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案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0:32:27

备案制范文篇1

一、充分认识实行备案制的重要意义

对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是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真正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的关键所在。认真做好备案工作,有利于及时掌握和了解企业的投资动向,可以更加准确、全面地对投资运行进行监控;有利于贯彻实施国家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制度,防止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有利于及时投资信息,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有利于及时发现投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按照《决定》的要求,各省级人民政府应抓紧制定备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各级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要按照《决定》精神和省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切实做好备案工作;各类企业都要认真遵守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的相关规定,凡是不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均应按要求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

二、严格规范备案内容

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既不同于传统的审批制,也不同于《决定》中所规定的核准制。与这两项制度相比,备案制的程序更加简便,内容也更简略。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备案制办法中对备案内容作出明确规定。除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产业政策禁止发展、需报政府核准或审批的项目外,应当予以备案;对于不予备案的项目,应当向提交备案的企业说明法规政策依据。对上述原则,各级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在办理备案时要严格执行。

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银行等部门(机构)应按照职能分工,对投资主管部门予以备案的项目依法独立进行审查和办理相关手续,对投资主管部门不予以备案的项目以及应备案而未备案的项目,不应办理相关手续。

三、制定符合改革精神和当地实际情况的备案制办法

各省级人民政府应因地制宜,抓紧制定既符合改革精神又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备案制办法,包括备案的方式、内容、时限和材料等。各级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限向提交备案的企业答复予以备案或不予备案;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行网上备案确认,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在办理备案时,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中央企业、地方企业、本地企业、非本地企业等要一视同仁;要主动与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工商管理、海关等部门做好衔接和沟通工作,方便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已办理备案手续的项目,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原备案内容发生重大变化,应当重新备案。

四、充分利用备案材料,做好投资监测工作

各级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在做好具体备案工作的同时,应对所有企业投资项目的备案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并及时向上级投资主管部门报送相关材料,以做好社会投资的监测工作,为投资宏观调控服务。无论是准予备案的项目还是不予备案的项目,均应按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方便企业和个人查询,并引导社会投资。

备案制范文篇2

对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是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真正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的关键所在。认真做好备案工作,有利于及时掌握和了解企业的投资动向,可以更加准确、全面地对投资运行进行监控;有利于贯彻实施国家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制度,防止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有利于及时投资信息,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有利于及时发现投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按照《决定》的要求,各省级人民政府应抓紧制定备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各级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要按照《决定》精神和省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切实做好备案工作;各类企业都要认真遵守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的相关规定,凡是不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均应按要求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

二、严格规范备案内容

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既不同于传统的审批制,也不同于《决定》中所规定的核准制。与这两项制度相比,备案制的程序更加简便,内容也更简略。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备案制办法中对备案内容作出明确规定。除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产业政策禁止发展、需报政府核准或审批的项目外,应当予以备案;对于不予备案的项目,应当向提交备案的企业说明法规政策依据。对上述原则,各级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在办理备案时要严格执行。

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银行等部门(机构)应按照职能分工,对投资主管部门予以备案的项目依法独立进行审查和办理相关手续,对投资主管部门不予以备案的项目以及应备案而未备案的项目,不应办理相关手续。

三、制定符合改革精神和当地实际情况的备案制办法

各省级人民政府应因地制宜,抓紧制定既符合改革精神又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备案制办法,包括备案的方式、内容、时限和材料等。各级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限向提交备案的企业答复予以备案或不予备案;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行网上备案确认,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在办理备案时,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中央企业、地方企业、本地企业、非本地企业等要一视同仁;要主动与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工商管理、海关等部门做好衔接和沟通工作,方便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已办理备案手续的项目,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原备案内容发生重大变化,应当重新备案。

四、充分利用备案材料,做好投资监测工作

各级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在做好具体备案工作的同时,应对所有企业投资项目的备案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并及时向上级投资主管部门报送相关材料,以做好社会投资的监测工作,为投资宏观调控服务。无论是准予备案的项目还是不予备案的项目,均应按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方便企业和个人查询,并引导社会投资。

备案制范文篇3

一、通气备案的对象

1.拟提任乡镇党政正职的人选。

2.拟调整交流的现任乡镇党政正职。

二、调整变动的主要条件

1.乡镇党政正职一般应在现岗位上任满一届,方可调整变动。

2.提任乡镇党政正职人选,必须符合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

3.现任乡镇党委书记拟提拔为副县级干部人选,必须是在履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直接责任人职责考核中确定为“优秀”等次的。

三、通气备案的程序和要求

1.提任乡镇党委书记、或通过交流离开乡镇党委书记岗位的,须在调整前通气,调整后备案。新提任或平级交流的乡镇长,在调整后备案。

2.需要通气的调整干部人选,经县委组织部考察,在县委常委会议决定前,由县委组织部向市委组织部农组办介绍拟调整变动人选的基本情况和调整理由,经分管部长同意后再作决定。

3.乡镇党政正职的调整变动情况,县委组织部应在干部调整变动后的一个月内,及时书面报市委组织部农组办备案。

备案制范文篇4

关键词:工程建设标准;企业标准;备案制度;博弈纳什;均衡

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标准的快速发展,地方标准逐渐成为引导和约束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对确保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有效实施,推进地方建设领域技术进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推动建筑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标准备案是地方标准依法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其具备实施效力的前提条件。自2000年实施备案制度以来,各地按要求开展了地方标准备案工作。根据可提升收集的需求分析,我们认为从政府的层面可提供三类标准备案制度。可初步分为告知性备案制度(程序备案,不审查),审查性备案制度(经过专家认证),以及自我声明制度。由于自我声明制度低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风险较高,应用在工程项目上风险较大,所以此方案并不适用备案制度的选择。本文主要运用了博弈论相关知识理论作为基础,结合相关的分析模型,对我国工程建设企业制定的备案制度进行一定的探究和分析。

一、企业标准备案制度及性质分析

1.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备案制度分析。备案制度是随着标准化工作改革而来的,标准是国家管理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统一、统一实施,它已作为国家实行强制性管理的技术工具。标准的制定被天经地义地认为是政府的事情,企业只需要也只能依据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组织生产,因此在无制定权的前提下,更无备案选择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和标准的复位发生了变化。不但企业有了标准的制定权,而且还要对自己制定的标准负责。国家基于产品安全监管的现实考量,规定企业产品标准在企业自行制定后,要向有关主管部门备案。而在产品上工程建设项目与其他项目的产品有所不同,工程建设企业的备案制度的选择与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密切相关。工程建设企业的固定性和生产流动性使得工程项目的建造多为露天作业,受外界条件的影响极大;工程建设项目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用途和功能要求,其多样性和建筑的单件性特点,使得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问题,这些因素往往会成为提高工程质量的不利因素;由于工程建设项目是由很多分部项目组建的一个严密的、有序的完整工程系统,建造的协调性这一特点对企业层面的标准化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工程建设项目建造的高效、高质量。上述工程建设的一系列特点就决定了工程建设企业更需要监管,也对企业标准备案这一制度的需求更为强烈,而不仅仅依靠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应该激发企业自身能动性,更好地提升了生产运营水平,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2.备案制度的性质分析。备案就是向主管机关报告事由有存案以备查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对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都规定了备案的要求。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表达了国家对产品质量监督和安全管理的理念。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备案制度更加表达了国家对保障工程建设企业安全生产的迫切要求,转换政府的管理职能,同时也表达了企业标准备案的必要性,经备案或认定的企业标准允许作为使用和验收的技术依据,使企业的技术得到认可和应用,顺利地完成生产,提高了企业标准化的积极性。而工程建设项目的复杂程度及难度显著增加,规模普遍扩大等问题。从全国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来看,企业标准化工作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一些企业仍然存在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企业自身缺乏推进标准化工作的主动性,在这些情况下,就需要激励性的措施,更需要合理的制度设计来保障。

二、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的博弈分析

1.企业产品标准规制制度的策略空间。如上文所述,企业标准经历从最早的“政府包办”到“放权企业”的路径转换。在现行的经济体制下,抑或是在现有政府职能和企业运行模式下,完全由“政府包办”都是不可取也不能取的,因此只能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条件自行制定标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是政府提高产品质量监管的有效手段,也是强化企业主体,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及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必要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路径选择,不采取备案制成为制度选择的另一种方向。因此,在企业产品标准规制的策略空间上应在备案制度或不备案制度中选择。2.企业产品标准规制制度的博弈分析。在规制主体和规制受体的不同方面,政府及企业对于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的偏好是不一样的。政府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控制产品质量,实现监管绩效等会更加偏好备案制度。而企业以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和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产品标准备案制度对经营成本的增加,都使得企业更倾向于不备案制。作为政府监管的手段,备案制度不是终极方式;作为经营主体的企业,不备案制也不是降低成本的唯一选择。由此看来,政府和企业对于备案制或不备案制的制度设计选择都可以接受。假定政府和企业对于“偏好”的效用值为a,“可以接受”的效用值设为b,效用值可表示为a>b;政府与企业对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制矩阵如表1所示。根据纳什的博弈均衡理论,这个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点(b,a)(不备案制,不备案制)和(a,b)(备案制,备案制)。正如现实所反映的那样,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确实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企业合标生产的概率增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际贸易不断拓展深化、标准化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创新的背景下,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却存在如备案制度不适应产品更新换代、严格的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制度不符合现有的产品质量管理模式、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制度并未能真正实现政府的管理目标等问题。基于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制度的双面性,两个纳什均衡点的选择成了均衡各方因素、协调各方利益后的折衷。对于工程建设项目,考虑项目的特点,其质量关乎国家经济建设及人民的安全生活,对工程建设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作为制度设计的决策主体采用备案制;而对工程建设企业来说,备案制度对建设行业科技创新有推动作用,备案制度已成为使用和验收的技术依据,可以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这也即是工程建设企业标准采取备案制度合理性的最优体现,故下文对备案制度具体的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三、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备案制度路径选择的博弈分析

既然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备案制度存在合理性,那么具体的备案制度应采取何种方式、何种路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分析哪种备案制度是最主要的形式,下面我们对告知性备案和审查性备案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从博弈的角度阐述两种备案制度的适用范围,哪种更具合理性。告知性备案制度也称为程序备案制度,工程建设企业只需要提供相关的资料给有关机关,负责备案的机构只能进行形式审查,而无须进行实质性审查;其针对的对象是符合企业标准的定位和要求,间接影响工程质量安全的技术内容,这种备案制度使得行政主体行使适当监管职能,实行有效的事后监管。但是告知性备案通过有关监管部门的认定及认可后,条款技术等可以推广和应用,一旦出现了质量安全问题,政府将不会承担责任,那么通过审查的监管部门将全权承担责任,备案部门却成为了企业标准质量的“担保人”。对于企业来说将承担更大的技术风险,而对于政府来讲,更倾向于选择告知性备案,既发挥了企业作为主体的能动性,有效地推进技术科技的进步;又分散了政府的压力及风险,将权力转移给有关部门,让企业和相关部门从依赖政府监管、行政主导的思维模式中独立起来。审查性备案则需要专家认证,行政主体对涉及到重大质量安全的技术内容实行审查,使技术得到有效保障,但此过程周期较长,认定机构需要对技术内容负责,投入的人、财、物较大。企业则更倾向于选择审查性备案,将风险转移给政府,更多地让政府来承担,政府需要对技术内容负责,这样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压力及工作量,对于企业来讲则会缺少自主性,不利于推进新技术的发展。这两种备案制度均是行政备案的主要方式,由行政主体承担适当的监督职能,由完全依赖政府监管向接受市场自我调节过渡,两种备案制度均有合理性及不足。但从政府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中角色转变方面来讲,告知性备案对促进企业的主体意识,接受市场的自我调节,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审查性备案中国家及机构将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工作量较大,政府也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审查。对于企业,基于促进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和科技技术进步,告知性备案制度比审查性备案制度所要承担的风险更大,效用值小于审查性备案可用数值,可用数值a>g表示。基于在工程质量安全可以保证的前提下,告知性备案则比审查性备案投资更少,利于节约成本,利于市场竞争,分散政府压力,获得的社会效益更大,可用数值表示为a+b>g+h。对于政府来讲,审查性备案制度比告知性备案制度所要承担的成本更大,效用值小于审查性备案,故h>b。此外对于政府和企业双方,如果双方是采取不一致的制度,则会造成备案效率的低下,故max(e+f,c+d)<min(a+b,c+d);同时,不一致备案制度下,审查制度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拥有更高的成本,故e>f,c<d。故此,政府与企业在备案制度路径选择上选择矩阵如表2所示。显然,这个博弈有两个个纳什均衡点:(3,1)(审查性备案,审查性备案)和(1,5)(告知性备案,告知性备案);现在政府倾向于次优选择(1,5)(告知性备案,告知性备案),而企业倾向的却是(3,1)(审查性备案,审查性备案)。(1,5)(告知性备案,告知性备案)的选择基于发挥企业的自主性,推进科技技术的进步,分散政府压力,保证安全生产,而成为工程建设企业备案制度的首选。(3,1)(审查性备案,审查性备案)的选择基于涉及到重大质量安全的技术内容,但如果所有企业均选择审查性备案则规避了企业本身的风险,没有转变政府全权监管的职能,没有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加了政府的压力和工作量,也加大了对于人、财、物的投资。所以,我国当前应以告知性备案作为最主要的形式,告知性备案的对象应为工程技术应用标准,适用于需在一定抵御范围工程建设中适用,但尚无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政府的责任是保护标准备案的程序正义,通过提供合理、严谨的备案程序,让企业自行完成备案的过程中保证编制的标准符合工程应用要求。经备案公布的企业应用标准可作为特定地域范围内工程建设实施和监督的技术依据。协调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明确职能,不断发挥企业标准化工作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怎样完善制度使得告知性备案既有利于政府也有利于企业,降低企业风险、分散政府压力使得企业标准繁荣发展,提高企业标准的地位和贡献,这一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讨研究。

四、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备案制度路径选择的改进

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备案制度主要以告知性备案为主,审查性备案只针对于重大质量安全的项目。告知性备案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希望将风险转移给政府,让政府来承担责任,但是政府的行政资源有限,没有办法满足所有企业的要求,而且会加大政府的投入。为此,必须提出新的方法来保证告知性备案更加顺利的实施,达到各方效益的最大化,保险制度则是保障企业利益的最佳选择。企业作为标准制定的主体,如果标准出了问题,企业则需要付出更多来弥补和处理事件,无疑给企业很大的压力,所以企业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发展和创新,那么就需要保险制度来保障,制度主要是要保障企业标准告知性备案带来的工程风险,将保险制度和告知性备案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促进标准化的工作,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让标准化工作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因此笔者建议,国家和政府在制定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相关条例中增加风险控制制度,实现告知性备案和风险规避完美的结合,推动标准备案工作更加规范和高效,保障社会、人民的安全生活。

五、总结

本文主要通过纳什均衡理论,分析企业标准备案制度的必要性,而工程建设标准作为企业标准的一部分,根据工程项目特点,讨论备案路径的选择,对告知性备案和审查性备案进行博弈分析,得出当前企业应以告知性备案为主。同时为了减少企业风险,促进企业的自主责任意识,推进科技创新和进步,本文也提出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保险制度,规避企业的风险,而保险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也有待我们继续研究。

作者:孙智 宋轶楠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董欣.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制度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36):3-6

[2]唐来祥.企业产品标准备案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质量与标准化,2013(12):41-44

[3]穆祥纯.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综述及展望[J].特种结构,2005(3):89-92

[4]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5]肖志勇.政府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中角色转变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6]刘洋.基于企业层面的工程建设标准效用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

备案制范文篇5

[关键词]备案制度;电子商务;犯罪预防;事前

预防政府及企业针对电子商务违法犯罪行为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收效甚微。因此,探寻一种行之有效的预防对策成为当前应对电子商务平台违法犯罪频发的当务之急。备案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犯罪预防举措,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其进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备案制度概述

根据《新华字典》的释义,“备案”是指“向主管机关做书面报告,以备查考”。根据这种解释,备案的核心内涵是指,当事人向主管机关报告,主管机关接受这种报告并保存有关资料以便公开。“备案”的涵义是动态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变化,在法律实践中的体现主要是《立法法》《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监督法》的相关规定。(一)备案制度问题及现状。1.内涵各不相同。从立法角度讲,备案侧重于审查与监督,重视对法律法规的审查以及对立法机关权力的限制,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监察概念;从行政许可角度讲,备案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准入的控制,显示出一种具有决定性的赋权功能;从行为角度讲,备案符合告知的特征,以便日后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不同领域备案制度的内涵在其各自的作用范围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适用性,然而一旦涉及各领域、范围间的交叉事宜,便缺少有效的处理方案与措施。因此,探析一种具有相似基本涵义,又可根据实际进行适当调整的备案制度,是一种能够促进各方密切合作的新思路。2.执行情况不佳。实践中的各种因素影响备案制度的执行效力,使这一制度流于形式。例如,对食品企业标准备案而言,省级卫生厅备案管理权的下放使各市备案标准参差不齐、落实情况大相径庭,不利于事后追溯,影响备案制度的执行效力。因此,将重点从流于形式、广而不用的备案制度明文条款转向明文较少但有之必行的备案制度体系,对制度的完善与推广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3.真实性待考证。目前普遍施行的备案程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提出备案申请或发出备案通知;其二,报送备案资料信息;其三,受理和审查;其四,作出备案决定。某些地区在审查环节采取了“认为有必要”的规定,如湖南省对某些企业进行实地技术审查;而浙江省并不作实地审查,直接根据企业提交材料的合规性进行备案决定。在这一环节,某些企业,尤其是经营业务具有一定时效性的企业,或许会在事后违规惩罚与当前丰厚利益的冲突下伪造相关资料,即刻经营,以获取较大利益。如此一来,备案信息的真实性便无从保证。因此,应以实地审查为具体行为手段,以违规处罚为明文威慑,以各部门协同为效率之法,构建高效、动态的备案体系。4.标准复杂不一。现行各领域的备案制度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对象,乍看去似乎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在实际施行中产生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多类犯罪呈现出明显的跨区域性质,甚至同企业的不同经营项目也具有一定的跨区域性,而备案制度也存在地区差异。如此一来,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可能因标准不同而作出不同的裁决,增加了审判的难度,阻碍了司法的效力。因此,应以原则性为基准,建立基本的备案制度框架,构建一套“可行于所有,施行于具体”的备案体系。(二)电子商务领域备案制度现状。电子商务在我国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但相关立法起步较晚,难以跟上电商业务的发展速度。我国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电子商务法》,规范电子商务平台的各种商事行为。对电子商务平台的备案制度并未进行详细规定,只对身份登记报送规定以及进行纳税申报规定进行明文阐述。目前除2016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质检总局137号令《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和商品备案管理工作规范》和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外,还未有其它专门针对电子商务平台备案制度的法律法规出台。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平台备案制度的“需求”缺口很大,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二、电子商务平台实施备案制度可行性的“SWOT”分析

随着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转变,除虚拟平台C2C、B2C、B2B模式,还拓展了便捷实惠的实体平台O2O模式,并引入货到付款等线下交易方式。由此可见,电子商务行业呈上升趋势。但在电子商务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违法犯罪现象频发,对当前市场经济制度的顺畅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制定有效的预防、解决措施成为当务之急。备案制度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与预见性的防备措施,为电子商务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制定具体的备案制度细则前,其可行性是实施的前提。(一)优势“S”:实操性强,有技术支持。如今的电商在各大平台开展经营活动前均需要进行实名登记,以便于统一管理,并保障后续销售行为的可追溯性。以此为基础,便可以将备案融入登记注册这一环节之中,将相关的备案规定作为登记注册的必填项之一。这样,在进行登记注册的同时,亦完成了备案这一环节,具有一定的实操性。除此之外,大数据时代下电子商务中的销售、仓储等过程均朝着智能化、机械化方向发展,相关数据信息的存储准确、全面,为备案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技术支持。(二)劣势“W”:信息冗杂,涉事主体过多。电子商务营销范围逐步拓宽,产品种类繁杂,经营模式多元,涉及地区广泛,对备案制度的精细性与条理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繁杂的业务范围决定了营销过程中涉及的流程、主体、人员等过多,一旦货物出现问题,即使进行过备案亦难以划责,为事后追溯带来一定困难。(三)机会“O”:持续发展,预防犯罪。网络零售市场进入相对成熟期,品类格局逐步固化,增速回归平稳,为备案制度的顺利施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电子商务行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该领域内的违法犯罪现象亦频发,其中侵犯知识产权以及销售仿冒品的欺诈行为较多,随之而来的售后保障、在线纠纷问题难以解决。对此类现象,备案制度便显现出优势,使潜在的犯罪分子有所畏惧,也使犯罪分子的行为容易及时受到追责。(四)威胁“T”:成本权衡,前景未知。高效的备案制度往往具有较多的规则条款、复杂的规则体系,并与其它业务相互交织。运行如此庞杂的规则体系,必然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来讲,如此高的运行成本使其对实施备案制度这一需求望而却步。备案制度作为一种事前预防措施,固然具有前瞻性,但还是无法完全阻止某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该制度从制定到实施再到生效,必然存在一定的时滞性,这为犯罪分子留下了一定的犯罪真空区。综上所述,电商平台具有实施备案制度的良好客观条件。然而,一些运营弊病以及现实中存在的许多违法犯罪行为使电商平台在实施备案制度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亟需制定完备灵活而具有广泛适用价值的备案适度体系。

三、完善电商平台备案制度的建议

(一)构建制度框架,固化灵活结合。第一,将备案制度的体系框架、基本内容加以模式化,并形成不可更改、只能进行补充解释、具有一定法律法规性质的文件。同时,对某些具体事项加以“松口”,给予管理部门或管理人一定的自由裁量,以固定的模式、灵活的处理办法构建备案制度的基本体系框架。第二,备案制度的整体结构要层次分明,各项条款要整齐划一、清晰明了、便于遵查;涵盖的内容要广泛而疏略,在全方位覆盖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利于因事施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备案制度应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备案的商户的规模标准,即其生产、加工、销售、仓储、物流、售后等各项事宜的衡量指标;备案所需的材料;备案流程,即承诺、上报、受理、审核、抽检、复核、公示、批准、存档等各步骤所需的时间以及具体做法;提供虚假材料者的处理办法;备案批准后出现违规行为的惩罚规定;商户的备案救济措施,以给予其一定的申诉权利,保障公平。(二)合理划分种类,风险规模评估。第一,对商品种类进行横纵交叉划分。横向划分是指先按照商品自身的性质进行划分,如食品、酒水、家纺等;再对各项目进行细化,如食品分为生鲜、速食、零食等。依此类推,详细划分商品属性。纵向划分是指按照其经营模式进行区分,如B2C、C2C、O2O模式下营销的产品。在此基础上,以横向划分为行、以纵向划分为列,构建产品分类表格。进口商品需经海关检查,因此要将进口商品单独列出,以其商品属性和产地进行横向划分,再根据营销模式进行纵向划分,构建进口商品表格。最后,依据表格分类,分别进行备案管理。对平台内的优势商品,亦应单独分类管理,以保持优势。第二,将商户准入注册与备案评估过程结合起来,依据注册信息对商户的规模加以区分,并进行风险评估。以商户的注册资本为主要的规模衡量指标,合理划分规模梯度。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将其规模与经营项目、信用度(在其他平台的经营状况)结合起来,借助大数据平台,构建风险评估指标,进行量化风险评估。(三)明确地区特征,产地规范管理。第一,对具有明显区域性的商品,如集中产于某省市、地区,或某类产品的商户营销点多集中于某地区,可以作特殊处理。不按照商品种类横纵交叉划分模式进行管理,而是在当地另外设置集中管理机构,进行专门管理。第二,对具有区域性的商品,可以进行全方位实地审查,而不仅仅停留于对商户上交资料的审核。这种将书面与实地审查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更好地审核资格,以提供真实有效的备案信息。(四)分别逐级登记,各方信息共享。第一,在对商品种类进行横纵交叉划分后,以商品种类为基本管理单元,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商户进行分别备案登记。对规模较大、风险较高、易发生犯罪风险的商户,在相关政府部门或相应的自律协会进行备案登记。若涉及重要领域,则需由本地基层登记机关逐层向上汇报;对规模较小、风险较低、不易发生犯罪行为的商户,在企业内部进行备案登记,强化内部管理。第二,各登记处应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尤其是企业内部备案信息与企业外部其他部门备案信息的共享平台,以便日后追查。某些商户或许会因未在行政部门或自律协会进行备案登记而产生侥幸心理,更加容易实施犯罪行为。因此,企业内部应制定更加严格的审查、监督、追查制度,尽可能缩小犯罪的程度、范围。(五)提高人员素质,定期轮换管理。第一,定期对商户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商户,让其了解备案制度的细则、违规风险;对备案管理人员,提高其法律素养以及对犯罪的警觉性,尽量让犯罪止步于风险评估阶段。第二,对备案信息管理人员,应定期调整其管理的商品种类、管理地区以及具体管理行为的性质等,避免其因对某一岗位所分管的相关商户、经营链熟悉而发生一系列职务犯罪行为。(六)随机抽检监察,建立动态回溯。第一,对审批通过的商户进行不定期抽检,对其提交备案、通过审核的环节进行抽检。引入积分制度,使抽检合格的继续经营,抽检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并根据其违规事项扣掉一定的分数。将分数与其经营活动、可申诉次数等挂钩,形成违规与经营的联动链,以各种利益关系的约束来预防其犯罪。第二,对抽检不合格以及实施过犯罪行为的商户,按照所涉及的商品种类以及犯罪类型进行划分,总结其违法违规行为产生的原因、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并以此完善备案制度的具体细则,形成“制规—执行—发现—查处—总结—完善”的动态回溯机制。

四、结语

备案制度作为一项事前预防措施,能够有效地预防电子商务平台的违法犯罪现象。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应发展和完善灵活有效、完备可行、广泛适用的电商备案制度,健全电商备案规则体系,促进电商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罗杰,刘静.食品药品监管备案制度及其法律适用[J].中国药学杂志,2017(10):897.

[3]王锴.我国备案审查制度的若干缺陷及其完善———兼与法国的事先审查制相比较[J].政法论丛,2006(2):39.

[4]钱宁峰.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历史、现实和趋势[J].学海,2017(6):131.

[5]徐景波.完善我国行政备案制度的构想[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15(1):85.

[6]解梅娟,李红梅.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J].沈阳干部学刊,2017(2):31.

备案制范文篇6

(一)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初审

1、能源交通类项目核准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二项:“规范政府核准制。要严格限定实行政府核准制的范围,并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擅自增减《目录》规定的范围。

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核准制度,明确核准的范围、内容、申报程序和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

2、工业类项目核准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二项:“规范政府核准制。要严格限定实行政府核准制的范围,并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擅自增减《目录》规定的范围。

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核准制度,明确核准的范围、内容、申报程序和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

3、城市建设类项目核准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二项:“规范政府核准制。要严格限定实行政府核准制的范围,并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擅自增减《目录》规定的范围。

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核准制度,明确核准的范围、内容、申报程序和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

4、财贸流通类项目核准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二项:“规范政府核准制。要严格限定实行政府核准制的范围,并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擅自增减《目录》规定的范围。

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核准制度,明确核准的范围、内容、申报程序和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

5、社会事业类项目核准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二项:“规范政府核准制。要严格限定实行政府核准制的范围,并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擅自增减《目录》规定的范围。

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核准制度,明确核准范围、内容、申报程序和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

(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初审

法律依据:

1、《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二项:“规范政府核准制。要严格限定实行政府核准制的范围,并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擅自增减《目录》规定的范围。

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核准制度,明确核准的范围、内容、申报程序和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

2、《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2号)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外商购并境内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增资等各类外商投资项目的核准。”

(三)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初审

法律依据:

《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1号)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类法人(以下称“投资主体”,及其通过在境外控股的企业或机构,在境外进行的投资(含新建、购并、参股、增资、再投资)项目的核准。”

二、国家鼓励发展的内资项目确认初审

法律依据: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办理内资项目国家鼓励发展的内外资项目确认书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规划[**]900号)第一款:“本通知适用于下列符合《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投资项目(以下简称内资项目)的免税确认工作。具体范围包括:

(一)国务院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内资项目;

(二)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经贸委批准的内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

(三)按《国家计委关于取消部分行政审批事项的通知》(计办[2001]2440号)规定,由有关单位批准的限额以上内资基本建设项目;

(四)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授权或委托有关单位批准的限额以上内资项目;

(五)国务院授权具有限额以下项目审批权、但无出具免税确认书资格的有关企业批准的限额以下内资项目;

(六)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的其他内资项目。”

三、内资企业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确认初审

法律依据: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办理技术改造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确认书>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规划[**]2105号)第一款:“所有限额以上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包括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授权或委托有关单位批准的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限额以下技术改造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确认书》出具工作,均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办理。

其他限额以下技术改造项目,包括有限额以下项目审批权限的国家试点企业集团、中央管理企业、国家计划单列企业集团(以下简称有关企业集团)审批的限额以下技术改造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确认书》出具工作,由省级经贸委办理;地方机构改革后,有关职能已转入发展改革委的,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办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经贸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省级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的确认职责不得向下或横向转移。”

四、国家鼓励发展的外资项目确认初审

法律依据:

1、《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

2、《关于落实国务院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计规划[1998]250号)第二条:“外商投资项目要执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利用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国际金融项目(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农业发展基金)贷款项目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加工贸易外商提供的不作价进口设备,除《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其他项目(包括利用国外商业贷款项目)一律执行《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

五、外资企业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确认初审

法律依据: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办理技术改造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确认书>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规划[**]2105号)第一款:“所有限额以上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包括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授权或委托有关单位批准的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限额以下技术改造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确认书》出具工作,均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办理。

其他限额以下技术改造项目,包括有限额以下项目审批权限的国家试点企业集团、中央管理企业、国家计划单列企业集团(以下简称有关企业集团)审批的限额以下技术改造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确认书》出具工作,由省级经贸委办理;地方机构改革后,有关职能已转入发展改革委的,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办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经贸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省级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的确认职责不得向下或横向转移。”

六、国有土地储备项目备案初审

法律依据:

《**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土地储备制度的通知》第一款:“土地储备的范围:

(一)应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主要包括:用地单位已经撤销或者迁移的;破产企业的;旧城改造的;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连续两年未使用的;土地使用者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土地使用者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开发期限,满两年未动工开发的;土地使用者违反出让合同规定,依法解除出让合同的;违法占地建设,依法没收的;长期闲置荒废的;市内4区无主的;其他可以依法收回的土地等。

(二)可收购的国有土地。主要包括:因公共利益或政府特殊需要,将出让的土地使用权作价收购的国有土地。

(三)在企业改制、旧城改造、污染企业外迁,城市规划调整中可置换的土地。

(四)征用的集体土地和政府的土地。”

七、城市建设类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三项:“健全备案制。对于《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制定。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要对备案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以备案的名义变相审批。”

八、能源交通类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三项:“健全备案制。对于《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制定。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要对备案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以备案的名义变相审批。”

九、工业类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三项:“健全备案制。对于《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制定。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要对备案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以备案的名义变相审批。”

十、财贸流通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三项:“健全备案制。对于《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制定。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要对备案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以备案的名义变相审批。”

十一、社会事业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三项:“健全备案制。对于《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制定。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要对备案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以备案的名义变相审批。”

十二、高技术项目(含产业化项目、重大装备和产业技术开发项目、信息化项目、创新能力项目及其他高技术项目)备案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三项:“健全备案制。对于《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制定。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要对备案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以备案的名义变相审批。”

十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产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产品认定初审

法律依据:

《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青经资源[**]160号)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是指对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企业(分厂、车间)或者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项目的认定。”

《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青经资源[**]160号)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

十四、区内集贸市场开办、变更、注销的初审

法律依据:

1、《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国发〔1983〕17号)第三条第二款:“为了协调、组织有关部门管好集市,当地人民政府可根据具体情况,在需要设立基层市场管理委员会的城乡集市,由集市所在地的县(市)、市辖区、乡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主持,组织工商行政管理、商业、供销、粮食、公安、税务、物价、卫生、计量、农业、城建等有关部门建立基层市场管理委员会,监督、检查有关政策执行情况,规划市场建设,共同管好市场。”

2、《山东省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第四条第二款:“县级以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行使职能,并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集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

3、《**市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第十五条:“开办集贸市场,开办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商品流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到市场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4、《**市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第十九条:“集贸市场因变更负责人、迁移、合并、分立、撤销等,需改变集贸市场登记注册事项的,开办者应当在做出相关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登记注册机关申请变更或注册登记。”

十五、区属企业改制(分立、出售、破产、重组)

法律依据:

1、《**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规范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试行意见〉的通知》(青政发〔1998〕48号)第五条:“政府有关部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管理。**市市属中小型企业改为股份合作制的,由**市体改委分别会同**市经委、财委、建委等部门审批;各区、市属企业改为股份合作制的,分别由各区、市体改部门审批,报**市体改委备案。新设立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审批,按上述规定执行。”

2、《**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市属中小型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出售试行意见的通知》(青政发〔1998〕109号)第二条第五款:“企业提出出售申请和出售协议书,经出售方报市经委初审并下达同意实施产权出售的批复,此批复同时抄送市体改委、外经贸委、财政局、国资局、地税局、国税局、人民银行、土地局、房产局、工商局、劳动局等部门。企业与出售方意见不一致时,可由企业直报市企业改革与组织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协调解决。”

3、《**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市属中小型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出售试行意见的通知》(青政发〔1998〕109号第七条第三十二款:“市属集体所有制中小型工业企业、各区、市属中小型企业,市财贸、建设等系统中小型企业,出售企业产权,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备案制范文篇7

一、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制度的法律基础

1、《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4条第2款规定“商品房预售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预售合同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2、《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10条规定“商品房预售,开发企业应当与承购人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预售人应当在签约之日起30日内持商品房预售合同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第13条还规定:“开发企业未按本办法办理预售登记,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预售商品房的,责令停止预售、补办手续,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已收取的预付款1%以下的罚款”。

3、《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27条第2款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自商品房预售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到商品房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和负责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门备案”。

上述条款是我国现行法律对商品房预售进行登记备案的规定,不难看出国家实行登记备案制度的立法目的主要是通过对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管理,对房地产开发商预售商品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以保护预购人的合法权益,进而防止预售期间“一房多卖”现象的发生。但是如何理解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制度的法律性质?经登记备案的商品房买卖合同能产生什么样的法律效力,未经办理登记备案又能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此类法律规定并未予以明确。那么,地方性法规对此是否加以补充,对该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呢?我们通过对上海和广东两地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对该制度的认识与做法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与分歧:

1、《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第32条规定:“下列房地产权利的文件,当事人应当备案登记:(1)商品房预售及变更合同;……当事人未办理前款所列文件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可见,其认为登记备案为商品房预售合同的对抗要件,不否认未经登记备案的预售合同的法律效力,但没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2、《珠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第47条规定:“商品房预售人不依法办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手续,造成商品房预售合同无效……”,可见,其认为登记备案为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生效要件,没有登记备案的商品房预售合同是无效并得不到法律保护的。

3、《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转让条例》第38条规定:“房地产开发商应当按房地产登记机关的规定将预售房地产的买卖合同向房地产登记机关备案”。第61条还规定:“房地产开发商预售房地产,未按规定将房地产买卖合同报登记机关备案而预售房地产的,由主管机关对转让人处以转让价款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转让人持有房地产开发资质证的,可视情节轻重做出警告、不予资质年审或者吊销房地产开发资质证的处罚”,可见,其认为未经登记备案不影响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民事法律效力,但开发商应承担相应的行政处罚责任。

二、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制度的性质与法律效力分析

由于国家未曾对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制度的性质有明确的界定,各地对此的做法也极不统一,那么,如何对该制度进行正确地认识与对待,就成为方家进行分析与探讨的一个热点。

笔者认为,商品房预售的登记备案制度可以保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也可以避免和预防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在很大程度上起着维护不动产交易安全的作用。但该制度本身并不是一种物权登记,它使购房者取得了对尚未实际存在即尚在建的商品房的具有物权性质的期待权,而且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只赋予了商品房预售登记行政上的意义,却未赋予其法律强制上的意义。如果将登记备案的行政义务与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民事法律效力捆绑在一起,显然是不符合民法理论及相关法律规定的。

一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管理法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从行政立法与民事立法的分工来看,同样应当将违反行政性规定的行为后果与违反民事法律规定的行为后果分开处理。行政立法是为了调整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其行政处罚方式多种多样,不但可以进行行政处罚,还可以进行经济制裁,甚至可以两者并用。但民事立法却是为了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但不具有处罚性质。当这两种法律关系独立存在时,尚不存在争议;当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发生竞合时,同样应由这两种法律规范各司其责任,分别处理。如果以违反行政性规范为由而牵涉到民事行为无效,就相当于是用行政法规调整民事法律关系,从而混淆了两种规范的分工界限。从法理上来讲,行政法律规范的效力和适用范围,仅能限于行政法律关系本身,而不能越权涉及至民事法律关系,这是市场经济和社会法制化的基本要求。因此,只有法律和行政法规明确规定,违反了这种强制性规范的后果为无效时,才能依法认定这种行为无效。否则,只能按照相应的行政法规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或经济制裁。

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登记备案只作为一种行政意义上的义务,并非合同的生效要件,其所登记的是商品房预售合同中约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在传统民法中,登记制度是针对不动产的物权归属和变动而设计的,而预售的商品房是在建设中的期房,在买卖时还未建好,也不可能和现房那样成立完整意义上的房屋所有权或其他物权,更谈不上因物权的变动问题而产生对期房产权的登记。同时按照我国现行的“房屋登记是房屋所有权的制唯一公示方法”的原则,购房人在办理产权转移登记之前只能是债权人,不可能取得所购房屋的所有权,因此,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登记备案也无法产生如同产权转移登记那样的对抗力的顺位保留的效力。

故此,可以认为,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登记备案性质上应为国家对商品房预售所为的行政管理行为和措施,不是确认合同效力的必备条件,与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民事法律效力是没有关系的。对此,近年来出台的广东省乃至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也都做过明确的确认。其中,广东省高院《关于合同法施行后认定房地产开发经营合同效力问题的指导意见》第19条曾规定:“预售合同未经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的,不影响预售合同的效力”,2003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第1款也作了同样的规定:“当事人以商品房预售合同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为由,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不予支持”。

三、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的制度缺陷与补救

正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都只赋予了商品房预售登记行政上的意义,却未赋予其法律强制上的意义,致使商品房的预售登记成为一个摆设,并导致商品房的一房多售和商品房抵押与预售的冲突,无法真正起到保护购房人之权益,维护财产交易安全的功能与作用。当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对一个买卖合同的效力问题并不产生任何影响,最多只承担一些行政处罚责任的时候,它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这样,承购人的合法权益遭受不良房地产开发商的不法侵害也就难以避免了。

也正因为如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将房屋多次销售给不同的人,也可以待楼价上涨后卖给他人赚取更高的利润。于是,商品房的一房多售、抵押后预售、预售后抵押的现象就多了起来,不久前在深圳发生的“香珠花园”事件,开发商一房多卖涉及房屋247套,涉案金额2亿多元;在上海发生的“天天花园”事件,279套房产被开发商卖了600多次,一套房产竟重复卖了7家;还有被数百业主和诸多媒体闹得沸沸扬扬的号称“广州生态第一盘”的“广地花园”事件,开发商涉嫌骗贷,重复售楼资金过亿元……

备案制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执法和服务的关系,在执法中体现服务,大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建设经济强市进程,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具体内容

(一)建立首次不罚教育警示制度,是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要求,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是要求行政执法部门寓行政执法、行政管理于服务之中,坚持先教育警示进行整改,而后进行处罚。对于企业和群众非主观故意且未构成社会危害和未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首次违法(规)行为,行政执法部门下达行政违法行为警示书,警示书以宣传法律法规、指出存在的问题为主,责令其限期改正。对于能够限期改正的,免予行政处罚;对确有主观故意、拒不整改或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行政处罚。

(二)建立行政处罚备案制度,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对行政执法部门执法行为的监督,规范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处罚行为,切实解决行政处罚中的“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和明显偏袒、有意拖延、滥用自由裁量权、以口头形式告知执法对象处罚决定等执法不公、执法不规范的问题。凡行政执法部门做出的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对个体业户处以5000元以上罚款、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10000元以上罚款)、没收相当于较大数额罚款的财物等行政处罚决定,必须在下达处罚决定的同时,将处理决定和有关材料抄报同级法制部门、监察部门备案。

三、实施步骤

(一)正确界定范围。各行政执法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现有的执法项目、执法内容逐一对照,立足实际,把握重点,从与群众和企业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执法内容入手,把与群众及企业生产经营关联度大而又情节轻微的违规行为纳入“首次不罚教育警示制度”的内容和范围。各行政执法部门确定的“首次不罚教育警示制度”项目要向同级法制部门、监察部门备案,经审查后统一向社会公布。

(二)认真细化程序。各行政执法部门要认真研究,完善执法程序,依法办事,坚持在执法过程中,从检查、告知、教育、整改到处罚和免予处罚,都要按法定程序进行,增强实行“首次不罚教育警示制度”和“行政处罚备案制度”的规范性。

四、总体要求

1、提高认识。行政执法的本意是教育和规范少数人的违规行为,维护大多数人的合法权益,“首次不罚教育警示制度”不是法制的松动,更不是不执法,而是根据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区别情况、实事求是地执法,体现了执法的本意,是对行政执法理念的净化和升华。“行政处罚备案制度”不是对行政处罚的制约和干预,而是行政监督机关通过对执法部门行政执法行为实行更为具体有效的监督,保证执法部门行政处罚更加公正和规范。实行“首次不罚教育警示制度”和“行政处罚备案制度”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有利于杜绝行政执法中的腐败现象,有利于融洽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维护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备案制范文篇9

按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通知》(劳社部发〔〕46号)要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劳动用工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140号),加强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劳动用工秩序,加强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益,加快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通知》(郑政办文〔〕82号)的通知,现就我区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重要意义

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是规范劳动用工秩序、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做好这项工作,对促进我区劳动关系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政府各部门要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推动这项制度全面建立和实施。

二、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目标任务

从年起,全区所有用人单位招用依法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时,都应到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依托金保工程劳动保障业务专网,运用劳动用工管理专用系统,督促指导辖区内的用人单位普遍实现劳动用工网络化管理。年底,全区各用人单位都要建立以签订劳动合同为基础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

三、劳动用工备案的实施范围

本区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

四、规范劳动用工备案的内容和管理办法

(一)用人单位在招用依法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包括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时,应在1个月内携带被录用人员的资料,以及招收合同制职工备案表、汇总表,到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备案,并依照《市劳动合同管理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116号)的规定,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在录用职工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档案或办理档案接续手续。用人单位对使用的员工未及时办理招聘用工备案手续、签订劳动合同、建立职工档案的,要尽快补充和完善,以确保到龄职工及时办理退休审批手续,按政策享受社会保障待遇。

(二)用人单位在核实本单位职工档案的基础上,登录市劳动用工管理专用系统,输入单位基本信息(单位名称、单位性质、经济类型、组织机构代码证号等)和职工基本情况信息(姓名、人员类别、身份证号码、合同起止日、工资报酬、社会保障缴纳等)后,携带《劳动用工备案情况报告书》(一式三份、盖单位公章)和单位营业执照、年检登记证等材料报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盖章后存档。

用人单位与职工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及时登录系统变更职工劳动合同信息。

(三)用人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经济类型、组织机构代码发生变更后,应在30日内办理单位劳动用工登记变更手续。用人单位注销后,应在7日内办理单位劳动用工登记注销手续。

(四)用人单位登记注册地与实际经营地不一致的,在实际经营地区级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进行劳动用工登记。

五、实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具体要求

(一)明确责任,部门联动。

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人,层层抓落实,切实做好劳动用工登记备案工作。

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指导镇劳动保障所、各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所和社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行政区域划分),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鼓励和引导本辖区内各用人单位使用劳动用工管理专用系统,负责收集、整理、汇总辖区内用人单位的信息数据。

区工会、经委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负责人、劳资干部对实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认识,指导用人单位依法建立和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将劳动合同管理和劳动用工信息输入劳动用工管理专用系统,努力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为劳动用工管理专用系统提供各类企业信息资料,并在企业办理年检等相关业务时,检验《劳动用工备案情况报告书》。

区地税局在税务检查中,也应查验《劳动用工备案情况报告书》,核实用人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支付项目。

区统计部门要及时、准确提供全区各类用人单位户数和在岗职工人数,为推行劳动用工备案管理提供数据依据。

全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协调配合,适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全面启动用工备案管理制度。

(二)加强指导,搞好服务。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健全劳动用工备案工作制度,配备专人负责劳动用工备案工作,搞好内部各项涉及劳动用工备案、登记工作的相互街接,完善工作流程和操作程序,方便用人单位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

备案制范文篇10

按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通知》(劳社部发〔20*〕46号)要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劳动用工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140号),加强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劳动用工秩序,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现就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重要意义

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是规范劳动用工秩序、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做好这项工作,对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推动这项制度全面建立和实施。

二、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目标任务

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目标任务是:从20*年起,全市所有用人单位招用依法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时,都应到所属的县(市)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依托金保工程劳动保障业务专网,运用劳动用工管理专用系统,督促指导辖区内的用人单位普遍实现劳动用工网络化管理。20*年底,全市各用人单位都要建立以签订劳动合同为基础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实现市、县(市、区)、乡(镇、办事处)三级劳动用工信息数据交换与共享,基本建立全市劳动用工信息基础数据库。

三、劳动用工备案的实施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

四、规范劳动用工备案的内容和管理办法

(一)用人单位在招用依法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包括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时,应在1个月内携带被录用人员的资料,以及招收合同制职工备案表、汇总表,到县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并依照《*市劳动合同管理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116号)的规定,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在录用职工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档案或办理档案接续手续。用人单位对使用的员工未及时办理招聘用工备案手续、签订劳动合同、建立职工档案的,要尽快补充和完善,以确保到龄职工及时办理退休审批手续,按政策享受社会保障待遇。

(二)用人单位在核实本单位职工档案的基础上,登录*市劳动用工管理专用系统输入单位基本信息(单位名称、单位性质、经济类型、组织机构代码证号等)和职工基本情况信息(姓名、人员类别、身份证号码、合同起止日、工资报酬、社会保障缴纳等)后,携带《劳动用工备案情况报告书》(一式三份、盖单位公章)和单位营业执照、年检登记证等材料报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盖章后存档。

用人单位与职工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及时登录系统变更职工劳动合同信息。

(三)用人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经济类型、组织机构代码发生变更后,应在30日内办理单位劳动用工登记变更手续。用人单位注销后,应在7日内办理单位劳动用工登记注销手续。

(四)用人单位登记注册地与实际经营地不一致的,在实际经营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劳动用工登记。

(五)各县(市)、区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工作机制。指导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行政区域划分),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鼓励和引导本辖区内各用人单位使用劳动用工管理专用系统,负责收集、整理、汇总辖区内用人单位的信息数据,并通过网络上报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现市与各县(市)、区劳动保障网络的信息对接。

五、实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具体要求

(一)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统一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劳动用工登记备案工作。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搞好调查摸底,掌握本地用人单位户数及现有职工人数,按照相关数据信息全面、准确、规范、统一的要求,为每个用人单位建立劳动用工台账,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实现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及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情况的动态管理。各级工会、经委、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负责人、劳资干部对实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认识,指导用人单位依法建立和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将劳动合同管理和劳动用工信息输入劳动用工管理专用系统,努力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为劳动用工管理专用系统提供各类企业信息资料,并在企业办理年检等相关业务时,检验《劳动用工备案情况报告书》。税务部门在税务检查中,也应查验《劳动用工备案情况报告书》,核实用人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支付项目。统计部门要及时、准确提供全市各类用人单位户数和在岗职工人数,为推行劳动用工备案管理提供数据依据。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协调配合,适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全面启动用工备案管理制度。

(二)加强指导,搞好服务。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健全劳动用工备案工作制度,配备专人负责劳动用工备案工作,搞好内部各项涉及劳动用工备案、登记工作的相互街接,完善工作流程和操作程序,采取直接备案、邮寄备案和网络备案等方式,方便用人单位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具备条件的县(市)要尽可能实行网络备案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提供有关劳动用工备案制式表格的下载服务,公布劳动用工备案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