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7:14:37

不公平性

不公平性范文篇1

目前研究我国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性的文献很少,魏众等(2005)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及东、中西部居民医疗支出存在明显的不平等,史清华等(2004)分析了我国农户不同收入等级及地区之间的医疗支出差异。徐刚等(2009)研究表明新农合对引导贫困农民对门诊及住赛及务利用均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提高了其对门诊及住澎民务利用度。但新农合当前的辛噜力度尚不能完全保障贫困农民的合理医疗服务需求。本文分别根据得到的不同收入阶层农民的医疗支出,使用方差分析、倍差法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通过揭示现行医疗体制下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医疗支出差异及影响因素,说明我国居民享受医翻及务的不平等性。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中按收入层次分的医疗支出数据来自仲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统计年鉴)(2002一2009)。对不同收入层次医疗支出的分析过程分为医疗支出关于收入水平和年份两个因子的无交互作用的双因素分析与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村医疗支出倍差分析两部分。

二、收入水平和年份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分析收入不同的农民医疗支出的差异随着时间变化医疗支出的变化。使用S户55软件分别将年份与收入层次作为主体因子,对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得到的显著性检验值分别为QOOZ和Q012可以看出不同年份和不同收入层次之间的医疗支出之间是有显奢生区别。接着对不同收入层次之间进行显著性检验,数据的结果显示低、中低和中等收入组之间的医疗支出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与中高和高收入绷目七比舒巨却比较大,同时中高与高收入组之间也存在这很大的差距,这说明对于农村不同收入人群来说,高收入层次的农民医疗支出明显高于其他收入层次人群。因此刻门可以说高收入层次的农民其实真正占用了新农合带来的医疗资源。

三、农村医疗支出的倍差分析

根据仲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幼中不同收入层次农民的医疗支出数据可以看出,1993一1998年,农村各收入组医药卫生支出都有所增加,高收入组增加幅度大引氏收入组。1998年到2003年期间,农村居民的医药卫生支出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不同收入组来看,农村医药费用支出增加的幅度呈“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农村医药卫生支出洲氏收入人群影响加剧。利用倍差法对新农合前后到底明嘟分医疗支出增长更为迅速分析,使用2003一2009年仲国统计年黔中的不同收户、层次医疗支出的连续时间数据。使用2002年至2008年的医疗消费价格指数,将仲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蝴民务调查分析报幼中不同收入层次农民的医疗支出导出为实际消费支出。为排除时间波动误差,取2002年一2003年,2003年一2006年和2006年一2008年三个时]’ed段比较。首先算出这三个时间段从低到高的各个层次组的年平均增长,其中2002一2003平均增长分别为555元、5B7元、123元、69元、2679元,2003一2006平均增长分别为18.16元、18B4元、2339元、2872元‘4553元,2006一2008平均增长分别为11.12元、21.07元、2078元‘2624元、367元接着将低收入组作为对照组,将其他四个收入组作为作用组,计算其他四个收入组相对于低收入组的医疗支出变动的差距:2002一2003增长幅度差距分别为032元、676元、1.36元、2124元,2003一2006增长幅度差距分别为0.68元、523元、IQ56元、2537元,2006一2008增长幅度差距分别为9.95元、只66元、15.12元、25.59元。从以上结果看出,中低收入户在新农合全面推广之后医疗支出增长幅度大趋势上升,说明新农合推广之后确实使中低收入户的医疗支出相对大巾副变增加,得到了政策所带来的实惠;中等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相比变化却并不明显;中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相比,在新农合试点前后有显著勤巨,但是新农合推广之后变化却小了很多,原因是:新农合试点阶段的政策实施性质属于自愿参创生质;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相比,两者之间袭捉巨的变化却不是很显著,两者对新农合政策的敏感程度相同,但原因不同:低收入户无法支付自摊部分的医疗费用,高收入户由于有足够的财富收入,政策前后始终维持自己的医疗支出上涨水平。

不公平性范文篇2

反倾销是历经GATT八轮谈判而被保留下来的合法的贸易保护手段,加之反倾销申诉的便利性、技术上的灵活性、裁决上的较大主观性及其易胜性,使得各国对于反倾销这一贸易保护措施过于青睐。合理使用反倾销手段对于防止不正当竞争,维护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行是必要的。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一直在滥用着这一“合法”的保护手段。

据外经贸部统计,自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提起第一例反倾销调查案以来,截止到2002年10月,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立案调查的数量已达501起,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或地区达33个,涉及我国出口产品4000余种,累计影响我国出口金额约160亿美元。

反倾销本身存在着诸多的不公平性,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尚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充分认识反倾销的不公平性,是WTO本轮谈判中对国际反倾销法提出修改建议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现行反倾销法本身的非中立性

法律作为诉讼裁决的依据,对诉讼双方当事人来说必须具有公正性或中立性。但作为反倾销诉讼裁决依据的反倾销法本身却不是中立的,带有明显的偏袒和保护本国生产者的歧视特征。作为现行国际反倾销制度的最新准则,WTO反倾销协议是由1948年GATT第六条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但后者的原始草案是由美国政府以其1921年的反倾销法为基础提出的,而美国1921年反倾销法的出台背景是:1920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粮价大跌,1921年失业率达到12%,有505家银行倒闭,达到了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的历史最高点。

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反倾销法无疑是应国内产业急需保护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典型的保护主义色彩。虽然历经多轮谈判,WTO反倾销法对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相关产业仍然区别对待,各国反倾销法条文的宽松又赋予主管当局以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极易得出倾销成立的结论。这对于出口国产业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2.反倾销诉讼中当事人诉讼地位的不平等

反倾销调查的申请虽然是由进口国同类产品生产者向本国主管当局提出的,但在具体操作中,申请一经提出并获得批准,反倾销主管当局就立即取得了裁决者的地位,从而诉讼也就转化成了进口方政府针对出口企业的行为。同类产品范围的界定、调查抽样方法的选取、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的调整与比较、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被确定为非市场经济时替代国的选取、诉讼期限的延长与否等等几乎全部由进口国主管当局自行决定,而出口企业所在国的政府只能作为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提供证据,或在对判决不满时提出争端解决要求。

可见,反倾销诉讼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力量悬殊的不公平较量。反倾销调查的时限性又使得出口方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收集资料和有利证据予以反驳和申辩,只能处于极其不利的被动地位。

3.损害调查中非倾销因素的排除

WTO反倾销协议及各国反倾销法都明文规定,在确定倾销与损害间的因果关系时,当局应对所拥有的全部相关证据进行审查,同时亦应审查除倾销以外的其他已知因素,以确定这些非倾销因素是否也同时对国内产业造成危害,由非倾销因素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不得归咎于倾销进口产品。按照规定,至少应考虑下列诸因素:以非倾销价格销售的进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国内需求的减少或国内消费方式的变化;外国与国内生产商之间的竞争;贸易限制措施的作用;国内工业的技术革新;出口实绩和国内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等。

然而,对上述非倾销因素审查与否及审查的程度如何,几乎完全取决于进口国反倾销调查当局,当局出于保护国内工业的考虑往往对某些因素不做调查,或者调查时浅尝辄止,而把由非倾销因素引起的损害不公平地归咎于进口产品。

另外,在损害调查时,反倾销法没有规定采选数据的标准,这也很容易造成当局以自由裁量为理由的武断和专横。

4.进口产品大量增加的标准有失公正

在考察进口倾销产品数量的增长时,不论美国的反倾销法,还是WTO反倾销协议,都是既考察进口倾销产品数量的绝对增加,又考察其相对增加,认为“不论其在进口成员的生产或消费方面是绝对的或是相对的”,都视为进口大量增加,这显然更有利于损害存在的判定。

例如,A国从B国进口某一倾销产品,第一年进口4000件,A国国内的消费总量为200000件,由于进口量不足国内消费总量的3%,被忽略不计。假如第二年A国仍然是从B国进口4000件该产品,但由于国内消费萎缩,总消费量变为120000件。那么,按照当前的反倾销法,虽然进口产品的绝对数量没有变化,但由于第二年A国国内需求萎缩,进口产品的数量超过了国内消费总量的3%,进口产品就被认为是大量增加了,并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进口国本身消费数量的缩减引起的后果,却要由出口国来承担,显然有失公正。

5.累积评估

WTO反倾销协议规定,进口国反倾销调查当局可以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一进口产品所造成的损害进行累积评估。累积评估的条件,一是来自每个国家进口产品的倾销幅度超过了2%的最低标准,且来自每个国家的进口数量是不可忽视的。二是依照进口产品之间的竞争情况和进口产品与相同国内产品之间的竞争情况,对进口影响的累积评估是适宜的。

但累积评估的方法表明,来自一个国家的进口产品可能对进口国产业不构成损害,但把几个国家的进口产品加起来总体考虑时,其损害的严重影响则不可低估。累积评估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放宽了损害的标准,大大增加了做出损害存在裁决的可能性。这对于刚刚进入进口国市场的后起小国往往会造成致命的打击。

6.替代国制度

关贸总协定附件九第1款第2条规定:“应当承认,对全部或大体上全部由国家垄断贸易并由国家规定国内价格的国家进口的货物,在为第1条之目的决定可比价格时,可能存在特殊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进口缔约国可能发现有必要考虑这种可能性:与这种国家的国内价格作严格的比较不一定经常合适。”

欧美等发达国家依据以上规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产品的进口规定了替代国制度。中国一直是替代国制度的最大受害国之一。虽然欧盟于1998修改了其反倾销法,把中国和俄罗斯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排除出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自动获得了市场经济资格。在中国的市场经济问题上,欧盟采取了新的方式,一是以个案审查方式确定某个生产商是否具有市场经济资格;二是对中国企业实行更为具体的差别对待(分别税率)的标准。

欧盟对中国企业申请市场经济资格规定了5个条件:

一是有足够证据表明企业有权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决定价格,成本、投入等不受国家明显干预,主要原料的成本价格能反映其市场价值;

二是企业有一套完全符合国际财会标准并能在所有情况下使用的基本财务记录;

三是企业的生产成本与金融状况,尤其在资产折旧、报废、易货贸易、以资抵债等问题上,不受前非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歪曲;

四是确保受破产法和资产法的约束,以保证法律上的确定性及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五是汇率随市场汇率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就中国企业申请享受差别对待(分别税率)欧盟还制定了极其严格的8条标准:

(1)股票的大多数应由真正私营公司掌握,或者重要的岗位上没有政府官员,有关公司受外国投资者控制将被视为其独立性的一个相关指标;

(2)公司设施建筑所占用地应从国家租赁或购买,且条件应同市场经济国家的相似(如正当的租赁合同);

(3)公司有权雇佣或解雇雇员并确定其工资;

(4)总体上公司应对其原材料供应及投入有完全的控制;

(5)应在正当合同的基础上保证设备的供应;

(6)有证据表明外汇可以汇出,且可以回收投入的资本(只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如合资企业);

(7)出口价格应自由确定,出口销售由设在涉案国家以外的相关方负责,这一事实将成为决定性因素;

(8)应保证进行商业活动的自由,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国内市场销售方面不应存在限制;

二是不能在正当的合同条款之外收回经营权;

三是公司应根据其出口市场的传统需求,自由确定其出口产品的数量。

美国反倾销法在确定市场经济地位时,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货币的可兑换程度;工资由劳资双方协商确定的程度;建立合资企业和外国投资的允许程度;政府对生产资料的拥有或控制的程度;政府对资源分配、产品价格和产量的控制程度;商务部认为适当的其他因素。(仍然沿用《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

如此苛刻的条件,即使是欧美的某些企业也未必符合全部要求,这是一种典型的歧视。当涉诉企业不能达到其所谓的标准时,等待它的将是随意性很强的替代国制度。即选择一个与受诉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第三国的价格作为替代价格。而采用替代价格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现实中经济发展水平完全相同的两个国家是不存在的,因此也难找出某个国家的合适的替代国,对于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极高,具有无可比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加之在动力、原材料等方面的价格优势,任何国家充当中国的替代国都必将大大高估其成本,因此是极不合理、极不公平的。如在确定中国输欧彩电是否存在倾销时,欧盟将新加坡定为替代国,而新加坡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20倍,选择这样的国家作为替代国,必然会得出中国彩电倾销的结论。

其次,替代国的选择随意性过强,缺乏可预见性。替代国的选择只有在进口国厂商提起反倾销申诉,当局认为出口国生产商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时才会出现,因此出口商或出口国生产商在被控倾销之前,甚至在立案过程中都无法预知究竟把价格定于何种水平才能免遭起诉,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立法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法律条文的透明性和可预见性,即行为人能准确地知道其行为的后果。替代国制度以无法预见、无所适从的法律让人遵守,并受其约束,是极不合理的。

第三,替代国价格确定的不透明性。以保密为借口,进口国主管当局从替代国获得的资料将不会透露给出口国的生产厂家,因此,生产商或出口商无法核实依靠这些资料得出的正常价值的真实性和可行性,更不知道倾销幅度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而且,进口国采用替代国价格时往往不做必要的调整,在本来就不公平的基础上人为地加大正常价值,使得被控倾销的生产商出口商被动地去接受进口国主管当局确定的替代国价格,去接受反倾销制裁,显然是极不公平的。

第四,对于我国生产商尤其不公平的是,当被诉倾销的国内生产商申请到个案裁决,且部分生产商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时,对于没有得到市场经济地位的中国企业,仍然要用替代国来确定这些企业产品的正常价值。亦即即使有中国企业得到了市场经济地位,该企业也不能用作其他中国企业的参照,这显然是毫无道理的。

7.忽视消费者利益

反倾销似乎一直是进口国生产商、进口国主管当局与出口国生产商之间的游戏,与消费者毫无干系,在反倾销法中,也很少提及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一般无权过问反倾销调查,也无权取得有关资料。但是消费者的福利却直接受到反倾销措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长期的。

如1990年根据大西洋鲑鱼贸易联盟的书面指控,美国对自挪威进口的新鲜鲑鱼征收了23.8%的反倾销税。征税后国内生产每年约增加70-100万美元,生产者利润随之增加70-80万美元,国家关税收入每年增加870-1090万美元。但由于市场上鲑鱼价格的提高,消费每年的净损失达1810-1850万美元。这样,实际美国社会净福利每年将下降690-720万美元。(转引自《反倾销对相关国家经济及对外贸易的影响》,易佳琳)

可见,反倾销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国内特定商品生产者的目的,但它是以牺牲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会引起社会福利的净损失。这对于进口国国内的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

欧洲消费者组织曾经提出要求取得反倾销调查中的材料,但欧洲法院却认为反倾销程序并不直接针对消费者及其组织,因此,不予准许。即使在GATT1994年的反倾销法中,也只是规定“当局应向受调查产品的工业用户提供机会,如果该产品通常是由零售渠道出售的,还要向有代表性的消费者组织提供机会,让他们提供关于倾销、损害以及因果关系的有关调查的任何资料。”但是,消费者却无权获取资料,无权要求中期评审和日落复审(sunsetreview)

8.争端解决机制中专家小组裁决权的被剥夺

不公平性范文篇3

反倾销是历经GATT八轮谈判而被保留下来的合法的贸易保护手段,加之反倾销申诉的便利性、技术上的灵活性、裁决上的较大主观性及其易胜性,使得各国对于反倾销这一贸易保护措施过于青睐。合理使用反倾销手段对于防止不正当竞争,维护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行是必要的。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一直在滥用着这一“合法”的保护手段。

据外经贸部统计,自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提起第一例反倾销调查案以来,截止到2002年10月,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立案调查的数量已达501起,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或地区达33个,涉及我国出口产品4000余种,累计影响我国出口金额约160亿美元。

反倾销本身存在着诸多的不公平性,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尚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充分认识反倾销的不公平性,是WTO本轮谈判中对国际反倾销法提出修改建议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现行反倾销法本身的非中立性

法律作为诉讼裁决的依据,对诉讼双方当事人来说必须具有公正性或中立性。但作为反倾销诉讼裁决依据的反倾销法本身却不是中立的,带有明显的偏袒和保护本国生产者的歧视特征。作为现行国际反倾销制度的最新准则,WTO反倾销协议是由1948年GATT第六条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但后者的原始草案是由美国政府以其1921年的反倾销法为基础提出的,而美国1921年反倾销法的出台背景是:1920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粮价大跌,1921年失业率达到12%,有505家银行倒闭,达到了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的历史最高点。

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反倾销法无疑是应国内产业急需保护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典型的保护主义色彩。虽然历经多轮谈判,WTO反倾销法对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相关产业仍然区别对待,各国反倾销法条文的宽松又赋予主管当局以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极易得出倾销成立的结论。这对于出口国产业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2.反倾销诉讼中当事人诉讼地位的不平等

反倾销调查的申请虽然是由进口国同类产品生产者向本国主管当局提出的,但在具体操作中,申请一经提出并获得批准,反倾销主管当局就立即取得了裁决者的地位,从而诉讼也就转化成了进口方政府针对出口企业的行为。同类产品范围的界定、调查抽样方法的选取、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的调整与比较、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被确定为非市场经济时替代国的选取、诉讼期限的延长与否等等几乎全部由进口国主管当局自行决定,而出口企业所在国的政府只能作为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提供证据,或在对判决不满时提出争端解决要求。

可见,反倾销诉讼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力量悬殊的不公平较量。反倾销调查的时限性又使得出口方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收集资料和有利证据予以反驳和申辩,只能处于极其不利的被动地位。

3.损害调查中非倾销因素的排除

WTO反倾销协议及各国反倾销法都明文规定,在确定倾销与损害间的因果关系时,当局应对所拥有的全部相关证据进行审查,同时亦应审查除倾销以外的其他已知因素,以确定这些非倾销因素是否也同时对国内产业造成危害,由非倾销因素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不得归咎于倾销进口产品。按照规定,至少应考虑下列诸因素:以非倾销价格销售的进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国内需求的减少或国内消费方式的变化;外国与国内生产商之间的竞争;贸易限制措施的作用;国内工业的技术革新;出口实绩和国内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等。

然而,对上述非倾销因素审查与否及审查的程度如何,几乎完全取决于进口国反倾销调查当局,当局出于保护国内工业的考虑往往对某些因素不做调查,或者调查时浅尝辄止,而把由非倾销因素引起的损害不公平地归咎于进口产品。

另外,在损害调查时,反倾销法没有规定采选数据的标准,这也很容易造成当局以自由裁量为理由的武断和专横。

4.进口产品大量增加的标准有失公正

在考察进口倾销产品数量的增长时,不论美国的反倾销法,还是WTO反倾销协议,都是既考察进口倾销产品数量的绝对增加,又考察其相对增加,认为“不论其在进口成员的生产或消费方面是绝对的或是相对的”,都视为进口大量增加,这显然更有利于损害存在的判定。

例如,A国从B国进口某一倾销产品,第一年进口4000件,A国国内的消费总量为200000件,由于进口量不足国内消费总量的3%,被忽略不计。假如第二年A国仍然是从B国进口4000件该产品,但由于国内消费萎缩,总消费量变为120000件。那么,按照当前的反倾销法,虽然进口产品的绝对数量没有变化,但由于第二年A国国内需求萎缩,进口产品的数量超过了国内消费总量的3%,进口产品就被认为是大量增加了,并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进口国本身消费数量的缩减引起的后果,却要由出口国来承担,显然有失公正。

5.累积评估

WTO反倾销协议规定,进口国反倾销调查当局可以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一进口产品所造成的损害进行累积评估。累积评估的条件,一是来自每个国家进口产品的倾销幅度超过了2%的最低标准,且来自每个国家的进口数量是不可忽视的。二是依照进口产品之间的竞争情况和进口产品与相同国内产品之间的竞争情况,对进口影响的累积评估是适宜的。

但累积评估的方法表明,来自一个国家的进口产品可能对进口国产业不构成损害,但把几个国家的进口产品加起来总体考虑时,其损害的严重影响则不可低估。累积评估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放宽了损害的标准,大大增加了做出损害存在裁决的可能性。这对于刚刚进入进口国市场的后起小国往往会造成致命的打击。

6.替代国制度

关贸总协定附件九第1款第2条规定:“应当承认,对全部或大体上全部由国家垄断贸易并由国家规定国内价格的国家进口的货物,在为第1条之目的决定可比价格时,可能存在特殊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进口缔约国可能发现有必要考虑这种可能性:与这种国家的国内价格作严格的比较不一定经常合适。”

欧美等发达国家依据以上规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产品的进口规定了替代国制度。中国一直是替代国制度的最大受害国之一。虽然欧盟于1998修改了其反倾销法,把中国和俄罗斯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排除出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自动获得了市场经济资格。在中国的市场经济问题上,欧盟采取了新的方式,一是以个案审查方式确定某个生产商是否具有市场经济资格;二是对中国企业实行更为具体的差别对待(分别税率)的标准。

欧盟对中国企业申请市场经济资格规定了5个条件:

一是有足够证据表明企业有权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决定价格,成本、投入等不受国家明显干预,主要原料的成本价格能反映其市场价值;

二是企业有一套完全符合国际财会标准并能在所有情况下使用的基本财务记录;

三是企业的生产成本与金融状况,尤其在资产折旧、报废、易货贸易、以资抵债等问题上,不受前非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歪曲;

四是确保受破产法和资产法的约束,以保证法律上的确定性及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五是汇率随市场汇率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就中国企业申请享受差别对待(分别税率)欧盟还制定了极其严格的8条标准:

(1)股票的大多数应由真正私营公司掌握,或者重要的岗位上没有政府官员,有关公司受外国投资者控制将被视为其独立性的一个相关指标;

(2)公司设施建筑所占用地应从国家租赁或购买,且条件应同市场经济国家的相似(如正当的租赁合同);

(3)公司有权雇佣或解雇雇员并确定其工资;

(4)总体上公司应对其原材料供应及投入有完全的控制;

(5)应在正当合同的基础上保证设备的供应;

(6)有证据表明外汇可以汇出,且可以回收投入的资本(只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如合资企业);

(7)出口价格应自由确定,出口销售由设在涉案国家以外的相关方负责,这一事实将成为决定性因素;

(8)应保证进行商业活动的自由,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国内市场销售方面不应存在限制;

二是不能在正当的合同条款之外收回经营权;

三是公司应根据其出口市场的传统需求,自由确定其出口产品的数量。

美国反倾销法在确定市场经济地位时,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货币的可兑换程度;工资由劳资双方协商确定的程度;建立合资企业和外国投资的允许程度;政府对生产资料的拥有或控制的程度;政府对资源分配、产品价格和产量的控制程度;商务部认为适当的其他因素。(仍然沿用《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

如此苛刻的条件,即使是欧美的某些企业也未必符合全部要求,这是一种典型的歧视。当涉诉企业不能达到其所谓的标准时,等待它的将是随意性很强的替代国制度。即选择一个与受诉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第三国的价格作为替代价格。而采用替代价格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现实中经济发展水平完全相同的两个国家是不存在的,因此也难找出某个国家的合适的替代国,对于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极高,具有无可比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加之在动力、原材料等方面的价格优势,任何国家充当中国的替代国都必将大大高估其成本,因此是极不合理、极不公平的。如在确定中国输欧彩电是否存在倾销时,欧盟将新加坡定为替代国,而新加坡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20倍,选择这样的国家作为替代国,必然会得出中国彩电倾销的结论。

其次,替代国的选择随意性过强,缺乏可预见性。替代国的选择只有在进口国厂商提起反倾销申诉,当局认为出口国生产商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时才会出现,因此出口商或出口国生产商在被控倾销之前,甚至在立案过程中都无法预知究竟把价格定于何种水平才能免遭起诉,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立法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法律条文的透明性和可预见性,即行为人能准确地知道其行为的后果。替代国制度以无法预见、无所适从的法律让人遵守,并受其约束,是极不合理的。

第三,替代国价格确定的不透明性。以保密为借口,进口国主管当局从替代国获得的资料将不会透露给出口国的生产厂家,因此,生产商或出口商无法核实依靠这些资料得出的正常价值的真实性和可行性,更不知道倾销幅度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而且,进口国采用替代国价格时往往不做必要的调整,在本来就不公平的基础上人为地加大正常价值,使得被控倾销的生产商出口商被动地去接受进口国主管当局确定的替代国价格,去接受反倾销制裁,显然是极不公平的。

第四,对于我国生产商尤其不公平的是,当被诉倾销的国内生产商申请到个案裁决,且部分生产商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时,对于没有得到市场经济地位的中国企业,仍然要用替代国来确定这些企业产品的正常价值。亦即即使有中国企业得到了市场经济地位,该企业也不能用作其他中国企业的参照,这显然是毫无道理的。

7.忽视消费者利益

反倾销似乎一直是进口国生产商、进口国主管当局与出口国生产商之间的游戏,与消费者毫无干系,在反倾销法中,也很少提及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一般无权过问反倾销调查,也无权取得有关资料。但是消费者的福利却直接受到反倾销措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长期的。

如1990年根据大西洋鲑鱼贸易联盟的书面指控,美国对自挪威进口的新鲜鲑鱼征收了23.8%的反倾销税。征税后国内生产每年约增加70-100万美元,生产者利润随之增加70-80万美元,国家关税收入每年增加870-1090万美元。但由于市场上鲑鱼价格的提高,消费每年的净损失达1810-1850万美元。这样,实际美国社会净福利每年将下降690-720万美元。(转引自《反倾销对相关国家经济及对外贸易的影响》,易佳琳)

可见,反倾销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国内特定商品生产者的目的,但它是以牺牲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会引起社会福利的净损失。这对于进口国国内的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

欧洲消费者组织曾经提出要求取得反倾销调查中的材料,但欧洲法院却认为反倾销程序并不直接针对消费者及其组织,因此,不予准许。即使在GATT1994年的反倾销法中,也只是规定“当局应向受调查产品的工业用户提供机会,如果该产品通常是由零售渠道出售的,还要向有代表性的消费者组织提供机会,让他们提供关于倾销、损害以及因果关系的有关调查的任何资料。”但是,消费者却无权获取资料,无权要求中期评审和日落复审(sunsetreview)

8.争端解决机制中专家小组裁决权的被剥夺

不公平性范文篇4

反倾销是历经GATT八轮谈判而被保留下来的合法的贸易保护手段,加之反倾销申诉的便利性、技术上的灵活性、裁决上的较大主观性及其易胜性,使得各国对于反倾销这一贸易保护措施过于青睐。合理使用反倾销手段对于防止不正当竞争,维护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行是必要的。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一直在滥用着这一“合法”的保护手段。

据外经贸部统计,自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提起第一例反倾销调查案以来,截止到2002年10月,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立案调查的数量已达501起,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或地区达33个,涉及我国出口产品4000余种,累计影响我国出口金额约160亿美元。

反倾销本身存在着诸多的不公平性,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尚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充分认识反倾销的不公平性,是WTO本轮谈判中对国际反倾销法提出修改建议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现行反倾销法本身的非中立性

法律作为诉讼裁决的依据,对诉讼双方当事人来说必须具有公正性或中立性。但作为反倾销诉讼裁决依据的反倾销法本身却不是中立的,带有明显的偏袒和保护本国生产者的歧视特征。作为现行国际反倾销制度的最新准则,WTO反倾销协议是由1948年GATT第六条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但后者的原始草案是由美国政府以其1921年的反倾销法为基础提出的,而美国1921年反倾销法的出台背景是:1920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粮价大跌,1921年失业率达到12%,有505家银行倒闭,达到了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的历史最高点。

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反倾销法无疑是应国内产业急需保护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典型的保护主义色彩。虽然历经多轮谈判,WTO反倾销法对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相关产业仍然区别对待,各国反倾销法条文的宽松又赋予主管当局以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极易得出倾销成立的结论。这对于出口国产业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2.反倾销诉讼中当事人诉讼地位的不平等

反倾销调查的申请虽然是由进口国同类产品生产者向本国主管当局提出的,但在具体操作中,申请一经提出并获得批准,反倾销主管当局就立即取得了裁决者的地位,从而诉讼也就转化成了进口方政府针对出口企业的行为。同类产品范围的界定、调查抽样方法的选取、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的调整与比较、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被确定为非市场经济时替代国的选取、诉讼期限的延长与否等等几乎全部由进口国主管当局自行决定,而出口企业所在国的政府只能作为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提供证据,或在对判决不满时提出争端解决要求。

可见,反倾销诉讼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力量悬殊的不公平较量。反倾销调查的时限性又使得出口方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收集资料和有利证据予以反驳和申辩,只能处于极其不利的被动地位。

3.损害调查中非倾销因素的排除

WTO反倾销协议及各国反倾销法都明文规定,在确定倾销与损害间的因果关系时,当局应对所拥有的全部相关证据进行审查,同时亦应审查除倾销以外的其他已知因素,以确定这些非倾销因素是否也同时对国内产业造成危害,由非倾销因素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不得归咎于倾销进口产品。按照规定,至少应考虑下列诸因素:以非倾销价格销售的进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国内需求的减少或国内消费方式的变化;外国与国内生产商之间的竞争;贸易限制措施的作用;国内工业的技术革新;出口实绩和国内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等。

然而,对上述非倾销因素审查与否及审查的程度如何,几乎完全取决于进口国反倾销调查当局,当局出于保护国内工业的考虑往往对某些因素不做调查,或者调查时浅尝辄止,而把由非倾销因素引起的损害不公平地归咎于进口产品。

另外,在损害调查时,反倾销法没有规定采选数据的标准,这也很容易造成当局以自由裁量为理由的武断和专横。

4.进口产品大量增加的标准有失公正

在考察进口倾销产品数量的增长时,不论美国的反倾销法,还是WTO反倾销协议,都是既考察进口倾销产品数量的绝对增加,又考察其相对增加,认为“不论其在进口成员的生产或消费方面是绝对的或是相对的”,都视为进口大量增加,这显然更有利于损害存在的判定。

例如,A国从B国进口某一倾销产品,第一年进口4000件,A国国内的消费总量为200000件,由于进口量不足国内消费总量的3%,被忽略不计。假如第二年A国仍然是从B国进口4000件该产品,但由于国内消费萎缩,总消费量变为120000件。那么,按照当前的反倾销法,虽然进口产品的绝对数量没有变化,但由于第二年A国国内需求萎缩,进口产品的数量超过了国内消费总量的3%,进口产品就被认为是大量增加了,并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进口国本身消费数量的缩减引起的后果,却要由出口国来承担,显然有失公正。

5.累积评估

WTO反倾销协议规定,进口国反倾销调查当局可以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一进口产品所造成的损害进行累积评估。累积评估的条件,一是来自每个国家进口产品的倾销幅度超过了2%的最低标准,且来自每个国家的进口数量是不可忽视的。二是依照进口产品之间的竞争情况和进口产品与相同国内产品之间的竞争情况,对进口影响的累积评估是适宜的。

但累积评估的方法表明,来自一个国家的进口产品可能对进口国产业不构成损害,但把几个国家的进口产品加起来总体考虑时,其损害的严重影响则不可低估。累积评估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放宽了损害的标准,大大增加了做出损害存在裁决的可能性。这对于刚刚进入进口国市场的后起小国往往会造成致命的打击。

6.替代国制度

关贸总协定附件九第1款第2条规定:“应当承认,对全部或大体上全部由国家垄断贸易并由国家规定国内价格的国家进口的货物,在为第1条之目的决定可比价格时,可能存在特殊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进口缔约国可能发现有必要考虑这种可能性:与这种国家的国内价格作严格的比较不一定经常合适。”

欧美等发达国家依据以上规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产品的进口规定了替代国制度。中国一直是替代国制度的最大受害国之一。虽然欧盟于1998修改了其反倾销法,把中国和俄罗斯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排除出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自动获得了市场经济资格。在中国的市场经济问题上,欧盟采取了新的方式,一是以个案审查方式确定某个生产商是否具有市场经济资格;二是对中国企业实行更为具体的差别对待(分别税率)的标准。

欧盟对中国企业申请市场经济资格规定了5个条件:

一是有足够证据表明企业有权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决定价格,成本、投入等不受国家明显干预,主要原料的成本价格能反映其市场价值;

二是企业有一套完全符合国际财会标准并能在所有情况下使用的基本财务记录;

三是企业的生产成本与金融状况,尤其在资产折旧、报废、易货贸易、以资抵债等问题上,不受前非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歪曲;

四是确保受破产法和资产法的约束,以保证法律上的确定性及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五是汇率随市场汇率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就中国企业申请享受差别对待(分别税率)欧盟还制定了极其严格的8条标准:(1)股票的大多数应由真正私营公司掌握,或者重要的岗位上没有政府官员,有关公司受外国投资者控制将被视为其独立性的一个相关指标;

(2)公司设施建筑所占用地应从国家租赁或购买,且条件应同市场经济国家的相似(如正当的租赁合同);

(3)公司有权雇佣或解雇雇员并确定其工资;

(4)总体上公司应对其原材料供应及投入有完全的控制;

(5)应在正当合同的基础上保证设备的供应;

(6)有证据表明外汇可以汇出,且可以回收投入的资本(只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如合资企业);

(7)出口价格应自由确定,出口销售由设在涉案国家以外的相关方负责,这一事实将成为决定性因素;

(8)应保证进行商业活动的自由,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国内市场销售方面不应存在限制;

二是不能在正当的合同条款之外收回经营权;

三是公司应根据其出口市场的传统需求,自由确定其出口产品的数量。

美国反倾销法在确定市场经济地位时,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货币的可兑换程度;工资由劳资双方协商确定的程度;建立合资企业和外国投资的允许程度;政府对生产资料的拥有或控制的程度;政府对资源分配、产品价格和产量的控制程度;商务部认为适当的其他因素。(仍然沿用《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

如此苛刻的条件,即使是欧美的某些企业也未必符合全部要求,这是一种典型的歧视。当涉诉企业不能达到其所谓的标准时,等待它的将是随意性很强的替代国制度。即选择一个与受诉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第三国的价格作为替代价格。而采用替代价格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现实中经济发展水平完全相同的两个国家是不存在的,因此也难找出某个国家的合适的替代国,对于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极高,具有无可比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加之在动力、原材料等方面的价格优势,任何国家充当中国的替代国都必将大大高估其成本,因此是极不合理、极不公平的。如在确定中国输欧彩电是否存在倾销时,欧盟将新加坡定为替代国,而新加坡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20倍,选择这样的国家作为替代国,必然会得出中国彩电倾销的结论。

其次,替代国的选择随意性过强,缺乏可预见性。替代国的选择只有在进口国厂商提起反倾销申诉,当局认为出口国生产商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时才会出现,因此出口商或出口国生产商在被控倾销之前,甚至在立案过程中都无法预知究竟把价格定于何种水平才能免遭起诉,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立法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法律条文的透明性和可预见性,即行为人能准确地知道其行为的后果。替代国制度以无法预见、无所适从的法律让人遵守,并受其约束,是极不合理的。

第三,替代国价格确定的不透明性。以保密为借口,进口国主管当局从替代国获得的资料将不会透露给出口国的生产厂家,因此,生产商或出口商无法核实依靠这些资料得出的正常价值的真实性和可行性,更不知道倾销幅度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而且,进口国采用替代国价格时往往不做必要的调整,在本来就不公平的基础上人为地加大正常价值,使得被控倾销的生产商出口商被动地去接受进口国主管当局确定的替代国价格,去接受反倾销制裁,显然是极不公平的。

第四,对于我国生产商尤其不公平的是,当被诉倾销的国内生产商申请到个案裁决,且部分生产商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时,对于没有得到市场经济地位的中国企业,仍然要用替代国来确定这些企业产品的正常价值。亦即即使有中国企业得到了市场经济地位,该企业也不能用作其他中国企业的参照,这显然是毫无道理的。

7.忽视消费者利益

反倾销似乎一直是进口国生产商、进口国主管当局与出口国生产商之间的游戏,与消费者毫无干系,在反倾销法中,也很少提及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一般无权过问反倾销调查,也无权取得有关资料。但是消费者的福利却直接受到反倾销措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长期的。

如1990年根据大西洋鲑鱼贸易联盟的书面指控,美国对自挪威进口的新鲜鲑鱼征收了23.8%的反倾销税。征税后国内生产每年约增加70-100万美元,生产者利润随之增加70-80万美元,国家关税收入每年增加870-1090万美元。但由于市场上鲑鱼价格的提高,消费每年的净损失达1810-1850万美元。这样,实际美国社会净福利每年将下降690-720万美元。(转引自《反倾销对相关国家经济及对外贸易的影响》,易佳琳)

可见,反倾销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国内特定商品生产者的目的,但它是以牺牲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会引起社会福利的净损失。这对于进口国国内的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

欧洲消费者组织曾经提出要求取得反倾销调查中的材料,但欧洲法院却认为反倾销程序并不直接针对消费者及其组织,因此,不予准许。即使在GATT1994年的反倾销法中,也只是规定“当局应向受调查产品的工业用户提供机会,如果该产品通常是由零售渠道出售的,还要向有代表性的消费者组织提供机会,让他们提供关于倾销、损害以及因果关系的有关调查的任何资料。”但是,消费者却无权获取资料,无权要求中期评审和日落复审(sunsetreview)

8.争端解决机制中专家小组裁决权的被剥夺

不公平性范文篇5

关键词:健康公平性;医疗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医保

一、引言

2016年8月19日,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中明确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对“健康中国建设”作了全面部署。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突出解决好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从而实现全民健康。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其实质是在较高的健康状态下,实现不同群体间的健康公平性。为实现全民健康的宏伟战略目标,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2030年,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成熟定型。医疗保险是健康人群与非健康人群在健康时或病患时,对病患风险的分摊机制,其直接功能在于保障人们在患病时对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财务可及性,其最终目的是维护和提高个人健康水平。从国际上来看,一些研究已经不仅局限于纯理论分析,而是开始使用集中指数、基尼系数等能够表示健康不平等的指标,通过上述指标,对一些国家健康公平性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国内许多学者也对健康公平性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不过,这些研究都是以理论分析居多而实证分析相对较少,以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背景,对健康公平性进行的分析就更少了。本研究拟采用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运用SPSS软件,以集中指数和集中曲线分析医保统筹背景下的城乡居民健康公平性。

二、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和健康公平性概述

1.健康公平性概述。健康公平性(equityinhealth)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医疗卫生保健资源的分布也不能简单概括为健康结果的分布,其有更深远的含义。一般意义上的健康公平包括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equityinhealthcare)、卫生筹资公平性(equityinhealthfinancing)和健康结果公平性(equityofhealthstatus)这三块内容。健康公平性可以理解为,每个社会成员在收入、社会地位、种族、年龄、性别都不同的情况下拥有同等的机会获得最佳的卫生筹资、服务利用和健康结果。健康差别降到最低水平也可理解为不由收入差异或是社会特权决定,而将需求作为生存机会的调配导向。要求尽量把社会各类人群之间的社会差距降到最低,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处于最好的健康状态。[1]在卫生系统中的健康公平性要求全部社会成员公平地享有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最终实现人人健康的基本权利。健康公平是指通过关注获得健康的平等机会使健康差异下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2.医保统筹的必要性。对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很多地方早就已经有了整体上的规划部署,甚至有的地区已经实现全面整合,包括北京、内蒙古、天津、河北、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在这之前我国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即城居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新农合)制度,通过施行这三种医疗制度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即城居保)由人社部门管理,新农合则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2]然而,新农合和城居保这两种医疗保险制度因为城乡分割严重和“二元化”状况而在多方面(如:筹资标准、经办流程、保险待遇等)存在差别。从全国范围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待遇低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使得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受到质疑。另外,医疗保险重复参保和重复补贴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大势所趋。[6]如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居民的健康公平也是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关注对象。3.医保统筹的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早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就被明确提出了。到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要在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大在2007年11月指出目标:要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2009年,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正式实施新医改,意见指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的建立进入探索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全局建设和发展战略的完善都离不开统筹城乡医保,因此,加紧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和管理层面的整合,加快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势在必行。[3]2016年初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号),指出要通过推动城居保和新农合整合逐步将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领域内建立起来。在保障待遇、覆盖范围、医保目录、筹资政策、定点管理、管理体制、基金管理等方面实现全面统一,使医疗保障更加公平。规范管理服务、更加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促进全民医保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统筹城乡居民医保的探索工作,早在2007年开展试点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来,一些地方就已经率先开始了。浙江嘉兴更是早在2003年就领先全国整合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整合后称之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嘉兴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工作正式启动是从2013年开始的,这次整合把管理各县(市、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统筹管理职能规划到了人力社保部门,市本级由市社保局统一经办,而原来统筹管理职能一直都是归卫生部门的。[4]整合医保制度可以促进全市城乡统筹、加快资源整合步调、提高人民医疗保障水平。2017年初医保新政策出台,提出“六统一”标准,即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的统一。目前,嘉兴地区也在全面推进医保新政策。[5]

三、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本研究的对象为嘉兴地区的城乡居民,样本来自对嘉兴市各县城乡居民的抽样调查。在2017年3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形式对嘉兴地区城乡居民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入户调查,此次调查共获得703条数据,最终筛选得到的有效数据为576条,有效率为81.93%。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城乡居民的基本信息以及健康状况的询问。对已经收集到的数据使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然后用Excel以及SPSS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绘制相关的图表。2.社会经济分层指标。社会经济分层指标首先以不同社会经济特征对所研究的人群进行分组,在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职业等众多影响健康公平的因素中,收入水平对居民的健康状况影响最大。因此本文采用收入水平分层法把月收入作为城乡居民的分层指标将收入分为六个层次。分层具体情况如下:1表示低于1000元,2表示1000至3000元,3表示3000至5000元,4表示5000至7000元,5表示7000至9000元,6表示9000元以上。3.健康。指标本研究从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和自评健康不良率入手,探讨居民健康状况公平性。调查两周患病的目的是测量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结果来自于被调查者的报告,判断患病与否的依据是调查前两周内有如下任何一种情况发生:因疾病或损伤去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为疾病或损伤有过服药物或其它辅助性物理治疗;由于身体不舒服而无法上班、上学或者卧床休息一天及以上的情况。“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定义的“慢性病”强调必须有医生明确的诊断。通过询问被调查者是否有以下情况发生:在被调查前的6个月内,是否有医务人员明确诊断患有慢性病,包括结核等慢性感染性疾病和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在被调查的6个月以前经医务人员诊断有慢性病并且在被调查的前半年内经常复发并进行治疗的,即认为患有“慢性病”。以前患过慢性病,但现在已经痊愈的,或是在半年内没有再发病或无症状体征的情况不能认为是慢性病患者[6]。4.集中指数法。本文以城乡居民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农村和城镇进行调查,从慢性病和两周患病以及自评健康不良率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健康公平性的比较与评价,用两种疾病率的差异来反映健康分布的公平性。按照自行设计的标准,对研究对象的家庭经济收入情况进行分层。然后,分别计算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两周及慢性病患病率以及自评健康不良率。最后,根据计算出相应的集中指数并绘制集中曲线图。如果集中曲线与对角线重合表示各社会经济阶层下的居民健康水平分布均匀。集中曲线和对角线距离相差越远健康公平性越差。如果集中曲线位于对角线的下边,表示健康水平较差的人集中在较低层的社会经济分层,这种情况下健康集中指数显示为正值;相反的,如果集中曲线位于对角线上边,集中指数显示为负值。集中指数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与社会经济情况相关联的健康不公平程度越大。[7]

四、研究结果分析

1.城乡居民基本人口学情况。本次调查数据没办法计算出可支配收入,因此本文对城乡居民仅按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由低到高排列,分为六个层次,具体分层情况如下:1表示低于1000元,2表示1000至3000元,3表示3000至5000元,4表示5000至7000元,5表示7000至9000元,6表示9000元以上。根据有效数据整理得到表1,其中城镇居民302人,占总人数的52.43%;农村居民274人,占总人数的47.57%。男性267人,女性309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及整体情况均出现女多男少的现象。从表1可以看出,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在接受调查的农村居民中,超过一半的居民是小学及以下学历,而城镇居民中低学历者只占少数。从家庭收入情况来看,城镇居民整体经济状况要比农村居民好。大部分城镇居民月收入集中在中高层(3000-7000元/月),而农村居民收入大部分集中在中低层(1000-5000元/月)。2.健康结果公平性分析。(集中指数)①不同经济水平下的两周、慢性病患病及自评健康不良情况。根据经济分层,分别计算城镇和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和自评健康不良率,统计总结并绘制表2。表2反映了不同经济水平分层下农村和城镇居民的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和自评健康不良率的情况。观察分析表2可知,农村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总体上比城镇居民的高一点,但在中等偏高收入分层中(即收入分层5),从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来看,城镇居民都比农村居民要高,这与整体的情况是恰恰相反的。从自评健康不良率来看,主要集中在低收入人群,也就是说收入低的人自我健康感越差。这种差异在城镇居民中更明显,表现为低收入(收入分层1)的居民自评健康不良率明显高于其他收入分层的居民;而在农村这种差异表现不明显,在各个收入分层的自评健康不良率基本保持在30%左右,上下差距不大。由表3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两周患病集中指数和慢性病患病集中指数以及自评健康不良集中指数均为负值,城镇居民的两周患病集中指数和慢性病患病集中指数以及自评健康不良集中指数为正值,而整体的健康公平指标均为负值。说明整体两周患病和慢性病患病存在偏高收入者健康不公平。农村居民两周患病和慢性病患病出现了偏高收入者健康不公平,而城镇居民的两周患病和慢性病患病则存在偏低收入者健康不公平。②两周患病情况评价的健康公平性。由表3可以看出,整体上反映的两周患病率集中指数为-0.113,两周患病率集中指数在农村居民中表现为-0.284,相对的城镇居民为0.192。整体和农村健康公平指数为负,且绝对值远离“0”表示存在偏高收入者健康不公平。两周患病集中在偏低收入人群中,收入水平越高患病率越低,说明居民的健康状况越好。从这可以看出在城乡居民中,两周患病相对集中在经济水平较差的人群当中;在农村居民中,经济水平较差的人群两周患病更多;对于城镇居民而言,经济收入较高人群两周患病较多。集中指数的大小可以在集中曲线上表现出来,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农村集中曲线和整体集中曲线都处于公平线的上方,城镇集中曲线则处于公平线之下。③慢性病患病情况评价的健康公平性。由表3可以看出,慢性病患病率集中指数在农村居民中表现为-0.187;城镇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集中指数为0.212,而整体的集中指数为-0.027。从整体上来看公平性相对较好。数据说明在整体城乡居民中,慢性病患病存在较高收入者健康不够公平,患病者大多在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当中。在农村居民中,慢性病患病同样存在较高收入者健康不公平,患病主要是在收入较低的人群当中;而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则显示慢性病患病主要集中在收入较高的人群中,存在较低收入者健康不公平。图2不同收入分层的慢性病集中曲线相对应的图2中农村居民集中曲线位于公平线的上方,而城镇居民集中曲线则位于公平线之下。整体集中曲线前半段基本与公平线重合,后半段位于公平线上方,但距离不大,表示整体公平性还算良好。④自评健康不良率评价的健康公平性。表3中农村居民的自评健康不良集中指数为负值;城镇居民自评健康不良集中指数为正值;而整体城乡居民的健康指数为负值,且绝对值接近“0”。由此可知,农村居民自评健康不良存在偏高收入者健康不公平,自评健康不良集中在农村较低收入人群之中;城镇居民健康不良存在偏低收入者健康不公平,自评健康不良的人群主要集中在较高收入者中间。从整体来看,城乡居民自评健康不良为负值,绝对值接近“0”,说明整体上自评健康不良反映的健康公平性良好。对应的图3集中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出整体的自评健康不良集中曲线基本与公平线重合。农村的自评健康不良曲线位于公平线上方,而城镇位于公平线下方。

五、结论

不公平性范文篇6

关键词:薪酬管理;公平性;满意感;影响

企业薪酬管理属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模块之一,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秩序,对实现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如何确保薪酬管理发挥出最大效用,在薪酬管理公平前提下,最大限度激发出员工的热情、积极性和斗志,对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探究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薪酬满意感的影响成为各个企业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薪酬管理公平性的基本概述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模块之一,通过国内外学者长期对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可以将薪酬管理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薪酬管理结果公平性、薪酬管理程序公平性、薪酬管理交往公平性以及薪酬管理信息公平性。从这四个方面入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利用某一个方面薪酬管理的公平性,完全展现出薪酬管理公平性的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从薪酬管理结果公平性和新手管理交往公平性出发,挖掘薪酬管理公平性的深层次内涵。(一)薪酬管理结果公平性其中,薪酬管理结果公平性,指的是员工对薪酬水平和加薪幅度是否公平的评价。员工通常会将自己的薪酬水平与他人的进行对比,通过薪酬水平判断分配结果公平性。这种比较的过程,会对员工工作积极性形成严重的打击。如果他人薪酬水平比自己高,会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反之,如果他人薪酬水平比自己低,会使他人产生不公平感,由于这种不公平感的存在,从而导致企业凝聚力变差,对公司长远发展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二)薪酬管理交往公平性薪酬管理交往公平性则指的是管理人员对待员工的态度,也会影响员工的公平感。这也是企业人力资源中出现员工关系处理模块的重要原因,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恰当处理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做好员工心理建设。使员工可以感受到公司的温暖,以正确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保证员工的尊严和自尊心不受伤害,最大限度挖掘出员工的潜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薪酬满意感的影响

薪酬管理公平性是决定员工薪酬满意程度的重要因素,而薪酬管理公平性会对员工的归属感、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绩效等方面产生显著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对公司长远发展会形成直接影响作用。近几年,劳动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作为维权的重要手段,其中薪酬管理是劳动法涉及的重要方面,如果企业在薪酬管理中违反劳动法,必然会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员工将这种消极情绪带入工作,不利于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所以,严格按照劳动法执行企业管理,利用薪酬管理公平性提高员工对薪酬满意程度。

(一)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归属感的影响

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所有员工团结一心,产生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感受,就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凝聚力是一个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主要是因为强大的凝聚力可以为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和经济效益,这些价值作为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巨大动力,对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薪酬管理公平性作为决定员工归属感的关键性因素,企业管理中可以利用薪酬的公平性增强凝聚力,为实现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员工工作最终目标是起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价值实现通常的衡量标志就是薪酬水平。据调查发现,与员工自身价值相等的薪酬水平,可以充分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挖掘员工的潜力;而与员工自身价值不相等的薪酬水平,可以分为两方面,分别为薪酬水平高于自身所能创造的价值和薪酬水平低于员工自身所能创造的价值。其中,当薪酬水平高于员工自身所能创造的价值,会对其他员工工作积极性形成不利影响,也会增加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当薪酬水平低于员工自身所能创造价值的时候,则会引起员工的不公平感和不满意情绪,员工消极怠工对企业发展也会形成不利影响。总之,保持薪酬管理公平性,对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

绩效是员工除正常工作外,可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完成的工作数量、质量、成本贡献以及为企业作出的其他贡献等,是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具体体现。员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程度,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员工创造出来的工作绩效。要使员工工作绩效最大化,就必须通过薪酬管理公平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促使员工可以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从而为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薪酬满意感会形成非常深刻的影响,作为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薪酬政策,利用具有公平性的薪酬管理,为企业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薪酬管理公平性会对员工薪酬满意感产生深远的影响,从不同程度体现薪酬管理公平性,可以最大程度挖掘员工价值,对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徐倩 单位: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水务局

参考文献

[1]陈曦.公平性理论框架在成长期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应用[J].生产力研究,2012,(7):217~218,238.

[2]马新建,郭玲,张雯等.企业薪酬分配公平性与员工薪酬满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7):68~72.

不公平性范文篇7

关键词:薪酬管理;薪酬差距;公平性

薪酬管理的公平性是展现一个企业或者组织薪酬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所以,深入探析薪酬管理公平性也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的一个重要课题。怎么样利用薪酬的公平性原则激励企业或者组织里面的人力资本,激发其潜力,是值得当前企业管理者深思熟虑的。近些年以来在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和薪酬体系的失衡成了公众开始热议的话题。只有缩小薪酬差距,实行薪酬的公平性原则,才会使员工提高薪酬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作出更多的贡献。

1薪酬公平性原则概述

薪酬公平性原则是薪酬设计的基础,无论什么地方的员工都希望能够获得公平的薪酬待遇,所以员工都是希望薪酬的设计是在公平的原则下进行的,这样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同,才能有效实现薪酬的激励作用。设计薪酬体系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公平性原则,它可以作为一个心理原则,也可以作为一个感受原则。

1.1公平的分类

薪酬管理系统的公平性可以根据管理阶段的不同分为两种:薪酬管理结果的公平性和薪酬管理过程的公平性。按照员工所参照对象的不一致又可将薪酬管理结果的公平性分为薪酬的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和个人公平性。

1.1.1外部公平

当企业内部员工发现自身的薪酬水准跟外部同行业相同类型职位的薪酬水准相比较明显较低的时候,其满意度就会大大降低,可能会导致员工有不愿意继续留在企业工作的想法;如果员工感觉到自身的薪酬水准与外部类似职位薪酬水准相当的时候,其满意度就会比较高,就会使得其积极的参与工作。

1.1.2内部公平

在企业中都会设置各种不同的职位,各个职位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需要的技能以及岗位责任是不一致的。所以就需要采取比较科学的管理办法,探析出企业内部不同职位之间的相对价值来体现这种企业内部的薪酬公平性原则,使得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提高。

1.1.3个体公平

这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绩效报酬上,主要表现在当员工感觉自身的工作内容与其他员工的工作内容相同或者类似时,但是绩效方面又需要体现出优秀、一般和不良的情况,使得绩效的收入存在比较合理的差距。这样才能体现出企业对于员工个人贡献度的认同及不同个人对企业贡献的差异性。

1.1.4薪酬管理过程的公平性

薪酬的管理过程及薪酬的实施方式也会影响到员工对企业的薪酬公平性原则的看法,比如企业中如果存在暗箱操作来决定薪酬水准及不必要薪酬保密的政策,就可能会导致员工对企业薪酬制度的不认可。所以公开透明以及充分与员工进行沟通达成的薪酬决策而定制的薪酬制度,才容易被企业员工所认同,使其更加容易接受这种薪酬管理。

1.2员工对公平的感受

员工对薪酬公平性原则的感受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外面其他类似企业比较产生的感受,即外部公平;二是员工对企业薪酬体系的分配机制及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感受,即分配公平;三是将自身薪酬与企业内部其他类似职位的薪酬作比较所产生的感受,即内部公平;四是对企业内部薪酬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公开性产生的感受,即过程公平;五是对当前获得的薪酬结果的感受,及结果公平。

1.3公平性薪酬的意义

企业的薪酬系统设计的公平性会直接反映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激情上,员工对企业薪酬系统感觉不公平的时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对工作也显得不积极,会大大降低员工在工作中的投入度和责任心,使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大大降低,也不再珍惜当前的工作,只会寻求更低层次的比较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或者换工作。在员工对企业薪酬系统感觉公平时,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都大大提高。因此薪酬管理中的公平性原则非常重要,它就像在赛场上一样,只要当规则是公平的,大家才会愿意去接受结果,不管好坏。

2造成薪酬不公平的因素和影响

2.1造成不公平的因素

导致薪酬不公平性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酬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受传统的平均主义公平观的影响深远;②薪酬管理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的情况;③薪酬管理过程中与员工缺乏必要的沟通;④企业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⑤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竞争机会不公平以及外部薪酬环境不规范等等。以上这些方面都是影响薪酬不公平性的原因,值得企业高层管理者考量。

2.2不公平薪酬对员工的影响

在员工受到不公平的薪酬管理的过程中,员工便会作出以下的几种选择:第一,降低自身的产出;第二,降低自身的投入;第三,改变自我的认识;第四,改变别人的看法;第五,换一个工作场所;第六,换一个参照的对象。

3实现薪酬公平性的措施

为实现公平性的薪酬制度,在定制薪酬管理策略的时,需要做全方面的考虑,要考虑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员工个体公平性以及薪酬管理之间的薪酬协调。本文从职位分析和能力评价等角度出发,对企业促进薪酬公平性原则在企业中的实施做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薪酬满意度调查

可以通过薪酬满意度调查去真正的收集到员工对薪酬福利水平、薪酬结构、薪酬的决定性因素、薪酬的调整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员工对企业薪酬管理的评价和期望,做到真正了解员工的需求,然后在薪酬的设计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

3.2薪酬市场调查

通过薪酬市场调查来确定企业薪酬水准与外部薪酬水准的差异是解决薪酬外部公平的方式。企业在经过薪酬市场调查之后可以掌握到整个市场的薪酬水准及其动态,尤其是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水准,以此来确保自身企业各个岗位薪酬水准的合理性,确保自身所设置的薪酬水准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一般情况来说,企业的薪酬水准要高于市场上的平均水平才具有竞争力。所以企业制定与市场水平相当的薪酬水平是企业吸收和保留人才的关键。企业在定制薪酬水准的时候不光只考虑以上的观点,还需要考虑到企业自身实际的战略定位和发展阶段的情况,然后再做选择。选择薪酬水准领先的策略,还是跟随市场上的薪酬水平的策略,亦或是高层员工薪酬水平高于市场水平,基层员工低于市场水平,又或者是下低上高的策略,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此外,在确定企业的薪酬水平的时候还要分析企业的支付能力,当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后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有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如何找寻到一个相匹配的契合点是关键,这就需要企业在薪酬管理过程中去深入探析。

3.3合理的绩效考核

对员工的薪酬定位不能是一个固态的结果,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体系,薪酬管理中应该根据员工的工作能力对工作绩效做一下浮动和适时的调整。由此看来在科学的考核系统下,企业应该对员工考核和薪酬级别的浮动制定出合理公平的规定,这样来确定不同的绩效考核等级对应不同的薪酬级别,把员工对企业做出的业绩和贡献度融入到薪酬系统中来,这样才能展现出薪酬的导向性作用,在确保了企业薪酬设计的内部公平性的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员工工作的动力。

4结语

薪酬管理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的最重要因素,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来说显得特别的重要。企业应该持续关注员工对于薪酬方面的期待,了解外部市场薪酬水平,同时建立内部相对公平和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实现薪酬制度管理过程的透明化和公开化,不断提升员工的薪酬满意度,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黄燕 单位:国网重庆奉节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唐久玉.薪酬激励对核心员工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2,(10).

[2]颜映梅.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

[3]张四龙.论薪酬公平的内涵与现实[J].改革与探索,2004,(6).

[4]冠华.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09,(6).

不公平性范文篇8

一、经济法视觉下社会公平问题表现

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经济领域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另外在社会文教方面也具有突出的表现,特别是当前普遍关注的住房、医疗和教育问题。而在经济法视觉下,主要解决的社会不公平问题,是在市场竞争中的类似竞争规则不公平的问题。

二、经济法视觉下公平价值分析

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一方面是为了克服市场自发形成缺陷和不足,另一方面能够促进社会公平问题的解决。在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和市场是引起社会不公平的主要原因,而从经济法的角度来看,经济法是有效的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平问题的重要手段。第一,经济法克服市场机制中不公平的缺陷现代市场机制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唯利性的促进作用下,很容易导致市场竞争的盲目性和不公平性,特别是对那些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风险较大、利润较低的公共领域,难以有效的得到必要的投资,从而造成公共供给的不足。再加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容易形成投资过热和泡沫经济等。而经济法的出现就是对这些市场缺陷和不公平性的一个重要解决措施,经济法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保障性,通过宏观调控有效地调节市场失灵的不公平性,首先能够排除市场障碍,防止市场垄断,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其次,通过经济法给予市场经济活动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和促进其按照按照社会公平的方向发展,抑制房价、稳定物价,通过各种所得税进行市场调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实现。最后,通过国家的直接投资经营参与,提高市场的规范化,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公平竞争,通过国家投资保障资产增值和分配,维护全民利益,保障社会公平。第二,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保障社会公平经济法的价值目标一方面要提高市场经济效率,另一方面也要维护市场公平,从而保障社会公平。但是对于效率与公平之间的问题一直都存在争议,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必须要更好的提高市场效率,只有效率提升了,自由竞争才有发展的可能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法要在公平规则的基础上保障经济效益的提升,特别是起点公平和机会公平是经济法价值的核心。从经济体制上来看,公平和效益的先后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定论,改革初期我国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是从经济法的角度来看,必须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效益的提升,经济法的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必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公平,防治破坏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如何利用经济法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不公平性范文篇9

论文摘要:薪酬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报叫制度那样咦起人们如此多的情感和讨论。本文通过我国现阶段各企业的报酬制度的分析,找出了现有薪酬制度的不合理方面,在此基拙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我国的企业能够充分重视薪酬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职工提供较好的待遇,从而也使职工能够对企业充满热情和忠诚。

当今时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只有留住高能力的人力资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才能求生存求发展。如何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合理配置使用人才与激发员工潜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已成为每个中国企业当前的重要课题。薪酬制度在任何公司都是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一个企业需要有一定竞争能力的薪酬吸引人才,同时需要有效的薪酬政策来留住人才。

薪酬是指员工因对组织(主要指企业)提供劳动或劳务而得到的报酬,是员工因完成工作而得到的内在和外在的奖励。它不但包括直接的货币形式(直接薪酬)和可转化为货币的其他形式(间接薪酬),还包括较舒适的办公室,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较多地参与决策,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及较好的发展机会等难以用货币来衡量的形式。从市场角度来看,薪酬是人力资源价值的市场形式,或称“人力资源价格”;从分配的角度来看,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人力资本要素贡献的回报。

我国的薪酬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薪酬制度相比有其固有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发,在薪酬管理制度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我国的薪酬管理上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有待改善的环节。

1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薪酬支付缺乏公平性

薪酬制度的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在不公平性。二是外部不公平性。

内在不公平性,可分为纵向不公平和横行不公平。纵向不公平,主要指不同级别的企业员工之间薪酬的差距过大。一般情况下,企业对管理层都很重视,给高层管理者的工资高于中层管理者的好多倍,又给予了他们很多职务消费的权力,灰色收人远远高于其他层次职工的所有收人。大大挫伤了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责任感。企业当中不满、不服的情况随处可见。还有给中层管理者高于基层主管数倍的工资,而基层主管作为技术骨干与一般员工差别不大,但是基层主管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生产当中出现问题的话,负责任的是基层主管而不是普通职工。这种职责与收人的不对等导致了企业技术骨干的流失。横向不公平主要是指不同部门同级职位在薪酬上存在“一刀切’,现象。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同部门的员工,其专业技能和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虽然是出于同一等级,其薪酬水平也应该有所差距,这才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外部不公平性,本文也把外部不公平性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不同地区的相同行业之间的薪酬水平差距过大。我国是典型的地区发展不均衡国家,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收入水平差距很大。内陆城市的农村和城镇也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地区的不公平性导致的人才跨地区流动。山东省菏泽地区作为内陆地区,因为薪酬水平的地区差距,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的外流。作为国家公务员的教师和警察人员,也存在外流的情况。很多教师和部分警察外流到广州.因为在广州年薪能够超过10万,而在当地一年能挣到1万就很不错了。这种高水平人员的流动,给当地的教育和治安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收人稳定的公务员还存在流动性,更何况没有保证的普通企业员工呢。其次,是同行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薪酬差距过大。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还不规范,没有完善的薪酬规划制度,职工的养老和医疗及失业保险,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规范文件。在部分民营企业中还存在剥削劳动力的情况,更有甚者还雇用童工。在制度较规范的地区,可能名誉收人和同行业的国有企业相同,但是实际收人则大打折扣。因为各种医疗和保险制度的不完备性使民营企业的职工实际收人大大减少。

1.2奖金奖励和福利保险计划缺乏柔性,起不到激励作用

奖金和福利保险等形式的外在报酬,已成为薪酬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在的薪酬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外部报酬的分配及策划上,我国企业严重缺乏柔性,导致外在报酬的激励作用很小。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奖金和奖励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奖励的意义,变成了固定的附加工资。在福利保险管理上,企业承袭传统的福利保险计划,提供统一的福利保险。忽略了员工需要的差异性,对此,企业往往陷人两难境地。福利保险计划要提供,但提供后又起不到明显的激励作用。最终,这些计划只流于形式,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实施成本,另一方面员工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提高。

2薪酬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急需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薪酬制度,对现有的薪酬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更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此,企业在制定薪酬政策时应主要从内、外环境考虑,既保证薪酬的公平性又能显现其效率。

2.1提高企业员工薪酬水平的公平性

薪酬制度的公平性是建立在一系列的数据比较基础上得出的。企业要确保薪酬制度的公平,就必须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薪酬调查,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薪酬水平。现从两方面来阐述薪酬调查。一是外部调查:了解业务相近企业在薪酬方面的数据,较详细的掌握竞争对手在各个岗位和层级上的薪酬水平。以此为参数,调整企业本年度的薪酬政策。在进行外部调查的过程中要注意调查方式的选择,应在友好的基础上进行调查,防止错误信息的出现。如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也许会引起对方企业的不满,从而提供虚假信息,给企业的决策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内部调查即业绩评估:业绩评估无疑是使薪酬更公平最有效的方式,但一定要做得更加合理、科学、公正。首先应该从思想上,着力于更新员工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加强责任意识,塑造职业行为,努力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的薪酬管理平台。营造一个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工作环境,激励员工规划好自身的职业生涯。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其次,应考虑不同岗位的职工应用不同的业绩评估方法及标准。因为任何岗位都有其特殊性,企业应该制定多种业绩评估方法,对处于不同职务的员工进行评估。从而为制定与提升、解雇、临时解雇和绩效加薪有关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再次,在业绩评估中应尽量避免晕轮效应的存在,所谓晕轮效应,是指评价者让员工某一方面的显著特征,影响了自己对绩效评估中每一项单独内容的判断。结果使员工在每一项目上得到大体相同的评价。最近流行的一种业绩评估法方法,360度反馈法,能够较系统、全面地反映员工的业务水平及工作表现。360度反馈法,在上级、下级、客户、同部门同事、跨部门同事,之间互相测评,将评估结果公开,提高评估的透明度。评估内容更具体、全面,从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评估。避免了评估目标的过于单一。但这种评估方法,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还比较窄。我国企业要想和其他跨国企业相抗衡,就必须充分重视业绩评估,不能使其流于形式。尽量缩短评估时段,及时掌握员工的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真正地给优秀职工提供晋升平台,反映出薪酬制度的公平性。

2.2提高薪酬制度的激励功能

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体,经过博弈达到的均衡状态,才能够使二者达到帕累托最优。一味地追求公平可能会牺牲效率,而只追求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可能会伤害了普通职工的工作热忱和积极性。所以在提高薪酬制度激励作用上,应该掌握一种度,过犹不及。如何把握这种度呢?应该持具体单位具体对待的态度。跨国企业由于其所处的环境竞争激烈,那么应该加强激励的程度,鼓励优秀员工的创新精神,给与他们较优厚的待遇,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更应该加强激励的因素。

目前,国际上最普遍的就是,以股票性期权为代表的激励性薪酬管理制度。股票期权通常是指给以管理人员,按某一事先确定对固定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选择权。如果股票价格上涨,并获得利润。股票期权能引导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自觉关心企业的利润,而不是只关心一时一事,因为通常情况下,股票的选购期期限比较长,这大大的刺激了管理者工作的热情,如果经营管理出色,他们将有一笔非常丰厚的奖励。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大公司实行管理人员和总经理奖励制度;另一项调查显示,70%的小企业有类似的计划,其中50%的公司对经营者实行增股权。

不公平性范文篇10

如何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合理配置使用人才与激发员工潜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已成为每个中国企业当前的重要课题。薪酬制度在任何公司都是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一个企业需要有一定竞争能力的薪酬吸引人才,同时需要有效的薪酬政策来留住人才。

薪酬是指员工因对组织(主要指企业)提供劳动或劳务而得到的报酬,是员工因完成工作而得到的内在和外在的奖励。它不但包括直接的货币形式(直接薪酬)和可转化为货币的其他形式(间接薪酬),还包括较舒适的办公室,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较多地参与决策,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及较好的发展机会等难以用货币来衡量的形式。从市场角度来看,薪酬是人力资源价值的市场形式,或称“人力资源价格”;从分配的角度来看,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人力资本要素贡献的回报。

我国的薪酬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薪酬制度相比有其固有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发,在薪酬管理制度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我国的薪酬管理上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有待改善的环节。

1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薪酬支付缺乏公平性

薪酬制度的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在不公平性。二是外部不公平性。

内在不公平性,可分为纵向不公平和横行不公平。纵向不公平,主要指不同级别的企业员工之间薪酬的差距过大。一般情况下,企业对管理层都很重视,给高层管理者的工资高于中层管理者的好多倍,又给予了他们很多职务消费的权力,灰色收人远远高于其他层次职工的所有收人。大大挫伤了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责任感。企业当中不满、不服的情况随处可见。还有给中层管理者高于基层主管数倍的工资,而基层主管作为技术骨干与一般员工差别不大,但是基层主管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生产当中出现问题的话,负责任的是基层主管而不是普通职工。这种职责与收人的不对等导致了企业技术骨干的流失。横向不公平主要是指不同部门同级职位在薪酬上存在“一刀切’,现象。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同部门的员工,其专业技能和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虽然是出于同一等级,其薪酬水平也应该有所差距,这才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a

外部不公平性,本文也把外部不公平性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不同地区的相同行业之间的薪酬水平差距过大。我国是典型的地区发展不均衡国家,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收入水平差距很大。内陆城市的农村和城镇也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地区的不公平性导致的人才跨地区流动。山东省菏泽地区作为内陆地区,因为薪酬水平的地区差距,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的外流。作为国家公务员的教师和警察人员,也存在外流的情况。很多教师和部分警察外流到广州.因为在广州年薪能够超过10万,而在当地一年能挣到1万就很不错了。这种高水平人员的流动,给当地的教育和治安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收人稳定的公务员还存在流动性,更何况没有保证的普通企业员工呢。其次,是同行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薪酬差距过大。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还不规范,没有完善的薪酬规划制度,职工的养老和医疗及失业保险,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规范文件。在部分民营企业中还存在剥削劳动力的情况,更有甚者还雇用童工。在制度较规范的地区,可能名誉收人和同行业的国有企业相同,但是实际收人则大打折扣。因为各种医疗和保险制度的不完备性使民营企业的职工实际收人大大减少。

1.2奖金奖励和福利保险计划缺乏柔性,起不到激励作用

奖金和福利保险等形式的外在报酬,已成为薪酬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在的薪酬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外部报酬的分配及策划上,我国企业严重缺乏柔性,导致外在报酬的激励作用很小。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奖金和奖励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奖励的意义,变成了固定的附加工资。在福利保险管理上,企业承袭传统的福利保险计划,提供统一的福利保险。忽略了员工需要的差异性,对此,企业往往陷人两难境地。福利保险计划要提供,但提供后又起不到明显的激励作用。最终,这些计划只流于形式,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实施成本,另一方面员工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提高。

2薪酬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急需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薪酬制度,对现有的薪酬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更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此,企业在制定薪酬政策时应主要从内、外环境考虑,既保证薪酬的公平性又能显现其效率。

2.1提高企业员工薪酬水平的公平性

薪酬制度的公平性是建立在一系列的数据比较基础上得出的。企业要确保薪酬制度的公平,就必须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薪酬调查,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薪酬水平。现从两方面来阐述薪酬调查。一是外部调查:了解业务相近企业在薪酬方面的数据,较详细的掌握竞争对手在各个岗位和层级上的薪酬水平。以此为参数,调整企业本年度的薪酬政策。在进行外部调查的过程中要注意调查方式的选择,应在友好的基础上进行调查,防止错误信息的出现。如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也许会引起对方企业的不满,从而提供虚假信息,给企业的决策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内部调查即业绩评估:业绩评估无疑是使薪酬更公平最有效的方式,但一定要做得更加合理、科学、公正。首先应该从思想上,着力于更新员工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加强责任意识,塑造职业行为,努力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的薪酬管理平台。营造一个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工作环境,激励员工规划好自身的职业生涯。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其次,应考虑不同岗位的职工应用不同的业绩评估方法及标准。因为任何岗位都有其特殊性,企业应该制定多种业绩评估方法,对处于不同职务的员工进行评估。从而为制定与提升、解雇、临时解雇和绩效加薪有关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再次,在业绩评估中应尽量避免晕轮效应的存在,所谓晕轮效应,是指评价者让员工某一方面的显著特征,影响了自己对绩效评估中每一项单独内容的判断。结果使员工在每一项目上得到大体相同的评价。最近流行的一种业绩评估法方法,360度反馈法,能够较系统、全面地反映员工的业务水平及工作表现。360度反馈法,在上级、下级、客户、同部门同事、跨部门同事,之间互相测评,将评估结果公开,提高评估的透明度。评估内容更具体、全面,从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评估。避免了评估目标的过于单一。但这种评估方法,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还比较窄。我国企业要想和其他跨国企业相抗衡,就必须充分重视业绩评估,不能使其流于形式。尽量缩短评估时段,及时掌握员工的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真正地给优秀职工提供晋升平台,反映出薪酬制度的公平性。

2.2提高薪酬制度的激励功能

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体,经过博弈达到的均衡状态,才能够使二者达到帕累托最优。一味地追求公平可能会牺牲效率,而只追求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可能会伤害了普通职工的工作热忱和积极性。

所以在提高薪酬制度激励作用上,应该掌握一种度,过犹不及。如何把握这种度呢?应该持具体单位具体对待的态度。跨国企业由于其所处的环境竞争激烈,那么应该加强激励的程度,鼓励优秀员工的创新精神,给与他们较优厚的待遇,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更应该加强激励的因素。

目前,国际上最普遍的就是,以股票性期权为代表的激励性薪酬管理制度。股票期权通常是指给以管理人员,按某一事先确定对固定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选择权。如果股票价格上涨,并获得利润。股票期权能引导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自觉关心企业的利润,而不是只关心一时一事,因为通常情况下,股票的选购期期限比较长,这大大的刺激了管理者工作的热情,如果经营管理出色,他们将有一笔非常丰厚的奖励。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大公司实行管理人员和总经理奖励制度;另一项调查显示,70%的小企业有类似的计划,其中50%的公司对经营者实行增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