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所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2:28:12

避难所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按照“政府领导、统筹规划、平灾结合、属地管理”的方针,科学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等突发性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率先跨越、宜居”提供应急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将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镇必需的公共设施列入规划,与城镇建设同步推进。今后,在进行公园、绿地、广场等规划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应急避难的需要,并在规划中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做到统筹考虑,综合利用。

(二)安全可靠。选择地势平坦,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开敞空间,尽可能远离高大建(构)筑物、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存放处;避开地震活动断裂带;选择室内公共场馆作应急避难场所或作为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的用房,应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三)因地制宜。根据人口分布、人口和建筑密度等实际情况,结合公园、绿地等空旷场地的分布与人群疏散需求,赋予公园、绿地等公共场地避难、避险功能。

(四)快速通畅。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2条以上与之连接的疏散通道,其宽度、纵坡及转弯半径应符合城市道路次干道的要求,以保障避灾群众快速、无阻到达避难场所。

(五)平灾结合。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休闲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等场地,平时完全服务于自身原有的功能,在遇突发公共事件时,发挥应急避难场所功能。

三、目标任务

(一)远期目标:至2030年,区内学校、公园、休闲广场应具备应急疏散或避难场所功能。

(二)近期目标:年底前,建成应急避难场所5处,其中1个达到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其他4处达到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单个避难场所容量不小于300人,配套建设完善供水、供电、厕所、标志、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等,其中要有1个避难场所有效面积不小于2000平方米。

四、建设要求

(一)选址要求。选址要充分考虑城区已有或拟建的场址,并与城市环境相协调,重点选择公园、绿地、休闲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等区域。选址应处于建(构)筑物倒塌范围之外,保持疏散道路畅通;避让地质、洪涝灾害易发地区、高压线走廊区域,远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仓库等区域;以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共建筑等人口相对密集区域,半小时内步行到达为宜。

(二)功能设置。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条件,综合考虑临时性和永久性的需要,以满足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运行功能为原则,合理进行功能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通信、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应急消防等基础设施,以及应急棚宿区、固定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垃圾收集及存放点、应急指挥中心用房等。

(三)建设主体。应急避难场所由区人民政府建设,委托项目所在地单位负责实施,区建设、规划、地震办负责业务指导、建成后由地震部门汇总成电子文档,协同民政部门在地图上标识并报区应急办存档,市地震局备案。

(四)经费渠道。利用现有条件改造的区级应急避难场所所需费用,由区财政统筹安排。

(五)物资储备。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周边的情况,合理储备应急物资。短期性物资,如食品、药品及生活用品依托临近的商场、超市和普通商店代储;长期性物资,如帐篷、医疗器械、灭火器材等应有一定的储备。

(六)标志设置。应急避难场所主标志牌由区地震办负责制作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功能标志牌由建设单位负责制作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周边道路指示标示牌由区交通、区政管理部门负责制作设置。标志牌制作可参照北京市地方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11/224-2004)。

(七)日常管理。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后,按照属地和归属的原则,其上级主管部门或业主单位负责建立健全应急避难场所有关管理办法,保证应急避难场所平时功能运转与应急使用,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在已确定的应急避难场所周围进行改扩建时,必须经规划、市政等部门审批。

五、职责分工

年底前,必须建成应急避难场所6处,其中1个达到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其他5处达到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经初步筛选,工艺美术城、四中、八中、十五中、二十四中、北高岱峰中学作为今年规划建设的应急避难场所,其中工艺美术城按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建设。各部门职责如下:

1、区应急办(政府办):负责本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管理的牵头组织和协调;对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协调发改、交通、消防、公安、卫生、电力、自来水厂等部门做好应急避难场所的项目立项、物资储备保障、医疗卫生、应急供水、通信、供电设施的指导、建设和管理。

2、区地震办:统筹协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做好项目图纸委托设计等前期工作;负责技术指导、设计方案审查;统一制定应急避难场所主标志牌;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

3、区建设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利用现有公园、绿地、广场、大型露天停车场等市政设施改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计划;对参建各方在建设过程中执行国家相关建设标准的落实情况实施监管。

4、区规划办:负责编制应急避难场所详细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确定编制全区应急避难场所总体布局和实施规划;对拟建应急避难场所用地进行规划控制和督导建设单位按规划要求进行建设;在新的城市建设规划中规划建设新的应急避难场所。

5、区民政局:负责制作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周边道路指示标示牌由;把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区地图上标识;负责应急避难场所所需救灾物资的预储保障,根据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预案,编制各类赈灾物资保障计划,组织物资预储。

6、区财政局: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工作所需经费提供财力保障。

7、区教育局:落实在学校设置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工作;指导学校搞好校内所设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

8、区经贸局:负责应急避难场所所需物资的储备和保障工作。

9、项目所在单位:按照建设进度和质量要求完成建设任务。

六、工作要求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全力配合,加快建设工艺美术城等6个近期区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场所。年6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方案设计;年7月份启动建设,年年底前完成项目建设。

避难所范文篇2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为确保及时、高效、有序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依据《市区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预案》市区地震应急预案》等相关预案要求,结合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应急避难场所基本情况

地处两路城区中心,公园应急避难场所位于区双龙大道31号。东与国际机场对望,南面、西面接街道,北面、西北面与街道相邻。公园为免费开放综合性文化休息公园,占地面积200余亩,用于应急避难场所面积约100余亩,设正大门、北大门和金港国际观景平台3个主出入口,南区路口、犀牛宾馆和民俗文化村3个副出入口,设计可供2万人应急避难或4万人临时避灾安置。

二)被疏散地区基本情况

其中双枫桥街道办事处5个社区、566栋楼、16391户,公园应急避难场所主要为辐射半径2公里内的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的10个社区提供避难场所。常住人口48867人、流动人口约13200人;街道办事处5个社区、619栋楼、16391户,常住人口为63300人、流动人口约9500人。其中20000人可进入公园避难场所避难、40000人进入公园避难场所紧急避险安置,其余人员由区政府统筹安排到其他场所避难。

二、应急疏散指挥机构

由区政府区长任指挥长,成立区应急避难场所疏散指挥部。常务副区长黄宗华、副区长李燕强(常务)任副指挥长,区政府应急办、区民政局、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区卫生局、区建委、区人防办、区经委、区市政委、区商委、区粮食局、区科委、区财政局、区消防支队、区环保局、区安监局、区教委、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水、电、气、通信企业和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协调和指挥工作,做好人员应急疏散安置、应急物资供给、社会治安和秩序维护、道路疏通、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卫生清理等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政府应急办,负责按指挥部要求统筹协调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工作。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根据指挥部的要求和各自职能做好相关工作。

三、应急疏散工作组

由区政府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区应急避难场所疏散指挥部下设疏散安置工作组、应急物资供应组、应急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组、社会治安和秩序维护、配套设施保障组、宣传教育工作组等6个工作组。突发灾害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用应急避难场所,各工作组及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按各自职责迅速开展工作,确保避难场所正常运行。

一)疏散安置工作组

相关街道办事处和区民政、人防、建委、科委、财政、商贸、公安、交警、消防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和相关应急预案,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按照应急疏散线路和紧急疏散要求,合理疏散和安置避险群众。

制定各社区、楼栋应急疏散方案和线路图,相关街道办事处牵头做好群众的疏散工作。组织经常性应急疏散演练;紧急避险时,组织居民就近到避难场所安置;灾情解除后,负责组织本辖区内灾民有秩序地撤离避难场所。区民政局负责搭建临时帐篷、设置避难场所救济物资临时供应点,调配和发放救灾物品,保障避难场所内灾民的基本生活。区建委组织公园职工负责引导受灾群众分区安置,会同有关部门启用相关设施。公安、交警、消防及应急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搞好秩序维护、交通疏导和受灾区域人员搜救和疏导。

二)应急物资供应组

区商委、区粮食局、区财政局配合,由民政局牵头负责。负责避难场所易保存的应急物资常规储备,对不便储存的应急物资,要与附近单位签订保供协议。启用应急避难场所后,负责迅速提供救济物品,保障避难场所所需物资和粮油、食品、水等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应急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组

负责做好现场抢救、医护及转运伤员,由区卫生局牵头。负责避难场所的卫生防疫、消毒,立临时治疗点。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保障药品、医疗器械的供给,搞好心理干预和帮助等工作。公园管理处、志愿者、街道办事处、武警部队配合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四)社会治安和秩序维护组

区交警支队配合,由区公安分局牵头。做好人员的疏散转移,维护避难场所治安,进行交通疏导和管制,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重点部位、重要目标和设施的值班巡逻和警戒等工作。特殊情况下,对灾区实行特别管制。必要时调集预备役、武警部队协助管理。

五)配套设施保障组

防止次生灾害发生;保障避难场所内灾民的生活用水,负责组织、协调对避难场所内被破坏的供水、供电设施进行抢修。必要时实施应急供水措施;保障避难场所内的正常供电,必要时启用避难场所内的应急发电设施;保障避难场所内地下污水正常排放,如被破坏,立即组织、协调进行抢修。

区建委(公园管理处)配合,应急供水供电由区市政委、区经委分别牵头负责。协调相关供水、供电单位做好供电、供水设施的维护,储备一定数量的移动供电、供水设施和装备,确保满足避难场所内受灾群众的用水、用电需求。供水管网被破坏后,若移动供水无法满足需要,由区卫生局协助做好从湖应急取水、供水。

主要利用避难场所内现有厕所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移动厕所。现有厕所由公园管理处负责维护和管理;应急移动厕所由环卫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指定位置保障到位,应急厕所管理区市政委、区建委(公园管理处)牵头负责。安排专人负责管理。

各有关通信公司配合,应急通信保障有区应急办牵头负责。保障移动通讯车辆和设备,确保应急通讯和对外联络畅通。

区建委(公园管理处)配合,应急垃圾处理由区市政委牵头负责。指定地点设置垃圾盛放设施,并及时做好应急避难场所内生活垃圾的清理清运工作。

搞好应急设备、设施和各类标示牌的维护,应急设施管理由区建委(公园管理处)牵头负责。确保避难场所能够发挥正常的功能。

六)宣传教育工作组

区应急办、相关灾种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所在职能部门、相关街道办事处、区广电台、今日新闻社配合,由区委宣传部牵头负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避难场所内灾民震情、灾情有关信息;积极稳妥地开展防震抗震、地震应急、自救互救的宣传教育,提高灾民战胜灾难的斗志;制止地震谣言的传播,稳定避难场所的社会秩序。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启用

应急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平时服务于本身原有功能,按照平灾结合的原则。由公园管理处负责日常管理。市、区政府重大、特大突发公共事件预报或发生后,启动相关预案的同时,根据应急避难需要,决定启用本应急避难场所。解除启用命令后,群众应无条件立即撤出。

五、应急疏散响应

区应急疏散指挥部、各工作组及应急救援队伍,发生重大、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含预警)市、区政府决定启用本应急避难场所后。按照本方案要求,上一级领导机构的指挥下,按各自职能,有序组织开展应急疏散工作。

一)紧急疏散路线

二)紧急疏散要求

按照“属地管理、就近避险、服从指挥、有序疏散”原则进行紧急避险疏散。

避难所范文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污染;污染避难所;环境规制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极大地推动了国际与区际贸易发展,贸易快速发展提高了贸易国的经济发展与国民福利水平,但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美国生物学家卡逊(RachelCarson)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绘了大量使用农药对鸟类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毁灭性危害的可怕景象,提醒人类要保护生态环境[1]。1972年,丹尼斯•米都斯(TennisL.Meadows)等罗马俱乐部成员发表的《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指出,人口和经济增长将导致地球的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他们提出了“持续增长”和“合理、永恒的均衡发展”理念[2]。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了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议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入,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有关贸易对环境影响问题的研究结论不但对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还直接影响着各国贸易政策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排名由1980年的第十七位上升至2016年第二位,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但我国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经济贸易增长方式也加剧了国内的空气、水与土壤污染问题。目前,低附加值与“两高一资”商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较高,加重了国内资源与环境保护压力,不利于我国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外贸活动对我国生态环境影响,提升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理论研究

(一)贸易加剧了环境污染。在20世纪70年代前,学者们在研究贸易利益时,主要考察其对一国经济增长、国民福利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很少考虑贸易的环境效应问题。随着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以及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学术界开始重视贸易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问题。以Walter和Ugelow(1979)、Daly与Esty(1997)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污染避难所”与“向底线赛跑”假说,他们认为贸易加剧了环境污染。1.“污染避难所”假说。Walter和Ugelow(1979)认为,发达国家普遍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实施较为严格的环境规制,这导致发达国家污染产业的生产成本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意识与环境标准普遍较低,其厂商能够获得明显的成本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将本国污染密集型行业迁移到环境规制较宽松的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利用国际贸易方式,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从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使发展中国家变成“污染避难所”[3-4]。2.“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假说。Dua与Daniel(1997)认为,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和保障就业,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会降低本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而降低成本的途径之一是降低本国环境标准,以有利于扩大出口。其结果导致各国的环境规制标准不断降低,都会“向后看齐”,进而会加剧各国的生态环境污染,使得各国的环境规制标准“向底线赛跑”[5]。(二)贸易有利于环境保护论。与前面的观点不同,第二种观点认为,国际贸易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Eliste和Fredriksson(1998)认为,自由贸易并不会加重环境污染问题,通过限制贸易来解决环境问题只会扭曲商品与要素价格,影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而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贸易分工不但能够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全球资源,而且还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改善生态环境。一是国际贸易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减少了废物产生与环境污染问题;二是国际贸易能促进贸易国的经济发展,进而增加贸易国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进而改善其生态环境;三是先进环保技术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率,从而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6]。(三)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关系复杂论。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无论是贸易对环境有害论还是贸易对环境有益论阐述均不够全面。他们在分析国际贸易对环境影响问题时,采用了折衷观点。Robinson(1988)认为贸易对一国的污染物排放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出口产品的生产与运输等过程中会产生某些污染物,对出口国环境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进口产品替代了进口国的部分产品生产,减少了进口国的污染物排放,有利于改善其环境[7]。为进一步揭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机理,Grossman和Krueger(1991)将出口与进口贸易对环境影响分解为贸易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他们认为,在一国出口贸易结构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其出口规模扩大会加剧环境污染,出口规模效应为负;反之,其出口规模缩小会导致本国的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出口规模效应为正。在既定的出口规模和技术水平下,如果一国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增速高于清洁行业出口增速,会导致本国的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其出口贸易结构效应为负;如果一国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增速低于清洁行业出口增速,会造成本国的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其出口贸易结构效应为正。而进口贸易规模缩小会加剧进口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进口贸易结构效应也与出口的情况相反。在贸易规模和结构既定条件下,污染物减排技术进步会使贸易活动中污染排放强度降低,从而减少了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了技术进步正向效应。可见,外贸活动对一国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影响不但受该国出口与进口规模的影响,还受其出口贸易结构与进口贸易结构以及贸易国的技术进步因素影响[8]。

二、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实证研究。1.支持“污染避难所”假说的实证研究。Mukhopadhyay(2006)利用I-O(投入产出)模型研究泰国与OECD国家间贸易品中隐含的污染物排放问题。他发现泰国的出口品中隐含的污染物排放量超过其进口贸易中隐含的污染物排放量,这说明OECD国家通过贸易的方式将本地区的污染物排放移至泰国,使泰国成为“污染避难所”[9]。Akbostanci等(2007)利用I-O模型计算土耳其出口贸易中隐含的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结果发现随着土耳其出口的增加,该国污染产业的“肮脏”程度加剧,这说明“污染避难所”假说在土耳其是成立的[10]。Low和Yeats(1992)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实证分析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问题,他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在污染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方式将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污染避难所”假说是成立的[11]。Quiroga等人(2007)对2000年72个国家截面数据的分析发现,环境管制松弛的国家在污染密集型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这说明“污染避难所”假说也是成立的[12]。Chung(2012)对韩国产业部门的投资与贸易数据研究发现污染产业确实更倾向于向环境规制较宽松的国家转移[13]。Wu(2013)对欧盟多边贸易的2001~2011年数据的研究也支持“污染避难所”假说[14]。傅京燕与张珊珊(2011)运用I-O模型计算了1987~2004年中美制造业的污染强度指数,他们发现1992年后,中国28个制造业贸易品中内含污染条件值(PTT值)都大于1,这表明在中美贸易中,“污染避难所”假说是成立的[15]。李玉楠和李廷(2012)建立HOV模型,对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环境规制与出口贸易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降低环境规制强度,有利于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出口贸易发展[16]。2.支持“向底线赛跑”假说的实证研究。Woods(2006)分析美国各州的贸易和环境规制之间关系时发现,各州政府在进行环境管制时会优先考虑其他州的环境规制情况。当其贸易竞争对手降低环境标准时,为保持竞争优势,很多州会降低自己的环境规制标准,这支持了“向底线赛跑”假说[17]。Busse与Silber-berger(2013)对1998~2007年92个国家出口贸易与环境保护程度数据的分析以及Chakraborty与Mukhere(2013)对114个国家2000~2010年对外贸易数据的研究结果都发现这些国家污染密集型产品出口贸易量与环保法规严格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从而实证“向底线赛跑”假说是成立的[18-19]。叶继革和余道先(2007)分析我国主要出口工业行业污染物排放问题,他们发现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大多出口污染密集型行业。他们认为日益扩大的出口贸易活动加重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出口行业的环境规制出现了“向环境底线赛跑”现象[20]。李锴与齐绍洲(2011)采用我国30个省区的1997~2008年面板数据,研究我国对外贸易与CO2排放量之间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口贸易改善了我国环境质量,但出口贸易加重了我国环境污染,而且前者对环境的改善效应远小于后者因环境标准“向底线赛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总的来说外贸活动降低了我国环境质量[21]。周杰琦和汪同三(2013)利用中国1990~2010年省与省之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我国省间贸易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量与碳排放量有正相关关系,即出口贸易量越大,碳排放量越多,证实了“向底线赛跑”假说成立[22]。祝树金与尹似雪(2014)研究了2001~2010年48个国家间的国际贸易面板数据,他们发现发展中国家污染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会导致其国内环境规制更加宽松,该结果也证明“向底线赛跑”假说成立[23]。(二)国际贸易对环境没有负面影响的实证研究。1.不支持“污染避难所”假说的实证研究。Grossman与Krueger(1991)对北美国家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国际贸易会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国际传播,使得贸易国利用上述技术进步,降低产品生产活动中的污染物排放量。他们还发现国际贸易从以下两个方面改善了环境。首先,国际贸易能够提高贸易国的国民收入水平,企业会选择研发和增加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生产,减少污染密集型产品生产,以满足国民由于收入上升所带来的对环境质量需求;其次,贸易国收入水平上升使得本国更有财力来保护环境,强化环境规制[24]。Marconi(2012)考察了欧洲的环境规制和显性比较优势之间关系,他们发现中国在与欧洲的双边贸易中并没有扮演“污染避难所”的角色[25]。Wang等(2015)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推动了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而且在严格的环境规制下,我国污染密集型初级产品的净出口比重降低,而环保型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出口产品比重有所增加[26]。Dietzenbache和Mukhopadhyay(2007)运用I-O模型考察印度与其他国家之间贸易对印度污染物排放量影响,他们发现印度出口贸易中隐含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化物排放量比其进口产品中隐含的上述污染物排放量小,印度进口贸易增长造成的本国污染物排放减少量约是其出口贸易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增加量的两倍,而且随着出口贸易的增长,印度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化物的排放量还呈现下降趋势,出现了“绿色里昂惕夫悖论”现象,这说明国际贸易有利于改善印度环境[27]。彭水军和刘安平(2010)利用I-O模型分析我国出口贸易对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粉尘、工业粉尘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我国在染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即“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我国不成立[28]。李小平和卢现祥(2010)使用了净出口消费系数、投入产出分析以及面板数据的系统GMM分析方法,对“污染天堂”假说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我国并没有出现向“污染天堂”转变现象[29]。2.不支持“向底线赛跑”假说的实证研究。胡帅伟(2012)利用I-O模型,实证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各主要工业行业进出口贸易中隐含污染排放量情况,结果表明我国贸易活动的技术效应与国内碳排放量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国际贸易促进了我国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减少了国内碳排放[30]。Harris(2002)研究了OECD国家的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他们发现国际贸易对环境规制并无明显的影响,该研究也不支持“向底线赛跑”假说[31]。Konisk(2007)研究了美国各州1985~2000年的出口贸易与环境规制之间关系。他发现为增加就业和发展经济,各州都想促进本地区贸易发展,但并不会因竞争对手降低环境标准而降低本地区的环境规制水平[32]。Busse和Sil-berberger(2010)利用54个国家环境规制与贸易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出口和进口贸易对环境规制严格程度的不同影响。他们发现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贸易规模与环境规制严格度正相关,他们的研究也不支持“向底线赛跑”假说[33]。3.国际贸易对环境影响多重效应的实证研究。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多重性。Copeland和Taylor(1994)分析南北国家贸易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问题,得到的结论是:(1)南北国家间的自由贸易所产生的贸易规模效应加重了全球环境污染问题;(2)北方国家的污染密集型出口行业的规模在缩小,而南方国家的污染密集型出口行业出现扩张,这种贸易结构变化效应减轻了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但加重了南方国家环境污染问题;(3)北方国家与南方国家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减少了全球污染物排放总量[34]。李秀香和张婷(2004)采用LMDI方法测算了1981~1999年间我国出口贸易活动中的CO2排放量,得出的结论是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我国CO2排放量迅速增加,但进口规模扩大减少了我国CO2排放;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使我国CO2排放增加,同时,技术进步也减少了我国CO2排放[35]。李斌等(2006)以二氧化硫排放量为环境污染指标,采用CGE模型(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我国外贸对国内二氧化硫排放影响,得出的结论是贸易规模效应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而贸易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对我国生态环境有改善作用[36]。杨万平和彭晓玲(2008)研究发现出口贸易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是导致“污染避难所”在我国存在的重要变量,但进口贸易有利于改善我国环境质量[37]。庄惠明和赵春明(2009)运用因子分解分析方法,考察了国际贸易对我国大气、水等环境的影响。他们发现贸易规模扩大使我国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污染物排放量,贸易结构变化效应的影响作用不稳定[38]。杜运苏和张为付(2012)利用I-O模型与结构分解模型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活动中CO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出口规模扩大是导致我国出口行业CO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对出口行业CO2排放量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出口结构对出口行业CO2排放量的影响作用很小[39]。朱启荣与袁其刚(2014)利用LMDI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了出口贸易对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出口规模扩大所导致的灰色水排放量大量增加,但技术进步与贸易结构优化减少了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40]。

三、简评

避难所范文篇4

按照“污染避难所假说”,发达国家倾向于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转移至他国,中国虽然不是发达国家,但国际上已有不少声音在质疑中国对外投资对当地环境的破坏问题,因此中国不断加大对外投资是否真正转移了本国部分高能耗企业,减少了本国CO2的排放量是一个值得深思且有待验证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OFDI的不断增长,对本国经济规模、技术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带来了影响[7~12],而上述变化必然对我国CO2排放量带来相应影响。本文将运用2003~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中国OFDI对本国CO2排放量的影响,为了更加明确影响的机制和渠道,本文还将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中国OFDI为本国带来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以及产业结构效应,进而通过上述效应得出OFDI对我国CO2排放量的总效应,并相应提出政策建议。

2相关文献回顾

学界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污染避难所假说”的提出[13]。“污染避难所假说”又称“污染天堂假说”(pollutionheavenhypothesis),是指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治理标准和管理水平都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倾向于将自己的高污染产业或者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施加负面影响。关于“污染避难所”假说的验证,学界众说纷纭。Jaffe等率先挑战了上述假说[14],其关于美国制造业外资进入的研究表明,外资并没有给东道国带来更多的污染;Eskeland和Harrison在拉丁美洲的研究也同样证明,外资企业较之于本土企业更懂得运用清洁能源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5];这些研究为其后的“污染光环假说”(pollutionhalohypothesis)的提出打下了基础[16]。后者认为,外资的进入实际上带来了更高效的技术和更先进的管理,将有助于东道国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17~18]。诚然,“污染避难所假说”也在一些研究中得到验证,如杨英将研究范围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结论同样证明,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增加了中国的三废排放量,造成了部分省份福利的减少[19];同样的结论在沙文兵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SO2排放量的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他认为外资流入的增多显著增加了我国SO2的排放量[8]。“污染避难所假说”毫无定论的验证,也使得其成为了整个国际经济领域中最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之一[20]。然而,随着CO2排放量的不断增多,国内外学者依旧运用此假说讨论外商直接投资与CO2的关系。Talukdar和Meisner运用1987~1995年44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了私人部门CO2排放量的原因,其研究认为,外资的进入降低了CO2的排放,然而在高收入国家二者没有因果关系[21];Khalil等选用1972~200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巴基斯坦外商直接投资与CO2排放量的关系,通过协整检验证明了外商投资与CO2排放量之间存在着的正相关关系[22];国内学者熊立等运用1985~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CO2排放量的关系,认为外资的进入增加了中国的碳排放,这是由于80%以上的外资进入了第二产业,即高能耗产业,其效应超过了外资进入带来的技术效应[23];刘华军和闫庆悦运用1995~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贸易、外资与碳排放的关系,其研究结论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CO2排放具有负的效应,但不显著[24];王道臻和任荣明运用198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经济规模与CO2排放量的关系,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经济规模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规模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原因,即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可以通过经济规模导致我国CO2排放量的上升[25];刘倩和王遥[5]将金砖国家1985~2007年人均收入平均水平划分为两个样本组,并分别对两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结果表明,无论人均收入水平高低,外资流入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CO2排放的压力;肖明月和方言龙重点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外资与碳排放的关系,他们认为外资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述地区的人均碳排放量,但对此三地区的碳排放影响效果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强度是影响东部地区碳排量的最重要因素[26]。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以及与CO2排放量关系的研究结论不一、各有见地,但以上文献均只关注到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环境及CO2排放量的影响,鲜有关注到外商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效应的影响,而有关“走出去”对本国CO2排放量的影响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周力和庞辰晨[6]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环境效应,认为中国的OFDI有利于母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回流,进而有利于母国的环境提升;Liu等研究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CO2排放量的影响,结论指出,日本加大对外投资是日本减少碳排放的格兰杰原因,从母国背景证明了“污染避难所假说”的存在[1]。至今,关于中国OFDI对本国CO2排放影响的研究依旧缺乏。然而,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各类企业的海外设立是否有利于减少国内的碳排放已因此成为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议题。本文选用2003~2011年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外)的面板数据,拟研究中国OFDI对本国CO2排放量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

3计量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简介

3.1计量模型设定

本文沿用Grossman和Krueger分解NAFTA的环境效应的方法来研究我国OFDI与CO2排放量的关系,将OFDI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分为三种效应: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采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对三种效应进行分别估计,最终得出其总效应[27],影响CO2排放量的方程为:CO2=STC其中:S代表规模效应(scale),T代表技术效应(tech),C代表产业结构效应(composition),方程两边加上对数,等式变为:logCO2=logS+logT+logC我国OFDI的变化将会带来以上三种效应,而通过这三种效应最终影响到我国CO2的排放量,现加上OFDI对三种效应的作用。

3.2变量设定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3~2011年30个省份(除西藏外)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下将分别对每个效应的变量和数据选取进行解释。3.2.1规模效应logScaleit=a1logOFDIit+a2Kit+a3logLit+a4logCO2it+εit(1)变量设定。①被解释变量(Scale):经济规模。本文参照前人的做法[28],选取各省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量化指标用于衡量经济规模的大小。②核心解释变量(OFDI):对外直接投资。对于OFDI的衡量,前人较多采用对外直接存量作为量化指标[18]。本文也选取各省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进行估计,对外直接投资量越大说明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越高[11],二者拟估计为正相关关系。③控制变量。资本存量(K)。各省份的资本存量是衡量该地区经济规模的重要指标[29],其与经济规模拟估计为正相关关系;劳动力(L),劳动力人口的多少代表着地区工业化程度的规模以及经济规模的可容纳度[20],劳动力已成为影响一国经济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各省份每年底的就业人数进行量化,二者拟估计为正相关关系。二氧化碳排放量(CO2)。作为本文的核心变量,该变量是影响经济规模的控制变量之一。既有研究证明,CO2排放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样也影响经济,环境的恶化将会降低经济发展速度[23],二者拟成负相关关系。但笔者认为,一省CO2排放量越高,说明该地区的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虽然恶劣的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却也是衡量一省经济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因此二者的关系有待回归估计。(2)数据来源。经济规模、资本及劳动力相关数据均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源于2005年以及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CO2排放量数据各省份目前并未公开,必须通过化石能源的消费进行转换估算而得。因此,本文通过2012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获得各省区石油、煤、天然气三种能源的消费量数据,并通过《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及碳排放情景分析》中给定的排放系数进行转换(石油碳排放系数为0.58吨碳每吨标煤、煤炭为0.75吨碳每吨标煤、天然气为0.44吨碳每吨标煤)。控制变量中GDPit-1与GDPit-2分别表示GDP滞后1期和2期的价值,这里主要是考虑一个宏观环境对资本积累的影响,流入国内的外商直接投资一般存在“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而流出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资本的影响有待回归估计。3.2.2技术效应(1)变量设定。①被解释变量(Tech):技术程度。该指标用于代表一省节能减排的技术程度。由于第二产业是CO2高排放量产业,一个地区节能减排的技术,可以通过该地区工业产出对碳排放的控制水平来衡量,因此本文选用单位工业产出CO2排放量进行衡量[4]。②核心解释变量(OFDI):对外直接投资。量化同上。既有研究表明,部分OFDI的动因即为技术寻求型[30],同样也有研究证明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7],而这将有利于提高母国的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样也能提高母国企业降低能耗的水平[12],因此二者拟估计为负相关关系。③控制变量。绿地面积(Green)。一个地区的绿地面积的增加将必然导致该地CO2排放的减少,二者拟估计为负相关关系。治理环境总投资额(Environ)。一省的CO2排放量会随其环境治理投入的提高而减少,二者拟估计为负相关关系。能源消费结构(Coalratio)。本文选用煤炭消费总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率作为能源消费结构的量化指标,这是由于煤炭的碳排放系数较之其他能源最高。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占到70%以上,此变量也在既有研究中用于量化能源消费结构[7],二者拟为正相关关系。研发水平(RD)。此变量即为各省份的R&D经费投入,一省的科研经费将显著提升地区的技术水平,包括节能减排的效率,因此工业碳排放会因此减少,所以二者拟为负相关关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ergdp)。较高的人均GDP通常会导致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相应会提高对环境的要求,因此会要求污染和排放的降低[29],当然亦有学者认为,人均GDP与工业化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20],因此二者的实际关系有待回归估计。(2)数据来源。工业产出、绿地面积、环境投资均源于2003~201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技术程度源于笔者对CO2与工业产出进行的换算;用煤总量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R&D研发经费数据源于中国科技部网站。3.2.3产业结构效应(1)变量设定。①被解释变量(Comp):产业结构。承前所述,第二产业为高碳排放产业,本文参考前人做法,选取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的量化指标[20]。②核心解释变量(OFDI):对外直接投资存量。Cantewell和Tolentino早在1990年便从动态化的角度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OFDI行为,提出了OFDI所带来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OFDI过程即是“技术学习”的过程,技术的提高相应会带来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一理论也在后来学者的研究中得到证实[31]。王英和刘思峰更直接的证明,OFDI会增加我国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从而增加我国二三产业的比重,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7]。而周力和庞辰晨的研究也表明,OFDI会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向轻工业偏移,但是总体会增加第二产业的比重,因此笔者拟估计二者成正相关关系。③控制变量。人口总量(People)。地区人口越多,城市化水平越高,同时也会提高工业化程度,二者拟估计为正相关关系。要素投入率(K/L)。此处主要指人均资本量。一般情况下,资本/劳动比例较高,将导致经济中的工业产值较大的份额,当然也会因此导致更多的排放[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ergdp)。同技术效应原理一致,高人均GDP与高工业化挂钩,但人们却渴望高的生活质量,因此二者的实际关系有待估计。(2)数据来源。第二产业比重及人口总量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其余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3.3数据特征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样本信息,首先进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由于加入了对数,统计性描述中所有数据都相对变小,但仍然可以看出这些数据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logOFDI的标准差达到2.156108,说明这一时间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而本文选取的2003~2011年也正好是我国OFDI开始迅速增多的时间段(图1)。此外,人均GDP(logPergdp)的变化也较大,在产业结构模型中可以关注其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4计量结果分析

4.1三大效应估计

本文选取2003~201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OFDI对本国CO2排放量的影响。本文首先分别对OFDI所带来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以及产业结构效应进行了估计。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对三大效应的估计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表2给出了通过逐步回归法,OFDI所带来的三大效应的估计结果。4.1.1模型的拟合随着变量的不断加入,三个效应模型的R2值都不断提高,这说明了所加入变量的有效性,其中技术效应及产业结构效应的R2值不是很高,但均超过了40%,解释变量的解释力仍然可以接受。根据检验结果,本文对于三大效应分别选用模型4、模型11及模型14进行分析,模型均通过Wald检验,说明方程整体估计效果良好。4.1.2规模效应结果分析核心变量OFDI与我国经济规模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我国的OFDI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扩大我国经济规模,此结论也与前人的研究保持一致[18]。数据显示,我国的OFDI每增加1%,我国的经济总量将会提高0.292%;控制变量中CO2排放量与经济规模保持了正相关关系,这与熊立等的结论相悖[23],但也在情理之中,CO2排放量增多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但其同时也是工业化扩大的指标,碳排放的增多也反映了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余变量资本与劳动与本文之前的预测保持了一致。间接效应中(见模型5),我国的OFDI与国内资本积累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我国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国内资本存量会增多,这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挤出效应”相一致,国内的外资增多,引致国内投资的减少,而外资退出则会为国内资本创造空间,同理,我国增加了对外投资,自然会有其余资本弥补这些空间,甚至超过原有投资。4.1.3技术效应结果分析OFDI与技术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即OFDI的增多会降低我国工业产出的单位碳排放,这一结果与前文预测一致,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多带回了先进的技术水平,降低了我国的工业能耗,结果也再次证明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数据显示,我国OFDI每增加1%,会使我国单位工业产出碳排放降低0.092%。其余控制变量的相关系数也与本文预测保持一致,绿地面积、环境治理投资以及科研经费的投入都将降低工业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而能源消费结构则与其保持正相关关系。4.1.4产业结构效应结果分析由于被解释变量是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而解释变量均为以万计的计量单位,因此本文为保持估计的准确性,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研究结果显示,OFDI与产业结构呈正相关,即OFDI的增多会增大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从而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动,这也与前人的结论保持一致[6]。数据显示,我国的OFDI每增加1%,我国第二产业比重会增加0.243%。其余控制变量人口、人均GDP和人均资本与定的预期保持一致,除人口外均与产业结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4.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CO2排放量的总效应计算

以上对我国OFDI所带来的三大效应进行了分别估计,但得到的是单独的个体效应,而本文的目的是通过估计我国OFDI所带来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以及产业结构效应的变化,进而分析OFDI对我国CO2排放量的影响,所需要估计的是OFDI对CO2排放量变化带来的总效应。由表3可知,我国OFDI所带来的规模总效应和产业结构总效应为正,而技术总效应为负。数据显示,我国的OFDI每增加1%,我国的经济总量将增加0.3053%,每单位工业产出碳排放降低0.0877%,第二产业比重增加0.2833%,三者综合起来得出我国OFDI对CO2排放量的总影响为显著的正效应。数据表明,我国OFDI每增加1%,我国国内的CO2排放量将会提高0.5009%,我国的OFDI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国内的碳排放。数据表明,“污染避难所假说”并不属于中国。对于此结果,笔者认为有据可循。首先,OFDI所带来的正向规模总效应和产业结构总效应超过了负向的技术总效应,这是由于OFDI的技术回流存在一定的时滞[31],并不能马上生效,而通过OFDI所学习的国外技术主要为先进的生产技术,用于提高生产率,对于减少节能减排的技术还相对较少,这使得OFDI所带回的技术总效应也相对最弱;其次,中国的对外投资猛增说明了中国经济水平的提升,而经济规模的扩大必然意味着更大规模的工业化和生产,碳排放也必然增多,我国从2007年超过美国成为第一碳排放大国,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经济水平提高所致,这使得OFDI所带来的规模效应绝对值超过了其他两个效应;最后,虽然我国近年来对国外石油以及采矿等高能耗产业投资逐渐增多,我国的OFDI主体部分并未流向高能耗产业,而主要流向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图2)。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并没有转移国内高能耗产业,反而因为对外直接投资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第二产业比重,这也带来了显著为正的产业结构总效应,进而增加了国内的CO2排放。

5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避难所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防救结合,加强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害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提供安全保障。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规划。区级、街镇级、社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市必需的公共设施,列入全区应急避难规划。

(二)因地制宜。根据所选避难场所的现有场地条件和建构筑物状况,添加部分应急避难所需的设施设备,达到应急避难的需要。

(三)平灾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后,平时发挥自身原有功能,在遇突发公共事件时,发挥应急避难场所功能。

三、工作任务

(一)新建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一所,续建十八中应急避难场所二期工程

1.新建区级应急避难场所选址为市字水中学(本部);

2.完成十八中应急避难场所二期工程续建工作。

(二)建成街镇级应急避难场所两所

街镇级应急避难场所由、街道分别各建一所,选址可根据街镇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但必须在《市区突发事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范围内。

(三)建成民政系列的社区级“减灾示范区”三所

民政系列的社区级“减灾示范区”由区民政局按市级部门的要求在全区范围内选址,并组织实施。

四、实施步骤

(一)区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1.区规划分局在7月30日前完成设计工作,在8月10日前完成设计方案评审工作。

2.区教委组织力量开展相应工程施工,在10月底前完成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3.11月(具体时间待定),区政府应急办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应急避难场所验收。

(二)街镇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由、街道统筹安排,在10月底完成街镇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三)民政系列的社区级“减灾示范区”

由区民政局负责按市级部门的要求统筹实施,必须在月底完成。

五、职责分工

(一)区政府办(应急办)

1.负责统筹协调区级应急避难场所——市字水中学(本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制作应急避难场所图形符号、指示、标志牌等;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市字水中学(本部)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方案及其疏散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2.负责对街镇级应急避难场所提供指导和资料支持,如选址资料,应急避难场所图形符号、指示、标志牌等;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街镇应急避难所疏散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二)、街道

1.负责本级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设计和建设工作。

2.负责制订本级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应急预案。

(三)区规划分局

1.负责按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有关要求,于7月30日前完成市字水中学(本部)应急避难场设计。

2.负责对街镇级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提供支持。

(四)区教委(市字水中学、十八中)

1.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区教委负责字水中学应急避难场所新建工作和十八中应急避难场所二期续建工作。

2.负责草拟《市字水中学(本部)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应急预案》。

3.督促市字水中学向设计部门提供学校平面图纸和有关建筑设计图等资料。

(五)区商委

1.根据市字水中学(本部)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避难人口,负责适量的食品、饮用水等基本生活用品的储备。可委托临近商场、超市和普通商店代储,并明确代储商场、超市的名称和地点。

2.负责协助街镇级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质的储备工作。

(六)区民政局

1.根据市字水中学(本部)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避难人口,负责适量储备帐篷、棉被等救灾物资,并委托临近商场、超市和普通商店代储,且明确代储商场、超市的名称和地点。

2.负责民政系列的社区级“减灾示范区”建设。

3.负责协助街镇级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质的储备工作。

(七)区卫生局

1.根据市字水中学(本部)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避难人口,负责人群卫生防疫,并组织医疗人员开展避难场所卫生救治工作。

2.负责协助街镇级应急避难场所卫生应急物质的储备工作。

(八)区食品药品监督分局

1.根据市字水中学(本部)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避难人口,负责应急避难场所医疗器械、医疗药品以及防疫药品的储备。

2.负责协助街镇级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质的储备工作。

(九)区市政园林局

1.负责市字水中学(本部)应急避难场所周边标志牌的设置。

2.协助街镇级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的设置。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保障全区应急避难场所顺利进行,区政府将成立专项督查组,对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各有关单位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和联络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并于7月15日前将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名单报区政务值班室(应急办);从8月起区教委、区民政局、街道、街道每月要向区政府应急办报送一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度情况。

(二)经费保障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费主要由规划设计费、场所建设费、标志牌制作及悬挂费三大部分构成。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的的通知》(渝办发〔〕41号)精神,区财政局应负责保障区、街镇两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资金所需。

避难所范文篇6

明星梦始终遥远

在罗湖某情侣逍遥吧,某校高二(3)班的依帆同学可谓是个人物,从老板到酒吧常客没有不认识她的。因为依帆能歌善舞,所以,她从这里的消费者变成了打工者。每天晚上要么表演双人舞或独舞,要么唱上几首流行歌曲,常常博得满堂喝彩。依帆出彩的表演带旺了酒吧的生意,老板给了依帆一份不薄的月薪。依帆几乎每天下午放学后就到酒吧,图的是这里有吃有喝有歌声有人气,还有一份兼职薪水。

当谈到学校老师时,依帆有些激动:“我想当明星,不想读书,因为成绩不好,老师歧视我,同学小看我,读书真没劲!”

说到家人的态度,依帆眼圈就红了:“我没有家,有家也不想回,因为那个家不属于我!”

依帆讲起了她的不幸身世:“当我6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带着我上山村小学念书,奇怪,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有爸爸妈妈来送,我怎么就没有爸爸妈妈呢?我吵闹着要找爸爸妈妈,两位老人只有流着眼泪叹气。直到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来了一位叔叔和一位阿姨,说是要接我去深圳读中学。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我来到了深圳。原来,深圳是我出生的地方,那叔叔阿姨就是生我而不养我的父母。这些都是我来深圳后才渐渐明白的。”

“我降生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个错误,三代单传的爸爸希望延续香火,铁心要生个儿子,可偏偏生了我这个女儿。爸爸连夜将我送到河源爷爷奶奶家,然后对外人撒谎,我刚出生就死了,还做了一个假坟墓。他们如此自欺欺人,为的就是再生一胎。没想到再生的一胎还是女儿。每当想起这些,我就怨恨交加,‘爸爸妈妈’几个字怎么也叫不出口。其实,我起初泡酒吧只是出于好奇,后来老板邀请我打工,我就将错就错,借此机会挣钱。现在,我有个心愿,就是赚钱养活自己,并报答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依帆羞涩地笑一笑,不想继续说下去。

酒吧老板说,依帆最近有点麻烦,几个不明身份的男孩子常来寻衅闹事,有时喝醉了还对依帆动手动脚,我们也爱莫能助……

孤独者的乐园

某职业技术学校美术班的丽纳爱好摄影,以广告摄影为主题的同仁吧老板投其所好,给丽纳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从此,丽纳小有名气,似乎找到了一点自信。在酒吧,丽纳广交摄影爱好者,也找到了初恋情人。晚上不回家,天天泡酒吧,家长有意见吗?丽纳说,家中没有第二者,除了我就是小鸟,我害怕寂寞,所以才来酒吧。

说着,丽纳的眼睛就红了:爸爸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出任董事长,妈妈做财务部长。他们心目中只有企业、效益、挣钱,我只能餐餐打电话叫盒饭。他们似乎觉得给了我钱就一切搞掂了。一周都难得见他们一次面,一个月也难得他们在家吃一顿饭。今年“五一”节,我舅舅来了,好不容易一家人聚在酒店餐桌上,当谈到我的学习时,我爸又是一通冷嘲热讽。美其名曰给我请了一个保姆,照顾我的生活和学习,其实保姆成了我的管教,常常打我的小报告。我实在受不了,就把保姆赶走,为这事爸爸赏给我一记耳光,还骂我霸道,我回骂爸爸奸商铜臭……

在酒吧,丽纳学会了抽烟酗酒,常常疯到后半夜才醉眼蒙胧地回家,有时还与男友蜷缩在酒吧包厢通宵厮混,摄影水平反倒没有多少长进。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又是一个雨夜,在蛇口某酒吧里,巴可早早坐在一角等待着。念高一的他,有一个外号叫“罢课”。课堂上,他常常对老师的讲课评头品足,甚至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意使老师下不了台,老师卡壳他就喝倒彩,老师和同学们对他都敬而远之。巴可是住校生,按学校要求应该上晚自习,可他就是坐不住,几乎每天下午放学就跑到附近的酒吧找乐,直到晚上十点半学校查铺点名时,才匆匆赶回去报到。有时等查铺点名后又翻墙离开学校跑到酒吧,第二天早晨才再回学校,所以,课堂上打瞌睡是常有的事。

家长以为巴可住在学校,学校以为巴可回了家。而酒吧,则成了学校家庭两不管的边缘地带。为何泡酒呢?

巴可说:“为了不回家。酒吧是我的精神避难所——3年前,我父母离婚了,母亲由于精神颓废,整天打麻将以发泄心中的怨气。即便我回去,母亲也不做饭,只是给钱我吃盒饭。最近,我妈又结婚了,成为我继父的人就是我妈崇拜的麻将高手。我不赞成我妈找这样的人结婚,觉得很丢脸,所以,我要求住校。其实我家离学校很近,走路也不过5分钟。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虽痛苦但管不了,住校是借口,逃避是事实。”

为“分”消得人憔悴

念高二的游弋,学习成绩不赖,在班上排名第五,还担任班长,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可问题就出在分数排名上,游弋的爸爸不满意他排名第五,一定要他打败班上的第一名。游弋爸爸的理由是:像这样三流的学校,如果成绩不排在全班第一位,就别想考取大学。为了集中精力搞好学习,父亲还要求游弋辞去班长职务,谢绝参加学校一切活动,一门心思念书。

班上排名第一的是一位女生,整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也不参加任何活动,从不担任学习之外的工作和职务,可两年来就是牢牢占据第一名的位置。游弋的爸爸羡慕这样的孩子,认为当班长影响学习,只有学习成绩第一才是硬道理。他甚至认为男生学习比不过女生,让女生占据班上第一名,这个班就希望不大。

听从老爸的旨意,游弋辞去了班长职务,也不再参加学校的一切活动,心目中只有一个目标:打败第一名,争夺第一名。有些时候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进入高三的第一学期,游弋没有进入第一名,反而下滑到第十一名。从此,游弋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周末不敢回家,就去泡吧,还撒谎说在学校补课。

泡酒吧是高消费,一个晚上需要一百元左右,钱从哪里来?家长给的钱是远远不够开销的,怎么办?游弋开始借钱。先找亲友借,再找同学借,但都是只借不还,别人都说他是个骗子。后来,游弋干脆私下找妈妈要钱,“不足为老爸道也!”但要钱的数额不断加码,游弋妈妈开始怀疑了,于是,暗中跟踪,终于在酒吧将游弋逮个正着,也揭穿了谜底。

酒吧不是学生的精神避难所

避难所范文篇7

一、重点范围

1.12个村的村部、特别是值班室;

2.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居住场所(金凤村);

3.涉及其他村部管理方面的安全生产事宜。

二、处理原则

预防为主、区域为主、分级管理、紧急处置原则;政府统一领导指挥,部门各自分工负责,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原则;紧急抢救、安全抢救,以及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

三、组织保障

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党建办公室和平安建设办公室为成员的安全隐患排查领导小组、各村支部也成立了村书记为组长的安全生产工作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平安建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安全生产工作。

四、工作流程

(一)及时报告

发生突发事件后,现场发现者应在第一时间向各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村应急领导小组在接报后10分钟内应立即向上级应急办报告突发事件信息,紧急时要向“110”报警(报告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现场情况或损失等简要情况)。

(二)到达现场

发生突发事件,村“两委”干部立即赶到现场,快速召集应急小分队进行先期紧急处置。同时,及时上报镇应急办,要求增派应急队伍和应急物资现场救援。

(三)投入救援

1.救援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先救伤员,后救物资,避免人员更多伤亡。

2.量力而行:在现场应急资源不足或高危险状态下,应同时注意应急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等待上级专业救援队伍现场增援。

3.重点救援对象:对孤、老、病、残或五保户要列为重点保护对象,优先安置。

4.疏散转移现场人员:及时组织疏散转移现场人员至安全地带或紧急避难所。

5.控制现场事态发展:防止次生、衍生二次事故。

(四)灾后恢复重建和善后处理

1.村“两委”立足本村实际,迅速组织居民灾后自救,恢复生产和生活正常秩序。

2.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事件事故调查工作。

3.及时统计上报人员伤亡情况和经济损失。

五、应急保障工作

(一)应急物资储备

1、储备一定的应急物资(上级安排应急装备、物资储备)。

2、村两委专门设立应急电话。

3、对应急物资和场所可以临时征用和借用。若有损坏,按有关规定予以赔偿。

(二)应急避难场所

1.村小学等公共设施可作为避难场地。

2.其他闲置可临时征用使用。

六、日常要求

避难所范文篇8

分类号:j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35x(2000)01-

dissectionandreconstruction

——ananalysisonqibaishi''''sreforminhisoldage

abstracts:bycomparingthethemeofhisworksandcharacteristicstyleofhispaintingsaroundhisoldage,thispaperdiscussessocialandpsychiccausesofhisreform.anditisprovedinthisarticlethatqibaishi''''sreforminhisoldageisthedissectionandreconstructionoftraditionalchinesepaintingandofself-imagesandinnerfeelings,anditimpliesthedissectionandreconstructionofoldsystems.thisartisticreformistheomenofsocialreform,anditcoincidesnaturallywithanddistinguishesessentiallyfrommodernwesternart.

本文试图探讨著名国画家齐白石(1864-1957)“衰年变法”时期其绘画题材、风格转变所隐含的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

我们首先把齐白石和他的作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思想体系中去考察。齐白石出身于农民家庭,童年曾牧牛耕田,做过木匠;二十七岁始拜师学画,打下坚实的工笔画基础;四十岁后,七年间五出五归,画风渐变,走上石涛、八大写意花卉一派;后因家乡匪患,背井离乡,孤身避难定居北平。当时北平画坛多数画家认为他的绘画笔墨“粗野”,戏称其作品是“野狐禅”。他听信陈师曾先生的劝告,改变画风,独创红花墨叶的双色花卉与浓淡几笔虾、蟹、草虫,时人称为“衰年变法”。

齐白石潜心学习、多年追求后才脱去民间画风而倾心于石涛、八大的冷逸风格,何以不被接受遭到冷遇呢?当时的北平画坛,摹古之风甚浓,一些人面对素绢“以古人为师,离开古人不敢着笔”,以临摹仿古为能事,以笔笔有来历、有出处相标榜。而齐白石毕竟不是遗民石涛或八大。“农夫”是他本质的一个侧面,泥土的芳香、菜根的味道,汇流在他的肺俯之中(刘曦林语)。他学青藤、雪个、大涤子,虽可形似,却仍有隔靴搔痒、形同情异,故意提高“人格”之嫌。那些传统派画家当然瞧他不起。这其间地域之见、门户之见有之,但并非仅仅如此。

对艺术的评判,不可能完全客观或主观。任何艺术作品和流派都得用现时的观点和流行的标准去解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以自己的眼光评判艺术家的劳动。当艺术家与观赏者的目的一致时,作品才能引起观者的兴趣和认可。随着原有的一些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已被接受的形式加以更新;一种则是对于这种改变不断地加以抵制。齐白石选择了前者。然而,要动摇一种根深蒂固的艺术传统,要造成艺术趣味的变化,还需要造就一批新的观众。20年代的中国乃至世界恰恰具备了这些条件:清王朝的覆灭,昭示着封建统治的崩溃。石涛、八大那种傲岸不羁、狂怪抑郁的绘画,随之失去了其固有的嘲讽对象和欣赏群体;五·四新文化运动树起的科学、民主、进步的大旗,又使传统文人画那种似有逃避现实的纯享乐审美失去了赖以依存的基础。从世界范围内看,艺术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生命运,逐渐成为世界潮流。可以说是社会和时代为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拓展了生存空间。齐白石因此能够对传统中国画施行解构,予以重建。

一件艺术品即是一个小小的宇宙,它常常给予我们一种对生活的解释,使我们能够客观地对待浑沌的事物,更好地与生活周旋。这便是艺术使人心悦诚服的意义所在。一件艺术品常被喻为向世界打开的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们窥测到艺术家的深层心理,甚至是艺术家本人都没有明显意识到的潜意识。从题材、内容上看,齐白石衰年变法后的绘画,遗弃了传统文人画表达作者自身雅逸、清高的描绘对象,并反其道而行之,将被传统文人视为粗野的乡村瓜果菜蔬、蝈蝈、蝗虫乃至筢犁、锄头等等拿来入画。何也?此前他学石涛、八大,竭力追求“大雅”,竭力将自己妆扮成文人画家,但是不被承认。现在他索性放弃那种追求,揭去面纱,不仅不向脸上抹粉涂脂,反而镌刻“农民”二字于面颊之上,反“雅”为“俗”,彻底抛弃狭隘的小农意识,不但不以农民出身自卑,反以农村赋予他的特殊的视角及朴实的语言,描绘自己熟知,而为传统文人、城市市民感到新鲜的题材和内容,仿佛是将深山中的千年古泉用他湘潭老家的竹管引入北平,点点滴滴给人们送来醇美心醉的天然甘露。

解构与重建--试析齐白石的衰年变法

从另一方面来看,齐白石避难北平是迫于家乡匪患。这位穿着粗布衣袍的农村木匠对城市的感觉是异样的。环境或许不错,却不属于他。他的心、他的根在另一个地方。不那么容易融入眼前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齐白石始终是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保留着农民的气息。在本质上他是孤独的。北平的文人圈他无法介入,仅廖廖可数的几位友人偶有往来。他的身边虽有胡氏磨墨理纸,但毕竟二人相差近四十岁,生活经历悬殊。齐白石对家乡的思念,对他“借山吟馆”的向往,对父母、儿女的牵挂乃至对他侍养过的蚱蜢、蟋蟀、蜻蜓、螳螂等等都怀有深深的依恋。几度他希望回家乡看看,但战乱或使他难以成行或半道折回。这种对童年、少年生活环境、对家乡一山一水一花一章一虫的思念,他无法诉说,也无人可诉,只有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加以抒发。原本那些粗陋的“野物”,一旦进入他的作品,我们读解到的是淡淡的乡情,浓浓的童趣。家乡的景致成了他精神的桃花源。在那里,他寻找着童年的梦,寻找着自己亲爱的伙伴、梦中的“情人”。他的作品与他的梦相通,成为一种天国的图画,一种乌托邦的境地,一种虚构的关于生活传说。作品中既有对现实的自然再现,也有非现实的、故意和任意的成份,成为一种希望的现实,充满着完美的意义,能够充分想象,却在常规中无法达到。其红花墨叶、兼工带写的形式风格中,阴柔与阳刚浑然天成。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显然想象的王国实在是一个避难所。这个避难所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放弃某些本能的要求,而痛苦地从快乐原则退缩到现实原则。艺术家就象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了他自己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①为的是使现实比较能够忍受和驾驭。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创造了一幅理性化和人化的图画。

论文解构与重建--试析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来自

可见,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是其自身心理情感长期积淀的必然结果,是对自我形象、内在思想感情的解构与重建。一种艺术风格或一件艺术作品,随观赏者的经历不同各自感悟到的见识也常常不同。我们可能为一件艺术品所折服,但是这件作品却不一定能感动精神上与我们接近的其他人,更何况那些经历不同、精神追求相异的人呢?艺术作品能否被社会接受在于它能否使较多的观者取得相对趋同的艺术感受。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势必反映在对艺术作品形式、内容的好恶上。人民群众的觉醒,以及艺术走向生活的趋势为齐白石的变法及日后的艺术发展提供的肥沃的土壤。

试想,在那外患频仍、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齐白石创作那情趣盎然的瓜果、草虫之作,难道仅是表达一已对家乡草木的依恋,没有任何社会目的吗?当然不是!

艺术表达社会目的,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将社会内容毫不隐讳,以明白公认的形式表现出来,即直接表白信仰、叙述学说;一种是以纯粹含蓄的形式表现出来,亦即在作品中极力避免诉诸社会,而以暗中包含隐喻的形式再现。前者具有明确清晰的含义,艺术家对它有清醒的意识,观者对它的接受或拒绝也很清楚;而后者则是不自觉的,人们对它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作品不着意表现社会内容,不以有意招揽观者为目的,反而更能发挥作用。在暴露性艺术常常遭到排斥的年代,只有意识形态比较隐蔽的艺术才可以不受什么阻碍地通行四方。齐白石以那种表面上没有任何政治内涵的乡土乡情的描绘,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现状的不满。齐白石所描绘的一幅幅美景,似涓涓溪水流入社会,唤起人们对美好河山的珍爱,对田园风情的留恋,对侵略者暴行的痛恨。

避难所范文篇9

但光荣院的建设和管理相对于飞快发展的我国经济,则显得步子不大,急需解决其发展中的问题:

一是光荣院的建设,投入资金严重不足,设施落后,老人生活标准偏低,二是光荣院的建设没有形成规模,收养人数偏少,社会效应不大。三是光荣院的管理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缺乏于时俱进的精神.

今后光荣院的改革与发展笔者认为应沿着以下方向发展:

首先实现规模办院,光荣院自开办至今,只是修修补补,偶尔添置一些日常用品,其规模只仅停留在80年代要求的地步,面对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以及强烈要求向社会开放的呼声,进一步探索,规模办院迫在眉睫,这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由之路.

其次,从经验型管理向制度化管理发展,光荣院的管理沿袭过去管理模式,凭经验,靠感觉,没有引入现代管理模式,实现管理上质的突破,应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手段,使其管理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避难所范文篇10

关键词:高层建筑;火灾特点;防火设计;防火对策

1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

(1)发生率高。高层建筑通常具有大规模而复杂的功能。以办公楼为例,不仅有很多办公室和会议室,还有各种服务室和辅助室。这些房间有很多可燃性和火源,火灾率非常高。据统计,高层建筑的办公室、设备室、厨房最容易着火。火灾的主要原因是吸烟、设备事故、烹饪、锅炉火灾等。高层酒店的一般火灾原因和火灾地点统计见表1所示。(2)火势迅速蔓延。高层建筑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是高层建筑快速火灾扩大的原因之一。发生火灾就会产生烟囱效应,火灾迅速蔓延。烟的垂直扩散速度为3~4m/s,100m超高层建筑的烟的垂直扩散速度约为25~35m/s。高层建筑火灾迅速普及的第二个原因是风的影响。建筑物越高风越快,火越快。据实测,风速为10m高5m/s,高度为30m为8.7m/s,高度为90m为15m/s。由于风的作用,小火灾危险很快就会变成真正的灾害。(3)疏散很困难。因为高层建筑与地面有着长的垂直距离,只有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才有能解决的消防机构,不能满足高层城市和超高层建筑的火灾要求,通常电梯在发生火灾时不能使用,这会影响到严重的避难。

2高层建筑中建筑设计原则

(1)综合性和整体性设计原则在现代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中,整体设计原理是将建筑物从小部件中整理、规划,从而形成部件与整体的相互结合、依赖、制约的关系。对建筑设计要素、功能、结构构成、开发史、相互关系、综合调查进行综合性的思想基础分析,将各级别的分析结果反映在综合性和综合性的考察过程中严格比较,保证对建筑设计进行分析、修改、整合、改良的整个建筑设计和部分高度统一。(2)动态联系设计原则在建筑设计中,作为建筑设计的外部条件,构建环境系统,在一定环境中维持发展,与建筑设计的外部系统相互作用。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提高建筑设计资源和系统功能的压力。动态原则主要是指内部和外部的关系、系统的变化、系统开发的方向和活动模式的探索,不断探索构建系统、相关操作规则的开发和应用。(3)有序性以及结构性设计原则在高层建筑工程设计中,需要准确地区分每个链路的使用函数和每个链路的关系特性,并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另外,作为建筑设计的组合,建筑物不仅广泛存在结构,而且是建筑性能的核心载体。系统的形成过程直接关系到建筑设计整合的不同。

3高层建筑火灾的疏散问题

一旦有了火灾,人们的想法和判断能力就会因为精神紧张而减少。而且,由于烟雾和高温火焰的威胁和侵入,在避难过程中难以形成人们稳定有序的流动。高层建筑的地下工程发生火灾,热烟和有毒气体的快速流动,是引起火灾蔓延和死亡的重要因素。高层建筑可以容纳1000人以上,地下商业设施也可以容纳100人以上。因此,很难让所有危险地区的人在短时间内避难,人们一般集中在顶部,垂直避难距离长,避难方向与焰火的方向相反。

4高层建筑的整体设计

(1)主体的设计在21世纪,高层建筑设计的进一步要求是实现建筑物本身的生态能源保护。在建筑设计中,表彰台的下部一般人对街道空间的视觉感觉有很大影响,所以表彰台的下部也必须人性化。同时,人们主要接触高层建筑的领奖台下部。高层建筑的屋顶是整个高层建筑的代表性性能,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2)建筑设计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正确指导下进行为了调整和促进周围环境和城市计划,即在城市计划和设计中把建筑物放在周围的环境中。在设计个人或团体建筑的过程中,建筑师必须充分考虑开发现场红线中的小环境和建筑的大环境。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设计在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师需注意环境和人类文化的形成。(3)巧妙运用处理手法在建筑设计的实际工作中,高楼大厦设计中的塔的设计没有明显的变化空间。高层建筑的底部可以巧妙地使用处理方法来达到丰富空间形态的目的。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主要处理方法包括入口按压或底部开销。

5现代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要点的几个问题

(1)建筑内防火分区的划分为了有效防止建筑物火灾蔓延,必须将火限制到一定范围。为了控制特定范围的烟,改善烟插座的烟排出效果,是分割烟控制区域的最佳方法。超高层建筑(第一级及第二级耐火性勘查)的耐火区划的最大容许面积为1500m2,对于单式及多层的民间建筑物,等级II的最大容许面积为250m2的区划的容许面积为600m2,地下室的容许范围为500m2。建筑物具备自动洒水设备时,火灾面积增加1.0倍。防烟区在2000m2以上,防烟区应用烟壁、隔墙、结构梁等隔开。(2)安全疏散安全避难对确保火灾的人的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建筑没有指定的避难范围,但首先要计算人员密度,其次要计算避难所的宽度,比如办公楼、购物中心、歌舞娱乐场所、餐饮大楼。安全避难距离包括两部分:(1)从房间的最远点到避难门,(2)从门到避难楼梯或外部出口的距离。另外,作为设计者所具有的问题点,可以将楼梯的一楼设定为直接出口到外部,或者设定在一楼设置的围栏(防烟)楼梯。建筑物的地板数在4m以下的情况下,楼梯和出口的距离在15m以下。把避难楼梯设置在基准层的两端,在不同方向避难的楼梯应该设置在电梯附近。电梯可以将通常的避难路线(电梯)和紧急避难路线相结合,它需要设置在外墙附近的避难楼梯,以便能够快速避难。(3)使用耐火等级高的建筑材料建筑物的耐火材料对于建筑物的安全性非常重要。所有装饰材料都要经过严格的火警检测和审计。如果高层建筑物是易燃的木质结构,且耐火性较低的钢构造物,为了确保火灾安全性,必须采取提高耐火性的对策。一般的保护方法是在高层建筑物的钢骨、钢骨柱上涂上耐火涂层,铺上保温耐火层,作为高层建筑物等重要地区的地基、墙壁、天花板的装饰材料使用不燃性材料。高楼大厦的室内窗帘、沙发、地毯和床上用品用阻燃性或耐火性较高的纺织品作为材料。(4)消防通道的设置高层消防车必须在高层建筑周围设置。如果难以设置圆形火线,可以设置火线沿两个高层建筑的长边。在沿街的许多高层建筑物的设计中,建筑物的下端具有至少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并且忽略了一个长边以上。没有配备高5m以上、深4m以上的底车。消防车发生火灾时不能直接到达建筑物底部,影响消防活动。如果沿街建筑物的长度超过150m,全长超过220m的情况下,需要将经过建筑物的消防车设定在适当的位置。(5)管道井防火的设计根据《高规》的规定,电缆井、管路井、烟气排气管、排气管和垃圾沟等纵型管必须独立设定,且轴壁必须是具有1h以上耐火性界限的不燃性体。轴壁的检查门必须是火墙门。即使在高度限制下,不超过100m的超高层建筑的电缆围和管路窗也必须是每2~3层由相当于地板耐火极限的不燃性体分离,高度在1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的规定。相当于地板耐火界限的不燃性体应用于各楼层的火灾分离。在《住宅建筑法规》中,必须使用相当于火灾时地板耐火界限的不燃体,明确了“住宅建筑法典”的要求更加严格。电缆井、管道井、室、走廊的空隙用水泥灰浆板、钢板等非可燃材料填充。

6加强高层建筑的防火对策

(1)电器及燃气的严格管理,应选择安全可靠的电器及燃气装置,不得使用电气或燃气器具、电气设备及其线打开的火灾或电气电线。燃气设备及其管道应按照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安装和铺设。紧急切断阀是在燃气供应管道进入地面建筑物之前设定的。(2)严格的露天管理在建设和维护工程中必须实施的开放火灾驾驶,实施前必须得到批准。为了加强安全性监视工作,在操作现场需要配备专门的人进行监视。在餐厅使用暖气设备时,必须被分配给特别负责人。关于吸烟的问题,需要制定目标管理规则并实施。(3)严格的驾驶规则关于火力、电力、煤气的使用,必须完善安全运转程序及管理体制。关于火力、电力和煤气的使用的作业者,必须接受安全技术训练和安全责任教育,安全性的认识和运转能力良好,有意识地按照运转顺序。(4)严格维护、定期检查系统首先,要做好火灾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才能在火灾中发挥他们的作用。在使用高层建筑时,一般采用设备安全性、设备更新等定期维护检查系统。关于消防设备,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需要具备现代消防设备和消防系统、烟控装置、火门、火闸、火泵、消火栓、火灾控制室、仪表设备等,特殊的人事需要分配给定期测试和检查。(5)安全避难及避难措施为了缩短避难时间,通过尽可能缩短避难通道,可以容易地进行双向避难。为了确定避难通道的位置、安全的避难距离、避难通道的高度、门的高度,必须合理而细心的设计。(6)火灾安全的社会教育和自助意识除火灾安全教育外,服务(工作人员)还应该学习火灾安全避难计划,实施职业伦理和自习教育,在发生火灾时,可以成为集团的指挥官。学习火灾的安全知识,掌握安全用火的方法,熟悉各种避难方法,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有序有效地避难。只有在高层住宅的防火计划和设计中做好工作,才能减少灾害的发生,保证人们的生活和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尹楠.基于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的商业综合体典型空间防火优化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2]张彤彤.基于性能化防火的超高层综合体典型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

[3]闫超.高层建筑火突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20.

[4]刘鑫.基于行为心理的高层住宅建筑疏散空间环境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4.

[5]王聪慧.浅析融入疏散功能的高层建筑共享空间的设计方法[J].居舍,2021(6):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