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22:07:57

财务问题

财务问题范文篇1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但这些指标是以企业清算为前提的,主要着眼于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而忽视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及企业因经营而增加的偿债能力,或者说这些指标都是以一种静态的眼光看企业的偿债能力的。另外,在速动比率指标的计算中假设企业的应付账款的偿债能力比存货的偿债能力强,有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有些应付账款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有些甚至根本不能收回。

二、指标的定义缺乏统一性

许多财务指标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例如,某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0%,或者某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这些指标并不能说明企业的什么问题,而只有通过与别的企业比较(横向比较)或和自己的历史情况进行比较(纵向比较)才能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或者经营状况。也就是说财务指标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而可比性的前提指标的定义必须统一。例如,主营业务利润率是用利润除以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得到的,而企业的利润至少有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形式,到底应该采用哪种利润却并未有统一的界定,这使得主营业务利润率缺乏统一性。

三、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被割裂

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各有优劣,而在实践在,财务分析往往将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割裂开业,并过分重视相对指标而忽视绝对指标。而实际上,有些绝对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净资产、净利润等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可以分析一个企业的销售规模,净资产可以反映该企业的资产规模,净利润可以反映该企业的获利能力。这些问题对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最好将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我们只知道某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为30%,就不能对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规模有很深的了解,但如果同时知道了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0000万元时,就会对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规模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

四、财务指标没有反映其内容结构

财务指标是由各种数字表达的,但这些数字往往只是反映了该企业有关项目的表面现象,对于数字背后的真实情况是很难知道。例如:应收账款这一常指标,在报表中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个总数,到底有多少是刚刚发生的,有多少已经逾期,更重要的是有多少是难以收回的,企业外的人是无从知道的,而这些对于分析该企业的应收账款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五、财务指标容易被内部人控制

由于目前会计制度采取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原则,内部人可以利用这一制度虚构某些交易与事项,从而达到内部人希望达到的财务数据,于是各种操纵财务指标的现象便应运而生了。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中严重地存在这种现象,几乎使人们丧失了对股票市场的信心。

从以上可以看到,财务指标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时所存在的种种缺陷,要求财务分析者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该考虑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获得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通过企业的有关财务指标获得上市公司真实的财务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进行规范:

1.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不仅应该从静态的角度看问题,更应该从动态的眼光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2.在利用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分析时,应该将近三年的财务数据结合起来,一方面注意有关数据的勾稽关系,另一方面注意产生不正常变化的指标,重点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

3.对财务指标进行统一的定义,只有计算口径一致,对比分析才有意义;

4.对特别重要的财务指标进行重点分析,并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验证其真实性;

5.注意将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财务问题范文篇2

财务公司是大型企业集团投资成立、为本集团公司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依法具有融资、投资和中介服务功能。财务公司在我国发展已经有20年的发展历史,从1987年第一家财务公司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到现在已经发展为上百家财务公司。在发展和运营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是:

(一)资金的规模小、来源少,制约了财务公司的发展和运营

财务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集团公司内部各个单位的长期、短期存款和委托存款,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少,而且资金规模偏小,多数财务公司注册资金只有几亿元。于是财务公司的运营活动必然受到集团公司的行政干预;由于资金规模比较小,金融职能有限、运营能力比较低,业务量少,收益必然比较少。

同时,还存在着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财务风险。因此,使财务公司运营的发展受到限制。

(二)管理模式的不足影响了财务决策的制定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团公司内部各个分公司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隐瞒货币资金的存量,将分公司的现金存入财务公司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以获取高额利息。从而削弱了财务公司的运营能力和资金监督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是央行对财务公司在经营的地域和项目上都控制得比较严格,比如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就很严,使财务公司无力对跨地域的资金进行运作,因而,对外营施工项目的资金缺乏监督和管理,影响了财务公司的财务战略决策。在这方面我们和国际还没有完全接轨,管理模式比较落后。

(三)产品同质化及金融产品的短缺给财务公司的盈利带来了极大地压力

财务公司与各个大的金融机构相比,其产品无非是对集团公司内部的结算、存款、贷款等服务,这些业务范围与各大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具有同质化特点,缺乏创新性和竞争力。各个大的金融机构将政策的优惠措施发挥到了极致,所以,财务公司在产品开发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这样一来更加限制了财务公司的运作规模,财务公司如果靠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维持运营规模,必然会使财务公司自身的成本加大,盈利空间变小。

(四)财务公司的人员素质比较差,难以对集团公司的资本运营做出卓越贡献

由于财务公司的人员大多数是从会计部门转入的,对理财规划比较陌生,而且服务意识和营销理念比较落后。另外,人员受教育水平也不高。根据网上的资料计算,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占全部人员比例的6%,具备高级职称的人员也只有4%,所以,这样一支业务队伍很难为集团公司的资本运营做出卓越的贡献。而在这方面商业银行和国际财务公司则正在卓越地开展运营工作。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财务公司的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比如中国第一家被摘牌的财务公司——华诚财务公司就是因为狂炒房地产、高额揽存款、高额拆借、盲目投资、高利放贷款等走上不归路的。其亏损已经超过注册资本的30%,连续三年超过10%了。

二、搞好财务公司运营的基本对策

(一)我国财务公司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应该借鉴国际的经验

应该和国际接轨给财务公司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在筹集资金和投资方面要允许财务公司进行良性的“多种经营”。比如办理成员单位和社会其他单位的财务融资顾问、咨询业务;保险业务;贷款和融资租赁;发行企业债券;同业拆借等。另外要加强“行业自律意识”,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督和管理,把违法苗头消灭在萌芽中。

(二)要协调好以下两个关系

1.集团公司和财务公司的关系。集团公司要重视、支持财务公司的发展,给财务公司一定的自主权利;财务公司要关注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依托于集团也要服务于集团。以实现集团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理财目标,要坚持运营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原则。

2.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财务公司要既为各个成员单位服务,又要监督成员单位执行集团公司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情况。

(三)坚持四项基本功能

这基本功能是结算功能、融资功能、资本运作功能和咨询服务功能。在这方面,一拖福赛特集团公司做的比较好,在2006年为企业融资6亿元,收效很大。要发挥好这个功能,企业必须有一套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要用制度保证各个成员单位以大局利益为重。便于企业整体资金的运作。

(四)财务公司应该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新产品新服务项目的开发

新的服务和产品要有突出的特点,要具有创新性。比如可以开展社会上其他企业和个人理财咨询业务等。

(五)要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大力提高财务公司员工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古人云:概有非常之功,必得非常之人。21世纪的金融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高附加值产业,财务公司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要地位,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金融员工队伍。人才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财务公司应该:

1.要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分批选派知识面广、年轻有为的员工进行二次学习深造,建立良好的激励和教育培训机制,培养一批懂金融专业知识、计算机技术和国际金融法规及国际惯例、熟练运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2.还要加大人事改革力度,把那些政治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懂经营和管理的同志尽快提拔上来,真正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动态用人模式;

3.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一些亟需紧缺的专业人才,提供优惠的待遇将他们吸引过来,以达到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增强竞争活力的目的;

4.要加大人才开发力度,紧紧围绕人力资源开发与有效配置这个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人才的规划、培训、考核、成长、奖惩机制。只有这样,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财务公司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六)完善财务公司基础设施建设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业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日益呈现出服务电子化、管理数字化、业务流程无纸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网络银行的出现引起了银行业经营手段与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成为银行在未来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关键。目前财务公司电子化建设不仅与国内其他金融机构的差距明显,更谈不上与国外同行相比,而且各财务公司基本上自成一体,相互间的差别甚大。对此,各财务公司要高度重视自身的电子化建设,这是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必经之路。因为它既能极大地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还可有效地降低经营成本。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网络银行的交易成本只是传统交易成本的三分之一,而且交易速度和准确性大为提高。另外,随着金融业务不断创新,一些新兴金融业务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才能实现高附加值的业务所占比例的上升,从而提升财务公司的盈利能力。

(七)努力提高财务公司综合经营实力

打铁还在自身硬,竞争的实质实际上就是各自实力的较量。尽快壮大财务公司经营实力迫在眉睫,其主要工作有两方面:

1.积极推行财务公司间重组联合,尤其是一些由国家部委改制成的行业性集团公司如电力、石油石化、航空航天等内部财务公司的合并重组势在必行,以适应国家产业发展和行业体制改革的需要;

财务问题范文篇3

关键词:企业运营;财务管理;问题;策略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取得较多突破性的成就,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现行企业运营管理中,财务管理问题仍较为突出,如较多投资公司,因自身财务管理质量不高,不仅难以保证提升投资效益,且很大程度上影响被注资单位的发展。因此,对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司运营中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1.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本文在研究中主要选取投资公司作为实例。该类型企业在实际运营中,主要以股东身份在项目企业中参股,通过有效的投资以达到利益获取目标。整个运营管理活动涉及极多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若财务管理质量较低,便会影响其目标的实现。但从现行企业管理体制看,关于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存在较多不合理问题,如在管理流程、岗位职责以及部门分工等方面,并不具体明确,直接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不具备较强的操作性与针对性。同时,在财务管理活动中,领导层职能模糊、部门协调配合的缺失等问题也极为明显,究其原因在于当前企业中的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2.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

除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外,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也是影响财务管理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如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等。从大多数现行企业运营管理现状看,它们尽管在这些机制方面不断进行完善,但多采用“照搬套用”等形式,实际应用在企业内部控制中便会出现“水土不服”等现象。同时,也有较多中小规模企业,并未在企业中构建这些机制,导致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内部审计不到位、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频频出现,影响企业整体管理水平[1]。

3.财务管理存在误区

以投资公司为例,其在开展财务管理活动中除考虑到自身外,还须实时监督被投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确保自身利益不受到影响。但事实上,较多投资企业对于投资管理、内部管理并未真正理解,多会表现出重项目而轻效率、重投资而忽视管理等现状,一旦投资成功后,便以为效益获取的目标已经实现,忽视对投资项目的有效管理,被注资企业完全出于放任自流状态。这种情况下,因投资企业未对自身资金使用与被注资企业财务情况进行监管,很可能出现项目投资决策超标、工程预算超标等情况。

4.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人员是否具备较强的素质将会影响财务管理活动的成败。然而现行较多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极低,无论从专业技能还是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都表现出缺失状态。以专业技能为例,财务管理人员须正确认识投资企业运营中多以资本运作形式为主,要在管理活动中兼顾财务行业、投资项目等内容。但较多财务人员在操作中多集中于财务报表内容,而完全忽视项目特点。另外,也有部分人员容易在利益驱使下,出现得过且过、刀下留情等现象,财务信息失真由此产生[2]。

二、改善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1.管理机制的完善

针对现行财务管理机制不合理问题,在完善中主要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管理机制的完善。可根据当前企业内部管理要求,将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报账、记账、建账等内容进一步明确,且注意引入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得以提升。第二,审批制度的完善。在当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仍表现出人员或部门权责模糊问题,对此要以当前《会计法》《公司法》等相关要求为依据,对相关人员与部门职责进行明确。第三,会计制度的完善。以投资企业为例,其会计制度的完善除表现在内部管理方面,也体现为指派相应的人员对投资对象财务活动进行调查与监控,并及时向企业上报。

2.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

对于内控机制问题,在完善中主要考虑从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方面着手。例如,在监督约束机制方面,主要要求对投资项目实时跟踪问效,判断当前资金是否存在浪费、损失等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在激励机制方面,可将财务人员工作水平与其自身绩效挂钩,这样不仅可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也可调动人员积极性。另外,在内控机制完善过程中,也须对人员素质不高问题进行解决,如引入相应的培训机制,适时将相关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向人员讲授,以此为企业打造高素质人员团队。

3.财务管理重点的明确

实际开展财务管理活动中,须将管理重点置于两方面。第一,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将重点放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针对企业所有运营管理活动,做好成本核算工作,确保运营成本得以降低,且现金流使用效益不断提高。第二,对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对于被注资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须明确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使用方向等,使投资风险控制到最低,这样才可使企业效益获取得到保障[3]。

三、结论

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性是影响企业运营管理的关键性因素。在实际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立足于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弊病,包括管理机制不完善、内控制度缺失以及人员素质不高等,在此基础上不断健全相关机制,并保证将财务管理重点凸显出来,以此提升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作者:林冰冰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彭诗棋.内控视角下的兴安财产保险公司运营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3.

财务问题范文篇4

关键词:财务共享模式;内部控制问题;解决对策

在财务共享的模式之下,内部控制问题尤为突出,应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与特点等,构建出与时俱进的内部控制模式,加大内控管理力度,以此促使财务共享工作的合理落实与严格实施。

一、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控制问题

(一)风险问题。在以往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工作人员会与相关的业务直接接触,熟悉具体的内容,容易结合合同履行条款以及付款情况等进行风险的管理,然而,在采用财务共享模式之后,相关会计工作人员会与各种业务相互脱离,相关系统也是各个部门的审批人员进行处理,会计人员对相关数据的控制与管理被削弱,原本存在的外部风险问题,转变成为内部的风险问题,此时如果不能合理的开展内控互动,将会诱发一系列的缺陷,使得会计工作信息的真实性降低,无法严格的分析与控制。(二)相关的工作存在局限。对于财务共享的相关模式而言,其中包括的业务内容较为烦琐,所涉及的流程也很复杂,业务的数据信息存在集中性的问题,相关的会计工作职责精细,接触的内容存在限制,很容易出现片面性的现象,此时如果内科工作的实施与规划部正确、不合理,将会诱发严重的风险问题,使得整体工作的质量降低。(三)财务核算的信息化诱发的问题。在以往的工作中只能进行人为以及岗位的管控,而对于财务共享模式而言,其对信息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核算期间应保证各种工作的集中性,这会导致相关工作面临严重的风险问题,难以更好的进行处理。如果无法合理的开展内控活动,将会诱发信息缺失现象、系统错误运行现象等等,内控部门无法正确地进行配置处理。

二、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控制对策

(一)统一相关管理机制的标准。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已经充分意识到财务共享相关模式的重要性,并将其合理的渗透到财务管控活动中,然而,所使用的标准还延续传统的工作标准,难以充分落实各方面工作,甚至会导致内控工作受到影响。所以,建议统一具体的标准内容,结合相关的共享模式,创建出相互适应的标准体系,提升各方面的工作质量,以此促使各种工作的严格落实。另外,在内控管理期间还需创建出各种工作标准,研究其中是否有缺陷现象,通过标准的落实,提升内控工作的水平。(二)制定完善的责任制度。如果不能合理的明确工作职责,会导致在内控环节中出现主体性的问题,很容易诱发扯皮结果、推诿问题,导致风险的发生几率增加。所以,在工作期间应创建出较为完善的责任制度,将各个工作职责落实给每位人员,分配相应的工作任务,集中的进行调配。在明确责任之后应对财务数据信息、工作流程以及其他信息等进行研究,统一开展核算处理工作,如果责任范围之内发生了会计管理问题,就要对负责人进行惩罚,通过奖惩方式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在编制责任制度的过程中,还需按照目前的财务管理工作特点与规律,明确内控工作的内容与责任部分,规范各方面的工作行为与方式方法,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三)开展集中类型的管控活动。目前我国在财务共享模式方面,发展的时间很晚,流程还有着缺陷性问题,这就导致相关的流程不能满足工作人员的要求,导致模式的落实受到阻碍。所以,在工作中应将财务共享模式当作是一种管理体系,开展集中类型的管控活动,将服务、客户等终端相互分离,重新进行各种业务之间关系的明确界定,标准化的实施相关财务管理等活动,并开展划分与协调等工作,以此增强各种工作的集中水平。采用此类管理方法,可以确保工作流程向着系统化以及标准化的方向进步,相关人员按照流程的标准与要求执行自身的任务,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细化规章制度,明确内科工作是否有一定的可行性,要求各个部门结合工作内容、需求等进行处理。在此期间,还需创设专业化的机构与部门,要求按照财务共享模式之下的内控工作情况与特点等,制定决策以及战略计划,达到良好的财务数据信息共享目的,并减少工作强度,促使整体效率的有效增强。(四)创建网络信息平台。通常情况下,对于财务共享模式,其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很高,为保证各种工作的有效落实,应加大内控工作的实施力度,创建出相对应的信息平台,利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合理开展财务信息的处理工作,保证整体信息的完整性,提升数据的真实性。在创建信息平台之后,要求将所有的信息输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其中包括:财务数据信息、内科管理信息等等,要求每个部门都要按照决策要求与战略内容等,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预防对其长远发展与进步所产生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应将信息平台的监督作用与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贯彻具体的战略内容,增强信息共享工作的有效性。要求工作人员在有关信息平台的帮助之下,正确地完成相关任务,详细的查找各个工作部分中的缺陷问题,遵循精细化的整改原则,保证每项工作都能在规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完成,督促财务管理人员按照自身工作标准执行任务,杜绝遗漏问题与疏漏问题,以此增强自身工作的可靠性以及有效性,将先进工作方式的作用,全部发挥出来。(五)内控手册的合理优化。在相关的共享模式落实期间,企业在财务管理领域中,具体的工作流程出现了变化与改革,总账数值、应收款与应付款的数值、报销数值、档案管理等,都出现了改变,需要通过共享中心进行系统化的处置,为提升内控工作的落实效果,应开展各方面的信息与风险评估活动,重新进行风险清单与各种矩阵的编制处理。在此期间,还需合理的开展检查以及评价等工作,按照手册的要求进行控制,并渗透到经营管理活动中,以此增强检查与评价工作深度,了解制度中有没有缺陷问题,创建出一系列的评价体系,可持续的针对内控模式进行改善与纠正。(六)做好风险问题的管理工作。对于财务共享模式而言,在落实的工作中工作职能也开始出现改变,人员面临着转型的局势,使得各种基础性与烦琐性的工作减少,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开展财务以及内部等管理活动中,为更好的实施工作,还需正确开展风险控制工作,搜集各种计划方案,按照要求将其作为决策阶段的主体依据内容,以此预防风险问题。在此阶段还需按照具体的要求,加大内控工作的实施力度,结合工作流程特点与其他的环节特点,创建出信息缺陷问题的分析体系。(七)培育高素质的人才在内控工作中应结合新的财务工作模式,培育出更多的优质人才,使其可以合理地参与各种工作。一方面,应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各种技能的教育,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使得内控工作的落实与实施得到帮助。从另一方面来讲,还需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其责任观念,增强职业道德素养,使得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可在自身工作中尽职尽责的完成内控工作任务,以此督促财务管理工作的合理落实,达到最终的处理目标。

三、结语

在财务共享的相关模式之下,内控工作还面临缺陷性问题,应予以重视,从时展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工作中可以根据目前的缺陷特点与实际状况,科学化的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增强内控工作在其中的实施力度,规范整体的工作行为与方式方法,使每项工作的实施均可以符合标准。同时还需按照目前的工作特点与要求,正确开展内部管控活动,将财务共享模式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符合具体的标准与要求,提升各方面的工作效果,从根本上提升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彭维.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J].知识经济,2018,22(19):84-85.

[2]冷兆立.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控制问题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4(15):169-170.

[3]高雷.基于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探析[J].中国经贸,2018,11(1):201-202.

[4]杨雨泽,苏玉珠.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控制与实施[J].商场现代化,2017,33(12):178-179.

财务问题范文篇5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1医院财务管理概念

医院财务管理指的就是对医院运行资金进行的管理,对医院资金在分配、筹集等各种方面的运用进行计划和监督,是能够保证医院正常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我国对医疗基础设施给予重大的关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医疗制度改革不断发展的情况之下,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医院各方面都要进行合理的改变.医院财务管理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所需要进行的改变发展更是迫在眉睫.

2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相关部门缺乏财务管理意识,财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财务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在一些医院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医院相关管理人员的财务意识不够完备,因此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所具有的作用没有被发挥出来,以至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之上,而不能够达到真正有效的工作效果,也不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对医院财务管理的改革具有阻碍作用.虽然医院在人才引进的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改变,但是在财务管理的部门所引进的专业人才却是相对较少的,许多的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而且也不具备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所以这方面也是主要问题.

2.2医院在一些设施建设投资上太过盲目,对投资项目的价值不够重视

医院进行医疗设施的采购以及医院房屋建设中,不能够对医院资金进行合理科学的分配,而且在投资之前也没能够对投资收益和价值等做出计划判断,导致了一定的盲目性,对医院资金的合理利用率不够高,使得一些资金被浪费.

2.3预算编制不科学,人员执行力度不够强

医院财务进行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医院进行财务预算,是以医院的工作任务与发展计划作为基础,对各个方方面面的资金支出进行预算安排,以达到合理利用医院资金、促进医院有效运转的目的.但是有些医院却对财务预算并不重视,编制不科学,而且人员对于预算编制的执行力度不够强,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以至于预算管理工作得不到彻底的执行.

2.4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如今医院普遍实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都是较长时期以前所制定的,到现在仍是没有改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的变化,医院财务管理制度需要做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改进发展.如今大多数医院所运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中的条规条例不够完备,在现实中也无法得到运用.而且对于一些职责也要界定分明,防止出现内部人员互相推诿的现象,对医院财务管理的整体发展也不利.

3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对策

3.1强化医院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

医院要加强财务管理的话,就要注重对内部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力争建立一个健全的医院财务管理监督体系,这样一来,医院的各个不同的部门、肩负不同职责的人员之间相互监督制约,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效率,能够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3.2改进并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

具有合理科学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是能够流畅进行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前提,改进完善了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才会依照制度中所设定的方面进行工作,提高医院资金的利用率,还能够使得医院经济与社会利益双丰收,对医院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3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

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是其主要问题之一,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就不能够无视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医院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总体综合素质,加强财务人员的财务意识和专业财务知识的学习,并且要增强财务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以达到有效遏制财务人员的“监守自盗”现象的产生,也能够防范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风险的出现.

3.4对医院财务管理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

在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对其工作进行分析,能够充分了解工作中的各个部分和细节,而进行评价,就能够使得工作中的优缺点被了解,从而财务管理相关部门才能对此进行相应的改进,为财务工作人员提供信心,最终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医院发展的最终目的.

4总结

当今医疗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医院财务管理作为医院运行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就必须对其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剖析,从而能够就相关的问题作为基础进行改进和完善.本文根据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认为医院财务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需要完善和健全,希望本文中所提出的对策能够对加强我国医院财务管理提供推动力.

作者:李旻 单位: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财务问题范文篇6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农村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村级班子的团结,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的融洽和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1]。目前,一些地方的农村财务管理仍然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存在的问题比较多[2]。

1当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财务制度落实不到位,财务管理混乱

一是帐款没有分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和村级财务制度明文规定,帐款要分管,但是有的村干部包揽了会计、出纳之职,直接经手现金的收支,包办代管,一人说了算,会计成了“记帐员”,出纳成了“票据保管员”。二是现金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在财务管理中,库存现金数额有明文规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村的库存现金超过了规定数额。有的村干部为了达到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用白条抵现金,严重违反了财经纪律。三是支出票据不规范、不合法,白条顶帐现象严重。

1.2挥霍公款现象严重

存在收支失衡、支大于收、非生产性开支过大等现象。有的村集体收入很少,甚至连正常的开支都难以维持,但村干部在花钱时,从不考虑项目支出是否必要,有钱就花,没钱再想办法。有的村村级集体经济条件虽然较好,但村干部只顾自己享受,有的用公款吃喝玩乐,年招待费达几万元,甚至达到十几万元;有的以外出学习考察为名,到处游山玩水,开支无度,挥霍浪费。

1.3农村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财务工作不规范

由于中国农村会计工作起步较晚,财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最终导致财务处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村级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在会计处理时不按有关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有的账簿设置不全,不设总账、明细账,做成了糊涂账、流水账。二是原始凭证内容残缺不全,签字审批混乱,甚至自批自报。白条抵库、白条入账现象也比较严重。三是会计岗位设置混乱,往往是一个会计人员身兼数职,极易导致私存、私借和挪用公款等现象发生。四是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看村干部脸色和意愿行事,导致会计核算不规范,信息失真,产生所谓的“书记账”、“主任账”。而在这些村干部离任时,又不进行财务交接,经常出现“包包账”、“断头账”。

1.4民主理财搞形式,财务公开走过场,监督乏力

在大多数村组,民主理财、村级财务公开就是一句空话,根本没有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村民理财小组成员是由村主任提名、村委会批准产生,使民主理财失去了作用。二是部分理财小组的成员不懂财务知识,不熟悉财务工作,不按规定理财,对违规违纪的收支单据仍然签字同意报销,起不到监督作用。三是财务公开搞形式,走过场,搞半公开、假公开。

2解决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提高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各级领导一定要克服重生产、轻管理的片面思想,真正把财务管理作为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密切干群关系、保护集体财产,把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纳入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列为当前工作的核心内容[3]。

2.2切实推行“村财乡管”制度

在坚持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资金使用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推行“村财乡管”制度,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独立核算。“村财乡管”就是要在乡政府成立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并为各村分派一名助理会计,而各村成立村级民主理财小组。村助理会计也属于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由乡财政部门选拔、指派,负责各村现金代收、代付及票据的初步审核,并将合格的票据送至农村财务服务中心报账。民主理财小组必须经村民民主选举产生,村主任及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小组成员。“村财乡管”具体的做法即对村集体经济的直接经营收入、各项税费、各种费用支出、债权债务等一切经济业务均由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分别建立账户,进行财务核算。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发生经济业务取得原始凭证,主要经办人在取得的原始凭证上签名,注明用途,按规定在村主任签字审批后交给村助理会计,村助理会计审核原始凭证后交给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农村财务服务中心要对村助理会计送来的原始票据依据会计法规及相关制度进行审核,对不合理的业务要予以退回或驳回,对于合理的开支予以报销,付出现金或开出支票。财务服务中心的职员处理完账务后将会计资料装订成册归档,实行一村一档,统一管理。

2.3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保持财会队伍的稳定

各乡政府要重视对农村财务人员的培养。一是通过对农村财务人员统一培训和考试,选拔一批年轻、有能力的人员充实到农村财务队伍中来,从整体上提高农村财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二是加强对农村财务人员的后继管理,如制定业务考核制度、继续教育制度、轮岗交流制度等[4]。三是加强农村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对新法规、新政策要及时组织学习,使他们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2.4全面推行村级财务公开,完善群众监督机制

将村级财务活动情况及有关账目定期如实地向全体村民公布,加强群众对农村财务的监督,交给群众一本明白账。财务公开应当及时,由农村财务服务中心提供数据,每月或每季公布一次财务收支情况。对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要专项公开。年终公布各项财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专项资金筹集和分配等情况。公开方式以公开栏为主,公布的内容要完整,做到摘要明白,切忌隐瞒收入与支出,使群众对每项收支都明白,便于群众监督。

3参考文献

[1]黄贵华.如何规范村级财务管理[J].农村财务会计,2009(10):24-25.

[2]郑琪.农村财务管理问题浅议与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3):17-18.

财务问题范文篇7

(一)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疾控中心在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不仅不能够衔接新的财经法规,对于疾控中心制度的执行也不能与之相适应。在管理的过程中,因为疾控中心是国家单位,所以财务管理者的意识相对薄弱,缺乏固定的原则来约束整个办事过程,没有一套有效的机制来管理资金,对于财经的法规制度也没有严格的执行,所以导致疾控中心出现财务管理弱化的现象。

(二)资金管理中存在着漏洞

疾控中心作为直接隶属于国家卫生部的国家机构,所以工作人员在财务工作中并没有对岗位进行严格的分离,甚至还会发生出纳和会计串岗的问题。针对于大多数的疾控中心而言,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所以容易出现一些疏漏在财务管理上,比如公款私用,在转移资金时采用虚列支出的方式,设置小金库等。

(三)财务管理中缺乏系统的有效控制

目前来看,我国疾控中心主要是由国家投入资金,但是国家只是单纯的将资金投入到里面,在对资金进行管理中并没有直接的参与。因此,很容易出现疾控中心管理者对资金私自占有的现象,当投入资金时表现的很积极,在资金完全投入到里面之后,并没有具体的进行掌控资金的用途。对于那些领导管理意识相对薄弱的疾控中心而言,并没有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措施用以资金支配的整个过程,所以,这就为有些人为自己利益公费旅游、消费、大肆挥霍创造了条件。

(四)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没有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的疾控中心占大多数,并没有将有效的财务管理运用到中心的管理过程中,而且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不能将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纳入到整个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中去。由于没有形成一套强有力的内部监督制度,在实际管理中出现问题时,就会出现制度没有约束性的局面。在部分单位管理层之中,有些人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利为了谋取个人或者是团体的利益让财务人员专门做假账,这种不正当的做法,将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完全置若罔闻。

二.针对疾控中心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首先,要将财务管理意识普及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作为单位的领导尤其是要着重加强,因为,只有领导真正加强财务管理意识,才能够真正重视单位的财务管理,才能够推动和加快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脚步。其次,在实施财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还应该有一套财务监督制度与之相配套使用。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监督制度并真正投入使用,才能够有效的对疾控中心的高层管理者进行监督,从而防止滥用职权为自己谋利的现象的发生。

(二)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一批优秀的财会人员

在我国目前的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中,在对财务人员进行招聘和管理时,疾控中心一定要在财务管理方面对新招进的人员进行培训,将国家的财务规定仔仔细细的普及到每一位财会人员的身上,让他们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他们对于新形势下的疾控中心财务管理工作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好的适应,从而促进财会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针对国家新出台的财经法律法规,要及时组织财会人员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出优秀的能适应新财经法的财会人员,并在疾控中心财务的管理中运用自己所学习到的新知识,提高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结合计算机网络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可以随处看到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在对疾控中心的财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将计算机管理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在对财务进行管理时结合先进的网络手段,不仅实现了人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大量节省,还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随时接收和学习新的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于与计算机相关联的管理知识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将计算机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管理中。

三、结束语

财务问题范文篇8

通过标准化流程进行财务、业务工作,达到组织机构优化、业务与财务流程规范化、运营成本低、工作效率高的管理方法。[1]它是基于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统一的系统平台、ERP系统、操作流程等来实现的。[2]

二、M公司推行财务共享服务的背景

(一)扩张战略的需要。M公司属于事业单位改制的国有文化企业,即兼有行政、事业和企业特征,在互联网发展飞速的今天,无论是行政舆论的要求,还是自身发展的需求,原有财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已经无法满足其行业整体的发展需求,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二)紧密结合业务,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决策支持作用的需求随着发展的需要,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以及业务核算复杂性增加的要求,M公司有众多分公司,增加了大量的财务人员,原本在各个分公司设立的财务部门需要从财务核算到财务管理的转变,没有实现专业的分工,大量精力消耗在基础的核算工作中,由于职业判断的差异,造成业务核算的不统一,无法提供高质量的管理决策支撑。(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需求。M公司各个分公司的业务模式高度统一,庞大的财务人员的队伍,造成各个地区的财务人员不可以重复交叉使用,财务部门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财务管理的效率不高,业务的发展支撑不足,降低财务成本,成为公司财务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实施方法与实施步骤

M公司对财务共享中心的成立采用统一设计,整体实施,分步实施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分以下几个步骤:(一)梳理业务。由于实施财务共享涉及M公司下属所有分公司及子公司,公司首先对原先的业务进行了梳理,根据业务实质将碎片化,分散化的业务进行整理、归类和区分。(二)统一制度。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政策、内控制度等进行了统一。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使用包括建立标准化的会计处理方法,统一的作业流程,使用相同的信息化系统,一致的数据标准。(三)建立标准化流程,搭建共享服务平台。通过几轮次的实施调研,在专业机构进行专业、科学、合理的分析后,结合M公司实际,对其内部组织架构进行了全面分析后,再进行业务流程简化,建立与财务共享服务配套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完成各级分公司财务职能与共享中心职能分工和作业标准后,系统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是实现共享服务的关键一步,需要建立强大的网络系统以及企业信息系统平台。将每一个业务面,对应到不同的功能模块;每一个控制点,对应到模块的相应的操作点。如财务共享系统通常主要包括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影像模块、流程管理模块、银企直连模块等。在各个模块中将业务电子单直接关联财务做账,从而自动生成会计凭证。

四、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

(一)数据衔接带来隐患。在财务共享实施初期,由于共享中心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参与者对于业务实质的理解存在不到位、提供的基础数据有误,使得系统数据衔接错误,在标准化作业下,输出数据会偏离实质。为修正数据导致初期工作量不降反升,工作效率短期内无法提升。如,M公司在共享实施中,对于新增项目管理模块业务梳理时,要求工程管理部门按照财务总数据细化每一个供应商、每一个项目的应付数据,但由于业务部门对于模块业务与财务数据逻辑关系不理解,导致在日后工程管理中发现大量项目的期初数据有误,在后期核对和修正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二)信息化技术管理能力不足。企业财务共享要发挥其高效,高质量的作用,要建立在良好的信息化技术管理能力的基础上。M公司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信息化技术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在进行大量的基础工作后,仍不能快速从后台提取前台业务形成的数据,经常需要对系统报表输出的数据进行二次加工才能真正使用。一些财务人员渴望实现的功能,需要较长周期的二次开发才能实现,降低了管理效率。(三)现有人力资源素质不能满足财务共享服务的要求。财务共享服务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员工在统一平台上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报告等操作,但由于员工对于新的管理要求不能胜任,新的管理系统不熟悉导致共享实质弱化。如M公司在共享分步实施过程中,业务操作和管理部门员工不适应信息化管理,不懂得运用信息化的便利,通常会按照原来的流程进行工作,无法从共享系统中快速提取信息,降低效率。(四)财务管理和核算职能分离。M公司实施财务共享凸显了一个多数财务共享实施都会经历的显著问题就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容易造成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严重脱节。[5]财务核者由于脱离财务管理的职能,在进行核算时候往往不会考虑管理对核算的要求,从而不能很好的发挥监督的职能。

五、对实施过程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充分的衔接工作。无论是在实施前的基础数据提供是否准确的问题,还是在实施中进行数据修正的问题,对财务共享实施都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加强实施前基础数据整理要求的培训,让基础数据的提供者、整理者以及审核者明白数据的意义和作用显得至关重要,需要通过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聘请专业的机构来同时完成该部分工作。(二)选择好共享平台实施方。财务共享能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一个包括供、产、销、客户、供应商等业务环节模块的统一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每个模块都需要建立对应的操作和管理规则,且能支持大量原始数据的查询、统计及汇总,用这样的信息化平台来加强企业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的全面整合,信息的高效共享。以上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实力很强的、有充分的经验和能力信息技术平台提供方帮助企业实现。(三)加强共享中心参与的人员培训。在财务共享实施过程中,前台各类业务凭证的业务处理和推送,是后台财务系统进行账务处理的依据,因此后台需要能够实时查看到前台的业务信息,并且前台业务的准确率、准确性会直接影响输出的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因此,与财务共享实施相关的每一个业务操作员,审核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对于业务的理解和实施操作的准确性都非常重要,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能够根据企业业务的发展变化,在信息化技术平台中增加、减少或者修正设置对应的模板,实现无纸化的财务,使得财务共享的顺利实施。所以,企业在财务共享推行之前或者在准备实施财务共享时,就对共享中心的参与者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培训过程中要尽量进行百分之百还原业务的实操,并对参与培训的员工设置考核目标,以此保证培训效果。

六、总结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目的是合理优化业务流程,新建立的标准化服务体,以此来提升业务处理的效率,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降低企业的成本,控制企业的风险。但实施财务共享中心,必须能够把控好每一个实施阶段,解决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强大的信息化技术平台强化为依托,用科学、合力、便捷的业务流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大的人力资源素质,来提高财务共享平台的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财务共享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项军.浅析企业财务共享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8(23):125-126.

[2]郭万莉.如何推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服务[J].财务与会计,2016(23):48.

[3]张静.财务共享模式在广电行业财务管理中的构建探索[J].当代会计,2018(7):34-35.

[4]陈虎主编.从新开始财务共享、财务转型、财务智能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10.

财务问题范文篇9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对策

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给企业经营管理拓展了新的空间,对信息的获取、处置和运用越来越成为管理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作用在国内外一些品牌企业已得到了实践的检验。数次败阵的美国传统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高科技优势,在与日本及欧洲企业的搏杀中大获全胜,使传统企业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近上世纪末来,比尔·盖茨提出了“数字神经系统”,就是以企业信息全面计算机数字化为基础,以网络系统为载体,再加上全体员工的参与,达到对企业的管理就像一个人控制自己肢体一样灵活、迅速、高效。从这样的发展形势看,虽然传统的市场、资金、技术、人才仍然是竞争的重要因素,但最核心的还是信息之间的竞争。谁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谁能够在第一时间完成对信息的有效使用,谁就掌握了商业竞争的主动权和胜算率。企业尤其是石油石化企业,如何寻求突破,在流程规范化、管理精细化、决策信息化的进程中通过信息管理的提升,实现向信息管理要效益的目标,成为石油石化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一、油田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足,工作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没有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组织机构,信息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大都是穿插于有关的财务制度、办法的章节之中,浅浅一说,泛泛而谈,没有独立成文,对财务信息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长期执行兼岗履职,财务信息对基层部门不透明、不公示,对同级部门有保留,不共享。以成本信息为例,目前会计部门提供的仅仅是油田企业月、季、年的原油生产总成本、单位成本等信息,但并没有提供油田企业当月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是多少,边际贡献是多少,毛利率是多少,油田开发的经济成本是多少、决策的成本底线在什么地方等与决策息息相关的信息。

(二)误将会计电算化视同为财务管理信息化

ERP的投入使用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核算效率,一些人就认为等于建成了会计领域的“共产主义”,满足了。还有人认为,这就是财务管理信息化。但事实上ERP只是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从业务的发生、入账、审核、分配到结算的会计账务核算功能,虽然也具备一定的管理功能,但在财务信息方面上,远没有达到目标成本管理、责任会计制度的专业化水平,对一些常用的投资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等管理技术也没有纳入其中。提供的信息是有局限的、有限的。另外,有的人还用ERP代替信息管理,当需要信息时,流行语就是“自己上ERP里查”。且不说既费时费力和不够专业化,而且容易造成财务信息使用的不准确。工作中就有负责成本的同志去查阅税务信息,因税务知识有限,出现税款信息使用错误,造成笑话。

(三)对会计信息转化为财务信息的能力不足

目前,管理会计、质量成本、系统工程等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技术在财务工作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对财务信息的要求突破了传统会计信息的理念和意义。也就是说,在应对企业未来的管理中,不仅需要会计意义上的资产、成本、利润等信息,更需要资产评价、市场成本、投资决策相关的变动成本、现金流量和投入产出等反映企业未来管理的信息。而目前恰恰就缺少这种能够把会计信息通过加工、整理、分析,由原来只反映过去历史的死东西扩充为反映企业未来活信息的能力。

二、企业财务信息与会计信息的区别

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是指企业为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和监督的活动。正确理解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定义,划分会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区别,对于开展财务信息化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从内容看,会计信息主要指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附注。强调的是一种利用核算技术取得信息的过程。财务信息则包括了会计信息,并通过对以会计信息为主要“原料”的资源进行运算、分析、加工等方法取得一些新信息。强调的是利用管理技术实施“原有+创新”的过程。

二是从作用看,会计信息都是在历史成本计价方式下取得的,其作用是客观地反映在过去的经济活动中价值量的变化,向投资人、债权人和管理者揭示已发生的财务情况和已取得的经营成果,属于典型的“过去式”。财务信息不仅采用了历史成本计价法,还采取了其他的计价方法,如在对未来投资项目上采用了净现值法,在进行市场预测中采用了变动成本法,在设备重新购置中采用了重置成本法。这是其一。其二,通过销售保本点、现金流量、边际贡献、投资报酬率等指标分析,新增了反映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测信息”。

三是从信息表现形式看,会计信息基本上是内部生成,通过货币计量,以“原生态”的数字形式提供给信息使用者。财务信息则不然,一是有相当多的信息如管理计划、市场预测、财务评价等多以文字形式提供给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者。二是有相当多的信息并不来源于企业内部,而是外部环境。如市场销售、应收款项清欠等信息,内部是不可能得到的。这也是会计信息不能代替财务信息的一个重要理由。

三、关于加强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几点思考

企业对财务信息的管理,应当建立一座能把产品研发、物资采购、生产销售等资源进行高度重组、融合、再分配的平台,并以这个平台为载体,向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分别提供不同层级的信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向信息管理要效益。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虽然近年来对财务信息管理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仍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现象。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一是明确CEO是财务信息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负责。CFO负责财务信息工作的组织开展、软件开发、网络监控和人员培训,并逐步实现信息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二是加强财务信息管理的宣传力度,普及财务信息管理知识,纠正会计电算化就是财务信息化的错误观念,为财务信息化管理营造良好氛围。

(二)建立专业化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

机构、制度和人才是实施管理的核心硬件,就如同开办企业离不开资金、设备和技术一样。要实现财务信息的制度化管理、规范化运作,一是要成立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定岗定责,提高组织保证力度。二是把插入在财务管理制度中的信息管理规定、办法提出来,重新整章建制,建立新型的财务信息管理流程、规范和制度。三是积极开展人才培训,掌握专业化信息的管理手段、方法;同时,在岗位设置上,由兼职履责改为专职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人员的才干。

(三)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职能分离,提升信息收集、整理和处置的效率

从划小核算单位到油田“五单”管理,从会计手工核算到ERP,我们的思维始终把会计核算作为推进实际工作的重点,而把管理作为了口头推进工作的重点。原因是什么?除了观念上的习惯,那就是一直没有实行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职能分离,用一个机构同时实现会计核算和监督(管理)两个职能,造成了“核算不细,管理不精,信息不畅,作用不高”的局面。如果不实行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职能分离,就会严重影响对财务信息的交流、使用和管理,因为谁也无法保证在兼岗履责的情况下能让信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的效果。事实也证明,美国的大企业能够在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中打败日本、欧洲等竞争对手,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实行了核算与管理职能的分设,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处置中占得了先机,从而获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四)加强信息的集成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和风险控制力

越来越多的企业失败教训表明,信息不灵、管理效率低下、风险控制不力是造成企业经营失败的三大元凶。但这三大元凶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加强信息的管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企业任重而道远的基础工作。一是将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等信息纳入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拓展信息来源,丰富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内容;二是将预算管理、责任会计制度、变动成本法等现代管理技术融入会计电算化,增加财务信息的科技含量;三是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置实施流程化运作、标准化管理,消除信息传递不规则、不规范和“孤岛”现象,减少人为差错。总的目标就是达到“四个对”:即对每一次作业都能产生标准的量化;对每一项控制都能得到适时的结果;对每一条信息都能得到及时使用;对每一项决策都能得到可靠的信息作保证。从而起到强化内部控制、规避市场风险、化解财务危机和提高决策水平的功效,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

财务问题范文篇10

一、债转股从财务角度的理解

“债转股”简单地说就是由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将企业在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转为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此时的债权人就变成了股东。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可以看出,债转股(即准则中所称的债务转为股本)是企业债务重组的一种方式,而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债转股中的债务人又分为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两类。目前在我国,股份有限公司的债务转股本实际较少,并且还受到《证券法》的较大限制,而非股份制企业对债转股的实际需求更大,也更为迫切,而且不受《证券法》的增股限制,这就是我们应重点关注和讨论的。

首先,债转股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尤其是债权人面临债权遭受损失的现实风险被迫采取的妥协行动,其核心是债权人作出的利益饶让,目的是希望以短期的利益损失来换取长期的有可能弥补短期损失的潜在收益。从债权人角度讲,是被迫将短期借贷行为转化为长期投资行为,将现实短期信贷风险转化为潜在的长期投资风险,同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现实债务重组损失,这明显有悖于银行信贷业务的初衷,是银行不得已采取的下策。从债务人角度讲,是获得了即时的债务重组收益,在短期内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责任,企业是得到了“免费的午餐”;但从长期看,企业能否持续盈利,不在于财务负担的高低,而在于对资金的运作效率。而且债权人成为企业的大股东,必然会要求企业改变其内部治理结构,以求经营盈利并最终收回投资退出企业。

另外,虽然企业对股权投资不需要还本付息,但股本融资最后所期望的回报率实际上比债务融资所期望的回报率更高。这就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内外压力并分流了企业原有股东的未来潜在收益,而且企业在经营、财务、人事等各方面要作出严厉的调整。因此,“免费的午餐”实质还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并不一定廉价。当然,如果企业最终重组成功,走上良性发展之路,这种代价是值得付出的。

此外,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分离的法律现实看,银行不能直接把对企业的债权转为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只有再成立单独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购买承接银行的债权并负责转达为对企业的投资。这种制度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的风险但又加大了资产管理公司的风险,实际上风险是被转移而未化解。同时,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又会产生不负责任的道德风险。但对债务人来说,债权人的变更关系不大,其风险依然是如何走出经营和财务困境,实现盈利。

再者,债转股还要基于这样的前提,就是从会计角度看债务人还是处于持续经营状况,而不是即将破产或清算。只有债务人持续经营,债权人变为股东后才有可能使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产生有利的变化,最终扭亏为盈。换句话说,债务人在财务和经营上还有挽救的余地,债转股才成为可能,才适用债务重组会计。否则,只有债务人破产清算,债权人承受损失,此时只适用破产清算会计。因此,要正确判断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是能够持续经营,还是将破产清算;然后我们才能确定其能否进行债务重组以及应适用什么样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

二、债转股中的财务问题

(一)从债转股的财务风险角度分析。债转股本身是一项财务行为,根据财务学的一般原理,在正常情况下,股权投资的回报应高于债权投资。

这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的对称。通常债权的风险要低于股权,因此其回报(利率)也低于股权(资本收益率)。债转股实际是借贷资本“异化”为产业资本(不良贷款虽有账面价值,但已不同程度失去流动性,事实上也已成为被国有企业长期占用的资本金),于是信用风险就转化为资本风险。是所谓的“税盾效应(TAXSHIELD)”,即债务成本(利息)在税前支付,而股权成本(利润)在税后支付,因此企业如果要向债权人和股东支付相同的回报,实际需要生产更多的利润。

例如,设企业所得税率30%,利率10%,企业为向债权人支付100元利息,由于利息在税前支付,则企业只需产生100元税前利润即可(企业完全是贷款投资);但如果要向股东支付100元投资回报,则需产生100,(1一30%)=143元的税前利润(设企业完全为股权投资,因此“税盾作用”使企业贷款融资相比股权融资更为便宜。

表1日本、美国和我国制造业平均负债率(%)

19981989199019911992

中国65.5(1995)65.1(1996)65.4(1997)65.5(1998)

日本65.263.763.663.062.4

美国58.059.559.859.563.0

表2制造业单位资产销售收入比较

19981989199019911992

日本1.010.960.980.970.94

美国1.111.091.071.031.03

1994199519961997

国有企业0.570.550.510.47

外投企业0.720.770.730.73

根据以上分析,是否对一个企业实施债转股,是存在一个财务界限的。当企业纳税付息前的收益与企业的有偿资本(即企业运用的资本中需要支付利息或向股东分配利润的部分,不包括企业使用的无成本资金,如各种应付款等)之比大于贷款利率时,企业的负债经营方能取得工的财务效应,即企业在支付利息后还能向股东分配利润。反之,则须用股东权益去支付利息。

以上分析表明:

第一,如果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无力支付债权人正常的利息回报(即不是不合理的高利贷),它就更无法满足股权投资者所需求的投资回报;

第二,减少利息将降低企业的费用,只要企业纳税付息前的收益大于零

,减息必然会使企业扭亏为盈或增加利润,但这种利润的增加只是同一笔资金在不同会计科目的体现,并非企业资产盈利能力的实际增强,如因产品竞争力提高而引起‘的附加值上升。由此可知,债转股固然可能使企业短期扭亏为盈,但并不意味着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提高。相反,由于企业现行的“工效挂钩政策”,通过债转股扭亏为盈后,企业的工资费用反而会相应增加,成为企业新的增支减收“契机”。

通过表1和表2的实证分析,不难发现债转股所蕴含的财务风险。

单从上表简单的数字对比中,我们还不能得出我国国有企业亏损主要源于负债率过高的结论,当然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负债率要高于账面负债率,即使考虑这一因素,并不改变上述结论。

表2以单位资产销售收入表示企业的盈利能力,由此不难看出国有企业亏损的真正原因是资产运营的低效率。负债率过高可能加重了企业短期的财务风险,甚至造成企业短期亏损(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但企业长期亏损的决定性因素则必然是资产运营效率的低下,换言之,所谓“企业为银行打工”,是指相对于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而言,其负债率过高。进而言之,负债率只是一个从属和相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并不是企业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资产盈利能力,这是由其产品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决定的。企业效益低下引致财务上的支付危机,这个问题不解决,负债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从国有企业的资产现状看正是如此,一是存在大量的不能产生收益的非经营性资产,即所谓企业办社会的问题;二是存在大量的低效益闲置资产,多年的重复建设形成了大量闲置过剩的生产能力;三是有效资产的盈利能力差,这是由我国国有工业的整体素质决定的。

因此,国有企业整体效益不佳的现实,决定了对其实施债转股的财务风险。这就对债转股对象的选择提出了要求,不应将债转股视为国有企业三年脱困扭亏目标的“工具”普遍加以使用,而应选择具有良好产业前景和盈利能力的企业实施债转股。特别是那些由于在建设过程中国家未投人资本金,致使负债率过高,尽管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前景,但仍然难以自我消化过重债务负担的企业,应成为债转股的首选。通过债转股不仅可以增加资本金,明确所有者,改善治理结构,而且有助于增强产业扩张能力,为我国未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奠定基础。

(二)从债转股过程中的风险角度分析。债转股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方面:首先是收益不确定的风险。债转投是作为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和支持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直接服务的一项重大政策而出台的,这就不能完全按商业原则(对股东的回报率高于银行贷款的利率)选择债转股的对象,从而增大了债转股后收益不确定的风险。其次是资产评估过程中的风险。银行债权当然会以面值折股,企业净资产经有效评估后也应进行折股。但资产评估后企业资产的高估就会形成资产管理公司债权的相对低估,一是资产现值的评估难度,这里既有技术进步因素导致的资产贬值,也有现在的市场供求状况对资产变现价值的影响;二是无形资产、土地价值的评估往往带有很大的弹性;三是对需要剥离的企业非经营性资产的界定,转股双方也会形成较大争议。

对一些上市公司而言,债权折算成股权的折算比例的确定,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债务负担较重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通常较差,甚至出现巨额的亏损,如果按照每股净资产进行折算,那么,实施债转股后每股净资产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实施债转股后带来了每股赢利的增长。但对于原债权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如果其持有的债权是按照面值从银行购入的,则按照每股净资产价格实施债转股后,其能够从上市公司分配到的收益与其从企业获得信息相比会大相径庭;如果其持有的债权是按照市价购入,其成本收益率则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如果低于每股净资产折算成股份,则原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护,该上市公司原股东的利益就会因为每股净资产的摊薄而受到侵害,但目前法律规定股票定价不能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价值。因此,银行将其持有的债权按照市价折算出售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而后再按照每股净资产实施债权向股权转换将是一种能够平衡利益的方法。

(三)从资本成本角度分析。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资金存在时间价值,特别是在社会平均利润率较高的情况下,分析资金成本,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其价值不仅包含一年的社会平均利润率,还包括再投资的超额利润率。由于债权转为股权后,企业需要在有限的期限内回购,所以回购股权的代价较大。在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的情况下,可不考虑债转股,而应从其他方面下功夫来实现赢利。因为当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的情况下,适当的借款既可取得杠杆收益,又可降低资本成本。

从投资回收期来看,一般长期投资项目,早期收益较低,而中后期收益较高,所以债转股票考虑投资项目的收益期。如由于早期收益较低导致亏损,而在进人高收益时即可获得较多的利润的情况下,可不考虑债转股。但如果整个回收期投资收益不足以弥补利息,那么应考虑债转股。

(四)从现金流量角度分析。由于用现金净流量(指广义上的现金,下同)分析评价投资收益比用利润评价更能客观反映财务状况,所以在评价债转股时,必须用现金净流量方法来分析的债转股决策。

在企业亏损中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亏损额小于折旧额;第二种是亏损额大于折旧额。在第一种情况下,虽然亏损,但由于折旧和摊销的费用不用付出现金,所以收入大于付现的成本费用,企业还能够正常地运营,再经过其他努力可使企业实现盈利,在这种情况下,不必非要转股。第二种情况下,收入小于付现的成本费用,即企业的现金在逐步退出企业,企业不可能长期正常运转,最终会导致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如企业的债务负担较重,债转股后可以扭亏或亏损额小于折旧额,可考虑债转股。

(五)从转股后股权管理过程分析。企业资产的运营效率不可能因债转股而提高,但债转股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通过将股权向第三方出售以变现资产,起到对企业重组的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引进能给该企业长期发展带来相关技术、产品的战略投资者,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会得以提高。

但问题是资产管理公司是否能有效行使决策权?尽管资产管理公司持股甚至控股,但行使股东管理之权仍面临以下障碍。首先,资产管理公司面对的是不同行业千差万别的转股企业,本身并不具备专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这是其行使股东权利的第一障碍。第二个障碍来自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尽管资产管理公司的加入有助于打破企业原有的内部人控制,但作为一个特殊的阶段性股东,其持股的月的不是直接经营企业,而是回收债权的一种手段,其作用更类似一种优先股,意在获取回报而非行使经营决策权,因此相对于企业的母公司或其它业内股东,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主宰程度要弱得多。第三方面的局限刚来自现行体制的制约。现行的国有企业体制多少有些政企不分,资产管理公司企图通过对企业人事的控制来保障自身的权益也要受到现行体制的制约。

因此,可以考虑将债转股的股份转化为优先股。资产管理公司要银

行委托转股成为国有企业的大股东,往往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监管成本高的问题,如果将这部分股份转为优先股后,有以下突出特点:1、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定息方式获取红利,而且优先股持有者有优先求偿权,其投资可获稳定回报;2、优先股持有者虽然没有选举权,但有第二级的经营干预权。即如果企业连续几年亏损不能分红,优先股股东有权召开董事会,要求变更管理层。

(六)从债转股实施角度分析。

1.债务重组目的确定。合理确定债务重组日,可以分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纠纷。在债务重组日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开始计量债务重组损益,并计入当月损益表,债权人在这一天成为债务人的股东,若企业在此之后破产,原债权人将不再有优先偿债权;债务人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相应增加。那么如何确定债务重组日?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规定,债务重组日是债转股开始的日期,即债务重组完成日。这和会计上一项经济业务发生的确定时间是一致的。举例来说,债务人A公司和债权人B公司协议将A公司所欠债务转为股本,A公司于2000年6月15日办妥增资批准手续,并向B公司出具出资证明,则2000年6月15日即为债务重组日。

2.股权变现。债转股后,资产管理公司成为企业阶段性股东,其介入企业的目的,并不是控制企业经营权,而是为了日后股权变现,收回投资,实现化解不良资产风险。而股权能否变现,收益是否与资产管理公司承担的巨大风险相配比,是债转股这一措施真正达到目的的根本所在,也是债转股不断发展完善的动力所在。一般股权变现的渠道有三:回购,上市,转让。由企业回购股权,要求企业迅速扭亏为盈,资产管理公司才能短期内抽回投资,但这并不现实。

如北京水泥厂债转股后年盈利预计2000万,即使全部用于回购高达5亿多元的信达股权,也需要25年的时间,这对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因此水泥厂母公司(北京建材集团,以集团内优质资产另行设立了一家拟上市募集的子公司,以此作为回购信达股权的安排。至于上市,在现阶段证券市场并不完善,投资人心态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上市,会引发股市更大波动,无异于把不安定因素引向社会公众,也是不理智的。向第三方转让无疑比前两种方法更有优势。资产管理公司由于本身的特点和对企业所处行业的不熟悉,并不能真正参与企业日常管理。向同行业其他先进企业或其他资产者转让股权后,资产管理公司收回了投资,企业获得了发展的内在动力,资源也进行优化配置。股权的转让过程实际也是国民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过程。这对形成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以及发展非国有经济相引进外资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我们可发现决策层和有识之士不断指出债转股只是推动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其改革的意图是很明确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各方面的利益均衡是很重要的。国有企业的困境不仅仅是财务危机的问题,更有其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其出路就是要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这需要一个过程。债转股的直接效果就是缓解了企业的危机,给企业进行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个喘息和争取再生的不良资产(至少在名义上,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使人们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增强了信心——因为金融危机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们的信心危机,从而为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信心支撑。而债权和股权作为企业资金来源的两个方面,对于企业有不同的功能,二者的比例即资金结构对企业内部的权力安排和治理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债权转股权导致企业资金结构的变动,必然引起企业股权多元化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变化,并通过产权的合理流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产权制度改革的落脚点也在这里。因此企业应充分利用债转股这一契机,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资产运营效率,真正摆脱困境。

三年国有企业脱困在进入攻坚阶段,解决国企沉重债务负担问题就成为关键一役。继1999年4月20日成立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之后,10月中旬(15、18、19日)东方、长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也先后成立。至此,收购、管理、处置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四大银行不良贷款的工作已各有其主。以目前的实际运作状况看,处置银行不良债权,对重点国有企业(尤其是512户国家重点企业,一般为亏损企业)实施债转股措施,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债转股对整体搞活国有企业,实现国有企业三年整体解困等方面的作用不可置疑,但具体到每个企业由于在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变现能力等方面的差别,评价债转股不能一概而论,要从企业实施债转股的风险、企业的资本成本、资产结构以及企业的价值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

一、债转股从财务角度的理解

“债转股”简单地说就是由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将企业在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转为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此时的债权人就变成了股东。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可以看出,债转股(即准则中所称的债务转为股本)是企业债务重组的一种方式,而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债转股中的债务人又分为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两类。目前在我国,股份有限公司的债务转股本实际较少,并且还受到《证券法》的较大限制,而非股份制企业对债转股的实际需求更大,也更为迫切,而且不受《证券法》的增股限制,这就是我们应重点关注和讨论的。

首先,债转股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尤其是债权人面临债权遭受损失的现实风险被迫采取的妥协行动,其核心是债权人作出的利益饶让,目的是希望以短期的利益损失来换取长期的有可能弥补短期损失的潜在收益。从债权人角度讲,是被迫将短期借贷行为转化为长期投资行为,将现实短期信贷风险转化为潜在的长期投资风险,同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现实债务重组损失,这明显有悖于银行信贷业务的初衷,是银行不得已采取的下策。从债务人角度讲,是获得了即时的债务重组收益,在短期内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责任,企业是得到了“免费的午餐”;但从长期看,企业能否持续盈利,不在于财务负担的高低,而在于对资金的运作效率。而且债权人成为企业的大股东,必然会要求企业改变其内部治理结构,以求经营盈利并最终收回投资退出企业。

另外,虽然企业对股权投资不需要还本付息,但股本融资最后所期望的回报率实际上比债务融资所期望的回报率更高。这就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内外压力并分流了企业原有股东的未来潜在收益,而且企业在经营、财务、人事等各方面要作出严厉的调整。因此,“免费的午餐”实质还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并不一定廉价。当然,如果企业最终重组成功,走上良性发展之路,这种代价是值得付出的。

此外,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分离的法律现实看,银行不能直接把对企业的债权转为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只有再成立单独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购买承接银行的债权并负责转达为对企业的投资。这种制度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银行的风险但又加大了资产管理公司的风险,实际上风险是被转移而未化解。同时,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又会产生不负责任的道德风险。但对债务人来说,债权人的变更关系不大,其风险依然是如何走出经营和财务困境,实现盈利。

再者,债转股还要基于这样的前提,就是从会计角度看债务人还是处于持续经营状况,而不是即将破产或清算。只有债务人持续经营,债权人变为股东后才有可能使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产生有利的变化,最终扭亏为盈。换句话说,债务人在财务和经营上还有挽救的余地,债转股才成为可能,才适用债务重组会计。否则,只有债务人破产清算,债权人承受损失,此时只适用破产清算会计。因此,要正确判断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是能够持续经营,还是将破产清算;然后我们才能确定其能否进行债务重组以及应适用什么样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

二、债转股中的财务问题

(一)从债转股的财务风险角度分析。债转股本身是一项财务行为,根据财务学的一般原理,在正常情况下,股权投资的回报应高于债权投资。

这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的对称。通常债权的风险要低于股权,因此其回报(利率)也低于股权(资本收益率)。债转股实际是借贷资本“异化”为产业资本(不良贷款虽有账面价值,但已不同程度失去流动性,事实上也已成为被国有企业长期占用的资本金),于是信用风险就转化为资本风险。是所谓的“税盾效应(TAXSHIELD)”,即债务成本(利息)在税前支付,而股权成本(利润)在税后支付,因此企业如果要向债权人和股东支付相同的回报,实际需要生产更多的利润。

例如,设企业所得税率30%,利率10%,企业为向债权人支付100元利息,由于利息在税前支付,则企业只需产生100元税前利润即可(企业完全是贷款投资);但如果要向股东支付100元投资回报,则需产生100,(1一30%)=143元的税前利润(设企业完全为股权投资,因此“税盾作用”使企业贷款融资相比股权融资更为便宜。

表1日本、美国和我国制造业平均负债率(%)

19981989199019911992

中国65.5(1995)65.1(1996)65.4(1997)65.5(1998)

日本65.263.763.663.062.4

美国58.059.559.859.563.0

表2制造业单位资产销售收入比较

19981989199019911992

日本1.010.960.980.970.94

美国1.111.091.071.031.03

1994199519961997

国有企业0.570.550.510.47

外投企业0.720.770.730.73

根据以上分析,是否对一个企业实施债转股,是存在一个财务界限的。当企业纳税付息前的收益与企业的有偿资本(即企业运用的资本中需要支付利息或向股东分配利润的部分,不包括企业使用的无成本资金,如各种应付款等)之比大于贷款利率时,企业的负债经营方能取得工的财务效应,即企业在支付利息后还能向股东分配利润。反之,则须用股东权益去支付利息。

以上分析表明:

第一,如果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无力支付债权人正常的利息回报(即不是不合理的高利贷),它就更无法满足股权投资者所需求的投资回报;

第二,减少利息将降低企业的费用,只要企业纳税付息前的收益大于零,减息必然会使企业扭亏为盈或增加利润,但这种利润的增加只是同一笔资金在不同会计科目的体现,并非企业资产盈利能力的实际增强,如因产品竞争力提高而引起‘的附加值上升。由此可知,债转股固然可能使企业短期扭亏为盈,但并不意味着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提高。相反,由于企业现行的“工效挂钩政策”,通过债转股扭亏为盈后,企业的工资费用反而会相应增加,成为企业新的增支减收“契机”。

通过表1和表2的实证分析,不难发现债转股所蕴含的财务风险。

单从上表简单的数字对比中,我们还不能得出我国国有企业亏损主要源于负债率过高的结论,当然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负债率要高于账面负债率,即使考虑这一因素,并不改变上述结论。

表2以单位资产销售收入表示企业的盈利能力,由此不难看出国有企业亏损的真正原因是资产运营的低效率。负债率过高可能加重了企业短期的财务风险,甚至造成企业短期亏损(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但企业长期亏损的决定性因素则必然是资产运营效率的低下,换言之,所谓“企业为银行打工”,是指相对于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而言,其负债率过高。进而言之,负债率只是一个从属和相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并不是企业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资产盈利能力,这是由其产品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决定的。企业效益低下引致财务上的支付危机,这个问题不解决,负债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从国有企业的资产现状看正是如此,一是存在大量的不能产生收益的非经营性资产,即所谓企业办社会的问题;二是存在大量的低效益闲置资产,多年的重复建设形成了大量闲置过剩的生产能力;三是有效资产的盈利能力差,这是由我国国有工业的整体素质决定的。

因此,国有企业整体效益不佳的现实,决定了对其实施债转股的财务风险。这就对债转股对象的选择提出了要求,不应将债转股视为国有企业三年脱困扭亏目标的“工具”普遍加以使用,而应选择具有良好产业前景和盈利能力的企业实施债转股。特别是那些由于在建设过程中国家未投人资本金,致使负债率过高,尽管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前景,但仍然难以自我消化过重债务负担的企业,应成为债转股的首选。通过债转股不仅可以增加资本金,明确所有者,改善治理结构,而且有助于增强产业扩张能力,为我国未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奠定基础。

(二)从债转股过程中的风险角度分析。债转股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方面:首先是收益不确定的风险。债转投是作为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和支持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直接服务的一项重大政策而出台的,这就不能完全按商业原则(对股东的回报率高于银行贷款的利率)选择债转股的对象,从而增大了债转股后收益不确定的风险。其次是资产评估过程中的风险。银行债权当然会以面值折股,企业净资产经有效评估后也应进行折股。但资产评估后企业资产的高估就会形成资产管理公司债权的相对低估,一是资产现值的评估难度,这里既有技术进步因素导致的资产贬值,也有现在的市场供求状况对资产变现价值的影响;二是无形资产、土地价值的评估往往带有很大的弹性;三是对需要剥离的企业非经营性资产的界定,转股双方也会形成较大争议。

对一些上市公司

而言,债权折算成股权的折算比例的确定,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债务负担较重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通常较差,甚至出现巨额的亏损,如果按照每股净资产进行折算,那么,实施债转股后每股净资产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实施债转股后带来了每股赢利的增长。但对于原债权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如果其持有的债权是按照面值从银行购入的,则按照每股净资产价格实施债转股后,其能够从上市公司分配到的收益与其从企业获得信息相比会大相径庭;如果其持有的债权是按照市价购入,其成本收益率则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如果低于每股净资产折算成股份,则原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护,该上市公司原股东的利益就会因为每股净资产的摊薄而受到侵害,但目前法律规定股票定价不能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价值。因此,银行将其持有的债权按照市价折算出售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而后再按照每股净资产实施债权向股权转换将是一种能够平衡利益的方法。

(三)从资本成本角度分析。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资金存在时间价值,特别是在社会平均利润率较高的情况下,分析资金成本,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其价值不仅包含一年的社会平均利润率,还包括再投资的超额利润率。由于债权转为股权后,企业需要在有限的期限内回购,所以回购股权的代价较大。在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的情况下,可不考虑债转股,而应从其他方面下功夫来实现赢利。因为当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的情况下,适当的借款既可取得杠杆收益,又可降低资本成本。

从投资回收期来看,一般长期投资项目,早期收益较低,而中后期收益较高,所以债转股票考虑投资项目的收益期。如由于早期收益较低导致亏损,而在进人高收益时即可获得较多的利润的情况下,可不考虑债转股。但如果整个回收期投资收益不足以弥补利息,那么应考虑债转股。

(四)从现金流量角度分析。由于用现金净流量(指广义上的现金,下同)分析评价投资收益比用利润评价更能客观反映财务状况,所以在评价债转股时,必须用现金净流量方法来分析的债转股决策。

在企业亏损中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亏损额小于折旧额;第二种是亏损额大于折旧额。在第一种情况下,虽然亏损,但由于折旧和摊销的费用不用付出现金,所以收入大于付现的成本费用,企业还能够正常地运营,再经过其他努力可使企业实现盈利,在这种情况下,不必非要转股。第二种情况下,收入小于付现的成本费用,即企业的现金在逐步退出企业,企业不可能长期正常运转,最终会导致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如企业的债务负担较重,债转股后可以扭亏或亏损额小于折旧额,可考虑债转股。

(五)从转股后股权管理过程分析。企业资产的运营效率不可能因债转股而提高,但债转股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通过将股权向第三方出售以变现资产,起到对企业重组的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引进能给该企业长期发展带来相关技术、产品的战略投资者,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会得以提高。

但问题是资产管理公司是否能有效行使决策权?尽管资产管理公司持股甚至控股,但行使股东管理之权仍面临以下障碍。首先,资产管理公司面对的是不同行业千差万别的转股企业,本身并不具备专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这是其行使股东权利的第一障碍。第二个障碍来自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尽管资产管理公司的加入有助于打破企业原有的内部人控制,但作为一个特殊的阶段性股东,其持股的月的不是直接经营企业,而是回收债权的一种手段,其作用更类似一种优先股,意在获取回报而非行使经营决策权,因此相对于企业的母公司或其它业内股东,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主宰程度要弱得多。第三方面的局限刚来自现行体制的制约。现行的国有企业体制多少有些政企不分,资产管理公司企图通过对企业人事的控制来保障自身的权益也要受到现行体制的制约。

因此,可以考虑将债转股的股份转化为优先股。资产管理公司要银行委托转股成为国有企业的大股东,往往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监管成本高的问题,如果将这部分股份转为优先股后,有以下突出特点:1、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定息方式获取红利,而且优先股持有者有优先求偿权,其投资可获稳定回报;2、优先股持有者虽然没有选举权,但有第二级的经营干预权。即如果企业连续几年亏损不能分红,优先股股东有权召开董事会,要求变更管理层。

(六)从债转股实施角度分析。

1.债务重组目的确定。合理确定债务重组日,可以分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纠纷。在债务重组日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开始计量债务重组损益,并计入当月损益表,债权人在这一天成为债务人的股东,若企业在此之后破产,原债权人将不再有优先偿债权;债务人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相应增加。那么如何确定债务重组日?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规定,债务重组日是债转股开始的日期,即债务重组完成日。这和会计上一项经济业务发生的确定时间是一致的。举例来说,债务人A公司和债权人B公司协议将A公司所欠债务转为股本,A公司于2000年6月15日办妥增资批准手续,并向B公司出具出资证明,则2000年6月15日即为债务重组日。

2.股权变现。债转股后,资产管理公司成为企业阶段性股东,其介入企业的目的,并不是控制企业经营权,而是为了日后股权变现,收回投资,实现化解不良资产风险。而股权能否变现,收益是否与资产管理公司承担的巨大风险相配比,是债转股这一措施真正达到目的的根本所在,也是债转股不断发展完善的动力所在。一般股权变现的渠道有三:回购,上市,转让。由企业回购股权,要求企业迅速扭亏为盈,资产管理公司才能短期内抽回投资,但这并不现实。

如北京水泥厂债转股后年盈利预计2000万,即使全部用于回购高达5亿多元的信达股权,也需要25年的时间,这对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因此水泥厂母公司(北京建材集团,以集团内优质资产另行设立了一家拟上市募集的子公司,以此作为回购信达股权的安排。至于上市,在现阶段证券市场并不完善,投资人心态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上市,会引发股市更大波动,无异于把不安定因素引向社会公众,也是不理智的。向第三方转让无疑比前两种方法更有优势。资产管理公司由于本身的特点和对企业所处行业的不熟悉,并不能真正参与企业日常管理。向同行业其他先进企业或其他资产者转让股权后,资产管理公司收回了投资,企业获得了发展的内在动力,资源也进行优化配置。股权的转让过程实际也是国民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过程。这对形成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以及发展非国有经济相引进外资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