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生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3:48:09

保险生态

保险生态范文篇1

根据保险业固有的运行规律、组成成分及本质属性,笔者将“保险生态”定义为:各种保险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及内部其他组织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复杂联系、有序竞争、良性协作的动态平衡系统。

基于以上定义,可进一步解析保险生态的基本特征:首先,保险生态是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演进过程的动态系统;其二,保险生态的秩序结构是从竞争中形成的,竞争的最主要特征是优胜劣汰;其三,保险生态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制度结构特征;其四,保险生态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体系;最后,保险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外力影响超过限度就会破坏保险生态平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一个有效的保险生态系统一定在保险环境、保险组织、调节机制这三方面具有显著的生态特征,对我国保险生态问题的研究也应从这三方面展开。

二、我国保险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保险生态中最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权的制度性缺陷,阻碍和扭曲了保险生态组织的健康成长。

具体表现为:

1.产权不明晰。

模糊的产权将导致交易过程的磨擦和障碍,必然提高保险市场交易费用,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还会降低保险公司经营的积极性与创新的主动性。产权不清晰是目前国有保险公司竞争力不足、市场创新动力缺乏的根本原因。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保险机构尤其是国有公司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未完全形成符合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模式,内控系统、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长期低效运行。近年来,一些原国有独资公司经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股权结构有所改善,但国有产权仍占控制地位,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仍比较突出;而一些股份制公司虽较早实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但主要股东多是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单一加上国有股东行使股权积极性的缺乏,使股份制保险公司同样存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

3.寻租腐败现象严重。

在我国,由于国有保险公司经理层的任职及薪酬与经营业绩无关,因此当两个目标冲突时,经理层将倾向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司利益最大化。国有保险公司产权主体的虚置,也使各种监督与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客观上鼓励了经理层的设租、寻租行为。

产权制度的上述缺陷,严重阻碍和扭曲了我国保险生态组织的健康成长:一是没有长期发展战略,短期行为居多,在规模和效益间左右徘徊;二是一些新进入市场的主体为迅速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三是经营目的异化,不仅追求利润,更主要的是为了融资,由内部人控制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严重。

(二)违背市场规律的人为干预,破坏了保险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

自然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即“生态阈限”。与自然生态一样,保险生态的自调能力也是有限的。外力影响一旦超越了“生态阈限”,或完全取代自调机制,保险生态就会失衡。

1.保险主体批设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保险生态阈限。

2005年末,全国共有保险法人机构93家,其中保险集团公司6家,保险公司82家(包括外资公司4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5家)。一些新设机构为了生存,采取高回扣、高手续费等形式变相降价进行恶性竞争,使一些险种价格低于成本价,造成全行业经营效益、盈利水平的低下。截至2005年12月31日,保监会共批设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887家。其中,处于经营状态的1800家,2005年,保险中介业务收入共290.61亿元,累计亏损竞达775万元。

2.退出机制的缺失破坏了优胜劣汰法则。

只发“出生证”,不发“死亡证”的国家信用担保机制违背了优胜劣汰的规则,使得经营不善乃至严重资不抵债的保险机构无法及时退出市场,干扰了保险生态主体的“进化”,从而恶化了整个保险生态。

3.对资金运用的限制影响了保险主体的抗风险能力。

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政府债卷、金融债卷、买入返售、一定比例AA级以上企业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等。投资渠道的狭窄,使资金运用回报率低下,投资风险过于集中,对公司负债管理,产品创新,费率调整形成了不利影响,削弱了保险生态的抗风险能力。

4.保险监管体制的薄弱环节制约了保险生态的良性发展。

一是市场准入机制与退出机制不对称。我国保险市场准入机制相对健全,但对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无法继续生存的主体,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自我国全面恢复保险业务以来,至今尚无一家保险公司退出市场,整个保险市场一直处于只进不出的局面。

二是严格的经营行为监管与宽松的偿付能力监管不对称。从当前保险发达国家发展趋势看,许多国家逐步放松了对保险产品和费率的监管,更侧重于偿付能力监管。

三是强调规模的力度与强调效益的力度不对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险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将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得出保险潜力巨大的结论,属于认识误区。中国有8亿农民,他们生活刚达温饱,哪有多余的钱买保险。定位不准确,过分强调速度、夸大潜力,强调做大,忽略做强,必然是揠苗助长,人为破坏保险生态,后果难以想象。

四是强调社会管理职能与损失补偿职能不对称。保险的基本职能是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或给付;社会管理只是一个派生职能。在市场经济中,商业保险公司以赢利为目的,如果过分强调社会管理职能而忽略基本职能,用行政的方法要求商业保险公司代替政府承担一些风险较大的业务,只会造成保险公司经营状况恶化,影响保险生态的自然发展。

(三)外部环境的先天性缺陷,危害了保险生态的平衡和优化。

首先,在法律制度方面,我国有关保险机构的破产法规严重缺乏。保险企业和一般工商企业一样,也存在着经营失败,需要建立破产、清算、兼并、重组等法律程序。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法规,经营失败的保险机构迟迟得不到有效的处置,从而导致了社会风险越来越大,恶化了保险生态。

其次,在诚信环境方面,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以欺诈手段骗取赔款的案件不断发生,并呈上升趋势。保险诈骗之风的蔓延,不仅使保险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也使保险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在市场环境方面,随着保险主体的过快增加,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不断加剧,保险已经偏离了大数法则的基本原理,演变成一种。有的地区企财险费率由千分之几降到了十万分之几,行政用车的费率折扣低至1.8折,市场环境呈现出恶化的趋势。

第四,在制度环境方面,在保险经营活动中,直接或间接的行政干预、执法不力等现象屡有发生,严重干扰了保险生态的自然发展。

三、改善我国保险生态的建议

改善保险生态,必须从我国保险业在生态组织、生态调节、生态环境这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采取多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改革产权制度,突出股东在保险生态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1.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

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入股,或发行股票公开上市等方式都可实现保险公司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不是单纯主体形式上的改变,其目的是通过在产权主体间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只有借助于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健全的公司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分配机制,才能约束与激励保险公司各层人朝着与委托人利益一致的方向努力,提高国有产权的使用效率。

2.有序降低国有股份比例。

引入其他投资主体,形成对国有控股方的牵制,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产权主体虚置的问题,并利用其他投资主体的硬预算约束解决国有产权软预算约束的问题。有序、适当的降低国有股权比重,将从总体上提高国有产权主体人格化程度,以及在保护产权利益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完善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

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要强化保险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的职能,董事会成员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外部独立董事,实现对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约束和监督,最大限度保护股东和公司利益。

在外部治理结构方面,首先,要建立充分竞争、公平有序的保险生态环境,减少行政干预,促进与维护公平竞争,引导保险市场向健康的市场结构转化;其次,建立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市场,对那些努力经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和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并取得成功的经理人,通过人力资本价格的上升加以奖励,提高社会地位;相反,则给予惩罚。

(二)建立退出机制,促进保险主体的优胜劣汰。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建立严格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坚决淘汰经营不善、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公司,以激励其他从业主体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绩效,从而净化保险市场,防止行业性风险的整体爆发。

其次,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和单位成本退出市场,如增资扩股、发行债券、兼并收购等方式,避免对社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将相关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最后,完善国内保险业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让保险保障基金能够充分发挥其实用性维护保障的作用,确保保单持有人的权益不受侵犯。

(三)培育高质量的市场主体,推动保险生态“物种”的进化。

1.允许各种资本进入保险市场。

允许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保险市场。这些资本具有产权明晰、产权界定较国有产权充分的优点,允许其参股国有保险公司,可以改善国有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国有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经营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

2.大力发展保险中介公司。

首先,转变观念,逐步将应由保险中介承办的业务剥离出来,交由经纪公司、公估公司和公司开展,扩大保险中介发展空间;其次,充分发挥保险中介公司专业化优势,鼓励其更深入的参与投保企业风险管理,提升其在保险领域中的作用;最后,加强社会媒体宣传,提高保险中介公司的社会形象。

3.培育与完善再保险市场主体。

一是允许国内各保险集团出资,独资组建或与境外再保险公司、国内再保险机构合资成立专业再保险子公司;二是鼓励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投资组建再保险公司,从而逐步形成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序竞争的再保险市场。

4.丰富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

不同组织形式有各自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允许多种组织形式存在,不仅可扩大保险市场承保能力,提高保险业对经济与社会的渗透力,而且有助于提高保险从业主体的市场竞争能力、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使保险公司在充分竞争中进行市场创新。

(四)着眼风险控制,实现由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的过渡。

必须实行有效的偿付能力监管,引导保险公司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努力提升风险控制能力、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业务科学管理能力、费用控制能力等;必须建立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经营风险的早期预警;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监管体制和科学的监管技术手段,并与中国保险市场特点相结合,从而形成符合国情的科学、有效、合理、适度的保险监管体制。

(五)拓宽投资渠道,提高对保险生态风险“滞后性”的抵御能力。

1.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投资企业债券与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

从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我国资本市场将会逐渐走出低谷走向规范。近年来,证券投资基金已为保险资金带来了较为满意的回报。

2.放宽贷款渠道,允许保险公司开展不动产抵押贷款业务。

不动产建设周期长的投资特点与保险公司长期负债资金的特点刚好吻合,同时,因贷款利率比重定期随市场利率波动而调整,抵押贷款可帮助保险投资抵御通货膨胀风险,避免保险公司的长期投资因通货膨胀而受损失。抵押贷款业务具有以上安全性、收益性与长期性的特点,应成为今后国内保险公司主要投资领域之一。

3.允许保险资金进入股票一级市场和可转债市场。

我国股票一级市场的平均收益率在5%左右,远高于银行存款水平。可转债因有债券利息保底,其所含期权又隐含着未来获利的机会,因此,股票一级市场与可转债市场都是比较适合保险资金投资的渠道。

4.允许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二级市场。

随着保险公司投资技术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与人才储备的加强,可考虑允许保险资金以适宜比例进行股票二级市场投资,既扶持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积累投资经验。

5.允许保险公司以一定比例参与国家基础设施投资。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规模大,与保险公司长期负债的特点正相吻合,且有政府信用支撑,风险小而收益稳定。允许保险公司以一定比例的资金参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如电厂、高速公路、港口、石油储备等,可实现保险公司与政府的双赢。鉴于目前保险公司直接投资实业在中国还有一定的法律障碍,可先考虑保险公司定向发放债券或信托凭证的方式。

(六)健全法制体系,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修订《保险法》,为保险业构建良好的基本法律保障平台。切实解决阻碍保险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2.尽快建立保险法律适用的辅助机制。

建立保险法律适用的辅助机制,是非常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保险法律适用的辅助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对于正确运用《保险法》,规范保险业务经营和管理,改善保险业当前的法制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充分有效的运用相关法律法规。

除《保险法》外,保险经营与管理还要遵循国家其他法律法规。如《合同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等,这些重要法律的修改和变化,无疑对规范保险业的发展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4.加强法律理论与实务研究,解决普遍性的法律适用问题。

必须通过研究相关法律的理论及实务问题,促使各类保险法律关系主体正确适用法律,达到推动保险业务规范和发展的目的;同时,在研究和实践中,及时发现和总结法律适用中比较普遍的、争议较大的现象及新生的保险现象,通过与主管机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制定司法解释或指导意见,从而实现保险法制的持续完善。

5.尝试建立保险纠纷案件的协商、调解机制。

近些年保险纠纷诉讼案大幅增加、保险公司败诉的报道屡见报端,在消费者中形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对此,建议通过保险行业协会建立保险纠纷案件协商调解机制,例如,在行业协会下设立保险纠纷案件调解委员会,设计一种对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自愿、对保险人适当强制的案件听证制度。通过该制度,充分发挥民间调解作用,减少保险纠纷案件及其所产生的负面社会影响,从而为保险业发展创造更为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12

[2]王寿兵,吴峰,刘晶茹.产业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刘茂山.保险发展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保险生态范文篇2

根据保险业固有的运行规律、组成成分及本质属性,笔者将“保险生态”定义为:各种保险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及内部其他组织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复杂联系、有序竞争、良性协作的动态平衡系统。

基于以上定义,可进一步解析保险生态的基本特征:首先,保险生态是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演进过程的动态系统;其二,保险生态的秩序结构是从竞争中形成的,竞争的最主要特征是优胜劣汰;其三,保险生态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制度结构特征;其四,保险生态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体系;最后,保险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外力影响超过限度就会破坏保险生态平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一个有效的保险生态系统一定在保险环境、保险组织、调节机制这三方面具有显著的生态特征,对我国保险生态问题的研究也应从这三方面展开。

二、我国保险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保险生态中最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权的制度性缺陷,阻碍和扭曲了保险生态组织的健康成长。

具体表现为:

1.产权不明晰。

模糊的产权将导致交易过程的磨擦和障碍,必然提高保险市场交易费用,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还会降低保险公司经营的积极性与创新的主动性。产权不清晰是目前国有保险公司竞争力不足、市场创新动力缺乏的根本原因。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保险机构尤其是国有公司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未完全形成符合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模式,内控系统、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长期低效运行。近年来,一些原国有独资公司经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股权结构有所改善,但国有产权仍占控制地位,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仍比较突出;而一些股份制公司虽较早实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但主要股东多是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单一加上国有股东行使股权积极性的缺乏,使股份制保险公司同样存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

3.寻租腐败现象严重。

在我国,由于国有保险公司经理层的任职及薪酬与经营业绩无关,因此当两个目标冲突时,经理层将倾向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司利益最大化。国有保险公司产权主体的虚置,也使各种监督与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客观上鼓励了经理层的设租、寻租行为。

产权制度的上述缺陷,严重阻碍和扭曲了我国保险生态组织的健康成长:一是没有长期发展战略,短期行为居多,在规模和效益间左右徘徊;二是一些新进入市场的主体为迅速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三是经营目的异化,不仅追求利润,更主要的是为了融资,由内部人控制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严重。

(二)违背市场规律的人为干预,破坏了保险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

自然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即“生态阈限”。与自然生态一样,保险生态的自调能力也是有限的。外力影响一旦超越了“生态阈限”,或完全取代自调机制,保险生态就会失衡。

1.保险主体批设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保险生态阈限。

2005年末,全国共有保险法人机构93家,其中保险集团公司6家,保险公司82家(包括外资公司4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5家)。一些新设机构为了生存,采取高回扣、高手续费等形式变相降价进行恶性竞争,使一些险种价格低于成本价,造成全行业经营效益、盈利水平的低下。截至2005年12月31日,保监会共批设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887家。其中,处于经营状态的1800家,2005年,保险中介业务收入共290.61亿元,累计亏损竞达775万元。

2.退出机制的缺失破坏了优胜劣汰法则。

只发“出生证”,不发“死亡证”的国家信用担保机制违背了优胜劣汰的规则,使得经营不善乃至严重资不抵债的保险机构无法及时退出市场,干扰了保险生态主体的“进化”,从而恶化了整个保险生态。

3.对资金运用的限制影响了保险主体的抗风险能力。

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政府债卷、金融债卷、买入返售、一定比例AA级以上企业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等。投资渠道的狭窄,使资金运用回报率低下,投资风险过于集中,对公司负债管理,产品创新,费率调整形成了不利影响,削弱了保险生态的抗风险能力。

4.保险监管体制的薄弱环节制约了保险生态的良性发展。

一是市场准入机制与退出机制不对称。我国保险市场准入机制相对健全,但对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无法继续生存的主体,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自我国全面恢复保险业务以来,至今尚无一家保险公司退出市场,整个保险市场一直处于只进不出的局面。

二是严格的经营行为监管与宽松的偿付能力监管不对称。从当前保险发达国家发展趋势看,许多国家逐步放松了对保险产品和费率的监管,更侧重于偿付能力监管。

三是强调规模的力度与强调效益的力度不对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险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将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得出保险潜力巨大的结论,属于认识误区。中国有8亿农民,他们生活刚达温饱,哪有多余的钱买保险。定位不准确,过分强调速度、夸大潜力,强调做大,忽略做强,必然是揠苗助长,人为破坏保险生态,后果难以想象。

四是强调社会管理职能与损失补偿职能不对称。保险的基本职能是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或给付;社会管理只是一个派生职能。在市场经济中,商业保险公司以赢利为目的,如果过分强调社会管理职能而忽略基本职能,用行政的方法要求商业保险公司代替政府承担一些风险较大的业务,只会造成保险公司经营状况恶化,影响保险生态的自然发展。

(三)外部环境的先天性缺陷,危害了保险生态的平衡和优化。

首先,在法律制度方面,我国有关保险机构的破产法规严重缺乏。保险企业和一般工商企业一样,也存在着经营失败,需要建立破产、清算、兼并、重组等法律程序。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法规,经营失败的保险机构迟迟得不到有效的处置,从而导致了社会风险越来越大,恶化了保险生态。

其次,在诚信环境方面,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以欺诈手段骗取赔款的案件不断发生,并呈上升趋势。保险诈骗之风的蔓延,不仅使保险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也使保险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在市场环境方面,随着保险主体的过快增加,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不断加剧,保险已经偏离了大数法则的基本原理,演变成一种。有的地区企财险费率由千分之几降到了十万分之几,行政用车的费率折扣低至1.8折,市场环境呈现出恶化的趋势。

第四,在制度环境方面,在保险经营活动中,直接或间接的行政干预、执法不力等现象屡有发生,严重干扰了保险生态的自然发展。

三、改善我国保险生态的建议

改善保险生态,必须从我国保险业在生态组织、生态调节、生态环境这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采取多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改革产权制度,突出股东在保险生态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1.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

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入股,或发行股票公开上市等方式都可实现保险公司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不是单纯主体形式上的改变,其目的是通过在产权主体间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只有借助于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健全的公司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分配机制,才能约束与激励保险公司各层人朝着与委托人利益一致的方向努力,提高国有产权的使用效率。

2.有序降低国有股份比例。

引入其他投资主体,形成对国有控股方的牵制,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产权主体虚置的问题,并利用其他投资主体的硬预算约束解决国有产权软预算约束的问题。有序、适当的降低国有股权比重,将从总体上提高国有产权主体人格化程度,以及在保护产权利益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完善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

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要强化保险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的职能,董事会成员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外部独立董事,实现对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约束和监督,最大限度保护股东和公司利益。

在外部治理结构方面,首先,要建立充分竞争、公平有序的保险生态环境,减少行政干预,促进与维护公平竞争,引导保险市场向健康的市场结构转化;其次,建立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市场,对那些努力经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和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并取得成功的经理人,通过人力资本价格的上升加以奖励,提高社会地位;相反,则给予惩罚。

(二)建立退出机制,促进保险主体的优胜劣汰。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建立严格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坚决淘汰经营不善、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公司,以激励其他从业主体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绩效,从而净化保险市场,防止行业性风险的整体爆发。

其次,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和单位成本退出市场,如增资扩股、发行债券、兼并收购等方式,避免对社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将相关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最后,完善国内保险业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让保险保障基金能够充分发挥其实用性维护保障的作用,确保保单持有人的权益不受侵犯。

(三)培育高质量的市场主体,推动保险生态“物种”的进化。

1.允许各种资本进入保险市场。

允许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保险市场。这些资本具有产权明晰、产权界定较国有产权充分的优点,允许其参股国有保险公司,可以改善国有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国有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经营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

2.大力发展保险中介公司。

首先,转变观念,逐步将应由保险中介承办的业务剥离出来,交由经纪公司、公估公司和公司开展,扩大保险中介发展空间;其次,充分发挥保险中介公司专业化优势,鼓励其更深入的参与投保企业风险管理,提升其在保险领域中的作用;最后,加强社会媒体宣传,提高保险中介公司的社会形象。

3.培育与完善再保险市场主体。

一是允许国内各保险集团出资,独资组建或与境外再保险公司、国内再保险机构合资成立专业再保险子公司;二是鼓励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投资组建再保险公司,从而逐步形成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序竞争的再保险市场。

4.丰富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

不同组织形式有各自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允许多种组织形式存在,不仅可扩大保险市场承保能力,提高保险业对经济与社会的渗透力,而且有助于提高保险从业主体的市场竞争能力、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使保险公司在充分竞争中进行市场创新。

(四)着眼风险控制,实现由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的过渡。

必须实行有效的偿付能力监管,引导保险公司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努力提升风险控制能力、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业务科学管理能力、费用控制能力等;必须建立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经营风险的早期预警;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监管体制和科学的监管技术手段,并与中国保险市场特点相结合,从而形成符合国情的科学、有效、合理、适度的保险监管体制。

(五)拓宽投资渠道,提高对保险生态风险“滞后性”的抵御能力。

1.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投资企业债券与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

从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我国资本市场将会逐渐走出低谷走向规范。近年来,证券投资基金已为保险资金带来了较为满意的回报。

2.放宽贷款渠道,允许保险公司开展不动产抵押贷款业务。

不动产建设周期长的投资特点与保险公司长期负债资金的特点刚好吻合,同时,因贷款利率比重定期随市场利率波动而调整,抵押贷款可帮助保险投资抵御通货膨胀风险,避免保险公司的长期投资因通货膨胀而受损失。抵押贷款业务具有以上安全性、收益性与长期性的特点,应成为今后国内保险公司主要投资领域之一。

3.允许保险资金进入股票一级市场和可转债市场。

我国股票一级市场的平均收益率在5%左右,远高于银行存款水平。可转债因有债券利息保底,其所含期权又隐含着未来获利的机会,因此,股票一级市场与可转债市场都是比较适合保险资金投资的渠道。

4.允许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二级市场。

随着保险公司投资技术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与人才储备的加强,可考虑允许保险资金以适宜比例进行股票二级市场投资,既扶持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积累投资经验。

5.允许保险公司以一定比例参与国家基础设施投资。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规模大,与保险公司长期负债的特点正相吻合,且有政府信用支撑,风险小而收益稳定。允许保险公司以一定比例的资金参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如电厂、高速公路、港口、石油储备等,可实现保险公司与政府的双赢。鉴于目前保险公司直接投资实业在中国还有一定的法律障碍,可先考虑保险公司定向发放债券或信托凭证的方式。

(六)健全法制体系,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修订《保险法》,为保险业构建良好的基本法律保障平台。切实解决阻碍保险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2.尽快建立保险法律适用的辅助机制。

建立保险法律适用的辅助机制,是非常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保险法律适用的辅助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对于正确运用《保险法》,规范保险业务经营和管理,改善保险业当前的法制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充分有效的运用相关法律法规。

除《保险法》外,保险经营与管理还要遵循国家其他法律法规。如《合同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等,这些重要法律的修改和变化,无疑对规范保险业的发展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4.加强法律理论与实务研究,解决普遍性的法律适用问题。

必须通过研究相关法律的理论及实务问题,促使各类保险法律关系主体正确适用法律,达到推动保险业务规范和发展的目的;同时,在研究和实践中,及时发现和总结法律适用中比较普遍的、争议较大的现象及新生的保险现象,通过与主管机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制定司法解释或指导意见,从而实现保险法制的持续完善。

5.尝试建立保险纠纷案件的协商、调解机制。

近些年保险纠纷诉讼案大幅增加、保险公司败诉的报道屡见报端,在消费者中形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对此,建议通过保险行业协会建立保险纠纷案件协商调解机制,例如,在行业协会下设立保险纠纷案件调解委员会,设计一种对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自愿、对保险人适当强制的案件听证制度。通过该制度,充分发挥民间调解作用,减少保险纠纷案件及其所产生的负面社会影响,从而为保险业发展创造更为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12

[2]王寿兵,吴峰,刘晶茹.产业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刘茂山.保险发展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保险生态范文篇3

关键词:**省生态保护保险缺位与对策

引言:本文针对**生态保护中的保险缺位进行阐述,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成果研究**省保险业存在的问题,从生态主体、生态失调、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多项改进和完善措施,对**省生态保险达到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状态,实现保险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继而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一些自己的看法,最后对文章做一个总结。

相关索引:

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既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理念,也是市场调节的目的,在工业革命爆发以来,科技高速发展,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都出现狂飙式发展,但是随着工业化发展,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二十世纪60-70年代,当全球生态问题急剧恶化时。大部分国家通过建立中央行政环保管理体系应对全球生态问题急剧恶化,强调制订新的对环境保护的法律、国家标准化和监控、直至生态审批。“污染者支付”原则成为被采纳的环保法的最重要的原则,使国家在自然保护活动中无需或少量支付补贴。但在这一时期,对自然保护采取的经济调节和激励机制较少被运用。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同时,生态保险成为了一种污染支付的生态经济调节手段被提出。

在经济市场上,生态保险到底是什么呢?俄国学者МоткинГ.А.对生态保险做以下定义:生态保险是针对具有超高生态危险性的企业和投保人的财产利益开展的一种责任保险,生态保险中的责任是由自然环境污染事故引发的,开展生态保险是为了对环境污染造成的部分损失进行赔付、并开辟一条新的对环境污染预防与恢复措施进行资金积累的渠道。生态保险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护参保双方的利益的同时,对由环境污染给受害方造成损失进行赔付,并对保障生态安全的措施进行补充拨款。

在生态保险中,保险学中的风险时空分散效应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缴纳保险费的同时,投保人把对第三方进行赔偿的责任交给了承保方,自己避免有可能发生的、超出所交保险费很多倍的损失。承保人考虑到,事故的发生具有以下特征:A、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B、具有一定的概率。

一、背景(针对**省环境污染,作者引入的生态保险):

据了解,近年来,大型民营企业和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造成**省生态环境趋向恶化,一些乡镇企业缺乏环保意识,加重了农村环境的污染。一些布局分散、规模小、经营粗放的乡镇企业使得周边环境污染尤其严重,主要集中在土法选金、电镀、化工、建材等少数企业及其落后技术上;大型民营企业虽然工艺技术先进,但有的企业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未执行,如甘河滩工业园区已进驻十几家大型企业,但是截至目前,工业园区还没有建设废水污染处理设施,企业未经处理的废水随意排放,工业园区下游农作物累遭企业废水污染,使农民遭受损失。生态破环,造成了当地居民很大的不忙,省政府与当地市委对此也非常重视,责令要求企业对其污染做出赔偿。例如,**同仁铝业污染事件

(中国企业报2008-08-22)这是一宗涉案原稿2660名,诉讼标的额达2600万元的集团诉讼案例,诉讼标的额达2600万元的集团诉讼案例,**省高级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了这起因环境污染引发的损害赔偿集团诉讼纠纷案,法院各级领导秉公执法,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我们保安镇城内村等11个行政村的老百姓感谢你们。”**省同仁县保安镇2660名村民的代表日前为**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送来了表扬信,感谢**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高院)执行局经过多年努力,为他们兑现了因**同仁铝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同仁铝业)污染造成的220万元赔偿款。

虽然,同仁县2660民村民保护了自己的合法利益,但是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为了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市场的利益,笔者认为应该提出生态保险,因为生态保险能一定度的减少企业在赔偿中的损失,又能一定度的减少村民因自己受害,而起诉公司从而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上面可以归纳出,生态保险就是各种保险组织为了生存与发展,与其生存环境及内部其他组织之间在长期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复杂联系、有序竞争、良性协作的动态平衡系统。为此,笔者想引入谈谈保险生态的基本特征:A.保险生态是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演进过程的动态系统;B.保险生态的秩序结构是从竞争中形成的,竞争的最主要特征是优胜劣汰;C.保险生态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制度结构特征;D.保险生态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体系;最后,保险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外力影响超过限度就会破坏保险生态平衡。

自然生态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意味着:生态保险中所提的损失是以以下两个条件为前提的:第一、由某一有害物质源流入自然环境是由一定的事故引发的;第二、对受害方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在环境污染事故责任保险中,必须对肇事方和受害方进行人性化处理,在环境污染引发的财产保险当中,不标明单一污染源的贡献率。从这一原则出发可以推导出:对损失进行资金上的补偿不仅仅是由不同的肇事方来保障,而且承保人也将有针对性地使用以前收缴的保险费。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到一个有效的保险生态在一定保险环境、保险组织、调节机制着三个方面具有显著的生态特征。对于调节市场,规范市场环境,减小企业因赔偿带来的危害,给参保双方利益,既然,生态保险能有这么多的好处,继“绿色税收”调节手段后产生的又一“污染者支付”的生态经济调节手段。

二、现状(针对**生态污染,**生态保护中的保险缺位而提)

**省工业近几年污染严重,破环水资源和其他生态环境,例如,据悉,**湟水水泥有限公司始建于1985年,年生产能力10万吨,1999年扩建后年生产水泥18万吨,形成固定资产近8千万元。主要产品为普通硅酸盐水泥,主要环保设施为简易静电和布袋收尘,无脱硫装置。这个生产系统生产设备老化,环保设施落后,生产性粉尘长期超标排放,年排放工业废气9.2亿立方米、粉尘2200吨、二氧化硫61吨,年消耗原煤近3万吨,严重污染周边环境,被列入西宁市2007年的关闭企业。

虽然,**省已经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要求,先后淘汰了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

但是造成的污染,给当地的百姓带来的损失,谁来买单???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环保部门正从过分依赖行政手段向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减排方向转变。

“现在是没人买单,但生态保险推出后情形就变了。”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梁本凡说,可操作的办法是,重化工企业购买生态保险,储存一笔公众健康补偿资金,以备灾难暴发之需。

生态保险显然不止于应公众受损之需。它是继“绿色信贷”之后,由环保总局推动的第二项环境经济政策。“这是对建立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又一次探索”。

由于**的产业结构比较特殊,**已经确立“生态立省”的发展方向,以环境事故污染责任保险的形式实施的生态保险将以保障生态安全、在以承保人和投保人双方受益为前提的条件下,对受害第三方的损失进行赔偿为己任。这里保费的费率会根据事故污染风险的大小以及污染给受害方带来的损失的大小来计算,收上来的保费的一部分将被用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预防措施的实施。

以财产保险形式实施的生态保险,只有在承保人对投保人进行保险赔付时不造成对投保人的生态不负责任行为做物质鼓励,才可以成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生态环境污染风险保险中保险费率水平应有一定的上限;只有在承保人与投保人联手预防事故发生的条件下,环境污染风险保险才能顺利进行。

根据保险业固有的运行规律、组成成分及本质属性,以财产保险形式实施的生态保险,只有在承保人对投保人进行保险赔付时不造成对投保人的生态不负责任行为做物质鼓励,才可以成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生态环境污染风险保险中保险费率水平应有一定的上限;只有在承保人与投保人联手预防事故发生的条件下,环境污染风险保险才能顺利进行。这样说来,生态保险的发展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当然问题不单单是这样,笔者想深入谈谈生态保护缺位的状况:

1.破坏了保险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违背市场规律的人为干预。

自然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与自然生态一样,保险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外力影响一旦超越了自我恢复限度,保险生态就会失去平衡。

(1)保险主体批设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保险生态阈限(自然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一些新设机构为了生存,采取高回扣、高手续费等形式变相降价进行恶性竞争,使一些险种价格低于成本价,造成全行也经营效益,盈利水平的低下。

(2)生产者的形式比较单一;

我国的保险主体绝大多数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公司。在“十一五”期间保险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是社会转型加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金融环境日趋复杂、国际交流合作继续深化等等,单一的生产者形式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2005年,我国的保险密度379元,保险深度2.7%,虽然保险业一直在发展,但是目前较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针对**省生态保险基本不存在生产者不足的现象,经过长期的发展演进,保险业逐步形成了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逻辑,成为一种具有诸多生态学特征的、有生命力的现代组织活动。维持保险生态平衡也随之成为各相关方的重要课题。但是,现阶段保险生态还存在诸多问题,内在秩序和逻辑结构不完善,生产者不足乃是问题的集中体现。

(3)市场上的产品具有很高的同质性;

经济市场中存在着竞争,保险市场也存在竞争,无论在财险市场,还是寿险市场,这个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就商业健康保险来说,其产品同质率高达到90%。这样的产品结构不能有效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需求,而且是造成保险市场恶性竞争的主因。**省份的生态保护中,由于保险市场的恶性竞争造成,造成生态保险不能有效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好像,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平洋寿险等大型保险公司存在独占鳌头的现象。就**省来说,这样导致保险业不能健康发展。

(4)对资金的运用限制影响了保险业的发展;

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政府债卷、金融债卷、买入返售、一定比例AA级以上企业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等。对于那么大的投资市场,然而投资风险过于集中,投资渠道狭窄,使资金运用回报率低下。很多时候公司考虑到保险的力度会很低,从而失去到投保的热情,那样对于公司负债管理、产品创新,费率调整形成了不利影响,削弱了保险生态的抗风险能力。这对**省健全的发展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制度不完善,阻碍着保险生态的健康发展

(1)对保险公司而言;针对**省保险机构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另外还有产权不明,从而在和其他企业签约时带来很大的麻烦,特别的导致交易过程中的摩擦和障碍,因为双方都是想保障自己的利益,所以在执行起来带来很大的争执,那样保险公司的信誉必然下降,产权不清晰还导致了**省保险公司竞争力不足、市场创新动力缺乏,从而**省的生态保险的力度还是做的不好,为此,**省很多地方都是采取行政管理的处理企业污染等等的问题。

(2)由于今年来,国家和省政府对**省的污染非常重视,特别的针对,**省的生态保险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时候都是采取国家干预方式进行市场管理,对污染企业采取行政管理,对污染地区也是国家拨款解决,例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该工程国家总投资约75亿元(2005年),全面完成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制度环境方面,在保险经营活动中,直接或间接的行政干预、执法不力等现象屡有发生,严重干扰了保险生态的自然发展。国家的干预对保险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强调规模的力度与强调效益的力度不对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险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将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得出保险潜力巨大的结论,属于认识误区。中国有8亿农民,他们生活刚达温饱,哪有多余的钱买保险。定位不准确,过分强调速度、夸大潜力,强调做大,忽略做强,必然是揠苗助长,人为破坏保险生态,后果难以想象。

(3)保险公司经理层的任职及薪酬与经营的业绩无关,因此在保险市场发展的同时,经理层都是首先考虑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司利益最大化,另外,国有保险公司产权主体的虚设,也使各种监督与激励机制难以建立。设想,如果上级领导缺乏道德观念,那么保险市场又怎么健全建设。

(4)保险的基本职能是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或给付;在市场经济中,保险公司以营利为目的,如果过分强调社会管理职能,**省总是采取行政方法要求保险公司代替政府承担一些较大的业务,只会造成保险公司经营状况恶化,影响保险生态的自我发展。毕竟保险公司也是希望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利润,如果什么总是承受,那么谁愿意挑这个担子。

(5)保险公司在执行期间都是需要充分的证据或资料才对投保方给予补偿,但是对于企业发展来看,市场最经不起的就是时间,对于企业在市场中的效率始终是占很大的地位,如果保险公司的效率很低,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例如,针对**某地区的居民来说如果自己受到企业的污染时,总希望企业在最快的时间内给予赔偿,而不是等待,有些还到企业周边喧哗,那么对于一间企业的信誉、执行工作带来一定的损失。所以有些企业慢慢的就对保险生态开始不信任,从而生态保护中就慢慢出现缺位。

3、保险监督体制的薄弱;

(1)保险企业和一般企业一样,也存在着经营失败,需要建立破产、清算、兼并、重组等法律程序。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法规,经营失败的保险机构迟迟得不到有效的处置,从而导致了社会风险越来越大,恶化了保险生态。

(2)从当前保险发达国家发展趋势看,国家逐步放松了对保险产品和费率的监管,更侧重于偿付能力监管。在诚信环境方面,随着**省保险业的发展,以欺诈手段骗取赔款的案件不断发生,并呈上升趋势。保险诈骗之风的蔓延,不仅使保险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也使保险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3)由于监督体制薄弱,现在有些企业都是晚上才排污水出来,总的来说就是充当“小偷”角色瞒着政府。那样企业就不会白白浪费资金买保险,毕竟对于一个小型企业来说,买保险的资金还是需要很大的支出,而且觉得根本就不需要花这笔“没用的钱”。

(4)由于市场的不健全,在诚信方面,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以欺诈手段骗取赔款的案例不断发展,并呈现上升的趋势,保险诈骗之风的蔓延,不仅使保险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也使保险声誉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一些保险公司办手续起来比较麻烦,这对保险公司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总的来说,虽然生态保险可以保障投保双方利益,而且给第三者一定的补偿,种种的问题导致生态保险在**省并没有很完善的发展,笔者针对上面的为题谈谈一些措施。

三、改善**省保险生态的建议

1.提高保险信誉;提高保险信誉笔者想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针对目前,很多公司都是靠效率办事,所以首先要提高保险办事效率,也就是说从保险公司入手,一方面加大对内部人员的管理,提高人员的素质与爱岗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制定一套科学的制度,比如通过考核奖罚制度、培训提高制度,那就要针对保险业内部的状况决定。

(2)考虑到职权问题,对**省来说,如果国有股份有限公司过多,可能导致到产权清的问题出现,所以笔者因为,利用其他投资主体的硬预算约束解决国有产权软预算约束问题,有序、适当的降低国有产权的比重,将从总体上提高国有产权主体人格化程度,以及在保护产权利益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加大管理基层,完善监督机制,考虑到一个企业在发展中总有监察机构,对保险业也一样,因为保险公司也是想提高自己的信誉吸取更多的人来参保,那么保险基层就要做好。

(4)加大宣传,提高竞争力度;在外部治理结构方面,首先要建立充分的竞争,促进与维护公平竞争,转化激发成员的斗志,引导保险市场向健康的市场结构,公平有序的保险生态环境,一方面做好自身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加大对保险宣传活动,这方面,很多保险公司都做的很好,例如现在保险个人鼓励别人参保,单位到地方搞活动,提高其他企业加大生态保险意识。笔者在这里想补充一点,就是针对**省生态污染问题,从保险公司出发,应该让一些企业明白近年来由于省委对环保问题要求严格,如果谁破环了环境,对公司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另外,在公司信誉方面也大大打折扣,如果参加了生态保险,不但可以减少企业赔偿中的损失,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环境的破坏。当然在宣传的同时要围绕公司的发展和公司的优点或特出方面入手。

2、从实际出发,解决生态保险审计问题;

(1)保险业(就生态保险方面)要在市场发展除了要吸引一些公司参保,同时也要注意一些保险审计问题:A.根据生产中使用最多的危险化学物质的名单;B.根据数倍超出环境影响最高标准这一点;C.从污染风险与其对应的损失的计算值出发。从上面几点可以确定工业生产项目的危险性。所以笔者认为,进入环境的有害物质所具有的“造成损失”这一特征对于自然环境污染风险方法提出特定的要求。

(2)针对**省生态环境污染中,必须对肇事方和受害方进行人性化处理,在环境污染引发的财产保险当中,不表明单一污染源的贡献率,对损失进行资金上的补偿不仅仅是由不同的肇事方来保障,而且承保人也将有针对性地使用以前收缴的保险费。

(3)优惠政策;在降低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的同时,生态保险给参保双方创造了经济效益。因为事故发生概率加大将引起保险费率升高,投保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态安全水平。除此之外,因为没有事故发生,投保人会在经济上得到一系列的优惠——在续签保险合同时享受优惠条件;从承保人的预防措施基金中划拨更多的资金用于自然保护措施的实施;等等。同样,承保人在降低生态风险的过程中,制定出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包括对投保人的状况进行生态监督(审计)。承保方有责任花费一部分预防措施基金用于对投保人进行生态审计,改善环境监测工作,以及其它生态需要。

(4)生态保险的投保方既可以不是受害方,也可以不是污染源方。投保方可以是想保障生态安全的国家机构。如果是当地的环保部门,所以对于一些环保部门要着重从生态环境和保障居民利益出发,省政府对地方参加生态保险重视,鼓励公司或环保部门参保。

3、寻找投资方向,加大生态保险力度;

(1)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保险生态的重视,如果是国家关心的项目,很多型的公司就不用担心得不到赔偿。另一方面,因为在保险业中,中国人寿保险、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等等公司在全国是很有民的,当然在市场的竞争中,国家要通过市场干预对市场进行管理。规范市场公平竞争。

(2)众所周知,任何时间都非常需要找到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投资的新的资金来源渠道。找到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投资方向。笔者认为生态保险应该提供的刺激投资的生态经济学方法,使投资者转向从事自然保护设备的生产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例如,同时市场手段(生态保险的承保方的利润由环境质量直接决定的,而环境质量——是由自然保护预防措施体系决定的)。实现这一目标的资金来源是保险单位筹建的生态的生态预防措施保险基金。所以保险公司除了要审查当地环境的质量还要对环保方面进行防御。

(3))拓宽投资渠道;股票一级市场远高于银行存款水平。因此,股票一级市场与可转债市场都是比较适合保险资金投资的渠道。随着保险公司投资技术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与人才储备的加强,可考虑允许保险资金以适宜比例进行股票二级市场投资,既扶持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积累投资经验。

4.健全制度;

(1)奖励机制;保险过程自身能够对未来最小化降低风险和社会费用的单位与个人进行奖励。因此,生态保险机制可以成为使环境损失大大降低的风险调节器与管理手段。这种直接的经济激励机制的应用可以作为对社会与自然相互关系调节的传统经济与法律手段的有益补充,也是真正能够使得污染者支付原则得到实施的经济手段。

(2)市场机制;建立严格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坚决淘汰经营不善、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公司,以激励其他从业主体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绩效,从而净化保险市场,防止行业性风险的整体爆发。其次,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和单位成本退出市场,如增资扩股、发行债券、兼并收购等方式,避免对社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将相关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3)法律、协调机制;通过研究相关法律的理论及实务问题,促使各类保险法律关系主体正确适用法律,达到推动保险业务规范和发展的目的;同时,在研究和实践中,及时发现和总结法律适用中比较普遍的、争议较大的现象及新生的保险现象,通过与主管机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制定司法解释或指导意见,从而实现保险法制的持续完善。针对近些年保险纠纷诉讼案大幅增加、保险公司败诉的报道屡见报端,在消费者中形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对此,建议通过保险行业协会建立保险纠纷案件协商调解机制,例如,在行业协会下设立保险纠纷案件调解委员会,设计一种对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自愿、对保险人适当强制的案件听证制度。通过该制度,充分发挥民间调解作用,减少保险纠纷案件及其所产生的负面社会影响,从而为保险业发展创造更为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

三、我对生态保险机制;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给受害者一定的赔偿,**省把生态保险机制引入了市场当中。我是人保财险公司的一员,我深知,生态保险是继“绿色政策”调节手段后产生的又一“污染者支付”的生态经济调节手段,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时,如果说国有企业还计划实施一些自然保护措施,那么私有企业充其量只能说是遵守了自然保护领域的法律法规,并在执行这些法律法规时往往会再打打折扣,生态要求被忽视。所以很多时候,对于环境带来的危害谁来买单???

针对**省今年来生态破环严重的角度出发,如果国家使用行政的手段处理一些企业,那么对规范市场又是一个难题,虽然,国家和省政府都非产重视**省生态问题,特别的针对三江源污染,国家不断的拨款建设,但是在国家宏观调节中,不可能只是针对某个地区,所以国家提出,“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总是希望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所以,在**省中,生态保险政策,省委要着重宣传,当然保险公司也要加大宣传力度。生态保险无论参保人是污染企业或国家结构,它都是维系中生态环保提出的一项生态协调政策,在市场与环境下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

(1)生态保险实现了市场规范化的发展,促进了企业和保险公司的健全发展,正好符合**省实现生态保险的目的。

(2)以环境事故污染责任保险的形式实施的生态保险将以保障生态安全、在以承保人和投保人双方受益为前提的条件下,对受害第三方的损失进行赔偿为己任。为第三方找到赔偿的对象,解决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市场的冲突。

(3)生态保险是生态经济调节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对**省的生态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快了市场规范化的步伐。

(4)生态保险的投保方既可以不是受害方,也可以不是污染源方。投保方可以是想保障生态安全的国家机构,例如,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它们的利益在给居民造成损失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框架内得到。所以,地方环保部门能进一步的关心居民的损失和关心生态的保护。带头保护**省生态环境。对政府机构树立好的形象。

由此可见,生态保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协调政策,是继“绿色政策“之后的又一生态经济管理策略,生态保险机制可以成为使环境损失大大降低的风险调节器与管理手段。这种直接的经济激励机制的应用可以作为对社会与自然相互关系调节的传统经济与法律手段的有益补充,也是真正能够使得污染者支付原则得到实施的经济手段。既保障力当地居民的合法利益,也减少了高风险的赔偿损失,如果是国家结构参保,还可以进一步保障当地环保部门的利益,针对**省工业带来的污染和生态恶化的情况来看,引入相互保险公司是**省保险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省保险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足,促进和维护保险生态平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论我国保险生态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循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编辑:studa0714

2.《绿色信贷困难重重生态保险渐次推行》作者:陈峰2008-02来源:华夏时报

保险生态范文篇4

关键词:保险生态;产权制度;调节机制;法制环境

一、保险生态概念概述

根据保险业固有的运行规律、组成成分及本质属性,笔者将“保险生态”定义为:各种保险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及内部其他组织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复杂联系、有序竞争、良性协作的动态平衡系统。

基于以上定义,可进一步解析保险生态的基本特征:首先,保险生态是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演进过程的动态系统;其二,保险生态的秩序结构是从竞争中形成的,竞争的最主要特征是优胜劣汰;其三,保险生态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制度结构特征;其四,保险生态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体系;最后,保险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外力影响超过限度就会破坏保险生态平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一个有效的保险生态系统一定在保险环境、保险组织、调节机制这三方面具有显著的生态特征,对我国保险生态问题的研究也应从这三方面展开。

二、我国保险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保险生态中最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权的制度性缺陷,阻碍和扭曲了保险生态组织的健康成长。

具体表现为:

1.产权不明晰。

模糊的产权将导致交易过程的磨擦和障碍,必然提高保险市场交易费用,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还会降低保险公司经营的积极性与创新的主动性。产权不清晰是目前国有保险公司竞争力不足、市场创新动力缺乏的根本原因。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保险机构尤其是国有公司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未完全形成符合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模式,内控系统、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长期低效运行。近年来,一些原国有独资公司经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股权结构有所改善,但国有产权仍占控制地位,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仍比较突出;而一些股份制公司虽较早实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但主要股东多是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单一加上国有股东行使股权积极性的缺乏,使股份制保险公司同样存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

3.寻租腐败现象严重。

在我国,由于国有保险公司经理层的任职及薪酬与经营业绩无关,因此当两个目标冲突时,经理层将倾向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司利益最大化。国有保险公司产权主体的虚置,也使各种监督与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客观上鼓励了经理层的设租、寻租行为。

产权制度的上述缺陷,严重阻碍和扭曲了我国保险生态组织的健康成长:一是没有长期发展战略,短期行为居多,在规模和效益间左右徘徊;二是一些新进入市场的主体为迅速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三是经营目的异化,不仅追求利润,更主要的是为了融资,由内部人控制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严重。

(二)违背市场规律的人为干预,破坏了保险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

自然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即“生态阈限”。与自然生态一样,保险生态的自调能力也是有限的。外力影响一旦超越了“生态阈限”,或完全取代自调机制,保险生态就会失衡。

1.保险主体批设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保险生态阈限。

2005年末,全国共有保险法人机构93家,其中保险集团公司6家,保险公司82家(包括外资公司4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5家)。一些新设机构为了生存,采取高回扣、高手续费等形式变相降价进行恶性竞争,使一些险种价格低于成本价,造成全行业经营效益、盈利水平的低下。截至2005年12月31日,保监会共批设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887家。其中,处于经营状态的1800家,2005年,保险中介业务收入共290.61亿元,累计亏损竞达775万元。

2.退出机制的缺失破坏了优胜劣汰法则。

只发“出生证”,不发“死亡证”的国家信用担保机制违背了优胜劣汰的规则,使得经营不善乃至严重资不抵债的保险机构无法及时退出市场,干扰了保险生态主体的“进化”,从而恶化了整个保险生态。

3.对资金运用的限制影响了保险主体的抗风险能力。

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政府债卷、金融债卷、买入返售、一定比例AA级以上企业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等。投资渠道的狭窄,使资金运用回报率低下,投资风险过于集中,对公司负债管理,产品创新,费率调整形成了不利影响,削弱了保险生态的抗风险能力。

4.保险监管体制的薄弱环节制约了保险生态的良性发展。

一是市场准入机制与退出机制不对称。我国保险市场准入机制相对健全,但对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无法继续生存的主体,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自我国全面恢复保险业务以来,至今尚无一家保险公司退出市场,整个保险市场一直处于只进不出的局面。

二是严格的经营行为监管与宽松的偿付能力监管不对称。从当前保险发达国家发展趋势看,许多国家逐步放松了对保险产品和费率的监管,更侧重于偿付能力监管。

三是强调规模的力度与强调效益的力度不对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险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将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得出保险潜力巨大的结论,属于认识误区。中国有8亿农民,他们生活刚达温饱,哪有多余的钱买保险。定位不准确,过分强调速度、夸大潜力,强调做大,忽略做强,必然是揠苗助长,人为破坏保险生态,后果难以想象。

四是强调社会管理职能与损失补偿职能不对称。保险的基本职能是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或给付;社会管理只是一个派生职能。在市场经济中,商业保险公司以赢利为目的,如果过分强调社会管理职能而忽略基本职能,用行政的方法要求商业保险公司代替政府承担一些风险较大的业务,只会造成保险公司经营状况恶化,影响保险生态的自然发展。

(三)外部环境的先天性缺陷,危害了保险生态的平衡和优化。

首先,在法律制度方面,我国有关保险机构的破产法规严重缺乏。保险企业和一般工商企业一样,也存在着经营失败,需要建立破产、清算、兼并、重组等法律程序。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法规,经营失败的保险机构迟迟得不到有效的处置,从而导致了社会风险越来越大,恶化了保险生态。

其次,在诚信环境方面,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以欺诈手段骗取赔款的案件不断发生,并呈上升趋势。保险诈骗之风的蔓延,不仅使保险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也使保险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在市场环境方面,随着保险主体的过快增加,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不断加剧,保险已经偏离了大数法则的基本原理,演变成一种。有的地区企财险费率由千分之几降到了十万分之几,行政用车的费率折扣低至1.8折,市场环境呈现出恶化的趋势。

第四,在制度环境方面,在保险经营活动中,直接或间接的行政干预、执法不力等现象屡有发生,严重干扰了保险生态的自然发展。

三、改善我国保险生态的建议

改善保险生态,必须从我国保险业在生态组织、生态调节、生态环境这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采取多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改革产权制度,突出股东在保险生态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1.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

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入股,或发行股票公开上市等方式都可实现保险公司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不是单纯主体形式上的改变,其目的是通过在产权主体间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只有借助于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健全的公司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分配机制,才能约束与激励保险公司各层人朝着与委托人利益一致的方向努力,提高国有产权的使用效率。

2.有序降低国有股份比例。

引入其他投资主体,形成对国有控股方的牵制,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产权主体虚置的问题,并利用其他投资主体的硬预算约束解决国有产权软预算约束的问题。有序、适当的降低国有股权比重,将从总体上提高国有产权主体人格化程度,以及在保护产权利益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完善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

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要强化保险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的职能,董事会成员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外部独立董事,实现对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约束和监督,最大限度保护股东和公司利益。

在外部治理结构方面,首先,要建立充分竞争、公平有序的保险生态环境,减少行政干预,促进与维护公平竞争,引导保险市场向健康的市场结构转化;其次,建立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市场,对那些努力经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和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并取得成功的经理人,通过人力资本价格的上升加以奖励,提高社会地位;相反,则给予惩罚。

(二)建立退出机制,促进保险主体的优胜劣汰。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建立严格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坚决淘汰经营不善、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公司,以激励其他从业主体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绩效,从而净化保险市场,防止行业性风险的整体爆发。

其次,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和单位成本退出市场,如增资扩股、发行债券、兼并收购等方式,避免对社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将相关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最后,完善国内保险业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让保险保障基金能够充分发挥其实用性维护保障的作用,确保保单持有人的权益不受侵犯。

(三)培育高质量的市场主体,推动保险生态“物种”的进化。

1.允许各种资本进入保险市场。

允许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保险市场。这些资本具有产权明晰、产权界定较国有产权充分的优点,允许其参股国有保险公司,可以改善国有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国有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经营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

2.大力发展保险中介公司。

首先,转变观念,逐步将应由保险中介承办的业务剥离出来,交由经纪公司、公估公司和公司开展,扩大保险中介发展空间;其次,充分发挥保险中介公司专业化优势,鼓励其更深入的参与投保企业风险管理,提升其在保险领域中的作用;最后,加强社会媒体宣传,提高保险中介公司的社会形象。

3.培育与完善再保险市场主体。

一是允许国内各保险集团出资,独资组建或与境外再保险公司、国内再保险机构合资成立专业再保险子公司;二是鼓励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投资组建再保险公司,从而逐步形成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序竞争的再保险市场。

4.丰富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

不同组织形式有各自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允许多种组织形式存在,不仅可扩大保险市场承保能力,提高保险业对经济与社会的渗透力,而且有助于提高保险从业主体的市场竞争能力、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使保险公司在充分竞争中进行市场创新。

(四)着眼风险控制,实现由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的过渡。

必须实行有效的偿付能力监管,引导保险公司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努力提升风险控制能力、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业务科学管理能力、费用控制能力等;必须建立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经营风险的早期预警;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监管体制和科学的监管技术手段,并与中国保险市场特点相结合,从而形成符合国情的科学、有效、合理、适度的保险监管体制。

(五)拓宽投资渠道,提高对保险生态风险“滞后性”的抵御能力。

1.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投资企业债券与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

从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我国资本市场将会逐渐走出低谷走向规范。近年来,证券投资基金已为保险资金带来了较为满意的回报。公务员之家

2.放宽贷款渠道,允许保险公司开展不动产抵押贷款业务。

不动产建设周期长的投资特点与保险公司长期负债资金的特点刚好吻合,同时,因贷款利率比重定期随市场利率波动而调整,抵押贷款可帮助保险投资抵御通货膨胀风险,避免保险公司的长期投资因通货膨胀而受损失。抵押贷款业务具有以上安全性、收益性与长期性的特点,应成为今后国内保险公司主要投资领域之一。

3.允许保险资金进入股票一级市场和可转债市场。

我国股票一级市场的平均收益率在5%左右,远高于银行存款水平。可转债因有债券利息保底,其所含期权又隐含着未来获利的机会,因此,股票一级市场与可转债市场都是比较适合保险资金投资的渠道。

4.允许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二级市场。

随着保险公司投资技术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与人才储备的加强,可考虑允许保险资金以适宜比例进行股票二级市场投资,既扶持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积累投资经验。

5.允许保险公司以一定比例参与国家基础设施投资。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规模大,与保险公司长期负债的特点正相吻合,且有政府信用支撑,风险小而收益稳定。允许保险公司以一定比例的资金参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如电厂、高速公路、港口、石油储备等,可实现保险公司与政府的双赢。鉴于目前保险公司直接投资实业在中国还有一定的法律障碍,可先考虑保险公司定向发放债券或信托凭证的方式。

(六)健全法制体系,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修订《保险法》,为保险业构建良好的基本法律保障平台。切实解决阻碍保险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2.尽快建立保险法律适用的辅助机制。

建立保险法律适用的辅助机制,是非常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保险法律适用的辅助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对于正确运用《保险法》,规范保险业务经营和管理,改善保险业当前的法制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充分有效的运用相关法律法规。

除《保险法》外,保险经营与管理还要遵循国家其他法律法规。如《合同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等,这些重要法律的修改和变化,无疑对规范保险业的发展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4.加强法律理论与实务研究,解决普遍性的法律适用问题。

必须通过研究相关法律的理论及实务问题,促使各类保险法律关系主体正确适用法律,达到推动保险业务规范和发展的目的;同时,在研究和实践中,及时发现和总结法律适用中比较普遍的、争议较大的现象及新生的保险现象,通过与主管机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制定司法解释或指导意见,从而实现保险法制的持续完善。

5.尝试建立保险纠纷案件的协商、调解机制。

近些年保险纠纷诉讼案大幅增加、保险公司败诉的报道屡见报端,在消费者中形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对此,建议通过保险行业协会建立保险纠纷案件协商调解机制,例如,在行业协会下设立保险纠纷案件调解委员会,设计一种对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自愿、对保险人适当强制的案件听证制度。通过该制度,充分发挥民间调解作用,减少保险纠纷案件及其所产生的负面社会影响,从而为保险业发展创造更为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12

[2]王寿兵,吴峰,刘晶茹.产业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刘茂山.保险发展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保险生态范文篇5

关键词: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有效补偿;制度完善

一、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概述

(一)概念。首先,环境责任是指环境法主体因不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消极性的法律后果[1]。本文中环境责任保险是指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因污染破坏环境而侵害他人所享有的环境民事权益,并依法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其次,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其又被称之为第三人保险或第三方责任保险[2]。最后,环境责任保险是一种商业性质的保险,以排污企业发生事故时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制度。(二)构成。1.保险标的:“损害赔偿责任”环境责任保险中的保险标的应当是污染环境所该承担的民事责任中的损害赔偿责任,就是说当被保险人的行为侵害了第三人的财产甚至人身安全造成损害时,保险人应向第三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除此之外的责任则均应由被保险人承担。2.第三人:“企业主以外的任何受害方”长期以来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理论上主要主张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中的第三人的范围应包括被保险人以外的所有第三人,即企业主以外的任何受害方。

二、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现存问题

(一)立法缺陷。从总体上看,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法制建设并不健全:第一,有关环境保护等相应的立法缺失。我国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规制;第二,相关法律规定的内容贫瘠,甚至法律救济措施等重要部分都没有体现,让我国的环境保险制度进行没有具体法律可以遵循。根据专业测算,每年我国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然而与此相对应的赔偿却少的可怜[3](二)相关理论落后。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建设还处于婴儿期,理论研究成长的十分缓慢。然而责任保险市场想要发展的相对完善,恰恰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作为其成长的依托。(三)我国适行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具有现实缺陷。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保险费率很高,但是赔付率却很低,这就很难激起投保者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对大多数企业鼓励其进行环境投保的措施还不到位,所以很多企业都没有积极主动的意识。

三、关于完善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法律制度激发企业投保积极性。要加紧针对环境责任保险的立法,并且在专门立法中规定在我国实行强制性与任意性相结合的保险责任制度。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在《环境保护法》和除此之外的专门规定中,详细的要求有着此类风险的单位必须对造成环渤海区域环境污染责任进行投保。其次,在《环境责任法》、《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对该内容进行细致严密的规定,根据每个环境单元中起决定作用的部分进行分类,以便从实际情况来分配在何种情况下让企业投保最合适的保险种类。再次,中央立法统一规定,并且给予这些地方政府一定范围内的变通自由。最后,坚持随着国情的变化对现行法规进行改进,督促这项领域的规范化。(二)加强理论探究提高学术水平。加大力度对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是当务之急,也是从内部提高我国行业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培育和发展权威、独立的环境污染风险与损失专业评估机构,与保险公司共享环境污染数据系统。其次,经过高水平的学习活动和大众培训等途径加强对培养单位的污染风险与损害测评人员的素质提高,完善专门风险与损害测评组织的高素质群体的培养,并且必须要侧重加强专门组织机构的协作效率。(三)填补环境责任保险在我国的现行性缺陷。首先,可由国家机构给予行政支撑和经济救援,在目前的目标公司中挑选符合标准的机构开始集体对风险进行分担,同时可以推进再次保险分化规避风险。其次,优化这项制度的应有技术水平。要详细的设定专门的测评手段或部门风险层次区分技术手段,评估产业现存的危险,为相关保险产品的整体规划与制定价格提出精确的参照标准。最后,对环境责任保险规定可以再次投保,这样有助于分散风险。再保险的现实意义,从首次承保人来看,可以规避风险过大带来的经营危险;从接受再保险的一方来看,经过对首次承保人所负担的风险提供第二次保险,有助于扩大经营范围;从参保人角度看,因为有多方的保险机构分别承担了风险,于是在事件发生之后,有助于保障有效保险金的赔付。

[参考文献]

[1]周坷.论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J].政法论坛,2003,10:13-17.

[2]王明远.环境侵权损害填补责任的个别化与社会化研究[R].环境保护市场化暨资本运营与环保产业发展高级研讨会,2001.

保险生态范文篇6

为了呵护懦弱的生态情形,切实改善农牧平易近出发糊口前提,我盟近年来以推进城乡一体化总揽经济社会成长全局,不竭加速农牧平易近搬迁转移轨范,促进农牧平易近向城镇和二、三财富集中。为了真正使搬迁农牧平易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提高他们的糊口水平,解决他们“老有所养”的问题,我盟在全区率先试探实施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轨制。按照“低水平启动、慢慢规范

”、“退耕退牧农牧平易近优先纳入,其他农牧平易近慢慢纳入”的原则,先行试点,并逐年加年夜公共财政投入,扩年夜笼盖面和受益面。连系进修实践科学成长不美观勾当,就若何成立阿拉善盟新型农牧平易近社会养老保险轨制方面做了一些试探,提出了自己的不雅概念和工作思绪,供巨匠参考。

一、成立新型农牧平易近社会养老保险轨制的需要性

(一)实施“转移成长”计谋,促进城乡协调成长的需要

跟着“转移成长”计谋的深切实施,阿拉善盟的生齿、工业、农牧业会进一步向城镇、工业园区、绿洲集中,城乡一体化轨范将会进一步加速。是以,孔殷需冲要破系统体例障碍,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摊平道路。而加速农牧平易近社会保障轨制培植,慢慢与城镇社会保障轨制相跟尾,促进城乡协调成长。当前,阿盟正在步入以工带农、以城带乡的成长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社会出产力进一步成长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一个主要载体。要以生齿较为集中的三旗政府地址地和重点工业园区为重点,集中培植,经由三五年的全力,把农牧区转移生齿酿成城镇从业人员和城镇居平易近问题。而成立农牧平易近社会养老保险轨制,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劳动者益处分歧、实现农牧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师法子之一。

(二)呵护生态情形,守护祖国北部边陲的需要

阿拉善盟受特定地舆布景和天色前提限制,形成了十年九旱的典型干旱萧瑟地域,三年夜沙漠贯串全境,植被稀少,生态情形很是懦弱,是我国沙尘暴的首要发源地之一。全盟27万平方公里土地只有三分之一是萧瑟半萧瑟草原,可以用来适度放牧。在曩昔的几十年里,我们轻忽了懦弱生态情形的承受能力,选择了把农牧业作为实现经济成长的基本财富。但因为天色转变身分出格是持久严重的超载过牧、乱砍滥伐等酬报破损,草场退化沙化很是严重,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削减,年夜风、沙尘、虫害、鼠害等各类灾难频发,草原逐渐损失踪了自身的调节功能,良多处所已失踪去了人畜保留前提。那么,肩负着培植和呵护懦弱的生态情形、守护祖国北部边陲重任的农牧平易近,若何实现治理生态,恢复植被,实现致富呢?。实践证实,最好的法子就是禁止在退化草场放牧,自然恢复草场植被。这就急需让年夜部门牧区生齿向城镇转移或转产,留守假寓小部门牧区生齿进行人工栽培恢复草场、成长白绒山羊和双峰驼等生态畜牧业、守土安边。关头是要解决好分开草场、失踪去土地农牧平易近的糊口保障和致富问题,即解决好农牧平易近的不变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尤其是解决好农牧平易近的养老保险问题。

(三)成立以科学成长不美观为指导的责任政府的需要

社会保障轨制培植应优先保障低收入群体和经济欠发家地域,以人人享有根基糊口保障和免去贫困为政策方针,使全体城乡居平易近糊口有保障、有质量、有庄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基国情抉择的客不美观纪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事实上,在我国实现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现实路子,是先成立缴费和保障水平既能包容低收入者,又能包容高收入者的新型养老保险轨制。先把轨制和机制成立健全起来,再慢慢提高缴费和保障水平,促进轨制的转型和相对统一。财政投入可以实现向低收入群体、转移搬迁农牧平易近和老年农牧平易近倾斜,浮现责任政府扶贫济弱,在轨制和机制上指导农牧平易近向城镇转移或转产,配合致富的目的。

二、新型农牧平易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进展情形

按照盟委、行署加速“实施转移成长计谋”、加速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为有用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和公益林呵护工程项目,阿右旗于2004年在全盟率先开展了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拟定出台了《阿拉善右旗退牧还草牧平易近养老保险实施法子》,对牧区55周岁以上的退牧牧平易近采纳政策津贴和小我筹资相连系的法子,纳入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2005年,又拟定出台了《阿拉善右旗农牧平易近根基养老保险实施法子》,将30岁以上的牧区生齿全数纳入到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规模。

2005年,额济纳旗拟定出台了《额济纳旗农牧平易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法子》,连系退牧还草和生态公益林效益抵偿项目的实施,将20岁以上的农牧平易近统一纳入养老保险规模。

2006年,阿左旗出台了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轨制,开展试点工作,将女年满50周岁、男年满55周岁的退牧还草和公益林项目区牧平易近纳入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统筹规模。并慢慢将其他(移平易近搬迁户、在职去职嘎查书记和主任、边境一线及东关村综合刷新项目户)农牧平易近在自愿的基本上,采纳政府津贴和小我缴纳相连系的法子,纳入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统筹规模。

2007年,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出台实施了《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农牧平易近根基养老保险轨制实施暂行法子》,将全数农牧平易近纳入轨制规模。

今朝,全盟普遍开展了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这一做法在必然水平上为开展转移搬迁、退牧还草生态治理起到了促进和不变浸染,也获得了搬迁

农牧平易近的普遍接管和一致好评。截止2008年尾,我盟三旗一区(开发区)被纳入养老保险的农牧平易近民数达到了21895人,占应参保农牧平易近45000人的48.7%。征缴养老保险费9594万元,支出养老保险金4465万元,累计结余养老保险费5265万元,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达6642人。今朝,养老金待遇月人均支出尺度在353元-800元之间(除少数70岁以上人员外)。

三、新型农牧平易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盟在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出格是成立农牧区养老保险轨制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试探,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坚苦。

一是轨制不统一不够完美。因为各旗农牧平易近民数、分布、实施项目和财政承担能力的分歧,实施各自分歧的试点法子。各自为阵的名目晦气于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流动、晦气于农牧平易近参保率的提高。

二是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衰。农牧平易近根基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很年夜水平上依托国家生态培植项目津贴资金,而农牧平易近糊口坚苦、小我承担能力有限,处所财力撑持十分有限。不能和国家即将出台的新型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政策相跟尾,未列入国家和自治区试点,得不到国家和自治区资金津贴,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撑。

三是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偏低,基金堆集少。受到缴费水平的限制,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轨制对接存在较年夜坚苦,年夜都农牧平易近享受的待遇相对于企业养老保险还很低。因为我盟农牧平易近栖身分手、交通未便、物价水平高、成本开支年夜、糊口和保留前提十分恶劣,是以较低的农牧平易近养老金水平无法维系正常糊口开支。

四是开展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营业贫窭人力和营业经费。

四、新型农牧平易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面临可贵的机缘

在查摆问题的同时,也看到我盟在周全奉行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轨制方面具有精采的基本和可贵的机缘。

一是党和国家正视“三农”问题,提出了开展新型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试点的要求。党的十七年夜提出了“加速成立笼盖城乡居平易近的社会保障系统,保障人平易近根基糊口”的方针使命,十一届全国人年夜一次会议提出鼓舞激励各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为我盟完美农牧平易近根基养老保险轨制,加速推进成立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障系统,供给了政策依据。

二是我盟农牧平易近民口相对少,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易笼盖。据统计,2008年阿拉善盟实有生齿22.05万人,农牧业生齿为68939人,占总生齿的31.3%,其中从事草原畜牧业生齿30481人,从事农业生齿24082人。

三是我盟经济实力较着增强,财力有保障。跟着经济社会的快速成长,我盟出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添速度持续多年连结25%-30%以上,处所财力保障能力越来越强。2008年,阿拉善盟实现出产总值181.79亿,财政收入达到25.3亿元,财富结构优化为:4:75:21,工业对财政进献率达到68.04%。

四是国家加年夜对中西部地域财政转移支出和中心预算投入力度。这有利于阿盟向上争夺项目和资金,加年夜生态呵护和基本行动措施培植力度;国家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公益林抵偿等项目,农牧平易近群众能获得一笔可不美观的抵偿收入,可使农牧平易近加入养老保险有资金方面的保障;阿盟已被列入国家“兴边富平易近步履”重点地域,也有利于向上争夺项目和资金。

五是堆集了良多有益的经验,进入全国试点地域具有基本好、投入少、易笼盖等优势。我盟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工作起步早、起点高,经由几年的实践,已初步成立了农牧平易近根基养老保险轨制,为下一步实现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打下了精采基本。

六是泛博农牧平易近对加入养老保险的熟悉已有很年夜的提高。经由过程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轨制的实施,改变了以往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不美观念,增强了社会保障功能,解除了农牧平易近的后顾之忧,对加速农牧平易近搬迁转移、促进生态恢复、增添农牧平易近收入等起到了积极的敦促浸染。

五、成立新型农牧平易近社会养老保险轨制的思绪

今朝,我国各地试行的农牧平易近社会养老保险轨制模式,是基本养老金与小我帐户相连系的新型养老保险轨制。它既具备笼盖城乡居平易近、出格是笼盖城乡低收入居平易近的功能,又能知足分歧地域、分歧群体、分歧单元、甚至是小我在分歧时代对养老保险的分歧需求,具有普遍的顺应性和可推广性,合适中心加速成立笼盖城乡居平易近养老保险轨制培植的抉择妄想。从各地成立新型农牧平易近社会养老保险轨制财政投入体例、水平与成效看,在若何促进周全成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轨制方面堆集了主要的经验。在中心财政没有投入或投入少的情形下,各地在实践中已形成了缴费津贴、基金贴息、白叟直补、待遇调整等四种财政投入体例。在投入时点上,已经形成了缴费环节的进口津贴、给付环节的出口津贴及缴费和给付环节同时津贴三种体例。

我盟要试探成立资金来历上以小我缴费(集体津贴)、政府津贴(项目津贴)相连系;待遇发放上以基本养老金和小我账户相连系;轨制选择上许可城乡居平易近自立选择城镇矫捷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城镇居平易近养老保险、新型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轨制的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轨制。这样可以解决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参保问题;可以解决财政(项目津贴)投入、小我(集体津贴)承担能力分歧问题;可以解决实施项目时代多发养老金、项目竣事后少发养老金等问题,从而形成“低缴费、低待遇”“高缴费、高待遇”的科学合理、合理普惠的养老保险待遇支出轨制。我盟在财政投入体例上可以选择缴费和给付环节同时津贴的体例。即在缴费环节由中心和自治区财政投入,堆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堆集;在给付环节由处所财政(项目津贴)投入,发放基本养老金的法子。具体做法有:

(一)参保规模。凡春秋在16周岁以上,未满60周岁的具有我盟农牧区户籍居平易近和暂不具备加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村牧区其他各类经济组织从业人员。

(二)资金筹集。参保农牧平易近根基养老保险费按农牧平易近年均纯收入水平的10-30%的比例自立选择缴纳。由小我承担(可从国家支出给小我的退牧还草或公益林呵护项目津贴金中扣缴),小我缴费部门全数计入小我账户,实施完全堆集,实账打点。用于退休后的小我账户养老金的发放。中心和自治区财政津贴部门成立统筹基金,用于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发放。处所财政和集体视分歧情形按分歧比例津贴已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的发放,处所财政和集体津贴的具体尺度,由各旗(开发区)按照现实情形确定。各级政府须从土地开发收益、项目开发收益、生态呵护收益中按比例提取部门资金,成立农牧平易近基本养老金风险基金。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费年人均筹资尺度在2500元至4000元摆布。各级政府对实施生态(公益林)呵护工程项目区的退牧牧平易近;有草场、有土地,并从事农牧业出产勾当的农牧平易近;自第一轮草牧场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之后无草场、无土地的分支户;在城镇规划区规模内被征地的农牧平易近按分歧尺度津贴已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轨制奉行时刻上,对实施生态(公益林)呵护工程项目区的退牧牧平易近、城镇规划区规模内的被征土地(草场)农牧平易近和边境一线的农牧平易近优先纳入;有草场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事农牧业出产的农牧平易近和农牧区残剩劳动力慢慢纳入的体例有序渐进,3-5年内实现所有应参保对象的全笼盖。

(三)待遇支出。参保农牧平易近达到退休春秋,并按划定缴纳或补缴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费满15年及以上的,可以打点退休手续,按月享受农牧平易近根基养老保险待遇至衰亡。农牧平易近根基养老保险金由基本养老金和小我账户养老金组成。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区农牧平易近根基养老保险金月人均达500-800元(搜罗各级处所财政津贴100元、统筹基金200元、项目资金津贴200元-500元、小我账户养老金200元)以上;其他农牧平易近养老金待遇水平月人均达500元(搜罗各级处所财政津贴100元、统筹基金200元、小我账户养老金200元)。

(四)基金运行、打点及看管。成立农牧平易近根基养老保险基金打点委员会,履行政府资金津贴、部门协调、相关政策拟定、基金看管本能机能。各旗(开发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履行农牧平易近根基养老保险轨制的行政打点本能机能,各旗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承担农牧平易近根基养老保险的经办营业。农牧平易近根基养老保险基金要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施收支两条线打点,封锁运行,专项打点,专款专用。

六、新型农牧平易近社会养老保险下一步工作放置

一是开展调研,供给抉择妄想依据。为拟定我盟新型农牧平易近社会养老保险轨制供给科学依据,保证新型农牧平易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全盟规模内有序奉行,各相关部门,要按照盟委、行署的要求,对项目区和非项目区农牧平易近民口、劳动力人数、60岁及以上老年生齿等根基情形、养老保险轨制运行情形当真进行查询拜访研究,测算资金筹集和需求情形,形成有参考价值的调研陈述。

二是编制农牧平易近社会保障规划。将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纳入全盟社会经济成长和新农村培植持久规划,把这一关系泛博农牧平易近亲自益处的年夜事摆在主要的位置加以统筹规划,全盘研究,局部试点,稳步扎实地推进更始。

三是出台《阿拉善盟新型农牧平易近社会养老保险指导定见》。连系国家和自治区的新框架和我盟的新思绪,尽快出台系统、周全、统一的全盟新型农牧平易近社会养老保险法子,以调整和规范三旗各自为系统的试行法子,使全盟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步入一个精采的运行状况。

四是进一轨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年夜公共财政对农牧平易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测算提出每年财政对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支出的比例和资金数额。同时,要积极争夺国家新型农牧平易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争夺更多的资金撑持。

五是要严酷节制农牧业劳动力的增添,积极指导和扶持退牧还草农牧平易近和新生劳动力到企业或城镇从事二、三财富,从而直接加入城镇职工根基养老保险统筹。

六是形成政府牵头,劳动保障部门具体打点经办营业,农牧、林业、财政、扶贫、平易近政等部门通力协作配合的农牧平易近社会保障打点系统。

七是积极扩年夜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笼盖面,在政策轨制方面笼盖全盟所有的农牧平易近的同时,要拿出具体扩面规划,采纳切实可行的法子法子,尽快提高农牧平易近参保率。

八是出台农牧平易近养老保险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平易近养老保险转移和接续的法子,并慢慢实现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平易近养老保险并轨,使农牧区养老保险逐渐向城镇养老保险挨近直至并轨,实现城乡养老保险轨制的全笼盖。

保险生态范文篇7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聚成合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及其服务是经济发展的血液。而目前,由于农村金融的困境日益凸显,农村金融服务落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掣肘因素。因此,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强化“三农”金融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难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有金融体系在为农村服务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由于农村经济货币程度较低,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微观经济基础脆弱,正规金融因农村的比较弱势而选择“自我纠正”,国有商业银行大量退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下降,农村金融出现“空洞化”和边缘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基本没有涉足,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将面临业务严重萎缩的问题,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再次,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2.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很难取得贷款。为防范贷款风险,面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另外,由于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周期长,而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一般为1年,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信息不对称;此外,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受能力严重受挫。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3.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差,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个体公商户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需求。另外,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4.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良莠不齐,同时,也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另外,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在所难免,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此外,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现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借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配套,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5.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农业保险机构运行障碍主要表现有:保险基金规模较小,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项目界定模糊,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偏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赔机制尚不健全。

二、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乡村企业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特点,积极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

1.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要建立起政府主导、横向联动和金融服务“三位一体”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机制,并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监测,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量化考核,并不断健全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外部生存环境。首先,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融资成本,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健全信用文化,广泛开展诚信宣传,强化农户诚信教育,培育农户的信用道德和信用精神,提高农户的信用素质。政府采用补助的形式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新型农民整体素质。另外,深化农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农村市场主体。尽快建设和健全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系统,加快诚信立法,实现银行、政府、执法部门间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互连互通,提高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程度。运用法律、制度、行政和经济手段,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等诚信机构,提升其公信力。建立农村信用的激励和惩戒机制,完善企业市场竞争和退出的公平环境,创造农村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诚信环境。其次,转换地方政府职能。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加强对创建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指定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目标、任务以及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切实转换服务理念,强化农村服务意识,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金融状况,加快支农金融相关的制度建设,并保证规章制度的完善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有效保护农村投资者、存款者的合法权利。再次,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与支持力度。财政是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以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农业产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满足农村金融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农村金融生态比城市金融生态相对脆弱,因此,需要加强国家财政与政策性金融对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项目支持力度。同时,需要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与制度设计。

2.加快法律制定,为农村金融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农村金融立法应循序渐进,平稳推进。应重点制定农业投资法、农村合作金融法和农业保险法等专门法律,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使之有能力和动力进行金融制度创新。首先,制定农业投资法。制定农业投资法,使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法律化,通过立法规定中央、地方、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农业的投资比例及相应的责任。另外,农业投资法在法律上要规定对农业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农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应低于城市的商业银行,以调整其级差收益。同时,建立农业信贷国家财政补贴制,以补偿因低息贷款而造成的损失,走农村金融“以农养农,国家保护”的路子。此外,农业银行在完成上交存款准备金后,多存可以多贷,但必须明确年度农业信贷的结构比例和投入时期。其次,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尽快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及配套的法规,给农村合作金融以应有的法律保护。在农村合作金融法律中,要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产权组织形式、融资渠道、经营机制、管理模式、运营规则、职能作用等做出明确规定。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在资金、利率、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优惠政策,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在立法中应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经营目标、经营业务、权利义务、与政府的关系等内容做出规定。这样既可以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法律的依据、规范和保障,又可以规范农村合作金融市场,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再次,制定农业保险法。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从法律上明确政府、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政策和财政上予以支持,建立起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在农业保险法中,要明确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和实施方式。扩大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农业保险应包括农作物的耕种、收获后储藏、加工及其运输的保险,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财产的保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身保险及各种手工艺和家庭产品的保险等。另外,要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中应发挥的作用。进行保费补贴,根据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财力,规定保费补贴的参考比率;进行费用补贴,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由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经营费用进行补贴。实行某些优惠政策,对农业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免税,对其经营的商业保险业务则降低税率,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也实行免税;对农业保险的投保人提供贷款担保或对向投保者提供低息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贴。另外,要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制度体系。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实际需要,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性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等。

3.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首先,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内控制度,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树立以改革和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价值观,构建起涵盖农村信用社各部门、各岗位以及每个员工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完善目标考核、真正使经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增强其经营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同时要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其次,进一步改革产权制度。强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强化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有效地转换经营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内控执行效果;强化增资扩股工作,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和操作的合规合法性,逐步优化股权结构。再次,完善治理结构。在治理结构选择上,要坚持所有者控制原则及效率管理和监督原则。要做到入股农民是农村信用社的所用者和控制者,形成信用社和入股农民的命运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制度和体制安排,创造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在组织内部结构机制安排上,既要相互统一,又要相互制衡。根据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所有者的利益主体和他的风险主体是一致的,而在治理上和管理上也应由他们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最后,加强风险防范。努力扩充资本金。资本充足率提高了,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的能力自然就增强了。同时,农村信用社应抓住改革的机遇,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改善自身经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形象,做好服务,强化信用社与社员的联系,使入股社员得到实惠,提高人们的入股积极性。努力实施多元化战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务应该多样化,资金的投放领域和投放对象应该广泛化。提高信贷质量。农村信用社要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增强其风险意识;严格信贷审查,加强信贷管理,及时催收贷款。

4.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应构建一个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相结合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首先,拓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作为目前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应逐步向综合型政策性银行转变,满足不能通过竞争性金融活动而获得满足的农村金融需求。农业发展银行应当健全和完善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继续支持国家粮油储备体系建设,履行为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等政策性业务。在业务拓展上,农发行在目前基础上调整充实业务范围,积极开办粮油产业化经营贷款、重新对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市场定位,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结构,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使其成为支持农村发展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同时要拓宽业务覆盖面。通过增设基层网点、接收部分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或接收部分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作为自己的分支机构,增强服务农业的能力。另外,逐步开办扶贫开发项目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业务;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和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拓宽筹资渠道。此外,建立农村政策性保险业务,鉴于商业农业保险尚缺乏市场基础,建议在政策推动下争取成立地方性的,以政策为依托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建议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基金,在财政补贴之外,支付农民的保费补贴和农业保险部门的超额赔款补贴,通过政府补贴或委托的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其次,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合作金融机构因自身制度设计的特点,使得为社员服务方面具有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的内在优势,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如由农户自愿发起的资金互助组织,这种资金互助组织应是真正意义的合作制组织,社员之间互相监督,社员代表参与合作社决策,建立社员大会控制下的法人治理机构,有效建立其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的经营机制。再次,逐步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民间金融具有信息成本低、利率弹性大、服务态度好等优点,适度、健康的发展对于活跃民间投资,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要通过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解决民间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并逐步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充分利用传统的信用资源来培育和发展民间金融主体,使金融产业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国家应尽快制定民间金融相关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加强政策引导,规范民间金融行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之合法化、公开化。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小额信贷组织和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根据市场化的原则,发展以不吸收公众存款的私营、股份、合作制的小额信贷组织和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条件成熟时可由监管部门实行备案制管理,设立民营银行,提高民间金融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更好为“三农”服务。

5.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首先,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调整县级金融服务功能。国有商业银行要合理设置县域机构,取消单纯吸储的银行营业网点。商业银行可以适度调低系统内上存资金的比例和利率,以减少和解决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农业资金流向非农业、经济落后地区资金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这个资金盈缺布局不均衡、两极分化越拉越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适度“放权”,给予或扩大对基层行的资金授权授信额度和新增贷款的审批权限。其次,调整、完善农村邮政储蓄的功能,以改变邮政储蓄造成农村资金外流的局面。国家应制订相应的政策,政储蓄资金管理办法,必须对现有邮政储蓄制度进行改革。将县以下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通过人民银行全额用于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并将此作为一项制度稳定下来。另外,降低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中央银行利率。此外,按照机构企业化方向改革邮政储蓄机构,推进邮政储蓄银行网络的建立,并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部门,面向“三农”开展业务;通过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进一步加大邮储资金支农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再次,对支农再贷款要进行财政贴息,引导资金进入农村。不论在地方一级还是在国家一级,财政支农资金和信贷资金都缺乏衔接和配合,国家和地方财政可将支农资金给予财政贴息,以引导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加大农业投入,降低农民的贷款成本。

6.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首先,建立农村信贷保险制度。积极开发农业贷款损失补偿保险品种,对商业性保险公司按照农业保险的业务比重给予相应的保费补贴及免交涉农业保险营业税等优惠政策。其次,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组建政策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可以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引导农民参保意识;也可以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办业务,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农业保险业务。也可以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支持和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再次,建立信用担保补偿机制。政府要建立信用担保补偿基金,,每年按照一定比例补充当年基金并牵头组建符合农村需求的评估担保机构,设立由财政、企业、农村金融机构出资的信用担保基金,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立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以分散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最后,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机制。消除政府承担隐性担保的责任,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为稳定金融体系提供事后补救措施,也有助于农村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钟真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体系改革与法制完善[J].中国金融,2007,(6).

[2]谢光华.论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J].特区经济,2007,(9).

[3]李俊明,李雁冰.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服务滞后问题值得关注[J].河北金融,2007,(4).

[4]何卫江省.浅析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的政策取向[J].上海金融,2006,(11).

[5]何伟.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障碍及政策解读[J].时代金融,2007,(3).

[6]国经文.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体系[J].中国改革,2006,(10).

保险生态范文篇8

1.1满足林业大省的风险保障需求

内蒙古在我国西北部,广袤的森林是内蒙古独特的资源,它对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林业作为一种长期发展的产业,在短期往往看不到太大的收益,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许多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砍伐,所以林业发展必须受到更大的重视。内蒙古政府为了提高本地区的林业发展,从政策上进行保护,通过专门的林业保险制度来降低林业发展的风险,从而通过林业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2建设美丽内蒙古的应有之义

随着我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层次的认识,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政治文明一样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依据。我国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和谐统一。内蒙古地区也是从国家的相关政策出发,提出建设“美丽内蒙古”,这就需要内蒙古政府从自身的绿色生态经济着手,要提高本地区绿色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要保护好绿色环境。所以森林作为最重要的绿色自然环境,是生态建设的最核心所在,内蒙古政府从森林保险制度来提高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来建设绿色生态内蒙古。

1.3改善内蒙古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

内蒙古地区受到自身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工业发展方面是相对落后的,但是环境资源保存良好,空气质量和自然环境都是优良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现象频发,这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改善内蒙古生态环境就变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当地对于森林的保护和使用要更加效率。

1.4促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当前内蒙古地区的林业资源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林权的不清晰,这无疑会阻碍内蒙古地区的林业保险业务的开展。国家因此而出台了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正确的引导,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因为缺少必要的林业改配政策而导致林农无法获得一定的实惠而对政策抱有怀疑态度,许多林农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林改工作往往很难继续实施。林业保险对于林农来说是非常好的消息,通过这种保险林农可以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1.5内蒙古森林保险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

最近几年内蒙古地区在森林保护上不遗余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但是也反映出不少问题。林业保险在整体上覆盖率较低,所以大多数森林仍然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这主要是因为保险公司在开展相关业务时往往要从自身利益出发,政府在支持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就可能导致因为利益不足而无法进行林业保险的开展,所以必须对此点进行重视。

2、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的重要意义

通过专门的林业保险业务可以将林农的风险进行大幅度的降低,还可以解决林农因为资金不足而导致的具体问题。通过完善的林业保险制度,可以推动我国林权制度的完善,提高森林的应用效率,对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是最大的保障。所以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是推动林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3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的有效措施

3.1积极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要想完善我国的林业保险制度,首先要做的就是国家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方针对林业保险进行及时的规范和约束,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林业保险制度进行引导,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当地政府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本地林业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制定专门的资金管理和监督模式对林业保险制度进行补充,通过政府的相关政策来不断完善林业保险制度。

3.2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经营氛围

当前我国的森林保险业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立法、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国家必须从法律法规上对此类问题进行专门的约定,对于森林保险的一些详细的细节进行规定,包括了保险的产品设计、费率高低、风险管控等等方面,对林业保险市场整体上进行规范化和科学指导,通过制定专门的良好的市场氛围来提升林业保险的水平,通过当地政府的居中协调来促进林业发展,提高当事人的风险防范意识,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

3.3建立林业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林业风险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转移,从而降低风险发生时的损失。一般情况下可以对林业金融资金进行专项监管,通过专门的管理将资金纳入严格的监管中,从而提高林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当地政府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建设具有层次感的林业保险形式,让更多的个人和集体参与到林业的保险中去,这样可以将林业风险进行很大程度的降低。

3.4打造林业金融服务链条

对于林业来说,牵涉到许多方面的经济群体,所以在林业金融服务链中应该从多渠道对林业进行保险,通过一定的担保或者是保险来提高林业的资金总量和使用资金的效率。一般情况下是通过设立专门的林业信贷机构、保险机构并且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资金的效率使用,对于林业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林业金融服务链,最大限度的降低林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5构建林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保险生态范文篇9

关键词:牦牛;生态养殖;产业发展

牦牛养殖不仅经济效益较高,同时牦牛本身环境适应性较强,耐粗饲。发展牦牛养殖产业不仅能保证经济效益,还可以丰富高原区域的产业种群。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牦牛肉则正好是绿色高营养肉类,所以牦牛产品成了当前绿色肉类食品的主要热点。

1牦牛的生态养殖

1.1加强生态养殖理念。传统的牦牛养殖方法一般为放养,认为放养的牦牛肉质更加绿色健康,同时成本投入也更低。不过放养的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放养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气候变化导致草料供应能力下降,使得牦牛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等。而牦牛生态养殖模式可以减少自身因素的影响,促进养殖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牦牛养殖质量。养殖户需要树立生态养殖理念不断探索生态养殖模式,总结实践经验,根据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情况来设计合理的、可行的生态养殖模式,解决传统养殖模式下存在的各种问题。1.2促进草业及饲料的发展。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养殖动物的生长质量,因此,促进草业及饲料的发展是推动牦牛生态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不断拓宽饲料的来源渠道,并了解牦牛养殖区域的草业及饲料具体状况,并将新的草业和饲料来源与当地潜力进行结合,从而为牦牛生态养殖业提供强大的推助力。1.3利用纯化复壮技术。部分牦牛养殖场采用放养模式,结果是过度放牧,使得大面积的草场退化,牲畜养殖承载力降低。同时,部分养殖户对牦牛养殖技术重视不足,仍扶持传统的理念及养殖技术,制约了牦牛生态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通过纯化复壮技术能够有效保证牦牛养殖效率以及生产效率,推动牦牛生态养殖的快速发展。

2牦牛生态养殖产业的发展

2.1提高政策支持。牦牛生态养殖业,政府需要提高政策支持,为其发展和运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和环境:(1)政府需要扶持草场及草地发展。对牦牛养殖户、养殖企业等单位的草场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帮扶,为养殖户解决用地的难题。并且还可以鼓励其以合作社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制,同时设计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我国生态减畜政策的落实;(2)对牦牛养殖户办理营业执照、防疫合格证等进行支持。优先为养殖户或个体养殖单位提供绿色通道,并简化证件办理流程;(3)进行政策补贴。不但要提高牦牛生态养殖补贴的补贴范围,而且还需要针对牦牛养殖设施建设进行补贴,尤其是增设出栏补贴,从而避免出栏少、储量多的现象,实现高出栏率高质量的养殖目标,并且缓解草场压力。2.2提高技术支持。在牦牛生态养殖过程中,技术支持是促进其发展的主要条件。需要构建科学的牦牛养殖技术培训体系,通过宣传活动来对养殖人员以及派遣专业兽医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让牦牛生态养殖技术能够进一步落实。同时,还需要调派技术人员进行考察,帮助养殖户结合养殖具体状况设计合理的养殖模式,加强养殖技术、病害防控等技术的培训,推动牦牛生态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2.3提高资金及保险支持。牦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充沛的资金支持以及保险支持,牦牛产业的快速发展意味着养殖户在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承担更重的责任。资金及保险的主要获得渠道是银行以及一些借贷公司。这些金融机构需要对牦牛生态养殖户进行全方面考察,之后按照养殖户的具体情况来给予资金及保险的支持,不仅能够保证牦牛养殖产业发展有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保证资金的利用率,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保险公司是主体,由于牦牛产业生态发展提高了养殖的的风险系数,并且牦牛本身也要历经诸如自然因素和病虫害等风险因素,这些都会对牦牛生态养殖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保险公司需要结合养殖具体状况来进行保障,同时提高宣传力度,获取养殖户们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邹淑昆.牦牛生态养殖与产业发展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18(08):24-25.

保险生态范文篇10

根据省林业厅、财政厅、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省分公司《关于做好年森林综合保险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森林综合保险已经省政府批准同意,继续作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并提出森林综合保险参保率要达到80%的目标。为做好此项工作,经县政府研究,特通知如下:

一、要充分认识森林保险的重要性。森林保险是国务院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落实国家支林惠林政策和省委省政府为名办实事项目的重要内容。实行森林综合保险,有利于巩固和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改善林业发展环境;有利于保障林业生产经营者经济利益,促进林业再生产能力的恢复。有利于促进信贷资金对林业的支持,保障林业生产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各乡镇领导要充分认识森林保险的重要性,提高认识,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森林综合保险各项工作。

二、要积极宣传森林综合保险政策。我省作为全国推行森林保险试点工作的省份之一,各乡镇要强化宣传森林保险的重要性,按照试点方案要求,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火灾、虫灾、暴雨、暴风、洪水、泥石流、冰雹、霜冻、台风、暴雪等自然灾害纳入保险责任范围,每亩保险金额500元,保险费率2‰。为提高参保率,扩大收益面,要积极鼓励和动员林业企业,造林大户,联合体承包户等参加商品林保险,增强广大林农的保险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让政策惠及百姓。

三、要积极协调配合做好森林综合保险相关工作。根据《年省森林综合保险试点方案》,我县已将全县生态公益林纳入政府统一保险,根据商品林参保率要达到80%的要求,我县把各乡镇集体所有的商品林(以各乡镇摸底上报数据为准)纳入政府统一保险,由各乡镇生态公益林补偿金中每亩扣缴0.40元(具体金额详见附表),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支公司统一办理,扣缴保费由县下达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中各乡镇按附表款项汇至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支公司。

四、各乡(镇)要指派专人与保险公司联系办理森林综合保险相关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