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信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1:04:56

财务信息

财务信息范文篇1

证券市场建立十多年来,为配合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证券监管部门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1998年以前证券监管部门允许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在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就可以申请股票发行上市,并且其前三年的业绩可连续计算。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大多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并不是整体改制上市,而是在改制为股份公司时,要对不相关联的经营性或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否则,公司往往难以达到发行股票的条件。

为达到上市条件,这些模拟编报的财务信息就需要作为股份公司发行上市三年又一期(以下简称“报告期”)会计报表的组成部分,在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作为招股说明书的一部分。由于股份公司在三年前是不存在的,在会计主体不存在而又要为其编报财务信息,如何编制就成为证券市场中公司能否发行上市的关键问题之一。遗憾的是,直到现在,监管部门未制定出相关的编报指南和审计准则,导致证券市场在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财务信息的编制与披露方面缺乏规范,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这几年证券市场存在的“虚假上市”等问题或多或少与此有关。

为配合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扭亏为盈,1997年以来,证券监管部门允许上市公司二次发行股票(以下简称“增发”)。问题是,在试点的六家纺织企业中,有些上市公司历史财务报表是亏损的,但公司也成功增发了,这似乎与《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发行股票的条件之一是公司连续三年盈利的规定不合。但是,这些公司在二次发行前,大多进行了规模较大资产重组,证监会实际上是默许上市公司按重组后的架构模拟编报财务信息的,并以模拟后的会计报表为考核基准。上市公司进行大比例的资产重组后如何编报财务信息,监管部门未制定相关的指南,结果是首批六家公司增发时所公布的会计报表的编报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缺乏编报标准,监管部门个人、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意见相当不一致。这就导致,对于进行过大比例资产重组的公司,二次发行时的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较不规范,投资者也就无法从过去的历史信息来判断公司未来的财务情况。

另外,上市公司发生大规模的购并时,如何编制和披露财务信息也未有相关的规定。有些公司发生吸收合并时,并未编制模拟会计报表,吸收合并发生在不同的年度、不同的公司其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上市公司发生购并时,如何通过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来反映事项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监管部门尚缺乏编报的指南。

但是,在缺乏首次发行财务信息编报指南和相应的审计准则的情况下,有1000多家公司通过改制为股份公司并发行股票,并大多模拟编报了报告期前两年的会计报表。对发生大比例资产重组或购并的公司,也编报了模拟财务信息,并作为二次发行的材料。可见,在特殊情况下,公司的改组上市和增发是离不开模拟编报的财务信息的。本文拟结合与模拟编报财务信息有关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的认识,同时对证监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申报财务报表剥离调整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一些意见。

二、模拟财务信息的含义

何为模拟财务信息,有关文件并未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按照美国证监会(以下简称“SEC”)的说法,模拟财务信息是相对于历史财务信息而言的。美国SEC在其RegulationS-XArticle11中提到模拟财务信息(proformafinancialinformation),是指为了给投资者提供某些特定交易影响的信息,即这些交易在早些时候发生,对历史财务报表产生影响。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一般在仅仅依靠历史财务报表不能满足投资者决策需求时进行。SEC为模拟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报告制定了详细的指南。

我们认为,模拟财务信息可以这样来定义:假定公司现在的架构在报告期初已存在且无转变,按报告期各年实际存在的公司各构成实体,按公司现在执行的会计政策来编制和报告报告期各年度的财务信息。这个定义可解释为:

1.模拟财务信息不是主要财务报表,仅仅是对历史财务报表的一种补充;既可以是申报财务信息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历史财务信息的注释。

2.在编报时,实际包含了这种假定:各种资产或业务产生的业绩在重组入(或置换入)公司前是实际存在的,不是人为虚构的。编报时,仅仅为其移动了一下位置,放在公司的名下。若原来的业务是直接面向市场的,则原来的数据直接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若当时是内部结转的,则根据生产数量或劳务数量,按当时的市场价格模拟计算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若当时的资产未能产生活动,则没有可以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的业务。若在改组为股份公司前发生了资产剥离、资产重组,可以按剥离和重组后的架构来编制以前的会计报表;若上市公司发生了兼并、收购、大比例的资产置换(或买卖),可按兼并或置换后(买卖后)的架构来编制以前的会计报表。

3.架构的假定应该包括公司的结构、资产情况、业务情况、执行的会计政策等;假定纳入会计报表范围的公司或子公司从报告期期初就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若实际不是,应按该会计制度进行归口调整。

4.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所覆盖的期间各国规定的不一样,我国一般指二年。首次发行要提供三年又一期会计报表的审计报告,大比例资产重组也是三年又一期。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模拟编报财务信息的目的在于利用历史信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加工,使拟上市公司三年又一期财务信息在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表述,为投资者分析目前状况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未来一年盈利预测数据的需要提供相关的信息。我们知道,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除了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外,信息的相关性也很重要。只有通过比较过去可比期间的财务信息,才可预测将来的可能情况。所以,在制定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指南时,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信息的相关性这一质量特征,而不是可靠性。

三、需要编报模拟财务信息的情况

财务信息的编报是有成本的。只有在编报财务信息预期收益大于编报成本的情况下,财务信息的编报才有意义。根据这一约束条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要编制模拟的财务信息。

在我国,编报模拟财务信息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归结证券市场发生的各种案例,需要编报模拟财务信息的条件应包括:1.在发生吸收合并时,要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现在上市公司在发生吸收合并时,要公布合并方案,但如何编制和何时编制未见到相关规定。2.在首次发行时,对于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公司,允许其在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前的业绩模拟计算,独立运行一年后可申请股票发行,包括:①对原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或非相关的经营性资产和相关负债、损益剥离后,以一部分经营性资产设立股份公司,则这部分经营性资产和业务对应的前两年的业绩可模拟计算;②几个发起人以经营性资产出资(包括股权),则这些投入的个别资产和对应业务的经营业绩也可以相加,作为股份公司前两年的业绩。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若是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则有限公司的前两年的业绩可模拟计算。3.上市公司发生重大的购买或出售资产的行为,且购买或出售的资产占上市公司总资产70%以上,其重组前的业绩可模拟计算。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由于企业上市改组中或上市公司的资本重组方式不同,公司是否需要模拟编报财务信息,应视情况而定:

1.考虑到编报财务信息的成本和对信息的影响程度,规定重要性的定量指标就很重要。美国SEC规定的相对重要程度是50%。我国对重大资产重组的重大是指对总资产、净资产或净利润而言,也可以对收购或出售资产的价款而言。在购买或出售资产占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总资产的70%,还可以模拟计算业绩,其余没有规定。我们认为,对重要性指标不要硬性规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影响程度由公司判断决定,并以50%作为重要性指标。

2.上市公司在收购或合并其他企业时,以及发生大比例资产剥离、出售或置换时,应编报模拟的财务信息,并作为临时报告予以公告,而不仅仅在有增发的需求时编报。

3.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应对其前两年会计报表按现行会计政策进行追溯调整,并作为申报会计报表的一部分。

4.非国有企业首次发行时,只要规范改制我们认为也可按照改制方案模拟计算其前两年的业绩。

5.编报模拟财务信息的角度应是投资者,而不是监管部门的需要。模拟财务信息是为投资者的需要而编制的,因而应强调信息的可比性,监管部门应根据投资者的需要制定编报方法。现在,往往是根据监管部门的意见来编报模拟财务信息,比较强调可靠性,信息的横向可比性较差,不能为投资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

四、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所覆盖的期间及何时编制

由于模拟财务信息是假定资产重组交易在早些时候发生从而对历史财务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因而必须确定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所覆盖交易发生前的期间,覆盖的期间取决于信息的有效性。美国SEC规定:在编制模拟利润表时,可采用财务预测,所覆盖的日期至少应该包括从交易预计完成日期开始的12个月。

在我国,由于《公司法》规定公司发行股票的条件之一是公司连续三年盈利,所以三年应该是法律规定的限制条件。证监会规定公司必须改制为规范的股份公司,并运行一年以上才可以申请发行,所以,我们认为可以以公司购并后或资产剥离或资产置换后的公司架构为基础,模拟编报前两年的财务信息,并在招股说明书中公布。因为仅模拟合并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基本看出合并后公司的财务状况,但看不出公司的盈利水平和趋势。以三年为窗口,观察一个公司的发展,历史信息就会有预测价值。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时,监管部门并未要求编制模拟财务信息,仅是公司可以在重组完成一年以后提出配股或增发新股的申请,其重组前的业绩可以模拟计算。所以,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时,可以模拟编报二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信息。

信息是有时效性的。信息公布晚了,信息的作用也就弱。对于何时编报模拟财务信息也是应该考虑和解决的。对于公司的改制,应根据改组的方案来编报模拟财务信息,并在申请为股份公司时编制。对于公司的合并,应模拟编报生效当日的合并财务信息,并随合并公告书一起公布。合并完成后,应该对合并发生年度以前三年的报表进行追溯调整,并公告。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时,应在签订计划时而非完成交易时,编制模拟前三年的财务信息,并公告。

五、编制模拟财务信息所采用的方式

以美国SEC规定的条例为例,模拟财务信息由引言、简化的模拟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及注释等组成。引言应该对交易和所涉及的主体以及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的目的加以说明,注释应该详细说明编制模拟信息所涉及的假设与相关的数据。模拟财务信息是对历史财务报表的补充。允许在模拟利润表中进行财务预测,并要求计算模拟的每股收益。

我国以IPO为例,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是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第9号中规定的(一直未公开过,被最近的指导意见所代替),内容可归纳为:

1.模拟会计报表作为报告期历史财务报表的一部分(但本身在报告期发生了重大重组,需要再模拟的情况除外)。

2.模拟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注释。只需要编制设立日的资产负债表,要编制设立日前两年的利润表。

3.在注释中披露所涉及的交易主体、交易的资产和方式,模拟会计报表编制的基准、依据等;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以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收入和成本配比为主要的编制基础。

4.不可采用预测信息。

5.要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假定在报告期的期初就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追溯调整原会计报表。

6.对原来会计报表存在的会计差错作出恰当的会计调整。

7.编制设立前各会计期间财务报表时,应以改制方案为依据,对设立前原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收入、成本与费用进行划分。同一账项在报告期内各会计期间或时点采用的剥离调整方法应保持一致。若是多个经营实体发起设立股份公司,则各经营实体对同一账项所采用会计政策和剥离调整方法应保持一致,各经营实体之间的交易或事项必须予以抵销。

8.以模拟财务信息计算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

六、模拟财务信息编制的具体原理与方法

对于如何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美国SEC规定,要以计划或完成的资产重组交易为基础,对交易发生前的历史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或合并后编制。在编制时,具体的规定较为弹性,以使模拟信息能适应于各种个别事实和情形。在编报模拟利润表时,要求对交易的一次性影响持续性影响要加以明显区分,并将一次性影响项目(中止经营、非常项目和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等)排除在模拟利润表外,但要在注释中加以说明这种排除。

证监会了IPO的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资产重组、吸收合并的情况尚未有具体规定,但公司会比照指导意见执行。针对该指导意见,我们认为,IPO时,模拟财务信息编报需要讨论的几点是:

1.对于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我们必须强调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信息的可靠性。该指导意见非常强调信息的可靠性,会导致信息的相关性减弱,甚至不可比。比如,由内部产品或劳务转移所形成的部分,原企业会计核算中采用内部价格计量的,应以报告期实际内部价格为基础。这种规定导致的结果是,为了强调信息的可靠性,三年利润表的编制采用了不同的计量标准,改制后的公司收入的计量以市价为基础,而改制前基本上以成本为计量基础,这样,编报的各年度的财务信息就不可比。实际工作中,企业制定的内部价格,往往未考虑管理费用,有的企业的内部价格甚至弥补不了费用,也不是真实的内部价格。我们认为,模拟财务信息是在假定一定基础上编制出来的,改制前二年的收入应比照同期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来模拟。在无法寻求同类价格的时候,应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毛利。再如,按指导意见,设立股份公司时债权人承诺放弃债权或债转股的,划分财务费用时,不应追溯调整股份公司设立以前年度已入账的相关财务费用。按这种规定来编制三年的会计报表,对财务费用这一信息来说就没有可比性。

2.股份公司在报告期发生了重大资产置换,股份公司应以置换后的架构重编会计报表,而不是仅仅编制和披露备考财务信息。指导意见的做法是,在发生重大资产置换时,还是按原来的方案编报财务信息。对于首次发行IPO来说,若在报告期发生重大资产置换,则三年的财务信息不是在同一资产和业务的基础上编报的,披露的信息不是在同一资产和业务产生的,因而反映不了实质内容。所以,根据重组后的架构编制的财务信息不能作为备考的财务信息,而应该作为历史财务报表的一部分。

3.在报告期发生吸收合并或控股合并时,要区分支付方式,选择合并基准日前各会计期间应按合并后或合并前公司架构编制。在发生吸收合并或控股合并,并以现金方式购受企业的情况下,上市改组企业的会计报表应包括自合并日起被购企业的经营成果。在以换股方式购受企业,上市改组企业整个报告期内应包括被购企业的经营成果。但是,对被购企业于合并日之前的资产负债表则不应作模拟性调整,因为审计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已为投资者提供了最为有用的财务状况信息。

4.对于我国企业存在特殊性的地方,在模拟编报财务信息时要有所考虑。如,原企业免费使用的土地、商标、专利权等,在模拟编报财务信息时,应假定在报告期初就有偿使用,并考虑使用费用计入模拟利润表。

七、模拟财务信息的审计

模拟财务信息在对投资者公布前是否需要审计,各国的规定是不一样的。以美国为例,1988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了题为“模拟财务信息的报告”的鉴证准则(ReportingonProFormaFinancialInformation)。鉴证准则的无疑为模拟财务信息的审查、评价和报告提供了指南,是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类似业务时必须遵循的标准。必须注意的是,这一鉴证准则并不适用于按会计准则在会计报表或在会计报表注释中编报的模拟财务信息。显然,注册会计师要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其遵循的标准仍是审计准则。

在我国,模拟财务信息被当作历史财务信息来看待,需要按历史财务信息的要求进行审计,这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1.我国尚无模拟财务信息的审计准则。与美国不同,我国的审计准则覆盖了所有的业务范围。但实际上,注册会计师是按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要求来审计模拟会计报表,都出具了类似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审计报告(包括IPO、吸收合并、增发时),在审计报告中表述的是“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进行的。但实际上,目前的审计准则并未规范模拟财务信息审计的特殊之处。按照年度会计报表的审计程序,是不足以使注册会计师获取模拟会计报表的编报是否符合规定的满意证据,从而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

财务信息范文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非财务信息

会计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的影响,其中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对会计的影响最为重大。会计本身是具有反应性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需求”。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增加,他们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进行决策。会计系统应该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如若不然会计信息就会在各种信息源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地位。因此,会计系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化,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财务报表,还有部分财务信息散落于财务报表附注中。这个信息产出过程要严格遵循会计准则、制度等规范的要求,而且需要进行货币计量,反映公司生产经营的历史图像。而非财务信息

主要是通过表外的披露,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暂无相关的规范。公司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作为公司整体经营的信息,是对公司生产经营状作者简介:耿黎(1979-),女,沈阳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财务会计教学与研究工作况的综合反映,共同为信息需求者提供了公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有关信息。可见,无论财务信息还是非财务信息对于决策都是相关的。因此,加强非财务信息的研究,明确非财务信息的概念或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一、关于非财务信息的概念

目前国内研究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很多,但是关于非财务信息披露的专题研究较少。首先,对企业会计报告及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中,普遍认为目前的会计报告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足。其次,对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中主要是讨论非财务信息在企业价值评价、企业战略管理、风险控制以及税务稽查和审计方面的应用,而缺少对非财务信息概念、内容及披露的研究。尚未对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及边界达成共识。关于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在众多关于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文献中,大多绕开非财务信息的定义,直接采用罗列的方法来表述非财务信息的内容。现有的关于非财务信息的性质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反对将非财务信息纳入财务报告,认为财务会计的任务是提供历史的财务信息;赞成将非财务信息纳入企业报告体系中进行披露。在赞成将非财务信息纳入企业报告体系的学者中对非财务信息概念的描述中大都认同非财务信息应该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但是对于非财务信息是否应以可用货币计量作为评判标准存在不同的意见。缺少统一的理论性的指导,使得对非财务信息包含的内容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国外从20世纪60代开始对财务报告模式缺陷的研究非常多,对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呼声越来越高。认为企业的价值不能得到全面的反映;现行的财务报告不能反映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现行的财务报告是向后看的模式,对使用者帮助不大,缺乏远见;现行的财务报告缺少企业社会业绩的反映,其预测性严重不足等等。在对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方案也很多,其中不乏加强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意见。在笔者目前掌握的文献中,有以下几种关于非财务信息概念的描述。FASB在《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指出,只有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一个项目才能予以确认进入报表;而那些不满足条件被排斥在会计报表之外的,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信息就可以定义为非财务信息。而SEC则直接通过S-K规程制定了上市公司应该披露的非财务信息。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在1997年发表的一份《报告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中指出,广义的非财务信息是指除财务报表和相关附注以外的所有信息,包括叙述性信息和量化的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比率、存货数量和雇员数量。Meek(1995)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公司背景、生产运作、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信息。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在对平衡记分卡的论述中也提到:非财务信息是财务信息的先导性指标,是阐述财务成果形成过程的信息,包括组织的学习与成长,经营及生产过程效率,顾客价值等信息。国外也有很多研究绕过非财务信息的概念,以列举的方式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

非财务信息使用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这体现了非财务信息的价值,增加了对非财务信息的需求。但是目前非财务信息的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非财务信息的本质及性质认识不清;二是,受传统财务会计思想的约束;三是,我国证券市场中对财务数据的过分依赖。因此,讨论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及其披露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对以上文献的评述,笔者认为会计信息披露应摆脱传统会计观念中的“非黑即白”的模式,借鉴Wallman的彩色报告模式加强表外信息,特别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以增强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及决策相关性。财务信息披露是强调“受托责任”的履行。而利益相关者在考察受托责任履行的同时更加想得到与决策相关和与利益相关的信息,因此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以“受托责任”和“决策相关”为基础的,并辅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所以,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应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指那些完全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相关性的能够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程序进入财务报表的信息,以及附注中的解释说明和由财务报表扩展而来的信息。非财务信息是指与财务信息相对应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与利益相关人相关的,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约束的信息。

非财务信息的内涵有如下几点解析:

第一,非财务信息的本质。非财务信息是会计信息的一部分,可以由会计系统提供。但是与财务信息相反,不完全满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和相关性。非财务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部分非财务信息可以满足可计量性。但是大部分不能满足可定义性,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明显不足。

第二,提供非财务信息的目的。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需求,因此会计系统必须向信息用户提供那些不遵守公认会计准则但与信息用户相关的信息。满足信息需求也是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基本目标。

第三,非财务信息的特点。非财务信息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货币计量、统计数据、文字及图表等方式;同时非财务信息是不遵守公认会计准则的。

第四,非财务信息形成的方法和程序。由于非财务信息不受公认的会计准则约束,所以其形成并不像财务信息那样规范,不必完全遵守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非财务信息一般通过对原有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加工、调查问卷等方法形成。

第五,非财务信息对象。会计对象即会计核算、监督的内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仍然是对特定主体的生产经营进行反映和监督,仍然遵守会计主体假设。因此,对于反映通货膨胀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信息就应被排除在外。

第六,非财务信息的任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会计的反映和监督应该是面向企业全部的经济业务,不能只停留在对那些能够用财务信息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因此,非财务信息的任务是反映主体的经济业务活动,监督主体对既定目标的运行及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二、关于非财务信息的内容

对于非财务信息包括的内容,国内学者虽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但其内容大致相同。大多都认为经营业绩指标、管理部门分析及讨论、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是非财务信息应披露的内容。但是,对于会计政策选择、社会责任(广义)、持续发展及反映核心竞争力的信息是否纳入非财务信息披露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对非财务信息进行了再分类并提出了一些指标。

国外已有了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规程,非财务信息内容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SEC通过S-K规程规定了上市公司应该披露的8类非财务信息。AICPA(1994)的新企业报告模型中认为企业应该披露管理当局对财务、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前瞻性信息和公司背景信息,并提出对尚无准则规范的其他披露的改进。安永于1998年表外披露的调查中对8类40种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进行了调查。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非财务信息包括叙述性信息和量化的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比率、存货数量和雇员数量等信息。

Meek(1995)和Cooke(1999)分别对欧洲大陆的上市公司和日本的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非财务信息的内容进行了概括。

虽然国外的研究中对非财务信息的内容也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国外相关机构对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管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国外研究机构及研究者的实证研究思路及方法,为我国学者研究非财务信息的披露问题提供的实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弥补我们研究中重理论分析轻实证研究的不足。

有了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概念性的描述,对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起到了指导的作用。在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及披露的边界时笔者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会计系统能够提供的。非财务信息可以是会计系统能够直接提供的,也可以是一些虽不是会计系统生成的但可以直接引用的相关信息。这样,即满足了成本—效益原则,又增强了会计信息在信息源竞争中的优势。

第二与利益相关人决策相关的。最初的“决策相关”,强调对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的决策相关。但是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此处的相关性是加入了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理论基础上的相关。这一点在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目标的描述中可以体会到。另一方面,强调“相关性”也是防止会计信息的无效披露,即过量的标尺。这就要求应该在了解信息需求者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目前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框架并对其进行监管。

第三内容的可变性。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对会计的影响最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软资产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获利和发展的关键;财务会计的边界扩大是一种必然—财务会计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葛家澍、杜兴强,2004)。企业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的核算是目前会计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因此尚不能纳入财务报表进行报告。在会计确认计量技术不成熟的现状下,会计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要想达到其“决策有用”的目标,有必要在财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以补充和强化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不过,应明确规定非财务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应遵循的取舍原则。

因此,基于以上3点,非财务信息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背景信息。企业经营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企业经营活动和资产的范围与内容,所处行业的特点、产品寿命周期及产品结构。

(2)经营业绩说明。经营活动指标、成本指标、关键经营业务指标、关键资源数量与质量指标。

(3)管理部门的分析讨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变化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4)前瞻性信息。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管理者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将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与风险进行比较。

(5)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指标,包括处理废水、废渣、废气的情况,对社会环境治理提供的服务,减少耗用稀有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措施与效果;人力资源信息,如企业员工构成情况信息、员工安全和健康信息、员工培训、员工福利和社会保障信息;企业经营对当地社会影响,包括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情况,对居民居住环境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及措施。

(6)核心竞争力及持续发展。研究与开发创新能力;员工能力;资源利用情况。

非财务信息概念的界定及内容披露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财务会计研究领域的必然延伸。因此也是一个崭新的信息披露领域和研究领域。在实践中,不同的国家地区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我国的上市公司是否要全部披露上述非财务信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应该对哪些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进行管制?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在了解了利益相关人的需求之后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再进行管制,确定披露的范围及具体的形式。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杜兴强.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2]何卫东.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R].深圳:深证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2003.

[3]孙曼莉.公司年报中的印象管理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05.

[4]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财务信息范文篇3

一、信息时代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信息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随之消失,而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的网域维护问题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拦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单机或者内部网(Intranet)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交易手段,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必须一体化,电子单据、分布式操作使得可能受到非法攻击的点增多。而目前的财务管理缺少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技术保障。例如,在电子商务中如何征税、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证、数字签名的确认、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因此,财务管理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这一点传统财务管理是难以做到的。

其次是身份确认和文件的管理方式问题。信息时代企业的很多商业交易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相互认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如果继续沿用这种口令身份验证方式,那么随着互联网用户和应用的增加,口令维护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一直使用手写签名来证明文件的原作者或同意文件的内容。而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从而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

(二)难以满足电子商务要求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交易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信息时代,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

此外,传统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内容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在信息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网络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因为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致使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不能完全正确地评价无形资产的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所以,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信息时代电子商务运营的需要。

(三)和现代的企业管理模式不配套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但是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企业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要求管理人员只能在特定环境下办公,因为它是基于内部网的系统,难以满足信息时代的开放性要求。信息时代,要求财务人员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办公(即移动办公),这样财务软件必须是基于互联网的系统,而只有实现从企业内部网到互联网的转变,才能实现真正的网上办公。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传统的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必须及时地进行财务管理变革,构造出与信息网络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信息时代的财务管理变革方向

(一)财务管理理念的更新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信息资本将占主导地位。信息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不仅能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收益,注重企业的预期成长效益和未来增加值,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财务管理模式的更新。在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的能力必须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财务管理模式必须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信息时代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集团通过互联网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和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财务管理方式的变化。信息时代,传统的固定办公室可能会转变为互联网上的虚拟办公室,使财务管理方式转化为网上办公、移动办公。这样,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管理方式创新的目的之所在。

(二)财务管理软件的更新传统的财务软件功能相对独立,数据不能共享,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三)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将建立在Internet、Extranet和Intranet基础之上。会计信息传递模式将变为\报告主体——信息通道——信息使用者\.网络方式从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孤岛\直接转向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则以价值形式综合反映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运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与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及其业绩的全部信息。在信息时代,信息理财将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技术,使信息更形象、直观,提供多样化的各类信息,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和精神层面的信息。

(四)健全财务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内部控制。完善的内部控制可有效减轻由于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和计算机病毒所造成的危害。从软硬件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环境和操作的管理和控制、文档资料的保护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各个方面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财务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

技术控制。在技术上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通信平台、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平台)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在财务软件中提供周到、强力的数据安全保护。

防火墙。防火墙(Firewall)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外部网络接口处的访问控制系统,它对跨越网络边界的信息进行过滤,目的在于防范来自外部的非法访问,又不影响正常工作,从而为企业设立了一道电子屏障。

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对网络服务及开放性影响较小,是保护信息通过公共网络传输和防止电子窃听的首选方法。目前在网络信息传输中,往往组合使用专用密钥法和公开密钥法,以充分利用各种方法的优点。

数字签名。在Internet环境下,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手段将完全改变。为验证对方身份、保证数据完整性,在计算机通信中采用数字签名这一安全控制手段。基于数字签名还可建立不可否认机制,也就是说,只要用户或应用程序已执行某一动作,就不能否认其行动。

安全协议。安全协议是一组规则,详细说明报文如何\伪装\以保证它们的安全。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安全协议主要有:安全套层协议(SSL)、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S-HTTP)、安全电子交易规范(SET)等。

参考文献:

[1]尹云岚,信息时代中的信息管理问题,中国电子商务,2001.12;

[2]刘军,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世界经理人周刊,2003.12.17;

财务信息范文篇4

摘要:财务分析指标是以简明的形式,以数据为语言,来传达财务信息并说明财务活动情况和结果。在此建立的财务指标与国家考核企业工作规定的财务指标是不同的。涉及到企业财务活动较广的范围,包含的指标数目多,而国家规定的考核指标则是抓住重点,有选择地规定一些指标,分为外部分析指标体系及内部分析指标体系。

关键词:财务分析指标;内部分析指标体系;外部分析指标体系。

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a.外部分析内容。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资产运用效率分析;社会贡献能力分析;企业综合实力分析。b.内部分析内容。除以上外部分析内容外,还包括:企业筹资分析;企业投资分析。

另外,内部分析内容还应有:企业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形成原因分析。

c.专题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企业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特定的目标选取特定的资料及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专题分析。

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分析、资本资产结构优化分析等。d.关于财务分析与相关学科关系的探讨。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财会学界学科体系的改革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财务会计之争深入到各二级学科,这是理论发展的必然。学科的分分合合是由于环境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而致,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进入20世纪到90年代,财会论坛上就有财务分析要独立成科的微弱声音,到了现在,对此论题的讨论越来越热烈,且似乎已达成共识,即由于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的逐步完善,财务分析必须独立出来。那么,独立的财务分析学科在财会学众多学科中地位如何,包括哪些内容,与其原附着的学科关系如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减法问题,而是一个漫长的选择和甄别的过程。

1内部分析指标体系。

内部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是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可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和管理的特殊需要灵活设置,其内容相当广泛。

一般说来,可从筹资、投资等方面设置。

1.1企业筹资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所需资金需靠企业自己来筹集,这样,筹资分析便成为企业财务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筹资分析中,首先要分析企业的资金需要量,其次分析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获利能力;再次分析企业的资金成本和筹资风险;最后确定一个合理的筹资方案并与资金供应者进行协商,使企业筹资活动顺利进行。可设置筹资结构比率、资金成本率等指标。

1.2企业投资分析。

企业对投资活动首先应进行可行性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这是投资分析的重点;其次应对投资活动进行事中分析,以控制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最后对投资活动进行事后分析,以考核投资效果、评价投资业绩,为改善企业今后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企业在投资分析时一般需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投资的风险价值、资金成本和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在投资阶段为考察投资方案的可行,可设置内含报酬率,为考察投资的收益可设置投资报酬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

2外部分析指标体系。

2.1企业偿债能力。

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其债务的能力,通过对它的分析,能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按债务偿还期限的长短,又将其分为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

2.1.1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一个企业以流动资产支付流动负债的能力。设置该指标对外部信息需要者非常重要。对于企业来讲,该指标也至关重要,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营运资金的大小以及资产变现速度的高低。

另外,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偿债能力的声誉、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担保责任引起的负债、未决诉讼等对它也有影响。短期偿债能力通常设置以下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或酸性测验比率;现金比率。

2.1.2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以资产或劳务支付长期债务的能力。对长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是因为企业的利润与其有紧密的联系,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时不能不重视企业的获利能力,这是因为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最终取决于能够获得的利润,现金流出量最终取决于必须付出的成本。此外,债务与资本的比例也是极其重要的。影响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因素很多,除资产、负债、股东权益外。还有长期租赁、担保责任、或有项目等因素。长期偿债能力指标有: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

2.2企业资产运用效率分析。

资产运用效率是指对企业总资产或部分资产的运用效率和周转情况所作的分析。企业经管的目的在于有效运用各项资产获得最大的利润。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收入,企业必须凭借资产、运用资产才能取得营业收入。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表示其运用效率越高,利润越大。企业运用各项资产有无过量投资?有无因设备短缺而导致生产不足?有无因资产闲置而导致利润降低?凡此各种问题,皆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相关人士所关切。通过分析资产运用效率,则可以评价企业营业收入与各项营运资产是否保持合理关系,考察企业运用各项资产效率的高低。资产运用效率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2.3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分配情况所作的分析。它是企业财务结构和经营绩效的综合表现。企业经营之目的,在于使企业盈利且使其经营与规模不断成长与发展。

各方信息使用者无不对企业盈利程度寄与莫大的关切。投资者关心企业赚取利润的多少并重视对利润的分析,是因为他们的投资报酬是从中支付的,如果是股票上市公司,企业盈列增加还能使股票市价上升,从而使投资者获得资本收益。对于债权人来讲,利润是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来源。政府有关部门关心的则是微观和宏观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税费上交的可靠性。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可通过对盈利能力的分析,来评价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分析变化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企业获利水平。它是管理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对于职工来讲,则是丰厚报酬及资金的来源,并可保证工作的稳定。它也是集体福利设施的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可从一般企业及股票上市公司两方面制定。一般企业盈利能力指标有: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总额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权益利润率。股票上市公司除上述指标外,还可借助以下指标:每股盈余;每股股利;市盈率;股东权益报酬率;股利支付率;留存盈利比率。

2.4社会贡献能力分析。

社会贡献能力是从国家或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对国家或社会的贡献水平。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单纯的片面的追求企业个体的经济效益是不行的,还必须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对盈利企业可用实现利税来衡量,但对一些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益的企业讲,则无法适用。故为此设计的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可兼顾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情况。

2.5综合财务能力分析。

财务信息范文篇5

摘要:财务分析指标是以简明的形式,以数据为语言,来传达财务信息并说明财务活动情况和结果。在此建立的财务指标与国家考核企业工作规定的财务指标是不同的。涉及到企业财务活动较广的范围,包含的指标数目多,而国家规定的考核指标则是抓住重点,有选择地规定一些指标,分为外部分析指标体系及内部分析指标体系。

关键词:财务分析指标;内部分析指标体系;外部分析指标体系。

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a.外部分析内容。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资产运用效率分析;社会贡献能力分析;企业综合实力分析。b.内部分析内容。除以上外部分析内容外,还包括:企业筹资分析;企业投资分析。

另外,内部分析内容还应有:企业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形成原因分析。

c.专题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企业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特定的目标选取特定的资料及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专题分析。

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分析、资本资产结构优化分析等。d.关于财务分析与相关学科关系的探讨。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财会学界学科体系的改革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财务会计之争深入到各二级学科,这是理论发展的必然。学科的分分合合是由于环境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而致,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进入20世纪到90年代,财会论坛上就有财务分析要独立成科的微弱声音,到了现在,对此论题的讨论越来越热烈,且似乎已达成共识,即由于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的逐步完善,财务分析必须独立出来。那么,独立的财务分析学科在财会学众多学科中地位如何,包括哪些内容,与其原附着的学科关系如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减法问题,而是一个漫长的选择和甄别的过程。

1内部分析指标体系。

内部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是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可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和管理的特殊需要灵活设置,其内容相当广泛。

一般说来,可从筹资、投资等方面设置。

1.1企业筹资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所需资金需靠企业自己来筹集,这样,筹资分析便成为企业财务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筹资分析中,首先要分析企业的资金需要量,其次分析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获利能力;再次分析企业的资金成本和筹资风险;最后确定一个合理的筹资方案并与资金供应者进行协商,使企业筹资活动顺利进行。可设置筹资结构比率、资金成本率等指标。

1.2企业投资分析。

企业对投资活动首先应进行可行性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这是投资分析的重点;其次应对投资活动进行事中分析,以控制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最后对投资活动进行事后分析,以考核投资效果、评价投资业绩,为改善企业今后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企业在投资分析时一般需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投资的风险价值、资金成本和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在投资阶段为考察投资方案的可行,可设置内含报酬率,为考察投资的收益可设置投资报酬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

2外部分析指标体系。

2.1企业偿债能力。

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其债务的能力,通过对它的分析,能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按债务偿还期限的长短,又将其分为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

2.1.1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一个企业以流动资产支付流动负债的能力。设置该指标对外部信息需要者非常重要。对于企业来讲,该指标也至关重要,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营运资金的大小以及资产变现速度的高低。

另外,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偿债能力的声誉、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担保责任引起的负债、未决诉讼等对它也有影响。短期偿债能力通常设置以下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或酸性测验比率;现金比率

2.1.2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以资产或劳务支付长期债务的能力。对长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是因为企业的利润与其有紧密的联系,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时不能不重视企业的获利能力,这是因为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最终取决于能够获得的利润,现金流出量最终取决于必须付出的成本。此外,债务与资本的比例也是极其重要的。影响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因素很多,除资产、负债、股东权益外。还有长期租赁、担保责任、或有项目等因素。长期偿债能力指标有: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

2.2企业资产运用效率分析。

资产运用效率是指对企业总资产或部分资产的运用效率和周转情况所作的分析。企业经管的目的在于有效运用各项资产获得最大的利润。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收入,企业必须凭借资产、运用资产才能取得营业收入。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表示其运用效率越高,利润越大。企业运用各项资产有无过量投资?有无因设备短缺而导致生产不足?有无因资产闲置而导致利润降低?凡此各种问题,皆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相关人士所关切。通过分析资产运用效率,则可以评价企业营业收入与各项营运资产是否保持合理关系,考察企业运用各项资产效率的高低。资产运用效率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2.3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分配情况所作的分析。它是企业财务结构和经营绩效的综合表现。企业经营之目的,在于使企业盈利且使其经营与规模不断成长与发展。

各方信息使用者无不对企业盈利程度寄与莫大的关切。投资者关心企业赚取利润的多少并重视对利润的分析,是因为他们的投资报酬是从中支付的,如果是股票上市公司,企业盈列增加还能使股票市价上升,从而使投资者获得资本收益。对于债权人来讲,利润是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来源。政府有关部门关心的则是微观和宏观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税费上交的可靠性。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可通过对盈利能力的分析,来评价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分析变化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企业获利水平。它是管理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对于职工来讲,则是丰厚报酬及资金的来源,并可保证工作的稳定。它也是集体福利设施的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可从一般企业及股票上市公司两方面制定。一般企业盈利能力指标有: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总额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权益利润率。股票上市公司除上述指标外,还可借助以下指标:每股盈余;每股股利;市盈率;股东权益报酬率;股利支付率;留存盈利比率。

2.4社会贡献能力分析。

社会贡献能力是从国家或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对国家或社会的贡献水平。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单纯的片面的追求企业个体的经济效益是不行的,还必须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对盈利企业可用实现利税来衡量,但对一些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益的企业讲,则无法适用。故为此设计的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可兼顾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情况。

2.5综合财务能力分析。

财务信息范文篇6

一、军队财务信息化的基本概念界定

财务信息化建设是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的关键。我们必须科学地确立其目标和任务,精心选择突破口,努力完成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一)基本内涵

军队财务信息化,就是在军队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财务体系建设、日常业务管理、资金保障供应、监督检查等环节,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并深入开发与转化利用,全面提高财务保障供应效能,加速军队财务信息化的进程。当前主要工作是积极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对财务信息化建设认识的高度,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信息化财务;不仅要做到数字化,而且还要对财务信息化设备、软件、资源进行开发与转化,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对财务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规范,使财务保障供应实现一体化、网络化。

(二)主要目标

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网络传输、精确保障、快速高效、安全保密。

网络传输是财务保障工作由手工工作、微机处理,逐步实现全军团以上独立核算单位在财务业务日常管理上实现一体化保障供应。它是财务信息化建设在纵向上,从总后财务部到部队财务部门实现网络化保障供应、管理;在横向上、从财务部门到有关事业部门实现网络化保障管理,并且实现无纸化办公。精确保障是按照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精确计算财务保障供应的任务量,按照确定的保障时间、地点,实施适时、适量、适地保障供应经费;快速高效是以网络化保障供应为目标,减少中间保障环节,实现财务保障供应的快速度、高效益,从而提高财务保障的综合效能;安全保密是以网络化为基础组织实施的基础上,注意财务信息的安全,增强网络系统的整体抗干扰能力。

二、军队财务信息化的构成要素

军队财务信息化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六个方面:财务息化保障体系、财务信息化处理平台、财务保障精确、财务保障可视化、财务保障设备智能化、财务人员信息化。其中,建立适应信息化战争求的财务保障供应一体化体系,以确保财务保障供的信息采集、传输、识别、存储快速高效运行。这个体系,在纵向上由总后勤部财务部→战区联勤部财务部→联勤分部财务处→部队财务处(科、股)组成;在横向上由财务部门→本级事业部门组成;开发全军通用的财务保障信息化处理平台,确保财务保障供应适时、适量、适地、有效,确保和后勤有关信息处理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共用,为党委首长决策提供依据。无论是对部队供应的纵向上、还是同级部门实施保障的横向上,都要实现财务信息传输网络化,使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存储和使用一体化。

通过财务信息化处理平台,采集有关数据及时了解掌握经费供应情况,在保障好部队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实现精确保障,达到经费供应不过量、不少供的目标,从而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减少资金的周转和在途占用时间,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财务保障供应可视化方面,一是建立财务保障供应可视化信息系统、财务部门和事业部门之间借款、结算等环节实现可视化、使资金流尽收眼底、实现“透明”保障供应,促进财务保障供应快速、高效,同时也确保上级对下级在透明保障的情况下实施网上监督。二是紧紧依靠后勤信息处理平台和后勤业务部门信息化处理平台,对各种资产储运投送、管理等环节实时进行监督,确保资产使用管理合理、合规。

财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网络化,同时具有智能化功能,即这种信息处理系统能够运用各种财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财务保障供应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当好理财“参谋”,从而实现财务智能化管理。

财务队伍素质信息化方面,一是财务人员信息化素质要高,精通信息化技术和财务信息技术;二是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财务部门应配备信息化人员,积极适应财务信息化建设和保障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三、军队财务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后勤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以“两入网、一入库”为核心的三项建设工程,即后勤财务保障装备野战“入网工程”、后勤财务所有管理机构“上网工程”、后勤财务综合信息资源的“建库工程”。

(一)后勤财务保障装备野战“入网工程”

后勤财务保障装备信息化就是在现有财务保障装备基础上进行升级和改造,使其能够入网,融入数字化战场。我军后勤财务保障装备信息化建设,从技术角度可划分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三个发展阶段。因此,后勤财务保障装备野战“入网工程”,主要也应包括保障装备的勤务系统数字化、保障平台网络化、成建制装备“综合集成”和单件装备智能化等四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后勤财务保障装备数字化是指将财务保障装备指挥、控制和操作中的语言、图像、文字和数据等信息转换成数字方式,加以储存、传送、处理和还原显示,促进装备与计算机的全面融合,提高财务保障的时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为后勤财务装备网络化、智能化提供共同语言和技术基础的过程。装备数字化应以单件装备为基础,以作战系统或后勤保障勤务系统为基本单元进行研制、开发和建设,如战役、战术野战后勤指挥系统、数字野战医院、远程维修系统和单兵数字化系统等。

保障平台网络化,后勤财务保障装备信息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由传统的“以平台为中心”建设向“以网络为中心”建设转变,重点研制和发展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的网络化保障装备,保障机动平台将被赋予新的使命,不再仅仅是保障设备的搭载平台,而且具备网络节点的功能,平台间也可以独立组成一个局域网保障平台。网络化就是在后勤财务保障装备数字化建设基础上,将具有卫星定位、通信、导航等功能的微型数字化装置,以“嵌入”或“附加”方式对现有后勤财务保障平台进行信息化改造,使其“入网”融入数字化战场,成为整个作战体系的一个节点。

后勤财务保障装备成建制“综合集成”,是指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信息技术,按照全军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程,将后勤财务保障装备系统与指挥通信系统、后勤管理系统、作战装备系统整合为一个综合大系统,以减少各系统间的功能重叠,实现整体保障效能倍增的过程、它是后勤财务保障装备网络化的高级形式。我军后勤财务保障装备综合集成建设,应借鉴美军做法,成立专门的装备综合集成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加强与后勤指挥管理、通信自动化、作战装备各主管部门的协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部队后勤和后勤部队,进行成建制后勤财务保障装备综合集成试验,对综合集成的总体建设方案,相关的软件、标准和规程,以及新的装备编配标准和组织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研究论证。在此基础上,按照全军的统一部署,逐步实现全军所有部队后勤财务保障装备的综合集成。

单件财务保障装备智能化,其实质就是实现装备与电脑、通信系统等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有机融合,从而使之具备类似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智力”和自动感应能力,因此,智能化被视为装备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美军认为,2025年其“目标部队”使用的未来作战系统,将由网络化的有人系统与无人系统共同组成,将无人武器融入有人武器系统是美军未来作战系统的最显著特点。美军开发研制的专门用于战场救治伤员的“警犬”机器人,可组成机器人救援队,具备自动寻找、发放工资、购物、救治和护送伤员等功能。我军后勤财务保障装备智能化建设,应以单件装备的故障自动检刚、工作状态自动监控、功能语音提示、环境自动适应等功能为突破口,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同时,开展无人保障平台关键技术的跟踪研究,为研制未来智能化财务保障系统提供技术储备。

(二)后勤财务所有管理机构“上网工程”

实现后勤财务管理机构上网,即机构智能的上网,在网上建立一个虚拟的各级后勤财务管理机构办公平台,在网上实现各级管理机构的财经政策颁发、宣传和会计报表、经费分配、统计汇总等职能工作;完善和开发各级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总部和军区两级现有后勤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师以下部队后勤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由单机版向网络版的升级和换代,为各级后勤财务管理机构提供通用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根据后勤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促进后勤财务管理体系优化。一是在纵向上建立总后财务部—军区、军兵种联(后)勤部财务部—联勤分部财务处—部队财务部门的纵网;在横向上,建立财务管理机构—有关事业部门(地方)的横网。二是建立扁平化的后勤财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机构上网的管理和技术优势,减少后勤财务管理的中间环节,增强其保障能力,提高一体化保障水平。

(三)后勤财务综合信息资源“建库工程”

后勤财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后勤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需要军队后勤财务机关、部队、科研单位和院校的共同努力。只有精通后勤财务信息化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机构及部门积极参与,后勤财务综合信息资源“建库工程”才能取得实效。

建立后勤财务综合数据库。依据后勤财务记账原始凭证、预算、决算等会计资料,由顶层设计单位统一建立一种格式、协议和标准的后勤财务综合数据库,明确各种信息采集、整理、储存、更新的责任部门,确保数据库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动态性和规范性。

制定促进后勤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在学科设置、科研力量整合、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和经费投向投量等方面,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加强政策导向和需求牵引,营造后勤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建立后勤财务信息化的通用标准和技术规范,首先,应对后勤财务信息化的常用术语进行规范,避免名词理解的混淆,为研究和探讨后勤财务信息化提供统一、规范的平台;其次,加快制定后勤财务信息化元数据标准。元数据是后勤财务各类信息系统和网络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是进行数据存储、加工、归档、查询的起点制定的标准。应重点规范后勤财务信息化元数据框架体系、元数据结构及语义、数据字典和信息资源目录等方面的内容再次,进一步完善后勤财务相关信息的分类编码标准,强化分类编码标准的动态维护管理机制。

修订现有后勤财务法规、制度和标准。按照后勤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对现行法规制度进行修订,增加财务信息化的相关内容和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后勤财务信息化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实现所有法规、制度标准和技术规范载体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并加大宣传力度,确保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目前,我军建设正处在由半机械化、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时期,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完成双重历史任务。对于军队财务来说,必须面对和正视军队信息化的现状,以积极姿态和高昂的精神来建设财务信息化,才能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

参考文献:

1、熊友存.军队财务管理专题[M].海潮出版社,2003.

2、陈平,楮华等著.软件设计师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GeorgeCoulouris,JeanDollimore.Distributedsystemsconceptsanddesign[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财务信息范文篇7

关键词:财务信息化;工作效率;财务管理

随着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进入4%时代,高校的教育经费渐渐充足,对财务信息的质量要求和快捷程度都有了更高的标准,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在的财务管理方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在此情况下,借助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实现财务管理的高度信息化,成为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将高校的财务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高度集成的财务信息系统,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数据,满足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对高校财务信息的需求。高校财务管理摆脱被动的“核算型”财务,转变成为能够为决策提供动态支持的“管理型”财务,实现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飞跃。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信息输出单向化,不能与学校其他部门的信息进行有效融合,未能形成合力。高校财务通过建立局域网,在部门内部进行数据共享,也渐渐开始对外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例如学生可以随时访问财务处网页进行学费缴纳情况的查询,各个院系可通过政务系统查询到院系的账务情况,教职员工也可查询到工资和扣税信息,但这些信息的传递是单向,即通过访问财务网站提取相关财务信息,并没有与学校其他部门的信息进行无缝对接。学校各个部门的信息大都只在内部进行共享,对外进行单向输出,在部门间的交流却不太顺畅,存在诸多壁垒,财务处不能够进入教务系统了解学生的教务信息,也不能够进入学工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在学校层面上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跨越部门限制的融合了财务处、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以及各个院系的大型数据信息平台,不能够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未能形成合力。

(二)财务管理流程与财务业务流程存在脱节现象,财务管理流程中各个环节缺乏财务的有效介入,使高校财务管理陷入被动的“核算财务”境地。高校财务管理流程是以劳动分工为基础,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以某高校的财务管理流程为例,如图1:从图1可知,财务管理流程各个环节其实均需要财务信息进行有效的支持,但是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中存在时间和空间的脱节,比如大额的业务经费的使用往往需要经过项目负责人、分管校领导和财务处负责人的层层审核;大额仪器设备购置更是需要经项目负责人、设备处负责人、分管校领导和财务处负责人的四重签字审核。实际上,高校各级领导大都兼顾教学和科研的工作,签字实行领导“一支笔”制度,办事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将所需进行的审核完成,但到了财务部门,往往因为某项审核的缺位或者不够规范,需要重新进行审核,造成财务只能在管理环节的最后环节进行审核管理,陷于被动。办事人员亦认为财务部门“事难办”,服务质量不高。

(三)高校财务的档案管理电子化程度偏低,主要是纸质介质和部分电子介质储存管理,无法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要求。伴随着高校社会化进程,负责拨款的政府部门及提供资金的社会团体或个人都需要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审查。教育部、教育厅对科研课题、专项经费的使用监督、财政厅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物价局对收费管理的监督控制以及横向课题的委托审计等都需要高校财务提供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真实可靠的会计原始凭证。但是由于档案管理电子化程度偏低,往往需要财务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校财务档案室寻找会计原始凭证,造成工作效率不高。

二、提出解决措施,提升高校财务信息化水平

(一)建立一个立体的网络信息平台,将财务处、设备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融合,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改变以往因为劳动分工造成的财务流程的片断化,将服务对象放置在中心,一切活动均围绕着服务对象,形成立体服务体系。将学生缴费信息和贷款信息纳入教务处的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处的学工管理系统融入学生勤工俭学信息以及奖助学金的发放情况,财务处的工资发放系统融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相关信息,经费预算管理融入设备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等等,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交叉融合,一切以服务对象的方便快捷为指导,创造一个高效的管理平台。(二)推行电子业务审批系统,实现高校财务的无现金化,将财务工作的控制点前移,充分渗入财务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积极向管理型财务迈进。电子业务审批系统彻底改变原有的报销、审批模式,弱化财务管理流程中时间与空间的脱节,业务申请的电子化,各级领导审批的电子化,财务审核的电子化都将通过电子业务审批单进行快速地流转,极大地缩短了审批所需的时间,克服空间脱节造成的不便,节约了审批所耗费的精力,同时将财务工作的控制点前置,促进高校财务的主动服务意识的提升,积极发挥参谋管理的作用。最后通过财务的无现金化报销系统形成一套完整的、高效的财务报销体系,极大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三)建立会计原始凭证档案的电子数据库,进行分类管理,提高财务档案管理的电子化水平。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会计原始凭证以照片形式进行储存,不仅可以在日后各类审计过程中,迅速高效地提供相关资料,还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时提供依据。

三、结束语

高校财务信息化促使高校的信息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共享,避免了无效的重复劳动,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同时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财务的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促进高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作者:刘晴 单位:安徽大学财务处

参考文献:

[1]朱宇坤.信息化: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快车道[J].会计之友,2014(5):123-124.

[2]魏春红.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及实现途径[J].会计之友,2014(2):116-118.

[3]黄宏宇.高校财务信息化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3(10):70-71.

财务信息范文篇8

(一)观念的转变和学习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管理层已经认识到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发现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务统计信息资源,并对其深入开发利用,以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方式上。为了更好地进行医院管理工作,财务统计信息要从单纯的记账、算账工作转变为核算、监督职能的财务管理机构,力求把那些敷衍了事的“死数据”变成活的有用的信息。通过相关财政政策、法规等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借鉴兄弟医院的成功经验,财务人员自身也认识到积极开展财务统计信息服务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医院,而且对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很有益处。

(二)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财会工作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统计信息的服务质量,也必须建立一种适合的财务统计信息制度,从而完善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体系。我院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了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要求财务人员除了日常工作,还要逐步建立财务数量信息、定期整理和反馈财务制度、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负责财产清查制度、会计报表分析和资料存储等工作,同时能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和统计工作的关系,做到积极开发和利用财务统计信息,以加强财务信息与核算、统计的联系。

(三)从基础做起,由小看大

医院财务基础工作包括报表制度的建立、原始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维护、数据的核算等,要保证基础工作的有效性,责任到人是关键。首先,财务部门有专门人员负责数据的维护和计算机的安全,加强与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的日常沟通,防止病毒、黑客的袭击,确保财务各项信息的安全;其次,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充分做好原始凭证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保证财务统计信息资料的科学准确性;最后建立有效财务监控系统,从方法、组织等方面对财务统计信息中的数据误差进行预防和控制,以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

信息化的到来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信息化的到来提高了财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速率,有效减轻了财务人员工作的复杂繁琐,同时也降低了错误率。我院财务部门很早就开展了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并且根据医院HIS系统的完善程度,计划逐步加强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使得统计出的财务数据更有针对性,能更好的服务于医院管理。二、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医院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每一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曾经一直考虑过的问题。而医院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有效开发利用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依据。在财务统计信息中,我院管理者依据财务统计信息的具体情况,对资金流向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从而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医院发展急需的项目上,以确保医院建设的需要,真正做到物有所值;另外,医院领导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依据财务统计信息,先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能够真正做到依据地区卫生资源分布情况来配置资源,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医院服务管理方面,管理者还依据财务统计信息,根据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具体信息,对病房的床位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改善了门诊和住院条件,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肯定,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就诊患者的需求。

(二)科学决策的前提保障

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前提保障。通过财务统计信息表,医院领导不但可以了解业务收入、医疗成本等经济效益,还可以同时了解所服务地区的卫生需求、门诊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药费比重等其他重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制定出了具体的适宜我院发展的业务发展计划,同时调整各科室设置,做到了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在掌握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及时确定和调整了我院的发展战略,做大规模,做强重点科室,从而增强了我院竞争力。

(三)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依据

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各种医疗指标和经济指标,更具体一些是指医院固定时间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数、单病种费用和药品费用所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等。近几年来,我院利用这些财务统计信息,不断总结和完善,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医疗费用实行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药品费用的比重,尤其是针对医保病人,保证他们的平均费用能处于合理的水平,从而既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称赞,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医院也因此在近几年的市级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

三、小结

本文通过我院财务统计信息应用的一些实际措施和效果,强调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目前,财务统计信息越来越引起医院的重视,它不再仅仅是医院利润盈亏的一种象征,在现代化的今天,它对于医院管理的预测作用甚至超过简单的经济效益评估功效。

参考文献:

[1]王岳君,施娟,庞喜珍.浅谈医院信息系统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J].现代商业,2008,(1):258.

[2]王兴宇,陈琦,戴仕明.基于Web财务统计信息系统[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7-18.

[3]韩晟,邵庆东,王锦伟,魏炜,孟国强.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设计与实现[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7,(11):865-866.

财务信息范文篇9

(一)能够提高财务管理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化办公逐步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之后,通过计算机等设备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够将财务人员从简单、繁琐的记账、报账工作中解放出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利于财务人员将精力投入更加高水平的工作当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二)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的财务信息量巨大,并且非常复杂繁琐,很难为企业领导提供有效的信息,不利于正确决策的制定。企业在实现财务信息化之后,企业能够利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对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企业各个部门之间通过信息的交流联系更加紧密,明显减少由于联系不紧密造成的财务失误。企业的领导者通过有效的财务信息实时的掌握公司发展动态,及时做出决策和调整措施,对于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三)降低财务风险)传统的财务会计处理模式多依靠人工,很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企业因此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信息化的推进以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凭借信息处理系统和相关工作软件完成记账、报账等基础工作,同时还能辅助财务人员完成较为复杂的计算、分析工作,明显的提高了工作完成的准确度,降低失误率,减少风险发生率。(四)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大数据时代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全面才能掌握更多的资源,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企业办公中的大量应用,以计算机设备为基础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信息,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很多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对内外环境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财务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些企业虽然也进行了信息化的建设,但是信息化层次较低,水平不高,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以及软件设备投入较少,没有让财务信息化建设发挥实质的作用。(二)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观念落后,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深刻,信息化建设在资金和人力方面都受限。大多数财务人员都没有受过系统的计算机能力培训,不能够掌握现代财务计算机操作技能,相关办公软件使用不广泛,不能够准确、快速的应用获得的数据资料。(三)财务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财务信息化建设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相应的软件系统,由于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较少,及时投入了成本也没有对设备、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限制了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四)财务软件的选择有待更新)大多数企业在选择软件时都选择该行业的通用软件,能够解决财务工作中的大部分业务,包括报表核算、成本核算等。但是企业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管理文化,通用的软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自身企业,业务特点也随着项目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因此财务软件选择不当会影响业务的处理效果,降低财务处理效率。

三、大数据时代下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对策

(一)加强对财务信息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财务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深入了解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汲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其次,还应该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动员全企业上下参与财务信息化建设。企业的财务人员应该积极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在信息化办公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二)建立健全大数据背景下财务管理制度)制度是一切活动的规范基础,企业要加强大数据背景下财务管理制度建设。首先是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企业可以基于大数据建立电子化财务预算管理平台,对企业的财务预算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电子信息化预算管理平台还能够实现对财务预算的动态监督,加强财务预算执行力度。其次要加强企业的财务成本核算制度,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加强对会计核算力度,保证会计核算要能够真实、全面且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资金运转情况和其他财务情况。最后要加强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制度。大数据背景下,企业更应该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企业应当意识到大数据背景下风险管控的重要性,利用信息化平台对企业的内外风险因素进行监控,加强财务风险预警和风险应对制度建设。(三)完善大数据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的财务办公需要依赖一定的信息和操作系统,因此,企业需要加快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时还要与企业其他办公系统加强联系,实现信息共享,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利于企业对财务活动的监管。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还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帮助企业降低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率,企业管理者也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轻松获得有效的信息,提高决策制定的准确度和科学性。(四)培养高素质综合性财务人员)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现代财务理论知识,还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系统的建设,积极引进高水平、综合素质强的财务人员,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同时财务人员也需要积极的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软件操作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库。企业也要加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为企业财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扩大财务人员的视野,了解当前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资金作为企业发展的血液,实现财务信息化对于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正确认识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是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磊.大数据时代下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相关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2017(10).

[2]侯晶,张秀芹.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信息化探讨[J].价值工程,2015(28).

财务信息范文篇10

关键词:大智移云;财务报销;财务信息化

随着国家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财务报销的业务统一要求做到能刷卡尽量刷卡,加之电子发票报销复核工作复杂,使得财务人员工作量明显加大,财务报销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也层出不穷。如报账过程繁琐、财务审批效率低下、信息延迟、沟通困难等诸多弊端。高校财务管理与服务中最能反映其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是基础的财务报销工作,是衡量一所高校各项事业是否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1高校财务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财务报销业务量大。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办学经费增加,涉及财务报销的业务也大幅增加,财务报销业务流程及票据审核过程复杂,每一笔报销业务都会涉及公务卡刷卡与还款信息核对、普通发票或电子发票信息核查、资金往来单位信息以及无现金打卡信息核对等,每一笔报销业务都需要财务工作人员逐笔核对,工作复杂繁重。1.2财务报销过程繁琐、效率低。传统的财务报销过程复杂切效率低下。首先是单据的审批流程繁琐,报销人员在备齐所有票据后,需要得到流程中多层级,不同人员的审核,若其中某一个环节对票据和报销规范提出质疑,不能得到相应批准,报销人员只能从头开始,重新更正材料后返回流程起点,直接导致某一笔报销业务会往返多次才能最终完成报销流程,费时费力。其次,报销人员非财务专业人员,对报销业务、票据规范不够熟悉,甚至在票据的粘贴过程中都会出现多次返工的现象。因此,传统的财务报销过程实在是太过繁琐、效太低,必须想办法予以破解。1.3各管理系统的信息不对称。财务管理系统作为数字化校园中相对独立且保密等级比较高的系统,财务信息本身可共享的并不多,如果财务报销过程中各部门所掌管的各种信息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性,就会造成报销人员在各部门之间的来回奔波,重复核对有关信息,直接导致报销业务办事效率低下。现阶段,很多高校各部门都有服务于本部门业务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但从全校来说,各系统由不同供应商提供,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各自的信息是不兼容、不交换的,这种情况客观上造成报销人员到财务处办理业务时,相应的审核人员、审批人员以及分管领导无法及时了解该笔业务的来源、出处以及预算情况,会造成复核工作效率低下。1.4财务报销相关制度宣传不到位。当前,国家出台的与报销相关的法规制度不断增多,例如,财政部于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行[2013]531号);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相关制度与规定不断更新的问题,加上一般教职员工对财务报销业务流程不熟悉,很多报销人员在办此业务时似无头苍蝇,而且他们提供的票据及信息很多都不规范,造成业务办理不顺利,导致报销人员对财务工作不满情绪,这都不符合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要求。1.5财务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化建设背景下,需要高校的财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常规的财务管理知识与技能以外,还需要结合计算机网络、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最新的财务管理软件操作技术。但目前,这种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员总体数量还是偏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财务报销业务需要。

2高校财务报销信息化的意义

2.1提升财务报销效率。传统报销模式下,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财务报销上,尤其在报销高峰期的学期末或年底。高校财务报销实现信息化后,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各业务部门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财务报销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同时打破财务业务处理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让财务信息处理即时化,能够采取随时随地的网络信息化方式进行报销单据的填写、审核和传递,能够显著地提升财务管理质量。2.2规范财务报销制度。传统模式报销体系中的票据的填制、审核,效率低下,失误率居高,加之报销单据种类繁多,大部分教师对于财务报销流程不熟悉,单据填写不规范不合格,导致报销不合格的事件屡有发生。在采取信息化、智能化报销模式后,能够实现对于原始单据的整理分析后,通过网络报销平台完成一系列规范化流程,避免多种信息的重复输入或者错误输入的问题。一方面使财务报销制度更加规范化,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节省也极大地节约了教职员工报销的时间和精力,节省了财务部门的管理费用,缓解财务人员工作压力,真正实现高校财务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3优化高校财务报销系统信息化的建议

3.1树立网络报销理念、普及报销制度。高校财务报销实践中,无论是财务工作人员还是教职员工,首先都应当树立全新的财务报销理念、拥有智能化思维,并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高校财务部门应该合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颠覆传统报销模式,将信息化报销手段的应用常态化。同时,财务部门应充分利用智慧校园网络平台,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广泛宣传与财务报销有关的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具体规章制度。财务报销信息化业务宣传应该做到通俗易懂,面向的是一般教职员工而非专业的财务人员,帮助他们理解和操作,适当时可设置沟通、答疑窗口,以便于正确引导组织报销。3.2构建高校财务报销。APP平台,实现财务系统信息化、智能化在大智移云的大背景下,构建高校财务报销APP平台,可以实现财务报销智能化,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服务的目标。具体操作流程可以借助财务报销APP平台来执行,完成预约及无纸化签批、无纸化电子发票认证,银校直连、最终完成无纸化网上报销,实现财务系统信息化、智能化。3.2.1建立预约叫号、预约报账系统。高校财务部门排队等候日常报账和科研项目的教职工一直很多,作为高校财务报销过程中的一套信息化、智能化系统,预约叫号系统可以有效缓解教职员工报销难、排队等候时间较长等问题。预约叫号类似于医院的预约挂号系统,需要报销的教职员工可以现在财务报销APP上预约取号,填写要求的部分信息,在指定的时间到财务大厅或在线办理相关业务。财务部门则可以根据财务报销系统中获取的报销数据信息,在对原始单据进行认证、审核,复核规范要求的报销业务会自动生成记账凭证,最后完成报销业务流程。也提高了报销业务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还很大程度上这缩短了教职员工报销等待的时间。3.2.2实行无纸化网上电子签批。为了解决财务报销中“找人难、签字难”的问题,借助财务报销APP平台可以引入网上电子签批流程,实现无纸化网络自主签批。经办人完成预约叫号、预约报销程序后,提交网上预约单后,在财务报销APP平台发起签批请求,此环节无需打印纸质预约单,由各级部门领导、负责人在平台系统逐级报批,待该笔业务全部审批完成后,经办人打印已经完成所有流程的审批单计入下一步操作环节。无纸化网上电子签批方式既减少了教职员工在财务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来回奔波,审批时间和地点也不会受到限制,能以有效避免报销过程中由于填写正确、手续不完整等的情况发生,使得财务报销流程更加顺畅。3.2.3通过银校直连实现无纸化网上报销。完成网上电子签批之后,可将票据识别、核对技术引入财务报销APP平台,通过平台系统自动识别、核对发票的真伪和信息的完整性。高校财务人员审核完相关报销单据和报销单后,再次对自动报销生成的财务信息进行确认,在审核无误后会自动生成会计凭证,最后将款项划转至经办人的公务银行卡账户上,最终完成报销整个报销业务。银校直连业务能极大地提高了报销支付效率。另外,核对后的发票信息将自动生成财务数据,形成电子档的财务资料,实现了无纸化会计档案,不再需要大量的在报销时纸质发票和打印件,减少了财务人员核对信息和后期整理装订及保管等工作的工作量,同时更方便查询各种电子单据和信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高效节能的目的。3.3增加财务人员配置,加强业务培训。当前大部分高校财务人员配置不足,而财务日常业务量不降反增的矛盾比较普遍,需要应适当优化财务人员配置,加强财务信息化业务培训,缓解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针对信息化、智能化财务报销平台的应用,高校财务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宣传和专业培训,学习相关软件平台的应用、熟悉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强化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应增加财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知识的流动性。一方面,让财务人员走出去参加专业培训,提供更多学习借鉴与交流机会,积极参加财务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以便适应信息化时代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

4结论及建议

大智移云背景下,高校财务报销业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高校财务报销APP平台,网络预约、无纸化报销程序的财务报销新模式,实现电子发票无纸化报销,将财务报销信息化平台建设便捷、高效的财务服务平台,使高校财务报销工作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总之,财务报销是高校日常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高校通过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应用于财务报销工作,可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更好地服务全校师生员工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雪源.高校财务网络报销模式初探[J].财会学习,2018,(02):42-44.

[2]张惠惠.高校“报账难”的根源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7,(10):168-16.

[3]李亚平.信息化条件下高校财务报账管理的优化[J].财会学习,2019,(07):21-22.

[4]郭爱玲.高校财务报销系统智能化研究[J].管理观察,2019,(0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