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表见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59:19

保险表见制度

保险表见制度范文篇1

[关键词]表见外表授权善意且无过失

世界保险业的发展与完善的保险制度密不可分,在发达国家保险业广泛采用制,保险成为最为普遍的保险行为模式。保险制度是人们为矫正保险市场交易障碍、增加保险市场交易效率而采取的一种经营形式。保险制度的引入有利于降低保险公司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保险业务在不同地方、不同区域协调发展,依靠中介机构进行销售及服务是我国未来保险业经营的主要模式。

一方面,保险个人人的高速发展为我国保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保险业特别是人寿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保险人功不可没。据《2006年第二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总保费收入为3080.28亿元,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的保费收入为2427.78亿元,约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78.82%,在保险中介渠道实现的保费中,保险个人人实现的保费收入最多,达1421.02亿元,占46.13%。另一方面,由于对保险人管理跟不上保险人队伍的发展速度,由保险引发的问题日益增多,影响保险企业的诚信形象和我国保险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对外表看似有权而实际无权的行为保险公司是否要承担保险责任?按照《合同法》第49条对表见的规定“行为人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以被人的名义订立的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权的,该行为有效”。只要善意第三人有理由相信人有权限,此行为有效,被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表见制度的设立是为了维护交易安全,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对保险活动而言,是为了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但被人即保险人却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从民法的公平原则考虑,如何平衡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利益又成为了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保险法>的决定》。表见制度的引入,是此次《保险法》修改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被有关人士称为“新《保险法》将在规范市场、培育诚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突出表现”。

保险表见的概念及立法规定

1、保险表见的概念

关于保险表见的概念,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提法有两种:一是认为“保险表见就是指保险人虽然没有得到保险人的授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的行为,只要投保人有理由相信保险人有权,保险人应承担责任的一种特殊的无权保险”;二是认为“保险表见是指没有合法授权的人以保险人的名义从事各种保险活动,而其相应的法律后果由保险人承担的法律行为”。本文认为,第一种说法把保险表见仅适用于保险合同订立阶段而显得太局限,而第二种说法没有考虑到投保人的主观状态是否为善意且无过失,所以两种说法都存在不够完善之处。本文以表见的理论为基础,从学理的角度将保险表见界定为:所谓保险表见,本属于无权,但因保险人与无权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外表授权的特征,致使善意且无过失的投保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保险权,而与其发生保险业务行为,使之发生与有权相同的法律效果,保险人承担其相应的保险责任。

2、《合同法》关于表见的规定

在我国新合同法颁布以前的民事立法中,并无表见的明确规定。一般的民事活动,人必须在权限内,以被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才由被人承担。对于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被人追认,才承担民事责任。否则由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合同法》第48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以被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人追认,对被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由此可见,被人对人的无权行为只有在事后追认才承担责任。一旦被人予以追认,该无权所订立的合同自始有效。同样,被人拒绝追认,因无权所订立的合同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然而,这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法律制度。这种不完整的法律制度为被人逃脱责任留下隐患,为使被人对看似有权而实际无权的行为后果负责,保护交易秩序和相对人的利益,必须在法律上引入表见制度,以便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法律制度。我国合同法首次正式规定了表见制度,根据规定,因表见而订立的合同不再是效力待定合同,而是有效合同,对被人直接发生预期后果的法律效力,被人不能以人无权为由而拒绝承担责任。合同法上的交易安全是交易环境应当有的一种确定状态,应当获得法律的肯定性评价。

3、《保险法》关于表见的规定

在保险活动中,由于保险人业务管理的疏忽,或者个别保险人法制观念淡薄、业务素质低下,加之受高额费或佣金的驱使,保险表见时常发生。为维护保险交易安全、鼓励交易、倡导效率、保护善意相对人的利益,《保险法》在修改时特别引入了表见制度。新《保险法》第128条第2款规定:“保险人为保险人代为办理保险业务,有超越权限行为,投保人有理由相信其有权,并已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应当承担保险责任;但是保险人可以依法追究越权的保险人的责任。”这标志着保险表见制度正式通过立法的形式得以确立,其目的在于规范和约束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关系,维护保险交易安全,保护善意且无过错的投保人对保险人的信赖利益,同时肯定了保险表见制度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4、二者的比较分析

《保险法》对表见的规定与《合同法》的规定基本一致。《保险法》所称的“保险人”、“保险人”和“投保人”分别与《合同法》所称的“行为人”(无权人)、“被人”和“相对人”相对应。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规定“保险人可以依法追究越权的保险人的责任”,明确了追偿原则,体现了法律既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利益,又兼顾到对保险人利益的保护,平衡了多方的利益;二是将无权的表现形式规定为“超越权限”,而没有明确规定无权和权终止这两种情况。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一一《保险法》所指的“超越权限”是否已经包含了《合同法》所规定的三种情形呢,还是仅仅确指《合同法》所称的“超越权”一种情况?学者们各持己见,有的认为《保险法》所指的“有超越权限行为”应当包括《合同法》规定的三种情况,而非仅指其中“超越权”这一种情况。有的则认为“有超越权限行为”仅仅指《合同法》中“超越权”这一种情况,不包括其它两种表见情形本文赞同后一种观点,理由如下:第一,“有超越权限行为”成立的前提必须是存在合法的关系,拥有权,如果没有权,何来超越权限的行为?第二,从立法实践来看,如果《保险法》所指的“有超越权限行为”包括了《合同法》所规定的三种表见情形,那么《保险法》就没有必要再做出专门的规定;第三,《保险法》作为特别法,可以根据保险关系的特点,做出与《合同法》不同的特殊规定。本文认为,新《保险法》中之所以只规定了“超越权”这一种情形,是因为立法者与监管部门在引入表见制度保护善意投保人利益的同时,考虑到保险人的责任风险,为保护保险人的利益而缩小其承担表见责任范围,但是却使善意相对人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人无需承担因没有权与权终止后产生保险表见的法律后果。然而在保险实务中,这两种却是产生保险表见最常见的情形。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是由于保险人主观过错导致的外表授权,善意且无过失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相信其有合法的权而与之进行保险活动,即使行为人没有权或权已经终止。保险人应承担由此产生的保险表见的法律后果。法律不能因保护保险人的利益而置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利益于不顾.《保险法》中有关表见的规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保险表见构成要件分析

保险属于民事的一种,因此表见的一般构成要件也适用于保险表见。具体来说,判断保险行为是否构成保险表见,应具备以下要件:

1、行为人未获得本人的授权

现代各国通说认为,授权行为是一种有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应以意思表示为之,至于本人是向人做出(内部授权),还是向相对人做出(外部授权),均无不可。而且,权之授与,亦得默示为之。无权是表见成立的前提条件,如果是获得合法授权,就不存在表见。保险权的行使同样必须获得保险人的合法授权,保险人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权限、权起止时间,只有在权限范围及权利有效期内,保险人的为有权。一旦超越权限或权终止后,仍以保险人的名义实施保险行为,就属没有权而为的行为。保险表见的成立以人没有保险人的合法授权为条件,人与保险人之间一般存在某种关系,或者双方存在委托关系,只是人超越委托权限;或者曾经有过委托关系;或者有其他可以使相对人误以为行为人是有权的联系。

2、具有使投保人相信其有权的事实和理由

保险表见中“投保人有理由相信其有权”表明客观上存在授权表象,使投保人相信行为人具有权。所谓授权表象,指本人的授权行为已经在外部形成了一种表象,从而使相对人有合理理由相信行为人已经获得了本人的授权。授权表象,在有的著作中被称为“外表授权”。存在外表授权是成立保险表见的根据。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无法证明其相信行为人有权是有充分的理由,即不存在外表授权,则保险表见不成立,无权人的行为对保险人不产生任何法律效力,投保人和保险人对各自的民事行为负责。何谓“正当理由”,应依其实施法律行为的具体情形加以判断。例如,保险人手持印有保险人印章的保险凭证与投保人进行保险活动,投保人以此认为人享有合法权,则构成保险表见。值得注意的是,认定的“正当理由”不应是投保人的主观臆断,而是有充分的证据佐证事实存在一些足以将行为人与保险人联系起来的表象。

3、相对人主观上须为善意且无过失

所谓善意且无过失,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不知道行为人的行为欠缺权,而且这种不知情不能归咎于他们的疏忽或懈怠。对于第三人是否具有过失,英美法采取“合理人”(reasonableperson)标准,即“当一项交易到了如此非正常状态,以至于任何一个合理人处于第三人的地位都会对此进行查询,就不构成不容否认的”。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明知行为人无权或根据通常情况应当知道行为人无权,则不构成保险表见。如何确定相对人是否知道行为人无本人授与权的事实,举证责任在于本人。就相对人而言,其只要证明权利外观的存在,即其有理由或根据认为行为人有事实上的权,即可推定其为善意且无过失。其对权利外观的证明过程也就是对自己主观上出于善意且无过失的证明过程,这种证明方法谓之事实自证的方法。就本人而言,其主张相对人知道行为人没有获得自己的授权,必须为此提供证据,否则,相对人主观上出于善意且无过失的推定不可推翻。

4、投保人已与无权的行为人达成民事法律关系

行为人无合法的权而进行保险活动,即使投保人有正当理由信赖行为人经过合法授权而从事活动,但若没有与行为人成立民事法律关系,比如最终未订立保险合同,则不发生表见的法律后果。只有投保人基于此信赖与该无权人成立了民事法律关系,才成立保险表见。保险合同已经订立则视为保险人对无权行为的追认或者弃权,保险人应遵循禁止反言原则,承担保险责任,但以合同责任为限;如保险合同尚未订立,根据《合同法》第42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3)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的规定,保险人应承担由此产生的为签订保险合同而支出的相关费用等信赖利益的损失。

5、保险人对外表授权的形成主观上存在过错

保险表见制度范文篇2

[关键词]表见外表授权善意且无过失

世界保险业的发展与完善的保险制度密不可分,在发达国家保险业广泛采用制,保险成为最为普遍的保险行为模式。保险制度是人们为矫正保险市场交易障碍、增加保险市场交易效率而采取的一种经营形式。保险制度的引入有利于降低保险公司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保险业务在不同地方、不同区域协调发展,依靠中介机构进行销售及服务是我国未来保险业经营的主要模式。

一方面,保险个人人的高速发展为我国保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保险业特别是人寿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保险人功不可没。据《2006年第二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总保费收入为3080.28亿元,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的保费收入为2427.78亿元,约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78.82%,在保险中介渠道实现的保费中,保险个人人实现的保费收入最多,达1421.02亿元,占46.13%。另一方面,由于对保险人管理跟不上保险人队伍的发展速度,由保险引发的问题日益增多,影响保险企业的诚信形象和我国保险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对外表看似有权而实际无权的行为保险公司是否要承担保险责任?按照《合同法》第49条对表见的规定“行为人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以被人的名义订立的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权的,该行为有效”。只要善意第三人有理由相信人有权限,此行为有效,被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表见制度的设立是为了维护交易安全,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对保险活动而言,是为了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但被人即保险人却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从民法的公平原则考虑,如何平衡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利益又成为了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保险法>的决定》。表见制度的引入,是此次《保险法》修改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被有关人士称为“新《保险法》将在规范市场、培育诚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突出表现”。

保险表见的概念及立法规定

1、保险表见的概念

关于保险表见的概念,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提法有两种:一是认为“保险表见就是指保险人虽然没有得到保险人的授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的行为,只要投保人有理由相信保险人有权,保险人应承担责任的一种特殊的无权保险”;二是认为“保险表见是指没有合法授权的人以保险人的名义从事各种保险活动,而其相应的法律后果由保险人承担的法律行为”。本文认为,第一种说法把保险表见仅适用于保险合同订立阶段而显得太局限,而第二种说法没有考虑到投保人的主观状态是否为善意且无过失,所以两种说法都存在不够完善之处。本文以表见的理论为基础,从学理的角度将保险表见界定为:所谓保险表见,本属于无权,但因保险人与无权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外表授权的特征,致使善意且无过失的投保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保险权,而与其发生保险业务行为,使之发生与有权相同的法律效果,保险人承担其相应的保险责任。

2、《合同法》关于表见的规定

在我国新合同法颁布以前的民事立法中,并无表见的明确规定。一般的民事活动,人必须在权限内,以被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才由被人承担。对于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被人追认,才承担民事责任。否则由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合同法》第48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以被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人追认,对被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由此可见,被人对人的无权行为只有在事后追认才承担责任。一旦被人予以追认,该无权所订立的合同自始有效。同样,被人拒绝追认,因无权所订立的合同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然而,这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法律制度。这种不完整的法律制度为被人逃脱责任留下隐患,为使被人对看似有权而实际无权的行为后果负责,保护交易秩序和相对人的利益,必须在法律上引入表见制度,以便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法律制度。我国合同法首次正式规定了表见制度,根据规定,因表见而订立的合同不再是效力待定合同,而是有效合同,对被人直接发生预期后果的法律效力,被人不能以人无权为由而拒绝承担责任。合同法上的交易安全是交易环境应当有的一种确定状态,应当获得法律的肯定性评价。

3、《保险法》关于表见的规定

在保险活动中,由于保险人业务管理的疏忽,或者个别保险人法制观念淡薄、业务素质低下,加之受高额费或佣金的驱使,保险表见时常发生。为维护保险交易安全、鼓励交易、倡导效率、保护善意相对人的利益,《保险法》在修改时特别引入了表见制度。新《保险法》第128条第2款规定:“保险人为保险人代为办理保险业务,有超越权限行为,投保人有理由相信其有权,并已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应当承担保险责任;但是保险人可以依法追究越权的保险人的责任。”这标志着保险表见制度正式通过立法的形式得以确立,其目的在于规范和约束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关系,维护保险交易安全,保护善意且无过错的投保人对保险人的信赖利益,同时肯定了保险表见制度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4、二者的比较分析

《保险法》对表见的规定与《合同法》的规定基本一致。《保险法》所称的“保险人”、“保险人”和“投保人”分别与《合同法》所称的“行为人”(无权人)、“被人”和“相对人”相对应。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规定“保险人可以依法追究越权的保险人的责任”,明确了追偿原则,体现了法律既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利益,又兼顾到对保险人利益的保护,平衡了多方的利益;二是将无权的表现形式规定为“超越权限”,而没有明确规定无权和权终止这两种情况。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一一《保险法》所指的“超越权限”是否已经包含了《合同法》所规定的三种情形呢,还是仅仅确指《合同法》所称的“超越权”一种情况?学者们各持己见,有的认为《保险法》所指的“有超越权限行为”应当包括《合同法》规定的三种情况,而非仅指其中“超越权”这一种情况。有的则认为“有超越权限行为”仅仅指《合同法》中“超越权”这一种情况,不包括其它两种表见情形。本文赞同后一种观点,理由如下:第一,“有超越权限行为”成立的前提必须是存在合法的关系,拥有权,如果没有权,何来超越权限的行为?第二,从立法实践来看,如果《保险法》所指的“有超越权限行为”包括了《合同法》所规定的三种表见情形,那么《保险法》就没有必要再做出专门的规定;第三,《保险法》作为特别法,可以根据保险关系的特点,做出与《合同法》不同的特殊规定。本文认为,新《保险法》中之所以只规定了“超越权”这一种情形,是因为立法者与监管部门在引入表见制度保护善意投保人利益的同时,考虑到保险人的责任风险,为保护保险人的利益而缩小其承担表见责任范围,但是却使善意相对人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人无需承担因没有权与权终止后产生保险表见的法律后果。然而在保险实务中,这两种却是产生保险表见最常见的情形。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是由于保险人主观过错导致的外表授权,善意且无过失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相信其有合法的权而与之进行保险活动,即使行为人没有权或权已经终止。保险人应承担由此产生的保险表见的法律后果。法律不能因保护保险人的利益而置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利益于不顾.《保险法》中有关表见的规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保险表见构成要件分析

保险属于民事的一种,因此表见的一般构成要件也适用于保险表见。具体来说,判断保险行为是否构成保险表见,应具备以下要件:

1、行为人未获得本人的授权

现代各国通说认为,授权行为是一种有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应以意思表示为之,至于本人是向人做出(内部授权),还是向相对人做出(外部授权),均无不可。而且,权之授与,亦得默示为之。无权是表见成立的前提条件,如果是获得合法授权,就不存在表见。保险权的行使同样必须获得保险人的合法授权,保险人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权限、权起止时间,只有在权限范围及权利有效期内,保险人的为有权。一旦超越权限或权终止后,仍以保险人的名义实施保险行为,就属没有权而为的行为。保险表见的成立以人没有保险人的合法授权为条件,人与保险人之间一般存在某种关系,或者双方存在委托关系,只是人超越委托权限;或者曾经有过委托关系;或者有其他可以使相对人误以为行为人是有权的联系。

2、具有使投保人相信其有权的事实和理由

保险表见中“投保人有理由相信其有权”表明客观上存在授权表象,使投保人相信行为人具有权。所谓授权表象,指本人的授权行为已经在外部形成了一种表象,从而使相对人有合理理由相信行为人已经获得了本人的授权。授权表象,在有的著作中被称为“外表授权”。存在外表授权是成立保险表见的根据。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无法证明其相信行为人有权是有充分的理由,即不存在外表授权,则保险表见不成立,无权人的行为对保险人不产生任何法律效力,投保人和保险人对各自的民事行为负责。何谓“正当理由”,应依其实施法律行为的具体情形加以判断。例如,保险人手持印有保险人印章的保险凭证与投保人进行保险活动,投保人以此认为人享有合法权,则构成保险表见。值得注意的是,认定的“正当理由”不应是投保人的主观臆断,而是有充分的证据佐证事实存在一些足以将行为人与保险人联系起来的表象。

3、相对人主观上须为善意且无过失

所谓善意且无过失,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不知道行为人的行为欠缺权,而且这种不知情不能归咎于他们的疏忽或懈怠。对于第三人是否具有过失,英美法采取“合理人”(reasonableperson)标准,即“当一项交易到了如此非正常状态,以至于任何一个合理人处于第三人的地位都会对此进行查询,就不构成不容否认的”。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明知行为人无权或根据通常情况应当知道行为人无权,则不构成保险表见。如何确定相对人是否知道行为人无本人授与权的事实,举证责任在于本人。就相对人而言,其只要证明权利外观的存在,即其有理由或根据认为行为人有事实上的权,即可推定其为善意且无过失。其对权利外观的证明过程也就是对自己主观上出于善意且无过失的证明过程,这种证明方法谓之事实自证的方法。就本人而言,其主张相对人知道行为人没有获得自己的授权,必须为此提供证据,否则,相对人主观上出于善意且无过失的推定不可推翻。

4、投保人已与无权的行为人达成民事法律关系

行为人无合法的权而进行保险活动,即使投保人有正当理由信赖行为人经过合法授权而从事活动,但若没有与行为人成立民事法律关系,比如最终未订立保险合同,则不发生表见的法律后果。只有投保人基于此信赖与该无权人成立了民事法律关系,才成立保险表见。保险合同已经订立则视为保险人对无权行为的追认或者弃权,保险人应遵循禁止反言原则,承担保险责任,但以合同责任为限;如保险合同尚未订立,根据《合同法》第42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3)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的规定,保险人应承担由此产生的为签订保险合同而支出的相关费用等信赖利益的损失。

5、保险人对外表授权的形成主观上存在过错

保险表见制度范文篇3

1、保险表见的概念

关于保险表见的概念,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提法有两种:一是认为“保险表见就是指保险人虽然没有得到保险人的授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的行为,只要投保人有理由相信保险人有权,保险人应承担责任的一种特殊的无权保险”;二是认为“保险表见是指没有合法授权的人以保险人的名义从事各种保险活动,而其相应的法律后果由保险人承担的法律行为”。本文认为,第一种说法把保险表见仅适用于保险合同订立阶段而显得太局限,而第二种说法没有考虑到投保人的主观状态是否为善意且无过失,所以两种说法都存在不够完善之处。本文以表见的理论为基础,从学理的角度将保险表见界定为:所谓保险表见,本属于无权,但因保险人与无权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外表授权的特征,致使善意且无过失的投保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保险权,而与其发生保险业务行为,使之发生与有权相同的法律效果,保险人承担其相应的保险责任。

2、《合同法》关于表见的规定

在我国新合同法颁布以前的民事立法中,并无表见的明确规定。一般的民事活动,人必须在权限内,以被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才由被人承担。对于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被人追认,才承担民事责任。否则由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合同法》第48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以被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人追认,对被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由此可见,被人对人的无权行为只有在事后追认才承担责任。一旦被人予以追认,该无权所订立的合同自始有效。同样,被人拒绝追认,因无权所订立的合同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然而,这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法律制度。这种不完整的法律制度为被人逃脱责任留下隐患,为使被人对看似有权而实际无权的行为后果负责,保护交易秩序和相对人的利益,必须在法律上引入表见制度,以便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法律制度。我国合同法首次正式规定了表见制度,根据规定,因表见而订立的合同不再是效力待定合同,而是有效合同,对被人直接发生预期后果的法律效力,被人不能以人无权为由而拒绝承担责任。合同法上的交易安全是交易环境应当有的一种确定状态,应当获得法律的肯定性评价。

3、《保险法》关于表见的规定

在保险活动中,由于保险人业务管理的疏忽,或者个别保险人法制观念淡薄、业务素质低下,加之受高额费或佣金的驱使,保险表见时常发生。为维护保险交易安全、鼓励交易、倡导效率、保护善意相对人的利益,《保险法》在修改时特别引入了表见制度。新《保险法》第128条第2款规定:“保险人为保险人代为办理保险业务,有超越权限行为,投保人有理由相信其有权,并已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应当承担保险责任;但是保险人可以依法追究越权的保险人的责任。”这标志着保险表见制度正式通过立法的形式得以确立,其目的在于规范和约束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关系,维护保险交易安全,保护善意且无过错的投保人对保险人的信赖利益,同时肯定了保险表见制度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4、二者的比较分析

《保险法》对表见的规定与《合同法》的规定基本一致。《保险法》所称的“保险人”、“保险人”和“投保人”分别与《合同法》所称的“行为人”(无权人)、“被人”和“相对人”相对应。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规定“保险人可以依法追究越权的保险人的责任”,明确了追偿原则,体现了法律既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利益,又兼顾到对保险人利益的保护,平衡了多方的利益;二是将无权的表现形式规定为“超越权限”,而没有明确规定无权和权终止这两种情况。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一一《保险法》所指的“超越权限”是否已经包含了《合同法》所规定的三种情形呢,还是仅仅确指《合同法》所称的“超越权”一种情况?学者们各持己见,有的认为《保险法》所指的“有超越权限行为”应当包括《合同法》规定的三种情况,而非仅指其中“超越权”这一种情况。有的则认为“有超越权限行为”仅仅指《合同法》中“超越权”这一种情况,不包括其它两种表见情形。

本文赞同后一种观点,理由如下:第一,“有超越权限行为”成立的前提必须是存在合法的关系,拥有权,如果没有权,何来超越权限的行为?第二,从立法实践来看,如果《保险法》所指的“有超越权限行为”包括了《合同法》所规定的三种表见情形,那么《保险法》就没有必要再做出专门的规定;第三,《保险法》作为特别法,可以根据保险关系的特点,做出与《合同法》不同的特殊规定。本文认为,新《保险法》中之所以只规定了“超越权”这一种情形,是因为立法者与监管部门在引入表见制度保护善意投保人利益的同时,考虑到保险人的责任风险,为保护保险人的利益而缩小其承担表见责任范围,但是却使善意相对人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人无需承担因没有权与权终止后产生保险表见的法律后果。然而在保险实务中,这两种却是产生保险表见最常见的情形。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是由于保险人主观过错导致的外表授权,善意且无过失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相信其有合法的权而与之进行保险活动,即使行为人没有权或权已经终止。保险人应承担由此产生的保险表见的法律后果。法律不能因保护保险人的利益而置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利益于不顾.《保险法》中有关表见的规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保险表见构成要件分析

保险属于民事的一种,因此表见的一般构成要件也适用于保险表见。具体来说,判断保险行为是否构成保险表见,应具备以下要件:

1、行为人未获得本人的授权

现代各国通说认为,授权行为是一种有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应以意思表示为之,至于本人是向人做出(内部授权),还是向相对人做出(外部授权),均无不可。而且,权之授与,亦得默示为之。无权是表见成立的前提条件,如果是获得合法授权,就不存在表见。保险权的行使同样必须获得保险人的合法授权,保险人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权限、权起止时间,只有在权限范围及权利有效期内,保险人的为有权。一旦超越权限或权终止后,仍以保险人的名义实施保险行为,就属没有权而为的行为。保险表见的成立以人没有保险人的合法授权为条件,人与保险人之间一般存在某种关系,或者双方存在委托关系,只是人超越委托权限;或者曾经有过委托关系;或者有其他可以使相对人误以为行为人是有权的联系。

2、具有使投保人相信其有权的事实和理由

保险表见中“投保人有理由相信其有权”表明客观上存在授权表象,使投保人相信行为人具有权。所谓授权表象,指本人的授权行为已经在外部形成了一种表象,从而使相对人有合理理由相信行为人已经获得了本人的授权。授权表象,在有的著作中被称为“外表授权”。存在外表授权是成立保险表见的根据。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无法证明其相信行为人有权是有充分的理由,即不存在外表授权,则保险表见不成立,无权人的行为对保险人不产生任何法律效力,投保人和保险人对各自的民事行为负责。何谓“正当理由”,应依其实施法律行为的具体情形加以判断。例如,保险人手持印有保险人印章的保险凭证与投保人进行保险活动,投保人以此认为人享有合法权,则构成保险表见。值得注意的是,认定的“正当理由”不应是投保人的主观臆断,而是有充分的证据佐证事实存在一些足以将行为人与保险人联系起来的表象。

3、相对人主观上须为善意且无过失

所谓善意且无过失,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不知道行为人的行为欠缺权,而且这种不知情不能归咎于他们的疏忽或懈怠。对于第三人是否具有过失,英美法采取“合理人”(reasonableperson)标准,即“当一项交易到了如此非正常状态,以至于任何一个合理人处于第三人的地位都会对此进行查询,就不构成不容否认的”。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明知行为人无权或根据通常情况应当知道行为人无权,则不构成保险表见。如何确定相对人是否知道行为人无本人授与权的事实,举证责任在于本人。就相对人而言,其只要证明权利外观的存在,即其有理由或根据认为行为人有事实上的权,即可推定其为善意且无过失。其对权利外观的证明过程也就是对自己主观上出于善意且无过失的证明过程,这种证明方法谓之事实自证的方法。就本人而言,其主张相对人知道行为人没有获得自己的授权,必须为此提供证据,否则,相对人主观上出于善意且无过失的推定不可推翻。

4、投保人已与无权的行为人达成民事法律关系

行为人无合法的权而进行保险活动,即使投保人有正当理由信赖行为人经过合法授权而从事活动,但若没有与行为人成立民事法律关系,比如最终未订立保险合同,则不发生表见的法律后果。只有投保人基于此信赖与该无权人成立了民事法律关系,才成立保险表见。保险合同已经订立则视为保险人对无权行为的追认或者弃权,保险人应遵循禁止反言原则,承担保险责任,但以合同责任为限;如保险合同尚未订立,根据《合同法》第42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3)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的规定,保险人应承担由此产生的为签订保险合同而支出的相关费用等信赖利益的损失。

5、保险人对外表授权的形成主观上存在过错

表见的构成要件有单一要件说和双重要件说之争,争论的焦点在于表见的成立,是否要以被人主观上具有过错为必要条件。保险表见的确立主要是为了维护交易安全,保护善意投保人的利益。在是否以被人主观上有过错为要件,持否定意见的认为保险表见制度在维护保险交易环境和保险人利益之间,应牺牲保险人的利益。

本文认为,让保险人承担无过错责任,过分保护了投保人的利益而忽视了无过错保险人的意志和利益,也忽视了无权人的过错和责任,显然违反了民法的公平、自愿和过失责任原则,也违背了确立保险表见制度的初衷。单一要件说虽为多数学者认可,我国合同法第49条也持此观点,但笔者认为双重要件说更能顺应制度发展的要求。实践中,持双重要件说不一定有损表见的适用。事实上只有保险人存有一定过错,才会形成“外表授权”的表象,投保人才有可能“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无权人具有代表权。法律应当平衡保险人和投保人利益,在保险人自身没有过错的情形下,无权人的行为不构成表见。

保险表见制度范文篇4

[关键词]表见外表授权善意且无过失

世界保险业的发展与完善的保险制度密不可分,在发达国家保险业广泛采用制,保险成为最为普遍的保险行为模式。保险制度是人们为矫正保险市场交易障碍、增加保险市场交易效率而采取的一种经营形式。保险制度的引入有利于降低保险公司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保险业务在不同地方、不同区域协调发展,依靠中介机构进行销售及服务是我国未来保险业经营的主要模式。

一方面,保险个人人的高速发展为我国保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保险业特别是人寿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保险人功不可没。据《2006年第二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总保费收入为3080.28亿元,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的保费收入为2427.78亿元,约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78.82%,在保险中介渠道实现的保费中,保险个人人实现的保费收入最多,达1421.02亿元,占46.13%。另一方面,由于对保险人管理跟不上保险人队伍的发展速度,由保险引发的问题日益增多,影响保险企业的诚信形象和我国保险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对外表看似有权而实际无权的行为保险公司是否要承担保险责任?按照《合同法》第49条对表见的规定“行为人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以被人的名义订立的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权的,该行为有效”。只要善意第三人有理由相信人有权限,此行为有效,被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表见制度的设立是为了维护交易安全,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对保险活动而言,是为了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但被人即保险人却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从民法的公平原则考虑,如何平衡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利益又成为了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保险法>的决定》。表见制度的引入,是此次《保险法》修改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被有关人士称为“新《保险法》将在规范市场、培育诚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突出表现”。

保险表见的概念及立法规定

1、保险表见的概念

关于保险表见的概念,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提法有两种:一是认为“保险表见就是指保险人虽然没有得到保险人的授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的行为,只要投保人有理由相信保险人有权,保险人应承担责任的一种特殊的无权保险”;二是认为“保险表见是指没有合法授权的人以保险人的名义从事各种保险活动,而其相应的法律后果由保险人承担的法律行为”。本文认为,第一种说法把保险表见仅适用于保险合同订立阶段而显得太局限,而第二种说法没有考虑到投保人的主观状态是否为善意且无过失,所以两种说法都存在不够完善之处。本文以表见的理论为基础,从学理的角度将保险表见界定为:所谓保险表见,本属于无权,但因保险人与无权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外表授权的特征,致使善意且无过失的投保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保险权,而与其发生保险业务行为,使之发生与有权相同的法律效果,保险人承担其相应的保险责任。

2、《合同法》关于表见的规定

在我国新合同法颁布以前的民事立法中,并无表见的明确规定。一般的民事活动,人必须在权限内,以被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才由被人承担。对于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被人追认,才承担民事责任。否则由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合同法》第48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以被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人追认,对被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由此可见,被人对人的无权行为只有在事后追认才承担责任。一旦被人予以追认,该无权所订立的合同自始有效。同样,被人拒绝追认,因无权所订立的合同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然而,这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法律制度。这种不完整的法律制度为被人逃脱责任留下隐患,为使被人对看似有权而实际无权的行为后果负责,保护交易秩序和相对人的利益,必须在法律上引入表见制度,以便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法律制度。我国合同法首次正式规定了表见制度,根据规定,因表见而订立的合同不再是效力待定合同,而是有效合同,对被人直接发生预期后果的法律效力,被人不能以人无权为由而拒绝承担责任。合同法上的交易安全是交易环境应当有的一种确定状态,应当获得法律的肯定性评价。

3、《保险法》关于表见的规定

在保险活动中,由于保险人业务管理的疏忽,或者个别保险人法制观念淡薄、业务素质低下,加之受高额费或佣金的驱使,保险表见时常发生。为维护保险交易安全、鼓励交易、倡导效率、保护善意相对人的利益,《保险法》在修改时特别引入了表见制度。新《保险法》第128条第2款规定:“保险人为保险人代为办理保险业务,有超越权限行为,投保人有理由相信其有权,并已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应当承担保险责任;但是保险人可以依法追究越权的保险人的责任。”这标志着保险表见制度正式通过立法的形式得以确立,其目的在于规范和约束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关系,维护保险交易安全,保护善意且无过错的投保人对保险人的信赖利益,同时肯定了保险表见制度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4、二者的比较分析

《保险法》对表见的规定与《合同法》的规定基本一致。《保险法》所称的“保险人”、“保险人”和“投保人”分别与《合同法》所称的“行为人”(无权人)、“被人”和“相对人”相对应。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规定“保险人可以依法追究越权的保险人的责任”,明确了追偿原则,体现了法律既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利益,又兼顾到对保险人利益的保护,平衡了多方的利益;二是将无权的表现形式规定为“超越权限”,而没有明确规定无权和权终止这两种情况。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一一《保险法》所指的“超越权限”是否已经包含了《合同法》所规定的三种情形呢,还是仅仅确指《合同法》所称的“超越权”一种情况?学者们各持己见,有的认为《保险法》所指的“有超越权限行为”应当包括《合同法》规定的三种情况,而非仅指其中“超越权”这一种情况。有的则认为“有超越权限行为”仅仅指《合同法》中“超越权”这一种情况,不包括其它两种表见情形。

本文赞同后一种观点,理由如下:第一,“有超越权限行为”成立的前提必须是存在合法的关系,拥有权,如果没有权,何来超越权限的行为?第二,从立法实践来看,如果《保险法》所指的“有超越权限行为”包括了《合同法》所规定的三种表见情形,那么《保险法》就没有必要再做出专门的规定;第三,《保险法》作为特别法,可以根据保险关系的特点,做出与《合同法》不同的特殊规定。本文认为,新《保险法》中之所以只规定了“超越权”这一种情形,是因为立法者与监管部门在引入表见制度保护善意投保人利益的同时,考虑到保险人的责任风险,为保护保险人的利益而缩小其承担表见责任范围,但是却使善意相对人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人无需承担因没有权与权终止后产生保险表见的法律后果。然而在保险实务中,这两种却是产生保险表见最常见的情形。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是由于保险人主观过错导致的外表授权,善意且无过失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相信其有合法的权而与之进行保险活动,即使行为人没有权或权已经终止。保险人应承担由此产生的保险表见的法律后果。法律不能因保护保险人的利益而置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利益于不顾.《保险法》中有关表见的规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保险表见构成要件分析

保险属于民事的一种,因此表见的一般构成要件也适用于保险表见。具体来说,判断保险行为是否构成保险表见,应具备以下要件:

1、行为人未获得本人的授权

现代各国通说认为,授权行为是一种有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应以意思表示为之,至于本人是向人做出(内部授权),还是向相对人做出(外部授权),均无不可。而且,权之授与,亦得默示为之。无权是表见成立的前提条件,如果是获得合法授权,就不存在表见。保险权的行使同样必须获得保险人的合法授权,保险人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权限、权起止时间,只有在权限范围及权利有效期内,保险人的为有权。一旦超越权限或权终止后,仍以保险人的名义实施保险行为,就属没有权而为的行为。保险表见的成立以人没有保险人的合法授权为条件,人与保险人之间一般存在某种关系,或者双方存在委托关系,只是人超越委托权限;或者曾经有过委托关系;或者有其他可以使相对人误以为行为人是有权的联系。

2、具有使投保人相信其有权的事实和理由

保险表见中“投保人有理由相信其有权”表明客观上存在授权表象,使投保人相信行为人具有权。所谓授权表象,指本人的授权行为已经在外部形成了一种表象,从而使相对人有合理理由相信行为人已经获得了本人的授权。授权表象,在有的著作中被称为“外表授权”。存在外表授权是成立保险表见的根据。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无法证明其相信行为人有权是有充分的理由,即不存在外表授权,则保险表见不成立,无权人的行为对保险人不产生任何法律效力,投保人和保险人对各自的民事行为负责。何谓“正当理由”,应依其实施法律行为的具体情形加以判断。例如,保险人手持印有保险人印章的保险凭证与投保人进行保险活动,投保人以此认为人享有合法权,则构成保险表见。值得注意的是,认定的“正当理由”不应是投保人的主观臆断,而是有充分的证据佐证事实存在一些足以将行为人与保险人联系起来的表象。

3、相对人主观上须为善意且无过失

所谓善意且无过失,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不知道行为人的行为欠缺权,而且这种不知情不能归咎于他们的疏忽或懈怠。对于第三人是否具有过失,英美法采取“合理人”(reasonableperson)标准,即“当一项交易到了如此非正常状态,以至于任何一个合理人处于第三人的地位都会对此进行查询,就不构成不容否认的”。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明知行为人无权或根据通常情况应当知道行为人无权,则不构成保险表见。如何确定相对人是否知道行为人无本人授与权的事实,举证责任在于本人。就相对人而言,其只要证明权利外观的存在,即其有理由或根据认为行为人有事实上的权,即可推定其为善意且无过失。其对权利外观的证明过程也就是对自己主观上出于善意且无过失的证明过程,这种证明方法谓之事实自证的方法。就本人而言,其主张相对人知道行为人没有获得自己的授权,必须为此提供证据,否则,相对人主观上出于善意且无过失的推定不可推翻。

4、投保人已与无权的行为人达成民事法律关系

行为人无合法的权而进行保险活动,即使投保人有正当理由信赖行为人经过合法授权而从事活动,但若没有与行为人成立民事法律关系,比如最终未订立保险合同,则不发生表见的法律后果。只有投保人基于此信赖与该无权人成立了民事法律关系,才成立保险表见。保险合同已经订立则视为保险人对无权行为的追认或者弃权,保险人应遵循禁止反言原则,承担保险责任,但以合同责任为限;如保险合同尚未订立,根据《合同法》第42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3)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的规定,保险人应承担由此产生的为签订保险合同而支出的相关费用等信赖利益的损失。

5、保险人对外表授权的形成主观上存在过错

保险表见制度范文篇5

一、保险表见的界定及法律后果

保险表见是指行为人(包括但不限于保险中介机构和保险营销员)没有权而进行保险行为,相对方有正当理由相信其有权,则行为有效,被的保险公司应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在保险表见情形下,行为人的行为虽属无权,但第三人的善意,即保险消费者不知道其无权的事实,可以弥补权缺陷,从而在法律上将此种视为完全有效的,保险公司应当承担保险责任,然后再向无权人追偿。由于保险表见是保险无权的一种特殊形式,第三人在寻求法律救济时,也可不依据表见主张权利,而是按照一般无权的相关规定,直接要求无权人承担法律责任。通过这种制度设计,使消费者在对方无权而自己又不知情时获得更为充分的救济,同时避免对消费者提出过于苛刻的注意义务要求,致其在购买保险时心存顾忌,缺少交易安全感。

二、保险表见的构成要件分析

为均衡当事各方利益,在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同时,将保险公司的责任也限制在合理范围内,保险表见的成立须符合一定的条件,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行为人以保险公司名义所做的行为。保险表见本质上为无权,因此其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当事人无权,但仍然以保险公司的名义从事行为,包括三种情形,其一为越权,即人在权限之外进行行为,在权限之外也属于无权,是无权的一种形式;其二为权因故消灭后继续行为;其三为自始至终无权而进行行为。

二是所的行为必须为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所的行为应符合民事法律行为构成要件,如人资格终止后,其留存的保单没有及时移交保险公司,而继续对外销售,此销售行为完全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可以构成表见。所的行为若为违法行为,如营销员或机构代保险公司办理洗钱等违法业务,则不能构成合法的,更不可能构成表见。

三是消费者须善意且无过失。善意指消费者不知行为人无权,如果明知其行为属无权,而仍然与之交易,则不构成表见。无过失指消费者不知道行为人无权不是由于自己疏忽大意的过失引起的,虽尽必要的注意义务,但仍没有发现行为人无权的事实。“无过失”是对“善意”的进一步要求。表见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权益,非善意者不在此制度保障范围内。

四是被的保险公司具有可归责性。保险公司应尽必要的注意义务,以防无权行为的发生,若违反此义务,便视为可归责。如保险公司明知他人的行为,或表示为其人而不作否认表示;保险公司限制、取消人的权,但没有以合理方式让消费者知晓等。保险公司的作为或不作为导致消费者相信行为人有权,消费者对无权人的合理信赖是成立保险表见的重要条件。

三、认定保险表见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消费者的注意义务和谨慎义务。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应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和谨慎义务,这种要求对一个理性的交易人并不为过,其也是确保交易安全的基本条件,但问题在于此种注意义务和谨慎义务以达到何种程度为宜,实践中如何掌握判断消费者是否违反注意义务和谨慎义务的标准,比如现实中常出现的营销员擅自承诺保险合同外的利益和保障,夸大产品功能的现象,有的消费者能够识破,而有的则没能识破,不同消费者的教育、经历背景不同,辨别能力也不同,显然不能一概认定被欺骗的消费者都没有尽到注意义务和谨慎义务。认定消费者是否尽到注意义务和谨慎义务的标准不宜过高,只要尽到普通人的一般注意义务和谨慎义务便可,当然,判断消费者是否尽到普通人的注意义务和谨慎义务,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应根据社会现实状况和公众普遍能够接受的程度和标准进行衡量。

(二)保险公司的过失问题。保险表见是否以保险公司存在过失为要件存在争议。否定者认为保险公司应承担严格责任,是否有过失不影响表见的成立,以充分保护善意消费者的利益。但从利益均衡的角度看,保险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承担严格责任过于苛刻,若无正当理由,不能为保护一方利益而损害另一方利益。如行为人伪造保单和签章进行诈骗,若保险公司在其中没有任何过错却要求其承担保险责任,便显失公允,类推至其他情形,将导致人人皆时时惶恐法律责任的不期而至。保险公司是否有过失以其是否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和管理义务为准,如保单被盗或丢失后不及时向公众告知;作出导致消费者相信无权人有权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意思表示等,均可视为过失。由于保险公司在经济、管理和技术上的强势地位,对其注意义务的要求可高于对消费者注意义务的要求。消费者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和谨慎义务,同时保险公司存在一定的过失,共同构成消费者“合理信赖”的基础。

(三)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同样由于保险公司处强势地位,应加大其举证责任。保险表见的举证通常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消费者是否善意及是否存在过失。二是保险公司是否存在过失以及其过失与无权行为发生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考虑双方地位的强弱之分,对保险公司应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具体而言,消费者应对其善意、无过失举证,一般来说,只要具有引起消费者“合理信赖”的事实,便可推定其善意且无过失,是否存在“合理信赖”的事实由消费者举证,消费者提供的“事实”是否达到导致其“合理信赖”的程度则由法官裁定;保险公司若认为消费者为恶意或存在过失,如消费者明知人无权而仍然交易,保险公司应提供相应证据。消费者无需对保险公司存在过失、及其过失与无权行为有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只要保险公司不能证明其不存在过失、或其过失与无权行为没有因果关系,便推定其存在过失且因果关系成立。

四、对几类典型行为的具体分析

现实中因保险中介机构或保险营销员侵害消费者或保险公司利益进而引发纠纷的现象不在少数,其中有的构成表见,有的构成民事侵权,有的则构成犯罪。

(一)资格终止后继续销售原公司产品。现实中一些保险中介机构在与保险公司终止关系,或保险营销员在离开原公司后,继续销售原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是否构成表见要具体分析。如果因保险公司过失没有及时回收留存在人手中的保单或文书,致使消费者误认人具有资格,则一般构成表见;如果保险公司对终止关系的事实通过一定形式进行公示,并收回各种表明权的证件文书,而消费者由于失察而与之交易,则不应构成表见,无权人应承担侵权责任。

(二)销售伪造的保单。行为人销售伪造的保单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保单本身为私自印制的假保单。二是保单虽为真保单,但保单上的签章是伪造的。此两种行为一般不构成表见行为,行为人的目的完全是为了骗取消费者钱财,其主观上存在诈骗的故意,客观上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实施了诈骗行为。如果达到较大数额,则构成合同诈骗罪;若数额较小,则构成民事侵权,在构成合同诈骗罪情况下,也不妨碍民事侵权的成立。但如果保险公司明知他人违规销售假保单而不表示反对,便为消费者“合理信赖”提供依据,此时可能同时成立合同诈骗、民事侵权和表见。

(三)误导欺诈消费者。这里的误导欺诈是指人在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时歪曲产品内容、提供违反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承诺,致使消费者因误解误信而购买保险、或购买不适合自身需要的保险等情形。误导欺诈消费者是否构成表见也要具体分析。如果人承诺的内容仅仅违反合同的约定,则可能构成表见,属于超越权限情况下的表见,但消费者应当就人的承诺内容举证;如果人承诺的内容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如承诺非未成年人父母的人可以为未成年人投保以死亡为保险金给付条件的保险等,则不应构成表见,因为任何人都不能以不清楚法律规定而主张自已善意或无过失。

(四)保险公司授权不明。现实中保险公司在与人签订委托合同时,有时对人的权限界定不很明确,从而导致纠纷。例如保险公司在授权时表示,人原则上不能打折销售保险产品,此种授权较为含糊,对人是否可打折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打折销售保险产品没有明示,如果最终消费者以打折方式从人处购买了保险产品,但不符合保险公司本意,便可能构成表见。由于授权不明的原因在于保险公司的过错,其应当承担由自己过错导致的不利后果。对此,我国《民法通则》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人负连带责任。

保险表见制度范文篇6

(一)离职人潜在风险的类型

一、保险合同关系存续期间,人在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人离职后客户提出质疑所引发的风险。例如人代替客户在相关资料上签字、虚假宣传夸大收益、侵吞客户保费或生存金等,在其离职后客户前来公司投诉,公司将由于无法收集证据而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这类风险在离职人风险体系中占比最大、发生率最高、管理中也最具难度。

二、保险权终止后,离职人仍以保险公司名义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给保险公司造成损失的风险。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保险人为保险人代为办理保险业务,有超越权限行为,投保人有理由相信其有权,并已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应当承担保险责任;但是保险人可以依法追究越权的保险人的责任。”从民商法理上讲,本条所指的行为是表见(现)行为,体现了对善意相对人即投保人的特别保护。

离职人表见属于权限延续型表见,是表见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实践中保险公司收回权时并未同时收回人名片、投保书及宣传数据等,产生足以令投保人相信权存续的假象,因此公司应当履行因行为所产生的义务。同时又因人已离职,公司行使追索权存在许多障碍,只能独自承担损失。实践中曾发生离职人利用原身份骗取客户保费潜逃的案例,给保险公司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三、离职人泄露其在职期间了解的公司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的隐性风险。在知识产权等精神性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的今天,人离职后故意或过失泄露公司秘密势必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离职人的风险管理

离职人的风险是应加以重点防范的,保险公司应完善自身规章制度、加强在职人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规范格式化保险合同。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关于保险人有明确的规定:“第一百二十五条保险人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手续费,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第一百二十七条:保险人委托保险人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应当与保险人签订委托协议,依法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及其它事项。”根据规定精神可知保险合同是保险人和保险人约定,由保险人以保险人的名义为保险人开展业务,并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保险的性质必须也只能是明示,所以书面委托协议是权存在的必备要件。保险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其构成要素是合同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合同主体无可非议的是保险人和保险人。客体是保险权。内容基本包括权限范围、期限、地域范围、佣金的提取标准和支付方式等。

为最大限度的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避免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纠纷,违约责任及有关双方在行政上的隶属管理关系也应作为合同要素,如保险人在行使权的同时应该遵守保险人的相关品质管理规定、保险人在人违反相关规定时有对其处以相应的行政、经济处罚的权力等。另外,如果在保险合同中将表见的规定作为单独的违约条款明确加以规范,人可能因为担心自己会承担法律责任而不敢越权,这样就避免了违约行为发生。在合同中应尽量明确误导投保人、代签字等行为的违约责任,明确违约金给付额度,这样可以产生威慑警示作用,使人在合同签订时就明确违约责任,减少离职人的风险因素。

二、加强人培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保险人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保险人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不得唆使、误导保险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

通常公司的培训主要侧重于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的培养,尤其是险种介绍、营销策略,而忽视了人的职业道德和纪律的传导和教育,这对于公司及人队伍的发展十分不利。

公司应强化两方面的培训力度:1、人应该遵循和了解的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的培训;除了宏观性、政策性的宣导诚信理念外,利用案例讲解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认定和处罚,进行分析判断,可以更直观、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人避免违规行为。2、有关公司各项后台操作程序的宣导,如核保一般规则、保全流程及应备文件等。例如要求保全申请不得代签字、建议缴费领取选用银行划款方式等。

三、完善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例如,人代客户缴纳保费或领取生存金,如果以现金形式办理则存在人侵吞客户财物的隐患,所以在相应的规定中应尽量提倡使用银行划款方式,避免现金交易,可以做到便捷和安全。

四、保险公司要加强和规范公司人信息管理。做到准确、全面的收集人的真实资料,及时更新人个人信息。在各支公司、营业部、营业组内部,要加强内部人员的微观管理。同时要建立离职人信息体系,完善人离职时各项交接工作制度,如某人屡遭投诉,则在其离职时有必要对其经手的所有保单通查,在其营业部、组内调查其一贯表现,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五、建立保险人离职处理制度。保险公司要及时收回其在职期间发放的名片、投保书及公司宣传资料。公司的相关材料(如投保书)中应该注明:“本公司只对合法人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所有合法人均应持有公司的有效证件,投保人在投保前应要求人出示其业务证件,并在填写投保书之前利用人提供的人代码及时核实人身份。”如果在保险公司已充分履行相应的注意、告知义务后仍然发生越权纠纷的,保险公司就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免责。

六、提高续期收费员的服务质量。一方面,及时寄发人变更通知书并主动与客户联系,如果客户对原人有意见可以及早提出,利于公司调查取证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提高续期服务质量,增强客户对公司续收员的满意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离职人的投诉率。

随着公司业务的逐步发展和营销队伍的逐渐壮大,加强离职人的风险管理势在必行。完善公司人管理制度,可以杜绝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减少损失,提高公司信誉,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因此,保险公司应从制度上、流程上加强人管理,以防范因人离职产生的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保险表见制度范文篇7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问题;对策建议

2006年起山东省社会保险开始编制基金预算,2010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标志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从政府预算中剥离出来,独立纳入预算管理体系。目前,所有的险种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预算底表的编制工作都在县(区)级,层级较多、环节较多,工作效率较低,且编报人员素质能力不一,预算管理水平不一,编报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从编制、审核、执行这三项最基础的具体工作出发,分析山东省预算现状,并对一些突出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社保基金预算是社保经办机构根据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计划和任务编制的,经规定程序审批的年度基金财务收支计划。目前,可将预算体系分为编报、审核、调整、执行四大体系。所谓编报环节即每年年度终了前,社保经办机构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时间、表式以及编制要求,根据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下年度基金收支预测,编制下年度基金预算草案。审核环节即草案编制后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财政部门及时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复执行,并报上级财政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备案后的社保基金预算不得随意调整,后续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应当编制社会保险基金调整预算,即为预算调整。预算执行即根据备案后的预算规模合理做好收支计划,基金收入和基金支出实现的过程。

一、山东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体制

2020山东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流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按照保险种类和统筹地区分别编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由统筹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审核汇总。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算草案由统筹地区医疗保障部门进行审核汇总。收入预算草案要会同税务机关共同编制。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程序调整为市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底表,经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全省基金预算草案,审核调整后形成全省草案。

(一)编制环节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预算草案的具体编制工作,一般为财务部门牵头。先编制预算底表,预算底表一般分为收入因素测算表、收入参数表、支出因素测算表、支出参数表,系统根据这几张表中的基础数据形成收支总表和基础资料表中的综合性数据。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的重点是收支总表和基础资料表。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预算收入为例,收入因素测算表和参数表中填列参保缴费人数、缴费工资总额、缴费率等基础数据,系统根据这些基础数据测算出社会保险费收入等综合性的数据。最终统筹地区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收支总表和基础资料表上报至财政部门审核。

(二)审核环节

预算审核环节分为“两上两下”四个阶段。“一上”阶段为统筹地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预算草案进行审核汇总,并报送至省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一下”阶段为省级完成预算草案审核工作,并向各社保经办部门反馈审核意见。“二上”阶段为各社保经办部门将调整后的预算草案和说明报送至省财政厅和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中央主管部门[1]。“二下”阶段为各社会保险经办部门根据审核意见进一步调整完善草案,并报省级审核。

(三)预算调整

每年10月份统筹地区社保经办部门可根据当年的特别事项和相关政策对预算进行调整,形成预算调整方案,报省级备案后按规定程序报同级人大批准。预算执行根据预算调整方案进行。

(四)预算执行

社保经办部门根据预算方案合理控制收入和支出,并按时填报预算执行报表,做好运行分析,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现状

目前,山东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报范围覆盖了所有险种,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指标包括社会保险费收入、财政补贴收入、利息收入、转移收入、其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等。社会保险费收入包括当期征缴收入、清欠收入、预缴收入、补缴收入、其他征缴收入。支出指标根据发放项目各险种各有不同,以养老保险为例,基金支出项目包括基本养老金支出、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支出、其他支出、转移支出、上解上级支出、补助下级支出。基金收支的测算模型为(N+1年预算数=第N年执行数×(1+综合增长率)+修正值),综合增长率的测算模型为同比增长率×权重1+三年平均增长率×权重2。

三、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部门之间权限不明,没有形成互动协调机制

各社会保险经办部门是预算草案的编制部门,也是预算的最终执行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保险经办部门。但是由于缺少严格的预算制度,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权限不明,此项工作往往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由于不直接参与保险业务的经办,财务部门往往不能掌握最精确的数据,使得预算草案的精确性大打折扣。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为例,收入部分的填报最基本的数据有上年末参保缴费人数,本年增加人数、减少人数,缴费基数总额等最关键的指标。这些因素需要社保经办机构各部门之间分工完成,分别测试分析。而这些因素财务通常无法掌握。

(二)基础数据获取难度大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预算的质量。以居民养老保险为例,在预算底表中“个人缴费收入”=“个人缴费人数”ד人均缴费标准”,“人均缴费标准”“个人缴费人数”在上年度的基础上进行预测。而“个人缴费人数”这个关键性指标按照预算中的口径难以在业务系统中获取。而这个庞大的数据量无法人工统计,在填报预算底表时通常需要根据往年实际征缴收入和对人均缴费标准的粗略测算倒挤出参保缴费人数,在这种情况下测算出的个人缴费收入很难做到有据可依。

(三)审核环节,重数字、轻文字,审核指标设置过于笼统

财政部门对预算结果进行审核,审核不通过的需要返回修改,有特殊情况无法修改的需要进行文字说明。文字说明部分往往暴露更多的特殊情况,应该更加严格的进行审核,文字说明部分应该有数据做支撑,有文件做依据。但对于文字说明审核不严格,理由是否充分、是否客观存在,并未进行严格地把控。另外,各地市之间情况差异大,指标设置一刀切。山东省内各个地市之间经济形势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各个保险收支变动差异也较大。如果使用统一指标进行审核,未免过于笼统,使得审核工作过于粗糙,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数据成为“漏网之鱼”。

(四)预算和执行相分离

预算实际是对资金的分配,只有执行才能使“分配”落到实处,实现预算的真正意义。但是基金支出多为刚性支出,难以控制,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出是每月的常规性支出,无法根据预算调整执行进度,导致了基金预算和执行相分离以及“重计划、轻执行”的现象[2]。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预算管理长效机制

应建立奖惩、考评、预算约束为一体的预算管理长效机制[3]。首先,为使预算编制工作有章可循,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形成互动协调的工作机制,出台预算管理制度尤为必要,制度应当严格划定各自的职责范围。其次,建立统一的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可设定一系列科学的考核指标,例如预算完成率、预算执行进度、预算编报效率等。

(二)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加强对基础数据的把控和审核

基础数据的质量至关重要,预算编制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预算的最终结果也是由基础数据层层推导出来的,可以说基础数据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对基金运行情况及未来趋势的判断。目前,以山东省的现状提高基础数据质量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础数据的获取离不开信息系统,提高数据质量首先要提高信息化水平,保障信息系统能够提供全面、准确的查询信息。另一方面,加强对预算底表的审核。基础数据大都是在预算底表填列,一直以来保险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缺乏对底表的审核。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为例,因素表和参数表中一些数据具有很强的勾稽关系,可以对预算底表填报系统进行完善,增加更加全面、完善的审核要点。

(三)根据预算合理安排执行进度

对于社保经办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应该对支出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可控的弹性支出项目应严格根据预算制定执行计划,对于基本养老金等刚性支出要想提高执行进度的合理性就要尽可能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对于财政部门,应加大对预算执行的监管力度,提高对预算执行的约束力[4]。对于财政部门,应加大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特别是对基金拨付申请的数额和项目按照预算执行进度进行审批。结语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已经纳入独立预算体系,但是由于参与部门多,编制内容有待细化,基金支出较为刚性等,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将功效真正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鲁财社〔2020〕32号文,4–6.

[2]杨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探析[J].东岳论丛,2014(03):161–165.

[3]徐翰威,徐全红.预算法运行中的全口径预算管理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19(06):58–63.

保险表见制度范文篇8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问题;对策建议

2006年起山东省社会保险开始编制基金预算,2010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标志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从政府预算中剥离出来,独立纳入预算管理体系。目前,所有的险种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预算底表的编制工作都在县(区)级,层级较多、环节较多,工作效率较低,且编报人员素质能力不一,预算管理水平不一,编报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从编制、审核、执行这三项最基础的具体工作出发,分析山东省预算现状,并对一些突出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社保基金预算是社保经办机构根据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计划和任务编制的,经规定程序审批的年度基金财务收支计划。目前,可将预算体系分为编报、审核、调整、执行四大体系。所谓编报环节即每年年度终了前,社保经办机构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时间、表式以及编制要求,根据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下年度基金收支预测,编制下年度基金预算草案。审核环节即草案编制后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财政部门及时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复执行,并报上级财政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备案后的社保基金预算不得随意调整,后续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应当编制社会保险基金调整预算,即为预算调整。预算执行即根据备案后的预算规模合理做好收支计划,基金收入和基金支出实现的过程。

一、山东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体制

2020山东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流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按照保险种类和统筹地区分别编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由统筹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审核汇总。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算草案由统筹地区医疗保障部门进行审核汇总。收入预算草案要会同税务机关共同编制。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程序调整为市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底表,经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全省基金预算草案,审核调整后形成全省草案。(一)编制环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预算草案的具体编制工作,一般为财务部门牵头。先编制预算底表,预算底表一般分为收入因素测算表、收入参数表、支出因素测算表、支出参数表,系统根据这几张表中的基础数据形成收支总表和基础资料表中的综合性数据。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的重点是收支总表和基础资料表。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预算收入为例,收入因素测算表和参数表中填列参保缴费人数、缴费工资总额、缴费率等基础数据,系统根据这些基础数据测算出社会保险费收入等综合性的数据。最终统筹地区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收支总表和基础资料表上报至财政部门审核。(二)审核环节。预算审核环节分为“两上两下”四个阶段。“一上”阶段为统筹地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预算草案进行审核汇总,并报送至省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一下”阶段为省级完成预算草案审核工作,并向各社保经办部门反馈审核意见。“二上”阶段为各社保经办部门将调整后的预算草案和说明报送至省财政厅和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中央主管部门[1]。“二下”阶段为各社会保险经办部门根据审核意见进一步调整完善草案,并报省级审核。(三)预算调整。每年10月份统筹地区社保经办部门可根据当年的特别事项和相关政策对预算进行调整,形成预算调整方案,报省级备案后按规定程序报同级人大批准。预算执行根据预算调整方案进行。(四)预算执行。社保经办部门根据预算方案合理控制收入和支出,并按时填报预算执行报表,做好运行分析,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现状

目前,山东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报范围覆盖了所有险种,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指标包括社会保险费收入、财政补贴收入、利息收入、转移收入、其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等。社会保险费收入包括当期征缴收入、清欠收入、预缴收入、补缴收入、其他征缴收入。支出指标根据发放项目各险种各有不同,以养老保险为例,基金支出项目包括基本养老金支出、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支出、其他支出、转移支出、上解上级支出、补助下级支出。基金收支的测算模型为(N+1年预算数=第N年执行数×(1+综合增长率)+修正值),综合增长率的测算模型为同比增长率×权重1+三年平均增长率×权重2。

三、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部门之间权限不明。,没有形成互动协调机制各社会保险经办部门是预算草案的编制部门,也是预算的最终执行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保险经办部门。但是由于缺少严格的预算制度,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权限不明,此项工作往往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由于不直接参与保险业务的经办,财务部门往往不能掌握最精确的数据,使得预算草案的精确性大打折扣。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为例,收入部分的填报最基本的数据有上年末参保缴费人数,本年增加人数、减少人数,缴费基数总额等最关键的指标。这些因素需要社保经办机构各部门之间分工完成,分别测试分析。而这些因素财务通常无法掌握。(二)基础数据获取难度大。基础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预算的质量。以居民养老保险为例,在预算底表中“个人缴费收入”=“个人缴费人数”ד人均缴费标准”,“人均缴费标准”“个人缴费人数”在上年度的基础上进行预测。而“个人缴费人数”这个关键性指标按照预算中的口径难以在业务系统中获取。而这个庞大的数据量无法人工统计,在填报预算底表时通常需要根据往年实际征缴收入和对人均缴费标准的粗略测算倒挤出参保缴费人数,在这种情况下测算出的个人缴费收入很难做到有据可依。(三)审核环节,重数字、轻文字,审核指标设置过于笼统。财政部门对预算结果进行审核,审核不通过的需要返回修改,有特殊情况无法修改的需要进行文字说明。文字说明部分往往暴露更多的特殊情况,应该更加严格的进行审核,文字说明部分应该有数据做支撑,有文件做依据。但对于文字说明审核不严格,理由是否充分、是否客观存在,并未进行严格地把控。另外,各地市之间情况差异大,指标设置一刀切。山东省内各个地市之间经济形势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各个保险收支变动差异也较大。如果使用统一指标进行审核,未免过于笼统,使得审核工作过于粗糙,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数据成为“漏网之鱼”。(四)预算和执行相分离。预算实际是对资金的分配,只有执行才能使“分配”落到实处,实现预算的真正意义。但是基金支出多为刚性支出,难以控制,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出是每月的常规性支出,无法根据预算调整执行进度,导致了基金预算和执行相分离以及“重计划、轻执行”的现象[2]。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预算管理长效机制。应建立奖惩、考评、预算约束为一体的预算管理长效机制[3]。首先,为使预算编制工作有章可循,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形成互动协调的工作机制,出台预算管理制度尤为必要,制度应当严格划定各自的职责范围。其次,建立统一的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可设定一系列科学的考核指标,例如预算完成率、预算执行进度、预算编报效率等。(二)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加强对基础数据的把控和审核。基础数据的质量至关重要,预算编制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预算的最终结果也是由基础数据层层推导出来的,可以说基础数据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对基金运行情况及未来趋势的判断。目前,以山东省的现状提高基础数据质量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础数据的获取离不开信息系统,提高数据质量首先要提高信息化水平,保障信息系统能够提供全面、准确的查询信息。另一方面,加强对预算底表的审核。基础数据大都是在预算底表填列,一直以来保险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缺乏对底表的审核。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为例,因素表和参数表中一些数据具有很强的勾稽关系,可以对预算底表填报系统进行完善,增加更加全面、完善的审核要点。(三)根据预算合理安排执行进度。对于社保经办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应该对支出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可控的弹性支出项目应严格根据预算制定执行计划,对于基本养老金等刚性支出要想提高执行进度的合理性就要尽可能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对于财政部门,应加大对预算执行的监管力度,提高对预算执行的约束力[4]。对于财政部门,应加大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特别是对基金拨付申请的数额和项目按照预算执行进度进行审批。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已经纳入独立预算体系,但是由于参与部门多,编制内容有待细化,基金支出较为刚性等,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将功效真正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鲁财社〔2020〕32号文,4–6.

[2]杨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探析[J].东岳论丛,2014(03):161–165.

[3]徐翰威,徐全红.预算法运行中的全口径预算管理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19(06):58–63.

保险表见制度范文篇9

根据吕祖善省长对省审计厅报送信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存入当地商业银行少计利息问题值得重视”的批示(祖善第1234号)要求,为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使我省的社会保险基金不受损失,经研究,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决定联合对社会保险基金存款优惠利率执行情况实施专项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内容

1.养老保险基金存款优惠利率从年1月1日至今的执行情况。

2.医疗保险基金存款优惠利率从年1月1日至今的执行情况。

3.**年度社会保险基金存储及利息收入情况。

4.社会保险结余基金安排情况。

5.收入户(包括国库收入过渡户)、支出户、财政专户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情况。

二、检查方式

本次检查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先由各级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进行自查,各市负责对所属县(市、区)的抽查及检查表的汇总上报工作,省里负责对全省的抽查工作。

三、检查要求

1.**年1月31日前,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对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养老保险基金活期存款实行优惠利率的通知》(银发〔**〕567号)(见附件3)、《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44号)、《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浙财社字〔**〕8号)(见附件4)、《浙江省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实施细则》(浙财社字〔**〕86号)及“浙江省财政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印发《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的通知”(浙财会〔**〕256号)等有关文件规定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报告(包括整改意见)及《社会保险基金存款优惠利率执行情况专项检查表》(表格附后)分别上报各市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

2.各市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在**年2月底前,完成对所属各县(市、区)的抽查工作,并将市本级及所属各县(市、区)调查表汇总后连同各县(市、区)的自查报告及基层表分别报省劳动保障厅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处、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

3.**年3月底前,各市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将市本级及所属县(市、区)《社会保险基金存款补息情况表》汇总后连同基层表分别报省劳动保障厅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处、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

保险表见制度范文篇10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号)精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城市低保对象医疗难问题,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资助低保对象参加医疗保险,使低保对象在遇到大病时能得到及时救助,并逐步实现多层次、多途径的城市低保对象医疗保障体系。

第三条市民政局、市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是实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行政主管部门,市民政局负责参保人员的确定和医疗保险费的筹措、缴纳;市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所属的医疗保险办公室负责具体医疗保险业务。

第四条市财政局、民政局、卫生局、保险公司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共同搞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

第二章救助的范围和对象

第五条凡经市民政局审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均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医疗保险待遇。

第三章医疗保险费的来源和缴费的标准

第六条按照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住院医疗保险条款》,每人每年收取38元保险费。

第七条资金来源:上级补助我市116万元,要求试点县一比一配比,根据我市财政状况,经省民政厅同意配套70万元。

第四章治疗的范围

第八条本办法所指的治疗范围是指《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中规定的五种大病。

即:1、慢性肾功能衰竭

2、恶性肿瘤

3、再生障碍性贫血

4、重症肝炎

5、精神病

第九条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款,将下列八种大病纳入保险赔付范围之内。

即:1、糖尿病(合并感染或有心、肾、眼、神经并发症之一者)。

2、尿毒症的透析治疗。

3、恶性肿瘤的放疗、化疗。

4、器官移植的抗排异治疗。

5、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

6、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心、肺、肾、肝及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者)。

7、白血病(需继续化疗者)。

8、风心病(出现心功能不全者)。

第十条凡参保居民遇以上13种大病需救治的应到指定医院治疗。*市定点医院为:吉林省结核病医院、*市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遇特殊病情需转往上级和省外治疗的须经市民政局和保险公司共同审核、审批。

第五章赔付比例

第十一条参保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医疗费用和住院当天发生的门诊医疗费,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用药范围》予以赔付。赔付比例如下:

1000元以内给付30%

1001元—3000元给付40%

3001元—5000元给付45%

5001元—8000元给付50%

8000元以上给付55%

一个保险期限为一年,此间累计给付金额以不超过10000元为限。

第六章申请治疗和报销程序

第十二条享受低保待遇人员符合大病救助条件规定需要救助治疗时,应首先向居住地社区提出书面申请,由社区调查核实填写《*市低保人员大病医疗保险救助申请审批表》,报街道办事处审核,再由街道办事处报市民政局审批登记后向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报案。并由社区张榜公布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