菜饼、厩肥或堆肥等迟效肥料。当前农村施夏肥还不普遍或不充足,是生产上的一个薄弱环节,所以要合理安排肥料,在桑树生长最需肥时期,能补足肥料是增产蚕茧的根本[1]。

1.2桑园绿肥没有全面推广使用

绿肥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在桑园中提倡种绿肥,一是增加土壤肥力。一般绿肥中含氮素可达0.5%左右,还有其他多种营养成分。一般施绿肥22.5t/hm2,可获得相当于硫酸铵525kg的含氮量。二是改良土壤。绿肥中含有15%左右的有机质,能改良土壤结构,特别在黏土、砂土和盐碱土壤种植绿肥效果更佳。三是保持水土,抑制杂草,减少水土流失。四是节省劳动力,就土埋青;减少运送肥料的劳动力,还可以发展草食家禽,畜肥又可以还地,利于开展多种经营。

2养蚕消毒中存在的误区

2.1消毒不全面、不认真

一些蚕农没有按照消、洗、消、熏的技术规程,消毒蚕室只进行1次;采用泼散方式消毒地面,很难保证消毒面面俱到。蚕室周围的环境由于养蚕过程中蚕沙的搬运、死蚕的遗弃造成大量病原体存在,许多蚕农忽略了蚕室的消毒,在下季养时随着人员的走动而带进蚕室造成污染。未消毒到的地方,仍然有病菌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下养蚕,就难保证养蚕不发病了。一些蚕农在消毒时随意加水配制药液,无法保证消毒药液的浓度和消毒效果,有时消毒只是走过场[2]。

2.2消毒药品保管不善

一些蚕农买回家的漂白粉不注意保管,用后不封袋口或放在太阳能晒到的地方或潮湿的地方,有的甚至配制成药液长期贮藏在缸里,这样的漂白粉的消毒药效已大大降低,无法达到消毒效果。使用的石灰不新鲜,暴露空气时间太长。新鲜石灰粉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呈强碱性,对病毒有极强杀灭作用。石灰越新鲜,碱性越强,消毒效果也越好。但许多蚕农都是春季买来的块灰一次化开,供整个蚕季使用。这样的生石灰不断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变成碳酸钙(陈石灰)而失去消毒作用。

2.3熏烟消毒中,蚕室的密闭性不强,温度和湿度跟不上

熏烟消毒是在蚕室具通过打扫、清洗、粉刷和药剂消毒后,用气体熏蒸,达到巩固消毒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蚕室密闭性不好,气体外漏,达不到熏蒸效果。熏烟消毒效果与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一般温度越高,效果越好[3]。例如,甲醛蒸汽熏蒸时,温度影响尤为明显,因此温度要保持24℃以上,这样一方面可保证甲醛充分气化,另一方面可提高甲醛气体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效果;否则,消毒不易彻底。又如硫磺熏蒸时要补湿,使二氧化硫气体在潮湿的蚕室蚕具上溶解成亚硫酸,才能起到消毒效果。

2.4回山消毒不及时

采茧之后,桑蚕沙、旧簇、病原尸体内存在大量病原,如不及时消毒杀灭,任其扩散,将污染环境。因此,在采茧后应趁病原新鲜,集中时立即消毒[4]。但在实际生产中,蚕农往往忽略了消毒的大好时机,到下次收蚁前才消毒。这样蚕病病原会扩散,常使下期蚕招致不必要的损失。公务员之家

3高价种桑,低价毁桑

桑树是多年生植物,毁桑容易栽桑难。蚕茧价格受茧丝绸市场的影响,蚕桑生产受市场价格的影响,低价时订种减少,桑园管理粗放甚至不管理,有时甚至挖桑。这无意中造成一种趋势,蚕价上涨时蚕农发现有利可图,但是桑园面积太少,于是又花高价购桑种桑,以至于种桑投入增加,效益降低。有时甚至桑园高产时茧价回落。要想蚕桑发展有收益,必须坚持走稳固、发展、提高的思路,不能高价种桑,低价毁桑。

4参考文献

[1]朱引根,陈桂珠,王永琴,等.杂交桑施肥试验初报[J].江苏蚕业,2003,25(3):56-58.

[2]张丘陵.南川区蚕桑生产科学发展的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10(2):39-40.

蚕桑生产范文篇3

(前略)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养蚕农户的大量减少,导致发种、产茧快速下滑。今年前三季,全县发种56816张,同比减少5071张,减幅8.2%;收购茧量158.8万公斤,同比减少6.56万公斤,减幅3.9%。今春全县减少10000养蚕农户,减幅24%;夏季减少8000户,减幅23.8%。随着全县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农民就业渠道和现金收入越来越多元化,我县的养蚕农户将进一步减少。二是在今年春夏雨水多、气温变化明显的情况下,蚕病发生严重,蚕农损失较大,暴露出应急措施乏力、蚕农消毒防病意识差的弊病。三是部分乡镇发种、产茧以20%以上的速度锐减,严重影响了全县发种、产茧。

深刻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乡镇政府在行政职能转变中不同程度地弱化或忽略了对产业发展的指导、引导、支持和扶持。二是养蚕农户户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是制约蚕桑产业深入发展的重大因素。户营规模小、专业程度低,养蚕占家庭收入比重轻,难以调动广大蚕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农民科技水平不高,劳动效率低。四是养蚕农户分散,龙头企业人员投入多,蚕桑产业服务成本高。五是目前全县亩桑蚕茧收入一般在700—800元,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农户不多,单位面积效益不高,对蚕农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努力推进全县蚕桑产业发展优化升级

垫江蚕桑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培育,具有了基础,显现了效益,也稳住了重庆第二的位次。而在养蚕农户数量递减情况下,要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户。根据垫江实际,我县科学合理的户营规模为:经营桑园3—5亩,年养蚕10张以上,家庭茧款收入5000元以上。目前全县达到这样水平的农户仅800多户,只占养蚕农户的2%。全县蚕桑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户的工作目标是:通过2—3年的努力,培植5000户适度规模经营户。我们提出这个目标,是基于实际考虑的,是科学可行的,要围绕以下两方面做好工作:

(一)抓住重点,培植五种类型的专业大户

第一个重点是扶贫村、现有蚕桑重点村和适合蚕桑发展的移民安置村,这部分村优势在于有资金保障,推动蚕桑发展顺利。第二个重点是现有一定基础的养蚕户和共育户,这部分农户的优势是对蚕桑生产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主要培植的专业大户是:一是单一大蚕养殖户。这种类型是养蚕户的主体,其特点是有一定规模地养殖大蚕,售茧收入为其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大蚕养殖加小蚕共育户。这部分蚕农的特点是劳力充足,投劳较多,售茧收入和小蚕共育收入为其主要收入。收入水平比务工收入平均水平略高。三是桑园复合经营户。这部分蚕农既养大蚕,又进行桑菜、桑草间种。其蚕茧、种菜以及间种草料饲养家禽成为其收入来源,亩桑经济效益显著,蚕桑基础也能较好地保存并使之发挥作用。蚕桑复合经营户的收入水平,比务工收入平均水平高。这部分农户充分利用资源,在多种经营上体现出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调动了农户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这也是我们今后发展大户工作的重点。在坪山、三溪、裴兴、永平、鹤游、包家等乡镇,近几年榨菜种植发展迅速、经济效益明显,今年蚕桑发种产茧也相应增加。实践证明:榨菜、蚕桑两个产业结合起来发展,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四是小蚕共育加桑园复合经营户。五是蚕桑生产特别户。这种类型的蚕农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充分利用自身土地的同时,还大量承包土地进行栽桑养蚕和蚕桑复合经营,其户平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是我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

(二)抓住要害,夯实培育户营规模的基础

从理论上讲,我县现有的桑树总资源量完全有能力实现养蚕10万张,产茧7万担的目标,也是完全能够培植5000—10000户养蚕大户的。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资源的整合、土地流转,还得对桑树基础进行更新改造。因此,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年冬季再新栽植桑树8000亩,800万株,其中扶贫村(第二批)栽植6700亩,其他村(包含移民村)栽植1300亩。其具体任务是扶贫村按其扶贫规划今年一步到位,其他村由乡镇自报,县上不分解任务到乡镇,但不允许出现空白。县上对乡镇发展新栽植桑树按每株0.01元奖励。在工作中我们不硬性要求成片规模,但要务求户营规模,要达到栽有效桑、栽效益桑和以栽促保,以栽促管的目的。

今年全县统一栽植杂交苗,费用各乡镇只能按每株0.05元向农户收取,其余差额部分由三个渠道解决:扶贫村用扶贫款解决,移民村用移民生产发展资金解决,其余村由丝绸公司补助差额。第二批扶贫村于明年启动,今年的栽桑桑苗补贴,由县扶贫办牵头与信用合作社联系,先贷款支付,待明年扶贫资金到位后归还。贷款利息作为扶贫资金支出。

今年通过对原田栽桑进入退耕还林部分的清理,全县有几千亩调剂指标,但要注意把握两个问题:一是剩下的粮食补助和管护费只有5年,二是没有退耕还林的种苗补贴。如何进行置换、调剂,请各乡镇、有关部门按县上制订的政策措施执行和落实。对适度规模经营户扶持问题,由县蚕桑局牵头,研究制订办法措施,报县政府同意后实施。原有的良桑嫁接补助办法,简易大棚的补助办法,小蚕共育扶持政策措施继续贯彻执行。

此项工作的时间要求:10月份宣传发动,落实规划,筹集桑苗款;12月上旬各乡镇组织自查、建档立卡;12月中旬县上组织验收;12月底全面完成今冬栽桑任务。

三、认真做好当前的蚕桑生产工作

(一)抓好晚秋收购和晚晚秋的生产

当前晚秋蚕即将进入上簇阶段,各地应立即抓好上簇指导工作。丝绸公司要继续做好与相邻区县的协调,力争我县达到全产全收目标。晚晚秋蚕是我县在市内独创,单产高、质量好,缫丝企业争相抢购。目前已进入共育阶段,各乡镇要做好发展晚晚秋蚕的动员,蚕桑部门要抓住全年最后的关键时刻,强化技术指导的力度,保证获得高产。最后两秋的蚕茧收购,丝绸公司要本着利益均沾、达到双赢的原则,适当调高蚕茧收购价格,让利于广大蚕农,充分调动其养蚕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尽早安排养蚕设施的冬修冬建工作

首先是共育室的维修和共育室基础的强化,重点是小蚕共育室必须按每共育10张配套1亩桑园的标准打牢共育基础。其次是简易大棚和省力化蚕台的制作。请蚕桑重点乡镇、重点村社务必高度重视,把握进度,抓好落实。

蚕桑生产范文篇4

为加快蚕桑产业的发展,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主要部门挂钩蚕桑生产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明确乡镇和挂钩部门职责任务,找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大家对蚕桑产业的认识,增强信心,转变作风,扎扎实实的做好工作,完成今年的种养计划。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快蚕桑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一)发展蚕桑产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

去年,全县桑园投产面积为6619亩,全年养蚕4次,涉及8个乡镇、1793户,农户养蚕2979.3张,比前年增加2392.6张;鲜茧产量91099.1公斤,比前年增加70000公斤;实现产值1733119.4元,平均价格19.01元/公斤。目前,全县有10个乡镇、100个村、419个村民小组、3592户种植桑树,现有桑园面积15850.82亩,已嫁接6203.08亩,其中:去年全县有69个村、228个村民小组、1682户农户种植桑树7116亩,实际通过验收4771亩。截至年6月1日,全县养春蚕农户827户,养春蚕422.4张,鲜茧产量16707.35公斤,实现产值329411.9元,平均价格19.72元/公斤,单张蚕茧产量近40公斤,产值760元,如果按一年养四次蚕计算,亩产值将达3000元,是我县目前农产业中亩产值最高的产业之一,具有很明显的比较效益。种桑养蚕已逐步发展成为农民一项投资少,见效快,受益期长,综合效益高,生态效益好的项目。实践证明,发展蚕桑产业有利于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农村村容整洁和农村民主管理。发展蚕桑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蚕桑产业有利于推动我县产业化发展

蚕桑产业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和“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将市场和农民有机联系在一起,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在农村的传播;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人才、科技、信息、资金等各类资源要素的聚集,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的有效衔接和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将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茧丝绸具有良好的市场空间

纺织品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生丝出口占国际生丝贸易的80%以上,茧丝绸行业是我国入世以后可以主导国际市场价格走势的少数几个优势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中国丝织品出口的国际市场空间将不断扩大;蚕丝作为“纤维皇后”,成品不仅美观、幽雅、高贵、时尚,更是现代人追求自然、享受自然、利益健康的天然衣着原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丝质用品生态、环保、舒适的特点,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不仅是国际市场,国内消费也不断增加。蚕丝作为一种高档的纯天然织物,在军工、医药、造纸、养殖、化妆品等综合利用方面,是任何化工合成纤维所不能取代的,具有较强的市场生命力。

(四)具有发展蚕桑产业的优越条件

发展蚕桑产业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桑树生长快,桑叶产量高,养蚕批次多,蚕茧大,蚕丝长,质量优,经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检测,达到优质茧质量标准,可以满足生产高品位生丝的质量要求。劳动力充足,十分适宜劳动密集型蚕桑产业的发展,加之现在成功引进了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佳源茧丝绸有限公司,负责产业开发、产品收购,解决了销路问题。

二、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保证今年种养任务全面完成

县委、县人民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蚕桑产业,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如何加快发展我县的蚕桑产业,将蚕桑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规划在“十一五”期间种植面积要达6万亩,产值1.2亿元,蚕桑产业将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我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由于年蚕病的影响,部分农户产生了惧怕心理,部分农户采取怀疑、观望态度,部分乡镇认识不到位,有畏难情绪,工作不主动,服务不到位,没有充分地认识发展蚕桑产业的重要性,存在泛泛抓、任其发展,种得多少算多少,养得多少算多少的现象,并由于蚕房不足,全县普遍存在有桑园、无专用蚕房的现象,存在着种而不管,种而不养,种多养少,种桑而不盖蚕房、少盖蚕房的现象,桑园管理跟不上,产业比较效益出不来。年的蚕桑工作,特别是养蚕工作对我县的蚕桑产业发展非常重要,这些问题对今年的工作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保证种养任务的全面完成,要立足长远发展,多措并举,推进今年蚕桑生产工作:

(一)要改进领导方式,加强协调配合

蚕桑要发展,部门挂钩是关键。由于蚕桑生产在我县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成功的经验和典型还较少,农民的思想认识不足。此次在全县推行县级主要部门和县蚕桑生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抓蚕桑生产的负责人定点挂钩蚕桑产业发展工作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切实抓好全县蚕桑产业的发展,把蚕桑产业培植成为我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各乡镇、各单位、各部门要把思想高度统一到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决策上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蚕桑生产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对蚕桑生产的领导。只要是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的事,就是全县人民的事,而不仅仅是哪个部门的事,各乡镇、各部门须步调一致,协调配合,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大局出发,按照“县统筹、乡镇负责、村主抓、农户实施”和“领导包片、部门包组、技术人员包田块”的具体要求,逐村组、逐户、逐地块落实责任,确保挂钩责任真正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良好的蚕桑产业运行长效机制,农业部门要完善县、乡、村蚕桑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对乡镇进行挂钩,承担蚕桑的种植和养殖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及科技培训等工作。要切实抓好桑园基地建设和养蚕房改造、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确保种植任务和养殖任务的完成。要完善工作机制,作为我们当前的重要工作,要形成责任明确,多方联动,整体推进的格局。建立健全责权分明的工作目标责任制,按照工作任务量化,责任明确化,措施具体化,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一是要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给群众讲明发展蚕桑生产的目的和重要意义,算好经济效益帐,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二是要协助规划好今年种植桑园的田地,指导好农户科学种桑及桑园科学管理;三是要配合技术人员指导好农户做好小蚕共育、大蚕饲养中各个环节的技术服务工作,全面提高实用技术到位率;四是要协调帮助农户解决蚕房建设贷款的主要困难;五是要尽力协调帮助改善桑区基础设施,加快专用蚕房、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各部门领导要为驻村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支持做好工作,驻村人员要与单位工作脱钩,特别是蚕桑生产关键环节,必须驻村工作。

各乡镇、各部门要坚持“全县一盘棋”的思想,认真分析自身实际,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抓好蚕桑生产。要树立大产业、大发展的思想,努力克服畏难情绪及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抓住有利机遇,牢固树立抓好蚕桑发展的信心不动摇,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顺利完成今年的蚕桑种养任务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二)要充分发挥干部的作用

要把蚕桑生产做成一个支柱产业,涉及到方方面面,关键是需要发挥各级干部的作用,全县上下要牢固树立产业优先发展的意识,推行县级主要部门和县蚕桑生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抓蚕桑生产的负责人定点挂钩蚕桑产业发展工作制度,各级干部要认识农村,了解农民,热爱农业,营造“产业兴、干部荣,产业衰、干部辱”的良好意识,做到产业发展的乡镇,干部优先提拨,产业实绩突出的地方,干部提高政治地位,涉农部门和乡村干部的精力要集中到产业开发和产业培植上。理清思路,分出轻重缓急,围绕蚕桑产业规划,集中力量抓出成效。各挂钩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严明下派干部工作纪律,所有下派的工作人员要深入一线,掌握实情,从桑园管理、蚕房蚕具消毒、蚕房建设、养蚕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重点指导,抓好各个环节的技术服务工作,以强有力的措施推进蚕桑产业发展。

(三)要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发展

完善桑园建设、蚕房建设和蚕具配套建设是蚕茧生产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必要手段。要规划相对集中连片桑园,山、水、田、园、路尽可能综合配套,加强生物培肥地力,加强抵御自然风险能力,科学管理,提高桑叶质量和产量,延长桑园采摘利用年限。蚕桑产业投入的主体是企业和受益农户,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县人民政府提出了具体的扶持措施(景政办发〔〕47号),明确了目标、任务、扶持政策、工作措施,加快产业的发展步伐,进一步明确了蚕桑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解决农户蚕房建设贷款帖息、工作经费和奖励。各乡镇及各定点挂钩部门也要结合自身实际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扶持措施,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目前,要加强蚕房建设管理,抓好蚕房消毒,抓好今年夏蚕养殖。要根据农户房舍条件加以改造蚕房,逐步向标准化养蚕方向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和养蚕大户一律按标准建设。要给予工作扎实、做出成效的干部和技术人员予精神上的鼓励、物质上的奖励。要整合各项支农资金,支持蚕桑产业的发展,把小额信贷(2000万额度贴息贷款主要用于蚕桑产业)、重点村、温饱示范村、整村推进建设项目与产业扶贫结合起来,加快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要坚持典型引路,抓好重点示范

全县各级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以及下派的挂钩工作人员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用心研究工作方法。方法是否得当,工作效果的差异就很大,一是要坚持典型引路,重点做好种植大户、养蚕大户的思想工作,带动广大蚕农坚定栽桑养蚕的信心,一律禁止农户毁挖蚕园,同时,要求对种植桑园不养蚕的农户必须无偿提供给养蚕户喂养;二是要逐户深入和蚕农交心谈心,用真心、诚心引导群众,让广大桑农真正认识到蚕桑发展的广阔前景,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把抓点示范、典型带动作为推动工作的有效手段,积极发挥引路带头作用,努力推进面上生产任务的全面完成。

同时,要加强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认真做好科技培训。抓好蚕桑产业关键技术和新技术的研究,增强蚕桑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建立相适应的科技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参与蚕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加大科技推广和普及力度,抓好示范、样板,以点带面。

三、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做好服务

(一)明确职责,搞好服务

为了把产业规划落到实处,县委负责协调处理蚕桑产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必要的工作经费,督促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各部门要根据自己的业务范围,紧密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开展,明确职责,密切配合,认真抓好服务;现在,全县各乡镇、各部门都在进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促进协调发展,就是要完成县委、县人民政府年初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不要就讨论而讨论,空谈思想,不结合实际。讨论结束了,就会出现大家总结想得好,但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县委、县人民政府重要的中心工作都完不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得不到转变,影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得不到解决,影响服务发展方面的,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就达不到目的。当前,“三农”工作重点和难点就是农民增收难、渠道单一,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花大力气大干产业就是为了农民增收问题,作为领导干部就是想群众没有想到的,要想办法帮助群众做单靠群众自身不能做到的事。为共同抓好蚕桑产业的发展,农业局已抽调技术队伍配合企业、乡镇做好农户宣传、动员、落实面积和种植技术指导;县蚕桑办要做好全县蚕桑产业规划,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做好蚕桑生产情况收集、统计上报,为各乡镇提供相关的宣传资料,配合企业做好种苗等物资供应;各乡镇要负责做好辖区内产业规划,组织工作队伍做好农户的宣传、动员和面积落实,并造册登记,做好夏蚕饲养的准备工作。佳源茧丝绸公司要负责兑现公司承诺的有关扶持政策,做好生产中的技术培训、指导和种苗供应,并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

(二)完善工作责任制度,确保规划任务的完成

1.层层签订责任状,依据农业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要建立起“县统筹、乡镇负责、村主抓、农户实施”的分工负责、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层层签定责任状,确保种植任务和养殖任务的完成。县人民政府已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状,乡镇也要与各村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职责,年终考核检查,兑现奖惩。

2.实行领导负责制。县、乡、村、各部门要明确具体的项目负责人,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年底项目结束时,经县人民政府组织检查验收,完成任务的按所交风险金的两倍进行奖励,完不成任务抵押金扣做蚕桑发展基金。

3.实行定地点、定任务、定人员的三定目标责任制。派驻的工作队员统一由县蚕桑办管理考勤考核,并将面积任务、人员分配到村。目前,要重点协助做好桑园管理、蚕房建设及蚕具制作、养蚕技术培训、夏蚕饲养各项准备工作,并积极发动种桑而过来一直未养蚕的农户积极养蚕,尽快出效益。要把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兑现奖惩。完不成任务的,公务员当年不得评为优秀,技术人员不得晋升技术职称,不得享受年终奖励。抽派的工作人员要主动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学习种桑养蚕技术。

(三)不误农时,抓好落实

桑树属落叶树种,比较理想的移栽节令是秋季,秋收时节正是桑树移栽的有利时机。今天会议以后,各乡镇、各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组织力量,进村入户做好宣传做好蚕桑产业的重要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动员工作。各乡镇要抓紧时间做好种植农户的造册登记,提出种苗计划,搞好技术培训,指导好农户做好备耕,保证在最佳节令内移栽定植,确保栽种质量;蚕桑公司要做好技术培训、指导,做好苗木调运供应;蚕桑办要协助乡镇做好苗木需求计划,配合企业做好技术培训、指导,并及时做好工作情况统计收集上报,其它涉农部门要根据各自的工作实际,对蚕桑产业的发展给予积极的支持。当前要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督促农户做好中耕管理,使农户种出产量高、质量好桑叶,确保养殖效益;

2.要落实养殖任务,根据桑叶的数量,督促农户应养尽养,养足蚕;

3.要加快蚕房建设步伐,尽力协调帮助改善挂钩村组基础设施;

4.要全面总结今年春蚕养殖的成功经验;

5.要加强技术辅导和指导,做好种桑养蚕各个环节的服务协调工作;

6.要规划好今年的桑树新植任务,切实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四、强化督促检查

为确保正确认识蚕桑生产面临的形势,深化对蚕桑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做好检查指导,确保任务落实,县上将组织人力,对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督查,对于领导不力,工作进展较慢,直接影响任务完成或给群众造成损失的,都要坚决予以通报批评,直至追究领导干部责任。整个工作结束后,县上将逐乡镇、逐村组、逐地块进行检查验收,重点检查乡镇和挂钩部门领导干部和责任人的任务完成情况,并严格按照奖惩政策予以兑现。各乡镇也要抽调领导和干部,认真搞好本乡镇的督查工作,以检查促工作,以督查掀高潮,确保蚕桑生产任务的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蚕桑生产范文篇5

按照生产规模化、设施集约化、操作机械化、技术标准化、产品外向化的发展思路,以梁南村为重点,大力推行“合作社+工厂+科技服务+农户”运作模式,加快高效示范基地规模扩张,到2009年建成核心方3000亩、示范区10000亩的高效蚕业示范区。亩桑综合收入6000元,蚕茧质量跃居全国前列。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循环种养、标准化养蚕全国领先。建成集先进性、高效性、示范性、前导性、生态性、休闲性于一体的蚕桑旅游观光区。

二、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高效设施养殖示范带。建成3条高效养殖示范带和6个养殖小区;新建标准化蚕室60座,总面积6000平方米以上;小蚕智能化控制标准化共育室20个,全部实行电气化加温补湿和自动化控制。改造低产桑园200亩,插花地补植桑园500亩,完善桑园水系500亩。新上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烘茧机2组。推广桑→蚕→低杆蔬菜循环利用模式2000亩。分别培植桑→蚕→食用菌循环利用示范农户300户、桑→蚕→鸡循环利用示范户200户、桑→蚕→猪(兔)→沼气循环利用示范户20户,开发桑→蚕→鱼循环利用模式25亩。

2、蚕桑社会化服务示范。建成通过GSP认证的蚕药销售点。组建12人的技术服务队。购置消毒机械6台套,对示范区内的小蚕共育室、大蚕室进行统一机械消毒。购置专业弥雾机10台,负责区内桑园统一治虫,严控农药污染对蚕的危害。对蚕业科技楼进行改造,添置培训、试验、展示的必备设备。完善蚕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合作社+工厂+科技服务+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建立桑蚕文化中心。

3、基础设施改造。对进口南北两端美化、绿化出新,更换二○四国道边的杨树,改栽女贞、银杏、紫薇等。对现有核心方水泥路路肩进行黑色化改造,铺设沥青路面,长度约3公里,补全女贞、银杏。对鱼塘进行改造,建成休闲垂钓中心。建成核心方向东延伸所涉及的3公里水泥路和防渗渠。打通示范区北出口,将南北中心路向北延伸至镇政府南环路。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延伸核心方南东西路路灯至二○四国道边,增设路灯20盏;完成蚕茧站前路面整理和绿化;整治水泥路两侧的草堆、厕所;搬迁桑园内坟墓,清除高大树木;将村部后工厂予以拆迁,并建成副产品开发基地。

三、2007年建设计划

围绕总体发展规划,2007年重点新建高效设施养蚕标准化简易蚕室20座,总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新建改建小蚕智能化控制共育室6个,全部实行电气化加温补湿和自动化控制;改造低产桑园200亩,插花地补植桑园100亩,完善桑园水系500亩;新上自动烘茧机1组;推广应用5种桑蚕循环利用模式,其中桑→蚕→低杆蔬菜示范模式1000亩,桑→蚕→食用菌循环利用示范户20户、桑→蚕→鸡20户、桑→蚕→猪→沼气20户、桑→蚕→鱼开发模式25亩;提升蚕业经济合作组织;新建蚕桑诊所1座;完善蚕桑社会化服务,购置消毒机械6台、专业弥雾机10台,组建12人的技术服务队,实行统一消毒、统一治虫;新建桑蚕文化中心和垂钓中心;加强基础设施改造;完成村容村貌整治。

四、奖励办法

市财政安排50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以奖代补。其中,新建高效设施养蚕标准化简易蚕室,奖励10万元;小蚕智能化控制共育室,奖励6万元;高产桑园建设,奖励8万元;全自动烘茧机,奖励5万元;蚕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奖励6万元;建设桑蚕文化中心,奖励10万元;基础设施改造,奖励5万元。对市财政奖励项目,镇财政及村要按1:1的比例进行配套扶持。整体环境整治不达标,所有项目均不予奖励。

五、服务保障

市成立梁垛蚕桑生产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导小组,由市林牧业局唐植任组长,沈俐、丁志用任副组长,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督查指导。

蚕桑生产范文篇6

一、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理念,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全面深化安生生产“四项行动”和“三项建设”,强化安全教育,增加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狠抓隐患排查整改、消除事故苗头、严格责任追究,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杜绝重特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努力降低经济损失,力争无事故。

(二)安全生产工作任务:

1、抓好用电、用气、用水等方面的安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各用户自我防范意识,严格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检查,严禁私拉乱接,避免事故发生。

2、抓好车辆的安全管理。督促驾驶人员学习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和车辆维护知识,随时检查车辆,保持良好车况,做到安全行驶、不出事故。

3、抓好消防安全。加大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完善消防设施建设,严格消防安全管理,坚持勤查严管,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火灾事故发生。

4、抓好机关院落安全。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强对进入小区的外来人员询问和盘查,搞好外来人员、贵重物品、大件物品出入小区登记,加大对易燃、易爆物品的安全检查和整治,搞好治安巡逻,做到防火、防爆、防盗、防邪教活动。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落实好国务院《通知》和省政府《实施意见》。一是成立以局长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第二责任人,各站、股负责人为第三责任人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全体干部职工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将安全生产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到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有总结。三是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明确安全责任,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安全宣传,提高安全生产意识。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在干群中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安全责任、重在落实”为主题,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推动国务院《通知》各项政策法规的全面贯彻实行,不断增强全民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的能力。

3、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确保工作正常运作。把安全生产工作经费和隐患整改经费列入单位预算,同时向小区住户收取治安联防费,采取单位拿一点,居民住户出一点的办法,以确保安全生产经费落到实处。

蚕桑生产范文篇7

月7日县委书记指出:“蚕桑项目建设一是要稳步发展,基地质量要高标准,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搞好技术服务,三是引进一家龙头企业,实现产业链接。”为落实这一精神,县委、政府召开这次以训代会的蚕桑项目工作会议。经过培训学习和经验交流,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目的。去年月11日,我们在这里召开了“全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工作暨蚕桑生产技术培训会”,议题是“为什么”要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今天,我们再次在这里召开全县蚕桑项目工作会,主要是安排部署“怎么样”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和培植蚕桑产业。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过去一年蚕桑项目工作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乡镇和农业、林业、商务等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蚕桑基地规模从小到大,蚕桑养殖生产从无到有,“东桑西移”项目从争取到批复,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年秋冬,我们克服采购桑苗难和价格贵的困难,通过农户出一点儿、政府补一点儿的办法,调回优质嫁接桑苗1300余万株,新建蚕桑基地2万余亩,其中千亩以上的乡镇9个,它们是:香口、景阳、六郎、夹河、涧池、观音、马安、河夹、安家,500亩以上的乡镇3个,它们是城关、土门、羊尾,300亩以上的乡镇2个,它们是上津、关防;300亩以上的村27个,桑园增长幅度位于全省前列。虽然受春季干旱、夏季洪涝等灾害影响,但已成活的桑树长势良好,秋季每4—5亩桑园仍可养1张蚕,实现当年建园当年养蚕。同时,为了保证良种桑苗供应,今年新建杂交桑繁育基地501亩、嫁接桑苗100亩,长势良好,可出圃优质桑苗2800多万株。

(二)养殖示范成效明显。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和养殖服务,蚕桑示范户积极性高涨,养蚕效益明显提高。有蚕桑基地的15个乡镇共培植蚕桑生产示范户346户,养蚕479张,张蚕平均产茧35.5公斤以上,最高张产茧量达到51.5公斤,达到中上等水平。安家乡养蚕50张,张平产量均在38公斤以上;涧池乡涧池村周荣养蚕3张,每张产茧47.5公斤;河夹镇坪沟村孙天龙创下了1张蚕产出51.5公斤蚕茧的记录。示范户的养蚕收入逐步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安家长岗岭村毛德均去年建桑园8亩,早秋养2张蚕,晚秋又养2张,仅一个多月养蚕收入达到3400多元;城关四堰坪韩小艳年秋季建桑园13亩,今年秋季养蚕30张,收入2.3万元;河夹镇坪沟村张文龙2004年发展桑园3亩,年开始见效,现在每年养蚕10张以上,收入1万余元。

(三)技术培训稳步推进。我们利用阳光工程和农广校培训项目,聘请外地蚕桑专家授课、派技术人员外出学习、举办养殖技术操作培训、发放技术光碟等形式,培训农业蚕桑技术人员120人、蚕桑生产户800人。等乡镇采用专家授课、观看光碟、现场示范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34场次,培训蚕桑生产户700余人。农业局利用春蚕养殖期间,组织15个乡镇农业中心技术员和部分蚕桑示范户在城关四堰坪、河夹坪沟参加了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秋季又在安家、河夹、夹河等地开展小蚕共育技术培训,初步实现养蚕技术本土化。

(四)服务体系显现雏形。县政府成立了“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蚕桑产业总体规划、项目管理、职能协调等日常工作;农业局负责蚕桑养殖生产技术培训、指导和蚕种、蚕具、蚕药供应;林业局负责蚕桑基地建设和管理;商务局负责“东桑西移”项目申报争取、龙头企业引进和蚕茧市场监管;有蚕桑基地的乡镇均成立了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县、乡(镇)蚕桑管理、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五)“东桑西移”项目得到批复。经过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商务部门的积极争取,今年9月,国家商务部正式批复郧西等50个县(市)为年全国“东桑西移”项目县,这标志着我县蚕桑生产发展正式与国家蚕桑产业政策接轨。“东桑西移”工程虽然首期扶持仅200万元,但能通过这个工程的实施,从而带来项目、企业、信息等资源进入,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分不开;与农业、林业、商务等部门尽职尽责、优化服务分不开;与广大干部群众示范引导、辛勤工作分不开,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其可贵,有五个方面值得珍惜。

1、领导重视是组织项目实施的可靠保证。卢书记多次向省政府、省商务厅汇报我县蚕桑生产发展情况,并要求县蚕桑项目办全力抓好蚕桑生产,并在9月8日《郧西创业成功人士共谋发展联谊会》上明确指出,今后我县农业产业以发展蚕桑和香椿为主,10月7日又作了重要指示。冯县长自去年9月亲自带队到陕西旬阳、镇安等地考察蚕桑产业以来,多次召开县政府专题会议安排部署蚕桑工作,今年在新加坡学习期间,非常关注蚕桑生产发展,回县短暂十来天仅检查蚕桑生产就跑了十多个乡镇,要求领导小组认真扎实推进蚕桑项目工作。县委副书记郑文成、人大常务副主任李功益、政协主席李明顺、人大副主任樊学庭、王宏模、县政府副县长谢守斌、县政协副主席毛强等领导高度重视,经常视察项目工作。一些成效明显的乡镇政府已把蚕桑作为新型重要产业来办,大多数乡镇书记乡长重视程度很高,真正将蚕桑列为乡镇工作的主要内容,书记乡镇长做到逢会议必安排、逢农户必宣传、逢基地必察看。

2、政策机遇是加快项目建设的坚强后盾。年商务部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年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一批万亩以上的蚕茧生产基地,东部地区的茧丝加工企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带动中西部发展,并由国家公共财政给予每个万亩基地不少于200万元的支持。同时,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项目相继批复实施,其中涉及蚕桑生产的有8个乡镇,投资达到1500万元以上,此外退耕还林、库区移民、老区建设、扶贫开发等项目都可以向蚕桑生产倾斜,这些政策和项目的实施都成为蚕桑生产发展的坚强后盾。

3、部门服务是推进项目落实的重要前提。农业局成立了蚕桑技术服务公司,负责全县养殖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养蚕物资配套工作,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通过周到、优质、成熟的技术服务,农户的养蚕水平不断提高,效益明显,农业服务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林业部门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加强了蚕桑基地建设和验收工作,确保了基地建设质量。商务部门通过积极努力,实现了“东桑西移”项目批复,“东桑西移”将成为我县蚕桑产业的名片,名扬全国。宣传部门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宣传蚕桑生产典型和产业政策,提高了干部群众对蚕桑的认识水平。财政、扶贫、工商、信用社、妇联、物价等“东桑西移”成员单位也各尽其责为蚕桑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资源优势是促进项目发展的有利基础。我县属副热带北界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800mm,年均气温15℃,一年中有8个月的时间适宜蚕桑生长发育;全县坡耕地面积大,广阔的耕地可以栽植桑树;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蚕桑生产时期短,技术统一,老年人、妇女均可参与生产;蚕桑养殖场地充足,农村空房、旧房较多,发展立体化、规模化养蚕生产切实可行;部分乡镇有柞蚕养殖经验和蚕桑养殖习惯,农业、林业技术服务网络健全,技术比较成熟,这些资源优势都为我县蚕桑项目发展奠定了基础。

5、县乡扶持是实现项目增效的激励手段。一是县政府筹资300万元用于年新建基地的桑苗补贴,并出台了方格簇买一送一、蚕具补贴等扶持政策。二是利用退耕还林、扶贫村建设和小额信贷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励蚕桑基地建设。三是乡镇出台了“以奖代补”政策,鼓励蚕桑养殖生产。景阳、夹河、羊尾、涧池、观音、马安、安家、河夹等乡镇在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仍对农户每养一张蚕给予200—600元的“以奖代补”蚕具补贴,解决了农户养殖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蚕桑项目工作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发展思路不清晰。当前,我县蚕桑发展正处于重要关口,有的干部认识模糊,没把蚕桑生产放在重要位置,把指导群众当负担;有的缺少统筹安排,发展没规划、生产没计划、临时乱指划;有的宣传引导不够,重栽轻管、重栽轻养的现象十分突出;有的组织领导不力,建设上千亩桑园,养几张、十几张蚕,甚至一张未养,这不仅仅是某个方面的问题。

2、基地建设标准不高。去年发展的2万多亩桑园大部分是比较好的,但也有部分桑园地址选择和建设质量不尽人意,有在河滩、荒山、陡坡上建桑园的,缺少营养,桑树生长一年也不到0.5米,与好田好地中长1.5米以上差别较大;绝大部分没有按挖窝开槽的技术要求栽植,特别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仍采用“一锄头一窝苗”的方式,加上春季干旱,桑苗成活率低,发芽缓慢;有个别地方去年桑苗假植到现在,从浙江调回每株0.6元的桑苗,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非但没发挥效率,还对蚕桑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的将桑苗栽到孤山野洼、荒无人烟的地方,即使桑叶产量再高,采叶不方便,特别是大蚕期需叶量大,不利于养殖生产。因此,今年的桑园建设一定要高起点、高质量,要求好田好地、相对连片,对基地质量差、没有积极性的地方可以暂时不发展。

3、桑园管理不到位。今年,多数没有按技术要求落实桑树截干、追肥、除草等管理措施,造成桑树死亡或不能发挥正常的效益。特别是去年套栽在麦地中的桑苗,麦黄时受高温蒸烤,加上秋季套种苞谷等高杆作物,桑苗成活率低、长势差,个别村平均成活率仅为46%;有的桑园草荒严重,草比苗高;有的没有追肥,产叶量低、叶质差,不能发挥生产效益;有的只栽桑不管理、不养蚕,只是为了套取退耕还林政策。

4、技术力量不充足。按照分工,农业部门负责蚕桑养殖技术指导服务和养蚕物资供应等工作,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培训了一批农业技术骨干,但由于蚕桑示范户非常分散,有限的技术力量,不能满足今后养殖生产服务需要;林业部门负责蚕桑基地建设和管理,由于技术力量不足,服务力度有限。

二、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全面完成蚕桑项目新的年度工作任务

(一)要积极营造东桑西移工程实施的良好氛围。

卢书记在10月7日召开的县委常委会上讲的三点要求,请大家务必牢记。冯县长9月12日和23日在视察涧池、夹河、城关等乡镇蚕桑生产时指出“种桑养蚕的收益比粮食来的多,应对灾害能力强的多,它符合山区特点、生态需要和农民增收的要求,要广泛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把蚕桑产业作为提高抗灾能力的重点产业来发展。”请大家仔细体会。8月28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林业局关于全县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的专题汇报,会议认为发展蚕桑符合郧西县情,要求以产业化发展思路来谋划“东桑西移”项目建设,请大家坚定发展信心。可见,当前我县发展蚕桑生产形势十分有利,有国家批复的“东桑西移”、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项目支撑,有县四大家领导的高度重视,有蚕桑生产典型的示范引导,各乡镇要站在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负责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握机遇,切实抓好“东桑西移”项目实施和蚕桑生产发展工作。

(二)要科学规划“东桑西移”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1、基地建设。根据《商务部关于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通知》(商运发展〔〕190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十一五”期间蚕桑发展以中东部低山地区为主,构建十漫高速路、郧羊路、观大路和汉江沿线4条蚕桑产业带,通过3—5年的发展,全县蚕桑基地总面积达到8—10万亩。年新建基地3万亩,各乡镇要按照年初下达的计划,高标准地落实到位。

2、配套建设。年建设养蚕大棚150个,每个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小蚕共育室50个,每个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推广方格蔟150万片;引进1家注册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的蚕茧加工龙头企业,当蚕茧产量达到200吨时引进一家缫丝企业。同时,为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发展,新建500—600亩优质桑苗繁育基地,年提供种苗2000—2500万株,经过2—3年发展,力争将我县建成中西部地区优质桑苗繁育基地。

(三)要突出抓好当前蚕桑生产。

时间已到秋冬,适宜蚕桑生产的季节已经到来,时不我待,必须迅速开始进入紧张工作。

一是狠抓基地建管。基地建设管理是蚕桑生产发展的基础,各乡镇和相关单位要从基地建设管理入手,加强组织引导,扎扎实实地推进蚕桑生产发展。要选择好基地。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好田好地和规模经营”的要求,在抓好桑园补植的基础上,年计划新建蚕桑基地3万亩,各乡镇已落实面积27892亩,其中杂交桑22440亩,嫁接桑5452亩,涉及15个乡镇137个村。桑苗以丰驰杂交桑品种为主,该品种具有成园快、产叶量高、叶质好等优点,但对水肥要求也较高,新建基地必须选择土层深厚、地力较好的坪地、梯地。拟建的桑园不得选在25度以上的斜坡地、退耕地和二荒地,不得采用“一锄头一窝苗”的方式栽植桑苗,不得在新建桑园内套种小麦、油菜、豌豆等作物。要规范好栽植。县蚕桑项目办已根据各乡镇、村的上报基地情况,制定了《蚕桑基地建设方案》,各乡镇和相关单位要严格按照方案运作。要调运好种苗。桑苗统一由县蚕桑项目办调拨,实行调拨单管理,各乡镇于11月5日开始调苗,11月20日结束,乡镇、村调苗时必须在3天前与蚕桑项目办约定,以便取苗和验收。桑苗验收由蚕桑项目办牵头,从林业局、农业局抽调技术人员与各乡镇、村调苗人员组成验收小组,对拟调桑苗进行现场验收,地径0.4cm以下、未木质化的桑苗不得接收,否则不予补贴。林业、农业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未经蚕桑项目领导小组批准,外地桑苗不得进入我县,以防疫病进入和品种混杂,对私自调入的桑苗一经发现全部没收,并取消该单位蚕桑基地建设所有补贴。桑苗实行就近调运,运费由各乡镇负责。要及时上缴苗款。各乡镇的桑苗款要在11月底以前按杂交苗0.15元/株、嫁接苗0.50元/株全额上交到蚕桑项目办,县级桑苗补贴款直接拨付到乡镇。要验收好质量。在栽植桑苗期间,各乡镇要派出乡镇干部和农业、林业技术人员到村、组、农户和地块进行现场指导。县蚕桑项目办将组织专班不定期到各乡镇检查,对组织领导不力、桑园建设质量不高的进行通报。基地建设完成后由林业局负责逐村逐地块的验收。要管理好桑园。各乡镇和农林业部门要及时组织农户,对现有桑园缺苗的进行补植,否则明年将取消退耕还林补贴,并按技术要求施冬肥和春伐,以提高春叶产量;对新建桑园要做好越冬保墒和春季定干,提高成活率。

二是优化技术服务。要按照标准化、高效益的基地建设要求,严把基地选择、开槽回填、栽植保墒、定干施肥关。从现在开始,农业部门要向蚕桑生产主要乡镇加派技术力量,担负起蚕桑基地管理和养殖技术服务的重任。基地管理由乡镇组织,农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持,重点抓好定干、追肥、除草等关键环节;各乡镇要抽调部分乡镇干部和农业、林业等部门技术人员组成蚕桑技术服务专班,加强蚕桑养殖技术培训和养蚕示范户的培育,实现养殖技术服务本土化。林业部门要调剂与蚕桑基地建设配套的退耕还林指标,按照政策要求认真做好蚕桑基地的规划、建设和验收工作,补贴兑现要与养蚕张数挂钩。商务部门要积极协调好蚕茧收购工作,并尽快确定1—2家蚕茧加工企业,在3000亩以上的基地乡镇设立收茧站,农业部门可以优先参与收茧站建设和经营,明年春季以前完成烘茧站建设任务,确保农民就近销售鲜茧。发展蚕桑的乡镇要建立2—3个蚕桑生产规范化管理基地,组织蚕农进行技术培训,要进一步完善蚕桑服务机构,发展小蚕共育户和产业协会,实行有偿服务,确保每个蚕桑重点村有一名养蚕技术员。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①用活用足已有政策条件。充分利用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政策机遇加快万亩蚕桑基地建设;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项目要与“东桑西移”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项目所涉及到蚕桑基地建设的乡镇要认真组织,确保建设质量。林业局负责调剂退耕还林指标,对年新建的蚕桑基地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按3亩桑园比照1亩退耕还林进行补贴。对发展蚕桑好的村,在确定新的扶贫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时,优先列入计划。对只栽不管、不养的,敷衍应付的,必要时可以取消退耕还林补贴。②各乡镇要变通一些途径,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支持本乡镇蚕桑产业发展。③扶持对象。一方面要继续执行全面扶持政策。县政府将建立蚕桑发展基金,对贡献大、发展快、效益好的部门、乡镇、村和农户实行重点奖励和扶持,继续实行桑苗补贴和方格簇买一送一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形式支持养蚕户快速、高效发展。另一方面重点扶持万亩乡、千亩村、重点户。将在500亩以上的村配套建设小蚕共育室1座,推广小蚕共育技术;扶持户有桑园5亩以上、年养蚕10张以上的示范户建设养蚕大棚1个,增加养蚕批次,提高经济效益。

(四)要脚踏实地把我县建设成部级蚕桑基地。

“东桑西移”项目已经批复,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项目已通过评审,退耕还林延长一个兑现期,这些政策和项目为我县蚕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整合项目、资金和信息资源,加快蚕桑基地建设步伐,加强技术培训,优化生产服务,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力争把我县建成部级优质蚕桑基地和丝绸出口基地。

三、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坚定不移地推进蚕桑产业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服从大局,各负其责,为“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和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从现在开始,“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主要成员、项目办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分工负责,包联到乡镇、到基地,实行目标考核。农业、林业、商务等部门要安排一名领导专抓“东桑西移”项目和蚕桑生产工作。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强蚕桑产业领导小组领导力度,由主要领导亲自任组长,抽调工作能力强的党委或政府成员任副组长,并在党委、政府分工中要适当考虑,要定责放权,要拿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认真抓好“东桑西移”项目实施和蚕桑生产服务工作。一把手要重视,分管领导要认真作为。

(二)明确部门职责。各“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工作职责,切实参与到“东桑西移”项目实施和蚕桑产业发展中来。农业部门要加大蚕桑生产技术服务力度,技术力量要向蚕桑生产主要乡镇倾斜,服务蚕桑生产比例要占农业“以钱养事”经费的60%以上,要加大对苗木、蚕种、蚕具及蚕药的市场监管,禁止伪劣、带毒桑种和蚕种进入我县;林业部门要用活退耕还林政策,加强蚕桑基地的设计、建设、验收工作,服务蚕桑发展,协助农业部门做好养殖工作;商务和物价部门要按“东桑西移”项目建设要求,做好项目的汇报、实施和验收工作,要严格鲜茧收购资格证书的审批程序和管理,严厉打击无证收茧、压级压价等违法行为;国土部门对养蚕户新建小蚕共育室和蚕房的,按新建临时工棚用地程序优先审批,并在政策范围内减免税费;财政部门要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逐步加大农业“以钱养事”经费预算额度,充分调动农技人员服务蚕桑生产的积极性;县扶贫、发改、水电、交通、科技、民政、金融部门要将蚕桑生产作为重点扶持项目,负责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上予以倾斜;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种桑养蚕的产业政策和典型事例,为蚕桑生产大造舆论;教育部门要将种桑养蚕专业知识纳入初、高中实用技术教学计划和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培训内容;各级妇联要组织和发动广大妇女争当种桑养蚕致富能手;公安、物价、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依法打击破坏蚕桑生产、收购、经营秩序的各种违法行为;其他县直各部门要将蚕桑生产作为各自扶贫点的富民支柱产业来抓,努力形成全县上下齐抓蚕桑、奔小康的整体合力。

蚕桑生产范文篇8

为了进一步做好对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的保护工作,弘扬我们悠久的丝绸文化,经支部党员丰国需提议,农工余杭支部于2008年春组成了调研组,对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的文化生态保护进行调研。此外,我们的调研还得到了省民俗专家、杭州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副主任顾希佳教授的大力支持。经过近半年的走访,我们基本完成了对塘栖镇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文化生态状况的调研,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塘北村蚕桑生产及相关民俗概况

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区塘栖镇的北部,是塘栖镇的第一大村,2003年由塘栖镇三个大村——姚家坝、龙光桥、郑家埭三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有1351户农户,总人口约为516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为7422亩,有耕地5013亩,桑地1600亩,果地647亩,鱼塘162亩。该村主要经济构成有蚕桑、枇杷、果木、家禽、水产等。其中,蚕桑的比重很大,目前约有90%以上的农户还在从事蚕桑生产,每年蚕桑生产占农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是整个余杭区的第一养蚕大村。

塘栖镇作为余杭“丝绸之府”的主要代表区域,曾拥有极其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蚕桑生产下滑严重。目前,塘栖镇的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塘北村一带。据2007年统计,塘北村一年四期(春、夏、中秋、晚秋)共养殖蚕种1714张,占全镇90.4%(不含塘栖办事处),全年蚕茧总产量高达1501.7担,占全镇年蚕茧产量的90.4%(不含塘栖办事处)。按全年平均茧价980元/担计算,全村一年蚕茧收入达147.3万余元。其中春期蚕蚕种1165张,总产量达到1067.1担,占全年产量的71%。

蚕桑生产作为塘北村一种传统技艺,与当地村落社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长期的蚕桑生产过程中,当地已形成了包括口头文学、民间信仰、人生礼仪、节日庆典、民间工艺等各方面内容的一系列传统民俗。

但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塘北村的蚕桑生产也面临着效益比较低下,蚕农经营规模小,生产和市场风险大、丝绸价格一直在低谷徘徊等困难,极大地影响了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调查发现目前尚在养蚕的均是一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由于养蚕经济效益不佳,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那些年纪大了的老人,打工无人要,在家无事可做,只能靠养蚕赚几个小钱。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传统生产技艺以及与之相关民俗活动濒临消失的命运。

二、建议在塘北村建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

目前在杭州地区,像塘北村这样大规模养蚕的已绝无仅有,而当地与蚕桑生产相结合的民俗事象、蚕桑文化则更是弥足珍贵。如果现在再不加以保护,这些传统和文化一旦消失,就再也无从恢复。因此,从保护自身文化传承的迫切性来说,从保护“丝绸之府”的文化空间来说,塘北村这个杭嘉湖蚕桑文化代表性空间的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当前塘栖正在进行运河综合保护工程,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可以结合塘栖的运河综保工程,来保护我们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至于具体的保护形式,我们建议可在塘北村设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通过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不但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反过来促进相关民俗事象、蚕桑文化的保护,并最终实现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三、在塘北村开发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分析

塘北村作为余杭塘栖镇蚕桑养殖第一大村,具有深厚的蚕桑经济文化积淀,开发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具有众多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

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区塘栖镇的北部,北面与德清新安镇相临,东面与运河镇杭兴村交界,西面是京杭大运河,距塘栖集镇约三公里,塘五公路穿过该村,可直达运河镇的五杭,临平、塘栖也有公路可直达该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十分适合开发旅游。此外,塘北村的西面紧靠着京杭大运河,运河塘栖段的开发也给它的发展带来机遇。可以依托运河改造,打造一个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蚕桑生产民俗的生态空间。

2.蚕桑生产优势

塘北村的蚕桑生产规模大,多采用蚕农分散养殖的方式,绝大多数农户家庭都有参与,较多的养殖蚕种5张,一般的也有2至3张。其中龙光桥廿四度自然村是塘北村中养蚕最多也最为典型的一个自然村。该村有144户农户,家家户户全都养蚕。最多的人家一年要养四季蚕,(春、夏、中秋、晚秋),生产时间跨度很长,这在其它乡村已经看不到了。

3.民俗文化优势

传统的蚕桑生产技艺以及整个生产过程构成了一个特有的蚕桑文化空间存在的基础,同时也在这一带蚕农精神文化层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在塘北村,根深蒂固的蚕神信仰沿袭至今,构成了蚕乡特色的文化环境。其中的马鸣王庙会就是最典型的反映蚕神信仰的群众性活动。在当地,此类民俗活动规模大,参与人数众多,极有蚕桑文化特色。

4.非遗项目优势

整个塘北村的蚕桑生产民俗,有不少省、市、区级非遗项目:

清水丝绵:旧时,塘北村家家户户都自行手工缫丝,至今还保存着清代咸丰年间的手工缫丝车。缫丝过程中的次品茧,蚕家们就拿来做清水丝绵,至今蚕妇们还都会做。清水丝绵以水净漂清而得名,色泽洁白,无绵块、绵筋、厚薄均匀,“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轧蚕花:旧时,每逢清明,蚕农们都要去超山“轧蚕花”,轧蚕花时,男男女女都戴有一朵纸剪的或绢做的“蚕花”,男的将蚕花插在帽檐上,女的将蚕花戴在发结上,场面十分壮观。“轧蚕花”这一项目被列入余杭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塘栖茧圆:蚕农们为求蚕的丰收,十分崇拜蚕神。每逢蚕神生日,蚕农们都会在自己家中祭拜蚕神,或去蚕神庙中祭拜。祭拜蚕神时须做一些供品,其中茧圆是必不可少的。茧圆是用米粉做成,最初是与茧子大小相仿的小圆子,后蚕农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茧圆做成丝束、元宝、龙蚕、桑叶等等形状。此俗如今仍在塘北村一带流行,已被列入余杭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杭州市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

蚕桑生产民俗:伴随着栽桑养蚕产生了不少民俗,在塘北村这些习俗都在流行,如:“关蚕门”、“开蚕门”、“谢蚕花”、“扫蚕花地”、“敬蚕神”、“剪蚕花”等等。蚕桑生产民俗也被列入余杭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杭州市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

四、对建设“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的几点设想

我们认为,塘北村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众多的优势,展示原汁原味的蚕桑生产民俗文化。这个旅游区可以以现在的廿四度自然村为中心,紧邻周家坝选择200-300亩土地作为旅游区的范围。在这个旅游区里,保持以蚕桑生产为主,花果生产、渔业生产为副的农耕景象,向游人展示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1.建立原汁原味的蚕桑生产空间

廿四度自然村现有144户人家,目前家家都还在养蚕,只是养得有多少之分。旅游区建立后,必须要出台一些相应的措施,让居住在旅游区内的村民们继续保持养蚕的习俗,并且力争家家都养四季蚕。春蚕、夏蚕、早秋蚕、晚秋蚕,这一年中的四季蚕,可为旅游开发提供观光时间的保证。在养蚕期间,可让游客参观连成一片的原汁原味的蚕房,并在指定地点让游客自己参与养蚕,体验蚕桑生产的快乐。同时还可以开发一些蚕桑生产的产品,搞一些小蚕,配以一定数量的桑叶,做成产品,供孩子买回家去饲养,日后结成茧后还可来塘北村出售。这样,既能给孩子提供实践机会,开拓他们的视野,同时也能给旅游区带来人气,带来回头客。

2.建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博物馆

在旅游区内,建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博物馆,在馆内用图片、实物展示江南蚕桑生产的全过程,展示所有与蚕桑生产有关的传统民俗。这个博物馆还可以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取得联系,成为他们展示蚕桑生产民俗的一个基地。

蚕桑生产的民俗十分丰富,从“敬蚕神”开始,“开蚕门”、“关蚕门”、“谢蚕花”……,一项项民俗活动极其丰富,将这些民俗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来展现,使游客来过一次就能了解整个蚕桑生产中的所有民俗文化。

除此之外,还可在博物馆内设个“故事吧”,让游客在里面喝咸茶,听故事。所讲的故事也全都是与蚕桑生产有关的传统故事,以加深游客对蚕桑生产民俗文化的了解。

3.重建“马鸣殿”

现在位于周家坝自然村的“马鸣殿”,殿虽不大,但据有关专家考证已是杭州地区现存的唯一一座蚕神庙,省内相关民俗专家曾多次来此考察,极具保存和研究价值。可是,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来说,现在的“马鸣殿”,不但小,而且地处农田之中,与发展旅游很不适应。要开发旅游,必须在原址进行重建。重建后的马鸣殿,应寻求佛教文化与蚕桑文化的结合,突出蚕农的蚕神信仰,丰富蚕桑文化的内涵,使之成为别具一格的蚕神殿。重建后的“马鸣殿”可主打“蚕神庙会”的品牌,把三月初五的“马鸣王庙会”重新包装,使之成为一个旅游亮点。

4.泛舟观光

塘栖是江南有名的水乡,塘北村的自然环境就充分体现出了水乡的特征,在廿四度自然村的桑地中,现有一条自然河流,两岸均是桑树和枇杷树,有着原始的湿地风光。我们开发旅游区,可以充分利用这条河道,做好河道整治,并搞几艘小船,开避泛舟观光活动。

塘北村还有一个大洋,名叫“白云洋”,开发旅游还可以动动白云洋的脑筋,将其开辟成水上活动区域或游乐区域,使之与蚕桑文化村配套发展,甚至可以考虑把蚕桑文化村内的小河与白云洋沟通或与运河沟通,把水上游乐的文章做大。

5.开发民俗活动项目

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建立以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个民俗文化的旅游区,大打民俗文化的品牌,在这个旅游区内开发一些诸如“打茶会”、“水乡婚礼”等极具余杭特色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既有参与性又有观光性,将会引起游客极大的兴趣。塘栖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卫家班皮影戏清末明初时红遍整个塘栖地区,我们可以在这个旅游区内加以恢复,让其在游客面前亮相。其他如小锣书、马灯舞,都可以考虑。“墨鸭捕鱼”旧时是塘栖一道迷人的风景,我们甚至还可在那条小河道里开发“墨鸭捕鱼”项目……

蚕桑生产范文篇9

【关键词】农业结构;蚕桑养殖;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

蚕桑养殖业在国内已经拥有了比较悠久的历史,在国际市场上都占有一定竞争优势。但是在近些年来,蚕桑养殖业的发展亟需增添新的活力,与时俱进地创新其养殖方式方法,才能真正达到蚕桑产业的最终发展目标,获得理想的养殖效益。

1当前蚕桑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

1.1第三产业带来了竞争压力。以往蚕桑养殖产业的经济发展在国内的农副产业领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只是近些年来大棚经济和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蚕桑养殖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竞争力。多数劳动者认为蚕桑养殖产业的发展前景不如第三产业,因此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是蚕桑养殖业发展态势弱化的原因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蚕桑养殖业的新技术推广也没有获得理想中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个环节的推广工作。1.2蚕丝价格波动引起的生存压力。近些年来,在蚕桑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供大于求现象的出现频率比较高,这也就使得蚕丝价格不断发生变化。而蚕丝价格的波动让蚕桑养殖业的发展不稳定,导致这一产业面临着非常大的竞争压力,让相关从业人员不得不考虑在严峻考验之下的生存道路[1]。1.3经营体制落后,蚕农积极性低。当前一些蚕农所采用的经营体制比较落后,在产量大的情况下,蚕农向外输送产品的渠道比较单一,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其经济收益并不大。而且蚕茧养殖具有不可预期的风险,蚕茧收购价格也在发生不规则的变化,加总起来的问题打击了蚕农的养殖积极性。有些蚕农为了增加经济收益,还盲目地增加蚕茧量,并非关注蚕茧的质。长此以往,蚕茧质量下滑问题会直接影响蚕桑养殖效益。在蚕桑养殖产业的不稳定发展状态下,探索提高这一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蚕桑养殖效益的有效方法

2.1从拓展产业链入手,提高养殖效益。蚕桑养殖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注重以发展的目光看问题,积极寻找提高蚕桑养殖效益的有效方法。而拓展产业链就是其中之一,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可以看到蚕桑养殖的其他利润空间。比如香菇生产可以被纳入到蚕桑养殖的生产链之中,这主要是因为桑枝是可以生产香菇的重要基质,桑农可以在养殖蚕桑的过程中,将多余的桑枝修剪出来,将其粉碎后进行合理的调配,即可用于种植香菇。而香菇在当前市场中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其食品消费市场大,可以为蚕桑养殖户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养殖效益。2.2从提高蚕桑养殖的产量与质量入手。对于蚕桑养殖户关注产量而轻视质量的做法,实际上是有损养殖效益的,并不利于这一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因此蚕桑养殖户应该注重对桑园结构进行优化,为蚕桑的养殖产量及质量都提供有效的保障。首先,在桑园生产中,要改造不合理的树型,合理修剪桑树枝叶。在夏季更要尽可能提升桑树高度,扩大其覆盖面积,并且增加桑树与桑树之间的距离,以充分利用光能来促进桑树的健康成长,提高桑叶质量。在施肥时,也要注重补充矿物元素方面的营养,并改善土壤肥力,做好除草除虫和灌溉等方面的工作,以实现丰产的效果。其次,在采叶方面,蚕桑养殖户在夏季蚕期采叶的过程中,要注重选择合适的采叶技术。比如在采适熟叶方面,要注重在一至二龄时期进行,可适当采集新条的叶子,确保桑叶获得充足的光合作用,保障其旺盛生长。而在早秋的蚕期,一般是在小蚕期这个时候采集适熟叶,直到四龄阶段,蚕桑养殖户可根据自上而下的采摘方式,将枝条的基部叶摘下来。最后,蚕桑养殖户可养殖一些家禽,减少桑园的病虫害问题,并保证桑叶具有绿色无污染的优势。2.3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广新技术。蚕桑养殖户应该注重提高蚕桑生产与养殖的劳动生产率,而这也是促进蚕桑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3]。针对大量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农村蚕桑技术站可以积极建立起专业的养蚕小组,尽可能招聘具有经验或者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加入进来,为蚕桑养殖业提供人才带来的活力,创造蚕桑养殖的新型发展局面。农村蚕桑技术站可以推广集约型的蚕桑养殖模式,低蚕桑养殖业的生产与经营进行全面合理的规划。这利于推广蚕桑养殖新技术,并挖掘蚕桑生产潜力,提高了桑园开发利用的有效性。专业的养蚕小组还可以定期给技术知识水平较低的蚕桑养殖户开展蚕桑养殖技术方面的宣传和培训活动,让蚕桑养殖户可以提高自身的养殖水平,保障蚕桑养殖业获得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有效保障蚕桑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蚕桑养殖业中,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难题,亟待相关人员探索有效的应对方式,以提高蚕桑养殖效益的有效增长,增加蚕桑养殖户的收入。比如蚕桑养殖户可以从拓展产业链开始入手,增加香菇生产;同时,蚕桑养殖户要注重提高蚕桑养殖的产量与质量,并在农村蚕桑技术站的指导下,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广新技术,让每一蚕桑养殖户都可以获得经济收益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业君,徐延东.提升蚕桑养殖效益的方式——有效拓展蚕桑产业链[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5):283.

[2]单洪君.推广优势技术促进蚕桑养殖升级[J].农民致富之友,2018(15):37.

蚕桑生产范文篇10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九资河镇巩固发展蚕桑产业情况向大家作个简要汇报,敬请批评指正。我汇报的题目是“认清形势上认识,优化服务促发展”。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继续把蚕桑生产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围绕建设蚕茧产业强乡目标,坚持发展与改造并重的原则,大力巩固发展蚕桑生产。全镇蚕桑生产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新建基地1000亩,改造老基地3000亩,育苗500亩,全镇春季发种3000张,实现蚕茧收入100万元。我们的主要作法是: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宣传发动,着力在“引”字上做文章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行情,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广大蚕农对发展蚕桑生产存在兴趣不浓、信心不足、认识不高的问题,存在怕养不好、怕价不高、怕担风险的“三怕”心理。针对上述问题,镇党委、镇政府及时召开党政成员联席会,通过集中讨论,充分酝酿,大家一致认为:发展蚕桑生产这一支柱产业仍然是我镇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最现实、最可靠、最有效的途径,要始终如一的抓紧、抓好、抓牢蚕桑生产。我们首先在干部身上统一思想,消除杂念,形成共识,接着,我们又相继召开了村干部大会、村代表会、部分群众会。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既要认识到当前的不利因素,更要清楚地看到当前发展蚕桑生产的有利因素:一是我镇具有植桑养蚕良好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产业规模优势;二是我镇广大群众有较好的种桑养蚕技术;三是蚕桑市场尽管近年来不算景气,但价格始终保持在单价7元左右,群众养蚕还是有利可图;四是县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蚕桑生产工作,积极为蚕农争取相关优惠政策和解决实际难题;五是搞好蚕桑生产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头戏,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特别是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项目。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打消了群众顾虑,使全镇广大蚕农放下思想包袱,自觉地增强了发展蚕桑生产的信心和决心,自觉地把思想真正统一到镇党委、镇政府的决策上来,统一到发展蚕桑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思想的高度统一,为我镇今年搞好蚕桑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突出重点,着力在“实”字上做文章

巩固和促进蚕桑生产,关键在于落实。为此,我们在发展蚕桑生产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不贪大、只求实”的原则,不一味地追求规模,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巩固发展好现有的蚕桑基地,使全镇今年蚕桑生产不流于形式,做到了在巩固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稳定:一是狠抓现有基地改造建设。始终坚持“建一块,成一块,受益一块”的原则,对老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改造,统一管理,注重提高现有的桑树品种优良率。开年以来,我们把七娘山、马岔河、九资河、麒麟畈、汪家畈、罗家畈等村作为改造重点,促使每村改造老基地200亩以上,使全镇优质湖桑面积达到90%以上。通过大力改造原有老基地,继续巩固了我镇发展蚕桑生产的资源基础。二是狠抓典型大户示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年以来,我们及时发现、总结、推广身边典型,通过现身说法,培养和调动了全镇蚕农的积极性,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千家万户之路。全镇涌现出了胡孟金、徐金莲、周春台等一批养蚕大户。在年初召开的蚕桑生产动员会上,我们对这些养蚕大户给予了一定奖励,并组织部分蚕农到养蚕大户家参观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引导,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蚕农植桑养蚕的积极性。一大批养蚕大户、大组、大村脱颖而出,象汪家畈、罗家畈、七娘山等村产茧过3万斤。九资河村四组、麒麟畈村四组、罗家畈村二组等25个组产茧过300斤,养蚕6张以上的大户全镇近400户。三是狠抓科技效益推动。上半年,我们继续推广和普及种桑养蚕新技术,镇村两级专门配备种养技术专业干部50名,长年抓推广,通过督导、培训等措施,仅今年上半年全镇共培训蚕农500人次,使科技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基本上达到一户一张“明白图”,一户一个种养“明白人”。四是狠抓协会组织。自去年以来,由镇政府牵头,网络全镇养蚕大户、技术能人,组建了蚕桑生产协会,制订了协会章程,为全镇蚕农提供技术服务,交流养蚕经验,提供市场信息等。目前全镇15个专业养蚕村,村村成立了蚕桑协会,有力地推动了蚕桑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加强服务,着力在“优”字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