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分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1:17:22

SWOT分析

SWOT分析范文篇1

SWOT分析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本文利用这一分析方法开展乌审旗城市营销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分析,为乌审旗城市营销实践提供参考。

(一)优势(S)分析

1.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乌审旗历史悠久,是“鄂尔多斯(河套)人”的故乡、“独贵龙”运动的策源地,享有“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中国鄂尔多斯歌舞之乡”、“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的美誉。乌审旗还被内蒙古文化厅命名为“蒙古族民间诗歌(口头诗)之乡”、“敖伦呼日胡之乡”;被批准建设成为朝岱嘎查原生态文化保护基地。“萨拉乌苏”、“乌审召”、“独贵龙”、“察罕苏力德”等文化品牌享誉全国。这些都充分证明乌审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和增强城市魅力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2.自然资源富集乌审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多种资源共生。已勘探发现苏里格、乌审、长庆、大牛地四个超千亿m3的大气田,天然气探明储量1.2万亿m3,远景储量3.6万亿m3,被誉为“中国天然气之乡”;煤层气探明储量1.38万亿m3;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品质优良,探明储量520亿吨,预测储量1000亿吨以上。陶土、泥炭、石英砂、白垩土、“乌审土”等矿产资源储量也十分可观,极具开发价值。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穿境而过,过境长度80公里。境内巴图湾水库是自治区西部最大的水库,总库容1亿m3,现正在开发为生态旅游区。地下水埋藏浅、易开采,年可开采量达3.7亿m3。3.旅游资源独特乌审旗自然景观秀美,素有“塞外小江南”的美誉。广袤的大草原、浩瀚的毛乌素沙地、犹如点点繁星的天然碱湖,构成了乌审旗兼具大漠粗犷与水乡秀丽的独特自然景观。目前乌审旗已形成古遗址观光、红色旅游、蒙古族祭祀游、生态观光和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等多元旅游格局,重点开发了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巴图湾生态度假、九足白徽和文贡梁古墓群、以席尼喇嘛本人及“独贵龙”运动为核心的红色旅游、苏里格天然气田和乌审召工业园区、牧区大寨、乌审召、统万城遗址旅游、沙地围猎狩猎等九个旅游产品。4.城市基础设施完善近年来,乌审旗新建、改建地方公路50余条800多km,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15km,启动建设4条铁路,形成了完善的交通网络。建成220KVA变电站4座、110KVA变电站9座,基本具备双电源双回路供电条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现了15年免费民族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公立医疗机构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建立5.4万多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免费为4400多名妇女开展“两癌”筛查。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农牧民“信息百事通”工程、11个苏木镇文博馆、6个苏木镇一级综合文化站、64个嘎查村和社区文化室,旗文化馆晋升为国家县级一级馆。

(二)劣势(W)分析

1.人才匮乏人力资本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人力资本的缺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人力资源与城市的教育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乌审旗自身没有高校和科研单位,所以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乌审旗在城市吸引来方面不能和呼包鄂等大中城市相比,又缺乏高新技术企业,所以很难引入高素质的人才。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乌审旗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和大量投资,没有形成创新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因为长期以来政府把发展的眼光放在资源开发上,不重视对创新的投入,加之各部门缺乏有效配合,很难形成有效的创新环境,从而导致公共创新体制不健全,不能为创新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3.品牌企业少品牌企业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一家知名的品牌企业很可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乌审旗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不利于资金和人才的引进。4.产业结构不合理乌审旗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74:21,第二产业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而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开发,这充分说明现阶段乌审旗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非常高。虽然乌审旗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但短时间内依靠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的局面很难改变。

(三)机会(O)分析

1.有利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达国家会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的转移。同时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之中,很多产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为乌审旗发挥自身优势,引入国际国内产业和资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经济正在平稳快速的发展,为乌审旗的发展提供了发育良好的国内市场。随着乌审旗工业基地战略的贯彻落实,依托丰富的资源,乌审旗会受到来自国内外投资者的更大的关注。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行我国把2011-2030年的西部大开发确立为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进入了西部大开发的冲刺阶段,在巩固原有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国家在这一阶段的政策为乌审旗的发展带来很多机遇。其中最重要的是为乌审旗吸引国内外的资金、人才、技术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3“.呼包鄂”经济圈的发展“呼包鄂”经济圈的建立和发展,吸引着国内外的视线。乌审旗处于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促进了乌审旗产业的升级,有利于乌审旗吸引投资、发展特色产业。4.区域间合作的不断深入从地理位置来看,乌审旗处于“呼包鄂”经济圈内,与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陕西榆林接壤。这样有利的位置,既可以与“呼包鄂”经济圈内的其他地区开展广泛的合作,同时又可以加强与榆林市的合作与交流。

(四)威胁(T)分析

1.来自竞争城市的威胁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乌审旗只是一个旗县,无论是政治经济地位,还是综合竞争力,都不能与呼市、包头、东胜、榆林相提并论。同时与鄂尔多斯市的其他旗县相比较,特别是与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相比较,乌审旗只在综合区位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其余方面均存在明显差距。2.来自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在我国,对于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来说,一定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然而资源开发往往伴生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富差距悬殊等多种问题,造成可持续发展的隐患。而一旦资源枯竭,城市必然走向衰落。3.来自主导产业的风险乌审旗的主导产业是各类资源性产业,国家目前对于各类资源产业调控的力度在不断加强。这对乌审旗经济发展的影响会很大,很可能带来城市经济的波动,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随着主导产业调控风险的不断加大,城市可持续发展存在很大困难。

二、乌审旗城市营销战略

基于以上SWOT分析,乌审旗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明显,机遇重重,但其劣势和威胁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严重影响着乌审旗的城市发展。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城市营销战略,才能发挥优势,抢抓机遇,以大力促进城市积极发展。

(一)SO战略:把握机遇,扩大优势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行,为乌审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呼包鄂”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和区域间合作的不断深入,为乌审旗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乌审旗应该充分抓住机遇,扩大自身优势,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首先,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绿色工业、绿色农牧业,促进绿色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将发展现代工农业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不断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充分利用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推进绿色旅游业的发展。

(二)ST战略:认清优势,规避威胁

乌审旗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与周边城市的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压力,所以,乌审旗应该充分认清自身的优势,以规避这些威胁。乌审旗应该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WO战略:利用机遇,扭转劣势

乌审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企业较少、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劣势。这些劣势问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彻底解决,但乌审旗可以利用有利的发展机遇,扭转这些劣势。如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进一步争取更多的政策与资金的支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区域间合作,促进资金、技术的流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为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WT战略:减少劣势,弱化威胁

SWOT分析范文篇2

我国内部审计制度于1983年开始建立,至今已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及美国发生安然、世通会计造假案件以来,我国更加关注与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建设。中国也开始更多地借鉴和采用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也对我国的内部审计定义以及具体实施进行了一些修订,希望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内部审计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内部审计环境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组织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对其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适当战略的方法。在本文中,对我国内部审计环境的SWOT分析就是对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环境因素变化的国内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以及国际大的背景中遇到的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一)内部审计环境之优势分析。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必不可少的部分,对公司治理起着重要作用。内审部门能够及时获得企业生产经营与内部管理的最新资料,洞悉企业内部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是企业内部的免疫系统。鉴于企业内部审计的重大功能,2003审计署修订了与新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揭示着我国的内部审计从国家审计的辅助地位变为独立行使监督职能的,真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国关于内部审计准则与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具体而言,在1983年至今,我国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和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使内部审计对日益变化的经济形势和政府及企业的需求等宏观环境的变化也具备了更强的适应性。(二)内部审计环境之劣势分析。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审设立在企业内部,独立性较差,尤其当内部审计直接隶属于管理层(CEO)的领导之下,审计独立性更差,导致内部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较低。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较不完善,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与审计技术手段较国外相对落后,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也不够强,导致了我国内部审计的质量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三)内部审计环境之机遇分析。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腾飞,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得到更多体现,内部审计也将越来越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另外,我国政府也在大力加强“阳光政府”、“权力在阳光下”工程的建设,使得我国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提高和加强了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认同也为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机遇。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我国内部审计在审计技术与手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机遇”。(四)内部审计环境之威胁分析。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在给内部审计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威胁。具体而言,信息技术提高了审计效率,但与此同时内部审计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了,信息化技术的提高给内部审计信息安全带来了威胁,突发状况的出现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干扰也很容易给审计工作造成困难。“网络黑客”正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显著地威胁的代表。因此,我国在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时时刻刻提防信息技术给我国内部审计带来的威胁。信息化程度提高,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人工智能,削减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需求。除此之外,内部审计还存在一大威胁,即内部审计外包。国内的学者李益求(2015)认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活动对企业治理绩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孙凌云(2010)认为内审外包对于强化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具有积极作用;蒋国发(2004)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在于获得先进审计技术及优质服务、降低运营成本、降低成本、提高委托效益。这些研究支持了内部审计外包,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的上市公司和一部分中小公司也开始了内部审计外包。内部审计外包,将会威胁着企业内部审计岗位的存在和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也会威胁着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

三、研究结论

根据上文,我们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内部审计环境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内部审计环境的面临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因此,我国应正确对待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争取化劣势为优势,化威胁为挑战,使得我国内部审计得到健康发展。具体而言:(一)面对优势,我们应该采取增长型战略,充分利用机遇,大力发展内部审计,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国际趋同道路。(二)面对劣势,我们要冷静分析不足,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建设的积极经验,来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三)面对机遇,积极把握机遇,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机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法律法规的健全,大力发展我国内部审计。(四)面对威胁,积极应对,不能消极逃避。采取技术安全措施,充分应对网络信息安全威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技能,使得我们内部审计人员是高质量、高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使得信息化无法替代我们的工作。展望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把握内部审计环境现状,抓住机遇顺应形势进行调整,我国的内部审计就一定可以应对形势的变化,蓬勃发展。

作者:陈人杰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梁德华.基于SWOT分析法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3):207-209.

SWOT分析范文篇3

SWOT矩阵

SWOT矩阵分析是GE总裁杰克。韦尔奇提出的一种战略规划分析方法。其要点是组织必须在组织目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三者之间取得动态的平衡。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只有在与自身所拥有或将拥有的资源以及与众不同的能力相匹配情况下,才有可能变成为组织的机会。否则,组织就必须首先着眼于改善和提高自身的内部条件。

结合审计工作而言,就是把审计做为开放的组织,找出内部环境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s)及弱势(weaknesses)结合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通过内外部环境的动态综合分析建构SWOT矩阵,籍以确定审计今后相应的发展战略。

战略分析的四个象限

一、内部优势分析(S)

经过历年来的探索和发展,国家审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基本格局已经形成: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初步建立,并向综合财政审计展开;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进企业审计办法,实施真实性审计;适应反腐倡廉需要,初步建立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结合中心工作,突出了行业同步审计,不断深化各项专业审计。审计监督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审计执法力度加大。经制定审计法律法规,促进了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目前,审计署正组织制定国家审计20个通用准则和25个专业审计准则,基本构建一套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并充分体现国际公认审计原则的审计准则体系。审计实践中,开始实行审计行政执法责任制。此外,国家审计还具有以下基本优势:

(1)独立性强

一是组织上的独立性,审计机构是单独设置的,不隶属于其他任何部门或业务机构;二是工作上的独立性。审计人员是按照《宪法》、《审计法》等法律赋予的职责进行工作的,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种监督具有法律效力;三是人事上的独立性。有利于保持稳定性;四是经济上的独立性。不仅拥有检查权,而且拥有行政处理权、移送行政处理及提请司法处理权等,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2)强制性大

一是主导地位上的强制性。国家审计代表国家实施审计监督,并在业务上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这种管理、指导和监督是强制性的,是不以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意愿为转移的,构成了国家审计在整个审计组织体系中主导地区;二是审计立项上的强制性。以法定程度和自我工作需要为主要依据的,而不受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方面的左右和干涉;三是审查权限上的强制性。国家审计机关是行为主体,其审计程序、审计方法方式的运用或选用是以完成审计任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为指导原则的,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活动中的配合情况尽管也影响着审计工作效果,但总体上讲,被审计单位必须无条件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四是审计处理上的强制性。部门或单位没有或不准备主动、自觉执行或协助执行审计决定时,审计机关可采取相应措施使审计结果得到强制执行。

(3)权威性高

一是规范国家审计行为的《审计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地位;二是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根据《宪法》规定直接在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行政首脑的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并向其负责和报告工作,不受本地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使国家审计具有代表行使监督权力的权威性;三是根据《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不但可以对各级政府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监督,还可以对经济执法部门如财政、税专、金融、工商行政、物价、海关等专业经济监督部门进行“再监督”的特性,促使其依法履行监督职责。不仅可对微观层次进行监督,而且可对宏观管理层次加以监督。由于审计机关专司审计监督,不承担其它业务工作,与其监督对象无直接利害关系,居于客观公正的超脱地位,其监督工作更具有权威性。

(4)综合性广

国家审计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一方面,具有监督面广的特点,它通过对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查、鉴证、评价,从不同侧面、不同环节上监视着经济活动的运行轨迹,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其他经济监督无法替代的综合性作用,另一方面具有监督层次广的特点,不仅可通过大量的微观审计,直接督导微观主体依法开展经济活动,促进宏观调控措施在微观层次的落实和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能够通过对广泛的微观审计活动的综合分析,向决策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促进宏观调控的改进与完善,间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此外,一般的专业经济监督,其监督职能只是在特定范围内的单项监督,而国家审计,则可以对这些专业经济形式各业务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与再监督,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经济监督网络,加之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国家审计监督具有独立性强、强制性大、权威性高的特点,使国家审计监督具有一定综合协调作用。

二、内部劣势分析(W)

(1)、随着经济的发展,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突破了行业和地区的限制,不断地流动和组合。而目前审计仍以分工为标准、孤立地、非系统地监督某一行业、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就难以找到系统运行的症结。

(2)、从总体上看,现在审计署制定了38个审计规范,《审计法实施条例》也颁布了,应该说国家审计的法制化,规范性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但面对审计环境的变化。还有差距,还要加快改进、完善。当前在审计实务执行过程中受行政长官的言语和口头文件影响,而法定的基本工作任务却往往被忽视。目前审计准则还落足在形式和程序的规范,对内在质量和内容的规范注重不充分,审计评价处于模糊定位阶段,没有量化标准使得审计质量因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而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对审计质量的考核和控制因无硬件性的衡量标准而流于形式的状态。

(3)、审计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综观世界审计,审计方法已逐步从帐户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过渡,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最显著特点是把审计力量用在刀口上(即高风险领域),力求提高审计效率。这种方法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减少了经验判断的随意性,审计结果更为客观公正。但目前我国的审计还处于制度基础审计,有的地方甚至仍采用原始的帐项基础审计,并且毫无风险意识,这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对现代审计的要求。目前,我国审计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不仅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明显落后于被审计单位利用计算机的现状,处于滞后状态。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审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已日显紧迫。

(4)、审计人员的单一财会型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存在审计人员素质不适应,一是指导思想不适应。就事论事,缺乏宏观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知识、技能、手段不适应。

三、外部机遇分析(O)

(1)、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规范为审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入WTO后,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要受到世贸规则的约束,将更加规范。在这种条件下,审计机关就不需花大量的时间在查错防弊上,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提高效益上。

(2)、促进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提高,为政府审计创造了发展的机会。由于世贸规则要求政府机关提高工作的透明度。而对外提供真实的信息资料是透明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促进政府机关提高透明度这一方面,审计机关应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审计提高政府机关信息资料的真实可性度,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并向社会公布对政府机关的审计结果,这就为政府审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机。一方面要求审计机关加强对政府机关的监督,另一方面也要求审计机关拓宽审计领域,探索开展绩效审计。

(3)、政府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为审计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加入WTO后,国家将对财政金融体制作出相应的改革,如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等。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都对政府审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是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使得政府审计机关对财政资金的监督成为国家预算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二是政府审计将会在国家预算管理、金融监管等宠观领域发挥作用。

(4)、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认同为审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对外开放的发展,政府部门、经济组织、社会公众等各个方面对审计的了解会增加,这会为审计机关创造两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一是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会增加,希望对国家的财政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开展审计,希望并了解审计的结果。二是使用国家资产就要接受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这种理念会深入人心。被审计单位会更加配合审计工作,为审计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四、外部挑战分析(T)

(1)。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范围将面临挑战。主要体现在:1)外资在多个领域进入中国后,多元投资主体的经济组织大量存在,哪些单位应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哪些单位不应由审计机关审计,需要作出重新划分。传统的国有经济组织数量将会下降,这样会直接影响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范围。2)会计市场的开放,政府审计的业务范围也会受到社会审计组织的挑战,如建设项目的一些审计内容,外资项目的审计等。3)传统审计事项也存在与其他审计组织的职责分工,如对商业银行的审计。那些内容应由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哪些内容应由社会审计组织来审计,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以什么方式体现,社会审计的结果以什么方式体现,这些都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协调,以减少重复审计。

(2)。审计依据(或称判断标准)的变化。1)入世后政府规则的变化要求改变审计的判断标准。审计机关在审计中要使用政府的制度、规定等作为判断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合法性的标准。入世后各个政府机关都在对相应的法规、制度进行调整,这些调整将直接改变审计的判断标准。审计机关必须及时了解相应的变化,以正确作出审计结论。2)入世后有关业务交易适用的规则要采用国际规则,也要求改变审计的判断标准。入世后有些国际规则将要求国内的经济组织遵守,这些规则就直接成了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判断标准。3)走出国门的交易,其适用规则的变化要求改变审计的判断标准。当国内经济组织在国外参与经济活动时,其行为要受到所在国的法律约束,审计机关在对这类业务进行审计时,就应考虑所在国的环境,以选择正确的判断标准。

(3)。审计机关的审计内容面临调整和规范。1)入世后国民待遇原则不仅适用于外资企业,也适用于国内企业。这就要求调整对国内企业审计的内容,以减少对国内企业的重复监督和检查,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审计机关对企业的审计将更注重对政府规则的遵守情况的监督,而不是全面的审计。2)对金融机构的审计也应调整审计的内容,重在对宏观调控层面的审查。由于入世后国外金融机构会进入中国市场,国内金融机构与外国金融机构应接受同等的审计,如都要由注册会计师对其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在此基础上,审计机关对金融机构的审计内容就应调整,而不是再做与注册会计师同样的审计,应重在对国家金融政策遵守执行情况的监督。3)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审计内容应当规范。对不同单位审计内容和要求标准应相对一致,处理处罚的标准也应公正统一。

审计发展战略

一、审计服务向多维审计方向发展

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优势和职能作用,实现宏观服务层次上的突破。由单纯的微观审计向微观审计与宏观监控相结合转变,在微观审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审计接触面大、信息多、资料实的优势,对审计资料作出全面系统的分析,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中得出某一时期该地区经济状态的宏观的结论。

二、在审计范围上,进一步拓宽思路

1、探索开展绩效审计。在企业财务审计数量减少,政府部门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条件下,审计机关应更加关注有关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并有步骤地开始探索绩效审计。

2、重视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入世后政府和企业都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政府审计机关要更重视从宏观层面发挥作用。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就是一个发挥宏观作用的重要方式。

3、扩展环境审计等新的审计业务。入世后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增多,国际上对开展环境审计的要求也在增加。所以今后审计机关要加大环境审计的力度,以适应入世的需要。

三、审计结果增加公开度和透明度

1、政府行为公开透明是WTO精神,审计机关也要提高审计工作的公开和透明度。公开的内容应包括,工作程序、工作标准、所确定的部分审计项目、部分审计结果等。

2、审计机关要增加对外公布审计结果的数量和内容。对于涉外的项目、社会公众关注的项目应尽量公布审计结果,对于不涉及国家机密的审计项目应逐渐实行公开审计结果的制度。

3、要开发适应对外公布的审计结果载体。为了适应公开审计结果的需要,审计机关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包括使用什么方式公开、公开哪些内容、采用什么载体公开、在什么时间公开、公开的范围等都要确定下来。

四、审计实务和执行的规范性,即审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

在审计准则方面除保持国家审计的特殊性外,将在与社会审计相同部分内容方面协调统一,并与国家审计准则接轨,为我国国家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高起点。同时,发展方向由对形式和程序的规范向注重内在质量和内容的规范转变,审计实践中,对时过境迁的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有悖的法律条文应及时调整和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制,来加强规范化建设。

SWOT分析范文篇4

关键词:SWOT分析;内部控制;公司治理

瑞幸咖啡,2018年3月28日在国内成立,2019年5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用了仅仅不足两年的时间便成功上市,并且打破了国内企业最快上市的记录。瑞幸咖啡采取了一种新零售模式,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些品质高、性价比强、较便利的产品,便在今年1月份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2020年4月,瑞幸咖啡在上一年度年报中发现,将近22亿元的交易在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内被伪造,瑞幸咖啡首席运营官兼董事刘剑以及公司一些员工都参与了一些不当行为,致使瑞幸咖啡股票呈直线下降。2020年4月19日,瑞幸咖啡就收到纳斯达克交易所的退市通知。本文以瑞幸咖啡为分析对象,运用SWOT分析法对瑞幸咖啡的当前形势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启示和见解。

一、瑞幸咖啡内部控制现状的SWOT分析

对企业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方面的现行状况进行研究正是SWOT分析的用途,根据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并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以及应对策略,从而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利用。优势、劣势为内部因素,机会、威胁为外部因素。SWOT分析原理:优势(S)+机会(O):这是一种潜在最成功的策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内部优势带动外部机会,使优势与机会充分结合,从而把其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优势(S)+威胁(T):与“优势+机会”策略相比,此种策略下的优势会相对减弱。当外部的环境对企业造成威胁时,导致不能将优势发挥出来。此种情况下,企业需要规避外部威胁或者抵消外部威胁,从而大大发挥优势。劣势(W)+机会(O):当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与企业的薄弱环节相结合时,企业需利用外部机会,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如提供或追加所需资源,来克服薄弱环节。劣势(W)+威胁(T):当企业的外部威胁与企业的内部劣势相结合时,企业将面临一个艰巨的挑战,若采取了不适合的方法,极有可能会对企业的存亡造成威胁,可以采取清算,收缩等方法,用以降低企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和威胁的负面影响。

(一)优势(T)

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可以正常运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还可以拓展企业的生产等。COSO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成为全球性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参照性标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使企业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并纷纷付出行动[1]。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我国的各种大中小型企业一些是通过自身的经历来获取的经验,从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内控机制;还有一部分是通过查询一些国内外优秀公司内部控制经验的资料,通过总结,创建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内控机制。

(二)劣势(W)

1.前期投入资金过大。瑞幸咖啡前期投资超过10亿元,用大量的补贴增加客户量。这些补贴不仅让消费者过度依赖,而且削弱了其对品牌的认知。如果后期取消补贴,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可能会有缺失。如果咖啡和其他产品的质量不能保证,客户留存难度会增大,对咖啡的需求也会减少,使收入无法弥补前期成本损失,进而打破了企业的资金链,企业的生存、发展将会面临危机[2]。2018年瑞幸咖啡要想盈利,非常困难,究其原因是店面的租金、耗用的人工、原材料这三项的费用占收入比重巨大。最关键的是,瑞幸咖啡未得到认可是从第一家店开业以来,之后店铺数量增加,亏损却逐渐加大,很难做到回本盈利。2.人员管理存在问题。公司在人员管理方面缺少对新老员工的管理与培训,无论是在利用微信和APP进行线上销售,还是在实体门店的线下销售,都需要雇佣员工。公司开设新店的数量越多,需要员工数量越多。瑞幸咖啡在不断门店扩张时,忽视了对员工进行应有的上岗培训,从而导致大部分员工缺乏服务意识、服务水平较差等情况。而作为企业内部的控制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熟悉公司的制度政策和业务,才能更准确地知道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3.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形同虚设。从公司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瑞幸咖啡在各个过程中都存在较大的缺陷,比如采购环节、资金环节等。其不仅通过夸大每日订单量、产品数量及收入,还通过虚增广告费用的支出、其他商品所占比例来掩饰已亏损的事实。瑞幸咖啡业务上的造假,致使股价大跌,可能会面临巨额补偿,更严重的结果就是面临破产的风险。不仅如此,瑞幸咖啡的信誉也严重受损,暴露出瑞幸咖啡内控机制基本上形同虚设。

(三)机会(O)

1.金融危机对国内公司内部控制的外部刺激。尽管瑞幸在美国上市,但是金融危机也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一,此次危机不仅帮助企业加强了建立内部控制的意识,还提高了公司风险管理的意识。在这次危机大规模的影响之下,绝大多数的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进行了内部控制的活动,因为它不仅帮助企业提高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意识,而且还表现在内部审计对风险和控制的关注中。其二,此次金融危机也促进了企业建设内部控制的积极性。金融危机增强了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意识,并且使他们快速行动起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案。比如选用一些特别部门根据公司情况有针对性地协助其落实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工作;明确了解到此次危机给公司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重点关注哪些环节影响最深,并采取相应措施;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不仅仅是停留到书面文件上,而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中,确保其认真落实,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增加审核内部控制的次数,落实了其内部控制相应的考核工作。据了解,绝大多数公司更为关注内部控制的控制、实施,以及风险管理的控制和实施,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应对危机的到来。2.COSO框架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企业通过各种制度的制定,使各种活动可以根据这些制度来执行。比如,《全球行政管理政策以及流程》《预算管理控制文件》《公司商业行为准则》等相关的准则可以帮助企业内部控制行为更有效,更加规范。而这些内控制度的制定为企业的日常工作提供了依据,为公司正常运作起到了保证和促进作用[3]。不仅如此,有些制度、规范的实施,不仅规定了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还制定了内控的目标以及原则。

(四)威胁(T)

1.外部监管力度不足。为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我国现已形成了企业外部监督体系,其中有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但是从结果上来看不尽如人意。瑞幸咖啡在2020年1月完成11亿美元的公开发行时,都未发现财务问题,2月3日出现做空报告,瑞幸咖啡否认全部指控;但之后又承认指控,让报道内容坐实。瑞幸咖啡没有保持独立性和谨慎性,未发现财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不力,使其没有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作用。2.治理结构存在问题。采取公司治理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使股东利益及所有相关者利益实现最大化。审计委员会负责公司内部控制过程中的财务报表披露和监督。瑞幸咖啡的财务造假,不单单是个别管理层一人所为,还可能是集体参与造假。可以看出,瑞幸咖啡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审计委员会发现问题不及时,独立董事没有发挥应尽的职能。3.长期影响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前,从客观方面来讲,企业是没有自主经营权的,都是处于计划经济的调控模式下,但是企业中“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很大程度上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施行。而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按照操作流程开展相应的工作才是内部控制起作用的基石。

二、启示和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瑞幸咖啡内部控制优势远远小于劣势,机会与威胁并存。有针对性地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互相监督、职责分明,建立一套可行的内部控制体系。而会计师事务所充分发挥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完善内部控制审计流程。监管机构应加大监管力度,准确、及时地了解公司的内控控制情况。针对瑞幸咖啡的内部控制,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公司可以化解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风险,公司建立的内部控制必须能够应对不同程度的不同风险。上市公司自身防范造假的重中之重就是建立和完善适应互联网销售行业的内控机制,设计并实施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使经营活动有效地进行,还可以避免出现错误或舞弊的行为。公司应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确保妥善处理突发的重大问题[4]。

(二)实行审计轮换制度

实行审计轮换制不仅能减少公司财务舞弊发生的概率,还可以发挥其他作用。其一,维护审计在形式、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可以有效防止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审计师与客户形成一种依赖感,一种过于亲切的关系。不仅如此,还可以避免被客户收买。其二,有利于锻炼注册会计师队伍,丰富其经验,完善知识结构,有效防止审计质量的下降。不仅如此,还可以促进注册会计师保持谨慎的态度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质量控制,避免思维定式。

(三)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如今多数公司都存在一种现象,即“股权过度集中”,没有制定相应的制衡机制,迫切地想通过公司治理来加强内部控制。但有效的内部控制所维护的,并非某些股东的权益,而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因此,公司必须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协调好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公司各个股东应以维护公司整体利益为主,主动参与公司决策;独立董事、监事也应发挥自己的职能,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及监督。

(四)健全法律法规,加大严惩力度

瑞幸咖啡虽然在美国的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但其业务却在中国开展,中国注册的都是子公司。就法律上来讲,无论公司在哪里上市,只要是在外国证券监管机构注册并上市,都应该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根据新《证券法》明确规定,在中国境外的证券发行和交易活动,扰乱中国境内市场秩序,损害境内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依照《证券法》有关规定处理,并追究法律责任,中国证监会将依法对有关情况进行核查,坚决打击证券欺诈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权。

(五)对于新零售模式下的公司,需有效确认收入和流量

新零售模式下的企业普遍来看,行业较新、沉淀时间不够长、商业模式变化快、竞争较为激烈,绝大多数企业缺乏相应内控体系的建设。瑞幸咖啡应该加强对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视,尤其是资金管控、预算监督等与网络相联系的业务;而在收入和流量确认中,新零售模式下的公司通常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顾客群范围较小、产品质量不足、扩张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类型复杂、业务数据数量多等,这就需要企业严格遵循会计收入准则,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确立以控制权转移为核心的收入确认原则,恰当计量业务合作收入,提高收入确认时点与金额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圆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基于瑞幸咖啡案例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0,(8):181-182.

[2]毕见良,李海珍.基于SWOT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178-179.

[3]徐海龙.A公司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20,(5):10-11.

SWOT分析范文篇5

关键词:金融中心;西安;SWOT分析

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西安“一带一路”核心区功能发挥如何、自贸区建设是否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国家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如何发挥,西安金融中心在其中扮有重要角色。目前西安金融中心建设大体框架已经成型,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对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基本现状

2019年,西安市在金融中心城市影响力、金融业总量等方面实现了较快增长。金融业整体框架构建不断完善。从金融业发展趋势来看,西安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有很大潜力。根据2019年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第11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西安进入十强之列,在所评估的31个金融中心城市中列第9位;2018年年底,西安市各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为21266.7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9891.60亿元;2018年全年,全市证券成交额32892.35亿元,保费收入478.56亿元;整个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从2011年的39109人增加至2017年最多的82506人。西安市近年银行、证券、保险机构数量都有明显增加。特别是证券机构数量从2011年至2018年增加了近3倍,西安逐步活跃的证券市场有利于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与此同时,2018年全市34家上市公司总股本550.02亿元,总市值3838.09亿元,保险公司398家,投资公司84家,典当行52家信用社195家;2019年,西安银行上市,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第一家在A股成功上市的银行。2019年,西安金融商务区、高新金融创新试验区、中心城区金融商贸聚集区、西安国瑞金融中心等功能区已经相继完工。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西咸一体化,建立起了西咸能源金融贸易区,以加强城区间协调融合,进一步强化西安金融业的聚集能力和西安金融中心的辐射能力。各项目吸引了大批企业组织签约入驻,涉及建筑业,物流业,科技行业,金融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初步形成了集群发展的业态。目前,西安市基本形成了以基础设施及各行业为依托,以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为主体,以能源金融产业为导向,各类信托、融资租赁公司以及财务公司等其他类金融机构为补充,不断完善的金融体系大框架。

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SWOT分析

(一)西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

1.人文历史优势西安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大城市,人文历史优势独一无二。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古商业交通要道的西安,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浩瀚的历史文物古迹,现今已发展成为古今文化融合,历史氛围浓郁的文化古城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新时代下,西安又被赋予“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新坐标,成为我国西部和亚欧板块通道上一个重要交汇。据此,应将经济贸易与旅游文化相融合,以文化发展助力经济发展,将西安建设成为既有历史文化特色又有现代金融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2.区位交通优势在地理位置上,西安是西部与东部地区相互联通的关键门户。西安下辖铁路线18条,延展长度达8522公里;7条国道干线公路交汇于此;有我国十大机场之一的西安国际机场,2019年共起降航班数32.97万架次,旅客吞吐量达4465.3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1.26万吨,初步构建起了“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国际格局。2018年底,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的投资增长17.6%,发达的交通网极大促进了西安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3.产业资源优势随着自贸区及经开区落地,大批科技公司入驻,依靠陕西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储量,已建起了西咸金融能源贸易区。在“一带一路”政策推动下,将能源优势、科技公司与金融服务相结合,创新能源金融产品,完善能源产品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进能源交易人民币国际化结算方式,有助于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能源+金融+物流”的新型金融建设路径,是基于当下新丝路和传统产业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当下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新型产业优势。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西安担起了搭建亚欧经济合作交流桥梁、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重任。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阐述了西安市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二)西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劣势

1.与周边城市经济总量比较2018年,西安地区生产总值8349.86亿元,反观重庆20363.19亿元、成都15342.77亿元和郑州10143.3亿元来说,西安的地区生产总值还是相对靠后。从各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来看,西安金融业的宏观规模也处于劣势,对于同样致力于金融中心建设的周边城市,西安在金融产业规模和增加值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2.金融创新能力不足目前,西安缺少外资金融机构,以及大型机构投资者、金融、财务、基金公司等。另外,证券业务以自营业务、经纪业务和委托理财业务为主,保险业务集中在财产人身险两部分,下属产品单一,其它险种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债券市场大多局限于国债,货币和同业拆借还不够发达;在新型金融产品开发和金融业务推广上与其他金融中心还有很大差距。此外,部分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高,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盈利和竞争能力相对偏弱,对外辐射功能力有限。3.高质量人才缺乏我国当前665.2万金融从业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3.3%,本科生占比35.4%,专科占比32.4%,高中以下学历占28.9%,对于西安来说,高质量金融人才如何留下是目前面临的问题。如今,西安本地的高校毕业生以及科研人才依旧处于外流状态,究其原因,是西安经济发展程度限制及金融业待遇水平或发展空间不明。随着西安现代化步伐的加快,金融领域规模扩展同时需要更多高科技复合型金融人才。

(三)西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机遇

1.国际金融合作日益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国际金融融合度进一步提高,各国已经打开与他国之间相互合作、共谋发展的新空间。总部在中国上海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员数已经增至100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拟将总部设立于西安的亚欧银行等,通过不断展开的经贸活动,以及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系列表现,很大程度提升了我国金融影响力。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在此机遇下,更能取得国际支持。2.国家战略重要部署点从国家战略来看,2010年,中央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改革示范基地,提高西安经济开放程度,支持西安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加之“一路一带”沿线44亿之多人口数,经济总量达21万亿美元,占当下全球经济总量63%,发展潜力不言而喻。陕西是西北地区重要省份且地理位置优越,同时又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部分中心位置,更便于四方经济合作。此外,西安已获准成为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为西安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四)建设金融中心的威胁

1.国际国内的金融中心据统计,如今全球金融中心共214个,其中国际性金融中心约50个[3]。除美英全球性金融中心,瑞士、日本、上海和香港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外,各国正致力于建设新区域金融中心。同时,国内区域金融中心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东北,东部沿海,中部,北部沿海,西部,南部沿海29个城市正着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各地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予支持,特别是成都、重庆金融中心势必会与西安争夺所需人才和资金资源。2.待完善行业的监管体系和制度从行业发展看,目前西安行业监管体系以及制度存在很多问题,整个金融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以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为例,仅从金融服务角度看,违规金融服务费的产生已不仅是打监管擦边球,而是恶性乱收费,说明西安金融监管制度还有很大问题。另外,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区块链,互联网金融相关监管方案及监管制度在西安市监管体系内还并不完善,需要创新发展并注意防范。

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建议

(一)人才资源匹配与配置

为从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及待遇激励。建立金融人才培养中心,多与当地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培育能够扎根于西安金融中心的“本土”金融人才;适当放宽条件或制定优惠政策引入,依靠其经验和知识来进一步拓展多元化人才平台,进而引入更多金融中心建设所需的人才;与西安市各大高校互相合作,建立专项实习基地,培养出理论学术扎实,实践能力卓越的金融高级人才;定期组织开展经济金融论坛,建立科研实践基地,通过互联互学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别金融人才。

(二)政府层面对于金融中心建设应给予的支持

加强监督,建立起具有西安地方特色的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如成立区域金融中心仲裁院和区域金融中心金融犯罪侦查组等。这就需要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形成内外联动,相互协调的风险防范监管体系;重视互联网金融监管,使监管朝多元化、弹性化方向发展,如针对互联网融资活动的许可豁免、注册备案和适应性信息加强披露,转变政府监管理念。

(三)注重互联高效金融发展

依靠科技行业建立日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人工智能+金融、医疗金融、普惠金融等金融产品体系,形成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如将传统证券业务与区块链相结合,形成透明化,模块化的证券交易模式。试行各类线上智能化交易中心,与其他省市相合作,实行跨地区、跨平台的交易,以提高金融交易的便利性。

参考文献

[1]赵辉,张丹.“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构建区域金融中心对策初探[J].新西部(理论版),2015(21):12+25.

[2]武文静,周晓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视阈下西安建设西部能源金融中心的优势测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3):60-68.

SWOT分析范文篇6

[关键词]SWOT中原城市群旅游对策

一、引言

中原城市群指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顶山、漯河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2005年中原城市群接待海内外游客7168.47万人次,占全省70.94%,入境游客接待量占全省79.79%,达48.02万人次,在河南旅游业中地位十分重要。转轨时期,面临旅游需求变动、信息技术冲击等一系列挑战,突显出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弱、产业层次低等问题。

本文借助SWOT理论框架,分析了影响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试图提出提升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二、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SWOT分析

1.优势

(1)旅游资源赋存条件优越、种类齐全。以主导旅游资源(4A级景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农业示范点和工业示范点、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级景观)为主要评价因子,描绘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各类旅游资源绝对量在全省占绝对优势,4A级景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比例达65%和61.9%,全国农业和工业示范点占全省的比例达到75%和90%,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比例达42.9%;旅游资源属性和功能组合良好,中原城市群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占全省比例分别为66.7%和63.0%,观光、度假和娱乐三种功能的景区比例分别为全省的62.1%、84.6%、57.1%。

(2)区位条件良好。中原城市群位于我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枢纽地位,是我国重要的陆上交通枢纽;东部紧邻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是主要的具有支付能力的潜在客源地区;周边和本身又都是人口密集地区,具有较大的客源市场规模。

(3)旅游配套设施比较完善。旅游交通逐渐完善,形成了以陆路为主、航空为辅的便捷交通网络:由城市间高速公路、城市与主要景区旅游专道、景区之间快速通道构成的陆上交通网络,可保证城市群内9个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在2小时之内,郑石高速、环伏牛山和环南太行山旅游通道的修建加强了城市与景区的联系;借助郑州4E级机场和洛阳机场,通过40多条国内航线、12条国际航线,实现与国内主要城市、东南亚诸国和欧美等地的远距离联系。另外,旅游酒店共有324家,占全省67.9%,国际国内社共有649家,占全省64.4%。

2.劣势

(1)高等级景区数量较少、类型单一。高等级的旅游景区,仅有1处世界遗产项目、4处世界地质公园、和1个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共6个世界级旅游品牌,5A级景区3处。类型主要以历史文化为主,如,“郑汴洛三点一线”作为龙头观光旅游线路,其景点组合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寺、关林等单一性的宗教、祠庙类古文化为主。虽然自然景区有一定发展,如黄河沿线、南太行山南部和伏牛山北坡,但景区知名度、品牌建设还有较大差距。

(2)旅游布局高度集中。旅游供给的资源指向性和城市指向性——高度集中在有限的几个资源富集地区或中心城市,景区游览业主要趋向旅游资源地,其中84.2%人文类景区集中在历史文化发达的郑汴洛三地,84.6%的自然类景区分布在南太行山和伏牛山地区;旅游酒店和旅行社则高度趋向城市布局,突出接近客源市场的特点。

(3)旅游产品层次偏低、构成不完整。旅游产品以低层次的观光产品为主,截止2007年12月,观光类景区比例高达85.7%,而休闲度假类合计仅占11.4%和2.9%。旅游产品的食住行游购娱六环节,购物和娱乐环节短缺的状况比较突出,购物费用占总旅游消费的比例约10%,而全国旅游购物花费比例为19%~25%。

(4)客源市场比较集中、旅游外向度低。客源市场以国内游客为主、入境游客的接待比例较低。其中省内游客以省辖市以上的大中城市为主,省外市场则以鲁冀晋鄂苏陕周边6省区为主,两者合计占接待量的99.5%;入境游客占旅游接待人次的0.5%,在全国排名20位、处于落后位置。

(5)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尚未清除。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程度不高,部分旅游市场主体有明显事业性痕迹;景区景点部门所有倾向明显,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分散经营,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制约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和资源的配置效率。

3.机会

(1)旅游需求转变。客源需求层次多元化,以观光游为主,休闲度假和商务、会议等专项游发展迅速,呈现出由被动旁观式的低层次观光游向主动参与性的提高层次休闲度假游甚至体验式的专项旅游转变的特点。据2004年旅游者抽样调查报告,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商务活动三种旅游需求分别占62.54%、23.6%和7.94%;且同一层次的旅游需求,表现出显著的市场细化特点,如,入境观光游客的需求与其客源国关系密切:美国游客偏重民族文化内容,日本客人多喜爱汉唐文化历史项目,台湾客人对购物、投资商务旅游比较迫切,港澳客人呈现多元化选择。

(2)信息化技术的契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旅游信息的全面、快捷、准确传递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旅游这一信息密集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旅游景区、饭店等旅游供应商借助信息技术,可方便获取各种信息提高经营效率、越过旅游中介减少交易成本,从而提高自身价值;旅游网站利用信息技术专业优势,向游客和相关旅游企业提供即时、个性、准确的旅游产品信息,成功介入旅游价值链、成为新的利润高点。据国家旅游局有关资料,国内首批4A级景区经营利润率平均达24.4%,旅游饭店为8.1%。携程网的订房量和利润总和在三、四年中就超过了国、中、青等传统旅行社大户。

(3)中原崛起带来的巨大商机。中原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经济实力的提高,激发了旺盛的区内旅游需求;产业结构调整,为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发展迅速;民间资本大举进军旅游产业,丰富了旅游发展的资金来源。

4.威胁

(1)区域旅游竞争。中原城市群与周边地区在旅游资源类型、客源市场、区位等方面有较大共性、比较优势不突出,竞争优势的大小决定其地区旅游竞争力的大小。

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因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成熟、设施完善、形象较好,在“马太效应”或“路径依赖”作用下,这些旅游目的地拥有比其他旅游目的地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从而锁定了旅游发展空间,结果导致旅游发展落后的地区,很难超越占领先机的地区。所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抢占新的旅游发展机会,成为区域旅游竞争突出特点。

(2)高素质旅游人力资源缺乏。据调查,旅游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中旅游专业的比率平均为7.6%;旅游企业人才的提升多数是从基层直接选拔,本科、研究生等高层次旅游人才不愿从事基层工作,结果选拔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专业层次较低、服从意识有余、开拓创新精神不足,难以适应旅游的发展。尤其是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较高的旅游人才,包括资源开发规划、信息管理维护等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形象设计、产品策划等高素质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十分匮乏。

(3)旅游产业发展可持续性的拷问

由于受环境、经济和社会承载力的限制,依靠低成本、资源高损耗取得数量膨胀型的旅游发展势必不能长久维持,探索有效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和道路将决定旅游产业的地位和未来。黄金周期间,中原城市群各龙头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甚至出现“劝返游客”的情况,这并不值得炫耀,更需要深思和改变。三、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对策

1.旅游产品精品化和多元化,以适应旅游需求变动的多样化

树立品牌意识,抓好旅游精品项目建设,重点做好郑汴洛三市古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三山一河”自然观光产品的开发。通过挖掘旅游资源内涵、统一规划、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等,强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世界级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热线。

挖掘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功能,改善旅游产品层次结构,关键在于:文化与自然观光产品开发并重,改变观光旅游产品局限于古文化观光的现状;景区观光功能与娱乐休闲度假功能的融合,如少林寺“禅宗·大典”山水音乐剧对文化观光产品的创新、伏牛山北部生态度假区的建设等取得较好效果;加强以商务游为重点的各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会展旅游、寻根旅游等多种专项旅游产品开发。

2.旅游空间优化布局,促进城市群旅游均衡发展

旅游空间优化布局的前提是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包括被动旁观式的低层次观光游——主动参与性的提高层次休闲度假游——体验式的专项旅游。关键是不同层次旅游活动的空间组织问题,即:点线式的观光游、板块式的休闲度假游、点状的商务会议等专项旅游。

对于观光游来说,主要是旅游线路合理组织问题,由“三点一线”直线式旅游空间向“多点多线”网络式旅游空间转变,是城市群旅游均衡发展的必然,关键是确定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城市和旅游通道,以郑州为一级中心、洛阳为副中心,焦作和平顶山为二级中心,构建4条主要旅游环线。

对于休闲度假游来说,主要是休闲度假空间功能分工的完善:

(1)伏牛山北部旅游区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旅游度假胜地,突出滑雪度假、温泉疗养、健身娱乐、生态休闲的主要特色。

(2)城市近郊形成环城休闲娱乐带,突出表现在郑州和洛阳两市:郑州黄河南岸生态度假旅游区;洛阳包括小浪底旅游度假区和洛南环城旅游度假带。

商务会议游等专项游则主要涉及中心城市相应旅游配套设施服务的区位确定。

3.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应用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旅游政府和行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观念和认识往往决定旅游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

(2)组建完整的旅游信息空间。一方面,建立自身的旅游网络,包括旅游企业网站、行业门户网站(河南旅游网是中原地区唯一的旅游网站)、中原城市群DMS系统;一方面,借助实力强大的CRS、GDS等全球分销系统和携程、e龙等国内知名旅游网站,实现资源共享,如中州国际集团依靠拥有的国际饭店品牌(皇冠、假日、索菲特和假日快捷)借助CRS、GDS系统分享国际客源市场。

4.提升旅游人力资源素质

(1)做好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包括旅游教育和行业培训,其中旅游教育应形成由“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构成的层次结构,满足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服务技能人员-管理人员-研究人员”递进式的需求;同时,开展多种层次、多种结构、多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提高旅游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知识技能和观念;旅游教育、培训部门与旅游行业建立人才供需信息互动机制,形成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旅游管理部门和行业转变人才观念、建立正确的用人机制,通过公平公正的人员招聘制度、绩效考核系统和选拔任免制度,引进、利用好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行业所需的各类人员。

5.理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加快市场化步伐

(1)深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组建区域旅游合作协会或联盟,建立多部门协调、各地区联合的管理体制。重点在于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区域旅游市场开放(打破地方、部门保护)、紧急事件协调等事关全局问题的管理。

(2)积极推进旅游景区(点)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推动景区(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3)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新机制,鼓励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景区开发。

参考文献:

SWOT分析范文篇7

关键词:泰州港;物流产业;SWOT分析

一、泰州港口物流的优势分析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泰州港历史悠久,形成于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开埠于1902年,目前是国家一类开放港口。泰州港濒江临海,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既可溯江而上辐射长江上中游,又可顺江而下抵达上海出海,处于沿海经济带与沿江经济带T形交汇处,同时也是长江进入B级航区的第一个港口。泰州港拥有泊位20多个,其中万吨级泊位9个。泰州港不仅是沿海与内陆资源交换的集散地,也是长江下游一个重要的对外口岸,是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桥梁。目前,泰州港正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加速由喂给港、转运港向大型深水直挂港转型。从交通条件看,泰州港可以与宁通、沿江、沪宁等高速公路,新长、宁启等铁路,南官河、引江河等内河,扬泰机场等相连相通,有实现多式联运的基础条件,是长江下游北岸理想的江、海、河中转港。(二)完善的基础设施。泰州港拥有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优越的建港自然条件和较大的年吞吐货物量。正在实施中的核心港区建设将先后建设永安作业区一、二、三期工程,此举将能增加万吨级泊位4座;同时新老港区的资源进一步整合后,泰州港适应航运市场船舶大型化的能力将更强。泰州港与40多个国家100多个港口有运输业务往来,主要接卸钢铁、原油、铁矿、煤炭、集装箱等货物。岸线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成为泰州建设长江中下游江海联运中心港的有力保障。(三)繁荣的腹地经济。泰州市是泰州港的直接经济腹地,该市是长三角16座核心城市之一,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0亿大关,达到5107.63亿元,增长6.8%。全市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增长11.6%,进口51.99亿美元,增长9.9%。以此为依托,泰州港2015—2017年集装箱吞吐量增幅都在30%以上。港口规模等级显著提高,港口吞吐量持续快速增长。泰州港的间接经济腹地是长江三角洲,长三角之外的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安徽和四川等长江经济带省市也在泰州港的辐射范围之内,因此市场需求潜力极大。

二、泰州港港口物流的劣势分析

(一)立体化物流网络体系尚未建成。由于起步较晚,泰州的公路、铁路、水运航道之间尚未能够建立起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此外,港口之间的协调互动功能还不健全,泰州港与经济腹地的衔接尚不完全顺畅,区域性现代物流节点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物流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港口物流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是影响港口物流系统效率的关键因素。泰州市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标准统一、管理规范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这就导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交流不畅,物流业务的交易管理以及诸如物流电子数据交换之类的增值服务也缺乏技术支撑,物流资源配置效率的偏低又进一步使得市场竞争存在一定的无序现象。(三)缺乏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目前,泰州港缺乏一支专业化物流人才队伍,泰州物流企业大多缺乏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调查发现多家物流企业工作人员多由运输、仓储一线作业人员转行而来,普遍专业水平偏低,这成为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

三、泰州港港口物流的机会分析

(一)国家政策支持。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要求努力形成长江黄金水道等若干条货畅其流、经济便捷的跨区域物流大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可以同时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三大部级项目,根据泰州在扬子江城市群中的战略定位,泰州能够发挥苏中之中,承南启北、联东接西的优势和对苏中苏北腹地的分拨对接能力。因此,应构建跨江融合、江海联动的发展局面,提升物流基础设施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促进水水、公水、铁水联运无缝衔接。(二)地方政府重视。泰州市已经充分认识到泰州港战略地位,提出的“四个名城”建设目标其中之一即为港口名城,致力于实现港城一体,以港兴城。泰州市发改委牵头研究制定该市十三五物流产业发展规划,谋求推动包括港口物流在内的现代物流业加速发展。随着江苏省委将泰州定位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中部支点,跨江融合、两岸联动将成为该市的战略选择,港口是这一战略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跨江融合步伐的不断加快使港口的桥头堡作用愈加明显。

四、泰州港港口物流的(Threat)威胁分析

SWOT分析范文篇8

关键词中国服装行业SWOT分析国际化

1我国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

1.1优势(Strength)

(1)中国服装行业拥有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服装生产量大。服装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是生产成本的要素之一。根据美国Wernevr国际咨询公司提供数据,国际服装业每小时工资水平报告:中国劳动力价格为每小时每人0.96美元,综合排名世界第四十八位,该水平相当于日本的1/37,美国的1/20,韩国的1/3,可见中国劳动力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是凭借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的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得中国的出口产业获得了所向披靡的竞争力。

我国服装产品的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据统计,2003年服装年产量127亿件,2004年中国在世界服装贸易中的份额从2003年的23%增长到2004年的24%。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是735.6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9.40%,服装出口数量为219.73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8.1%,属于服装出口大国。

(2)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首位。竞争力系数是衡量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指某产业贸易顺差(逆差)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即:

竞争力系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当竞争力系数大于0时,表明该产业贸易顺差,否则逆差;当竞争力系数趋于1时,表明竞争力愈强,反之则愈弱。据海关资料统计,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额达519.16亿美元,贸易顺差506.12亿美元,竞争力系数为0.97,说明中国服装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虚拟经营已在部分服装企业盛行。在中国服装行业,国内最早实施虚拟经营的是美特斯邦威。美特斯邦威集团公司始建于1994年,集团在国内率先采取“虚拟经营模式,走品牌连锁经营的发展道路”。虚拟经营是企业把一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割,企业集中资源于其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将其余的环节外包,企业突破有形的界限,通过各种方式将设计、生产、营销、财务等环节在企业内外进行整合弥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运作体系。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是指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如图1,每个环节都有资金的投入并带来相应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联结成一条活动成本链。在服装从生产到销售的整条价值链上,价值含量最高的上下游环节分别集中在设计和营销,而美特斯邦威就是抓住了上下游中的这两个重要环节,将整条价值链进行分割,将资源全部集中于产品的设计和品牌的推广上,而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外包。经营模式见图2。

正是凭借这种经营模式,美特斯邦威从1995年年销售额为500万升到2003年年销售额20亿元。短短数十年间创造了把企业爆炸性地扩大了400倍的商业奇迹。集团也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休闲服饰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4)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为服装业打造国际时装之都奠定了基础。服装业的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纵览世界已有的五大时装之都,即:高级时装之都的巴黎、高级成衣之都的米兰、运动休闲和成衣的纽约、经典男装之都的伦敦和东西方结合之都的东京,都是在本国独特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奠定了成为国际时尚之都的基础。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早日打造成世界第五大服装之都。

1.2劣势(Weakness)

(1)产品档次不高,对外依赖性强。我国的服装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上,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小,自主品牌只占出口产品的10%,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此外,致命的一点就是我国服装出口总额近一半来自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确实为服装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以进原料、来款式、供品牌”为主体的服装加工贸易模式对中国服装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不有利。盲目追求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国内服装行业的严重依赖性,一旦发达国家不给我们订单将拖垮我们整个服装出口行业。

(2)缺少自主品牌、缺乏专业设计人才、设计能力弱。中国服装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在服装产品上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自我设计能力弱,这决定了我国企业只能被动的按照国外客户的订单要求进行生产,增加了市场风险。整个行业极其缺乏高端设计人才及引领世界潮流的服装企业,其中绝大部分企业设计都是跟随欧美、韩国等国的潮流,创新能力较差。

(3)大力发展OEM,成了品牌国际化的障碍。OEM是指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ing,在我国通常指“定牌生产”或“贴牌生产”。近几年,中国服装出口规模逐年攀升,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及生产国。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出口服装企业都在做OEM,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2%~5%之间,处在服装行业整条价值链上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拥有2000多家服装企业的东莞,其中60%为外来加工的小企业。像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50多个服装名牌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这样,一方面使中国企业失去了打造自己品牌的机会,进入为别人品牌做嫁衣裳的局面,不能准确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另一方面OEM使中国服装企业过度依赖于国外企业,不能及时提高对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开发的原创能力。从而服装生产企业在整条价值链上处于更加从属的地位。

(4)营销力度不够,营销渠道单一。我国服装企业主要通过广交会、华交会等渠道通过国外中间商或批发商接受定单,很少在目标国市场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出口企业在“签订出口合同—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出运—交货—结汇”的流程后,就完成了使命。之后的分拨、物流、零售、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环节,我国出口企业基本上未参与。而商品销售价格为出口价格的3~5倍,一些名牌产品甚至高达10~20倍。丰厚的渠道利润和品牌利润都被进口商、批发零售商所获得,中国出口商只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

(5)很多服装企业规模太小,竞争力不强。这种企业有“散、小、弱”特点,并以加工型为主。企业设备普遍陈旧老化、设备引进能力和技术的再开发能力均很弱,产品难以适应国际市场流行趋势和新消费需求。大部分企业没有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和经验。

(6)缺乏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我国服装行业,企业数量非常多,但规模普遍偏小。2004年我国服装企业有4.5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占15%。更重要的是,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企业管理水平低,交易成本高,内耗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山东等沿海地区,但产业投资主体较为分散,个体规模也不大,尚处于发展阶段。

(7)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意识不强,对行业内相关规则不甚了解。不少企业对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纺织服装环保标准(ISO14000)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等国际标准不甚了解,也不严格按此标准进行生产和进行认证,而对出口前景过于乐观,因此出现了投资过热,出口数量大增,低价竞争的局面。一旦发生国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特别保障措施时,不少出口企业又听之任之,事不关己,不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应诉,从而更加放任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的限制力度和广度。

1.3机会(Opportunities)

(1)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世界经济增长虽有所减缓,但仍将继续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中国对外贸易(2001~2004)呈将强劲的增长趋势,这为中国服装产品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经济背景。

(2)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1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长10.2%,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是10.7%,创下了中国经济10多年来的最快增长。这为中国服装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向中国转移。2004年上半年,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先行指标——全球跨国并购金额增长了3%,这是2001年以来该指标的第一次上升,扭转了国际直接投资连续3年不断下降的趋势。2005~2006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势头不减,中国这个大市场已吸引相当一部分的国外资金投向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这将有利于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4)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更有利于加强中国服装企业与国际交流,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中国加入WTO后,为跨国公司尤其是知名品牌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我国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的竟争中,学习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进一步积累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和全球企业运作经验,打造中国品牌。

(5)对主要市场出口连续增长的同时,对非洲、对联体等新兴市场增长明显。2003年我国服装出口对东南亚、中东地区、非洲、欧盟、独联体、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出口增长非别为40.8%、47.8%、59%、34.4%、109%、14.7%、29.9%、20.1%,并且已稳居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市场进口来源国的首位。同时,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已初具成效,对非洲和独联体的出口增长速度最为迅速。1.4威胁(Threats)

(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在全球性生产相对过剩和大批发展中国家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介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中国服装赖以推动出口增长的资源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的作用将会受到不断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等东南亚邻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服装产业,积极抢占我国的市场份额。据WernerInternationalInc.的2002年全球纺纱与织造劳动力成本比较的统计结果,中国大陆、中国沿海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的劳动力成本(美元/小时)分别为0.41,0.6,0.25,0.57,0.34,0.5,0.4。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的成本最高,低劳动成本的优势已逐渐消失;且我国的土地和成本还在上升,而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又恰好是我国服装出口的主要地区。所有的这一切都导致了我国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2)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根据《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数据得知,我国服装出口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国、欧盟、香港等传统市场。同时2003年对这四大市场出口额为473.3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60.64%,并且居日本、美国、欧盟三大市场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虽然对非洲、独联体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有快速增长,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不足以抵御和分散因政治和经济原因所引起的国际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贸易环境风险。

(3)出口企业经常遭来贸易保护手段。我国服装企业因有低廉的劳动力优势,产品成本相对低,在出口时对进口国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进口国针对我国企业采取反倾销,特别保障等贸易保护手段。同时各种新贸易壁垒正成为贸易发展的新障碍。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新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等。

2中国服装业国际化战略

通过对上述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整合整个服装行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如何做到充分利用优势和机会,避开整个行业的劣势和威胁是关乎中国服装行业能否走远走好的关键问题。中国服装行业应可采取以下相应的战略措施。

(1)SO战略。包括:利用劳动力优势继续保持在生产总量及主要出口市场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对非洲、独联体等新兴市场的开拓;从全球角度出发发展我国服装贸易,加强与国际跨国企业的交流,学习其最为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及营销模式等;利用中国服装国际竞争力优势将中国由服装出口大国提升为服装出口强国;中国服装设计可融合国际上的时尚元素发挥文化优势。

(2)ST战略。包括:弱化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水平;实行虚拟经营,最大程度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3)WO战略。包括:对产品结构要有所调整,争取在高档次的产品上有新的突破;引进高端设计人才的同时加强对本土设计人才的培养;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世界一流品牌;服装企业要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更新设备改进现有工艺;实现服装产业的大规模产业集群;OEM合作向高层次发展;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加快推行服装外贸出口制。

(4)WT战略。包括:熟悉国际服装行业内的相关规则,深入了解出口市场对服装进口的相关规定;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加强对我国服装品牌的管理,保护知识产权。

3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服装业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严峻,因为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的服装生产正在蓬勃发展,而知名品牌的服装几乎被发达国家所占据。中国服装业要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及壮大,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大规模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虚拟经营;对服装产品质量监督和标准制进行修订,使之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品牌意识,争创世界一流品牌;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熟悉游戏规则,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引进和培养服装相关的高级人才,加强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大力推广虚拟经营在整个行业的实行。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战略策划的实施,有朝一日,中国将会成为世界服装“品牌强国”,诞生像世界五大时装之都:米兰、巴黎、纽约、伦敦、东京一样的引导世界服装潮流的大都市。

参考文献

1席酋民.跨国企业集团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郭建南,郑喆,黄明朗.我国休闲服装市场调查与品牌发展策略研究[J].丝绸,2006(4)

5丁国强.我国服装业现状与趋势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0)

6贺政国.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对外经贸实务,2004(12)

7耿建明.服装业现状及出路探讨[J].经济师,2000(4)

SWOT分析范文篇9

关键词:对泰直接投资;中国企业;SWOT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合作等外向型经济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纷纷到国外进行贸易与投资,从而形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格局。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东盟国家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贸易与投资都重要伙伴国。2018年,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超过亚洲对外贸易总额的五成,占世界贸易总额的近两成。而其中泰国凭借其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市场资源、良好的吸引外资政策,成为中国在东盟国家最为重要的投资目标国。由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提供的数据可知,近年来,中国在泰国投资被批准的项目数量与投资资金额度均逐年递增。截至2018年,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的金额已经达到54亿元泰铢,中国也已经成为泰国第二大投资来源国。因此,针对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现有文献也针对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黄河和陈美芳(2015)针对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具有经济与技术基础,但也需要注意泰国存在的动荡的政治风险问题;周雪春(2016)分析了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的行业分布问题,指出中国企业应重点在汽车产业、食品机械、食品加工业、太阳能光伏产品等行业进行投资;邹宜芳(2018)分析了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的法律风险问题,指出需要重视企业合同管理、代持股份以及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问题;曾珠和武留梅(2020)针对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企业应完善海外投资保险机制,应做好投资项目的前期市场调研以及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那么,中国企业为什么愿意到泰国投资,或者说中国企业在做出赴泰投资决策时,会考虑哪些因素,是本文希望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利用SWOT方法,分析中国企业赴泰投资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以此提出中国企业赴泰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优势分析

1.中国企业自身资金规模扩大,以及对外投资不断规范化,使其具备对泰投资的优势。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投资的目标国也遍布全世界。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中国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对外投资经验,也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更好地保护当地环境,雇佣当地员工,从而使得投资国政府及民众更加接受中国企业。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资金实力也较为雄厚,这成为中国企业赴泰投资的最大优势。尤其是在泰国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由于中国企业自身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具备承担项目的实力,加之中国企业自身经营较为灵活,能够以各种形式参与投资项目。2.泰国自身优越的投资条件,成为吸引中国企业对泰投资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相较于其他的东盟国家,泰国自身所拥有的市场潜力相对较大。从地理位置来看,泰国地处东盟地区的中心位置,有利于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后,开拓整个东盟国家市场;从人口数量来看,泰国有接近7000万人口,市场潜力巨大;从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虽然前些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泰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但泰国的经济总量依然在东盟国家排到第二位;从投资基础来看,泰国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良好的物流基础等,从而使得泰国能够成为中国企业对东盟国家投资的良好选择。另一方面,泰国本土劳动力的性价比相对较高,有利于中国赴泰投资企业降低用工成本。虽然泰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东盟国家中属于中上层次,但相对于中国本土劳动力成本还是偏低,加之泰国政府较为重视泰国工人的技能培训,例如以减免税收的方式,鼓励企业对泰国员工进行培训,从而雇佣泰国劳动力的性价比相对较高,有利于降低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的用工成本。3.泰国近年来积极吸引外资投入到高科技行业,而这也正是部分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优势所在。近年来,泰国积极发展高科技行业,推出了“泰国4.0”等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尤其是希望通过科技的发展带动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也鼓励外资投资到高科技行业中,例如电子电器、机械等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的行业。而在这些行业中,很多中国企业具有自身良好的技术水平,甚至这些技术水平在全球范围都处于领先地位,这就使得泰国政府愿意提供政策支持,以吸引这些高科技中国企业投资。

二、劣势分析

1.政治的不稳定性是影响中国企业赴泰投资最大的障碍。泰国自身的政权设置,以及政治局面,使得中国企业对泰投资的政治风险相对较大。尤其是前些年泰国内部政治动荡带来的政权更迭频繁,使得泰国国内很多经济政策存在较大的波动,这就会影响到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因而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需要对于不确定性的收益与可能发生的政策变化进行权衡,也就会影响到中国企业赴泰投资的信心。同时,相对不稳定的政治环境也意味着企业难以获得良好的制度环境,即政商关系之间可能相对复杂,这对于外资企业就存在不利因素。尤其是泰国政府的腐败程度相对较高,就可能会影响到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的顺利开展,也会加大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的成本。2.中国企业赴泰投资中也面临较多的法律风险,同样会影响中国企业赴泰投资的信心及投资的额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泰国政治环境的不稳定,会影响到法律政策的变化,也就加大了企业投资的法律风险。例如,近年来泰国政府多次修订《外商经营企业法》,这就会增加外国企业在泰国投资的难度,从而也会动摇企业投资的信心,或是即使投资,也会影响投资额度。另一方面,泰国政府在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问题上非常重视,同样颁布了严格的法律规范外资企业在知识产品与环境保护方面的行为。近年来虽然中国企业对于这些方面较为重视,但仍有部分中国企业可能会在这些方面遭受损失。尤其是像化工、矿产等污染程度较高的行业,正是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较多的行业,对环境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就有可能造成中国企业的损失。

三、机遇分析

1.中国近年来实施的外向型经济战略,给中国企业赴泰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从2013年开始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到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等,中国政府都在努力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中国企业对外更好地进行国际化经营,更广地拓展国际化市场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于是,这就降低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本,尤其是降低了中国企业拓展新的目标国的进入成本。尤其是,泰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沿线国,自身也在积极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希望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加之东南亚地区本身也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标地域,而泰国与中国的地理距离相对较近,从而也就使得很多中国企业在选择对外投资的目标国时,会将泰国作为重要的选择对象。2.近年来,中泰两国之间良好的政治关系,以及两国之间多层次的合作,同样为中国企业赴泰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除了泰国积极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近年来中泰两国领导人也曾多次会晤,在中泰铁路建设、农产品贸易以及水利、矿业、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这种两国高层领导之间推动的合作,不但本身有利于推动中泰两国之间更多的合作,也为中国企业赴泰投资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并能够降低中国企业赴泰投资的成本,使得更多中国企业愿意到泰国投资。3.泰国近年来经济开始逐渐复苏,使其不断推出吸引外资的政策,并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吸引国外资金的投入。与前些年泰国相对动荡的政治环境相比,近年来泰国政局相对稳定,政府发展经济的决心较强,也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例如,泰国推出了“东部经济走廊(EEC)”计划,以期吸引外部资金,提振泰国经济。而在“东部经济走廊(EEC)”计划中,泰国希望获得的来自中国的投资,就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东部经济走廊(EEC)”一项计划,就将对众多的中国企业产生良好的吸引力,例如阿里巴巴集团就将在泰国投资超过20亿元人民币,打造地区物流中心。而且,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泰国政府还在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金融政策方面放宽了管制,并逐步实施了相对自由化的经济政策,以便于外资在泰国能够更好地进入与退出,这同样能够对中国企业对泰投资产生吸引力。

四、威胁分析

1.近年来全球经济低迷,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企业赴泰投资的成本。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均存在低迷状态,这使得各国纷纷出台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致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带来的就是各国对于本国企业的爱护,以及对于外国企业投资与贸易的排斥。在此次全球经济低迷带来的贸易保护主义战中,泰国是受到损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美国对泰国海鲜贸易实施的总额为13亿美元的关税,严重影响了泰国海鲜产品的出口,也直接影响到泰国的经济发展。虽然泰国现并未直接对中国企业的投资与贸易实施额外的限制,但其自身因贸易保护主义而受到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其对于中国企业投资与贸易的态度,从而减少中国企业的机会。2.虽然中国对泰国的贸易总量非常高,但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依然面临非常强劲的外部竞争。虽然从2013年开始,中国就已经超过日本,成为泰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中泰之间贸易规模也在逐年递增,而且中国企业赴泰投资的历史也相对较久,但是投资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并非泰国吸引外资最大规模的国家,而日本始终是泰国外来投资最大的来源国。根据ASEANstats的数据,2018年泰国外来直接投资总额中,日本排名第一位,超过总投资额的四成,而中国企业仅为4%。可见,中国企业赴泰投资,将面临来自日本企业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在汽车行业中,日资企业在泰国汽车市场中的份额超过两成,这就使得如长城汽车、比亚迪等在泰国投资的中国汽车企业,需要面临激烈的竞争。

五、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的对策建议

1.中国企业应依托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泰国的投资力度。当前,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应增加对于欧美国家以外国家的投资力度。而泰国作为东盟重要的成员国,加之自身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等优势,以及两国之间良好的双边关系,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重要的目标国。2.中国企业应有针对性地对重点行业进行投资。鉴于泰国政府对于高科技行业的重视,具有高科技技术的企业,可以利用当前泰国政府提供的良好投资政策,加大对泰国的投资力度,从而不但能够降低企业自身成本,也能够分享更多在泰国投资中的技术溢出。3.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的过程中,还应进一步融入当地的文化。无论是泰国政府对于知识产品的保护,对于环境的保护,还是对于本国员工的培训,都是泰国文化的一种表现。中国企业应该重视中泰之间的文化差异,重视差异对于企业投资结果的影响,也有利于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的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黄河,陈美芳.中国企业在泰国直接投资现状及政治风险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5,(11):28-35.

[2]周雪春.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6,(5):41-45.

[3]邹宜芳.中国企业赴泰国投资法律风险及对策[J].红河学院学报,2018,(5):50-53.

SWOT分析范文篇10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建设;SWOT分析

中央党校的张伯里教授曾提出过“四个5%”作为衡量一个经济体能否称得上世界经济之一“极”的标准:GDP占世界GDP5%以上;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超过25个,也要占5%以上;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以上;本币在世界外汇储备总额中的份额在5%以上。当前只有美国、欧盟和日本具备这“四个5%”,而中国虽早已实现了前三个“5%”,且都在10%以上,但“人民币占世界外汇储备5%”这最后一项却尚有很大差距。在“一带一路”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当前时期,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着诸多优势;但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的风险也不容小觑。与此同时,从全球来看,目前不少国家已开始不满美元的霸权地位,欧元、日元等货币的竞争力也有所削弱,人民币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因此,深入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即SWOT分析),显然是一项颇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一)“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也有助于有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海量的资金,亚洲开发银行之前的一个测算显示,21世纪初投资于亚洲基础设施的资金约需要8万亿美元以上。根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估算,2016年至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在10.6万亿美元以上。目前看来,相应的资金规模远小于此数,而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为中国资金的对外投资提供便利,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人民币一旦实现国际化,中资企业面临的汇率波动等风险降低,融资汇兑等成本降低,手续简化,这都将给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中资企业极大的便利。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沿途区域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还有着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中国资金的积极参与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要求。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国际化也需要“一带一路”为之提供动力。首先,中国要增加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就势必会产生巨额的融资、支付、结算;人民币可以借机扩大境外流通量,以期在这些领域积极提高人民币的认可度和使用范围。再者,建设“一带一路”,深化金融合作必不可少,诸如扩大中国与沿线国家双方的本币互换、签署金融监管合作的协议、完善跨境风险管控机制等等,这些多边金融合作的开展也将助力人民币地位的提高。此外,在当今世界的货币体系中,人民币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必将与其他币种进行竞争,指望在一些美元、欧元等货币占据优势的区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非常困难的,这会造成人民币与其他币种的“短兵相接”。相反,“一带一路”建设会直接拉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这是全球经济的增量,在这其中扩大人民币的影响,阻力会稍小一些。(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互补性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亟需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国在基建领域有着强大的生产能力。除基建外,中国在航天、深潜、大飞机、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领域都取得重大突破,并脱颖而出了华为、大疆无人机、海尔等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今,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也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基本可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要。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一些产能将会向国外转移,诸如钢铁、水泥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普遍滞后,承接从欧美等发达国家转移的高端制造业难度较大,承接从中国转移的制造业倒是力所能及。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6.3万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值还在以快于中国与全球进出口总额增速的速度逐年增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总额也在持续增加。可以预见,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会愈加密切,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交往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三)中国在一些与“一带一路”建设关系密。切的金融机构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在的积极倡议之下,2014年10月,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财政部长或授权代表签署了《筹建亚投行备忘录》。2015年12月,亚投行正式成立。这是第一个由中国首倡设立的国际性金融机构,总部设在北京。根据《筹建亚投行备忘录》,中国初始认缴资本目标占总资本金的50%,是最大的股东;随后随着成员的增加,出资比例有所修改,亚洲域内成员和域外成员的认缴股本出资比例为75∶25,并参照GDP比重进行分配;但依此方式中国依然是亚投行最大的股东,具有最大的投票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顾名思义,其业务重点是对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可见其业务与“一带一路”的建设高度契合。2014年又有丝路基金注册成立,其目的就是为“一带一路”地区的经贸合作和互联互通提供融资支持。鉴于它是中方独资的单边金融机构,中国更是掌有绝对的话语权。除此之外,还有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也有望成立。我国国内也有不少金融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以及工建中农“四大行”等,它们业务无不与“一带一路”建设息息相关。在这些金融机构,中国不是独资掌控,就是掌握较大的话语权,因此有能力积极使用人民币进行业务往来。这显然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大有利条件。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一)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存量不足。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有多少存量,并无官方精确数据,但鉴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短暂历程和中国未完全放开的资本管制等因素,其在“一带一路”区域的存量不会很高,离岸市场的建设也比较落后。且“一带一路”区域的人民币资金主要集中分布在香港和新加坡,其他区域人民币存量有限。现阶段中国也存在着“特里芬难题”,即如何才能在为全球提供流动性的同时还保持币值的稳定性。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需要保持币值稳定,但是若不增加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存量,则毫无可能在此区域实现路径突破。中国从1994年以来长期保持双顺差,按照目前趋势来看,中国短期内不可能在经常账户下实现逆差,增加“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币的存量只有在资本账户下实现逆差一途。事实上,在2017及之前几年,中国资本外流压力非常大,外汇储备急剧减少,人民币一度承受着极大的贬值压力,而这还是在中国主动收紧资本管制、审慎的向海外投放资金的情况下发生的。可以想象,假如中国大笔增加对外投资以扩大海外人民币存量,则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国内金融系统承受的压力会更大。(二)“一带一路”外部环境风险大,中国尚无完善的应对机制。首先是沿线国家潜在的经济风险,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大多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欠缺,财政状况不佳,市场化程度低。其次是政治风险,如政局动荡、大国干预;因此,有些与政府合作的项目,会因政党轮替、政权更迭而搁浅或违约。我们对这些风险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并无良好的应对办法。客观地讲,中国与沿线国家既未建立完善的金融合作、管理和监督机制,自身也没有权威的风险评级机构和覆盖面广的保险业务,应付当地政局变动、冲突、战争之类的事件更是乏力。以“一带一路”正式推向全球的2015年为例,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流量是189.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近四成,增幅是对全球投资增幅的两倍,占2015年中国对全球投资流量总额的13%。这组数据看起来还不错,但是投资流量的前十名分别是:新加坡、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联酋、印度、土耳其、越南、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其中,对新加坡的投资流量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55%,而紧随其后的俄罗斯仅有16%;此外超过10亿美元的只有印度尼西亚和阿联酋(以上数据源于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的《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可见2015年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流量虽有大幅增长,但主要集中在少数经济良好、政治稳定的国家。这当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但从中也可看出其他国家的投资环境堪忧。此外,2007至2012年六年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流量占对全球投资流量总额的比例约为10%,而2012至2016五年间,这一比例则分别为14.86、11.65%、10.83%、12.51%和8.54%。可见在2013年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该区域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并没有显著上升。此外,在这些国家的投资主要由国有企业推动,民营企业参与较少,而近些年中国民营企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份额中已占半壁江山,这直接反映了“一带一路”沿线的高风险和其不太乐观的盈利前景。(三)人民币大循环回流渠道不畅。虽然比较而言,现阶段增加人民币海外存量的问题更突出,但这些海外人民币如何回流,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当前人民币的回流渠道狭窄,在资本项目下人民币未完全实现可兑换的情况下,仅有跨境贸易结算、沪港通(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境内机构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获准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等渠道,并且设有额度限制。此外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特定阶段贬值预期还有所上升的背景下,回流机制不畅更是降低了海外持有意愿。(四)中国与“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有着直接的利益冲突虽然建设“一带一路”是共赢之举,不过有些国家和中国久有争议,有时矛盾还会激化发生对峙,这显然很不利于“一带一路”建设。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一)加速“一带一路”区域的经济一体化,与中国自贸区战略衔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在“一带一路”区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提高人民币支付结算的便捷性,从而促进沿线各国之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资源要素流通,加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分工日益深化的今天,即便像中国、美国这样庞大的经济体和市场也不能“自力更生”,中国向来明确表达支持全球化的态度。“一带一路”若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有所进展,不仅会加快本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也能有效缓解政治层面的矛盾,稳定局势。中国则可以凭借该区域的整体力量参与大国博弈,增强自身话语权。不过“一带一路”各国的情况是如此悬殊、复杂,推进沿线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颇为棘手的工作。当下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就是把“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对接,以人民币国际化贯串之。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已是中国继加入WTO之后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意义非凡。党的十七大把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中国近期的目标,是积极推动与中国周边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逐步提升已有自由贸易区的自由化水平。中长期看,要形成涵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国内,继推出广东、上海、天津和福建4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之后,2016年又新增7个自贸区试点(分布在在浙江、辽宁、河南、重庆、湖北、四川和陕西七省市)。2016年11月2日,国务院了《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一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对广东、天津、福建、上海这四个自贸区试点的工作予以认可,支持把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可以预见,在自贸区试点积累大量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将进一步建立贸易便利化机制,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体系。而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显然有助于促进这一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二)倒逼中国国内的金融体制改革。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必将促使中国金融不断提升自身效率,跟上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步伐;有利于加快中国金融市场改革,更好发挥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的主导作用。具体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中国金融机构要帮助中国企业更好更快地走出去,这不仅需要金融机构本身服务的升级,也需要中国政府加大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力度。国内各种力量并非铁板一块,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难免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这种情况下,像加入WTO一样,通过外部的条约责任和有形具体的承诺来促进国内的体制改革,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带一路”区域较大的经济风险会有力促进中国金融行业服务水平和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能在该区域开辟一片沃土的金融企业,必将在披荆斩棘中获得极强的竞争力。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会进一步深化中国国内金融体制的改革,也将在国际上培养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中国金融企业。(三)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变革。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以往的三大世界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无不处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掌控中。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提升发展中国家群体的话语权。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可借机团结众多发展中国家来增强发展中国家群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事实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均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成立的。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国家会议也是中国团结发展中国家来共同增强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世界经济秩序中地位的表现。2015年11月30日,人民币被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在人民币纳入SDR、亚投行等国际性金融机构成立的同时,在“一带一路”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整合发展中国家群体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实力,增加话语权,能够切实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使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更加多元、灵活、稳定。

四、挑战分析(Thre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