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21:13:34

标杆

标杆范文篇1

“党员对标杆”活动,是东北电网有限公司赤峰电业局党委于2006年3月份开始试点、今年4月份在全局推广实施的一种探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创新活动形式。该活动主要通过将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职工树为“标杆”,让党员及一般职工比对学习,寻找差距,从而在本单位或部门内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具体做法是,各党支部按照先进性要求,把党员的示范作用与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将安全生产、优质服务、钻研业务、工作业绩、团结协作等十个方面作为选树内容。每项内容划分A、B、C、D四个档次,每季度进行一次评比选树,被评为A档的即被树为“标杆”。

“标杆”不一定是党员,也可以是普通群众,只要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均可树为“标杆”。因此只要是认真对待工作、有责任感的人,如今在赤峰电业局都有可能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这样让职工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看到了身边人的闪光点,自尊心和上进心被空前激发,赶“标杆”、争“标杆”、超“标杆”的工作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了。赤峰电业局党委书记王建军说,“通过这个活动,使党员对照党章的要求和‘标杆’水准找差距,迎头赶上,把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觉体现出来。”

赤峰电业局开展的“党员对标杆”活动,与以往开展的学先进活动最大的不同,在于不追求“高大全”,只挖掘人们身上的闪光点,只让人学习别人的长处。由于都是身边人、身边事,看得见、够得着,因此学起来直观、实在。

标杆范文篇2

[关键词]:标杆管理,企业战略,标杆

标杆管理(benchmarking)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企业"学习日本经验"的运动中,由施乐公司首开标杆管理先河,随后西方企业群起跟风,形成了"标杆管理浪潮"。据统计,全球500强企业中有近90%的企业应用了标杆管理,它的出现在西方管理学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并且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一起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它体现了现代管理中追求竞争优势的特性,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提高全球竞争力最有用的一个管理工具。但是到底什么是标杆管理呢?

一、标杆管理概念之我见

目前理论界关于标杆管理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标杆管理。

(一)实行标杆管理必须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

企业要实行有效的标杆管理,就必须要把自己的产品、服务和经营方式与同行业或其他行业的先进企业进行系统地、持续的比较和衡量,对本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处的位置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只有充分认识了本企业的优缺点,才能界定标杆学习的明确主题,从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完善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企业在实行标杆管理过程中,不能盲目的简单模仿,而应该在保持本企业的长处之上,思路创新、方法创新,不断吸收标杆企业的优点,使之与本企业的文化相融合成为一个学习与创新并举的循环往复过程。

(二)标杆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

标杆管理就是持续的将本企业流程与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不断学习、赶超的过程。标杆确立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标杆管理的目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实施标杆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在每一轮学习完成时,都需要重新检查和审视标杆研究的假设和标杆管理的目标,根据自身发展完善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标杆,来谋取自身的更大的发展。

(三)标杆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

标杆管理是为企业战略服务的,并且开展标杆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会涉及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革,这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企业标杆管理工作机构,由企业的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另一方面由于标杆管理往往涉及到业务流程的重组,要求改变一些人的行为方式,甚至涉及到个人的利益,因此也必须要求员工的积极配合参与。

由此可见标杆管理的定义可以归纳为:标杆管理是企业在为自己正确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业一流企业的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从而进入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全员参与的良性动态循环过程。

二、企业实施标杆管理的步骤

企业实施标杆管理一般都会有一套逻辑严密的实施步骤。

(一)知己知彼,选择适当的标杆

企业要实施标杆管理,首先要清楚自己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知道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明确自己的真正竞争对手以及他们所采用的基本竞争战略。标杆管理是为企业战略服务的,战略不同的企业,选用的标杆也不同,因此标杆管理计划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按照系统化的思想确立标杆管理的目标,来达到总体最优,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避免盲目性。

(二)组成团队进行系统学习并采取改革行动

企业一旦确定了学习对象,就要组织人员进行学习。并对企业原有的不足进行改革。但是在此过程中应该知道将标杆法应用于竞争对手分析,目的不是为了复制对手某些管理和操作程序,而是在保持自己的优势的前提下,将别人好地解决方案和经验借鉴到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环节中来并加以改善,其最终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评价与提高

由于标杆管理的目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实施标杆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在每一轮学习完成时,都要重新检查和审视标杆管理的目标,以不断提升实施效果。

(四)重新确立标杆

企业的标杆管理的各个步骤是相互贯通的,并且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每一个循环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个循环的开始。每个循环结束时,企业都要重新分析形势,确定新的标杆,进入下一个循环。

三、标杆管理的弊端

标杆法是国际管理咨询公司改善企业运营效益的核心工具,也因此被中国企业视为核心“战略方法”。标杆法对中国企业有巨大吸引力:一来中国企业在运营上确实落后颇多,引入行业最佳实践容易出现短期内立竿见影的效果,二来将国际领先企业视为标杆,比照做出“中国的某某”战略规划,也被认为是一种“速成”之道。然而,随着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标杆管理的一些缺陷就暴露出来。

(一)缺乏市场预测能力

标杆管理是基于现在的市场形势,对目前已经存在的企业先进管理经验进行学习,以求得企业更好的发展,但是标杆管理却对消费者未来需求的发展趋势缺乏预测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必须将标杆管理方法同过去顾客和市场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不断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目的。一些公司,如佳能、摩托罗拉、施乐等就是通过这种结合将标杆管理转变为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并且把其建立在每一个新产品的开发项目中,从而弥补了标杆管理原有的缺陷。

(二)通过标杆法改善运营效益会导致战略趋同,破坏企业既有定位建设。

有些貌似不佳的运营,恰恰蕴含了某样可行的定位,或者是既有定位下不可缺少甚至是关键性的战略配称环节,企业不仅不能施以“改善”,还要细心识别出来并加以保护和利用。盲目采用标杆法模仿领先企业的最佳实践,就很可能破坏这些支撑战略定位的关键活动,进而破坏既有定位建设。事实上,对中国许多缺乏战略定位观念而又成长得不错的企业来说,它们并非没有定位。很可能正是企业实际活动中蕴含的某个战略定位,使它们赢得了竞争优势并获得了好的发展,只不过它们没有清晰地意识到和界定出这个定位并善以运用罢了。

(三)由于标杆企业的战略定位不能被复制,盲目仿效将耗散企业资源和错失既有机会。

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联想。2000年,成为中国PC领导品牌的联想聘请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做了三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联想正式对外提出向IT服务转型,希望像IBM那样,从一家单一产品性的公司蜕变为以服务带动多产品销售的公司,达成“中国IBM”的愿景。联想为此开始了多元化出击,在咨询、软件方面实施了多起大规模的并购,并且把手机纳为至关重要的“IT终端产品”,作为面向未来转型的重要“棋子”。然而无论联想多么努力,它在IT服务领域却历经挫折,不断地报出巨额亏损,最终在2004年7月将IT服务作价3亿元转让给亚信科技,换取亚信科技15%的股权,自此实质上退出IT服务,转型宣告失败。联想的手机业务同样遭遇尴尬。形形色色的例子告诉我们:战略的本质是创造差异性,而非追求共同的“理想定位”。以领先企业为标杆,追求同样的定位是行不通的,寻找与众不同,甚至相对立的定位,才是出路。

四、企业在实施标杆管理是应当注意的问题

虽然标杆管理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其在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提高全球竞争力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学习西方应用标杆管理的成功经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资讯管理在标杆管理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1.企业资讯的科学管理与系统管理有助于及时而准确地获得内部的各种财务资料以及运作过程中反映绩效的资料。2.标杆企业的选择需要依据所收集来的优秀企业的详细业绩资料和产生业绩的过程资讯,这样才能找准标杆并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找到本质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从而才能真正解决问题.3.科学的资讯管理有助于企业将标杆管理与市场分析相结合使用。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标杆成本法的一些缺陷就暴露出来,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市场预测能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企业必须把握各种全面的市场讯息和客户的未来需求。

(二)比较目标的选择要恰当

许多企业最初都会在本产业内寻找比较目标,这一做法在某些情况下非常有效。然而,在多数情况下,理想的比较目标应是完全不同产业的公司,因为同一产业的公司会倾向于以同样的方式来做同样的工作——产业内的“近亲繁殖”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寻找产业外的公司来做比较对象,通常可以得到更新、更实用的信息。

(三)模仿与创新并举。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实施标杆管理法的企业日趋增多,但同时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有些企业没有分析清楚企业或者系统需要优化的关键点,有的企业提出的方案不具有可操作性,甚至有些不切实际等等。这些企业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忘记了标杆管理方法的根本点,那就是模仿与创新并举的循环往复过程。松下幸之助说:“只有努力创新的商店或制造公司,才会有前途。墨守成规或一味模仿他人,到最后一定失败。”片面理解标杆管理法而远离创新,不但与标杆管理法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且不会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模仿是企业获得短期生存条件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而创新才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最根本的途径。

(四)员工是最终实践者。

标杆管理法的最终实践者是一线员工,因此企业必须要让一线员工认识到实施标杆管理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企业应当让员工认识到企业目前所处的状况,认识到外界竞争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认识到持续学习最佳实践的重要性,认识到不实施标杆管理未来将会发生什麽等一系列问题。只有让员工理解并认同了企业管理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标杆管理法在实施过程中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五)要与比较目标建立起互利互动的伙伴关系

如何让第一流的企业愿意让另一家企业学它的经验呢?关键是互助互利。互助互利的一层含义就是确保每一方都感到虽然他们向其它企业提供了信息,但自己同时也得到了信息,另一层含义就是要求双方将收集到的所有信息保密并只限于标杆比较范围内使用,而不能用于营销、广告、销售产品或服务。

五、结语

标杆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摆脱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方法的有效工具。企业要生存,要获得竞争能力,就要善于学习,效仿榜样,取长补短,实施标杆管理。在实施标杆管理过程中,选择何种标杆管理方式、如何实施标杆管理的步骤、怎样避免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至关重要。只有科学地实施标杆管理,方能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刘运国,梁德荣,黄婷晖.管理会计前沿[M].清华大学出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标杆范文篇3

【摘要】标杆管理法作为一种在理论上易懂,在执行上简单的企业管理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与采用。但是,企业在应用标杆管理法时,往往因其简单而忽略了其基本原则与基本应用流程,易于走入误区。本文从企业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在对标杆管理法作简要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对标杆管理法在应用时所应遵循的基本框架、实施步骤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总结。重点阐述了应用标杆管理法提升企业绩效的基本流程与注意事项。

【关键词】标杆管理法;绩效牵引;基本框架

标杆(benchmark)就是指在岩石、墙壁、或建筑物上所作的特殊记号。设立标杆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找到一个测量基准点,为建筑的测量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标杆管理法是将标杆这一工程学的术语引申到管理领域,作为一种企业发展的战略与绩效提高的工具,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盛行。本文将就标杆管理作为一种企业绩效的牵引工具,对其进行系统的介绍。

1理论概述

1.1标杆管理法的定义:

“标杆管理法是一种通过不断的识别、理解(学习与分析)在组织内外所采取的显著措施,以取得成果的过程。”。[1]它基于这样一种假设:无论是哪个环节(包括采购、生产、销售与服务等),总有一些组织已达到了世界一流。“标杆管理是一种组织通过比较与分析与其它组织的信息,从而建立自己的商业知识体系,以改善决策质量与绩效的管理方法。”[2]

标杆管理法的实质是一种组织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组织的变革过程。它作为人类群体的学习过程除具有个体学习的通性外,还具有系统性、可复制性、遗传性以及持续性等一系列特征。

其具体做法是“将组织自身的关键绩效行为与最强的竞争对手或那些在行业中领先的,最有名望的关键绩效行为作为基准进行评价与比较,分析这些企业的绩效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绩效指标及绩效改进最优策略的程序与方法。”[3]

1.2标杆管理法的分类:

标杆管理法依据管理的侧重点不同,主要分为:流程标杆管理;绩效标杆管理;战略标杆管理。其中流程标杆管理的方法已较成熟。

作为一种组织绩效牵引手段的标杆管理法又叫标杆基准法。它的实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标杆度量指标体系基础之上的。只有建立起一个重点突出,涵盖面广,内容具体的标杆度量指标体系,才能使企业沿可控的路径接近标杆对象。建立这种指标体系,有两种方法应用最为广泛:一种是与KPI(关键绩效考核指标)相结合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以BSC(平衡计分卡)为基础建立的标杆度量指标体系。

2标杆管理法对企业绩效改善的意义

2.1意义:

在激烈而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任何企业要想生存下去都必须持续的学习,持续的变革。而标杆管理法为企业改善其绩效,提供了最为便捷的途径。标杆管理法实际上涵盖了企业向所有的先进组织学习,并将学习成果进行转化的过程。

2.2案例:

1994年,联想公司处于起步阶段,在杨元庆先生的推动下,联想在其销售环节实施了标杆管理。通过废除公司的“直销体系”而代之以彻底的制等一系列流程再造的手段,成功复制了“惠普模式”,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4]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闻名于世的丰田公司的“精益管理”也是以美国的超市为标杆进行学习与变革的结果。

2.3轮转效应:标杆管理对企业绩效改善作用可通过下图来说明:

图中显示出所有获得成功的企业都应明晰的一个简单道理:企业绩效的巨大改善依赖于不断的学习与持续的改进。通过寻找与认识企业自身与所选取对象在成功关键要素上的差异,采取切实措施尽力弥合这一差异,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采取必要的监控与修正。这一过程的进行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收益,即有形成就的积累,而这种积累又会使员工感受到标杆管理的作用,从而怀着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标杆管理的进程中。进而不断牵引组织绩效的提升,这也就称为“轮转效应”。

3标杆管理法的基本框架

3.1标杆管理法的层次:

标杆管理依照企业对其应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四个层次,它们分别是:(1)流程再造层次;(2)绩效指标层次;(3)战略层次;(4)企业文化层次。[5]这四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往往难以完全区分开来。

流程再造是一种相对新颖、激进的提高绩效的方法。再造过程具有持久性。在该层次应用标杆管理法要求一切从头开始。它有一个暗含的假设,即不存在不能打破的条条框框。一切流程的再设计都建立在对在该环节上,行业内外较先进的组织的研究、学习、跟进的基础之上。

例如,福特汽车公司采用了马自达公司的无凭证会计系统后,将应付帐款的户头数目减少了75%,即从500减至125,同时也减少了业务周期与单位交易的误差数。

在绩效指标层次的标杆管理法是指应用KPI、平衡计分卡等多种方法建立绩效指标,利用标杆基准法确定绩效目标值,改进组织绩效这一层次的标杆管理可着眼于一下绩效中的一种或几种:(1)价值——通过产品或服务传递给顾客的价值;(2)缺陷——减少误差、瑕疵和浪费;(3)响应速度——加快响应速度或缩短业务周期;(4)生产率——更高的生产率或更有效的利用资源。

标杆管理在战略层面的应用主要指通过对行业内外不同标杆对象的学习,改变与革新公司的战略愿景或改变达成与实现这些战略愿景的手段。

标杆管理在文化层面的应用是整个四个层级上的最高层次,也是企业成功的应用标杆管理法牵引企业绩效改善的终极体现。它是指在全面认识本公司的基础上,详尽、深入的研究所选标杆对象的文化方面的各项成功关键要素以及企业文化的整合系统,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差异。通过企业文化的软化、学习、固化、修正等不断循环的四个阶段,实现企业文化的优化与革新。从根本上讲,企业文化源于员工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各项基本假设,具有社会遗传性,受企业历史推演进程的影响较大,是不可照搬与复制的。但是,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可以学习的。任何组织都可能而且有必要不断的优化自己的企业文化,推进文化的变革。

3.2标杆管理法的原则:标杆管理法是一套系统的,复杂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它的实施既有长期性又有反复性。因此必须遵守一些特定的原则:

(1)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联盟。实施标杆管理的实质是要在企业中发起一场变革,而任何变革如果得不到企业中首脑的积极支持,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2)要有紧迫感。一些较为成功的企业往往会满足于自己特有的竞争模式——战略、关系、流程与价值的与众不同的组合。而当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这种特有模式反而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企业必须有推行标杆管理法的紧迫感。

(3)要有各种资源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源的支持对一整套管理理念的推行与实施至关重要。而资源既包括资金、设备与时间,也包括组织氛围与组织文化。

(4)要有明确的项目重点。标杆管理中各种项目规划的范围既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例如,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个项目就过于宽泛,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执行;而建立外籍员工的档案管理则又过于琐细。构建不同国籍雇员的高效交流平台这一项目则显得较为适中。

(5)对标杆对象的调查要做到详尽、可靠、准确。任何标杆管理的成功实施都是以掌握标杆对象全面、清晰的结构与信息为基础的。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6)要以结果为导向。多数的标杆管理法中,管理者所关注的是活动,而非结果。他们误以为只要实行了正确的行为,结果会自然显示出来。而实际上,活动与结果之间并无明确、必然的联系。因此,应该实行以结果为驱动的改进方案,它应关注的是将在几个月内实现具体的明显的企业绩效改善。

(7)对标杆对象的选择范围要广,目标要高。高尔基说:“志当存高远”。标杆对象应该是行业内外在该项目环节中做到一流的组织。以这些组织为对象进行学习的难度较大,也往往会经历大量的失败。但同时也应看到,这种不断失败的过程,也往往是企业不断接近标杆对象的过程。

(8)要认识到最优的组织并不一定是最佳的学习对象。这包括两个因素:首先,标杆管理项目的实施必须是系统的,而不能孤岛化。其次,企业现有的资源并未必能支付其效仿优秀企业的复杂做法。

4标杆管理的实施阶段与步骤

摩托罗拉公司将标杆管理的流程分为五个阶段:(1)决定对什么进行标杆管理;(2)找到可作为标杆的公司;(3)收集数据;(4)分析数据,并把结果引入到行动计划中;(5)调整流程并循环。

克里斯托弗•博根认为:“一个成功的标杆管理项目应包括:采纳阶段(Adopt);改造阶段(Adapt);提高阶段(Advance)”,即3A模式。

作者认为,标杆管理项目的实施应分为以下四阶段:

4.1自我认知阶段:进行这一阶段时,应组建一个查找自身问题与可改进环节的评估小组。这一评估组的成员应包括组织的成员应包括组织的各方面人士:从组织的高层到一线员工,从内部经理到外部供应商与客户,都应尽可能广泛的参与到评估小组当中来,利用已建立的组织KPI体系或BSC体系,依次排查组织从文化到战略再到绩效目标、流程设计等方面的不足。提炼出需推行标杆管理的各种项目环节。在该环节中,发动企业内成员广泛积极的参与和准确的自我评估就成了关键的因素。

人员构成方面要以组织内的成员为主,以咨询公司与外部人士为辅。因为只有内部人士才能清楚的知晓与把握组织的各种详细信息,并且便于分析与了解企业的各种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同时,设计由一定比例的咨询公司与外部人士所构成的评估小组又可避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缺陷。主要方法包括:问卷法、职位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等。

4.2目标选定阶段。在此阶段中标杆对象选择的来源主要包括三种:(1)组织的内部,包括组织的领先部门,先进的流程与管理领域以及组织过去取得成功的经验;(2)本行业的优秀组织;(3)行业外可借鉴的优秀组织。

标杆对象的信息获取渠道主要包括:(1)公开发表的报告,出版物等;(2)本公司与对方共同的客户与供应商;(3)公司工程技术人员的推测;(4)从其它处离职者或其它人员中可零星收集的消息;(5)还有一种被称为“逆向工程”的方法,即以顾客的身份对竞争对手的产品与服务进行监测与研究。例如,国内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公司就曾购买过竞争对手之一的奔驰汽车公司的产品,通过拆卸分解来了解工艺流程,建立起了自己的标杆管理系统。

标杆管理对象选取的原则包括:(1)标杆对象在财务、规模,特别是关键标杆管理项目上是否与本企业有可比性。也即并非要选最好的,而是要选最合适的,可学习的组织作为标杆对象;(2)标杆对象的信息是否容易获得。(3)对象选取范围要广泛。不仅应包括行业内的最优企业,也要包括在某些方面做得好,具有借鉴意义的组织;不仅应包括知名的大公司,也要包括一些独具特色的小公司。

4.3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比,建立一整套绩效改进目标与指标体系,通过科学严谨的绩效管理,逐步缩小与标杆对象在特定项目上的差距。

该阶段的要点有:

(1)要建立一个愿景规划,并使全体员工相信,通过严格执行标杆管理计划,公司能够实现这一愿景。

(2)要有系统的计划与夺取短期的胜利。实施标杆管理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时间。但如果不注意实现一些短期的目标并为此而庆祝的话,对标杆管理法推行的努力就会面临缺乏动力的危险。

(3)要成立一个标杆管理领导团队。该团队必须以一线员工与直线经理为主,同时必须包括企业的高层。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参与的热情。

(4)建立一个能对标杆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问题进行随时的渠道畅通的沟通的平台。

4.4实时监控与修正阶段。

标杆管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该阶段既是对上一阶段企业绩效达成情况的控制、推动与修正,同时又是下一阶段标杆管理计划推行的基础。之所以要进行实时监控与修正,是因为:(1)现实条件中有许多难以预料的因素会影响到标杆管理法的推行与目标的实现;(2)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动态的,标杆对象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就必须随时准备修正标杆管理体系,以适应环境变化。

5其它需要注意的问题

(1)标杆管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时刻关注标杆对象的发展变化,作出紧密跟进或放弃跟进的决策。

(2)企业在推行标杆管理法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所处行业市场情况的变化。切不可对标杆对象“我的眼里只有你”,只顾跟随而忘记了市场环境的变化。

(3)处理好“深研一科”与“博采众长”之间的平衡。“深研一科”指企业只选定一个组织作为标杆对象,这可以使企业全面、系统的学习,有利于把握本质,掌握精髓。但同时也易于陷入“永远是第二个吃螃蟹的人”的困境;相反,若企业广泛的选取对象学习,有利于吸收各方面的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往往会出现所学来的各模块不能融合,甚至相互冲突的局面。

标杆范文篇4

[关键词]标杆管理;发电企业;节能

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又称标杆瞄准、对标管理或基准管理,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公司学习日本公司的运动中。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标杆管理以其极强的操作性被中外企业广泛采用,IBM公司、施乐公司(Xerox)和摩托罗拉(Motorola)等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运用标杆管理并获得了成功。然而,将标杆管理运用于发电企业的节能项目还是比较新的尝试。发电企业是能源消费大户,也是国家和地区节能的重点企业。因此,探索发电企业的节能对标活动,对于创建资源节约型发电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标杆管理用于发电企业节能的可行性

标杆管理的鼻祖是美国的施乐公司,该公司将标杆管理定义为“一个将产品、服务和实践与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或是行业领导者相比较的持续流程”。一般来说,标杆管理是以优秀企业的做法为标杆(benchmark),加以创造性地改进,并依据优秀企业的业绩指标相应地设置本企业的业绩目标,以获取企业绩效的巨大提高。

施乐公司认为,标杆管理活动可以应用于组织的任何领域之中,组织中运行的一切事务都可以进行标杆管理。事实上,电力企业广泛开展的“升级达标”、“创一流”和“同业对标”等活动就是标杆管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只不过这些活动相对忽视了过程管理。对于发电企业而言,标杆管理可以用于运行管理、检修管理、燃料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发电企业节能标杆管理就是发电企业将其发电煤耗、供电煤耗、厂用电率、发电燃油消耗、发电水耗等主要节能指标与标杆企业的节能数据进行比较,进而发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以提高发电企业节能效率的过程。

基于标杆管理的分类,节能标杆管理可以分为内部节能标杆管理、竞争性节能标杆管理(行业内)和外部节能标杆管理(跨行业)等。内部节能标杆管理是发电企业开展节能对标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进行外部节能标杆管理的基础。发电集团对集团内部处于不同地域发电企业开展的节能对标活动同样属于内部标杆管理的范畴。内部节能标杆管理不涉及保密问题,开展节能对标活动成本较低并且可以获得非常详细的资料。外部节能标杆管理(跨行业)是指通过借鉴不同行业的节能经验,以提高节能效率。通过外部节能标杆管理(跨行业),发电企业可以寻找到全新的节能方法与实践。钢铁、电力、化工、石油石化等行业都属于高能耗行业,这些行业内企业的节能措施均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发电企业开展节能对标活动的必要性

首先,发电企业开展节能对标活动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节能降耗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已把节能降耗工作放在“十一五”经济工作中突出的位置上。高能耗企业能否在节能工作中有所突破,直接决定了“十一五”规划中20%降耗目标的能否实现。电力行业是一次能源消费大户,也是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的重点,其中发电企业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发电企业在降低供电煤耗和降低厂用电率等方面累计可以产生39%的贡献,因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发电企业的节能水平,对完成国家的节能减排任务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节能发电调度也是发电企业开展节能对标活动的重要原因。节能发电调度是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以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为前提,优先调度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对于火电机组,则按照煤耗水平调度发电。开展节能发电调度对发电企业,尤其是火力发电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甚至关系到发电企业的存亡。实行新的发电调度规则后,能耗低、已安装脱硫装置的燃煤机组将优先得到调度;能耗高、污染重的小型燃煤、燃油机组将难以上网发电。例如,广东率先成为节能发电调度试点地区,从2008年1月1日起,节能的电厂将优先上网售电,能耗高的发电企业将卖不出电。同时,配合之前出台的脱硫电价优惠政策,凡采取脱硫措施的企业,每度上网电价将给予0.015元的补贴。

最后,发电企业开展节能对标活动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发电企业能耗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了企业运作成本的高低,也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发电企业通过积极开展节能对标活动,可以降低成本,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主动。另一方面,经济行为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正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政府的环境政策更加侧重于节能降耗,发电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对标活动无疑是一种积极应对挑战的明智之举。

三、发电企业实施节能标杆管理的流程

施乐公司的罗伯特·C·开普(RobertC.Camp)是标杆管理的先驱和最著名的倡导者。他将标杆管理活动划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有2到3个步骤。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发电企业的节能标杆管理划分为计划阶段、收集数据阶段、分析阶段和实施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一系列的活动。发电企业节能标杆管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1.计划阶段。计划阶段的主要活动包括成立标杆管理项目小组,确定节能标杆企业,获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等。标杆管理项目小组的成员通常是由5-10人构成,一般应包括发电企业分管节能工作的领导、节能管理专工和一线员工。分管节能工作的领导一般应是主管生产的副厂长(或总工程师),其主要工作是协调与外部标杆企业之间的标杆管理活动,担当与外部节能标杆企业开展标杆管理活动联络的主要负责人,同时负责指导企业的节能标杆管理活动。节能管理专工是节能标杆管理项目的直接推动者,在节能项目小组的功能发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工作是争取高层管理者的支持,获取节能标杆管理所需要的资源,同时协调厂部、部门和班组的节能活动。其他活动还包括安排项目小组的工作日程;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和作用;制定节能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节能标杆企业的选择既要考虑节能指标的可比性,又要考虑获取节能数据的可能性。为了使节能标杆管理项目合作更加富有成效,标杆管理小组需要首先罗列出那些潜在的、可能的合作伙伴,并从中选择适合的合作伙伴。一般来说,与集团内部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可以方便、有效地避免信息的保密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问题。对于外部节能标杆管理,那些有相同的需求或希望通过开展此项活动从中获益的标杆企业,包括潜在的、可能的,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此外,发电企业节能标杆管理能够取得多大的成效,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高层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高层管理者不仅需要为节能对标活动提供各种资源,而且需要指导节能对标活动,及时解决节能对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收集数据阶段。收集数据包括企业内部数据收集和外部数据收集,其中企业内部数据收集是节能标杆管理的基础。对于内部标杆管理,只需要收集到发电企业(发电集团)内部历史上的一些相关数据便可。对于其他类型的标杆管理,除了需要收集到内部的数据外,还需要收集企业外部的数据。发电企业的主要节能数据包括发电煤耗、供电煤耗、厂用电率、发电燃油消耗和发电水耗等,其中供电煤耗是发电企业的核心节能数据采集对象。发电煤耗是指统计期内每发一千瓦时电量所需耗用的标准煤量;供电煤耗是指统计期内每供一千瓦时电量所需耗用的标准煤量;发电厂用电率是指统计期内厂用电量与发电量的比值;发电燃油消耗主要用于机组启动点火和日常助燃,它是指统计期内每供1千瓦时电量所消耗的燃油量;发电水耗率是指统计期内每发1千瓦时电量电能所消耗的生产用新鲜水量。

在收集数据阶段,需要为节能标杆管理项目建立专门的中心数据库。发电企业内部的节能数据收集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只需要将来自不同部门的节能数据输入到中心数据库便可。由于内部节能数据不仅是内部节能标杆管理必不可少的数据,而且是进行外部节能标杆管理的基础,所以内部节能数据尽可能详细、具体,内部节能数据不仅仅包括目前的节能数据,而且还应包括企业历史上的节能数据。虽然涉及到信息保密,外部节能数据的收集相对比较困难,但仍然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获取相关的节能数据,并及时输入到中心数据库中。这样,一是可以从外部公开发表物中采集数据;二是可以与外部合作伙伴交换节能数据;

三是从外部专家手中获得相关数据

3.分析阶段。节能标杆管理中心数据库建成后,节能标杆管理活动便进入了分析阶段。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找出节能指标存在的差距及原因,设定既富有挑战性又具有可行性的节能目标。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企业在节能方面存在的差距,是有效实施节能标杆管理的重要一环,而找出存在节能差距的原因又是设定节能目标、制定节能方案的关键。现场考察与参观有助于发现提高节能效率的机会和存在节能差距的根本原因。现场考察与参观前需要进行精心策划和准备,最好能制定一份计划。由于现场考察与参观需要得到节能标杆企业的密切配合,所以,现场考察与参观一般只限于在合作伙伴之间进行。

由于发电企业火电机组蒸汽的压力与温度参数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个发电企业的节能目标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超超临界机组与超临界机组相比,发电效率明显提高。因此,在制定节能目标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2007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火电供电标准煤耗为每千瓦时355克,比2005年的370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15克;发电企业厂用电率为4.5%,比2005年下降1.4个百分点。这两项指标是针对大多数的火力发电企业而言的,有不少的发电企业目前已经达到或超过了这个标准。以上海外高桥电厂为例。1998年建成投产的外高桥一期4台3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其机组参数、效率和环保指标均明显低于二期和三期燃煤发电机组。被称为“中华第一机组”的外高桥二期两台9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发电煤耗仅293克/千瓦时,已经步入世界最低之列。而外高桥三期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建成后,其发电煤耗将比外高桥二期还要低12克。公务员之家:

4.实施阶段。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制定节能方案及节能计划、争取高层管理者的批准以及评估节能效果。节能目标确定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设计节能方案,并通过分析实现节能目标的成本和收益,选择最适合的节能方案。节能方案的制定以节能标杆管理项目小组为主体,也可以邀请外部专家论证节能方案的可行性。节能计划实际上是一份变革计划,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阻力。尽可能排除与变革相抵触的力量,争取企业成员的理解、接纳与支持,关系到变革方案的成败。化解变革阻力最有效的方法是需要争取高层管理者的批准和支持。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不仅体现在精神方面而且要体现在物质方面。实施阶段的另一项主要活动就是对节能效果进行评估。对节能标杆管理带来的节能效果做一个较准确的测定或估算,是实施节能标杆管理绕不开的话题。火电行业的节能率是我国多年来验证节能效果时通常习惯使用的计算方法;火电行业能效指数(energyefficiencyindex,EEI)也可作为评价火电企业能效水平的一个指标。如果没能达到预期的节能目标,节能标杆管理项目小组需要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节能标杆企业也在不断地提高其节能水平,因此,发电企业需要及时跟踪节能标杆企业,及时更新节能标杆管理中心数据库,在发电企业自身节能绩效已达到节能标杆企业水平时,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持续地进行节能标杆管理,实现最佳节能绩效。否则,即使通过实施节能标杆管理活动,也难以获得预期的节能绩效,更谈不上获得显著的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标杆管理以其超强的可操作性倍受推崇。但是,节能标杆管理在发电企业的具体应用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寻找适合的节能标杆企业。如果没有合作伙伴提供有意义的数据,标杆管理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尽管案头研究(deskstudy)和问卷调查可以获得一些节能数据,如果没有现场参观就无法获得更全面的节能数据。第二个问题是节能数据的有效性。在不同时间和区域,测得的节能数据可能不尽相同。如果节能数据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节能标杆管理就达不到目的。第三个问题是完成节能标杆管理所需要的时间。识别节能标杆管理的合作伙伴,获得合作伙伴的同意,得到充分的节能数据并进行有意义的比较和评估,这些活动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尤其是在一些任务超出了应用标杆管理企业控制范围之外的时候,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CampRobertC.Benchmarking:theSearchforIndustryBestPracticesthatLeadtoSuperiorPerformance[M].ASQCQualityPress,Milwaukee,Wisc,1989.

[2]H·詹姆斯·哈里顿,詹姆斯·S·哈里顿,著.欧阳袖,张海蓉,译.标杆管理:瞄准并超越一流企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叶泽.电力企业标杆管理的启示[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6,(5).

标杆范文篇5

**供电局班组建设工作一直得到了**供电局党、政、工、相关职能部室及基层单位的大力支持。**供电局不但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总工和工会主席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室为成员的班组建设领导小组,并将班组建设办公室设在由局工会办公室,由局工会办公室负责班组建设的组织、协调、检查、评比、表彰等日常管理工作,而且先后出台了《**供电局班组建设实施细则》、《**供电局一流班组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关于进一步统一班组记录的通知》、《**供电局一流班组动态管理办法》和《**供电局**年创建标杆班组实施方案》等班组建设文件,规范了班组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实用化。

特别是在市公司提出创建标杆班组后,**局加大了班组建设的力度。机关相关职能部室、基层单位和局班组建设办公室每月都严格按照《**供电局一流班组动态管理办法》对基层单位的班组建设情况进行抽查,并在抽查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班组指出,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并将抽查结果反馈到班组建设办公室,由班组建设办公室每月初通过OA办公系统向全局通报上月的班组建设抽查情况。到目前为止,共抽查班组73次,发出班组建设整改通知书3份,通报批评1次,考核1次,召开班组建设工作会议1次,对标杆班组创建对象班组长培训1次。

从抽查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班组安全学习车间领导及车间安全员审阅不及时;政治学习简单;班组网页更新不及时;技术培训(包括技术问答、技术考问讲解、技术问答栏等)有做过场、走形式的现象;班务公开不规范;

仓库、材料(领回、使用)管理不规范;安全教育培训计划不具体;危险点分析与控制不结合实际;班前班后会流于形式;班组日常基础工作没有文字记载:对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及时等等。

二、基层班组对标杆班组的态度

(一)当我们提出“目前创建标杆班组的时机是否成熟?”时,有40%的班组认为成熟,他们认为:创建标杆班组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创建“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需要,是现在正在开展的同业对标的需要;从小的方面来说一流班组建设已经搞了两、三年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普通班组与一流班组无论是在班组日常管理,技术业务培训、劳动纪律管理,还是班员工作能力等方面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有60%的班组认为时机不成熟,这部分班组主要来自至今还没有达到市公司一流班组标准的班组,他们认为我们一流班组都还没有达到,要想达到标杆班组标准没有信心,甚至没有去想过。

(二)当我们提出“你是如何看待创建标杆班组的?”问题时,有60%的认为创建标杆班组无论是提高班组基础管理水平、提高职工业务素质、促进职工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提高企业整体水平方面非常有必要;有25%的认为我们班要达到标杆班组标准起码还要等5年,现在没考虑;还有15%的职工认为无论是创建一流班组还是标杆班组都是做形式走过场,理由是我们现在的生产任务都完不成,哪里还要时间去完善资料、做记录、开展工会活动?

(三)当我们提出“你认为创建标杆班组的困难主要有哪些?”时,有5%的认为领导不重视,反映在领导喊得凶,指导得少;30%的认为班组硬件不行,主要反映在办公环境差,班组计算机配置低等;有20%的认为班组长作用发挥不好,突出主要反映在班组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不主动去干,也不主动向班员交待;有45%的认为班员配合能力差,主要反映在只管将自己的事情做好,很少过问其他班员的工作做得怎么样。

(四)当我们提出“你认为标杆班组与一流班组的区别是什么?”时,有80%的认为标杆班组比一流班组要求更高,只要按照一流班组的标准去做,至于能否达到时由考评组说了算;有20%的认为标杆班组不只是要求比一流班组要求高,而是要将班组的管理、执行能力、学习氛围等形成一种文化,要让我们的班员自觉地参与到班组的管理中去,他最关心的是标杆班组到底有哪些具体指标?

(五)当我们提出“你认为在创建标杆班组过程中最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时,答案很多,但集中体现在需要领导的重视、各相关职能部室要多到班组进行指导、班组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决、班组建设考核一定要过硬。

(六)当我们提出“你认为标杆班组的指标应从哪些方面来体现?又如何来进行衡量?”时,这一问题难到了不少的人,很少有人说出具体的,要么是起码不出安全事故,圆满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就是班组团结等等。

(七)当我们最后提出“你认为‘检查前累,检查中忧虑重重,检查后如负释重’是某些班组对一流班组检查的感想,你是如何想的?”有85%的选择了赞同,并说非常生动,这是典型的应付心理,如果我们把班组建设工作看成是班组的日常工作,那么绝不会存在这种心理,好像评得上评不上一流班组完全靠的是运气一样;有15%的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他们班组建设的日常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并夸下海口:“随时可以来检查,多指导,我们怕的是做得不好!”。

三、对创建标杆班组的几点建议

从对基层班组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标杆班组目前需要解决四个最大的问题,一是目的不明确,二是信心不足,三是无从下手,四是指标不明确。笔者认为在创建标杆班组的过程中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一)什么是标杆管理?实行标杆管理的意义何在?标杆管理由英文Benchmarking一词翻译而来,也有人译为基准管理、参照管理、典范借鉴或定标比超等。在整个历史中,人类已经开发出了一系列制定、维持及改进绩效标准的方法和工具。渴望改进绩效并取得实际改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来自工业史的许多实例可以看作是标杆管理的史前形式。自从标杆管理于1979年在施乐公司正式“诞生”以来,已为许多企业所接受,并逐渐风靡世界。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90%以上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标杆管理体系。标杆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摆脱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方法的有效工具;是一种能引发新观点、激起创新的管理工具。企业要生存,要获得竞争优势,就要全面实施标杆管理。

在电力企业班组实行标杆管理,不但是创建“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需要,也是提升我们班组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标杆班组不是走形式、做过场的体现,而是使班组的日常管理走上正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达到全面提高生产力的目标。

(二)标杆班组并不是高不可攀。无论是一流班组建设,还是标杆班组建设其实就是平时工作的体现。即使不搞一流班组建设和标杆班组建设,我们的日常工作仍然要做,如安全学习、政治学习、班组民主管理、班务公开、技术培训等等一系列的工作,也许在没有开展一流班组建设和标杆班组建设以前,我们没有用书目文字的东西记录下来,可是开展了这两项工作以后,就要求必须要将这些工作用书目的文字材料来记录、来反映我们的工作,并作为考核一流班组和标杆班组的具体依据。所以标杆班组并不是达不到,只是我们把它想象得太神秘罢了。当然,反过来,如果怀有应付心理或者完成任务的心理,那么的标杆班组建设就取不到实效,与我们开展标杆班组的初衷是相悖的。

(三)要正确引导班组开展标杆班组创建。标杆班组创建一定要在班组自愿的原则基础上开展,首先要将那些条件已经成熟的进行标杆班组验收,及时命名,起好激励作用;然后对基本符合条件的,要着力进行重点指导,争取尽快建成标杆班组;对根本不符合条件的,要督促班组经常对照《一流班组管理办法》进行自查、整改,逐步向一流班组靠拢,然后再向标杆班组看齐。我们在进行这些工作的时候,要做好以下“六坚持、六杜绝”。

坚持自愿申报的原则,杜绝下任务、压指标。如不这样会产生两种不良影响,一是班组反感,二是班组会认为是你要我建的,这样会对创建质量大打折扣。

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杜绝一刀切。标杆班组本来是成熟一个验收一个,千万不要有标杆班组越多,就越能证明这个单位的管理能力越好的观念,如果有这种观念,那么我们就会犯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的大忌,这样,我们的创建工作就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

坚持正面引导,杜绝一棍子打死。对在班组建设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在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要正面提出整改措施,不要对存在的问题夸大,也不要说班组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这样会对班组的创建工作打消积极性。

坚持深入基层、勤指导、勤督促,杜绝闭门造车、坐阵指挥。无论是从事班组管理的人或部门,都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班组,倾听基层班组的呼声,了解基层班组的需求,掌握开展动态,及时了解标杆班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摸索班组建设经验。如果我们整天坐在办公室,足不出户,那么只能是睁眼瞎,基层班组会说我们官僚主义思想严重。

坚持及时总结,杜绝经验办事。标杆班组建设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内容,无论是标杆班组的指标分解、标杆班组的管理,还是如何与同业对标进行有机的结合和统一,都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总结哪些指标最能体现班组管理的能力,如何开展标杆班组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千万不要用在一流班组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自认为是经验的经验去指导标杆班组工作,这样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坚持常态管理,杜绝终身制。这对于标杆班组建设走上日常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四)建立科学的,符合班组实际的标杆班组考核指标体系,这是创建标杆班组的核心。在建立考核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多调研、多倾听的原则。多调研就是要在众多的班组中发现共性指标,在同一专业中找出该专业的共同指标。多倾听,就是在找出这些指标的同时要倾听一线班组的意见,看这些指标是否可行,如不行,又如何加以修正等等。

二是坚持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制订指标体系时要杜绝模棱两可的指标出现,如在制订安全考核指标时说要每周开展一次安全学习,又不对安全学习做任何的要求,这样又如何取得班组安全活动的实效呢?

三是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也就是说同一指标对于不同的专业也许就有不同的要求,如安全运行天数要求调度运行达到3000天,那么对于检修专业的变电检修班组也许就是1500天,而对于同样属于检修的继电保护班组也许就是1000天或800天等等,因为在制订指标的时候要考虑他的工作性质,因为工作性质往往会决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标杆范文篇6

多数学者认为,作为现代管理工具正式出现的标杆管理,始创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施乐公司,后经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系统化和规范化,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在西方经济学界,标杆管理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一起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

一、标杆管理内涵分析

美国生产力与品质中心(APQC)对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定义如下:标杆管理是一项有系统、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将组织流程与全球企业领导者相比较,以获得协助改善营运绩效的资讯。具体来说,标杆管理就是企业将自己的产品、服务、生产流程、管理模式等同行业内或行业外的企业进行比较,借鉴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改善自身不足,从而提高竞争力,追赶或超越标杆伙伴的一种良性循环的管理方法。马修斯说:“一个能将某一领域的知识推广和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组织,就是一个双回路学习的组织”。标杆管理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使用标杆管理的企业就是一个双回路学习型组织。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管理实践,创造属于自己的最佳工作典范。

借鉴和调整最佳方法以适应自己需要的学习过程是标杆管理的精髓。一个企业变革管理工具可以提供功能层次上的愿景,以此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标杆企业(即实施标杆管理的企业)通过向标杆伙伴(即被树为最佳工作典范的企业)学习,发现改进的机会,并付诸行动。标杆管理是质量改进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发展变革中,起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标杆管理的动因分析

1、标杆管理追求卓越。标杆本身就是一个卓越的代名词。企业通过寻找标杆,确立标准,进而学习提高,“达标”甚至“超标”,这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卓越的过程。标杆是本行业或其他行业在产品、服务、流程等方面的优秀典范,选其为标杆进行标杆管理,力求使自己达到同样境界。标杆管理以卓越标杆为标准,通过学习与创新达到最后达标与超标的卓越成就。

2、流程再造。标杆管理不同于普通的竞争者分析,后者主要是对竞争者的信息情报加以归集,强调的是结果的优劣评比。而标杆管理则着重优秀产品或服务的产出流程分析,全面考虑其设计思路、流程特点,找出企业的差距,以有针对性进行流程再造。它将重点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上,是一个持续的流程再造与优化的过程。

3、促进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转变。标杆管理本质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只有放在较长期的架构之下,收集到的标杆资讯才最有效。标杆管理提倡“向别人学习”,学习新事物,并将新理念新成果带进组织里。学习型组织的含义之一,就是组织跳脱出来,仔细审查自己内部的世界观。当组织能让自己的想法曝光,并且容许他人影响自己的想法,就能做到这一点。在这样的架构下,标杆管理就变为一项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它强调向最佳工作典范的模仿、学习,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与理念。这是一个全员参与的持久的学习过程,将推动整个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转化。

4、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存续的关键在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即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在标杆管理中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标杆企业不仅了解了标杆伙伴到底生产或提供了什么比我们还要好的产品或服务,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这项产品或服务是如何被设计、制造或提供的。标杆企业通过分析最佳工作典范的资讯,进而内化整合,创造性地运用到企业自身的相关流程中去,便可以发展出独特的做法与技能,就可以形成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标杆管理类型

按照学习的标的不同,标杆管理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内部性标杆管理。它是指在企业组织内部寻找最佳工作典范作为标杆。通常在企业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有很多共通的职能或流程。通过选取最佳的工作典范,可以发现组织内部不同单位之间涉及产品品质、获利能力或是满足顾客需求能力的不同点,进而以标杆为基准,全面提升职能效率,促进标杆职能或流程在不同部门间流通及应用。由于标杆的“本土化”,应用起来也更容易,但它易造成封闭思维。

2、竞争性标杆管理。它是指将直接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以及最重要的工作流程作为标杆进行的管理活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说竞争对手未必是最好的作业典范,但通过收集竞争对手的情报资讯来比较分析,掌握其作业方式、优质产品或服务的产出流程甚至于市场策略,用以指导本企业制定相对应的产品策略、市场策略。这对本企业在商业竞争中整体战略的制定极为重要。但其最大不足就是相关资讯情报的收集较难。要求标杆企业建立完备的竞争情报系统以及与选定的标杆伙伴建立友好互惠的关系,才有利于标杆活动的开展。

3、功能/通用性标杆管理。它是指以某些企业的优秀职能操作为基准进行的标杆管理。不论标杆伙伴是本行业或是其他行业、本国或他国,完全以其在发挥企业功能时的业绩表现为惟一考虑。寻找其成功的优秀的关键流程,并且尝试整合这些最佳工作典范到自身的流程内。它有利于企业跳出框框,引发极具创意的思维。优点是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到“真正的”最佳作业典范,但信息收集因此受限。

4、能力标杆管理。它是最近发现的新的标杆管理类型。企业学习创新提高的过程,是基于员工个人和团队组织的日常表现和行为改变。能力标杆作为企业在努力成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的一种文化变革,通过能力技能的发展,以及态度、操作的改变,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标杆管理的实施

标杆管理是一个正式化、规范化的持续追求卓越,学习创新的过程。标杆企业将对标杆伙伴的模仿学习,整合到自身的生产管理经营实践中去,以追求“达标”甚至“超标”。标杆管理专家MichaelJ.Spendolini在对57家有标杆管理经验的组织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标杆管理共通模型。

1、确定标杆学习主题。标杆学习的主题必须是对本企业生产经营或盈利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也即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SuccessFactors)。通过剖析内部职能以及工作流程,发现企业相对薄弱的关键成功因素,这样有针对性地学习创新更为有效。企业在剖析自身的同时也可能发现相关内部性标杆。主题确定之后,要对其形成可予以测量的一系列衡量指标,这一指标化过程必须力求准确,这样,它与标杆才更接近“苹果与苹果”的精准比较。

2、组成标杆管理团队。确定了学习主题之后,就要组成相适应的标杆管理团队。基本的原则是必须要有在该主题领域内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来参与,考虑团队成员专长技能的多元化和互补性。请标杆管理专家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并重点培训标杆团队,使其了解管理流程,明确各自角色与责任。此外,团队成员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学习热情,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3、选定标杆管理伙伴。此举也就是确定学习的标杆对象,标杆伙伴。在此之前,企业应首先明确自身的目标。是仅仅求得现有流程的改善,还是达到标杆伙伴的优秀典范,甚至是“超标”,达到世界级优秀。明确了目标之后,管理团队就要在相对应的范围内来选取标杆伙伴。标杆伙伴的选举一定要切合实际,与组织目标相对应,好高骛远或过于短视的行为都不可取。

4、收集并分析信息。首先是收集自身相关服务、流程的资讯,了解目前的工作方式,找出哪些需要改进,然后有针对性地收集标杆对象的相关信息。可以采用电话访谈,面谈/现场访谈,问卷调查等。信息收集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跟踪情报信息源的过程。在相关信息收集完整以后,就要结合企业对内部状况的分析,进行不同环节的对比研究,找出两者间关键性的差异,并将重点放在造成差异的关键流程,挖掘标杆精华,以备自己学习提高。

5、采取变革行动。在信息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企业要制定标杆管理行动计划,以具体指导变革行动。标杆管理是一个模仿学习创新的过程。标杆企业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之上,对学习到的最佳工作典范的标杆职能或流程,加以内化整合,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造性变革,运用到本企业上来。这是一个学习、吸收、转化、创新并最终提高绩效的过程。

6、绩效评估与反馈。企业进行变革一段时间后,必须进行绩效评估,核对实际操作结果与计划的异同。这中间,具体的实践和计划可能出现离差,甚至剧烈变动。因而,计划也应在具体行动中加以改进、完善,以更好地指导变革行动。

五、标杆管理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企业观念与认识的转变。标杆管理“重在潜学,贵在渐变”。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生搬硬套。它是建立在模仿学习基础之上的创新变革。企业员工应本着“学习、吸收、转换、创新”的思想,细致认真的学习标杆伙伴的优秀职能或流程。在改进企业绩效的同时,注意培养自己获取、整合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这也需要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另外,企业要与标杆伙伴建立互惠互利的友好关系,以坦诚不藏私的态度,强调希冀双方互惠的诚意,才能获得对方真挚的帮助。

2、标杆管理的变动性与前瞻性。即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也可能被赶超甚至被取代。例如,《财富》杂志1989年排出的最令人尊敬的10大企业里面,到1995年仅剩两家企业榜上有名(Rubbermaid与3M)。所以,如果标杆企业全盘“拷贝”标杆伙伴的工作典范,而不是用前瞻性眼光来进行标杆扫描,在动态中持续选取最佳工作典范,很可能当企业辛辛苦苦完成标杆管理后,所树标杆早已落后。当然,变动性是在整个标杆管理实施战略中应体现的,也以一定时间内标杆的稳定性为前提。企业在研究今天最好的企业在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同时,更应格外关注那些即将成为“第一”的组织。这样,才能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3、标杆管理与市场预测相结合。标杆企业很可能会发现,他们虽然实施了标杆管理,但仍然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这是由于在标杆企业实施标杆管理的同时,对手也在不断进步。标杆企业仅仅是以其既成的工作典范为目标,即使“达标”了,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进步,仍然是落后的。因而,标杆企业就应当以比竞争对手快得多的速度前进。标杆管理的最大缺陷就是缺乏市场预测能力。企业必须将标杆管理方法同对顾客和市场的预测方法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目的。

标杆范文篇7

一、解决对标驱动力问题,提高员工自觉、自发意识

对标的驱动力分内驱力和外驱力两方面。对标伊始,我们就反复强调,要变“要我对标”为“我要对标”,要提高对标工作的主动性。但实际操作起来,动力不足问题仍然是制约对标开展和影响对标效果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一是对标能够给企业、给团队、给个人带来什么,大家看得不够清晰,电网企业通过对标大幅度提高组织绩效的示范效应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二是由于对标尚处在摸索阶段,到底应该怎样做,很多东西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不知从何处着手;三是对标工作与企业日常工作结合的还不够紧密,甚至出现两张皮,使大家感觉对标是一种额外负担,游离于日常工作之外,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解决上述问题,要靠宣传,靠培训,靠必要的外力推动,借以解决认识问题和能力问题。这些都属于外驱动力的范畴。内驱动力可以通过外驱动力逐步强化,效果和作用却要远远大于外驱动力。你说你的,他干他的,形不成共识和共鸣,就不会有内在动力。学习型组织理论讲求自动、自发,而“自发意识”的获得,要靠外力推动,还要充分利用好一定的情景模式,抓住某些特殊事件的发生,不失时机地强化员工的“自发意识”。例如**供电公司在推进标杆变电站建设的过程中,就是以基层单位反思一次人为责任事故为契机,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开展变电站之间的对标,可以促进变电站全面改进管理,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引导员工主动运用对标的理论和方法,改进工作,提高水平。同时,辅之以必要的激励手段,从而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了创建标杆站的良好氛围,迅速打开了局面。

二、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找准切入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标杆管理按照对标的对象不同可以划分为内部对标和外部对标,按对标的形式和作用不同可以划分为战略标杆管理和业务能力标杆管理,按对标的内容和方式不同可以划分为结果性对标和过程性对标。在对标类型选择上,要根据企业特点和任务要求,确定适合的类型和重点,在某一段时间内,不见得上述类型都要涉及到。由于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对标平台,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获得结果性对标的数据和资料,在进行结果性对标的同时,推进过程性对标的开展。我们可以从专项业务能力对标做起,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以内部对标为主,在达到一定提升后再与外部指标对标。在引入标杆管理之初要进行系统的规划,确定战略合作伙伴,实施与合作方的全方位、全过程标杆学习,如南京供电公司同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山东省电力公司同澳大利亚越网公司之间的对标就属于战略标杆管理的范畴。寻找国际对标合作伙伴、开展跨行业对标以及开展战略性标杆学习是最高层面的标杆管理,特别是对电网企业,由于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的特殊身份,行业内部在管理上有一定趋同性,决定了行业内部对标具有一定局限性。而开展跨行业对标,可以让电网企业超越行业界限审视自身的组织形式、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可以给电网企业带来实质性的改进和提高。如在客户关系管理上,电网企业就可以同电信企业开展业务流程对标,学习、借鉴其理念、做法和流程,借以改进自身的工作。在标杆管理的推进过程中,**供电公司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了“内外部对标相结合,以内部对标为重点,内部对标以变电站对标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促进对标工作全面开展”的工作思路,在工作定位和重点把握上予以明确和统一。为使对标工作得到持续、系统开展,结合学习型组织建设,组建了变电站规范化管理、低压台区治理和人力资源开发三个专业对标团队,实施三个非凡绩效项目。根据三个项目的特点,选择不同对标方式和类型。如变电站规范化管理团队当前主要以开展公司内部各变电站之间的对标为主,在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再开展同其他先进单位之间的对标;低压台区治理团队则选择牡丹江供电公司作为专业对标标杆,从组织结构、人员配备、职责划分、管理流程、评价考核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对比,拿出自己的治理方案并付诸实施,台区线损管理水平和指标水平均得到一定提高。

三、同业对标与绩效考核工作要密切结合

标杆范文篇8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房地产产业已从一个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形势趋缓至买方市场,并逐步从暴利行业向微利行业过渡,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以低成本获得高收益,企业文化是关键之一。

首先,我们要以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塑造团结奋进、尊重信任、互相关爱的企业文化:顺驰对“信任并尊重每一个人,永不满足的挑战精神,鼓励创新主动变革,创造奇迹的团队精神,共同发展,分享成功”的核心价值观坚定信仰,对核心价值观的偏执、执行和对违反核心价值观的人和事的零容忍,已将其核心价值观贯彻至每一个员工,并溶化至每一员工的血液中,让其坚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他们每一人的性格,是他们做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根本,是他们共同的信念,共同认可深信不疑的原则,并让其在这的信念、原则下塑造信任、尊重的文化氛围的渲染并使每一员工都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的心态,这不能不说这个优秀的企业给他的员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使企业坚信付出的信任和尊重必有回报也从企业员工加班加点自愿主动的干工作充分的体现出。

其次,我们要构建高效的团队组织:任何成功的企业都需要一种心理的凝聚力,一种全员的自豪感。这团队产生的斗志、凝聚力,是来自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包括给员工提供一个实现梦想的阶梯、提供事业发展的空间、对待不同人事的同一标准和原则等等。同时需针对不同的公司采取不同的团队管理模式:

自我管理型团队:指由—人组成,他们的责任范围包括控制工作节奏,决定工作任务分配,安排工间休息,彻底的自我管理型团队甚至可以挑选自己的成员,并让成员相互进行绩效评估。这样主管人员的重要就要下降了,甚至可以被取消,在美国这种管理模式明显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所以被施乐、通用汽车、百事可乐、惠普等著名大公司广泛采用。(建议人员流动性比较频繁的工程部可以采用这样的管理模式)。

多功能型团队管理模式:这指是为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而来自同一层级,不同部门员工而组成的团队。公司往往出现同一部门很团结,因为有一致的利益,而且经常在一起,而部门间却因存在利益关系,且缺少沟通、交流而无法形成和睦气氛。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部门的团结即可,而是需全体员工具有一致的向心力和为共同目标奋斗的凝聚力。所以多功能型团队就是为了处理部门间问题,需部门协调解决而设立的临时性团队。这样不仅创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创造了组织内不同领域员工的交换信息,激发新观念,创造了新思路。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组建团队并不是很难,但如何创建高效团队却是一个难题,据研究表明,高效团队有如下特征:

清晰的目标;有相关的技能,成员必须具备实现目标的相应技能;

相互信任;

一致的承诺;

良好的沟通;

科学管理领域内的泰斗泰勒曾把工作细化到每一个细节,对每个工序都进行监督,把员工看作机器,在初期时促进了一定的工作效率,但人是万物之灵,不是自愿、主动的去工作,肯定会想出磨羊工的怠工行为,所以我们在组建高效的团队时应考虑从人的需求出发,同时还需使每个人明确各自的职责面对的只有工作的压力而无人际关系的压力。

标杆范文篇9

我们运行班组首先从理论结合实践着手,在不断加强对员工工作业务技能与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安全生产知识。先后开展了“劳动竞赛”和“技能操作练兵”活动,QC攻关活动。其次创新学习方法。班组先后推出了设备病历卡、维修知识库、服务满意度评价体系并建立了“首席维修师制度”等一系列举措。这些新方法不论对班组加强专业技能还是对加强责任意识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温馨氛围,全面提高—创和谐型班组

运行班组班组讲民主,创和谐、团结班组,做到“班务公开”、管理公平公正;以“人和亲如家”为口号,坚持加强班组文化建设,做到以人为本,员工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关心和爱护员工,稳定员工思想情绪,树立和弘扬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班务公开”充分调动了员工参与班组民主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凝聚力,建设了和谐班组。“人性化”管理,情系员工,增进友谊,体现关爱,稳定员工队伍,建设了团结班组。

三、增强意识,保稳泰山—创安全型班组

标杆范文篇10

班组建设标杆单位创建工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重要途径。此项工作开展以来,我局坚持行政为主负总责、工会牵头具体抓、部门班组各负其责、员工全面参与的创建思路,班组建设标杆单位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为积极响应本次动员会议号召,深入推进班组建设标杆单位创建工作,我代表澧县电力局表态如下:

一是加大宣贯力度,营造创建氛围,在认识上进一步提高。我们将借此次会议的东风,在全局掀起创建工作新高潮,营造出浓厚的创建氛围。会后我们将迅速宣贯会议精神,以部门和班组为单位,认真学习省公司王主席、市局李局长的重要讲话和张主席的工作报告精神,对创建标准和考核办法组织再学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抓落实,以此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全员创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推进标准化建设,在落实上进一步加强。始终将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三项责任制作为重点,确保三项责任制不出任何事故与障碍。始终将班组建设作为着力点,落实本局制定的班组长管理办法,不断夯实班组管理基础,创造班组工作特色,打造品牌班组,树立班组品牌。始终将标准化建设作为抓手,规范员工作业行为,规范企业管理流程,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两个固化”。

三是抓好检查督导,定期通报情况,在考核上进一步严格。此次会议之后,我们将在前段实行创建工作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解指标、细化任务、明确责任、落实考核,坚持每周由班长开展一次自查回头看,每月由部门对班组建设工作进行一次督促检查,并纳入班组绩效考核,每季度由局组织对创建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通报检查情况,落实重奖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