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20:26: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P2P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P2P流量识别与监测论文

摘要随着P2P应用的不断增多,P2P流量所占网络总流量的比重越来越大。准确地识别出网络中P2P应用的流量对网络规划设计、QoS保证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当前P2P流量识别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四种典型的P2P流量识别技术:端口识别法、应用层特征识别法、流量模式识别法以及连接模式识别,分析了各个技术的优缺点,并对P2P流量识别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P2P;流量识别;测量;加密;流量管理

引言

P2P(PeertoPeer)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网络应用,它的出现开启了网络边缘未使用的资源。当前随着硬件价格的不断下降,作为客户端的PC机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处理能力和存储空间,然而这些资源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闲置状态。比如在当前Internet中流行的C/S配置模式中,用户的PC机仅仅是被作为一个显示网页的工具。而P2P体系结构则可以使用这些PC机分担网络中心的任务。上百万个Internet用户组合得到的处理能力将远远高于任何一个中心服务器的处理能力。除此以外,P2P体系结构还具有开放性、可扩展性强等特点。所有这些使得P2P应用在短短几年时间有了飞速的发展,其体系结构也经历了由集中式服务器(Napster)到纯分散式文件共享系统(Gnutella),再到部分分散式结构(KazaA);由使用固定端口到使用动态端口进行数据传输;由使用独特端口到与其他应用合用端口(如使用Web应用的80端口等);由明文传输到进行数据加密传输等变化过程。

研究表明,尽管受版权等问题的困扰,当前P2P应用仍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并且变得越来越隐蔽[3]。P2P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丰富了网络中的应用形式,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问题。如:P2P文件共享过程中的版权问题;P2P应用大量占用网络带宽的问题;以及P2P的流量模式对传统网络设计带来的挑战等,其中后者尤为网络设计、管理人员所关注。我们知道,在Web应用流量占网络流量主体时,由于Web流量的高度非对称性(用户链路的下行流量要远远高于其上行流量),大部分用户接入方式如ADSL、Cablemodem等都设计为下行带宽远高于上行带宽。而在P2P应用中,由于所有主机都是对等的,因此其流量具有很大的对称性。研究表明,P2P应用与Web应用上行流量与下行流量的比率分别为1:1.25和1:7,两者差别将近6倍[5]。因此上述设计理念在当前P2P流量占主体的网络状况下已经不再适应。

由此可见,P2P应用对网络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对于一些ISP而言,文件共享流量约占其总流量的60%,另外企业网络中大量出现的P2P流也会极大地影响网络性能。因此无论从ISP的角度还是从企业网络管理人员的角度,都希望能够将P2P流量有效的识别出来,从而便于网络的规划与管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可以限定P2P流量不超过某个阈值,从而能够为其他重要的应用提供一定程度上的QoS保证;或者为了网络管理的需要,直接在内部将P2P流量过滤掉。而对于ISP而言,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服务进行控制以及对用户进行管理等。但是当前识别P2P的一个主要挑战就是以一种可扩展的方式识别出P2P流量,同时不要求对所有的分组进行深层分组检查(DPI,deeppacketinspection)。

查看全文

P2P技术及资源发展论文

摘要P2P主要指计算机之间以对等方式形成的网络连接,弱化或完全取消了服务器的作用。文章从分析P2P的基本概念、需求和发展入手,讨论了P2P与网格和C/S的联系和区别,并列举了现今P2P的主要应用,最后,对目前P2P中存在的资源发现与定位问题做了分析和论述。关键字P2P、资源管理、Gnutella、哈希查找1P2P技术简介1.1概念及特征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是指:通过使用分布资源,借助于分布计算技术来完成关键任务的系统和应用的总称。这里的分布式资源包括计算能力、数据(包括存储介质和内容)、网络带宽和其它资源(如计算机、人力资源等);分布计算包括算法、数据、元数据等,或者是三者总体;关键任务包括分布计算、数据(或内容)共享、通信与协作,或者是平台服务等。P2P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弱化服务器作用,甚至取消服务器,使分布式系统中的各个节点逻辑对等,这种技术出现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中所蕴含的潜在资源。与C/S模型不同,P2P模型中每个节点既可以是服务(或者资源)的提供者,也可以是使用者,充其量就是提供的服务(或资源)的类型不同。1.2需求与背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接入网络的主机增加,可用资源丰富,然而目前的互联网仍然是以C/S模式为主,尤其是Web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Web服务器成为信息的主要提供源,整个Internet系统依附于这些少量的服务器节点,而大量的个人主机中的资源却成了网络中的信息孤岛,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能否发挥这些闲散资源的使用效率(或者作用)构成了人们关注P2P的理由。1.3P2P与网格的联系与区别网格与P2P在技术上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在广域网条件下实现资源共享和分布计算。正因如此,全球网格论坛(GGF)与对等网络研究小组(P2PWG)已宣布合并。但二者也有一定的区别。网格类似于电力系统,格点(或者节点)类似发电站,通过整个网络输送给用户,相对于P2P,更象是将一些大型资源组织起来,供社会共享,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生物研究网格和网络教育服务网格都可作为其辅证;P2P则泛指闲散资源的组织。(1)应用面网格较侧重于重大科学计算和大型专业性的协同,其一个或多个主要节点仍有较重的服务器色彩;P2P提供普通的信息、计算服务,每个参与者明显地兼有客户、服务器双重身份。(2)访问对象网格访问计算资源、数据资源、软件资源,相对来说,有较固定的目标;P2P完全是随机访问,随机使用。(3)安全性网格中每个节点都有身份鉴定、授权、防火墙保护的能力;P2P每个参与者不保证这些能力,甚至是匿名的。(4)控制网格在资源监视/分配和作业调度上仍有较多的集中控制;P2P仅有很少的或没有集中控制,主要靠自行组织。(5)服务质量网格确保可靠的服务质量;P2P只有部分的保证,某些参与者甚至是不可信的。以上这些区别是相对而言,随着不断发展和改进,这些区别会逐步缩小。1.4P2P与C/S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许不应该将P2P和C/S模式完全的对立起来,就某项特定的应用,以及特定的时间,P2P网络也许是以C/S方式进行工作的。例如:如果每个用户都有一些软件资源(例如文字处理程序)或者硬件设施(例如:打印机),自然,可以采用P2P的方式进行可控共享,此时,提供打印机的客户(本地的某个进程)就临时充当了服务器的角色。再分析一下目前的Web工作方式,我们更多的应用是文件(或者资料)的查找,Web页面成为文件资源的目录,存储对应文件的主机成为提供者,原理上,该主机可以独立于Web服务器,这也可认为是P2P的一种形式。2P2P资源发现与定位目前P2P技术已在文件交换,分布式计算,搜索,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即时通信,网络游戏等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有一些公司在开发基于P2P的平台。但是,无论是通信、P2P协作、分布式搜索引擎还是共享计算和交互式游戏等功能的实现,都只能以很好解决网内资源的迅速准确定位问题为前提。所以,P2P网络中资源发现是及其重要的。目前,资源的定位一般采用的是“地址查询”的方法,即:每个资源有一个全局唯一标识符OID和一个包含其所在地址的指针P,系统将保存起来,当用户需要访问该资源时,根据OID来查询P,从而进行定位。定位机制有不同的实现方法。按照实现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两类:集中目录式、泛洪请求式2.1集中目录式在集中目录式(CentralIndexServer)中,有一个类似于服务器的节点集中提供资源索引信息。当用户共享资源时,需将资源的向索引服务器进行资源注册,索引服务器中保存着系统中所有资源的标识符和指针列表。当用户需要查找资源时,首先通过资源标识符查询索引服务器,服务器返回该资源的指针,用户通过该指针定位。当定位到资源的存储位置后,资源的下载在节点之间直接进行,与索引服务器没有关系。集中式的优点是:简单、容易实现。大多数的分布式系统采用的都是这种方法,例如:三种分布式对象计算环境(CORBA,DCOM,JAVARMI)提供的分布对象名字服务、大量的通用目录服务(如X.500、LDAP和NIS)和一些实用分布式系统(如Napster)的资源定位方法等。集中式的缺点很明显:类似于C/S模式,缺乏可扩展性和存在单点故障问题。图1集中目录式图2泛洪请求式图3分布式Hash式2.2泛洪请求式与集中目录式不同,泛洪请求式(FloodingRequest)没有中央目录服务器,用户的请求通过所有连接的节点传递,这些节点或者响应该请求,或者在不能满足请求时,将该请求向与自己相连的其他节点广播,直到请求得到响应为止(泛洪)。为了减少广播带来的网络带宽浪费,一般将广播传递限制在7~8跳以内,即如果请求在经过有限的循环广播之后,仍不能得到响应,则发送请求的节点将得到一个错误信息。Gnutella是泛洪的经典之作,Gnutella协议设置了三种机制来控制消息数量的指数增长。机制一:消息生存时间(Time-to-Live简称TTL)消息生存时间主要是控制消息在网络中传播时能够生存的时间,是消息头中的一个字段,在消息生成时被赋予一个初始值。当消息被发送出去,其它主机结点接收到该消息时,首先将该消息的TTL值减1,如果为零,则将该消息丢弃掉。否则,发给它的邻居结点。TTL值越大,消息能传播的距离就越远,反之,就越近。机制二:消息的唯一标识符(UniqueMessageIdentification简称UID).消息的唯一标识符是为了避免一个消息在同一个主机节点重复传播而设计的。UID也被包含在消息头中,每个消息的标识符都是不一样的。当消息被发送出去,其它主机结点接收到该消息时,取出它的消息头中的UID字段,同本地记录的UID列表相比较,如果该消息的UID己经在列表中,说明该主机结点己经看过这条消息,它将直接把这条消息丢弃掉。否则,如果该消息的UID不在本地列表中,该主机结点将储存这条消息的UID到本地UID列表,然后将该消息传播出去。机制三:路径标识符(PathIdentification)。路径标识符是为了防止消息循环的出现及指导返回消息按原路返回而设置的。路径标识符其实是一个地址列表,记录了该消息所经过的结点的地址。当一个主机结点接收到一条消息后,该主机结点会检查自己的主机地址是否在消息所经过的地址列表中,若在,说明该条消息已经到过该主机结点,则该主机结点会将这条消息直接丢弃。否则,该主机将自己的地址加入消息的地址列表中,然后发送出去。以上三个控制机制保证了消息在网络中不会被无限制的扩散,从而确保Gnutella网络可以正常的运行。但是,这三种控制机制也不是尽善尽美,也会导致很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短路效应。泛洪请求式由于通过广播方式进行查找和定位,因此一般扩展性差,但在小范围内效率高,可靠性好。此外如果在系统中存在一些所谓的超级节点(即该节点拥有大量的资源信息),则可以显著减少带宽的浪费。目前第二代泛洪请求式的资源定位主要采用分布式Hash表算法:赋予系统中每个节点一个全局唯一标识符NID,通过一个哈希函数建立起资源唯一标识符OID和NID之间的对应关系:NID=HASH(OID),NID与OID是一对多的关系。将资源的定位信息保存到节点标识符为HASH(OID)的节点上。当用户需要查找对象时,首先通过OID和哈希函数计算出该资源定位信息所在节点的标识符HASH(OID),然后将该请求发送到该节点上,即可找到该对象。由于P2P中,任意两个节点可以通讯,并且各个节点上的哈希函数都相同,因此,只要知道对象的OID,用户可以从任何一个节点出发找到该对象。根据节点的NID与OID之间的映射关系不同,分布式Hash表算法有许多不同的实现形式,如Chord、CAN、Pastry、Tapestry等。目前的最好效率是发现资源需要的路由表长度为logN(N为P2P网络总节点数),查询资源需要的通信量为logN。2.3现有的问题与改进图4短路效应的成因如上所述,Gnutella中存在着短路效应。如图4所示,假设Gnutella网络上有A,B,C三台主机,当有消息M(TTL=t)由主机A发出,假设有两条路径可以到达主机B,一条路径是沿Ll(x1,x2,…,xp),路径长度为p;一条是L2(y1,y2,…,yq),路径长度为q。另有一条由主机B到主机C的路径L3(z1,…,zr),路径长度为r,其中有pr>t且qr3结束语虽然P2P的概念出现由来已久,但是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对其的研究和应用日益成为热点。目前Intel,SUN等多家国际IT企业都在投入相当大的力量研究适用的P2P计算模型及其实现。由于P2P技术在对等计算、协同工作方面的强大优势,今后肯定会在这两个方面迅猛发展;将P2P技术和C/S模式的互联网结合起来,在搜索引擎、文件共享方面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商业化产品投入使用,但由于P2P技术本身存在不易管理、安全性差等缺陷,造成P2P技术自出现以来,并没有大规模应用,而且这两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成为P2P技术在这两个方面发展的主要瓶颈。参考文献1.L.TassiulasandA.Ephremides,Stabilitypropertiesofconstrainedqueueingsystemsandschedulingpoliciesformaximumthroughputinmultihopradionetworks.IEEETransactionsonAutomaticControl,Vol37,No12,Dec.1992,pp:1936~19482.DanaMoore,JohnHebeler著.对等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AndyOram编.Harnessingthebenefitsfoadisruptivetechnolody.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Peer-to-PeerComputing[EB/OL].www.sics.se/perbrand/,20012112035.KarlA,MagdalenaP.ImprovingDataAccessinP2PSystems[J].IEEEInternetComputing,2002,6(1):58-67..6.吕向辰.P2P技术与应用./01/0128/d/0128d06-1.asp

查看全文

P2P网贷信用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在网贷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失信所引发的问题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介绍了P2P网贷平台的主要模式,分析了P2P网贷信用风险的来源,并提出了P2P网贷行业信用风险控制的措施,包括加强道德教育、设立自律自查机制、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完善监管与法律、建立信息共享与批露机制、相关产业的净化等。

关键词:P2P网贷;信用;风险控制

P2P网贷(PeertoPeerLending)是一种重要的网络金融模式,它是指将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与有资金需求的借款者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参与各方的信息,通过信息披露自行配对完成贷款交易。而P2P网站作为贷款信息服务的平台,本身并不参与存储或放贷,它只是建立一个供借贷双方自由交易的平台,本质上就是将以民间贷款借贷的形式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的一种创新形式。由于P2P网贷行业的快速发展,关于它的风险问题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这其中信用风险尤其受到重视。已有一些学者围绕着P2P网贷行业信用风险做了一些研究。王会娟、廖理对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信用认证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信用认证机制对借贷行为的影响[1];李真对我国征信体系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征信体系建设的措施[2];潘锡泉对P2P网贷存在的重大风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P2P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监管思路[3],等等。可以说,这些研究成果对P2P网贷行业信用风险控制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以期达到P2P网贷行业信用风险控制措施更加全面和完善的目的。

1P2P网贷行业发展概况

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庞大,这些企业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而它们资质又未能达到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标准,因而P2P网贷服务平台成为它们最佳的选择之一。另外,信用良好的大学生、工薪阶层在他们想要兼职创业、培训时,也有可能选择P2P网贷。P2P网贷的出现,解决了传统银行和金融机构不愿意服务的对象的资金需求,解决了微小企业资金不足的现状与社会资金闲置间的矛盾,弥补了银行的服务缺陷,同时也填补资金市场的一部分空白。P2P网贷业务国外发展较早,世界上首个P2P网贷平台于2005年诞生,是英国的Zopa[4]。在国内P2P网贷行业于2007年起步,在各方因素的推动下,2011年起,网贷行业步入快速发展期,到了2012年,整个行业呈爆炸式发展,据《2015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半年报》显示,2015年网贷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截止2015年6月底,中国P2P网贷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上升至2028家,相对2014年年底增加了28.76%。上半年,新上线网贷平台数量接近900家[5],如此快节奏的发展速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行业蓬勃发展的喜人一面,另一方面,由于P2P网贷仍是新兴行业,发展问题重重。2015年,P2P行业内的新增问题平台数量同样也呈爆发式增长,尤其在6月份,风险暴露更是达到最高峰,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7月21日,新增P2P问题平台有483家,仅6月内就出现了125家,7月前21天,又新增68家。而2014年全年P2P新增问题平台仅有367家,可以看出,2015年的数字远高于2014年。P2P网贷平台问题事件类型主要包括停业、跑路和提现困难等。P2P网贷平台问题的爆发式出现,揭示了P2P行业的巨大风险。

2P2P网贷的主要模式

查看全文

P2P网络借贷风险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P2P网络借贷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其初期发展速度及规模均不可小觑,但2018年频发了P2P网贷平台“爆雷”情况,行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将结合当前实际,以P2P网贷平台的频频“爆雷”为基础,研究P2P网贷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信用风险,并为日后该行业健康稳健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互联网金融;爆雷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兴起始于2011年,发展至2016年,P2P网络借贷开始出现问题,2018年P2P网贷平台更是“爆雷”频发,集中暴露P2P网络借贷发展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探究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信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解决其现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其日后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P2P网络借贷的概况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新产生了许多发展模式,P2P网络借贷即为其中一种。1.1P2P网络借贷的基本定义P2P(Person-to-Person)网络借贷是指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完成个人对个人的资金借贷,通常是一种小额信贷的直接信贷方式。其主要是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作为中介,将资金借贷双方联系起来,同时实现借贷双方各自的借贷需求,以完成整个借贷交易过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1.2P2P网络借贷的运营模式(1)参与P2P网络借贷交易的主体。从P2P平台的交易过程来看,在交易全过程中涉及了三方信用主体。这三方主体分别是投资人、借款人以及P2P平台。参与交易的三方信用因素成为影响平台交易运营及产生P2P网络借贷交易风险的主要因素。(2)P2P网络借贷的运作流程。首先,借款人与投资人双方在平台上提交个人信息,注册成为会员;其次,当借款人有资金需求时可以向网站提交借款信息,平台对借款人提供的各类信息进行审核,顺利通过的信息会在P2P平台上公布,而投资人会根据网站公布的信息,个人独立选择合适的借款者参与投资,当双方互相达成意向时,即完成了借款过程。

2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

查看全文

论P2P网络模型分析与探讨

摘要P2P模型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新的应用型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大量自治的参与者的资源,主要为软件技术。该文首先对比了传统的客户/服务器模型与P2P网络模型的基本特性,然后阐述了典型的四种P2P模型的技术特点,接着探讨了P2P模型的关键技术,最后分析了P2P模型存在的问题,展望了P2P的应用前景。关键词P2P;客户/服务器;网络模型1引言今日的Internet正面临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试图改变当前以客户/服务器为基本特性之一的互联网架构,结束以服务器为主导的Internet,这就是P2P。P2P,即PeertoPeer,称为对等连接或对等网络,主要指由硬件形成连接后的信息控制技术。P2P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间商。2从客户/服务器模型到P2PP2P是一个网络的模型,它的基本概念就是任何的节点都可以作为服务器或者客户端。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网络,都有预定义的客户和服务器节点,而P2P则不同,P2P可提供一些额外的特性,而这些特性使用传统的客户/服务器模型是无法实现的。基于P2P的模型与客户/服务器(C/S)模型相比,其优势在于降低了对服务器的依赖和它的分散控制能力(相对于服务器的集中控制)。一些P2P模型甚至不需要服务器,用户可以不经过服务器和其他用户进行连接。在传统的结构下必须使用传统的规则,用户在P2P模型下比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有更多的命令。P2P系统和C/S系统不同,它没有单一的失败点。在一些模型中,P2P把服务器放到合适的位置,服务器的作用被限制到最小。为了共享文件,用户不需要服务器的帮助,他们之间可以直接进行。P2P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互联网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从网络看,P2P并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TCP/IP并没有客户机和服务器的概念,所有的设备都是通讯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联网上的系统都同时具有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功能。当然,后来发展的那些架构在TCP/IP之上的软件的确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客户/服务器计算体系极为流行,它之所以流行时因为它打破了世界上一些数据提供者的垄断。同时,它也鼓励资源共享并为它的用户提供不同的防火墙。但是1999年Napster对C/S体系提出了挑战,它是基于P2P的应用,延伸了共享的意义,超出了C/S创建者的想象。通过MP3文件的共享系统,Napster使得网络在深度和广度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并获得更大的可伸缩性而进行优化。P2P和C/S模型各有千秋。例如,在C/S模型中,当许多的用户登陆来下载信息时,服务器就成了瓶颈;P2P模型与之相反,在网络用户之间传送太多的请求会使网络管理员繁忙,并使网络本身的负载增加。除此之外,在商业的管理和控制方面,P2P模型明显优于C/S模型。关于P2P的流行和使用,许多商业机构正在各自的领域内寻求合作。P2P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公司可以建立集体的计算能力,因此不必考虑服务器和昂贵的存储设备。P2P已经在共享资源和服务器的开销方面对网络界产生了巨大反响。与C/S模型相比,P2P是更好的选择,它正在变得更灵活,更通用。3P2P网络模型分析P2P网络模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纯P2P模型;(2)带有简单的发现服务器的P2P模型;(3)带有发现和查找服务器的P2P模型;(4)带有发现,查找和内容服务器的P2P模型。3.1纯P2P模型

纯P2P模型完全依赖于计算机(C/S模型中的客户)。这似乎是矛盾的,因为每个网络模型都像传统的C/S模型一样涉及到客户和服务器。但是纯的P2P模型不依赖任何中心服务器而工作。一旦P2P应用程序下载到计算机的内存中,网络中的端就会动态地发现其他连接的端,相连端之间的通信完全不需要来自服务器的图1纯P2P模型纯P2P模型打破了C/S模型传统的通信方式,在以前的C/S模型下,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是基于服务器设定的规则。纯P2P模型允许用户设定他们自己的规则和建立自己的网络环境,这种模型避免了用户成为利用Internet服务器或ISP的一部分,完全消除了他们的麻烦。为了与Internet合作,P2P模型提供了近似的即插即用的特性,即你只要连上Internet,就能使用P2P的特性。纯P2P模型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它不仅能够在Internet下有效地工作,而且对于LAN和Intranet也非常有用。纯P2P模型存在的唯一问题就是网络上的端发现问题,因为没有一个中心管理者注册登陆到网络上的端,所以用户自己必须定位其他的端。3.2带有一个简单的发现服务器的P2P模型这样的P2P模型实际上不包括一个服务器。因为这种模型中的服务器的作用已经下降,只是为了实现一些管理。正在加入的端通知服务器它已经登陆了,服务器的作用只限于为正在加入的端提供连接的另一个端的名字。一定要注意服务器仅仅是提供相连端的清单来辅助端,建立连接和通信仍然是端之间的事情(见图2)。这样的P2P模型通过提供给端一系列已经相连端的清单而超出纯P2P模型,这样增加了发现网络上大量端的机会。为了下载资源,端必须单独与每个相连端接触并发出请求,这样会消耗大量的处理时间。客户/服务器的模型与此相反,任何端查找资源不需要围绕其他相连的端,因为服务器本身维护了所有必须的内容。3.3带有发现和查找服务器的P2P模型这种模型中,服务器提供相连端的清单和它们的可用资源(见图2)。因此,这种模型为增强服务器的功能而继承了纯P2P和带有简单发现服务器的P2P两者的特性。这种模型减轻了端的负担,因为不再需要通过访问每个端来查找必要的信息。这种模型中的服务器初始化两个端的通信,然后,这两个相连的端建立通信,保持连接并执行各种活动,例如登陆进入相连的信息数据库,进入它们共享的资源目录等等。图2带有一个简单的发现服务器的P2P3.4带有发现,查找和内容服务器的P2P模型这种模型中,服务器占有支配地位,正如在传统的客户/服务器体系中一样。所有满足端请求的部分都从端的范围内移出而进入服务器的范围(见图3)。同样,端之间不允许直接互相连接,因为所有的资源都存储在中心服务器的数据库中。如果一个端需要信息,它直接访问服务器而不是和另外的端通信,服务器处理这些请求并显示信息来源。这种模型主要的缺点在于如果同时有太多的请求,服务器的速度会减慢;这种模型的另一个缺点就是成本很高,因为服务器必须自己管理、存储数据并处理所有的请求。

因为这样的模型完全依赖于中心服务器,所以单点失败影响整个系统的机会就增加了。这和前面几个P2P图3带有发现、查找和内容服务器的P2P4P2P网络模型的关键技术4.1P2P网络模型的运行特性P2P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新的应用型技术,主要为软件技术。(1)对于互联网上众多计算机,P2P应用比其他应用要更多考虑那些低端PC的互联,它们不具备服务器那样强的联网能力,同时对于以往的P2P应用技术,现在的硬件环境已经更为复杂,这样在通信基础方面,P2P必须提供在现有硬件逻辑和底层通信协议上的端到端定位(寻址)和握手技术,建立稳定的连接。涉及的技术有IP地址解析、NAT路由及防火墙。(2)在应用层面上,如果两个Peer分别代表两家不同的公司,而且它们已经通过互联网建立连接,那么一方的信息就必须为另一方所识别,所以当前互联网上关于数据描述和交换的协议,如XML、SOAP、UDDI等都是一个完善的P2P软件所要考虑的。(3)有通信就要有安全保障,加密技术是必须要考虑的。(4)其他需考虑的有如何设置中心服务器,如何控制网络规模等。传统客户/服务器的应用程序能够以前面所讲过的任何模型为基础,但是一个应用程序要成为理想的P2P应用程序必须具有一些条件。每种P2P模型的应用程序都有一些关键特性:(1)发现其他端:发现与服务器相连的其他端;(2)为所需内容查询端:从其他端得到共享资源的清单;(3)和其他端共享内容/资源:能明白内容是怎样在对等网络之间共享的。4.2P2P网络模型中的端发现技术发现其他端是P2P应用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个特征根据P2P模型的不同而不同。(1)在纯P2P模型中发现其他端因为这个模型没有服务器,端动态发现其他端并在它们之间直接通信。因此,这种通信不受传统模型中的条款和规则限制。虽然本地配置方案和网络信息服务是可用的。但是登陆到模型上的用户不可能一直拥有可以发送请求的真实端数目;另外,端之间的直接通信会影响系统的安全性。(2)在带有一个简单发现服务器的P2P模型中发现端这种模型带有一个中心服务器,这个服务器在数据库中存储了所有注册用户的位置。任何搜索一个端的请求都由服务器来处理,它会返回一个数据库中端的清单。这种模型的主要好处是增强了安全性并对于请求端来说由大量的端可以用,但是如果服务器速度减慢或者崩溃,定位端就会很困难,其他的端也会受到影响。(3)在带有发现和查找服务器的P2P模型中发现端在这种模型中,服务器提供了服务的清单和端的清单,所有的用户在登陆时都要通知服务器。这种服务器不仅发现其他端而且返回所有登陆的重要信息。以此,这种模型相比其他的模型减少了时间耗费。(4)在带有发现,查找和内容服务器的P2P模型中发现端这种模型为响应请求而发现端,在这种情况下中心服务器保留所有重要信息和请求端具有的内容。每个端都在服务器时注册,服务器通过它自己和服务器响应来处理所有请求,因此这种模型对服务器的要求比较高。4.3P2P网络模型中的搜索技术在P2P模型中,内容搜索根据模型的应用保持变化。一些P2P结构的模型遵循客户端的搜索,有些遵循服务器端的搜索,有些遵循以上两种情况。搜索工具一直在速度快与可靠性的优点和不相关与不可靠信息的缺点之间寻求平衡。有利的条件是速度、直接通信和可靠性,不利的条件是不可靠和费应用信息。下面是不同P2P模型中的搜索技术:(1)在纯P2P模型中搜索内容因为这种模型没有服务器协助通讯,它使用客户端的搜索模型。如果请求端有关于另外端定位的信息,处理会非常的快速。但是由于没有服务器可能会导致缺少可以连接的端,导致搜索的端的范围较小。(2)在带有一个简单发现服务器的P2P模型中搜索内容这种模型有一个服务器,但是它同样使用客户端的搜索技术。服务器提出请求端连接用户的一个清单,请求端查找拥有所需内容的端,连接它并获取内容。这种模型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可以连接获取所需内容的大量端。(3)在带有发现服务器和查找服务器的P2P模型中搜索内容这种模型遵循客户端的搜索和服务器端的搜索。在所有的P2P模型中,这种模型是最有效和最灵活的。一个端无论何时要搜索一些特殊的内容,它都可以直接在服务器是对已经相连的端进行搜索,或者简单的请求服务器对所需信息的结果进行回答。这种模型除了网络上相连的端外,还有可服务于请求端,服务器上搜索工具可用是因为无论何时一个注册端登陆后,除了验证外,还将发送它的名字和共享的资源清单。(4)在带有发现、查找和内容服务器的P2P模型中查找内容这种模型不能使用客户端的搜索技术,因为位于中心的服务器管理整个网络,服务器处理所有的操作。这种模型完全基于服务器的搜索技术,一个端无论何时需要信息,它只需连接服务器,因为服务器数据库中有完整的信息:从注册用户到所有可能的内容。但是如果太多的端访问服务器,服务器的处理速度就会下降,也会影响到其他相关服务器。4.4P2P网络模型存在的问题P2P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可靠的信息查询,但从社会和法律意义来说,绝大多数的P2P服务都将不可避免地遇到知识产权冲突,也可能成为一些非法内容传播的平台。同时由于缺乏中心监管以及自由平等的动态特性,自组织的P2P网络在技术层面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P2P网络和人际网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般来说,每个P2P网络都是众多参与者按照共同兴趣组建起来的一个虚拟组织,节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假定的相互信任关系,但随着P2P网络规模的扩大,这些P2P节点本质所特有的平等自由的动态特性往往与网络服务所需要的信任协作模型之间产生矛盾。激励作用的缺失使节点间更多表现出“贪婪”、“抱怨”和“欺诈”的自私行为,因此P2P中预先假设的信任机制实际上非常脆弱,同时这种信任也难以在节点之间进行推理,导致了全局性信任的缺乏,这直接影响了整个网络的稳定性与可用性。此外,相对于传统客户/服务器模式的服务器可以做主动和被动的防御,由于P2P节点安全防护手段的匮乏以及P2P协议缺乏必要的认证机制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安全问题在P2P网络中更为严重,这将直接影响P2P的大规模商用。另外,P2P网络中的节点本身往往是计算能力相差较大的异构节点,每一个节点都被赋予了相同的职责而没有考虑其计算能力和网络带宽,局部性能较差的点将会导致整体网络性能的恶化,在这种异构节点的环境中难以实现优化的资源管理和负载平衡。同时,由于用户加入离开P2P网络的随意性使得用户获得目标文件具有不确定性,导致许多并非必要的文件下载,而造成大量带宽资源的滥用。特别是大多数P2P用户更喜欢传送音频、视频这些较大的媒体文件,这将使得带宽浪费问题更为突出,尤其在中国大量的用户还是拨号用户,较窄的带宽也成为P2P应用难以逾越的障碍。5结论与展望P2P技术在最近几年获得了高速的发展,也出现了较多应用,但截至目前,P2P中仍有很多的关键技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带宽吞噬、网络可扩展性差和路由效率低下等问题。这导致P2P至少在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只能是一种小范围不可靠的应用或是满足特定任务需求的专门应用。并且,作为一种潜在的商业应用,如何在P2P网络中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如何设计盈利模式将会面临更为严格的考验。参考文献:[1](美)IanFoster,CarlKesselman编著.金海,袁平鹏,石柯译.网格计算(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美)Dreamtech软件研发组著.吴文辉,陈建荣,肖国尊等译.对等网络编程源代码解析.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陈姝,方滨兴,周勇林.p2p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年13期[4]毛薇,姚青,李涛.p2p系统发现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2年06期[5]雷葆华,杨明川.p2p技术的组网模式与业务模式探讨.电信技术,2004年11期[6]赵恒,陈杰.p2p技术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电信快报,2004年09期

查看全文

互联网金融行业P2P管理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P2P网贷行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发展,其功能日益强化,带动了我国互联网行业的有效发展。互联网金融P2P信贷模式无担保、无抵押,依靠信用评级确定贷款额度,真正推动了信用金融的良好发展。与传统的金融机构相比,P2P具有收益高、流程少、贷款容易等特点,也正是因为其有这种特点,吸引了较多的投资者和企业,竞争优势不断提升。然而,在P2P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较多的问题,影响了其整体性的发展质量和速度,基于此,笔者就互联网金融行业P2P管理问题进行了全面化分析,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具体的完善对策,旨在推动我国互联网P2P行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P2P管理;完善对策;存在问题;竞争优势

一、我国P2P金融的含义、发展现状及特点

1.P2P金融的含义及发展现状。P2P又被称为点对点网络借款,是将小额资金积聚起来贷款给有资金需求人员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能够满足个人的资金需求;第二,能够进行个人信用体系的发展;第三,有助于促进社会闲散资金利用率的不断提升。就具体的P2P模式来看,其主要是由相关的网络信贷公司作为中介平台,借助于互联网将借贷双方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各自借贷需求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我国P2P平台是在2011年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中的,到2015年10月,我国的P2P平台已经达到了3000多家,当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P2P金融的发展速度更快,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互联网金融形式。2.我国P2P金融的特点。第一,P2P公司在借贷双方之间所处的是中介的地位,其主要通过混合方式或者“线上”“线下”等方式为投资和融资方建立纽带。因为“线上”模式一般存在较为复杂的风险,因此其发展没有“线下”和混合模式发展的速度快。第二,P2P公司的融资方通常是规模较小的企业、个人或者农民创业者等,由于这些群体无法达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因此其无法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资金,而P2P公司正好能够满足这类群体的需求,所以其受到了这类群体的重视和青睐。P2P信贷对于信用较为重视,而并不注重抵押,且放款的速度十分快,额度小,通常来看,其单笔贷款额度都在五万元以内,贷款周期都处于7天之内,信用贷款是主要的形式。第三,P2P与小贷公司具有较为类似的贷款利率,基本上年利率都处于20%-30%之间。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P2P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P2P金融管理者的认识不统一,存在偏差。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P2P的发展起步较晚,并且我国当前还没有构建健全的P2P管理法律规范,导致很多管理人员对于P2P的认识较为片面,对于其特点、作用等缺乏全面、科学的研究,部分企业认为P2P管理主要是进行广告投放、业务推送等,没有认识到其信息系统的预测、评估、决策等功能,从而影响了P2P的良好发展。同时,很多时候相关人员在对P2P管理的时候一味求简,这就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交流以及传递,很多资源被浪费,导致P2P金融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十分低下,企业无法科学化对各类信息进行判断,从而使得其运营管理能力下降。2.征信体系缺失。当前虽然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然而其在实际发展中却缺乏一套完善的征信体系,即便是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构建了相对应的征信系统,然而其也并没有与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对接起来,这就导致我国P2P发展受到了不利影响。由于我国政府没有从法律上对P2P的地位进行明确,因此导致P2P的发展存在很多不正规的现象,其平台无法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有效对接,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在这种背景下,很多P2P网贷平台不得不构建自身的征信系统,由于能力有限或者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其自身所引进的征信系统往往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这就导致其发展受到了限制。3.信息安全问题显著。互联网金融离不开计算机、互联网,近年来,我国P2P平台频繁遭遇黑客攻击,使得网站受到十分大的影响,甚至部分网站陷入到了瘫痪的状态中,多数客户的账户被盗取、隐私被泄露,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任,这对于平台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关系着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如果不做好安全管理问题,势必会导致投资者产生恐慌,从而不利于投资者更好地进行投资,也会为平台的有序发展带来阻碍。4.监管缺失。互联网金融P2P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科学化的监管体系,然而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并没有构建规范的P2P监管体系,导致实际的P2P运行缺乏有效监管,这就使得其运行中各种问题频发,影响了运行的效果。同时,由于P2P监管缺失,导致部分平台利用投资者和借款人员的账户开展非法集资活动,严重影响了国家秩序的稳定。

查看全文

P2P金融投资风险与防范思路

摘要:P2P金融诞生在互联网时代,是一种新兴的金融行业。虽然P2P是一种新兴的金融,但是因为早年受到了中小微企业旺盛贷款需求的影响,促使P2P金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因此带来了很多的投资问题和平台上的风险问题。文章对P2P金融的投资风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几点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希望为P2P金融的投资管理者和理性投资提出一点思路。

关键词:P2P金融;投资;风险

1投资P2P金融主要风险所在

1.1P2P金融信息没有充分公开。P2P金融平台结合上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将投资人和借贷人联系在一起,为两者建立了一个信用平台,满足了投资人和借贷人的需求。投资人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句式通过借贷平台自己的宣传方式,但是在平台上更为详细的内容和实际的接待人信用无法得知,所以投资人只是凭借着P2P金融平台自己的宣传,来投入自己的资金,但是平台为了吸收到更多的投资人资金,会对自己的平台进行“修饰”,夸大平台中的信用成本会这是风险防控机制等情况。另一方面还有很多的中小微企业贷款人和个人借款人提供的信息并不非常详细的信息,如果P2P金融平台一旦出现判断失误或是监管防控不到位了,都会让平台的资金链产生断裂和兑付困难等现象。因为投资人和借贷人的信息不是摆在明面上的,这一问题也是近些年困扰P2P金融发展的一项重大问题。1.2违约现象不可控的风险。传统的银行金融和互联网P2P金融想要实现良好的发展,都需要严格的遵守金融行业的经营法规。银行金融的发展时间已经很长了,管理方面的制度基本是完善的,有着良好的经营模式,发生信用违约事件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P2P是刚刚发展起来的金融行业,网络经营管理机制和防控机制并不是非常的健全,各种借贷人的信息并不是真实调查了解的,只是依靠网络信息提报,这就让P2P金融平台的潜在违约风险大大提高了。虽然有一部分的借贷人的信用良好,但市场经济有着不可预见的性质,如果发生了实体经济问题,就会导致借贷人无法按期归还。1.3政策法律的建设不到位。随着近几年P2P金融的快速发展,导致P2P金融平台出现过多过滥。P2P金融虽然给需要投资和借贷的人和单位带来了良好的机会,但是机会是伴随着风险的。我国的P2P金融发展比较晚,并且相关的监管和法律都还没有建设完善,该行业的进入门槛没有太大的要求,在监管上很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的问题发生,监管不力势必会影响到投资人的投资信息。我国的银监会发现问题之后,紧接着就出台了很多这方面的政策法规,并提出了政治的措施和整改的期限,大大改善了P2P金融的不良问题。但是和P2P金融相关的法律和监管工作并没有落实到位,P2P金融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是需要加强的,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法律是重要的保障前提。

2P2P金融投资风险的防范思路

在2017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的副校长针对互联网金融在博鳌财经会曾明确指出:“不管是从现有的数据还是理论分析,不能得出互联网金融风险就一定比传统金融风险大这一结论。”面对客观现实,针对P2P金融的风险,还需要注意以下因素:2.1银行存管是关键,其他要素不忽视。2016年的八月份,银监会出台金融监管政策之后,在2017年的二月份又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对互联网金融平台中的资金进行银行存管形式的管理,这一要求为P2P平台规划的发展指明方向,也保护了投资人的资金安全。P2P金融平台的资金存放在银行,就会减少一些风险,例如:资金自融、卷款逃跑等事件的发生。现如今,一些追踪机构对P2P采取了实施跟踪,将该平台的银行存款情况进行及时,一边投资人及时掌握信息。与此同时,投资人了解清楚自己已经存管的资金的监管情况和ICP备案情况;平台的发展状况,对平台的综合水平进行判断,理性投资,避免自己的投资付诸东流。2.2收益平稳为根本,风险投资不可为P2P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投资还应是以安全为第一准则,资金如果不安全,更别说投资收益。经过2016年以来的一系列措施的改进,有很大一部分的P2P金融平台的年化收益都降低了利率,尤其是一些实现银行存管的金融平台。像一些没有进行银行现金存管和证件不齐全的P2P金融机构,为了实现发展,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多是采用高额利息吸引投资人的加入,还会利用节日给收益人增加红包、利息等措施,来提高平台的年化收益率,来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有了诸多的资金,就能顺利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所以,投资人需要对那些利息很高的P2P平台慎重考虑,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可观收益。2.3公开透明为原则,虚假信息辨清楚。P2P这种新兴的金融商业模式,本质上可以说是金融行业,是中小微企业主要依靠P2P金融进行融资,所以为了中小微企业和P2P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平台必须要实现完全的公开和透明。如此在能让P2P平台更好地发展下去,对于不积极进行公开和透明处理的P2P金融平台投资人一定要清楚客观的分析,明辨是非真假,确保资金的合理投资。

查看全文

P2P网贷平台征信系统研究

[摘要]随着P2P网贷发展的加快,征信问题成为我国P2P行业发展的瓶颈。而大数据征信技术可以突破这一瓶颈。国内外都有应用成功的案例,如美国金融科技公司ZestFinance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挖掘了FICO评分没有覆盖的借贷用户群体;我国阿里集团下的蚂蚁小贷依托阿里集团的背景也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征信领域取得了一席之地。通过对国内外多家成功应用大数据征信技术的P2P网贷平台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大数据征信技术的P2P网贷平台的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征信;大数据

一、引言

P2P(PeertoPeerlending)网络借贷平台,是指借贷方(法人、自然人、其他组织)在运营平台借贷信息,投资人根据信息投资的一种商业模式(Borrower,2012)。P2P网贷平台的出现,不仅促进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投融资手段,在解决我国民生问题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存在的风险也日渐凸显,平台失联、暂停运营、借贷人跑路事件频频发生。截至2019年9月,我国共有6615家P2P网贷平台,其中转型的网贷平台3152家,问题平台2861家,还在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仅剩602家(网贷天眼)。我国大多数P2P网贷平台出现问题、亏损、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对信用风险的管控,从而导致经营不善(张巧良,2015)。康峰(2019)指出可以将我国P2P网贷平台存在的风险划分为五个方面:市场风险、操作与技术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与监管风险。目前,信用风险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普遍存在,P2P市场信用风险表现为借贷人逾期还款等。我国P2P网贷平台可以考虑运用大数据征信运作方式并且结合具体情况对信用风险进行管控,本着“一切数据皆信用”的观点,通过大数据技术,结合个人在网络上的购物、聊天记录、上网行为等信息,建立网贷平台征信系统,这对平台、投资人、贷款人以及监管部门都具有十分重要参考意义。

二、P2P网贷信用风险研究

(一)国内P2P网贷信用风险研究。我国学者对于P2P网贷平台的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法律法规、监管情况、P2P平台自身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用户的信用风险、技术风险等领域。研究结果显示,信用是借贷成功与否的核心要素,但我国的征信系统还不完善、覆盖不全面,P2P借贷平台利用这些数据可能会增加平台的信用风险,会使投资人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位置,从而造成财产损失。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在事前对借贷人信用进行评估,从而减少投资人损失,大数据征信会大大降低贷款违约率。我国的P2P网贷市场发展的空间巨大,可以采用与第三方征信平台外包方式。政府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甚至P2P借贷平台提供保障。(二)国外P2P网贷信用风险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四个方面研究P2P网贷平台风险:贷款人信息、抵押担保、征信体制和风险控制。在借贷人信息方面,P2P网贷平台将借贷人的个人信息透明,从而可以确保投资人和借贷人双方之间信息的对称,投资人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Klafft(2008)利用Logistic分析法进行抽样分析,发现在抽样的十七万件P2P借款事例中:借款人收入、信用记录以及担保借款额都与违约风险呈显著相关,所以应该对借贷人的信用等信息详细审核清楚,正如Freedman(2008)认为网络借贷平台可以利用征信帮助投资人评估在借贷时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所以对于P2P网贷平台来说对信用进行监管是必不可少的。

查看全文

P2P技术及其资源发现论文

摘要P2P主要指计算机之间以对等方式形成的网络连接,弱化或完全取消了服务器的作用。文章从分析P2P的基本概念、需求和发展入手,讨论了P2P与网格和C/S的联系和区别,并列举了现今P2P的主要应用,最后,对目前P2P中存在的资源发现与定位问题做了分析和论述。关键字P2P、资源管理、Gnutella、哈希查找1P2P技术简介1.1概念及特征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是指:通过使用分布资源,借助于分布计算技术来完成关键任务的系统和应用的总称。这里的分布式资源包括计算能力、数据(包括存储介质和内容)、网络带宽和其它资源(如计算机、人力资源等);分布计算包括算法、数据、元数据等,或者是三者总体;关键任务包括分布计算、数据(或内容)共享、通信与协作,或者是平台服务等。P2P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弱化服务器作用,甚至取消服务器,使分布式系统中的各个节点逻辑对等,这种技术出现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中所蕴含的潜在资源。与C/S模型不同,P2P模型中每个节点既可以是服务(或者资源)的提供者,也可以是使用者,充其量就是提供的服务(或资源)的类型不同。1.2需求与背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接入网络的主机增加,可用资源丰富,然而目前的互联网仍然是以C/S模式为主,尤其是Web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Web服务器成为信息的主要提供源,整个Internet系统依附于这些少量的服务器节点,而大量的个人主机中的资源却成了网络中的信息孤岛,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能否发挥这些闲散资源的使用效率(或者作用)构成了人们关注P2P的理由。1.3P2P与网格的联系与区别网格与P2P在技术上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在广域网条件下实现资源共享和分布计算。正因如此,全球网格论坛(GGF)与对等网络研究小组(P2PWG)已宣布合并。但二者也有一定的区别。网格类似于电力系统,格点(或者节点)类似发电站,通过整个网络输送给用户,相对于P2P,更象是将一些大型资源组织起来,供社会共享,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生物研究网格和网络教育服务网格都可作为其辅证;P2P则泛指闲散资源的组织。(1)应用面网格较侧重于重大科学计算和大型专业性的协同,其一个或多个主要节点仍有较重的服务器色彩;P2P提供普通的信息、计算服务,每个参与者明显地兼有客户、服务器双重身份。(2)访问对象网格访问计算资源、数据资源、软件资源,相对来说,有较固定的目标;P2P完全是随机访问,随机使用。(3)安全性网格中每个节点都有身份鉴定、授权、防火墙保护的能力;P2P每个参与者不保证这些能力,甚至是匿名的。(4)控制网格在资源监视/分配和作业调度上仍有较多的集中控制;P2P仅有很少的或没有集中控制,主要靠自行组织。(5)服务质量网格确保可靠的服务质量;P2P只有部分的保证,某些参与者甚至是不可信的。以上这些区别是相对而言,随着不断发展和改进,这些区别会逐步缩小。1.4P2P与C/S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许不应该将P2P和C/S模式完全的对立起来,就某项特定的应用,以及特定的时间,P2P网络也许是以C/S方式进行工作的。例如:如果每个用户都有一些软件资源(例如文字处理程序)或者硬件设施(例如:打印机),自然,可以采用P2P的方式进行可控共享,此时,提供打印机的客户(本地的某个进程)就临时充当了服务器的角色。再分析一下目前的Web工作方式,我们更多的应用是文件(或者资料)的查找,Web页面成为文件资源的目录,存储对应文件的主机成为提供者,原理上,该主机可以独立于Web服务器,这也可认为是P2P的一种形式。2P2P资源发现与定位目前P2P技术已在文件交换,分布式计算,搜索,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即时通信,网络游戏等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有一些公司在开发基于P2P的平台。但是,无论是通信、P2P协作、分布式搜索引擎还是共享计算和交互式游戏等功能的实现,都只能以很好解决网内资源的迅速准确定位问题为前提。所以,P2P网络中资源发现是及其重要的。目前,资源的定位一般采用的是“地址查询”的方法,即:每个资源有一个全局唯一标识符OID和一个包含其所在地址的指针P,系统将保存起来,当用户需要访问该资源时,根据OID来查询P,从而进行定位。定位机制有不同的实现方法。按照实现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两类:集中目录式、泛洪请求式2.1集中目录式在集中目录式(CentralIndexServer)中,有一个类似于服务器的节点集中提供资源索引信息。当用户共享资源时,需将资源的向索引服务器进行资源注册,索引服务器中保存着系统中所有资源的标识符和指针列表。当用户需要查找资源时,首先通过资源标识符查询索引服务器,服务器返回该资源的指针,用户通过该指针定位。当定位到资源的存储位置后,资源的下载在节点之间直接进行,与索引服务器没有关系。集中式的优点是:简单、容易实现。大多数的分布式系统采用的都是这种方法,例如:三种分布式对象计算环境(CORBA,DCOM,JAVARMI)提供的分布对象名字服务、大量的通用目录服务(如X.500、LDAP和NIS)和一些实用分布式系统(如Napster)的资源定位方法等。集中式的缺点很明显:类似于C/S模式,缺乏可扩展性和存在单点故障问题。图1集中目录式图2泛洪请求式图3分布式Hash式2.2泛洪请求式与集中目录式不同,泛洪请求式(FloodingRequest)没有中央目录服务器,用户的请求通过所有连接的节点传递,这些节点或者响应该请求,或者在不能满足请求时,将该请求向与自己相连的其他节点广播,直到请求得到响应为止(泛洪)。为了减少广播带来的网络带宽浪费,一般将广播传递限制在7~8跳以内,即如果请求在经过有限的循环广播之后,仍不能得到响应,则发送请求的节点将得到一个错误信息。Gnutella是泛洪的经典之作,Gnutella协议设置了三种机制来控制消息数量的指数增长。机制一:消息生存时间(Time-to-Live简称TTL)消息生存时间主要是控制消息在网络中传播时能够生存的时间,是消息头中的一个字段,在消息生成时被赋予一个初始值。当消息被发送出去,其它主机结点接收到该消息时,首先将该消息的TTL值减1,如果为零,则将该消息丢弃掉。否则,发给它的邻居结点。TTL值越大,消息能传播的距离就越远,反之,就越近。机制二:消息的唯一标识符(UniqueMessageIdentification简称UID).消息的唯一标识符是为了避免一个消息在同一个主机节点重复传播而设计的。UID也被包含在消息头中,每个消息的标识符都是不一样的。当消息被发送出去,其它主机结点接收到该消息时,取出它的消息头中的UID字段,同本地记录的UID列表相比较,如果该消息的UID己经在列表中,说明该主机结点己经看过这条消息,它将直接把这条消息丢弃掉。否则,如果该消息的UID不在本地列表中,该主机结点将储存这条消息的UID到本地UID列表,然后将该消息传播出去。机制三:路径标识符(PathIdentification)。路径标识符是为了防止消息循环的出现及指导返回消息按原路返回而设置的。路径标识符其实是一个地址列表,记录了该消息所经过的结点的地址。当一个主机结点接收到一条消息后,该主机结点会检查自己的主机地址是否在消息所经过的地址列表中,若在,说明该条消息已经到过该主机结点,则该主机结点会将这条消息直接丢弃。否则,该主机将自己的地址加入消息的地址列表中,然后发送出去。以上三个控制机制保证了消息在网络中不会被无限制的扩散,从而确保Gnutella网络可以正常的运行。但是,这三种控制机制也不是尽善尽美,也会导致很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短路效应。泛洪请求式由于通过广播方式进行查找和定位,因此一般扩展性差,但在小范围内效率高,可靠性好。此外如果在系统中存在一些所谓的超级节点(即该节点拥有大量的资源信息),则可以显著减少带宽的浪费。目前第二代泛洪请求式的资源定位主要采用分布式Hash表算法:赋予系统中每个节点一个全局唯一标识符NID,通过一个哈希函数建立起资源唯一标识符OID和NID之间的对应关系:NID=HASH(OID),NID与OID是一对多的关系。将资源的定位信息保存到节点标识符为HASH(OID)的节点上。当用户需要查找对象时,首先通过OID和哈希函数计算出该资源定位信息所在节点的标识符HASH(OID),然后将该请求发送到该节点上,即可找到该对象。由于P2P中,任意两个节点可以通讯,并且各个节点上的哈希函数都相同,因此,只要知道对象的OID,用户可以从任何一个节点出发找到该对象。根据节点的NID与OID之间的映射关系不同,分布式Hash表算法有许多不同的实现形式,如Chord、CAN、Pastry、Tapestry等。目前的最好效率是发现资源需要的路由表长度为logN(N为P2P网络总节点数),查询资源需要的通图4短路效应的成因如上所述,Gnutella中存在着短路效应。如图4所示,假设Gnutella网络上有A,B,C三台主机,当有消息M(TTL=t)由主机A发出,假设有两条路径可以到达主机B,一条路径是沿Ll(x1,x2,…,xp),路径长度为p;一条是L2(y1,y2,…,yq),路径长度为q。另有一条由主机B到主机C的路径L3(z1,…,zr),路径长度为r,其中有pr>t且qr3结束语虽然P2P的概念出现由来已久,但是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对其的研究和应用日益成为热点。目前Intel,SUN等多家国际IT企业都在投入相当大的力量研究适用的P2P计算模型及其实现。由于P2P技术在对等计算、协同工作方面的强大优势,今后肯定会在这两个方面迅猛发展;将P2P技术和C/S模式的互联网结合起来,在搜索引擎、文件共享方面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商业化产品投入使用,但由于P2P技术本身存在不易管理、安全性差等缺陷,造成P2P技术自出现以来,并没有大规模应用,而且这两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成为P2P技术在这两个方面发展的主要瓶颈。参考文献1.L.TassiulasandA.Ephremides,Stabilitypropertiesofconstrainedqueueingsystemsandschedulingpoliciesformaximumthroughputinmultihopradionetworks.IEEETransactionsonAutomaticControl,Vol37,No12,Dec.1992,pp:1936~19482.DanaMoore,JohnHebeler著.对等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AndyOram编.Harnessingthebenefitsfoadisruptivetechnolody.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Peer-to-PeerComputing[EB/OL].www.sics.se/perbrand/,20012112035.KarlA,MagdalenaP.ImprovingDataAccessinP2PSystems[J].IEEEInternetComputing,2002,6(1):58-67..6.吕向辰.P2P技术与应用./01/0128/d/0128d06-1.asp

查看全文

混合P2P网络模型研究与设计

摘要当前主流P2P网络模型存在的可扩展性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P2P应用的发展。虽然结构化P2P网络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但其本身存在的缺陷也使其很难转化成实用系统。本文在分析以上网络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混合模式的新型P2P网络模型,并对新模型实现方式和重要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管理机制和新型关键值匹配方案以增强网络的管理型和实用性。

关键词P2P网络;结构化网络模型;混合模式;关键值匹配算法

1引言

计算机对等网(Peer-to-peernetwork,P2P)技术是目前流行于国际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上的信息可以被连在因特网上的用户共享,各种信息在网上随时可被获取,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信息共享涉及很多方面,比如网络的架构,查询信息的路径等,对等网络(即Peer-to-Peer)就是一种用于信息共享的网络架构,在这种架构中,各站点既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器,又是网络服务申请者—工作站,即对等网络上各台计算机有相同的功能,无主从之分,网络上任一台计算机既可以作为网络服务器,其资源为其它计算机共享,也可以作为工作站,以分享其它服务器的资源。任一台计算机均可同时兼作服务器和工作站,也可只作其中之一。

在P2P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的存储模式将由现在的“内容位于中心”模式转变为“内容位于边缘”模式[1]。从这个角度看P2P带来了几个改变:首先,客户不再需要将文件上载到服务器,而只需要使用P2P将共享信息提供出去;其次运行P2P的个人电脑不需要固定IP地址和永久的互联网连接,这使得那些拨号上网的用户也可以享受P2P带来的变革,这部分用户在互联网用户总数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最后,P2P完全改变过去控制互联网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消除客户机和服务器二者之间的差别。

本文在P2P网络主流模型基础上提出一种融合各个主流P2P网络模型优势,在现在网络下层切实可行的混合型网络模型。并对新模型实现方式和重要过程进行详细描述。最后得出结论。

查看全文